教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编写教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教师们要重视教案的编写工作。
整单元教案篇一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2.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1、课内练习一 -----第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轴对 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1.第6页2题。
2.第9页4题、
板书设计: 旋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教学反思: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图案2
图案3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整单元教案篇二
本单元包括三篇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月光曲》和《林中乐队》。《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详细记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传唱、定为国歌的过程。《月光曲》写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被他们对音乐的热爱、痴迷而感动,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故事。《林中乐队》形象的描绘了大自然里,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情分析
学生对国歌太熟悉了,能熟背歌词,但要理解得很透彻那需要一点的时间。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从而激发鼓舞全民族、全体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建设好自己的美好家园。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的卓越才华和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学习他美好、善良的心情;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用多种方法熟读课文,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
重点难点
《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为什么说它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教学策略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以读代讲,感悟诗句、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
1《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第一课时
1、师:大家知道,能代表一个国家的象征有许多,比如:国旗、国徽,还有什么呢?(国歌)现在就让我们高声歌唱国歌。
2、学生合唱国歌。
3、师:谁来说一说每当你听到国歌时的感受?
4、学生自由说听到国歌后的感受。
5、师:这么雄壮、激昂的歌曲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又是如何成为我们的国歌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6、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1、师:现在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并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课文。
4、同桌互读课文,交流体会。
5、指名回答。
1、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个主题?
2、指名回答。
(1)《义勇军进行曲》的谱写;
(2)《义勇军进行曲》的传唱;
(3)《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
(1)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侵略者浴血奋战,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
(2)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决心,唱出了民族危亡时期的最强音。
(3)雄壮的乐曲,鼓舞了人们的斗志,体现了人民的信念。
6、师:你觉得课文中哪个部分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7、指名回答。
8、师: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课文哪个部分告诉了我们?(最后一个自然段)
9、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0、师;国歌是这么的重要,那么当你高唱国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11、指名回答。
第二课时
1、指名朗读课文。
2、唱国歌,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1、师:下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2、指名朗读。
3、师:说一说你喜欢这个小节的原因。
4、分组齐读。
1、朗读课文,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落实。
2、积累词语。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整单元教案篇三
成长中的故事犹如满天星,又像黄河水一样流进大海无处寻觅,但有一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怀着复杂的心情骑上了电动车,姑姑的电动车有像自行车一样的脚蹬,刚开始我不加电像骑自行车一样,可是和姑姑说话的工夫,爸爸把钥匙拧开了,但我没注意到已经开电了,骑行中我不自觉转动转把,车子就飞似的跑了起来,吓得我赶快捏刹车。刚停下我就连忙跳下了车,对爸爸说:“我不骑了不骑了。”可爸爸对我说:“做什么事都不能半途而废。”听了爸爸的话之后,我又骑上了电动车,这一次我轻轻加电,慢慢地我便会骑了。休息了一会儿我便开始学加速了,骑上车后,我转动转把开始练加速,慢慢地,终于可以轻松骑行了。爸爸夸我:“你真棒,不到一个小时就学会骑电动车了。”听了爸爸的夸奖后,我心里乐开了花。
成长,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使我的生命旅程中掀起了一朵朵浪花;成长,像一颗郁郁葱葱的大树,年轮里记载我留下的足迹。
一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去散步,回来的时候,他们发现有些东西没买,便去了超市,让我一个人回家。大街上没几个人,灯光昏暗昏暗的。我忐忑不安地走在大街上,生怕有什么“鬼”一样的东西突然窜出来,我在心里一个劲儿鼓励自己,没关系,“鬼”没什么好怕的!可是,我不听这些没有“鬼”的这些话,因为我不信这些话,依然害怕“鬼”。于是,我又回到超市门口,期待着爸爸妈妈的出现。
不一会儿,爸爸妈妈出来了,看见了我,惊奇地问:“李小寒,你怎么还没有走?”“我…我害怕有…有鬼窜…窜出来……”我支支吾吾地说。妈妈却“扑哧”一声笑了,说道:“什么?我居然听见有人说这世界上还有‘鬼’?怎么可能?”我一本正经地说:“是的,这世界上的确有‘鬼’!”“什么鬼呀!”妈妈嚷道,“那都是人想象出来的!”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其实,这个世界上真没“鬼”,还真是我多疑了。
经过这件事,让我体会到了:做什么事都要独立,不要让害怕影响了你。
童年是美好的,是灿烂的。转身看一看,成长道路上的一个个脚印,是我们成长的一点一滴,都是让我受益匪浅的经历。它们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整单元教案篇四
