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意义论文(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07:44:17
生活的意义论文(模板15篇)
时间:2023-12-06 07:44:17     小编:雁落霞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可以结合举例和实际案例来加深总结的可信度和针对性。小编精选了一些经典书籍,供大家拓宽知识面。

生活的意义论文篇一

紧张的考试终于结束了,我们迎来了轻松愉快的寒假。

放假几天后,住在我家附近的表姐、表妹来我家玩,教了我几种新的体育运动。跳长绳是其中之一,这种运动至少需要3个人或3个人以上才能完成这项运动。我先找来一根3米长的的跳绳,表姐和表妹各拉着跳绳的一头,绳子要落地,我按照表姐的指导,站在绳子的一侧,表姐和表妹把绳子向左甩起来,绳子落地的声音响起来时,我就必须跳起,否则就会被绳子打到。

“啪!啪”“哎呀!”我的手被绳子狠狠地打了一下,我的手被打得红通通的。这时,表姐严肃地对我说:“薛雨佳,你要听好,当绳子落地的声音响起时,你不要犹豫,要果断地跳起来,才不会被绳子打到。”说完,表姐叫我来甩绳,然后她自己来做示范给我看。我学着表姐的样子甩动绳子,当绳子落地的声音响起时,表姐“嗖”地一下跳了起来,轻松地跃过了绳子,我学着表姐的样子,总结了表姐的话,试了几次以后,我终于学会了跳长绳中的一半。

之后,我又学会跳长绳中的跳活绳。跳长绳分为跳死绳和跳活绳,和跳死绳相比,跳活绳相对要难一些,跳死绳是在绳子甩动前进去的;而跳活绳是在绳子甩动中进去的。

表姐教了我一些跑活绳的方法,有了表姐的指点,还有了跳死绳的经验,我学跳活绳时就没有学跳死绳时那么困难了。我只是被绳子轻轻打了几下,然后总结失败的教训,重新练了几次就学会了跳活绳。

后来几天,我又学会了“跨大步”、“写大字”等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小游戏。这几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让你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生活的意义论文篇二

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为对象,以学生的成长为目标,学生的成就是教师意义脉络的核心部分。通过对教师教学生活的考察,可以感觉到,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最为值得骄傲的就是自己曾经所教过的学生,学生的成就是教师教学成功的体现。劳蒂的研究也发现,教师的满足度是与学生身上取得预期成果相伴随的[2]。学生的成就何以构成教师教学生活的意义,这中间存在一个学生成就向教师的意义构成的转化问题,为了理解这其中的转化,就必须追问何种学生成就最能构成教师的意义。首先,令教师最自豪的学生是考上理想大学的学生。当然,并不是所有考上理想大学的学生都令教师自豪,排在首位的是那些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学生。也就是说,教师所认可的学生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社会中所形成的影响或在社会中的地位、贡献。在教师的理解中,教师对社会的贡献通过学生的成就来体现,学生的社会贡献是教师社会贡献的间接体现形式;教师的社会价值通过学生的成就为社会公众所承认;教师的社会理想通过学生的成就间接地得到了表达。因此,学生的成就之所以能够在教师的意义脉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成就实现了教师的社会价值感。其二,成功教育转化的学生。成功教育转化的学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期间曾经是“问题生”,后经过教师的努力,实现转变并取得一定成就的学生。这类学生在教师的意义脉络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对于那些学习能力很强,综合素养较高的学生,教师会有一定的意义感,但这种意义感不及那些教师成功教育转化的学生。这些一开始在学习态度上存在问题的“问题生”,曾经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挑战,曾经为很多教师所放弃,甚至学生自己也自暴自弃,但教师经过长时间耐心而富有智慧的教育之后,实现了学生的成功转化,并最终在学业、事业或家庭上走向了成功。尽管这些成功未必如那些优秀者耀眼,但正是这类学生让教师体会到了教育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获得了自我的效能感。当教师作为“渡人者”、“人梯”或“守巢人”,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日常化的教学生活而获得学生延续的尊重、爱戴和感恩,由此而获得情感的慰藉,体验到职业的意义,增强了工作的动力。

人不仅是功利的存在,更是道德的存在。人之所以是一个道德的存在,是因为他生活在社会里,除了社会,别处遇不到道德的任何形式,个人屈从社会,这是他获得解放的条件[3]。道德是社会运行的规尺,人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体验道德、践行道德的基本需求,人只有在践行和体验了道德之后,才能得到社会的接纳和对自我的完整感。在传统社会中“情”是道德体验的主导方面,现代社会中“理”是核心要素,道德体验的各个环节都充斥着理性的力量。“在体验之前,充满着理性的道德判断,人们不是依据同一意志而是根据选择意志选择道德事件或道德故事;在体验中,体验者会综合各种道德元素,选择与其偏好接近或一致的道德故事;在道德体验后,体验者会对道德故事和道德体验进行回溯,反思快乐与应当。”[4]教师作为社会生活中具有特定身份角色的群体,也在日常教育实践中践行和体验着道德的尺度。而在与其他职业身份的比较中,教师更试图建立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在教师的道德优越感表述中,为人师表、安贫乐道与甘为人梯是三个核心要素。首先,为人师表指明了教师对于学生甚至在整个社会中都具道德表率的作用,教师是社会的道德楷模。这种为人师表的意识强化了教师的道德自觉,同时也让教师体验到了道德的优越性。其二,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往往没有波澜壮阔,没有显耀于世的光环,尤其是与具有同等知识层次,分布于其他职业领域的人相比,收入明显偏低,在社会再分配体系中相对弱势,生活相对清贫。教师在孜孜以求地陪伴学生的成长,帮助一届一届的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更凸显了平凡中的伟大,正所谓安贫乐道。其三,教师以学生的成长为目标,以自己的心力、智慧和精力的投入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成就为自己的成就,教师的'教学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利他的行为。从功利的角度看,教师的投入与回报注定是不平衡的;那么从道德的角度看,教师的道德价值正是对这种不平衡性的补白。在社会和学校组织的对教师的道德宣导中,会不断地鼓励和强化这些道德价值。当教师接受了这种道德体系,并将这种道德价值根植于自己的意义脉络时,教师就会生成一种道德的优越感,在明显的投入与回报失衡的背景下依然从容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并走向意义的实现。动力,也因此而得到维持。

三、教师良知与教师教学生活的意义。

不难发现,教师的意义脉络与日常的教学生活之间有时也会发生断裂。一方面,现实中的诸多因素阻滞了教师的社会价值感、效能感、情感需要和对创造和自由的渴求。这是在客观上造成教师意义失落的原因。另一方面,同一种体验可能被赋予不同的意义,这与行动者当下的状态密切相关。在与教师的社会地位期待和与其他群体的比较中,滋生出失落感和相对被剥夺感;教育的复杂性,让教师感到力不从心;机械的教学技能重复,制约着知识人的自由和创造的向往;在教育生涯中,教师看不到值得期待的未来。这些因素聚合往往会对教师形成心理压力。在此境况之下,若教师没有对教育的坚定的信念,不能将教学工作和社会价值与自我生命价值深刻关联,即有可能产生明显的生存焦虑。概言之,当教师无法将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师的意义脉络对接时,教师难以形成积极的意义体验,从而产生意义的失落感。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教师们时常体味到生存的焦虑、职业的倦怠,感到教学生活意义的失落,对教育现状也多有抱怨,但这种焦虑与失落似乎并不会直接地带来教师工作的停滞,教师依然会按部就班。有的教师能够在教学行为上超越了对具体利益的计较,对待教育仍然尽心尽力。“教书是个良心活儿”所折射的则是教师教学行为受教师内心道德本能驱动。人的道德意识不外乎来源于三个方面:产生于个体自身的内心本能;问题研究产生于主体间的约定与传承;产生于宗教的道德规范的信念,即内心的起源、外在的起源和超越的起源[5]。教师的良知驱动着教师能超越现实的利益,超越外部的道德规范,基于教育自身的需要投入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社会角色与教育使命的接纳和体认,支撑着教师能在缺乏相应利益回报的情况下,持续地进行教学投入。尤其是教师每天面对着“未成熟”的、生命不断向上展开、具有巨大成长潜能的学生,“一旦与一个生命建立起了交流,一旦亲身与它有了面对面的接触,哪怕只是暂时的接触,便再不能不以为然了”[6],师生的真诚交往自然地唤醒教师教育的良知。在良知的驱动下,教师能够超越利益的盘算,持续地、积极地投入教学;能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地考虑因材施教与教育公平;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套路化的应试,基于自身的教育理解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教育的良知来自于他们敏感的教育心,他们深深地为教育所遭受的价值扭曲而痛苦,他们为人类为民族的教育缺乏应有的高度而担忧,他们为人类社会缺乏正当的教育而焦虑,他们试图以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行动改造教育。”[7]这种教师的良知与对教师的价值宣导相一致,有此良知的教师更能得到外部社会的称赞,自身更能建立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此时,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一种无私的行动,是以良知为基的积极教学,体现着一种高尚的、值得称颂的教育情怀,弥足珍贵。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41.

