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故乡随笔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7:34:07
念故乡随笔大全(17篇)
时间:2023-11-30 17:34:07     小编:念青松

阅读理解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它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的内涵和信息。如何通过观看电影和电视剧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总结范文中可能会涉及不同的领域和经验,可以从中找到共性和启示。

念故乡随笔篇一

我的家乡一年四季都是迷人的,春夏秋冬,各具特色。不信?那我就带你瞧瞧吧!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翩然而至。她让潺潺流水唱起了美妙的歌谣,小燕子飞来了,传播春的消息。柳枝换上了嫩绿的新衣裳。农民走进田里,开始播种一年的希望。

春姑娘还没有褪出她的光彩,夏哥哥就急急忙忙地向我跑来。我和小伙伴三五成群地跑向小树林,干什么呢?老规矩——爬树!我们敏捷的身手让人看了眼花缭乱,有些人抓着树杈荡秋千,有的从树上“噗通、噗通”地跳入水中,还有些干脆爬到树冠,看河里的朋友游泳呢!

炎热的酷暑依依不舍地退出季节的舞池,金秋拽着闪闪发光的得舞裙姗姗来迟了。一阵微风吹来,金黄色的麦子金涛滚滚,苗条的高粱姐姐摇着婀娜多姿的身材。小树上挂着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苹果从远处看,真像挂着五颜六色的灯笼!

冬天是一个慈祥的老人,它帮大地盖上了新的被子,树木又穿上了白棉袄。外面到处雪花飞舞,白雪昂昂,小朋友们到处堆雪人、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真是一个硬装素裹的世界。

怎么样,你喜欢这里吗?

故乡随笔400字【第二篇】:二十年后回故乡。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待在金星上已经20年了,想念地球上的爸爸妈妈,想念家乡的一草一木,于是在这个中秋佳节,身为发明家的我,终于可以回到离别以久的家乡。

早上,我狼吞虎咽的吃了几口饭,便坐上自己发明的太阳能飞船回到了家乡。一落地,只见爸爸乘着太阳能飞车来迎接我。在回家的路上,我发现家乡周围的绿化比当年我离别家乡时多了好几十倍,附近的空气,让人吸收了,感觉心旷神怡。喜鹊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喳喳”的唱歌,那声音悦耳极了!一回到家,我和妈妈便拥抱起来。家门前的那条小河,用了你三年前寄来的高速消毒剂和三十分钟排除脏物剂后,现在干净多了,还游来了许多小鱼。不少人在夏天的时候,都来这游泳,捉鱼,热闹极了!”妈妈说。我会心地笑了笑,说:“看来没白发明这两样东西!”

故乡随笔400字【第三篇】:故乡随笔。

翻开那尘封的日记本,过往的画面渐渐呈现在我的脑海。那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牧归的老牛是我同伴”,便油然而生。儿时听到这首歌时并不是那么的感怀,长大后,一些懵懂的感觉渐渐地转变成亲切。

踏上故乡的路,聆听岁月古老的风铃,一曲离愁涌上心头。那被岁月流逝过留下树儿的年轮,树儿老了,是多少年的更替。总是不停的思绪、不停的回想。秋天来了,却是白雪皑皑寒梅傲骨的冬天;炊烟老了,是游子的伤痛;故乡老了,我只愿成为一朴尘土,散落在故乡的土地上。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岁月荏苒处,那故乡的容颜早已深深地刻满了皱纹;时光流逝间,那妩媚而笑的红颜却早已成为故乡的符号;白驹过隙旁,那儿时的欢笑早已如定格的相片,不小心滴落的水滴让它变得模糊不清。故乡啊,我似乎就是任风吹雨打,漂浮不定的浮萍,随波逐流,永远没有方向;故乡啊,我似乎是任风吹拂的蒲公英,永远借助风的力量去飞翔;故乡啊,我似乎就是那走散了的炊烟,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故乡随笔400字【第四篇】:在故乡的随笔。

我来这里(河源——我的故乡)已经三天了。这里什么都没有!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冰箱,连电话都没有!只好每天坐在书桌旁,捧起书来大看特看,拿起纸来大写特写。不过说真的,很久没试过如此休闲了。在家里,总是要做成堆的练习册。电脑、电视――知识摆设而已,通常一周就只动一次!

这里什么都不好,出了一点――睡眠好。这里的床是硬的,晚上没有光线,如果让你在这样一来的环境中睡觉,你是不是祈求明天快点到呢?那就会很快睡着了――多有趣的定律!

故乡随笔400字【第五篇】:关于故乡的随笔。

浩浩的江水载着扬帆的船儿远征,然而船儿明白,来时灯塔的方向有心底最依恋的港湾;碧蓝的天空承载着鸽子的双翅,飞向远方,翅膀划过的痕迹是那样的明晰。正如那江水中流淌着的依恋,天空中掠过的思念,当故乡这个熟悉的名词在脑际浮现时,心中总有些悸动。

我的故乡是成渝线上的一个交通枢纽。黎明时分,疾驰的火车用一声声嘹亮的汽笛吹响城市苏醒的号角;夜幕降临,沱江河用的轻缓水流吟咏出一支支动人的谣曲。这就是我的故乡,我生长近二十年的地方。为了求学,我离开了故乡,但是故乡的记忆却并未随时间而消褪,反而越来越清晰了。故乡的美好记忆好似一个水坝,开一个小口也能决堤,如今我身处异乡,却发现我的身影依然飘荡在这片土地上。

时间能使花叶枯萎,能使容颜衰老,能使沧海变桑田,但它却风化不了我对故乡的无限回忆。

故乡,我永远的梦。

念故乡随笔篇二

欢迎阅读与支持,如果喜欢记得常来!内容简介:我故乡的杏我的故乡在红朵沟,这里盛产好吃的杏。细雨如丝,一棵棵杏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舒展着嫩绿...觉得不错就继续看完以所有内容吧!

以下是由随笔网小编推荐的《》,欢迎大家阅读交流!

我故乡的杏我的故乡在红朵沟,这里盛产好吃的杏。

细雨如丝,一棵棵杏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舒展着嫩绿的叶子,杏树上开出了一朵朵白里透红的小花,远远望去,像一群美丽的少女,美丽极了!

杏的叶好,花好,果更好,那么多的树结出了大大的杏。

青青的杏儿,咬一口,会酸得你直流口水,等到变黄、变红,就会软软的,甜甜的,略有点酸味,咬一口直沁人五脏六腑,使人陶醉,真叫人吃不够。

有一次,我吃杏吃得太多了,胃里十分难受,我这才知道,杏再好吃,也不能吃多,别看他小,我还是很喜欢他,因为他给农伯伯带来了好处,不要的杏扒了皮可以卖杏核,还可以制成食品或药材,用处可大了。

你可不要小瞧我家乡的杏呀!

