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总结是必不可少的。研究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对写作有很大帮助。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并改正一些不良习惯或错误思维方式。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一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第26课《剪枝的学问》。
一、教材分析。
《剪枝的学问》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第八单元第26课,也是三年级段的最后一篇课文。
“剪枝的学问”这一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的是剪枝方面的学问。但作为小学语文教材,它不是纯粹的介绍所谓的“学问”,而是伴随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明白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叙述笔调轻松活泼,结尾处“我”的感悟写得含蓄深刻,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剪枝的学问》和前面的《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两篇课文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突出本单元“寓义于言”这个专题,三篇文章尽管体裁不同,分别是寓言、民间传说、记叙文,但是三者都是通过故事的形式,寓之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引发深思。这些课文故事性强,尤其是《剪枝的学问》一课,文中又有许多贴切的词、生动的句、鲜活的段落,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的好素材。
二、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比较乖巧、懂事。但班里优生较少,中间学生居多。这些学生比较懒惰,不善于思考。每次上课,当我提出问题时,总是那几个喜欢动脑举手发言的学生回答。《剪枝的学问》这篇课文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而且文中对于我的感悟,写得比较含蓄。班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法和学法。
1.情境教学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语文的重要特点是“情”,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在设计时我以情为基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教学本课时我使用这样的教学语言:“如果此时王大伯出现在你眼前,你有什么话要跟他说?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王大伯,你剪掉的是什么枝条?为什么剪掉它?”“王大伯,这些粗壮的枝条如果不剪掉行吗?”多媒体画面展示春天桃园红云片片,花香阵阵,引得“蜜蜂花间舞”,引得“游人花下戏”的繁茂景象,展示夏天果园成熟的景象,从情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
2.以读代讲法。
“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本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为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感情朗读贯穿全文教学,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以读代讲,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使学生能“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3.探究感悟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抓住教学的疑点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正确读写“远近闻名”、“充满信心”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与价值目标: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给人的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王大伯说的话的意思,体会蕴涵的道理。
六、教学安排。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感受“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这里,说的主要是第二课时。
七、教学设计。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文内涵。
1、复习导入,探究学文。
课文中的“我”三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谁能告诉我小作者三次走进桃园都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后板书: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这个环节设计巩固了课文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按照学生的意愿来学习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孩子们带着“对这三次进桃园哪一次最感兴趣,就去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最感兴趣?”这个问题去读书,实实在在的给足时间,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接着让孩子挑自己喜欢的一次互相交流,多媒体展示了“红云片片的桃园”,并且我要求学生用“我喜欢第———次去桃园,因为———”的句式来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说完整通顺的话。
教师的激趣方法越高超,教学效果就会越好,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既感到老师的问题简单,又感到新鲜有趣,这一环节巧妙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的氛围,这样一方法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师生互动、为下一步的朗读作好了铺垫。
2、读读说说三进桃园,语言实践。
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我利用媒体依次出示三次去桃园看到的情景,让孩子自读,不仅再次清晰了文路,而且使文章前后呼应,依次展开,有机地拓宽知识面。通过学生练读、指名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点评。指导读好“我”的话:“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为孩子搭建一个展示朗读的舞台,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挥潜在智能的机会。
3、挖掘资源,丰富积累。
在课文中有几处知识点,我也一一挖掘。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剪枝?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剪掉的是粗壮的而且不结果实的枝条。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语文是读出来的。”这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同时读、思、议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读书中达到目标。
指导读好王大伯的话,这里关注弱势群体:我要找那个这堂课没举过手的学生回答。难道只要是粗壮的枝条就都要剪掉吗?从王大伯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生再读课文全班交流。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呢?合作学习,生生、师生互动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本环节给学生提供合作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共享成果。
我接着提问:听了王大伯的话,我将信将疑,我相信什么?怀疑什么?他凭什么就相信呢?教师的追问使得学生再次联系文本。
4、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在学生了解小作者三个季节都在关注着王大伯的桃园,从冬季的疑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惊又喜终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话以后,请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读,再次感受。
通读了课文,听了王大伯的话,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想做的都可以谈。我设计这一环节,意在升华情感,使学生内心感悟得到深层次的内化,真正做到“课已毕,趣犹存”。
5、总结升华。
生活中有很多的学问,我希望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善于思考的头脑去探索,你一定能成为生活中有学问的人。这一环节告诉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学语文,树立大语文观,鼓励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体验。
1、内容延伸,探求知识。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读完全文,我让学生思考我从王大伯话里悟出了什么道理?学习了这篇课文后联系自身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道理,这样操作旨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多”不一定比“少”好,是对他们课内知识的延伸,也是为了满足孩子无限的求知欲,更好地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2、作业拓展,实践体验。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用多媒体出示作业内容:联系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
在开放的、自主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第26课《剪枝的学问》。
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最后,含蓄的写出了“我”的感悟。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本课教学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因此,教学中教师通过文字信息“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等让学生从文中去接收、去感悟,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出文字的含义,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意境。为此,我制定了如下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悟,基本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能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在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对文本的研读。在朗读、理解文本的时候,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根据这个理念,我对第二课时学文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文内涵。
1、复习导入,探究学文。
课文中的“我”三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谁能告诉我小作者三次走进桃园都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后板书: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这个环节设计巩固了课文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按照学生的意愿来学习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孩子们带着“对这三次进桃园哪一次最感兴趣,就去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最感兴趣?”实实在在的给足时间,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并且我要求学生用“我喜欢第———次去桃园,因为———”的句式来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说完整通顺的话。
2、读读说说三进桃园,语言实践。
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让孩子自读,不仅再次清晰了文路,而且使文章前后呼应,依次展开,通过学生练读、指名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点评。指导读好“我”的话:“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为孩子搭建一个展示朗读的舞台,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挥潜在智能的机会。
3、挖掘资源,丰富积累。
在课文中有几处知识点,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引导学生理解:
什么是剪枝?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剪掉的是粗壮的而且不结果实的枝条。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语文是读出来的。”这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同时读、思、议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读书中达到目标。
指导读好王大伯的话,根据我班两极分化这一现象,课堂上,我特别关注关注弱势群体:我要找那个这堂课没举过手的学生回答。难道只要是粗壮的枝条就都要剪掉吗?从王大伯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生再读课文全班交流。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呢?本环节给学生提供合作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共享成果。
我接着提问:听了王大伯的话,我将信将疑,我相信什么?怀疑什么?他凭什么就相信呢?教师的追问使得学生再次联系文本。
4、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在学生了解小作者三个季节都在关注着王大伯的桃园,从冬季的疑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惊又喜终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话以后,请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读,再次感受。
通读了课文,听了王大伯的话,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想做的都可以谈。我设计这一环节,意在升华情感,使学生内心感悟得到深层次的内化。
5、总结升华。
生活中有很多的学问,我希望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善于思考的头脑去探索,你一定能成为生活中有学问的人。这一环节告诉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学语文,树立大语文观,鼓励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体验。
1、内容延伸,探求知识。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联系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在开放的、自主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主流程:
师:今天这一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板书课题)。
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跟着课文中的“我”去探究一番。课文中的“我”在探究学问的过程中,有一番心理活动——(出示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指名读词语)。
师:请仔细观察这几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生1:都是写作者的心情。
生2:写作者的心情变化。
师:快速地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这四个词语,用铅笔圈画下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
生:画句子,读词语。
师:(引读词语)作者的心情首先是——,接着——,然后——,最后——。
(一)交流“满怀好奇”
师:首先让我们默读课文1-2段,探究一番“满怀好奇”这个词语,想一想,“我”为什么满怀好奇?用铅笔画出有关答案。
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师:找到答案的请举手,谁来说一说。(指名回答)。
生:读画出的句子。(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师:(出示句子)是呀,看到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心里便产生了好奇。(“总是”一词有意重读。)谁带着好奇的心情,来读这句话。
生:(读句子)。
师:你好像不太好奇,谁再来读一读?
