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发展报告(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08:05:08
产业集群发展报告(模板13篇)
时间:2023-12-02 08:05:08     小编:笔砚

报告是一种针对某个特定主题或问题的详尽分析和陈述。如何选择合适的结构和组织方式来呈现报告的内容?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报告样例,它们展示了不同类型的报告,从而帮助读者了解报告的写作风格和思路。

产业集群发展报告篇一

产业集群条例是我国产业政策制定的重要法规,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条例实施的过程中,不仅为各地区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指导,而且在促进企业创新和技术升级,构建理性竞争和合作关系,推动全国经济稳步增长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文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产业集群条例进行思考和探讨。

产业集群条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一方面加强了创新驱动和产业协同,促进了生产组织优化和资源配置合理;另一方面在积极引导各地和企业制定出符合实际的产业规划、促进技术创新和转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培育了一批优秀的独角兽企业和领军企业,成为了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产业集群条例的实施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在优点方面,产业集群条例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强、促进资源整合和效益提高、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与生产水平等显著优势;而在缺点方面,一些产业集群条例可能存在泛滥现象、捆绑效应不明显、产业规划周全性不足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发挥产业集群条例的作用,需要通过以下措施完善和优化产业集群条例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一是重视产业规划和市场化推广;二是加强政策衔接和一站式服务;三是强化产业集群管理和自我调整;四是进一步优化企业环境和全球化竞争力;五是倡导开放和创新,在产业集群建设中创造更多机会。

第五段:结语。

通过对产业集群条例的思考和探讨,我们不难发现产业集群条例已成为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法规。同时,也需要不断地通过优化和完善产业集群条例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社会需求。因此,关注产业集群条例的制定和实施,积极发挥其促进产业协同和资源整合的作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

产业集群发展报告篇二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特邀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xx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省市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面对严峻的外部形势和繁重的发展任务,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党的精神,深入落实“四大行动战略”,扎实推进“三大攻坚战”,全面启动苏南现代化建设样板区创建,开启了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新局面,较好地完成了区xx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年来,我们坚持在转型中求发展,突出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增长,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增长14%,跃居全省第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其中工业投资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

创新创业成效明显。创新环境更加优越,出台了扶持“双自”企业发展等一系列激励政策,紫金“三区一园”加快建设,新增科创载体116万平方米,建成“千人计划”大厦和九龙湖人才公寓。人才集聚更加迅速,新培育“千人计划”创业人才3人、省“双创计划”人才17人,居全省区县之首。引进“万人计划”人才6人,市“321计划”入选总数列全市第一,人才创业企业达320家,成为全省唯一“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双基地,荣膺“省人才工作先进区”四连冠。科技金融服务更加完善,引入各类风投、科创基金37亿元,小贷公司增至14家,3家企业通过国家证监会审核,全区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创成省级创投集聚发展示范区。创新成果更加丰硕,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31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30项,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新增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21个,参与国家、行业标准起草12项;申请专利突破1万件,建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七连冠。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园区转型进一步加快,江宁开发区成为全省首批创新型开发区,高新园获评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滨江开发区“产港城”融合不断加快,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功能品质明显提升,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加快建设,空港枢纽经济区挂牌成立,南京(江宁)综保区通过国家验收、封关运作。开放型经济平稳发展,实际利用外资、外贸出口与去年基本持平。新增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44家,民营经济实现税收超90亿元,泉峰公司成功收购德国名企富莱克斯。各项改革不断深化,顺利完成园区国资优化整合,全区国有经济规模进入全省“千亿元区县”行列。完成7家农林场圃“事改企”,对村(社区)实施分类考核。援建特克斯、淮阴、洛南以及宁高产业园等工作卓有成效。

一年来,我们围绕建设幸福乐居生态品质新城,着力推进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美丽江宁”初展新姿。

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强化规划引领,科学统筹空间、国土、产业、生态“四大规划”,确立全域“三个500平方公里”主体功能区布局,完成各类规划编制任务40项,美丽乡村、新市镇、特色村等城乡统筹规划编制走在全市前列。西部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拉开框架,35平方公里启动区基本建成。东山副城“优二进三”试点全面启动,上坊片区旧城改造进展顺利。

农村建设提档升级。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新增黄龙岘、汤家家等一批新“金花村”。石塘村和锁石村分获“中国最美村镇”典范奖和宜居奖,大塘金和金桥村被评为“全省最具魅力乡村”,创成25个省三星级“康居乡村”。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新增高效农业3万亩,建成全市首家家庭农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80%。台创园、汤山翠谷建成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湖熟、淳化、谷里、江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新成效,新杨社区创成南京唯一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区。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家,累计达40家,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带动农户万户。新增各类农业农村合作组织62家,农民参合比例达80%,参合股金分红增长16%。新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00公里,村(社区)公交开通率达100%,基本完成长江三期堤防加固工程。

一年来,我们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为抓手,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整治“三高两低”、“两高一资”企业32家,关停改造生活和工业锅炉112台。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39家,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113家,江南环保产业园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主体竣工,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规上工业综合能耗降至90万吨标煤。完成水、大气和农业源污染物重点减排项目37个,超额完成主要污染物年度减排任务。

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全面落实蓝天计划,大力开展工业废气、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和秸秆禁烧等治理防控,建立了首个监测站,全年大气降尘量均值低于省控标准。扎实推进水环境治理,严格落实河道管理“河长制”、污水处理“片长制”,太湖流域21个综合治理项目有序推进,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ⅲ类以上地表水达标率47%。15个露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完成年度任务。

产业集群发展报告篇三

中共xx县委:

为全面了解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8月14日,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视察。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xx县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投入不足,丰富的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切实开发利用,旅游效益不明显。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xx县文化旅游业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召开了全县文化旅游工作会议,为文化旅游业健康发展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投资近3亿元开发建设陶乐影视基地、翰泉海、黄河天河湾、庙庙湖以及防沙治沙博览园等生态项目工程。投资2200万元实施钟鼓楼落架维修、玉皇阁解围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对旅游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目前,我县拥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设施,旅游社及分社4家,a级景区2个,农家乐23家,能一次性可容纳300人以上就餐的宾馆饭店10家,一次性可容纳接待100人以上住宿的宾馆5家,已具备星级标准的宾馆一家。据统计,2011年全县文化旅游产业收入2.81亿元。

由于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旅游业起步较早,但旅游产业发展缓慢,截止目前仍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主要表现为:

1、总体规划滞后。目前,全县仍没有编制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全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定位不清晰,导致在发展思路、发展重点等脱离实际,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特色不突出,开发项目重复单一。一些景区景点规划缺乏明显个性,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影响了深度开发。同时各景区的开发、营销策划以及与市场接轨等专项规划还没有形成。

2、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我县的旅游业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的六要素基本具备,但水平十分低下,服务不到位,达不到旅游发展的要求。县城配套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不完善。在城市标识系统、卫生环境等方面与优秀旅游城市标准存在差距,同时在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场所等方面的建设也远远不足,无法满足游客所需。景区基础设施较差,缺乏上档次的宾馆、饭店、旅游服务中心、大型停车场等。同时旅游商品开发程度低,几乎没有成熟的旅游商品。更没有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贸街区。

3、专业人才短缺。一是在文化队伍建设上,我县专业文化队伍人才年龄结构老化,无论知识结构还是专业技能等均已无法满足新时期文化工作的需要。由于编制原因,一些具有较高专业技术和文化知识的文艺人才不能充实到文化行业中,文化艺术人才存在着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现象。多数乡镇只重视文化站的岗位设置,不重视站干的素质培训,文化站干部组织经常性活动的能力有限,不能带动基层文化的开展,多数乡镇文化站干部只以乡镇中心工作为重,不主动思考和谋划文化建设工作。二是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少,业务素质低,只是简单的组团外出旅游,而没有组织外地人来xx旅游的思维意识,旅游理念落后。

