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汇总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8:05:16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汇总19篇)
时间:2023-11-30 18:05:16     小编:梦幻泡

总结是对过去的反思,对未来的规划。在写总结之前,可以先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和要点,然后再进行具体的表达。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借鉴和参考。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一

[摘要]人文素养是一种个人内在的素质与修养,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意义重大,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尤为迫切,在教学中,培养其人文素养更是十分必要。因此,我们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将培养她们的人文素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在学前教育声乐专业课教学中,我们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通过一定的方式培养她们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利用情感体验渗透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运用探索学习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中集中体现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其核心内容,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对人自身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一种关怀,它追求人生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世界,即主要表现为人的内在品质,对每个人的情感世界、价值取向和审美体验都具有决定性作用。作为教师,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是我们最鲜明的职业特征和职业要求,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教师的核心之一。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自身素养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不仅她们的言行对孩子们影响巨大,她们自身的修养对孩子们更是意义非凡,只有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充实人文精神,才能胜任和无愧于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业。所以,在学前教育学生的声乐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专业课程特点,发挥专业课程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教育,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声乐教学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最佳途径。

一、情感体验,声乐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能通过说教实现,通过灌输获得,而是要让学生置身于某种情景中,在自我体验和相互影响中逐渐丰富起来。声乐是情感的艺术,是用优美的歌声传递音乐化的文学语言,生动地塑造乐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绘其意境,表达其思想感情的音乐艺术。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富于真情实感的演唱才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将丰富的情感体验贯穿在整个音乐作品表现过程中,才能使歌唱具有生命力。意大利音乐家巴基尼说过:“艺术的目的不是惊人,而是动人”,说明歌唱的`目的和使命是传达音乐作品中丰富的精神内涵进而感动人。歌唱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共同活动,只有把歌唱技巧和情感相结合,才能达到演唱的完美与统一。在声乐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用情歌唱;通过教师范唱、音乐欣赏和即兴演奏,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解与分析歌曲,让学生了解歌曲真正的含义,理解歌曲所蕴含的情感。教师把满腔的热情融入课堂教学,用真情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在教与学的互动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歌唱欲望,调整演唱心境,引起情感共鸣。如在教唱《鼓浪屿之波》时,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这首歌也真正体现了和祖国水乳交融的真实感情,体现了和祖国文化同根同源的最佳艺术表现。通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催生学生盼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的愿望,为演唱该歌曲积蓄足够的情感。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学生演唱时就会更加投入,并且学会用歌唱来表达情感,用歌声来传递情感。通过歌唱中不断的情感体验,将人文素养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刻感受音乐的魅力与内涵,赋予歌唱以生命力,这样才是最打动人的歌唱,最具感染力的歌唱,才能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二、探索学习,声乐教学中提升人文素养。

在声乐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加强各专业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体现声乐艺术教育教学的综合性。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紧密配合语言课程,通过歌唱语言发声训练、文学作品朗诵等,加强学生歌唱中咬字吐字规范性的训练,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扩展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养;理论联系实践,把声乐技巧训练建立在广博的声乐理论基础之上,使学生奠定系统扎实的声乐理论基础,指导学生认识并遵循声乐艺术的科学规律;在声乐实践活动、表演实践课中,把声乐课与舞蹈、形体课相结合,针对学生的气质、表演、形体等方面加以训练,提高学生舞台表演能力;注重学生技能的拓展学习,通过分析作品,加强对歌曲旋律的认识与对歌词的理解,使学生对演唱作品全面把握,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创编能力等。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独立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索中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讲授《金凤吹来的时候》这首歌时,主要侧重点放在歌曲的节奏把握与意境揣摩上,要让学生明确傣族音乐的特点,通过掌握音乐特点进而掌握该歌曲的节奏特点。让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与总结学习,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现傣族文化特点,学生会更直观的了解歌曲,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特点。利用学生在舞蹈课中学习过傣族舞这一便利条件,在教学中,让学生边唱边舞,不尽增强了学习兴趣,还丰富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歌唱的愉悦性,增进了对歌曲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自信。

三、职业能力,声乐教学中体现人文素养。

职业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工作胜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凸显人文关怀,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声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学生不会运用知识,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知如何运用到岗位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幼儿教育教学工作,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需求,更是社会需求,也是培养其人文素养的必要途径。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更应该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研究教学方法,力求在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人文精神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价值观,而这也是保障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培养其人文素养的关键环节。网络上不断爆出幼儿园虐童事件,一方面体现出一些幼儿教师不懂教育,教育教学及管理方法不到位;另一方面更反映了某些幼儿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缺乏、职业道德的缺失,没有责任心,没有爱心。作为学前教育的学生,不但要懂技术,更应该懂教育,通过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职业生涯中,良好的职业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更是心灵的直接语言,比其他学科更善于表达人的思想情感,更易被理解和接受。在丰富的内心体验下、在优美的外在表现中,使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具有感情色彩,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培养高素质的幼教师资,不仅需要过硬的声乐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还需要营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条件,重视声乐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作用,探索声乐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在声乐教学中切实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傅国庆.歌唱技巧与修养[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6.。

[3]易建勇.人文素养读本[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二

科学素养(scientificliteracy):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时代和民族振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为此,我们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经过长期探索与尝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一)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科学素养氛围。

我们在楼道里、走廊上悬挂“科学家名人名言”,在学校的“科技宣传橱窗”里展示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奖作品和照片,班级利用晨会、班会、黑板报、手抄报、科技阅读社团等向学生宣传科普知识,让学生了解最新科技动向。教室里开辟科普图书角、科技园地,让学生阅读科普图书,展示学生的科技作品;组织学生参观农业科技园,指导他们认真观察、仔细研究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名称、特点、习性等等。学生们关注生活,用科学知识指导生活,达到了启迪智慧,发展想象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重视科学教育队伍建设,增强科学素养培养的师资力量。

小学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内容的综合性课程。要胜任科学教学老师,既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同时也要有渊博的知识。要建立一支这样的队伍,学校是要很大的投入的。首先,管理网络健全,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层层落实,成立领导小组。其次,组织培训学习,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课题组举办的各种培训活动,先后组织20多人次到北京、山东、湖北、深圳、云南等地考察学习。最后,鼓励全员参与,积极开展科技方面的教学研究和科研探索活动,尝试、实验多种可行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指导方法,及时总结反思,提高理论水平。

二、优化资源整合,强化科学素养。

灵感来自生活,成果源于实践,实践需要“平台”。充分开发科技教育的一切资源,做好资源整合,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为了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研究,我们成立了这样几个基地:发明俱乐部。每周定期开办“发散思维训练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观察、去发现。生物科技园。通过农作物无土栽培实验、花卉种植、小动物饲养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孩子去观察发现,研究探索,思考总结。环保卫士队。为了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我们从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入手,开展“别让方便袋玷污我们的家园”、“让手帕飘进校园”的活动,在活动中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自觉践行科技低碳生活。太阳能驿站。我校被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组委会授予“创新型学校”,并批准成立了“太阳能研究基地”。这为我校科技创新教育提供了研究的平台,扩大了研究的广度。让学生感受身边科学,进一步理解科学知识。除此以外,我们还在校外设立了水管所、水厂、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博园等科技教育基地。

三、结合课程建设,提高科学素养。

我们努力发挥“科学”课程教学在科学素养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要求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同样重视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劳技课上让学生创新制作,变废为宝;美术课上让学生想象未来,学会创意;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信息技术课上让学生探索奥秘,遨游数字世界;语文、品德与社会课中都有许多介绍科技知识的小品文。我校教师顺应科技之“势”,帮助学生弄懂其中的科学原理。如教学《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雾凇》等课文,学生对其中的科学奥秘深感兴趣,特有好奇心,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去阅读、探究,培养他们自觉观察自然奥秘、关注科学发展的良好习惯。各科教学中有时会出现相同的科学知识点,教学时各学科间相互沟通,加强合作,进行科技教育。教学科学课《声音的产生》,科学课老师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制作水杯打击乐,鼓励学生尝试探究,使各学科知识得到有效融合。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养成了关注、研究生活中科学的习惯。

四、加强活动实践,提升科学素养。

开展科技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提升科学素养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更是实施科学教育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一)建立科技兴趣小组。

一二年级开展“绿色教育”、“动手制作”班级活动;三、四、五、六年级开展以《科学大众・小诺贝尔》为载体的“阅读与实践”班级活动;四、五、六年级的部分学生开展“种植”、“摄影”、“科幻画”、“电脑编程”、“低碳创意”、“光伏应用”等活动,校内的草地、花园、绿树,为学生研究植物提供了现成的材料;实验室、各类活动场所、专用的教学仪器,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校园网络系统、图书室和多媒体器材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拓展视野、搜集整理资料创造了条件;“雏鹰电视台”、科学知识之窗为学生展示才华搭建了舞台。

