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能够提供有效的指导,使教学过程更加有条不紊。编写教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想提升自己的教案编写水平吗?不妨看看以下精选教案范文。
杜鹃枝上杜鹃啼教案篇一
1.以猜谜语的方式介绍一位新朋友,并以这位朋友导入课题。
师:上堂课,老师介绍了一位来自春天的朋友给同学们认识,你们还记得她是谁吗?
生:记得。
师:她美吗?
生:美!
师:你们还想认识更多这么“美”的新朋友吗?
生:想。
师:好,竟然同学们那么渴望认识朋友,老师就向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呗。不过这位朋友有点神秘,我想用猜谜语的方式掀开他的面纱。
设计说明:
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本节课充满了幻想与期待。
2.以音阶练习,模仿新朋友发出的“咕咕”声,并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对这位朋友产生兴趣。
师:咕咕咕咕咕咕咕。
生:咕咕咕咕咕咕咕。
设计说明:
加深对音乐形象的印象,起到练声的作用,第二首练声曲同时也是歌中的旋律。起到初步熟悉歌曲的作用。
二.聆听与思考。
第2遍:考考眼力,找找曲中有哪些特殊的符号?这些特殊符号都出现在哪里?第3遍:特殊符号出现的地方有什么变化,谁能大胆地把它唱出来吗?设计说明:
通过思考与聆听这个环节,引出歌曲的重点与难点,使学生更好地从情感上,节奏上,技巧上展现歌曲。
三.解答与学唱。
第1遍:录音机示范,学生模唱。
第2遍:老师纠正学生唱不对的地方。
第3遍:让学生完整地演唱。
第4遍:融入动作,边唱边挑。
设计说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好办法。所以,要想知道学生的掌握情况,可通过演唱的方式去验证。
四.表演。
1、启发学生编创动作。
2、以个人或小组或男女对决的形式进行表演。
3、生生互评。
设计说明:
在自创的歌表演中,增添了学习的情趣,并使学生得到了进一步的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既是对本课学习的一个反馈和检验,也是扣住音乐感受的三部曲:“体验---理解---升华”的必然结果。
杜鹃枝上杜鹃啼教案篇二
玩影子游戏是大班幼儿十分感兴趣的事,教师紧紧抓住幼儿这一特征设计了本次活动,以生活中的影子为入点,在由浅入深探索影子的奥秘;以尝试验证结束本次活动,从而让幼儿全面掌握与“影子”有关的经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影子的回顾,丰富对影子的认识。
2、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活动,有兴趣地探索影子产生的原因。
3、初步获得影子变化的经验。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影子与光源、物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2、能够通过改变光源、物体的位置、方向改变影子的大小。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几天就有意识地让孩子观察物体的影子。
2)室内布置的暗一些,准备多媒体大屏幕、简单的背景图。
3)部分小动物或蔬菜、水果等玩具;以及透明的玻璃片、饮料瓶等。
4)手电筒、简单的背景图。
活动过程。
一、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影子。
1、师:我的手能变出各种小动物,请你看着它的影子,猜猜它是谁?
2、让孩子们尽情地猜一下“它是谁”?你还能用自己的小手变出什么吗?来试试看?
3、扩散思维:
(1)、师:“刚才你看到的是我们手的影子,除了这些你还见到过谁的影子呢”?
(2)、大树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你想怎么来表示?小狗的呢?小花的呢……?
二、引导孩子探索影子的产生原因。
1、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它们的影子的?
2、引导幼儿手拿手电筒照玩具或手:打开手电筒,让光照在墙上,用手挡在手电筒前面的光上,“手的影子”就会出现在墙上,关上手电筒“光”没有了,墙上就没有“手的影子”了。
总结:光被物体挡住就有影子。(引导孩子说)。
3、启发幼儿说出:还有什么样的“光”能照出影子。
师(小结):在太阳光下、月光下、路灯下、灯笼照着时、烛光下、房间开着灯的时候……都会有影子。
三、操作探索并交流影子的变化。
1、桌子上有一些手电筒和玩具,你去玩玩,看看是不是能变出影子来,再玩玩看看能不能发现影子好玩的地方和特别有趣的地方,来告诉大家。
2、你们发现影子哪些特别的地方?(教师引导:怎么会有影子的变化的?)。
老师小结:我们发现,光离玩具近,影子就(大);光离玩具远,影子就(小)光在玩具的这边,影子就在另一边,其实,光和玩具的距离位置会使影子发生变化的。
四、引导幼儿讨论:人们利用光和影子的关系制造出了什么产品?我们可以利用影子进行哪些活动?(手影和皮影是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
五、尝试验证新的假设:影子会消失吗?
1、我们已经知道,只要有光,任何东西都有影子,影子还有许多变化,你能让这些小动物的影子变没吗?(交流讨论:你是怎么让这些小动物的影子躲起来的?)。
2、延伸体验:你能让自己的影子躲起来吗?走到阳光下面试一试吧。
教学反思。
活动开始,我以猜猜迷导入,是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可以迅速的集精神,很快的进入课堂角色来.接着让孩子从实践感悟出真知,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培养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积极的讨论交流和细心的'观察弄明白影子的奥秘。第一次操作后,孩子们获得了“在太阳光下、月光下、路灯下、灯笼照着时、烛光下、房间开着灯的时候……都会有影子。”的道理.接着第二次探索的重点是引导从不同的方向照物体,发现影子的方位及大小变化。在这次操作,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成功地发现了影子变化的秘密,我进行引导小结,最后引导幼儿讨论。
本次科学探索活动,我抓住了孩子对科学现象好奇、好动手的特点,让孩子们在充分主动的实践探索发现科学道理,活动效果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孩子个别操作无目的,所以没有能很好地发现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杜鹃枝上杜鹃啼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有关鸟的资料,认识鸟的共同特征,扩大有关鸟的生活经验。
2、幼儿能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疏密排列来表现各种各样的鸟。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认识鸟的共同特征,扩大有关鸟的生活经验。
活动难点:幼儿能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疏密排列来表现各种各样的鸟。
活动准备:
1、收集有关鸟的图片资料。
2、8k纸人手一张,记号笔人手一支。
活动过程:
(一)收集有关鸟的资料,认识鸟的共同特征,扩大有关鸟的生活经验。
1、游戏:非常1+1。
“小朋友,今天有很多小鸟朋友来看我们,你们看看他们都是谁?”“它们今天要和我们大(三)班的小朋友作个游戏,游戏名字叫非常1+1。我们小朋友先提出有关鸟的问题,老师帮你们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智力抢答,答对的小朋友得一颗星,最后看谁的星星多,谁就是我们班的鸟博士。”“你们愿意参加吗?”
