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的整合,注重知识点的串联和扩展。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实施过程的监控和调整,及时反馈和修正教学方案。下面是一些教学设计的例子,供大家学习和借鉴,相信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灯笼得教案篇一
1,愿意参与涂色活动,感受涂色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2,知道灯笼的颜色是红红的。
3,锻炼幼儿手的灵活度,完成自己的作品。
1,画有灯笼轮廓的纸与幼儿人数相同。
2,红颜色的蜡笔若干。
3,录音机一个,磁带一盒。
提问一:宝宝们,我们过节的时候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啊?
提问二:宝宝们,我们过节和过新年的时候,门口和街上都挂上好多好多什么啊?(引导幼儿说出好多好多的灯笼)。
提问三:宝宝,你看到的灯笼是什么颜色的?(幼儿自由交流,学说红红的灯笼)。
1,教师出示画有灯笼轮廓的纸,提问:宝宝,这是什么呀?(幼儿回答)。
(引导幼儿说出涂色)。
3,教师向幼儿讲解做画的要求:
1,教师范画,重点突出涂色时方向要一致。(例左右左右、上下上下)。
2,提问:宝宝,老师是怎么涂色画红红的灯笼的?
4,播放音乐,幼儿操作涂色。
1,幼儿动手涂色,老师巡回指导。
2,幼儿任选方法涂色,老师提醒幼儿注意卫生,互相谦让。
(1)我们今天的小画家的画真棒,瞧xxx涂的颜色非常均匀,xxx这次也能大胆地画画了,……逐一出示幼儿的作品,让幼儿欣赏。
(2)让我们把红红的灯笼挂在教室的门上,好吗?结束活动。
灯笼得教案篇二
在平时的活动中,孩子们对于折纸的兴趣也比较大,能够认真折纸,但是对于看图示折纸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动手能力较弱的孩子他们的灵活度不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1、引导幼儿继续学习看图示折纸,先折“双三角”再折出灯笼。
2、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3、发展幼儿空间辨别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1、人手一张彩色方形纸;颜色有红、黄、绿等。
2、操作卡片《灯笼》折纸图示1份,半成品1份,未吹气成品1份,装饰好的灯笼一只。
3、彩色长纸条、剪刀、浆糊、棉签、颜料。
导入活动—幼儿学习折叠方法—幼儿操作—评价活动。
1、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教师:国庆节时,小朋友们在大街上看到挂在店门口那圆圆胖胖的是什么?
2、引导幼儿学习灯笼的折叠方法。
(1)出示折纸图示,明确图上各符号所代表的意思。
(2)幼儿按操作卡片图1、图2、图3折好:图1把正方形纸对角折成三角形;图2、图3把两只尖角分正反对准直折成正方形。
(3)教师出示半成品讲解并演示图4“双三角”的折法:一只手插入中间,另一只手对捏两道边后,用手抹平就成图4下面继续图5、图6、图7折成图8,教师再拿出没吹气的灯笼示范吹气的方法。
3、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教师:请大家开始折双三角,折好再按图5、图6、图7折成图8、折的时候注意折边要整齐,每折好一个步骤都要用手把纸抹平,全部折好后,再用剪刀把长条纸剪成细丝状,贴在灯笼底部,上面贴两根细纸条作为挂的带子,吹好气以后再把上面的两根细纸条连接贴好。
(2)请小朋友用颜料、棉签,给灯笼轻轻画上好看的图案。
(3)幼儿操作,教师辅导。
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完成折纸,并指导幼儿粘贴,注意粘贴的部位并保持整洁。
4、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把做好的灯笼悬挂在窗台上,让全体幼儿来欣赏,找出折得好或装饰得好的灯笼,让幼儿说出喜欢哪一个,并说出为什么喜欢。
