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论文(专业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03:42:40
植物保护论文(专业14篇)
时间:2023-12-03 03:42:40     小编:文锋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空间,从而不断提升自我。总结需要客观真实,避免夸大或缩小事实的发生和影响。小编找到了一些较为经典的总结范文,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植物保护论文篇一

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更高的境界,可持续发展战略己作为全人类的共同任务。随着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其环境容量、能源交通以及土地资源等问题,已成为目前我国城镇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市政工程、公用设施技术的发展。如城镇快速干道、给排水系统、集中供热系统、电力电信等,使城镇物质生活达到很高的水平,加之城镇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促进了城镇的繁荣,也促使城镇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出现了不能忽视的问题:大量的流动人口、繁忙的交通以及土地植被破坏等,导致城市病日益严重。具体主要表现有: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失业和贫困、人口膨胀、社会治安不稳、能源和水资源紧张、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不适应等矛盾。如何更好地使我国城镇进入21世纪中消除城市病,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几点措施。

1.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交通网络。

我国城镇的道路大多数是混车道,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在一起。近年来汽车、摩托车逐年增加,骑自行车的人群中又加入了一批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中小学生,交通的矛盾日益尖锐;停车的空间已涉及到巷道、人行道及其他违章的地方。面对多元化的交通状况,城区的道路交通网络也应向多元化、多功能方向发展。如发展以国家为主、集体为辅的客货运集约化交通,压缩个体交通;交通网络不能仅在平面上发展,应往地下、空间方面发展,经济合理使用城镇道路交通设施;在一些有条件的、交通运输量大的道路上,尽可能让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分开;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设城市快速干道;增设停车场的数量和面积要与交通、汽车增长的速度相匹配。另外,建议在改造城区道路系统时,应考虑远期发展自动交通信号管理的趋势。

2.土地的利用与开发。

我国虽然土地辽阔,但可用的土地并不多。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大量土地用于非农用途,造成全国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49年的人均耕地0.18hm2(2.7亩),到90年末大约0.067hm2(约1亩)左右。若不加以控制,继续20世纪90年代的土地利用状态,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均耕地有可能降至联合国所提出的'人均耕地的危险线--0.053hm2(0.8亩)以下。所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已纳入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并作为一切经济活动和包括城镇规划在内的所有土地利用规划行为的重要原则之一。

城镇的建设、使用和维修都与土地使用和开发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土地开发者能承担基础和社会设施的建设、保养、维修和使用等费用,那么土地的利用率会更高,城镇的规模更合理,设施的使用更经济。

3.城镇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促进城镇的发展,但是工业化社会强调功能和效率,却忽视了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逐渐造成全球环境的恶化。如由于人类的大量耗能,使得19世纪初大气中c02的含量为280x10-6,到20世纪中期上升到350x10-6。如此高的c02浓度引起大气的温室效应,导致冰川融化、海水热胀,进而使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城镇被海水吞没;此外,还引起降雨带的变化,加剧干旱、热浪、洪涝等自然灾害。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强调当代人在寻求发展和进步时,要考虑到子孙万代的利益。城镇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域,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对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城镇环境保护要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对于已产生污染的区域要进行综合整治,以及增强城镇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城镇规划和建设中,严格控制三类工业布置在城镇内部,对环境产生污染的企业单位,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城镇垃圾的处理以“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为目标,根据城镇自身的条件,制定垃圾综合治里的方法。总之,要尽最大能力来消除四大环境公害--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污染、环境噪声污染。

4.加快小城镇建设速度,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看,到工业化中期,都会出现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的现象。这是国家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家实现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我国目前正处在这个发展阶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流动人口约有8000万。这种维持了近十几年的大规模人口流动现象,其实质就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开发就业问题的持续爆发性表现。农业人口仍有9.4亿,这样大数量的农业人口,耕地数量又极其有限,而且在今后长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保持在不低于1亿的水平,不难看出,以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为主的中国人口移动国情的严重性与长期性。

当前,城市就业压力已很大,不可能靠大中城市来吸收全部剩余劳动力,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是向小城镇转移为主。因此,应当积极发展小城镇,以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5.绿化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绿地是城镇唯一接近于自然的生态系统,它对保障一个可持续的城镇环境,维护居民的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提高了,人们渴望亲近自然,追求绿的滋润,已成为城镇生活的基本需求趋向。同时,扩大城镇绿地、增强绿化效应,已作为优化城镇生态环境、实施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与行动。

在进行城镇绿化时,要注意绿化的质量水平和环境水平。在城区内开辟大片绿地是不现实的,而占用郊区大量耕地的做法也是得不偿失。因此,在城区内挖掘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提倡“见缝插绿”利用不宜建设的地段进行绿化。在街头巷尾、房前屋后的空地绿化,不要让所有的缝隙都被用于商业经营和违章、临时建筑物占用了。要消除裸露的地面,让绿色的植物美化城镇。另外,草地常作为一种绿化的手段。草地美化城镇的作用不可否认,然而草地的制氧能力只有林地的1/10,并且维护成本高,对于城镇建设资金不富裕,人均绿地不足,把大量资金都用于草地、名贵花种上,实际上推迟了绿化建设的速度,这是一个误区。

21世纪是世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世纪,人类应进入更高的境界:达到发展经济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统一,先进的科学技术将为创造更为人性的社会的目的服务,可持续发展应作为全人类的共同任务,这是在今后的城镇建设中,我们应追求的目标。

植物保护论文篇二

摘要:在高校课程的设置中,公共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全方面能力的重要课程,而对于学生个人思想的熏陶及学生人文思想的养成而言,公共课音乐教育必不可少。音乐是人类文化中重要的艺术形式,主要是供人欣赏并陶冶情操的重要表现形式。很多高校为了提高非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及全方位能力,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实施了公共课音乐教育。但是,该课程在很多学校内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课程教育质量出现明显的下降。因此,对高校内部公共课音乐教育自身存在的重要价值进行分析极为必要,笔者将在分析此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创新发展策略。

关键词:高校;公共课;音乐教育;重要性;创新;探讨。

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音乐一直都是人类知识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音乐对于人类而言,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更可以对人类的文化结构进行科学的优化处理。因此,音乐教育就存在其自身重要的内在价值,目前,我国已经有很多优秀的音乐院校,对于音乐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如果想对所有人的知识结构及音乐素养等进行完善,就需要相关院校重视音乐教育在公共课中的重要作用,并且重视公共课中音乐教育相关课程的优化改革处理,这样才能实现音乐教育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体现。