[2]丹克莱门特劳蒂.学校教师的社会学研究[m].绕从满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87.

[3]齐格蒙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杨渝东、史建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25.

[6]弗朗索瓦于连.道德奠基[m].宋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

[7]金生鈜.教育的终极价值与教师的良知[j].教师教育研究,,(4):1-6.

生活的意义论文篇三

丛林,又称僧堂、禅堂、道场,即教育禅宗僧侣的场所。佛教其它宗派也有各自不同的僧侣教育机构,但是,它们都是以仪式修习、知识训练为主要目的的,象丛林那样,有组织且直接以体验禅旨为实际目的的宗派尚不多见。作为丛林教育特点之一,即是俗人亦可参加丛林生活。因此,丛林不仅仅为禅徒所专门使用,而且,社会一般人亦可参与丛林生活,从中受到禅的教益。随着这一教化的不断深入,丛林生活被广大人们所普遍接受。因而,禅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有着直接影响。

尤其在日本,自古以来,禅与日本文化有着很深的关系,对日本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积极影响。因此,丛林教育的指导原理,必然会直接感化到我们日本人精神修养的诸方面。一般认为,禅与现代科学文明、工业机械文明和经济发达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据我认为,正因以其无任何联系,才应努力考察禅教育的问题,使一般人都能知道禅究竟是什么。

科学文明,的确伟大。但正如科学家自言,科学并非万能。科学是在人的智能所及的有限范围内发展起来的。但是,人类的生活所接触的并非是一些有限的东西,它还接触无限的层面,而且,人的智能,并非包括我们生活的全部。所以,对于令人震惊的科学成果。人们仍然感到颇为不足。因此,不利用科学文明,向超越科学之上的另一世界作某种探索是不行的。向人们指示丛林生活,提供这方面的知识,我想是可以的吧!

在机械文明、工业化万能的现代生活中,多生产、高消费似乎成了人们的主要目的。那些需要时间、需要精心设计的手工操作技术职业,却被人们所轻视,报之以“冷笑”。这样下去的结果,人类将成为机械的一部分,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役。这不仅限于思维方面,技术方面亦然。哲学家常被自己想象出来的概念所束缚,自己丧失了自由,而且对其它事物,亦试图使其不能自由,在技术方面,科学家发明一项巧妙的工具,制作成功后,给人们的实际生活带来了新的方便,新的价值。但是,使用此工具的人,自始至终不把自己看成是独立自由的人,却往往依赖工具。这种人,虽说是使用工具,其实是“被工具所使用”,如同一部机器。就象完全失去自由立场的生物,不过是一种“存在物”而已。

人类被科学和哲学所拘束,被机械和经济剥夺了独创的本能,结果,人类沉湎于饮酒、吸烟、吸、看电影、驱车兜风等活动。这些以追求感觉刺激的表面性享受,都是一种神经衰弱的表现。自己不能使唤自己的手足;自己的意志、智能,失去了作为自己主宰的责任。这是现代人的真相。这样下去的结果,不难而知,即自我毁灭、文化破坏。

近代的经济结构,虽不能尽知其详,但是勿庸置疑,它是与机械文明的进步有密切关系的。多生产,是一件好事,但它有浪费天然资源的倾向,而且,对已生产出来的东西无爱惜之心。随着人类经济的不断发展,宇宙的自然资源将被任意利用、虐使、浪费。普遍认为,这是现代生活的一个隐忧。

二、丛林的确立。

丛林组织,始成立于中国唐代。创始者为百丈禅师。百丈寂于距今一千一百余年前的唐元和九年(814),相当日本嵯峨弘仁五年,百丈在世时,禅宗在中国极为兴盛。但称为禅寺的寺庙,尚未出现。只是作为律寺的一部分。另建“别院”,进行禅宗独特的教育。禅宗僧侣的要求与律寺的风格往往不能一致,为此,百丈另外创建了禅寺。

当时,禅宗的风格与印度派系的律寺的风格,截然不同。原来,印度的佛教徒的实际生活,不知应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性格。在印度,今天的宗教职业人士仍然不是行动主义者。他们不是专心坐禅,就是埋头思维三昧,从不顾及实际生活。在生活上,由在家信徒供给,接受他们的供养。僧侣自己,不做任何体力劳动和实际工作。将生活的全部倾注于与身体分离的精神活动之中。这是印度风格。中国并不满足这种单一生活,他们不倾向于与大地分开、与身体分离的生活。他们有脚不踏实地则不为知的僻性。在这一点上,中国人与日本人相同。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的“法难”,大都皆因佛教脱离了现实性。百丈,作为中国人,感到了这方面的遗憾。尽管是僧侣,如不活动手足,生活则无起色,也就是说,宗教信仰生活看不到活力。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兴起的原因,其实就是在于这一点。因此,不能不创立禅院和丛林,不得不建立中国化的佛寺。

丛林就是顺应这一东方民族心理而兴建起来的。“气候”对于这一制度的促成,给予了一定的力量。

比百丈早一百多年前,即约公元八世纪,唐代有位名叫慧能的人。相当于日本天智末年,有位名叫弘忍的人,世称禅宗五祖。慧能在弘忍身边修禅时,每天舂米砍柴,与曾通僧侣相异。对慧能来说,日常生活即是修禅,并不游离于传统佛教的概念。因为,即使有思维,它仍然是通过筋骨上的活动的,并非离开了生命的活动。如果有绝对者,则应从相对的角度去把握。这是慧能的生存方式。进行沉默思考,在思想上作结论或论断,是哲学家的常套,这并非禅者所能为。因此,慧能埋头苦干,甚至将石头缠在腰上做活。他认为,与筋骨无关的“悟”,即是“游戏”。

慧能实为东方禅之始祖。慧能主张定慧不二。这可看做是由行动主义派生出来的产物。这里暂不作详细说明。

三、丛林生活的风格。

站在行动主义传统立场上的百丈,在丛林规制中,要求“行普请法,上下均力”。这是很自然的事。在日本,人们至今称建立房屋为“普请”。本来是禅堂的语言。所谓“普请”,顾名思义,即“普遍请求”之意,即召集大众(称丛林的禅僧为“大众”)从事某件事情。相当于今天的“总动员”。“上下均力”一语,颇有意义。上方,并非袖手旁观、指挥、监督。百丈和尚所谓的上下,即与大众弟子一起握锄耕作的意思。今天,在日本禅宗的僧侣中,就有“云水僧”与“大众僧”一起出门托钵乞化的现象。并且还能看到“云水僧”弯着腰在庭院打扫卫生的情景。这是一行二百多年以前流传下来的传统。