4、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发展不均衡。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产业要素的发展极不均衡,产业链尚未形成规模。一是作为旅游产品包装销售重要环节的旅行社全县仅有4家,从业专职导游少,经营效益差,管理质量不高,根本不适应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二是旅游宾馆酒店总量不足,星级宾馆酒店少,整体档次不高、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三是旅游特色商品生产企业几乎没有,谈不上规模、档次,更缺乏相对集中的旅游产品销售场所。四是文化旅游娱乐主要以休闲茶艺、ktv、茶楼、酒吧等为主,不能满足旅游娱乐方式多元化的需求。

5、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我县的文化设施主要建设在县城西区,这里的广场、校园、文化会展中心、体育健身中心等可圈可点。但县城老城区地窄人稠,仅有的文化馆,无论从面积还是基础设施,均不能达标,勉强达到三级馆,而且在产权上还与教体局、房产管理所等存在争议,直接影响文化先进县的评审。

1、科学指导,完善规划。要高度认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就是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品,旅游市场就是推动文化产业建设的广阔平台。要从建设重点产业的角度,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以及重点景区、景点的详细规划。全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要与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相衔接,真正使规划符合xx的文化内涵,符合市场经济下的产业发展需求,体现科学化、生态化、市场化、产业化。

2、加大投入,夯实基础。一方面要切实加大财政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对文化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确保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要有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改善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覆盖全县的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另一方面,对文化旅游产业要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要根据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对外招商引资,根据开发建设的实际情况,增加文化旅游产业专项经费,用于规划编制、项目包装、宣传促销等。

3、多措并举、凝聚人才。针对我县文化旅游人才少,

业务底子薄的实际,要从旅游业策划、经营管理、宣传促销、服务体系等方面多措并举,吸引人才、凝聚人才,推动全县文化旅游业发展。一是增加文化旅游专业人员编制,通过招聘、兼职签约、成立专家服务团等办法解决好目前旅游人才紧缺的问题。同时要从严控制非专业人员占用编制。二是通过定向委培、公开招聘等办法解决好旅游专业人才不足问题。三是通过自办联办和在岗培训等形式,紧缺培训解决好适用人才短缺问题。

4、立足项目,拓宽投融资渠道。一是要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切实做好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的筛选、论证、储备和规划包装,可通过成立国有独资文化旅游企业的形式,深入整合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盘活各文化单位和旅游景点的土地、品牌等潜在优势资源,做大、做活、做优、做强存量部分,以此强化招商、落实招商责任。二是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运行模式,鼓励支持和引导旅游企业或个人采取承包、租赁、有偿转让使用权、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经营,通过联合、控股、兼并等办法吸引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旅游企业参与旅游项目建设。

5、加大宣传,营造发展氛围。一是要确保足额的宣传经费,建立和健全长久、高效、新颖、密集的宣传机制,把全县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全方位、多角度的推介出去。二是要立足县情,深入挖掘我县的文化底蕴,注重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包装,打造文化艺术精品,逐步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如xx民间故事集、古文化景观、刺绣、布艺、农民剪纸、农民画、宣传画册、景点专题宣传片等物化宣传工作。三是充分发挥节会的宣传促销作用。加大对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节庆等文化的开发、利用,突出文化旅游项目的娱乐性、趣味性、参与性,不断创造新的热点和亮点,聚集人气。

6、加大文化旅游产业链扶持力度,促进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围绕打造生态旅游特色县目标,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建设,推进全县旅游资源资本化。二是围绕旅游“六要素”,充实项目,出台更加优惠的产业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加大对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和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星级酒店和旅游产品加工企业,提升旅店服务水平,提高旅游特色产品质量。三是要结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打造一台能够展示xx文化、绿色生态的有档次、有品位的文艺演出。四是要充分利用沙湖、黄沙游古渡的金字招牌,着力打造xx二日游闭合线路,吸引沙湖客到xx旅游。

产业集群发展报告篇四

20xx年,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退,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造船行业仍处于复苏过程中,国际航运和造船市场形势复杂多变。“转方式、调结构”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造船产业做为我市临港产业的重点,造船产业办紧紧围绕省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市建设北部沿海产业带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港口、岸线、腹地等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深入产业研究,努力克服产业政策调整、后金融危机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努力实现造船重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市依托港口、岸线、腹地等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把船舶重工作为发展重点,深化产业研究,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造船业滞后性影响,继续加大防风险、保生存、渡难关工作力度,积极扶持企业转型升级,强化海洋工程及船舶配套招商引资,全市船舶工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一)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按照“修造船与海洋重工并举、主导产品与配套产品并重”的产业发展思路,我市规划了北沟镇、经济开发区、潮水镇三处船舶重工配套园,加快产业培植。目前,全市造船重工企业由20xx年的2家增加到22家,新建成30万吨级船坞1个、万吨级以上船台5个,年造船能力达到100万载重吨。20xx年,全市造船重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0.3亿元,利税4.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9%和22.5%。20xx年6月,我市被命名为“省船舶工业聚集区”。京鲁船业、渤海造船被列为重点扶持企业,成为全省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

(二)骨干企业生产能力得到提升。产业发展关键靠龙头拉动,没有龙头,档次上不去,链条拉不长,产业做不大。基于此,我们倾注力量,倾斜资源,大力实施引大培强工程,初步形成了京鲁船业、巨涛海洋重工、渤海造船等一批骨干企业群体。

京鲁船业是全省重点项目,20xx年4月开工建设,占地100万平方米,已累计投入10亿元,建成30万吨级船坞1座、3.5万吨级船台2座、500吨龙门吊1座及各种造船专用设备700余台套,年造船能力达到100万载重吨。目前正投资8-10亿元进行技术改造,达产后,年造船能力将达到200万载重吨,可进入国内各大船厂排名前五位。目前,京鲁船业已交付3艘5800吨成品油船、3艘75200吨散货船,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利税2.1亿元。目前正在洽谈多艘3.5万吨、8.2万吨散货船订单。

巨涛海洋重工是市第一家单体投资超过1亿美元的外资企业,自20xx年5月正式投产以来,已累计投入7.14亿元,目前正在为澳大利亚、中海油等建造ladur淡水电站模块、pc-375370海上吊机、海洋石油161平台改造等项目,正在洽谈包含海洋石油模块、海上风电等项目将近100个。20xx年,该公司投资9400万元建设亚洲最大的45000吨海工制造出运滑道。20xx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利税2.78亿元,实现出口14922万美元。

渤海造船是国内全回转拖轮行业前六强,在做大做强全回转拖轮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三用工作船、化学品船等高附加值的特种船舶。目前正在为新加坡、荷兰、德国、英国等建造集装箱、多用途散货、化学品、多用途拖轮等船舶共19艘。20xx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2亿元,利税1078万元。

(三)经济指标稳步增长。20xx年全市造船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亿元、利润2.3亿元、税收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98%和45%。20xx年,实现销售收入40.3亿元,利税4.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9%和22.5%。20xx年1-3月份,全市船舶重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7亿元,利润7531万元,税收495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8.1%,20.4%,39.5%。

(四)科技创新取得一定进展。造船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为打破技术力量不足的困境,我们在产业规划发展之初,即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高点起步,组建研发机构,开展与高等院校和国内外船舶设计公司的合作,依靠技术进步,打造核心竞争力。京鲁船业在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高标准组建了技术研发中心,边建设、边研发、边生产,仅一年多时间,就被德国、法国、英国船级社聘为中国技术委员会委员,并成为韩国现代重工在中国的唯一战略合作伙伴。渤海造船公司依靠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产品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内建造全回转拖轮的重点专业厂家之一。在中国目前港作拖轮企业中,第一条出口中东的全回转拖轮、最大功率的全回转拖轮、第一次使用可调螺旋桨技术的全回转拖轮,均由渤海造船公司制造。在省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中,京鲁船业的冷藏集装箱运输船、渤海造船的多功能供应船(三用工作船)被列为全省20个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研发项目;渤海造船的“高技术含量的海洋工程辅助船的研究与开发”被列为全省10项关键共性技术;京鲁船业与江苏科技大学建立的“船舶工程技术研发平台”被列为全省10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及研发平台;兴华公司的“管件及舾装件加工配送中心”被列为全省三大生产加工配送体系。