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较高,当教师示范吹出灯笼的时候表现的非常新奇,还给与教师鼓掌,也由此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能力强的孩子能够根据图示一点一点的进行活动,而能力弱的则需要教师的指导或其他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但是整个活动能进行完,孩子也在此基础上能有创新,将灯笼变成了话筒。
灯笼得教案篇三
1、用直线和围圈的方法做成各种灯笼。
2、能大胆地想象并尝试独立设计灯笼的图案。
1.长方形色纸,长纸条。
2.蜡笔,剪刀,浆糊。
1、出示各种各样灯笼的图片,幼儿展示自己带来的玩具小灯笼。·。
提问:图片上的灯笼你都见到过吗?有些什么颜色?灯笼外面的图案是怎么样的?(有的是彩色的,有的上面有很多图画好像我们看的连环画。有的上面写字的,是让你猜谜语的)什么时候人们会挂上灯笼?(国庆节,元宵节各种喜庆的节日)灯笼能用什么材料来做?(布,塑料,纸)。
2、教师示范讲解小灯笼的制作方法。
展示制作步骤。
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先在纸上画上你自己设计的图案,注意把有图案的一面对着自己。
剪的时候注意不要剪到底。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个别能力差的幼儿。
3)探索除了这样剪,你还能想出更多的制作方法吗?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讨论交流。展示幼儿作品。教师与幼儿一起布置,开一个小小灯展。
灯笼得教案篇四
1、认读加法算式题,初步理解算式中“+”、“=”和三个数字的实际意义。
2、比较、分辨灯笼的特征,学习将灯笼与算式题配对,体验加法算式题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幼儿剪纸灯笼、5以内加法算式题。
一、谈话。
在中国的许多节日里,大家都喜欢挂灯笼,红红火火,特别热闹。我们小朋友也剪了许多不一样的红灯笼,把它们串成一串灯笼。今天,我们将这些灯笼和算式题做朋友。
二、认读加法题。
1、认读加法题:1+4=5,4+1=5,2+3=5,3+2=5。
这些算式题上有什么?有数字、有符号排列出来的.叫算式题。
认读数字:每个数字和符号都有名字的。幼儿认读算式题中的数字。
符号:“+”名字叫“加号”,“=”名字叫“等号”。在算式题中“+”读“加上”,“2”读“等于”。
认读每一道算式题:1加上4等于5。1、4、5各表示什么意思?
2、共同选择一串灯笼,请幼儿找一道算式题,说说算式题的意思。
例如“一盏红灯笼加上4盏绿灯笼,等于5盏灯笼”,“4盏小灯笼加上1盏大灯笼等于五盏灯笼”等。
三、看灯笼找算式题。
1、我们剪了许多灯笼,每一串是几盏灯笼?找找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能不能用这些加法算式题和灯笼做朋友?
3、幼儿操作:观察各串灯笼,分辨它们不同的特征。寻找可以匹配的算式题,对应地挂在一串串灯笼下面,说说自己所表示的意思。
四、认读交流。
1、认读每一串灯笼下面的算式题。
2、找一找一串灯笼下不同的算式题,说说它们不同的意思。
3、找一找两串灯笼下相同的算式题,说说它们不同的意思。
4、寻找不同灯笼下挂着的相同算式题,体会相同算式题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3+2=5既可表示3盏大灯笼加上2盏小灯笼,也可表示3盏圆灯笼加上2盏方灯笼等。
【活动延伸】。
1、生活中的算式题。
2、思考:3+2=5还可以表示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事情?
3、算式题的用处很大,能帮我们许多忙,我们平时可以用它做什么事呢?
灯笼得教案篇五
1、道灯笼的制作方法,尝试用折、粘、剪等方法独立制作。
2、做做玩玩中感受新年的.快乐。
认知准备:生活中已认识灯笼。
材料准备:ppt、人手一份灯笼制作用具、幼儿准备废旧盒子若干、胶水、丝带等。
知道制作步骤,能独立完成。
1、欣赏灯笼照片,认识元宵节。
2、讲讲说说,话元宵:
(1)元宵节的来历——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2)讨论话题: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灯笼?灯笼上有些什么?
