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优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08:29:03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优质18篇)
时间:2023-12-06 08:29:03     小编:曼珠

公告是一种发布重要信息、宣传或通知的文本形式,它能够有效传达信息。总结应该突出重点,对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归纳。以下是历史学者总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请大家一起品读。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一

网络原创文学出现并发展已近十年,其所具有的网络特质让人耳目一新。由于其价格低廉、消费方便,在今天已经成为部分人群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网络原创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也显露出许多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将影响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原创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源于西方一种多人纸上角色扮演游戏的西方奇幻文学大量出现。到了90年代,随着诸多翻译作品如《龙枪》、《黑暗精灵三部曲》、《冰风谷》等在国内的传播,引起了一股奇幻文学的热潮。在阅读之余,一些创作者进行模仿和本土化,加入了中国的历史、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形成了“玄幻小说”。真正把玄幻小说的招牌打响的还是香港通俗小说家黄易,也有人说“黄易发明了一种‘玄幻小说’”[1]。

在这个时期,黄易创作了《寻秦记》、《大唐双龙传》等许多受欢迎的作品。由于在内地小说传播主要依靠租书店来进行,书籍传播速度严重受到限制,很多读者或难以租借到小说,或无法忍受每月一卷的出版速度,不得不寻找其他的方式进行阅读。在20世纪90年代末,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利用免费空间建立的个人网站。这些网站通过上传黄易作品的最新章节及其他作家的吸引读者,著名的有黄金书屋、卧虎居、文学城等。网站上的小说多以为主,其作品并没有改编作品中,其佼佼者《鬼吹灯》的各种权都无法保证。

(三)分级问题。

无论电影、电视还是传统出版业,中国目前并没有实行任何分级制度,而是统一采取一刀切的处理方式。而在都市、军事历史类的小说中难免有一些感情、血腥暴力内容的描写。每当面临网络扫黄和整治低俗文学的时候,这些作品就会处境尴尬,部分章节只好被删除修改,而作为以成年人为阅读主体的读者被迫和小朋友们共同分享这些作品。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二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络作为新兴的产业,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网络信息化时代,文学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更多的以电子书等形式活跃于网络中,而利用网络推广文学阅读成为人们休闲的新形式。在本文中,笔者在阐述数字阅读时代意义的基础上,对网络文学发展现状、网络文学阅读现状以及网络文学作用意义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深入探究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文学进行数字阅读推广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文学;数字阅读;推广;策略研究。

一、数字阅读推广的时代意义。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阅读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纸质文本,更多的是以电子资料的形式承载于网络中,而利用网络推广文学阅读成为人们休闲的新形式。数字阅读是指阅读的数字化,是将阅读内容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如网络小说、电子书、电子地图、博客等等,都是数字阅读的重要表现方式。数字阅读与传统纸刊物相比,具有搜索扩界、存储量大、易于保存、阅读便利等特征,这对读者来说,可以随时阅读书本知识,数字阅读拥有纸质图书所不具备的功能。数字阅读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文化创造模式,数字内容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带给人们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二、网络文学是数字化出版物的重要组成。

1.网络文学发展现状。

(1)网络文学面临的质量危机。

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不在于其数量,而在于作品的质量,在当前的网络文学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质量问题,这也是文学作品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网络文学的自由写作在为大众带来自由写作空间的同时,缺乏质量审核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网络站最初仅有榕树下、天涯社区等几家少数的网络门户,但随着站的不断分化,新站、博客以及个人文学主页呈现空前的繁荣现象,每天发布的网络文学作品数以万计,由于缺乏严格的质量审核,导致网络文学质量问题突出。

(2)网络文学的虚拟化繁荣与发展。

笔者认为网络文学虚拟化繁荣的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学作品作者个人造势以及网站的虚假繁荣;二是站的不断分化,使得作品、作者以及读者被不同程度分散,网站本身为实现网站表面的繁荣,通过操作数据的方式增加作品的点击量。网络文学的繁荣是指网站首页作品的点击量高,但对个网站内的各个栏目进行深入探究后才发现,阅读量不尽如人意。

对网络文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阅读对象、阅读途径以及阅读主体。

(1)阅读对象。

从文学体裁上来看,网络文学主要包括:网络小说、网络诗歌、网络散文以及网络戏剧等,在这些体裁的作品中,小说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一个重要体裁,在百度贴吧文学艺术专栏中,小说的数量及阅读量更是遥遥领先于其他文学作品。据报道:在当今时代,小说仍是中国人在选择图书时的首选,而网络小说也恰好满足了读者这一阅读需求。在网络文学兴起之初,安妮宝贝等写手的都市言情小说较为受欢迎,笔者对榕树下、汉语文学、网络文学在线等十几个站作品题材状况调查中显示:以搞笑、情感、武侠为题材的小说占据了网络文学作品的前三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穿越小说也逐渐成为网络小说中最为热门的题材之一,其基本要点为:小说中主人公因某种特殊原因离开自己所生活时代,穿越时空进入到另一个时代,并在这一时空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穿越小说的主线以情爱为主,因此,它也在题材划分上归类到言情小说一栏中,这类小说贯穿古今,极具想象空间,因此也备受现代女性的青睐与喜爱。

(2)阅读途径。

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途径有四种,分别为:小说原创网站、小说论坛、博客以及电子图书。原创网站是阅读最为直接的`途径,一些中文原创网站的日点击量均有数千万,通过对相关资料数据的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的文学原创逐渐拥有了庞大的读者群和较高的关注度。论坛是阅读的又一重要途径,在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为每位用户提供了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位用户均可在白板上书写,可发布相关信息,对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具有交互性强、内容丰富且及时的特点。博客又被称之为网络日志,它是通过个人管理、个人不定期张贴新文章来进行更新的网站,博客中的文学作品为博客拥有者个人原创,他们通过文学作品的质量获得读者的认可,将忠实的读者吸引到身边。从本质上来说,博客是论坛的演变,是阅读者较为固定的阅读途径之一。

(3)阅读主体。

互联网的强技术、高成本和潮流化,决定了网络文学的阅读主体应为年轻化、高端化的网民。网络文学阅读中男女比例相对于之前相对均衡,但男性读者仍旧是网络文学阅读的主流,这与网站的经营战略是分不开的,各大网站不仅对男性喜爱的玄幻小说加大发展力度,同时也为女性开辟了专门的通道和途径。

网络文学符合大众文化的阅读观念和概念特征,具有大众文化的流行性、商业性及庞杂性,从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文学不仅仅是大众文化,它也是大众文化中最为时尚的一种文化。本文对网络文学作用意义的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对网络文学在社会发展中价值和意义的分析。首先,文化的意义在于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文化要表现对中国历史、民俗以及区域人文的价值,人们以放逐享受生活的现实乐趣为文化消费的基本需求。文化是被用来消费的,大众在消费文化时,能感受到其中的快乐情调,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说,存在即合理,网络文学作为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其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大众需求。

数字化阅读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将阅读内容呈现出来,网络文学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与传统的纸质出版物相比,以网络作为终端能极大减少纸张的消耗、为读者提供了方便的阅读、较大存储量以及较低的成本。利用网络文学对数字阅读进行推广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策略:

1.完善推广方式。

在一些站中,文学作品的点击量和阅读量较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网站的推广活动效率及方案有待改善。以创世中文网站为例,在加强推广战略上,可以加强在各大网站的推广广告植入,将网站的节日活动以广告推广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增加网站的点击量,吸引更多的潜在读者。加强对优秀作品的积累,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吸引更多的读者,网站可以加强对新晋作家的支持与栽培,加强对优秀作品的积累。

2.拓宽网络推广渠道。

笔者根据网络文学推广的相关资料及数据分析表明,网站阅读量低的原因与狭窄的网络推广渠道是分不开的,大部分作品依然停留在少部分的平台上展示,而全渠道、多渠道的推广仅针对于少数的作品。为更好地的拓宽网络推广渠道,需各网站自主研发app,增加掌上阅读方式,更好地吸引读者。在自主研发app的同时,各网站还需要与腾讯文学、移动终端等加强联合,这样有利于手机阅读便利渠道。网络文学是于互联网共同诞生的文化现象,网络文学的萌发和催生了数字阅读活动,利用网络文学开展数字化阅读,能有效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高阅读效率。网络文学在方便人们阅读的同时,不断推进数字化阅读的改革与创新,这不仅能方便读者阅读、推进网络文学的发展,同时还能通过文学的发展及阅读方式的变革,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这对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琳.中国数字图书消费市场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

[2]肖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

[3]李新祥.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4]张韵.微传播环境下的全民阅读推广策略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

[5]王慧堃.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电子图书服务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三

编辑心理学的出现和发展都是社会进步对人们提出的要求,有其必然性和不可抵抗性,研究编辑心理学的特点和发展前景以及应用,不仅使高校老师受益,也使得编辑行业获利,从根本来说,享用成果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本文则关于编辑出版心理学展开探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兴事物越来越多,而且各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清晰,每个学科承担的研究内容越来越专一,为了应对新兴事物出现所带来的对新型学科的需求以及减轻旧学科的压力,编辑心理出版学应运而生。本文将从介绍编辑出版信息学以及其特点,高校老师教授编辑心理学所采取的方式,以及编辑出版心理学的应用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编辑出版心理学。

编辑心理出版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既结合了编辑学的特点,又涉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但又和这两门学科不同。编辑学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主要应用于现代出版事业。主要研究不同书籍,画册,报纸等出版物品以及其选题,写作,审稿,美工,出版等。既属于理论性学科又属于应用型学科,编辑出版心理学继承包含了它这两个特点[1]。心理学大方向属于理论性的学科,但近几年也被运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例如心理医生。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人格,行为,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情绪,认知等多个领域。现如今,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丰富快速沟通,使人们的认知越来越深化,同时伴随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因此,人们已经更多地开始关注心理学,并在很多领域已经投入运用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大致来说,编辑心理出版学承接了编辑学的研究内容,但却是以心理学为研究手段和途径,研究对象也变为编辑以及和编辑相关人员的心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描述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预测心理趋势,调适心理导向等。网络的兴起对传统的编辑行业提出了挑战,人们为了方便更倾向于接受电子化的咨询,如刷微博,看电子书等,当然还包括其他的视屏阅读视听阅读等途径。在这些新型方式发的压力下,传统编辑的焦虑感;作者写作动机的改变,题材和表现方式的改变;以及读者的兴趣变化,还有一些其他的编辑人员所产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编辑心理出版学所研究的领域,和编辑学一样,也是一门同属于理论型和应用型的学科。

二.编辑心理学的基本特征。

(一)交叉性。

编辑心理学由于是一门交叉学科,所以具有交叉性。编辑学主要研究编辑的工作原理,工作规律,并指导编辑进行实践。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等。由于人是主客观辩证统一的存在,所以编辑学和心理学在客观层面来说具有必然的'联系,编辑心理学算是心理学在现代编辑学里的发展,可以归属于应用心理学的分支之一。

(二)独特性。

编辑心理学虽然是对编辑学和心理学的继承,但是这种交叉却不是简单物理方面的重合,而是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编辑学相比,编辑心理学主要强调的是和编辑有关的心理活动问题,比如编辑的智力问题[2]。而编辑学则更加突出编辑的能力问题,如知识基础,政治素养等。其次和心理学相比,编辑心理学主要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对和编辑有关的心理问题做出研究,并预测其在以后的应用和发展问题。如揭示编辑在工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对以后的工作做出指导,使编辑事业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三)创造性。

人都是主客观辩证统一的存在,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就都具有再创造的能力。编辑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是人,研究的客体是编辑和与编辑有关的人员,以及受众,都是和人有关的活动,因此,编辑心理学在理论层面具有再创造的特点。实际应用中,编辑心理学对编辑在工作中的创造能力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探索性。

编辑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刚刚兴起,尚且还很稚嫩,理论体系,实践经验都还不完善,也没有宝贵的历史经验流传下来供以继承,因此需要现在的人们不断地进行摸索。可以借鉴其母体——编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参考国外的编辑心理学的研究经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不遗余力,不辞辛苦得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来使的编辑心理学这门学科更加的成熟,更加的完善。

三.编辑出版心理学的教学技巧。

(一)列框架,突出重点。

编辑心理学大部分还是属于理论型的学科,知识点广泛,所以教学时如果没有章法的进行,会很容易漏讲或是重复讲解。因此,列框架的方式可以完整的讲知识点总结在一块,教学的时候按照所列的框架,不仅可以解决漏讲的情况,还是得条理清晰,学生更容易记笔记,这从侧面来说,也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列框架不是让老师在讲解的时候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在完全讲解的时候有所侧重,突出重点,对困难的部分也要投入更多的时间。

(二)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也就是说要理论联系实际。编辑心理学在教学上虽然理论性偏强,但在实际实践中,有很好的应用性。而且,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也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的清楚,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0多研讨交流。

编辑心理学的新兴特性要求老师们紧跟学科的发展,经由人们的不懈研究,学科的发展进步可能会日新月异,因此老师要注意更新自己的知识量,多进行沟通和研讨,紧跟学科发展的脚步。

结语。

编辑心理学在编辑行业中的应用也取得了可观的成效,研究编辑的心理问题,解决编辑们在心理上遇到的压力和困惑,比如新兴媒体的繁荣对传统编辑行业的冲击,在这压力下传统编辑们的焦躁;以及编辑工作中对定题,选稿,定稿,排版的犹豫等。编辑心理学的出现,使得编辑人员的心理问题得到了系统专业的研究,对编辑行业的进步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四

消费者心理指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商品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一般是:先接触商品,引起注意;然后经过了解和比较,产生兴趣和偏爱,出现购买欲望;条件成熟,作出购买决定;买回商品,通过使用,形成实际感受,考虑今后是否再次购买。

消费者购买行为。

根据消费者卷入程度(卷入程度是指消费者购买时的谨慎程度以及在购买过程中愿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收集信息,选择判断,有多少人参与购买过程)和商品差异的组合主要有4种消费者购买类型:

(1)复杂型购买。发生在消费者初次购买那些卷入程度高、品牌差异大的商品的场合。多数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知之甚少,但因其价格昂贵,属于耐用消费品,故购买前的选择决策非常谨慎,要花费时间大量收集信息,多方位挑选比较。这种购买决策最为复杂。

(2)和谐型购买。发生在消费者购买卷入程度高,但品牌差异较小的商品时。这种购买因不同品牌的商品只要价格在同一档次内,质量功能差别不大,故不需要收集很多的信息或进行评价,卷入程度高主要因商品价格较高或不经常购买引起。决策重点在买不买,买什么档次的,而不在乎买什么品牌的,且更关心能否得到价格优惠,购买时间和地点是否方便等问题。

(3)多变型购买。发生在品牌差别大,卷入程度低的商品上。消费者经常变换所购商品的品牌,主要是出于尝试一下新东西的随意性,避免单调乏味。消费者在这类商品购买前,一般并不主动收集有关信息,只是通过广告等宣传媒体被动接受信息,对商品的品评也是发生在购买之后,而且即便对所购买商品的感觉不错,下次购买时仍可能更换品牌。

(4)习惯型购买。发生在消费者购买卷入程度低,品牌差异小的商品时,是一种多次购买后形成的习惯性反应行为。消费者经常购买某种固定的品牌,并非出于忠诚,而是出于习惯,当货架上没有这种商品时,消费者会毫不犹豫地购买另一种看上去十分相似的产品。

显然对于不同的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企业的机会不同,促销的重点也不同。同时,企业在设计和导入cis,尤其是vis时,必然也要以不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类型为基础,使vis起到识别企业产品、诱导购买的'作用。

表征示例消费者面子心理。

在面子心理的驱动下,消费会超过甚至大大超过自己的购买或者支付能力。营销人员可以利用消费者的这种面子心理,找到市场、获取溢价、达成销售。

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趋向于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消费者在很多购买决策上,会表现出从众倾向。比如,购物时喜欢到人多的商店;在品牌选择时,偏向那些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在选择旅游点时,偏向热点城市和热点线路。

推崇权威。

消费者推崇权威的心理,在消费形态上,多表现为决策的情感成分远远超过理智的成分。这种对权威的推崇往往导致消费者对权威所消费产品无理由的选用,并且进而把消费对象人格化,从而达成产品的畅销。

爱占便宜。

刘春雄先生说过:“便宜”与“占便宜”不一样。价值50元的东西,50元买回来,那叫便宜;价值100元的东西,50元买回来,那叫占便宜。中国人经常讲“物美价廉”,其实,真正的物美价廉几乎是不存在的,都是心理感觉的物美价廉。

害怕后悔。

每一个人在做决定的时候,都会有恐惧感,他生怕做错决定,生怕他花的钱是错误的。按照卢泰宏先生提到的就是购后冲突,所谓购后冲突是指:消费者购买之后出现的怀疑、不安、后悔等不和谐的负面心理情绪,并引发不满的行为。

心理价位。

任何一类产品都有一个“心理价格”,高于“心理价格”也就超出了大多数用户的预算范围,低于“心理价格”会让用户对产品的品质产生疑问。因此,了解消费者的心理价,品牌企业位,有助于市场人员为产品制定合适的价格,有助于销售人员达成产品的销售。

炫耀心理。

消费者炫耀心理,在消费商品上,多表现为产品带给消费者的心理成分远远超过实用的成分。正是这种炫耀心理,高端市场,同时利用炫耀心理,在国内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有助于获取市场,这一点在时尚商品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攀比心理。

消费者的攀比心理是基于消费者对自己所处的阶层、身份以及地位的认同,从而选择所在的阶层人群为参照而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相比炫耀心理,消费者的攀比心理更在乎“有”——你有我也有。

企业在开发产品的时候,策划人都会对产品进行一系列的品牌规划。当产品进入市场与消费者面对面的时候,产品的品牌规划成功与否,看消费者对产品接受程度和购买心理就可以得到结论。下文我们就来分析下消费者的购买商品的对品牌的选择。

当购物者确定要买的商品后,他就要决定买哪种牌子。有时他们同时作出这两项决定,例如购物单上写的是汰渍,而不是洗衣粉。但如果消费者是先确定商品再选择品牌的话,他往往要经过几个步骤才能作出决定:

消费者首先根据相对简单的标准考虑一系列的品牌;然后经过仔细的分析比较后选中一个。对消费者购物方式的观察表明,他们把商品从货架拿到购物筐里平均要用12秒。这种购物速度说明消费者选择品牌的主要依据是他们平常对各种品牌的了解,而他们获取商品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广告。

消费者对所需商品的分类能够对他们获取商品信息的方式产生影响。例如,他们将商品分为日用品和特殊用品。日用品又细分为水果和厨房用品;特殊用品细分为法国式餐饮食品和野餐用品等。在购买特殊用品时,如果消费者不是对这类商品特别了解,他们则要更多地受到店内促销信息的影响,而不是凭记忆和经验。如果是购买日用品,则情况相反。

消费者行为理论。

消费者行为理论是市场营销的基础理论之一,但最早开始研究消费者行为理论的专业群体却是经济学家,不过,经济学家的研究局限于消费者行为的经济分析,并且使用了过多的理想化假设。

(1)消费者行为理论既涉及群体行为,即不仅要研究个人自身的行为也要研究人与人之间行为互相的机制。

(2)消费者行为理论不仅关心消费者的商品购买行为,还关心消费者使用和处置商品的行为,一般的企业往往强调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但是孤立地研究顾客购买行为只能形成对消费者的不完全了解,并且处置商品的方式还可能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长期影响,所以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该鼓励顾客正确地处置因使用自己售出的商品而产生的各种垃圾。

(3)消费者行为理论不仅研究实物商品的选购和消费,还研究数字产品、服务和观念的选购和消费。

(4)消费者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消费者行为理论要研究的一个问题,因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不是要鼓励或者利用消费者的不理智的消费行为,而是要引导其向理性的方向发展。

(5)消费者行为理论又称买方行为,因为它不仅研究最终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研究企业的采购行为。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五

论文摘要:采用华东师范大学桑标编制的《社区青少年心理现状调查问卷》,抽样调查南昌市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有17.59%的人存在人格特征与人格发展障碍,21.47%的人承认自己有情绪方面的问题,26.36%的人有行为适应问题,48.62%的人在人际交往方面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方面也多数持肯定或积极的态度。结果表明南昌市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预期情况好,但是仍存在一定问题,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教育。

论文关键词: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

社区青少年是指16岁到25岁之间,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没有进一步就学的青少年。社区青少年群体具有青年群体的普遍特征,但他们由于家庭教育的失当,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出现盲区以及社区组织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他们不参加全日制学校的学习,没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也不受任何一级组织的管理,游离于学校和工作单位之外。

现阶段我国社区工作与管理体系还未建立、完善,对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还只是停留在主观意识的判断上,很少有过专门针对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严格的调查统计,而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本课题基于对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关心,及时准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动向,建立和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进行了此次的调查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二)方法。

调查过程中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桑标编制的《社区青少年心理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人格特征,情绪和行为发展,认知发展,与人交往和行为表现五个部分,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题目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客观题有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主观题需要自行填写。

(三)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302双份输入、纠错、建立数据库,进行spss160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人格特征与人格障碍方面。

社区青少年所处的环境要比一般青少年更加不稳定,其人格特征较一般青少年来说更容易偏离正常的文化期望范围,形成不良的个人倾向和行为反应模式。据上海市一项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社区青少年在敌意,妄想,焦虑,强迫,抑郁等方面都要比一般的青少年更严重,人格问题较为普遍。

从数据看出社区青少年在人格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2、依赖性人格障碍:有7859%的人承认自己仍靠家人供养,没有独立性,其中男生占16%,女生84%。他们虽然渴望能够独立出来,但是认为自己没有自立的能力,还有一部分的人非常满意现在的情况,不愿意参加工作,承担责任。

(二)情绪和行为发展特征方面。

与同龄人相比,情绪困扰从高到低的排列是:挫折无助,自卑感,压抑忧郁,自负,焦虑不安,敌对怨恨和悲观绝望。

1、自卑:有3541%的人报告自己存在着自卑情绪,尤其为女生。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面临急剧转变的关键时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且走向极端。

2、孤独:有477%的社区青少年表示通过网络交友排解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他们感觉生活无聊,需要与别人沟通,但是又由于网络使青少年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少,更加加深了他们的孤独感。

3、焦虑:有30%的人报告自己因升学,就业感到压力很大,人际交往,生理方面等问题也是焦虑感的来源。

4、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在不断的受到挫折后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数据分析中有176%的人自己有习得性无助的感觉。

5、压抑苦闷:有2340%的人是压抑苦闷的。对于社区青少年来说,周围的情感支持往往相对处于弱势,父母不太关注其情绪状况,对社区青少年的理解和帮助不足,导致社区青少年的压抑失去最安全的释放口。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困扰他们最大的情绪问题主要是挫折无助,但男生与女生困扰不同的地方是,男生为自负情绪所困扰,而女生较多的是自卑情绪,检出率为06%,男408%,女031%,男高于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7,p=0028)。而随着学历的升高,他们在就业,生活方面的要求要比低学历的人要求高,所受到的压力也越大,越容易产生挫折感。

(三)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对于青少年来说,父母是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报告说有6749%的人认为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好,8756%的人认为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好。较之于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社区工作者和青少年的关系更类似于服务与被服务,指导与被指导之间的.关系。2536%的人表示与他们的关系好。

网络人际交往关系在之前也有提到,它对于社区青少年的成长既有正面效应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社区青少年作为一个闲散于社会的未成年人群体,为了减轻心理压力,需要寻找友谊,寻找心理支持。

(四)行为特征与行为适应问题。

在各种压力源下,青少年出现了一系列的行为问题,最突出的一个就是网络成瘾问题,绝大部分的青少年报告自己曾经去过网吧,有5840%的人报告自己在网吧停留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以上。

社区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感情用事,自我监控力弱等特点。另外,由于社区青少年的特殊生活状态,极其容易用上网来发放时间,填补空虚的生活。3240%的人说靠玩电子游戏以打发时间,逃避压力源带来的压力。

(五)认知特征与认知偏差。

认知方面主要有对自己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社区青少年对自己的评价是正性的,他们在用三个词来描述自己时,发现使用比较多的有积极,乐观,自信的人,较少的人使用如自卑,忧郁等负性评价。

出现这种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归因偏差。有5551%的认为是事情的成功与否在与运气,在韦伯的三维度归因理论中,运气归结为不稳定的,外在的,不能控制的维度,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时,他就很可能成为一个守株待兔的人,什么都不做而期待着运气的到来。

三、讨论。

总体来看,南昌市社区青少年虽然存在不少有关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但是比预期情况要好,而且在与桑标研究的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心理现状的对比中发现,南昌市社区青少年的状况普遍要好。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南昌的经济发展并不是很发达,所受到的生活压力较小;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社会上对社区青少年的关注越来越多,无论是从家庭教育方面还是社区工作者方面都社区青少年的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六

摘 要:回顾三十年的成长历程,有过欢乐幸福时光,有过失败也享受过成功,承受过自卑,也使我学会了关爱、感恩,学会了坚强。工作后作为一名教师经常会帮助自己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深切地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感受到社会对合格心理咨询师的急切需求。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心理辅导来解决心理问题,从而能更好的生活。

(一)我的心理发展史。

我1980年10月出生在一个农民教师家庭。祖上种地,父亲是民办教师,后通过考试转正,母亲在家务农。我在家是老大,还有个弟弟。自幼家境贫寒,印象中,父亲一直向我们弟兄俩灌输的思想就是要好好读书,脱离在农村种地的命运。母亲一直教育我们要节省,因为我们是弟兄俩个,家庭负担较重。从小我在父母眼里,就是一个非常听话懂事的孩子。亲戚邻居们都夸我聪明,勤奋,踏实能干,成绩优秀。我也一直认为自己各方面都比较优秀,基本上按照父母的要求生活,成长……初中中考时,我16岁,面临人生第一个重大选择:是继续升学读高中,还是考中专,将来早点就业?当时,我特想读高中,因为我一直就是不服输的性格,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要能做到。我很想读我们当地最好的高中,考上我梦寐以求的大学。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1996年填报志愿的情景:当时我已经填了高中志愿,但是我们副校长把我喊进办公室,让我重新考虑。因为之前我爸爸就已经和校长打过招呼了,让我填报中专。记得那天下午,我课没上,骑车回去问我妈妈。我母亲向我讲了家里的经济状况,让我填师范,如果考上,尽快就业,下面我还有个弟弟也要读书,负担重。我虽然心里很不是滋味,但由于我一直比较听话,是父母眼里的好孩子,最终我还是顺从了父母的意愿。不出所料,我顺利考上了师范,在当时等于拿到铁饭碗。在我们农村人眼里,很是羡慕。可说实话,我并没有觉得很高兴。到了师范,我积极参加自考,希望通过自学,实现自己大学梦想。因为我不甘心,每当我走到天中校园门口时,我还总觉得有点遗憾,没进入高中读书。

当初不应该读中专。一边教书,一边自考拿到了大专文凭。小学最初几年,工作上感到并不顺心。虽然我起早贪黑,刻苦努力,但是,始终觉得教书不够自如。我音乐,体育,美术,一样不精通。我感到自己教书枯燥乏味。我这时才发现自己一直以来只会读死书,我觉得小学老师要棋琴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我一度认为自己并不适合教小学。当时我很苦恼,彷徨,甚至怨天尤人。我尽心尽力,三年的小学工作,还是得到了大家认可。后来我又调到中学任教。一进中学,我带了两个班语文,一个班班主任,课务很重。工作上,我处处争强好胜,很想表现自己,结果有的人际关系又没有处理好。繁重的课务负担把我压得喘不过起来,再加上由于自己平时说话比较直,只会教个死书,得罪了中学部分领导。最后,三年初中教学下来,我又被调回原来任教的小学。