(二)举办校园文化科技节。

我校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举办校园文化科技节,安排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观看科普影片、科学幻想画比赛、科普电脑小报评比、现场手工制作、金点子创意比赛、科学家故事演讲、热力小船竞速比赛、太阳能光伏应用竞赛、“金钥匙”科学知识竞赛等等,学生参与率达100%。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邀请省“科普大篷车”到校展示科技展品,如磁悬浮地球仪、手摇发电、透气不透水的布、太阳能发电、旋转镜像、超级转轮等。同学们现场操作,现场体验,在玩中学到了科学知识。根据农村学校的特点,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资源,引领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学校还利用世界水日、爱鸟周、环保日、植树节等时机,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进行科技和环保知识宣传。

这种活动模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研究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有效地促进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三

[]中职学校会计

专业

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基础会计知识储备,以及责任心、应变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了提高学生的就职率和职场竞争力,教师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下面,我将从“对时下中职学校基础会计专业课

学习

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转变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强化基础会计知识和理念”、“利用多媒体创造基础会计情境,丰富基础会计教学的形式”、“学校优化基础会计教学,多提供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会计

实习

,合理进行职业规划”、“提升教师的基础会计知识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六方面入手,对“如何提升学生的基础会计知识和素养”做出浅显的探索和研究。

]基础会计;教学实践;知识素养

时代的发展需要会计专业的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的基础会计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素养。为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会计应用能力,中职学校教师应当做到:把握时下基础会计专业课学习的现状,并对存在的系列问题进行原因和策略分析;转变授课形式与理念,提升学生的会计知识与实习理念;在教学期间利用先进元素创设丰富的会计情境,为学生的会计学习增添更多的魅力;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增强自身的基础会计素养。而学校应当转变培养思路,根据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和实践机会。接下来我将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就如何提升基础会计专业学生的基础会计知识和素养做出浅显的探究,望我的拙见能够引起众读者的深思。

就目前而言,中职学校基础会计专业课学习中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中职生大多数个性鲜明、不易管教,学习氛围松散,更有部分人沉迷于游戏、网络、恋

,而无心学习,上课不注意听讲,导致基础会计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而这更是直接为其以后的毕业和就职产生了直接的阻碍影响。其次,许多中职学校整体的学习气氛偏向轻松,过于倾向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忽略了对学生们个性、心理、三观、语数外等基本能力的塑造和培养。这便产生学生能力失衡情况的出现,长此以往,亦不利于其强化对基础会计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另外,中职学校并未及时和广泛的为基础会计专业课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和实践空间,亦未给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职业规划。许多学生即便到了二年级时期还是,没有清晰的人生目标和职业展望,这有可能导致其对基础会计学习的盲目和懈怠。最后,家长、学校、学生可能缺乏完整、定期的联系,未能对学生在基础会计学习中遇到的

生活

、心理上的难题进行及时地解决,不少学生在学到中期时便选择了辍学。

因为条件的`限制,传统的基础会计专业课教学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讲解,相对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变化、会计水平的考察,留给学生发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部分中职学生因为未考上心怡的高中,内心存在自卑、自我否定、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这直接为其日后的基础会计学习造成了自信心和积极性上的阻碍。各基础会计中职教师应当认清这一点,在教授学生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多给予表现的空间,以维护其自信心。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便注重尊重学生的想法,请学生就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会计知识板块做介绍和课堂分享,给予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空间。同时,我还注重利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理论知识讲解、实践练习等多重授课模式,强化学生对基础会计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多媒体具备海量的基础会计资源和视频播放、图像展示等多重功能,成功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能够通过图片、声音等媒介构建引人入胜的基础会计情境,丰富基础会计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基础会计学习和体验的兴趣。例如,我在讲授第四节“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的相关知识时,便在网上查阅了相应的视频和图片资料,为学生进行了课堂展示,构建了时下会计人员在会计机构的工作情境和状态,请学生设想自己在将来参加工作时会如何处理工作,我以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基础会计学习的热情。同时,我还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些会计计算失误、账目与实际不符等特殊情况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分析视频中会计合理、正确的应急处理方式,以提升学生的基础会计知识和抗压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及职业素养。

因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学习会计的人日益增多,而岗位有限,这无疑为会计专业的学生造成了更大的就职压力。由于办学条件和硬件设施的有限,课堂上所能引入和展示的基础会计元素相对较少,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为全面提升学生的会计能力,学校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调整自身管理模式,重视并强化会计实践基地的建设,引导学生利用专业课时间步入市场,学习基础会计的相关知识。另外,中职学校要借助多方面的条件为学生们创设更多的基础会计实践机会,强化与医院、企业以及有关培训机构的合作,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服务能力。最后,学校应当多组织基础会计的实践活动或是知识竞赛,以此形式激发学生对基础会计知识学习的能动性,帮助大家在比赛和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的会计素养。

在以往的中职会计教学中,相对弱化了实践练习环节,不能够强化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更不利于提升其职业素养。因而,我认为会计专业的教师要适当转变单一的授课模式,将会计知识与实践练习相结合,在为学生普及基础会计知识的情况下,强化学生们的实习意识。即,基础会计专业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步入企业、相关机构进行实习体验,以帮助大家深入理解会计知识、积累会计实践经验。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时常鼓励学生多探索自己擅长的会计领域,总结自己的弱项和困难点,然后结合自己的能力、水平、兴趣等综合因素,为自己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避免盲目学习。我还时常召开“职业展望”的班会,请每个学生发言,鼓励大家加强交流和帮助,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基础会计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会计教师自己的知识水平与职业修养能够对学生的会计学习产生重大影响,故而,众学校应当注重强化对基础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考核和能力测试,在招聘初期就应当招收专业能力强、有责任心的优秀教师。同时,学校应当为众基础会计专业教师提供专业化、定期性的培训,以提升其工作效率和专业素养。此外,教师本身要具备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觉悟,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会计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以积极的心态和负责的态度对待每天的工作,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饱满的工作态度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激励大家的成长。

综上所述,基础会计专业的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采用科学和有趣的授课模式创设基础会计情境,配合学校组织的基础会计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加强课内外的基础会计实践练习,帮助其提升自身的基础会计能力和职业素养。

[1]王立彦,刘志远.成本管理会计[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张东明.高职毕业生职业品行缺失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探讨[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3]常勋.财务会计四大难题[j].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四

21世纪,人类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高低,将从根本上决定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因此,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十分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呢?下面谈一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立足于做,突出教学的实践性。

现代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实践操作的重要性,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一切可以让学生操作的因素,为学生提供演示、动手实验、练习的机会,使其在实践操作中动脑、动手、动口,去发现新知、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如学习《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课上教师让学生观察实验袋内都有些什么实验材料,并让其想办法证明这些材料是否导电。学生通过思考,想出了很多验证的方法。教师让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亲自试一试这些材料是否导电,各小组研究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去,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研究、探索。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有些材料能使小电珠发光,这说明它们能导电;有的材料不能使小电珠发光,这说明它们不能导电。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找出了规律,也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形成做了铺垫。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磨练,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着眼于疑,强化教学的探索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源。质疑是思维的“启发剂”,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学会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学会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解决问题。

如学习《杠杆》一课时,课前教师准备一块大石头,上课时教师问学生:“谁能想个简便的方法让大石头移动?”问题提出后,学生纷纷举手谈想法,教师让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研究用哪种方法省力。此时,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有用手搬的,有用绳子拉的,有的用木棍撬……通过实验,最后学生一致认为在棍子下面垫上砖来撬的方法省力,为以后研究杠杆的知识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一质疑活动,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着重于用,注重教学的应用性。

好的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次次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爱科学,善于学习,为终身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如教学《植物的分身术》一课,常用的是扦插法、压条法和嫁接法,教材中对每一种方法只作了简单介绍,真正学会这些方法要让孩子们去实践。我根据其爱好,每四个学生为一组,每组研究一个课题,要求是“怎样才能使新的植物体成活率高”。课后有的同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到苗圃考察,有的问父母和亲戚邻居,家里的花盆、盆里的植物枝条成了他们的实验材料。经过一段时间搜集资料和动手实验,我又在课堂上让他们讨论、探究,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引经据典,有的用实物比较,有的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见解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植物的营养繁殖要在适宜的季节;有的认为扦插要把茎的上部剪成平的,下部用刀削成斜的;有的认为要适当增加温度、湿度和光照……最后经过归纳、总结,得出全体同学认可的结论。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应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就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五

摘要:以“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为例,从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关注生物科学知识的获取和应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等方面阐述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诸如“转基因农作物能不能吃”“植物激素催熟的果实会不会促进儿童早熟?”等问题。这些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成为当今社会争论的焦点,也时常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如何正确看待并解决这些现实中所面对的问题?这就需要人们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所谓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也是一线生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任务。笔者就结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这一节内容来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在知识教学中重视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和应用。

