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写一份完美的总结,需要充分挖掘和展现自己的潜力和才华。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微笑就能改变一切,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论文原始依据篇一
小学科学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观察实验是学生科学认识的基础,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小学科学教师在设计观察实验中,要明确所依据的是什么,实验方法又是如何确定的。保证观察实验设计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教师对小学生展开科学教学活动中,使用观察实验设计,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观察实验设计对小学科学教学具有一定的辅助性。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展开科学教学活动中,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生活周围的环境,使小学科学观察实验没有固定的要求,也不需要专业的实验仪器。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能够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有效改变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只是凭借教材对小学生展开教学,观察实验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使学生能够在实验观察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小学科学中,存在客观事实与科学经验事实两种概念,客观事实是科学经验事实的基础,在开展实验中,要有一定的客观事实作为理论基础。观察实验能够有效证明客观事实的合理性,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中,能够通过实验的结果证明客观的理论,进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将掌握的知识能够有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寻求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设计。
世间万物有因必有果,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中,可以通过寻求因果关系展开教学。寻求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设计可以依据科学归纳法,在实验中有效进行归纳总结,能够验证客观事实的理论基础。例如,教师在教学《周围的空气》中,不需要专业的实验仪器,教师准备透明塑料袋、扇子、气球、海绵、粉笔、土块、碎砖块、水槽、矿泉水瓶、塑料吸管、大烧杯、锥子即可。第一,采用求同法。教师为学生创建不同的情境,会形成多种实验现象,以便学生进行观察,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去验证客观科学理论知识的准确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并做出有效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进而使学生对科学知识有一个认识的过程。第二,采用求异法。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可以利用不同的实验进行比较,进而验证哪些因素对实验产生作用,然后,将多种实验作对比,进而获得相关结论。第三,采用共变法。要在共同环境下,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而判断存在的因果联系。在采用此类方法中,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统一完成进而获得结论。
2.验证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设计。
在验证科学理论知识的因果关系中,所依据的'是客观事实。在寻求因果关系基础上,采用演绎法展开实验教学。利用归纳法,得出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对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认知。采用演绎法,是以基本的科学结论为基础,从而开展实验活动,进而对其展开验证。例如,教师在教学《电磁铁的磁力》这一实验中,准备若干电池、两根带有绝缘层的导线(粗细各一根)、大小铁钉、若干回形针。在验证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中,教材给出的结论是磁性大小与电池节数有关,电池节数越多,磁性越强。根据这一结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每组所使用的电视节数不同,然后根据每组实验的现象,验证相应的结论。学生在具体实验中,能够清楚感受到实验的变化,并能更好地理解科学基本结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3.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觉系统。
教师在开展科学观察实验中,一定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知觉系统,使其能够更好地感受实验过程,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对实验进行观察中,充分调动良好的知觉,对实验具有整体的感知。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方法如下:第一,在具体进行实验设计中,教师要将实验对象不断进行放大,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感受实验对象的相关特点;第二,学生在进行实验中,观察对象并不是很清晰,教师要及时将观察对象转为清晰;第三,在实验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来获取相关的科学理论,保证观察实验设计的高效性。综上所述,观察实验设计对小学生开展科学教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使学生能够对科学知识有正确的认知,并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通过具体的观察实验操作,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相关理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提高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学生学习效率,进而推动我国小学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
论文原始依据篇二
小兴安岭原始森林公园,位于黑龙江鹤岗南麓腹部五营区境内。共有三块面积较大的原始森林保护区,其中面积最大是位于鹤岗林业局联营红松母树保护区。日月峡是小兴安岭的一部分,植物种类在数量上仅次于云南的热带雨林。森林公园已开发景点有:十八拐风景线、腾龙山原始森林公园、鹿野苑、透龙9峰58景、透龙山庄、漂流、彩弹搏击游乐、水上乐园等。及附近景点与本地特产。
目录环境简介自然风貌野生动物收缩展开环境。
黑龙江鹤岗与萝北县的西部均为小兴安岭的林区,共有三块面积较大的原始森林保护区,其中面积最大是位于鹤岗林业局联营红松母树保护区。这里古树参天、松涛滚滚。市区西部的金顶山原始森林保护区最长的树龄达到千年,沐浴在原始森林中,才能真正感受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简介。
小兴安岭原始森林公园,森林公园位于小兴安岭南麓腹部五营区境内,占地面积141平方公里,生长着茂盛的针阔叶树170多种,保持原始森林的自然状态。另外,五营区内的丰林保护区于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网络,是中国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原始红松林。,鹤岗与萝北县的西部均为小兴安岭的林区,共有三块面积较大的原始森林保护区,其中面积最大是位于鹤岗林业局联营红松母树保护区。这里古树参天、松涛滚滚。市区西部的金顶山原始森林保护区最长的树龄达到千年,沐浴在原始森林中,才能真正感受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位于鹤岗市及苏北县西部均为小兴安岭林区,三块面积较大的原始森林保护区,其中联营红松母树林保护区是全省最大的`原始森林保护区之一,也是东北著名的风景区.市区西部金顶山原始森林保护区最长树龄高达千年。在这些原始森林中有丰富的动物、植物资源。东北虎、金钱豹、棕黑熊、罕达犴等珍奇动物时常可见,猴头、人参、松籽等山产品和中药材到处都是。沐浴其间,才能真正体会回归自然的感觉。
自然风貌。
大山里生长着许许多多的山珍野味,无农药、激素污染。大森林中富有的臭氧除了合成氧外,还有极强的氧化能力,故有分解异味和杀菌作用,大森林中沁人心脾的奇香就是臭氧所致,徜徉其中,就象洗了个“森林浴”。森林公园已开发景点有:十八拐风景线、腾龙山原始森林公园、鹿野苑、透龙9峰58景、透龙山庄、漂流、彩弹搏击游乐、水上乐园等。景区动物资源丰富,主要有:黑熊、野猪、鹿、狍、獾、狐、飞龙、野鸡、林蛙及各种鱼类。小兴安岭原始森林公园,是一座被森林包围的城市,它被誉为“中国的林都”。在小兴安岭区,生长着红松、落叶松、白桦等100多种树木,人参、刺五加、五味子、黄芪等500多种名贵中药材,和山葡萄、猕猴桃、蘑菇、木耳、蕨菜等山特产,在茫茫林海中还生息着东北虎、马鹿、熊、飞龙等240多种珍禽异兽,俨如一个天然资源的大宝库。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和好山好水,使伊春仿如一个无边无际的天然大公园,里面的风景点多不胜数。仅数其著名的,就有:集山奇、水秀、瀑美、林茂于一身的茅兰沟;拥有世界最大片区的红松原始林的五营国家森林公园和丰林自然保护区;依山傍水的美溪回龙湾度假区;漂流和狩猎胜地金山屯风景区;中国林业科学实验基地带岭林区和凉水自然保护区;以狩猎、滑雪和呼兰河漂流见称的桃山风景名胜区;森林观光、滑雪的胜地朗乡旅游景区游人可以到森林内观光、观鸟、垂钓、漂流,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这是在伊春最佳的旅游享受。
野生动物。
巍巍兴安岭,积翠大森林。小兴安岭的林地有7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4.1%,在浩瀚的绿色海洋中繁衍生息着寒温带马鹿、驯鹿、驼鹿(犴达犴)、梅花鹿、棕熊、紫貂、飞龙、野鸡、棒鸡、天鹅、獐、狍、野猪、雪兔等各种珍禽异兽400余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成为中国高纬度地区不可多得的野生动、植物乐园。在千山万壑间纵横流淌着甘河,多布库尔、那都里、呼玛、额木尔等二十多条大小河流,最终注入了边陲人民的母亲河---黑龙江。这里盛产鲟鳇鱼、哲罗、细鳞、江雪鱼等珍贵的冷水鱼类,用“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来形容这里的野生动物资源实在不为过。
论文原始依据篇三
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位于澜沧江以北,距离景洪8公里,是全州离景洪最进的一块原始森林,在这块森林里,流淌着水银般明净的莱阳河。
