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本书后,我在读后感中表达了对作者文笔的赞赏和故事情节的喜爱。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对比、引用等手法来丰富内容和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这些范文以不同的角度和思路展开对作品的评价和感悟,有的着重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和寓意,有的评论了作品的语言表达和人物塑造,有的探讨了作品对自己的思考和启发。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读后感的写作要领,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所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分享和感受阅读的魅力吧。
黑格尔逻辑学读后感篇一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卓越代表,在近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8世纪末,法国爆发了震动全欧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德国影响非常之大,它迫使德国各部(包括普鲁士在内)的统治阶级不得不进行某些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但是,软弱无能的德国资产阶级根本没有力量用革命的手段从封建主手里夺取政权。德国国家政权仍然保持在贵族手中。当法国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革命行动愈趋激烈,斗争规模愈益扩大的时候,害怕人民更甚于害怕封建势力的怯懦的德国资产阶级,立即吓得匍匐于普鲁士国王的座下,和封建贵族妥协,反对法国革命和本国人民革命了。这时的德国资产阶级固然对封建势力有些不满,在政治上、经济上有一定程度的进步耍求。但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对革命对人民群众的畏惧和憎恨,对封建势力、地主贵族的屈从和妥协,却使得它变成一个愈来愈反动的阶级了。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资产阶级所走的道路,就只能是一种在贵族、封建主领导下,由君主政权实行的从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地主经济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农民更加痛苦。
黑格尔的哲学就是这种处于特殊矛盾地位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进步和反动相互交织的特征,在黑格尔哲学上的反映就是他的唯心主义体系和辩证方法的矛盾。
黑格尔诞生在斯图加特的一个高级官吏的家庭,曾在图平根大学读书。大学毕业后,黑格尔当过几年家庭教师,在班堡做过报纸编辑,在纽纶堡做过中学校长,后来做了海得堡大学教授。1818年应普鲁士政府的聘请祖任了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黑格尔成了普鲁士王国的官方哲学家,他的哲学体系高踞着普鲁士王国国家哲学的地位。?黑格尔对普鲁士君主国家极尽其吹捧颂扬之能事,说“国家存在就是神在世界上的庄严的行进”,在普鲁士国家中自由已经实现,理性已成为现实,因此,他认为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是最好的制度,应该永世长存。他认为贵族是社会上第一等级,国家政权应该交给贵族管理。
黑格尔又是私有财产的辩护者,他认为只有私人所有制才是合理的,法权应当保护市民社会的私有制。他认为资产阶级可以参加国家管理,但是有限制的。
黑格尔一方面拥护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容许资产阶级参加国家管理;另一方面又维护等级制度,把贵族看做国家的第一等级,反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正如马克思说的:“黑格尔希望有中世纪的等级制度,但是要具有现代立法权的意义;他希望有现代的立法权,但是要披上中世纪等级制度的外衣。这是最坏的一种混合主义”。(《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一卷864页)黑格尔的这种看法不仅反映了他在社会政治观点上的矛盾,也是他的哲学思想上的矛盾的社会根源。
黑格尔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黑格尔认为有一种永恒存在的世界精神,是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现象的基础。一切现实事物都是从世界精神派生出来的。他把这种世界精神叫做“绝对精神”或“绝对观念”。黑格尔所说的“绝对观念”,“绝对精种”不是别的,不过是把人由客观现实中抽象得来的概念从人的头脑中独立出来,加以吹胀、夸大,变成脱离物质的神圣的绝对物。
使自己“异化”,即向外转化为与自己不同的物质性的东西——自然界,在这个阶段上,“绝对精神”没有意识到自己;最后,“绝对精神”在人的身上达到了自我意识,于是它就摆脱了“弄化”的形式,而回到了自己本来的形式——精种的形式。因此,“绝对精神”的发展,就是“绝对精神”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黑格尔哲学的整个体系也就是按照“绝对精神”的发展阶段而分为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
由上可见,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象宗教上的“上帝”一样,是世界万物的创造主,实际上,它就是用哲学语言来称呼的“上帝”。费尔巴哈曾说黑格尔哲学是“理性化了的神学”,这是完全正确的。
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是他哲学的保守的反动的一面;不过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中,也贯穿着一种极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辩证法。黑格尔哲学之所以有辩证法这一重大成就,不仅是因为它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而且也由于黑格尔拥有的自然科学材料比他的前辈要多得多。
黑格尔逻辑学读后感篇二
身为女子,我生成就是感性的。由于文学性的册本看得相对多些,我愈发感性。固然一向但愿本身能兼具理性,但性别付与我的特征难以改变,曩昔十多年的浏览履历也为我的思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许,跟着春秋的增添,经历的增加,理性的火花能赐赉我一点点理智。
想填补理性的缺掉,读理性的书并不是没法忍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欠好谁是因谁是果。辩证地说,是互为因果,彼此影响的吧。是以,借着公共课教员留功课之名,读了《黑格尔法哲学道理》一书。
固然,前几年翻阅过叔本华《人生的聪明》,但读得其实不专心。也读了《论语心得》、《庄子看人生》等对中国传统哲学通俗解读的书,但真正读哲学类的册本,《法哲学道理》应当算是第一本。固然,法哲学并不是哲学的焦点。
不管是不是读过,《法哲学道理》都是法学学子耳熟能详的。对我这个非正规军来讲,也久闻年夜名。前段时候看《产权与法》,作者以《法哲学道理》的思惟论证产权的地位与意义,也指出了《法哲学道理》一书的某些局限性。好比,黑格尔抱负的幻灭致使其晚年起头追求普鲁士当局的认同,为统治阶层供给理论支持,抛却了部门本来的主张,恰当逢迎统治阶级的需要,以确立黑格尔哲学的正统地位,更好地推行黑格尔的思惟,间接实现其理想。有着如许的讲解作根本,在必然水平上避免了我对经典著作的全盘必定。
初读《法哲学道理》,读到脑壳抽筋。真的是。没有哲学著作的浏览根本,没有黑格尔思惟的系统铺垫,在哲学思惟的汗青长河中,生生截取一段去体悟,不管从主不雅仍是从客不雅来说,都不是件轻易的事。好在,对峙读完了引论,进入具体的阐述,感受稍好些了,有些可以经由过程上下文理解个年夜概,但仍有很多不懂的处所。
感慨哲学年夜师聪明的脑筋。我理解起来都费力,即使千方百计与现实糊口成立联系,也没法参透那些看似高屋建瓴、虚无缥缈、平空架构的思惟系统。在此,这几个四字词语绝没有贬义。思惟简直是虚的,固然看不到摸不着,却并不是对现实糊口没成心义。相反,意义重年夜。试想黑格尔在成立如许的思惟系统时,又该有如何的理智与思惟。
