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和重点。教案的编写需要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优秀教案的设计,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例,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
物理重力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
(2)解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感知生活中的现象,增强科学兴趣;。
(4)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
(5)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6)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教学重点:解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用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电流的概念、电路的组成及正确连接电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形成原理;电流的形成;画电路图。
课前准备: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验电器、小纸屑、小灯泡、门铃、电源、导线。
教学过程:
(一)摩擦起电:思考:你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你怎么知道物体带电?
实验:用玻璃棒摩擦丝绸后,让玻璃棒靠近小纸屑,观察发生的现象,玻璃棒能吸引小纸屑,说明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会使物体带上电荷。
问题:为什么摩擦之前物体不能吸引纸屑?物体内有两种不同的带电粒子,一种带正电荷,一种带负电荷。通常情况下,带电量相等,所以相互抵消。为什么摩擦以后物体能吸引纸屑?摩擦是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物质得到电子带负电,物质失去电子带正电。这些物体所带电荷不能定向移动叫静电。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提供材料:两根塑料吸管(提示:与毛皮摩擦后带负电荷),毛皮,玻璃棒,丝绸,塑料轨道。
探究。
(1)提出问题:两种电荷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建立假设: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如果两个物体都带正电,那么同时将两者放在轨道上比较接近的位置,两者之间相互排斥。结论: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1)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从录像可知,要出现电流,还需要:电池、发电机这样的电源;灯泡、电动机这样的用电器;导线的连接;开关的控制。(2)电路: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3)电路图:利用规定的符号代替实物,把电路表示出来的就是电路图。学生观察“几种常用的元件及其符号”。学生动手:对照刚才的电路,画出电路图。教师更正。规范如下。
(4)电源和用电器:要产生不断的电流,就需要一定的装置提供能量来维持——电源。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如电池、发电机。电源提供的电能哪去了: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如电灯、风扇把电能转化成我们所需的能量。
(四)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源、用电器、开关等元件按照一定的顺序首尾相连。特点:电路中没有分支,电流沿一条路径从正极到负极;电路某处出现问题,影响整个电路。
(2)并联:用电器、开关等元件并列相连,连在电路中。
干路:所有电流流经的线路。支路:部分电流流经的电路。特点:电路中有分支,电流沿不同分支从正极到负极;各支路互不影响。
物理重力教案篇二
本节教材与过去的处理方法相比,教材认真分析了重力做功与路径是否有关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严密,而是想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教材强调科学方法,引导学生用比较高的观点处理问题,只要求学生能够“跟”来,并不要求学生去重复形成他们的“科学素质”。在讨论物体沿任意路径运动时重力做功的问题时,又一次用到了极限的思想。学生经过多次接触,对这样的方法逐渐就熟悉了。本节重力势能是机械能的重要内容。要从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出发,理解建立重力势能概念的可能性,掌握重力势能的定义式,明确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现象来支持。
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要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及体验建立过程。
3.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
设计思路。
《重力势能》一节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很大变化。教材首先从重力做功开始,讨论物体竖直向下运动、沿倾斜直线向下运动、以至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几种情况的重力做功,利用极限思想,严格证明了重力对物体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分析“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来定义重力势能。通过让学生求讲台上一本书的重力势能,学生给出答案的多样性,质疑引导学生讨论出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通过例题结论分析,形象地理解对于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在某一位置具有不同的数值;引出重力势能是标量,但有正、负,正负代表大小,不代表方向,并且指出这里的正负与功的正负的区别;得出重力做功与参考平面无关,重力势能的变化与参考平面无关;探究出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这样做使学生对重力势能的理解加深,思路清晰。
本节课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一节课内不容易全面理解和掌握,教学中不宜追求多而全,可以在后续课程中逐渐理解与加深。
教学过程中可以多举身边的实际例子,由简单的现象如课本下落砸在手上感觉比较进行分析,便于得出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
教法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激发探究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二)过程与方法。
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重点难点与突破方法。
重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重力势能的概念,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讲授、实验观察法、分析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两本质量不同的书、一张白纸、重锤。
七、新课教学。
(一)、新课引入。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重力做功。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一位学生帮老师一个忙,哪位同学?
现在老师把手中的一张白纸揉成团,在距你手一定高度处由静止释放,你敢不敢接?
接着老师把纸团换成一个重锤,如果重复刚才的动作,你敢不敢接?
提问:纸团与重锤落到手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为什么呢?
质量大是一方面,实际上是重锤具有的能大。
在本章的第一节《追寻守恒量》中我们就认识了一个物理量---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定量的认识这种能。
探究一: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定性)。
用自己的课本做如下实验。
1)同一课本从不同高度由静止下落到自己手上,手的感觉???
2)不同质量的课本从同一高度由静止下落到自己手上,手的感觉???
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重力势能与质量、高度有怎样的定性关系?
书在下落过程中,高度降低,重力势能要减小,我们还知道,高度变化了,重力就要做功。因此,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是有联系的。本节课我们就从研究重力做功入手,来认识重力势能。
探究二:重力做功的特点?
根据功的计算公式分别计算甲、乙、丙三种情况中小球由a运动到b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
过程甲、乙结果为:wg=mgh=mg(h1-h2)。
过程丙:
这一过程中,教师听取学生汇报,点评。
把整个路径分成许多很短的间隔;。
由于每一段很小很小,都可以近似看作一段倾斜直线;。
分别求出物体通过每一小段倾斜直线时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通过整个路径时重力所做的功,等于重力在每小段上所做的功的代数和。
结果:wg=mgh=mg(h1-h2)。
板书:
公式:wg=mgh=mg(h1-h2)。
强调:h是物体初末位置的高度差。
通过甲、乙、丙的计算结果,请学生总结重力做功的特点。得出结论:
重力做功的特点:
(1)与物体的路径无关;(2)只跟物体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
例题1:一质量为5kg的小球先竖直上升5m,再水平向右移动5m,最后竖直下降5m,求:三个阶段以及整个过程重力做功(g=10m/s2)。
如何判断重力做功的正负?