2、教师和幼儿共同小结。
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鸟的共同特征及生活习性。
(主要从鸟的外性特征进行小结。)。
教师出示收集的鸟的图片资料。
教师将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在一张大的海报纸上。
及时给幼儿发星星。
幼儿回答:“孔雀、猫头鹰、企鹅……”
在此过程中,和老师一起完善游戏规则。积极参与抢答。
(二)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疏密排列来表现各种各样的鸟。
1、“小鸟朋友说了,今天和大(三)班作游戏很开心,一会他们就要回家了,小朋友会想念它们吗?”“那怎么办呢?”“我们大(三)班的小朋友画画可棒了,我们给它们画张像吧。”
2、“你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
“我们用线描画来画小鸟,好吗?”
“刚才我们小朋友通过做游戏知道了,小鸟都有头、脖子、身体、脚、翅膀和尾巴,但是你们看这些鸟长得都一样吗?”
“现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喜欢什么鸟?他长的什么样?”
“那我们就把自己喜欢的鸟画下来,好吗?”
3、“这是一张大纸,小朋友在上面先要画一只大大的鸟,其他的鸟会站在它的后面或旁边,如果挡住了,怎么办?画不下了,怎么办?”
4、“小鸟画好后,要给小鸟穿上漂亮的花衣裳,花纹要画的多一点,要注意黑、白、灰的变化。”
5、“小朋友画的真棒,那你们知道小鸟生活在哪里吗?我们也把它画下来吧。”
5、幼儿创作,教师指导要点:
(1)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出各种各样的鸟,看谁想的和别人不一样。
(2)启发幼儿用不同的花纹装饰鸟,并注意线条的疏密变化。
(3)帮助能力差的幼儿变化各种线条花纹。
提供记号笔和作业纸。
帮助幼儿回忆线描画的方法。
提醒幼儿构图要大,画面要满。注意线条的疏密关系。
背景处画上树林。
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完成作业。
幼儿回答:“会。”
“好的。”
幼儿仔细观察小鸟,找出鸟的不同之处。
幼儿回答:“不一样。”
幼儿仔细观察图片,找出特征。
注意语言的完整性。
幼儿回答:“画半个,跳过去不画。”
幼儿作画,给小鸟穿上漂亮的花衣服。注意画面的构图及线条的疏密关。
(三)作业评价。
(1)请个别幼儿谈谈自己喜欢哪一条鱼,为什么?
(2)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给小鸟画了像,小鸟身上的花纹都非常漂亮,线条的疏密也很好,小鸟们很高兴,它们谢谢你们了,现在小鸟朋友朋友要回家了,我们和它们说再见吧。
(3)请幼儿自由互相讲述自己所画的鸟。
展示幼儿作业,请幼儿欣赏作业。
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作业,并学会倾听别人的介绍。
杜鹃枝上杜鹃啼教案篇四
这是三年级音乐教材中第二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人在教学时以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及通过模仿杜鹃叫声来引入歌曲学习,通过模仿“咕咕”、学习5、3两个音,学生很快就能将乐谱中的5、3唱准并且认识了顿音记号。按节奏读歌词,这既是节奏的练习又让学生感知了歌曲情绪,学生学起来比较上口易于接受它,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节奏感。在学生基本上学会歌曲后,我又让学生创编歌词,把喜欢的小动物编到歌里唱一唱。
学生热情高涨,一起讨论、决定所创编的歌词。教师然后根据这种动物的特点,进行集体自由创编歌词。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编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比如小猫、小狗、青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本课教学,我摒弃“花架子”的教学观念,利用国家专用的“远程教育资源”,以真实、朴实、踏实为课堂风格,切实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认知规律,做到了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杜鹃枝上杜鹃啼教案篇五
完成了小学音乐第五册《顽皮的杜鹃》的教学,学生学会用贴彩画的方法快速记歌词以及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以及对音乐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改变长期以来音乐教学只重视技能训练,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心灵感悟、情感体验和发展的现象,我们一直强调音乐教育应该遵循艺术本身的规律,充分重视审美体验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我在设计小学音乐课《顽皮的杜鹃》时,就强调了音乐教学应遵循艺术本身的规律,从听觉入手,从情感入手,充分重视审美体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
对于思维活跃,又有表演欲望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实践参与中去学习音乐。本着这一教学思想,我执教《顽皮的杜鹃》时注重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所以在课一开始,我尝试着用新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走进音乐世界,先由模仿杜鹃叫声入手,引出两个新的音:sol、mi,教师也模仿杜鹃的叫声,带出对这两个音的音高对比训练。
二、激发想象,活跃思维。
音乐给人的想象插上高飞的翅膀,拓宽人的思维,使人的创造性得到发挥,潜能得以充分开发。因此,在新授歌曲时,我没有让学生为了学唱一首歌而上音乐课,而是作了以下尝试:
1、第一次听范唱——找出杜鹃的鸣叫声,并由学生自行设计声势伴奏(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第二次听范唱——唱出杜鹃鸣叫声。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静听习惯和学会带着问题欣赏并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进行师生合作接唱,第一段由教师唱歌曲,学生学唱杜鹃的叫声,只唱“咕——咕”部分;第二段由学生唱歌曲,教师学唱杜鹃叫声。从而引导学生如何与他人合作,为下面的小组表演做好铺垫,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新歌曲的积极性。
3、运用黑板贴彩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快速记住歌词,让音乐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自己能分析歌曲的内容、情感。
4、在学生理解歌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出示课件提出问题:“东东为什么不理小杜鹃?”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拥有一个各抒己见、互相探讨、互相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受到热爱小动物、保护生态环境、做个文明、有爱心的小学生的教育。
三、引导创造,大胆创新(让学生学会合作,培养探究意识)。
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看,儿童都具有本能的创作欲望,在本课的第三大环节“表演歌曲”中,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表演故事,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通过小组讲故事、小组演故事、小组打击乐器合奏、小组歌舞表演、小组合唱等的形式使学生理解歌曲、投入歌曲,充分发挥学生团体合作、团体创新的精神。的确,孩子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独创性,他们敢于表达、表现自己的态度,虽然说他们的表演在我看来并不那么逼真,但我仍然肯定了他们多种不同的感受,尊重他们的自身体验,让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发展,使孩子们在体验中感知,在体验中成长。
四、学生之间自评、互评。
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说“对”,学生不可以说“错”,教师说“好”,学生不可以说“不好”。现在,我在课堂上采取学生互评、自评的方法让学生认识自我、尊重他人、增强信心。
五、课堂小结。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所以在小结时,我首先肯定了自己在这节课中的收获,对学生这节课的表现提出认可。再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收获及学到的知识,促进师生双方的交流。
(黑板贴彩画形式,帮助学生快速记住歌词,让音乐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自己能分析歌曲的内容、情感。)。
在热烈的合作学习氛围中,孩子们学习了音乐,享受了音乐,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新潜能,轻松而愉快地获得知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在本课的设计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某些细节掌握不是很精确,课堂用语不够精炼。
通过“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努力学习的态度,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杜鹃枝上杜鹃啼教案篇六
1、通过欣赏乐曲《杜鹃圆舞曲》,让学生感受3/4拍的节奏以及三拍子舞曲的特点。
2、引导学生听辨出《杜鹃圆舞曲》各部分不同的情绪和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并能用不同的动作加以表现。
感受三拍子乐曲的特点,引导学生听辨乐曲、感受乐曲、表现乐曲。
感受乐曲不同的情绪以及舞曲轻快活泼的特点。
打击乐器、欣赏磁带等。
律动《骑上我的小红马》学生听音乐表演,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2、生:行!
