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精选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16:49:04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精选18篇)
时间:2023-12-06 16:49:04     小编:紫衣梦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凝结了古人智慧和情感。总结可以从过去的成就、经验和教训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请大家阅读以下总结范文,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参考和借鉴。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一

跆拳道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项目,随着比赛环境的不断变化和规则的改变,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运动员之间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的差距日趋缩小,运动员要想在紧张的比赛中持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并取得好成绩,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战术水平,而且还要必须拥有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比赛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临场发挥技战术水平、体能的前提和保证。心理训练它的作用在于挖掘心理潜力、发挥心理优势,促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最佳的竞技状态。心理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引起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高度重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二

摘 要:回顾三十年的成长历程,有过欢乐幸福时光,有过失败也享受过成功,承受过自卑,也使我学会了关爱、感恩,学会了坚强。工作后作为一名教师经常会帮助自己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深切地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感受到社会对合格心理咨询师的急切需求。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心理辅导来解决心理问题,从而能更好的生活。

(一)我的心理发展史。

我1980年10月出生在一个农民教师家庭。祖上种地,父亲是民办教师,后通过考试转正,母亲在家务农。我在家是老大,还有个弟弟。自幼家境贫寒,印象中,父亲一直向我们弟兄俩灌输的思想就是要好好读书,脱离在农村种地的命运。母亲一直教育我们要节省,因为我们是弟兄俩个,家庭负担较重。从小我在父母眼里,就是一个非常听话懂事的孩子。亲戚邻居们都夸我聪明,勤奋,踏实能干,成绩优秀。我也一直认为自己各方面都比较优秀,基本上按照父母的要求生活,成长……初中中考时,我16岁,面临人生第一个重大选择:是继续升学读高中,还是考中专,将来早点就业?当时,我特想读高中,因为我一直就是不服输的性格,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要能做到。我很想读我们当地最好的高中,考上我梦寐以求的大学。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1996年填报志愿的情景:当时我已经填了高中志愿,但是我们副校长把我喊进办公室,让我重新考虑。因为之前我爸爸就已经和校长打过招呼了,让我填报中专。记得那天下午,我课没上,骑车回去问我妈妈。我母亲向我讲了家里的经济状况,让我填师范,如果考上,尽快就业,下面我还有个弟弟也要读书,负担重。我虽然心里很不是滋味,但由于我一直比较听话,是父母眼里的好孩子,最终我还是顺从了父母的意愿。不出所料,我顺利考上了师范,在当时等于拿到铁饭碗。在我们农村人眼里,很是羡慕。可说实话,我并没有觉得很高兴。到了师范,我积极参加自考,希望通过自学,实现自己大学梦想。因为我不甘心,每当我走到天中校园门口时,我还总觉得有点遗憾,没进入高中读书。

当初不应该读中专。一边教书,一边自考拿到了大专文凭。小学最初几年,工作上感到并不顺心。虽然我起早贪黑,刻苦努力,但是,始终觉得教书不够自如。我音乐,体育,美术,一样不精通。我感到自己教书枯燥乏味。我这时才发现自己一直以来只会读死书,我觉得小学老师要棋琴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我一度认为自己并不适合教小学。当时我很苦恼,彷徨,甚至怨天尤人。我尽心尽力,三年的小学工作,还是得到了大家认可。后来我又调到中学任教。一进中学,我带了两个班语文,一个班班主任,课务很重。工作上,我处处争强好胜,很想表现自己,结果有的人际关系又没有处理好。繁重的课务负担把我压得喘不过起来,再加上由于自己平时说话比较直,只会教个死书,得罪了中学部分领导。最后,三年初中教学下来,我又被调回原来任教的小学。