河谷两岸生长着茫茫苍苍的原始热带鱼林。那里有繁衍了100多万年的天然木,有高耸入云的望天树,有10多人合围的巨大板根,有两棵树缠在一起的“绞杀树”,还有各种寄生在树干上的小花,与树的绿叶相辉映。
资料。
园内有北回归线以南保存最完好的热带沟谷雨林,孔雀繁殖基地、猴子驯养基地、大型民族风情演艺场、爱伲寨、九龙飞瀑、曼双龙白塔、百米花岗岩浮雕、金湖传说、民族风味烧烤场等十大景区五十多个景点,突出体现了“原始森林、野生动物、民俗风情”三大主题特色。“澜沧江边,莱阳河畔,有颗明珠光彩夺目,这就是我的家。竹海中隐映着白塔,长壁上刻满了神话,金湖边点缀红宝石,绿林里飞落南多大。”森林公园的景色与其他拥有原始森林的地方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它的优势在于开发得比较好,所以是个适合大家一起来休闲的地方。
论文原始依据篇四
在依法治国和依法治校的战略背景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法治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升学生事务管理者的法律素养,在具体工作中充分发挥法治的作用,对协调处理学校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矛盾,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法律素养。
高校里的学生事务管理者,是学生管理规定的制定者与实施者,是与学生们直接接触、面对面解决问题的人,也是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力的人。如果学生事务管理者有较强的法律素养,日常事务中能够用法治的精神来处理问题,势必会对学生们今后处理问题、解决纠纷的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法治化,是指高校学生管理机构以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体系,用以调整学生事务管理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用民主法治的观念构建合理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权利结构形式和制约机制,调解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实现规范化、合法化、民主化,使高校的指导、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合法有序进行。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在处理学生事务中,通常的工作依据是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及自身的经验判断。实际操作中,由于人为的影响因素较大,会导致同一件事情,因不同的人处理,出现不一样的结果,往往还会出现侵犯学生权利的事件。因而在学生事务处理方面,急需一种统一、规范的标准,这就是法治化的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法治化,从国家层面上说是依法治国和培养法治人才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从学校层面上说是高校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迫切要求;从公民个人层面上说,是提升师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思维的重要途径。法治化的管理学生日常事务能够有效的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自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一案后,专家学者们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多数人认为二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既有行政法律关系,又有民事法律关系。学生事务管理者自身的法律素养,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工作能否法治化管理。树立法治观念是构建学生管理法治化体系的前提与基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是依法办事的重要前提,可以使管理者明确行使权力的职能、范围和运作程序,防止权力的滥用、逾越和无序运行,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避免对学生的侵权。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法律素养的构建,可以有效的规范自身的工作模式,避免经验式、权力式、随意性的处理学生日常事务。学生事务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现代法律精神的体现,也是创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具体说来就是要实现管理意识向服务意识的转变,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将学生的权利追求、保障与实现放在首要位置。在设定大学生义务时,必须考虑与该义务相对应的权利是否得到保障,用权利至上的理念对一些传统行为方式进行重新审视。
首先,管理者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只有充分学习并掌握了与学生事务管理方面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如《_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才能在日常事务的处理中做到游刃有余。一方面,从宏观层面把握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提升学生事务管理者开展工作的视野高度。另一方面,这些法律、条文与学生管理工作密切相关,是学生事务管理者在工作中经常需要用到的,充分理解掌握这些法律知识对于管理者开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增强学生事务管理中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传统的中国教育一直强调尊师重教,在校园里学生的基本权利屡屡受到侵犯,学生即便去申诉往往也不了了之,权大于法的思想在不少管理者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当法治教育普及后,大学生的权利意识逐渐被唤醒,民主和法治的意识也逐步提升,重学生责任、轻学生权利的做法逐渐被依法治校取代。在日常管理中,既要强调学生的责任,更要突出学生享有的权利,特别是与学生利益相关的重大决策,都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将管理中的民主与法治落在实处。
再次,增强学生事务管理中的证据意识。日常工作中管理者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事和人。在处理这些问题学生时,管理者一定要培养证据意识,以便后期发生纠纷时有据可查。与问题学生谈话时,至少有2名教师在场,做好谈话记录,条件允许的话做好录音;学生在校期间如有处分、学业警告等重大事情时,不仅电话告知家长,还要以书面通知的形式邮寄给家长;处理突发事件时,事情进展的每个步骤都记录下来,方便后期的分析、总结。学生事务管理者要勤动笔、勤思考,做好每日工作的台账记录。管理者证据意识的培养,既是对平时工作的梳理、总结,也是对日后出现纠纷的一种防范。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法律素养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法律素养的目标在于管理者能够在工作中具备法律意识,自觉运用法律知识,促使管理者自身和大学生的行为都符合法律的有关规定,在提升学生法律素养的同时化解高校与学生的矛盾,进而有效的推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论文原始依据篇五
泰加林分布在我国包括大兴安岭和伊勒呼里山以北的林区,以及新疆阿尔泰山北端的喀纳斯区域,而喀纳斯河谷是我国最为典型的泰加林分布区,它也是西伯利亚植物物种在第四纪冰后期,北方植物沿山向南延伸的极限位置。
泰加林区的特点是夏季温凉,冬季严寒,植物生长期较短,以松柏类占优势,叶均缩小呈针状,具各种抗旱耐寒的结构,是对生长季短和低温引起的生理性适应。喀纳斯区域的泰加林以新疆落叶松占优势,新疆云杉、新疆冷杉、新疆五针松等树种混生,并有疣枝桦、山杨次生林,林地土壤以山地泥炭质、棕色针叶林土、山地普通棕色针叶林土、灰色森林土为主,气候冷湿,年降水600~800mm。
喀纳斯区域的泰加林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外貌特殊。松属的树冠呈近乎圆形;云杉属和冷杉属组成的针叶林,树冠是圆锥形或关塔形;落叶松属的树冠与云冷杉相似,树冠塔形而稀疏,但由于其冬季落叶,极易与云杉林和冷杉林相区别。泰加林另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群落结构极其简单,常由一个或二个树种组成,下层常有一个灌木层(各种浆果灌木)、一个草木层(悬钩子、欧洲越林等)和一个苔原层(地衣、苔藓和蕨类植物)。泰加林还可据它们的耐阴程度和郁闭状况分为“明亮针叶林”(松林、落叶松林)和“阴暗针叶林”(云杉林和冷杉林)。由于松树和落叶松喜阳,组成的针叶林也较稀疏,林内光线比较明亮,所以称其为“明亮针叶林”。;而云杉林和冷杉林属于较耐阴的树种,比较郁闭,林内较阴暗,故称“阴暗针叶林”。而阿尔泰山的森林是西西伯利亚暗针叶林的延伸。
阿尔泰山的`泰加林在喀纳斯区域分布面积最大,它是在不久前第四纪最后一次大冰期结束之后才生长起来的物种,这些寒温性的针叶林主要分布于人迹罕至的中山带所,生物种类比较少,生产力也非常低。但该区域的针叶林比其它森林保存的更加完好,珍惜的生物物种资源得以繁衍。
喀纳斯区域的泰加林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基地和生物基因库,具有重要的经济利用和生态环境价值。
相关链接:喀纳斯湖葡萄沟。
论文原始依据篇六
28、政府与大众媒体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29、城市形象与政府。
30、政府、传媒与公众的关系管理。
31、整合营销传播(imc)的战略与策略。
32、政府和企业的议题管理研究。
33、现阶段公关理论与公关实践的不足。
34、公共关系与商业化社会。
35、公共关系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36、服务行业公关特征。
37、社会不正之风与公共关系。
38、公关人员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39、传媒对公共情绪的宣导抚慰功能研究。
40、广东省文化品牌的建设与传播研究。
41、舆情分析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研究。
42、政府危机传播困境研究。
43、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效果研究。
44、公共关系传播的特点探讨。
45、抗非典过程中的舆论导向研究。
46、试论其他相关学科对公关学科的影响与渗透。
47、媒体上的国家形象。
48、中外媒体报道的比较研究。
49、企业的危机传播和新闻发言人制度。
50、企业“危机公关”的对策研究。