3、节奏拍击(2/4拍、3/4拍节奏)分别拍击不同节拍、合奏拍击。
(一)导入欣赏曲。
1、师:小朋友比赛的很激烈,听!谁也要来参加比赛?
2、师播放乐曲前一小段。
生:是“咕咕”叫的小杜鹃。
5、初听全曲。
6、交流讨论结果。
生:乐曲是三拍子的。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师:对!根据乐曲的情绪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部分。下面让我们依次来欣赏。
(二)分段欣赏乐曲。
1、初听第一部分。教师弹奏主旋律,提问这段乐曲的情绪怎样?感受活泼、欢快的情绪。
2、复听第一部分。看看周围小朋友脸上的表情?用高兴的表情和动作来感受活泼、欢快的情绪。
3、用动作再次感受第一部分活泼、欢快的情绪。
4、初听第二部分。情绪有什么变化?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用不同的`方式感受不同的情绪。
5、复听第二部分。用优美的动作再一次感受乐曲。
6、初听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和哪一部分相似?情绪怎样?
7、复听第三部分。我们还可以怎样来表现活泼欢快的情绪?
8、复听全曲。自己找好伙伴,一同用动作来表现乐曲。
(三)表现乐曲。
1、挑选打击乐器,选出合适的节奏来为乐曲增添色彩。
要求:第一和第三段用打击乐器伴奏,第二段用优美的动作来表现。
2、情景表演:森林的小动物们都来欣赏《杜鹃圆舞曲》了。
三拍子的乐曲适合表现轻松愉快的气氛,使我们共同渡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学生用音乐做小鸟飞的动作。
杜鹃枝上杜鹃啼教案篇七
孩子对周围人的关注和理解,应该从最亲近的人开始。孩子对妈妈都有依恋,但是却往往不懂得如何疼爱妈妈。
爱妈妈教育有太多的正面案例,而这里是一个反面的故事。很凄美,也很有震撼力,应该会对孩子有影响。
事实上,孩子在生活中,也有让妈妈感伤的时候,只是事例没有这样极端和强烈。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我们要尽力渲染这种伤感的气氛,促使孩子心灵受到震动,情绪受到感染,从而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内容与要求。
感受故事的意境,体会妈妈的好,激起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故事意境图(连环图书亦可)。
2、讲故事的配乐。
3、故事情景表演的环境。
过程与指导。
一、听讲故事。
——听老师富有感染力地用低沉、缓慢、悲切的语气语调讲故事。孩子是否受感染,老师的故事讲述很关键。第一遍听故事时,可以不用图片和图书,这样,会增强听赏效果。
二、议论理解。
1、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2、是啊,这是一个难过、伤心的故事。你觉得故事中,哪些事情很伤心的?
孩子们相互补充地将故事回忆得比较完整。
3、最后妈妈回来了吗?
——让孩子感受不可挽回的遗憾,激起孩子对自己妈妈的珍惜和爱护。
4。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些什么?你是个爱护妈妈的孩子吗?
——让孩子移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正面抒发对妈妈的情感。
三、表现故事。
看图书听故事。
在与故事相似的环境中,进行故事表演。鼓励孩子进行表演游戏的改编。‘。
——这个活动可以让孩子在听讲和议论以后,在角落学习或小组学习中进行。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地感受故事情节,对孩子理解很有好处。
杜鹃鸟一边飞,一边叫:“咕咕咕,太迟了,太迟了!"。
最小的孩子从小河里舀一勺水,一边追,一边喊:“妈妈,妈妈,您快回来,我给您打了水来啦!"。
这时候,那只杜鹃鸟已经飞得很远了,它叫着:“咕咕咕,咕咕咕,孩子们,我不回来了。"。
孩子们白天黑夜地追赶着他们的妈妈,他们的脚让冰雪冻裂了,一路上滴下鲜红的血,可是再也追不上了。他们的妈妈再也不回来了。
从这以后,杜鹃鸟就不做窝了,孵出小鸟来,也不去喂养它们了。
杜鹃枝上杜鹃啼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的有关知识,感知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
2.揣摩作者在貌似纯知识的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深情。
3.了解小品文写作笔底含情、涉笔成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揣摩语言,理解作者包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以“东拉西扯”的语言形式含蓄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的。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杜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寄托某种情感的具体形象)。尤其是作为鸟类的杜鹃,更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对象。
提问:你能说出一些描写杜鹃的古诗词名篇或名句吗?
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
蜀国曾闻子归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金陵驿》。
提问:古诗词中描写的杜鹃,你觉得有什么共同之处?
讨论后明确:
我们注意到,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本文写的也是杜鹃,作者对杜鹃是怎么看的呢?他又是怎样来认识这种文化现象的呢?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检查自读情况:
1.本文围绕杜鹃娓娓而谈,全文的五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有关杜鹃的什么内容?