一、高校公共课中音乐教育自身的重要价值。

1、培养学生的人格。

高校公共课中的音乐教育课程主要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并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自身存在极为明显的互通性,将其与任何事物相结合都可以带来一种净化效果,可以直击人们内心深处,而这对于高校开展相应的人文教育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与电影、话剧等观赏性艺术不同的是,音乐的重点就是“听”,以此感染学生的每一处神经,让学生理解创作者等的真实想法。高校公共课中的音乐教育课程基础性很强,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个人鉴赏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加速完善型人格的形成。

2、实现文化的合理传承。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这是民族发展中最为珍贵的无形资产,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音乐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若想将这种宝贵的文化遗产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就需要高校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利用公共课中的音乐教育课程,对音乐艺术进行传承。学生通过学习音乐教育的相关知识,可以对中华民族的.音乐有更为深刻的了解,更会掌握中国音乐的相关发展历史,并且会在此基础上掌握世界音乐的相关知识。这样一来,我国音乐就可以得到有效传承,并发挥其自身价值。

3、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及创新能力。

在民族发展中,创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而创新的重要前提就是需要具有相应的灵感。因此,高校为了培养学生的个人创新能力,应当在公共课中利用音乐教育课程的相关价值。音乐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的鉴赏能力,更可以不断完善学生的自身素质。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学生通过音乐教育课程的相关学习,可以使自己的灵感得到更好地培养及迸发。目前,社会对于高校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十分看重学生个人的综合实力及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应当认识到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价值,利用音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如何对高校公共课中音乐教育课程进行创新。

1、重视音乐教育。

高校在掌握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之后,就一定要更为重视这门课程。高校应当参照我国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指导方案等,全面贯彻具体的教育方针计划,有效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养成,并加强相应的音乐教育课程建设。高校应当在每一个学年的教学计划中,针对公共课音乐教育课程的相关内容、具体形式及相关设施等进行更为清楚的规定,还要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相关曲目等。很多高校在音乐教育课程的开展中,未能形成系统化理论,这一点需要高校注意,以免给音乐教育课程开展带来不利影响。

2、举办实践活动。

高校应当在音乐教育课程开展的同时,多在校园内部开展必要的实践活动等,吸引学生参加,这样也可以使院校内部公共课中音乐教育课程更为丰富。某高校在认识到音乐教育课的自身价值之后,在公共课中开设了相关教学科目,并且在院系和学校的内部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包括歌唱比赛、歌舞剧的编排及演出、音乐知识竞赛等,并积极邀请广大师生共同参加。该院校的师生在参加上述活动的过程中,对于音乐理论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学生对于音乐教育课程的相关兴趣。这样一来,学生更愿意投入到公共课音乐教育的学习中,不仅陶冶了个人情操,也培养了学生更为完善的人格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了音乐教育的实际价值。

3、提高教师素质。

高校若想实现音乐教育的自身创新发展,还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音乐教育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之外,多学习一些新的音乐知识,包括我国各类型音乐的发展变化、世界范围内音乐的类型编排等。只有这样,教师才会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在音乐教育的实际教学中才能达到得心应手的效果。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音乐教师定期参与各类培训,丰富音乐教师的个人观点等,在进行培训之后,高校还应当对教师进行必要的考核。只有考核情况达标的教师,才能被安排进行实际教学,不达标教师需要接受深层培训。

三、结语。

在高校公共课中开设音乐教育课程的基本目的就在于切实完善高校教育中相关科目的学科建设,并不断提高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完善学生的全方面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的整体发展。但是,在很多因素的影响之下,高校公共课中的音乐教育课程存在相应的问题,其自身重要价值也未能得到较好的重视,导致教育质量出现明显下降。在此背景之下,就需要相关院校及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对其内在价值进行把握分析,并且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创新发展策略,确保音乐教育课程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彭艺芳.浅析高校公共课音乐教育的重要性[j].学术探索,(11).

植物保护论文篇三

现代植物保护以农业技术措施为基础,所以应充分发挥生物防治技术措施的`优势,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物理机械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积极研制开发新型农用药物,从而使植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相容协调、和谐发展。对于农业职业中专的学生来说,学习植物保护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能够使其从本质上了解病虫草害,掌握病虫草害的防治措施。

有害生物对农业生产的危害:1.产量降低。仅1845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造成数十万人饥饿死亡;1943年水稻胡麻斑病引起孟加拉邦饥荒。死亡人数超过200万人。2.品质下降。3.产生有毒物质,引起人畜中毒。麦类麦角病使人畜中毒流产(促进子宫收缩)。麦类赤霉病引起的中毒现象也很严重。4.限制一种植物在某一地区继续种植。锈病使当时斯里兰卡广泛种植的咖啡改种茶树。

植物保护论文篇四

[3]唐子涵.浅谈我校开展音乐公共课教育的重要性[j].科技视界,2013(22).

[4]孙涛.高校音乐公共课发展现状的思考[j].学周刊,2016(16).

[5]单丽.从艺术教育课程现状透析民办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教育[j].音乐时空,2014(07).

植物保护论文篇五

【引言】:城市环境建设是市政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必须要积极加强对城市植物的保护,在植物保护过程中要制定统一的保护标准,对城市植物进行科学、全面的管理,提高城市植物的耐性和抗性,并且为城市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城市绿化水平不断提升。下面本文将重点介绍植物保护方面的生物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

生物技g主要涵盖细胞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以及酶工程技术。植物生物技术在针对植物病毒和病源的判别和诊断、植物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上具有安全、高效、选择性强、无污染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植物保护过程中。

1.1细胞工程。

每个植物细胞的遗传信息是完全相同的,并且包含该植物体全部遗传信息。在适当条件下,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一个单独的植物细胞可以培育成一个完整的植株,生物学家通过组织培养来培育名贵花卉,消除植物上的病毒,以及通过对细胞核的遗传物质进行整合,以此来获得所需要的品种。研究不利于植物生长的外来生物就是保护植物,如病虫害、杂草等,可以利用细胞工程来改善植物,获取所需要的基因,我国病原微生物的细胞工程已经取得初步进展,在科学家努力下将会不断地完善,培育出优良品种。

1.2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利用生物技术或物理化学方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获得人们所需要的转基因生物,有目的的生产植物或农产品。通常基因工程包括直接转移法和间接转移法:间接转移法原理是把目的基因转移到病毒或霉菌上,通过病毒或霉菌感染植物来间接把目的基因转移到植物基因中,以此来高效表达;直接转移法是把目的基因直接整合到植物的基因中。可以利用基因工程进行育种,以此来获得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倒伏的优良品种,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具有很广的市场前景。