论文原始依据篇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关于商标侵权案件的主观方面的认定问题;对“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认定;印刷有商标的外包装盒。能否认定为“商标标识”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侵犯注册商标权犯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构成故意犯罪的前提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实践中比较难判断的是接受委托定牌加工商品中发生的商标侵权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的界限、关于“同一种商品”的判断标准、对“与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中的“相同的商标”的理解、刑法分则涉及到“非法”的罪名、公诉人、法官均对为什么依照刑法定罪的结果会出现这样的“悖论”百思不得其解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近年来商标侵权犯罪案件日益增多,而目前我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于侵犯注册商标犯罪方面的规定不够明确.导致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假冒注册商标罪时对于“明知”、“同一种商品”、“相同商标”等的判断标准不一致。应该完善关于商标犯罪的法律规定,实现与有关注册商标、商品分类等方面的法律规定的衔接,正确理解“明知”、“同一种商品”、“相同商标”的含义.从而正确区分商标侵权行为中犯罪与行政违法、民事侵权的界限。
关键词:商标侵权;注册商标;商标标识。
近年来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成本的低廉,我国成为越来越多国际商品的原产地,许多企业的主要业务是接受外贸定单.为境外公司定牌加工完商品后再出口到世界各地。因商标侵权而被移送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也日益增多。
而商标的可转让性、商标所涉及法律之外的专业知识.给刑事司法人员准确判断商标侵权案件中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问题增加了难度。本文拟对处理商标犯罪案件中经常发生争议的法律问题,谈谈笔者的认识。
一、关于商标侵权案件的主观方面的认定问题。
根据《刑法》规定,侵犯注册商标权犯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过失的商标侵权行为只承担行政处罚与民事赔偿的法律后果的.不能认定为犯罪。
构成故意犯罪的前提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对商标犯罪来说,就是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所实施的是商标侵权行为。侵犯注册商标权犯罪的故意,在认识因素上要求行为人必须对犯罪对象的性质有所认识,必须对自己行为的性质有所认识。在意志因素上要求行为人积极追求违法所得的利益。由于我国刑法对“明知”的含义未予阐明,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确认和断定“明知”,便成了极为复杂的问题。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4年l2月22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解释》)中第9条第2款规定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属于刑法第214条规定的‘明知’:(一)知道自己销售的商品上的注册商标被涂改、调换或者覆盖的:(二)因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受到过行政处罚或者承担过民事责任、又销售同一种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三)伪造、涂改商标注册人授权文件或者知道该文件被伪造、涂改的;(四)其他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情形。笔者认为.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曾被告知所销售的是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的.或者根据行为人本人的经验和知识。知道自己销售的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也可推定行为人明知。”《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解释》确定了认定“明知”与否的标准,为司法实践中对“明知”的认定提供了标准。但是,《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解释》所解决的“明知”问题仅限于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主观故意中的“明知”.并不能成为衡量假冒注册商标罪和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主观故意中“明知”的标准.没有完全解决实践中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明知”的难题。还有待最高司法机关作出进一步的界定。
实践中比较难判断的是接受委托定牌加工商品中发生的商标侵权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的界限。受委托定牌加工是指:接受他人的委托。根据委托方要求加工生产某种牌号的商品.自己并没有这种牌号商品的生产销售权的行为。合法的受委托定牌加工的企业在生产定牌的商品时.又时常要转委托其他企业生产配件或者印制外包装.如发生商标侵权.定牌加工中的受托人与自己擅自生产并出售标有他人注册商标商品的行为人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明知自己没有注册商标的专用权.所以其主观方面就是直接故意。然而.由于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人可以将商标的使用权许可给他人使用.商标的合法使用权人并不一定是商标的专用权人。因此,在受托定牌加工行为中.只有委托方才会明知自己是否有注册商标的使用权。对受托方而言,除非有证据证明委托方明确告知受托方。定牌加工的是假冒的注册商标,才能认定受托定牌加工的企业在主观上具有故意。否则.受托方没有履行法定义务,没有要求委托人提供合法的商标证明的而发生商标侵权后果时,受托人的主观心态也只能认定为过失。目前司法实践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但凡被许可使用商标的人没有要求委托人提供商标证、委托书,而发生商标侵权后果时。就应认定被许可人具有侵权的故意。笔者认为该观点是不正确的,商标法及实施细则仅规定了商标的注册人许可他人使用其商标时.负有签订许可合同并将合同副本交工商机关存查.报送商标局备案的义务。但出现转委托行为时.第二受托人有何种审查义务,法律、法规并没有规定。以印刷企业为例,对印刷企业而言。虽然《商标印制管理办法》规定印刷企业负有审查委托人的商标证或者商标所有权人的授权证明的义务。但如果因双方有长期业务往来.轻信对方而没有审查相关证明:或者因急于拉业务而疏忽大意忘了审查时。只是可能。而不是必然会发生侵权后果。在此情况下.只能推定受托人主观上具有“应当知道”没有审查有可能造成侵权的后果的过失心态,而不能推定受托人具有“明知”的故意。因为此时故意的心态只是违反义务的故意.而对于侵权结果的出现则是过失的。根据我国刑法第l4条的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犯罪故意的内容不仅包括对行为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还包括对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心理态度。
因此。在受托定牌加工的情况下。除了有证据能证明受托方事先被告知所生产的是假冒注册商标,或者委托人委托制造的是驰名商标的商品。而依行业经验完全有理由推定委托人不可能有驰名商标的合法使用权的情况外.受托人被委托人欺骗.或者受托人没有尽到审查义务而产生侵权后果时,只能认定为过失。依法不构成犯罪。
二、对“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认定。
(一)关于“同一种商品”的判断标准。
除了主观心态与经营数额高低的区别.假冒注册商标的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只要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近似的商标的就构成行政违法:而只有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行为。才有可能构成犯罪。
在日常生活中.“同一种商品”通常是指原料与功能基本一致的商品.比如工业生产所用的胶水与家庭所用的胶水.在原料上区别不大。在功能上都是一样的.都可以称为“胶水”或者“粘合剂”,在生活中将两者认定为“同一种商品”不会有问题.但如果在商标法或者刑法意义上也将两者认定为“同一种商品”就会发生错误。商标法意义上的“同一种商品”是指与商标所有人所申请的商品类别相同的商品.即商品的性能、用途和原料等都相同的商品。
从商标法第19至21条的规定来看,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申请商标注册的,应当按规定的商品分类表填报使用商标的商品类别和商品名称。商标注册申请人在不同类别的商品上申请注册同一商标的。应当按商品分类表提出注册申请。注册商标需要在同一类的其他商品上使用的.应当另行提出注册申请。因此。商标法第21条规定的“商品分类表”才是判断两件商品是否是“同一类”或者“同一种商品”的法定标准。关于商品分类表。商标法实施细则第48条第3款规定.“商标注册的商品分类表,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布”。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关于实行商标注册用商品国际分类的通知》中“决定于1988年l1月1日起,实行商标注册用商品国际分类”并将“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表”作为该文件的附件另外国家工商总局还颁布了更详细的《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根据上述文件的规定。从1988年l1月1日起任何人申请商标的注册.都应根据“商标注册的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表”规定的商品分类进行申请。比如.根据“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表”,同样是胶水。工业用胶的法定商品名称是“工业用粘合剂”属于商品国际分类第一类:而家用胶水的法定商品名称是“文具用或者家用粘合剂”属于商品国际分类第十六类.两者连“同一类商品”都不是。就更不用说是“同一种商品”而刑法第213条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规定.完全来源于商标法第59条的规定,因此。刑法上的“同一种商品”与商标法规定的应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同一种商品”的内涵是一致的。因此.判断两件商品是否同一种。只能以“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表”中的商品分类为标准.而不能以日常生活经验为标准。
(二)对“与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中的“相同的商标”的理解。
判断两个近似的商标是否相同.没有一个客观标准,人们均是以注册商标为参照物.对涉嫌侵权的商标通过目测,进行主观判断。理论上对“相同的商标”的含义存在两种不同的见解:第一种观点认为,“相同”是指两个商标的内容和形式的完全相同。如果假冒的是文字商标.则假冒商标和注册商标的文字完全相同:假冒的图形商标和注册商标的图形完全一样;假冒组合商标的和注册商标的文字和图形的结合体完全相同。这种观点可以称为狭义说。第二种观点为广义说.认为“相同”除了指两个商标完全相同之外。还包括“基本相同”的情形。