2、教师示范制作方法:画上新年中人们的活动——将纸对折——在对折的纸中间剪出一条条的分叉(不能将纸剪断)——打开纸张粘合——添上穗子和装饰物。
3、强调制作步骤,分叉不能将纸剪断。
4、幼儿制作,教师帮助巡视。
1、在音乐声中拉灯笼、玩灯笼。
2、为教师装饰灯笼,感受节日气氛。
在区角活动中制作收集到的盒子灯笼。
灯笼得教案篇六
1、认读加法算式题,初步理解算式中"+"、"="(数学符号)和三个数字的实际意义。
2、比较、分辨灯笼的特征,学习将灯笼与算式题配对,体验加法算式题在生活中的运用。
不同特征的剪纸灯笼(大小、颜色、握柄、流苏、花纹等不同)、3的加法算式题。
一、谈话导入价值取向:引发兴趣,导入挂灯笼的话题。
导入:国庆节马上就要来了,大家在国庆节的时候都喜欢挂灯笼,红红火火,特别(喜庆)热闹。今天,我们将与灯笼和算式题做朋友。
二、认读加法题价值取向:初步感受加法算式题中的组成部分。
认读加法题:1+2=32+1=3关键提问:
这些算式题上有什么?(几个数字?几个符号?)小结:有数字、符号、排列出来的叫算式题。“+"叫加号,"="叫等号,在算式题中"+"读加上,"="读等于。
三、说一说价值取向:初步理解算式中"+"、"="和三个数字的'实际意义。
1、出示一串三个灯笼的图片及算式题:1+2=32+1=3(两个算式题分别出现的)。
2、导入:根据这张图片,老师列了一个加法算式题,小朋友一起仔细看一看这些灯笼。
3、关键提问:这些符号和数字都表示什么呢?
小结:这二数学题中有"+"叫加法,表示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叫等号,"="后面的数表示总共有多少,也叫总数;前面的两个数字分别代表2个大灯笼和1个小灯笼,后面的数字表示灯笼的总数。
(如:一盏打灯笼加上两盏小灯笼,总共有3盏灯笼···)。
四、看灯笼找算式题价值取向:理解并运用加法算式题的实际意义。
2、幼儿操作:
操作要求:观察各串灯笼,分辨他们不同的特征。寻找可以匹配的算式题,对应地挂在一串串灯笼下面,说说所表示的意思。
3、交流:
小结:算式题的用处很大,能帮我们许多忙,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游戏是孩子们都喜欢的,我设计了与本课相关的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感受到学习知识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情。
但我忽略了孩子本身的个体差异,没做到去观察每个孩子的听课状况。好的孩子把知识都学会了,但个别孩子听课状态不是很好,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气氛当中去,我也没能做到及时的去提醒、去点拨。今后的课堂中我一定要更细心的去观察我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能更好的去听课,去学习。还有游戏的时候,不可能做到每个孩子都到前面来进行游戏,但我明显可以看到有些孩子由于没能到前面来游戏那种失望的表情。我今后的课堂上一定要多设计一些游戏,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
展开全文。
灯笼得教案篇七
1、了解民问花灯的制作材料、工具、程序,产生亲手制作的愿望。
2、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3、在参与装饰花灯的过程中,丰富审美感受与体验。
1、请民间艺人来园现场表演制作花灯。
2、半成品花灯骨架、各色纸。
1、介绍做花灯的艺人,激发参与活动的愿望。
2、观察已经制作好的花灯,讨论制作需要的材料。
3、看艺人现场表演扎兔子灯,了解做兔子灯的工具、材料及制作方法。
(1)幼儿猜测兔子灯的制作方法。
(2)幼儿观看扎制兔子灯,大胆提出疑惑的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
(3)讨论、归纳兔子灯的制作方法。(用竹篾扎成兔子的骨架——裱糊白纸——用彩色纸进行美化装饰——装上可以滚动的轮子并安上蜡烛。)。
4、分组合作,对半成品花灯骨架进行美化、装饰。
(1)观察半成品花灯骨架,商量装饰的办法。
(2)分组合作,美化装饰花灯。
在区域中提供可拼插成花灯的吹塑纸、毛线、剪刀、笔等制作材料,供幼儿尝试用对插连接的方法自制花灯并运用各种材料和方法进行装饰。
灯笼得教案篇八
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回家制作一灯笼的手工作品,在规定的时间将作品交回幼儿园,再在中秋晚会当晚有所有家长进行投票竞选。
教师工作:教师要在交代要求的时候做好指导工作,让每个家长知道本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同时做好解释的工作,尽量让每位家长都参加本次的手工比赛。在幼儿园内,教师要多跟幼儿做思想工作,让每位幼儿都乐意回家与家长一起做灯笼。