逻辑的周密,论证的严谨,使人叹服。也许哲学自己便具有如许的特点,也许由于黑格尔自己是逻辑高手。看似无关的抽象法、道德、伦理,看似风马不接的`契约与犯警,作者可以或许发现它们背后的联系,阐述中一环紧扣一环,令人感觉多一环嫌多,少一环又显不足。
给我感到较深的是,经由过程读《法哲学道理》,我看到了很多本来习觉得常的概念、现象背后的工具。在此之前,从未想过刑法存在的意义事实是甚么,为何要由国度来履行。透过黑格尔得知,由于犯法背背了社会的遍及意志而不纯真是小我的特别好处或说特别意志,也是以,应由代表遍及意志的国度来履行。曾,有人质问我,公事员缔造了甚么价值?成天也不缔造经济利润,却要拿着人平易近的税款。若是我在那之前读过黑格尔,是可以给出谜底的。诸如斯类的感到与发现,纷歧而足。更主要的是,这本书开导我,要看到现象背后的工具,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固然,一年的研究生教育使我起头追求表层以下的工具,但读哲学书,使我的思惟,又有了进一步发掘的可能。自我感受,熟悉又有了上升。
也有不解,最较着的是黑格尔对国度的阐述。在黑格尔看来,国度是伦理精力的同一,是理念,是最高阶段。看到如许的逻辑放置,我不管若何没法将其内在与外延掌控住。黑格尔所谓的国度,究竟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理念,与实际中的国度毫无联系,仍是成立活着俗意义的国度根本之上,是一向令我猜疑的问题。直到读完全书,才模糊感觉,他的国度是可以实现的,只是,实际糊口中还没有实例。进一步说,我至今思疑这类伦理精力同一意义上的国度,是不是犹如共产主义一样。某日,在校园巧遇法理教员,切磋这个问题。他一语惊醒含混着的我。“黑格尔说的国度相当于神。”他还说,黑格尔的这类国度思惟对厥后的纳粹统治发生了必然的影响。如斯,些许释怀。
也看到了些我想固然的汗青局限性,或说“封建遗毒”。好比他说文明国度要成长,可以经由过程征服不文明国度;本钱的逐利到必然阶段必需并且该当开辟海外殖平易近市场,还提到对没成心志的族群,可以奴役等。初读令我不解,但想到他所处的情况,也就一读而过了。况且,人无完人,即便是如斯伟年夜的人物,也不克不及不许可人家白玉微瑕。至于各路人等对黑格尔的批评,也不足以成为否定其全数思惟的来由。究竟结果,至今我们仍在读黑格尔,仍在接收其思惟中的可取的地方。
原打算明天将来重读《法哲学道理》一书,但那日教员说昔时他的导师,一名曾写过关于《法哲学道理》专著的学者,不建议他读。缘由不明。我接管了我的教员的建议,读过一遍,能接收几多算几多。若是未来真的还感乐趣,再读。后面这句,是我想的。哲学能熬炼人的思惟,这是无庸置疑的。很多人堆集到必然水平便起头读哲学,固然,我算不上这类到达必然高度的人。但笨鸟先飞早入林,恰当的读些哲学,对我是有益的。也但愿将来几年,能静下心,再读哲学。
黑格尔逻辑学读后感篇三
在《逻辑学》的第一版序言的开篇中,黑格尔陈述了形而上学崩溃解构的事实——“那种被叫做形而上学的东西,可以就已经连根拔掉,从科学的行列里消失了。”黑格尔把形而上学的这种解构归因于康德哲学,他认为康德哲学断定知性不可超越经验,否则认识能力将变成只不过产生脑中幻影的理论的理性,这种说法排斥了思辨的思维,并且迎合了世俗智慧的需要。黑格尔对这种做法表示了明显的不满,他用他那独有的口吻说到:
“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然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在昏暗被驱散以后,也就是反观内照的、幽暗无色的精神劳作消散以后,存在好像化为欢乐的花花世界了,大家知道,花是没有黑色的。”
接着,黑格尔论述了逻辑学的状况——与形而上学一样,逻辑学的遭遇也是极为惨淡——虽然逻辑学由于其实用的缘故而被容纳于科学之列,但是逻辑的形态和内容却在流传中逐步被改变,并且,在科学与现实中生长出来的新精神也并没有在逻辑中显出痕迹。
“假如精神的实质形式已经改变,而仍然想保持旧的教育形式,那总归是徒劳;这些旧形式是枯萎的树叶,它们将被从根株发生的新蓓蕾挤掉。”
“哲学,由于它要成为科学......它既不能从一门低级学科,例如数学那里借助方法,也不能听任内在直观的断言,或使用基于外在反思的推理,而这只能是在科学认识中运动着的内容的本性,同时,正是内容这种自己的反思,才建立并产生内容的规定本身。”
在接下来的一大段阐述中,黑格尔阐述了这种观点的具体内涵,论述了知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以及作为知性与理性的更高层次——精神是如何从无出发而产生出有,又是如何从单纯性中给予自己以规定性,又从规定性中给予自己以自身同一性的。只有沿着这个进路,哲学才能成为客观的、论证的科学:
“知性作出规定并坚持规定:理性是否定的和辩证的,因为它将知性的规定消融为无;它又是肯定的,因为它产生一般,并将特殊包括在内。正如知性被当作一般理性分出来的某种分离物那样,辩证的理性通常也被当作从肯定的理性分出来的某种分离的知性,它比知性、理性两者都高。精神是否定物,这个否定物既构成辩证的理性的质,也构成的知性的质:——精神否定了单纯的东西,于是便建立了知性所确定的区别;而它却又消解了这种区别,所以它是辩证的。但是精神并不停留于无这种结果之中,它在那里又同样是肯定的,从而将前一个单纯的东西重新建立起来,但这却是一般的东西,它本身是具体的;并不是某一特殊的东西被概况在这个一般的东西之下,而是在进行规定及规定的消融中,那个特殊的东西就已同时规定了自身。这种精神的运动,从单纯性中给予自己以规定性,又从这个规定性给自己以自身同一性,因此精神的运动就是概念的内在发展:它乃是认识的绝对方法,同时也是内容本身的内在灵魂。——我认为,只有沿着这条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哲学才能够成为客观的、论证的科学。”
紧接着,黑格尔论述了科学与逻辑的关系(他称之为“精神现象学”):一方面,意识作为具体的而又被拘束于外在的知的精神,它的前进运动完全是以构成逻辑内容的纯粹本质的本性为基础的;另一方面,意识作为显现着的精神,它自己在途程中解脱了它的直接性和外在具体些之后,就变成了纯知,纯知以那些自在自我的纯粹本质自身为对象,这就是纯思维,即思维其本质的精神,而纯知的自身运动也就是它的精神生活,科学就是通过这种精神生活而构成的,并且也是这种精神生活的陈述。
最后黑格尔提及了《逻辑学》在其哲学体系的地位:原本逻辑学与哲学是一同作为《科学体系》(后改名为《哲学全书》)的第二部分出版的,但是由于逻辑学不断的补充、扩大,不得不使之独立问世,而构成了《精神现象学》的第一续编。
黑格尔逻辑学读后感篇四
关于黑格尔,坊间谣传:《小逻辑》这本书,一下午翻来覆去读进去20页已经算在哲学这一行有天赋了,这对我们这种学界外圈的爱好者造成的恐吓难以言表,之前想读黑格尔,也因为这么恐惧的描述难以下口。
最初读这本书,也没报什么期待。“一百多页的小册子,能讲明白什么东西”。读毕,虽然不知道这包含了黑格尔多少工作的结果,但治好了我的黑格尔恐惧症,至少是暂时。
书中以黑格尔的历史观开端,以理论的发展和对共产主义的影响结尾,用平实且富有例证的语言,将他的重要工作娓娓道来。在我这个门外汉看来,已能更深刻的理解之后共产主义、人本、存在主义受影响于何方,和这位“西方哲学史上最后一个全才”的伟大之处。
本书的作者petersinger,一位被邓晓芒先生说的“不是什么很重要的人”,却成为了当世最重要的伦理学家之一。其对哲学的理解和激情从他的文字上可见一斑。
“请问一下你自己,绝对知识什么时候能够达到?回答当然是,一旦精神认识到实在是其本身的创造,它并没有什么“彼岸”要去认识,绝对知识就达到了。这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呢?鉴于这种实在观念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最后结果,它必定发生在黑格尔自己的精神把握了宇宙本质的时刻。根据黑格尔的看法,当他黑格尔理解了实在的本质时,精神就来到了它最终的栖身之地。对于一部哲学著作来说,几乎不会有比这更宏大的结论了。《精神现象学》的最后几页不仅是对整个人类历史顶点的描述,而且就是这个顶点。”
黑格尔逻辑学读后感篇五
逻辑学正向部分很简单,无非的就是数学上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等,数学的论述要比逻辑学简单、清晰的多。
逻辑学的主要错误有2类:
第一类反击对方的错误逻辑:(都不是从观点本身反击的)。
1、扭曲对方的论证过程。
2、人身攻击。
3、混淆情绪与逻辑。
第二类是证明自己观点的,但是逻辑错误(都是论证过程有问题),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个:
1、循环论证。
2、不能肯定不算否定。
3、转移论点。
4、过度引申。
5、假因果等等。
书中例子比较多,而且逻辑学跟统计学也有交叉,很多因果论证是要通过统计学来做的。总之,逻辑学比较重要,个人认为最大的价值在于发现别人和自己的逻辑错误,属于逆向思维的一种吧!