《我们所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属于“探究的探究单元”,是六年级上学期引导学生系统认识“怎样做科学”的总结单元。本单元承担的二级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或者一个成功的探究案例)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课强调通过科学探究来进行教学,也就是小学生应该像科学家那样研究身边的事物和现象。科学家是怎样成功地开展科学探究的?我们发现,无论国籍、无论古今,虽然探究的问题、方式、方法等各不相同,但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究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或阶段,解决一个问题大致要经过形成问题、猜想假设、制订方案、收集证据、形成结论、表达交流等类似的活动过程或阶段。同时,在科学探究中,为了发现和揭示自然现象或事物的本质,科学家们还要运用包括观察、计划、分类、实验、比较、归纳、推理、模型等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来寻求对于科学问题的答案,深化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当然,不同门类的科学家在不同的研究领域,针对不同的问题,可以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存在固定或统一的模式。
本单元教材以一个成功的探究案例为线索,一边了解弗罗蕾斯女士与学生研究蚯蚓的过程,一边引导回顾学生以往的探究活动,进一步深入认识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为今后开展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由《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和《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两课组成。
第一课首先呈现的是一个典型的、成功的探究案例,弗罗蕾斯女士针对同学们在研究土壤的活动中动态生成的“蚯蚓问题”,没有生硬地打断同学们的思路和兴趣,而是结合本学期的教学目标灵活地改变了教学内容,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开展了研究蚯蚓的活动。他们对蚯蚓的探究大致经历了如下的几个环节:问题的形成(同学们对蚯蚓的样子和行为入了迷,并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了解同学们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弗罗蕾斯女士顺势决定研究蚯蚓,并让同学们为它们营造一个舒适的家)——搜集事实与证据,建立初步的概念(查阅书籍、请教大人、观察蚯蚓等)——确定研究专题、制定计划、分组研究——形成结论(整理事实、撰写报告)——成果应用(再一次为蚯蚓设计住所)——表达交流(对小同学做报告、向家长汇报、与科学家交流等)。教材在呈现案例的同时,有目的地指导读者对自己曾经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像“我们以前也进行过观察活动,比如……”、“如果是我们,会选哪个问题进行探究呢?”、“他们还可以这样观察蚯蚓……”等等,两者互相对照,能更清楚地理解过程与方法对科学探究的重大意义。最后,同学们回顾“他们探究蚯蚓的过程是怎样的?”、“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再次从整体上把握这个案例的全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一、课题安排。
课题 主要活动内容 课时建议。
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 分析案例并反思 1课时。
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 角色扮演:探究过程游戏 1课时。
制作:“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卡片 。
交流:探究过程卡片展示 。
二、教学准备。
课题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其他。
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 小科学家记录本、笔 。
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 空白卡片纸 笔 。
三、教学思路。
本单元是对几年来科学探究的回顾与反思,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案例,深入而透彻地分析、理解弗罗蕾斯女士与学生研究蚯蚓的过程与方法,并引导同学们回顾以前的科学课学习活动中的活生生的例子,理论联系实际,用事实说话,采取多种“做中学”的形式,在活动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切忌为了理论而理论,避免空洞乏味的说教。
5-1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探究经历分析案例,体会案例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2)深入认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
教学重点:
分析案例,深入认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
教学过程:
(1)教师讲述案例情节,边讲边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先由学生通读课文,再回过头来分析课文中的几个问题。
(3)先根据课题提出猜想,拟订学生自己的研究方案,再对照案例的探究过程,比较两者的异同,感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4)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教学无定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选择学习方式,或加以改造创新。
整单元教案篇五
本单元课文属“文学阅读与写作——宋词”新课标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
宋代是词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不一。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
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针对本单元课文,我们可以按照新课标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宋词”的提示,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联系背景,了解生平;2.找准词眼,把握基调;3.立足意象,领悟意境。
《柳永词两首》
忍把浮名掷地,烟花巷,吟晓风残月;留得秃笔生花,柳岸边,叹才子佳人。千年前的北宋词坛,有这么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有人说他是浪迹江湖的游客,有人说他是出没秦楼楚馆的风流才子,有人说他是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也有人说他是创作发展宋词的巨匠。但无论怎样评价,都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他的词在当时就是最流行的歌曲,直到千年后的今天还在独领风骚。
《苏轼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
他失去了手里的钢刀利剑,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生活,但今天却空有一身力气、一腔热血。他登临北固亭,空怀满腔爱国热情,发出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他是一位爱国者,却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却无用武之地。他,就是辛弃疾。
《李清照词两首》
你乘一叶扁舟,载着浓浓的悲愁,从南宋走来;萧瑟西风中,比黄花更让人销魂的,是你忧郁的眼神。千年的风雨淡褪了繁华,沉淀下来的却是你的《漱玉词》。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夜太漫长,凝成霜,惨白的弯月勾住了过往,这孤独融入了淡淡的酒中。在寻寻觅觅的黄昏,在梧桐更兼细雨的晚上,你独自啜饮,缓缓低唱。李清照——这乱世中的'美神!
