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每个项目都应该总结,帮助我们评估自己的表现并改善工作效率。写总结时要注意掌握好篇幅,避免过于冗长或过于简洁,保持适度的信息量。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主题的总结,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和兴趣。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主流程:
师:今天这一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板书课题)。
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跟着课文中的“我”去探究一番。课文中的“我”在探究学问的过程中,有一番心理活动——(出示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指名读词语)。
师:请仔细观察这几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生1:都是写作者的心情。
生2:写作者的心情变化。
师:快速地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这四个词语,用铅笔圈画下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
生:画句子,读词语。
师:(引读词语)作者的心情首先是——,接着——,然后——,最后——。
(一)交流“满怀好奇”
师:首先让我们默读课文1-2段,探究一番“满怀好奇”这个词语,想一想,“我”为什么满怀好奇?用铅笔画出有关答案。
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师:找到答案的请举手,谁来说一说。(指名回答)。
生:读画出的句子。(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师:(出示句子)是呀,看到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心里便产生了好奇。(“总是”一词有意重读。)谁带着好奇的心情,来读这句话。
生:(读句子)。
师:你好像不太好奇,谁再来读一读?
生:充满好奇地读一读。
师:我们一起像他这样读一遍。
(二)交流“一脸疑惑”
师:可是,当我走进桃园,我又一脸疑惑,是什么让我“疑惑”?默读“一脸疑惑”这个词的上下文,用铅笔画出有关答案。
生:(用铅笔画出有关答案)。
师:谁找到的请举手。
生:“咔嚓,咔嚓”,随着剪刀挥舞,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
师:看到这个情景,我也疑惑了。文中的我是怎么说出自己的疑惑的呢?
生:“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师:他不但回答了问题,读得也有感情,读出了疑惑的语气。大家有疑惑吗?带着疑惑一起读这句话。
(三)交流“将信将疑”
师:那么王大伯是怎么回答我的疑惑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
生:带着问题默读第三自然段。
师:谁来说一说?
生:(读课文,回答问题)看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拿起一根剪下的枝条,笑了笑,对我说:“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接着,王大伯抚摸着那些留下的枝条,充满信心地说:“来年就靠它们结桃子啰!”
师:我听了后又怎么啦?
生齐说:将信将疑。
师:什么是“将信将疑”?
生1:又相信,又不相信。
生2:既相信,又不相信。
生:(默读“将信将疑”的上文,思考)。
师:找到“信”的理由的来说一说。
生:王大伯拿起一根剪下的枝条,笑了笑,对我说:“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
师:是呀,王大伯的话很有道理,使我相信来年会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实。一起读王大伯的话。
生:(齐读王大伯的话)。
师:还有什么地方,使我更相信来年会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实?
生:接着,王大伯抚摸着那些留下的枝条,充满信心地说:“来年就靠它们结桃子啰!”
师:是呀,王大伯是那么有信心,我也有信心了。让我们一起有信心地读王大伯说的话。
生:(齐读王大伯说的话)。
师:还有哪些方面,让我相信了王大伯说的话?
生:王大伯拿起一根剪下的枝条,笑了笑,对我说:“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
师:是呀!除了王大伯说的话,还有什么使我相信?这就需要联系上文再想一想。
生: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师:是呀!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我怎么会不相信呢?可作者为什么不说“相信”,而说“将信将疑”呢?,还有什么“疑”的?再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
生1:枝条越多,桃子才会越多。
生2:枝条少了,桃子不就少了吗?
生3:王大伯剪枝剪得那么快,假如剪错了呢?
生4:虽然是种桃能手,但也会有失手的时候呀!
生5:眼见为实,我还没看到结出的桃子呢。
师:是呀,请同学们带着怀疑的语气读读这一句。(出示:我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生:(带着怀疑的语气齐读这一句)。
(四)交流“又惊又喜”
师:最后的结果怎样呢?
生:(一起回答)又惊又喜。
师:默读最后一段,想想,是什么让我“喜”呢?
生:默读最后一段,回答: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师:桃子大不大?
生齐答:大!
师:(板书:大)从什么地方看出桃子大?
生: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师:桃子多不多?
生:多!
师:(板书:多)从什么地方看出桃子多?
师: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
师:哪些词看出桃子很多?
生:挂满。
师:还有呢?
生:一棵棵。
师:一起读这一句。用一个词形容这些桃子。
生:又大又多。
生:又红又大。
师:能结出这么多这么大的桃子,课文有一段已经暗示我们了。
生:第一自然段。
生:第二自然段。
师:没有花能结出果实吗?
生:第四自然段。
师:谁来读读这一段?老师给他配上音乐。
生:有感情地读第四自然段。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美丽的桃花红云片片。
生: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它们欢天喜地地在花间飞舞。
生:我和小伙伴们在桃园里奔跑着,嬉戏着。
生:王大伯说的话真有道理。
师:王大伯哪句话有道理,谁来读一读。(出示句子:“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
生:(读这一句话)。
师:是呀,王大伯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了剪枝的学问。请齐读课题:剪枝的学问。
师:这句话中不仅告诉我们剪枝的学问,还蕴含着什么道理呢?
生:(哑然)。
师:齐读这句话。
生:(哑然)。
师:减少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增多。
师:课文中,减少了什么,增多了什么?
生:减少了无用的枝条,增多了桃子。
师:是呀!原来“减少”是为了“增加”呀!(师板书:“减少”是为了“增加”)。
生:(插嘴):老师,是增多。
师:“增加”和“增多”意思一样,我们习惯说“增加”。
生:哦!
师:读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减少是为了增多。这就是剪枝的学问让我们明白的道理。
师: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感受?
生:(哑然)。
师:除了课本上有学问,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得到学问?
生:跟老师学。
生:在大自然中学。
生:在生活中学。
师:是呀,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这也是课文带给我们的感受。
师:还有什么感受呢?