指导教师:吕艳。

今天是星期六,我和妈妈兴高彩烈的去姥姥家。姥姥家在舞阳县孟寨乡的马子河旁边。听妈妈说,那里原来非常美丽,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鸟儿成群结队。不知不觉,已到了村前,我看到现在的马子河干了,露出了泥,露出了死鱼,露出了嗅鞋子。鸟儿也不见了。我好奇的问妈妈,为什么会这样呢?妈妈说,都是村民每天在马子河里洗衣服,谁家想挖土就随便到河沿去挖,树木到处乱砍破坏的。

今天,看到这样的情境,我心里非常难过,应该立马行动起来,呼吁村民不能在乱砍树木了,不要在河里洗衣服了,应该多种花草树木,保护好生态环境,让鱼儿找到家,让小鸟找到家,让我们齐心协力保护好家园,让我们回到原来的美丽故乡吧。

江苏省吴江市震泽一中民办初中分部七年级徐雯雯。

指导老师:钱文峰。

-

生活像一只候鸟。

是南来北往的迁徙。

春天的来,秋天的去。

丢下一片羽毛留给高山和流水。

留下一串歌名送给森林和草地。

或许时光老人没有一颗亘古的心。

去钟情于一个季节。

他没有一份不变的情。

去守侯一片土地。

也许异乡有一个温暖的冬季。

可是故乡,我宁愿将自己的灵魂。

深掩于你厚厚的冰层里。

让我的歌声和羽毛。

凝固成属于你的化石。

当一千年过去。

当一万年过去。

你发现一颗琥珀在你的脚下。

请你捡起它,故乡。

那里面有我的影子。

我的故乡在姓潘村,又叫杏花村。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小草从地下探出小脑袋来,江上的鸭子,嘴巴一张一合地,好像在说:“春江水暖”我先知。杏花村长出了嫩绿的叶子,过了几天,长出了一个个小花苞。

夏天,茂密的杏花树长出了一朵朵美丽的小花。我站在很远的地方,都还能闻到一股股花香,我还经常摘下一片片花瓣当书签。

秋天,杏子熟了,我伸手一摘就摘到了一个杏子,我一咬,杏子一点也没受伤,我的一颗牙却掉了,流了许多血,我疼得哇哇直叫。

三年级:应路平。

好了,这就是随笔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感谢阅读!更多精选内容请关注随笔网!

念故乡随笔篇三

朝阳上了山,彩霞还未完全绽放。牛羊醒了,叫声从远方隐隐传来。晨风带着花香,含着醉人心脾的味道。

金黄的朝霞在天边闪烁,看着远方若有若无的光芒,看着灰蒙蒙中带着金光的天,一股失落的惆怅油然而生。此时,安安静静的村落听不到什么声响,只有一丝丝微弱的鸟鸣,寂静得令人害怕。

走在凹凸不平的青石小道上,发现青石板上的小洞不计其数,这彰显着滴水穿石的力量。细碎的步伐不知在这小道上延续了几千年,路不变,人却不知变了多少。凝视远方,只不过是无尽的路、无边的天罢了。儿时与伙伴们总喜欢在这儿奔跑、嬉戏,那清脆的笑声早成了永恒的回忆。

老瓦房也经不起岁月的折磨,层层叠叠的深灰色瓦片上的裂痕、小洞数不胜数,即使朝阳为它描了一圈金边,也抵挡不住时光的变迁。牢固的白墙也变了,变得不堪一击,颜色也变成了青灰色,就像原来皮肤吹弹可破、身体健康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满脸皱纹、百病缠绕的老太婆。屋内,蜡黄的墙壁,昏暗的灯光,布满裂痕的房梁无处不体现它的破旧。但沧桑中带着坚韧,陈旧中带着端庄。

太阳升起来了,照亮了整个村落。故乡啊故乡,总有一天我会让整个世界都记住你!

念故乡随笔篇四

故乡是一种具体的存在,而乡愁却往往归于抽象,有时,它也许是一种感悟,一种精灵般超乎言语的天籁之音。这种感悟有时会在你脑海中转瞬而过,而当你事后准备好华美的章句,堆垒成一篇哪怕自我感觉相当不错的篇什时,感悟其实早已远去。不过,文章的构思倒也是对这稍纵即逝感悟的一种挖掘。感悟虽深不可测,但也总算能在它上面松一松土,让它长出更加丰硕艳丽的果实来。于是,面对着这如丝如缕,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写文章,于我,也许就是最好的慰藉了。

今年十月,我又回到了故乡,一个属于苏州吴江的不甚有名的江南古镇。如同往常一样,看望了年近九旬的祖母之后,我又开始独自漫步在古镇的街道上,去走一走禹迹桥,看一看慈云寺塔。

禹迹桥建于清代,相传大禹治水曾路过此地,因此名之曰“禹迹桥”;慈云寺塔初建无考,相传三国孙权之妹孙尚香建塔望夫,北宋徽宗之女慈云公主建寺祈福。此两处均被苏州市列为文物保护对象,而这儿附近的街道还保留着原先的模样。

真正的古镇区其实已经被压缩得很小很小,也就是禹迹桥、慈云寺塔附近一带的街坊。外面是新镇区,俨然一幅现代城镇的面貌。前些年,曾一度听闻这里也将被夷为平地,然而,终究因为禹迹桥、慈云寺塔的存在,这儿一切才得以幸免保全。

幸免下来的古镇,继续着它往日的旋律。这种旋律虽不见伟大,但其古老本身已足以让人震撼。街道两旁的民居已经很老很老了,房屋的瓦残缺不全,青色的砖暴露在外,早已被岁月磨去了所有的棱角,长出厚厚的青苔。房屋的雕梁木刻,虽尘封多年,却依然不失精致,仔细一看,竟是刘关张桃园结义的场面。房屋的院门多是开的,里面的光线不太好,所以总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然而,里面依稀可见的雕花窗棱和廊柱,却依然能让人想见他昔日的繁华,让人猜测其中曾演绎的凄婉动人的故事。

老人们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家门口,享受着仲秋和煦的阳光。有的用饱经沧桑而显得异常深邃的目光,注视着街上人来人往;有的三三两两,唠着说不完的家常;有的身旁放一只收音机,眯着眼睛,欣赏着正在播放的越剧或者评弹。而附近的茶室里,则聚集了更多的老人,有喝茶的,有闲聊的,有打牌搓麻将的,而更多的老人则围坐在茶室里18吋的电视机旁,津津有味地看着越剧《梁祝》。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无论外面,哪怕近在咫尺的新镇区变化得多么日新月异,这儿依然优哉游哉地用差不多同一种旋律,演奏着旧时的古镇小调,在软侬的吴语中,在越剧和评弹轻柔的弹唱中,悠扬地在愈显逼仄的古镇上空回响。

我呆呆地伫立在茶室门口,此时,似乎有一种突然而至的思绪在我心潮中涌动,脑海里翻滚。一会儿满脑章句,一会儿又是一片空白。我似乎感悟到了什么,但这就是感悟吗?为何此时此刻的我只会念叨着四个字——“故乡老了”。

故乡老了,故乡的确老了,老得俨然成为老人们的天堂,老得全然不顾外面世界的精彩,老得已经和用金钱铺攒的物欲横流的现代生活格格不入,老得推土机可以随时在它身上碾过。

老,再前进一步,就是消亡,就是成为一段已然风干的历史。所幸的是,故乡只是老,却并未消亡。而这,我越来越感觉到,竟成为故乡最最弥足珍贵之所在。

若论年岁,五千年中华文明,岂容得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说话的地方。莫论远的,就连近处的同里、周庄,故乡也莫能与之比肩。同里、周庄如今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旅游给那里带来了游客,带来了旅游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也带走了应该属于古镇的一份宁静,带走了古镇原有的文化,原有的人。留下的,是一幅看似完整的古镇的躯壳,却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打上“历史”、“文物”之类的烙印;留下的,是一群已然融入市场经济大潮的现代人,也许还有越剧,还有评弹,但已少却了往日的几分真切和亲和。

好幸运的故乡,我走上禹迹桥,望着不远处的慈云寺塔,心中油然产生一种感激之情。谢谢你们,正因为你们这些不甚有名却终究被苏州市列入文物保护的古迹,才使得你们四周的街镇,四周的一切得以保全。尽管这里已经被现代文明压缩得相当狭小,相当逼仄,但终究还是一份真实的存在。故乡老了,然而其生命依然鲜活。