《解释》第八条规定:“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的‘相同的商标’。是指与被假冒的注册商标完全相同.或者与被假冒的注册商标在视觉上基本无差别、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的商标”。基本上采用了广义说的观点。在“相同”的认定中。“完全相同”的情形。笔者认为并非指两个商标在客观存在上的完全相同.应该是指公众在认识上的相同因为在客观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物体.即便是商标注册人自己在同一台机器上作出的两个注册商标.要达到完全一致也是不可能的。只能说区别非常小。肉眼无法区分。而且。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可能携带真正的注册商标去进行比较.他只能凭记忆或者印象选购商品。对于“基本相同”,笔者认为。合理界定“基本相同”的含义。需要从注册商标的功用,以及刑法设立假冒注册商标罪的目的作解释注册商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有利消费者作出抉择;另一方面在于维护商品生产、销售者的产品声誉;刑法设置假冒注册商标罪的目的.在于惩治严重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因此。这里的“基本相同”应理解为:两个商标在读音、外形。意义方面基本相同。因此。对于认定注册商标是否“基本相同”。只能以消费者的通常识别能力为准: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容易发生混淆、产生误导的,就可以认定为与注册商标“基本相同”
三、印刷有商标的外包装盒。能否认定为“商标标识”
《刑法》第215条规定了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该罪的犯罪对象是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所谓商标标识是指“使用文字、图形或其组合而成的有显著特征的识别标记.它既是商标专用权的标记.也是商品质量和信誉的标志,是一种无形财产”哟。在行为人为他人印刷商品外包装而涉及商标侵权时.印刷标有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外包装,能否认为是“非法制造、销售注册商标标识罪”中的“商标标识”?非法制造、销售注册商标标识是否要以“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为前提.实践中认识也不一致。
论文原始依据篇八
法律基础课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径,中职学校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和普及。本文对如何充分发挥法律基础课思想教育功能、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法律基础课;法制教育;重要意义;学习兴趣。
在现代社会,法律素质是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之一。法律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和法制观念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它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概念性较强,与生活关系密切,新形势下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使本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继环境污染、吸_毒之后的第三大世界性难题。涉嫌犯罪的青少年大多文化素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平时对法制不够重视。有关调查表明,正处花季的17岁是危险年龄,正成为犯罪高发期。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学习一些法律基础知识,必定会影响他们的法律意识形成。
法律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仍处于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地位,有些学生觉得法律离自己比较遥远,“法律于我何干?学法律干什么?不犯法就行”的想法恐怕也不是少数学生才有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不乏一些虽有理但却不知怎样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最终吃亏上当或走上歧途的事例。因此,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水平,建立起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自觉遵守法律,自觉维护和捍卫法律的尊严,进而使校园形成一种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法律基础知识在初中课程里略有涉及,有些学生对“重炒旧饭”不以为然,还有些学生对理论知识提不起兴趣和学习热情,课后知识记忆不牢,所以学生在学习时普遍存在无所谓情绪。针对这些情况,第一节课尤为重要。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首先必须上好第一节课即绪论课,为日后的顺利教学奠定基础。第一次课除了介绍本课程的安排和以往一些考试情况外,要重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入门欲望,使他们对后面知识学习充满期待,对学习这门课程充满热情,从而树立对本课程的积极学习态度,坚定学好本课程的信心,为日后的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绪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首先,在备课时,以教学目的为中心,搜集素材,合理选择教法,认真充分备课,做到胸有成竹。同时,应通晓教材全部内容,以便熟练运用教材。其次,开讲要引人入胜,悬念迭起。针对学生第一节课常有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可以提出问题:“当面对物质的诱惑时,你会不会产生据为己有的欲望?当面对鲜艳的刺激时,你能不能抑制往青春的冲动?当面对暴力时,你会不会手足无措?当面对伤害时,你会不会束手无策?”让学生充分交流、各抒己见,以便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然后再逐一讲解,从而使学生觉得既熟悉又新奇,于是追求新知识的愿望油然而生。同时,再次强调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法律能给人以安全的指南;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应该懂得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懂得合法合理、适时适度地处理学习阶段的问题,知道用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法律教育与法治实践联系密切,源于法治实践的案例在法律教学中被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是法律教学中最具特色、最有优势的教学方式。案例既是法律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法律教学的重要内容,缺乏案例的法律教学是不完整的。恰当运用案例,能帮助教师阐明问题,突破讲课的重点、难点、疑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在对一些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师只用语言很难把学生带入爱听爱学的氛围中,即使学生听了,其理解或记忆效果也不深刻。这时,针对学生易受声音、图像感官刺激的心理特点,教师可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适时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利用视觉形象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知识殿堂,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动机,从多角度挖掘他们的潜能,达到使学生能感兴趣,“自我激活”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有意识地搜集学生感兴趣的、对教学有帮助的视频素材,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并更好地领悟知识。比如,在讲到宪法赋予每个公民享有的人身权利时,可放一个相关片子——《“小偷”之死》,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明白:小偷虽然是犯罪嫌疑人,但也有自己的人身权利,抓小偷是见义勇为,但抓住小偷后怎么处理不归个人管,应马上送_门处理,而不应动手打他。市民仇恨小偷的心态可以理解,但殴打等暴力行为,如果不属于正当防卫,就触犯了法律,情节严重的会构成犯罪。试想一下,是非善恶的观念如果演化成暴力,像视频中把小偷打到河里淹死或是把小偷绑在太阳底下暴晒等,这样是非善恶就颠倒了。当然,小偷要为自己的偷窃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遵纪守法是我国21世纪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法律知识教学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必要手段。教师在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注意到这门课的特点,注重它的现实意义,应当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论文原始依据篇九
要把新课导入设计好,首先要明确设计的依据。“新课导入”的设计最主要的因素有三:学生、教材和教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
从所周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还要以教材为本。在新课导入设计中,当然要充分考虑这三者之间以及它们和新课导入的关系。在示意图中:
(2)表示教材编排的特点和编者的意图,是导入设计的重要依据;
(3)表示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导入设计的重要方面。
(4)和(5)表示教师在综合学生和教材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新课导入的设计;
(6)和(7)表示教师所设计的新课导入既能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又与教材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游离于其外。
论文原始依据篇十
摘要:舞蹈和武术一样,都是在人类生产劳动中孕育出来的。从社会的发展过程上来看,歌舞主要表现在艺术表演的方面,武术则主要表现在实战运用的方面。武术和舞蹈都朝着适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方向上发展并对社会有了不同的功能。如今,在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下,武术和舞蹈两者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说明了武术与舞蹈的共同性质,充分展现了武术与舞蹈融合之美。