生:(哑然)。
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师:《剪枝的学问》这一课给我们的启示可真多呀!下面让我们做一些练习,打开语文课堂作业本。翻到《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完成下列习题。(师出示相关习题。)。
生:(完成作业)。
师:(播放轻音乐,巡视指导)。
师:(拿一名学生的作业放实物投影仪下。)谁来说说她完成得怎么样?
生:她的答案是对的。
师:哪里答得好呢?
生:她写出了“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
生:她还联系自己要像王大伯学习。
生:她的字写得很工整。
生:她的感受谈得很多。
师:是呀,同学们,我们以后做作业就要像王丹萌一样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她写的感受那么全面而又深刻,说明她上课听得很专心。同学们以后也要这样。作业:
1、写出文中表达我心情的变化的词语。
——()——()——()。
2、联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我“信”的原因是;我“疑”的原因是。
3、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附板书:
桃子:大、多减少——增加教后反思:。
面对哑然,适时铺垫,绽放火花。
在总结全文时,课堂上出现了暂时的冷场,学生出现了两次哑然。
1、我问:王大伯的话不仅告诉我们剪枝的学问,还蕴含着什么道理呢?
为了让学生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我先让学生仔细读这句话,然后问:
1、减少的反义词是什么?2:课文中,减少了什么,增多了什么?
然后师总结并板书:是呀!原来“减少”是为了“增加”呀!这就是剪枝的学问让我们明白的道理。
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太笼统,学生一时不知从哪儿说起。在总结了剪枝的学问后,我立即问:除了课本上有学问,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得到学问?学生答道:跟老师学。在大自然中学。在生活中学。师适时总结:是呀,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这也是课文带给我们的感受。
为了让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后,能够感受到各行各业都可以出人才的道理,我联系课文这样说:王大伯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却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种桃能手,可见,各行各业都可以出人才,由此,我们会想到一句名言,是什么?学生很快想到名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让我欣喜万分。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二
今天,我说的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六册《剪枝的学问》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包括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如何突出教学重难点的设计以及相关的教学理论。题目是:“剪繁枝,增实效——说《剪枝的学问》”
1.教材简析。
《剪枝的学问》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第八单元第26课,也是三年级段的最后一篇课文。
“剪枝的学问”这一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的是剪枝方面的学问。但作为小学语文教材,它不是纯粹的介绍所谓的“学问”,而是伴随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明白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叙述笔调轻松活泼,结尾处“我”的感悟写得含蓄深刻。
《剪枝的学问》和前面的《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两篇课文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突出本单元“寓义于言”这个专题,三篇文章尽管体裁不同,分别是寓言、民间传说、记叙文,但是三者都是通过故事的形式,寓之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引发深思。这些课文故事性强,尤其是《剪枝的学问》一课,文中又有许多贴切的词、生动的句、鲜活的段落,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的好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正确读写“远近闻名”、“充满信心”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与价值目标: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给人的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王大伯说的话的意思,体会蕴涵的道理。
4.教学安排。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感受“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这里,说的主要是第二课时。
三年级语文正处于由低年级识字教学为主向高年级阅读教学为主过渡阶段,重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三年级学生是属于低段到高段转折点的学生,积累了一、二年级所学的知识,也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以及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因而,对于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王大伯说的话的理解,应该是比较顺畅的。但课文所要揭示的哲理却是比较深刻透辟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般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需要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内容,从中领悟事理。
1.情境教学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语文的重要特点是“情”,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在设计时我以情为基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教学本课时我使用这样的教学语言:“如果此时王大伯出现在你眼前,你有什么话要跟他说?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王大伯,你剪掉的是什么枝条?为什么剪掉它?”“王大伯,这些粗壮的枝条如果不剪掉行吗?”多媒体画面展示春天桃园红云片片,花香阵阵,引得“蜜蜂花间舞”,引得“游人花下戏”的繁茂景象,展示夏天果园成熟的景象,从情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
2.以读代讲法。
“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本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为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感情朗读贯穿全文教学,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以读代讲,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使学生能“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3.探究感悟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抓住教学的疑点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
新课程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减少是为了增加”是剪枝的学问,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教学的学问。本课设计时,我删繁就简,围绕“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这条主线,三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随着“我”的情感变化起伏,看剪枝、问剪枝、赏桃花、悟道理。整个教学过程,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引导质疑抓主线。
课文描写“我”的心理变化,用了“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这一系列词语,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因而我的教学设计也是紧紧抓住文章的这个课眼。课伊始,复习听写课文中体现“我”心理变化的四个关键词: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指导学生读出“我”不同的心理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理变化的?引导学生读文理解,内化感悟,在随着“我”的情感变化起伏中,共鸣共振,使之懂得“学问学问,一学二问”的道理。
第二环节,逐步解疑悟道理。
1.探究“满怀好奇”
学习第一段,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走近王大伯。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你是从哪里看出了的?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远近闻名、总是、大、甜”的朗读、品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如果此时王大伯出现在你眼前,你有什么问题问他吗?”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王大伯家的桃子为什么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2.探究“一脸疑惑”
和作者一起满怀着好奇走进王大伯家的桃园,看到的是王大伯他们忙着剪枝的情景,“你怎么啦”、“干吗要把好好的枝条剪掉?”一连两个问号,都充分表达“我“当时的着急、不理解、一脸疑惑。
3.探究“将信将疑”
理解王大伯解释剪枝的原因的话语是文章的重点。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与文本进行对话:“王大伯,你剪掉的是什么枝条?为什么剪掉它?”、“王大伯,这些粗壮的枝条如果不剪掉行吗?会有什么后果?”“什么叫“疯长”?”从而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剪掉的是粗壮的而且不结果实的枝条。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对于王大伯的话,“我”是“将信将疑”,我“疑”的是什么呢?我“信”的理由又是什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剪枝动作的熟练,说话时充满的自信,都是令人相信的理由,但是毕竟耳听为虚,没有亲眼见到,我只能“将信将疑”。
4.探究“又惊又喜”