黑格尔逻辑学读后感篇六
18世纪末,法国爆发了震动全欧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德国影响非常之大,它迫使德国各部(包括普鲁士在内)的统治阶级不得不进行某些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但是,软弱无能的德国资产阶级根本没有力量用革命的手段从封建主手里夺取政权。德国国家政权仍然保持在贵族手中。当法国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革命行动愈趋激烈,斗争规模愈益扩大的时候,害怕人民更甚于害怕封建势力的怯懦的德国资产阶级,立即吓得匍匐于普鲁士国王的座下,和封建贵族妥协,反对法国革命和本国人民革命了。这时的德国资产阶级固然对封建势力有些不满,在政治上、经济上有一定程度的进步耍求。但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对革命对人民群众的畏惧和憎恨,对封建势力、地主贵族的屈从和妥协,却使得它变成一个愈来愈反动的阶级了。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资产阶级所走的道路,就只能是一种在贵族、封建主领导下,由君主政权实行的从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地主经济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农民更加痛苦。
黑格尔的哲学就是这种处于特殊矛盾地位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进步和反动相互交织的特征,在黑格尔哲学上的反映就是他的唯心主义体系和辩证方法的矛盾。
黑格尔诞生在斯图加特的一个高级官吏的家庭,曾在图平根大学读书。大学毕业后,黑格尔当过几年家庭教师,在班堡做过报纸编辑,在纽纶堡做过中学校长,后来做了海得堡大学教授。1818年应普鲁士政府的聘请祖任了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黑格尔成了普鲁士王国的官方哲学家,他的哲学体系高踞着普鲁士王国国家哲学的地位黑格尔对普鲁士君主国家极尽其吹捧颂扬之能事,说“国家存在就是神在世界上的庄严的行进”,在普鲁士国家中自由已经实现,理性已成为现实,因此,他认为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是最好的制度,应该永世长存。他认为贵族是社会上第一等级,国家政权应该交给贵族管理。
黑格尔又是私有财产的辩护者,他认为只有私人所有制才是合理的,法权应当保护市民社会的私有制。他认为资产阶级可以参加国家管理,但是有限制的。
黑格尔一方面拥护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容许资产阶级参加国家管理;另一方面又维护等级制度,把贵族看做国家的第一等级,反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正如马克思说的:“黑格尔希望有中世纪的等级制度,但是要具有现代立法权的意义;他希望有现代的立法权,但是要披上中世纪等级制度的外衣。这是最坏的一种混合主义”。(《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一卷864页)黑格尔的这种看法不仅反映了他在社会政治观点上的矛盾,也是他的哲学思想上的矛盾的社会根源。
黑格尔逻辑学读后感篇七
由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受到柏拉图等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的深刻影响,在对这些优秀的哲学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2]。黑格尔在其整个的哲学体系中始终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在这一世界观中,他认为“绝对精神”是唯一的永恒存在之物,外界事物的一切变化都与我无关。这种客观唯心主义是与因我的存在而存在,因我的变化而变化的主观唯心主义是不一样的,认为理性是这个世界的唯一主宰。
(二)辩证法。
辩证法是黑格尔哲学思想体系中最具价值,同时也是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部分内容。正是在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下,马克思等人才开拓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道路,为我们今天的生产、生活和实践指出了前进方向。黑格尔的辩证法观念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需要一个参照物来为我们的发展提供参照,也真是因为有了这个参照,我们才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我们自己。辩证法理论框架的发展一共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是处于第一阶段的,即人在整个社会现实中占据完全主导的通知地位,科学等技术是受制于人的。
(三)美学思想。
黑格尔将辩证法的思想贯穿到了他的美学思想当中去,他认为艺术中既包含感性因素,又包含了理性因素,二者之间的完美契合构成了美的艺术。而黑格尔这里所说的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也就发展为我们现在所说的主观与客观。
黑格尔除了上述这些哲学思想之外,他的思想中还包含法学、自然哲学、逻辑学等重要的思想,这些哲学思想又被相应的领域所继承和进一步的发展,为众多哲学分支奠定了思想基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黑格尔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的重要意义。
(一)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是黑格尔哲学思想重要的发展者和践行者,从马克思提出的政治经济学思想中就可以很好的体现出黑格尔的哲学思想[3]。马克思是对黑格尔思想的批判继承人,从黑格尔的思想中提取出了合理的内容加以继承和发展,对于其中错误的、不符合实际的观点加以剔除。他不仅仅通过自身提出的观点和理论来解释这个世界,而且致力于通过他提出的观点来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但不管怎么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的主核都是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在这一思想基础之上,才使得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进而发展为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辩证唯物主义。
(二)强调了精神的重要作用。
在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体系中,他认为绝对理念是我们这个世界存在的本质,但是这一绝对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的,它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着的。从这一角度来看,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中又包含了矛盾的思想。矛盾观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同时具有统一性和斗争性的,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斗争性和统一性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发展,最终推动着事物不断地向前发展。对于我们当今社会而言,黑格尔强调精神的观点也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让我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也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事业的建设。
(三)催生了辩证主义方法。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观念,而这一思想得以在今天发展成熟,深刻的受到黑格尔辩证思想的影响。黑格尔的辩证思维让我们对世界有限、无限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形成了如今的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思想。
黑格尔逻辑学读后感篇八
随意乱点我硬盘里那个充斥着需要我静下心来细细整理的文件夹时,有两个g的青岛之行被我点到了,而思绪也随之飘远。自负点的说,一直以来我都自诩不缺乏发散思维的能力。问题就是往往思绪太飘忽了,考虑过的东西过后还可能会困扰我。boker的作用之一就显示与此了:我不得不逼迫自己把随意飘忽的想法逻辑的梳理一下并一字一句的录入其中,耗时耗力啊。现在就把看了那个“青岛之行”文件夹之后随意飘出来的想法大概归纳一下,并随意阐述下吧。