关键词:武术;中国舞蹈;发展;影响武术和舞蹈。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在武术与舞蹈发展的过程中,二者之间相互结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形成了独特的实践风格,使其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意义与对象。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上面来看,武术和舞蹈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统一,而后分化,再到后期的统一这样一个过程。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武术与舞蹈两者的表现形式有着各不相同的风格和内涵,但是二者在发展的历史上却有着不可否认的共同性质。如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文化层次也上升到一定高度,武术与舞蹈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借鉴就越来越普遍了。以武术对中国舞蹈发展的影响为研究对象,找到两者的相似性可以明确两者之间未来的走向。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相关的文献资料来获取更多关于武术和舞蹈研究的具体方向,方便更加正确地、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方法。(2)专家访谈法:通过对专家的访谈进行归纳和分析武术影响舞蹈发展的主要内容,使研究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2武术与舞蹈的概况。
2.1武术的概况。
2.1.1武术的概念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首先武术属于传统的技击,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和器械的身体运动来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无论是对抗性的搏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技击方法为其技术核心。2.1.2武术的特点中国古典舞蹈里面的基础训练就是旋转的技术,然后根据舞蹈的动作结构形状扭曲为主要特征,漫长而舒适的运动,强烈的伸展,身体驱动臂驱动,跨越驱动是非常重要的,旋转主要取决于全身的协调。强烈的表现力,这也可以改变舞蹈动作的速度和动作的节奏,里面有着不同的联系和展现不一样的个性在其中,产生不一样的艺术既视感,可以从其中体现舞蹈的情感。
2.2中国舞蹈的概况。
2.2.1舞蹈的概念舞蹈是一种行为的艺术表演。它主要通过表演者的身体去完成一些动作,并在行为艺术上面又有美感的动作来给人展示,有时候也需要配上音乐,主要是用音乐的节奏来带动表演者的舞蹈动作,以此作为表演手段的`艺术形式。2.2.2中国舞蹈的特点中国古典舞蹈里面的基础训练就是旋转的技术,然后根据舞蹈的动作结构形状扭曲为主要特征,漫长而舒适的运动,强烈的伸展,身体驱动臂驱动,跨越驱动是非常重要的,旋转主要取决于全身的协调。强烈的表现力,这也可以改变舞蹈动作的速度和动作的节奏,里面有着不同的联系和展现不一样的个性在其中,产生不一样的艺术既视感,可以从其中体现舞蹈的情感。2.2.3中国舞蹈的分类从舞蹈的功能上面看可分为表演舞蹈、行为舞蹈、自我娱乐舞蹈、娱乐舞蹈。还有取悦神灵的、祭祀祖先的舞蹈。然后根据舞蹈的类型和种类,从我国传统的古典舞蹈里面来看,其中主要是古典舞蹈,还有传统民族舞蹈以及现代古典舞蹈。这些舞蹈里面都具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样的审美。民间的舞蹈使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创新之处以及和在传统文化中继承舞蹈的形式,民间舞蹈是我国古典舞蹈的创造之母。
3武术与舞蹈的相似之处。
3.1武术与舞蹈同源性。
舞蹈在所有艺术类型当中最古老的文化,它的历史悠久也是最为神秘的,在我国的人文史上面,武术和舞蹈也是互为通用的,武术与舞蹈是同源的已经是史学家们已经辩证过得。在我国的历史长河当中,西周时期的武舞大都是表达自己打败对手的喜悦之情,用于鼓舞自己为自己庆功。显示出他的军事力量并展示了其辉煌的成就。
3.2武术与舞蹈的意境。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武术以及舞蹈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武术与舞蹈也充分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境美。武术和舞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感染和表达来体现意境之美。舞蹈是通过形式、形态和动作的转换,通过眼睛和面部肌肉表达内心意图,从而展现了美的魅力。
论文原始依据篇十一
2、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机制设计。
3、会计环境与会计发展。
4、会计确认计量与会计信息揭露。
5、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控制。
6、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
7、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问题。
8、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改革。
9、国有企业改革与会计监督、财务监督。
10、政府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与协调。
11、会计行为理论探讨。
12、上市公司会计核算规范化。
13、反倾销会计研究。
14、国际海运事件理算会计。
15、所得税会计研究。
16、中外会计比较研究。
17、物价变动会计的应用研究。
18、中外管理会计比较研究。
19、避税(节税)问题研究。
20、公司税务筹划。
论文原始依据篇十二
2、论房屋租赁合同中装饰装修的处理。
3、论缔约过失责任中的纯经济损失。
4、离婚时保险财产分割问题研究。
5、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探析。
6、网络交易中商标权侵权责任研究。
7、我国典当业法律问题研究。
8、机动车车辆号牌(额度)的权属初探。
9、论侵权法上的安全保障义务。
10、论利益平衡视角下我国商标价值的异化与回归。
11、专利法上停止侵害责任适用问题研究。
12、小产权房买卖合法化研究。
13、论民事维权过限行为的法律责任。
14、建设工程合同的效力研究。
15、小区车位、车库权属问题研究。
16、论网络环境下着作权的合理使用。
17、网络音乐作品的着作权侵权研究。
18、反家庭暴力法的定位与构造。
19、论媒体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
20、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21、名人隐私权的保护和限制。
22、我国知识产权诉前禁令的适用。
23、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24、论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制度的存废。
25、美国声音商标保护及我国的借鉴。
26、《面向复合出版的版权资源管理发布系统研发与应用》需求分析报告。
27、日本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民事责任研究。
28、审判实务中房屋租赁合同无效的认定及处理。
29、保证合同纠纷中保证人配偶对担保之债的责任分析及裁判对策。
30、我国夫妻共同债务研究。
31、论我国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32、融资租赁交易中出租人风险控制若干问题研究。
33、实际施工人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34、论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
35、避风港原则在我国网络商标侵权案件中的适用与立法完善。
36、论视听作品的权利主体及其利益平衡。
37、住宅小区结建人防工程平时使用问题研究。
38、论商标“后发商誉”创造者之权益保护。
39、iptv着作权侵权问题研究。
40、关于虚拟财产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41、网络课堂合理使用问题研究。
42、房屋租赁合同中承租人违约解除问题研究。
43、论专利审查中公知常识的认定和举证。
44、专利间接侵权的基本法律问题探讨。
45、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制度探析。
46、侵权法上的补充责任研究。
47、比例责任在多因不明侵权中的适用研究。
48、民间讨债行为法律问题研究。
49、“郭某”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评析。
50、离婚审判方式改革实证研究。
51、aa制自助游事故责任研究。
52、论影响金融不良债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因素。
53、房屋优先承租权法律问题研究。
54、论离婚财产申报制度。
55、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版权保护机制研究。
56、家庭暴力问题的相关救济-从相关案例分析。
57、欧盟商标侵权的`判断标准研究。
58、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软法保护。
59、计算机程序着作权保护问题研究。
60、空气净化技术专利布局研究。
61、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判定。
62、老年人精神赡养的道德责任与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63、网络实名制的侵权法律问题研究。
64、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及其实现机制研究。
65、trips-plus背景下中国fta知识产权保护条款研究。
66、论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
67、我国微信着作权法律问题研究。
68、商品房预售广告的法律效力研究。
69、公众人物隐私权法律问题研究。
70、公物致害赔偿的侵权责任再认识。
71、个人信息网络侵权问题研究。
72、电子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73、新闻传播中公民隐私权保护问题研究。
74、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权利保护研究。
75、沈阳经济区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76、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探究。
77、论夫妻共同遗嘱的法律性质与生效要件。
78、论我国医疗损害责任制度。
79、虚拟财产的民法保护研究。
80、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研究。
81、“同妻”的困境探究及权利保护。
82、民法上的期待权探究。
83、论剽窃的着作权侵权责任。
84、专利纠纷行政调解制度研究。
85、人格权商品化民法保护研究。