(五)船舶配套业发展有所突破。造船产业70%-80%的利润来自配套产品加工。发展配套项目,既是产业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产业整体效益的关键。立足龙头拉动,我们根据《关于加快省船舶配套业发展的意见》和市船船产业配套发展的要求,研究汇总了150多个配套品种,市内市外并举,大力发展船舶配套项目。市外,选择韩国、日本、欧洲以及国内上海、江、浙等产业密集区,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十一五”期间,相继引进斯瑞尔重工、福源船舶设备、冶鑫船舶设备、星都重工、天一重工、新和重工等17个配套项目。市内,发挥汽车零部件产业优势,鼓励机械加工企业进入造船配套领域,加速推进本地化配套。市兴华机械工业公司是改装车和汽车配件专业生产厂家,在我市产业办的帮助指导下,向船舶配套产品大胆延伸,目前,已有21个系列、713个品种的舾装配件获得船级社认可,年新增销售收入1亿元,其“管件及舾装件加工配送中心”被列为全省三大生产加工配送体系。

经调研,船舶重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一)生产设施和能力不足,产业规模相对不大。目前我市京鲁船业主要建造10万吨以下巴拿马型船型,渤海造船主要建造1-2万吨特种船舶,巨涛重工主要建造导管架等海洋工程配套产品,浩通造船主要维修3000-5000吨级别船舶中小船,除渤海造船公司外,均处于投产初期阶段,船舶工业产值及利润相对不高,总体规模不大,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

(二)船舶配套基础十分薄弱,产品生产能力小。目前,京鲁船业在发动机方面与现代重工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其舾装、管件等主要由大连船舶舾装公司负责,成本相对较高,而且受大连船舶重工公司影响较大,有可能造成配套不及时等问题。渤海造船公司除船东自带设备外,其余大部分由江浙企业配套,成本相对较高,容易出现配套企业资金等方面出现问题而造成配套不及时等问题。而我市目前仅有船舶配套企业22家,均为近年来引进,仅有部分企业投产,大部分企业尚在建设期间,产品主要为舾装件、管件等产品,生产能力小,产品档次不高,缺乏高附加值的船舶机电等配套产品。配套基础薄弱将严重影响整船企业的生产,尤其在市场低谷时间,配套成本增加及配套不及时将严重影响交船期,从而影响整船企业的生存。

(三)技术与创新能力不强,高级技术人才及高级技师人才不足。企业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企业没有形成自主研发能力,缺乏科技后劲。由于大部分企业为新建企业,仅能做部分生产设计工作,技术能力相对不足,高层次的设计人才缺乏,造成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高附加值船舶及大型海洋工程产品的开发力度不足。京鲁船业正在研发多用途冷藏集装箱运输船,巨涛重工公司计划开发海洋钻井平台生活模块、fpso模块、深水导管架以及非海工机械等项目。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变化,要实现造船产业健康平稳发展,就要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开展工作,我们将积极贯彻落实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部署,积极发展面向国内外的船舶及配套业和海洋重工产品,重点发展造船、海洋工程、修船、船舶配套及游艇。以市场为导向、以重点企业为龙头、以北沟、开发区两大专业园区为载体,以自主创新和有效投入为动力,坚持船舶制造与海洋重工、船舶配套并举,以“高技术、高端产品、高配套率和较大产业规模”为目标,优化产品结构,推进产业集聚,实现船舶工业跨越式发展,将我市建成省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

一是加快建设、重点发展北沟船舶工业园、经济开发区海洋重工产业园。北沟船舶工业园在继续发展现有造船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引进海洋工程、海洋石油钻探设备、海洋工程船舶和重型装备制造等项目,重点推进京鲁海洋工程装备、齿轮箱装配出口基地、大马力船用柴油机等项目。20xx年内争取将北沟船舶工业园列为省级船舶工业园区。

经济开发区海洋重工产业园要依托巨涛海洋重工项目,大力发展海洋钻井平台、fpso等高科技产品。依托大金重工,加大海上风电零部件的引进力度,发展海上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安装的总装,打造海上风力发电产业园。依托浩通造船,大力发展修船,并向现代远洋渔船建造发展。依托现有港口岸线资源优势,积极利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大型人工岛等项目优势,大力引进海洋空间利用大型装备、跨海桥梁工程装备、重大成套设备、高技术装备以及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关键装备,建设省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园区。

二是加大与中央直属企业、世界500强、国内500强、高等院校、行业龙头企业的联系,争取以订单、投资、技术等方式开展强强联合、战略合作,争取产业培育取得新突破。重点推动京鲁造船与中集集团、华彬集团、省海洋投资公司等企业的全面战略合作,渤海造船与国外石油公司的战略合作。加快大金重工项目建设力度,依托大金上市公司雄厚资金实力,积极引导大金公司扩大在蓬投资规模,新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三是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船舶制造方面:在努力实现10万吨以下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及特种工程船舶的批量生产、系列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基础上,加快开发低温冷藏船、化学品船、豪华游艇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抢占发展先机。

海洋工程装备方面:在做好现有石油导管架、钻井平台模块、单点系泊、海水淡化装置、三用工作船等产品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大型石油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起重铺管船、多用途工程船等。加快大金重工项目建设进度,积极开发海上风力发电塔架基础等新产品。

船舶及海洋工程配套产品方面:重点推动国内外设备著名企业以品牌、技术、组装等方式与我市企业在发电机组、柴油机、螺旋桨、齿轮箱、焚烧炉、海水淡化装置、通信导航设备、深海钻机成套设备、井控设备、水下生产系统及海底电缆、系泊链、螺杆钻具、钻井泥浆泵等产品开展合作。同时,大力引进船舶配套物流配送中心项目。

四是帮助企业积极调整,加强内部管理。通过召开企业座谈会、外出考察学习,了解国内外造船重工产业动态,探讨产业发展思路。引导企业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格局调整机遇,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增加国内订单比例;鼓励企业多承接海洋工程、修船及改装船等订单,规避造船订单风险。加强与船东的联系力度,加大订单及在建船舶生产管理力度,保订单、保交船。

五是强化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建设和产学研联合。争取引进国内外研发设计力量,强化海洋油气装备的'概念设计、基础设计,深化详细设计、生产设计,提升我市海洋油气装备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同时引导我市企业与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江苏科技大学、职业学院、商贸高级技工学校、高级职业学校等开展合作,共同打造产学研联盟,建立人才实习实训基地,实行订单式培养,培训行业技术工人。

六是组建行业协会,推动行业协调发展。筹备成立我市船舶重工行业协会。为了增进全市船舶行业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行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拟筹备成立由船舶制造、海洋重工、船舶维修、船舶配套、人才培训机构等单位组成船舶重工行业协会,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人才、市场等服务,帮助企业更好地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产业集群发展报告篇五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特邀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xx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省市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扎实推进“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改革创新实质突破、青奥盛会精彩圆满”三大攻坚战,较好完成了区xx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总量质量同步提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增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增长13%,继续位居全省第三,其中税收占比。规上工业总产值2829亿元,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47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14%。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亿元和亿元。规上工业用电量亿千瓦时,增长。规上企业煤炭消耗量、单位工业产值能耗分别下降、。

二、改革创新取得突破。

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率先实施科技和人才管理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实行科技和人才工作分类考核综合评价,创新项目评价方式,建立“再扶持”创业支撑体系。推进财政转型创新,增加对基层一般性转移支付,规范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完善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审核制度。组建5个园街联动共建重点产业园,促进城乡资源优化整合。完善统筹“五位一体”、推动科学发展综合绩效考评体系,对村(社区)进行分类考核。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成效显著,注册私营企业数、注册资本总额,同比分别增长和135%。落实“市属区管”要求,加快与麒麟科创园对接融合。顺利完成户籍制度等项改革。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突出人才引育,新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16人,入选省“双创计划”19人,入选数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区县第一,创成欧美同学会留学报国江宁基地,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人才“三基地”区。突出科技创业,紫金“三区一园”等创新载体加快建设,新建各类服务平台5个,新增入孵企业584家,落户人才创业项目累计达506个。突出企业主体,企业“三站三中心”增至527家,新引进风投基金亿元,帮助科技小微企业融资8亿元,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30个、省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28个。创新成果显著,全年发明专利申请4100件,授权94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件,获中国专利奖5项,新增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20个,参与起草产品标准15项。