“我”经常挂念着王大伯的桃园,不知道剪枝后到底怎么样了。春天到了,“我”第二次走进了王大伯的桃园,看到了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老师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到到王大伯家的果园,然后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天的桃花盛开的兴旺景象,从而勾起了“我”对王大伯的话成为现实的热切盼望。
夏天到了,该是桃子成熟的季节了。暑假一到,“我”迫不及待地第三次走进了王大伯的桃园。教师出示第五自然段,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找出这时的“我”看到的桃园景象,引导学生抓住“一棵棵、挂满”体会桃子的多,从“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体会果实的丰美。然后,老师不失时机地出示画面,王大伯家果园丰收的景象使得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声。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画面的创设,巧妙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的氛围。一个“啊”字,一个“!”,都充分表现出了“我”又惊又喜的激动心情。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之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我”为什么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感悟桃园的喜人的丰收景象验证了王大伯的话。
“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王大伯去年说了哪番话?其中又有什么道理呢?最后再次回顾王大伯的话语,研讨枝条减少了,结的桃子却更多更大的对比关系,这就是剪枝的学问。
课文的思路与“我”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密切契合,因此,本课的教学思路就抓住了“我”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紧紧与课文内容扣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握情节,前后联系,领悟事理,循序展开。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求学问。
总结全文,其实果树要想结出又大又多的果实,除了要剪去无用的枝条,还会摘去多余的花和果,出示图片,带领学生走进果园,看看工人们是如何管理果园的(施叶面肥、人工受粉、摘除多余的花多余的果、为水果套袋,提高果品的质量等)。原来生产劳动中也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为帮助学生加深对“剪去多余枝条、增加果实产量”这个道理的认识,我设计了说话写话练习:由于种桃能手王大伯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又大又多,所以到桃园参观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可最近王大伯比较忙,请学生做回小小讲解员,代替王大伯来介绍介绍摘花的学问、摘果的学问(两个内容自选其中一个)。这样举一反三,学生对“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加深了认知的深度。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读完全文,我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道理,例1:菊花摘花蕾,少留几朵,开出又大又美的菊花。例2:学校花坛里的月季花,冬天要剪枝,来年会长出新枝条,开出更多更美的月季花。例3:计划生育,减少人口,提高生活质量。例4:我们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三项规定后,我们的书包轻了,我们重复机械的作业少了,但我们的校园生活更丰富了,同学们参加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得更有兴趣,发展更加全面了。……这样的操作,从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知识,也是为了满足孩子无限的求知欲,学生对“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明白我们做事不要一味的求多,而要少而精。
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学了课文之后,希望同学们像文中的“我”一样,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发问,去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赠送名言:“学问学问,一要学二要问。”“生活处处有学问,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一环节告诉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学语文,鼓励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业设计:
课后向父母、亲戚、邻居、朋友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减少”是为了“增加”的典型事例,也可了解其他方面蕴涵的哲理,并记录下来,在班中交流。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三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我”在桃园里和王大伯之间的一段佳话,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中充满了哲理,充满了知识。我们必须留心周围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学习。作者依照事物的发展顺序,依循“生疑-----释疑-----明理”的线索,紧扣题目记叙。
学情分析:。
作者能写出剪枝的学问,说明作者善于观察。作为园艺师的王大伯修剪枝条不足为怪。可“我”却细心的发现王大伯剪的是一些很粗壮的枝条,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王大伯的说明,道出了“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一生活中的辨证的哲理,给人深刻的启迪。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了解一件事情。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看过的或家中有人养花的请举手。
2、他们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3、你知道为什么吗?
4、修剪枝条还有这么多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跟修剪枝条有关的文章,题目就是“剪枝的学问”。
5、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略)。
(2)指明逐行读。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4)齐读生字词。
(5)理解脉络。
三、精读训练。
2、齐读第5自然段。
3、牵动导读第1、2自然段。
(1)“我”是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样的认识?一开始“我”的心情怎样?“不解”(板书?
(3)什么原因使我不解?
(4)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5)(4)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过渡:一个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为什么要剪掉那么多的枝条,还能结桃子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布置作业。
用钢笔描红,并在田字格上仿写两遍。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4)“我”听王大伯的解释,有什么表现?什么叫“将信将疑”?我还有怀疑什么?
(5)知道朗读第3自然段。
2、导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
(2)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3)齐读“春天到了……飞舞“这三句话。
(4)在桃园里和小伙伴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5)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3、导读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
(2)王大伯的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喜的是什么?惊的是什么?
(5)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分组分段朗读全文,说说剪枝的学问是什么?
2、教师小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更好的生活。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要做有心人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要做有心人的道理。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6课,齐读课题:《剪枝的学问》。
挂满盼望不禁剪刀咔嚓着急成熟暑假能手营养浓郁蜜蜂。
1.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王大伯吧。指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a王大伯是一位怎样的人?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远近闻名是什么意思?无论是远处还是近处都听过这个名字,形容很有名。能换个词吗?(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b还能从哪里能看出王大伯是种桃能手?“总是”他总是能种出怎样的桃子?点红又大又甜。
王大伯可真不简单,谁来夸夸鼎鼎大名的王大伯?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评:我听出了你的敬佩之情;王大伯的名气可真大呀;王大伯可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种桃能手。)。
2.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王大伯种的桃子。齐读。
(1)数量多:一棵棵、挂满。
(2)颜色美:光鲜红润,理解词语。
(3)个头大:胖娃娃的脸,比喻句。
王大伯家的桃子真是又大又美,让人忍不住去尝一口。(评:这么多的桃子怎么数都数不清了;这些桃子可真可爱呀;听了你的朗读,我都忍不住去尝一口了;让我们一起去尝一尝。)。
3.为什么王大伯能种出这么多又大又甜的桃子呢?剪枝里面究竟有着怎样的学问呢?就让我们跟着小作者一起走进桃园去看一看。三、一进桃园。
1.刚开始走进桃园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满怀好奇)。
如果将“满怀好奇”改成“好奇”好不好?为什么?(不好,满怀好奇好奇的程度更深。)。
谁能读出小作者的满怀好奇?指读,齐读。
(评:只有一点点的好奇;还不够;我听出来了,你对王大伯的桃园充满了疑问。)。
2.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后,我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出示:随着剪刀挥舞,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
从挥舞你读出了什么?(王大伯剪得很快)。
王大伯剪枝动作真是太熟练了。谁能读出他剪枝的熟练?