因为是这种风格,所以修禅并非仅依赖于坐禅,而在于日常生活起居。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这样一件事情。马祖道一是百丈的师父,马祖还有一位弟子叫邓隐峰。有一天,大家都在田中做活,邓氏推着装有土的车路过狭小山道,马祖在路旁伸着腿休息,也许马祖干累了。邓氏见马祖的腿伸在狭小的山路中,对马祖说:“师父,请您把腿收回去”。但是马祖仍将腿伸着,并说:“伸出的腿再也收不回来了”。马祖想看一看邓氏是如何行动的。这是作为师父的慈悲。即使牺牲了一只腿,如能教育弟子,马祖也感到满足。这是马祖当时的心情。邓氏说:“既已推出车了,就不能再退回来”。于是,推着车从师父的腿上嘎啦嘎啦地走过去了。师父还是师父,弟子还是弟子。禅的修行,不是概念性的东西,而是重现实,脚踏实地。与在教室里上课完全不同。

果然,车轮碾伤了马祖的脚。劳动完后,马祖召集大众于法堂。所谓的法堂,即说法场所,相当于学校的课堂。大家原以为是对一天的劳动进行说法开示。可是,禅宗的说法,有其独自特点。马祖手握斧头,出现在说法坛上,说:“刚才伤我脚的是谁?请给我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禅堂与学校的讲堂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学校,一定有各种讲解。而且,教师如果是以这种方式出现在讲台上,学生们必然认为今天一定有什么惩罚。修禅的特点是,一举一动皆为禅。退车、推车、伸腿、收腿,其中就充满着禅机。因此,马祖的“挑战”,应视之为“禅的挑战”。

站在大众之中的邓隐峰,无话可说,急忙走到马祖的面前,接着伸出颈。传说,“两刃交锋不须避”之句,使山冈铁舟居士悟出了剑道的奥妙。马祖与邓隐峰之间的接触,亦具有这种意味。大家原以为马祖将利斧一挥,邓氏的头会落到地上。可是马祖却提着锋利的斧头回到了自己的寮房。

如果是历史事实,这也许可称为一场戏剧。但是,作为一种时机,它是不断地刹那运转的。所谓“永远”,是被“时间”所迫使的,在时间的转移过程中,如果没有某种“决意”或“飞跃”,就不能演出翻身的奥妙。仅仅是辩证法,不能说明人生的活动。马祖与邓隐峰之间的一进一退,并非理论上的行为。这种“说法”——活泼泼的说法,才能开拓大众的心境。

四、丛林生活的精神。

关于修禅,我想作为另一问题去探讨。这里,我想说的是,丛林生活的基础是日常生活;手足劳动不是知识阶层里讥嫌的工作;现实与理念并非截然分离。这是百丈创建的丛林精神。

有人说劳动是神圣的,我赞成;近来所谓勤劳服务,我亦赞成。从某一方面来解释,劳动能使筋骨与思想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化。丛林修行,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人类在本能上,不大活动,当然有其本来的阶值。可是,与此相反,饿了,吃饭;渴了,饮水。其中亦有宗教上的乐趣。这样说,也许会弄糊涂,不易理解。总之,丛林修行规制中的“普请”或“作务”,具有更深的含义。

人类的意识,是建立在“二元”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而这“二元”之中,存在着众多矛盾。出许在生命或者说在存在之中,没有什么矛盾。但是,我们一旦反省一下,便会发现处处有矛盾和冲突。身体与精神,肉与灵等,都包含有矛盾性。心灵进步,但肉体衰退:或者身体强壮,但心灵却衰弱。心理学家对身心相关问题,持不同意见。近来,大多皆倾向于唯物论。宗教徒则注重心的方面,有时甚至轻视肉体的存在。总之,心身、灵肉,在根本上,它始终是作为二元相对立的。然而,当我们看一看实际的生命活动,如果把两者分开说明,也许好理解一些,但是,从人类的宗教修养方面来看,如果区分两者,那么,很难知晓在思想上是何等的烦恼。身心两者,纯属概念上的事情,事实上,它们两者并不对立,总之,如果看作是不对立的,那么,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修禅的第一步,就是认为身心两者本不存在,首先应站在这种立场去看它们。传说,道元禅师以身心脱落、脱落身心而得以安心。如果将身心相对立,那么,手的活动是身体的作用,我”想吃美味佳肴“,则是心神的活动。“想吃”而不能吃,这是一种矛盾,便产生烦恼,说“讨厌”,于是就动手动脚;这样会带来很烦。总之,将身心两者分开,这本身就包含着矛盾,从宗教角度来说,这不能“安心”。不仅要身心脱落,还要成为脱落身心,必须彻底地达到消除身心两者对立的境地。至于此外的一切存在,杂彩纷呈的世界,是以后的事。

丛林的作务生活,就是以这种体验为背景成立的。我们撇开“精神生活”来看“作务”这件事,这里并不存在什么宗教价值。本来,“作务生活”,一方面有伦理上的意思,一方面又有经济上的意义。但是,丛林的作务生活所强调的是,最终必须从“无功用”处走出来。

看来还应该解释一下“无功用”的含义。不过,这太专业化了,不易被一般人所理解,这里就不作解释。大体说来,禅的修行,注重事物在未生起以前,然后开始行动。我们这样理解就可以了。不过,所谓“未生起前”的“以前”二字,并非时间上的概念,亦非认识上的先验论。如此理解,才能符合“无功用”的原意。

五、丛林生活的中心思想。

佛教有“四恩”之说,即国恩、亲恩、师恩和众生恩四种,前三恩,是道德伦理,这易理解。可是,后一个“众生恩”,在社会上则不被人所常说。然而,倘若没有“众生恩”的思想,那么,就不可能充分理解人类。

我认为,报恩思想是东方思想的特色。至于“众生恩”之说,除佛教之外,尚不多见。丛林生活尤其以此作实践的目标。

“众生”一词,属佛教术语,其原意并非专指一切生灵。“生”在梵语中,本是“本在”(sattug)的意思,即指一切“存在物”。因此,应该把“众生”理解为“一切存在”。所谓报众生恩,通俗地说,即是对一切环境表示感恩的意思。这从思想史角度来说,相当于华严教义中的“事事无碍法界”。也就是说,不要残害自然物、浪费自然物。

在古希腊思想中,有征服自然的思想,后来渗透到欧洲人之中。这种思想,在很早以前,也渗透到了日本,在今天几乎成了一般常识。因为,新闻报纸经常说“征服自然”,不明真情的人民大众就随声附和,多被这种思想所毒害。颇为遗憾!在东方,尤其在日本,本来没有这种思想。自然,对于我们并不给予压迫的敌对力量,而是最亲密的“朋友”。不应克服自然而应亲昵自然。登富士山,并非征服山,而是亲近山。对大自然的山,我们只得爱护,或者说,应该加深对山的尊崇之心。日本人崇拜太阳,就是从亲近自然而来的。太阳并非仅是科学的对象,也不只是所谓热、光的发生原因的一种无情物。夏天,人们畏惧太阳;冬天,人们渴爱太阳。它是人类感情的对象。崇拜太阳,并没有什么不可思议,也并不是所谓原始愚昧的行为。对人来说,感谢太阳的恩,并行之以礼,这是理所当然的行为。