飘到过的地方:
1.看到照片上的笑脸,在对比记忆中当时的心情,感觉照片上的欢愉总是那么不真实。这也是我喜欢时不时翻看照片的原因吧。
2.那个文件夹里最多也就是承载了我3天的经历和记忆,现在我看来却是那么的悠久与漫长_原来难以想象的短时间内竟可以发生这么多事。再对比出国读硕的一年时间,本还觉得这么多时间的刻苦只换来这么短的时间进行深造,有些可惜。细想一下,08年一年,算上大把大把混混沌沌的时间,我依然成长了许多。那如果是把我扔在一个惨烈竞争的环境呢?或许就是脱胎换骨了。还是李老师说的好:人们总是习惯性的夸大自己十年后的成就,却小瞧自己在一年内可以取得的成绩。
3.那个待整理的文件夹躺在硬盘里已经有许久了,总是不经意间被我拾起却一直没有被整理完毕。总会太多东西去忙,也可以叫成是永久的惰性吧。
4.还记得之前一次看“赢在南农”的.活动照片时,就惊讶于当时人们的状态与现在之比的差距之大。现在还是有这个感觉。不过都有刘的关系,看起来别有了一番滋味。美玲的短信曾经说她感谢我看着她们这群小女生的成长,当时付之一笑_自己何曾如此伟大?现在却渐渐有了些味道。很有幸能时不时见证一些身边朋友的成长与离去,惊奇和感伤,但尤其是参与其中时还是有种自豪感由心底而升,为我,更是为他们!或许也就只有时而太过冷静的我,能时而思索于此,并且从中品味中别样的欢愉吧:自己的梦想最多还在路上,但看着别人实现的时候真的是一种享受!再说到今晚还没见的秋平,心里升腾起的总有亲切和钦佩,愿我能再次有幸见证一段成长,一个传奇吧。
这几个算是我又重新思考后,精选出来的几个有深度的发散吧。今天终于是把《简单的逻辑学》读完了,有感触,但太难下笔。在读一遍后会好很多吧。不过读完了书,联系前天看杂志的一片文章后,还是有直接易于表达的想法的。作者强调的是逻辑学的应用,然而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书的体系构架确实显示了他的逻辑性。但宣扬的东西在我看来还是过于理性了,有僵化思维之嫌。综合一下,对于一个命题、事物或事件先随我思绪飘荡后再挑几个逻辑的思考下应该是最为优化的解决之道了。
反思一下,对于整体宏观事件的逻辑把握能力还欠缺,多锻炼会好些吧。
黑格尔逻辑学读后感篇九
第一章: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
主要描述学习逻辑学要确认事实,全神贯注,清楚准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沟通的时候要用次准确,避免出现误解。
基本原理有四个:同一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矛盾律;正如作者所说“这些原理所表达的真相,拥有理性的人类早就在生活中运用自如了”。
第四章:非逻辑思维的根源。
介绍了形成非逻辑思维的根源,像:吵架代替辩论、盲目的乐观主义……认识并避免它。
第五章: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
描述了诸多非逻辑思维的表现,比如诉诸情感、诉诸暴力……。
黑格尔逻辑学读后感篇十
上个月在旧书店看到了《逻辑学是什么》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很不错,于是就做了这本书的读书笔记。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逻辑启蒙书,沿着两条线索进行叙述:一条是历史的线索。作者在每一章的序言部分都向我们介绍一个哲人,让我们与那些伟大的逻辑学家们面对面的交谈,从而了解到他们的性格与贡献,同时也了解到逻辑学的来龙去脉与历史发展。我想,这种历史性地介绍是大有裨益的,它会让我们对逻辑学有更加系统的认识,而且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条线索就是逻辑学的体系构架和基本内容,这也是全书的重点所在。作者用生动幽默的笔调向我们介绍了逻辑的起源、逻辑是什么、命题逻辑、词项逻辑、谓词逻辑、归纳逻辑、批判性思维以及逻辑学的地位等内容。作者在第一章“逻辑起源于理智的自我反省”中向我们介绍了几个著名的悖论——说谎者悖论、芝诺悖论、半费之讼和麦加拉疑难。还介绍了公孙龙的论断和逻辑的基本规律,让我们对逻辑有了一种感性的'认识。接着,作者在第二章则揭示出逻辑的本质,即“逻辑是关于推理和论证的科学”。通过读书,我了解到欧洲中世纪发生过关于信仰和理性关系问题的论战,一方是极端信仰主义,另一方是理性护教主义,他们用若干理性的论断来证明上帝的存在。我由此想到,像上帝存在这样的事情,也要通过推理、论证来支持和确立,那么还有什么东西不需要经过推理和论证呢?足见理性主义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多么根深蒂固,多么影响深远。而逻辑学正是从这种深厚的理性主义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它的精髓就在于教会人们进行正确的推理和论证,识别、揭露和反驳错误的推理和论证。
在第三、四、五、六章,作者分别详细地介绍了几种逻辑类型,即命题逻辑、词项逻辑、谓词逻辑和归纳逻辑。我从中学到很多新的知识和理论,受益匪浅。第七章主要介绍如何让思维更严谨、更清晰的方法,以三大理论为支撑:定义理论、论证理论和谬误理论。最后,作者在第八章系统地阐释了逻辑学的地位及逻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在基础学科中,逻辑学位列第二,同时它对哲学、语言、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学科有着特殊作用,是一门重要的工具性学科。
以上是这本书大致内容的概括,下面谈一谈我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与感悟。首先是“白马非马”。我很早就对这个论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原因在于“白马”按常理来讲就是“马”,而公孙龙却说“白马非马”,这其中又蕴藏着什么玄机呢?这个典故出自公孙龙的《白马论》。《白马论》里面说,有一次公孙龙骑马过关,守卫说:“马不准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非马。”这么一说关吏也被他弄糊涂了,于是连人带马一起放过关。对这个问题,公孙龙进行了自己的论证,概括起来有三点:
“i、从概念的外延看,“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非马审矣。”“马者,无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取非有去取也,故日:白马非马。”也就是说,“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如何;“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相应的颜色要求。由于“马”和“白马”的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2、从概念的内涵看,“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日:白马非马。”这就是说,“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3、从共相的角度看,“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不包括颜色,仅是“马作为马”。而“白马”的共相包括颜色。于是,马作为马不同于白马作为自马,所以白马非马。”
从表面上看,公孙龙的论证似乎是正确而严谨的,但在我看来,他不过是运用了偷换概念的方法来以假乱真。偷换了什么概念呢?就是“非”字的含义。按以上公孙龙的论证来说,“非”可理解为“不等于”,“自马非马”是说“白马不等于马”。这种解释将属和种、类和子类区别开来,因此是一个正确而科学的命题,而“白马不属于马”是一个虚假、1错误的命题。公孙龙通过“白马不等于马”这一概念来偷换“白马不属于马”这一概念,从而达到混淆视听的效果。同样,偷换概念的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生活中,它可以在对话中化不利为有利,对一些刁钻的问题作出巧妙的回答。
我们回到“白马非马”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讲,“白马非马”是在进行诡辩,作者的表述是:“他是通过‘白马不等于马’来论证‘白马不属于马’,因而是在进行诡辩。”公孙龙有意识地运用谬误的推理、论证形式去证明“白马非马”,而这个观点本身是错误的,他的论证也似是而非。通过分析,我们便清楚了解了“白马非马”的来龙去脉及内在实质,同时对逻辑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
书中对于归纳逻辑合理性的探讨引起了我的兴趣。作者给出的标题是:“归纳方法是合理的吗?”我个人觉得:归纳方法是有其合理性的。尽管从逻辑上讲归纳是无解的——逻辑不能提供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答案,这也是休谟的困境所在。但归纳逻辑的合理性体现在:首先,人类在茫茫宇宙中生存,所能采取的认知策略就是归纳,这体现出一种必然性。人类通过大量的实践认识事物,但总有一些新生事物无法认知,于是归纳就为人类提供了捷径。其次,人类从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中发现某种确定性和规律性是非常合理的,归纳正是人类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探索和追寻。再次,人类有可能建立起合理的归纳逻辑和归纳方法,即归纳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留存下来为人类使用。总之,对于归纳逻辑合理性的探讨至今仍在继续,我们希望通过对归纳的研究使逻辑学的研究领域更加开阔、更加深远。