(评:剪得可真快呀;王大伯剪枝的身影真是太美了;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王大伯正熟练地剪枝呢。)。
3.随着那一声又一声的咔嚓声,地上的树枝越来越多。同学们,看到站在桃园的我心情变得怎么样?(着急)谁来读读我的话?(指导读出我的焦急和不理解。)。
我听出来你非常着急,你在着急什么?(生:枝条都剪掉了,怎么结出更多的桃子呢?是呀,王大伯好好的枝条都剪掉了,难怪我要着急。还有谁愿意来读一读。)。
(评:剪了这么多,还怎么结桃子呀;王大伯这么做可真不理智。)。
谁能为我们表演出“一脸疑惑”的样子。(评:你的脸上写满疑惑,眼中充满疑惑。)。
出示:王大伯拿起一根剪下的枝条,笑了笑,对我说:“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把许多养分夺走。”
(1)指名交流我们看,这里讲的“这种枝条”指的是怎样的枝条?“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的”
(2)“疯长”是怎样?枝条“疯长”了,会产生什么后果?想象“疯长”的情景。(指导回答疯狂地长、不停地长、拼命地长,长得满树都是树枝。桃树的营养都被树枝吸光了,结不了又大又甜的桃子。)。
(3)学到这里,你知道为什么王大伯要剪枝了吗?请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
(4)齐读王大伯的话,体会一下将这些枝条剪掉的必要性。
指名读。这里有一个表示动作的词呢!大家从“抚摸”这个词能体会出什么?(对剩下的枝条充满希望,当它们宝贝一样。很爱护它)。
为什么这么有自信?(王大伯很有经验,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是的,王大伯有很多种桃子的`经验,他相信自己一定能种出又大又甜的桃子。谁能读出王大伯的自信?(评:王大伯可真自信呀;相信王大伯一定能成功;我听出来了,此刻的王大伯信心满满。)。
文中的我相信王大伯的话吗?文中有一个词。点红将信将疑,将信将疑是什么意思?(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半信半疑。)我相信什么?怀疑什么?(王大伯是种桃能手,经验丰富,他的话不会错的;但剪掉了粗壮的枝条,桃子不就少了吗?)现在谁能读好小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评:我听出三分怀疑了;我听出了你的半分相信;我听出来了,你对王大伯的话半信半疑)。
6.第一次进入桃园小作者的心情由满怀好奇变为一脸疑惑,后来又变成将信将疑,现在请同学们分角色再来读一读第2-3自然段,再次体会一下文中的我一进桃园的情境,感受他的心理变化。四、二进桃园。
(1)仔细听。听完之后,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ppt修改)师配乐范读,学生想象。
(2)同学们说的可真好,让我们来看看桃花盛开的样子吧!出示桃花盛开的图片。
多么热闹的景象!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想到了哪些成语呢?
指名说,然后教师出示一组相关的成语,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名读。出示:
含苞欲放竞相开放繁花似锦春色满园。
红云片片蝶舞翩跹花香四溢香气袭人。
2.看到这么美的景象,此刻“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文中有句话点明了,谁来读读?你为什么要重读这个词?因为小作者特别希望看到桃花变成又大又甜的桃子。谁能将他的急切心情读出来?指名读,(评:我只听出了几分盼望,谁能读得再急切些;我听出了你急切的心情;看来,你真的很希望桃树早日结果啊。)。
现在让我们将第4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把这美景牢牢记在心中,也将我的急切盼望的心情读出来。五、三进桃园。
1.暑假里,我又一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我又看见了怎样的情景呢?一起读。
2.看到这些又大又甜的桃子,我的心情怎么样?(又惊又喜)惊讶什么?
3.除了又惊又喜,小作者还不禁想起了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剪枝究竟有怎样的学问?(引导回答:为了结出更多更好的果实,就一定要舍弃没用的枝条,虽然枝条减少了,但是果实增加了;所以说有时候“减少”并不是坏事,而是为了“增加”;只有去掉无用的、有害的,才能得到更多的、更大的)相机板书:“减少”“增加”
小结:原来,王大伯剪枝是为了来年收获更多更大的桃子,表面上的“减少”是为了以后的“增加”。这就是剪枝的学问。
出示道理:“减少”就是为了以后的“增加”。齐读。
1.今天我们认识了种桃能手王大伯,知道他可以种出又大又甜的桃子。我们还跟随小作者三次走进了桃园,刚开始我们对王大伯的桃园满怀好奇,在看到王大伯在剪枝后,又变得一脸疑惑。当听到王大伯说剪枝可以结出更多跟大的桃子时,我们变得将信将疑。夏天看到桃园里果然结出了更多更好的桃子时,心情最后又变得又惊又喜。原来,王大伯剪枝是为了来年收获更多更大的桃子,表面上的“减少”是为了以后的“增加”。这就是剪枝的学问。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学问,只要你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
2.你知道在生活中还有那些“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例子吗?