指名学生口头回答后明确,并形成板书:
第1段:杜鹃和我的缘分。
第2段:杜鹃花鸟同名,最为难得。
第3段:杜鹃的别名和习性,它能提醒农事,啼声哀切是出于至诚。
第4段:杜鹃啼声哀切与神话和谐音有关。
第5段:西方人眼中的杜鹃啼声悦耳,有趣动听。
2.作者在介绍杜鹃时有大量的引述,这些引述出自哪儿?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有关杜鹃的诗句、神话传说、民俗,还有典籍中的介绍等。
3.在介绍杜鹃的.时候,作者还含蓄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找出你认为流露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联系语境揣摩其中的感情。
课堂交流:
可是波兰有支名民歌《小杜鹃》,我虽不知道它的词儿,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
作者用“可是”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对有关杜鹃的古代传说表示了小小的否定。“料想它定然……”表明作者希望杜鹃也能啼出欢愉之声的思想,体现对杜鹃的喜爱。
往年亡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花,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
花鸟同名,本就“难得”,恰又是鸟在花上鸣,不是“别有情味”吗?而且,那也很难说是悲鸣吧。另外交代了题目的来历。
它的啼声哀切,也许是出于至诚,含有“垂涕而道”的意思,好使田家提高积极性,不要耽误了农事。
“也许是出于至诚”,其实是说,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是这样。赋予了鸟以人性,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大概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懒得说普通话了。
风趣幽默地表达了对杜鹃啼声含义的不赞成,从而表达作者对杜鹃的喜爱。
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
杜鹃就是杜鹃,无所谓高兴,也无所谓悲伤,一切悲喜都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多半”一词,表明作者既尊重传统文化,又不以自己的观点强予于人的谦和态度。
4.小结。
提问:作者在“东拉西扯”,貌似纯知识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对杜鹃的感情,虽然谈不上情有多深,但确实是有的。作者说杜鹃与自己最有缘,乃至笔名也取成了“瘦鹃”,加以作者对杜鹃文化如此熟悉,至少说明,作者曾经对杜鹃是怀着深情的。到老年写这篇文章时,也念念不忘;在这背后,可以理解为对中国文化的深情厚意。
作者在文章中还表明了另外一种态度,他比较同意西方人对杜鹃的态度,似乎并不觉得杜鹃之悲苦,甚至还可能有欢愉的感觉。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体特点。
2.你觉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
并不是要对杜鹃的好恶表态,而是把它当作一种文化现象,通过东西文化比照,持一份理性的态度,作尽量客观的叙说。
作此文时已经是饱经风霜的老人,回首往事,超然达观了许多,所以能够作一点理性的审视。
3.介绍小品文的特点。
这篇文章,有别于我们以前学过的许多课文。它是一篇小品文。
小品文者,不主题先行,不刻意为文,天地间虫鱼鸟兽、花草树木,都可入文,凭作者散淡的心,轻灵的笔写成,所以小品文最能体现作者的才情风致。
阅读这篇文章,给人两个突出的印象:一是以大量的知识和文化信息支撑起文章丰富的内涵。二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示出作者独特的文风。这也正是大多数小品文的魅力。
四.布置作业。
1.课外练笔:介绍某种花鸟虫鱼,或借某种花鸟虫鱼抒发情怀。
2.对照阅读《语文读本》中张中行的小品文《螳螂》。
杜鹃枝上杜鹃啼教案篇九
《杜鹃圆舞曲布谷》是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音乐教科书第二册第一单元《春天》中的内容。通过聆听手风琴独奏曲《杜鹃圆舞曲》和演唱德国儿歌《布谷》,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浓浓的春意,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美丽的大自然,从而抒发对春天到来充满欢乐的喜悦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安静聆听《杜鹃圆舞曲》,熟悉作品的旋律并展开想象,用线条或图画表现自己听到的音乐。在整个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让学生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用美妙的声音歌唱《布谷》,歌唱春天,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地音乐评价,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并与同伴共享音乐的快乐。
1、鼓励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大胆表现,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能与同伴共同分享音乐的快乐。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的音乐思维,激发学生的音乐创意,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
3、安静聆听《杜鹃圆舞曲》,使学生熟悉作品的旋律后展开想象,能用线条或图画表现自己听到的关于春天到来的音乐。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能用愉快、优美的声音歌唱《布谷》,歌唱美丽的春天。
提问:
1、你喜欢这首乐曲吗?
2、你在乐曲中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你能告诉大家吗?
生:花红了,草绿了,燕子飞回来了……。
1、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杜鹃圆舞曲》里的杜鹃都飞来了,瞧:它们在森林里叫着、唱着,多么高兴啊!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请同学们模仿布谷鸟在森林里自由快乐地飞翔。
3、随着音乐用噜哼唱歌曲。
4、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师用钢琴轻声伴奏。
5、跟音乐演唱《布谷》,可以加上自己即兴创编的动作。教师及时给予评价,以鼓励为主。
2、展示学生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
本课教学以听春天——找春天——唱春天——画春天为主线,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让学生安静充分地聆听《杜鹃圆舞曲》的每个乐段,用优美、流畅的声音歌唱《布谷》,歌唱春天,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启发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自己听到的音乐形象,并指导他们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大胆的音乐想象与集体创作,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和他们一起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获得了好教学效果。
杜鹃枝上杜鹃啼教案篇十
仿佛来自童年的梦。
在安静的深夜,
与微凉的风一起,
穿过半开的窗,
抵达我的耳边。
倏忽即过的声音,
清脆寥远,温柔甜蜜。
仿佛一直在等待你的啼叫,
我从梦的深处走来,
心立刻被这温柔触疼。
你来了,
麦子变得金黄,
空气里都是麦香。
你动听的声音陪伴着我们割麦,收麦,
我会偶然抬起累弯的腰,
避着刺眼的五月阳光寻找你的身影,
但从来没见到你的模样。
你的.声音,像一首童年的歌谣,
深深刻印在了记忆的光盘,从未遗忘。
我还是我吗?
穿越长长的时间河流,
抵达时我已两鬓染霜。
黑亮的眼睛已浑浊,
光洁闪亮的皮肤粗糙暗黄。
甚至啊,连灵魂都由轻灵变得沉重,
理想被现实改变了模样。
我已经不是我,
你也不是你了。
但少年的情怀啊,
会在这样一个午夜,
因你的触碰而成殇……。
杜鹃枝上杜鹃啼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欣赏、演唱表现杜鹃的歌、乐曲,感受音乐情绪及表现的优美意境,体验音乐所描绘刻画的杜鹃形象。
2、在聆听、比较、模仿、体验的过程中欣赏乐曲、学唱歌曲。逐步培养学生音乐德尔感受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顿音唱法,并能用力度的对比表现歌曲中杜鹃“咕咕”的歌唱声。