老,永远与少相对。感受着故乡的老,想起的却是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而故乡,不正是人生命扬帆的起点吗?起点处风和日丽,起点处尽是可以倚靠的港湾,起点处无比圣洁宛如童话,起点处足以引燃无数诗情。此时,软侬的评弹旋律再次响起,又是一阵莫名的激动。说实话,我平常很少听苏州评弹,然而此时,望着秋日斜阳下的古镇街道,古镇民居,感受着古镇苍老而又鲜活的生命,这评弹竟如同天籁一般。是的,这评弹,童年的我,在二十年前的某个下午,也许也是此时,也是此地,面对的也是此景——也曾听过,虽然并不爱听,却冥冥中,在潜意识里把评弹和这里的一切融为了一体。如今这评弹,宛若一座横跨时空的桥梁,桥的那边,便是童年五彩斑斓的梦。这桥,竟让原本在梦里也已经显得依稀模糊的童话,变得伸手可及。

故乡老了,故乡的确老了。但老中没有颓丧,老中没有哀伤。老,就像爷爷的故事,奶奶的摇篮,悠悠地,飘荡在童年的梦里。

念故乡随笔篇五

失去了现实,跌进了逝去的故乡时光。记忆深处掀起了清新动人的一角,睡着后做的那些个灿若星花的梦。梦,星,风,杂着润湿了的泥土的清香;阳光,洒在我的脸上。仰头看千指千掌间泄下的碎汞。独自坐在开满了花的树下,静静的回想,远方,有我爱的故乡。

花——春的请柬。

故乡的春天总是这样,湿鹿鹿的,无边思雨细如愁。总喜欢一个人,向着山坡上走去,那儿有满山遍野的花。

向阳花总是微笑着,仰起脸看着太阳,享受阳光一缕缕的温暖。它习惯了对太阳的仰望,仿佛望着自己的恋神一般。亭亭玉立的百荷花,向着人们扬起它那特有的大喇叭,在它的呼唤声中,春风绿了无数次山岗。紫色的藤萝花,摇摆着它那轻盈的阿娜多姿的身子,挑逗着春风,送去阵阵幽香。不时地,看见几只蜜蜂,嗡嗡的和它嬉闹。

花开了,草绿了,春天就到了,忍不住地在绿色里打滚,花儿依然微笑着,草也弯着腰。像是不知道痛似的,谁也不计较。

雨——夏的初恋。

故乡的夏天,对雨有着那么浓烈的爱,永远不曾改变。故乡的雨也总是这样,夜里,牵着细长的雨线,悄悄的亲吻着大地的脸映,不惊醒任何人。像是初恋女友般,轻柔。独坐廊前椅,只着鹿鹿薄纱衣,煮一壶香茶,掺一点爱意,悠悠地品着夜雨的诗意。

有时,雨也会像个姑娘般,吵吵闹闹地发点儿脾气,带着风,在林荫大道上窜着,不时地摘下那么几片绿叶,又把它遗弃在路边。总有那么几天,夏天也会惹她生气。于是,她把夏天送给她的花打得七零八落,还未来得及化作一首小诗便香消玉殒了。雨是多变的,但夏天深爱着她。

果——秋的礼单。

故乡的土地是深沉厚重的,故乡的人儿是勤劳朴实的。他们年年耕耘,日日劳作。会有那么几个月,不知是谁?会送来许多礼物慰问一下这些勤劳朴实的人们,是秋风吧!

那一颗颗绿得发紫的水晶般的葡萄,它们悄悄地聚在一起,唤来几只小鸟,说着悄悄话;那金黄的梨儿,不作声息地躲藏在深绿色的树叶中,不愿与人争个风头,却是秋风,不经意地掀起了几片树叶,暴露了它隐秘的居所,还有它那丰盈的姿态;金色的稻浪在微风中习习涌动,稻子笑弯了腰,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它压不住内心的欢喜。

雪——冬的情思。

故乡的雪是霸气的。夜里,将被子微微裹得紧了点儿,雪就悄然而至了。清晨,推开柴门,满眼皆白,真有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味道了。茫茫天地,白得纯洁;白得彻底;白得自然;白得完整。在这样的天地里,踏着雪,一步一步走向未来。走在这样的天地里,踏着雪,是侏儒也变成了巨人;是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梦转故乡回异乡细雨夜,手捧一壶香茶,听窗外点点雨声,滴滴嗒嗒。一切都悠悠然地安静下来。唯有对故乡的思恋不断,对故乡的爱意绵绵。

念故乡随笔篇六

阔别故乡,已整整三十八年了。三十八年,弹指一挥间!

故乡那清清的味道、甜甜的味道和喧闹的味道,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中,盘驻在梦中。

我的故乡位于大别山南麓。小村只有十余户人家。三面环山,一面是水。山是那么的清秀。漫山遍岭的绿树,随风起伏,宛如碧海。层层叠叠的翠竹,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边。站在村口,或登上山腰的青石板,啊!清润的空气,便会使肺腑的浊气吐尽,使郁积的烦恼消除。

小河的水,是那么的清澈。水中的鱼腥草,随波起舞。草中的鱼儿,往来穿梭。鱼是成群结队的,一帮帮、一伙伙的,间或也有一对对、一个个的。它们或东游,或西窜,或潜伏,或静卧。坐在水边捣衣的青石板上,将双脚伸进水里,稍待片刻,便有活蹦乱跳的鱼儿,流窜在脚趾间,或吻脚踝,或打闹,或嬉戏。把菜花往河面一撒,嗬!游鱼们便从四面八方恣意奔来,嘴咬菜花,尾拍水浪,搅得平静的河水掀起一串串涟漪,荡起一圈圈水纹。霞光映在波上,宛如五彩的霓虹。

我待在村里的那个时候,正是“大集体”挣工分的年代,山村无闲人,乡亲们统统被捆在“学大寨”的农田里。因此,釣鱼的事,几乎绝迹。我偶尔会挥竿钓几条鱼,看见小鱼在空中一摆一摆,苦苦挣扎的样子,心软了,于是便折断钓竿,叹息一阵,将鱼儿们放生。

说到故乡的甜味,那可是我们小孩子独特的体会。这对在当时“苦干一天仅得两毛钱”的大人们来说,是无法消受和体味到的。

河里的水是山上的泉水汇集而成的。细品一口,甘冽、芬芳。每到春季,河滩上长满了一层毛茸茸的小草,草有嫩尖,我们称它为“毛针”,抽下毛针嫩尖,放在嘴里嚼,可嚼出甘甜甘甜的汁水来。

家乡甜味最浓的时候,还是在夏天!

已是黄昏时分,大人们还在农田里“甩开膀子大干社会主义”,无暇管我们。我们一帮孩子,放学后便直奔小河边,三下两下,爬上河边的桑树,坐在杈丫上,边唱歌,边摘桑葚吃。那年代,“以粮为纲”,乡里各种水果树都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给砍掉了。于是,桑葚便成了我们免费的水果。这几棵桑葚要吃正红色的,乌红的、红中带黑,熟得太厉害了,有股馊味,不好吃。半青半红,未成熟,汁也不甜。

我们摘桑葚的时候,也不是一把一把地乱摘,免得浪费,而是一粒一粒地摘,留下未成熟的,日后再摘。

吃到嘴儿红、脸儿黑、肚儿圆的时候,我们忘不了再精心摘一把最红最甜的桑葚,带回家让父母亲“米西米西”,一则心疼他们劳作的辛苦,二则堵住他们的.嘴巴,免得挨骂。

秋季的甜味,在河里是寻不着的,只有上山。山上的树丛中,隐藏着许多成熟了的毛栗、野山楂。毛栗虽有刺,但只要细心,顺着成熟的裂口用石头砸,取毛栗还是不那么费劲的。花生米大小的毛栗,丢一粒到嘴里,比糖果还甜。那时吃糖要凭专用糖票买的!一般小孩子是吃不着的。至于野山楂呢,甜中带酸,不可多吃,吃多了牙齿软了,嚼菜用不上力呢!

故乡的味道,最叫人难忘的,还是一个“闹”字!