重新回到小学教师岗位后,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同事们不理解,社会上的传闻,自己压力很大。我确实有点想不通,工作上,我勤勤恳恳,尽心尽职,教学成绩并不算差。为什么却得不到大家认可呢?自卑的心结从此在我心里埋下了根。我甚至有点自暴自弃,打算放弃教师职业,出去打工。工作上没了激情,人也精神不振。焦虑、困惑、抑郁等等让自己抬不起头来。这时弟弟又读了大学,考了研究生。我更不甘心,我总想证明自己。后来我又利用工作业余时间做生意,但生意并不理想。2006年,我又迷上了彩票,结果亏了好几万。此时的我众叛亲离。07年,我儿子又烫伤,在南京住院二十多天。接连的不顺心,巨大的压力甚至让我想到了死。07年我准备离家出走,最终在父母的劝说下,妻子(妻子是中学老师)的感召下,想到自己活泼可爱的儿子,我又回到了温暖的家。父母帮我还了债,妻子也原谅了我。此时我痛定思痛,决定静下心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通过不断自我充电,加强与同事交流,我在小学工作岗位上还算得心应手。这几年,我和孩子们一同学习,一同进步,工作上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二)、我的奋斗目标。

我今年三十岁了,回首往事,经历坎坷,酸甜苦辣遍尝。我对自己总体评价是:勤奋刻苦,正直善良,感恩乐观,有责任心,性格要强还算开朗。我也清醒自己的性格弱点和不足。在情商培养,心理健康方面还需要多学习。人活着就要奋斗,就要追求自我的实现,我要不断学习有益的新知识、接受科学的新鲜事物,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同时人的一生离不开集体和人群,我们做人就要做正直的人,时时坦诚以待,处处与人为善。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生活、面对一切。没有问题的时候,我们避免问题,发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回避问题。当我们无法改变周围的环境,我们就改变自己的心态。总之,我们要自己生活的快乐,还要能带给别人快乐,这就是我的人生的目标和追求。

二、我要成为心理健康辅导员。

(一)成为心理健康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

1、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辅导员在参与心理辅导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确保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辅导员首先需要建构好自身积极健康的内心世界,树立起适应时代的、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这样心理健康辅导员才能承担起有效辅导来访者,使其心理健康的责任。

2、积极的人格魅力及真诚的爱心:

人格力量是心理健康辅导员能否给辅导对象树立榜样的决定因素,也是心理健康辅导员工作是否具有凝聚力与说服力的首要因素。良好的性格特质是心理健康辅导员在工作中向辅导对象展示并感染辅导对象的人格力量的一个内容,总的说来,应该是活泼热情,大方有礼,谦虚大度等。同时,作为一个心理健康辅导员还要有爱心,要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只有有爱心才会博得对方的信任,有了信任,对方才能接受你的心理辅导,也就是说,对待每一个心理有特殊问题的人,都要想方设法发自内心的帮助他们。

3、基本的心理学知识。

加强心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心理健康辅导员与辅导对象心理工作的必备条件。心理健康辅导员要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心理学理论的学习。

(二)如何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合在自己的工作中。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我所面对的对象是小学生,在现今社会大背景下,空巢家庭、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隔代教育等一系列现象的出现,使得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加强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防备心理疾病,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具体的心理健康辅导方面,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了解辅导对象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辅导员应对每一个辅导对象的品德,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性格,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方面了如指掌,以便日后发现辅导对象产生问题的根源,为以后的具体辅导打下基础。

第二,了解辅导对象常见的心理障碍及特殊群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健康辅导员不需要像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那样掌握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但是需要了解辅导对象心理障碍的一般表现及特殊群体的一般规律,以便对辅导对象的相关心理障碍进行敏锐的判断,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

第三,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的原理与沟通。

技巧。

心理健康辅导员应会做一些心理咨询的基础工作,并注意采取适当的工作方法,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我的职业奋斗目标。

加强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的奋斗目标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辅导员,让自己与时俱进、把握现在、建设未来、与辅导对象共同成长!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永无止境。在心理健康辅导员本身成长过程中、在帮助辅导对象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艺术。科学的道理不难理解,而将心理健康辅导的技术个性化地应用于每一个督导对象,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需要长期在实践中摸索完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是一项艰苦卓绝的任务,未来的道路崎岖而漫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必将积极学习、认真对待,努力的自我探索、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力争做好这份十分困难但却意义重大的事业。

参考文献: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七

内容提要截止二十世纪末,关于太阳系形成的假说已有一百多个,但这些假说仅能说明太阳系存在的部分事实。因此本文提出:太阳系的诞生,导源于银河系中的一次并行的黑矮星之间的天体碰撞事件;碰撞中伴随着巨大的能量转换和能量释放过程;随能量的转换,物态上也起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太阳元素和地球元素。随之,有关太阳系物质的起源、物质存在状态、物质存在状态间的联系以及太阳系运动的动力学原理诸方面的问题都得到了顺理成章的解释。

主题词黑矮星天体碰撞能量转换。

地质研究表明,我们人类居住的星球——地球,是在50亿年前由一个完全熔融的球体凝成的,球体外面环绕着稠密的大气层,其中有空气和水蒸气,可能还有挥发性很强的气体。

这一大团炽热的宇宙物质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样的力量决定了它的形成呢?这一有关我们的星球和整个太阳系的起源问题,是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萦绕在天文学家头脑中的一个谜。自十八世纪起,由于天文观测资料的丰富和积累,对宇宙认识的扩大和深化,各式各样的太阳系演化假说蓬勃发展起来,到二十世纪末,太阳系演化假说已达一百多个。这些假说的提出和论争,使人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太阳系的认识。

但是,在目前已经提出的上百个太阳系起源演化的假说中,都是从太阳系目前结构和运动的某些特征出发,它们都仅只能说明一部分现象。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假说能够圆满解答太阳系的多种多样的现象,本来,探索太阳系的起源是有许多困难的,这是遥远年代以前的事,没有一个人目睹这个过程,一切都只能依靠今天的事实和分析来论证。目前,太阳系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是多数学者的看法。

但地质研究表明,地球的早期,表面分为泛大陆和泛大洋,现今各大陆是由泛大陆分裂以后的碎片飘移而形成的。各大陆板块的形状、地层、制造、岩相、古生物群落的分布、古气候及地球物理特征等,都说明了这一点。地球早期的这个形态特征表明,它是从一个更大的星球上被撞下来的含有花岗质壳层和基性岩壳层甚或是包括冰水壳层物质的碎片演化而来。假若是由星云凝成的,就不可能有地球早期的这个形态特征。

基于此,考虑到地球元素的起源(地球不具备从星际物质合成地球元素的条件)、天体演化等因素认为:我们的地球、包括整个太阳系的诞生,起源于一次天体碰撞事件。发生碰撞的两天体应为演化到最后阶段的暗天体——黑矮星。两这个黑矮星,一个是作为太阳系诞生的母体矮星——原始的日球,一个是作为太阳系诞生的父体矮星——原始的木星。

设想,原日和原木,本为银河系家族的成员,它们沿各自的园形轨道绕银心运行。从太阳行星系运行轨道平面与银道平面有很大的交角可以推知,它们绕银心运行的轨道是平行的、并行的,它们彼此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均以250km/s的速度绕银心运行。由于它们彼此间有万有引力作用,使它们的作相向运动。终以8500km/s的运动速度发生倾斜碰撞,由此诞生了我们今天的太阳系。

碰撞大约是这样发生的:

碰撞首先使原日的冰水圈层破裂为大小不一的碎块,并由原木获得相当大的碰撞运能,以极大的初速度,飞入太阳系外层轨道,成为今天数目众多的慧星。紧随其后,是原日的岩石圈碎裂,形成较大的和较小的碎块,并由原木获得碰撞初速度而具有要当大的动能。这些获得动能的大小不一的碎块,首先在原日面发生摩控滚动运动,使部分动能转化为自转角动能,脱离原日后,这些自转角动能继续保持,成为今天各大行星及其卫星的自转运动能量的由来。考察今天九大行星赤道处的自转运动线速度自远(冥)而近(水)分别为0.3、18.6、19﹒1、10.2、12.6、0.25、0.47、0.02和0.03km/l。一般来说,由远至近有由大变小的明显趋势,这是由于它们所获得的初速度,以及它们在日面作摩控运动时间及自身的质量等几方面综合因素所决定的。如距太阳较远的海王星、天王星和土星,是较早被撞下来的壳层碎块,它们在原木那里接受的碰撞动能大,初速度高,在原日面作摩擦滚动运动的时间长,所以自转速度和脱离碰撞主体星原日的运动初速度高,所以处于外轨道,且自转速度快。而火星、地球、金星及水星等,随后相继脱离碰撞主体星原日,原木所具有的冲击动能已相继递减。从原日面摩控滚动的跑道已越来越短,而且膨胀的气壳物质已大量生成,阻力大增,所以,它们从原木那里获得的动能、初速度,以及自转速度也相继递减。而冥王星是首先被撞下来的,为什么它的赤道处自转运动线速度明显较低呢?这是因为,那时的原日固态冰水壳层尚未来得及气化,故摩擦系数小,因此,其赤道处自转运动线速度也十分明显地较低了。

天王星的姿态有些特别,它实际上是侧卧着的,就象一个旋转的陀螺一样。它的这种运动姿态说明,原日面可能并不平坦,有高大的山体,在她获得绝大部分自转动能,就要脱离原日面之时,在她的一侧撞到山体,使她顺过未脱离原日面,形在了她特别的运动姿态。她也有能量将山体撞离,为后来者开辟道路。

值得指出的是金星,它有与其它行星相反的自转运动方向,它的自转角动能的获得,有别于其它行星的成生方式。它不是从原日面滚动,而是在原木面滚动而获得自转动能的。因为它是趋向于最后形成的行星,当它生成的时候,原木(可能仅余下坚实的核部)已经深入原日壳层深部,仅露脊背,仍有相当大的动能,被原木掘下的(而不是撞下的)原日壳层块——原始金星,在原木坦露的脊背上滚动着获得原木的动能及自转角动能,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运动初速度,当然远不及其它行星大,因此处于内轨道,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自旋运动方向,当然与其它行星的自旋方向相反,且能量较低,自转周期很长,达243天逆向旋转一周。

碰撞中,原木亦粉身碎骨,脱去外壳层,核部与原日作用,亦使自身的产分动能转化为自转角动能,并以较大的残余速度脱离原日,并超越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飞入外轨道,成为今天的木星。脱离碰撞现场的木星,伴随大量的气化物并裹携大量的碰撞碎块,在木星以残余速度飞入轨道的途中,部分被抛撒于后,成为今天的小行星带,未能挣脱木星引力场的,则成为木星的部分卫星及木星环。

太阳也在这次碰撞事件中获得自旋角动能,所以,太阳也有自转运动,且与行星自转方向相同,碰撞中(伴随气化),赤道处的遭扭力最大,两极最小,故至今太阳赤道处仍以25日一周的速度旋转,而轴部则以35日一周的速度自转,如是不考虑原日和原木原有的自转角动能,以及大量碰撞碎块后来又被太阳及九大行星吸引而陨落,使自身自转角动能改变这些后期因素的影响,那么,太阳的自转角动能应和九大行星及其卫星的自转角动能相等,或要大些,因还有原木对其碰撞的推动力这一重要的因素。

还应该进一步说明的是:为什么原木对原日的碰撞所产生的九大行星的运行轨道不是长椭园形?这一问题也是可以说明白的。由于原木对原日的碰撞,大部分碰撞动在碰撞中转化为热能,产生了大量气化物质和尘粒,在碰撞中迅速膨胀,形成气壳,这些随碰撞而产生的迅速膨胀的气壳,可能充斥了现今太阳系范围的大片空间。因此,碰撞产生的行星原始胚胎在进入运行轨道的运行过程中,受三项力的作用:第一项力是与原日球呈切线方向的运动惯性力,这是从原木那里获得的,是行星进入椭园形轨道运动的主要动力源。其二是日球对它的引力,此项力起初与惯性力呈90°交角,并随行星以切线方向脱离日球后的逐渐远离而逐渐张大,使切线运动变为抛物线方向运动。但这两项力综合作用下所产生的运动轨迹只能是长椭园形轨道。因此,还有第三项力的作用。这第三项力就是伴随碰撞作用而迅速膨胀起来的浓重的气物质及一其相伴的尘粒物质对新行星的阻力。这第三项力的作用,使原先可能产生的长椭园形轨道变得近园形一些。而作为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的运动轨道则有所差移,较其它行星轨道要扁些,呈蛋形。这种差异是由于其首先被撞下,气壳物质尚未大量形成,所以,其被气物质的阻力作用的改造的时间和大小要短一些、小一些的原故。而那些较冥王星诞生更早的彗星的轨道,才真正是长椭园形的了。另外,原日在原木的碰撞下,也要产生向环绕中心方和的运动,亦为原因之一。

这些伴随碰撞而膨胀起来的气物质后来又到哪里去了?它们一少部分被九大行星俘获,成为今天九大行星的水壳层、气壳层,一部分落回日球,而大部分则被日球的辐射压吹走,逸散到星际空间去了。你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当彗星靠近太阳的时候,总是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永远背向太阳,那正是太阳辐射压的作用。

九大行星俘获这些气物质的本领是不一样的,质量越大的行星引力越力,俘获的气物质越多,越远离太阳的行星,引力半径作用范围也越大,所以能俘获的气物质也越多。故远离太阳的质量较大的行星均成为气体巨人。我们的地球质量恰好。离太阳不过错也不近,故俘获了恰到好处的水物质、气物质,在地球上便诞生了生命。而较地球稍近太阳一些的金星,虽有与地球相仿的质量,也只能俘获一些密度稍大的co2,而更接近太阳的水星上就只有稀薄的大气层了。

在天体碰撞事件中,伴随着巨大的能量转换和能量释放过程,其一是动能间的转换,其二是动能向热能的转换,其三是压力势能释放引起的向热能间的转换。

动能:

这里g为万有引力恒星。要确定两天体的碰撞动能,关键在于取何r值,即两天体半径之和。我们假定原日和原木具有现今太阳系的总质量和木星的质量,分别为2·1030kg、2·1027kg,有天狼伴星般的密度(即3.80·109km/m3),依此计算的结果是v=8529km/s,若视原木以8500km/s的速度撞向原日,则原木所具有的动能为145·1039焦耳。此动能在天体碰撞中,少部分转换为太阳系成员的自转运动角动能及环绕运动的动能,而大部分则在天体碰撞中转换为热能。

压力能:

固态天体内部具有极高的压力能是一个很少涉及的研究领域。以致许多天文现象得不到合理的解释。我们知道,气态物质的压力能可以用压强p和体积v的乘积来表示,固态天体内部的压力能,同样也可以用压强p和体积v的乘积来表示,而单位质量物质所具有的压力内能值,则可以用压强p除以密度d求得。

若原日那般质量(2·1030kg)的天本坍缩为天狼伴星般平均密度的天体,内部压强和单位质量所具有的压力能值随深度变化的情况是:

深度压强值单位质量压力能值。

4km8.09·1019pa2.12·1010j/kg。

19km3.85·1020pa1.01·1011j/kg。

100km2.04·1021pa5.38·1011j/kg。

1009km2.68·1022pa7.05·1012j/kg。

5000km2.36·1028pa6.2·1018j/kg。

5008km(核)1.91·1030pa5.0·1020j/kg。

这里,再以压力能的释放为线索,说明地球、月球的形成过程:

在说明地月形成过程之前,必须首行解放说明,原木和原日为具矮星态壳层结构的天体,其壳层结构为:外壳层为轻元素的原子核和自由电子的紧缩态壳层,内壳层为较重元素的原子核和自由电子的紧缩态壳层,越向内壳层原子核中的中子比例数越高。

原木对原日的碰撞,使含有原日不同壳层物质的碎块被撞下,成为地月的原始坯胎。原始地月坯自原木获得碰撞动能,首先在原日面摩擦滚动,将自身部分动能转化为自转角动能,并将部分动能由摩擦滚动传递给日壳,使日壳亦产生自转运动,与此同时,即在内部压力的释放过程中开始膨胀,随膨胀,各原子核拉回属于自己的电子,成为常态化学元素,这些不同的化元素又进一步按电负性的不同,进一步结合成为分子,从而完成矮星态物质向常态物质的过渡。当地月坯完在这一物态上的转变,并获得相当大的自转角动能就要脱离原日面之时,即成为化学成分不同的熔浆态,原外壳层成为花岗质熔浆态,内壳层成为基性熔浆态,由于原属内壳层的基性熔浆态一侧内能(压力能和热能)更高,压力能转换热值高,所以形成的熔浆温度更高,甚至可以出现部分高温气化态物质,且基性熔浆较酸性熔浆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因此,少部分基性熔解浆稍先脱离日面,成为新生的月球,稍后,熔融的新生地球也脱离母体,追随新生的月球而去,双双飞入绕日运行轨道。月球的自转周期与绕地转动周期相等,都是27.32日,一面永远朝着地球,且其绕地转动方向和地球自球方向一致,好象地球的一部分一样,且月球岩石是由玄武岩、辉长岩、苏长岩一类的基性岩石组成,正说明了月球的这种成因。因此,月球和地球,是从一个胚胎中分裂而成的孪生兄弟。无独有偶,冥王星及其卫星,也是一对孪生兄弟。

这种太阳系新生成员的熔融状态,从火卫一和火卫二的外部形态也可以看出,它俩的个头不大,呈三轴椭球体状,它们的这种形态说明,它们是以熔浆态,快速飞离原日的过程中就很快冷凝的。如果在进入轨道后再缓慢冷却,那就只能成为两轴椭球体。甚至是正园球体了。它们的这种形态,同时也说明了在太阳系诞生之初,气物质对它们的阻力作用。

在太阳系的众多卫星当中,也不乏逆行的卫星,那是因为有一部分卫星在诞生之初,亦以行星的姿态出现。在它们以后的统日运动过程中,被附近运行的大行星体捕获,因而成了大行星体的卫星,由于辅获方向的不同,产生了正向和逆向运行的运动形式的区别。

至此,有关太阳系物质的物质起源,物质存在状态、物质存在状态间的联系以及太阳系运动的动力学业原理诸方面的问题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八

跆拳道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项目,随着比赛环境的不断变化和规则的改变,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运动员之间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的差距日趋缩小,运动员要想在紧张的比赛中持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并取得好成绩,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战术水平,而且还要必须拥有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比赛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临场发挥技战术水平、体能的前提和保证。心理训练它的作用在于挖掘心理潜力、发挥心理优势,促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最佳的竞技状态。心理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引起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高度重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九

从美国心理学会52个分会以及80000多名在册会员来看,我们不难理解心理学研究视域的无限扩展与延伸的程度。与中国的十几个心理学分会相比,美国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无疑更为广泛。近年来兴起了环境心理学、生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认识神经科学等新近研究取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立相应的心理学分会。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的心理学分会都与应用心理学紧密相关。这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代心理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妨看一下美国心理学会口号的变化。1892年霍尔建立美国心理学会,创始目标为:“为了促进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1944年将其修改为:“把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一种职业和一种促进人类福祉的手段”。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心理学发展的应用性轨迹。对应用心理学的重视正是当代心理学日益多样化和精细化的根源,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注意到心理学并非是铁钦纳所说的与应用无涉的、纯粹的科学研究。

事实表明,心理学在历史上本来就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行发展的学科,而且应用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更体现了心理学发展的生活化。另一个导致心理学多样化的原因是,在过去的历程中,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了人类心理的部分真理,但是把它们与完整的真理混淆了,也许当我们追问意志主义者、构造主义者、机能主义者、行为主义者、格式塔主义者、精神分析者以及认知主义者的观点对或错时,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更好的解释也许是,它们都是部分正确,只能揭示人类复杂心灵的一部分,还有很多是暂时没有揭示出来的。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心理学应该是多样的,它的解释的是人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它多样性就像人的多样性一样,这对于那些希望寻求普遍心理规律的人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二、心理学科学化统一的现实困惑。

当代心理学视域的无限延伸与扩展给心理学自身带来了无限困惑,心理学史的研究一再表明心理学的统一道路是充满艰辛和坎坷的,而心理学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称之为科学,是心理学统一道路的最大障碍。1897年威廉詹姆斯曾对心理学做过这样的描述:“心理学不过是一连串的事实;一点有关看法的闲谈和争吵;仅仅是描述水平的分类和概括;一种强烈的偏见,即我们有心理状态,并且状态是由大脑决定的:但这并不是在物理学表现其规律的那种意义上的单一规律,也不是任何结果都可以从中推演的那种单一假设……,这不是科学,它仅仅是对成为一门科学的期望。”在威廉詹姆斯对心理学的科学性发表言论40年后的1933年,海德布雷特也得出一个与其十分相似的观点:“心理学还是一门没有做过伟大发现的科学,它还不像化学有奠定其基础的原子论、生物学有奠定其基础的有机体的进化原理、物理学有奠定其基础的运动定律那样,有为自己奠定基础的发现,也没有发现或认识到能让心理学统一的原理,心理学还没有赢得它统一大业的伟大胜利,它还没有获得既令人信服又似乎真实的综合和洞察。”

从威廉詹姆斯与海德布雷特有关心理学科学性和统一道路观点的惊人相似来看,从威廉詹姆斯到海德布雷特的40年间,心理学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从海德布雷特到80年后的当代,心理学的科学性与统一性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这不能不让我们怀疑:心理学是否有所进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心理学的科学性与统一性的探讨虽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但是传达出多种不同的声音。科克曾表达这样一种观点:“与其说心理学是一门单一学科,还不如说心理学是几门学科的综合;有些学科是科学的,但多数是不科学的。”因此,在科克看来,将心理学视为“心理学研究”可能要比视为“心理科学”更合适。显然,科克的这一主张已经认识到心理学的多样性。与科克持类似观点的还有致力于整合心理学的斯塔茨,他对当代心理学做过这样一个评价:“心理学的各领域已经发展成了独立的实体,至于他们的相互关系则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规划,各研究领域都是在孤立的状态中发展,根本没有谁要求把它们自己与心理学的其它部分联系起来。”

美国心理学家布洛斯基曾担忧地说:“也许心理学的衰退正是整个西方世界丧失神经的一部分,甚至惊呼道心理学是一门危机的科学。”显然,以上学者持有一种悲观论,大多数心理学者都对心理学的科学性与统一性抱有怀疑的态度,这正如马卡罗佐认为的那样,基本的过程和原理构成了心理学的核心,它们在过去的100年中基本保持相同,各分支学科只是将相同的核心内容、过程和原理应用到不同问题上。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关切上,理论心理学家希望通过提出一种包容性的文化观来整合与统一心理学,使其成为统一的科学心理学。其中,金布尔与斯塔茨曾试图将心理学放置到自然科学的框架下来探讨,即他们的统一观支持的是心理学的科学文化观:“心理学对统一的美好期待是来源于这样的简单事实,即认为各种各样的学科都近似于自然科学。”

金布尔还认为心理学的各种构成成分都可以采用自然科学模式来调和。心理学者威尔逊则认为可以将心理学的分歧放置到进化论的逻辑框架下来进行调和。然而,心理学的其他文化观是很难接受上述观点的,尤其是“第三种文化”从心理学的多样性出发,很难接受将心理学统一于自然科学的实证心理学或生物科学的进化论之下的观点。因此,围绕着心理学能否成为一门统一的科学的争论,在当代仍是一个热点问题。学界对心理学的科学性持有以下3种观点:心理学只是一门前范式学科而不是科学;心理学研究太主观,达不到科学标准;心理学部分是科学,部分不是科学。事实上,人作为复杂的社会实体与自然实体,至今还没有一个心理学学派能成为心理学公认的范式,虽然当代心理学正朝着研究人脑的单细胞活动以及制定信息加工模型的方向发展,但是仍不能肯定认知心理学能够成为统一心理学的科学范式。目前心理学中也缺少或者至今尚未出现一个理论能够解释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往往是一种理论适用于解释某一水平的心理活动,就不能解释另一种水平的心理活动。例如,完形理论能解决知觉,但对记忆无能为力;条件反射理论能解释学习,却不能说明人格。可以预见,多样性仍是当代心理学的主要特征,而对研究主题多样性是心理学分裂的表现这样一种观点,目前仍不能肯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心理学的多样性与精细化有利于对人类心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将变得更加开放,多种方法与理论的灵活选择有助于更为准确和全面地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

三、未来形态的心理学———搭建沟通的桥梁。

当代心理学观点的多样性以及有时相互冲突的特征是未来形态心理学的主要特征,正如荣格曾预测的:“假设只有一种心理学存在,或者假设只有一种心理学原理是一种不能容忍的专制,是一种伪科学的偏见……,即使这已在科学精神中发生了,也不应该忘记,科学不是生活的知识大全,实际上它只是人类思维形式之一。”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心理学应该是多样的,它解释的是人的行为,它的多样性就像人的多样性一样。葛鲁嘉曾对目前心理学存在的形态进行归纳,认为心理学共包括6种形态: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哲学形态的心理学、宗教形态的心理学、类科学形态的心理学、科学形态的心理学和资源形态的心理学。他还认为,各种不同形态的心理学不仅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现代科学心理学实际上并不是简单地清除和埋葬了其他形态的心理学。相反,那些不同形态的心理学实际上成为了被埋藏的矿产,它们仍然存在着,并在特定领域里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虽然当代心理学中科学形态心理学一枝独秀,统领心理学发展的风向标,但其他心理学形态仍存在,只是处于被忽略的边缘地带。这种心理学多样性共存的观点也预示了心理学的另一种形态,即心理学的未来形态。未来形态心理学的发展是基于心理学其他形态基础上的自然演进,这不是人为的,而是自然发展所产生的。未来形态的心理学必将在吸收心理学的诸多形态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而这种未来形态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仍以多元化为主要特征,这种特征彰显的是作为价值而存在的各具形态的心理学。虽然目前还不能清晰地预测未来形态心理学的具体理论、方法取向,但是可以预见未来形态的心理学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心理学观的开放与兼容并包。传统心理学,尤其是科学心理学始终将实验主义、实证主义和个体主义作为其主要特征,而未来形态的心理学所持有的是一种大心理学观,它将心理学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改变心理学的自然主义和生物主义倾向;强调主观自觉性的个体与群体心理的研究,既注重对行为的研究,又注重心灵体验与价值观念的研究,以改变机械主义与个体主义倾向;强调主客统一方法的运用,既注重实验方法,又注重现象学方法,改变单一实验主义或现象主义倾向。

第二,心理学研究取向与方法的多元与综合。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在《心理学导论》中指出,取向多元、日趋综合是当今世界心理学的一大趋向。因此,当代心理学要综合利用神经生物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各种观点解释人的心理及其行为的形成机制。因此,未来形态的心理学不是同意或不同意某一流派,而是从各派的研究中得到一些有益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是综合性心理学发展可资借鉴的资源。

第三,强化理论研究和理论建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水平。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假设的传统心理学给心理学带来了崇高的科学地位,也给心理学带来了恶果。以行为主义心理学来说,它导致了重视实验数据资料的积累,而忽视理论建构,造成了盲目的实证研究和严重的理论贫困;也给心理学带来了自恃清高和对其他心理学传统的盲目排斥,使心理学的发展缺少必要的前瞻性和丰富的文化滋养。未来形态的心理学应更加注重小理论的大综合、大理论的新建构以及大小理论的和谐发展。