作者还在书的最后一章谈到逻辑对于哲学的重要性。由此我想到中国的哲学,心中不禁感慨,中国的哲学中实乃鲜见逻辑思维的影子。中国自古讲求“天人合一”,这种思维长于神秘的直觉、顿悟、感应以及笼统的综合和概括,却拙于精细的分析与严密的论证。如:道家的“道”,儒家的“天命”、“仁”,佛家的“禅”等,都是某种宏大、抽象、模糊的形而上学之物,不像西方的“理”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比较容易地领悟和掌握。从而导致中国的哲学十分神秘、虚无,难以相互学习、交流,难以评判,也就难以把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入,去抓住本质的规律。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西方逻辑早在明代就传人中国却发展得如此缓慢的原因。中国的理性觉醒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远远落后于西方,这也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进程。所以说,熟悉和运用现代逻辑,对于中国哲学界来说至关重要,是逻辑让哲学走向严格和精确。
以上是我对书中感受较深的几点内容的一些思考。我想,随着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我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应该会有新的飞跃。而这本书就像带领我进行了一次奇妙的逻辑之旅,不仅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增长了知识、领略了逻辑学大师的风采,还让我对逻辑学的体系构架和基本内容有了更加清晰、深入的认识;而且作者的语言诙谐幽默、通俗易懂,讲述的内容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这使得阅读轻松而愉快。
黑格尔逻辑学读后感篇十一
一方面,我是一个文艺的理想主义者。愿意和热爱阅读的朋友一起聊天;喜欢沉浸在书本里和电脑屏幕前阅读或写作;喜欢在家里、咖啡馆、在好朋友圈子里开玩笑,甚至大声聊天。
另一方面,我又是一个务实主义者(要为物质发愁,要考虑如何能过得更好),并且“务实”在不断馋食我的文艺情怀,也不知何时两者才能达到一种平衡。因此我想人永远不能完美的让两者达到和谐与平衡,故也许只有两类人,一种就是务实主义远占上风的大多数,另一种才是理想远大于务实的小部分人。
去年我在北京组织读书会时认识了同道读书会的创办人,并且去参加了同道举办的几期哲学读书会。创办人30多岁,坚持这件事很多年了,我想做这件事是没什么收益的,为了自己的理想,有些人就是不被世俗拉拢过去——我想他就是理想大于务实的那少部分人,我敬佩他。
理想主义者并不都是如此,只不过有些还在爬山的路上,而有些已经到了半山腰——比如那些伟大的创业者们(而不是创业投机分子)——他们的产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我不屑那些时代的投机分子,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噪音,一直存在但又无关紧要。尽管我们都只是时代洪流里无关紧要的一滴水。
这本书只有100多页,但内容清晰简单,是逻辑学入门的一本好书。我读了两遍《简单的逻辑学》,并尝试去记住书中的内容。逻辑知识在我们的教育里是缺失的一个环节,我们精通算数,几何证明题,也知道什么是否命题或逆否命题,但你知道,我们在学习那些东西的时候,根本不会去和逻辑知识放在一起理解。书本和实践的分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开始了,我们阅读,但只限于考试——从书本里来,到试卷上的答案里去——好的成绩得到奖赏,坏的成绩被惩罚,循环往复而已。
逻辑学和数学是原理性的学科,再加上哲学,除此以外的学科都是假设,等待被证伪。这本书介绍了逻辑学的原理和表现形式,也介绍了非逻辑学的根源和表现形式。如实相告,原理性的书籍必然不像小说那么生动有趣,但耐心读完,对逻辑学的深入了解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这个时代鼓励浅尝辄止和碎片知识,到处都是打着逻辑学旗号的事物,用户价值是其变现的商业手段。“用户”是人,但其实只是商业谈判桌上的筹码和数字。这里也许能够理解“我们只是时代洪流里无关紧要的一滴水”这句话的含义。商业社会加重了这种非人性,我不知道这种情况能够维持多久。
这是个很大的话题,以我的学识根本无法解答,我能做的只是不断正确地学习,去接近真实,努力给自己一个答案。
关于读书,我有很多新看法——这得益于我前两年组织读书会的经验。读得越多,就越知道如何读书。对一个问题思考的越多,就会越接近真实情况。只有实践而没有思考,则无异于机器;只有思考而不去实践,那就是空想家。经验能够给你提供思考的原料,而思考和总结能够指导你如何寻找更好的原料去充实自己的理论。这是一个动态的循环,但循环的圈子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接近真实。
我们尊重年龄大的长辈,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经验比我们丰富,而不是他们的白发和皱纹。这样来看,我们其实尊重的是经验比我们丰富的人,年长只是一个必要条件罢了。因此你也就能知道,不是所有年长的人都值得尊重(当然如果你只是被传统道德所约束的话,就另当别论),倚老卖老的老人,不讲道理的老人比比皆是,并不值得尊重。我想这是符合逻辑的。
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再次去思考,约定俗成的事情并不必然都是正确而适当的。传统和权威也需要时不时被质疑。所以我觉得逻辑学的学习是通往独立思考的必经之路。
逻辑似乎代表着理性,但人永远脱离不开情感动物的牵绊,所以不要刻意将二者划分开来。发现你自己,聆听你内心独立发出的声音,而不是外界的噪音。这也许就是最大的逻辑。
黑格尔逻辑学读后感篇十二
在这一周内,我品读了美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教授麦克伦尼编撰的《简单的逻辑学》。正如书名所言,他将大众认为晦涩的逻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展现给了大家。作为读者的我品尝这本书,不但体会到了逻辑学的高深,也丝毫没有丧失阅读的兴趣,甘之若饴。
正所谓逻辑原理简单,但是其作用和威力却大得惊人!读完可以看出麦克伦尼写作这本书的目的很直接,那就是很多人日常逻辑性不突出,展现出低素质。这是因为他们逻辑思考的能力没有被系统地培训过,这是所受教育中的缺陷,而这种缺陷会导致很多麻烦的发生。所以这本书在我看来更是一本工具书,没有任何理论教条,也不是正式的教科书。
这本书期待造就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使读者意识到逻辑学的重要性,在合乎逻辑的思考中体会到快乐和满足。通读完之后,作者一共为这本书分了五个章节。第一章论述了成为一个逻辑思考者需要搭建的思想框架,为接下来两章如何建立正确逻辑思维的探讨做铺垫。
第二章讲述了贯穿逻辑思维的基本原理;第三章论证了逻辑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第四章逐个探讨了非逻辑思维的根源;第五章逐个解释了逻辑谬误的具体形式。在全书第一章节,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重点刻画了什么是“观念”。观念不是无根之花,对客观事物接触越多。理解越深刻,观念就会越清晰。
我们人的认知啊,大体来说分为三个部分:客观存在的事物、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和我们为它创造的语言。一个真命题的作用就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大脑中的观念与相应事物的客观事实联结起来;为伪命题就是观念偏离了事物的本源,错误观念是我们对客观世界做出一厢情愿的假设的结果,它只能由我们自己负责;而语言的作用就是与观念相匹配,使得沟通清晰有效。
在第二章节,作者向我们展开讨论了同一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和矛盾律。这些属于逻辑的基本原理,和数学里的公理一样,不证自明,也没法证明。有一句话我很触动,那就是“任何科学都是由包含基本原理的知识组成的。任何科学的基本原理都是这门科学赖以建立的最基础的事实。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人类理性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作者同时特别强调“万物终有其根源”,也就是我们不尽知每个事物存在的理由,但我们知道它们的存在都有理由。之后谈到了联言论证、条件论证和条件论证三种简单的论证形式和著名的“三段论”。
之中提及的“中项不周延”、“论证不是争吵”、“真诚的局限性”对我影响颇深。
在前段时间参加的辩论赛我就认识到,辩论双方有时要互换论点进行辩论,很多时候在有限的时间就是煽动情绪,使用技巧为了反对而反对,并无坚持自己的真理可言。这也是我本人不大热爱辩论的原因,没有求真,很难做到让真理越辩越明!