清明时节,全村男女老幼,四五十号人马,一齐出动,全部上山,去摘生产队里的茶叶,摘后过秤,两斤鲜叶记一个工分。那时我一天可摘二十几斤,记十几个工分呢!比犁田、打耙的伯伯、叔叔们挣的工分还要多。我们小孩子,一边摘茶叶,一边听老大妈、老大嫂唱歌,什么《十把扇子》啦,《三百六十调》啦,《十恨》啦,这些“四旧”情歌,满山遍野乱飘,直唱得大姑娘红了脸,小伙子掉了魂。这些情歌的腔调,咿咿呀呀的,比现在的流行歌曲,光知道吼、说和机械的重复,不知要动听多少倍。

夏天的闹,是在河边。

那时没空调,又没电扇,又没电视。每到夏夜一村老小,齐聚在小河边。打扑克的,说笑话的,唱歌的,躺在竹床上乘凉的,一堆堆,一伙伙,煞是热闹!我那时特爱听人讲《三国演义》,又找不到原著看,每晚便邀几个小伙伴,围住刘大爷,要他跟我们讲。刘大爷讲得口渴了,我们便为他倒茶;他讲得说“好热”,我们便为他老人家打扇。什么“桃园三结义”啦,“温酒斩华雄”啦,听得过瘾极了。这些故事,比起在学校里读“革命大批判”文章来,有趣得多!

可惜的是,故乡清、甜和闹的味道,已随着岁月的流逝,悄悄地消逝了!

前几天,我回了趟老家。故乡的山,被外来石材老板“承包”了,山上的树,全部砍光。裸露的石块、散乱的石碴,哪里还有半点清秀的影子啊!

故乡的小河也浊了,黑了,臭了。听说乡政府招商引资,引来了一家“造纸厂”,脏水没日没夜往河里流。河里的鱼绝迹了。河边的毛针草、桑树,全被造纸厂的废水给泡死了。河里的水,除了泡沫,还是泡沫!

故乡最令人揪心疼痛的,还有一个“冷”字:全村几十间明亮的大瓦房,仅三四家住着五六个“留守老人”,其余的,家家门上一把锁,院里一院蒿。一问才知,年轻人不是外出读大学,就是外出打工去了。有的人五六年没有回一趟家,有人挤进大城市当了市民,有人在三四里开外的国道旁边建了新楼,可楼房除了过年,一律空着,犹如鬼房一般!乡亲们再也难以聚在一起了。

浊、涩、冷的故乡啊,怎不叫人心酸,心凉,垂泪!

乡愁如醋,浸泡着游子的心……。

念故乡随笔篇七

在很久以前我便学习了鲁迅写的短篇小说《故乡》,学完以后我一直深有体会,所以最近我就又读了一遍。而这次我又别有一番感受。

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闰土的童年必须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乐。鲁迅的童年虽丰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闰土还可以去做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看无边无际的海洋;而鲁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没有了自由,多少财富都是破铜烂铁。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和我一起去我那捡贝壳……”“那猹可狡猾了,它……”“潮汛来到的时候,鱼都像青蛙似的有两只脚……”“老爷……”“这就是水生,我家现在困难,我……”闰土那经过三十年磨损而相差巨大的话语,久久回荡。

三十年后,因为那封建社会的腐朽,使儿时天真活泼,健康快乐,见多识广的闰土,不见了;带来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手也不像当初那么细嫩,而是满手褶皱,口子;眼深陷进去,看起来似乎有什么烦恼令他睡不着觉。在他的家里,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一棵苗子,就这么被泯灭了。

那时,鲁迅第二次见到闰土的时候,闰土叫了鲁迅一声老爷,让鲁迅好不惊讶。当鲁迅母亲说:“不要叫他老爷了,还是照旧,叫迅哥儿。”他却摇了摇头,说:“老太太说什么呢,这不和规矩,不行。”鲁迅的心也顿时凉了,心中的那些话语也渐渐消失了,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一颗主仆关系的种子,已在闰土心中深深扎根。那一夜,再说什么也觉得陌生。这就是封建社会的腐朽造的孽。

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于是只有随着环境所变。而闰土就是这样,有事我也想,他是长大了,还是变傻了,友谊毕竟不是用身份地位与金钱可以衡量的啊。可那毕竟是几十年前的封建社会,离现在已经有那么漫长而浩瀚的一段历史。

《故乡》中,鲁迅不仅点到了家乡的改变给人一种惆怅的感觉,更用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证明一个词——改变。不论是家乡的改变还是人物的改变,鲁迅的文章总是给人一种微言大义的感觉,特别是最后一句: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念故乡随笔篇八

抬起头,放眼望去,却看到幢幢高楼大厦,只有低矮的瓦屋飘着袅袅炊烟,在夜幕来临前显得格外祥和,静谧。不一会儿,黑夜完全吞噬了一切,只剩月光独领风骚。我继续向前走,走上清冽的.青石板,凉凉的,滑滑的,丝丝细腻感直抵心房,那种熟悉的感觉,是梦中故乡的味道。

可是,我错了。月色下,一阵风吹过,刺骨的寒意从袖口中涌起,我为何依旧走在冰冷的水泥板路面上?到处是高楼大厦,我显得如此渺小而卑微。滚烫滚烫的脸颊上滑过两串晶莹。我好茫然,好想找个无人而漆黑的角落放声痛哭,可是高耸的路灯照亮了一切,没有丝毫能够容纳我的黑暗角落。

没有人告诉我故乡的味道去了哪里,我只知道它隐约藏在梦中。寂静的夜空轻轻地飘着细雨,飘湿了我滚烫的脸颊,飘湿了我萎靡的发,也打湿了我的梦,正如一颗徘徊在雨幕里的心……茫然不知归路。

夜,依旧深邃,月明如水……。

念故乡随笔篇九

犹记儿时望月,疑月为何物,似苍穹遮天蔽日眼,又似九重仙宫琉璃灯,甚似莹润白洁无瑕玉。

夜里独行,月如影随,且走且停。走累了抬头望月,发现似乎无论我走多远,走多久,不远不近,它总在那里,不离不弃,默默相陪。

我曾以为它会一直如此,但长大后的我或许变了太多,变得太不讨喜,以致连月亮也遗弃了我。每每欣喜抬头望那墨染的天空,它却总藏在厚厚的乌云之下,不愿与我相见。

它对我失望了吧。

我常在想,广寒宫里面当真住着嫦娥吗?如果当真,那这位多情的`美丽女子定是十分孤苦的,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她留下眼泪,空哀叹啊。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你当真悔了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再长大些,离了家乡,月便成了一种牵挂。明明还是一样的月亮,不会有第二个,心里还是觉得此月非彼月,孩子气固执的想着,我家乡的月亮定是要大些漂亮些的,才不是这个呢。

小时候,我在父亲背上看月,觉得最美就是它。长大后,我和好友在月下谈起往事酒醉流泪,突然觉得最悲就是它了。

佳人望月想情郎,浪子望月思故乡。

战士望月为国殇,诗人望月生惆怅。

如今你又在何方,抬起头望到的月是何模样,你又是悲是喜,是痴是忘。

我还在远方,回不去的故乡,月圆人未圆,殇断肠。

念故乡随笔篇十

从小生活在佛山,很少有机会回到魂牵梦萦的家乡。仅有的几次返乡探亲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有柠檬般的酸、蜜糖般的甜、黄连般的苦,也有泡椒般的辣。就是这些混合的味道,让故乡的记忆在脑海中渐渐的清晰起来。

回乡后,我有时会帮奶奶在田里干活。寒假正好是胡萝卜成熟的时节,我跟着奶奶去收胡萝卜。拔萝卜看起来很容易,可做起来难着呢!拔萝卜的力度要合适,小了拔不动,大了容易扯断茎叶,看着挺小的一个萝卜,拔出来时弄得我满头大汗。一轮忙下来,衣服上满是泥土,汗流浃背。我咬紧牙关,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整桶萝卜提了回去。干完活后,我筋疲力尽,腰酸背痛,仿佛身体不是我的,但努力过后终有回报,奶奶为了庆祝丰收,晚饭时,炖了一大锅萝卜和羊肉,光闻味道我已经垂涎三尺了。懂事的弟弟还特意给我夹了一块萝卜,笑着对我说:“哥哥,你吃多点,今天你可出了不少力。”