1.3发酵工程。

发酵工程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生产抗生素来制造农药,杀死害虫以防对农作物产生危害。目前我国已经广泛使用抗生素来制作农药,其优点是生产成本低,安全性高,高效、无污染。在19世纪60年代我国就开始把苏云芽孢杆菌用于农药生产,随后又提练出了bt菌株并应于实际生产,其主要优点就是安全性高,为新世纪绿色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契机,尤其在无公害农产品项目上应用广泛。目前我国抗生素生产已经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冈霉素和阿维菌素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其中冈霉素主要用于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为我国的粮食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阿维菌株主要用于生产杀虫剂,安全高效。

1.4酶工程。

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的应用中,生物学家利用酶工程来获得所需要的物质,其原理就是将酶或微生物细胞、植物细胞、细胞器等在一定的条件下,借助酶的催化功能,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有用的物质。目前最先进的是利用酶工程来制作生物农药,主要优点是无公害,并且不易产生抗药性,生产简单、成本低,主要应用于病虫害防治。例如把昆虫病毒基因插入到外源基因中,使其在昆虫体内得到表达,通过扰乱昆虫正常代谢,影响其活动,以此达到灭虫目的。由于无污染,具有很广的市场前景。

现代信息技术在植物保护工作中是非常重要且极为必要的。对于新时期下植物保护工作而言,其所涉及的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非常多,这些技术和资源对于如何优化植物保护、提高植物保护的成功率非常重要。

现代数据库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植物信息数据的存储和提炼,在植物保护问题上辅助鉴定和辅助决策上。现代数据库系统建立以后,技术人员可以在系统中输入每种植物的习性、特质以及其生长规律。这样,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发生任何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这个数据库系统快速地检测出来。而且,如果植物发生病虫害,数据库系统就会显示至于目前的生长状态、所需的理想状态以及需要补充的各种营养成分等治理办法。

多媒体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病虫害的模拟以及对植物病理和植物保护资料的利用和提炼。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为植物所处的地理环境、所需的营养成分以及植物自身的一些信息进行加工研究,分析植物的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提前做好防护工作,以免未来手忙脚乱。而且,植物保护信息技术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的减少劳动力的浪费,节约劳动力,更好地为农民获得更大的效益,促进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技术人员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公开的信息平台,在这个信息平台上输入植物保护的各种数据信息。这样的话,就可以通过网络将植物保护的信息得到传播和交流,让更多的人知道并懂得怎样对植物进行保护等问题。而且,对于经常出现的问题,例如病虫害就可以得到世界各地的关于植物保护有效利用方法,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样的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更加的快速便捷,不需要再考虑时间等来不及了。由于及时的解决植物的病虫害,也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毒,防止其肆意传播,大大地降低经济损失。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当中,我国逐渐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科学监测预报系统,为植物保护贡献了重要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绿化设计过程中,加强植物栽种之后还应该要及时做好养护管理,对植物生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要加以控制,创新植物养护理念,对各种植物保护技术进行应用,在保护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加强对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应用,促进城市植物健康生长,从而不断提高城市植物的生长水平。

【参考文献】:

[2]孙旭波.植物保护中运用生物技术研究[j].现代园艺,(20).

[3]李玉平.现代信息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5(26).

[4]戴先枫.中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25).

植物保护论文篇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慢慢意识到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由于儿童时期是智力迅速发展和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此时好的美术教学方式会让儿童在绘画过程中,体会到美术带给他们的乐趣,同时促进儿童有一个乐观的心态,健全的人格以及艺术修养的提高。

1学前美术教育的作用。

1.1学前美术教育促进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绘画是儿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以及美好愿望的语言,它是儿童利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来反映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更进一步地表达儿童内心的想法。爱画画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而且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力,在学前美术发展过程中,儿童从涂鸦阶段的乱涂乱画到最后能够比较完整加入自己的主观想法创作出或者模仿出自己满意的一幅画,然后给它赋予名字,并加以说明,这都显示出了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当我们拿着着实物模型告诉儿童,这是一种动物,是一只小猫,然后问儿童这是什么颜色的小猫,它爱吃什么,它有什么本领,然后让孩子创作一幅有关小猫的画,儿童就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大家争先恐后跃跃欲试的发言,说可以画一只抓老鼠的猫、一群钓鱼的小猫、一只睡懒觉的猫、一只正在和小朋友玩耍的小猫等等。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儿童认识了事物,让他们学会了发散思维,学会把自己已知的事物和未知的事物结合起来,间接地培养了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的创造力其实不仅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还反映在儿童制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在儿童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成人的许多关于美术的条条框框都被打破了,比如说画面中不合比例的人物造型、大胆主观的色彩、随意的空间布置、不合逻辑的构思等。例如,当一个小朋友画了一个农民伯伯,这个农民伯伯占了整个画面,然后在他旁边画一个很小很小的房子,指出这个小房子就是农民伯伯的'家,如果是我们大人画这幅画时,我们就会按照房子和人的比例去画,但是小朋友画得就充满了活力与吸引力,他不会按照我们的常规去做,这些独特的表现手法体现着儿童奇特的创造和丰富的想象。

1.2学前美术教育促进儿童具有独特的审美感。

(1)引导儿童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儿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美是一种艺术,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但是人的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后天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儿童时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学前美术活动的目标就是培养儿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在学前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儿童通过做创意手工、画图、艺术欣赏等活动,来感受美的力量。例如,在绘画《幸福的一家人》时,每个儿童的想象不同,绘画重点也不同,有的儿童突出一家人服装上的各种各样图案,有的儿童更强调一家人幸福的笑脸。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千姿百态、各有不同。作为一次美术活动,我想教师应该注意美的形式对激发儿童审美体验的重要作用。在情感目标上,我想让儿童感受情感的美,体会到一家人在一起幸福的氛围。

(2)引导儿童接触生活中美好事物,丰富儿童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在成人的引导下,感受繁花茂盛的花丛,体会夕阳西下的感动,聆听滴答的雨点声,观看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些都可以使儿童感受到大自然中、社会生活中、艺术作品中的美好。无论是街上形形色色人的衣着打扮,还是大自然的鸟语花香都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让他们感受到美的陶冶。