总而言之,在这一周的阅读后,我头脑中的“逻辑”观念,更加地刻骨铭心。可以这么说,倘若我们日常生活中缺乏逻辑的,那必定是“庸人自扰”,面对很多事情都会情绪失控,做不到真正的“不卑不亢”。如何跨越“经历”和“阅历”的一词之差的鸿沟?我想可能这本书就是为我们搭建的桥梁吧。
黑格尔逻辑学读后感篇十三
上帝的死亡和理性的毁灭,让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黑格尔作为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巨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在后现代语境中亦受到了质疑并成为了批判的鹄的。黑格尔历史哲学以“先在的理念”为中心且依靠辩证法建立起来,并认为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世界理性”的自我实现过程,将人类历史的发展囊括于他庞大的哲学体系中。但由于黑格尔历史哲学自身的缺陷,在它诞生以后便受到了抵制、质疑。在整个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降,这种反叛的声音越来越强。笔者将其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是与理性相对立的意志的反叛;其次是方法论上的批判;再次是叙事主义的转向。
一、意志的反叛。
黑格尔历史哲学以“先在的理念”为中心,并依靠“正反合”的辩证法建构起来,德国古典哲学“擎理性之旗帜,唱自由之凯歌,肯定历史之进步,描绘历史之理念”的特点,在他手里达到最完备的形态。但是黑格尔历史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有其自身的缺陷,他把历史哲学凌驾于具体的历史研究之上、肆意剪裁历史事实使其符合历史哲学的先验图式的做法,终于招致了德国思想界的抵制。在黑格尔去世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不光对他的哲学体系,甚至也有人身的攻击,如死狗,诚然,历史哲学也受到人们的冷遇。
二、方法论的批判。
方法论的批判主要围绕着历史学科性质的'讨论和科学方法。自十九世纪中叶始,历史哲学领域内部发生了一场重大的变革。历史哲学家们关注的对象不再是历史本身,不再孜孜以求地寻找历史规律、历史发展的模式,而是思考历史认识何以可能。自此,历史认识问题成为关注的重心,被推向前台,历史哲学家们集中讨论历史的学科性质、科学性及科学方法。兰克学派成为首倡的代表,它们标榜“客观主义”和“科学方法”。兰克是黑格尔同时代的人,亦是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年轻同事,他虽未指名攻击黑格尔,但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历史哲学的追求和观点却成为了兰克批判的对象。他曾写道:“经常可以发现一种不成熟的哲学与历史学的争论。他们从先天的思想推论出必然存在的东西,不管那些思想招致了多少怀疑,他们致力于在世界历史中重新发现它们。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从无限多的事实中筛选出那些似乎能够证明这些思想的事实。人们也称这种东西为历史哲学。”兰克主张要摒弃主观偏见进入历史,切勿将历史学家自身的好恶掺杂进历史研究中,历史学家必须“如实直书”。兰克指出历史是“复数的”进步,并不是传统历史哲学家们所认为的“单数的”历史进步,历史发展中不同时间、地区限制以及巨大的历史倒退等事实足以证明。兰克倡导应公正无私地、毫无偏见地对待历史及现实中的每一个世代、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显然,兰克的批判抓住了黑格尔式历史哲学的要害,为后来的方法论批判及转向奠定了基础。
三、叙事主义的转向。
20世纪70年代以降,发轫于哲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开始对历史学界产生影响。西方史学家不约而同地对历史文本、话语等语言现象发生了兴趣。海登·怀特于一九七三年发表《元史学》,这一事件标志着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同时他进一步指出,由于这一转向,有关历史研究性质的关键问题从“历史学是不是科学”转变为“历史学是不是小说”了。换言之,历史叙事的“诗学”成为研讨的中心问题。史学家们将研究的重心转向历史著作中的“诗学”维度,如海登·怀特和杰姆逊不约而同地研究了历史著作中的比喻法问题。海登·怀特在《历史的重负》中的历史文本分析理论,他把历史叙事看作是再现世界的唯一可能的方式,并在语言学和修辞学的基础上,对叙事所采用的传达叙述者意图的手法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他发现决定历史解释的最重要因素是文本中隐喻的丰富程度。罗兰·巴尔特通过对历史话语的结构分析,抹平了历史语言和小说语言之间的区别。在德里达那里,“文本之外再无世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结构,我们透过这种结构在理解整个世界。
四、结语。
黑格尔历史哲学在后现代浪潮的影响下日趋式微,其坚定的历史进程必然迈向同一理念的信念亦日趋减弱,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亦是时代的一种表征;但是三重解构批判的靶子都集中在黑格尔历史哲学上,这也再次间接证明了黑格尔哲学及历史哲学在哲学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历史哲学领域中要想前进,黑格尔历史哲学始终是无法绕开的。
黑格尔逻辑学读后感篇十四
二、收获和感悟。
一是以人为本.作者介绍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这和以往接触的哲学不同,以往学习的哲学中,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问题,过于抽象,很难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并和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而从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哲学的功用和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人的四种境界的划分,让我们对哲学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人生的反思和总结.如年末,对自己一年的生活、经历的事情、阅读的书籍等等进行总结.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但很多这种反思总结中,多数流于流水账,对为啥这样做?这样做是受何种观念影响?这种观念从何而来?都知之甚少.
三是发现每个人受固有环境和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巨大.例如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让中国人喜爱直觉思维,比如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音乐、书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思想中的中庸,否极泰来等观念,都和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有紧密联系.
四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一种是领悟,真诚地去做事,达到心和宇宙统一起来,所谓致良知的方法,一种是敬,抱持者对世界的敬爱的态度,来生活.