第四,理论与实践由“分离”走向“对话”。在心理学史上,除了铁钦纳主张“象牙塔”式的纯科学研究外,几乎每一个心理学流派都主张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从美国心理学会分会中应用心理学所占的比重就可见一斑。目前西方应用心理学主要应用于人事行政、工业生产、商业消费、学校教育、心理咨询、司法、医疗卫生和国防军事等领域。然而西方心理学的分裂曾一度导致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相互贬低和仇视,这种局面未能促进心理学的整合发展,反而加剧了心理学的分离。因此,未来形态的心理学要扭转这种局面,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相结合,使其从各自分离走向相互对话。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学的多样性并没有导致心理学的进一步分裂,学科愈来愈精细化反而促进了学科的深入发展。为了避免心理学陷入虚无的相对主义泥潭,心理学的多样性必须被冠以科学之名,也就是说,多样性的心理学应该在各具形态的心理学之间建立起相互沟通、信任、尊重的氛围,打破心理学理论间“不可通约”的教条,将“第三种文化”作为沟通心理学的历史形态与未来形态的桥梁,在此基础上,使心理学成为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相对整合性的科学。尽管在多元文化和后现代背景下心理学的科学化与统一道路漫长而艰巨,但我们仍对此抱有乐观态度。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

为了消除受术者悲观失望的情绪,应使受术者明确,整容手术方法及达到的效果,整形美容外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维护、修复和塑造人体美的医学,许多整形美容手术实际上就是一种改造和优化人体线条的技术手段,是在人体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手术,通过这种手术改善原来的不足,使之尽可能达到一种和谐的美,而不是绘画。所以,不能像其他消费一样,相互盲目攀比,把期望值定的太高,只要术后看上去比过去强(有些手术尚待1a以后),那么手术就是相对成功的,对于严重缺陷或畸形者,也只能通过整容手术改善其外观与功能,指导受术者具备一种正确的审美观和美学意识,这也是进行心理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

2.做好整容手术者的心理状态评估。

做整容手术的人大致分为5种类型,即强迫意识型、缺陷障碍型、单纯美容型、缺陷恐惧型、精神障碍型。他(她)们有的有明显畸形,有的基本正常,而有的本身面容就很美,由于各种原因而要求施行整容手术,其中一些人向家庭隐瞒,并不顾社会舆论的压力而来,以追求通过整容手术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美。所以,接受整容术者的心理是特殊而复杂的,我们医护人员必须要对整容受术者的心理状态做好评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解除受术者的思想顾虑,这对于提高手术的满意率是非常重要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很多美容爱好者在决定做美容整形手术前,往往承受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但由于美的吸引及对美的追求,使他(她)们能够冲破各方面的压力,而决定做美容整形手术。根据笔者的观察,约有70%以上的受术者心理状态是健康的,都能与医护人员很好地配合并诚恳认真地听取医生的安排,从而使手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也有一些受术者心理负担过重,往往在精神上受到较大的创伤,因而对于接受整容手术有一定的心理障碍,通常他(她)们常把容貌上的缺陷视为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不幸,常将事业、恋爱、婚姻、家庭上的失败归咎于容貌上的缺陷,这些人往往对自己现有的容貌会倍加爱惜,并把改变现有的容貌与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结合起来,这些人往往寄希望于整形美容手术,极想通过手术马上就能变得俊俏美丽,受人喜欢,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他(她)们决不容许手术有任何差错,对手术过程和术后反应极其敏感,并常常在捕捉医生的眼神、讲话的语调以及旁人对其的看法和对手术的评价,还常常会误认为手术后正常的反应是手术感染或是手术失败,常常极端地去推测手术的后果,而增加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由此看来做好术前术后的心理指导非常重要。

3.手术前的心理指导。

受术者住院之后,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上往往会不习惯,并感到寂寞,术前常处于恐惧、幻想、多疑、自卑等复杂的心理状态。根据受术者术前这种心理表现,做好心理指导,对于整容手术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31热情接待受术者医护人员必须要有热情和蔼的态度和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对受术者讲清手术方式及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同时我们找做过手术的受术者,谈谈亲身体会,使受术者了解到医护人员对其手术治疗方案很负责,准备工作认真细致,因而感到亲切、温暖、放心。

32帮助受术者解决心理问题要耐心听取受术者对苦恼和要求的尽情倾诉,同时要注意关心体贴受术者,保护受术者的自尊心,理解受术者的心理,明确受术者的要求,尽可能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如同受术者多交谈,鼓励消除自卑心理等,帮助病人自己从心理困扰中恢复过来。

33鼓励受术者增强信心应根据不同的心理表现,给予针对性的术前心理指导,通过开导鼓励增强其信任感,使受术者感到护士对他(她)们的关心是真诚的,以解除其精神负担,使其消除顾虑和恐惧心理,充满希望和信心。

4.术后心理指导。

由于手术的创伤,术后会给受术者带来一些不适。如:视力受限、行动不便、饮食困难等。受术者可能会出现急躁、易怒等现象,以致影响术后的康复。为此,医护人员必须做好术后的心理指导。

41给予精神安慰要多关心受术者,安慰其安心养伤,保持乐观的情绪,要从生活上给予多方面的照顾、关怀和体贴,使其感到医护人员都在关心他。因而从心理上得到安慰,解除或减轻其精神上的痛苦和生活上的困难,保证充足的饮食和睡眠,精力充沛,使伤口早日愈合。

42做好受术者思想工作在护理和治疗中,应耐心地向受术者说明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和并发症,让受术者做到心中有数,做好思想准备,以免出现一些不正常的反应。其同时也告知有关注意事项和术后自我护理保健方法等,使受术者有充分的理解和正确的认识,必要时还须注意做好家庭的工作。如:与受术者交谈,应积极支持医护人员的工作,以求得治疗及护理上的支持与配合,这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误解,更重要的是对受术者的心理上会起到极大的安抚作用,从而更积极地配合治疗护理。

43受术者的康复指导受术者除精神调养外,还十分需要给予充分的营养,鼓励受术者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及功能锻炼,使其早日康复。

总之,通过护士的语言、行动来调整和恢复受术者的心理平衡和自我调节能力,解除顾虑,改善情绪,增强信心,配合手术,大大提高了整形美容手术的效果。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一

学生在价值多元的时代,面对越来越多的选择,也伴随着更大的考验。价值观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价值关系抽象概括的结果,是价值主体价值认知发展的最高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以理想、信念和信仰三种形态出现。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价值主体注意、认识和接受价值客体与自身的关系,其次是评价和组织各种价值关系,最后成为价值主体相对稳定的价值系统。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巨大的选择自由,对爱之对象的抓取和放手以及投入和放弃之间的频繁转换,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不稳定的人格、微弱的人际关系、自我怀疑、自我疏离感与认同危机。[1]大学生在价值多元的时代,面对越来越多的选择伴随着更大的考验,更多的自由产生更大的不安,如果他们的价值观不能在教育中得到较好的提升,可能会导致价值主体在人群中渐渐迷失自我。

一价值观。

从不同的学科视角,理解价值观的涵义会有很大的差异。心理学学科认为,要诠释价值观概念,必然与价值主体的行为息息相关。如布赖特·怀特认为,价值观是深植人心的准则,这些准则决定着个人未来的行为方向,并为其过去的行为提供解释。施瓦茨认为,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越情境的目标,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或其他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黄希庭认为,价值观为人们用来区分好坏的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通过对价值观定义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价值观包含这几个特点:一是相对稳定性。价值观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概括获得的观念结构系统。一旦形成就会使人自觉或不自觉的以自己的价值标准对客观事物做出价值判断。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由于价值观拥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当社会经济基础、政治条件等发生变革,价值观迟早也要发生变化。旧的价值观被淘汰,新的价值观会被接受。二是社会性。人们对某种事物的价值判断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受到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制约。价值观念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中各种物质条件、精神条件及其相互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相应的社会状况催生对应的价值观念。三是复杂的观念结构体系。价值观的观念结构体系是多层次的。从价值观的主体来看,既包含个人高层次的理想、抱负,也有较低层次的基本需求和要求,同时也包含了个人习惯化、大众化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所有这些价值观念经过价值主体的编码加工,形成了有层次的观念结构体系,价值主体对生活相对稳定的态度随之就形成了。

价值心理是对价值客体与主体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是价值主体的内在需要直接激发的一种心理活动。价值观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价值关系抽象概括的结果,是价值主体价值认知发展的最高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以理想、信念和信仰三种形态出现。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价值主体注意、认识和接受价值客体与自身的关系,其次是评价和组织各种价值关系,最后成为价值主体相对稳定的价值系统。价值主体正是通过这些一系列的活动不断建构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1价值客体的感知和接受。

价值客体的感知是价值主体对直接呈现的价值客体的一种认识和感受,是对价值客体的形象性的认识。它是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的'一种察觉和发现,注意到价值客体的存在。如学生愿意听教师宣讲雷锋精神。这种感知既依赖于客体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如刺激的新颖性、对比的强烈性等,也随着价值主体自身的心理状态而变化。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价值主体会从情感上产生一种自愿行为,开始会用更积极的情感和态度重新思考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相互关系,超越单纯的注意行为,如学生会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凡是能够从感知方面吸引价值主体的事物,就会从情感上肯定它。但价值主体对事物本身还是缺乏清楚而深刻的认知和体验,仅局限于愉悦感和满足感的积极反应。

2价值认知和评价。

面对外界的刺激,价值主体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领会,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对价值事件个性化的理解。知是行动导向,实践是伴随着价值选择的。实践后价值主体会运用自己的内在尺度对现实的价值关系进行科学评判。比如行动后获得了满意感,价值主体将会赋予行动以价值。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的认识,最根本的尺度是主体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主体总是有意或者无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喜好来认知和评价事物,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不同价值主体的需要是大相径庭的,由此也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认识。一些事物对某些主体有价值,但对另一些主体则不尽然。价值主体需要受到一定社会关系和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与此同时,价值主体的需要也是社会引领和创造的。所以,价值主体的需要也不是纯粹主观的,而是主体的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在主体意识中的自觉反映和要求。[3]引起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的认识的又一尺度是兴趣。它是以价值主体的喜好增强主体对客体的关注度。凡能够激起价值主体兴趣的,就能得到积极的评价。兴趣和需要有着紧密的联系,但相比而言,通过需要判断事物的价值一般具有间接的性质,而兴趣则要直接得多。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主体除了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来判断事物价值的大小,也会有意无意地运用社会规范和价值准则来进行价值和意义分析。一般而言,符合社会规范的事物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价值主体正是通过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和接受,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化过程。价值主体正是基于以上各方面,深刻地把握和理解自己的需要和喜好、事物的价值属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价值客体有了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形成独特而稳固的价值观念体系。当然,一个人的价值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价值主体的认知、体验和分析判断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一个人的价值认识水平对价值观的形成非常重要。

3价值内化和组织化。

有关态度学习的理论都一致认为人类有“一致性的需要”。需要维持自己的信念的意志来保持心理平衡。价值主体在价值的感知和接受、认知和评价过程中不断地将各种价值观念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中,由于价值主体所在环境的变化、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知识经验的丰富等,极有可能会产生冲突。认知失调带来的不安会让价值主体重新调整自己价值体系中的各种观念。在持续的将各种价值观念进行内化的时候,会遇到多种与价值相关的情境,价值主体会不断地思考各种价值之间的关系,克服其间的矛盾和冲突,糅合成一个价值体系,并且会逐步地确定占主导地位和具有一般价值的价值。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价值主体的实践活动发挥着尤为关键的作用。正如李顺德教授所言,价值关系只有在主体的实践中才会形成,实践作为现实的、具体的决定者和体现者,标志着价值关系和价值的形成、建立,标志着需要与不需要、满足与不满足的界限。[4]一个人对某事物的价值认识和体验,如果能被实践证实,就会强化自己对这种价值客体的理解,经过多次的加工,就会在头脑中固化为一种稳定的态度,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念。评价价值主体是否形成某种价值观主要是看他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表现。价值观的意义不仅是获得了认识外在世界的观念,更重要的是价值主体可以作用于实践过程而改造外在世界。个体在实践中的行为表现也是衡量某种价值观形成与否的唯一标准。价值观最终是要通过行为来体现出来。只有经过长期的生活和实践锻炼,才会真正地认同某种价值观,才会表现出言行一致。

价值观的形成与价值主体对自身认识的发展即自我意识分不开的,依赖于自我意识的高度成熟。价值主体的自我意识是心理上决定和调节行为的自觉因素,也是自觉地认识自我的前提。自我意识一方面能够帮助价值主体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内在属性、内在联系,从而发现事物能够满足自我需要的性质;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状态、利益、需要等。在理性地掌握了客观对象,也合理地把握了自身的主体存在,有助于价值主体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经历了多次的凝练最终形成价值主体的价值观念。因此,拥有较高水平的自我意识对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因而,一方面为了能够准确地认知自我的需要和能力等现实状况,另一方面深刻全面地了解客体的价值属性,价值主体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唤醒和提高价值主体的自我意识。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二

论文摘要:近年出现的“漂一代”有特定含义,就是寻找自由和寻找自我的一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漂一代”这个队伍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漂的内容不同,理由也就不同。主要分析“漂”行为的心理原因,以及“漂”行为的心理问题,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自身的意识和社会各界的引导。

漂,由漂所构成的词语,如“漂泊”、“漂游”、“漂浮”等,都有“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的意思。近来出现的“漂一代”一词,在特定的意义上,是指那些从一个地方来到另一个城市,在当地生活但却没有当地户口的人群,他们或已经有职业,或正在寻找发展机遇。这些人几乎都是青年人,多数人往往具有一定学历或较高的文化素养、知识技能,他们主要寻求在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一展抱负。这些人在心理上更是一种漂的状态,也许很多漂的很成功,但很多人的内心,却还缺少一种心灵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迁移”应是“漂”的第一层含义,“未扎根”应是“漂”的第二层含义,“心理的漂”应该是“漂”的第三层含义。所谓‘漂一代’,就是寻找自由和寻找自我的一代。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我们注定是漂的一代。学子们外出求学(大学的、研究生的、在国内的、去国外的……),然后为了工作再度选择;工作的学长们,出差的出差,跳槽的跳槽;打工的兄弟姐妹们外出谋生,不断变换工厂和城市……他们为什么要漂,为什么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漂的内容千差万别,理由也有一些不同。本文针对这一特殊群体作几方面的心理层面的分析:

(1)依赖心理。这个在校漂一族身上有较明显的体现。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差,要求过高,不愿吃苦,过于依赖家庭和学校。他们毕业时不去工作,不去社会上闯荡,而是选择“漂”在校园。从表面上看,他们和在校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教室自习,图书馆查资料,食堂用餐,操场运动等到处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的生活主要来源于父母,没有生活的压力和后顾之忧,在学校,学习、生活、锻炼、精神等各个层面都可以得到满足;在外,学生的身份也可以得到许多优惠,时间长了就形成一种依赖。家庭给予的关照和学校环境的舒适,促成了他们漂在校园,而不愿去社会上锻炼。有位发展心理学专家认为,校漂族在“心理层面上还未完全‘断乳’”,对家庭、学校一时无法割舍,这势必加重他们“等、要、靠”的依赖心理。

(2)逃避心理。由于信息时代发展迅速和近几年高校的扩招,人们面对就业难、竞争剧烈、环境险恶、人际关系复杂等一系列社会现实,有的大学生毕业时没找到满意的工作,就选择“漂”在学校准备考研。他们是想提高学历,学到专业知识,以增加就业筹码,这个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一部分在学校吃、住、玩,做少量兼职维持生计,等待工作的好时机。虽然他们的出发点、目的是为了找到好的工作,但他们的心理素质有脆弱的一面,不愿面对现实、面对竞争,这种逃避心理难以适应现代社会。还有一部分工作一族,他们的心理脆弱,心理压力大,怕承受挫折和失败;面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思想容易受到冲击;面对工作难题,或是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选择逃避,一次一次地跳槽。这种不敢冒险、自卑或不自信的心理状况,使他们习惯性地逃避,频繁地换工作。

(3)横比攀高、从众心理。由于人的趋利心理,不自觉地与他人比较利益的大小、收入的高低等,主观上形成向高处看齐的心理。对自己去哪里、做什么工作都没有一个很好的思考与定位,看见他人在某个地方得了很多的利益,就盲目地抛弃一切,也跟着“漂”到那里,梦想也获得他人那样甚至更多的利益。这种攀比、从众的心理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应该避免的一面。

(4)自我意识增强。现在的青年自我意识觉醒,不再像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那样接受工作的分配,不再有“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思想观念。他们善于思考,勇于尝试,敢于决定,为了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会在变化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特别是年轻的一代,追求独立思想、独立人格,他们的思维也逐步从经验型向思维型转变,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增强,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和思考世界,相信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这种“追求个性自我”的行事准则,使他们不顾父母的命令和他人的建议,根据自身情况去选择漂或不漂。

也有的人“漂”的目的是为了自由,不想被用人单位或其他外界所束缚。相比其他的“漂一族”,他们的理由显得有些激情。“我不想只绑在一份工作上”,工作不仅是为了挣钱糊口,他们更多地考虑自己想要什么,目前这份工作能带来什么,自己能够给工作创造什么样的价值,而不是领导要自己做什么。他们注重内心感受,对“漂”的生活甘之如饴。

(5)自身需要的满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存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为了满足自己和家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他们长年“漂”在城市,成为城市的边缘人群。又由于他们的弱势边缘地位,经常处于不安定的状态,没有安全感,所以在“漂”的过程中也渴望安全感的满足。也有一部分人已获得了基本的需要,但他们不安于现状,不满足于既有的生存状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当他们觉得自己可以向更高层次进发时,永远不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裹足不前。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在强烈的成就动机驱使下,他们毫无顾忌地开始“漂”的生活。"。

2“漂”行为存在的心理问题。

由上面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漂一代”的形成有很多复杂的因素,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价好或者是不好,但他们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

(1)自身心理上的自卑和压抑。“漂”人由于无法与当地人享受同等的待遇和权利,这种失衡心理会有多种不良影响,其中心理上就很容易滋生自卑心理,他们不被接受,不能正常交往和工作,甚至还被伤害了自尊心。这使得他们不仅对自己的身份自卑,还对自己的工作、生活、能力各方面产生怀疑,由此就导致了他们情绪的压抑。由于他们的人际特点,和别人无法建立起很好的信任,也没有一个很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所以,他们的不良情绪不能正确地宣泄,没有知心朋友可以倾诉,也不能得到正确的疏导,只能压抑在心底。这样长时间的堆积,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也会出现心理疾患。

(2)思想与道德观念冲突。

每个人从小都受到了父辈们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也都受过传统价值观的教育。当他们漂到另外一个地方,面对更多选择心有所‘漂’,或者面对另一个现实的时候,心中所想所期待的和现实差距太大,这时就会有内心强烈的冲突,无所适从,感到忧郁、彷徨、苦闷。特别是面临道德和现实需要的选择时,内心就会陷入一种混乱的境地,潜意识里正统而传统的教育、观念、价值观,难以抗拒大量涌入的现实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行为,加上自身的.生理需要和情感需求,心理的郁结就更多,也会有一些违反道德的行为,甚至是反社会的行为。

(3)矛盾的性格。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格的独立性的发展。“漂”的人要在市场中获取一定的地位,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自主判断能力等,有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同时他们在新的地方没有太多复杂的关系网络,没有依靠的对象,所以在面临问题时,独立性人格和自主性能力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漂”一族的血缘纽带被打破,在内在情感上,他们是孤独的,孤独的灵魂、漂泊的身份特别需要一种情感的依托,以排解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样他们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身份和归属感上都试图依赖组织、公司等,顺从大多数、模仿他人、随波逐流,就成为他们难以克服的内在性格。用哲学家的话语概括这种矛盾性格,就是一方面富于个性化、独立性,另一方面又是同质性、齐一化的。

(4)同一性与角色混乱。“漂”的人当面临一个新的社会环境,面对和理想差距太大的现实时,有的已开始不信任自己的传统文化,不顾一切地希望融入新的文化。这会导致同一性的中断,竭力否认自己的身份,特别是看到与其他人的巨大差异时,自我同一感就更受打击,对之前所赋予自己的角色产生困惑,产生一些不良的社会行为。如果没有找到工作或者没有职业认同感,很有可能会拉帮结派,以这种极端方式,在小圈子中获得自我认同和同一性的满足。

电影《世界》的海报上写着“我们是漂一代,漂在这个世界”。是的,生活要我们“漂”起来,“漂”是为了追求自由,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但不能让自己漂浮、失去自我,这就需要提高自身能力和对自我的认识,正确评价和发展自我意识,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给予适当的引导。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三

为了有效实施心理引导,必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接壤,让语文教材与学生的心灵沟通。首先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从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确定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如学习心理教育、择业心理教育、人格心理教育、经济心理教育、人际心理教育、挫折心理教育、性心理教育、网络心理教育等。其次要整体浏览教材体系,充分挖掘篇目中蕴涵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无论是先秦诸子散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还是现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学样式,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这些文化和精神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可以是长远的,甚至是终生的。最后要结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教学内容的次序,分专题分阶段制定心理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和方法,并把该计划科学地结合到整个语文教学的大计划中。在人际交往的指导方面,以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苏教版)为例。

第一单元中:《我的老师》可结合师生在课堂、课余时间交往的几件小事,让学生体会师生交往的乐趣,从而消除学生与老师交往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敢于并乐于与老师交往。

第二单元中:《两小儿辩日》里的“两小儿”可以教育学生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不能盲目自信、刚愎自用,应学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第三单元中:《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结合十块大浮雕所展现的先烈们的英勇、无畏、顽强、奉献精神进行挫折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克服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选择积极的价值取向。

第四单元中:寓言《黔之驴》中的老虎可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一个挑战自我、敢于斗争的人。

第五单元中:课文《三个太阳》中的女画家在离别南极时将自己与南极科学工作者交往的感受用“三个太阳”这幅画表达了出来。可引导学生学会向女画家那样通过言行观察认识生活中朝气蓬勃、团结拼搏、勇敢乐观、爱国等各种人,也启发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善于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在自己了解别人的同时也让别人了解你,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第六单元中:《木兰诗》教育学生继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理解、体谅父母的难处,长大成人后要以孝敬为重,即使委屈自己也要孝敬父母,这也是需要一种道德感的。这一系列的`人际交往教育有助于消除学生交往的心理障碍,如离群索居,厌世弃世;控制力差,争吵打架;拉帮结伙,集体犯罪等。

二.凸现特色,精心设计,优化听说读写的渗透方式。

听说读写相辅相成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原则之一。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与听说读写活动有机结合。

1.融心理教育于阅读教学之中。新课标在阅读方面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教师可巧妙设计话题讨论,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学习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时,可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它的比喻意义:当“所欲”发生矛盾冲突时,选取更有价值的东西。再如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循循善诱,学生仔细品读可以接受职业心理教育。如果把“职业”换成“学习”,再让学生入耳入心地朗读,并用自身经验或身边事实逐条阐释四个乐学的原因,那么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受到一次“享受学习、享受快乐”的心理疏导。

2.融心理教育于听说训练之中。学习《五柳先生传》,在分析了五柳先生的三个爱好后,可借机让学生说说“我的业余爱好”,引导学生远离色情暴力影视书籍等亚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爱好,摒弃盲目模仿的好奇心理。学习《最后一课》后,我让学生结合小弗朗士这一人物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学习的感受,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说说体会。其中一(2)班李登峰同学是这样说的:学习了《最后一课》,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以前的小弗朗士。当美好的事物在身边时,只是不屑一顾,而当它消失时,却追悔莫及。情形逼人勤,使得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课里认真听讲。所以我们应抓住身边美好的事物,珍惜它。对于每一件事,我们也应该改变态度,把这堂课看作最后一节课,这样会让你的听课效率提高;把今天看作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才会过得充实。在说与听的过程中,无论他本人还是其他同学都会受到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教育。介绍训练“当我烦恼的时候”,有助于学生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交谈训练除了采用师生间、同学间的对话方式,还可以有目的地布置学生在家与父母交流,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既增强耐挫力,又有助于填平代沟、体验幸福。演讲训练“假如我并不富有”,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和经济独立的信心,引导学生追寻美好的生活。

3.融心理教育于写作训练中。学生一般对写作有畏难情绪,写作伊始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作文如果能“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抒我真情”,就是佳作一篇。期中考试后可写一写《期中考试的得与失》,教师通过讲评引导学生辨证看待考试“失败”,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学习应用文写作时,学生可在书信中向老师、同学或朋友畅吐积怨,以排遣心理压力;可做总结《说说我的制怒方法》,懂得“怒是猛虎”的道理,并掌握理智克制冲动的方法,让情绪表达渐趋成熟。学生流露在作文中的心理问题,如家庭不和的烦恼、考试的焦虑、与同学的紧张关系等,语文教师可以用生动优美、富有感情和启发性的批语,及时抚平伤痛、澄清是非,告诉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幸福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往往联袂而行,使之能尽快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班上一位同学在《我的烦恼》一文中写道:在学校里,当我成绩稍有下降时,老师就会毫不客气地说:“你还是一个班长呢?就不怕别人笑话吗?”说得我无地自容;在家里,我正津津有味地看着一本书,妈妈走过来让我去打酱油,我不情愿,妈妈就说:“班长在家和在校表现要一致,爱学习固然好,但也不能不爱劳动啊?”我只好放下心爱的书本。你说,要是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那该多好。读了这篇习作,我深有同感,提笔与小作者谈起来:说的也是,有时候吧,人就是这样矛盾。不当干部吧,人家要说你学习这么好,怎么当不上干部,一定是没能力;当上了干部吧,别人就会以更高的要求来看你,你只能比别人好,不能比别人差。做得和别人一样好是理所当然的,得不到表扬;做得比别人差了,挨批评倒是首当其冲。我也有和你一样的经历。但我想做什么事不求人人满意,只求问心无愧,我就心满意足了,想必你也会这样的。看完了我的评语,她写道:“看了老师的评语,我心中的烦恼已消除了一大半,我真为有您这样善解人意的班主任感到高兴。”

4.融心理教育于第二课堂之中。课外语文活动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成为心理疏导的领域。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可以利用黑板报、广播站、文学社等阵地举行新书介绍、佳作欣赏、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文化信息的鉴别能力。近年来性犯罪与抢劫、盗窃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心理上的关怀。青春期心理教育讲座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广泛收集资料自己备课自己讲。正确的性心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自己。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四

贫困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较难的学生。据可靠资料评估所得,目前在我国一般高等学校中,贫困生人数约240万,占在校生总数的10%~20%,其中有73%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意,64%的贫困生感觉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52%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目前,贫困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密切关注,但是大多还停留在经济层面上,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目标不能单纯地放在经济上的资助,更要侧重于贫困生的心理救助工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帮助贫困学生摆脱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双重压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帮助。由于家庭贫困他们无力支付学习生活费,这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要比其他学生大得多,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更多,因此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

1.自卑、悲观地面对学习、生活。

在高校中,有着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对于贫困生来说,他们在心理上容易产生障碍,过于将自己的缺点同别人的优点进行比较,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自轻、自贱、自鄙的情感体验,从而退缩、逃避、离群、厌世,或者仇视社会和他人,在心理极端脆弱的状态下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果这些学生长期压抑的心理得不到及时的疏通和引导,将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致使其学业难以为继,少数学生甚至走向极端。

2.比一般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学习生活压力。

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希望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境遇和现实命运,也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的期望。他们中的一些人给自己制定了期望值过高而不切实际的目标,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这就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学习压力更大。久而久之,部分贫困学生可能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并引发其他问题。

3.人际关系受挫。

自卑是贫困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但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成熟,有着较强的自尊心。由于这种心理的矛盾性,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情绪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他们渴望融入群体,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但又往往因为自卑的心理和自尊心容易引发与同学的矛盾和冲突;他们希望得到周围环境的支持,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易敏感,易冲动,常常让周围同学感到难以与之相处。一些贫困生竭尽全力用坚强的外表来掩饰自己经济上的劣势,因为承受过多的压力,使得自己陷入孤独的境地。

1.家庭经济困难是主要原因。

这是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90%的贫困大学生主要来源于边远山区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家庭经济收入较低。一是家庭收入少;二是家庭子女多;三是意外灾害,使家庭经济水平出现经济危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经济上的贫困,迫使贫困大学生很难实现社交需要、尊重需要等等,从而使其处于边缘位置。