幼儿工作:幼儿要主动积极的参与本次活动,回家会自觉的与家长进行手工作品的制作。
家长工作:家长积极地参与,每班至少十组以上家庭组参加。
灯笼得教案篇九
目标:
1、用直线和围圈的方法做成各种灯笼。
2、能大胆地想象并尝试独立设计灯笼的图案。
准备:
1、长方形色纸,长纸条。
2、蜡笔,剪刀,浆糊。
过程:
1、出示各种各样灯笼的图片,幼儿展示自己带来的玩具小灯笼。
提问:图片上的灯笼你都见到过吗?有些什么颜色?灯笼外面的图案是怎么样的?(有的是彩色的,有的上面有很多图画好像我们看的连环画。有的上面写字的,是让你猜谜语的)什么时候人们会挂上灯笼?(国庆节,元宵节各种喜庆的节日)灯笼能用什么材料来做?(布,塑料,纸)。
2、教师示范讲解小灯笼的制作方法。
u教师出示灯笼的范例。
u展示制作步骤。u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先在纸上画上你自己设计的.图案,注意把有图案的一面对着自己。
剪的时候注意不要剪到底。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个别能力差的幼儿。
3)探索除了这样剪,你还能想出更多的制作方法吗?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讨论交流。
灯笼得教案篇十
为了庆祝中秋佳节喜迎接国庆节的到来,让孩子能参与并且感受节日的气氛,我园特举行一次庆中秋、迎国庆|“创意灯笼,点亮祝福”亲子灯笼创作大赛。为了让幼儿有一个难忘的回忆,请家长们与幼儿共同制作灯笼,庆祝中秋佳节。
灯笼得教案篇十一
1.家长帮助搜集关于中秋节的资料,并提供给大家分享。
2.为这次主题活动准备一些月饼盒。并与幼儿一起做一个灯笼,最好是共同制作的。
3.督促幼儿节前节后连续观察月亮,并记录月亮的变化。
4.关注主题活动的进展,及时协助主题活动的展开。
5.有时间带幼儿在有月亮的夜晚赏月。
主题活动一:中秋的来历。
活动形式:集体。
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知道为什么要过中秋节,
什么时候开始过中秋节。
2、幼儿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来收集资料,并学会分享交流资料。
活动准备: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关于中秋节的资料,以及一些中秋节的图片。
灯笼得教案篇十二
2、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乡村人们善良、充满关爱之情、亲情的品质;。
3、注意抓住文中的事例,通过作者的心理、情感表现,明白遇事要善于动脑思考,要勇敢、坚强。
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是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两课时。
1、板书:满山的灯笼火把。
2、一起朗读课题,学生质疑课题。
3、为什么满山都是灯笼火把呢?他们举着灯笼火把是为了做什么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其余学生用笔画出本课的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本课生字词。瘦杂盲婆幕溜亏恰肢艰苦坚信渴望喧哗悠长哆嗦焦急挣扎援救幸亏盲。
3、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4、完成课后问题3。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发言。
3、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语句。
1、全班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小组内先互相交流,互相改正)主要介绍了“我”的家庭情况和“我”的成长地是在四川农村。
3、你知道我的`父母当时为什么把“我”送到乡下吗?(因为“我”的父母常年在野外工作,他们无法照顾“我”,所以把“我”送到乡下外婆家)。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知道了文中的“我”因为父母常年在野外工作,他们无法照顾“我”,就把“我”送到了乡下的外婆家。“我”是和那儿的孩子们一起长大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词。
1、师述: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第九课《满山的灯笼火把》,这节课继续学习。
2、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意见什么事?