王大伯种的桃子远近闻名,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你作为桃园小导游,该怎样向游客介绍王大伯的桃园以及他剪枝的学问呢?附板书:
满怀好奇减少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增加。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五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介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第二三自然段写“我”在果园见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非常奇怪,经询问,了解了剪枝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写春天来了,桃花盛开,“我”盼望花儿早日结果。第五自然段写桃子丰收了,“我”在惊喜的同时真正理解了王大伯的话。
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蕴籍,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课文的重难点是把握“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给人的启示。二、设计理念和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活动。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有自读、精思。
1、引导学生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精读课文。
2、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懂得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我班学生比较乖巧、懂事。但班里优生较少,中间学生居多。这些学生比较懒惰,不善于思考。每次上课,当我提出问题时,总是那几个喜欢动脑举手发言的学生回答。《剪枝的学问》这篇课文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而且文中对于我的感悟,写得比较含蓄。班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一)、概括课文内容。
先让学生朗读全文,找出描写“我”心理变化的四个词(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板书。让学生根据这四个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课文内容。)。
(二)、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小节,认识王大伯。
学生通过朗读第一节,找出关键词(远近闻名、总是、大、甜),感受到王大伯是种桃能手。这样设计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的朗读、品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体验,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2、学习第二三小节,体会“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的过程。
1)、第二三小节是课文的重点,通过边读边想,主要让学生明白: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二三节,找一找我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看到了什么?并用一句话概括这番情景。看到好好的枝条被剪掉,我的心情怎样?让学生读一读“我”问王大伯的话,理解当时“我”的心情。朗读时,要注意读好几个语气词,读好两个问号。
2)、看到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把剪枝的原因告诉了“我”。理解王大伯的话:“你别看这跟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是重点。让学生反复读这段话后,小组讨论:什么叫“疯长”?纸条疯长了,会产生什么后果?这些粗壮的枝条该不该剪?扣准了“疯长”这个字眼,学生对“剪枝的学问”就有了初步的了解。
3)、我接着提问:听了王大伯的话,我将信将疑。我相信什么?怀疑什么?老师的追问使得学生再次联系文本。
3、学习第四节,这一节写得春天的桃园,写得很美。这一节,可以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4、学习第五节,感受我“又惊又喜”的心理活动。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王大伯的桃园变成什么样了?当我看到这一切是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是什么?此时的我,明白了什么?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句。因为这一句与王大伯剪枝时说的话相呼应,验证了王大伯的话有道理。让学生明白剪枝里头真有大学问!
三、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1、在学生了解了作者从冬季进入桃园的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惊又喜,终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话以后,请学生再读课文,再次感受。
2、读了课文,听了王大伯的话,你有什么感受?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感情升华,使学生内心感悟得到深层次的内化。
3、全文总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处处留心生活,善于观察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就能成为生活中有学问的人。
四、拓展延伸。
1、读完全文,思考:我从王大伯的话里悟出什么道理?学习了这篇课文后联系自己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多”不一定比“少”好。
2、联系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可以向自己的父母、亲戚、邻居了解)。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六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第26课《剪枝的学问》。
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最后,含蓄的写出了“我”的感悟。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本课教学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因此,教学中教师通过文字信息“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等让学生从文中去接收、去感悟,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出文字的含义,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意境。为此,我制定了如下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悟,基本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能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在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对文本的研读。在朗读、理解文本的时候,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根据这个理念,我对第二课时学文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文内涵。
1、复习导入,探究学文。
课文中的“我”三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谁能告诉我小作者三次走进桃园都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后板书: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这个环节设计巩固了课文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按照学生的意愿来学习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孩子们带着“对这三次进桃园哪一次最感兴趣,就去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最感兴趣?”实实在在的给足时间,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并且我要求学生用“我喜欢第———次去桃园,因为———”的句式来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说完整通顺的话。
2、读读说说三进桃园,语言实践。
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让孩子自读,不仅再次清晰了文路,而且使文章前后呼应,依次展开,通过学生练读、指名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点评。指导读好“我”的话:“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为孩子搭建一个展示朗读的舞台,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挥潜在智能的机会。
3、挖掘资源,丰富积累。
在课文中有几处知识点,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引导学生理解:
什么是剪枝?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剪掉的是粗壮的而且不结果实的枝条。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语文是读出来的。”这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同时读、思、议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读书中达到目标。
指导读好王大伯的话,根据我班两极分化这一现象,课堂上,我特别关注关注弱势群体:我要找那个这堂课没举过手的学生回答。难道只要是粗壮的枝条就都要剪掉吗?从王大伯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生再读课文全班交流。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呢?本环节给学生提供合作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共享成果。
我接着提问:听了王大伯的话,我将信将疑,我相信什么?怀疑什么?他凭什么就相信呢?教师的追问使得学生再次联系文本。
4、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在学生了解小作者三个季节都在关注着王大伯的桃园,从冬季的疑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惊又喜终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话以后,请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读,再次感受。
通读了课文,听了王大伯的话,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想做的都可以谈。我设计这一环节,意在升华情感,使学生内心感悟得到深层次的内化。
5、总结升华。
生活中有很多的学问,我希望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善于思考的头脑去探索,你一定能成为生活中有学问的人。这一环节告诉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学语文,树立大语文观,鼓励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体验。
1、内容延伸,探求知识。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联系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在开放的、自主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七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录音,小黑板。
两课时。
1、谈话,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
2、他们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3、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1、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的,不理解的生字。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剪枝远近闻名疯长挥舞。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疯长远近闻名挥舞养分吸收营养。
(2)指名读一读。
(3)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领会部分词语的意思。
(4)指导书写生字:嚓疯靠注意间架结构难写的生字。
3、自由轻声读课文。
4、指名读课文,相机指点。
1、学习第5节,出示“减少是为了增加,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我”认为什么里面还真有道理?
“减少”是为了“增加”是从哪个事情中得知的?
齐读第5节。
2、学习1、2节。
(1)“我”是不是一开始就这样认为?
(2)什么原因使我不解?
(3)自由读一读1、2节。
(4)读了射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王大伯是种桃能手,从哪里可以看出?
王大伯剪得多,从哪里可以看出?
剪掉这么多的.枝条,我非常不理解,我是怎样问王大伯的?这两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我的不解之情?指导朗读。
(5)指导朗读1、2两节。
1、抄写词语。
2、读熟课文。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导读。
(4)我听了王大伯的解释,有什么表现?
(5)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一读。
(2)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3)指导朗读这几句。
(4)在桃园里和小伙伴们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5)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3、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王大伯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4)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读最后一句。
(5)看看下面的事件中是不是也隐含这样的道理?