对一切众生感恩,并亲之以友,这是日本人的自然温情。而把这一性格进行理论化、体系化,则是佛教。而将其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则是丛林修行。其表现之一,即是爱惜自然。无论是水火还是食物,只受用可能受用的部分,不超出此范围。就水来说,我们认为,到处都有水,于是就滥用,这是我们一般人常有的毛病。可是,在丛林,只使用一杓水。水道的水,尽管丰富,但尽可能地节约,或使用于适当处。使用过一次的水,从不倒掉,用来浇灌花木,或洗杂巾。需要火时,便如烧洗澡水,则拾取庭园的枯枝落叶。需要扫地时,则用枯竹枝编制扫帚,用得不能再用时,则烧于灶下。诸如此类,自然给予的东西,尽可能地活用。这是对自然表示感激的一种方式。这可以说是从印度传来的思想。释迦说,穿粪扫衣。所谓粪扫衣,即收集世俗人丢弃的破布做成的衣服。丛林生活,就是继承这一传统精神的。和尚穿金yidong袈裟,有违佛教本来精神。

珍惜一切物品,是丛林生活的基本。我记得,在某一本经书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和尚听说山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僧,便上山造访。途中,看到河流中漂来一片菜叶,一和尚说:“如此不珍惜东西的人,不是高僧,我们不去求教了,回去吧”!另一和尚正准备回答时,看到河的上流有一位缠着破衣的和尚,手拿竹竿,跑来追这片菜叶。二人见此情景,不禁双腿跪拜在那位和尚跟前乞教。

以下的引文,是从拙著《丛林的修行与生活》中摘录的。原来是用英文写成的,后译成日文,因此,在语言措词方面,可能多少有点生硬。

“活用”的意义,在机械文明的今天,也许不太理解。此“活用”一词,表现了禅所特有的风格,不是“使物死”,而是“使物活”。这从经济角度来说,即是根据产品所具有的效力,尽可能地使之向最高价值方面发展。不过,禅并不从经济角度、力学家角度去看待事物,而是从“活用性”、“创造性”方面去看待的。善根、功德、利益以及凡是属于这一范畴的`词汇,都是承袭宗教的。禅对待真理的方法,最新鲜,最激烈。与此同时,对自然及其资源,还表现出一种尊敬的态度。在科学时代的今天,我衷心希望,要恢复我们对自然的这种感情;爱惜物品,“活用”物品,应为一般人所理解。

对自然的这种尊敬态度,与为了自己的所属团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观念结合起来,构成了丛林生活的基本指导原理。禅徒们在解释公案时,或多或少地以知解去领会,这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的心神引向抽象的领域,有不太注意生活的社会意义和实际意义的倾向。“空”的教义,旨在把个别佛教徒的思想从相对的世界中扭转过来。对于真正体会空的教义的人来说,“空”是用不着的。佛教生活的两翼,就是这样,在力与活动之间,巧妙地保持均衡的。禅僧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参禅者,必须发挥他的社会生活一面,不能停滞在对空与行动的考察。

现代生活,渐渐与自然疏远。我们对自然的尊敬之情渐渐消失,与这一事实有密切关系。科学与机械,资本主义与唯物主义相携并进的当今人类生活,轻视自然的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诚然,科学与科学研究,给人类带来了很大方便。但是,在我们有关实践精神幸福方面,我们仍未超出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一切。事实上,我们现在是困惑在弥漫世界的动荡不安之中。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体会“不可思议”,使我们复生。这个问题,无疑是困惑现代人的诸多问题最大、最根本的问题。

在丛林,早晨很早起床。凌晨三时,晨钟即鸣,五时即开始参禅。如此天还未明就开始工作,其意义何在呢?即节约日光。太阳从东方升起,为我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对此,禅林早起,是要求人们不应贪眠,不应无止境地睡觉。应不负于太阳,比太阳起得更早,开始工作。这是其意义之所在。

从科学道理来说,任何东西比不上太阳、草木、山川等自然赋予人类的价值。清晨日出,是太阳的特点;夜晚星明,是星的特点;春天草木丛生;冬天草木枯落,呈现出白皑皑的世界。雨并非是为了人类而降的;富士山并非是为日本人而高高屹立的。这些都是“自然”。而对这些说“感谢”,则是对无情物所表现的“情”,因此,说它是愚昧的原始民族干的事。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不少。其实这是因为现代人觉得科学才是万能的,并以此引为自豪的缘故。

然而,丛林生活则不然。它与科学观点和唯物主义正好相反。东方日出,光照人间,诚然值得感谢,但不能浪费日光。连一滴水也不能随便乱倒。春天,茶叶茂生,他们取其新叶奉献佛陀,表示感谢。看到原野上生长的那些不知名称的花草,他们感到这些都是佛的恩惠。可是,现代人,发明制造了机械,把自己弄成了机械的一部分,所以,他们不知道“物的可贵”。幸亏在日本还保侍着丛林生活。

传说,仙崖和尚摘草并为草作诗;明惠上人对横卧路中的犬行礼。这些都是感谢众生恩的行为。日本经常举行“供养”,这也是报众生恩的感情的表现。为使用秃了的笔立供养塔;为捕捉的鱼类在石头上刻经文,埋入地下;为被解剖的尸体,诵经超度,等等,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这些都是对众生恩的怀念。

综上所述,丛林所谓的众生恩,不仅仅是指人类,其中包括草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众生的含意,极其深广,泛指一切环境。就连宇宙间的一颗小星,哪怕只给我们照来一丝光线,我们也应感谢其恩。

六、丛林生活的出发点。

丛林生活,十分重视提高自尊心,所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就是这个道理。但真正的修行,就象《法华经》中的常不轻菩萨一样,决不轻视他人。即使是三尺童子或不知世事的婴儿,我们也不能以轻慢之心相待。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丛林生活是如何忍受屈辱的。这就是丛林修行的出发点。

道元禅师从中国回来时,有人问他修到了什么。禅师说:“别无所获,只得柔软心。”此柔软心,即是忍辱行。忍辱,属六波罗蜜行之一。非柔软心不修,大凡我们的心中有一种坚硬的东西,这坚硬的东西即是我慢心,是“我”在其中支撑着的。外界一旦触及了它,一定会爆发起来,似乎它就是最伟大的东西。然而,从禅的角度讲,我们必须修柔软心,没有柔软心就不能到达正道。

从学知识方面来说,柔软心即是不耻下问,虚心坦怀,四方求教。丛林生活中有“行脚”;这也影响了日本的武士修行。今天的行脚,似乎不太注意它本来的意义。行脚时,大体上应有几种心境。可是,近来却是一种徒步旅行式的行脚。在英国,妇女中的这种行脚热,屡见不鲜。但是,禅者的行脚,除行脚之外,还有更重要的目的。行脚只不过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而已。

我曾经解释过禅僧行脚的意义,其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行脚是两足的运动,身躯的使动,心神活动的外现。将拥有五六尺高、一百多斤重的身体不停地随心所欲地推动,这就是行脚的原理。此走动的方向,一旦向一定的方向前进,就形成了旅行,也许有人认为这毫无意义。但是,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心与身一致的自由活动。也许有人要说“这又怎么样呢”?其实,这种“自由”是很难统一的。举手投足,似乎没有比这更容易的事,但是,在“行脚”之外,我们人类何时能既心动、又举手投足,使其完美统一呢?他力宗派的人说“唯听”,可是,古往今来,“已听”的人究竟有多少呢?禅宗的人说,“看!看!”或者说:“道!道!”可是,古往今来,“已看到的”和“道得的”人,究竟有多少呢”使唤手足,活动耳目,都是筋骨上的事。比起手足来说,口、耳更容易活动。殊不知,我们并不是筋骨在活动,而是心在活动。行脚,也非脚在活动,实为运动。因此所谓行脚生活,并非脚的行走,而是心在自由自主的活动,老子说,圣人不出门,乃知天下事。如果想通过行脚去知晓天下事,那么,行脚一辈子,也是徒劳的。心的行脚,就是老子所言之意。