开放开发继续深化。园区加快提档升级,江宁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占全区比重分别达35%和41%,支撑作用明显,获批全省开发区转型升级改革试点,入选国家首批新能源示范产业园区。高新园创成国家火炬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滨江开发区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品牌效应彰显,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建设顺利推进。开放型经济呈现新亮点,外贸出口逆势上扬,实现出口额亿美元,增长10%,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利用外资保持平稳,引进亿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0个、10亿元以上内资项目7个。加快“走出去”步伐,完成境外投资亿美元。宁高产业园及淮阴、特克斯、洛南援建工作取得新成效。

三、生态文明成效卓著。

生态体系更加优化。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三个500平方公里”空间格局,全区三分之一面积为生态红线区域,12个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生态指标考核权重提高到20%,生态红线管控、生态补偿、源头监管等制度更加完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达标率、生态创建水平省市领先,江宁开发区获评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区,13个生态村、3所绿色学校通过验收。生态文化深入人心,全民参与度明显提高。

产业集群发展报告篇六

张永红。

[2]。

(2019)在《湖北省多级支撑格局下特色产业增长极培育研究》文中指出湖北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省“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全面推进“一主两副多极”战略,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指出要加快培育和形成“多极发展”格局,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深入实施“一主两副多极”区域发展战略,明确指出要:“支持黄石、十堰、荆州、荆门、孝感、黄冈建设成为区域性增长极,支持咸宁、鄂州、随州、恩施建设成为特色产业增长极,支持仙桃、天门、潜江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支持神农架林区建设成为世界着名生态旅游目的地。”在多级支撑格局下推进特色产业增长极培育,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增强湖北省发展后劲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选择。因此,本论文通过分析湖北省特色产业增长极培育困境,以问题为导向寻找可操作的建议和对策,旨在为湖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真知灼见。本论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点;第二部分为特色产业增长极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特色产业增长极的内涵、构架、作用;第三部分分别从恩施、随州、咸宁和鄂州分析了湖北省特色产业增长极培育举措和进展;第四部分是湖北省特色产业增长极培育基础比较,与湖北省与区域性增长极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同时也进行三大类产业的区位商和内部分析,总结出特色产业增长极培育重点。第五部分是湖北省特色产业增长极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特色产业聚而不精、聚而低效,特色产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特色产业竞争水平整体不高;第六部分是湖北省特色产业增长极培育的实证研究,以随州市为例深入研究了特色产业增长极培育基础、举措成效、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第七部分是湖北省特色产业增长极培育对策,明确指出要发挥好政府与龙头企业作用,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加强招商引资,厚植特色产业增长极培育基础,实现特色化、错位化、品牌化、创新化和扩散化发展;最后是总结部分。

许昌浩。

[3]。

(2018)在《昌北空港物流与南昌市产业作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临空经济区和赣江新区的成立,政策叠加下的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及南昌市临空指向型产业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昌北空港物流与南昌市临空指向型产业之间的作用关系,在遵循两者之间作用规律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策略以促进昌北空港物流与南昌市临空指向型产业协同发展,为昌北空港物流与南昌市临空指向型产业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本文主要是运用文献查阅、实地调查、定性与定量等分析方法来探究昌北空港物流与南昌市临空指向型产业之间的作用关系。首先,在查阅和整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阐明了空港物流与临空指向型产业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并从要素使用角度和产业集聚扩散角度提出昌北空港物流与南昌市临空指向型产业的作用概念模型。其次,通过调研和查阅南昌市和南昌市新建区历年统计年鉴,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法对概念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可得:南昌市各细分产业与昌北空港物流联系较紧密且新建区产业与昌北空港物流的联系强于南昌市与其的联系。此外,在昌北空港物流与南昌市各产业的关系中,主要是昌北空港物流起单向的拉动作用,而昌北空港物流与新建区产业则是互相作用关系。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结合临空经济区、大昌北和赣江新区的规划布局政策,本文提出促进昌北空港物流与南昌市产业协同发展的双轮驱动战略,即“空港物流+临空指向型产业”战略。

段丽娜。

[4]。

(2016)在《基于协同动力机制的河北省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北省钢铁产业的发展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逐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经济效益较低、产品层次较低以及环境问题。面对现实困境以及政策的要求,河北省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便日益凸显。本文针对所研究的对象,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河北省钢铁产业进行分析,定性角度主要运用pest分析对河北省钢铁产业的整体情况进行介绍;定量分析主要从供给侧角度对河北省钢铁产业投资、技术创新效率及产业结构三个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如下:通过对投资趋势“羊群效应”的检验,得出我国钢铁行业普遍存在着过度投资以及跟风投资,这也是造成产能过剩的一大因素;通过利用dea模型中的bcc模型、超效率模型以及malmquist模型来分析河北省钢铁产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效率,发现河北省钢铁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并没有完全达到dea有效,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以及规模效益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利用因子分析法首先将描述产业结构的指标分为合理化指标、绩效指标和高级化指标,通过提取主成分的方法,对各省的钢铁产业结构进行横向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河北与综合得分较高的省份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产业绩效、环境问题以及产品结构方面。综上所述,河北省钢铁产业亟需转型升级。协同动力机制是研究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基于协同动力理论将河北省钢铁产业系统划分为市场创新子系统、技术创新子系统、组织结构创新子系统、产品创新子系统、制度创新子系统,通过对各个子系统进行介绍,构建河北省钢铁产业演化的协同动力机制模型,运用协同动力机制模型对河北省钢铁产业进行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对河北省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提出本文的建议。

马嵩。

[5]。

(2016)在《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背景下民营经济发展动力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引起理论界与实践层的高度关注。国家提出的振兴东北“药方”是要靠改革激发东北的内生动力,尤其是切实消除民营经济发展障碍、形成民营经济发展新动力,是东北经济振兴的必然选择。本研究以我国经济新常态为背景,以东北经济下行为切入点,以区域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理论为指导,概述东北民营经济演进发展,从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劳动就业等方面,与国内典型发达地区和全国整体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东北民营经济发展动力作用的差异或差距;在此基础上,基于新常态对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要求,明确民营经济在东北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中的目标定位,尝试构建民营经济发展动力结构模型,探讨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要素和动力机制,提出东北民营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路径与对策。本研究包括七章。第一章,导论。在概述问题的提出及意义、研究内容及方法、主要创新与不足的基础上,重点从经济增长动力、民营经济作用、民营经济发展动力、制度约束及变迁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以期对民营经济发展动力理论及其实践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第二章,相关理论分析。通过对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区域经济增长动力、民营经济发展作用、民营经济发展动力、制度变迁以及系统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等梳理分析,总结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即民营经济是区域经济增长动力结构中的重要动力要素;同时,经济发展基础、市场发育程度、制度变迁等又是民营经济自身发展的动力要素。第三章,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分析。本章以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为时间划分基点,分析了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及趋势,论述了新常态背景下东北对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方向,即制度和技术的创新驱动、需求结构协调拉动、产业结构升级带动、民营经济发展推动,进而提出了东北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要求。第四章,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动力分析。从东北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入手,采用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民营经济增长贡献、就业拉动贡献以及税收增加贡献等指标,比较分析东北地区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以及全国范围下民营经济发展贡献率的差异或差距,揭示民营经济在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转换中的发展潜力及动力提升空间。第五章,区域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下东北民营经济发展动力选择。概述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形成要素,探讨东北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中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要素及其组合形成的动力机制。基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模型,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需要制度、政策、金融、技术、人力等动力系统相互作用。笛六音.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大战动力转换的障碍与对策探讨。在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制度约束和非制度约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现实,探讨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动力转换、形成新动力机制的路径与对策。研究发现,“黑土地”文化、“铁饭碗”意识、“关系寻租”、市场化程度、资源环境状况、民营企业自身问题等,是障碍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重要因素,需要通过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改善民营企业融资机制等途径,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动力。第七章,研究结论。本研究的主要创新表现在:一是理论层面,尝试构建民营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模型。民营经济发展动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基于系统论和耗散结构理论,需要制度源动力系统、政府外生推动力系统、创新驱动力系统与资源要素承载力系统的相互作用,形成“负熵流”,进而形成民营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以此为基础,从理论上提出新常态下东北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即以产权制度、金融配置、技术创新、人力资本为动力要素的东北民营经济发展动力结构。二是实践层面,对区域经济增长与民营经济发展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探讨。东北民营经济的经济增长贡献远不及发达地区显着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拉动就业的相关系数最低,税收相关系数显示其并没有成为区域税收增长中的倚重力量,揭示出民营经济制度源动力系统滞后、政府外生推动力系统动力不足、创新驱动力系统作用有限、低端生产要素提供的“负熵流”能级降低,引发系统走向无序,无法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三是对策层面,提出民营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目标及路径选择。在比较分析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民营经济贡献率的基础上,对四大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结构进行比较,揭示了民营经济发展动力结构以及动力结构转换的条件和规律;基于此,提出东北民营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路径选择及对策建议,即通过规范政府行为、完善产权制度、鼓励技术创新、优化金融资源和人力资源配置,从实践层面构建民营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同时,本研究的不足表现在:对于民营经济发展历史数据的整理和运用有待于进一步强化,经验实证研究方法特别是定量研究的方法运用不足,民营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构建和设计还有待于验证。