具备生物科学知识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要把知识教学摆在重要地位。对于高中生物知识的教学,教师不能一味传授知识,让学生进行机械地记忆,而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引导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和构建知识网络体系,促进学生全面深入理解生物科学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得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生物知识解释身边的生活生产现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够学以致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生物科学知识的魅力和价值。在光合作用的教学中,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原理、影响因素和应用是知识教学的重点。首先,教师可利用探究历程中一系列经典科学史的结论引导学生不断建构和完善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从中归纳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并尝试建立光合作用过程的模型图。其次,教师要设置“植物的叶子为何是绿色的”“秋天叶子变黄和变红的原因相同吗”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释熟悉的自然现象。最后,教师可从“根据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探讨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粮食危机”这一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实验探究中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实验是高中生物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重要组成成分,在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认知水平、中学实验条件等因素安排了一定量的探究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设计科学合理、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用一定的手段方式来控制和干预研究实验对象,在动手实验中归纳总结生命现象的基本规律,探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开展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参与设计、动手操作、思考分析、交流探讨等环节中体验并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潜移默化地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中找出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提出相关探究课题并做出大胆的假设。其次,根据拟定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从材料的选择、自变量的控制、因变量的检测、避免无关变量的干扰等方面来确定实验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形成相应的实验方案并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记录引导学生用图表、文字或模型描述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应用光合作用的'知识和原理解释变化的原因,并从不同方面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实验误差,提出并形成进一步改进或完善的方案。

三、在科学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大量而丰富的科学史是高中生物教材的一大亮点。科学史详实记录了科学家认识、探索及总结形形色色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光辉历程,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宝贵教学资源。因此,在科学史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在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教学中,教师可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经典科学史,从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萨克斯实验可设置“为何要对植物进行黑暗处理”“如何检测是否消耗完有机物”“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若遮光部位的叶片也出现了蓝色,请分析其中的原因”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和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要整合教材中的科学事实,从实验材料的改变、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技术的更新等方面展开比较分析渗透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可以从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等方面渗透生命活动的物质性和运动性、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等渗透辩证思维的培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个探究历程所经历的时间、所面临的困惑、所经历的争论等方面进行思考,让学生从学习中明白科学研究需要具备顽强的意志、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和质疑挑战权威的魄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全面落实提高科学素养这一教学理念,实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六

闲暇之余,捧着朱德江老师的《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与案例》一书,觉得这本书是案例式、讲座式教育专著,这本书从何谓数学素养?谈到21世纪的小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数学素养?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我的体会。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无时不在,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讲解数学知识,使他们产生亲切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自信和数学学习的兴趣。

另外,多样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新奇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会使他们用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和感受知识的形成、探究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重视学习过程,形成数学技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实际问题情景,重新组织教材结构网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因此,今后课堂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培养师生感情,还要创设适合孩子参与的活动,注意让孩子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学生更容易理解,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

三、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提升素养。

或许学生要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或许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意识”氛围,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要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发现其中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

思考:

2、数学素养是在面对事物时,很快就能指出事物本质并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数学素养是自觉学习的思维体现,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七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认为,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正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实施新课标来说,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在生物实验中,操作和观察有序和有效地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前导;而实验目标的最终实现,实验结论的最终得出,更需要思维推动。只有借助于思维对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实施反馈调控,并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去除无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并使之“有序化”,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性任务。

有比较才能鉴别和作出准确的判断,有了准确的判断,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和演绎出正确结论。例如,在指导学生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中,有的学生选取的材料为洋葱鳞茎、枯干的外表皮,虽然其他步骤的操作都正确,结果仍然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学生请教原因,教师没有直接解答,而是让他们再撕取稍靠内层的表皮做观察材料,终于清楚地观察到了理想的结果。然后再引导他们回顾两次实验的各个环节,通过细致的对比分析,他们终于找到了第一次失败的关键原因是选材不当。在我的进一步引导下,有的`学生继而分析说:干枯的洋葱鳞茎表皮细胞膜已经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并且没有液泡,因此不能发生渗透作用,也就不能出现质壁分离现象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把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从0.3g/ml提高至0.5g/ml,重复上述实验的过程,结果虽然看到了质壁分离,却看不到质壁分离复原。通过与用规范浓度(0.3g/ml)蔗糖溶液所做的实验做比较分析,学生又总结出了“外界溶液过高,会使洋葱表皮细胞最终因失水过多而死亡,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的正确结论。在上述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虽然不断地经历失败,但却在咀嚼失败中有所发现,从更深层次获得了成功。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质疑”。当问题被明确提出来之时,其答案往往就在不远处向学生招手了。例如,在做“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实验”中,一些学生用0.01%的亚甲基蓝溶液把根染成蓝色后,取出用清水冲洗时,染上的蓝色褪去大半,于是他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1冲洗时为什么要用蒸馏水而不能用清水?2冲洗会不会使已经染上的蓝色褪尽?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明白了“冲洗”的目的是去掉“浮色”,他们于是作出假设和推论预测:用清水代替蒸馏水来冲洗,清水中存在的许多杂质阳离子可以与蓝色的亚甲基蓝阳离子进行交换吸附,因此,不仅根的上“浮色”会被杂质阳离子交换吸附的缘故而被冲洗掉一部分,连被“牢固”吸附在根细胞表面上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也会被杂质阳离子因交换吸附被冲洗掉一部分,从现象来看,应该是蓝色逐渐消退。

如果用蒸馏水冲洗则没有此弊。教师肯定学生的假设和推理判断是正确的。随着第一个问题的解决,第二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虚假。一些学生由于存在片面的功利观,以为高考不考实验操作,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存在马虎应付的现象,影响了实验效果。鉴于此,上实验课时,我们在对实验目标的制定、对实验过程的调控以及对实验结果的验收中,都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其中。例如,针对一些学生由于实验态度不认真而导致实验失败的结果,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寻根溯源,在学生认识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严谨科学态度时,教师予以肯定,然后要求学生重做实验,一旦这些学生用认真取代了马虎,实验一般都能取得满意的结果;而且,他们在获得成功快感的同时,严谨的科学态度方面也获得了自我肯定和强化。还有一些学生为了追求实验结果的完美,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对实验报告进行各种人为的矫饰。例如绘细胞图时喜欢将其模式化,记录实验数据时喜欢将其标准化,记录实验现象时喜欢将其显著化等等,对此,教师都严肃地指出这些虚假做法违反求实的科学原则,要求他们加以纠正,并在如实反映实验结果析同时,严格检查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分析各种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从而纠正实验误差,使实验结论无懈可击。

尽量减少实验动植物的采集量和使用量等等。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定?通过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人只是宇宙中渺小的一员,只是生物圈这个大的生态系统的一分子,各种生物都是复杂食物网的一个环节,它们共同维持着我们这个地球村(生物圈)的稳态。人类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赋予这些生物以生存权,以共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和地球村的繁荣。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逐渐地学会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会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最终使我们人为在社会能够与自然界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八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认为,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正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实施新课标来说,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在生物实验中,操作和观察有序和有效地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前导;而实验目标的最终实现,实验结论的最终得出,更需要思维推动。只有借助于思维对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实施反馈调控,并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去除无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并使之“有序化”,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性任务。

有比较才能鉴别和作出准确的判断,有了准确的判断,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和演绎出正确结论。例如,在指导学生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中,有的学生选取的材料为洋葱鳞茎、枯干的外表皮,虽然其他步骤的操作都正确,结果仍然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学生请教原因,教师没有直接解答,而是让他们再撕取稍靠内层的表皮做观察材料,终于清楚地观察到了理想的结果。然后再引导他们回顾两次实验的各个环节,通过细致的对比分析,他们终于找到了第一次失败的关键原因是选材不当。在我的进一步引导下,有的`学生继而分析说:干枯的洋葱鳞茎表皮细胞膜已经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并且没有液泡,因此不能发生渗透作用,也就不能出现质壁分离现象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把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从0.3g/ml提高至0.5g/ml,重复上述实验的过程,结果虽然看到了质壁分离,却看不到质壁分离复原。通过与用规范浓度(0.3g/ml)蔗糖溶液所做的实验做比较分析,学生又总结出了“外界溶液过高,会使洋葱表皮细胞最终因失水过多而死亡,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的正确结论。在上述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虽然不断地经历失败,但却在咀嚼失败中有所发现,从更深层次获得了成功。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质疑”。当问题被明确提出来之时,其答案往往就在不远处向学生招手了。例如,在做“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实验”中,一些学生用0.01%的亚甲基蓝溶液把根染成蓝色后,取出用清水冲洗时,染上的蓝色褪去大半,于是他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1冲洗时为什么要用蒸馏水而不能用清水?2冲洗会不会使已经染上的蓝色褪尽?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明白了“冲洗”的目的是去掉“浮色”,他们于是作出假设和推论预测:用清水代替蒸馏水来冲洗,清水中存在的许多杂质阳离子可以与蓝色的亚甲基蓝阳离子进行交换吸附,因此,不仅根的上“浮色”会被杂质阳离子交换吸附的缘故而被冲洗掉一部分,连被“牢固”吸附在根细胞表面上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也会被杂质阳离子因交换吸附被冲洗掉一部分,从现象来看,应该是蓝色逐渐消退。