生:充满好奇地读一读。
师:我们一起像他这样读一遍。
(二)交流“一脸疑惑”
师:可是,当我走进桃园,我又一脸疑惑,是什么让我“疑惑”?默读“一脸疑惑”这个词的上下文,用铅笔画出有关答案。
生:(用铅笔画出有关答案)。
师:谁找到的请举手。
生:“咔嚓,咔嚓”,随着剪刀挥舞,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
师:看到这个情景,我也疑惑了。文中的我是怎么说出自己的疑惑的呢?
生:“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师:他不但回答了问题,读得也有感情,读出了疑惑的语气。大家有疑惑吗?带着疑惑一起读这句话。
(三)交流“将信将疑”
师:那么王大伯是怎么回答我的疑惑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
生:带着问题默读第三自然段。
师:谁来说一说?
生:(读课文,回答问题)看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拿起一根剪下的枝条,笑了笑,对我说:“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接着,王大伯抚摸着那些留下的枝条,充满信心地说:“来年就靠它们结桃子啰!”
师:我听了后又怎么啦?
生齐说:将信将疑。
师:什么是“将信将疑”?
生1:又相信,又不相信。
生2:既相信,又不相信。
生:(默读“将信将疑”的上文,思考)。
师:找到“信”的理由的来说一说。
生:王大伯拿起一根剪下的枝条,笑了笑,对我说:“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
师:是呀,王大伯的话很有道理,使我相信来年会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实。一起读王大伯的话。
生:(齐读王大伯的话)。
师:还有什么地方,使我更相信来年会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实?
生:接着,王大伯抚摸着那些留下的枝条,充满信心地说:“来年就靠它们结桃子啰!”
师:是呀,王大伯是那么有信心,我也有信心了。让我们一起有信心地读王大伯说的话。
生:(齐读王大伯说的话)。
师:还有哪些方面,让我相信了王大伯说的话?
生:王大伯拿起一根剪下的枝条,笑了笑,对我说:“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
师:是呀!除了王大伯说的话,还有什么使我相信?这就需要联系上文再想一想。
生: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师:是呀!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我怎么会不相信呢?可作者为什么不说“相信”,而说“将信将疑”呢?,还有什么“疑”的?再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
生1:枝条越多,桃子才会越多。
生2:枝条少了,桃子不就少了吗?
生3:王大伯剪枝剪得那么快,假如剪错了呢?
生4:虽然是种桃能手,但也会有失手的时候呀!
生5:眼见为实,我还没看到结出的桃子呢。
师:是呀,请同学们带着怀疑的语气读读这一句。(出示:我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生:(带着怀疑的语气齐读这一句)。
(四)交流“又惊又喜”
师:最后的结果怎样呢?
生:(一起回答)又惊又喜。
师:默读最后一段,想想,是什么让我“喜”呢?
生:默读最后一段,回答: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师:桃子大不大?
生齐答:大!
师:(板书:大)从什么地方看出桃子大?
生: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师:桃子多不多?
生:多!
师:(板书:多)从什么地方看出桃子多?
师: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
师:哪些词看出桃子很多?
生:挂满。
师:还有呢?
生:一棵棵。
师:一起读这一句。用一个词形容这些桃子。
生:又大又多。
生:又红又大。
师:能结出这么多这么大的桃子,课文有一段已经暗示我们了。
生:第一自然段。
生:第二自然段。
师:没有花能结出果实吗?
生:第四自然段。
师:谁来读读这一段?老师给他配上音乐。
生:有感情地读第四自然段。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美丽的桃花红云片片。
生: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它们欢天喜地地在花间飞舞。
生:我和小伙伴们在桃园里奔跑着,嬉戏着。
生:王大伯说的话真有道理。
师:王大伯哪句话有道理,谁来读一读。(出示句子:“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
生:(读这一句话)。
师:是呀,王大伯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了剪枝的学问。请齐读课题:剪枝的学问。
师:这句话中不仅告诉我们剪枝的学问,还蕴含着什么道理呢?
生:(哑然)。
师:齐读这句话。
生:(哑然)。
师:减少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增多。
师:课文中,减少了什么,增多了什么?
生:减少了无用的枝条,增多了桃子。
师:是呀!原来“减少”是为了“增加”呀!(师板书:“减少”是为了“增加”)。
生:(插嘴):老师,是增多。
师:“增加”和“增多”意思一样,我们习惯说“增加”。
生:哦!
师:读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减少是为了增多。这就是剪枝的学问让我们明白的道理。
师: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感受?
生:(哑然)。
师:除了课本上有学问,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得到学问?
生:跟老师学。
生:在大自然中学。
生:在生活中学。
师:是呀,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这也是课文带给我们的感受。
师:还有什么感受呢?
生:(哑然)。
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师:《剪枝的学问》这一课给我们的启示可真多呀!下面让我们做一些练习,打开语文课堂作业本。翻到《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完成下列习题。(师出示相关习题。)。
生:(完成作业)。
师:(播放轻音乐,巡视指导)。
师:(拿一名学生的作业放实物投影仪下。)谁来说说她完成得怎么样?
生:她的答案是对的。
师:哪里答得好呢?
生:她写出了“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
生:她还联系自己要像王大伯学习。
生:她的字写得很工整。
生:她的感受谈得很多。
师:是呀,同学们,我们以后做作业就要像王丹萌一样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她写的感受那么全面而又深刻,说明她上课听得很专心。同学们以后也要这样。作业:
1、写出文中表达我心情的变化的词语。
——()——()——()。
2、联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我“信”的原因是;我“疑”的原因是。
3、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附板书:
桃子:大、多减少——增加教后反思:。
面对哑然,适时铺垫,绽放火花。
在总结全文时,课堂上出现了暂时的冷场,学生出现了两次哑然。
1、我问:王大伯的话不仅告诉我们剪枝的学问,还蕴含着什么道理呢?
为了让学生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我先让学生仔细读这句话,然后问:
1、减少的反义词是什么?2:课文中,减少了什么,增多了什么?