86、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探究。
87、论盲人劳动权的法律保障。
88、继承权的丧失与恢复制度研究。
89、我国夫妻约定财产制研究。
90、祭奠权的定性及其法律保护。
91、关于z县法院四年离婚案件调查报告。
92、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法律制度研究。
93、违法建筑的民法问题研究。
94、论第三人介入下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责任。
95、论“第三人侵权”案件中学校的补充责任。
96、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
97、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及其规范研究。
98、离婚诉讼中的股票期权分割问题研究。
99、婚约财产纠纷实务问题研究。
100、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专利侵权责任研究。
论文原始依据篇十三
2、旅游行为激励机制的建立。
3、我国旅游商品市场失灵的原因分析与科学规划。
4、对导游员从业行为规范的设想。
5、旅游企业形象塑造的必要性与对策。
6、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饿意义与策划。
7、旅游景区品牌化经营策略研究。
8、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国外旅游市场开发的思考。
9、节假日旅游的动员与组织。
10、人文旅游资源的审美性阐释。
11、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12、湖南省导游员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13、对湖南女子大学毕业生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
14、旅游者旅游动机浅析。
15、论旅游服务心理与旅游服务技能。
16、浅论导游员的个性要求。
17、对湖南省导游员(生存健康或其他)现状的调查。
18、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包装。
19、国内旅行社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20、互联网与旅游业发展。
21、创造性思维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22、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23、论自助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前景。
24、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处理。
25、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26、亚太地区旅游业发展评析。
27、街区记忆与旅游认同。
28、基于文化体验的丝绸之路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29、亳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30、苏家屯区东部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31、沈阳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研究。
32、分享经济背景下旅游供应链关系的信任机制研究。
33、基于游客感知的韶山市红色实景演艺优化研究。
34、盘锦市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政府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
35、天山北坡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36、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龙门石窟景区生态安全动态评价研究。
37、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研究。
38、山西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39、梵净山景区旅游开发与运营分析。
40、政府责任视域下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1、论现代环境设计中的逗留空间。
2、中国游客出境旅游实现理性消费的思考。
3、原始部落翁丁古寨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4、文化遗产旅游中游客的真实性感知对怀旧心理的影响。
5、茶文化旅游中的消费者心理需求分析。
6、恶性肿瘤心理治疗对我国医疗旅游开发的启示。
7、辽西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研究。
8、从社会文化功能角度谈茶乡生态旅游的构建。
9、老年群体“候鸟式”旅游心理研究及开发策略分析。
10、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11、基于游客认知视角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浙江省象山县为例。
12、常州城区老年居民旅游消费行为分析研究。
13、老年旅游消费需求调查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14、基于感知公平的景区服务补救对游客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
15、旅游类高职生职业素养的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
16、基于环境心理和定向的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设计研究。
17、基于游客感知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研究。
18、旅游心理与民族传统节事的契合--以西双版纳州橄榄坝“泼水节”为例。
19、伊春市旅游形象提升策略。
20、“边界”效应下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贵州岜沙苗寨为例。
21、青岛栈桥旅游纪念品设计浅析。
22、目的论视角下郑州旅游景区公示语的英译失误分析。
23、贵阳市青岩古镇旅游区旅游者行为特征分析。
24、海岛型旅游城市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习惯调查分析--以三亚市高校为例。
25、喀纳斯景区草地景观美学价值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26、基于绿色营销观念下的西安市体育旅游业发展路径研究。
27、黄山市乡村旅游者后悔心理满意度服务补救的特点及关系。
28、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与产品发展探讨。
29、基于消费心理的茶生态旅游广告设计初探。
30、旅游信息系统的前台界面研究。
31、北京地区博物馆旅游体验研究--基于大众点评网的网络文本分析。
32、基于改进ahp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鼓浪屿景区为例。
33、旅游专业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关系研究。
35、城市旅游意象的解构与重构--兼论旅游形象与旅游意象的异同。
36、非惯常环境及其体验:旅游核心概念的再探讨。
37、价值观与旅游消费行为关系研究进展与启示。
38、人格生态特质的构成及其对生态旅游行为的影响。
39、基于顾客体验理论的博物馆纪念品设计研究。
40、体验经济时代会奖旅游产品设计策略。
41、旅游者购买意愿和满意度模式研究--基于旅游行为构造的视角。
42、大学生旅游后悔心理形成影响因素研究。
43、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发展探析。
44、浅析购物中心室内创意街区设计中顾客心理需求。
45、非惯常环境下旅游服务投诉补救理论模型的构建。
46、“90后”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分析--以韶关为例。
47、社区赋权对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
48、基于个案分析的旅游摄影心理及自性化研究。
49、散客旅游心理及管理营销初探。
50、基于心理模型的移动端旅游类app的用户需求获取研究。
1、四川凉山彝区林竹生态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研究。
2、城市湿地生态旅游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以广州市南沙湿地为例。
3、海南热带雨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4、基于生态旅游扶贫理念的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实证研究——以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为例。
5、黑龙江省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6、生态旅游规划研究综述。
7、天津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8、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实证研究——以“太行山大峡谷景区”为例。
9、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对比分析——澳门氹仔与广东茂名红树林景观旅游案例。
10、游客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呼伦湖自然保护区为例(英文)。
11、陕西省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环境研究。
12、生态旅游视域下的岷江上游贫困山区生态安全评价。
13、芦芽山风景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基于swot-ahp的实证分析。
14、四川南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探讨。
15、从人文主义角度解析农家乐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6、生态旅游产品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7、统筹整合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以打造“国际集美节”为例。
18、供给侧视域下乡村生态旅游创新模式探析——以广东佛山为例。
19、生态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丹东白鹭自然保护区为例。
20、可持续生计视域下的岷江上游山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21、银发经济视角下的苏州生态旅游养老产业布局策略研究。
22、生态旅游与环境绩效审计问责的探索与分析。
23、基于生态敏感性的庐山区生态旅游用地策略。