重新回到小学教师岗位后,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同事们不理解,社会上的传闻,自己压力很大。我确实有点想不通,工作上,我勤勤恳恳,尽心尽职,教学成绩并不算差。为什么却得不到大家认可呢?自卑的心结从此在我心里埋下了根。我甚至有点自暴自弃,打算放弃教师职业,出去打工。工作上没了激情,人也精神不振。焦虑、困惑、抑郁等等让自己抬不起头来。这时弟弟又读了大学,考了研究生。我更不甘心,我总想证明自己。后来我又利用工作业余时间做生意,但生意并不理想。2006年,我又迷上了彩票,结果亏了好几万。此时的我众叛亲离。07年,我儿子又烫伤,在南京住院二十多天。接连的不顺心,巨大的压力甚至让我想到了死。07年我准备离家出走,最终在父母的劝说下,妻子(妻子是中学老师)的感召下,想到自己活泼可爱的儿子,我又回到了温暖的家。父母帮我还了债,妻子也原谅了我。此时我痛定思痛,决定静下心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通过不断自我充电,加强与同事交流,我在小学工作岗位上还算得心应手。这几年,我和孩子们一同学习,一同进步,工作上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二)、我的奋斗目标。

我今年三十岁了,回首往事,经历坎坷,酸甜苦辣遍尝。我对自己总体评价是:勤奋刻苦,正直善良,感恩乐观,有责任心,性格要强还算开朗。我也清醒自己的性格弱点和不足。在情商培养,心理健康方面还需要多学习。人活着就要奋斗,就要追求自我的实现,我要不断学习有益的新知识、接受科学的新鲜事物,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同时人的一生离不开集体和人群,我们做人就要做正直的人,时时坦诚以待,处处与人为善。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生活、面对一切。没有问题的时候,我们避免问题,发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回避问题。当我们无法改变周围的环境,我们就改变自己的心态。总之,我们要自己生活的快乐,还要能带给别人快乐,这就是我的人生的目标和追求。

二、我要成为心理健康辅导员。

(一)成为心理健康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

1、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辅导员在参与心理辅导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确保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辅导员首先需要建构好自身积极健康的内心世界,树立起适应时代的、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这样心理健康辅导员才能承担起有效辅导来访者,使其心理健康的责任。

2、积极的人格魅力及真诚的爱心:

人格力量是心理健康辅导员能否给辅导对象树立榜样的决定因素,也是心理健康辅导员工作是否具有凝聚力与说服力的首要因素。良好的性格特质是心理健康辅导员在工作中向辅导对象展示并感染辅导对象的人格力量的一个内容,总的说来,应该是活泼热情,大方有礼,谦虚大度等。同时,作为一个心理健康辅导员还要有爱心,要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只有有爱心才会博得对方的信任,有了信任,对方才能接受你的心理辅导,也就是说,对待每一个心理有特殊问题的人,都要想方设法发自内心的帮助他们。

3、基本的心理学知识。

加强心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心理健康辅导员与辅导对象心理工作的必备条件。心理健康辅导员要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心理学理论的学习。

(二)如何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合在自己的工作中。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我所面对的对象是小学生,在现今社会大背景下,空巢家庭、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隔代教育等一系列现象的出现,使得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加强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防备心理疾病,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具体的心理健康辅导方面,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了解辅导对象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辅导员应对每一个辅导对象的品德,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性格,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方面了如指掌,以便日后发现辅导对象产生问题的根源,为以后的具体辅导打下基础。

第二,了解辅导对象常见的心理障碍及特殊群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健康辅导员不需要像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那样掌握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但是需要了解辅导对象心理障碍的一般表现及特殊群体的一般规律,以便对辅导对象的相关心理障碍进行敏锐的判断,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

第三,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的原理与沟通。

技巧。

心理健康辅导员应会做一些心理咨询的基础工作,并注意采取适当的工作方法,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我的职业奋斗目标。

加强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的奋斗目标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辅导员,让自己与时俱进、把握现在、建设未来、与辅导对象共同成长!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永无止境。在心理健康辅导员本身成长过程中、在帮助辅导对象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艺术。科学的道理不难理解,而将心理健康辅导的技术个性化地应用于每一个督导对象,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需要长期在实践中摸索完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是一项艰苦卓绝的任务,未来的道路崎岖而漫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必将积极学习、认真对待,努力的自我探索、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力争做好这份十分困难但却意义重大的事业。

参考文献: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三

论文摘要:采用华东师范大学桑标编制的《社区青少年心理现状调查问卷》,抽样调查南昌市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有17.59%的人存在人格特征与人格发展障碍,21.47%的人承认自己有情绪方面的问题,26.36%的人有行为适应问题,48.62%的人在人际交往方面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方面也多数持肯定或积极的态度。结果表明南昌市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预期情况好,但是仍存在一定问题,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教育。