李小冲,付军,周明星。

[6]。

(2014)在《耗散结构理论视阈下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探析》文中提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永续性为目的,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的耗散结构自组织过程;基于耗散结构产生的条件,对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即区域经济系统必须保持充分开放,全面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系统应远离平衡态,实行不平衡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强化系统非线性机制,促使经济发展战略由^v^一点单极^v^向^v^多点多极^v^的发展战略转变;重视涨落作用,加大人力资本积累提升力度。

朱君。

[7]。

(2014)在《上市公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东北地区的分析》文中指出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参与。尤其是创造财富的微观主体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上市公司作为优秀企业的典型代表,借助于资本市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是不容忽视。高度重视和发展上市公司,将上市公司发展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是增强区域经济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与我国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东北地区,其上市公司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尽人意。如何充分利用上市公司在资金筹集、人才吸引、技术和管理创新等方面的优势能力,通过大力培育和发展上市公司以促进东北经济繁荣,就成为东北振兴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就理论层面来看,作为企业与区域相互作用理论体系的重要研究内容和主要组成部分,上市公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亦受到理论界的普遍关注。虽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均证实以资本市场为依托的上市公司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他们关于上市公司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探讨基本上都是立足于某一特定区域,从经验数据层面展开的,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从理论层面深入分析上市公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并辅以经验层面的数据支持,揭示上市公司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发展上市公司繁荣区域经济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是目前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改革重点和研究趋势,也是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基于上述实践背景和理论研究需求,本文提出了上市公司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主题,在对上市公司与区域经济发展概念进行界定的前提下,从上市公司资金筹集、人才吸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v^方面的优势能力出发,借助要素集聚机制、外部效应机制、市场共享机制和发展联动机制,分别要素层面、产业层面和区域空间层面三个维度,初步建立了上市公司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框架。并以东北地区为例,在描述东北地区上市公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上市公司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功能演进与作用发挥进行总结归纳,进一步从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结构优化三个方面,借助eviews和arcgis软件,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考察上市公司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发展上市公司繁荣东北经济的政策建议,以达到依托高质量上市公司振兴东北经济目标的实现。第一章: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本章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在对上市公司与区域经济发展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企业理论、区位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展开,对上市公司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上市公司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和作用。本章从上市公司筹资能力、人才吸引能力、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入手,将上市公司作为企业所具有的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借助要素集聚机制、外部效应机制、市场共享机制和发展联动机制,分别要素层面、产业层面和区域空间层面,建立了上市公司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框架,以为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东北地区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与功能演进。本章从数量规模、行业分布、产业结构、经营状况、地区分布对东北地区上市公司的发展现状进行描述,并通过与江浙地区的比较分析,总结归纳东北地区上市公司所具有的特征。在回顾东北地区上市公司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上市公司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功能演进与作用发挥进行归纳总结。第四章:东北地区上市公司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立足于东北地区上市公司及经济发展相关数据,从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结构优化三个方面展开,借助eviews和arcgis软件,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了上市公司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从实践层面上,为通过发展上市公司促进东北经济繁荣提供经验数据支持。第五章:发展上市公司繁荣东北经济的政策建议。本章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针对东北地区上市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引导和培育优势企业上市、规范上市公司经营运作、加大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力度、调整上市公司空间布局四个方面入手,探讨发展上市公司繁荣东北经济的政策建议,以达到依托高质量上市公司振兴东北经济目标的实现。

戴越。

[8]。

(2014)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不平衡发展理论通过资源配置模式来带动产业结构均衡的发展理念,对于解决我国产业结构配比不均衡、发展模式粗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的现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是十分必要的。优先发展资源利用率高的产业,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奠定产业结构的基础布局,通过对资源的不平衡配置,使得相关的高端技术产业首先获得长足的发展,带动低端产业实现新的转型,并发展新能源与环境替代机制,以此突破资源有限性与环境污染问题制约下的产业结构优化瓶颈,规划出一条良好的产业结构优化道路,使得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摆脱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制约。

马浩。

[9]。

(2013)在《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摘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党今后一个时期的八大战略任务之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战略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是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协调,山东东、西部经济差别好像是整个中国大陆东、西部差别的一个缩影,山东地区差距主要表现为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为了落实和实施“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解决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问题,就需要对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此,提出了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研究。本文通过分析山东内各区域问的经济差异,探索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相关机理,借鉴国外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经验,提出促进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这对实现山东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基础上,研究了美国、英国、德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经验,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论文对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进行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在静态分析山东gdp差异、区域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以及投资状况的基础上,动态分析了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动态演变、区位指向、产业指向和效率指向,并从资源和区位、产业和企业、政策与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在对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现状分析基础上,借鉴系统理论,构建了山东区域经济系统结构模型,分析了山东区域经济系统的性质以及山东区域经济系统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特性,构建了山东区域经济的动力系统结构模型和山东区域经济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在系统分析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概况基础上,建立了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了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综合模糊评价模型以及山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模糊评价模型,以系统评价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科学地提出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奠定基础。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最后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市场机制以及政策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科学规划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建立生态互补型产业结构,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竞争格局;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机制,推动跨区域的合作;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

田秋霞。

[10]。

(2013)在《不平衡发展格局下的农村土地利用效益分析——以兰州市榆中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发展不平衡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是在全球、一国范围内,还是在一个地区的发展中,不平衡现象始终客观存在。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格局,比较和分析土地利用效益,是一个较新的研究。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幅员辽阔,地貌气候复杂多样,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自古至今一直存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同时造成和加剧了今天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和不同层次,主要是由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历史原因、政策导向、人口因素、环境因素等多重原因造成的。本文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采用文献分析法、指数评价法和耦合关联分析法,对榆中县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将全县划分为三大区块,分别对各区块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比较,并选取了三个村进行了重点研究;按照榆中县三大区块土地利用的不平衡性,研究了三大区块的经济发展情况与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并分别对影响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政策投入、自然禀赋、社会经济等三类因素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不平衡发展格局下各因素对土地利用效益的影响程度。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榆中县从县情来看,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非常明显。中部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北部和南部山区则发展较慢。这种不平衡发展格局是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政策倾斜等多重因素造成的,榆中县各乡镇自然条件差异大,在土地面积、耕地面积、自然气候、农业生产经营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各乡镇人口数量、交通状况、经济发展基础、产业结构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基于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的不同,在宏观政策主导下,也产生了一些政策倾斜,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形成了一批重点乡镇、示范点,和一些落后区域相比,政策支持和公共投入差异明显。(2)榆中县各乡镇土地利用效益的差异性较大,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衡性。北部的青城、园子岔、哈岘、上花岔、贡井、中连川6个处于干旱山地区域的乡镇,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均较低;中部的城关镇、夏官营、三角城、来紫堡、和平等等13个处于榆中盆地及苑川河谷区的乡镇,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指数都最高,生态效益指数也处于中上水平;南部的银山、马坡、新营、龙泉等4个乡镇属于高寒半湿润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指数处于较高水平,但土地投入产出比依然很低,发展相对闭塞,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指数均较低,综合效益指数居于全县中低水平。(3)榆中县农村土地利用效益与全县不平衡发展具有较强的耦合性。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全县在各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与特色农业扶持、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关系到土地利用效益的高低,在同一区块下的不同村庄,也因为具体发展政策、发展条件的差异,土地利用效益和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与土地利用效益的高低具有较强的耦合性,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格局与土地利用效益的不平衡格局具有较强一致性。(4)分析不平衡发展对土地利用效益的影响。榆中县农村土地利用效益是受多重因素影响的,按照政策投入、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经济社会等三个类别,具体甄选了17个具体因素,分别对其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关联度进行了测算和分析,比较了其对土地利用效益影响程度的大小;同时针对全县三大区块的土地利用效益的差别,分别找出了影响土地利用效益的关键因素。(5)针对全县不平衡发展状态下的土地利用效益差异,结合现有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益的对策、建议。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发展主导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强土地整理和土地管理、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等政策措施,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益。(6)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总结,得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榆中县具有较强的发展不平衡性,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土地利用效益也具有显着的区域差异和不平衡性;榆中县各区块、乡镇、村庄土地利用效益的高低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具有较强的耦合性,相关因素与土地利用效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部分因素对土地利用效益提高具有显着的影响作用,要因地制宜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可以针对影响土地利用效益的关键因素来出台相关政策和扶助措施。