七、丛林生活的基调。

丛林生活中有所谓积阴德的说法,它是丛林生活的基调。所谓阴德者,通俗地说,即是行不被人知之德。现代,广告宣传已成为一种时髦,有了这些,商品才能卖出,新闻报纸的出现,可以说是一种“宣传欲”的发露。可是,新闻报纸一旦出来,则加快了本来的“宣传欲”的活动。当今世界,是一个新闻全能的时代。阴德却销声匿迹,不被提倡。然而,丛林生活在这一点上,却与时代相逆行,退居于无新闻的世界、不作广告的暗黑之中,只是“默默地行动”。

这样解释,也许还不能明白阴德的意思。上面,我说过“爱惜自然物”,这“爱惜自然物”,就是积阴德的行为。主动去做普通人不愿做的事,如扫厕所等,都是阴德。主动去做一些不给人添麻烦的事,也是一种阴德行为。有人也许说这些都是日常琐事,不值一提。的确不错,是一些琐事。可是,今天我们每个人的目标,不都是沿流在这些琐事深层的心理作用吗?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就可推测此人的器量如何。大到治理国家、从事科学研究、与周围人的交际等,在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都能积阴德。积阴德干什么呢?儒者说“必有阳报”,可是,禅者则说:“无功用”,或者说“立无缝塔”,不知从何处着手。“鸳鸯绣出任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如是积阴德才算真阴德。并非大小的问题,而是潜伏在其中活动的心的方向问题。

因为,它走在与现代生活完全相反的方向,所以,通常不被人所注意。从前如此,至今亦然。但是我们不是任何时候都生活在经济发达的世界之中的,不是仅以“giveandtake”为生活原则生存的。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居住在比这更广阔的世界之中的。这广阔是无限的,于是我们所看到的周围世界,就象在流水中写字一样,无迹无踪。佛教的“空”,难被一般人理解。阴德的世界,是“无功用”的世界;“无功用”的世界即是担雪填井的世界,所谓“空”的世界。历史上的梁武帝向达摩说:“我建寺度僧,为佛法尽力不少,有无功德”?达摩答道:“无功德”。这一公案,人所熟知。这里所谓无功德,究竟是什么呢?行善事,而且意识到自己是行善事,这从道德上、政治上来说,并无可非议,值得肯定。可是,从宗教上来说,它并不究竟。宗教是从超越善恶处而行动的。这样的行动,才能成为善事,成为功德,法尔自然的功德。这种功德,不仅仅是潜在于行动者的身上,而且潜在于一切众生身上。无功德的价值,就在于此。佛教称之为“回向”。从因果律的角度来看,应该向着自己,可是,却要变更方向,向着一般人。揭开如此不可思议的世界,即是丛林生活“微妙”之所在。

下面,我揭举几个问答,供读者参考。

问:一念不生时如何?

答:须弥山。

问:思念不起时如何?

答:木人登机织,石人夜抛梭。

问:自己贫乏,不识一字,如何依教奉行?

答:开门一看,不见一物。然来者却无一人空手而归。

这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问答。

生活的意义论文篇四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幼儿园教育也逐渐受到了人们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幼儿园教育中日常生活活动时间所占比重过半,生活事件是指人们于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生活变动或者情境,在幼儿园教育中生活事件一般发生于日常教学外,著名学者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只要有生活就会有教育,可见生活在某种程度也包含相应的教育意义。为加深对幼儿生活事件的认识,下面笔者就幼儿园生活事件的教育意义进行探讨分析。

二、生活事件之六一儿童节教育意义。

六一作为儿童所特有的节日,是每一个幼儿园学期任务中的一个重要活动,为让幼儿度过一个具有意义且快乐的节日,基本上每个幼儿园都会安排相应的六一庆祝活动,该活动为综合性实践课堂,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为幼儿、幼儿园以及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在六一儿童节活动中,无论是对幼儿园,还是对幼儿教师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考研着幼儿园组织管理、策划以及资源能力能力和教师实践创新能力,比如所编舞蹈动作新意性和到位情况,均直接反映出了教师能力,对此,开展六一儿童节活动,事实上是将幼儿园以及教师推向社会,接受来自社会以及家长的检阅。在六一儿童节活动中幼儿作为主体,自然也会参与到活动中,开展活动除了让幼儿感受到节日带来的快乐以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的机会和舞台,丰富其人际关系,促进幼儿能力、情感以及行为等全面发展。同时六一活动通常以班级作为单位来进行,幼儿参与到该项活动中来,在潜移默化可受集体责任感以及集体意识等熏陶,获得积极影响,继而为实现班级共同目标而努力。第二,有利于幼儿园品牌的宣传,获得家长以及社会认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学前教育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幼儿园也随之增多,在这种形势下,幼儿园所面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这些竞争主要表现为特色、生源以及实力等,简而言之就是品牌竞争。鉴于此,目前很多幼儿园把六一儿童节活动打造成为宣传本校的教育品牌,借助于六一儿童节活动塑造本校特色品牌,同时还可满足家长基本要求,给其带来情感以及精神上的双重享受,继而进一步提高家长对于幼儿园满意度,得到社会以及家长的认可。

三、生活之接待教育意义分析。

在幼儿园工作中,接待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接待时间以及人数等不以幼儿园意志为转移。接待所含内容很多,除了环境参观、教学展示以外,还包含学生每天到校时的接待,其教育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便于交流、沟通以及分享经验。借助于接待不仅可接收到来自教师、家长的不同反馈,了解幼儿园所存不足和缺陷,同时还可充分发挥幼儿园所具辐射作用,将其自身所积累下来的优秀经验传递给外界,以此为教师和其他幼儿园提供交流以及学习的平台。第二,可推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互动,便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在接待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幼儿之间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态度、语言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当家长将幼儿送至学校时,会和教师之间进行沟通,在沟通中教师可及时了解到幼儿的相关情况,基于此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借助于接待,将本院精神面貌、环境布局、教育质量以及办园理念等展示出来,以获得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以及认可,并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可养成良好习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教育生活中生活事件作为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和幼儿教学同样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本次研究着重幼儿园生活事件之六一儿童节活动和接待的教育意义进行了探讨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这些生活事件除了具备教育意义外,同时也面临着挑战,针对这种情况,在幼儿园教育中,应尽量弥合幼儿园正常教学和生活事件之间的界限,加强生活教育,使教学融入于生活,遵循幼儿成长以及发展的规律,同时尊重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天性,根据其自然本性以及身心发展规律正确引导,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教育。此外还应创设一个健康安全、积极进取以及宽松自由的生活教育环境,保证幼儿园教育的丰富、安全以及健康,以此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推动幼儿园的发展,获得最大化效益。

生活的意义论文篇五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社会变化迅速的时代,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竞争,大学生身心承受巨大的压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已被引进高校课堂,这不仅符合现代教育观,同时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作为新世界体育教育改革的初探,对于它的研究,为以后更好的开展此类活动,及至对新世纪的体育改革的推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现状分析。

2.1“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内容。

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分为两个层面的目标,包括5个领域: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在确定了目标之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内容包括:野外基本生活条件的获取、野外基本技能学习、简单生活用具的制作、野外基本设备的使用、基本体能训练、特殊技能训练、心理训练、野外综合训练、野外险情的处置、野外伤病的自救与互救、野外应急措施、野外求救信号的发放与接收。

2.2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身心问题及原因分析。

2.2.1当代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

目前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提高体育素质是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2.2.2当代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学习压力过大、营养不良或过剩、生活无规律等,但与体育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2.2.3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正值心理发展不平衡、心理变化激烈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尚不够强,在处理学习、就业、爱情等复杂问题时,常常会引起矛盾的冲突,容易产生种种心理障碍,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2.2.4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原因分析。

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在学业上,主要表现为过分紧张、不安,可能是自身和外界环境两方面的因素而引起的;在生活上,主要表现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差而引起的各种如抑郁、焦躁、神经衰落等心理问题。