论文关键词: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

社区青少年是指16岁到25岁之间,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没有进一步就学的青少年。社区青少年群体具有青年群体的普遍特征,但他们由于家庭教育的失当,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出现盲区以及社区组织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他们不参加全日制学校的学习,没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也不受任何一级组织的管理,游离于学校和工作单位之外。

现阶段我国社区工作与管理体系还未建立、完善,对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还只是停留在主观意识的判断上,很少有过专门针对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严格的调查统计,而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本课题基于对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关心,及时准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动向,建立和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进行了此次的调查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二)方法。

调查过程中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桑标编制的《社区青少年心理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人格特征,情绪和行为发展,认知发展,与人交往和行为表现五个部分,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题目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客观题有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主观题需要自行填写。

(三)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302双份输入、纠错、建立数据库,进行spss160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人格特征与人格障碍方面。

社区青少年所处的环境要比一般青少年更加不稳定,其人格特征较一般青少年来说更容易偏离正常的文化期望范围,形成不良的个人倾向和行为反应模式。据上海市一项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社区青少年在敌意,妄想,焦虑,强迫,抑郁等方面都要比一般的青少年更严重,人格问题较为普遍。

从数据看出社区青少年在人格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2、依赖性人格障碍:有7859%的人承认自己仍靠家人供养,没有独立性,其中男生占16%,女生84%。他们虽然渴望能够独立出来,但是认为自己没有自立的能力,还有一部分的人非常满意现在的情况,不愿意参加工作,承担责任。

(二)情绪和行为发展特征方面。

与同龄人相比,情绪困扰从高到低的排列是:挫折无助,自卑感,压抑忧郁,自负,焦虑不安,敌对怨恨和悲观绝望。

1、自卑:有3541%的人报告自己存在着自卑情绪,尤其为女生。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面临急剧转变的关键时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且走向极端。

2、孤独:有477%的社区青少年表示通过网络交友排解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他们感觉生活无聊,需要与别人沟通,但是又由于网络使青少年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少,更加加深了他们的孤独感。

3、焦虑:有30%的人报告自己因升学,就业感到压力很大,人际交往,生理方面等问题也是焦虑感的来源。

4、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在不断的受到挫折后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数据分析中有176%的人自己有习得性无助的感觉。

5、压抑苦闷:有2340%的人是压抑苦闷的。对于社区青少年来说,周围的情感支持往往相对处于弱势,父母不太关注其情绪状况,对社区青少年的理解和帮助不足,导致社区青少年的压抑失去最安全的释放口。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困扰他们最大的情绪问题主要是挫折无助,但男生与女生困扰不同的地方是,男生为自负情绪所困扰,而女生较多的是自卑情绪,检出率为06%,男408%,女031%,男高于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7,p=0028)。而随着学历的升高,他们在就业,生活方面的要求要比低学历的人要求高,所受到的压力也越大,越容易产生挫折感。

(三)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对于青少年来说,父母是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报告说有6749%的人认为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好,8756%的人认为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好。较之于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社区工作者和青少年的关系更类似于服务与被服务,指导与被指导之间的.关系。2536%的人表示与他们的关系好。

网络人际交往关系在之前也有提到,它对于社区青少年的成长既有正面效应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社区青少年作为一个闲散于社会的未成年人群体,为了减轻心理压力,需要寻找友谊,寻找心理支持。

(四)行为特征与行为适应问题。

在各种压力源下,青少年出现了一系列的行为问题,最突出的一个就是网络成瘾问题,绝大部分的青少年报告自己曾经去过网吧,有5840%的人报告自己在网吧停留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以上。

社区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感情用事,自我监控力弱等特点。另外,由于社区青少年的特殊生活状态,极其容易用上网来发放时间,填补空虚的生活。3240%的人说靠玩电子游戏以打发时间,逃避压力源带来的压力。

(五)认知特征与认知偏差。

认知方面主要有对自己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社区青少年对自己的评价是正性的,他们在用三个词来描述自己时,发现使用比较多的有积极,乐观,自信的人,较少的人使用如自卑,忧郁等负性评价。