如果用蒸馏水冲洗则没有此弊。教师肯定学生的假设和推理判断是正确的。随着第一个问题的解决,第二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虚假。一些学生由于存在片面的功利观,以为高考不考实验操作,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存在马虎应付的现象,影响了实验效果。鉴于此,上实验课时,我们在对实验目标的制定、对实验过程的调控以及对实验结果的验收中,都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其中。例如,针对一些学生由于实验态度不认真而导致实验失败的结果,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寻根溯源,在学生认识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严谨科学态度时,教师予以肯定,然后要求学生重做实验,一旦这些学生用认真取代了马虎,实验一般都能取得满意的结果;而且,他们在获得成功快感的同时,严谨的科学态度方面也获得了自我肯定和强化。还有一些学生为了追求实验结果的完美,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对实验报告进行各种人为的矫饰。例如绘细胞图时喜欢将其模式化,记录实验数据时喜欢将其标准化,记录实验现象时喜欢将其显著化等等,对此,教师都严肃地指出这些虚假做法违反求实的科学原则,要求他们加以纠正,并在如实反映实验结果析同时,严格检查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分析各种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从而纠正实验误差,使实验结论无懈可击。

尽量减少实验动植物的采集量和使用量等等。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定?通过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人只是宇宙中渺小的一员,只是生物圈这个大的生态系统的一分子,各种生物都是复杂食物网的一个环节,它们共同维持着我们这个地球村(生物圈)的稳态。人类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赋予这些生物以生存权,以共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和地球村的繁荣。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逐渐地学会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会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最终使我们人为在社会能够与自然界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4(1).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九

摘要:本文运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工程类企业的人才需求及在校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进行了走访调查,探讨了如何加强工程类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希望以此提升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其就业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各大企业在招聘中对应聘者的职业素养尤为重视。因此,提高职业素养对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具有重要作用。要想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应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各大高校应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列入其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本文以工程类大学生为例,探讨了如何以就业力为向导,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对工程类大学生而言,其基本的职业素养除了牢固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外,还包括工程师的基本技能、知识结构、行为规范、精神气质和成长规律。但根据近几年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馈,工程类大学生在职业素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行业认知不足,缺乏职业精神。现阶段,许多大学生对于今后的就业方向缺乏深入的认识,尚未树立成熟的职业意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感到迷茫,很难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社会需求规划未来的发展目标。尤其是已经踏上工作岗位,并逐渐成为就业主力军的“90后”青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频繁跳槽,工作中眼高手低。

2.业务拓展能力不足,缺乏创新创业精神。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期望毕业生就业后不是一个被动的工作者,而是主动的职业创造者。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每年受理的近15万件专利申请中,大学生申请所占的比例仅为0.05%。而在美国,每年受理的近40万件专利申请中,大学生申请占到约23%的比重。两国的'巨大反差,反映出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的要求。

3.实践操作经验不足,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大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择业时眼高手低,大事做不好,小事又不想做,对理论夸夸其谈,但实际动手便不知所措。据调查,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一般需要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大学生的到岗适应期只有2~3个月。

1.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全面人才。大学生无论学习什么专业,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大学生如能掌握一门外语,将有助于其拓展国际视野。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认真学本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要主动学习,了解其他有益的相关知识。

2.结合市场需求,优化素质结构。公司和企业往往把员工的道德素质看成是企业谋求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大学生还应努力优化自身的素质结构,增强平等竞争的意识,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在工作中勇于担当的主人翁精神。

3.强化专业实践锻炼,增强就业能力。工程类的专业实践锻炼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验和课程设计大部分在校内完成,是检验所学课程的标尺;而实习教学可以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整合,便于企业管理,也有利于学生实习的逐步推进。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可以获取更多的专业实践技能。通过工地现场实习,学生不但巩固了专业知识,而且培养了职业素质,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4.加强就业指导,增强职业规划能力。当前,各大企业对应聘者的职业生涯规划尤为重视,认为影响工程类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在于职业规划不明确。制订合理、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使学生进一步认清自己,帮助其合理制订发展目标,规划发展方向。所以,在对工程类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在构建就业指导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年级差异,充分体现阶段性和层次性,并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同时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交流——互动”,明确学习内容的意义,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和心理特点,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同时还要通过教师利用各种手段合理地创设适当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远离平衡态,通过学习达到新的平衡,使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要从整体原理出发,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最终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下面谈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五策略:

一、支持学生好问的积极性,注重激励评价,培养求知欲及信心。

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对这一学科的某些内容产生了兴趣。要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在此基础上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使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滋长、扩大。因此,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即使不全面,也都应热情、耐心、正确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鼓励、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其思路,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二、从实际生活出发,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学贵有思,教重在引。情境教学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兴趣是一种带有积极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它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促使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所以,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去,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增强学习知识的兴趣,主动地学习。

例如上“分离盐与水的方法”这一节,老师可拿出“食用盐”和从“盐水中分离出来的盐”,问:“这两种盐有什么不同?它们的来历一样吗?”在学生的猜测中可顺势引出使盐水中的盐现身的实验设计。在得出分离方法后对应课前的引导,可用视频对食用盐的加工制作过程做一了解,认识到所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三、提供学习资源,问题探究教学,激发学习欲望。

问题探究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萌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教师而言,就是要发现那些对学生来说是关键性的、共性的问题,以问导学,以问促学,多方位、多层次设问,使学生学得全而深,而不是将课本的知识再从头至尾认真讲解一遍。要从我们身边的科学现象不断地设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他们通过学习来满足这种欲望。

例如“电路出故障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让学生多方面动手尝试,出现问题时及时提出疑难困惑,对发现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是怎样出现的`?为什么会这样?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如何改进实验方法?……以此形成探究性学习。这样以自己发现的问题入手,实验探究的目标性更强。

四、分组互助合作学习,进行探究训练。

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让每个学生明确读书讨论的内容、要求之后,可采用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以四到六人一组为标准,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再给组内每个成员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全班分小组讨论之时,教师要关心每一小组的讨论情况,同时有重点地参与一、两个小组的讨论。在小组讨论之后,学生热情高涨,教师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开展组与组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示自我,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和鼓励学生的相互争辩。通过议论、争辩,让学生在摄取信息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增强了学生主动参加评价与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这种形式的交流,对于摄取信息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肯定;对摄取信息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则是一种启发、帮助。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必然更会学习,更喜欢学习,学习信心也就更足。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问题探讨、实验探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五、充分挖掘并利用实验资源,改变实验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课程,现有的教材把实验分为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测定性实验,这大大减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实际上,许多验证性实验可以改为探究性实验,可以提前到理论课前去上。

例如“萌发的种子”这节课,在上课前段时间(到上课时种子已发芽)就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处理种子并进行实验,上课时首先欣赏学生的劳动成果。由于实验前没有任何提示和要求,情况会多种多样,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同学之间交流评价,对引出的不同看法进行讨论,在问题讨论中得出结论。这样对“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实验学生就有了经验基础,可让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设计,完成实验。

总之,新课程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还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目标的达成。开发人的感官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潜能,无疑是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而基本的探索方向。这就要求教师重视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亲历亲为,让学生多感官、多角度地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十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顺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高技能,还要拥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是综合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当今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更不用说有较高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了。这样的人才既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成为我国各方面发展的瓶颈,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还相差甚远。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使我们的学生不被时代大潮所淹没,需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

(一)语文教学是进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立志做新时期的建设者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学除了要全面进行语文基础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外,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征和本质,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呢?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课文内容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有陶冶人的情操的,有启迪人的心志的,有反映人物的优秀品质的,有写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教育,也就是要把一定的观念、思想和感情灌输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文道统一的教育。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对于中外文化遗产,拿什么?怎样拿?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怎样对待文化遗产?教师在讲解时态度要明朗,观点要正确。在人文素养渗透时要让学生懂得“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人才能担当起破旧创新的艰巨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要教育学生仍不能忽视吸取古今中外科学文化艺术和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济行政管理经验和方法,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要按自己民族的需要去吸取、去发展、去创新。要让现代青年学生深深懂得无产阶级“拿来主义”的方针: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长处都要学,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不能学。

(二)对照学生表现情况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表现各种各样,有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有违反校纪校规的;有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也有不愿学习来学校混日子的;还有行为习惯差,对人没有礼貌的,针对这些情况,可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如:对于行为习惯差,对人没有礼貌的学生,在讲《说“习以为常”》一文时可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给他们明确指出每个人的.天性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习惯方面却各不相同,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在年幼的时候最容易养成,一旦养成,要想改变却不容易。有些学生早晨起来对父母视若无睹,晚上回到家如入无人之境,遇到长辈常常不理不睬,不屑搭讪。这样的跋扈乖戾之气如果不及早地纠正过来,将来长大到了社会上,必将处处与人引起摩擦不受欢迎,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开导他们不仅对长辈要恭敬有礼,对任何人都应该讲究礼貌。