1.3学前美术教育促进儿童思想品德的发展。

学前美术活动能丰富儿童的文化生活,启发儿童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认识。其实对儿童道德品格的培养可以从儿童自己的作品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如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扶着老奶奶过马路,把拾到的钱交给警察叔叔等等,这些都是儿童常画的内容,虽然他们画得稚拙,但是能从画面中看出儿童的美好,他们用身心感悟着我们的美好世界。

1.4学前美术教育促进儿童手、眼、脑的发展。

大家一提到学前美术,眼前就会浮现这样的情景,很多孩子在拿着画笔在纸上认真的画画,其实美术不只是单纯地画画,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用手指画画,把豆子组合成一幅画,在废弃的瓶子上画等,所以学前美术不只是用笔在画,只要发散思维,就能创造出不同表现形式的画,儿童在操作中亲身体会到美术活动的乐趣,在这期间充分发挥了儿童的手、眼、脑的发展。他们用大脑去思考和理解,用语言交流自己的感受,用手操作美术工具和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用眼睛观察其他人的做法,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2学前美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2.1学前美术教育要求学生画的像,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在学前美术的课堂上老师认真地教儿童画画,以画葡萄为例,老师就用几个几何图形画出了,然后让儿童照着画,还要求要的像,儿童很容易就学会了这种简笔的画葡萄,但是在学之前,他们却能用很多方法去表现,虽然充满稚气,却体现了儿童创造的活力。模仿是一种固定的扼杀孩子创造性的方式,这会严重阻碍了儿童艺术感受和非凡才能的发展。

2.2学前美术教育缺乏儿童情感的培养。

每次当儿童完成画后,老师和家长在下课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看看谁画的最好看,每次看到涂颜色没有涂到外面且画面干净的孩子,还有看到你和老师画的一模一样的画家长就大加赞扬,其实这些都是不对的,我们不应该去注重这些,而应该更多地去发现儿童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感受以及情绪,这样做还能发现孩子心智的发展是否健康。

3总结。

虽然现在社会中的学前美术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教育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前美术教育活动不是一种孤立的学习方式,在学得技能技巧的同时,我们应该更注重儿童在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美术教育对儿童进行的社会化培养,引导儿童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并且利用美术活动去推动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使我们的儿童美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植物保护论文篇七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5000多年的农耕文明传扬海内外。在经济发达的今天,粮食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同时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与温饱问题。近几年来,国家为了保障粮食产量能够平稳增长,保障农产品的安全,能让人民“吃得放心,吃的安心”,对农作物与植物的保护工作与检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从而“绿色食品”及“绿色植物保护”的理念逐步深入农业工作中。本研究总结现阶段我国植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分析植物保护的重要作用,以期提高我国的粮食产量和提升农产品品质,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是一个病虫害等灾害极易发生的国家,据统计,在我国常见且能够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影响的病虫灾害总计1600多种,其中能造成大面积作物受损、严重损害经济发展的灾害更是多达100多种。这些病虫灾害的.频频发生使农作物大量受损,威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一旦这些病虫灾害爆发就会一发不可收拾,每年可使我国损失粮食1000多亿kg,棉花作物损失2亿kg,水果蔬菜等更是数不可数,直接对经济造成的损害高达5000亿元。因此,对于植物保护的工作刻不容缓,需要进一步开展。

1.1气候异常导致病虫害的发生条件更为复杂近年来,由于工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各地均出现了气候异常现象,各种复杂的极端天气频频发生,并且发生的规律及病虫害的种类也有所变化。另外,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农作物的种植方式与栽培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从而也改变了许多病虫害发生的规律,许多不存在危害的病虫都因为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被改变而成为新出现的病虫灾害。这给病虫害的监测与预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1.2农产品存在安全隐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由于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饮食的健康,强调养生。因此,食品安全问题与食品质量好坏都成为了社会上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毒大米”等一些饮食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社会上对食品安全隐患问题更为关注。同时,在国际上农作物产品的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许多国家都对农产品的质量提高的准入机制,规定了农药残留指标,这就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因此,在今后的植物保护工作中应严格控制好病虫害,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这更需要植物保护工作人员的配合与努力。

2运用生物技术为绿色植物保护提供科学技术保护。

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植物保护中涉及到许多科技领域的内容,如可以有效抵抗各种病虫灾害、除草剂的研发、植物病原监测与病害诊断技术等。生物技术应用于植物保护中预防病虫害最有效的手段,一定能成为新时期植物保护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

2.1转基因抗性作物地位显著上升经过多年的科学实践证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培育出新型的植物品种。植物的转基因工程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培育农作物抗性品种最有效果、目的性最强的途径之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转基因抗病虫害作物的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全球的转基因作物生产面积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转基因抗病虫害作物在预防植物病虫害过程中起到显著效果,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国际上针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展开了激烈的探讨。时至今日,转基因生物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仍没有被发现,转基因食物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的危害,因此在新时期下,转基因生物将会对植物的保护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会被全方位的推广开来。

2.2生物工程技术成为微生物农药创新的重点工作随着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的重视,开始倡导实行“绿色生态”,人们开始重视自身的生活环境,其中作为农作物生产最重要的辅助工具之一的“农药”,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更期待“绿色食品”的普及,但是微生物农药的药效慢、药效期限短、作用也比较小。而近几年生物技术带来了传统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微生物农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植物保护的发展。

植物保护论文篇八

深化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与废物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增值;以生态保护、防治污染、维持生态平衡为进展目标,实现环境建设与经济进展协同,提升生态农业的持续性。

植保技术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条件,将其应用于生态农业建设中具有积极意义,具体表现在:其一,植保新技术转变了传统植保方式。植物生长所需酸碱度、温湿度、渗透性等指标是植物生长的必须条件,受土质因素、治理因素、环境因素影响,土壤难免出现害虫、真菌、细菌,这就要求及时处理各种危害。传统植保多采纳喷洒农药的方式进行杀菌除害,虽然起到了杀菌抑害的目的,但由于化学农药含有有害物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食品安全问题等。植保新技术在栽培上推广“三免”技术,田间治理上推广“三避”技术,植保措施上实施“三诱”技术,这有效幸免了传统植保技术的负面效应。其二,植保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生态农业进展。生态农业关注于综合效益的实现,植保新技术的推广益于生态农业进展。首先,植保新技术可有效防治农作物病害,减少病虫害带来的环境危害、生态损害及经济损失;其次,植保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业生产力投入,节省了农业生产成本,且以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提升了农作物产量与附加值,利于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最后,运用植保新技术可有效操纵生态保护成本,减轻环境污染,对实现生态农业持续进展具有积极作用。