出现这种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归因偏差。有5551%的认为是事情的成功与否在与运气,在韦伯的三维度归因理论中,运气归结为不稳定的,外在的,不能控制的维度,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时,他就很可能成为一个守株待兔的人,什么都不做而期待着运气的到来。

三、讨论。

总体来看,南昌市社区青少年虽然存在不少有关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但是比预期情况要好,而且在与桑标研究的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心理现状的对比中发现,南昌市社区青少年的状况普遍要好。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南昌的经济发展并不是很发达,所受到的生活压力较小;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社会上对社区青少年的关注越来越多,无论是从家庭教育方面还是社区工作者方面都社区青少年的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四

消费者心理指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商品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一般是:先接触商品,引起注意;然后经过了解和比较,产生兴趣和偏爱,出现购买欲望;条件成熟,作出购买决定;买回商品,通过使用,形成实际感受,考虑今后是否再次购买。

消费者购买行为。

根据消费者卷入程度(卷入程度是指消费者购买时的谨慎程度以及在购买过程中愿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收集信息,选择判断,有多少人参与购买过程)和商品差异的组合主要有4种消费者购买类型:

(1)复杂型购买。发生在消费者初次购买那些卷入程度高、品牌差异大的商品的场合。多数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知之甚少,但因其价格昂贵,属于耐用消费品,故购买前的选择决策非常谨慎,要花费时间大量收集信息,多方位挑选比较。这种购买决策最为复杂。

(2)和谐型购买。发生在消费者购买卷入程度高,但品牌差异较小的商品时。这种购买因不同品牌的商品只要价格在同一档次内,质量功能差别不大,故不需要收集很多的信息或进行评价,卷入程度高主要因商品价格较高或不经常购买引起。决策重点在买不买,买什么档次的,而不在乎买什么品牌的,且更关心能否得到价格优惠,购买时间和地点是否方便等问题。

(3)多变型购买。发生在品牌差别大,卷入程度低的商品上。消费者经常变换所购商品的品牌,主要是出于尝试一下新东西的随意性,避免单调乏味。消费者在这类商品购买前,一般并不主动收集有关信息,只是通过广告等宣传媒体被动接受信息,对商品的品评也是发生在购买之后,而且即便对所购买商品的感觉不错,下次购买时仍可能更换品牌。

(4)习惯型购买。发生在消费者购买卷入程度低,品牌差异小的商品时,是一种多次购买后形成的习惯性反应行为。消费者经常购买某种固定的品牌,并非出于忠诚,而是出于习惯,当货架上没有这种商品时,消费者会毫不犹豫地购买另一种看上去十分相似的产品。

显然对于不同的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企业的机会不同,促销的重点也不同。同时,企业在设计和导入cis,尤其是vis时,必然也要以不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类型为基础,使vis起到识别企业产品、诱导购买的'作用。

表征示例消费者面子心理。

在面子心理的驱动下,消费会超过甚至大大超过自己的购买或者支付能力。营销人员可以利用消费者的这种面子心理,找到市场、获取溢价、达成销售。

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趋向于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消费者在很多购买决策上,会表现出从众倾向。比如,购物时喜欢到人多的商店;在品牌选择时,偏向那些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在选择旅游点时,偏向热点城市和热点线路。

推崇权威。

消费者推崇权威的心理,在消费形态上,多表现为决策的情感成分远远超过理智的成分。这种对权威的推崇往往导致消费者对权威所消费产品无理由的选用,并且进而把消费对象人格化,从而达成产品的畅销。

爱占便宜。

刘春雄先生说过:“便宜”与“占便宜”不一样。价值50元的东西,50元买回来,那叫便宜;价值100元的东西,50元买回来,那叫占便宜。中国人经常讲“物美价廉”,其实,真正的物美价廉几乎是不存在的,都是心理感觉的物美价廉。

害怕后悔。

每一个人在做决定的时候,都会有恐惧感,他生怕做错决定,生怕他花的钱是错误的。按照卢泰宏先生提到的就是购后冲突,所谓购后冲突是指:消费者购买之后出现的怀疑、不安、后悔等不和谐的负面心理情绪,并引发不满的行为。