(三)用典型人物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典型人物很多,课内的,课外的,古代的,现代的,国内的,国外的,都可以联系起来,伴随着学生知识的获得一并进行,使他们的思想品质得到提高,从一定程度上说,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和发展的。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记叙了美国盲聋哑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想象中三天的活动内容。作者虽然身有残疾,但以微笑面对厄运,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的成就显示一个残疾人的生命价值,表现了作者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在教学中,可请学生思考:虽然我们有正常的天赋——健全的五官和四肢,但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这种天赋的可贵?有没有深刻认识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是否在懈怠中虚度光阴呢?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每一天是如何度过的,有无价值,可用提问和写作的方法让学生回答他们的幸福观是什么,通过对比提问来增强学生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使他们每一天都能过得很充实,很有意义。在语文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贯彻人文精神,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真正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多角度、多方法地引导学生走近人文,不仅让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得到发展,更要体现其人文特色!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十二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高职生的就业指导非常重视,但常受限于在学生毕业阶段的政策解答与信息发布上。也就是说,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仅仅体现在阶段性上,而并非是对学生的全过程职业指导,这就使得学生在邻近择业时变得被动、盲目,很难保证一定的就业稳定性。换言之,高职院校为学生“授之以鱼”,而并非“授之以渔”。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打破这种传统的临时就业指导模式,而转向职业指导模式,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注重他们在显性职业素养与隐性职业素养之间的平衡发展,树立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职业指导教育思想,切实将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的`锻炼上。比如说开展心理指导课程,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变化,为他们组织和创造技能竞赛机会,在竞技中磨练他们适应竞争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软实力的培养,也能在塑造软实力之余提高他们的硬实力,使他们在高校学习期间能够体验到更全面的职业素养指导,从一开始就拥有面对未来就业活动的基本意识[2]。

2.2从单项择业指导型向就业创业复合型的转化。

伴随目前高校扩招所带来的毕业生数量激增影响,市场就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就业形势严峻。所以,对高职生的素质培养更应该注重隐性职业素养方面,在夯实他们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强化人才创新教育,开拓他们的思路,比如说从传统的“单项择业指导型”转化为“就业创业复合型”培养。因为传统高职院校仅从学生的专业学科角度出发来对症下药,给出未来就业指导走向,这也固定了学生的未来就业思维,所涉及到的职业素养培养存在较大局限性。就业创业复合型培养则强调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希望打开他们的思路,通过开展多元化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来开放他们的视野,同时给予他们在实训孵化基地提升个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机会,比如以实训基地为主的创新创业教育社团、围绕毕业生所展开的专项扶持基金活动、以学生就业跟踪服务为主的信息交流平台、以优秀专家创业指导为主的客座讲座系列活动等等。这些都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隐性职业素养,让他们懂得多交流沟通、多尝试突破自我,学会选择就业、创业双重道路,在实践中强化自我的隐性职业素养,为未来就业生涯拓展多条道路。综上,基于“素质冰山”视域下的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一定要回归本源,从全面发展高职生的角度出发,平衡他们在显性职业素养与隐性职业素养之间的综合实力,注重学生意识、情感、动机与特质的提升,也为社会输送更多真正具备就业竞争能力的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十三

摘要:

高职生处于现代信息化环境中,学习方法与手段发生了根本转变,要求其具备独立学习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加强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特点,在信息素养培养方面也应该寻求适宜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信息素养;网络教育技术;高职生。

现代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内涵,充分拓展了教育空间。高职生受现代信息化氛围的熏陶,学习方法与手段发生了根本转变,要求其具备独立学习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为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信息素养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成为人们的重要素养之一[1]。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也是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2]。加强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因为这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开发高职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系统化教育工程[3]。据调查显示,高职生网络资源利用多局限于信息了解和人际沟通,而专业知识积累非常欠缺,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欠佳,创新意识薄弱,不会充分利用有效的网络信息资源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效率。出现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客观上有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的缺陷与不足,大多是政策与行政层面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此不作论述;与客观条件的不足相比,人的主动性显得更为重要,起主导作用[1]。

1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缺失因素探究。

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是由早期的文献检索课程和计算机教育发展而来,教学内容和形式交叉重复、盲点并存;而高职院校也并未寻求适合自身教育教学特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存在盲目复制本科院校信息化教育模式的问题。而且,高职院校与重点大学相比,信息化硬件条件落后,信息化教育资源严重匮乏,从根本上制约了其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1.1生源特点和办学特色决定了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多样化。

从高职院校生源特点来看,多数学生来自本地农村。迫于现实条件限制和考试制度的压力,这些地方往往在信息技术和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方面有所缺失,而且大部分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同时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职业院校招生门槛不断降低。各高职院校均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如交通类、化工类、建筑类等,高职院校生源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院校自身行业特点,决定了在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高职院校应在依赖本地区、本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体系。

1.2学制给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带来困难。

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具有鲜明的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为突出职业教育灵活、快捷和适应性强的特点,各院校转变办学思想,增加专业实训时间,加强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这导致高职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只有两年。高职院校学制短,教学任务重,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开设各种信息素养课程,传授信息素养方面的理论知识。目前,高职院校均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极少部分学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高职院校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几乎终止于此,没有相关延续课程、讲座或选修课,在其他课程中也很少有这方面知识的渗透和延伸。

1.3学生智力类型及职业能力结构决定了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社会上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看法,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质量低于普通高等院校。加德纳认为,人类智能是多元的,人的智力类型不同,其成才的方式和途径也不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7种智能,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抽象思维,二是形象思维[4]。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特点[5]。社会各界应清醒认识到职业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没有智力高低之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工农业生产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面向行业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这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转化为物质形态。职业院校的学生只是不善于学习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的知识,而是更喜欢钻研应用性、操作性强的知识,这也是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最为不同的特征。因此,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应该以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为目标,围绕其智力类型和职业能力结构更有针对性地开展。

2.1创造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校园信息技术运用氛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有利条件,必须要强调学生责任心、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诚实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信息软环境主要是指全校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以及学生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作为,还包括与学科课程相适应的各项活动。数字化校园教学管理是学校的无形资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信息技术的环境,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2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各门课程中。

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只靠计算机学科教学,应采用整合方式,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中,融入课程有机整体,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组织结构的全面改革和信息化。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课程教学中,能及时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能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提供给学生充分的信息实践机会,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逐步形成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能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里所指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而是将利用信息的意识、搜集资源的方法等信息素养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更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这种整合的优势在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研究性、探究性课题,向学生提供相关行业的专业资源、论坛,身体力行地向学生展示信息搜集、遴选、整合,甚至创新的过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独立学习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

2.3开设信息素养引导课程,拓宽培养渠道。

首先,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非常必要,应加大实践操作力度,不要只是理论传授。其次,有些学校开设了信息素养导论和网络信息检索两门课程,一些教育研究者也提出应该增设相应的信息素养课程,让学生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学会利用网络信息检索获取信息,但现实中高职院校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用在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上。因此,为了调节培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高校应拓宽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渠道,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如通过讲座和选修课,甚至可以聘请相关业内人士,介绍各具体行业要完成相应工作都有哪些专业的信息化资源可供使用,这种有针对性地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具体专业领域,更有利于学生直观理解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学生利用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2.4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资源共享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协商,以建立产品、设备、技术等形式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最终达到共享专业技师和信息化资源的目的,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参与真实的项目训练,在实际项目应用中,提升自身在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利用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使双方在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利用上实现共享。信息素养不是一定阶段的培养目标,更不是凭借某些独立的课程就能完成的,而是每个信息社会成员追求的长期目标和基本生存能力。高职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应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各学科、各专业中,根据行业特点制定针对性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4]王卿.在高职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7.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10.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十四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何为“语文素养”?巢宗祺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认为,它应该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内容”。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及主体发展的需要,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注重积累。

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语言的学习只有在大量语言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能点点滴滴地“说出”,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奔涌而出”。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大量积累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语言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我们要让学生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做到课内积累与课外积累并重。

1、课内积累。

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在课内的积累必须要提高效率。这就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在指导阅读方法和培养阅读习惯的同时,大量积累优美的语句。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具体情况来指导学生积累语言。例如,在教学《珍珠泉》一课时,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珍珠泉的外观,第三自然段集中笔墨描写泉水从地下冒出来的形态,想象丰富,情景交融,加上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词汇丰富,语言精练,极富感染力,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应指导学生诵读记忆。而对本文中其它非重点段落的教学则应该一带而过。这样合理地取舍,省时、高效。

2、课外积累。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就要打通课内外,实现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接轨。例如,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我积极利用电视、广播、学校的报刊,以及学生订阅购买的一些杂志等媒体资源,指导学生关注战事发展,多角度、多侧面了解战争情况,让学生自主地实践语文,积累语言。