2、能正确的弱起,初步运用断连对比、力度变化等方法演唱歌曲,表现活泼可爱的杜鹃音乐形象。
教学过程:
一、欣赏《杜鹃圆舞曲》导入。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小朋友仔细聆听,认真思考:(1)、这首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2)、在乐曲中你听到了什么鸟的叫声?(多媒体出示问题)。
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生:模仿。
师:杜鹃鸟总是“咕咕、咕咕”地叫着(师手势提醒),它的叫声有什么特点?(有音高变化)。
生:共同模仿回答。
师总结:第一声“咕”高,第二声“咕”低,仿佛在歌唱,让我们配上“53”模仿一下。(配上柯尔文手势)。
生:跟唱,媒体出示谱。
师:小朋友,小杜鹃活泼又可爱,你们觉得它的.叫声要唱的怎么样?(轻快、活泼),让我们给它加上一个记号(多媒体出示顿音记号)这叫顿音记号,看到这个记号就要唱的短促,有弹性,下面我们一起来试试。
师:听,又来了一只小杜鹃,它的叫声是怎样的?师钢琴弹奏范唱。
(31)。
生:模唱。
(媒体出示二声部)生分声部合唱。
2、师生合作,(分组唱)。
3、节奏学习。
教师再次范唱,学生找出相同节奏。
(2)多媒体出示歌词(节奏图像谱)。
师:让我们一起按照节奏来读一读歌词,注意强弱拍的变化(对比选择:强弱)2遍。
引导用开心的语气:可以看出小杜鹃和你在干什么?(捉迷藏)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开心的语气)。
(3)找一找相同旋律(出示歌谱)。
师:请小朋友仔细聆听歌曲,在这六个相同节奏的乐句中有相同的旋律吗?(多媒体出示)。
4、歌词学唱。
(1)师生接口唱。
师:老师忍不住想跟你们合作一次,下面老师唱134句,同学们唱256句(换过来试一次)。
(2)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词(提示:吐字咬字要清晰,杜鹃的模拟声要形象,了解他的音高是第一声高,第二声低,但他的演唱力度是第一声弱,第二声强)。
5、情绪处理。
(教师用不同的声音对比)吐字清晰,情绪欢快,轻巧的声音。
(1)学生再次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词。唱出轻快活泼的情绪。
(2)听音乐伴奏演唱在“咕咕”处加入二声部。
(3)完整唱第二段歌词。(唱法跟第一段相同,注意反复跳跃记号)。
(4)完整演唱整首歌曲。
三、拓展。
师:今天老师准备了几首不同风格的小杜鹃歌曲,我们一起来听听,并用线连一连,说一说他们的演唱形式,歌曲的情绪。
《布谷》童声独唱抒情优美。
《布谷催春》无伴奏优美舒展。
四、歌曲处理。
(1)演唱方法处理。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思考一下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演唱形式和情绪来演唱歌曲《顽皮的小杜鹃》?(讨论)。
生:试着用不同的形式演唱,说说不同的效果。
(2)表演形式处理。
师:老师还想请小朋友来演一演,请一位同学表演可爱的旅行者,在森林中玩耍,寻找杜鹃。其余同学可以利用凳子坐大树,躲在凳子后面听到“咕咕”探出脑袋。形式(领唱齐唱)。
五、小结。
师:快乐的小杜鹃,快乐的小树林,今天的教室里到处充满快乐,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同学们再见。
杜鹃枝上杜鹃啼教案篇十二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的有关知识,感知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
2.揣摩作者在貌似纯知识性的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深情。
3.学习作者理解古人的认识而不苟同古人认识的创新精神,培养细腻真挚地热爱身边事物的思想感情。
通过揣摩语句,理解作者包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理解作者是如何以所谓“东拉西扯”的语言形式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
录音机、投影仪。
1课时。
杜鹃,既是花名,又是鸟名。动植物同名,历来少见,惟杜鹃一名而二冠。作为花,它能红艳艳簇满枝头,给春的生意再添几分盎然;作为鸟,它有许多相伴相随的传说。最早的传说在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后来他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悲啼,动人心腑,因名为杜鹃。这传说带着些许的悲哀,些许的凄凉,让人伤神,引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不已,成为久唱不衰的悲苦离愁的寄托。
杜鹃,作为花,红艳浓丽;作为鸟,哀鸣声声。若二者同地相处,聚于同一画面,回是怎样一个景况呢?本文就是以“杜鹃枝上杜鹃啼”为篇名,二者并举,引人兴趣。作者周瘦鹃会怎样写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花鸟同名的优美散文吧。
1.放录音。(要求学生画出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杜鹃的词句或故事)。
2.师生共同活动.总结:
杜鹃啼血——悲愁,白居易《琵琶行》中“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历代文人墨客称杜鹃是“天地间的愁种子”,李时珍也说它“其声哀切”——悲愁的象征物。
神话传说——杜鹃悲啼,让人心酸。
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是悲愁的象征物。那么作者是什么看法呢?
3.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找出表现作者思想的句子,了解文中引述有关杜鹃的文字的作用,联系语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根据语境,揣摩下列加点词语。
(1)可是波兰有支名歌《小杜鹃》,……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
(2)往年亡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花,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
(3)看它帮助田家兴农事,食虫蠹,分明是一头益鸟,它的啼声哀切,也许是出于至诚,……。
(4)……大概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懒得说普通话了。
(5)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了吧。
明确:引述有关杜鹃的文字的主要作用是:借物喻人。杜鹃的一悲一乐,表达的都是作者的感情。(1)作者用“可是”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对有关杜鹃的古代传说表示了小小的否定。“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表明作者希望杜鹃也能啼出欢愉之声的思想,体现了作者热爱杜鹃之情。(2)表面交代题目来历,还有让人觉得那杜鹃的啼声怕也不仅仅是哀鸣了吧。作者从容地一点一点地为否定古代有关杜鹃的传说作铺垫。(3)介绍杜鹃分明是一头益鸟,既是替杜鹃说话,又增添了读者的见识,同时也对杜鹃的`鸣声的哀切作了合理的解释。隐含着作者认为古代传说并不确切的看法。(4)看似幽默的句子,显示了作者随和风趣的文风,委婉地道出了对杜鹃啼声含义的不赞成,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杜鹃的喜爱之情。(5)表明作者的看法,杜鹃就是杜鹃,无所谓高兴,也无所谓悲伤,一切悲喜都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表明了作者既尊重传统文化,又不以自己的观点强予于人的谦和态度。
整篇文章,凡是描叙中国传统文化的杜鹃,大多是写它的悲苦,在作者貌似“东拉西扯”介绍杜鹃的知识中包含着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钟情,隐寓着作者对杜鹃的一片挚爱。而外国写杜鹃的文字(如波兰民歌《小杜鹃》、英国人对杜鹃的称谓等)大多是欢快的,一悲一乐,都在杜鹃身上,作者借此表明自己对杜鹃有其不同看法。其实,在文中,杜鹃只是一个媒介,一方面作者对杜鹃的传说寓意并不十分反对,相反还有些赞同,但又不十分赞同,而是有他自己的理解,那就是,他希望能从杜鹃的啼叫声中找出些特殊内涵,想寄寓杜鹃一种愉悦之情。更重要的是作者想借此表明,对任何事物都不能有悲观想法,而应该更加积极和乐观。透过这些我们不难看到一个热爱生活而又乐观进取的作者形象。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更应有一种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任何事物都应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千万不要被人为的世俗观念所束缚。