整单元教案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多种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
能正确地分析图形,并能正确地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
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3、德育目标: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地分析图形,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简单图形面积的和或差的计算。
三教材分析。
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生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提醒的面积计算,本课时的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是这两方面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师:我们把由这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图形叫做组合图形(板书),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
师:不错,看来同学们对基本图形的面积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组合图形的面积。
同学们愿意帮老师装修房子吗?那我们就从铺地板开始吧。
二、探索新知,合作交流。
(一)探索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多媒体出示课本客厅平面图)。
这也一个组合图形,那么你知道怎样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请看活动要求。
1、你能把它转化成你学过的基本图形吗?请用虚线表示。
2、四人小组合作求面积,并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师:看清楚要求了吗?好,开始!(学生自主探索)。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到了很多的好方法了,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方法?
(展示学生方法,并让学生自己说明介绍)。
(二)小结,方法优化。
师:黑板上已经展示了很多好方法了,你可以把他们分一分类吗?
生:分为两类,分割法和添补法。
生:不是,应该分的越少越好,这样比较方便计算。
师:讲的真好,无论分割还是添补,都是为了求面积,所以要尽量分成简单的少的基本图形,才方便计算。
生:还要根据条件分割。
师:地板铺好了,下面我们来刷刷墙吧。
(三)巩固练习,自主学习。
三、小结、反思。
师:房子装修完了,你有什么收获?
整单元教案篇七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生活,学习灯塔坚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人类服务的品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灯塔吗?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灯塔在大海中为人们指引方向。)。
2.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灯塔有关的文章。
(二)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讲了灯塔不畏狂风暴雨的侵袭,依然坚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人类服务。)。
3.再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哪几种事物?
(文中写了船只、海鸥、暗礁、灯塔、海浪。)。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事物的思想。
5.由这几种事物,你又联想到了什么?
(联想到了有些人为了维护正义,不畏艰险,努力去与恶势力抗争,最终取得胜利。)!
6.分角色朗读课文。
整单元教案篇八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正确地填写表格,并对表中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过程目标: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产生及其优越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兴趣。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二年级已经学习了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对统计表的结构填写方法、对表内数据的分析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多张单式统计表进行合并,绘制出复式统计表。
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学会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对统计表作简单分析。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掌握简单的数据分析的方法。
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学会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中去。
一、创境导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孩子们,学数学有用吗?在哪儿有用?
生自由回答: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师:孩子们,最近课间活动时,我们班总喜欢闹矛盾,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我在想,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在课间活动时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此我下了功夫,做了调查,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照片)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活动照片:
师:这是我拍的一些你们课间活动的照片。孩子们在干什么呢?
生观察照片说说是些什么活动?
师:现在给你1分钟思考:你最常做的是哪一项课外活动?
2.出示4张单式统计表。
生:全班举手表决。
2、收集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3、解读分析,制造冲突
抢答游戏:
(1) 课间看书的男生多还是闲逛的男生多?
(2) 看书的女生多还是跳绳的男生多?
(3)闲逛的男生多还是闲逛的女生多?
(4)课间男生最喜欢干什么?女生呢?
制造冲突:在刚才的抢答游戏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找条件很麻烦,
师:那怎样解决?
生:合并成一张表
3.动手操作,解疑合探
小组合作完成,比比哪组最快。
学生展示合并过程,让学生说清楚为什么可以这样合并?(重复的地方去掉,更简洁)
师:为什么取这样的名字?
师小结板书:它把多张单式统计表合并复式统计表。
4、认识表头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新朋友,你觉得哪里不合理,你想怎样改呢?