然后师总结并板书:是呀!原来“减少”是为了“增加”呀!这就是剪枝的学问让我们明白的道理。
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太笼统,学生一时不知从哪儿说起。在总结了剪枝的学问后,我立即问:除了课本上有学问,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得到学问?学生答道:跟老师学。在大自然中学。在生活中学。师适时总结:是呀,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这也是课文带给我们的感受。
为了让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后,能够感受到各行各业都可以出人才的道理,我联系课文这样说:王大伯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却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种桃能手,可见,各行各业都可以出人才,由此,我们会想到一句名言,是什么?学生很快想到名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让我欣喜万分。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四
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到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蔚籍,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一、教材简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最后一课《剪枝的学问》。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到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蔚籍,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二、设计理念和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设计时我以情为基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语文的重要特点是“情”,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从情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本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知的深度。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悟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影响和改变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学中教师通过文字信息“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等让学生从材料中去接收、挖掘、内化,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出文字的含义,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意境。为此,我制定了如下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悟,基本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能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三、设计特色: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四、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意图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在朗读、理解文质兼美的文本的时候,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根据这个理念,我对第二课时学文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文内涵。
1、复习导入,探究学文课文中的“我”三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谁能告诉我小作者三次走进桃园都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后板书: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这个环节设计巩固了课文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按照学生的意愿来学习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孩子们带着“对这三次进桃园哪一次最感兴趣,就去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最感兴趣?”这个问题去读书,实实在在的给足时间,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接着让孩子挑自己喜欢的一次互相交流,多媒体展示了“红云片片的桃园”,并且我要求学生用“我喜欢第———次去桃园,因为———”的句式来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说完整通顺的话。教师的激趣方法越高超,教学效果就会越好,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既感到老师的问题简单,又感到新鲜有趣,这一环节巧妙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的氛围,这样一方法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师生互动、为下一步的朗读作好了铺垫。
2、读读说说三进桃园,语言实践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我利用媒体依次出示三次去桃园看到的情景,让孩子自读,不仅再次清晰了文路,而且使文章前后呼应,依次展开,有机地拓宽知识面。通过学生练读、指名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点评。指导读好“我”的话:“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为孩子搭建一个展示朗读的舞台,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挥潜在智能的机会。
4、感情朗读,整体回归在学生了解小作者三个季节都在关注着王大伯的桃园,从冬季的疑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惊又喜终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话以后,请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读,再次感受。通读了课文,听了王大伯的话,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想做的都可以谈。我设计这一环节,意在升华情感,使学生内心感悟得到深层次的内化,真正做到“课已毕,趣犹存”。
5、总结升华生活中有很多的学问,我希望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善于思考的头脑去探索,你一定能成为生活中有学问的人。这一环节告诉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学语文,树立大语文观,鼓励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体验。
1、内容延伸,探求知识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读完全文,我让学生思考我从王大伯话里悟出了什么道理?学习了这篇课文后联系自身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道理,这样操作旨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多”不一定比“少”好,是对他们课内知识的延伸,也是为了满足孩子无限的求知欲,更好地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2、作业拓展,实践体验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用多媒体出示作业内容:联系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在开放的、自主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哲理,并融会贯通领会生活中的许多小事例中蕴涵哲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见过种果树的人要给果树剪枝吗?知道为什么要剪枝吗?(学生自由发言)。
2、其实,剪枝有很多的学问。今天我们来学习《剪枝的学问》一课,来看看剪枝有哪些学问。(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不理解的词语下作个记号,并尝试理解它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检查词语朗读情况:指名读、齐读等。
(2)交流词语理解情况。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比比谁读得最棒?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好长句子,纠正字音。
5、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6、交流: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三次进园看到的景象不同;初步了解剪枝的学问。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分析字形,并说说记忆的方法。
2、指导学生描红、仿影、临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剪枝的学问》。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一共几次进桃园?各在什么季节?(“我”一共三次进桃园,分别在“冬季”、“春天”、“夏天”)。
二、了解“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我”三次进桃园,心情各有不同,请找出课文中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并把整个句子好好读读。
2、学生汇报交流:
(1)第一次比较复杂,课文中哪些词语表示“我”的心情?(板书: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2)第二次进桃园呢?(盼望)如果我们也跟上面一致,该在“盼望”前边加上一个什么词?(板书:热切盼望)。
(4)我第三次进讨园呢?(板书:又惊又喜)。
三、了解“我”心理变化的原因:
1、小作者对什么“满怀好奇”,又是什么令他“一脸疑惑”,他起初是“将信将疑”,可最终却“又惊又喜”,为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一画,等下我们来交流。
2、学生交流:
第一次:“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1)“我”进桃园为什么好奇呢?结合词语理解“远近闻名”
(2)还能从哪里也能看出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
(3)、把这一段的意思说给大家听听。
(4)“我”满怀好奇地进入桃园,为什么转眼间“一脸疑惑”了呢?谁来做一做“一脸疑惑”的样子?请学生表演,帮助理解词义。
(5)指导朗读。谁来把“我”的一脸疑惑读出来?试一试,读出来。(齐读)。
(6)对于“我”的一脸疑惑,着急发问:王大伯是怎么做的?(王大伯给我讲了剪枝的学问)。
(8)体会“疯长”的意思。思考:枝条疯长了会有什么后果?这些粗壮的枝条该不该剪?
(9)王大伯的话有几层意思?一点一点来描述。
(10)再读王大伯的话,体会我的“将信将疑”。
(11)练习朗读王大伯的话,要让我们听了之后都相信你剪枝剪得有学问。
第二次:“热切盼望、”。
(1)学生朗读段落,并思考:第二次进桃园,我的怀疑还存在吗?“我”看到了什么?
(2)小组朗读,其余思考、想象:听了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听朗读,交流、评议)。
第三次:“又惊又喜”
(2)思考、与小组讨论交流:这时我对王大伯剪掉疯长的枝条的做法还将信将疑吗?得出结论:看来王大伯剪枝剪得确实有道理啊!