当前植保新技术从防治角度来看,主要包括生物防治技术(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昆虫信息素、植物源农药等)、物理防治技术(光、高温、电磁波、物理阻隔、人工器械防治等)及化学防治技术,在植保措施上主要为“三诱”技术,即为频振式杀虫灯、黄板和性诱剂。下面说明“三诱”技术的应用。频振式杀虫灯。杀虫灯应用效果已被确定,其能够杀死吸果夜蛾、斜纹夜蛾、小菜蛾、甜菜夜蛾、地老虎等多种害虫,且在夏季高温季节能够诱杀成虫700多头,其杀虫范围极广,杀虫量极大,促使其广泛应用于生态农业之中;同时,在本季度害虫量减少的前提下,下季或来年虫口密度减少,这对减少虫害防治成本,降低虫害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对比可知,在未用杀虫灯前,高温季节每月需喷洒农药4~5次以杀死螟蛾科害虫、金龟子,使用杀虫灯后,可不用农药防治螟蛾科害虫,其他科害虫防治只需喷洒农药1~2次,这既减少了劳动时间与强度,又减少了农药用量与成本,利于实现农业生产效益与效率。再就是,频振式杀虫灯在其作用中无污染,且对人畜无害,使用安全性较好。黄板。黄曲条跳甲是叶类植物害虫之一,且较难防治,若要药效防治,则需农药药性极大,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危及人的生命安全;黄板对趋色害虫,尤其是趋黄害虫具有较强的诱杀作用,如小白菜应用黄板杀虫调查中,一张黄板一般可粘黄曲条跳甲83~241余头,贴近蔬菜、加大用量后可达364头。由此可见,使用黄板可有效幸免高毒农药在叶类蔬菜中的应用,减少化学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且利于保护人体健康;黄板使用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适度调整用量,靠近蔬菜,以提升黄板粘虫量,减少虫害,促进农作物成长。性诱剂。性诱剂诱杀害虫效果较好,如1个防治周内,小菜蛾性诱剂可在1个甘蓝生长季节诱杀成虫853头,在1个诱芯使用期内,斜纹夜蛾性诱剂可诱杀成虫384头,小食蝇诱剂诱虫效果也较好。

生态农业重点关注农业生态效益,这需要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生态性。

如小白菜应用黄板杀虫调查中,一张黄板一般可粘黄曲条跳甲83~241余头,贴近蔬菜、加大用量后可达364头。由此可见,使用黄板可有效幸免高毒农药在叶类蔬菜中的.应用,减少化学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且利于保护人体健康;黄板使用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适度调整用量,靠近蔬菜,以提升黄板粘虫量,减少虫害,促进农作物成长。性诱剂。性诱剂诱杀害虫效果较好,如1个防治周内,小菜蛾性诱剂可在1个甘蓝生长季节诱杀成虫853头,在1个诱芯使用期内,斜纹夜蛾性诱剂可诱杀成虫384头,小食蝇诱剂诱虫效果也较好。

生态农业重点关注农业生态效益,这需要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生态性。植保新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显著优势,如减少了化学药物对土壤成分的危害,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质,延长了土壤使用年限,有效操纵了虫害,且对人畜不产生或产生极小危害,利于产品安全与人畜安全。且随着植保新技术研究的深入,此技术结合了生物技术中的细胞、基因成功经验,从细微层面改善植物生长条件,不但去除了病原微生物,且力求从根本上操纵病原微生物对植物的破坏,这对提升农作物生产率与生产量具有重要作用,而农作物产量的提升,利于实现农民增收,推动生态农业进展。因此,植保新技术对推动生态农业持续进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进展前景广阔。

植保技术适应了生态农业要求,且有助于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应根据本地实际,合理采纳、科学使用频振式杀虫灯、黄板和性诱剂等技术,以推动生态农业快速、健康进展,从而实现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建立双方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签订合作培养计划,为植保系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条件。

1、构建植物保护学开放式实践教学内容。

开放式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进展、新要求。减小植物保护学传统实践教学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完善后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基础性实践教学、综合性与设计性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性实践教学等,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授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逐级提高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以传统植物保护学基础性实验为指导,结合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现状,自行编撰基础性实验教材,包括植物病害症状观察、植物病原物的观察与临时玻片制作、植物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与接种、昆虫的形态结构观察、昆虫重要目科的鉴定、植物病虫害的田间调查、植物病虫害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常用农药剂型的配制与质量鉴定、杀虫(菌)剂室内毒力与内吸作用测定、杀虫剂和杀菌剂田间药效试验等。这些实验具有基础性、启发性和应用性等特点,为学生的主要必修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可先行安排,为后续开展综合性与研究性教学实验奠定基础。

在设计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完善、有用且可行的综合性教学实验。该阶段提供了南丰蜜桔黑星病拮抗内生细菌的筛选、入侵实蝇的动态监测以及新型农药对昆虫生殖行为影响的研究等20余项综合性教学实验,供学生自行选做;或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个人兴趣,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1独立或以团队的形式一起完成实验。以上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的开展,可有效提高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综合与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也为开展科学研究型实验制造良好条件。

一方面,从基础性、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入手,进一步扩展引申,开展研究性实验,譬如从植物被病原物和害虫为害后的特点入手,研究为害后植物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进一步探究植物抗性与生理指标的关系等;另一方面,围绕生产上重要病虫害的发生,展开研究探究,如近年来赣南脐橙溃疡病和黄龙病等病害发生严峻,结合当地防控现状,拟定可行性防治措施,主要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阶段,申请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参加大学生训练计划为主。本研究开展的研究性实验包括茉莉酸甲酯诱导水稻抗白叶枯病与防备酶活性的变化、茉莉酸甲酯调控白叶枯病菌胁迫下酚类物质代谢的作用、壳聚糖涂膜对脐橙保鲜效果的研究等10余项,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研究项目。

3、构建植物保护学开放式实践考核体系。

构建与实验教学环节、课程体系的调整与变革相适应的“形成性”课程考核体系,使考核的目的从单纯检验知识的掌握转向更多关注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体验与培育,使考试成为继续学习的课堂。考核方式多样化,主要包括学生实习标本制作、互动式专题讨论和实验报告撰写等,依次占总分值30%、40%和30%,1以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随机选取鲜活的实物标本,考查学生对生产中重要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能力;每阶段实践结束后,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以多媒体等方式展示实践成果等。在以上过程中,提升学习笔记、实验报告、讨论讲座、实践成果展示等的计分比例,突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4、构建高素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构建以经验丰富的教授为带头人,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实践教学队伍,鼓舞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学习,紧密联系实践生产第一线。近几年来,在植物保护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班级人数配备2—3名教师,以老带新,加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植物保护论文篇九