w0重力做正功,高度下降。
w=0重力不做功,高度不变。
w0重力做负功,高度上升。
强调:在用重力做功公式时首先确定做功的正负。
学生回答敢。
学生回答敢。
学生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重锤砸在手上疼。
因为重锤的质量大。
学生探究得到: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高度有关。
质量一定,物体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高度一定,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在练习本上推导后,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选出代表发表自己的见解,直至谈出微元的想法。
程度好一些的学生还可能根据功的定义式直接找出恒力(重力)及其方向上的位移(高度),得出结果。
学生可能回答出“沿不同方向运动,重力做功相同”等结论,教师要进一步给予说明引导。也可能得出结论的意思,表达不一定很准确。
提问计算结果。
上升阶段:
wg=-mgh=-250j。
水平阶段:wg=mgh=0。
下降阶段:wg=mgh。
=250j。
整个过程:
wg=mgh=0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引入课题。
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情况在班上作发言、交流、逐步形成共识。
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初步建立起学习思路。
学生根据公式可以自行推导出结果,要让学生养成良好动脑、动手习惯,教师不可包办代替。
极限的思想,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受过,在此,学生应该能够按预想的思维结果回答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规律。
了解公式的应用,计算中明确h的含义。二、重力势能。
回到重力做功的表达式。
分析表达式:wg=mgh=mgh1-mgh2。
重力做功等于重力与初位置高度的乘积与重力与末位置高度乘积的差值。看起来,物体所受的重力mg与它所处位置的高度h的乘积“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一方面与重力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高度有关。恰与重力势能的基本特征一致。因此,在物理学中,我们就用“mgh”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5,完成下面三个问题。课件展示内容。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2、表达式:ep=mgh即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重力与所处高度的乘积。
3、单位:1j=1kg·m/s2·m=1n.m。
问题:一本质量为0.2kg的书放在讲台桌上,教室层高4m,讲台高1m,请问这本书的重力势能是多少?(g=10m/s2)。
哪个答案正确呢?都对,都不对!为什么呢?
那么,我们要确定物体在某一位置的重力势能必须先做什么?
在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取做0,参考平面也叫零势能面。
参考平面:参考平面可以任意选取。
一般选地面为参考平面。
(不加说明的话是以地面为参考平面)。
例如:如图,质量0.5kg的小球,从桌面以上h1=1.2m的a点落到地面的b点,桌面高h2=0.8m.请按要求填写下表.(g=10m/s2)。
2)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同一位置物体的重力势能的数值是不同的。但这并不影响问题的研究,因为与重力势能相关的问题中,有价值的是势能的差值,而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对于这个差值没有影响。这点我们在后边问题中探究。
ep0物体的位置在参考平面的上方。
ep=0物体处于参考平面。
ep0物体的位置在参考平面的下方。
虽然重力势能有正负之分,但是它是标量。
学生积极思考,跟上老师的思路。
物理重力教案篇三
(1)将一只木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重力教案。
(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
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不论小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指向地面的力――重力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
和大家想的意一样,地球和月亮之间的确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
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universalgravity),万有引力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他是看到苹果落地受到启发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地面附近的物体也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gravity)。
通常还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1.想一想、你还看到过什么现像是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产生的。
比如现在流行的蹦极、美丽的瀑布、荡秋千等,还有课前的实验,木球无论怎样运动都最终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2.想想做做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你知道重力能为我们做什么吗?
盖大楼打地基时,就是把夯举高释放,夯由于受到重力而向下运动就能将地基夯实。跳水运动员走到高高的跳台上向下跳时也是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才能在完成各种动作后入水。人和各种动物是由于受到了重力的作用才能安然地在地球上生存,如果没有重力,可能就只能像在飞船中的宇航员一样到处漂了。
(二)重力的大小同学们还记得力的三要素吗?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我们就先来研究重力的大小怎样确定,它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1.重力的大小同学们可以先大胆猜想一下物体的重力和什么有关?
然后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实验的情况。
谁知道重力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指标没有指零还要先进行调零,然后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指示的值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知道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
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
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并想一想单位是什么。
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n/kg。
在使用公式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
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
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n/kg。
2.练习练习。
1.一块钢锭的品质是4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g=4×1000kg×9.8n/kg=39200n注意:质量的单位必须用kg。
2.质量是50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n/kg)?
g=50÷1000kg×10n/kg=0.5n注意:质量的.单位必须用kg。
3.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质量称为重量,同学们应注意区别。
(三)重力的方向知道了物体重力的大小和它的质量有关,接下来我们来了解重力的第二个要素:方向。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我们已经了解了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时都要落到地面。
(1)观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2)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观察静止时线的方向。小球受重力自由下落时的方向及悬挂的物体受重力作用使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1)两条重垂线的方向。它们方向是否相同?
(2)重垂线与水平桌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3)重垂线与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两条重垂线的方向平行,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能说垂直向下。
现在请同学们利用重垂线检查我们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及课桌面是否水平。说说你们检查的结果和根据。
如果重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明墙壁竖直,如果重垂线和桌面及窗台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和窗台是水平的。建筑工人之所以用重垂线来检查所砌的墙是否竖直,就是因为重垂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球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做“向上”。正因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都受到地球指向地心的重力作用,所以各个地方的人们都能安然无恙地生活在地球表面。
(四)重心接下来我们来研究重力的第三个要素:作用点。
出示一根粉笔,这根粉笔受不受重力的作用?
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粉笔也受重力。将一根粉笔分成几段后。各段粉笔受不受重力?将粉笔分成几段后,每一小段粉笔仍然受重力作用,物体的每一部分都会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centergravity),也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呢?重力的作用线一定通过重心,所以可以用类似重垂线的悬挂法确定物体的重心。
请同学们确定一块方形薄板的重心,并交流自己的做法。
交流:先用细绳系住木板的一点悬挂起来,沿着细绳的方向在木板上画出一条线;再用细绳系住木板的另一个点悬挂起来。按刚才的方法在木板上画出另一条线,两条线的交点就是这个木板的重心。物体的重心位置和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用悬挂法可以确定各种物体的重心。一般材料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
(出示粗细均匀的细木棒和木球)如这两种物体的重心在哪儿?
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木棒的中点,均匀圆木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
如将一粗细均匀的长棒从中间弯折成90°角,重心还在棒的中点吗?重心在哪儿?弯折后重心不在棒上,重心的位置可以用悬挂法确定。
如果身体不动,抬起一只脚后就站不住,要想一只脚稳,身体就必须倾斜,身体倾斜时,人体的重心位置也会跟着移动。走钢丝的演员的重心位置必须落在钢丝上时才不会倾倒。人走路,脚下不稳时会自然地伸开双臂保持平衡,因此我觉得走钢丝的演员手握一根长杆是为了借助加长了的手臂调整重心,保持平衡。不倒翁身体的下部有一个很重的物体,上部几乎是空的,因此它的重心很低。将不倒翁扳倒后,重力的作用就会使它回到原来的位置,所以扳不倒。
三、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曲线图做出来。
通过我们研究发现,重力和质量成正比,用来计算大小,g=9.8n/kg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物理重力教案篇四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用力的图示表达力的三要素.