3、小结:通过理解,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吗?用自己或书上的话来说一说。(“减少”是为了“增加”;去“伪”存“真”,去“杂”存“精”;有所失也会有所得……)。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1、你能举一些生活学习中常见的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例子吗?(指名举例)。
2、积累:兵不在多,而在精。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五、拓展作业。
在我们生活中你还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物中隐含着这样的道理?请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做到资源的共享。
剪枝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花开热切盼望。
结桃又惊又喜。
教学反思。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王大伯剪枝并了解到剪枝的原因,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减少”是为了“增加”,减去又粗又壮的枝条是为了剩下的枝条能更好的吸收营养,更好的生长;也告诉了我们: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这篇课文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蕴藉,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在教学过程中,我在揭示课题后,就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我”的心理变化来进行探究性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通过边读边想,主要让学生明白: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重点理解王大伯的话,同时还要从王大伯的剪枝动作中体会他确实是种桃能手。这一部分学完之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次体会种桃能手王大伯话中所蕴涵的道理。第四自然段不是重点,也非难点,但写得很美,于是我就让学生用多读练背。学习第五自然段,我先让学生通过默读、朗读等形式体会桃子丰收的景象。最后一句话与王大伯剪枝时说的话遥相呼应,进一步印证了王大伯所说的话有道理。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剪枝里的学问可真大呀!在课文教学之后,告诉学生:我们要随时留心周围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学习,多学多问,向一切有经验的人学习。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让孩子体验了心理变化的过程,怎么样是满怀好奇?又怎么样是一脸疑惑?怎么样是将信将疑?怎么样是又惊又喜?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一心理变化的感觉,在课堂最后,进行了拓展思考的练习,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文中“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六
今天,我说的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六册《剪枝的学问》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包括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如何突出教学重难点的设计以及相关的教学理论。题目是:“剪繁枝,增实效——说《剪枝的学问》”
1.教材简析。
《剪枝的学问》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第八单元第26课,也是三年级段的最后一篇课文。
“剪枝的学问”这一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的是剪枝方面的学问。但作为小学语文教材,它不是纯粹的介绍所谓的“学问”,而是伴随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明白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叙述笔调轻松活泼,结尾处“我”的感悟写得含蓄深刻。
《剪枝的学问》和前面的《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两篇课文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突出本单元“寓义于言”这个专题,三篇文章尽管体裁不同,分别是寓言、民间传说、记叙文,但是三者都是通过故事的形式,寓之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引发深思。这些课文故事性强,尤其是《剪枝的学问》一课,文中又有许多贴切的词、生动的句、鲜活的段落,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的好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正确读写“远近闻名”、“充满信心”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与价值目标: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给人的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王大伯说的话的意思,体会蕴涵的道理。
4.教学安排。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感受“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这里,说的主要是第二课时。
三年级语文正处于由低年级识字教学为主向高年级阅读教学为主过渡阶段,重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三年级学生是属于低段到高段转折点的学生,积累了一、二年级所学的知识,也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以及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因而,对于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王大伯说的话的理解,应该是比较顺畅的。但课文所要揭示的哲理却是比较深刻透辟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般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需要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内容,从中领悟事理。
1.情境教学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语文的重要特点是“情”,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在设计时我以情为基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教学本课时我使用这样的教学语言:“如果此时王大伯出现在你眼前,你有什么话要跟他说?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王大伯,你剪掉的是什么枝条?为什么剪掉它?”“王大伯,这些粗壮的枝条如果不剪掉行吗?”多媒体画面展示春天桃园红云片片,花香阵阵,引得“蜜蜂花间舞”,引得“游人花下戏”的繁茂景象,展示夏天果园成熟的景象,从情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
2.以读代讲法。
“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本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为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感情朗读贯穿全文教学,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以读代讲,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使学生能“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3.探究感悟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抓住教学的疑点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
新课程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减少是为了增加”是剪枝的学问,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教学的学问。本课设计时,我删繁就简,围绕“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这条主线,三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随着“我”的情感变化起伏,看剪枝、问剪枝、赏桃花、悟道理。整个教学过程,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引导质疑抓主线。
课文描写“我”的心理变化,用了“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这一系列词语,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因而我的教学设计也是紧紧抓住文章的这个课眼。课伊始,复习听写课文中体现“我”心理变化的四个关键词: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指导学生读出“我”不同的心理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理变化的?引导学生读文理解,内化感悟,在随着“我”的情感变化起伏中,共鸣共振,使之懂得“学问学问,一学二问”的道理。
第二环节,逐步解疑悟道理。
1.探究“满怀好奇”
学习第一段,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走近王大伯。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你是从哪里看出了的?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远近闻名、总是、大、甜”的朗读、品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如果此时王大伯出现在你眼前,你有什么问题问他吗?”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王大伯家的桃子为什么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2.探究“一脸疑惑”
和作者一起满怀着好奇走进王大伯家的桃园,看到的是王大伯他们忙着剪枝的情景,“你怎么啦”、“干吗要把好好的枝条剪掉?”一连两个问号,都充分表达“我“当时的着急、不理解、一脸疑惑。
3.探究“将信将疑”
理解王大伯解释剪枝的原因的话语是文章的重点。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与文本进行对话:“王大伯,你剪掉的是什么枝条?为什么剪掉它?”、“王大伯,这些粗壮的枝条如果不剪掉行吗?会有什么后果?”“什么叫“疯长”?”从而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剪掉的是粗壮的而且不结果实的枝条。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对于王大伯的话,“我”是“将信将疑”,我“疑”的是什么呢?我“信”的理由又是什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剪枝动作的熟练,说话时充满的自信,都是令人相信的理由,但是毕竟耳听为虚,没有亲眼见到,我只能“将信将疑”。
4.探究“又惊又喜”
“我”经常挂念着王大伯的桃园,不知道剪枝后到底怎么样了。春天到了,“我”第二次走进了王大伯的桃园,看到了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老师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到到王大伯家的果园,然后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天的桃花盛开的兴旺景象,从而勾起了“我”对王大伯的话成为现实的热切盼望。
夏天到了,该是桃子成熟的季节了。暑假一到,“我”迫不及待地第三次走进了王大伯的桃园。教师出示第五自然段,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找出这时的“我”看到的桃园景象,引导学生抓住“一棵棵、挂满”体会桃子的多,从“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体会果实的丰美。然后,老师不失时机地出示画面,王大伯家果园丰收的景象使得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声。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画面的创设,巧妙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的氛围。一个“啊”字,一个“!”,都充分表现出了“我”又惊又喜的激动心情。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之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我”为什么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感悟桃园的喜人的丰收景象验证了王大伯的话。
“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王大伯去年说了哪番话?其中又有什么道理呢?最后再次回顾王大伯的话语,研讨枝条减少了,结的桃子却更多更大的对比关系,这就是剪枝的学问。
课文的思路与“我”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密切契合,因此,本课的教学思路就抓住了“我”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紧紧与课文内容扣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握情节,前后联系,领悟事理,循序展开。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求学问。
总结全文,其实果树要想结出又大又多的果实,除了要剪去无用的枝条,还会摘去多余的花和果,出示图片,带领学生走进果园,看看工人们是如何管理果园的(施叶面肥、人工受粉、摘除多余的花多余的果、为水果套袋,提高果品的质量等)。原来生产劳动中也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为帮助学生加深对“剪去多余枝条、增加果实产量”这个道理的认识,我设计了说话写话练习:由于种桃能手王大伯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又大又多,所以到桃园参观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可最近王大伯比较忙,请学生做回小小讲解员,代替王大伯来介绍介绍摘花的学问、摘果的学问(两个内容自选其中一个)。这样举一反三,学生对“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加深了认知的深度。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读完全文,我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道理,例1:菊花摘花蕾,少留几朵,开出又大又美的菊花。例2:学校花坛里的月季花,冬天要剪枝,来年会长出新枝条,开出更多更美的月季花。例3:计划生育,减少人口,提高生活质量。例4:我们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三项规定后,我们的书包轻了,我们重复机械的作业少了,但我们的校园生活更丰富了,同学们参加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得更有兴趣,发展更加全面了。……这样的操作,从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知识,也是为了满足孩子无限的求知欲,学生对“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明白我们做事不要一味的求多,而要少而精。