例如前一阶段看一本书上,一个志愿者到利比亚去工作,通过其工作经历,他人生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原来,医院、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五是哲学为啥重要.哲学就是通过思维找基本规律.哲学是最高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面还有n层的东西,如基本方法、普遍方法、逻辑、技能等.学习哲学就要以兴趣和实用为导向,定下你的目标,要让哲学成为你的思考方式,想要让自己具备触类旁通、解决问题、正确决策、创新等重要能力,非读哲学不可.
例如,我们学习数学就知道,数字是一种抽象,函数是对数学规律的抽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这是另一层次的抽象,在此基础上,还有数学哲学和系统动力论,是对数学的更高层次的抽象.
七是学习哲学的方法。
认识哲学,了解哲学,懂得哲学的体系和逻辑原理,并将这一原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之中.学习哲学需要技能+意识+学习材料.如批判性思维是意识的储备,可以帮助你迸发学习热情,形式逻辑是技能的储备.
三、精华摘录。
p6中国哲学的价值在于,成为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忠,肯定方面是指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否定方面是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命,是指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
p47孔子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而不惑,是指他这时候已成为知者,50,60而知天命,是指认识到超道德的价值.
p82惠施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发现了超乎形象的世界;
p103获得幸福的方法庄子,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
圣人由于对万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用这种方法,他就不依赖外在事物,因而他的幸福也就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可以说已经得到绝对幸福.
p222新道家.圣人高度理解万物之性,所以他的心不受万物变化的影响.他以理化情。
p232佛学的一般概念,宇宙的心的概念,和形上学的负的方法;
觉悟的确切意义.是指个人与宇宙的心的统一,或者说与所谓的佛性的同一;
中道宗的方法,所谓二谛义.第一层次,普通人以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第二层次,说万物是有,但是说万物是无也是片面的;事实上,有就是无;应当说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万物非有非无;第四层次,中道在于不片面,意味着进行区别,而一切区别的本身就是片面的.
这个否定一切,就可以达到庄子哲学中的坐忘,佛家称之为涅槃;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廊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哲学的推理,形上学的推理,其出发点是经验中有某事物存在.
哲学史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由于他的反思的性质,它最终必须思想从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物”
人生的境界.可以概括为四个,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道德境界.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踏实社会的一员.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情;天地境界.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四、哲学入门书籍推荐。
1.反哲学入门。
2.思想的力量。
3.西方哲学简史。
4.大问题。
5.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6.哲学的慰藉。
7.哲学浅说。
8.我的半生传奇蔡志忠。
9.牛津大学哲学入门。
10.康德哲学讲演录。
黑格尔逻辑学读后感篇十五
我在不止一个系列的作品介绍过多次。之前介绍这本书,主要是作为数理逻辑的前置读物介绍。这本书既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用于生活日常的逻辑技巧,也涉及了一些符号逻辑,阐述了逻辑学中的主要思想,同时又没有一头扎入符号推演中,保留了相当的易读性和生活气息,很适合在正式学习符号逻辑(或说数理逻辑)之前阅读。
我个人习惯把逻辑归入数学知识中——因为我一般所说的逻辑学大都指建立在形式化公理之上的数理逻辑。但如果探求“逻辑学”一词的严谨词义就会发现这种归类其实并不完全合适。数理逻辑固然可以算作“逻辑学”,但“逻辑学”却不仅仅只有一门数理逻辑。归纳、类比和自然语言逻辑也是逻辑学的内容。
在十九世纪初,还没有什么“数理逻辑”,但“逻辑学”已经存在了至少两千年了。当时的逻辑学虽然与数学证明密切相关,但却更多地被视为哲学的子学科。在当时看来,解决数学家的证明问题或许只是逻辑学的一个副业,而其主业则是解决哲学家之间的争端。
西方哲学,或者说哲学,是充满了辩论与争论的,但很多时候争辩双方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歧见,而是在打一些笔墨官司,玩一些文字游戏。甚至还会有混淆、误解、曲解以及谬误混杂在双方的论证当中。为了不让哲学争论变成口水仗,必须厘清一个人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他的话能否算作论证,他的论证又是否有效,于是就有了逻辑学。
逻辑学名义上研究语言,这个对象看不见摸不着,给人以虚无飘渺的感觉。但是,逻辑学所追求的三段论式的“合理”却又是非常真实且坚实的。数学公理可以选择,物理假设可以推倒,三段论却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实际上,逻辑学是在借由研究语言来研究语言所承载的思维,从语言组合变换的规律中窥探部分思维的规律。数学和物理的研究对象,往往就只是被认识的对象,而逻辑学研究的对象却是人的认识方式本身(逻辑学研究的至少是部分认识方式)。
直观上来说,外界的环境相对容易变化,而认识者自身内部却相对稳定——一旦认识的方式变了,认识者也就不是原先那个认识者了。从这个角度来说,逻辑学研究的是某种比物理定律、几何公理更“高阶”的“真实”。或许正因如此,当初命名这门学问的时候,才从逻各斯(logos)演化出逻辑学(logic)一词。
不要听我的声音,要听逻各斯。——赫拉克利特。
因此逻辑学是哲学的地基。虽然一个哲学家的研究主题不一定得是逻辑学,但如果他不承认任何形式的逻辑学,乃至于不承认逻辑,基本就相当于掀桌了,很难与其他哲学家交流。逻辑学就相当于为哲学讨论准备的语文课。不学逻辑,无以言哲。
最后,补充一点关于传统逻辑学和数理逻辑的关系。有些保守者会觉得数理逻辑不是纯粹的逻辑而仅仅是数学。但实际上,数理逻辑是以数学为工具研究逻辑学的主题。或许方法和形式借鉴了数学,但主题和内容却是货真价实的逻辑学。此时又会有人觉得引入数学是不必要的。如果你只沉醉于非常早期的哲学史料,那么传统逻辑确实已经非常够用了。
这显然不应该是一个哲学家所为。曾经的哲学家把整个世界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用自己的思想贯穿任何能带来帮助的方法。
现在学哲学的人或许不应该固步自封,把哲学研究方式仅仅限制于“纯粹的思考”(实际上是排除掉一切数学和物理方法的“纯粹的思考”),不做任何实验、不进行任何计算、也不学习任何专门知识。把哲学局限在“纯粹的思考”中,只会让哲学变成故纸的复述,变成知识的标本。但哲学的本来面貌是生动鲜活的。
黑格尔逻辑学读后感篇十六
逻辑学的主题是清晰地思考。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逻辑,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宽广、深奥、精彩纷呈的领域,《简单的逻辑学》这本书既没有刻板的理论论述也不是正规的教科书,这是一本现实应用的指南,对那些初次接触逻辑的人介绍逻辑的基本原理。《简单的逻辑学》期待造就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
在我们的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运用逻辑思维的场合无所不在。有些人平时表现得非常聪明伶俐,但是逻辑性却不是很突出。他们有逻辑思考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显然还没有成为本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进行逻辑思考的能力从来没有被系统地培训过,这是他们所受教育中的缺陷。实际上,逻辑学是教育的真正支柱,但是目前在学校里它却很少被提及。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逻辑无时不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然而逻辑到底是什么,也许并没有太多的人有很清楚的概念。对门外汉或是初学者来说,本书都有切实的帮助。这本书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逻辑学的初步知识和基本技巧。
黑格尔逻辑学读后感篇十七