2.了解重力的产生;理解重力的三要素.
3.能测量重力的大小,确定重力的方向.
4.能解释稳定等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并能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问、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建立重力的概念.
2.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重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的作用.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力的分解,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通过合作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团队精神.
物理重力教案篇五
1、推出去的铅球仍能在空中飞行,是因为铅球具有,在空中飞行时,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则铅球受到的作用,这个力是由施加的。
2、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万有引力;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万有引力的作用。
3、玩具“不倒翁”被扳倒后会自动立起来的奥妙是()。
a、重力太小,可以忽略。
b、重心较低,不易倾倒。
c、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d、里面有自动升降的装置。
4、下面关于重力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b、只有与地面接触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c、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物理重力教案篇六
1.在太空运行的“神州九号”飞船中,不可能完成的实验是()。
a.弹簧测力计测拉力b.天平测物体质量c.马德堡半球实验d.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
2.物体在月球上所受到的重力为地球的六分之一,没有大气层.想象一下,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3.我国正在实施“登月工程”,已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已知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磁场,同一物体在月球和地球表面所受重力之比约为1:6.假若你将来登上月球,你可以做下列哪些事()。
4.下列各种说法中的有关数据,与实际基本相符的是()。
5.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估测.以下估测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物理重力教案篇七
重力的概念比较复杂,而且比较抽象.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重力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而且有些认识是不科学的,例如有的学生认为重力是物体自己施加的,这样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因而在进行“重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层次进行.
(1)从观察入手,手中的物体离开手以后竖直下落,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的小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降落.
(2)分析思考,物体下落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的物体速度越来越慢,物体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说明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3)物体下降时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时越来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了运动方向,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下的力.
(4)有受力物体必然有施力物体,这个施力物体就是地球,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了力.由此得出重力的概念.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关于重力的方向,在学生中易出现两个错误说法:一是把竖直向下说成垂直向下,或者误认为与接触面垂直.由于学生对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可以沿斜面下滑有感性认识,因此认为这时重力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的,为了解决上述学生中的问题,建议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方法.
(1)认真观察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然后向学生明确,这个方向被人们称为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从数学知识可以知道,垂直是两条线、两个平面,或者是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但是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桌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因此讲垂直向下或者讲与接触面垂直是错误的.
3.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当一个物体的几何形状及质量分布不发生改变时,它的重心位置相对物体来说也是确定的,并不随物体放置的位置改变而改变.但如果形状发生了变化,其重心位置一般也将发生改变,如一个人在运动时其重心位置就会不断发生变化.
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如球形,正方体,圆柱体等.
重心的位置不一定都在物体上,例如一个圆环其重心就不在环上,而在圆心上.
对于不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可以采用悬挂法来确定.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观察手中的物体离开手后自由下落,向上抛出的物体速度越来越慢最后改变方向自由下落,通过分析这些现象得出重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认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4.小实验,确定重心的位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重垂线、弹簧秤、钩码。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进行实验,反复几次,然后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
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回答出“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实验二:教师向上抛出一个小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情况.
教师进行实验,反复几次,请同学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提问:为什么小球在抛出以后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为什么小球会改变运动方向?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以上现象都说明小球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抛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运动,速度越来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运动,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重力.
(二)新课教学。
1.重力的方向。
[学生]都受到重力.
[老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
[学生]是地球.
[老师]在地面附近有没有不受重力的物体?
[学生]没有.
[学生]这些方向都是一样的.
我们把这个方向叫竖直向下,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的大小。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小的,这里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这两个金属球放在手心感觉一下.
请一位同学到前边来拿起金属球.
[老师]这两个金属球哪个质量大?
[学生]大金属球.
[老师]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哪个金属球的重力大?
[学生]大球.
[老师]金属球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学生]质量越大的金属球,它的重力也越大.
[老师]回答的很对,但这只是一个定性的结论,下面我们定量的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下,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把大小两个金属球用胶条固定两根小线,并挂在两个弹簧秤上)大金属球弹簧秤示数大,挂小金属球的弹簧秤示数小,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我们每个同学的课桌上有一个弹簧秤和3个100g的钩码,请同学们分别测出100g、200g、300g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并计算出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把测量值和计算结果填在教材p96的表格中.下面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教师在同学中巡视,进行指导,了解实验情况,实验结束后请同学说出自己测出的三次重力值和物体的重力与它的质量的比值,将学生测得的值写在黑板上.由于弹簧秤不十分精确以及测量中不可避免的误差,计算出的比值不会正好等于9.8n/kg.应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的说出自己的测量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值不准确的原因.
大量的实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请同学考虑一下g=9.8n/kg,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这个结论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教师应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逐步进行引导)。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已知质量计算出物体的重力,也可以已知重力求出物体的质。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练习结束后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将学生回答内容写在黑板上,最后形成正确解题过程的板书.
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已知。
求g=?
解
4.重心。
请同学们把直尺、钢笔、铅笔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能静止不动.
学生进行小实验,实验结束后教师提问.
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钢笔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静止不动.
不是,对每一样东西总是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老师:刚才实验中同学们是否注意到,直尺重心的位置与钢笔、圆珠笔等物体重心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没注意的同学可以再试一下.
[学生]直尺重心的位置正好在中间的位置,钢笔、圆珠笔就不在中间.
[老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好,这说明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
外形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球心、圆心、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
现在同学们的课桌上都有两块不规则的纸板,大家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迅速、准确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引导大家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这一物理规律,利用几何中两条。
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的数学规律归纳出用吊线法来确定不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研究了重力,实际研究了两个问题,首先,我们研究了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概念比较复杂,初中只能作一般的了解.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个引力称之为万有引力,地球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就是一般我们所说的地球引力,但是一般地说重力并不等于地球引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中在讲重力时只说“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并没讲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也没有给出重力的定义.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今后到高中还要作进一步研究.今天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重力的三要素,即重力大小的计算、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这三个问题对于今后学习物理十分重要,因此一定要掌握.