产业集群发展报告篇七

西方的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先行一步,其中有些经验是值得我国借鉴的。欧盟的低碳经济发展无论是在低碳技术研发方面还是在技术的利用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英国政府以直接的财政投资方式来刺激企业低碳改造的积极性,形成“政府投资、企业运作”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此来鼓励企业改进传统的落后技术,创新低碳产业。另外值得借鉴的还有英国推出的碳信托基金,这个基金也是由政府出资推出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的改革。

在政策方面,英国政府开征了气候变化税、制定了气候变化协议、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排放贸易机制、推行了可再生能源配额政策。德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体现出来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德国的低碳意识教育,德国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就对少年儿童进行环保教育,可以说在德国环保节能的观念深入人心,整体的环保意识很高。其次是为了减少来自交通运输工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德国的低碳技术推动还表现在了汽车产业。再次在税收方面,德国开征了生态税;针对气候能源专门制定了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并将环保技术产业列入新的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名单。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选择,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还要充分考虑我国传统经济模式的特点以及存在的弊端。我国的国土广阔,并且东西部,南北部的自然、地理条件明显不同,而且由于各地区早期经济发展的重点不同,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我国较大的人口基数也决定了我国国民素质的参差不齐,这为节能环保意识的教育带来了困难。国内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也增加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困难。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第二产业比重过重,第三产业比重偏小,这决定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高能耗产业依然会占据主体地位。其次资源消耗严重,一部分原因是我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大部分以国内资源为原材料,另一部分原因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投资的拉动,这也需要大量的基础原材料。再次是我国的技术科研创新能力不足,这制约了我国低碳技术以及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基于上述情形,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采取“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大众各有分工,合作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政府是重要的推动者,负责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宏观计划,出台相应的政策或规定,并对经济的运行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企业是主要的参与者,碳排放量主要来自于企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所以,产业的低碳改造、新低碳产业的发展、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实际应用等企业都是最直接的参与者,企业的生产活动直接关系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质量;科研机构是关键的支持者,我国目前的低碳技术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而新能源的开发、能源利用率的提高、碳的捕获和封存等都需要先进的低碳技术予以支持,这就要求科研机构要积极的参与到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来;社会大众是最终实施者,因为企业的所有产出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大众的消费,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建设都离不开社会大众的低碳消费。

三、对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建议。

我国的低碳经济建设是一个长期和艰难的过程,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阻碍,为此,在这里给出几点建议。

(一)政府部门要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宏观政策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要需要技术和制度创新的支持,但是这些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加之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欠缺,所以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财政资金与税收政策上的支持。在财政上需要政府部门打通融资渠道,为低碳技术的研发、设备的引入提供资金来源;制定并实施有利于低碳经济建设的税收,构建环保节能税收体系,为低碳经济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制定并颁布有关环保节能方面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低碳经济建设以强制性、鼓励性与惩罚性,推动低碳经济的前进。

(二)建立和完善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是一个新型的市场,许多规则还不是很完善,所以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相对权威和科学的法规来指导。

(三)构建碳金融市场机制碳交易实质上就是一种金融行为,它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所以有必要构建和发展碳金融市场,政府应该鼓励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抓住在低碳环境下的商机,研究和开发新型的低碳金融工具。还可以建立绿色信贷担保业务、设立低碳专项基金,推动低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此外,还要大力改造高碳行业,积极发展创建低碳产业,注重低碳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加强全民低碳意识,鼓励推行低碳消费,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等,这些也可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和替代,它可以使社会经济以一种更环保、节能和有效的途径得到发展和增长,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想要保证人类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必须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和路径。虽然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只要我们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的优势,我国政府部门在低碳环保的相关决策上予以一定的支持,并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上的经验,就一定能少走弯路,稳健的步入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产业集群发展报告篇八

“十五”以来,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据统计数据显示,至底,河南省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共143个,其中年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共有8个,分别是安阳钢铁产业集群,洛阳吉利区石油化工产业集群,漯河源汇区肉类加工产业集群,郑州服装加工产业集群,郑州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平顶山煤炭产业集群,郑州煤炭产业集群,郑州汽车与配件产业集群。据安徽省经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底,安徽共有产业集群140个,其中最大的集群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超过10亿元的集群约30个,年营业收入1400亿元,集群平均年销售收入9亿元。湖南省大力发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电动汽车、风力发动装备、数字卡通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取得了较好效果。

产业集群发展报告篇九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王大泉介绍,修订后的《实施条例》删除了“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一章,增加“教师与受教育者”和“管理与监督”两章,并将“扶持与奖励”一章的名称改为“支持与奖励”。

——第一章总则:新增了加强民办学校党的领导一条,强调了民办学校的办学方向,明确了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原则,强调鼓励、引导民办学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

——第二章民办学校的设立:由现行条例“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和“民办学校的设立”2章合并而来。系统规定了民办学校举办者权利义务,以及审批设立等各环节的要求。明确了民办学校举办的鼓励与限制规范,特别是增加对公办学校举办民办学校的限制,针对举办者变更、集团化办学、在线教育、学校名称等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作出了规定。

——第三章民办学校的组织与活动:进一步完善了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对民办学校决策机构、监督机构的组成与运行规则作了补充或者完善;针对课程教材使用、考试招生规范等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明确了法律规则。

——第四章教师与受教育者:重点落实法律关于师生权益保障的规定。新增了保障教职工待遇的具体规定,进一步强调对民办学校教师、学生的平等对待,规范和支持民办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五章民办学校的资产与财务管理:着重依法落实、完善了民办学校收费和管理机制,健全了民办学校资金和资产的管理使用规则,新增了对关联交易的规范,坚决防止以非营利之名行营利之实。

——第六章管理与监督: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进一步体系化,规定对民办学校的年度检查、年度报告、信用管理、评估评价、教育督导等制度,着力构建符合民办教育特点的监管体系,以规范管理促进健康发展。

——第七章支持与奖励:删除了“合理回报”相关条款,同时明确了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在财政、税收、用地、金融等方面的差别化扶持举措,明确了“优先扶持办学质量高、特色明显、社会效益显著的民办学校”的导向。

——第八章法律责任:细化了民办学校及民办学校举办者、实际控制人、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组成人员的法律责任,增加了从业禁止相关规定。

——第九章附则:明确了“现有民办学校”的概念,规定了实施条例自今年9月1日起施行。

产业集群发展报告篇十

摘要:。

随着传统的工业化经济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逐渐显露,低碳经济的优势更加凸显。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遵循自然发展原则,属于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就传统经济逐渐转型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做简单阐述如下。