生说。引出表头。
请学生大声地介绍一遍表头。
5、变式表格
生说,再填数据。
6、感受优势
师:现在我们再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1) 课间看书的男生多还是闲逛的男生多?
(2) 看书的女生多还是跳绳的男生多?
(3)闲逛的男生多还是闲逛的女生多?
(4)课间男生最喜欢干什么?女生呢?
生再抢答,从而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势。
师:这样观察起来确实更方便了吧。这就是咱们复式统计表的优点。
7、分析数据
现在我们就来解决课前提出来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班课间会闹矛盾?
你们能读出这些数据背后的信息?
生:少拍球,会有危险。少闲逛,多看书。
师:看来用数据说话比老师说十遍、百遍更有用。这也是我们统计的最终目的。
三、生活中的复式统计表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复式统计表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展示:生活中的复式统计表如课程表、比赛、成绩
四、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金牌统计表
师:孩子们,这张复式统计表完整了吗?
[根据回答依次出示:国家 届数]
找数据及数据的意义
请问28表示什么意思?[点击课件圈出28]
请问23表示什么意思?[点击课件圈出23]
(3)快速抢答
a、[课件出示]中国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
b、[课件出示] 俄罗斯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少。
c、[课件出示] 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
(4)增加行与列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学得开心吗?有收获吗?
整单元教案篇九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细心的好习惯。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让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统计表必要性。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目标解读:
20xx版课程标准解读提出:“了解在现实中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使学生树立数据分析的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投入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学生将不仅仅学习一些必要地知识和方法,同时还将体会数据蕴含的信息,提高自己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复式统计表呈现、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动画课件,活动单,随堂检测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生畅谈
教师提出问题:老师特别想知道我们全班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进行调查
教师提问: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调查呢?
预设:举手表决统计数据,画正字
预设:男女生分着调查。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调查,探究新知
1.自主调查收集整理数据
调查活动要求:先对男生做调查。
(1)找两名女同学到前面来,两个任务,第一全部负责统计数据,第二一个负责调查,一个负责记录。
(2)男同学在心中选好自己喜欢的活动,当调查员说出你心中的活动时,请高高举起你的右手,不准动,(每人限举一次)
(3)在统计时全体同学保持安静,全部坐好,同时其他同学同桌进行监督看有没有多举或不举情况。
用同样的方法调查女同学
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入以下表格。
2、分析数据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对比分析,引发冲突。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提出问题:最喜欢看书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最喜欢踢球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
(3)引发冲突: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方便?
合并成一个表格
4、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师提出问题,我们这两个表有相同的活动项目,怎么合并呢?
预设有的同学可能拉近两个表的距离。教师出示这种情况这叫一个表吗?教师动画演示。请同学们思考:这两个表相同的项目怎么办?不同的地方又将怎么处理,最终将这男女同学不同的数据,同时在一张表中体现出来。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下面自主合并。找同学到前面板演
(1)集体交流。
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合并的?
(2)教师动画演示过程
(3)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合并前的只能体现一个项目的信息,合并后可以同时体现两个统计项目的的信息。这样看起来会更简便。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复式统计表。可以同时体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统计项目的信息。
5、解读信息,体验优势。
认识表头,从表头可以看出一个表包含哪些项目。
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男生最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女生呢?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力亲为调查统计的全过程,从复习学过的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四)回顾课堂,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畅谈收获让学生重温回顾本课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深化统计思想,享受数学的简洁美。
(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练习
今天我们学习了复式统计图,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它吗?
预设;学生可能没见到过,教师提示在我们的教室里就有?