2.3“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分析。

2.3.1“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分析。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能够有效地减缓人们心理紧张、调节情绪反应强度,增强人际交往;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2.4普通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目的与意义分析。

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目的在于以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为主要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提高对健康第一思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能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4.1增强体质。

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使大学生对身心健康的认知限于表面,而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一个全新内容,大学生不是被动而是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教师也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师生互动配合中,经过实践体验完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全面拓展,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等自然资源,使学生在享受在自然赋予宝贵财富的同时,增强健康体魄,提高适应能力。

2.4.2野外生活生存训练课程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地减缓人们心理紧张、调节情绪反应强度,增强人际交往;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千周,在目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健康不良的学生,除了采用心理学方法进行调节、疏通和治疗外,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各种体育运动也是心理健康恢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2.4.3增强应变和适应能力。

野外是一个变化多端复杂的环境,有很多事先预料不到的意外情况可能发生。如何面对并处理这些意外是对线一位学生的严峻考验。

2.4.4野外生存生活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每个参加过野外生存生活的大学生都知道团队精神在这项运动中的重要性,通过给同伴适当的`鼓励,分担其随身行李等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当前面临的困难,由于运动兴趣的趋同,大学生在新的运动团体中建立以运动项目为纽带的新型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大大缩短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对日后大学生处理好各种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开设能刺激大学生的锻炼欲望,增强体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和心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从而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形成经历正确的体育意识。

(2)“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能够为在校大学生创造一个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体育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心理朝一个良性状态发展,从而减少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

(3)“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需要全体同学通力协作,互助互需,从而达到同学之间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团结合作,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与大自然直接接触的机会,能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增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2建议。

(1)各高校应积极开展和尝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学校行政部门的领导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重要性,转变观念、增强意识,增加经费投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和体育课程资源,使这一全新内容走进高校体育课堂。

(2)为使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得到进一步增强,应该从提高体能和身体素质为切入点,掌握野外生存生活的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对一些实验效应进行科学的论证。

参考文献:

[1]姜丽.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意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

[2]姜丽.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活的意义论文篇六

内容摘要:瓦尔德斯的《诗意的诠释学》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结合符号学、诠释学和实验物理学审视当代文论中的核心问题,其鲜明的特点是强调理解与诠释与时俱进的品性,以及对文学历史的再概念化。作者在书中对艺术、科学与想象力的精彩阐释,对哲学、人文社科专业工作者和一般读者都会有思维的启迪和教益。

关键词:马里奥・j・瓦尔德斯《诗意的诠释学:文学、电影与文化史研究》。

马里奥・j・瓦尔德斯(marioj。vald6s)是多伦多大学比较文学中心荣誉教授,是20世纪法国、西班牙以及拉丁美洲比较文学研究的知名学者。其研究领域包括文学文本的本体论,比较文学历史以及诗学诠释学,出版的著作有:《文学文本的身份》(1985),《世界创造:文学的真理假设与文学研究》(1992),《诗意的诠释学》,《走近保罗・利科:诠释学研究》()以及三卷本的《牛津拉丁美洲文学文化比较史》()等24部。他1983年人选加拿大皇家学会(rsc)会员,1988年起担任现代语言协会(mla)副主席、主席等职。

《诗意的诠释学》是马里奥j,瓦尔德斯的诠释学系列著述中的一部力作。该书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结合符号学、诠释学和实验物理学来审视后现代主义背景下当代文论中的核心问题,其鲜明的特点是强调理解与诠释与时俱进的品性,以及对文学历史的再概念化。瓦尔德斯在书中旁征博引,使用大量文化文本(电影、小说、诗歌)论证了他所称之为“世界的想象建构创造生活的意义”的主题。他提出,美学形式的创造性要求读者处于一种非线性的思维过程之中,想象力的发挥能够引向新知识。而文学文本使读者进入一种互为作用的过程之中,世界在其中被再呈现、再建构和再想象,世界创造在文学文本中的丰富意蕴激发读者预想新的可能性。正是在这种发生在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于世界创造的创造性艺术中,瓦尔德斯定位了他的书名“诗意的”诠释学。全书分为四章:1。后现代语境下的诠释学;2。文本与自我:记忆,他者,团体;3。文本与文本语境:模仿与小说游戏;4。时期与过程:后现代性与文学的历史过程。

瓦尔德斯在首章开宗明义,点明后现代语境下诠释学的研究主题。为此,他回顾了西方诠释学经典的意义问题,但他没有因循盲信或泛泛介绍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概念,而是将论述主要建立在利科的理论之上,借助哲学与实验物理学,对意义问题展开了别具生面的讨论。瓦尔德斯观点鲜明,论述中充满个人的独立见解。他认为,意义问题是“一种集合生成的、个体认识的生活方式的更具普遍意义的语言问题的一部分”(5)。对于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以及诠释学关于所指与能指、无序与有序的争执,作者探究的思路是:“在我们居住的世界上关于有序和无序,关于与必然相对的偶然与随意以及最后关于自由与宿命的哲学问题距实验科学只有一步之遥”(17)。瓦尔德斯特别强调后结构主义理论与当代理论物理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相似性。为阐述秩序与无序的辩证关系,作者详细论述了他与法国实验物理学家艾蒂安・盖恩(etienneguyon)会话的经历,以及物理学实验的研究例证,给我们展示了一次发生在两个学科之间的迷人的对话;另一方面,作者紧扣所归纳出的理论,通过从物理学中引出的“奇异吸引子”的科学概念逐行分析了帕斯的两首诗歌“强制”(compulsion)和“返回”(retum),为我们提供了分析诗歌的具体策略。作者由此证明:文本在不同的理解背景中表现出的不同类型的知识的混杂性与多样性,而读者只能按照他们能够把文本情景化的程度去理解和诠释文本,“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符号学、诠释学和实验物理学是非常接近的”(15)。

对于文本与自我的关系,作者展开的探究也是“诗意的”诠释。因为阅读某个文学文本的结果就是要生成数量繁多的关系,文学文本会从这次相遇中激发出某种再描述的力量源泉。瓦尔德斯对文本诠释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有着深刻的洞见,他说“如果伟大的艺术品要继续辉煌下去而不仅仅是过去和过去情感的纪念碑,过去的意义正如它必须成为的那样,正在不停地被今天的读者再次创造成现今的意义”(25)。然而,这一过程的发生应当是这样的:“诠释者总是以信心和自满开始……然而,诠释者愈是深入研究他或她对先前理解的解释,文本就会越多地暴露先前未被想到的方面,结果到了最后,最初的理解会在寻求令人满意的和有效的解释过程中大为改观。当解释过程结束时,诠释者得到的是全新的理解;然而,这个新得到的理解如同最初的理解一样不堪一击”(64)。在“文本与文本语境:模仿与小说游戏”中,作者指出符号学与解构主义缺乏对诗歌文本的主观回应,故而对此作了重点讨论并指出:“诗歌意义的意义是一个非线性的方程式,它是一个动态系统的描述,它解读的目标不是寻求文本意义的终结,而是寻求在美学目的的观念中的开放性、成长和变化”(75)。艺术欣赏需要高度发展的想象力,并且在不断地接受人类创造力的多样性与丰富性的过程中获得经验与深度。于是,我们读得越多,展示的想象力就越丰富,我们就会越加努力去回应文本,从而在这个重要和根本的经验层次上获得的酬报就越大。