最近正在阅读这本书,这本形似哲学参考大全的书却能给人以很多的遐想。哲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神秘的科目,它的存在没有实体,有的只是一个又一个思想的高峰。在书中遨游,思绪总是会进入一种玄妙的境界,它跳出了人的主观思想,去思索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很久以来,哲学在我心中的地位近似于神学。然而初步了解一些后,又深知哲学的重要,不仅仅是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进步有意义,仅仅是对于个人,也有着莫大的好处,如木心所说的,“史学使人清醒,哲学使人坚定。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在此,浅谈一下我之于本书的理解。
哲学的发展充斥着对立与妥协,互补与共生,无论是从物体本身出发的形式,还是仅从精神层面延伸出的理想;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师徒中对立的思想令我着迷,四主德划定了人性所不能逾越和能达到的标准。我不由得联想到,倘若人不会思考,存在的意义仅仅是基因延续,不会接受与拒绝,不会冲动与克制,不能坚守本心,这个社会是否不再是社会,而仅仅是一群进化较快,仅凭生物本能行动的智力较高的动物。抑或是凭借着大自然赐予的得天独厚的的智力,突破思维的约束,突破道德与生命的底线,那么社会也可能丧失自由与公平。然而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去思考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从而选择一种更为克制守纪的理想生活。我一直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我思故我在”,当我正在思考我为什么存在时,证明了我的存在。我爱哲学,正如雪莱曾说,“唯有你的光辉,能像漫过山岭的薄雾”。但是,哲学的光辉不仅仅漫过了山岭,它笼罩全世界,我对于哲学家们最大的敬佩便来于他们的思考与质疑。哲学,始于质疑,终于信仰。
从泰勒斯的“世界由水构成”,再到毕达哥拉斯的“数的世界”,首先哲学家们对世界的起源产生了疑问,再到最后对世界的存在都产生了质疑,认为人们只是主观认为我们生活在真实的世界。这种想法是大胆的,充满勇气的,这是危险的,令人不安的。然而正是这种敢于对任何事物质疑的勇气,使得哲学的光辉在所有学科中熠熠生辉,普罗米修斯般的精神在对自身存在的验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大多数人只是庸庸碌碌的度过这一生,不去想自己为何而活,不去想自己的未来,待到暮年临死时,留下的只是空虚与无力。看完这本书,所得的收获也不仅限于一种新的知识,更像是一道大门,引领我走进精神的领域,清清楚楚的告诉我,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黑格尔逻辑学读后感篇十八
黑格尔是一个保守的唯心主义者,对社会的构想基于理性和观念,主张让精神去管理存在,这无疑对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并无实质性的效果。故,在文章的开头,马克思便直白地指出宗教的本质,“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当时的世界,资本主义生产蒸蒸日上,轰鸣的机器昼夜不息,工人们焚膏继晷地工作着。但就算如此,工人的劳动成果越丰硕,工人自己反而越贫穷,“人同人的本质相异化。”启蒙思想家们构想的人人平等的社会没有如期而至,取而代之的是更大程度上的不平等,“甚至他们还必须承认和首肯自己之被支配、被统治、被占有全是上天的恩准!”苦难的环境下,人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求助于彼岸世界,在彼岸世界中寻求幸福。而占有大量私有财产,处于社会的顶端的少部分资本家,为了削弱人民对于追求个人权利的意愿,将彼岸世界构筑的严严实实,营造出人们虚幻的幸福,“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彼岸世界亦是资产阶级的庇护所。
马克思之前的诸多哲学家,都未曾对资本主义社会做出过彻底的分析,拆不穿罩在外面的虚伪面纱,都只是诉诸于精神世界,试图在精神世界中构筑一个理想王国,而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异化的本质,他跳脱出了精神的窠臼,打破黑格尔法哲学体系中社会和国家同一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论,怀着对此岸世界的热爱,开始了对此岸世界的唯物主义建构。“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地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任务。”
宗教世界的人的异化已经被唯物主义对宗教的批判所击碎,那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由于财产的私人占有而导致的自我异化,成了哲学家们要解决的迫切问题,黑格尔认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君主立宪制,马克思则毫不留情的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批判,“甚至对现代各国来说,这种反对德国的现状的狭隘内容的斗争,也不会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德国现状是旧制度的公开的完成,而旧制度是现代国家的隐蔽的缺陷。对当代德国政治状况作斗争就是对现代各国的过去作斗争……如果这些国家看到,在它们那里经历过自己的悲剧的旧制度,现在作为德国的幽灵在演着自己的喜剧……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必定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马克思的论述深刻揭示了当时德国的旧制度的本质,批判了黑格尔的君主立宪制为掩盖当时制度的虚伪性和诡辩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体现着马克思对于彻底坚持民主制度的观点。
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不仅将社会问题的解决转移到了物质生活的角度,而且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实践的观点和进行社会革命所依靠的力量,以及如何调动这些力量。“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既然是对德国迄今为止政治意识形式的坚决反抗,它就不会专注于自身,而会专注于课题,这种课题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实践。”将哲学从唯心主义拉入了唯物主义的范畴,将实践引入了解决社会问题的领域,是哲学的一大转折。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德国思想界虽然活跃,但革命却远远迟滞与其他欧洲国家,精神领域的批判不能够代替现实的社会革命,这富有哲理的短短一行,便指出了黑格尔在面对社会实际诉诸于精神世界的无助。既然是要进行社会革命,谁是可以依靠的力量呢?在前文中,马克思已经说明,资产阶级所声称代表普遍的人的利益的虚伪性,掩盖了其不平等的实质,资产阶级肯定不是革命的主要力量,而且,其所占有的大量私人财产而所造成的社会不公,是人异化的根源和要革命的对象,故,革命的生力军只可能是“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形成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形成一个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这个领域不要求享有任何特殊的权利,因为威胁着这个领域的是普遍的不公正,它不能再求助于历史的权利,而只能求助于人的权利……总之,形成这样一个领域,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
社会解体的这个结果,就是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等级。”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理论掌握群众”这一概念,一改往常人们所认为的“群众掌握理论”,揭示了在群体的环境中如何掌握群体的思想动态,为形成改造社会的力量的蹊径,也阐明了真正的理论是能够看到事物根本的理论,而非遮遮掩掩,具有虚伪性的学说,表明了无产阶级的理论是能够揭示社会运行规律的真正的、彻底的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理论的无形批判。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近代的中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科学的、解放人类的学说终于来到了中国,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中弥漫着各式各样具有欺骗意义的学说,无政府主义、复辟思潮、资本主义思想的呼声不绝于耳,但他们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掌握资产阶级理论的精英对工人和农民仍然采取蔑视态度,使得辛亥革命后数年,民众仍然未被唤醒,“吃人的人”、“阿q”式的人物在中国大地上仍然麻木地存在着,人血馒头的悲哀闹剧仍然在上演。
但马克思主义中的无产阶级联盟的思想,解放人类的思想,经过中国共产党针对中国国情后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工农武装联盟的学说,将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展示出理论掌握群众的巨大力量。
百年虽过,真理却永不褪色,如今的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且随着国家的日新月异而不断发展,“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已经深入人心,马克思为我们戳破了彼岸世界的海市蜃楼,我们的此岸世界,在无数人民的努力下,花开正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699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