经济压力使得贫困大学生为了维系学业,在学校期间千方百计寻求机会打工挣钱,但同时为了获得奖学金又要拼命学习。这使得他们经常陷入一种想打工又怕耽误学习,既要学习又必须打工挣钱的矛盾之中。特别是因打工而致使学习成绩下降,在班级成绩排名后移时,这种矛盾冲突更为强烈。

2.自身存在的心理弱点是内在原因。

第一,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大学生活中成绩不再是唯一的标准,特长、社会活动、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都被纳入到一个立体的社会评价机制之中。来自农村或是边远地区的贫困大学生,在大学之前只是单纯地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在新环境中失去了成绩优势,因此只能获得较低的评价。

这种落差既可能成为贫困大学生努力奋斗的动力,也可能成为其自卑、敏感心理的诱因。

第二,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自己。很多心理有问题的贫困生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没能理性地正视“贫困”这个问题,很多贫困生都以贫困为耻。他们无法战胜自己,心门无法打开,以致把一些情绪埋在心里,再选择畸形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偏激地对待生活,导致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针对贫困生的高校学生工作任务。

深入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保健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有效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与承受能力;对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化解学生心理困扰,帮助学生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对个别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及时地给予诊治;对可能发生过激行为的学生,要做好前期识别和及时干预等工作,调动各种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运用各种方法,尽一切可能阻止过激事件的发生;一旦过激事件发生,能快速反应,按照有关预案做好心理稳定工作。

1.基本原则。

要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2.社会关注。

全社会要一起齐心协力来解决影响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即经济困难。

3.学校关注。

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及心理健康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加以解决。通过构建“奖、贷、补、免、捐、勤”等多方式资助体系来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帮助。通过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以此建立自信,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经济困难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起,营造一种平等、友爱的氛围,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消极心理,增进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自我调整。

这是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最主要的一点。通过参加各项文体活动,调节紧张的学习节奏,减轻心理压力。正确认识、评价自我。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将经济压力转为学习生活动力,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当前困境。

参考文献。

[1]张群.浅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j].理论界,(12):204~205。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五

论文摘要:在奥运会比赛前和比赛过程中,运动心理咨询师在给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运动心理服务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与体育伦理相关的问题。与传统的运动心理咨询服务相比,这些问题有扩大化趋势,要求运动心理咨询师在工作的任何时候都要注意伦理道德行为。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委任的运动心理咨询师面临的一些体育伦理问题,主要包括:奥运会延长了随队长途旅行的时间;工作中各种关系复杂化;与奥运会相关问题的媒体应对;团队认同;多队同时服务;运动心理咨询师自身照顾等问题。

论文关键词:竞技体育体育社会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咨询师美国。

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夏(冬)季奥运会是真正的全球体育与文化盛事。没有哪一个体育比赛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包括如此多的体育比赛,奥运会的巨大影响力吸引着全世界的运动员。如北京奥运会参赛队伍共205个,仅参赛的运动员就多达11526名。这些数字说明,奥运会被认为是最有挑战的顶级赛事,因此,运动员、教练员心理训练和心理准备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30多年中,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渐渐地将运动心理学原理应用到比赛的准备中。许多国家通过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或单项体育联盟给运动员提供运动心理学服务。美国奥委会毫无例外的也是这样。作为运动心理学发展的一部分,应用运动心理学从业者正在奥运会中出现增多的现状。越来越多的运动心理学咨询师在运动领域受到信赖,并在奥运会中给委托人提供优质服务。

目前,美国奥委会运动心理学全体职员有四批拿有执照的运动心理咨询师,他们都受过体育科学教育和运动心理学教育。目前的使命是:引导和关注国家队运动员从国家队水平到国际水平(奥林匹克成功)的跳跃。他们提供的所有服务都是以影响某一水平的运动成绩而服务的,这当中所有运动员的心理问题都需要全盘考虑。为运动员的服务包括从咨询、认知一行为方法到运动心理学心理技能的建立。

随着运动员和教练员对心理学原理的运用,包括运动心理咨询师组成的最佳训练问题变成热门话题。但从所检索到的文献可以了解到,很少有人研究所面临的具体而特有的伦理问题。本文重点强调心理咨询师在奥运会准备阶段和奥运会中所面临的具体伦理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一、奥运会延长了随队长途旅行的时间。

美国奥委会委任的运动心理学咨询师时常与所服务队随队旅行,通常每个赛季有好几次,并且在非赛季还跟队进人训练营。在奥运会前几年,他们与所服务队平均每个月有一个星期在路上。andersenetal研究指出运动心理咨询师对传统心理学专家与委托人关系提出了挑战。运动心理咨询师随队旅行过程中,通常离运动员很近,与队员一起住、一起吃、从实践到观察、学习和演示有效性、开教练员会议、队员会议、也单独与运动员和教练员一起工作。这样加班加点的工作方式被运动员和教练员作为团队的一部分而接受。能够在训练和比赛中提供心理训练、支持的定点心理咨询师与运动员和教练员处得越来越融洽。

由于他们长期的努力,运动员用自己的方法与心理咨询师一起工作。有些运动员基于个人问题提出咨询,而有的运动员通过参加团体会议与咨询师达成共识。另外咨询师还有一些零碎工作是不断了解运动员周围的不同信息,这被mccann,giges和petitpas称为“像坐缆车观光一样”作了一个快速而粗略的了解。这种处理建立在已有关系基础上有目的地去学习和改变行为的时候最有效。

这种服务模型的明显优势是根据有效接触、增加信任和更快发展工作关系,这种模型也存在不足,有些运动心理咨询师已经注意到,尽管在角色上保持不断联系,咨询师在路上保持长时间不休息的工作方式使他们感到精疲力尽。在一个团队中一般只配备运动心理咨询师,为了支持咨询师工作,在旅途中应尽量减少专业性问题的咨询。咨询师远离家庭的支持,使得他们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张。

二、工作中各种关系复杂化。

在工作过程中,咨询师个人时间紧迫,再加上特殊的身份在高压力环境中与运动员、教练员保持亲密关系,这引发了复杂的伦理问题。界定界线和谈话的机密性问题以及在开始阶段角色定位和关系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样的压力环境中处理个人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在旅行过程中与另一个运动心理咨询师结伴而行。

(一)日常工作过程中各种关系复杂化。

咨询师与运动员、教练员相处时间较长,他们之间的问题涉及专业问题到社会问题再回到专业问题。那不是简单与运动员、教练员一起吃饭或总是谈运动心理学问题而是谈个人生活(如婚姻、孩子、爱好等)。咨询师认为这样相互交流要真诚,有利于与运动员之间建立信任(这是咨询师工作成功的关键因素)。如运动心理咨询师正与服务团队一起吃饭,同时谈一些社会话题。此时一位与咨询师没有委托关系的运动员介人其中,而这个运动员的话题从社会话题谈到与运动成绩相关的话题。咨询师能继续进行专业问题的谈话吗?咨询师选择了继续谈话,但此时与这个运动员要么很明确的谈与他相关的机密性专业问题,要么警惕在场的其他人的态度而注意自己的谈话内容。尽管这个例子说明在这种背景下咨询师与运动员关系模糊,那也说明作为团队一部分的运动心理咨询师处处了解运动员的好处。这是获得犹豫不决的运动员委托人许多方法中的一种。还有另一个例子。饭桌上的一个运动员开始取笑队友受压力影响的脾性并且大声地对大家说运动心理咨询师所做的能帮助那个运动员。同桌所有的眼睛都转向咨询师。这样能挑战任何人迅速做出决策的能力。这种情景明显说明一个问题:虽然切人点很重要,但这种情形既不舒服也让咨询师很难去处理。

当咨询师同时给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提供服务时,咨询师多重角色的界定问题变的很突出,主要委托人的界定显然是个关键问题。如咨询师向教练组一个成员了解情况,但这个教练与主教练有矛盾,然后咨询师就向主教练了解关于队里的问题,并与一个运动员一起理解主教练所做的评论。咨询师再进一步与两个运动员讨论成绩问题,与此同时还想讨论他们队员彼此之间的矛盾和这种矛盾如何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和整个团队凝聚力。队长也想找咨询师谈谈他们团队凝聚力的问题并想获得一些信息等等。工作在这样一种团队环境中,伦理问题更难处理。关键是让团队的每个人知道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角色的多样性。而且,尽管各种关系交织在一起,每个关系的机密性都非常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在运动心理学上建立关系和取得信任的过程是如此的重要。教练使团队的执行力成为可能,他不愿意放弃控制他的运动员而让给运动心理咨询师。但是没有机密性的承诺,有些运动员(和一些教练员)在和咨询师探讨一些必要的问题时就会感到不舒服。

(二)在奥运会比赛过程中各种关系复杂化。

奥运会比赛的气氛本身就是有压力的和让人兴奋的,咨询师们为住在不同地方、可能服务时间相同的运动队服务―这种现象是奥运会中独有的。这给运动心理咨询师的服务带来极大的挑战。作为奥运代表团的成员,咨询师与运动员和其他人员每天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开会时间是5分钟到2个小时,包括深夜的时间。有时,这种会议必须在公共场所(体育馆、游泳池边、奥运村来去的公交车上和奥运餐厅里)进行。有些会议需要在秘密的背景下进行,远离队友、教练和对手,但是找这样的地方是不容易的,有时咨询师要用“侦察机”才能很幸运地找到这样的房间。如果咨询师呆在奥运村,他们就用自己的房间开会,因为这是运动员或教练组成员能放松警惕、感觉到真正信任的唯一地方。在运动员允许的情况下,努力使他们感到舒适(如让门窗微开)。

在奥运会比赛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受到外界资源的影响。在奥运会比赛中,没有提前准备,就不可能有心理咨询服务的成功。

三、与奥运会相关问题的媒体应对。

在奥运会中,记者比运动员还多。媒体的攻击可能使最有天分的运动员发挥失常,尤其对那些平时很少受媒体关注的项目。同时,运动心理咨询师对这种现象的预期和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在奥运会中运动心理咨询服务需求是很高的,这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记者对关于运动员的机密性的问题和咨询师一运动员关系问题尤其关注。

媒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运动心理学以及咨询师和运动队的关系。有时,咨询师团队的信息是公开的,例如,咨询师是团队的一部分,所以经常在媒体、团队照片中出现。有时,咨询师和运动员个人的关系是秘密的,在每届奥运会中部分运动员愿意将运动心理学纳人他们的准备阶段。曾经发生过媒体直接找咨询师了解情况的现象,尤其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在成绩滑坡时,咨询师们宁愿在尊重媒体工作的情况下尽可能远离媒体。实际上,媒体的关注使咨询师为训练提供服务的价值得到体现,也让观众对运动心理学有所了解。达到这样的目的不能以妥协运动员的机密性为代价,不要谈论个体运动员,即使运动员允许这样做,因为咨询师的讨论有被误解而无法控制的风险。即使运动员允许咨询师与媒体交流,咨询师谈的越多,越会伤害咨询师和运动员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现实的奥运会中,尽管让运动心理咨询师完全匿名的.做法是不现实的,还是要尽量控制泄露与运动员有关的内容。在奥运会中运动员的表现出乎意料,运动心理咨询师在媒体中受到过分的信任,这种情况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媒体认为运动员运动成绩表现突出,简单地天真地归功于运动心理学;另一种是归功于运动心理咨询师个人。对一个运动心理咨询师进行如此的关注是没有建设性意义的。第一,优秀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是复杂的;第二,对运动心理咨询师的作用估计过高。

四、团队认同问题。

andersen等注意到对运动心理咨询师过分认同的问题,运动员(队)的输赢变成运动心理咨询师的输赢这并不是什么好事。过分简单地认为咨询师的作用而不认同整个团队的作用,会让咨询师疏远团队,而且在许多方面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在一个运动队中,用“我们”而非“他们”是加强团队凝聚力的有效方法。为在一个运动队有效的工作,被认为是团队的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咨询师没有和运动队融为一体或被认为是局外人,那什么事情也干不了。当然,成为内部成员不是件容易的事。看下面的事例:一个咨询师与一个运动员一起工作了4年,咨询师给运动员提供的是最佳的准备,但她表现不佳没有在奥运会中获得金牌。咨询师必须对她和对自己的失望反应正常而热情。正如在体育世界中所说的,体育是真正的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作为咨询师,为运动员能体验胜利的喜悦和经历失败的痛苦而感到高兴。对于情绪控制的技巧、适当角度的谈话、在面对输赢的态度和对于别人的期望,这些技巧不仅仅是要求运动员去面对的也是咨询师必须面对的。

在奥运会单项项目中,团队中有一个或两个运动员获得奥运会比赛资格,咨询师同时为多个运动员服务的相关问题,从结果角度来看,咨询师挑选几个更优秀的运动员更易成功。咨询师可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优选一个有希望的运动员并提供更好的服务,“运动员x没有希望,我在她身上浪费我的时间”。但咨询师为机会运动员排队,其实潜在的这种偏见是产生负面影响的关键因素。运动员之间的细微差距会影响运动员的自信心水平。

关于咨询师在赛后和谁在一起的问题,赢的人实现了奥运梦想,而输了的人不可能再有一次机会,在比赛后即刻,咨询师最好与输了的运动员一起度过。可能不需要咨询师说什么,而是出现在他们面前就可以了。取得胜利的运动员有许多朋友,少了一个通常也不在乎。咨询师从运动员中得到的反馈是:失败后他们希望咨询师和他们在一起。

即使是最认真的教练在奥运会中也无法避免压力。在奥运会比赛中,一个尊重、信任咨询师的教练不止一次地走过来问:“我看见jack和你谈话,他在做什么?他准备去了吗?”在这一瞬间,咨询师很难平衡这种形势,在不泄露运动员自信心的情况下帮助教练员处理她自己的赛前焦虑。在奥运会中发生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一个有拿牌可能的澳大利亚赛艇运动员忍受不了焦虑而在中途停止划船。如果有咨询师为运动员做工作,在赛前注意克服她的焦虑症状,或咨询师为教练和团队做点什么,则有可能避免。在这种背景下,不需要明白谁是委托人,是一个运动员、8个划手的团队、教练或者他们所有人。这种情形在体育中很常见。这件事提醒咨询师建立角色清晰度的重要性和有效为运动员和团队提前在奥运环境中做最佳准备的重要性。