1、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你为什么这样认为?请大家默读课文3、4、5自然段。反馈:坚强、勇敢、沉着、冷静、遇事开动脑筋想办法(同时板书)。
2、你为什么这么认为?找出书中有关句子。学生反馈时,老师边指导理解边指导朗读。
第三自然段:是心理描写,说明他坚强、勇敢、有头脑。指导朗读出坚定的语气。
第四自然段:表现出他坚强、沉着、冷静。(板书:不哭也不喊)。
第五自然段:他坚持什么?你坚持过干什么吗?用“坚持”说句子指导朗读出坚定的信念的语气。
3、文中的我在遇到突如其来的危险时,在孤寂寒冷的时刻,也害怕过,也着急过,文中哪儿写了?你从哪儿看出他害怕、着急的。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
b第四自然段末尾。这一句没有写作者怎么样,为什么你却感觉作者害怕、着急呢?(指导环境描写可以突出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这样既可以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4、我为什么会坠入土里?
理解第二自然段中天气的恶劣,行走艰难。(找出重点词语,注意朗读)。
5、在遇到坠入井中的危险时,我先哭喊着,挣扎着,很快,我明白这样不行。于是不哭也不喊,拽着井边的杂草坚持着、坚信着,我坚信的来救我的亲人们真的来了吗?结果怎样?默读课文6至8自然段。
6、我当时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体会:一声又一声、一线、一片、一大片等词语,指导朗读。
7、我当时怎样?泪如泉涌(板书:泪如泉涌)理解:泪如泉涌。
8、师述:当人们小心地把我从井口拽上来,紧紧搂在怀里的时候,我已经冻僵了,全身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除了指泪是热的,还有什么是热的?心为什么是热的?(被乡亲们的关爱之情感动了,这是感激的泪)板书:关爱之情、感激之情(师述:亲情是伟大的。由于我们是一个个独立的人,所以我们更要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的周围,我们的身边,将处处充满温情,充满阳光!)。
9、“你知道有多少人出来寻找我吗?”这是一个什么句子?(设问句)有什么作用?(强调全村的一百多人都出来找我。)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师述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9满山的灯笼火把。
沉着冷静。
坚强勇敢关爱之情。
||。
我---哭喊着---不哭也不喊---泪如泉涌。
||。
有头脑感激之情。
灯笼得教案篇十三
长方形卡纸一张,直尺一把,铅笔一枝,双面胶一卷,介纸刀一把,线绳一根。
第一步:量距离。
在准备好的卡纸上面,按1cm为间隔,从卡片的一端开始,划分出若干等距离的线,并用铅笔描绘出来。
第二步:切卡纸。
用介纸刀沿着刚才划线的地方切开,注意,不能切得长短不一,不然做出来的灯笼会很不匀称。
第三步:卷卡纸。
在切好卡纸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卡纸卷一下,呈现一个弧形。做到这一步呢,灯笼的大致轮廓就出来了。
第四步:剪垂穗。
我们都知道灯笼下面都有一些很很飘逸的穗穗,现在我们就来剪出这些穗。用刚才卡纸的边角料,间隔着剪,要密集一些,这样穗才会飘逸好看。最后将剪好的'穗贴在弧形卡纸下面的一周上。
第五步:贴线绳。
成败在此一举了。在已经对贴好的灯笼上面,在水平角度上各贴上线绳,记住,线绳之前应该先裁剪成两段,长度要一直,不然提灯笼的时候就无法保持平衡了。
灯笼完成啦。过程不是很复杂,只要静下心来,一步一步地跟着做,就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灯笼。
灯笼得教案篇十四
(叶老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编者有意设计导语,是给予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方法,为学文设置铺垫)。
二、谈话导入,质疑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好。从课题处入手,大胆质疑,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轻声读文,画生字词。
2、同桌合作,互读互纠。
3、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教师检测自学情况。
(课堂上,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交流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上作记号。
2、大堂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质疑问难:让学生说出不懂的地方,注意课堂中的生成。
4、梳理问题,提出学习目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更有的放矢,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独立思考问题。
第二课时。
一、图文结合,直奔重点。(学习2—5自然段)。
1、观察课文插图1,说出所见所思。
2、带着问题,再次读文。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a、为什么乱挣的结果只会更坏?(想象乱挣的结果,理解“坚持”的意义。)。
b、从作者的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
(首先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法,学生与图亲密接触,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体会作者的勇敢坚强、善于动脑思考的良好品质,突出重点。其次,利用文本空白处,激发学生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读中感悟,读中体验。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
2、指名读被感动的句子,说说理由。
3、图文结合,理解词语意思,能够迁移运用。
(渴望、满山遍野、泪如泉涌、是热的)。
4、指导朗读最后一段,认识设问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读文,自我发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三、回顾全文,体味感悟。
1、开火车有感情朗读课文。
2、寻找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
3、尝试复述故事。
(课标指出:积累语言材料的途径是复述。阅读教学目标强调: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的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灯笼得教案篇十五
在中国的许多节日里,大家都喜欢挂灯笼,红红火火,特别热闹。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小班挂灯笼教案,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是内容哦!