在最后一章,作者重点讨论了西班牙与拉丁美洲的后现代性以及文学的历史过程。作者从1963年起任教于多伦多大学,讲授比较文学与西班牙语,并在该校主持拉丁美洲研究讲座。在他长达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担任过加拿大、西班牙以及美国的多个学术团体要职,学养深厚,通晓多种语言,对西班牙和拉美文学尤其熟稔。而上个世纪的后半叶正是所谓拉美“文学爆炸”和后现代文学风靡全球的时代。关注人类重大的社会、历史、文化等问题的后现代小说家及其作品开始显示出重要性。因此,了解拉美的后现代主义的运动对于我们全面细致的考察与重新思考传统、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链接是必不可少的。作者的学术背景在本书中显示出令人惊叹的知识学养与批评视野,他在本书中细评的对象包括了这个时期主要的代表性作家作品,如帕斯、马尔克斯、乌纳穆诺、卡洛斯・富恩特斯、米歇尔・巴特、科塔萨尔等。在他切中肯綮的评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瓦尔德斯对待拉美后现代性的态度,作者发人深省地提出:“谁扮演了潘多拉,向西方的秩序观念打开了批判反思的盒子?”(113)他给出的回答就是被边缘化的文化对主流文化中心的反抗,拉丁美洲的文学由此首次显示了真正的非中心主义的叙事。作者最后对这一时期的'后现代性以及文学的历史进程作了展望,他充满激情地写道:“这是一个未确定的和不能确定的时期,但它还是一个人类进行非凡创造的时期”(124)。历史学家的真正任务必须被重新思考,历史真实性的关键问题也是文学历史的问题,目的就是开展对重写历史的阐释。

生活的意义论文篇七

生活是什么?生活本就应该是一个完完美美的东西,但是在某些人的'身上仍是不幸运的,生活就是一团散沙,杂乱不堪……就像:上帝赋于了这个世界,但是却没有把它赋于完美,不管人们怎么去努力都不会做到尽善尽美,总是有缺憾。

可是这个世界大概就是因为有了残缺才使这个世界变得接于近完美,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了残缺,人们也就无法知道这件事完美是怎样的,人们也就不会再有进步,不会有希望与追求,更不会有发展而言,因此残缺也是完美的奠基石。

就像做人一样,没有哪一个人可以说自己做的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没有一点的错与后悔。

生活中总是不尽完美的,它只给我们美的一半,而把另一半隐藏起来,总赋于我们热情,引诱我们去寻觅,却往往给我们留下的是怅然。人们往往在得到的时候同时也会失去某些东西,就像人们常说的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就像有时候我想到奶奶家吃饭,但书却在家里,就只能回家而不能到奶奶家。生活中是没有完美的,或许生活正是有了残缺才使你的生活跌宕荡起伏。人生是一条悠远的长河,如果没有樵石,没有落差,没有高低不平曲曲折折的河床,那么也就没有美丽的浪花和响彻云霄的涛声。如果生命没有残缺,那么就像徘徊在一潭沉寂的死水中,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才让生活出现许多磕磕碰碰。这样才有美的感觉,残缺的美更耐人寻味。那是一个小学寒假的中午。我去学校买东西,发现在学校大门口,围了许多的人,我上去一问才知道:有一个初三的学生,学习很好,可是在路上被汽车撞断了腿,由于家里穷,只的在学校举行一个募捐活动。谁知,天底下的好人还真多,一下就来了许多许多的人来募捐。他们很感谢这些募捐的人。这时,我也忍不住捐了一些。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它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生活的意义论文篇八

低碳生活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一种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包括以下一些低碳的良好生活习惯:

1、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惨剧。

2、养成随手关掉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

4、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5、出门购物,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

6、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仅仅能够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

7、每一天的淘米水能够用来洗手擦家具,干净卫生,自然滋润。

8、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又舒适,还能帮忙改善睡眠。

生活的意义论文篇九

前途多桀,命运多坎,一不小心我们就会陷入黑暗的深渊,此时此刻,你用无助的眼光向外了望,呆坐着伸出一双手,没有人会理睬你,更没有人会帮助你,你所能做的就是鼓足勇气,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这时,没有任何人会蔑视你,相反,他们会向你投来赞许的眼光,因为你已懂得了生活的意义。在这个形形色色的大干世界上生存,我们会付出,会奋斗,也会失败,沮丧,但我们要时刻记住:并不是每一次付出都会得到酬劳;并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被成功拥抱,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屈不挠,相信明天会更好!这才是我们生活应有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有意义!

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保尔经过与病魔的顽强抗争,以钢铁的意志征服了全世界,铸造了一个铁骨铮铮的钢铁战士,因此,他能够说:“我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度过了一个无悔的人生。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目的不在于坐奔驰车,坐宝马车,耀武扬威,而是在于: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这才是我们生活的意义!

努力奋斗,不为别的,只为不遗恨终生;奋发图强,不为别的,只为不白活一回;开拓进取,不为别的,只为拥有一个无怨无悔的人生!

生活的意义论文篇十

有些人认为,生活只有在很充实的时候,才有意义。但也有人认为,恰恰只有当生活不那么充实的时候,它才更有意义。

假如我们在这里对“充实”的理解为丰衣足食,生活高枕无忧。很明显的,对,以充实衡量,已经映出这些人的生活是多么清淡,表现出对生活的不满。相反,以不那么充实来怀念曾经,曾经的生活才算是有意义,折射出生活在富裕里的人,每天无所事事,对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已经厌倦,倒怀念为充实的生活打拼的日子,是多么有意义。

不难看出,两者都对生活不满,前者则是攀比的心很重,以后者的生活标准对自己的生活对比,向往却达不到欲望,在他的心里显得淡淡无光。后者对没有太高的要求,对已经达到的标准止步不前,甚至厌倦。我们都知道攀登无止境,永不止步,每一次幸运的降临都是为了让我们看得更远,每一次辛酸的回首都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这样的生活是不是更有意义!

有些人认为,我们很忙的时候,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的时候,生活才有意义。但也有的人认为,只有在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做的时候,我们能够静静地欣赏时光流逝的时候,生活才更有意义。

生活是忙碌的,但不是没有间歇的忙碌。无论你是学生,还是农民,是工人,还是……都在为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忙碌着。忙碌了一天的学生,工作了一天的人们,在静静欣赏时光流逝的瞬间,理出今天的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该做的事情做完了吗,还有哪些没有完成呢?为明天的事情做充分的打算,脸上露出惬意的微笑,感叹是多么美好!

是来自忙碌的工作,源于静静地欣赏流逝的时光,两者相依相存,丢弃其中一样,距离美好只会愈走愈远。

生活的意义论文篇十一

初2的时候,芊芊捧了一本许佳的《最有意义的生活》,我翻翻。里面的文字很平静,而我个人会比较偏爱韩寒式的,明媚中透着忧伤。所以只是翻翻。

车上的人一般多,我以最快的速度浏览浏览了一遍:上班族、小学生、中学生,大抵睡眼惺忪。车在n站停下了。我习惯性地往外看,突然兴奋起来,这个信息还没来得及传到大脑里我便挥手:“刘小雨!”她一眼便看到了我,然后随着稀拉的几个人一同上了40路,我正纳闷她家离学校这么近她怎么也迟到。她便一脸愁苦地抱怨说:“33路被学生挤爆了,等了两辆,用复杂的目光迎来它们,而它们又在复杂的目光中渐行渐远。”有时候付出是得不到回报的,这是真理。

下了车,我们的脚步都放得很慢,我们一路都在调侃。偶尔,我也会良心发现地冒一句:“走快点。”突然她叫住了我:“看,20块钱!”我循声望去,果然有一团纸似的东西在积满水的下水道口旁漂浮。我赶忙奔了过去,俯身捡了起来,那动作之速令人叹为观止。然后,我们的话题落在了分赃上。“20块很好分,一人10块。”她爽快地说。我也欣然接受了。随后大肆夸奖她――处处留心生活!还暗下决心要以她为榜样。老实说,我接受了这10元心里会有一丝罪恶感,因为我只是负责捡了,而发现它的“伯乐”并不是我呀。这想法在我脑子里停伫了3秒,转瞬即逝。后来也没想那么多了,只是心里特感谢上帝:多么美丽的巧合啊!雨天,一齐迟到,40路,漫步。我说:”嘿!迟到,真值!”小雨说,她有罪恶感。她还调侃说:“喂~你说掉钱的那人会不会看不惯我们俩?”哎,我比她麻木得多,弯下腰的那刻起,我的内心里所翻涌着的除了兴奋还是兴奋。不过,她很快便“觉醒”了,说:“不过呢,我也经常掉钱,今天算老天爷还我的。”我在想,捡钱这事就是这样:谁见着谁捡,谁捡了谁支配,就算交公吧,它也是无法再兜回到主人口袋里的。掉钱这事,好象为社会做了点贡献。