兵不在多,而在精。
妈妈常劝我考试要丢下思想包袱,才能考好。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小结:看来“减少”是为了“增加”。这里面还真有学问,要不然它怎么会运用到各个方面呢?所以,我们平常做事也要注意这个道理。
(6)齐读这一自然段。
2、小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更好地生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增加——产量——进步和成功。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八
背景:镇江市解放路小学“敏成之秋教学文化节”
课题:《月光启蒙》。
时间:xx年11月22日。
地点:镇江市解放路小学三年级。
执教:镇江市解放路小学 王燕。
记录:丹徒区教育局教研室 孔令权 。
师:俗话说得好,生活处处皆学问,你的学问是从哪来?
生:从书本中来 。
生:从老师的话中来。
生:从家长那来 。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剪”是个生字,怎样记住它?
生:上面是个前,下面是个刀。
师:让我们再读课题。
师:作者三进桃园,弄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放声读课文,让老师听到你的的声音,要读得字字清楚,句句流畅。
师:老师从同学们的眼神里知道了什么是求知若渴,教师准备了一些词语考考大家,出示词语。
师:你知道不禁是什么意思? 。
生:就是不由自主。
生齐读词语。
师:为什么要剪枝,剪枝有怎样的学问,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我心情的词语。
生: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着急。
师:你知道她为什么好奇嘛,她好奇的原因是什么?
生:她想去看个究竟。
师:她看到了什么呢? 。
师:你看到剪挥舞想到什么样的情景。
生:枝条落地。
生:毫不留情。
生:动作非常快。
生:动作很熟练。
师:你看着心疼吗?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剪枝呢?
生:这样的话桃子就会结的又大又好。
生:这么粗的枝条为什么要剪掉呢,剪掉了还怎样结桃子呢 。
生:齐读。
师:谁来学一学王大伯的样子并说一说。
生:读王大伯说的话。
师:你觉得这个王大伯说的像不像?
生:像 。
师:谁再来学一学王大伯。
生:读王大伯说话。
师:听了王大伯的这段话你信吗?
生:信,因为王大伯是种桃能手,他说话的话我一定相信。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他是种桃能手的?
生:因为他种出来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师:还有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 。
生:我是将信将疑 。
师:什么是将信将疑?
生:就是有些相信有些不相信。
生:我相信他因为他是种桃能手,我不相信的是他是因为他把嫩嫩的。
枝条剪掉了能长出那么好的桃子。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教师读,想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
生: 。
我已经闻到了桃花的香味了。
师:小作者在和他的朋友奔跑,心情非常兴奋很高兴,这时候他还将信将疑的了吗?
生:不,我是更加相信了。
师:同学们一起拿起书读一读春天的桃园。
生:齐读。
师读这一段。 。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很漂亮,桃子很多(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桃子长得非常的好,长得全都红了而且每棵树上都挂满了桃子。
师:还有哪个同学想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生:我看到了那么多的桃子都流口水了。
生:又惊又喜 。
生:王大伯去年说的那段话还真有道理呢。
师:这么可爱的桃子作者把它形容成什么?
生:胖娃娃的脸蛋。
师:小朋友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他又惊又喜,同学们说说看他惊的原因是什么?
生:他把枝子剪了还能长出这么好的桃子。
师:这么多又这么好的桃子是怎么得来的?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
生:如果不长的话枝条会疯长。
师:什么叫疯长?
生:不停的长,疯狂的长。
师:剪少了枝条会怎样?
生:减少了枝条,增加了桃子使桃子变甜了,增加了养份。
师:小作者还有一喜,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
师:这段话藏着什么样的道理呢?谁来说一说。
生:我懂得了剪去了没有用的枝条就能保证有用的枝条长出果子。
生:要把好的留下来,不好的扔掉。
生:我得到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
生:剪少了枝条, 。
师:对了,减少就是为了增加。
师小结:生活处处皆学问,愿同学们都做一个有心人。(略)。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九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我”在桃园里和王大伯之间的一段佳话,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中充满了哲理,充满了知识。我们必须留心周围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学习。作者依照事物的发展顺序,依循“生疑-----释疑-----明理”的线索,紧扣题目记叙。
学情分析:。
作者能写出,说明作者善于观察。作为园艺师的王大伯修剪枝条不足为怪。可“我”却细心的发现王大伯剪的是一些很粗壮的枝条,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王大伯的说明,道出了“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一生活中的辨证的哲理,给人深刻的启迪。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了解一件事情。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看过的或家中有人养花的请举手。
2、他们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3、你知道为什么吗?
4、修剪枝条还有这么多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跟修剪枝条有关的文章,题目就是。
5、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指导。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略)。
(2)指明逐行读。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4)齐读生字词。
(5)理解脉络。
三、精读训练。
2、齐读第5自然段。
3、牵动导读第1、2自然段。
(3)什么原因使我不解?
(4)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5)(4)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过渡:一个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为什么要剪掉那么多的枝条,还能结桃子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布置作业 。
用钢笔描红,并在田字格上仿写两遍。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5)知道朗读第3自然段。
2、导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
(2)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3)齐读“春天到了……飞舞“这三句话。
(4)在桃园里和小伙伴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5)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3、导读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
(2)王大伯的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喜的是什么?惊的是什么?
(4)那么到底是什么?
(5)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分组分段朗读全文,说说是什么?
2、教师小结: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更好的生活。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十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通过学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了解一件事情。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看过的或家中有人养花的请举手。
2、 他们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3、 你知道为什么吗?
4、 修剪枝条还有这么多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跟修剪枝条有关的文章,题目就是“剪枝的学问”。
5、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2、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略)。
(2)指明逐行读。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4)齐读生字词。
(5)理解脉络。
三、精读训练。
2、 齐读第5自然段。
3、 牵动导读第1、2自然段。
(3)什么原因使我不解?