物理重力教案篇八
本节课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等知识。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培养学生的实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意识,激发起较高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1、教学重点: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2、教学难点:重力概念的建立。
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观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从而引出重力概念;指导学生经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探究活动,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及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结论;通过联系实际,知道重力方向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观察被举高物体能对其他物体“工作”,感受重力势能的存在。
1、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泥、线、小球、铁架台。
2、演示器材:重物一个,沙箱一个,小木桩一个。
3、课件:瀑布、跳伞、水力发电站、打夯机等视频资料及练习。
4、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一、情景引入。
观察教材三幅图的视频课件,然后学生再亲手操作,观察重物下落。
师问:这些现象有何共同原因?
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得出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的共同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出重力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际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课件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讲授新课。
1、关于重力。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板书重力概念。
[板书]: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强调指出重力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物体受到的重力也叫物重,物重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师问:如何测出物重?
学生回答: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示数。
[做一做]:(学生分组活动,测出重物的重力。教师可强调测力计要竖直,至于为什么,告诉学生与下面要学习的重力方向有关。)。
[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将测得的数据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行复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测量物重,同时感知重力的方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2、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师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学生进行猜想。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2)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先用弹簧秤分别称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板书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形状无关,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4)交流与评价。
让学生学会总结实验结果,并加强相互交流,相互改进。并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板书]: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g=9.8n/kg)。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练一练]:(出示课件)请画出下列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方向:
1)空中飞行的飞机。
2)正在爬坡的汽车。
(学生板演完成)。
[应用]:重垂线。
[做一做]:如何用重垂线来检查桌面是否水平?
(学生分组动手探究,加深对重力方向的理解。教师。
巡回指导。并要求学生课后去检查教室的墙角是否竖直,窗台是否水平?)。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再通过练习和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重力势能。
[课件演示]:从大坝流下的水发电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机。
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讨论、交流,从中归纳出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即重力势能。
[归纳]: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物理上把这种能量叫重力势能。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展示,让学生联系生活,从中归纳出知识,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物理重力教案篇九
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计算重力.
能力目标。
1.通过上节力的三要素的学习引入重力的三要素,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重垂线和重心,培养学生尊重物理事实,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三节内容的基础上,研究最常见的力——重力.教材通过“苹果落地”和“抛出去的石块向地面下落”两个例子使学生认识重力的存在.然后用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方法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质量成倍数关系的钩码所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比值,由此得出重力跟质量成正比,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并由此关系,得出重力的计算公式.
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说明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种讲法比直接告诉学生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更符合逻辑.
由于物体重心的位置跟形状、质量分布情况有关,教材关于重心的问题只做了简单介绍.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中的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正确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的重力方向是不同的,都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有关“重力的方向”的教学建议。
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并认识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人们把这个方向叫做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为了让学生了解重垂线在建筑中的作用,课后可以让学生利用重垂线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看重垂线是否与墙壁平行),窗台、桌面是否水平(看重垂线是否与窗台、桌面垂直).
有关“重力的概念”的教学建议。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考能力,建议教学中可以演示下面的小实验:手中的小球离开手以后,竖直下落;杯中的水从高处流往低处;小球在桌面上滚到桌边后要落地……等等,让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通过讨论,学生不难得出,物体都是由高处落到低处,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时再总结出: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引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再让学生列举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体受到重力的种种现象.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
物理重力教案篇十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重力的产生。
(2)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象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力的方向、大小。
重力的方向。
探究学习法、观察分析法。
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重垂线、制作的不倒翁、乒乓球。
一、引入课题。
二、新授:
(一)重力的来由。
天上的月亮能绕地球转动也不会跑掉,它们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再看课件,宇宙中的各个星体的运动都有一定的轨道,它们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这些力都是万有引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地球上的物体是否都受到了重力的作用呢?
3、假如重力突然消失,会出现哪些合理的场景呢?请讨论。
(二)、重力的方向。
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力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3个要素有关。下面我们就对重力的三个要素进行研究。首先,我们来研究重力的方向。
2、重垂线的应用:我们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个性质,常用重垂线来做什么?看课件。
(三)、重力的作用点。
1、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呢?看课件。
2、如何找到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请大家课后尝试着去做一做?
3、再看前面的不倒翁,不倒翁被扳倒后又会自动立起来,为什么呢?看课件。
(四)、重力的大小。
1、请大家做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上面的几种猜想中,其中体积和密度对重力的'影响都可归纳到质量当中。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密度越大,质量越大,所以只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可。其它的以后再去探讨。)。
2、设计实验。
要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需要哪些测量工具呢?如何来做实验呢?
3、进行实验。
4、分组实验,并完成书中的表格、数据。
5、展示:
6、结论。
看课件,根据表中的数据与图象,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7、用公式表示为:出示课件。
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用公式表示为:g=mgg——重力——单位(n)。
m——质量——单位(kg)。
g=9.8n/kg质量为一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看课件。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1、推出去的铅球仍能在空中飞行,是因为铅球具有,在空中飞行时,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则铅球受到的作用,这个力是由施加的。
2、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的作用。
3、玩具“不倒翁”被扳倒后会自动立起来的奥妙是()。
a、重力太小,可以忽略。
b、重心较低,不易倾倒。
c、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d、里面有自动升降的装置。
4、下面关于重力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b、只有与地面接触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c、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物理重力教案篇十一
1.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论怎么运动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及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
答案:cd。
2.用重心的知识解释为什么现在优秀跳高运动员都采用“背越式”技术.
解答:运动员跳高时,重心升得越高,需要的能量就越大.采用跨越式、滚式、剪式三种姿势时的重心肯定要高过横杆,而采用背越式时的重心,就不一定高过横杆,甚至比横杆还低,这样有利于运动员提高成绩.