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农业可谓是我国经济运作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和基础,更加是确保人类实现高质量生存的基本,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可以对某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有效衡量,值得一提的是,农业的经济发展与植物保护理念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同时两者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极其密切,可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1.农业可持续发展。

所谓的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指的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措施,在保证地球上可利用资源不被耗尽和破坏的前提下,极大的提高农业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一定程度的减少资源浪费,尽可能满足人类对于农业资源的应用需要。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其中涵盖着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观,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中也涵盖着诸多的内容和因素,比如人口、经济以及环境等等都是重要内容,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农业在实现高速运作的同时,也应当相应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确保整体的农业生产产量,尽可能使其中各个环节的质量达到最优,这样方可满足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实际需要。

2.农业生态环境。

而所谓的农业生态环境则指的是给整个农业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氛围,整个农业生态环境之中所涵盖的因素和内容较多,其中有土地资源、生态平衡、水资源以及空气资源等等,农业生态环境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来讲具有极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因素。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男耕女织是农业生产中的必然因素,这一生产形式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而现在我们所经历的则是现代先进农耕技术阶段,农业运作和发展环节,农业的发展很可能以环境破坏为代价,同时环境也在逐年呈现恶化的趋势,因此,保护农业环境可谓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路径,在此过程中,还应当逐步健全环境保护制度,促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在我国整体的经济意义发展环节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环境保护这一重要因素很容易被忽略,导致农业发展的外界环境日趋恶化,面临着被污染和被破坏的问题,导致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都受到严重阻碍和制约。

3.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作为有力支撑,农业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的生命线,因此农业发展和运作的环节应当注重环境污染问题,避免给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同时还会相应的降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故此,我国应当重点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将此工作落实到实践中,不断健全系统化的生态环境体系,强化农药的管理以及检测力度,这些都是确保农业生态环趋于稳定的重点工作内容。

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需要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一理论的促进作用,可持续发展也是当前农业运作所追求的根本目标,要想将此设想高效落实,就应当不断的进行技术更新,促使社会、资源、经济以及环境等各方面实现协调性的发展,逐步达到经济稳健发展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要求农业发展中,不仅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应积极引入科学技术等诸多领域,切实提高粮食生产量,基于各类资源的利用,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氛围,为我国整体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本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我国当下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强化植物保护方面的工作落实力度,也是确保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此,一定要注重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间接的保护自然,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为自然资源的再生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

若想真正实现植物保护这一目标,就能从科技层面进行重点把握,可从生物工程领域角度着手,将植物保护工作落实到实践中,比如,转基因工程基因重组技术可有效防控病虫害。另外,农药的使用技术更新也可凸显科技应用的优势,可从农药成分亦或是喷洒技术的使用等角度完成改进工作,尽可能选用毒性以及对土地、空气造成污染和破坏较小的农药,间接的起到植物保护作用,尽可能将危害降低到最小,这样方可促使农业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最终也能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由上可知,农业的持续性发展这一目标的落实,需要在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强化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而后逐步实现在生产、生产以及消费三者之间的良性运作,为植物保护这一工作的实施提供先决条件。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呈现着迅猛的态势,同时农业经济发展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农业运作过程中,不仅要本着可持续性发展的人,还应当注重植物保护工作的落实,将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逐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同时还应从哲学的层面进行衡量以及考虑,促使二者实现相辅相成的发展,从客观的角度意识到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以及植物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及时发现工作落实的不足,结合实际发展情况,高效落实植物保护工作,为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间接地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2]杜啟顺.我国植物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以吉林省梨树县研究为例[j].北京农业,20xx,12(27):172.

[3]庄军召.植物保护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河南农业,20xx,17(14):124.

[4]彭秀军.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j].北京农业,20xx,18(30):5-5.

植物保护论文篇十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行业也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为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持续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从而使得我国建筑行业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文章中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从而为建筑工程正常施工提供更多的帮助。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场施工;管理措施。

建筑工程企业在进行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为了确保相关工作的正常进行,并且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获取更多的优势,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拥有更为显著的发展,不仅需要将高质量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运用其中,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

植物保护论文篇十一

实时更新教学内容。身体力行从事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及时把当地农业生产中主要的植物病虫草害种类及危害、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等介绍给学生,可有效幸免课堂教学与生产相脱节,提高教师将实践和理论融合的能力。反过来,教学也能极大的促进科研与实践,教学过程中会迸发出许多新的火花,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为科研提供方向。理论需要实践来检验、运用,同时科研、实践过程中的部分成果又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因此,教学和科研、实践是紧密相关的,教室、实验室、田间都是教师工作的场所,在“理论—实践—理论”的不断循环中教师才能不断进步。

合作式教学是指采纳教学团队(分工明确、协调统一)来组织教学,譬如不同种类的病害、昆虫、杂草等可安排不同的老师讲授,多名教师共同承担一门课程。一方面教师根据学术专长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利于学生掌握与课程教学各模块相关的最新学科科研进展,使教学知识更全面、更精深;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和不同风格的老师(讲授方法不同、阅历不同、认知程度不同、科研方向不同)交流、沟通、对话,学习到多个老师身上的优点。教师不仅要传业、授道、解惑,而且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卓越的制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讲好每节课是教师的职责,而绪论课更需要下更大功夫来备课。成功的绪论课可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能使1学生感到学习内容丰富、有作为、有前途。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给学生展示大量的有害生物危害照片,让学生认识到进行植物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丰富的教学资料及高清楚度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教师自身科研、实践的经历与体会,根据内容巧妙的分析我国植物保护科技进展历史与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我国的特色与优势,以及与国际前沿的`差距等,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国际竞争意识,增强学生学好课程和专业的责任感。