1、认读加法算式题,初步理解算式中“+”、“=”和三个数字的实际意义。
2、比较、分辨灯笼的.特征,学习将灯笼与算式题配对,体验加法算式题在生活中的运用。
幼儿剪纸灯笼、5以内加法算式题。
在中国的许多节日里,大家都喜欢挂灯笼,红红火火,特别热闹。我们小朋友也剪了许多不一样的红灯笼,把它们串成一串灯笼。今天,我们将这些灯笼和算式题做朋友。
1、认读加法题:1+4=5,4+1=5,2+3 2 5,3+2 2 5
这些算式题上有什么?有数字、有符号排列出来的叫算式题。
认读数字:每个数字和符号都有名字的。幼儿认读算式题中的数字。
符号:“+”名字叫“加号”,“=”名字叫“等号”。在算式题中“+”读“加上”,“2”读“等于”。
认读每一道算式题:1加上4等于5。1、4、5各表示什么意思?
2、共同选择一串灯笼,请幼儿找一道算式题,说说算式题的意思。例如“一盏红灯笼加上4盏绿灯笼,等于5盏灯笼”,“4盏小灯笼加上1盏大灯笼等于五盏灯笼”等。
1、我们剪了许多灯笼,每一串是几盏灯笼?找找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能不能用这些加法算式题和灯笼做朋友?
3、幼儿操作:观察各串灯笼,分辨它们不同的特征。寻找可以匹配的算式题,对应地挂在一串串灯笼下面,说说自己所表示的意思。
1、认读每一串灯笼下面的算式题。
2、找一找一串灯笼下不同的算式题,说说它们不同的意思。
3、找一找两串灯笼下相同的算式题,说说它们不同的意思。
4、寻找不同灯笼下挂着的相同算式题,体会相同算式题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3+2=5既可表示3盏大灯笼加上2盏小灯笼,也可表示3盏圆灯笼加上2盏方灯笼等。
灯笼得教案篇十六
1、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2、运用粘贴的方法制作灯笼,促进双手的协调配合,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1、购买的红灯笼一个,圆形灯笼(三片纸做的)范样一个,菱形灯笼(四片纸做的)范样一个。教室里预先拉上绳。
2、毛钱做的灯笼穗子,固体胶,剪刀。
3、幼儿操作材料。
1、出示实物红灯笼,引起幼儿兴趣。
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在哪儿见过灯笼?都见过什么养的灯笼?设么时候挂灯笼?
2、出示圆形灯笼范样,幼儿仔细观察,探索灯笼制作方法。
提问:它们是有什么纸做的?是用几片纸做的?是怎么粘在一起的?
3、教师边示范边提出制作要求。
(1)制作灯笼的彩色纸可以是三张,也可以是四张、五张等。
(2)对折后在彩纸的反面粘上胶,纸片的边角要对齐、粘牢。
(3)粘合最后一篇纸时,先把穗子挂线夹在灯笼中间。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完成作业后热心帮助别人。
(2)帮助能力弱对幼儿掌握对折、粘连的方法。
5、把幼儿制作的灯笼挂起来,共同欣赏。
讨论:说说哪个灯笼做的好,好在那里。
6、出示菱形灯笼范样,引导幼儿探索制作方法,鼓励幼儿回家尝试制作。
灯笼得教案篇十七
一,活动目标:
1,愿意参与涂色活动,感受涂色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2,知道灯笼的颜色是红红的。
3,锻炼幼儿手的灵活度,完成自己的作品。
二,活动准备:
1,画有灯笼轮廓的纸与幼儿人数相同。
2,红颜色的蜡笔若干。
3,录音机一个,磁带一盒。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提问一:宝宝们,我们过节的时候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啊?