五、多队同时服务。

美国奥委会只会在奥运会中限制运动心理咨询师为不同团队服务的数量,因为所有的队都在同一时间在同一地点比赛。例如,在雅典奥运会中,一名咨询师要求为2~4个奥运会团队服务。这样公开发表声明并做细致的要求是认为运动心理咨询师对一个团队的成功是不可或缺的。虽然咨询师出现在赛前、赛中、赛后许多地方,但咨询师的出现作为运动员成功的必需条件是很难详细评述的,它虽然重要但同时仅仅占奥运会成绩表现中的一小部分。

因此,咨询师在奥运赛前已经用大量时间主动接近但关系不能深人的团队,努力迎合他们的需要。咨询师尽最大努力与教练员和运动员交流,以实现最优安排,在比赛中希望他们自己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咨询师的安排。当形势变化和危机爆发的时候,咨询师花时间预先的设想往往成为泡影。在奥运会中的每一天,咨询师在哪里的时间都要做好事先安排。例如:咨询师与团队a中一个运动员在预先安排下表现得非常好,需要咨询师为她第二天的比赛提供帮助,不幸的是,这常会使咨询师错过返回奥运村的班车,扰乱了事先答应团队b安排的团队会议。咨询师团队迅速打电话作重新安排,但是每一天都做这样的应急处理压力是很大的,超负荷的工作有可能使咨询师的效力打折扣。

六、运动心理咨询师自身照顾。

在奥运会过程中,作为服务提供者,心理咨询师注意自己的睡眠、运动、营养、与家人的一般性联系、多角度谈话、同伴咨询是非常关键的前提。在奥运会中,足够的睡眠是个很大的挑战。由于奥运会本身的特殊性,只会对睡眠的要求加剧,更加需要咨询师的工作,将日常的心理训练在奥运会这样的环境中通过自我暗示等干预方法来完成。为了减缓比赛所带来的压力,一要注意适当的营养,二要通过多角度谈话,保持与家人的联系是多角度谈话的一部分。

自我照顾的重要是因为咨询师作为咨询者同样受到奥运会的压力和影响。咨询师已经感觉到同伴咨询在保持伦理标准和专业效力中的重要作用。如果一起工作的四个咨询师有一个在多次奥运会中有工作经验是非常幸运的,他能为团队提供帮助,并减少其他人为此所花的时间。咨询团队也应保持与其他参加奥运会工作的运动心理服务提供者的联系,以便提高团队的工作效力。

随着运动心理学的广泛应用,与之相伴的体育伦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的解决之道是需要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共同努力的。本文所提供的在奥运会比赛前后运动心理学的应用和出现的体育伦理问题,希望能为运动心理咨询服务的参与者提供帮助。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六

1.教学理念仍存在不合理之处新课程改革之前,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育理念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决策者、组织者、参与者,一切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是处于从属地位,作为教学对象给与的关注度不够,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并没有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又矫枉过正,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教师没有进行恰当的指导。表面上看,课堂的教学效果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学生学到的知识微乎其微。这种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理念对现代初中数学教学尤其是九年级数学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2.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大部分学校招收的教师都是师范类学校毕业的学生,刚毕业的学生从事教师工作,虽然新教师具备老教师没有的不少优势,比如对新的教学理念更容易接受、知识的更新比老教师更快等。但是大部分年轻教师还存在许多问题,没有工作经验,只能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受到新社会思潮的影响,一些不良的情绪会带到教学工作中;责任感不强、心态不好、容易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等。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教师素质的提升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教师素质的提不上去,会连带整个教育行业的失调,最重要的是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

3.教学形式单一,无法做到因材施教由于各种教学资源的缺乏,我国自古以来教育都采用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的教学形式。该教学组织形式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一个班级,依据学校制定的周课表与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授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进度都必须保持一致。这就必然会存在问题。由于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接受知识的能力各不相同,无论是认知水平、认知方式,还是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都不相同。而班级授课制只能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和同一种教学模式,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授课,根本做不到因材施教,那么取得的教学效果也肯定是极差。

二、提高九年级的数学教学质量的措施与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既不能推崇“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也不能一味地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而是要将这两种教育理念很好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来达到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的生活场景。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九年级的学生,面对升学压力,各门课程的任务繁重,如果可以采用恰当的情境进行讲授艰涩难懂的数学知识,这样取得的教学效果会出人意料。同时创设情境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努力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素质能够满足学生的各项需求教师素质包括很多方面。其一,教师的教学水平,这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每个学生的认知差异,这需要教师在不断地实践中提高以及定期接受专业的培训。其二,教师的道德素养。在从事教育工作中,教师只有高水平的教学能力是不够的,教师不仅仅承担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树立并形成正确的、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只有这两方面的素质都具备才能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未来的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重要,社会上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单纯的高技能、高智商,更看重的是人才的综合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3.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将数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数学是一名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应用。因此,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的实践能力,使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达到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知识又指导应用于实践的效果。生活处处皆学问,教师在传授枯燥的数学知识时,可以适时地采用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熟知的事例,进行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这样讲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恰当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大大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要想真正提高九年级数学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将教学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認知水平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以及学习的积极性,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机会,在实践中真正掌握数学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从内心真正喜欢上数学课程。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七

我国创业教育开始于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举办创业计划大赛。自此以后,国家对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一是各种创业大赛已经常态化,参赛高校数量越业越多。二是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进展,出现了一些创业成功案例。从总体来说,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效果不太好,不能够满足创业的需要。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有:首先,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不足。我国高校对创业教育大多持促进就业的观点,认为创业教育是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有效方式,更有甚者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的组成部分,缺乏对创业本质的认识,这种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企业家精神,不能胜任自主创业的需要。其次,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水平有待提高。理论化的说教过多,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创业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适用性差。教师大多是兼职的,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背景的专门教师缺乏。

2、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主要类型。

创业教育模式按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类方式。本文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主要指微观模式和宏观模式。

(1)微观模式。微观模式主要强调创业教育以高校为主体,高校从课程设置上下功夫来提高创业教育质量。这种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的双课堂教育模式为代表。第一课堂采用创业教育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加他们的创业知识。第二课堂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与企业家、创业人员等专业人士交流学习,增强创业实践能力。

(2)宏观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创业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等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它以温州大学为代表的校企联合模式模式为代表。吸收全校学生参与各种创业班,除了参与创业工作室、创业中心和创业园的创业实践外,还可以参与高校与本地知名企业合作建立的.校外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创业,强调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应以高校为主体,协同政府和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共同开展创业教育。

3.1高校在创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3.1.1教育对象高校创业教育在对象的选择上采取有层次教育方式。在创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普及上,面向全校学生,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对于创业意识强烈、创业能力突出的学生可以参加商学院等专业院系开展的创业教育实训课,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业技能,有能力组建创业团队,模拟或实际参加创业项目。

3.1.2教育内容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关键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创业理论课的设置上,一要因材施课。要根据专业和年级的不同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使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相合起来。这样,学生通过创业课程的学习更容易创业成功。二要结构合理。创业基础课要把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融入其中,提升学生创业综合素质。创业选修课以提升创业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为创业实践做直接的理论准备。在创业实践课设置上,一是要提高对实践课的重视程度,扩大实践课程的比例。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二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实践基地。从资金、场地、项目、服务等方面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便利,与大学生的专业实习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3.1.3教育方法首先,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途径。在创业基础理论方面,把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新的课程供同学们选修。鼓励创业教育教师与专业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内容与方法;在创业实践方面,将学生实习与创业结合起来,建立个性化的创业实践基地。其次,课堂教学上,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开设在线课程,实现课程对全校学生的开放。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交流与互动,充分吸收并升华创业知识。另一方面,教师改变以往单调的理论说教的教学方式,向讨论式教学、小组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方式转变,发挥学生在创业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3.2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协助作用。

3.2.1政府首先,完善激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不仅要从金融、税收、场地等方面提供便利和优惠,还要完善大学生创业在项目投资、人才引进等方面优惠政策,建立以大学生创业为出发点的激励政策体系。其次,政府要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政策的宣传。让各种优惠政策深入人心,让大学生在创业时,了解有什么样的优惠政策并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政策。最后,政府要严抓政策落实。对执行政策不力的机构和个人进行惩戒,把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3.2.2企业企业是创业的一线,是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基地。企业参与创业教育的途径,一是通过大学生深入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的流程,了解竞争对手和相关产业链,掌握企业所处的大环境,掌握创业成功的条件和因素。二是吸引企业创业者和管理人员到高校进行业务培训,传播创业经验和创业技能。

3.2.3个人吸引知名企业家和校友创业者到学校进行创业教育培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另外,吸引他们从资金上支持创业教育,以他们的名字建立各种创业基金,从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和场地上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孙萍.地方高校创业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3):12-14.。

[2]陆苏华,汪福俊.[j].中国集体经济,,(36):141-142。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八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相关的论文吧。

题目:网络游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以陕西省高校为例。

关键词:网络游戏;陕西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网络游戏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对使用者的心理健康和行为方式产生着非常大的影响。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同时,他们也是网络游戏的重要使用群体之一,沉迷网络游戏必将会对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举止、价值与观念等产生深刻影响。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也逐渐暴露出来,上网成瘾,痴迷游戏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迅速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网络游戏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陕西省4所高校的200名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设计《关于大学生网络游戏使用状况的调查问卷》,并向陕西省4所高校200名学生发放,回收有效问卷188份,有效回收率94%.

1.2.2测量法:选用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对陕西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以北京大学心理系提供的15个城市成年人的相关数据作为常模。

1.2.3数理统计法: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7.0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2.1网络游戏的参与性。

对陕西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从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经常玩网络游戏的学生在scl-90自评总分、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和精神病等指标上的分数都明显高于基本不玩游戏的人,其中焦虑因子的分数在经常参与网络游戏和不参与网络游戏的两组学生之间差异的显着水平极高(p0.01),在恐怖、偏执和人际关系敏感等几个因子的分数上虽有差异,但是不是十分明显,也能看出经常玩游戏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症状分值是高于不玩游戏的学生的。

2.2网络游戏。

对陕西省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表2数据表明,理工科学生的scl-90测试中各指标的分数之间,主效应差异非常显着。文科专业学生在躯体化、焦虑、偏执、敌对等各项指标的分数之间主效应基本不明显,除此之外的其他各项指标的分值的主效应的差异及其显着。文科专业、艺体类专业学生在自评总分、精神病和恐怖等因子上的分数主效应明显,尤其恐怖分数的主效应还的显着性差异程度是非常高的。理工科学生在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更能通过成功晋级或的认可与满足感。网络游戏的规则非常明确,各玩家在游戏过程中的身份和地位是平等的,成功晋级主要是依靠玩家的游戏能力和技巧来实现的,这种状况让学生感觉非常公平,进而被游戏所吸引,长期沉迷其中,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公平因素的不满情绪,产生焦虑、抑郁等,甚至形成人格障碍。

陕西省高校学生在网络游戏类型的选择上存在较大性别差异,同一网络游戏对男女生的影响也不同的。在网络游戏的参与中,男生的症状自评总分、强迫、躯体化、抑郁、敌对、焦虑和精神病等因子分数都是明显高于女生的,尤其强迫、人际关系等两个因子分数在男女间差异更适明显。一般情况下,网络游戏的女性参与者相对于男生来讲还是比较少的,这会降低女生因玩网络游戏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男生参与网络游戏的人数比较多,而且每次参与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而且喜欢参与,态度非常积极,出现心理问题的机会就会增加。

大学生的自律性或自控能力较差,他们明明很清楚网络游戏玩的太多,会大量消耗精力,对身心健康不利,但是却欲罢不能。

2.3降低网络游戏对陕西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程度的对策分析。

2.3.1充分利用网络,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减少寂寞、孤独的感觉。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和家人、朋友多联系,加强情感交流,缓解孤单、寂寞的感觉。在遇到挫折或困难时,充分利用网络向亲人、朋友诉说或求救,释放不良情绪,获得亲友的安慰和帮助。可以通过网络扩展交际圈,转换交流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网络的隐蔽性特点,可以帮助因自身的某些缺陷而不愿与人接触的学生实现与人交流的目的,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沟通,增强他们的心理安全感。

2.3.2引导大学生有效利用网络学生上网时间过长,就会在心理上过于依赖网络,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上网时间过长,学习、运动、与老师或其它学生及朋友交往的时间与精力就会减少,久而久之会进入身心的亚健康状态。如果长期处于虚拟的网络游戏当中,过分追求虚拟世界里所获得的成就感,与现实世界的情况形成反差,导致想法与现实的脱节,而无法适应现实生活。因此,学生管理者应该重视这一状况,采用合理的措施引导学生控制上网时间,强化网络的学习功能。

2.3.3避免性格内向,态度消极的学生上网成瘾主管学生工作的教师应该更多关注性格内向、学习态度不积极的学生,多跟他们沟通与交流,鼓励他们多跟同学交往,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使他们不至于感到孤单,帮助他们在现实中而非虚拟世界里找到成就感或学习兴趣。

三、结论。

3.1总体来讲,经常玩网络游戏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明显低于不玩网络游戏的学生的;网络游戏对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吸引力较大,心理健康水平显着低于文科专业学生和艺体类专业学生;男生玩网络游戏的人数较多,因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较大,女生的情况相对较好。

3.2降低网络游戏对陕西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提高网络使用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避免性格内向,态度消极的学生上网成瘾等措施来实现。

参考文献。

[1]杨竟楠。高校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及培育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1):253.

[2]瞿志林,郑旭滢。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探究[j].亚太教育,2016,(19):292.

[4]孔斯丁。浅析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生物技术世界,2014,(11):227.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7795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