1.课后对照阅读《读本》中张中行的小品文《螳螂》。
2.试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读《读本》中的《短文两篇》(鲁迅的《风筝》和周粲的《满天风筝》)。
杜鹃枝上杜鹃啼教案篇十三
杜鹃:一种鸟,常于夏末夜半时鸣叫,其声哀切,引人悲思。杜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悲鸟,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对象。不过,它大都是作为一种悲哀、凄凉、忧愁的象征。杜鹃又是一种植物,常于夏初开放,其状如火,竞相怒放,显得生机勃勃。作者在本文中,使两种不同的意象结合在一起,即“杜鹃枝上杜鹃啼”,其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一种新的对于杜鹃的独特感受。
所以,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笔下,就有许多诗歌和杜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
李白有诗:“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其情景凄苦万状;
李商隐有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抒发诗人内心的哀怨;
秦少游有诗:“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夕阳暮”意境也颇为清冷。
可见,中国几千年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特别是杜鹃的叫声,声如人言“归去,归去”,更能引发游子的乡思。
附:中国文人常把自己的某种志趣寄托在对物的咏赞之中,如周敦颐对“荷花”,杨朔对“蜜蜂”。其他如梅花、菊花、松树、竹子等等的咏赞。都寄托着主人的志趣爱好、人生追求。但是,同样是对竹子,由于人们认识的不同,却又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认识。有的人喜欢竹子,是取其“直”而“有节”;可是,有的人却又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批评人的时候说你是一根玲珑剔透的金竹,你一定不会高兴,因为是说你“外表清秀而肚中空”,还“不通”,无疑,这是一句打击挖苦人的话。
我们的作者的名字也和杜鹃有一定的联系,作者年轻时候,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之一,这个流派的特色就是“哀情”,即写一些让人流泪的爱情小说。所以,他就取了名字和杜鹃相同,取的正是杜鹃的哀伤和忧愁。不过,作者取这个名字所蕴涵的意义还要更深刻一些,看“瘦鹃”,正象课文上说的“鹃而啼瘦,其悲哀可知”。
那么,年老了以后,杜鹃在作者的眼里是否还是这样的呢?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到课文里去看一看。
1.(朗读第一段)。同学们,这一段讲了点什么意思?(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明确:我的名字与杜鹃的关系以及我对杜鹃的期望。
板书——杜鹃与我——有缘、愿望。
分析:作者把自己的名字取为“瘦鹃”,是源于作者年轻时写哀情小说的时候,因为杜鹃在中国传统中也是哀情的象征,就给自己取了这么一个名字,所以作者说“有缘”;接着作者又写了杜鹃在人们心目中的意义,一个“惯”字,说明由来已久。这也正和作者取名的意图相同。但作者老年不愿意这杜鹃老是这样一个样子,所以在介绍了波兰的《小杜鹃》之后说:
“我虽不知道它的词,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悦之声,悦耳动听”。
既然没有看过,却又“料想”“定然”是一片欢悦之声,可见作者对改变杜鹃在人们心目中印象的强烈愿望。
2.看敌第二段,又是从哪方面来介绍杜鹃的?表达了作者主观方面的什么意思?
明确:杜鹃花与杜鹃鸟的关系以及相关的诗词。
板书——杜鹃与花——难得、有情味。
分析:作者在交代杜鹃花和杜鹃鸟的关系以及和杜鹃鸟有关的诗歌之后,也同样表达了对杜鹃的感情,请大家体会:“惟有”“却是”、“最有情趣”;“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
3.看第三段又说点有关杜鹃的什么?
明确:杜鹃的别名,李时珍对杜鹃的介绍(产地、形状、颜色、习性、作用)。
板书——杜鹃与农家——至诚、有益。
分析:主要的是介绍了杜鹃对农家的作用。作者说它“分明是一头益鸟”“啼声哀切,也许是出于至诚”。都表达了作者对杜鹃的美好印象。
4.第五段,作者又是从哪个角度来介绍杜鹃的,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介绍了传说中杜鹃鸟之所以被人看为悲鸟的原因,以及相关的悲伤的诗词。
板书——杜鹃与感情——调侃(懒得……)。
分析:在这段,作者通过介绍杜鹃鸟与望帝的关系,目的要说明人们之所以把杜鹃看成悲鸟的原因以及相关的诗词,告诉人们:其实把杜鹃看做悲鸟是没有道理的。作者并没有沉浸在这种悲观情调里,而是借自己园子里杜鹃花开时的情景,同时,“大概……”,表达了作者的幽默,而这幽默,是作者对杜鹃的超脱。
5.第五段,作者又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呢?
明确:杜鹃与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作者说“十分有趣”,同时,作者也最后表达了对杜鹃的理解。
板书——我心目中的杜鹃——有趣、以为、多半……。
分析:在这儿,作者交代了西方人和杜鹃的关系,那是一种和中国人不同的态度,作者认为“十分有趣”,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杜鹃的理解,“以为……”。“以为”“多半”在看似不知可否的表达中,表达了强烈的主观认识。
6.从整篇课文来看以及标题,我们可以知道,作者这一篇文章写作的对象是杜鹃,作者围绕着杜鹃进行了“漫无边际”的介绍,但中心都是和杜鹃有关,(看板书),到底要表达一点什么意思呢?请大家结合每一段的最后一句来体会这种感情。
明确:在每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作者都表达了他对杜鹃的理解。同时,每句话又似乎是不确定的,但正是如此,委婉含蓄而又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杜鹃的从年轻时到现在的一往情深。学习这篇文章,就是要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对于杜鹃的深情,就像品一杯好茶,味道极微,但却越品越有味道。
小品文——以天地间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入题,围绕一个中心话题,表达作者独特个人感受的文章。
课文另说: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呼》是一将非常典型的学生爱读老师怕教的文章(高一新教材第二册)。学生爱读是因为:其一,本文行文生动幽默,读之若行云流水之上,轻松自在;其二是因为文章显示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读之可获取大量的课外知识。老师怕教也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作者感情复杂而深厚,加之小品文的特点——主题不先行,因而作者的写作意图显得扑朔迷离,难以引导学生把握;其二本文意象极多。初中对学生从未接触过意象这一概念,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未对意象这一文学概念作太多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就有一个难点:既要让学生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又不宜讲得太深。说白了也就是如何让学生既能体会到雾里看花的朦胧美,深究下去,又没有如坠五里云雾中的迷茫感。鉴于以上这些情况,我觉得欣赏这篇文章时应做到化繁为简,以理析清。
首先,为了解决意象这一复杂的概念性问题,我们不妨避繁就简,以形象化的类比来揭示这一问题,因而在课文开头可以设置以下导语:
夏去秋来,转眼之间我们又迎来了一个金灿灿的秋天,的确,秋高气爽,秋天是一个明媚的季节,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可是在中国。历来就有文士悲秋的说法,正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廖”。在古代,秋士就是指那些失意落魄的文人。所以古代文学作品中,秋总是与落叶、孤雁、古道、西风、瘦马这样一些悲愁的意象连用,久而久之,秋也就不自觉地成了悲愁的代名词。其实像这种现象还有多,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将课文《杜鹃枝上杜鹃啼》中的杜鹃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现在先请大家把课本流到第十四页,我们开始学习今天的新课。
“秋”是一个悲愁的意象,借秋来导入新课,说明杜鹃和秋在意象上具有同类性,不仅很快切入了正题,指出了文章写作对象及写作对象的象征意义,而且避免了对“意象”之一深奥概念作繁琐解释的过程。