(4)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5)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过渡:一个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为什么要剪掉那么多的枝条,还能结桃子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布置作业。
用钢笔描红,并在田字格上仿写两遍。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5) 知道朗读第3自然段。
2、 导读第四自然段。
(1) 指名读。
(2) 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3) 齐读“春天到了……飞舞“这三句话。
(4) 在桃园里和小伙伴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5) 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3、 导读第五自然段。
(1) 指名读。
(2) 王大伯的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 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喜的是什么?惊的是什么?
(5) 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 分组分段朗读全文,说说剪枝的学问是什么?
2、 教师小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更好的生活。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十一
1.教材简析。
《剪枝的学问》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第八单元第26课,也是三年级段的最后一篇课文。
“剪枝的学问”这一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的是剪枝方面的学问。但作为小学语文教材,它不是纯粹的介绍所谓的“学问”,而是伴随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明白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叙述笔调轻松活泼,结尾处“我”的感悟写得含蓄深刻。
《剪枝的学问》和前面的《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两篇课文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突出本单元“寓义于言”这个专题,三篇文章尽管体裁不同,分别是寓言、民间传说、记叙文,但是三者都是通过故事的形式,寓之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引发深思。这些课文故事性强,尤其是《剪枝的学问》一课,文中又有许多贴切的词、生动的句、鲜活的段落,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的好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正确读写“远近闻名”、“充满信心”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与价值目标: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给人的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王大伯说的话的意思,体会蕴涵的道理。
4.教学安排。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感受“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这里,说的主要是第二课时。
【以人为本,说学情】。
三年级语文正处于由低年级识字教学为主向高年级阅读教学为主过渡阶段,重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三年级学生是属于低段到高段转折点的学生,积累了一、二年级所学的知识,也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以及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因而,对于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王大伯说的话的理解,应该是比较顺畅的。但课文所要揭示的哲理却是比较深刻透辟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般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需要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内容,从中领悟事理。
【紧扣重点,说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语文的重要特点是“情”,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在设计时我以情为基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教学本课时我使用这样的教学语言:“如果此时王大伯出现在你眼前,你有什么话要跟他说?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王大伯,你剪掉的是什么枝条?为什么剪掉它?”“王大伯,这些粗壮的枝条如果不剪掉行吗?”多媒体画面展示春天桃园红云片片,花香阵阵,引得“蜜蜂花间舞”,引得“游人花下戏”的繁茂景象,展示夏天果园成熟的景象,从情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
2.以读代讲法。
“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本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为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感情朗读贯穿全文教学,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以读代讲,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使学生能“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3.探究感悟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抓住教学的疑点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
【以学定教,说流程】。
新课程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减少是为了增加”是剪枝的学问,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教学的学问。本课设计时,我删繁就简,围绕“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这条主线,三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随着“我”的情感变化起伏,看剪枝、问剪枝、赏桃花、悟道理。整个教学过程,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引导质疑抓主线。
课文描写“我”的心理变化,用了“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这一系列词语,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因而我的教学设计也是紧紧抓住文章的这个课眼。课伊始,复习听写课文中体现“我”心理变化的四个关键词: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指导学生读出“我”不同的心理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理变化的?引导学生读文理解,内化感悟,在随着“我”的情感变化起伏中,共鸣共振,使之懂得“学问学问,一学二问”的道理。
第二环节,逐步解疑悟道理。
1.探究“满怀好奇”
学习第一段,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走近王大伯。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你是从哪里看出了的?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远近闻名、总是、大、甜”的朗读、品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如果此时王大伯出现在你眼前,你有什么问题问他吗?”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王大伯家的桃子为什么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2.探究“一脸疑惑”
和作者一起满怀着好奇走进王大伯家的桃园,看到的是王大伯他们忙着剪枝的情景,“你怎么啦”、“干吗要把好好的枝条剪掉?”一连两个问号,都充分表达“我“当时的着急、不理解、一脸疑惑。
3.探究“将信将疑” 。
理解王大伯解释剪枝的原因的话语是文章的重点。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与文本进行对话:“王大伯,你剪掉的是什么枝条?为什么剪掉它?”、“王大伯,这些粗壮的枝条如果不剪掉行吗?会有什么后果?”“什么叫“疯长”?”从而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剪掉的是粗壮的而且不结果实的枝条。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对于王大伯的话,“我”是“将信将疑”,我“疑”的是什么呢?我“信”的理由又是什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剪枝动作的熟练,说话时充满的自信,都是令人相信的理由,但是毕竟耳听为虚,没有亲眼见到,我只能“将信将疑”。
4.探究“又惊又喜”
“我”经常挂念着王大伯的桃园,不知道剪枝后到底怎么样了。春天到了,“我”第二次走进了王大伯的桃园,看到了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老师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到到王大伯家的果园,然后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天的桃花盛开的兴旺景象,从而勾起了“我”对王大伯的话成为现实的热切盼望。
夏天到了,该是桃子成熟的季节了。暑假一到,“我”迫不及待地第三次走进了王大伯的桃园。教师出示第五自然段,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找出这时的“我”看到的桃园景象,引导学生抓住“一棵棵、挂满”体会桃子的多,从“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体会果实的丰美。然后,老师不失时机地出示画面,王大伯家果园丰收的景象使得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声。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画面的创设,巧妙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的氛围。一个“啊”字,一个“!”,都充分表现出了“我”又惊又喜的激动心情。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之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我”为什么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感悟桃园的喜人的丰收景象验证了王大伯的话。