生课程表,还有值日表
教师:其实只要你留心观察,在我们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整单元教案篇十
合作方块游戏活动;初步经历计划与组织过程的锻炼。
(1)通过游戏活动体会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培养合作精神。
(2)通过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初步经历计划与组织的锻炼。
怎样进行
本单元结合季节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营造一个走出校园考察的活动情境,旨在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这种欲望的驱动下,利用考察活动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个考察计划。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下面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本单元首先安排了“合作方块”游戏活动。教学时,一定要精心准备活动材料,周密组织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玩得高兴,玩得有序,玩出体会。
游戏准备:准备大小相同的纸,剪刀,每位学生取一张,分别剪成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规则图形,然后分组装成一袋,小组之间交换,作为拼图用的卡片。
游戏规则:小组成员都拼出了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时,就完成了任务。率先拼完的小组获胜。
游戏要求:游戏前,小组先讨论协商方案,制定实施计划;游戏时小组成员都从袋内取卡片,拼成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游戏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小组在活动中的表现,讨论和总结经验与教训,并进行集体交流,特别强调认真作好活动计划与组织工作的重要性。
走出教室去亲近大自然,深入社会,这是令学生欢欣鼓舞的事。教师宣布下周六到大自然中去考察的消息后,启发谈话“刚才的游戏活动,我们已经体会到认真作好计划与组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考察活动前,我们要做好哪些计划与组织工作呢?”引导学生分成小组,一起商议,并作好记录。
由于这是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的第一课,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们对制定考察计划的方法做了适当指导,它是以卡通对话和样张的形式体现的,教学时教师要认真领会这一编写意图。这节课的下半时教学重点是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初步培养学生的计划与组织能力。如果教学时间不足,可以让学生课后完成,并告诉他们下节课要举行“考察计划展示会”,从而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学习要点
引导学生自主地总结出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
学习目标
与组织的重要意义。
怎样进行
举行“考察计划展示会”是本节课和本单元的重点活动。教学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让各小组将制定好的考察计划贴在展板上或黑板上,组织全班学生参观。也可以把各组的考察计划复印若干份,每组发一份,这样便于下面的讨论与总结。这一过程既是参观与学习的过程,也是比较与评价的过程。
接下来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哪些小组的准备工作做得好?计划与组织的内容有哪些?”并让他们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里。
然后,进行集体交流与讨论,集思广益,统一认识,清楚制定考察计划的项目和计划与组织的要求。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需要说明的是教材里提供的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的内容,只是一个样张,决不是标准答案。教师要根据所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教学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本班学生的智慧,让他们体验怎样计划与组织,了解计划与组织的一般内容和要求,这才是本课的教学目的。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对怎样计划与组织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升每一位学生计划与组织的能力,下面让学生分组制定一个完整的考察计划,并且要从中选择适合全班考察的内容,评选出最好的考察计划,用来指导下周六的科学考察活动。
整单元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课件、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
整单元教案篇十二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复式统计表呈现、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ppt课件、两张单式统计表(男生、女生)、学习分享单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2、小游戏:听音乐,猜动画片片名。播放动画片视频,视频采用透明度从0―4―20―100,(6部动画片,每部10秒钟)播放动画片的主题曲,让学生猜出片名。
3、提出问题: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是什么呢?怎样验证你的想法?学生意见不一,引发用统计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感兴趣的动画片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预设1:全班集体举手表决;
预设2: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喜欢的动画片也有很大差别,应该分开统计。集体讨论后,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
(2)整理数据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入以下表格。
问题1:观察统计表,能验证你刚才的想法吗?
问题2:从统计表中还知道哪些信息?在使用统计表时有什么发现?
(3)分析数据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提出问题:最喜欢看《熊出没》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最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3)引发冲突: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方便?
(1)合并表格,认识“表头”。
(2)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1)男生最喜欢哪部动画片的人最多?女生呢?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新课教学的主体,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从复习二年级上册学过的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1.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例题。
(1)全班讨论,集体收集数据。
(2)记录数据,小组讨论分析。
(3)解读信息,完成三个问题。
2.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思考:这个表格与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怎样阅读表格?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在此基础上完成本题辨析。
3.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2题。
4.设计活动(课件出示对应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巩固运用复式统计表,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回顾课堂,畅谈收获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新旧对比,积累经验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优势?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畅谈收获让学生重温回顾本课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深化统计思想,享受数学的简洁美。
教材练习八第4~6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做一做”。
2、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3、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2题。
复式统计表
单式统计表:
仅表示出男生最喜欢的动画片
或仅表示出女生最喜欢的动画片
复式统计表:
既表示出男生最喜欢的动画片
又表示出女生最喜欢的动画片
怎么观察复式统计表?―――――――横看、竖看、斜看
表头包含的内容:片名、人数、性别
整单元教案篇十三
本单元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以前学生学习一格代表一格单位统计基础上学习的一格代表二个单位内容的编排,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另外,所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通过学习新知识,学生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并灵活运用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一、基础性目标: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格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二、发展性目标:
2、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求知,能试着从统计图中提出不同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重点:1、掌握“以一当二”的表示方法,会画条形统计图;
2、根据条形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问题。
难点:掌握条形统计图,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2个单位)和统计表,因此,教师注意根据实际情况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2、例1的教学。
例1是在前面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动物卡片的数量,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掌握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认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例1中各种数据的增加变化是随机交替出现的,需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各种数据,使用画“正”字就是经常使用而且又方便的方法,哪种数据增加1,就在那种数据的名称下面加一划。黑板上给出了同学们用画“正”字的记录方式进行统计,使学生体验这种记录方式的好处。例1给出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标明了所统计事物的名称、频数范围、单位名称等;统计表中标明了所统计事物的名称和数量名称。使学生明确不用数方格,直接看每条对准的数就可以确定每种动物卡片的数量;至于比较大小,方法可以多种,可以通过数方格或计算来比较大小。
教学例1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同学们最喜欢什么小动物?老师这里有4种动物卡片,请同学们每人选一张你自己最喜欢的。然后统计一下,看一看大家都喜欢什么小动物。同学们先说一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记录整理的数据?找几个同学进行统计。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看例1的统计图,与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比较一下,小组讨论: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教师再说明:有时由于数据较大,在画统计图时为了方便,可以用1格表示2个或者更大的数。然后让学生把统计的数据在统计图中涂上色表示出来,并回答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完成例1。教师再把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意义及怎样查找数据完整地小结一下。例1后面的做一做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3、关于练习二十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通过统计停车场每种车的数量,把解决问题和统计知识综合进来,巩固所学统计知识和解决问题,体验怎样收集信息。第2题让学生通过数正字来收集信息。第3~5题具有一定的弹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去调查收集数据,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出并回答一些问题。
教学时,第1题提示学生根据情境图收集信息,然后把数据在统计图表中表示出来,独立回答问题。第3、5题需要全班同学合作完成,可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把数据收集上来,共同进行统计;然后独立完成填表、提出并回答问题,要放手让学生提出各种问题。
整单元教案篇十四
复式统计表。(教材第36~37页例1)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将两个简单统计表合成一个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填写信息。
难点: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师:学校开运动会准备购买一批水果,下面是一位同学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的情况。(课件出示下面表格)
师:你能说一说每种水果的喜爱人数分别是多少吗?(点名学生回答)
师:上面的统计表就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简单统计表,它能直观看出各种数据是多少,不过如果我们想知道班上男生和女生对这五种水果的喜欢情况,它就无能为力了。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另外一种统计表来表示,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复式统计表。(板书课题:复式统计表)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36~37页例1。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例1情境图)
(1)调查数据,完成简单统计表。
师:这几幅图中的同学分别在干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看图,明确有的学生在看书,有的学生在看电视,有的学生在玩电子游戏,有的学生在踢足球,有的学生在画画,有的学生在跳绳。
师:你最喜欢哪种活动呢?(小组交流讨论)
师:如果我们希望分别了解本班男生、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况,我们应该如何设计统计表?
引导学生应按男生、女生分别统计,并制作成两张统计表。(课件展示下方统计表)
点名两位学生分别统计本班男生、女生最喜爱的活动,根据学生统计情况师生一起填表。
师:从上面的两张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点名学生回答)
师: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小组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观察两张统计表,注意到两张表统计的项目相同,都是2行7列,都是统计人数,不同之处是统计对象分别是男生和女生,表格中数据不同。
(2)将简单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
师:上面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独立反映了男生、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生、女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两张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
师:这张统计表和以前的统计表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相同点?(小组交流讨论,点名小组代表回答)
师:男生、女生合并在一起,自然由简单统计表的2行变为3行,列不变,仍为7列。
师:该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简单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简单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引导学生明确: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竖排表示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活动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最喜欢的活动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组织学生独立地将两张统计表中的数据填入教材第37页的复式统计表,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和检查。
根据学生填入统计表中的数据,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37页例1第(1)、(2)、(3)题。
师:通过解决这3个问题,你能说说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吗?(点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明确:复式统计表反映的内容更丰富,更容易比较几个相关联的事物,对表中数据进行计算也更直观。
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
根据调查的实际结果填表并回答问题,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整单元教案篇十五
乘加乘减(课本第77页、第78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4题)。
1、使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选择合适的算式,培养创新意识。
问题: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讨论: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
(1)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4+4+4+2)。
你还有其他方法列式吗?(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4-2。
问:4×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2。
师: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教材第78页第1、3、4题。
第1题,你是怎样列式的?3×4+1=13。
第3题,左边有题一共有几人?怎样列式?
教材78页第2题。
教学后记:学生掌握得不够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563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