关键词:。

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策略。

工业化经济的迅猛发展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在新的发展时期内,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如何将低碳经济由理论转变为实践呢?首先要解析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然后就其内涵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分析。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的发展观。传统的工业化经济将经济增长做为第一要素。在经济发展中奉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去实现经济的增长。这一理念的发展适应于世界大战后,各个国家急需恢复元气,迅速实现经济增长的现状。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率的传统经济模式逐渐制约了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在积极承担环境保护的同时更有效地提高了能源的利用,实现了节能降耗,更好地发展了新兴工业。低碳经济渗透于传统经济发展理论时需与时俱进。传统理论一味地追求商品价值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造成大量自然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破坏。旧的模式必将被新的模式所取代。新的理论需要充分尊重自然,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理论应运而生,它实现了对自然资源的循环重复利用,注重了协调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实现了对自然生态的有效保护。低碳经济的低投入、低排放、高利用率、高回报率,完全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低碳经济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完成经济转型后,企业将收到丰厚的回报。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尚未完全充分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降低co2排放量对于社会经济长久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能源和材料的利用率,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有效资源配置,实现节能减排是当前企业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

三、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策略。

实现由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科学意识。我们将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国策,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扩大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让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充分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从而将保护自然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的意识深入到每一个人心中。我国发明的电子产品互联互通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范例。电子产品互联互通是全球首个达到3c协同国际标准的产品,它可以在不同电子产品间互通并有效地节省资源浪费。英国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成果对我们也具有参考和借鉴的意义。如:向阳转移房屋的设计和应用。它利用现代化科技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并通过地热管道实现不同房间的房屋保温。其次,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第三产业、服务型产业的扶持和发展力度,逐渐转变经济发展的侧重点,减少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提高。人们在追求精神生活的同时对各种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也就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三产业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相对较少,也符合现阶段人们的消费需求,符合可持续的发展观念。经济转型时期,低碳经济的实现需要国家大力扶持和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协调产业结构发展,形成新的消费模式,进而促进低碳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管理者需要用科学的发展理念去管理企业。企业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流程,实现最大程度的清洁生产。在逐渐剔除传统的消耗性生产模式的同时不断创新产品生产理念即从产品设计、材料选择、制作工艺、生产流程等各环节进行科学管理,充分做到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原则。这不仅有助于资源保护,也有助于缩小生产成本,扩大利润空间。以“蒙牛”为例,为了实现低碳经济发展,“蒙牛”建立了完善的生态战略。近十年来,“蒙牛”在环保方面投入4亿多资金建立了科学的万吨级污水处理厂,实现了国家的一级达标排放。同时“蒙牛”企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并成功进入了世界乳业前20强。企业要想得到高速发展还需要不断引进现代化绿色技术并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要求将不同的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的方式实现再利用和再循环,其目的在于实现清洁生产,控制并不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工业生态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存在着技术、资金方面的难度,这需要国家相关部门落实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扶持,企业也需要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引进优秀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将生态发展的理念不断付诸于实践。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区就是低碳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典型代表。园区前身为上海钛合金厂,企业曾经是国内重点治理的对象。企业原厂的电能消耗占整个上海市的,烟尘排放达到了3000余吨/年,占全市的1/7。为了实现对环境的治理,企业引进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治理革新使园区逐渐实现了由高耗能、高污染生产逐渐转向低耗能、低污染生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选之路。

产业集群发展报告篇十一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缓解生态恶化。

1、现在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现代社会正处于高碳生活,低碳生活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的关注。虽然当前,不少的人们对低碳生活的意识已经开始转变,从节约水电,降低能耗,减少具有污染性材料的使用等日常小事入手,不断培养文明、责任的低碳方式。但仍有不少的人对低碳生活的观念还比较模糊,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还难以改变。

2、什么是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不仅仅是企业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低碳,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的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因此低碳生活是我国提倡生活方式之一。

3、低碳生活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其实是一直都在排放着二氧化碳,比如我们坐汽车要耗费燃油,燃油燃烧就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在空气中就增加了碳排放。我们每天都要看电视、用电脑,这些家电都耗费电能,电能是要消耗大量的煤炭,煤炭的消耗也要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如何通过节约能源节制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少用空调、暖气,少开车,少坐飞机等,都属于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1、低碳与地球上的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希望大家尽量了解“低碳”这个词的意思,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做起,共同倡导并开始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

2、如今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地球却被人类搞得乌烟瘴气,我们应该拉起手来,共同创造美好的家园。

3、我们建议大家少开车,开车,多坐公交车、多步行上街,不要给环境造成噪声,不要过度使用空调,尽量不要使用一次性筷子,工作尽量不要浪费纸张等。尽自己的所有的力量,努力保护地球。

5、限塑令已经实行了很长时间了,我们应该养成去超市、菜场带布袋的习惯。

参与缩减碳足迹的人群正日益增多。特别是城市中一向存在高消费倾向的高收入阶层正在逐渐转变“低碳”生活的态度。

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

产业集群发展报告篇十二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创新之间往往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传统产业集群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市场需求和有力保障,并成为高新技术创新重要的应用平台,加速了技术转移和扩散的进程;另一方面,高新技术创新对传统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结构的优化、集群竞争力的提升、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快我国传统产业集群与高新技术产业结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创新;互动关系。

根据oecd的相关研究,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出只占国民经济增加值的3%,即使将汽车等“中等技术行业”也包括进来,这一比重也只达到8.5%。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依然是现代工业经济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因此,开展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创新互动关系的研究,对培育国家创新体系,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产业集群为高新技术创新提供了市场需求。

虽然很多传统产业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但它们早期仍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特别是通过在大规模生产中的技术开发来提高投入产出率和机器性能,以减少生产成本和时间。同时,为新市场开发新产品是传统产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传统产业面对的市场需求一般是缺乏弹性或无弹性,因为传统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属于“必需品”,且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他们已经满足了对这些产品绝大部分的需求。因此,为了克服这一“需求满足”,迫使传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必须不断通过高新技术创新来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或通过生产差异化的产品来创造新的细分市场。因此,高新技术创新成为传统产业弥补老产业成熟所带来的衰退的重要举措,从这一点来看,传统产业比高新技术产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时,传统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存在的竞争协作机制,使传统产业集群成为高新技术创新的天然“栖息地”。一方面,企业的空间集聚使同行竞争日趋激烈,为保持竞争优势、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促使企业充分挖掘潜在的知识资源和存量资本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在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活动更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而失去竞争优势,为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可以说,这种竞争普遍存在于集群的各个角落,竞争使企业时刻保持对技术创新的高度警觉性和灵敏性。另一方面,集群内企业之间又存在着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产品、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合作建立上下游产业链等等。这种协作机制,可以使集群内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产业配套等方面形成高效的网络化互动与合作,更好地克服企业内部规模不经济的劣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集体行动,顺畅信息流通,加快知识、技术和市场信息传播,节约信息和运输成本。

二、传统产业集群是高新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

正因为中低技术产业在经济体中占据了90%以上的比例(oecd的口径),因此高新技术创新必须通过有效的技术扩散才能充分地实现其技术潜能、实现其经济可行性并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技术创新在传统产业集群中的扩散效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一是传统产业中通用技术的导入和利用。传统产业中的某些通用性技术可以从它原来所在的行业中溢出并被其他的传统产业所导入和重新利用,通用性技术这一“侵略”的特性,使其逐步渗透和占领不同的产业,并使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中扩散。从某种程度上说,通用性技术成为了产业革命的重要促成因素之一。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机床等;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化工、内燃机等;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信息通信技术、生物技术,等等。二是“干中学”经验的获取。在传统产业集群中通常缺乏正式的科学和技术学习,而更多的是通过“干中学”、“用中学”等过程中开展高新技术创新和吸纳的学习活动,即传统产业集群通过掌握技术、应用技术和开展各类开发性互动活动来实现经验的积累。同时,这一技术扩散应用又与企业特有的吸收能力密切相关,吸收能力的获取不仅来自企业内部正式的r&d活动,还来自更为广泛的创新活动。三是传统产业集群存在的垂直整合和垂直分离特性促进了高新技术的扩散。在产业集群内,不同的企业只负责生产的某一阶段,由此上下游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一条产业链。其中部分企业获取了某些技术能力,并最终使这些企业剥离出一些部门形成新的企业。这些剥离出来的企业会通过垂直的产业链与其他剥离企业产生互动作用,从而促进高新技术的扩散。例如,在工业革命的早期,织布的机械化促进了布匹的生产,这迫使纺纱工人加速纱的生产,并促进了纺纱的机械化;同时,纺纱的机械化又反过来促使织布部门开发更先进的织布机。四是集群内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和技术传播的源头,不仅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还通过教育培训和成果转化,促进知识、技术在集群内的扩散,中介机构将科技信息及时有效的在集群内企业传播,使各种显性或隐性知识的扩散速度远快于非集群企业。