心理价位。

任何一类产品都有一个“心理价格”,高于“心理价格”也就超出了大多数用户的预算范围,低于“心理价格”会让用户对产品的品质产生疑问。因此,了解消费者的心理价,品牌企业位,有助于市场人员为产品制定合适的价格,有助于销售人员达成产品的销售。

炫耀心理。

消费者炫耀心理,在消费商品上,多表现为产品带给消费者的心理成分远远超过实用的成分。正是这种炫耀心理,高端市场,同时利用炫耀心理,在国内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有助于获取市场,这一点在时尚商品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攀比心理。

消费者的攀比心理是基于消费者对自己所处的阶层、身份以及地位的认同,从而选择所在的阶层人群为参照而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相比炫耀心理,消费者的攀比心理更在乎“有”——你有我也有。

企业在开发产品的时候,策划人都会对产品进行一系列的品牌规划。当产品进入市场与消费者面对面的时候,产品的品牌规划成功与否,看消费者对产品接受程度和购买心理就可以得到结论。下文我们就来分析下消费者的购买商品的对品牌的选择。

当购物者确定要买的商品后,他就要决定买哪种牌子。有时他们同时作出这两项决定,例如购物单上写的是汰渍,而不是洗衣粉。但如果消费者是先确定商品再选择品牌的话,他往往要经过几个步骤才能作出决定:

消费者首先根据相对简单的标准考虑一系列的品牌;然后经过仔细的分析比较后选中一个。对消费者购物方式的观察表明,他们把商品从货架拿到购物筐里平均要用12秒。这种购物速度说明消费者选择品牌的主要依据是他们平常对各种品牌的了解,而他们获取商品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广告。

消费者对所需商品的分类能够对他们获取商品信息的方式产生影响。例如,他们将商品分为日用品和特殊用品。日用品又细分为水果和厨房用品;特殊用品细分为法国式餐饮食品和野餐用品等。在购买特殊用品时,如果消费者不是对这类商品特别了解,他们则要更多地受到店内促销信息的影响,而不是凭记忆和经验。如果是购买日用品,则情况相反。

消费者行为理论。

消费者行为理论是市场营销的基础理论之一,但最早开始研究消费者行为理论的专业群体却是经济学家,不过,经济学家的研究局限于消费者行为的经济分析,并且使用了过多的理想化假设。

(1)消费者行为理论既涉及群体行为,即不仅要研究个人自身的行为也要研究人与人之间行为互相的机制。

(2)消费者行为理论不仅关心消费者的商品购买行为,还关心消费者使用和处置商品的行为,一般的企业往往强调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但是孤立地研究顾客购买行为只能形成对消费者的不完全了解,并且处置商品的方式还可能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长期影响,所以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该鼓励顾客正确地处置因使用自己售出的商品而产生的各种垃圾。

(3)消费者行为理论不仅研究实物商品的选购和消费,还研究数字产品、服务和观念的选购和消费。

(4)消费者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消费者行为理论要研究的一个问题,因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不是要鼓励或者利用消费者的不理智的消费行为,而是要引导其向理性的方向发展。

(5)消费者行为理论又称买方行为,因为它不仅研究最终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研究企业的采购行为。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五

一个很重要且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进口国的企业或相关行业,特别是那些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或行业,会受到进口产品的影响,其利益遭受到严重损害。也就是说,设置壁垒根本上是为了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和行业。由于各国在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技术水平、需求偏好与经济禀赋等客观条件上存在着差异,使得各国的技术性措施之间产生着分歧,为了保证自身的最大利益,各国间必然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

理性的国家知道,如果双方都不设置技术壁垒,他们都能够从贸易中获得0.5个单位利益,这对双方来说,是一种“双赢”的格局。但是,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他们的占优策略。因为,在一方设置技术壁垒行为被允许的情况下,如果对方选择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那么他将获得1个单位利得;如果对方选择设置技术壁垒,他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则会使自己造成1单位利益所得损失。相反,如果他选择设置技术壁垒,他的利益所得损失为零。根据理性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每一个理性主体都会剔除严格的劣策略(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去选择设置技术壁垒。因此,尽管各国都知道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能获得一定的利益,但考虑到在其他国家设置了技术壁垒之后自身的利益会有损失,所以,为了能够回避这种风险,各国最终还是有很强烈的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意愿。