故乡,酸了之后必有甘甜。

故乡的味道是甜甜的。春节是一家团聚的日子,席间,晚辈向长辈敬酒,寄托了美好的愿望。弟弟的出现让氛围变得更加有趣,大家催促他向爷爷和奶奶敬酒时,他正在吃东西,用含糊不清的声音大声说道:“爷爷,奶奶,健康身体!”我们都不约而同的笑了起来,姐姐更是笑得合不拢嘴。吃着可口的饭菜,品着甘纯的美酒,还有什么比这更开心的事呢?吃完饭后,大家一起看春晚,边看边聊,个个脸上都挂着笑容,整间屋子都洋溢着喜气。阖家团圆的气氛让我特别陶醉。

故乡,就是这般的甜。

故乡,有时也会带着苦涩。

故乡的味道是辣辣的。回去后,过的很平静。但一周后的一个电话让我像吃了泡椒一样火冒三丈——曾满载着童年记忆的村子要被拆迁了。我再也看不到我的家乡了,那天我失落极了,就算告诉我中了彩票头奖也不会让我心里好受。我在心底里怒吼:真的要如此着急拆掉那些宁静祥和的小村子吗?真的要如此着急着进行城镇化建设吗?在这个楼价极高的社会里,补贴给我们一点点拆迁费简直就是杯水车薪。这点钱,根本买不到我对家乡的思念与感情!虽然我在心底里咆哮,但也无能为力改变结果。谁会听一个小孩子的意见?我只能无奈的接受现实。

故乡,也会有辣,也会有令人无奈与愤怒的辣。

故乡的味道,充满着酸甜苦辣。这令我五味杂陈的故乡,现在也只能带着无尽的思念离开了,永远封存在我的记忆之中。

公众号:宏文馆。

念故乡随笔篇十一

是一个很小的山村。

遥遥得。

座落在有浓雾弥漫的地方。

一条唯一的山道。

坎坷出了十八弯。

多少年来。

负载着村人殷勤的希望。

多少次回眸。

依然不变的是耸入云霄的高山。

记忆的摇篮。

牵绳旁。

还有灵秀的姑娘。

秋枫。

傍晚。

秋枫下。

我诵着刚发表的文章。

你一脸神往。

纤细的手上。

平放着刚落的枫红傍晚。

以后的.日子。

你除去了我所有的负担。

从你的手上。

我读出了秋叶的枯黄。

秋枫下。

红叶覆盖了我的信誓旦旦。

从此。

你我成了黄昏的夕阳。

稻草人。

一颗心。

孤独在风中。

迷路了。

牵不走的草人。

落泪了。

那被绳在木架的身体。

点滴着晶莹。

是愁。

因为风的出走。

从此没了着落。

他知道。

应该哭泣。

让泪水淹没记忆。

山屋。

小山坡上的小屋的小门。

终于腐烂。

小院的小路上。

再没出现他的鞋印。

杂草。

占领了这里。

矮矮的土墙。

便是它们的哨岗。

屋里。

还是空荡荡。

只有一张木床。

和几颗沾着陈年血迹的子弹。

比起从前。

还多了几缕阴暗的阳光。

一口破水缸。

一只喝水的羊。

然后。

来了一个小孩。

牵走了羊。

责备了一句:。

这里的水脏。

吻别。

出发前。

你不舍却无言。

没落一滴泪。

“我会回来,等我”

你坚信。

路旁。

风正凄凉。

骗自己别伤感。

尽亮把心放宽。

可还是。

吻了你湿湿的脸庞。

道别。

“路很长”

念故乡随笔篇十二

在《动物凶猛》中,王朔提到:“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可能是某个贫困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的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自我原宥和自我慰藉。”诚然,现在,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丧失灵魂的寄存处,不知故乡为何物。

过去,故乡是记忆;而今,故乡是籍贯。过去,故乡是出生之地;而今,故乡是埋骨之所。过去,故乡是一个地点;而今,故乡是一种精神寄托。

故乡,在当今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发展的国家,其空间上的概念变得愈加模糊,但在世俗的打量和赶路的灰尘滚滚中,时间上心中自我定义的故乡仍然存在。

写了《我的故乡在1980》的老猫说:“故乡是气场。”在他的描述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充满了真善美的正能量。在这个气场中,各种文学、诗歌、艺术……蓬勃发展,他们,在那样一个气场中,找到了一种契合于灵魂的归属感。他们那一代的人,不约而同的将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段岁月看作是共同的故乡。

在时代的潮流下,有越来越多的“北漂”一族,他们虽然没有户口,但他们仍被老皇城的胡同,四合院……而折服。在精神上,早已认定自己是北京人。北京,使他们一生的故乡。

在时代的带动下,城市野心勃勃的发展,不惜变得千城一面。有cbd,有滨江路,有步行街,有地铁……那些老城记忆,早已在野心发展之下,不知所终。在昆明生活了一辈子的诗人于坚说,自己是在故乡被流放的尤利西斯。尤利西斯被流放,离开了自己的故乡,而于坚,虽然呆在自己的故乡,却再也见不到过去生活的世界。以至于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为滇池写的诗,在我们看来,似是谎言一般,昔日那一汪清水,已是污秽不堪。

20xx年,社会学家陆艺民说我国,三个农民的消费只抵得上一个市民,而今日,20xx年,农村居民消费增幅在江苏,甚至高出城市居民百分之三点五,在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各种现代化产品入驻农村的趋势下,中国的农村及城市人民都在互联网上共享一个卖场。回乡隐居的话,只需一根网线,便与城市生活无异。

对于我们而言,空间上的故乡早已不复存在。但我们长大以后,一定不会忘记,幼时的小喇叭,小风车,猫和老鼠,奥特曼和小怪兽,那,也是我们生命中的故乡。故乡不是我们生存所需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建筑物。故乡是我们在建筑物中的生活方式。于坚说:“故乡是精神和空间天人合一的一个世界,它是诗意的栖居。中国人几千年来生活在人与人关系非常密切的城市里。如果这种经验摧毁了,中国最终将会成为一个无根的民族。”

今日,国在,山河变。

城市化疯狂发展,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家乡不论世事变迁,纵然物是人非,也总是在哪里。而故乡,却可以永远停于时间线上,成为情之所以,心之所寄,魂之所归。没有故乡的人,如同精神无所依,被连根拔起,成为行尸走肉。

朋友,当你行走于世时,切莫忘记寻找你的故乡。没有人可以杀死你的故乡,除了你自己;也没有人可以找回你的故乡,除了你自己。带上故乡,那一份精神依托再上路,在这个高科技逐渐侵蚀文化感情的时代,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做一个灵魂有家园的人!