大学授课有3种境地,第一种境地是满堂灌式教学,即单纯的讲课,把知识要点、相关内容硬塞给学生,学生不理解只能死记硬背。第二种境地是展示型教学,即通过演示、展示等形式来配合讲授。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理解性的学习,但仍没有改变“老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的局面。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从第一节课讲到期末,尽可能的把所知全部告诉学生,学生感觉到老师讲的都懂了,课下便不会再去查阅相关资料、深入思考,容易导致思维僵化。给学生留些问题、让他们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是很多老师忽视的问题,好的教学重在启迪,让学生获得自学能力和拓展能力。正如哈佛大学女校长福斯特在20xx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演讲所说:“教育的最大魅力,不在于给出答案,而在于提出一个让学生们挥之不去、足够一辈子去思考的大问题。”第三种境地是参与式教学,某些时候可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讲1课、老师点评、课上讨论,鼓舞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样学生课下就会查阅相关资料、认真思考、相互讨论,自学能力逐步提高,能够主动去发现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还能养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课前可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小专题(譬如植物害源的种类与危害、植物保护的作用与地位、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概况、化学农药的利与弊、生物天敌的利用、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等),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每次上课安排1~2位同学做5~10min的专题小报告,老师和学生进行点评、讨论后引出新课内容。课上学生上讲台汇报时,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会得到锻炼。一些任务可分小组安排,这样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大学阶段学习知识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研究参与式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潜力,体会到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

提问包括课程讲解过程中的提问、课间提问和课下提问。在课堂上根据内容适时提出问题,是实现教学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的良好方法。上课前老师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在围绕这些问题讨论时又会产生很多相关的想法,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逐渐养成提问的良好习惯。譬如,在讲授有害生物防治方法时,提问有害生物治理对生物生态安全的影响,1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同时将植保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了解各种防治措施的利与弊,形成综合防治的意识。同时,问题也是教学效果的最好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来修订教案。

实验课、田间实习课和理论课的讲授交叉进行,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便开展相关的实验课或田间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理论在实践中升华。实践教学时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素养,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有理想结果,重在分析查找原因,坚决杜绝凭凭空虚构实验数据。室外实践教学是植物保护学课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实地采集或观察标本,可巩固课堂理论和实验的教学效果,现场进行指导分析的效果远远大于室内标本的观察,同时可在实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譬如,在进行植物病害的症状(病状、病征)观察实验教学时,可改变传统的室内标本(长时间存放后褪绿,霉状物、粉状物等病征模糊)观察教学法,而把学生带到大自然,让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活体实物标本,可清楚直观的看到番茄病毒病的花叶变色与叶片畸形、番茄疫病造成的坏死、黄瓜枯萎病的萎蔫(剖开病茎可看到维管束变褐)、黄瓜霜霉病叶片上的霜状1霉层、灰霉病病部的霉状物、瓜类白粉病叶片上的粉状物、细菌性病害的菌脓等症状,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实验的教学效果。综合性实习是植保课程的重要环节。可在绪论课时就明确给学生安排任务,要求他们在课程学习期间利用空闲时间到田间识别并采集病虫标本(可分散进行),在室内进行鉴定,并制作标本上交,期末时每人至少上交15个不同属或种的标本。这样学生学以致用,可了解生产中常见病虫的种类及特点,同时还大大丰富了实验室标本。

一卷定成绩、一考定终身的评价体制已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和社会进展的需求,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因此应让学生学在平时,轻松考试,而不是考前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考完全部返还老师。一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形成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2种,形成式评价包括学生在课堂参与讨论程度(10%)、作业情况(10%)、课程学习笔记(10%)、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课当场打分,当面指出问题、及时反馈)(10%)等形式;终结性评价则有闭卷考试(40%)、课程论文(要求学生针对感兴趣或关怀的植保问题,查阅文献完成)(10%)、标本采集与鉴定(10%)等内容。若将学习笔记计入平时成绩,部分学生听课时便会狂抄记笔记而忽略了听课,因此可将教学幻灯片拷贝给学生(在完整幻灯片的基础上有意缺失一些关键内容,让学生课后补充完善,幸免死背ppt)或者将自编讲义、提纲发给学生。同时说明学习1笔记可在课下进行记录和整理,但需手写(不接受打印件和复印件),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上课做笔记的时间、提高听课效率,另一方面能很好的督促学生课下复习。总之,植物保护学是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如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课堂吸引力仍需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不断的探究和改进。

植物保护论文篇十二

近些年来,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但保障了农作物的产量,同时还对环境和植物起到了的良好的保护效果,这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将就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进行深入探究。随着生态环保理念在农业发展中的不断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植物保护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应当良好的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和影响的关系,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植物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植物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存在滥用农药的情况,我国农业的发展对地面植物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随着植物数量和规模的减少,土壤的肥力不断下降,反过来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只有进一步加强对植物的保护才能使我国的土地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实现农作物产量的提升,进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植物保护的有效手段。

为了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稳步推进,我国在农业领域投入科技的力度不断提升,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我国农业各项资源也得到了合理的应用,极大的减少了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效的保障了植物的安全性。因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植物保护的过程,既能提高我国农业产能,又能够实现对环境的良好保护,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1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落实绿色生态理念。

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植物保护的有效协调,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绿色生态理念,加强对新型技术方法的应用,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效。再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将植物保护贯穿在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植物保护方案,尽可能的减小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社会发展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提高,通过植物保护以及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注入更多的.动力。

2.2强化宣传力度,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

为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我国的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我国必须进一步强化宣传力度,实现农民植物保护意识的提高,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革新,由粗放型经营转变为集约型,避免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植物遭到破坏。再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等渠道进行全方位宣传,使农民深刻的意识到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一方面提升的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做好的新型技术的推广工作,强化农民的技术水平,采取最合适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植物保护措施,增强农作物的抵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強科技投入,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

我国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适当的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农药和化肥的用量,降低化学药剂对土地资源的污染,同时也可以减少对植物的破坏,如此才能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动力。此外,我国还要在生物技术、物理技术以及绿色农产品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并对有害生物的入侵进行严格的控制,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许多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尤其是在农业领域,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然手段。对此,我国应该加强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提升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减少对植物的破坏。此外,还需通过有效的宣传提升农民的生态环保技术,如此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保护论文篇十三

办公室工作特殊且复杂,责任重大,如果管理不当就会影响管理工作的顺利运行。办公室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是企业基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工作的顺利运转,不仅能够提高企业行政的高效运转,还能够确保企业竞争实力的提升。但是目前办公室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不仅会导致管理效率低下,还会导致精细化管理的特征和意义不够明显。因此,本文对办公室工作的精细化管理的难点和对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供参考。