二、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语感,也是由语文学科独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内涵决定的。语感,既包括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力,也包括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培养语感的过程。正如许纪霖在《我们的教育制度在理论上存在着误区》所说:“我们知道,学任何一种语言,绝对不是从规则学起,而是从语感学起。”

1、反复诵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时候,我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往往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正如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得意忘言论”所说的,言辞有时并不能精确地反映意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富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使人置身其中。对这些文章的反复诵读,可以使学生逐步感受语言内蕴和文章气势,领会其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精妙之处,是让学生感悟语言的绝妙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既要保证诵读量足质高,又不能过度;既要在“书读百遍”的基础上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又不能把语文的学习当作玄学,对感悟的内容不加区分。

2、对比揣摩,培养语感。

有些词语看似平淡无奇,但仔细一琢磨,你就能感受领悟到其中精妙传神之处。因此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词语、句子进行揣摩,以体会蕴涵在文字里面的深层含义。比如,我在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经常通过对重点词句进行增、换、删等形式,使学生感受语言的形象、具体、生动与抽象、空洞、罗嗦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的结尾:“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我用投影片出示了另外两个句子,让学生进行对比:“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二年级的学生虽然不知道前两个句子运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法,但却体会到了这里的强调作用,强调的是因周的到来,傣族人民的幸福之情、难忘之感。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因为对某些词语、某些句子的欣赏、玩味,而忽视对整篇文章的整体感悟。把一篇文章支离、破碎,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

三、指导运用。

儿童积累语言、感悟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是运用语言,即运用明确具体的语言文字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沟通、交流。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关于习作的批改。它既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习作的实际,又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习作的优缺点。我在具体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不同的形式:我先师范,再让学生自己改;采用教师批学生改,我使用一些固定的符号,写几句简明的要求,让学生据此修改;有时,我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采用面批面改;还有时,我采用互批互改,以若干学生为一组,选择某个学生的习作互相讨论,共同修改。

关于习作的讲评。这是对一次习作的总结,对于今后的习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具有承上启下的性质。学生的习作写成什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否积极认真地写,能作到这一点,就应该视为合格。在一次讲评中出现的问题可能较多,因此,习作讲评课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抓住带有共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讲评例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就可以了。其中关键的环节就是采用恰当的方式,组织全班学生讲评、修改例文,再与学生自评相结合,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总之,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亦指出:“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养成的过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让语文课程“致力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不断的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十五

农村因为大量的青壮年人外出务工,相当多的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他们在经济上是“富人”而在精神上是“穷人”。加之农村的教育资源本身就处于劣势,法制教育资源更没有城市丰富。因此,学校必须强化教育功能,特别注重教材的开发利用。从教师教态入手,从教材教法入手,从学生学风入手,从校园实际切入,引导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和护法,逐步树立起牢固的法制观念,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沃土”,使学生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近年来,农村因为大量的青壮年人外出务工,将子女留在家中托人管理,或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还有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是独自在家,只有与邻为伴,也有孩子是纯粹的住校生。但家庭供给学生的经费却是较为充足的。这些孩子接受的现实是“留守儿童”,是““隔代教育”。他们在经济上是“富人”而在精神上是“穷人”,身处有缺陷的受教育平台上。加之农村的教育资源本身就处于劣势,法制教育资源更没有城市丰富。

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巨变时期,情感意识脆弱,容易受外界的不良影响,可能会出现道德和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违法犯罪。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出现上升势头,并且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的特点。这对青少年在学校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明青少年法制教育任重道远。因此,学校必须强化教育功能,应该特别注重教材的开发利用。思想政治教师要认真上好法制教育课,引导青少年从小学法、知法、守法和护法,逐步树立起牢固的法制观念,使学生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一、从教师教态切入。

必须注重抓好学校师生的法制教育,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农村学校必须以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安全文明校园为目标,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在“大教育”上做文章,应该针对自身学校特点及时调整思想、法制教育工作的重心,以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为根本,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确立法制宣传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认真抓好学校师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在思想上重视法制教育,工作中强化法制教育,措施上有技术保证。真正做到法制教育的计划、课时、教材、师资的落实。

二、从教材教法切入。

克服乏味讲授,利用案件释法。在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越来越需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思想政治课本虽然也都有案例和插图,但如果照本宣科说教,老师讲学生听,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视说教当耳边风,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针对学生活泼好奇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时,应进行谆谆善诱,现身教育,很好运用多种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教育氛围和情景。譬如,利用多媒体、参观、演讲、模拟法庭、以案说法,开展社会调查等等。这对教师传授法律知识有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三、从学生学风切入。

让学生端正学习思想克服麻痹心理。有的学生认为,法律是对成年人制定的,违不违法那是他们的事,与青年学生无关。青年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只要背好考好就行。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上课时需要列举学生身边事例,让他们明白法律就在他们生活之中,甚至关系到了自身。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或亲身感受,揭露青少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让事实证明,认为法与青少年无关的思想是错误的,这种麻痹心理的.隐患是很大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的保护,让学生真正端正思想,受到教育,从而提高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从校园实际切入。

青少年学生由于年龄小、见识少、易冲动、免疫力差、法制观念淡薄、缺乏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因此,必须强化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工作中,从课例向实例切入。一是法制教育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学校要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通过思想品德课、综合实践课、团队会、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多种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二是法制教育要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要注重运用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演讲。抓好法制现象分析,让学生在现象中明辨。三是法制教育要与“学困生”转化工作相结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困生”往往容易被忽视,对这些学生及时地帮一下,拉一把,会将他们转化为“合格品”,如果一旦放任自流,他们很容易变成“次品”,甚至是社会的“危险品”。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学困生”转化工作制度,落实帮教责任制,定期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谈心活动,以情感人,促进转化;开通家校热线,引导转化;定期总结,鞭策转化。

提高学生法制素养,让他们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对自制行为的约束,更是捍卫尊严、权利的有力武器。法制教育应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法律就在身边,我们学习、生活的学校、家庭、社会有一个强大的法律保护网,时时刻刻规范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调整着各种社会关系,只有自觉遵纪守法,才能健康顺利的成长,并有一个良性发展。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十六

摘要:小学生诵读古诗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诵读经典诗文的氛围,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有助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有助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还可增加语言积累,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生;诵读经典;涵养。

古代的很多经典著作内容生动、人物鲜活、情感真挚。所以,我觉得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阅读经典,促使学生通过自主的阅读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可以汲取到先民的智慧,领悟到人生哲理的睿智,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对经典的文化魅力的感受,则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养。

一、营造诵读经典诗文的氛围。

经典诗文是人类知识的结晶,蕴藏着人类几千年来灿烂的文明与智慧的宝藏。学生阅读经典更容易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童年浸润在沁人心脾的书香里,从而接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滋养。

1.学校环境。

营造诵读经典诗文的氛围,首先要建设书香校园。对此,建议学校把《论语》《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的语段和一些古诗词名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校园教学楼的外墙、楼道中张贴名诗名句,教室里张贴发人深省的哲理,在学校的阅报栏中张贴或者墙报上宣传耐人寻味的故事,让学生基本随时随地就可以从墙报、牌匾、阅报栏中读到经典诗文中的名句,学生在充满书香的校园环境中学习,他们的精神世界由此而丰富,人格由此而变得更加完美。其次,语文教师要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属于语文的早读时间语文老师要到教室里指导学生诵读,每一节语文课之前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几分钟的经典诗文诵读,教师提前到教室门口落实诵读。如果教材中经典诗文欠缺,语文教师可以开发校本课程。()每周抽时间安排一节诵读课,教师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诵读的篇目,进行简单的阅读指导,长期积累,把所选篇目慢慢进行分类,几年下来就可以装订成校本教材,供师生长期使用。