提问二:宝宝们,我们过节和过新年的时候,门口和街上都挂上好多好多什么啊?(引导幼儿说出好多好多的灯笼)。
提问三:宝宝,你看到的`灯笼是什么颜色的?(幼儿自由交流,学说红红的灯笼)。
(二)引导幼儿学习作画。
1,教师出示画有灯笼轮廓的纸,提问:宝宝,这是什么呀?(幼儿回答)。
(引导幼儿说出涂色)。
3,教师向幼儿讲解做画的要求:
1,教师范画,重点突出涂色时方向要一致。(例左右左右、上下上下)。
2,提问:宝宝,老师是怎么涂色画红红的灯笼的?
4,播放音乐,幼儿操作涂色。
1,幼儿动手涂色,老师巡回指导。
2,幼儿。
任选方法涂色,老师提醒幼儿注意卫生,互相谦让。
(三)讲评幼儿作品,让幼儿感受成功。
(1)我们今天的小画家的画真棒,瞧xxx涂的颜色非常均匀,xxx这次也能大胆地画画了,……逐一出示幼儿的作品,让幼儿欣赏。
(2)让我们把红红的灯笼挂在教室的门上,好吗?结束活动。
灯笼得教案篇十八
1、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2、运用粘贴的方法制作灯笼,促进双手的协调配合,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预先拉上绳。
2、毛钱做的灯笼穗子,固体胶,剪刀。
3、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出示实物红灯笼,引起幼儿兴趣。
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在哪儿见过灯笼?都见过什么养的灯笼?设么时候挂灯笼?
2、出示圆形灯笼范样,幼儿仔细观察,探索灯笼制作方法。
提问:它们是有什么纸做的?是用几片纸做的?是怎么粘在一起的?
3、教师边示范边提出制作要求。
(1)制作灯笼的彩色纸可以是三张,也可以是四张、五张等。
(2)对折后在彩纸的反面粘上胶,纸片的边角要对齐、粘牢。
(3)粘合最后一篇纸时,先把穗子挂线夹在灯笼中间。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完成作业后热心帮助别人。
(2)帮助能力弱对幼儿掌握对折、粘连的方法。
5、把幼儿制作的灯笼挂起来,共同欣赏。
讨论:说说哪个灯笼做的好,好在那里。
6、出示菱形灯笼范样,引导幼儿探索制作方法,鼓励幼儿回家尝试制作。
小百科: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灯笼得教案篇十九
一、复习课文,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
2、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生词,开火车读词。
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谁能用一句简短的话说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通过朗读回忆当时的情景:
5、出示句子齐读:天上下着大雨,身下浸着井水,我哭着、喊着、挣扎着,两手扣抠着井沿上的泥土和杂草,希望能爬上来。
二、品读课文重点段,悟语悟情悟境。
(一)学习3——5自然段。
1、抓住重点句,自主学习。
2、悟情悟境,品读句子。
出示句子:我不再哭,也不再喊,只是抽搭着,全力拽住井口的杂草,不让自己再往下坠。
(1)、换词理解:“拽”的意思。
(2)、指名表演抽搭的样子,理解词语。
(3)指导朗读:谁能通过朗读为我们再现当时的情景。指名读后互评朗读。
3、出示句子:我知道亲人们一定会很快就来救我的。
(1)、谈话:同学们,如果你遇到了危险,你的亲人会来救你吗?