念故乡随笔篇十三

故乡的迎春花开了,比街面上的烟花更艳。

而我,在烟花的风景中沉思,情绪亢奋,心里的草尖与嫩芽,文思泉涌而来,点点笔墨在纸上孕育。

红灯笼摇曳在春天的门口,家家户户的门两侧欢歌笑语,写满了祝福与希望,镂刻的剪纸、窗花,年味十足。这正是家的味道,也是故乡的味道,更是祖国的味道。

探亲访友,南来北往的大迁徙,火车在大地上画着曲线,汽车在虚线上缓步而行。车窗外,几只回归自然的鸟雀,翅膀在春风中,扇动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千姿百态的参照物,如影随形。

雨水和喜悦,不期而遇。爆竹声声,惊扰濛濛细雨,犹如草尖上的梦,在迎春花的音韵里,妙语生花。些许颤动的思维之光,沿着梦之翼,唱一支曲子,写一首小诗,酝酿一个春天的故事。醒了,笑了,心儿醉了,粉色的记忆,挺立枝头。

我从春天走来,用雨水收获一季希望,耳闻目睹、回味感怀,掌心里那抹温暖的光,在高山流水之间轻舞。爆竹声响,掀开了红盖头,欢声笑语摇醒了五彩斑斓,漫过迎春花的音韵,桃花羞红了脸,还有蜂和蝶,欢天喜地,绽放枝头。

些许颤动,草尖上绽放复苏的旋律,以及粉色花苞的隐喻,一如诸多语言的形态,温润着我的思维之光,暖流涌遍全身,恍若一炉旺火。节点,情致高涨,铺一纸素笺,在艺术与文字的空隙里,巧用拟人、排比、顶真,将一个个有关春天的'名词,簇拥着绽放。

民间艺术之花像赶趟似的绽放舞台,窗花、剪纸,或圆或方或心香一瓣,镂空艺术点亮一扇扇窗,在与窗玻璃亲吻的一瞬间,心儿欢喜,摸一摸窗,感知冰霜的温度,还有冰凌花的故事。

贴对联,放鞭炮,孩子们在节日的喜庆之中,追赶、嬉笑,轻轻展开一幅幅长长的思念与祝福。

红纸金字,炫彩夺目,暖意涌遍全身。挂红灯,将记忆打开一串串灯儿点亮心扉,挂在节点的门口,照亮漂泊的脚步,以及回家的路,思念在风中摇曳,祝福在风中膨胀。

一个个有关年味的名词,携手纷至沓来的动词,精神抖擞。舞龙弄狮、龙腾虎跃、鱼跃龙门,踩高跷舞龙灯驾旱船,年味在民间流动,诗意陡增。

念故乡随笔篇十四

我来这里(河源——我的故乡)已经三天了。这里什么都没有!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冰箱,连电话都没有!只好每天坐在书桌旁,捧起书来大看特看,拿起纸来大写特写。不过说真的,很久没试过如此休闲了。在家里,总是要做成堆的练习册。电脑、电视――知识摆设而已,通常一周就只动一次!

这里什么都不好,除了一点睡眠好。这里的床是硬的,晚上没有光线,如果让你在这样一来的环境中睡觉,你是不是祈求明天快点到呢?那就会很快睡着了——多有趣的定律!

念故乡随笔篇十五

城市化越来越发达了,随着新农村的兴起,许多老的村落都是被改造的对象。即便是未拆迁,也是在风雨里飘摇,只剩断壁残垣,一派荒芜。在故乡,现在还能清晰见到的大概只有石磨了,它失了以前的功能,被弃在一旁,格外醒目,却也格外令人伤感。赫然想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句子来。世事变迁,沧海须臾。

记忆中的老屋有百年了,奶奶说,她嫁过来时就有了四十多年了。老屋是传统的土坯房,我年幼时,它已是一个垂暮老者,风雨在它的脸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有一边在风雨的侵蚀下坍塌了,又在雨水的浇灌下,杂草肆意横生,早已不能辨识它的全貌。唯有原来大厅角落的石磨,可能是太过沉重,留存了下来,未经风雨,竟也不曾消损。许是性格如此,每次见到那个石磨,都难免耿耿于怀。

老屋的石磨,原是极重要的研磨工具,每逢节日喜庆时分,都需要用上它,煎饼的原料、豆腐的原料、辣椒酱的原料都需要用它。把挑好的玉米粒碾成粉末,把大豆碾成浓浓的豆渣,把晒干的辣椒碾成粉末,都是它的功劳。

石磨磨出的固然好吃,但其中的过程也值得回味。每次用石磨的时候,都是一屋子的人聚在一起,大人推磨,奶奶填料,姑姑在一旁辅助。汩汩的白汁顺着口子流出,一下就装满了一大桶,累得气喘吁吁,即使是大冬天,也会汗流浃背。

用密布把把豆渣滤出,滤干的豆渣也不是废弃不管,可以放在阴凉处做成豆腐渣,用新鲜的葱做成一道美食。滤好的豆汁就可以做豆浆、做豆腐,豆腐做好了可以做成豆泡、豆腐乳。豆腐乳的汤汁用来做水蒸蛋,别有一番滋味。

不仅我们家,同族的有三个老屋,都用着这个石磨,每逢过年过节,石磨沙沙的声响就是一支动人的乐曲,彻日连绵。

后来,我们也搬进了新房子,新时代,再也不需要笨重的石磨了,但没了它,终究是少了什么。每次想到它,总兀自感怀:无可奈何花落去。

岁月像大河里的水匆匆而去。离开了故乡,身居都市的我再也没机会见到当时那种热闹的场景了,每天见到的,只有冰冷的混泥土和行人匆匆的背影。

怀旧的性格总是让我对旧物尤其珍爱,不管是石磨还是故乡的老屋,以前的样子只能在心里默默念怀了。

我就在这样的乡间里走过了许多个个年头,多少年过去了,新的房屋一栋栋的向外扩建,井边不断地被休整,而那乡间应有的淳朴气息却依旧未改变,像是与生俱来一般,就那样深深地扎在我的记忆深处,任人怎么也无法忘怀。

故乡的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又是如何开始的呢?

按着节气来说,立秋就该是秋天了。有人会想到漫山的红叶,有人会想到明净爽朗的天空,有人会想到丰收在望的原野——可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秋天却是与连绵的秋雨,弥漫的大雾联系在一起的。

秋雨最缠人,淅淅沥沥,不紧不慢,没完没了。细的如丝,如发,如牛毛。那雾如云,如纱,如朦胧的梦——连续几天不开晴,人便有些萎靡,像醉了酒。

可是呢,终于有一天,雨停了。雾气虽然还未尽散,却只在早晨才见得到了。太阳一出来,便急慌慌的四下逃匿了。这时的阳光依然那般泼辣,那般热烈。远山,近树,还有那一望无际的庄稼——都从大雾中挣脱出来,沐浴在阳光里,耀眼的绿。

山坡地里更有意思,胖娃娃似的花生米,被人们一个个搬出地面,来到这个世界上。它们躺在大地的怀里,贪婪地沐浴着金色的阳光。那些红薯们,一个个腆着大肚子,走出地下宫殿,就像初孕的少妇步出深闺,羞涩极了。要不了三五天,地里的绿色全部褪尽,光剩下细碎碎的黄泥土和油滋滋的黑泥土。这时,要是那位写《秋思》马先生路过此地,一定又会驻足悲凉的。可是,先别恼,单等那秋雨一过,要不了三五天,那油菜,那小麦便悄悄地钻出来,它们排着整齐的队列站在金色的土地上,就像哨兵那样忠于职守,护卫着生它养它的金色泥土。

山岗上,落叶乔木和常绿树在那里互相致意。黄里透红的叶子随着秋风在空中翻飞,笑着,唱着,投入大地的怀抱,乍看起来,确实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致,可是,谁对这落叶不深怀敬意呢?活着的时候,它们为树木的生长,为空气的净化耗费了一生的心血,死了也毫不吝啬自己的身躯,作燃料,作肥料,深深地埋入地下,不为扬名显世,也不图来世再报,这不也是秋的造化么?松树柏树杉树仿佛知道,它们的担子更加重了,于是,它们变得更加苍翠,也仿佛把贮存大半年的绿色全吐出来。