24、中国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5、天津大神堂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26、生态旅游资源识别及旅游线路开发研究——以海南省五指山市为例。
27、保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28、生态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实证研究——以广东最美度假天堂盘龙峡为例。
30、生态旅游在自然保护区实践的研究进展。
31、浅谈运动休闲体育产业与茶园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
32、建海洋牧场带动休闲渔业发展,打造生态旅游新标杆海洋牧场只是修复,还不够。
33、海南农业生态旅游的移动电子商务策略。
34、我国农村地区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有效融合研究。
35、全域旅游视角下升金湖生态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36、全域旅游视角下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37、“一带一路”倡议下张掖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
38、浅谈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39、“互联网+”时代下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探析。
42、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监测预警模型及应用。
43、生态旅游涉入、群体规范对旅游者环境友好行为意愿的影响——以观鸟旅游者为例。
44、公路选线生态适宜性分析与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研究——以东山环岛生态旅游公路为例。
45、森林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46、鄂西土家族生态旅游产品包装设计研究。
47、中部六省国家级保护地生态旅游区位优势测评。
48、基于dea-模糊综合评价的游客满意度研究——以秦岭地区生态旅游景区为例。
49、我国生态旅游对农牧户减贫的非线性效应研究。
50、世界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经验及借鉴。
论文原始依据篇十四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里将旅游业定位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发展需要大批旅游人才,尤其是高素质旅游人才,因此了解近年来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十分必要的。爱因斯坦曾说[1],“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选题不仅反映了研究生的学术领域、关注方向和研究重点,也体现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对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进行分析是宏观了解我国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视角和途径。
本文以中国知网上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作为信息统计源,以“学科专业名――旅游管理、时间段――2000~”为条件进行搜索,以2502篇为样本(其中3篇重复予以排除)进行统计分析。
(一)选题统计。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旅游论文选题分类方法多样,尚无统一分类标准。本文参考张凌云[2]分类方法,将旅游论文的选题分为规划与开发、旅游经济等22个方向开展进行统计分析。
(二)选题分析。
将选题分为四大“方阵”。第一方阵为规划与开发、旅游经济和理论研究三类,比例均超过10%,共916篇,占36.6%;第二方阵为旅游者等6类,比例在4%~8%之间,共908篇,占36.3%;第三方阵为旅游业人力资源等7类,比例在2%~4%之间,共516篇,占20.6%;第四方阵为旅游电子商务等,比例均低于1.5%,共162篇,占6.5%。
规划与开发选题位居榜首,是近年来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热点,其中旅游资源、产品开发(51.1%)比例最大;旅游文化与遗产开发(21.5%)也受到研究生的极大关注;而生态旅游开发(5.7%)、乡村旅游开发(4.4%)、旅游市场开发(3.2%)、房地产开发(1.6%)也进入了其研究领域。旅游经济选题排名第二,炙手可热。经济一直是个热门话题,旅游经济亦然,旅游显著的经济效应吸引着众多学者,包括研究生的关注。理论研究选题排名第三,研究内容呈现多样化,如模式研究(59.1%),系统、体系研究(18.6%),机制研究(12.7%),模型研究(9.7%),体现了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并借助经济和数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解决旅游问题。旅游者选题比重也较大,所谓顾客就是上帝,因此旅游者一直是旅游领域的热点话题;影响研究163篇,占6.5%;旅游产品156篇,其中旅游产品/旅游景区占65.4%,主要涉及旅游产品的论述和旅游景区管理方面。
接待业管理选题中主要涉及酒店(67.8%),旅行社(17.8%),餐饮(9.9%),交通(4.6%)等四大内容,其中酒店管理方面选题最多,这与酒店是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地位有关。宏观管理选题涉及内容较广,如政府、规制(20.6%),安全、危机(14.5%),战略(9.2%),对策研究(6.9%),道德、责任(4.6%),品牌(4.6%),趋势(2.3%),协会(1.5%)。可见关于政府政策、管理和规章制度方面的选题最多。其次旅游安全近年来也受到较大的重视,同时旅游道德与责任也开始进入研究的范畴。市场营销一直是旅游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占据重要比例。
以上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方阵,论文合计1824篇,占72.9%,是近十年来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主要选题类型。第三方阵中的7类选题占20.6%,可称之为“大众者”,每年此类都占到一定比例,但是与前两大方阵相比比例偏少。其中旅游业人力资源较受重视,此类选题主要集中在酒店人资(67.0%)、导游人资(20.9%)、景区人资(4.4%)。特色旅游选题包括会展旅游(31.5%),节事旅游(13.5%),文化/遗产旅游(12.4%),乡村旅游(12.4%),同时出现工业、农业、体育、海洋、红色商务旅游等方面选题。这与旅游者需求呈现多样化有关。但关于商务旅游的选题很少,可能与商务旅游已不再是新颖的旅游类型有关。旅游地理/旅游环境选题涉及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容量,旅游环境和旅游空间结构等内容。旅游目的地选题75篇,其中涉及居民(26.7%)、目的地(44.0%)、社区参与(24.0%)。近年来旅游与旅游目的地的关系问题成为旅游研究的新热点,研究生学位论文中也对此进行探讨。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休闲/度假等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是与前述选题相比依然偏少。第四方阵的6类选题仅占6.5%,可谓是“冷门”,笔者推测,旅游网站/电子商务是近年才开始流行起来并偏向计算机领域,旅游教育偏向教育,不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研究方向,而旅游资源更多涉及地理学的范畴,不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强项,故这几类的选题均偏少。
(三)对比分析。
将本文选题和张凌云(2008)国际旅游学术期刊选题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发现我国旅游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国际学术期刊选题在分类上存在明显差异。表现在:
1.我国旅游管理的研究生论文选题偏向于热点话题,旅游开发和旅游经济选题最多,这与我国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业发展与经济挂钩有关。国外对休闲/度假、生态旅游、旅游产品、旅游教育研究较多,而我国研究生对此研究却较少,对特种旅游的研究更是处于空白阶段。同时我国旅游教育学体系尚不完善,对旅游教育的关注度有待提高。
2.国际学术期刊更注重基础问题研究,理论性更强,张凌云指出[3]:国内学者(尤其是一些著名学者)的论文往往都选契合当下发展形势需要的“重大题材”,西方学者往往喜欢在个案研究中,设计数理模型或构建概念模式。应用量化研究方法已经成为许多西方旅游学者提高论文“科学性”的一大法宝和流行趋势,甚至成为某些西方学术刊物是否录用稿件的一个主要标准或“潜规则”。
三、选题思考和建议。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学士论文选题存在着以下特点:
1.国内研究较多,国际研究不足。2502篇文章中仅有44篇文章是进行国际研究的`,只占1.8%,其余都是进行国内研究的。近十年来研究生硕士国际化水平不高,主要与研究生的英语水平有限,了解和收集资料困难,因此对追踪国际学术前沿存在惧怕心理。王承丹()[4]指出,我国旅游管理研究生的学术论文中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学术国际化方面的缺陷。
2.选题过于集中,新领域研究不足。主要集中在旅游规划和旅游经济、旅游者这些方面,而对旅游网站/电子商务、旅游教育等新领域研究严重不足。对空白领域的研究则更少。即研究视野较窄,创新性不足。
3.选题表述不规范,研究范围狭窄。部分选题表述过于冗长,重点不明确。部分选题研究范围狭窄,限于某个研究单位(某个企业或地区),研究结果的普适性较低。同时选题表述相似度较高,题目缺乏创新性。
4.研究问题意识缺失,研究成果知识贡献率不高。保继刚认为[5],研究问题的缺失是当今中国地理学研究一大弊病。这也是旅游学术界的一大弊病。一个问题的高度决定了研究成果的高度。但是近年来选题的研究问题意识较弱,研究结果可用性不高。
(二)建议。
1.开发问题意识,提升选题能动性。[6]据了解,当前有比较多的论文选题由指导老师命题或者囿于导师的研究方向,这不利于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提高。应将选题的主权留给学生,挖掘问题研究深度,提升选题能动性。
2.拓展学术视野,培养创新意识。研究生平时除了阅读课程方面的文献外应多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拓展学术视野,从多角度看到旅游问题,激发新的创新点。绝大多数论文的研究均在国内这一层次,敢越国际这一雷池者寥寥无几。[7]应重视国外旅游的发展,借鉴并吸收国外先进的旅游研究成果以促进我国的旅游发展。
3.加强选题指导,提高选题有效性。张秀丹指出毕业论文选题同科研选题、立项一样,必须通过文献信息检索或查新技术掌握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动态进展,从中吸收有益的启示或参考数据,掌握大量有关信息,或得到更多、更有价值的论证依据。[8]近年来硕士论文选题出现了雷同或相似现象,主要是研究生文献检索意识和能力不足。建议高校开设“旅游科学研究方法”相关课程,增强论文选题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2][3]张凌云.近年来国际旅游学术期刊和论文选题的特征分析[j].旅游科学,2008,22(3):72.