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学了课文之后,希望同学们像文中的“我”一样,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发问,去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赠送名言:“学问学问,一要学二要问。”“生活处处有学问,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一环节告诉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学语文,鼓励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业设计:
课后向父母、亲戚、邻居、朋友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减少”是为了“增加”的典型事例,也可了解其他方面蕴涵的哲理,并记录下来,在班中交流。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七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第26课《剪枝的学问》。
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最后,含蓄的写出了“我”的感悟。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本课教学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因此,教学中教师通过文字信息“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等让学生从文中去接收、去感悟,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出文字的含义,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意境。为此,我制定了如下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悟,基本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能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在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对文本的研读。在朗读、理解文本的时候,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根据这个理念,我对第二课时学文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文内涵。
1、复习导入,探究学文。
课文中的“我”三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谁能告诉我小作者三次走进桃园都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后板书: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这个环节设计巩固了课文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按照学生的意愿来学习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孩子们带着“对这三次进桃园哪一次最感兴趣,就去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最感兴趣?”实实在在的给足时间,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并且我要求学生用“我喜欢第———次去桃园,因为———”的句式来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说完整通顺的话。
2、读读说说三进桃园,语言实践。
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让孩子自读,不仅再次清晰了文路,而且使文章前后呼应,依次展开,通过学生练读、指名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点评。指导读好“我”的话:“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为孩子搭建一个展示朗读的舞台,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挥潜在智能的机会。
3、挖掘资源,丰富积累。
在课文中有几处知识点,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引导学生理解:
什么是剪枝?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剪掉的是粗壮的而且不结果实的枝条。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语文是读出来的。”这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同时读、思、议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读书中达到目标。
指导读好王大伯的'话,根据我班两极分化这一现象,课堂上,我特别关注关注弱势群体:我要找那个这堂课没举过手的学生回答。难道只要是粗壮的枝条就都要剪掉吗?从王大伯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生再读课文全班交流。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呢?本环节给学生提供合作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共享成果。
我接着提问:听了王大伯的话,我将信将疑,我相信什么?怀疑什么?他凭什么就相信呢?教师的追问使得学生再次联系文本。
4、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在学生了解小作者三个季节都在关注着王大伯的桃园,从冬季的疑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惊又喜终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话以后,请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读,再次感受。
通读了课文,听了王大伯的话,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想做的都可以谈。我设计这一环节,意在升华情感,使学生内心感悟得到深层次的内化。
5、总结升华。
生活中有很多的学问,我希望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善于思考的头脑去探索,你一定能成为生活中有学问的人。这一环节告诉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学语文,树立大语文观,鼓励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体验。
1、内容延伸,探求知识。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联系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在开放的、自主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八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最后一课。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蔚籍,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因为这是一堂学案教学的研讨课,所以接到这次上课任务之后,我就开始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既然学案这种教学模式的出现,就是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学案的出现,到底要让学生学些什么呢?第二、学案的出现,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有什么价值?接下来,我就结合我这次的学案设计,来阐述一下我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结果。
先学后教,到底学什么?我认为,首先要学会抓住文章线索,理顺文章脉络。因为很多语文课文的故事性都很强,对于学生来说,他读到的就是一个完整地故事,自学时会不知道如何深入下去,甚至感觉文章就这么简单,没有什么好深入学习的。就好像面前有一头很大牛,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但如果能学会抓住文章的线索,就会找到一条理解课文的道路,通过这条线索,来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奥妙。所以在这一课的学案设计时,我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设计了一道填空,让学生找出随着事情的发展,小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目的就是要学生学会如何去抓住文章的情感线索,进而从另一个层面去理解课文,帮他们深入文本。
第二、要学会提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学生会提问是会思考的表现,学会了提问,也就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这次的学案设计的第二个环节,叫学生针对针对作者的情感变化提出问题,就是想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他明白只有扣住文章线索,扣住文章中心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叫做会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更好的去理解文本。
第三,要学会抓住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来理解课文解决问题。本学案的第三个环节让学生模仿我举的例子,带着自己的问题去文中找到与之相关的文字,并在重点词句下打上点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第四,学会搜集资料。搜集到了有用的资料即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以本课为例,种桃树这种事情对学生来说是很陌生了,他很难理解枝条剪去反而会增加桃子的产量,他根本无法理解枝条为什么会疯长,为什么会占据大量的营养,进而就无法理解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内容,我在学案上就布置学生去寻找和种植有关的资料,我自己也去找了相关资料,通过这些资料的补充,学生很容易的就理解了原本那些怎么想可能也想不通的问题。
以上四点就是我对学什么的思考,也是我学案设计的指导思想之一。
学案的出现,对语文课堂来说有什么价值呢?就本课而言,学生把本来要在课堂上完成的思考任务通过学案提前在家里完成,第二天带着自己的思考,带着对文本的理解来进行交流学习课文,毫无疑问就会提高课堂的效率,所以本课上的时候感觉时间就相对比较宽裕,我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让更多的学生来说一说,读一读,交流交流,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因为他们课前已经通过学案对课文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就便于我在他们的理解上进行提升。另一方面,从长远看,通过一段时间的学案教学,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由于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学习对他们来说也会变得更轻松更有兴趣。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九
2、板书:剪枝。(“剪”形声字,上面一个“前”,下面一个“剪刀”的“刀”)谁来读?为什么要给树木修修剪剪呢?这其中蕴涵着什么明白学问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剪枝的学问”
3、完成板书课题:谁愿意读?齐读。
二、初读感知,自主探究。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交流。
(出示词语):
远近闻名 挥舞 充满信心 那番话。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
开火车读(随机纠正字音),齐读。
3、用心读读这三排词,每一排词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呢?谁来说说?
4.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做到了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由于王大伯种桃很有名,作者就去了他的桃园,他的所见所闻,使得作者的心理不断地发生变化。
三、精读分析,交流感悟,感受“我”的心理变化。
1.请大家快速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我”先后几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分别在什么季节?(“我”一共三次进桃园,分别是在冬季,春季和夏季。)。
2、我三次进桃园,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从课文中划出表示心情的词语读一读。(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心理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大伯的桃园,走进王大伯,体会作者的心情吧!
4、体会“满怀好奇”,认识王大伯。
(1)第一次作者是-----(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的。(点击:满怀好奇)谁读?为什么这么读?(带表情读好这个词语,略皱眉)。
(2)我为什么“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因为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种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3)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远近闻名”可以换成什么词来理解呢?
指导朗读(抓住“远近闻名,总是那么大,那么甜”这几个词指导学生读好。)。
5、过渡:我满怀好奇走进了王大伯的桃园,为什么转眼间会“一脸疑惑”呢?
(1)“疑”指(疑问)“惑”指(困惑),那“疑惑”是什么意思?(心里不明白而感到困惑。)。
(2)我为什么会疑惑?好好的枝条被剪掉,我看到后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读读我问王大伯的话。
(3)出示:“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指导朗读,注意读好“怎么、干吗、啦、呢”等语气词,读出两个问号表达的当时的心情、神情:着急、不理解、一脸疑惑等。
(4)看到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把剪枝的原因告诉了我。出示王大伯的话。指名读,什么叫“疯长”?看起来,张得粗壮,好好的枝条,其实是没有的,不结果的。王大伯毫不犹豫地把它们剪掉了,而对于留下的枝条,王大伯是------从王大伯的这些话中你们知道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板书;减少-------枝条)。
(5)、分角色朗读对话。
6、我听了王大伯的话,不再一脸疑惑,出现了什么变化?(将信将疑)。
(1)“将信将疑”是什么意思?我相信什么?怀疑什么?(种桃能手不会做不利于桃子丰收的事,但剪掉了枝条,桃子不就少了吗?)。
(1)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自由读,边读边想想,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2)欣赏图片。
(3)看者这满树的桃花,此时作者的心里想的是什么呢?(齐读最后一句)。
8、夏天到了,该是桃子成熟的季节了。我迫不及待地第三次走进了王大伯的桃园。
(1)出示第五自然段。自由读。
(2)作者看到了什么?