夕阳西下,秋月初升。

故乡随笔【第三篇】:乡愁,我未忘。

踏上故乡的路,聆听岁月古老的风铃,一曲离愁涌上心头。那被岁月流逝过留下树儿的年轮,树儿老了,是多少年的更替。总是不停的思绪、不停的回想。秋天来了,却是白雪皑皑寒梅傲骨的冬天;炊烟老了,是游子的伤痛;故乡老了,我只愿成为一朴尘土,散落在故乡的土地上。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岁月荏苒处,那故乡的容颜早已深深地刻满了皱纹;时光流逝间,那妩媚而笑的红颜却早已成为故乡的符号;白驹过隙旁,那儿时的欢笑早已如定格的相片,不小心滴落的水滴让它变得模糊不清。故乡啊,我似乎就是任风吹雨打,漂浮不定的浮萍,随波逐流,永远没有方向;故乡啊,我似乎是任风吹拂的蒲公英,永远借助风的力量去飞翔;故乡啊,我似乎就是那走散了的炊烟,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记忆中的《乡愁》写的那样深情真切,他的笔墨将他对祖国的柔情似水流露出来了。一句句痛彻心扉的话语,一段段耐人寻味的词句。乡愁,散了一地的乡愁,我何时才能将繁华的乡愁拾尽。

踮起脚望着远方,游子的殷切期盼便如流水般泻下。故乡,可惜离我太远,每每思乡将那心底的乡愁挂在那皎洁的月光下,让着寂静的苍穹的黑夜里为我哭泣。姑且,让我再成为故乡思恋的人啊!诗情画意里我飘雨的故乡,我梦碎的故乡,你的柔情似水,你的傲骨凌霜,你的婀娜多姿,让我沉醉于故乡里。岁月的尘封腐蚀了我的衣衫褴褛,却扯不断我对故乡的思恋,那断了炫的残音,好似那对故乡的月光断了一般;那儿时的记忆,便纷至沓来,那思乡心切便油然而生。

故乡,千百年被游子吟唱过的千古话题,那样的刻骨柔情。我那鱼米稻花香的故乡,滚滚红尘中把心放低像落叶般对根的无私。哦,我的故乡,让我再深情贪婪的多看你一眼。让我眷念的故乡。

故乡随笔【第四篇】:外公外婆的故乡。

前段时间过端午节,我给外公去了个电话,除了像以往一样的寒暄外,最后我向耳朵还很聪敏的外公交代了一句话:“多关心和照顾好外婆”,电话那头外公还开玩笑调侃着,说我像我母亲一样生怕他亏待了外婆,略带有点埋怨的口吻,语气却很轻松;而电话这头的我忽然鼻子一酸,眼泪忍不住的流了出来。去年端午的时候,外婆病重,和死神几乎擦肩而过,幸亏子女悉心照顾,虽说总算摆脱了死神的眷顾,可是就这么一遭,让人心痛不已。我想外公怎么也不会了解我对外婆除了深深地牵挂和思念外,更多的是内心由衷地感谢。

秋天的早晨有些寒意了,等我们收拾完毕出门的时候,外婆穿着夹袄在屋外等候多时了。据说吃早餐的饺子馆在县里小有名气,生意火爆,饺子常常是供不应求,外公没等天亮就提前去预定。从居住的西关到饺子馆的东门,五里路,没有其他便捷的交通工具,街上的行人不多,我陪同几位老人,足足蹒跚了一个钟头。突然觉得故乡的街头特别冷,哪怕是秋天,哪怕是搀扶着几个居住在一起并且相互取暖的银发老人,我不知道没有了儿女在膝下,他们会不会感到孤独。

看到外公的时候,他已在饺子馆灶台前张罗开来,依次报上饺子的数量、口味,并叮嘱一定要煮透,辣油也要够味。直到看到我们个个吃的津津有味,外公才象是松了口气,擦了擦额前的汗,露出了满意也让人感觉到久违的笑容。

外公出生于一九二九年,比我长四十八岁,正好整整四轮,算起来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这位老共产党员,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当过县里的中医院院长、工业局局长,乡镇的党委书记,最后在气象局退休,为社会主义建设辛辛苦苦的奋斗了三十多年。退休以后的外公不甘享乐,每天坚持学习,读书念报收看央视新闻联播成为他老年生活中唯一的消遣方式,并作为精神支柱,乐此不疲。因为子女先后在十堰、武汉各地成家立业,外公外婆在颐养天年之际又不肯累及子女,只愿久居故乡。最让人感觉难得的是七、八十岁的夫妻双双健在,而且相互恩爱,对于子女后辈来说也是莫大的安慰。

故乡塞北年年岁岁春来迟,龙年的春雨更是如此,长江流域已是春草翠绿,这里才迎来第一场夹杂着雪花的绵绵细雨。早春夜寒,阴冷潮湿,斜风细雨,飘飘洒洒。紧一阵慢一阵的下,密一会疏一会的飘。“随风轻舞湿万户,径去旧国洗城楼。”雨从风中透出,天空灰雾蒙蒙,雨水落地成冰,风扫夜归行人生晚愁。

春雨涟涟,春水弥天,万物尽沐雨中。浓浓迷雾笼罩大地,稍远点就看不清轮廊。长长的车龙暗淡的灯光慢慢的爬行,风渐雨浓空带愁。雨上寒山摇春树,风乘华阁舞琼楼。烟雨中,远处山上的房舍只见红瓦屋尖,酷似漂浮在云中的海市蜃楼。

风雨春回地,春水在心头,心随春雨飘。雨中悬浮的高架大桥,颇象古时的栈道。错落有致的红色人行道,滚圆的金属栏杆包着一层薄薄的浮冰,在雨中泛着耀眼的亮光。三三两两的彩色花伞在烟雨中飘移,颇象流动的苍荷,更象一幅秀美的水墨画。

风雨中有惆怅,风雨中有怀旧,风雨中也有凄清。人生如风雨,风雨戏人生。这晚来的细雨斜风,这斜风细雨中的亭台楼阁,这楼台之外的寒山秀水。不知历经了多少岁月,历经了多少风雨人生。三月春雨淅淅沥沥,三月的春雨寒冷无比,三月春雨愁肠百结。就像歌词里写的那样,小雨为谁飘啊!小溪为谁流啊!带着我满怀的凄清。年年春风雨凄凄,岁岁春雨心不同。

晚来的风,夜来的雨,晚归的麻雀啼寒烟。枯树摇风,暮色渐渐地浓了,暮雨缥渺,雨夜迷朦,雨夜里透着浓浓的诗意。路灯亮起的时候,临街酒搂门前的霓虹灯亮了。那雕梁画栋的装饰使人觉得有“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的惆怅。更有“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的梦幻。

雨,在不紧不慢地下,无声无息地飘落在片叶无存的树枝上,带着对大地的眷恋,风的期许,把蕴藏于心间的款款祝福无限欢乐,缓缓洒向遍地,湿润了每一个角落。湿了大地,湿了房舍树丛,也淋湿了人的心情。

夜朦胧,雨朦胧,眼前一片朦胧,只有雨声。“小楼夜听雨声,深巷明朝卖花!”

檐前滴雨叮咚,这雨这夜,这心醉的情景使人平添出些许归去的感伤,看雨变成了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如今听雨僧庐下,鬓巳星星——!”晚风夜雨迟不归,斜风细雨无需归。

静静聆听,沙沙沙,沙沙沙的雨声,从空旷而又灰白的天空传来,像一段无序的小曲,从四面飘然而起,逐渐清晰,由远而近,响亮起来……又渐行渐远。

一缕缕雨丝轻若烟,千万条银丝荡漾在空中,宛如串起的纤细珠帘。雨雾笼罩着远近的一切景物,空气里弥漫起湿漉漉的潮气。清清缠绵的春雨,如烟,如雾,如梦幻,似空灵又迷离。

细细的春雨,溅起溢满的柔情,丝丝融入眼帘。仰起脸,亲吻早春的雨滴,冰冷的悄然飘落在脸庞,有丝丝寒意,一份清醒。随风印入心,滋润细无声。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宁静的雨夜,独坐灯下,手执电脑键盘,品读诗人抒怀深沉的伤感与凄美……耳伴窗外嘀嗒,嘀嗒的雨声,或重,或轻,或稀疏。仿佛又见儿时,家里那把黄灰色的油布雨伞,悠然游走在沥沥春雨中的塞北小镇,古朴僻静的高墙小巷深处。

雨绵绵,心柔柔,意切切。沙沙的细雨声,在寒意未消的塞北三月,如天籁,已唱响春的序曲。

晚风生春愁,晚雨多寂寥。望着灯下渺如烟雾的雨,一种挥之不去的思绪弥漫在心底,久久地,久久地不能散去。

念故乡随笔篇十六

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题记。

时时感觉自己就象一只南飞的雁,本来生长在帝王之都北京,是命运将我带到了遥远的南半球,可是我的心永远向着北方,因为那里有我的亲人!