“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王大伯去年说了哪番话?其中又有什么道理呢?最后再次回顾王大伯的话语,研讨枝条减少了,结的桃子却更多更大的对比关系,这就是剪枝的学问。
课文的思路与“我”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密切契合,因此,本课的教学思路就抓住了“我”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紧紧与课文内容扣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握情节,前后联系,领悟事理,循序展开。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求学问。
总结全文,其实果树要想结出又大又多的果实,除了要剪去无用的枝条,还会摘去多余的花和果,出示图片,带领学生走进果园,看看工人们是如何管理果园的(施叶面肥、人工受粉、摘除多余的花多余的果、为水果套袋,提高果品的质量等)。原来生产劳动中也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为帮助学生加深对“剪去多余枝条、增加果实产量”这个道理的认识,我设计了说话写话练习:由于种桃能手王大伯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又大又多,所以到桃园参观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可最近王大伯比较忙,请学生做回小小讲解员,代替王大伯来介绍介绍摘花的学问、摘果的学问(两个内容自选其中一个)。这样举一反三,学生对“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加深了认知的深度。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读完全文,我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道理,例1:菊花摘花蕾,少留几朵,开出又大又美的菊花。例2:学校花坛里的月季花,冬天要剪枝,来年会长出新枝条,开出更多更美的月季花。例3:计划生育,减少人口,提高生活质量。例4:我们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三项规定后,我们的书包轻了,我们重复机械的作业少了,但我们的校园生活更丰富了,同学们参加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得更有兴趣,发展更加全面了。……这样的操作,从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知识,也是为了满足孩子无限的求知欲,学生对“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明白我们做事不要一味的求多,而要少而精。
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学了课文之后,希望同学们像文中的“我”一样,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发问,去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赠送名言:“学问学问,一要学二要问。”“生活处处有学问,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一环节告诉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学语文,鼓励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业设计:
课后向父母、亲戚、邻居、朋友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减少”是为了“增加”的典型事例,也可了解其他方面蕴涵的哲理,并记录下来,在班中交流。
调查记录表。
调查人(学生姓名)调查时间 具体事例:说明道理:
【浓缩文本,说板书】。
板书设计是教案的浓缩,是课文内容的主线,是主题的升华。“我”的心理变化的四个词语是课始时指名学生听写上去的,“我”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正是课文的思路,也是本课的教学思路。几个问号、一个感叹号表现的是“我”情感的起伏,也是“我”探究学问的过程,真是“一标一点总关情”!同时“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也在板书中得以体现。
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
“减少”是为了“增加”
语文教学倡导简约,这是一个把握教材,重组教材,恰当取舍的过程。我们语文老师不妨也学习果农的剪枝艺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作必要的“修剪”,将语文教得简单些,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十二
(1)指导读。
(4)我听了王大伯的解释,有什么表现?
(5)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一读。
(2)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3)指导朗读这几句。
(4)在桃园里和小伙伴们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5)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3、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王大伯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5)看看下面的事件中是不是也隐含这样的道理?
兵不在多,而在精。
妈妈常劝我考试要丢下思想包袱,才能考好。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小结:看来减少是为了增加。这里面还真有学问,要不然它怎么会运用到各个方面呢?所以,我们平常做事也要注意这个道理。
(6)齐读这一自然段。
2、小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更好地生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增加产量进步和成功。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十三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教学过程 及设计意图】。
一、自主提问,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读题,引导提问:同学们,看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
(生提问,师帮助整理并板书:谁剪枝?剪枝的学问是什么?什么是剪枝?为什么剪枝?怎样剪枝?剪去什么枝?)。
2.师表扬学生会提问,并指出这几个问题正是本课学习的主要目标。
二、初读感知,自主探究。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小节。
2.检查初读。
师:谁想读一读你会读的生字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读生字词,同座位互相帮助学习生字词。指名读,师相机点拨。(“疯”注意读准后鼻音;“禁”是前鼻音。)。
3.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的每一节?老师要请几位同学读?(五位)其余同学重点听听字音是否读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了。
4.师:通过读课文,同学们对哪些问题已经清楚了?(同座位讨论。)。
5.汇报交流。
师:通过初读,同学们就已经有了这些理解,真了不起。让我们再来仔细读一读这些语句,好好体会。
三、精读分析。交流感悟。
1.根据师生共同筛选出的主要问题,精读主要小节,抓住关键词句和重点语段,理解文章内容,引导体会“剪枝的学问究竟是什么?”
2.自读1、2自然段,划出描写“王大伯是个什么样的人?”的词句。
师:什么样的人是种桃能手?(在种桃方面很有研究)。
师:王大伯是种桃能手,你是怎么知道的?(抓住“远近闻名,总是那么大,那么甜”这几个词指导学生读好。)。
3.出示“我”的问话:“王大伯,……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师:对这位种桃能手,“我”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抓住“挥舞”、“一根根”体会王大伯剪枝剪得多;抓住“我”的问句中“怎么啦?”“干吗”“好好的枝条剪掉”来理解“我”的焦急,对王大伯剪枝做法的不理解之情。)。
师:这句话该怎么读?(同座位互读,指名读)。
4.默读第三节,边读边思考:从王大伯的话中,你了解到剪枝有什么学问呢?
(1)四人小组围绕主要问题“王大伯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展开讨论;师巡视,下到各小组倾听。组织学生汇报,引导交流。
(2)师: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留下的是什么枝条?
(3)师:王大伯对这两种枝条的态度怎样?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
(4)出示第三节,试着读一读王大伯的这番话。
(5)师:看来,剪枝真是有学问啊!你读懂了吗?
自主选择读书的伙伴,分角色读。
(6)师:可是,“我”对王大伯的话为什么会“将信将疑”?你有什么想法?
5.后来,“我”相信了吗?读一读最后两小节。边读边想想,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1)读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对有关句子进行批注。
(2)组织学生在组内和全班交流自己的体会。(抓住“春天”时桃花盛开的语句,即“春天到了,……飞舞”这三句话,抓住暑假时走进桃园看到的景象,即“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脸蛋”,引导学生品读。体会正是由于“剪枝”,使得桃花开得茂盛,桃子结得大而多。)。
四、研读拓展,促使内化。
1.出示四个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师:看看这几个词,这篇课文学完了,你认为应该怎样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让学生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说一说,再采用学生自荐读、对比读、小组推荐读等形式来读,读中体会“我”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2.师:看来,剪枝的确是有学问的,用自己的话说说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引导学生发散思考:“减少”是为了“增加”;去“伪”存“真”,去“杂”存“精”;有所失也会有所得……)。
3.拓展作业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情中隐含着这样的道理?请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多多益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88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