(3)欣赏图片。
(4)再读。
(5)我为什么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惊的是:大伯的预料成了现实,剪枝果真实现了丰产;
喜的是:桃园丰收了,结了那么多光鲜红润的大桃子。)。
(6)、此时的“我”不禁想起什么?再读王大伯说的话。(出示王大伯的话)。
(7)、看来,剪枝里头真的有着大学问的啊!剪去了无用的枝条,保证了桃树有充足的养分,就能结出了更多更大的果实。减少是为了增加啊!(完成板书)。
三、拓展练习。
2、小结:原来生产劳动中也蕴涵着丰富的知识,生活中处处是学问啊,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发问,就能学到很多很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3、实践活动:由于种桃能手王大伯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又大又多,所以到桃园参观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可最近王大伯比较忙,谁能来代替王大伯来介绍介绍种桃的经验。
附板书:
减少 枝条 。
增加 果实。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十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教学过程 及设计意图】。
一、自主提问,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读题,引导提问:同学们,看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
(生提问,师帮助整理并板书:谁剪枝?剪枝的学问是什么?什么是剪枝?为什么剪枝?怎样剪枝?剪去什么枝?)。
2.师表扬学生会提问,并指出这几个问题正是本课学习的主要目标。
二、初读感知,自主探究。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小节。
2.检查初读。
师:谁想读一读你会读的生字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读生字词,同座位互相帮助学习生字词。指名读,师相机点拨。(“疯”注意读准后鼻音;“禁”是前鼻音。)。
3.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的每一节?老师要请几位同学读?(五位)其余同学重点听听字音是否读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了。
4.师:通过读课文,同学们对哪些问题已经清楚了?(同座位讨论。)。
5.汇报交流。
师:通过初读,同学们就已经有了这些理解,真了不起。让我们再来仔细读一读这些语句,好好体会。
三、精读分析。交流感悟。
1.根据师生共同筛选出的主要问题,精读主要小节,抓住关键词句和重点语段,理解文章内容,引导体会“剪枝的学问究竟是什么?”
2.自读1、2自然段,划出描写“王大伯是个什么样的人?”的词句。
师:什么样的人是种桃能手?(在种桃方面很有研究)。
师:王大伯是种桃能手,你是怎么知道的?(抓住“远近闻名,总是那么大,那么甜”这几个词指导学生读好。)。
3.出示“我”的问话:“王大伯,……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师:对这位种桃能手,“我”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抓住“挥舞”、“一根根”体会王大伯剪枝剪得多;抓住“我”的问句中“怎么啦?”“干吗”“好好的枝条剪掉”来理解“我”的焦急,对王大伯剪枝做法的不理解之情。)。
师:这句话该怎么读?(同座位互读,指名读)。
4.默读第三节,边读边思考:从王大伯的话中,你了解到剪枝有什么学问呢?
(1)四人小组围绕主要问题“王大伯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展开讨论;师巡视,下到各小组倾听。组织学生汇报,引导交流。
(2)师: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留下的是什么枝条?
(3)师:王大伯对这两种枝条的态度怎样?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
(4)出示第三节,试着读一读王大伯的这番话。
(5)师:看来,剪枝真是有学问啊!你读懂了吗?
自主选择读书的伙伴,分角色读。
(6)师:可是,“我”对王大伯的话为什么会“将信将疑”?你有什么想法?
5.后来,“我”相信了吗?读一读最后两小节。边读边想想,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1)读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对有关句子进行批注。
(2)组织学生在组内和全班交流自己的体会。(抓住“春天”时桃花盛开的语句,即“春天到了,……飞舞”这三句话,抓住暑假时走进桃园看到的景象,即“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脸蛋”,引导学生品读。体会正是由于“剪枝”,使得桃花开得茂盛,桃子结得大而多。)。
四、研读拓展,促使内化。
1.出示四个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师:看看这几个词,这篇课文学完了,你认为应该怎样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让学生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说一说,再采用学生自荐读、对比读、小组推荐读等形式来读,读中体会“我”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2.师:看来,剪枝的确是有学问的,用自己的话说说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引导学生发散思考:“减少”是为了“增加”;去“伪”存“真”,去“杂”存“精”;有所失也会有所得……)。
3.拓展作业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情中隐含着这样的道理?请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多多益善。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十一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通过学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了解一件事情。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看过的或家中有人养花的请举手。
2、 他们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3、 你知道为什么吗?
4、 修剪枝条还有这么多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跟修剪枝条有关的文章,题目就是“剪枝的学问”。
5、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2、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略)。
(2)指明逐行读。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4)齐读生字词。
(5)理解脉络。
三、精读训练。
2、 齐读第5自然段。
3、 牵动导读第1、2自然段。
(3)什么原因使我不解?
(4)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5)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过渡:一个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为什么要剪掉那么多的枝条,还能结桃子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布置作业。
用钢笔描红,并在田字格上仿写两遍。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5) 知道朗读第3自然段。
2、 导读第四自然段。
(1) 指名读。
(2) 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3) 齐读“春天到了……飞舞“这三句话。
(4) 在桃园里和小伙伴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5) 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3、 导读第五自然段。
(1) 指名读。
(2) 王大伯的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 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喜的是什么?惊的是什么?
(5) 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 分组分段朗读全文,说说剪枝的学问是什么?
2、 教师小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更好的生活。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十二
1.教材简析。
《剪枝的学问》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第八单元第26课,也是三年级段的最后一篇课文。
“剪枝的学问”这一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的是剪枝方面的学问。但作为小学语文教材,它不是纯粹的介绍所谓的“学问”,而是伴随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明白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叙述笔调轻松活泼,结尾处“我”的感悟写得含蓄深刻。
《剪枝的学问》和前面的《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两篇课文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突出本单元“寓义于言”这个专题,三篇文章尽管体裁不同,分别是寓言、民间传说、记叙文,但是三者都是通过故事的形式,寓之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引发深思。这些课文故事性强,尤其是《剪枝的学问》一课,文中又有许多贴切的词、生动的句、鲜活的段落,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的好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正确读写“远近闻名”、“充满信心”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与价值目标: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给人的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王大伯说的话的意思,体会蕴涵的道理。
4.教学安排。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感受“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这里,说的主要是第二课时。
【以人为本,说学情】。
三年级语文正处于由低年级识字教学为主向高年级阅读教学为主过渡阶段,重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三年级学生是属于低段到高段转折点的学生,积累了一、二年级所学的知识,也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以及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因而,对于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王大伯说的话的理解,应该是比较顺畅的。但课文所要揭示的哲理却是比较深刻透辟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般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需要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内容,从中领悟事理。
【紧扣重点,说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语文的重要特点是“情”,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在设计时我以情为基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教学本课时我使用这样的教学语言:“如果此时王大伯出现在你眼前,你有什么话要跟他说?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王大伯,你剪掉的是什么枝条?为什么剪掉它?”“王大伯,这些粗壮的枝条如果不剪掉行吗?”多媒体画面展示春天桃园红云片片,花香阵阵,引得“蜜蜂花间舞”,引得“游人花下戏”的繁茂景象,展示夏天果园成熟的景象,从情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
2.以读代讲法。