听着李健的《月光》,让我又开始思遥远的北京和亲人。

把古老的歌谣轻轻唱。

无论走到任何的地方。

月亮高高挂在了天上。

给回家的人照着亮。

快快回去见爹娘。

每逢佳节倍思亲,新年快到了,将杜牧的这首诗放在微信上,得到许多好友的回应,还有好友回了一首:“北方风景虽独好,身处南方更逍遥。南北交融,海天一处,至佳境”。忘掉北方乡思之苦。

墨尔本是盛夏了,北京进入了冬天,忽然记起,今天是冬至,北方的习俗是冬至吃饺子。每次探亲回北京,妈妈做的最多的是饺子,来到墨尔本之后,我最想念的也是妈妈的饺子。每年春节的时候,是妈妈自己把全家的饺子包好,让家人踏实看春晚。也是妈妈起得最早,把煮好的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今天,我吃不到妈妈的饺子,只能想象它们的味道了。

身处北京的同学们纷纷在微信圈里发祝福:

天岁寒,心转暖,心要快乐忧愁远。情谊深,温馨传,深深祝福送身边!

更有好友送上摄影佳作——“日南至,情思远”!夕阳下的北海、白塔,美的如此多情,以前竟然没有发现北京的雪景是如此之美!

还有同学在微信上分享了北京那些冬季最美的雪景,让我在遥远的南半球看到如此美丽的北京——白雪覆盖的故宫,景山公园的松柏雪海,雪中富有情调的什刹海,颐和园的残雪拱桥,远眺西山晴雪,潭柘寺赏雪听禅音,雪中的居庸关,以及布满脚印的最普通的胡同。这些美景让我心醉,让我心潮澎拜,情不自已。

北半球的冬至,是南半球的夏至,故乡那里冬雪飘飞,这里烈日炎炎。直到现在也不喜欢炎热的圣诞节,圣诞老人的故乡在芬兰,历史上传说,芬兰是最早迎接圣诞老人安居的故乡。芬兰和前苏联于1927年确定以拉普兰省“耳朵山”为两国通往北冰洋的国界线,芬兰的儿童故事大王玛尔库斯以此为灵感在电台讲故事时说,圣诞老人和两万头驯鹿一起就住在这座“耳朵山”上,正是因为有“耳朵”,圣诞老人才能在北极也能听到世界上所有孩子的心声。

我喜欢有雪的圣诞节,那才是真正的圣诞,就象我喜欢雪中的情人节一样,那鲜红的玫瑰在雪中越发艳丽。

一曲草原歌曲《鸿雁》,那样深情,那样悠远,那样豪情,那样乡思!

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

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

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歌声远,琴声长,草原上春意暧。

鸿雁,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曾经在多年前看过著名导演雅克?贝汉执导的一部纪录片《迁徙的鸟》,影片表现了鸟类在其迁徙中的旅程,唯美而感人,看到结尾我竞被那些鸟感动的哭了。电影开篇第一句话饱含深意——“飞翔对鸟来说不是人们想象的什么乐趣,而是为了生存而拼搏。它们要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许多困难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

对于我们这些北雁南飞的人,我们也同样经历了很多磨难,为生存而拼搏。可是我们永远忘不了家乡,那是我们永远眷恋的地方。

念故乡随笔篇十七

故乡是我小时用稚嫩的脚丫,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其实,故乡有时就是儿时头顶的那片天,有时仅仅是儿时走过的那圈地。那纯真年代留下的真切印迹,已深深地融入我的血液,联同我的生命一起涌动。对故乡那份执着的依恋,就好似盛夏酿制的糯米酒。江南,稻花香里的蝉鸣鸟叫,桃花坞里的.蝶舞蜂逐,绵绵秋风中的雨打芭蕉,暖暖白雪里的翠竹听风……把江南的聪灵、温润、纤柔、轻盈……都慢慢地渗进那坛怎么也封不住的酒中。江南的酒——糯,江南的酒——醇,江南的酒---醉心不上头。江南的酒哟,喝上一口,就让你记住那里的土,江南的酒哟,醉一回,就让你忘不了那里的根。那坛老酒,静静地躺在角落里,默默地发酵。等到满天飞雪,银锁故乡之时,敲碎那封坛的黄泥,又定是香飘千里。故乡萦心怀,走的越远,故乡在心中也就越细腻,越清晰。

金秋,我怀揣着对故乡的炽爱,踏上了梦里千百回亲过的热土,尽管没有见到绯红的乌桕树叶,那成片的竹林已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由于季节不对,也未能喝上自家酿的糯米酒。但浓浓的亲情,暖心热肺的江南哩语,让我情难自抑,心醉其中。回到故土的那种激动与释怀,只有远离故土的人,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明月照我心,故乡水如酒,站在溪边,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好温暖,我踩在生命的源头,感觉到生命是那样的真切、厚实。好想捧一把泥土,轻轻地对它说,故乡我回来了!

我喜欢午后,独自在阡陌上漫无目的地行走,似衰非衰的杂草,淹没了我的膝盖,草根处湿气重得很,没走多远,鞋帮就湿漉漉的,可我喜欢踩在土路上的感觉。土路很少有人行走,路两边废弃的土地里,完好地保存当年的景像。昔日,我和儿时的玩伴在这里挑猪草,翻跟头,用猪草作筹码,用镰刀扔竹篮,谁先扔到,谁先赢,常常天黑还不归家……静静的,我好似听到母亲唤我回家吃饭的声音。闭上了双眼,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土路的尽头联着溪边的一座古老的石桥,桥墩和桥面都是由一尺多厚的青石板磊成,几十年过去了,石桥仍稳稳地横亘在小溪上,厚厚的青笞紧紧地巴在桥墩上,把那个久远的岁月也依附在上面。石桥下,那股清泉还汩汩冒着。年少时玩累了,我常爬在泉边,贪婪地吸吮着,那清冽甘泉沁入心脾时的舒坦依旧鲜活地跳动着。泉边不知名的矮花红红火火地绕在枝叶稀疏的柳根边,像天真烂漫的婴儿依偎在母亲的怀里一样。我不解,都已快入冬了,这小花何以如此张显着盎然的生命,肆意地绽放在溪边。

晚秋,溪边的美艳把我惊呆了,第一次后悔没有带像机,我那寒酸的手机竟然没有摄像头。虽然我偶尔也出远门,但从不带像机,总觉得值得记住的,自然会根植于脑海,可我忘了,这是生我育我的故乡,是和生命相联的地方,每亲近一次就会让自己年轻几份,这些小花小草就是打开我年轻生命的闸门,在他乡异地目睹着他们就是拾起自己的青春,听到儿时的歌唱。

临近傍晚,弱弱的夕阳,懒懒地写在我的脸上。地上的万景万物,在岁月的变迁中,很多已经没有了先前的模样。可秋日的天空和离家时一样迷人,那一朵朵千姿百态的秋云浮在空中,俯视着变迁的大地,无知无觉徜徉着自己的悠闲,把晚秋的惊艳满满地洒在我的心里。手机响起,兄嫂做了丰盛的晚饭等着我回家。母亲已经不在了,这个世上,再没有人守在村口,喊着我的乳名,唤我回家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76661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