2、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机理:壁垒设置方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

技术性贸易壁垒既是各国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也是各国内部政治和经济力量相互平衡的结果。在一个民主的政体中,多数人的意愿应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当少数利益集团受到损害时,迫于政治压力或为了赢得更多的选票,政府往往采取了少数利益集团的建议。这与关税的实施是相同的,关税的采用必然导致消费者福利的损失,技术壁垒的设置给消费者带来的是较少的产品选择和较高的消费价格。但不同的是,技术壁垒的设置常常是符合了或者至少表面上符合了消费者的利益(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保护消费者生存环境的洁净和安全等),相关的'压力集团有更好的口实来要求技术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运行会产生一定的市场结果,对经济个体(包括生产者与消费者)有资源配置和福利影响,理性的经济个体对不同的政策及其市场结果也有一定的偏好,必然会通过施加各种政治影响以实现自己的偏好,获得利益最大化。消费者人数众多,利益分散,每个消费者难以察觉自己在贸易保护下的福利损失,而且消费者更多的是注意他们在生产方面的地位,这个地位的维护和提高经常得益于进口保护政策。因此,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是一国内部政治和经济力量相互作用与平衡的结果。

假设1:一国政府g有设置和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两种选择,国内生产者p有生产和不生产产品两种选择,但生产的产品在同国外产品的竞争上没有优势,国内消费者c有购买和不购买国内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两种选择。那么,我们可以建立如图2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由图2模型可知,当政府选择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时,该种产品可以自由进口,消费者可以选择购买国内生产的也可选择进口的该种产品,由于进口产品的价格低于国内生产者的价格,消费者当然会倾向于花费2个单位的利益损失购买进口产品,但此时国家和国内生产者什么都得不到,则国内生产者就会要求国家对该种产品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政府也会认为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则会导致进口产品对国内的垄断,国内生产者的大量倒闭,造成国家巨大的逆差,不利于本国该种行业的发展,从而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本国企业进行保护。当政府选择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时,会对该产品的进口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提高进口产品的价格,减少进口产品的数量。此时,尽管国内该种产品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但会低于进入到本国市场的进口产品价格,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选择购买国内生产的该种产品,会造成自己3个单位的利益损失,国内生产者会得到2个单位的利益,政府得到1个单位的利益;如果消费者选择购买进口产品则会造成自己5个单位的利益损失,国内生产者什么都得不到,政府能得到3个单位的利益。由于设置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后,消费者购买该种产品的支出增加了,会引起消费者的不满,要求国家取消技术性贸易壁垒,从而形成了国家——国内生产者——消费者三方的博弈。但只有当国家认为国内该种产品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力的时候,才会逐步取消技术性贸易壁垒。

假设2:一国内有两个企业a和b,企业a已经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并且在市场上具有稳定的销售份额,且企业a可以通过要求政府是否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来打击其他竞争者。企业b打算从事该种产品的生产,但是对企业a的竞争实力不完全了解,无法判断企业a在企业b进入市场后的反应,此时,我们可以分两种情况建立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一是企业a是属于行业领先企业;二是企业a是属于行业一般性企业。具体博弈策略及利得见图3和图4:

在图3中,由于企业b是该行业的新来者,在技术、销售渠道等各方面都不会比企业a更有优势,而企业a是该行业的领先者,企业b的进入对企业a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但是,当企业b选择进入市场,且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时,国外企业也会进入本国市场占去一定份额,所以企业b一定会倾向于要求本国政府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从而获得更大收益。当企业b认为进入该市场所得到的收益太少而选择不进入该市场时,对于企业a可以在本国市场上得到绝对多的收益,但是,如果要求本国政府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企业a便可以取得本国市场上的绝对垄断。所以,无论企业b选择进人还是不进入该产品市场,国内总会有企业要求政府要求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

在图4中,因为企业a在该行业的竞争实力一般,所以企业b有可能在进入之后与企业a一统市场,由于这两个企业本身实力都一般,会做各方努力,为自身减少竞争对手,扩大所得收益,所以,无论企业b进入市场与否,企业a都会要求政府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阻止国外企业进入本国市场。而当企业b进入市场后,就会同企业a一起要求政府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获得最大收益。