“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本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为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感情朗读贯穿全文教学,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以读代讲,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使学生能“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3.探究感悟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抓住教学的疑点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
【以学定教,说流程】。
新课程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减少是为了增加”是剪枝的学问,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教学的学问。本课设计时,我删繁就简,围绕“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这条主线,三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随着“我”的情感变化起伏,看剪枝、问剪枝、赏桃花、悟道理。整个教学过程,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引导质疑抓主线。
课文描写“我”的心理变化,用了“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这一系列词语,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因而我的教学设计也是紧紧抓住文章的这个课眼。课伊始,复习听写课文中体现“我”心理变化的四个关键词: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指导学生读出“我”不同的心理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理变化的?引导学生读文理解,内化感悟,在随着“我”的情感变化起伏中,共鸣共振,使之懂得“学问学问,一学二问”的道理。
第二环节,逐步解疑悟道理。
1.探究“满怀好奇”
学习第一段,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走近王大伯。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你是从哪里看出了的?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远近闻名、总是、大、甜”的朗读、品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如果此时王大伯出现在你眼前,你有什么问题问他吗?”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王大伯家的桃子为什么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2.探究“一脸疑惑”
和作者一起满怀着好奇走进王大伯家的桃园,看到的是王大伯他们忙着剪枝的情景,“你怎么啦”、“干吗要把好好的枝条剪掉?”一连两个问号,都充分表达“我“当时的着急、不理解、一脸疑惑。
3.探究“将信将疑” 。
理解王大伯解释剪枝的原因的话语是文章的重点。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与文本进行对话:“王大伯,你剪掉的是什么枝条?为什么剪掉它?”、“王大伯,这些粗壮的枝条如果不剪掉行吗?会有什么后果?”“什么叫“疯长”?”从而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剪掉的是粗壮的而且不结果实的枝条。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对于王大伯的话,“我”是“将信将疑”,我“疑”的是什么呢?我“信”的理由又是什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剪枝动作的熟练,说话时充满的自信,都是令人相信的理由,但是毕竟耳听为虚,没有亲眼见到,我只能“将信将疑”。
4.探究“又惊又喜”
“我”经常挂念着王大伯的桃园,不知道剪枝后到底怎么样了。春天到了,“我”第二次走进了王大伯的桃园,看到了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老师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到到王大伯家的果园,然后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天的桃花盛开的兴旺景象,从而勾起了“我”对王大伯的话成为现实的热切盼望。
夏天到了,该是桃子成熟的季节了。暑假一到,“我”迫不及待地第三次走进了王大伯的桃园。教师出示第五自然段,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找出这时的“我”看到的桃园景象,引导学生抓住“一棵棵、挂满”体会桃子的多,从“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体会果实的丰美。然后,老师不失时机地出示画面,王大伯家果园丰收的景象使得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声。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画面的创设,巧妙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的氛围。一个“啊”字,一个“!”,都充分表现出了“我”又惊又喜的激动心情。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之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我”为什么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感悟桃园的喜人的丰收景象验证了王大伯的话。
“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王大伯去年说了哪番话?其中又有什么道理呢?最后再次回顾王大伯的话语,研讨枝条减少了,结的桃子却更多更大的对比关系,这就是剪枝的学问。
课文的思路与“我”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密切契合,因此,本课的教学思路就抓住了“我”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紧紧与课文内容扣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握情节,前后联系,领悟事理,循序展开。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求学问。
总结全文,其实果树要想结出又大又多的果实,除了要剪去无用的枝条,还会摘去多余的花和果,出示图片,带领学生走进果园,看看工人们是如何管理果园的(施叶面肥、人工受粉、摘除多余的花多余的果、为水果套袋,提高果品的质量等)。原来生产劳动中也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为帮助学生加深对“剪去多余枝条、增加果实产量”这个道理的认识,我设计了说话写话练习:由于种桃能手王大伯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又大又多,所以到桃园参观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可最近王大伯比较忙,请学生做回小小讲解员,代替王大伯来介绍介绍摘花的学问、摘果的学问(两个内容自选其中一个)。这样举一反三,学生对“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加深了认知的深度。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读完全文,我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道理,例1:菊花摘花蕾,少留几朵,开出又大又美的菊花。例2:学校花坛里的月季花,冬天要剪枝,来年会长出新枝条,开出更多更美的月季花。例3:计划生育,减少人口,提高生活质量。例4:我们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三项规定后,我们的书包轻了,我们重复机械的作业少了,但我们的校园生活更丰富了,同学们参加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得更有兴趣,发展更加全面了。……这样的操作,从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知识,也是为了满足孩子无限的求知欲,学生对“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明白我们做事不要一味的求多,而要少而精。
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学了课文之后,希望同学们像文中的“我”一样,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发问,去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赠送名言:“学问学问,一要学二要问。”“生活处处有学问,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一环节告诉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学语文,鼓励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业设计:
课后向父母、亲戚、邻居、朋友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减少”是为了“增加”的典型事例,也可了解其他方面蕴涵的哲理,并记录下来,在班中交流。
调查记录表。
调查人(学生姓名)调查时间 具体事例:说明道理:
【浓缩文本,说板书】。
板书设计是教案的浓缩,是课文内容的主线,是主题的升华。“我”的心理变化的四个词语是课始时指名学生听写上去的,“我”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正是课文的思路,也是本课的教学思路。几个问号、一个感叹号表现的是“我”情感的起伏,也是“我”探究学问的过程,真是“一标一点总关情”!同时“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也在板书中得以体现。
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
“减少”是为了“增加”
语文教学倡导简约,这是一个把握教材,重组教材,恰当取舍的过程。我们语文老师不妨也学习果农的剪枝艺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作必要的“修剪”,将语文教得简单些,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十三
教学目标:
2、指导依据提示语的提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应用巩固抓关键词和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
3、在读讲中,学习运用正反法反复说明道理的方法。
态度、情感、价值观:通过阅读、理解、感悟,明白剪枝的学问的两层含义:
(1)剪去无用的枝是为了来年结出更多更好的桃子;
(2)“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描写心理变化的词语,了解内在逻辑联系及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求得学问:
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第26课《剪枝的学问》,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人,他就是——(王大伯),他是一位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2、(打乱顺序图)看看这几幅图,排列的顺序对吗?(指名说)。
3、会用所给的提示,说说课文内容吗?
评价:看来,一件事情的发展是有先后顺序的,我们可以根据时间的变化来把事情叙述清楚。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讨剪枝的学问。
5、这是王大伯说的一番话呀,你们懂吗?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
(出示填空:剪去______枝条。
留下______枝条) 剪去就是“减少”(板书)。
只有一种说法吗?还有谁会说?
如果有学生光说粗壮的枝,引导:就是因为它长得粗壮吗?是啊,剪去的是这些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的枝条。
相机理解“疯长”:你懂吗?对,一个劲地长枝长叶,这有什么不好?
引导:不懂没关系,这是我们平时生活所不熟悉的,老师也是通过了解才知道的。(板书:养分)枝叶长那么密,那么严严实实,挤挤挨挨就怎么样?太阳光?空气流通?(板书:光照、通风)没了光照、通风,就可能有——(虫害板书)。
总结板书:是啊,有了疯长的枝,果实就不多不好了! 。
6、小结:王大伯的话告诉了我们有关剪枝的学问,咱们可要多读读,记住它。
记忆很讲究方法,王大伯说了几句话?(2句)。
从正面说的是——(第一句),第二句从——(反面说)。
掌握方法,看看谁能最先记住。
王大伯还说了什么?
出示:王大伯抚摸着那些留下的枝条,充满信心地说:“来年就靠它们结桃子!”
谁会读?
评:你看看王大伯怎么说的?你充满信心了吗?信心不够,顶多五分信心!现在十分信心,现在是信心百倍!信心满满!
7、他这么有把握,到了春天就已经看出来了!
引读:(出示图片)春天到了,我来到王大伯的桃园,那里桃花全都——(开了),仿佛片片——(红云),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它们欢天喜地地——(在花间飞舞)。
8、花开得这样好,桃子一定差不了!快找找课文里的话。(指名读,两句话出示)。
(请读的人)能说说看你读了这段话有什么感觉吗?从哪里感觉到的?