2.家庭环境。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教师在平时要开一些书单,不强制要求学生买书,但要宣传读书的好处,耳濡目染,总会有学生会买一些书阅读。同时,教师要利用每学期的家长会以及“家长学校”等机会,向家长宣传看电视不如读书,宣传学生具备一定国学知识的好处,引导家长对学生阅读支持,引导家长做好亲子活动,和孩子一起诵读,构建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二、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小学阶段是开发人生记忆力的“黄金阶段”,抓住最佳开发期,背诵一些经典名篇,学生能永恒地记忆在脑海中,这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为了让学生爱上古诗文,从而爱上经典书籍。首先,积累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古诗文,对此,我个人觉得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方法是:诵读为主,体会悟情为辅,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教材中的古诗文,诵读具体的方法落实是每天的语文课固定一个环节――每节课前安排学生诵读几分钟古诗文。时间长短不完全固定,但以5分钟适宜,这样可以形成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我把这种做法称为“古诗文助学生成长”.其次,选择和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进行诵读。教材中经典诗文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诵读需求,这个时候教师要适时地引入一些课外的.经典诗文到课堂教学中,主要作为诵读内容的补充,如,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经典美文等,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文。对于引进的诗文,教师要做适度讲解,指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在的情感,这样学生能够对诗文有所感悟,再以诵读方式来体会其中的声韵之美,学生就有兴趣了。再次,分类分时分形式诵读或者背诵。根据诗文的内容,让学生明白理解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言志诗的不同内容,指导学生多诵多背,也可以根据时间来背,根据月份来背诵。比如,有关三月的诗文就可以主要放在三月诵读等;也可以根据季节来背诵,比如,3、4、5月,教师可以多选写春天的诗文并积累背诵,秋天以及冬天时就积累描写秋冬的诗句;也可以根据节气来背诵,比如,24节气的每一个节气来到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相关的诗文让学生诵读;也可以根据传统节日来背诵,例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到来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相关的诗文让学生诵读。这些做法让学生可以记得有序,记得牢固,不仅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分形式背诵或者诵读,主要是采用一人领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以及限时背、接龙读等方法,方法灵活多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笔者一直在所教班级中进行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注入新鲜的活力。首先,在班上定时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看哪个学生诵读得好,背诵得快,奖品是笔者买的一些橡皮擦、铅笔等,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一系列的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对中华经典从略知一二到兴致盎然。其次,在传统节日时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办手抄报进行评比。再次,在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就开展“读中华美文,感受华夏文明”作文比赛,“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们在字里行间萌发对古代圣贤的崇敬和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自豪感。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诵读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景泰县第四小学)。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十七

本研究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在查阅大量文献并综合众多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围绕职业素养的四个维度(职业技能、职业习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设计了34道题,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有效收回468份,回收率93.6%。样本构成中,女生占56%,男生占44%;大三占42%,大二占30%,大一占28%。数据均采用epidate30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此外,还从以上的四个维度设计了相应的访谈提纲以作定性测量。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调查。

1.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调查的基本情况。

数据显示,超过7成的学生对职业素养的概念和内涵缺乏了解。57%的学生对现有的职业素养水平和学校教育效果不满意,尤其认为现行的职业素养教育与实际联系脱节的占65%,而另一方面73%的学生非常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在职业素养的习得途径上,选择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实训学习、学生活动等的分别占25%、24%、14%和13%。可见,高职学生普遍担忧自己目前的职业素养水平,急需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改善,“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校园活动”等都可能是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2.对职业意识方面的调查分析。

职业意识是对职业劳动认识和评价的情感态度,是支配和调控职业行为和活动的内在调节器。数据显示,62%的学生职业素养意识模糊,46%的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认识不清,有44%的学生缺乏对职业相关法律的了解。在毕业岗位认识上,高达84%的学生倾向从事管理岗而不是基层员工,83%的学生首选工作条件和经济报酬。这些表明,大部分学生的职业价值认识不准确,尤其是在行业发展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上。

3.对职业道德问题的调查分析。

职业道德是具有特定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是职业人在从事一定的社会职业中遵循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思想与行为特征。本项以四个二级指标进行考察,分别是诚实公正、责任心、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结果显示,高职学生的公正诚实度不高,只有49%;社会责任心方面的测评也不高只有52%,特别是在改革创新这个层面上相对更低,占48%。但在服务精神和与人合作层面上表现出较高的意识与行动,80%的学生能承担后果、不推卸责任,72%的学生认为能客观处理事物,75%的学生经常能很好地与人合作。

4.对职业习惯上的调查分析。

职业习惯是人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行为。一般认为,对职业习惯的测评是以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为依据的,因为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属于意识层面,只有借助具体的行为表现才能测量出。因而,职业习惯这一维度的数据是由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两个维度数据的相互交织和相互渗透。调查还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借助多种途径培养职业习惯。

5.对职业技能的调查分析。

职业技能是个人从事职业时所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是个人在岗位胜任力上的专业衡量水准。调查显示,一方面只有57%的学生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并经常参与专业实践,另一方面认为职业技能与实际运用结合紧密或相符的才占30%,且在解决实际问题上,面对困境能控制自己行动的占23%。可见,学生在职业技能上习得不精,实际运用能力不足,缺乏独立思考与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6.对职业素养培养需求的调查分析。

从数据看,75%的学生倾向大一就系统开设职业素养培训课。对目前学校职业素养教学效果差的原因分析中,认为最有可能是形式呆版,占19%,教材脱离实际、教师上课不积极也占较大比重,分别为12%、11%。对“你期望通过哪些方式提高职业素养”中,排名靠前的是社会实践、到相关企业或实习基地学习、自费参加相关培训,分别占22%、20%、11%,担任学生干部这一途径也占了8%,说明实践活动是学生最期望的职业素养提升的途径。从培养内容的需求上看,位于前三位的是人际关系、商务礼仪、职业化心态。可见,大学生对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和期望较高,但因实际开展过程中方法呆板、内容过于陈旧,难以满足当下大学生的需求。

三、职业素养培养现状的几个突出问题。

1.职业素养培养严重落后,难以满足提升需求。

整体上看,目前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普遍不满意学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效果。一方面,职业素养培养缺少系统性,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重视不够,教材空洞滞后,内容陈旧乏味,教育形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不用说培养“双高”型人才;另一方面,学生普遍意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对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要求日益增强,尤其在职业素养培养的系统安排、教授内容、培养途径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职业意识理解相对淡薄,职业敏感度较低。

调研中发现,高职学生缺乏对职业价值的思考,仅有18%的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有明确的认识,有目的性地研究历年就业形式的只有16%,32%的学生仅是关注过行业的招聘信息和就业率,更谈不上从行业前景、自我追求、社会影响等层面思考和挖掘自己的职业价值。所以,大部分学生对工作选择和职业发展认识模糊,在职业规划、定向、成长和转换上敏感度不高,这必将影响职业选择及就业后的工作态度。

3.职业道德观念参差不齐,道德教育突显紧迫性。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既可以协调工作关系和利益纷争,又可以有效保障工作质量和成效,提高职业信誉度。而事实上,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发展不平衡,他们在公正度、诚信度、责任心、吃苦耐劳等基础品质上认同度不高,在承担责任、客观处理事物、与人合作等方面道德素质有明显提升,这从侧面说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参差不齐,亟待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部分学生工作功利性意识较强,缺乏敬业奉献精神。

大多数的高职学生都有成就事业的强烈愿望,渴望实现职业价值。虽然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职学生在职业执行上有较好的思想表现,如愿意承担后果,不推卸责任,能冷静面对挫折和较客观处理事物,具有良好的与人合作意识,但是在奉献意识、敬业实干上看却不尽人意,他们往往十分在意自己的付出所得到的回报。八成以上的学生选择工作是因为经济报酬,挑选岗位首先选择的是管理岗。这表明,高职学生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工作态度、职业操守方面的教育仍需完善。

5.职业专业竞争力不强,人文软实力有待提高。

现代科技发展迅猛,一个职业人想在职业生涯中有所发展,就必须紧贴时代潮流,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和提高技能层次。调查发现,有很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度不高,职业专业竞争力不强,加上人文素养的软实力不够,实际运用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但庆幸的是多数学生能对未来规划做出积极的判断,具有较强烈的学习意愿,并希望多途径提升职业素养,增强职业竞争力,特别在社交能力、商务礼仪、职业规范、时间管理、求职技巧等方面有强烈的兴趣和关注。

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的实践探索。

职业素养教育在培养职业道德情感,提升职业素养水平,完善职业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实事求是、加强研究、不断探索,深度挖掘职业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

1.立足企业人才需求,引领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当前,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型综合性人才已成为必经之路。高职院校应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转变办学理念,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相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深刻认识到社会用人需求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通过与企业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不断跟踪了解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及时把握行业和专业的变化趋势,调整职业素养培养的侧重面,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规范专业课程建设,实施职业素养的专业渗透。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它包括专业学习与素质拓展两部分,因而,关注学生的职业世界比强调智力与能力更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注重和提升学生的职业世界就必须考虑职业素养的综合养成,这就要求将职业素养培养纳入学校的专业课程建设计划内。首先,在设定专业培养目标时要考虑不同专业在职业素养要求上的差异。如技术类工作要求:实事求是的态度、爱岗敬业的精神、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因此,此类专业的职业素养目标基本可设为:务实敬业、沟通合作、吃苦耐劳等,再依此目标制定针对性强、目的性强、实效性强的专业课程标准。其次,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遵照职业活动的内在逻辑性进行规划,而非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如新生开学后,以专业入学教育、专业认知实习等展开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为重点的素养教育,使新生理解本专业的从业要求,明确自己职业素养的努力方向;再次,在实施专业教学过程中,明确渗透职业素养教育的任务及要求,将专任教师作为第一责任人。专任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配合对专业介绍、行业分析和岗位描述等来强化学生对职业素养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自觉修养的内动力。