其次,这将课文的另一个难点是作者对杜鹃扑朔迷离的感情。我想“情”之所以难以把握,就在于它的不可分析性,因此要言情,还必须先析理,即先抓住支撑作者感情的理性认识。为此我们可以先从文章题目人手。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再进一步从文章中能够明确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中寻找答案。这个句子很明显就是文章最后一句话“我认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肥!”对这句话的理解很关键:这句话阐明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杜鹃观?为此,我们可抓住两个词语来理讲,其一是“不悲哀”,不悲哀是否意味着喜悦。很明显,从语法角度来看,这个词语仅仅是对“悲哀”作了否定,并未对“喜悦”作出肯定。因此不悲哀并不意味着喜悦。其二是“心理作用”,作者既然承认了心理作用——人的主观性的存在,也就意味着作者承认了杜鹃啼声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并无哀乐之分。由此可见,作者对杜鹃所持的态度实际上是一种无哀无乐的理性态度。
那么作者到底为什么要用代表性乐鹃之说的诗句作题呢?这实际上牵涉到作者的认识现问题。在文章开篇,作者先写到中国古代诗人词客都认为杜鹃是天地间愁种子,然后又用“可是”一转,写到波兰的名民歌《小杜鹃》含有欢愉之情,可见,作者在这一段就是在用外国的乐鹃之说来对中国传统的哀鹃之说提出质疑,说明哀鹃之说并非举世皆然,因此习惯说法也并非完全正确。第三自然段引用对李时珍的生物学介绍,说明即使在中国古代,也不是人人都赞同哀鹃之说,从而进一步对传统的哀鹃之说提出怀疑。第四自然段首先介绍了有关哀鹃起源的历史传说。传说虽有些荒诞。但体现了人民对贤明君主的思念之情,虽不合理,但是合情。作者引用这个传说,实际表明了作者虽不赞成哀鹃之说,但仍对其寄予了深切的理解和同情。接着作者又用一句非常幽默的话引出了蜀鹃与苏沪之鹃的差别。第五段又引用西欧趣闻,说明杜鹃不仅有方言而且还会讲外语,这些都说明杜鹃的啼声正好与人类语言中的一些话相吻合,人们的联想和附会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委婉地说明了关于杜鹃啼声的含义的理解,也仅是人们主观的一种联想和附会而已。最后作者非常含蓄而委婉地说明了自己的理性认识。由此可见,整篇文章作者所要阐明的就是这样一种理性认识观,而绝不是要简单地去支持某种观点或简单地反对某种观点。而理性认识的最大障碍又是因循守旧——受到原有习惯观点的束缚,因此作者选用含有乐鹃之说的诗句作题也含有一种标新立异,鼓励人们打破传统习见的意思,这也正是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到的“句岁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的真正含义。
至于这种理性认识产生的根源谅我们可由文学第一自然段中关于自己笔名的叙述中看出,作者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识强说愁,因此给自己取了“瘦鹃”这么一个哀攻切切的名字,四十五年以后,作者已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真正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喜后,心境反而归入明朗纯净,所以才能够冷静地看待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因而语言也显得格外的雍容委婉。
杜鹃枝上杜鹃啼教案篇十四
设计思路:
我们现阶段的主题是《春天的歌》,这一段时间,我们已经给幼儿丰富了许多关于春天的知识和歌曲等,幼儿也不同程度地对春天有了许多的了解,也充满了兴趣。一直以来,我对幼儿的音乐教育比较重视,因为音乐教育能够丰富幼儿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纲要指出:音乐教育不是用说理的方法,而是通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感受,陶冶情操,丰富幼儿感情,启迪幼儿智慧,培养良好的个性。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其次,我们幼儿园是陈鹤琴教育基地,今年陈研会的重点是研究幼儿艺术教育,所以,我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这次我选择的《顽皮的小杜鹃》,不仅结合主题,而且歌曲活泼、欢快,也有一定的挑战性,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的兴趣。活动中,我在上一次的基础上,再次尝试采用图谱记忆的方式让幼儿记忆和了解歌词,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充满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整个活动,我以情感渗透为主线,充分尊重幼儿,注重让幼儿感受与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
活动目标:
1、理解歌曲内容,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在歌曲意境感染下,体验喜爱杜鹃鸟的美好情感。
3、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4、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歌曲。
活动准备:
1、幼儿已丰富关于杜鹃鸟的一些知识2、图谱(图文并茂)3、幼儿已认识“远方”“不理”“咕咕”“顽皮”四个词语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柳树姑娘》。
1、语言导入师:春天是个怎么样的季节?(幼儿自由回答)我们学过很多赞美春天的歌曲和舞蹈,你们想唱哪首歌来表达你对春天的喜欢?我们怎么样才能唱得更好听?(要求:用好听的声音、抒情优美地演唱)2、复习歌曲《柳树姑娘》:
师:小朋友动听的歌声吸引来了一位动物朋友,让我们来看看它是谁?
1、出示杜鹃鸟的图片:
(1)师:原来是快乐的杜鹃鸟,它的叫声可真好听啊!谁能模仿一下杜鹃鸟的叫声?
(2)简单了解杜鹃鸟叫声的特点。
师:杜鹃鸟“咕咕”的叫声和别的小鸟“唧唧喳喳”的叫声不一样,它的“咕咕”的叫声第一声比第二声怎么样?(第一声比第二声声音要高,仿佛在唱歌一样。)2、欣赏歌曲《顽皮的杜鹃》。
第一遍,欣赏歌曲录音,提问: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觉?
3、出示图谱:
(1)提问:
师:这首歌曲有点难,我们能用什么办法来尽快学会呢?
(2)简单讲解图谱上的图文:(共有两张,一张代表一段歌曲,共有两段;要求幼儿讲话完整)(3)教师清唱一遍,让幼儿再次熟悉歌词。
(4)幼儿尝试有节奏地根据图谱念歌词(适当加入动作提醒幼儿)。
4、幼儿学唱歌曲:
(1)师:我们先跟着flash,试着用慢的速度唱这首歌。(幼儿轻声跟唱)(2)解决问题:
(要求:唱出喜爱杜鹃的感情;轻快、跳跃、有感情、用好听的声音演唱)。
5、教师介绍歌曲。
活动反思:
孩子们非常乐于参加表演,能把要唱的歌曲变成自己喜欢唱的歌曲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们喜,欢上音乐课。
杜鹃枝上杜鹃啼教案篇十五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的有关知识,感知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
2.揣摩作者在貌似纯知识的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深情。
3.了解小品文写作笔底含情、涉笔成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揣摩语言,理解作者包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以“东拉西扯”的语言形式含蓄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的。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教学步骤:
杜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寄托某种情感的具体形象)。尤其是作为鸟类的杜鹃,更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对象。
提问:你能说出一些描写杜鹃的古诗词名篇或名句吗?
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
蜀国曾闻子归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金陵驿》。
提问:古诗词中描写的杜鹃,你觉得有什么共同之处?
讨论后明确:
我们注意到,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本文写的也是杜鹃,作者对杜鹃是怎么看的呢?他又是怎样来认识这种文化现象的呢?