体会词语:“一棵棵、挂满、一个个”
“光鲜红润”,见过光鲜红润的桃子吗?(出示图)能说说吗?
评价:对,这就是抓关键词体会课文内容。(还有其他感觉吗?从哪里感觉到的?)。
适时板书:多 大 好 甜。
谁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体会表达出来吗?
评:桃子不够多!还太少,要能一眼看上去树上就满是桃子!桃子是多了,不诱人!现在我仿佛看见成片的桃子正向我们张开笑脸呢!
评:你看,朗读是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课文内容还能给我们带来乐趣。
9、(出示填空:结出______果实)(出示填好空)你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剪枝是在减少,这儿桃子更多更好,这其实就是——(增加)板书。
二、抓词语,读体会:
1、这篇课文还处处写到了“我”,从王大伯剪枝开始,到春天里桃花盛开,再到夏天硕果累累,都写了我的什么?默读课文,思考思考(心理活动)。
引导:若有说到动作、语言,每个部分都写到了吗?
请同学们把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圈出来。(指名说)。
盼望 又惊又喜。
(学生自由读)。
(1)在哪句话里出现了?(指名读)。
“满怀好奇”什么?(指名说)。
评价:能准确地联系前面的课文来理解,真会学习!
(出示: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段话(指名)你还满怀好奇什么?
能用这样的方法来体会体会剩下的心理变化吗?
(2)哪里说到了?(指名读句子)“一脸疑惑”什么?(指名说)。
(出示:我着急地问:“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这句话会读好吗?有一个词提示我们可以怎么读好这句话。(着急)谁来试试?
评:你是在心平气和的说;你有疑问,但不着急;不仅着急,还在为王大伯担心呢!
(3)“将信将疑”怎么理解呢?
对什么是又相信又不相信?为什么相信?为什么怀疑?
(4)读“盼望”一句话。
引读:看着满树的桃花——(我盼望着这朵朵桃花能早日变成又大又甜的桃子。)。
(5)又惊又喜表示惊和喜是并列的,“我”惊什么?喜什么?
喜的是?(王大伯的话还真有道理,说得没错)。
齐读。
3、收拢:你看,课文把“我”的心理变化写的非常具体,从好奇、怀疑到半信半疑再到又惊又喜,这个过程就是随着桃园的变化而变化,更是映衬了王大伯剪枝剪得有道理。
4、同学们,课文中的“我”明白了王大伯说话的道理,你能明白吗?请用笔在课文后空白处写写你的感想或者你的收获。
(出示关联词语“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全班交流:谁愿意和大家来一起分享?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多少 舍得)。
小结:通过学生发言归纳:有的时候减少是为了收获更多。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十四
一、教材简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最后一课《剪枝的学问》。
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到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蔚籍,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二、设计理念和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设计时我以情为基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语文的重要特点是“情”,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从情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本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知的深度。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悟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影响和改变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学中教师通过文字信息“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等让学生从材料中去接收、挖掘、内化,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出文字的含义,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意境。为此,我制定了如下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悟,基本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能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三、设计特色:
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四、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意图。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在朗读、理解文质兼美的文本的时候,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根据这个理念,我对第二课时学文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文内涵。
1、复习导入,探究学文。
课文中的“我”三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谁能告诉我小作者三次走进桃园都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后板书: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 这个环节设计巩固了课文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按照学生的意愿来学习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孩子们带着“对这三次进桃园哪一次最感兴趣,就去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最感兴趣?”这个问题去读书,实实在在的给足时间,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接着让孩子挑自己喜欢的一次互相交流,多媒体展示了“红云片片的桃园”,并且我要求学生用“我喜欢第———次去桃园,因为———”的句式来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说完整通顺的话。
2、读读说说三进桃园,语言实践。
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我利用媒体依次出示三次去桃园看到的情景,让孩子自读,不仅再次清晰了文路,而且使文章前后呼应,依次展开,有机地拓宽知识面。通过学生练读、指名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点评。指导读好“我”的话:“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为孩子搭建一个展示朗读的舞台,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挥潜在智能的机会。
3、挖掘资源,丰富积累。
在课文中有几处知识点,我也一一挖掘。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剪枝?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剪掉的是粗壮的而且不结果实的枝条。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语文是读出来的。”这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同时读、思、议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读书中达到目标。
指导读好王大伯的话,这里关注弱势群体:我要找那个这堂课没举过手的学生回答。难道只要是粗壮的枝条就都要剪掉吗?从王大伯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生再读课文全班交流。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呢?合作学习,生生、师生互动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本环节给学生提供合作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共享成果。
我接着提问:听了王大伯的话,我将信将疑,我相信什么?怀疑什么?他凭什么就相信呢?教师的追问使得学生再次联系文本。
4、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在学生了解小作者三个季节都在关注着王大伯的桃园,从冬季的疑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惊又喜终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话以后,请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读,再次感受。
通读了课文,听了王大伯的话,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想做的都可以谈。我设计这一环节,意在升华情感,使学生内心感悟得到深层次的内化,真正做到“课已毕,趣犹存”。
5、总结升华。
生活中有很多的学问,我希望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善于思考的头脑去探索,你一定能成为生活中有学问的人。这一环节告诉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学语文,树立大语文观,鼓励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体验。
1、内容延伸,探求知识。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读完全文,我让学生思考我从王大伯话里悟出了什么道理?学习了这篇课文后联系自身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道理,这样操作旨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多”不一定比“少”好,是对他们课内知识的延伸,也是为了满足孩子无限的求知欲,更好地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2、作业拓展,实践体验。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用多媒体出示作业内容:联系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
在开放的、自主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十五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录音,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
2、他们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3、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的,不理解的生字。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剪枝远近闻名疯长挥舞。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疯长远近闻名挥舞养分吸收营养。
(2)指名读一读。
(3)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领会部分词语的意思。
(4)指导书写生字:嚓疯靠注意间架结构难写的生字。
3、自由轻声读课文。
4、指名读课文,相机指点。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5节,出示“减少是为了增加,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我”认为什么里面还真有道理?
“减少”是为了“增加”是从哪个事情中得知的?
齐读第5节。
2、学习1、2节。
(1)“我”是不是一开始就这样认为?
(2)什么原因使我不解?
(3)自由读一读1、2节。
(4)读了射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王大伯是种桃能手,从哪里可以看出?
*王大伯剪得多,从哪里可以看出?
*剪掉这么多的枝条,我非常不理解,我是怎样问王大伯的?这两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我的不解之情?指导朗读。
(5)指导朗读1、2两节。
四、布置作业 。
1、抄写词语。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导读。
(4)我听了王大伯的解释,有什么表现?
(5)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一读。
(2)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3)指导朗读这几句。
(4)在桃园里和小伙伴们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5)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3、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王大伯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4)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读最后一句。
(5)看看下面的事件中是不是也隐含这样的道理?
兵不在多,而在精。
妈妈常劝我考试要丢下思想包袱,才能考好。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小结:看来“减少”是为了“增加”。这里面还真有学问,要不然它怎么会运用到各个方面呢?所以,我们平常做事也要注意这个道理。
(6)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2、小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更好地生活。
四、布置作业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增加——产量——进步和成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11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