一、办公室工作精细化管理的难点。

(一)权责不明确,沟通不当。

权责明确,坚守岗位职责是办公室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同时也是管理的难点。目前,在办公室工作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岗位权责不明确的现象十分明显,所以岗位工作的混淆会导致各部门和各岗位之间的沟通不当,出现很多的空白问题和处理不当的问题,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会导致岗位之间的密切沟通受到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办公室工作管理的有效性。另外,办公室人员之间沟通不当,也会导致工作人员逐渐丧失互相帮助、相互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影响工作人员工作素质的提升。

(二)工作素质不高,效率低下。

办公室工作与其他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工作难度虽然不高,但是事情较为复杂,所以除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工作水平外,也要求工作人员要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在办公室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工作不认真、缺乏细心、耐心,办事效率低、拖拉懒散等都是管理工作的难点,也是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三)制度不够健全,琐事繁多。

由于办公室工作事情繁琐,复杂,突发性事件较多,在办公室工作的管理中如果缺乏健全的管理质素,就会导致员工工作无序,混乱,长期处在天天上班却没有正经事做的情况下,一旦遇到重要事情十分容易手忙脚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头绪。同时管理制度的缺失,领导也无法对员工进行细致化的管理,这也是导致员工工作无序、杂乱无章的主要原因。

(一)明确责任意识,加强岗位沟通。

办公室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但是想要实现管理工作的精细化首先就要明确岗位责任,通过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办公室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领导应该发挥自身的岗位责任,加强各岗位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另外,办公室管理工作无小事,所以办公室工作的开展应该从细节和小事入手,同时也要加强自身责任意识的培养,引导工作人员树立服务意识,这样才能够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办公室的领导一定要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将服务意识充分贯彻到工作中去,以此来提高办公室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二)提高员工素质,提升工作效率。

员工素质是影响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办公室工作的繁琐决定在开展具体工作的过程中员工素质的提高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办公室的管理人员应该在员工素质、技能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在员工素质的提高上,管理人员可以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提高办公室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通过职业道德的培训能够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责任意识充分深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以此来提高员工工作的实效性。

(三)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考评体系。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办公室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和保证,其能够为领导工作和员工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和保证,以保证办公室工作的高效开展。第一,办公室工作的开展首先要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明确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职责,并制定量化标准,明确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职责,降低员工偷懒、推诿的现象。第二,根据办公室工作的目标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办公室工作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通过规章制度保证办公室人员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具体的工作,以保证办公室工作的有序开展。第三,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将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岗位职责、员工素质结合起来,并将其与绩效奖励进行挂钩,以此来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办公室工作的精细化管理要明确办公室内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并要充分地意识到办公室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难点以及所在问题,并对此采取积极的解决对策,同时要根据办公要求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这样才能够提高办公室的工作效率,以此提高企业的管理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彬。论述办公室工作精细化管理难点和对策[j]。商,(01):1。

[2]徐秀红。精细化管理在办公室工作中的难点和解决对策探讨[j]。人才资源开发,(06):100。

植物保护论文篇十四

摘要:本文对植物保护专家系统当前主要涉及的模块进行简介,针对当前我国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阐述了未来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为今后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现状;问题;发展。

专家系统就是包含了某个领域内的大量的经验和知识的程序系统,并且人们可以根据这个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判断、模拟以及处理,从而解决需要专家处理的复杂问题。在植物保护的过程中,工作者会遇到许多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但是需要较高的费用和较长的时间,因此运用植物保护专家系统不仅可以解决复杂的问题,也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我国对于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研究比较早,该系统已经涉及到作物的育种、施肥、灌溉等多个方面,主要集中在病虫草害诊断、预测以及决策3个方面。

1.1病虫草害诊断。

准确快速地病虫草害诊断是有效进行农业生产管理的基础,因此对病虫草害的诊断与鉴别是植物保护专家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该系统根据当前的.病虫草害的危害程度和特征,模拟专家的思维方式进行判断,鉴别病虫草害的目标,然后给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目前关于植物保护诊断的系统已经有许多了,比如说针对水稻的病虫草害诊断专家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害虫的形状和水稻的状态来判断病虫草害的种类,然后为用户提供专业的、科学的咨询和措施。

1.2病虫草害预测。

专家的预测系统就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经验和状况进行分析,并且对未来的状况进行推测。该系统不仅可以对病虫草害的进行预测,还可以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过去遇到病虫草害和疫情时,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信息,并且需要专家对分析的结果进行专业的解释,这种方式费事又费力。因此运用植物保护专家系统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专家系统的预测分为定性和定量2个方面,定性只能做出简单的分析与预测,定量分析可以将预测模型和专家系统进行结合,可以实时对病虫草害进行预报。目前我国有白蚁虫害仿真预测系统,该系统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白蚁虫害的蔓延规律。从而对水稻的白蚁虫害进行预测。

1.3病虫草害治理决策。

病虫草害的治理决策是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决策系统是专家系统中最常用的系统。它根据病虫草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农作物生长中的异常状态,根据病虫害的程度和风险进行评估,然后帮助管理者提供有效的监控、预测和控制。目前开发的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主要方面就是病虫草害的防治决策方面。

2.1技术开发人才缺乏。

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多方面交叉研究,但是当前的专家一般缺少专业的计算机编程技术,反过来专业的计算机编程专家缺少植物保护的专业知识。因此当前的系统研究面比较狭窄,技术比较落后。

2.2知识库广度深度不够。

植物专家保护系统需要收集存储大量的数据信息才能对问题进行分析、预测、防治。当前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知识库更新需要大量的人力与时间,系统只能提供一些基础的判断,不能详细地解决用户所遇到的问题。因此该系统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2.3系统灵活性差。

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目的就是根据大量的信息模拟专家的思维进行分析。但是当前系统的推测方法比较单一,使得系统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大大地降低。大部分系统的系统只包含的当前地区的信息,并且信息不能进行共享,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有许多的障碍和不足。

3.1系统网络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网络的无穷潜力。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新型农药的开发应用,新病虫害的发生等,我们只能应用网络来共享这些信息和数据才能保证系统的实用性和快捷性。

3.2技术多元化。

目前大多数的系统一般采用数学回归模型,但是这种模型只能分析几个影响因素。但是有些问题是许多个因素共同影响产生的。植物保护专家在遇到这一类复杂问题时,也很难将自己的想法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但是运用多种开发技术手段,例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多媒体技术等。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极大地丰富专家系統,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3.3功能综合化。

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开发的趋势就是多学科交叉,高度综合化。因为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了条件、气候等许多方面的影响,在对其管理的过程中要全面的分析考虑,包含种子、土地、肥料等各个方面。只有功能综合化才能提高系统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00148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