老实说,我以前并不是这样的。小学时,在走廊上捡了5元钱,忙交值日生,眼看着值日生又交给老师。然后一直到放学,我都盼呀盼呀,盼着老师能够表扬我,然后物归原主,失主能够满怀感激地看着我。再后来,第二天,第三天。老师都片字未提。终于,我失望了,一口咬定:老师私了了!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以至于导致我做了人生中第一件不可原谅的大事,我永永远远地记得那天:风吹,草低。在冗杂的菜市场,我捡了100元,然后虔诚地双手合十:“阿门”。再然后,一元,两元地霍掉了。交公?交哪呢?100元事件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因为那100元,还是妈妈帮我兑成块票的。尔后,每每大伙讨论捡钱的事,我总能把声音提高八个声调:“小样儿,本人可是捡过100元的人!”

中午,我和小雨各揣十元,附加星零小票去kfc改善伙食,我要了分墨西哥,她要了分老北京。吃得好不惬意!

那一天就这样充实而有意义地过去了。

生活的意义论文篇十二

出们或者不需要用电的时候随手关灯,并且关掉电源,拔掉插头,不是必要时尽量少开灯,这是第一步,也是提高个人修养的方法,尽量少坐电梯多走楼梯,不仅仅能够锻炼自己的身体,省下大家的电,为环保做贡献,也能够换回自己的健康。

相比开车来说,骑自行车上下班更是一个好的选取,既不用担心油价上涨,也不用担心坐太久身体不舒服,还能够起到锻炼的作用。如果开车时堵车的队伍太长,能够先熄火等候,静下心来休闲一会,听听歌,并且需要定期检查轮胎的气压,气量过低或者过足都会增加油耗。

有些人心理作用的认为把水龙头开得最大才能把蔬菜盘碗洗得更干净,这是不正确的,我们提倡用小水清洗。完美的浴室不必须要有浴缸,已经安了则未必每次都要使用,已经用了,请用积水来冲洗马桶。有些女性在洗澡时可能用掉四五十升水,能够节约的地方很多。

我们要少用纸巾,多用手帕等能够回收再利用的物品,保护森林,低碳生活。一只塑料袋虽然只需要几毛钱,但时它造成的污染却是五毛钱的几十倍,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牙刷和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等,因为制造他们所使用的石油也是一次性的。

生活的意义论文篇十三

生活,不是整天只知道看电视,也不是一直沉迷于游戏之中。生活,还需要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去充实自己。

西方统计专家指出,假如一个人的寿命为60岁,那么他总共有21900天。一生时间的用途分别为:睡觉20年(7300天);吃饭6年(2190天);穿衣和梳洗5年(1825天);上下班和旅行5年(1825天);娱乐8年(2920天);生病3年(1095天);等待3年(1095天);打电话1年(365天);照镜子70天;擦鼻涕10天。最后只剩下3205天,即8年零285天来做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你觉得自己剩余的时间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过一久再做也不迟的话,你就错了。只要你算一算生命的倒计时,你就会知道,时间原来是那么宝贵,每一秒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如果你认为人人都可以长命百岁,那么,你又错了。每个人的时间都长短不一,但是,就算你的时间很短,只要你能好好地把握住时间,合理地运用时间,你就是胜者;反之,就算你的时间很长,如果你只知道浪费时间的话,时间再多,也会被你消耗完。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了,但是我希望你能够继续做下去,你一定会得到回报的。

想要做有意义的事,就得先深入理解“有意义”这个词,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一件的确有意义的事。如果不理解“有意义”这个词的人,做出来的“有意义”的事,也只不过是他认为有意义而已。

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多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活不再枯燥,不再乏味,变得充满意义吧!

生活的意义论文篇十四

在人艺舞台上,《四世同堂》、《茶馆》、《骆驼祥子》……老舍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被一次次搬上舞台,成为经久不衰的保留剧目。在小学课本里,《林海》、《草原》、《猫》……老舍的这些作品陪伴我们度过了整个小学时代。

今年暑假,我终于有机会走进老舍纪念馆,近距离地瞻仰和拜访“老舍先生”。

老舍纪念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在纪念馆门外的墙上,老舍给自己做出了高度的概括: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看到这些文字,我对老舍先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漫步在老舍纪念馆,通过一张张图片和实物展览,我看到了老舍结交的朋友既有大政治家、名教授,也有老艺人、洋车夫。他会卖衣服为朋友接风,“真”是他的待友之道。

展览介绍了老舍先生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咿呀学语时,他就懂得了弱国的悲哀;执教英伦,他能更客观地看待别国和本国的文化;刚踏上文坛,他就开始了对国民性的探讨,寻求强国之道;抗日战争时,他化笔为枪,站在抗战宣传第一线;新中国成立,老舍又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回到他热爱的北京。

站在老舍先生最后生活的丹柿小院,我仿佛看到了正是这名文艺界中的“小卒”日夜不停、奋笔疾书、写出了最底层平民百姓的生活,写出了劳动大众的呐喊与呼声。老舍先生可以自傲的地方是“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做的一切我确实是做到了。”面对命运的不公,老舍先生宁折不弯,最后走向了太平湖。世上再无老舍……耳边响起老舍先生借王掌柜留在《茶馆》里的那句“遗言”:“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我会大声地对他说:“我们都爱你,没有人会忘记你。文艺界尽职的‘小卒’永远活在人民心里。”

参观老舍纪念馆,这就是我有意义的暑假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的意义论文篇十五

生活

的意义是在困的时候可以睡觉,是肚子饿的时候可以吃饭,是想念他人的时候可以打电话给他,是实在想不起他的时候,他突然打电话给我,让我突然想起他了。

生活的意义是我们都会健康地长大,不会经历那些丑陋的人生,黑暗的算计,彼此的仇恨,残酷的杀戮,无耻的嫉妒,我们穿着温暖的羊毛袜子,一步一步地走过自己的人生。十年前的蹒跚,现在的彷徨,而未来的十年越来越稳健。二十岁的时候谈着认真的恋

,三十岁的时候有

幸福

的家庭,五十岁的时候戴着老花眼睛给自己的小孩子讲他自己也不懂的数学题。六十五岁的时候可以在腿上放一张厚实的.毛毯在炉壁看年轻时候因为忙碌而一直没有看的书。

生活的意义是有一张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床,而不是把被子直接铺到地板上。

生活的意义是夏天终于悄然地过去了,而冬天却不知不觉地到来了。而你再也不会像年少无知的自己一样矫情地害怕寒冷的到来了。因为你知道当凛冽的寒风飘席而过,绿色会重新冒出枝头。再也没有

什么

事情不会过去了。

生活的意义是有一群彼此照应的朋友。在相聚的时候毫无顾忌地大笑,在分开的时候彼此挂念着,在别人面前只有彼此才知道的过去和笑话。在无聊的时候可以找到发短信息的人。即使有一天终究要散落天涯海角,可是曾经生命的交汇过的,曾经光芒万丈过的,曾经为彼此的委屈伤心地哭过的,那就可以在挥手的时候忍住伤心灿烂的微笑。

生活也是一种回忆

回忆是你觉得一切都已经过去那么久远,可是一闭上眼睛,一切又重新回来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6574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