检查自读情况:
1.本文围绕杜鹃娓娓而谈,全文的五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有关杜鹃的什么内容?
指名学生口头回答后明确,并形成板书:
第1段:杜鹃和我的缘分。
第2段:杜鹃花鸟同名,最为难得。
第3段:杜鹃的别名和习性,它能提醒农事,啼声哀切是出于至诚。
第4段:杜鹃啼声哀切与神话和谐音有关。
第5段:西方人眼中的杜鹃啼声悦耳,有趣动听。
2.作者在介绍杜鹃时有大量的引述,这些引述出自哪儿?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有关杜鹃的诗句、神话传说、民俗,还有典籍中的介绍等。
3.在介绍杜鹃的时候,作者还含蓄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找出你认为流露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联系语境揣摩其中的感情。
课堂交流:
可是波兰有支名民歌《小杜鹃》,我虽不知道它的词儿,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
作者用“可是”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对有关杜鹃的古代传说表示了小小的否定。“料想它定然……”表明作者希望杜鹃也能啼出欢愉之声的思想,体现对杜鹃的喜爱。
往年亡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花,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
花鸟同名,本就“难得”,恰又是鸟在花上鸣,不是“别有情味”吗?而且,那也很难说是悲鸣吧。另外交代了题目的来历。
它的啼声哀切,也许是出于至诚,含有“垂涕而道”的意思,好使田家提高积极性,不要耽误了农事。
“也许是出于至诚”,其实是说,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是这样。赋予了鸟以人性,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大概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懒得说普通话了。
风趣幽默地表达了对杜鹃啼声含义的不赞成,从而表达作者对杜鹃的喜爱。
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
杜鹃就是杜鹃,无所谓高兴,也无所谓悲伤,一切悲喜都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多半”一词,表明作者既尊重传统文化,又不以自己的观点强予于人的谦和态度。
4.小结。
提问:作者在“东拉西扯”,貌似纯知识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对杜鹃的感情,虽然谈不上情有多深,但确实是有的。作者说杜鹃与自己最有缘,乃至笔名也取成了“瘦鹃”,加以作者对杜鹃文化如此熟悉,至少说明,作者曾经对杜鹃是怀着深情的`。到老年写这篇文章时,也念念不忘;在这背后,可以理解为对中国文化的深情厚意。
作者在文章中还表明了另外一种态度,他比较同意西方人对杜鹃的态度,似乎并不觉得杜鹃之悲苦,甚至还可能有欢愉的感觉。
2.你觉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
并不是要对杜鹃的好恶表态,而是把它当作一种文化现象,通过东西文化比照,持一份理性的态度,作尽量客观的叙说。
作此文时已经是饱经风霜的老人,回首往事,超然达观了许多,所以能够作一点理性的审视。
3.介绍小品文的特点。
这篇文章,有别于我们以前学过的许多课文。它是一篇小品文。
小品文者,不主题先行,不刻意为文,天地间虫鱼鸟兽、花草树木,都可入文,凭作者散淡的心,轻灵的笔写成,所以小品文最能体现作者的才情风致。
阅读这篇文章,给人两个突出的印象:一是以大量的知识和文化信息支撑起文章丰富的内涵。二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示出作者独特的文风。这也正是大多数小品文的魅力。
1.课外练笔:介绍某种花鸟虫鱼,或借某种花鸟虫鱼抒发情怀。
2.对照阅读《语文读本》中张中行的小品文《螳螂》。
杜鹃枝上杜鹃啼教案篇十六
一、学习本文在"东拉西扯"貌似纯知识的介绍中,含蓄婉转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
三、学习课文运用语言的技巧。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杜鹃被诗人词客称为"天地间愁种子",而在作者的心目中,杜鹃是一种益鸟,杜鹃的啼叫不乏愉悦之声,说它啼声哀切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因此,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要紧紧把握住本文的感情基调,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
本文是自读课文,且篇幅短小,难度不大,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点拨。
一课时。
古今中外,鸟类常被视作人类情感的象征:青鸟象征幸福,鸽子象征和平,喜鹊象征吉祥,乌鸦预示着灾祸,传说中凤凰非梧桐不止,更是被传为美谈。有一种鸟,深受中国诗客词人的喜欢,经常成为他们作品中的角色,这就是被惯认为"天地间愁种子"的杜鹃。
提问:杜鹃鸟有无别的名称?哪位同学看到过杜鹃鸟,听到过杜鹃鸟的叫声?能否学一学?(杜鹃鸟在宜昌称为“布谷鸟”,老年人把布谷鸟的叫声附会为“剥壳、剥壳,豌豆剥壳”,现在大多数人一般认为是“布谷布谷,快快布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杜鹃有关的文章——《杜鹃枝上杜鹃啼》。
要求: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弄清字音.、字形、字义。
(通过课堂讨论,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为什么作者说:"鸟类中和我最有缘的,要算是杜鹃了"?
因为45年前,作者偶然看到一部清代词人黄韵珊的《帝女花传奇》,那第一折子的.《满江红》词末一句是"鹃啼瘦"三字,于是给自己取了个笔名"瘦鹃",以后变成了正式的名号。
所以作者说,和杜鹃最有缘。
2、从课文中寻找信息,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以"瘦鹃"为笔名。
因为,习惯上认为杜鹃惯作悲啼,甚至啼出血来,从前的诗人词客称之为"天地间愁种子",鹃啼而瘦,其哀可知。作者当时正在创作哀情小说,以"瘦鹃"为笔名,十分妥帖。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波兰民歌《小杜鹃》,并想象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这是要表达自己别样的看法。作者对"杜鹃是天地间愁种子"的传统看法虽然理解,但他认为杜鹃声并不悲切,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可能是一种心理作用。
扩展:除了波兰民歌外,课文中还有一些句子包含这这种看法,试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倒数第2自然段末尾说:“‘居起’是苏、沪人‘归去’的方言,大概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懒得说普通话了。”杜鹃岂能说人话,且由普通话改为苏州上海的方言?这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杜鹃悲啼完全是人们的附会,是一种心理作用。)。
4、文中引用李时珍对杜鹃的介绍以及有关望帝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引用李时珍的介绍意在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揭示:杜鹃是种益鸟,它能帮助田家兴农事。以澄清人们对杜鹃的种种误解。
引用望帝的传说意在告诉人们,杜鹃之所以被当作悲切的禽类,纯系主观附会,并无科学根据。
5、本文的题目有什么特点?
题目紧扣了文章内容,新颖、别致,从修辞上讲,属于引用,引用了亡友赠画上所题诗句,富有情趣。
1、本文虽短,但大量引用,涉及的知识很丰富,读来兴味盎然,获得知识的愉悦。
2、本文文字简约,平易晓畅。作者虽极力改变对杜鹃的传统看法,却并没有直接道出个人的观点,而是在"东拉西扯"、娓娓道来中阐明观点。作者把持住自己的情绪,使文章含蓄蕴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17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