物理重力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能力目标1、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导入新课】。
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砸在牛顿头上的不是苹果而是榴莲,后果会是什么样子的,进而引出苹果和榴莲的能量不一样,引出学生对初中重力势能的回忆。引出重力势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重力要做功,因而认识重力势能要对重力做功进行研究。
学生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实验:用不同的东西放到学生的头上看学生的反应情况,让学生两个一组用手头的东西做一下小实验感受重力势能跟什么有关系。
归纳总结: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认识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为重力势能的定量表示奠定基础,得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一定和质量还有高度有关系。
新课教学步骤二:
探究重力的功。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计算下列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
1,讨论小球竖直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2,讨论小球沿斜线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3,讨论小球沿曲线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综合以上三种情况,可以得到结论:
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即wg=mgh1-mgh2。
引导学生根据重力做功表达式:wg=mgh=mgh1-mgh2由上面式子可以看出,式子右边正好是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值,在物理学中,我们用“mgh”表示重力势能。
小组讨论总结:wg=ep1-ep2。
教师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讨论:
物理重力教案篇十三
本节课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等知识。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培养学生的实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意识,激发起较高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1、教学重点: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2、教学难点:重力概念的建立
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观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从而引出重力概念;指导学生经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探究活动,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及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结论;通过联系实际,知道重力方向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观察被举高物体能对其他物体“工作”,感受重力势能的存在。
1、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泥、线、小球、铁架台。
2、演示器材:重物一个,沙箱一个,小木桩一个。
3、课件:瀑布、跳伞、水力发电站、打夯机等视频资料及练习。
4、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一、情景引入
观察教材三幅图的视频课件,然后学生再亲手操作,观察重物下落。
师问:这些现象有何共同原因?
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得出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的共同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出重力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际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课件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讲授新课
1、关于重力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板书重力概念
[板书]: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强调指出重力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物体受到的重力也叫物重,物重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师问:如何测出物重?
学生回答: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示数
[做一做]:(学生分组活动,测出重物的重力。教师可强调测力计要竖直,至于为什么,告诉学生与下面要学习的重力方向有关。)
[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将测得的数据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行复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测量物重,同时感知重力的方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2、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师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学生进行猜想。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2)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先用弹簧秤分别称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板书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形状无关,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4)交流与评价
让学生学会总结实验结果,并加强相互交流,相互改进。并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板书]: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g=9.8n/kg)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练一练]:(出示课件)请画出下列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方向:
1)空中飞行的飞机
2)正在爬坡的汽车
(学生板演完成)
[应用]:重垂线
[做一做]:如何用重垂线来检查桌面是否水平?
(学生分组动手探究,加深对重力方向的理解。教师
巡回指导。并要求学生课后去检查教室的墙角是否竖直,窗台是否水平?)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再通过练习和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重力势能
[课件演示]:从大坝流下的水发电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机。
师问:请大家观察课件,从大坝流下的水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机都具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特点?
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讨论、交流,从中归纳出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即重力势能。
[归纳]: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物理上把这种能量叫重力势能。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展示,让学生联系生活,从中归纳出知识,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课题引入中,以众多的事例、图景创设学习情景,勇于激发学生兴趣、点燃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态度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重力方向教学中,设置实验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科学的氛围中感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在课堂中构建了“变教为诱”,“以诱达思”的教学意场。使教与学和谐一致,激发学习动机,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由于八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物理重力教案篇十四
解析:本题考查应用力的基本概念解释实际问题。鼓掌时,左右两手互相拍击,两手均有感觉,并发出响声,孤掌难鸣即一只手拍不响,说明了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要理解力的概念,必须回到实践中去,以所见事实为基础,通过观察思考,体会力的概念。
孤掌难鸣说明了力是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单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的道理。
2、被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飞行(空气阻力不计)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解析:被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飞行,因为空气阻力不计,它仅与地球有相互作用,只受到重力的作用。有的同学认为,足球还受到踢球的脚对它的作用。错误的原因在于对力的概念没有理解好。因为力不能凭空产生,足球受脚对它的作用仅仅在于用脚踢足球的那一瞬间,一旦脚与球分离,球就不再受脚的作用了。所以分析物体是否受到某个力的作用,必须分析该时刻物体与其他物体的相互作用情况,不能把物体前一段时间里曾经受到过的力,不加分析的套用到后一段时间里去。
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
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所以a错。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说法b错。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们受到别的物体作用时,都会施力,马拉车时,车也拉马;书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向上推书,故c错。由于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找不到一个孤立的、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所以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故说法d正确。
例2、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答案:cd。
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即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通常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
例3、如图311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解析:画力的图示要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选定标度。
(3)在线段终点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为了简便也可以照图乙那样不画物体,而用质点来表示物体,画出力f的图示。
例4、正误判断。
a.物体受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错误)。
b.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是物体受到了力。(正确)。
c.物体只有相互接触才会产生力的作用。(错误)。
d.甲把乙推倒在地,但甲并没有倒下,说明甲没有受到力的作用。(错误)。
e.同一物体既可以是施力物体也可以是受力物体。(正确)。
f.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测量。(错误)。
g.找不到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正确)。
h.无生命的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错误)。
i.物体的重力总是大小不变的。(错误)。
j.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错误)。
k.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错误)。
l.把物体从赤道拿到北极,物体的重力将增大。(正确)。
m.在地球表面运动的物体,无论怎样运动,总会受到重力的作用。(正确)。
n.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错误)。
o.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一定在其几何中心上。(错误)。
p.细绳下吊一小球,细绳的拉力总等于小球的重力。(错误)。
例5、一个被吊着的均匀的球壳,其内部注满了水,在球的底部有一带阀门的细出水口。在打开阀门让水慢慢流出的过程中,球壳与其中的水的共同重心将会()。
a.一直下降b.一直不变c.先下降后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
解析:在注满水时,球壳和水的共同重心在球心,随着水的流出,球壳的重心不变,但是水的重心下降,二者共同的重心在下降。当水流完时,重心又回到球心,故选项c正确。
1、重心位置的变化极限法。
极限法就是设想物理过程、物理变化、物理现象或物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使我们弄清其变化过程。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判断重心位置变化的方法。极限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便于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2、四种相互基本作用。
自然界中存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它们分别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它们的基本特点是: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电磁相互作用是存在于电荷之间和磁体之间,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称之为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存在范围很小,它们的作用范围只有10-15m,但是弱相互作用的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
自然界的这四种相互作用是近几十年才发现的,许多科学家都认为这四种相互作用是一种相互作用不同的体现形式,也就是说有更为一般的一种相互作用就可以解释自然界所有的力学现象了,这里面包括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支持这种说法,并且在晚年致力于统一场方面的研究但没有成功。这也给我们同学们留下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希望有一天同学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物理重力教案篇十五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1.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方形薄板、木球、投影仪。
(一)导入。
教师进行如下演示:
(1)将一只木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
(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
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不论小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指向地面的力——重力的知识。
(二)新课讲授。
1.重力的概念。
a.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做如书中图所示的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投影]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
引出万有引力的概念: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universalgravity),万有引力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他是看到苹果落地受到启发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地面附近的物体也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gravity)。通常还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c.想一想、你还看到过什么现像是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比如现在流行的蹦极、美丽的瀑布、荡秋千等,还有课前的实验,木球无论怎样运动都最终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
b.思考并实验:同学们可以先大胆猜想一下物体的重力和什么有关?然后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实验的情况。
谁知道重力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指标没有指零还要先进行调零,然后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指示的值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知道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并想一想单位是什么。
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n/kg。在使用公式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n/kg。
(三)巩固练习。
1.一块钢锭的品质是4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4×1000kg×9.8n/kg=39200n。
注意:质量的单位必须用kg。
2.质量是50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n/kg)?