3.突出职业道德地位,充分发挥“两课”的熏陶作用。

专业知识和技能决定了职业人未来的职业潜在能力,而职业道德则是将这种潜在能力变为现实的强大推动剂,因此,必须把职业道德摆在学生素质培养的突出地位。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两课”的强大威力,多途径、全方位地潜移默化将职业道德逐步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与信念,形成一种职业道德的潜意识。一方面要提升高校“两课”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将职业道德细化为相应专业的职业态度、职业信念和职业品质,改革传统的教育手段,实现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模式。如构造情景教育环境,借助新媒体手段将现实世界的人物事件呈现给学生,启发学生自发性的探索分析,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效果。另一方面不拘形式、创新尝试职业道德教育新方法。在理论说服教育难以达到实效的情况下,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法推进职业道德的实际应用。如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情景和氛围,领悟到企业人的身份标准,体会到职业道德的现实意义,特别要加强实干、诚信、敬业、奉献、责任等方面的道德观念熏陶。

4.强化课堂管理,提高职业素养教育的课堂效率。

首先从职业技能获得上看,课堂教学是获得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实践能力不断增长的关键。其次从职业态度上看,教师的课堂行为也是激发学生职业热忱的有利工具。课堂活动中,教生互为主客体,教师的言行态度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映射在学生身上。教师表现的精湛的专业技术、饱满的职业态度,乐观的职业情绪,都会激起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职业的向往,对事业的追求。再次,有效的课堂提问也是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手段。好的提问可以引发学生对专业发展、职业选择乃至职业生活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用好课堂,针对性地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职业意识。

5.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主打工学结合的职业活动。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最有效的方法。高职院校要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深度探索工学结合项目,凸显任务驱动、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教育模式,创设实际教学情境。一是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参观交流、认知实习等实地调研的方式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企业生产、管理的氛围,加深岗位描述的感性认识,促进对专业知识的领悟。二是将企业理念引入日常的养成教育中。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宣传企业发展理念和企业文化,讲解企业用人标准和职业发展趋势,把行业发展要求与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形成符合时代潮流和企业标准的职业素养。三是充分利用实习期,密切加强与企业合作,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转嫁到企业中。由企业对学生开展企业制度教育与企业文化灌输,让学生以实践行动践行职业素养,发现不足及时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岗位需求,拥有较强的职业竞争力。

6.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校园文化的浸染作用。

校园文化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阵地,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升职业素养为出发点,创新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浸染作用。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的宣传优势,倡导正确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符合时代发展的精神文化,启发学生对不良现象加以甄别判断,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道德。二是开展针对大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的活动,寓教于乐。如简历设计大赛、模拟面试大赛、职业素养征文比赛和职业素养体验活动等,起到内涵式教育的作用。三是加强典型力量的引领作用,通过举办优秀毕业生风采展、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我身边的好青年、就创业先进典型宣讲会等活动,以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向先进学习、向榜样看齐的动力,自觉参与素质修养,并进一步灌输到日常的养成教育中,让职业素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主行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十八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学目标的提炼和确定、教学内容的把握和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教学情境的架构与创设等这些重要的教学流程如何贯穿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调动以及学习兴趣的激发怎样才不会偏离人文教育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能力的大小可以影响小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效果乃至以后进一步学习深造,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是奠基工程,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多方面的素养。同时,新课标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把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核心目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与优劣,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以至学校教育的效果。语文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的要求,获得专业成长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师面对新课改革的重大挑战。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正视当前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存在的问题并切实加强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无疑是迫切而又重大的任务。为学生的人生上好底色,打好基础,教师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个性发展、能力培养。因此,对于人文素质相对偏低的农村语文教师来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

二、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内容是首要途径。

由于受到地域环境,经济条件,基础设施以及社区文化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孩子不可能像城里面的孩子那样有充分的接受先进文化的渠道和机会;大部分农村学校由于经费紧张,优质师资短缺等方面的原因,办学条件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学校教育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载体等都远没有城市学校那样丰富和先进。因此,农村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学,目前还只能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进行,语文教材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素养的主要依托。其实,语文新课程重视人文性的这一理念,不只体现在经过两次修订的官方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中,更具体的则是体现在经知名专家,一线特、高级教师精心挑选,精雕细琢编写而成的各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秉承课程改革的精神,新编小学语文教材无论是人教版、北师大版还是语文版,选文的人文性都大大增强了。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绝佳资源。语文教师不能仅仅是个文学爱好者,他还应该是个钻研者、引导者,要深刻认识选文人文性的美,并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小学语文教材人文性被强化的现实意义,从而找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源头活水。

三、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已经从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监控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转变,课堂已经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信息交流,情感互动,资源生成,生命焕发,和谐共生的场所。尤其是小学的语文课堂,语文学科固有的浓厚的情感性和小学生单纯幼稚,活泼好动的天性决定了它的活动性,开放性和丰富性,只知道提高成绩,只懂得照本宣科的教师是不能驾驭这样的课堂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和教学艺术,熟谙并能灵活运用丰富多样,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乐园。人文素养作为人成其为人的底色和根本,作为一种“德性”和“精神”,不是单凭认识多少字,能写几段话,会做多少题就可以具备的,这必须通过教学活动的激发,教学情境的感染,美好情感的陶冶和崇高精神的感召内化到学生的生命意识当中去,成为学生一生的精神营养,也就是爱因斯坦在谈到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时所说的走出学校忘掉一切剩下的那部分东西。这就要求农村语文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小学语文就是识字教育”的落后观念,努力革除陈旧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能够真正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而不至于扼杀学生天性的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四、开发校本课程和学科类活动是有效补充。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能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农村学校在师资队伍,教学手段和办学条件等方面虽然落后与城市学校,但却拥有城市稀缺的田园景观,人事物语,风土人情,地方民俗。这些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资源,为农村学校开发语文类校本课程,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学资源。由此可见,开发开展适合校情学情的校本课程和语文学科活动,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补充渠道。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地域、学校和学生的不同实际,整合各种资源,开发相应的校本的课程,并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让校本课程活动化,这必将有利于提高农村学生的人文素养,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十九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许多地方的新的课程评价系统却尚在构建之中导致教与学中诸多矛盾日益突出,成为新课程的桎梏。

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是套在语文教学上的一个“紧箍咒”,因此,训练仍是握在教师手中的一根如意精骨棒,用以除魔斩妖。昔日的题海战术,便在新课程推进中愈演愈烈。课后作业,《课外作业》,据称是与“新课程同步”的各类版本的辅导资料,使学生苦不堪言。大量机械重复的语文作业,不仅霸占了学生学习时间,还蛮横地剥夺了学生学习的快乐,严重地损害学生身心健康。

语文作业重要,而且必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道理也很简单,任何技能的获得,都必须凭借作业,进行练习。说到底,技能是一种知识的整合与运用。因此,语文作业便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题海战术的危害,其实质是片面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牺牲的是学生的发展及创造潜能,为此,许多有识之士曾痛心疾首的奔走呼号。

题海战术的再度泛滥,已严重地把新课程的实施推离正确航。故而,只有从题海中空围,新课程的航船才会正常的扬帆远航。

从题海中突围,突破口应选定在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即减少大量刻意追求纯语文知识、抄抄写写、机构重复的作业,在精选精练的基础上,将语文作业转移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以实现“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中的一项研究任务、一次专题采访、一次调查报告、一件用品制作及说明、一次社会公益活动、一个主题绘画、一套摄影作品等等,都是语文作业。这些作业的完成,不仅有助于巩固知识、深化知识,而且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丰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造才能。

把语文作业转移到实践活动,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搜集材料,积累语言。

事实证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其基本途径是大量的语文实践和丰富的语言积累。那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搜集语言材料的作业,诸如收集成语、俗语、谚语、网络语,分类摘录名言警名,抄录背诵精短古诗,剪报收集时文等,可以促使学生动脑动手,有效扩大阅读量,拓展语文视野。这样的作业不但形式丰富,更为主要的是学生易做能做,兴趣浓厚,因而在积累知识语言的同时,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等,都大有裨益。

二、利用媒体功能,丰富语文素养。

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是学生求之不得的`。利用媒体学语文,既迎合了学生趣味,又简便易行,对丰富学生语文素养十分有益。如:让学生经常性地从从收听的广播节目或收看的电视节目中,选印象深刻的进行播报、评述;或让学生网上就老师选定的话题聊天。这样做,不但有益于口语交际,更能让学生“事事关心”,丰富语文素养。

三、手脑并用,情景中学语文。

有句话说: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无疑是至理名言。让学生做贺卡、书签,并为之说明;为课文搜集图片,配以解释;给课文插图,写解说文字;办手抄报、壁报、黑板报等,将语文作业渗透其中,置于情景里,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促进绘画、联想、想象、创新等能力的有效发展。

四、体验角色,提高语文素质。

学生个性,千差万别。有的好奇心足,有的好胜心强;有的喜欢画画,有的擅长音乐,

[1] [2]。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77514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