(2)、带着这样的信念读句子。
(3)、拓展说话:小作者这样坚信自己的亲人会来救自己,说明他的亲人平时对他怎么样?他的亲人平时是怎样关心他的?出示说话练习:
(1当我生病时,外婆。
(2当我时,。
4、出示句子:
虽然四肢已经发麻发硬直哆嗦,身子又可怕地往下陷了一点儿,可是我仍然坚持着,坚信着。
(1)指导朗读:正是亲人的爱让“我”坚持着,坚信着,让我们带着这份爱读句子。
(2)指名读后分组读。
(3)齐读。
(二)、学习6——7自然段。
1、自主学习,读练结合。
正像“我”坚信的那样,我的亲人来救我了!这时,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我听到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我看到的句子。
2、指法,阶梯朗读。
(1)你能通过朗读,表现这声音的不同吗?指名读,体会声音由远到近的变化,及声音的特点。
1)隐隐约约的喧哗。
2)焦急、亲切而悠长的呼唤。
(2)我们读好了关键词就能读好句子,让我们把这些声音放到句子中去,读句子。
3、出示句子:突然,从远处村庄的方向传来我急切渴望听到的隐隐约约的喧哗,听到了一声又一声焦急、亲切而悠长的呼唤。
(1)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这声音是“我”急切渴望听到的,指名读并自我后,会读的同学起立读。
(2)、拓展说话:听到这喧哗声,我想来找小作者的人一定很多,哪些人会来找他?
(3)、创设情境:如果你就在这寻找的人群中,如果你就是小作者的外公、外婆、是他的哥哥、姐姐,是他的小伙伴------,你会怎么呼唤他?请你来试着呼唤一下吧。
(4)、深化理解,再读句子。同学们,从你们的呼唤中,我听到我多少焦急、担忧、多少关爱啊!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这段话。
一片、一大片的亮光,那满山遍野的灯笼火把,越来越近,越来越亮……。
(1)学生自由品读。
(2)指名朗读,自我,互相。
(3)齐读。
(4)课件展示火把由一线,然后看到一片,一大片最后变为满山遍野的景象。相机深化理解“满山遍野”一词。
(5)拓展说话:
1)、满山遍野的()。
2)、请用“满山遍野”说一句话。
4、天色越来越暗,四周一个人也没有,如果是你掉在这井中,听到这声声呼唤,看到这火把满山,你是什么心情?带着体会读句子:顿时,我泪如泉涌。
(1)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读己的感受。
5、配乐朗读第六段。
6、是啊,这泪水中包含着多少成功,多少激动,真是百感交集,此时我的身体是冰冷的,心却是温暖,泪更是热的,同学们,让我们以朗读的方式来学习第七自然段吧。
(三)、学习第八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本来以为只有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会来救自己,可是,让他难以想象的事情发生了,发生了什么事?出示句子:
2、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1)整个村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百多人。
2)整个村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百多人!
3、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读好最后一个自然段。
出示句子:你知道有多少人出来寻找我吗?整个村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百多人!
4、指名读,齐读。
三、情感升华,再读课题。
2、指名带着体会再读课题,读己的感受。
四、拓展练习,积累语言。
1、课文学到这里结束了,爱的传递却没有结束。作者在这灯火之夜得到了一份浓浓的爱,因此写下这文章感谢人们的爱。在同学们的成长过程中,也一定得到过很多爱。
2、说话训练:
让我为那些关心、爱护过我的人:
1)、唱一支歌。
2)、诵一首诗。
3)、写几句话。
4)、……。
3、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中练说,再指名说。
五、。
六、布置作业:
像小作者那样,把自己得到关心、爱护的事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坚持听到。
哭喊抽搭泪如泉涌。
坚信看到。
灯笼得教案篇二十
一、导入。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那些节日吗?
二、向幼儿介绍中秋节,包括时间,来历。
1、教师请幼儿介绍,并请其他幼儿倾听从中知道。
了哪些,与别人有哪些不同。
2、教师介绍自己的材料,使幼儿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三、扩展幼儿经验,并介绍中秋节的习俗,让幼儿了解更多。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中秋要吃什么吗?
师:除了吃月饼,我们还干什么呢?
四、教师像幼儿介绍获取资料的方法。
师:“呀,小朋友了解那么多知识,那你是从哪里了。
解到的?”
1、幼儿交流自己获取知识的渠道。
2、教师帮助幼儿总结从哪获取知识:方法及渠道。
主题活动二:制作月饼。
1、活动要求:
(1)在活动中,家长放手让孩子去做,家长只是起帮助指导的作用。
(2)进入活动室,要小声说话,以不影响他人为原则。
(3)、活动结束后,整理好所有的东西,物归原处。
(4)、准备好制作月饼的材料(擀面杖、面板、模子、月饼馅),油面和水面统一准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46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