三、传统产业集群是高新技术应用的重要平台。

首先,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绝对比重这一现实,要求高新技术创新必须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才能发挥它们对经济整体发展的贡献。在不同的时代,重大的高新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根本意义在于它们有效地更新了原有的产业结构,并使产业的技术构成和组织模式获得了结构性的提升。例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自动纺织机、蒸汽机等的发明与应用革新了冶金业、采矿业、纺织业等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等新能源的广泛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大踏步前进,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内燃机、发动机的发明促进了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的迅猛发展;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发明,使人与人的交流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谈话。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诸多领域实现了重大的技术突破,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例如,今日的计算机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已远远超过一个狭义的“计算机工业”所能代表的范畴。其次,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不会自动转化为技术创新,只有高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商业化应用中,并与上下游产业链和消费者产生互动,才能形成足够复杂性来适应多样化的市场和技术需求。从这个角度看,正是由于生物技术突破了原来生物制药范畴而在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经验积累,由于信息技术突破传统的军事领域而在物流、商业、机械等行业的大量应用和探索,才使这些高新技术从最初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原型发展成为复杂应用和专业化的门类并获得成功。

四、传统产业集群能为高新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重要保障。

位于科技前沿的研发活动往往能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概念,而新思想、新概念只有转化为产生经济效益的产品或服务时才能称为创新,因此任何一项技术创新都需要相应的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和协调保障。这些资源要素主要包括:丰富的智力资源、充足的资金保障、完善的物质设备、健全的公共服务,等等。智力保障方面,一方面在产业集群内,科研院所、高等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等为企业提供创新活动所需投资理财的各类专业化的科技创新人员,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利用其特有的组织网络优势吸引各类人才,并通过产业集群的分工协作造就了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在产业集群内,人才的频繁流动和学习锻炼,伴随着知识、技术的交流与外溢,使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术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有力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此外,集群内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教育机构间进行协作创新,使双方的知识和技术的积累量和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为集群保持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智力支撑。在资金保障方面,高新技术创新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必须能为广泛的产业部门所应用才能获得足够的回报来实现创新活动的持续进行。从现状看,集群内企业比群外企业在融资方面更具优势,集群内企业更加相互了解和信任,加上频繁的合作关系和固定的社会网络,企业间更容易相互筹措技术创新资金,大大降低融资成本,在获得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方面也相对较为容易。在物质设备和公共服务方面,集群内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在协作关系上的密切,能使生产设备和研发设备以低成本快速和灵活的整合,为研发活动提供物质保障。此外,集群内企业可以共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交通工具,大大降低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固定资产投入,总之,产业集群为企业获得创新所需资源提供了诸多便利。

参考文献:

[2]林惠虾.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

[3]封凯栋.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结合应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j].宏观经济研究,。

[5]范光基.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6]张秀武.中国高技术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互动关系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产业集群发展报告篇十三

为加快扶持空壳村、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根据《中共漳浦县委办公室 漳浦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关于开展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暨下达村财增收责任书〉的通知》(浦委办[2018]44号)文件精神,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引导空壳村、薄弱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从2018年至2020年,县财政每年给予安排3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空壳村、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扶持采取“贴息、补助、奖励、配套”等办法实施,同一个扶持项目只能享受一种扶持政策。

1.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对象为村集体经济,仅限于由村级组织创办的“村级企业、村级农业、村级物业和村集体合作社”等村集体组织拥有和控股的经营性实体经济组织。

2.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范围为农业种植、生产、加工、制造、旅游、服务、租赁等创收类型产业。

(一)壮大村集体经济贷款贴息。

1.空壳村、薄弱村因发展村集体经济申请银行贷款的,根据贷款银行审核认定的发放贷款利息给予连续贴息3年,第一年100%贴息,第二年80%贴息,第三年60%贴息,一年最高贴息额度不超过5万元。根据《福建省村集体财务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村集体因发展生产需要借贷资金的,应当先提出方案,并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农业局备案。所借款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2.贴息贷款发放管理。一是贴息贷款办理。根据不同经营主体及用途,由乡镇人民政府初审后,报县农业局审核汇总,贷款银行的选择由村集体经济自行选择。二是贷款条件、额度、期限、担保方式、还款方式等按贷款银行规定程序办理,县政府与乡镇政府不承担还款责任。三是贷款贴息期限为2018-2020年期间,分年度并在次年的第一季度给予贴息,对贴息年度内贷款期限不足一年的贷款,按贷款实际月数计算贴息。

(二)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补助。

鼓励空壳村、薄弱村村集体发展特色产业,对通过产业连片统一发包的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包括果业发展、苗木发展、蔬菜种植、食用菌产业发展等规模化新发展(含当年发展)给予相应一次性补助。补助资金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初审后,报县农业局审核汇总,并于次年第一季度给予补助。

1.果业发展连片达到150亩(百香果、火龙果连片达到50亩)的,给予一次性补助3万元,每超过10亩给予增加补助1万元,一次性补助最高不超过5万元。

2.苗木发展连片达到300亩的,给予一次性补助3万元,每超过30亩给予增加补助1万元,一次性补助最高不超过5万元。

3.蔬菜种植连片达到50亩的,给予一次性补助3万元,每超过10亩给予增加补助1万元,一次性补助最高不超过5万元。

4.食用菌产业培育房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以上的,每个项目给予一次性补助5万元。

壮大村集体经济贷款贴息和经济项目补助两类所需的补助资金由县按80%、乡镇按20%负担。

(三)壮大村集体经济奖励。

对鼓励空壳村、薄弱村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给予奖励,奖励资金经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初审后,报县农业局审核汇总,并于次年第一季度给予拨付。

1.对行政村自办、控股企业及物业租赁所征的税费地方留成部分100%奖励给村集体。

2.因地制宜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物业经营、生产服务等途径创收或由所在地乡镇(工业区)通过联建标准厂房、商贸服务设施等增收的,每村按照经营性项目村级投资总额的30%一次性给予奖励,每个项目县财政补助总额不超过10万元。

3.列入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每村省级财政补助40万元,县级财政安排10万元,由县级运营;纳入市级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示范村的,每个试点村市级奖励25万元,县级按不低于1:1的比例安排项目配套资金。试点村的项目采用由福建龙睿投资有限公司负责统一运营管理方式组织运营,试点项目按固定年化率10%的比例获取收益,如达不到比例要求,则由福建龙睿投资有限公司给予资金托底。县农业局要于每年年底前负责与福建龙睿投资有限公司将结算的收益及时拨付到各个试点村。

4.职责分工:中共漳浦县委组织部负责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牵头协调工作;县财政局负责资金筹集,并负责运营项目资金监管;县农业局负责补助项目和试点项目的实施审核,并督促有关乡镇、村的项目实施和资金拨付。

(一)项目申报需提供的材料。

1.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2.项目建设需占用土地的土地使用证明或土地租赁协议复印件;

4.其他需要提供材料。

(二)工作要求。

1.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各项目落实。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为契机,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强村党组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要健全党委政府总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各乡镇负责组织空壳村、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施,确保形成村级集体资产,产生经济效益。县级组织、财政、农业等部门要加强项目实施指导、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保障项目实施。要规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收益资金分配和使用,保障村集体成员共享发展收益。

3.各乡镇要大力宣传发展村集体经济好经验、好典型和新思路、新举措,使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广泛参与的共同行动,为消壳、破壳工作营造良好氛围。认真总结推广工作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努力形成漳浦特色经验和模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5136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