[5]保继刚.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的现状与反思[j].旅游学刊,,25(10).
[6]李均,李科浪,蒋铁汉.-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j].高等教育学研究,2010(1):28.
[7]高瑞,安心.近十年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j].教育经纬,2010-9:24.
[8]张秀丹.论新形势下大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文献检索知识的运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7(7):255.
论文原始依据篇十五
纪律,是为了维护社会利益和保持正常秩序而制订的一种行为规则。它是法律和道德的补充。要求全社会所有成员,都要各自遵守自己应该遵守纪律。
纪律是事业成功的保证,能否自觉遵守它又是衡量社会的文明高低的标志。纪律和自由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孪生兄弟”。对于不守纪律的人来说,纪律是一种约束,限制。对自觉守纪者来说,纪律是自由的保证。
事实论据。
孙武力斩王妃。
敢违抗命令了。
后孙武为吴帅,五次攻打楚国,并且一度占领了楚的都城。著有(孙子兵法)传世。
纪律严明的戚家军。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他所率领的戚家军,英勇善战。相继消灭浙江、福建、广东的倭寇,荡平东南沿海的多年倭患。后来又镇守北方,使塞外统治者不敢南犯。这一支使敌人闻风丧胆的精锐之师,主要是靠铁的纪律保证。戚继光执行纪律铁面无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他的舅舅也在军中任职,有一次他犯了纪律,戚继光毫不留情,当着将士的面,按纪律罚治了他的'舅舅。
由于军纪严明,军中将士,不敢随便违纪,所以戚家军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拿破仑论纪律。
历史上精于骑术而善于单个格斗的马木留克骑兵却被骑术不精但有纪元律的法国骑兵击败了。对此,法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是这样评述的:“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
造成这种强弱变化的原因,就是因为马木留克骑兵缺乏纪律,而法国骑兵有严格纪律。严格的纪律,把许多人组织起来,溶合为一个整个力量,这种力量就不只是单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而是一种大得多的新的力量。
理论论据。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2、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韩非子)。
3、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毛主席。
4、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污泥之中。(德)马克思。
5、五寸之矩尺天下之方。(荀子)。
6、人民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社会主义的纪律约束自己。
7、有理想,有纪律,这两件事我们务必时刻牢记在心。
9、公民的行为应以不扰乱法律规定的公共秩序为限。(人权宣言)。
10、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毛主席。
11、自由只存在于束缚之中;江河若没有堤岸,便不成其为江河。(美国)金斯伯格(镣铐)。
12、摆接吻土壤的束缚,对于树来说并不是自由。(印)泰戈尔(流萤集)。
论文原始依据篇十六
宪法部分1.
我国宪法关系初探2.
试论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原则3.
试论我国宪法监督体制4.
地方人大党委会在宪法监督中的作用初探5.
试论统一战线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6.
试论我国行政诉讼的宪法依据7.
试论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8.
试论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关系9.
我国地方立法10.
公民权利与社会安定的初探11.
民族区域地方自治机关建设12.
我国基层政权建设13.
我国宪法性法律初探14.
论国家的管辖权15.
论宪法中的'权利与权力结构体系16.
试论我国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17.
国家求偿权初探18.
人民代表素质刍论19.
宪法诉讼制度初探20.
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权利的发展21.
论宪法与国际法的关系22.
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3.
论授权立法24.
新闻立法与言论自由25.
计算机网络与言论自由26.
论平等权的宪法内涵27.
论宗教信仰自由28.
论公民的财产权29.
论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30.
论公民的隐私权。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部分1.
论我国行政法的理论基础2.
论行政立法体制3.
市场经济下行政法的功能。
4.
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5.
行政处罚程序研究。
6.
论行政法与行政机构改革的关系7.
论机构改革与公务员制度的完善8.
依法行政构成要件的探讨9.
论行政合法性原则10.
论行政合理性原则与自由裁量权11.
行政诉讼第三人研究12.
行政侵权责任探讨13.
论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14.
论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15.
论行政主体的资格要件16.
论行政行为的分类17.
试述其他规范性文件18.
地方性法规与地方规章的比较研究19.
论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政府合同研究20.
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研究21.
程序合法性的法律要求22.
行政执法的公开化、统一化研究23.
行政法上的权利救济制度研究24.
论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25.
wto与中国行政法改革研究26.
行政许可法构想27.
行政合同中行政主体的优先权探讨28.
论我国行政程序法的完善29.
我国行政程序法的立法构想30.
论行政复议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法理学部分1.
系统论在法学研究中的运用。2.
评析资产阶级法的自由、平等原则。
论文原始依据篇十七
3、微课对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的启示。
4、体裁分析视阈下旅游外宣语篇对比研究--以贵州省和香港旅游英语官网为例。
5、对我国旅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
6、建构主义视域下的旅游英语专业“校企双主体”教学组织形式构建。
7、从中西茶文化差异看旅游英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8、基于情境认知的主题任务型旅游英语微课设计。
9、基于词汇习得的旅游英语阅读材料选编研究。
10、网络环境下旅游英语主题式教学模式研究。
11、高职旅游英语网络情景教学模式研究。
12、高职旅游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研究。
13、基于微信平台的旅游英语自主学习研究。
14、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旅游英语教学意义浅析。
15、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16、“双导向”视角下旅游英语课程群建设。
17、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18、旅游英语翻译与文化传播实证研究。
19、承德区域内旅游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20、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待旅游英语翻译。
21、基于cbi教学模式的高职旅游英语教学探究。
22、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教学资源库及共享平台建设。
23、中职旅游酒店英语教学中的心理效应。
24、旅游英语口语的知识内化研究。
25、微信支持下的旅游英语教学优化探析。
26、互动模式基础上高职旅游英语的教学初探。
27、职业高中旅游专业英语分层教学探究。
28、旅游英语翻译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29、浅谈旅游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和处理。
30、关于旅游英语的特点及翻译的路径选择研究思考。
31、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
32、旅游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33、以旅游英语为例的高职行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34、从“旅游英语网络一体化教材开发”探究数字化教材盈利模式。
35、旅游管理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育。
36、本土文化融入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的探讨。
37、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的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刍议。
38、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创造性探究。
39、论中职旅游英语情境化教学的课堂评价模式。
40、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创造性探析。
41、跨文化意识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42、海南省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衔接调查。
43、从旅游业的发展探讨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44、旅游英语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途径与策略。
45、浅谈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
46、中、高职旅游专业英语课衔接研究。
47、中职旅游专业英语课程特点及教学对策研究。
48、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9、语言输入输出理论对高职旅游英语口语教学的作用。
50、湖州旅游景点英语标示翻译不规范现状调查与对策。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271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