=50÷1000kg×10n/kg=0.5n。
注意:质量的单位必须用kg。
3.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质量称为重量,同学们应注意区别。
(四)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实验来研究一下。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曲线图做出来。
我们研究发现,重力和质量成正比,用来计算大小,g=9.8n/kg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五)作业:
找出身边的重力现象,并使用所学知识尝试出三道题。
物理重力教案篇十六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得教学内容,“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得一种力,重力得知识对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得学习非常重要,又是学习压强、功得基础。“重力”是“力学”中得基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得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得运动有无影响。本节课由“重力得大小”“重力得方向”“重心”“重力得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得概念和力得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得地位。
2、教材处理。
在授课中本人认为把“重力得由来”由最后学习内容调整为首先进行学习再学习重力得概念比较符合知识得认知逻辑顺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得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对重力得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得认识基础。农场孩子,纯朴上进,通过半年得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得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得能力。但他们缺乏一定得探索问题得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万有引力而产生得。
2、了解重力得作用效果,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
3、认识重力得方向,理解“重心”得含义。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牛顿关于“地球吸引月球”得理论思想,知道万有引力得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得大小与质量得关系”认识并掌握求重力得公式。
3、通过“重锤实验”“找重心实验”理解并感受重力得方向与作用点――重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认识“质量”与“重力”关系。
2、通过对重力产生得原因得探究,了解牛顿得贡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得意识,树立探索太空奥秘得理想和信念。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得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得重点、难点为:
重点:掌握重力得“三要素”;能进行重力大小得计算。
难点:重力得方向;重心得含义。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得实际情况,我采用得教学方法是: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读书自学和讲解法等,多种方法配合使用,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上教师讲解,将达到“教”与“学”得优化组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得教学理念。
1、选择教具依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得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得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得重要途径。教学用具及设备选取得当有利于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使学生在生动形象得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得关系。还能激发学生们得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得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得目得。
为此,我选择以下得教具及设备:
2、教具:下落物体视频、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重锤线、钩码、三角板、坐标纸、铅笔、细线、橡皮。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导学内容:
播放视频:石往山下滚,水往低处流,雨从空中下落,月球围绕地球转,抛物下落。演示系绳橡皮圆周运动,撒手后运动情况。
2、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引发思考;阅读教材,p9导读与p12重力由来,回答问题。
3、设计意图:
从生活情境中寻求规律,形成理论,树立探索太空得理想,激发向科学家学习意识,让学生自然进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寻求规律。
1、导学内容:
托起不同得钩码,感受它对手得压力,提出问题,猜想质量与重力之间有何联系?分组实验,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质量与重力之间遵循什么规律,总结结论。设计,填写表格。以m为横轴,g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点绘图像,计算g/m,小结g=9.8n/kg.总结重力公式。
2、学生活动:
学生感受后回答,质量大得钩码对手得压力越大,说明重力越大。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测力计测量相应钩码重力,利用直尺铅笔描点、作图,分析规律;填入表格并计算比值,总结g=mg。(一次函数类型)。
3、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学会正确得探究规律、方法、步骤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理论来源于实践,规律就在身边得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分析归纳,理解应用。
1、导学内容:
2、学生活动:
学生即时解答例题,板书解析;学生阅读重力方向与重心部分内容,回答问题,学生小组讨论重力得方向应用及规律。学生寻找规则物体重心。
3、设计意图:
熟悉公式,规范解题步骤;理解力与重力关系,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课堂训练巩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确得?
a.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得结果。
b.篮球拍到地板上有弹起,是重力作用得结果。
c.地球上各地得重力方向都是相同得,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飞船离开地球很远后,可认为不受地球得重力了。
2、关于物体重心,下述正确得是?
a.物体上各部分受到得重力,都作用在物体得重心上。
b.一个均匀铁环,它没有重心。
c.篮球打足气后,它得重心也在球心处。
d.向一个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得重心会越来越高。
3、某同学用弹簧秤称一盒牛奶,示数如图,则这盒牛奶。
得质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学得“体重”(质量)为50kg,则他得重力是多少牛顿?当他乘坐飞船,离地球较远时,质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设计意图:检测从基础巩固、能力提高、发展思维三个层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使不同层次得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得快乐。
(五)课堂小结感悟新知。
(一)重力产生得原因――万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mg,g=10n/kg。
(三)重力得方向和作用点: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是重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得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得理解又可以在学生得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得整体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形成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呈现本节课重点内容,便于学生系统掌握本节知识。
物理重力教案篇十七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学生能用计算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共和能的关系,推出重力势能表达式。
(2)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一一控制变量法。
(3)通过对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讨论,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
1、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水泥桩打进地里;。
2、20xx年,俄罗斯某村庄发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踪。
教师引导:重力势能具有巨大的能量,有些可以为我们利用,也有些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加主动的改造自然。从而引入新课——重力势能。
环节二:概念建立。
(一)重力做功的特点。
回忆功与能量的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重力势能发生变化,很明显示重力在做功。由此引导学生探究重力做功的特点。
提出问题:重力做功与什么因素相关?
给出如下三种情况:
(1)物体竖直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
(2)物体沿倾斜直线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
(3)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
让学生分别求出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对于第三种曲线运动的情况给出提示可以将曲线进行无限等分,每一份近似看成直线)。
环节五:小结作业。
总结本节知识点,要求学生课下查阅资料,总结势能的其他种类。
四、板书设计。
物理重力教案篇十八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及公式,能进行相关运算。
2、理解焦耳定律,了解焦耳定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能结合实际问题区分电功和电热,进一步体会能量守恒的意义和普适性。
二、问题导读:
1、当电路接通时,电路内就建立起了_____,自由电荷在_____作用下____运动而形成电流,这时电场力对自由电荷做了功,就是我们常说的_____,计算公式:____。
2、电流做功的快慢用_____表示,它等于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_____。额定功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焦耳定律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式为____________,在纯电阻电路中,电流所做的功与产生的电热_____,电热的计算公式还有:________________;而在非纯电阻电路中,电流做功所消耗的电能除部分转化为内能外,还要转化为机械能、化学能等。这时电功用公式______________计算,产生的电热只能用公式______________计算,此时,电功w___(填“大于”或“小于”)电热q。
4、焦耳定律的微观解释:当导体内的'电子在_____作用下做_____运动时,会与金属离子不断碰撞,碰撞时把一部分动能传递给离子,使离子的热运动____,导致导体发热。显然,电流越大、电阻越大,碰撞就越频繁、剧烈,发热就越___。
5、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___能的设备,电动机通电后,电流做的功_____(填“大于”或“小于”)产生的机械能,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举例说明电流的热效应的广泛应用和危害。
三、实例引领:
例一、1、电动机的额定电压为u,额定电流为i,线圈的电阻为r,则此电动机的额定功率(输入功率)为_____,正常工作时的热功率为______,输出的机械功率为______,电动机的效率为______。三者的关系可表达为____________________。当电动机突然卡住不转,此时输出的机械功率为________,电动机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_____能,此时的电流为______,热功率为__________。
例二、关于电功率和热功率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功率就是热功率。
b、统一电路中,电功率可以大于等于热功率,也可以小于热功率。
c、电功率就是电路中电能转化为内能的功率。
d、热功率就是电路中因发热而消耗的功率。
四、同步达标:
1、课本p59:1―3题。
2、一只普通的家用照明白炽灯泡,正常发光时,通过它的电流值与哪一数值较为接近?
a、20ab、2ac、0.2ad、0.02a。
五、能力提升:
同步训练p69---70,能力培养1----7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物理重力教案篇十九
《重力》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力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谈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我所面对的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物理的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对实验也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很多同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能力不强,需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小组合作来提高学习效率。另外,重力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已经能够定性的认识,但尚不能够科学认知,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能通过分析生活及实验现象得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困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会根据g—m图象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能够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生活与物理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以及重心。
难点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过渡句)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1:新课导入。
我会先通过多媒体播放“苹果落地”、“瀑布”的动画,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同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的产生?学生回答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引出重力,由此导入新课。
意图: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课堂,是因为重力现象在生活中较为普遍,从这种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定量研究重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而且能很快进入学习高潮。
环节2:新课讲授。
本环节总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讲解重力的概念。由导入中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总结出是因为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的吸引作用,进而可以得出重力的概念,重力用字母g表示。并给学生强调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要受到重力。
其次探究重力的大小。首先提问学生重力有没有大小,大家是如何感受重力的大小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并交流讨论不难得出重力有大小,且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则重力越大。但这只是定性的理解,此时我会引导学生定量的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结合教材指导学生正确选取器材,设计并进行实验,首先测量出一个钩码所受的重力,记录数据。接着逐次增加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的重力,准确记录数据。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会要求注意小组之间分工合作。之后让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连线,并观察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观察铅垂线的方向与水平桌面和斜面的关系,以此来区分“竖直向下”和“垂直于接触面”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此时教师可以从数学角度强调竖直也是一种垂直,是特殊的垂直情况,是与水平面垂直。
接下来我会给学生讲解重心以及重力的由来。
我会先让学生尝试将钢笔或者刻度尺放在手指上并且能让它们静止不动。学生完成小实验之后,我会提问学生是不是随便怎么放都可以做到静止不动。学生会答出只有在某一个固定的位置才可以。于是我在此基础上总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某一个点上,我们把这个点叫做重心。
我会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重心位置是不是与它的形状以及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学生通过寻找方形薄板以及粗细均匀的直棒的重心的小实验会总结出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最后我会给学生讲解重力的由来。先让学生用细线牵着橡皮做一个“模拟”引力的小实验,然后通过讲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例子使学生明白由于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引力,才会出现多媒体上那些一系列物体在下落的现象。
意图:这样设计不仅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个环节中,教师始终扮演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环节3:拓展提升。
意图:这样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得以拓展,而且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使得有趣的知识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也做到了活学活用。
环节4:小结作业。
对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
意图: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让我在第一时间得到教学反馈,及时加以疏导。
之后我会留下这样一个作业,课后写一篇“如果没有重力,生活将会怎样”的短文。
意图:这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思考,真正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物理重力教案篇二十
本节课的设计依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学生的实际从三个方面出发设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包括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在探究重力的大小和重力的方向知识时设计了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知识,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和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较差,为此在设计时一是改变了原来教材的编排,力的三要素教材上是在学完了重力后才提到,我在设计教学过程,讲重力知识时就按照三要素去讲,隐含着力的三要素,重力势能教材上是学完了整节课后才学习,我在设计时把此部分知识安排在了重力讲完后,这样做以调整让教材中的知识思路更清晰,更便于学生去学习;二是重视物理课的实验性,物理课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实验中获得知识,所以在教学时依据内容需要,设计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培养学生的能力;三是重视物理教学的生活性,物理内容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在教学中列举了大量的与本节知识相关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培养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四、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点 五、教学难点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力的示意图
六、教学准备
1、把本班48名学生进行分组,分成12组,每组确定组长一人,便于在小组实验时的操作。
2、准备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13个,钩码若干,铁架台13个,细线13条
3、所需的其他器材:小黑板2个,建筑用重垂线1个,不倒翁1个,旧式落地扇1个
4、把本节课的练习题、例题写在小黑板上
物理重力教案篇二十一
教师进行实验,反复几次,然后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
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回答出“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实验二:教师向上抛出一个小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情况.
教师进行实验,反复几次,请同学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提问:为什么小球在抛出以后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为什么小球会改变运动方向?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以上现象都说明小球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抛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运动,速度越来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运动,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重力.
(二)新课教学。
1.重力的方向。
[学生]都受到重力.
[老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
[学生]是地球.
[老师]在地面附近有没有不受重力的物体?
[学生]没有.
[学生]这些方向都是一样的.
我们把这个方向叫竖直向下,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的大小。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小的,这里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这两个金属球放在手心感觉一下.
请一位同学到前边来拿起金属球.
[老师]这两个金属球哪个质量大?
[学生]大金属球.
[老师]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哪个金属球的重力大?
[学生]大球.
[老师]金属球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学生]质量越大的金属球,它的重力也越大.
[老师]回答的很对,但这只是一个定性的结论,下面我们定量的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下,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把大小两个金属球用胶条固定两根小线,并挂在两个弹簧秤上)大金属球弹簧秤示数大,挂小金属球的弹簧秤示数小,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我们每个同学的课桌上有一个弹簧秤和3个100g的钩码,请同学们分别测出100g、200g、300g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并计算出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把测量值和计算结果填在教材p96的表格中.下面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教师在同学中巡视,进行指导,了解实验情况,实验结束后请同学说出自己测出的三次重力值和物体的重力与它的质量的比值,将学生测得的值写在黑板上.由于弹簧秤不十分精确以及测量中不可避免的误差,计算出的比值不会正好等于9.8n/kg.应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的说出自己的测量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值不准确的原因.
大量的实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请同学考虑一下g=9.8n/kg,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这个结论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教师应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逐步进行引导)。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已知质量计算出物体的重力,也可以已知重力求出物体的质。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练习结束后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将学生回答内容写在黑板上,最后形成正确解题过程的板书.
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答物体受到的重力是4.41n.
4.重心。
请同学们把直尺、钢笔、铅笔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能静止不动.
学生进行小实验,实验结束后教师提问.
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钢笔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静止不动.
不是,对每一样东西总是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老师:刚才实验中同学们是否注意到,直尺重心的位置与钢笔、圆珠笔等物体重心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没注意的同学可以再试一下.
[学生]直尺重心的位置正好在中间的位置,钢笔、圆珠笔就不在中间.
[老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好,这说明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
外形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球心、圆心、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
现在同学们的课桌上都有两块不规则的纸板,大家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迅速、准确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引导大家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这一物理规律,利用几何中两条。
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的数学规律归纳出用吊线法来确定不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研究了重力,实际研究了两个问题,首先,我们研究了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概念比较复杂,初中只能作一般的了解.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个引力称之为万有引力,地球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就是一般我们所说的地球引力,但是一般地说重力并不等于地球引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中在讲重力时只说“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并没讲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也没有给出重力的定义.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今后到高中还要作进一步研究.今天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重力的三要素,即重力大小的计算、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这三个问题对于今后学习物理十分重要,因此一定要掌握.
物理重力教案篇二十二
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计算重力。
1。通过上节力的三要素的学习引入重力的三要素,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讲解重垂线和重心,培养学生尊重物理事实,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三节内容的基础上,研究最常见的力——重力。教材通过“苹果落地”和“抛出去的石块向地面下落”两个例子使学生认识重力的存在。然后用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方法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质量成倍数关系的钩码所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比值,由此得出重力跟质量成正比,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并由此关系,得出重力的计算公式。
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说明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种讲法比直接告诉学生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更符合逻辑。
由于物体重心的位置跟形状、质量分布情况有关,教材关于重心的问题只做了简单介绍。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中的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正确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的重力方向是不同的,都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并认识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人们把这个方向叫做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为了让学生了解重垂线在建筑中的作用,课后可以让学生利用重垂线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看重垂线是否与墙壁平行),窗台、桌面是否水平(看重垂线是否与窗台、桌面垂直)。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考能力,建议教学中可以演示下面的小实验:手中的小球离开手以后,竖直下落;杯中的水从高处流往低处;小球在桌面上滚到桌边后要落地……等等,让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通过讨论,学生不难得出,物体都是由高处落到低处,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时再总结出: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引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再让学生列举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体受到重力的种种现象。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
物理重力教案篇二十三
本学期我们物理组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落实学校领导工作部署,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教材改革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抓好教学监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从而争取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我们初三物理备课组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件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校教师将一轮课程改革视为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们逐步领会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培育出有创造能力的人。从而形成了"实施新课程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要务在于更新教学观念"的共识。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相信学生都存在发展潜能,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树立学生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使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由于新教材加强了教育的开放性,加强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教师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局限,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其它学科的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学习、体验的实际情境,创设动手实践、创造的现实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教师外、校外,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其次,我觉得加强自我培训、提高自我素质也很必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我们在自修反思的基础上,加强案例式分析,参与分享教学诊断,强调合作等,使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使老师走上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成长历程。切实有效的由新课程的旁观者,变成新课改的组织者、参与者,投身到新课程中的改革中,并在实践中找出其中最关键、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针对自己的实际状况,制定出阶段性学习努力目标,提出具体的实施步骤,在自修自研的基础上对照自我发展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并在教师中进行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使教师既研究了自己,又分享了别人成长的经验,提高了反思能力,自觉调合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
第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需要的。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本次课改的核心之一。不会学习的人将是21世纪的新文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凸现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新课程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教师要走下高高的神坛,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们努力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往互动、合作交流中与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第四,狠抓教学常规工作,重务实,重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教师,每位教师必须备好每一节课,积极从教材中挖掘出启迪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建立教学上的最佳工作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
深入钻研教材,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抓住主线、明确重、难点,搞清肄点,把握关键。精心设计教案。每课教案要做到"五有":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法;有合适精当的练习。要提前两天备课。授课后及时总结本课教学的成功和失误,以便不断改进教法,不断提高质量。重视集体备课。我们坚持单周备课,双周教研活动制度。备课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统一(统一教学目的的、统一重点、统一作业内容、统一教学进度)。按期初制定的教研活动计划正常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应当将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材思路,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单纯依赖教参,备课就缺少源头活水。备课应多方扩充信息,不断充实,完善备课资料,做到与时相和,与时俱进。创新教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扩展思路,加强课改认识,重点反思一节课存在问题的解决。
毕业班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顺利毕业,合格升入新的学校,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我们将以教材为主,打好学生双基,制定系统的、科学的、周密合理的复习计划,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做到段段清、课课结、特别对过去学习底子薄的孩子,更要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更上一层楼。四月份我们物理就进入全面复习阶段,我们将进行系统复习,单元测试,综合练习。以过去中考和模拟考的测试卷为准,整理一系列题反复练习,巩固再巩固,争取有新的突破。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64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