总之,对国家而言,一方面,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加强与外国的贸易往来,尽可能地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另一方面,又为了保护那些缺乏国际竞争优势或者幼稚产业,不得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企业而言,设置了技术性贸易壁垒,无疑会为自己的产品减少竞争对象,可以得到更多利益;而对于广大的消费者而言,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会导致国内同类产品更强烈的竞争,消费者能够获得更多的产品选择和较低的消费价格。所以,由于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的利弊不一致,一个国家是否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设置何种程度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都是国内不同利益集团之间不断博弈的结果。

3、结束语。

因为技术性贸易壁垒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环境,所以能以一定的合理性来增加出口国产品的出口成本,从而起到限制其出口的作用,又因为它可以调控经济贸易利益,所以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经济、科技、政治上的优势,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对世界公平贸易带来极大危害,打乱世界贸易秩序,阻碍国际贸易正常发展。特别是我国作为一个“人世”不久、且对外依存度很高的发展中国家,国外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不仅大大限制了我国的商品出口,而且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主要产业部门的发展。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加快发展壮大自身;另一方面,也要区别对待,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应对那些不合理的技术壁垒。同时,我国政府也可以考虑对于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设定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摘要]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约束。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基于技术水平的差异、政府的主动干预而形成,也可能是其中涉及的不同利益方相互博弈的结果。本文主要从国家间贸易政策博弈和各国内部政治与经济力量相互博弈的角度,通过构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和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解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机制及对各利益集团带来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相关部门拟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六

网络原创文学出现并发展已近十年,其所具有的网络特质让人耳目一新。由于其价格低廉、消费方便,在今天已经成为部分人群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网络原创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也显露出许多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将影响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原创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源于西方一种多人纸上角色扮演游戏的西方奇幻文学大量出现。到了90年代,随着诸多翻译作品如《龙枪》、《黑暗精灵三部曲》、《冰风谷》等在国内的传播,引起了一股奇幻文学的热潮。在阅读之余,一些创作者进行模仿和本土化,加入了中国的历史、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形成了“玄幻小说”。真正把玄幻小说的招牌打响的还是香港通俗小说家黄易,也有人说“黄易发明了一种‘玄幻小说’”[1]。

在这个时期,黄易创作了《寻秦记》、《大唐双龙传》等许多受欢迎的作品。由于在内地小说传播主要依靠租书店来进行,书籍传播速度严重受到限制,很多读者或难以租借到小说,或无法忍受每月一卷的出版速度,不得不寻找其他的方式进行阅读。在20世纪90年代末,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利用免费空间建立的个人网站。这些网站通过上传黄易作品的最新章节及其他作家的吸引读者,著名的有黄金书屋、卧虎居、文学城等。网站上的小说多以为主,其作品并没有改编作品中,其佼佼者《鬼吹灯》的各种权都无法保证。

(三)分级问题。

无论电影、电视还是传统出版业,中国目前并没有实行任何分级制度,而是统一采取一刀切的处理方式。而在都市、军事历史类的小说中难免有一些感情、血腥暴力内容的描写。每当面临网络扫黄和整治低俗文学的时候,这些作品就会处境尴尬,部分章节只好被删除修改,而作为以成年人为阅读主体的读者被迫和小朋友们共同分享这些作品。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七

内容提要截止二十世纪末,关于太阳系形成的假说已有一百多个,但这些假说仅能说明太阳系存在的部分事实。因此本文提出:太阳系的诞生,导源于银河系中的一次并行的黑矮星之间的天体碰撞事件;碰撞中伴随着巨大的能量转换和能量释放过程;随能量的转换,物态上也起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太阳元素和地球元素。随之,有关太阳系物质的起源、物质存在状态、物质存在状态间的联系以及太阳系运动的动力学原理诸方面的问题都得到了顺理成章的解释。

主题词黑矮星天体碰撞能量转换。

地质研究表明,我们人类居住的星球——地球,是在50亿年前由一个完全熔融的球体凝成的,球体外面环绕着稠密的大气层,其中有空气和水蒸气,可能还有挥发性很强的气体。

这一大团炽热的宇宙物质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样的力量决定了它的形成呢?这一有关我们的星球和整个太阳系的起源问题,是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萦绕在天文学家头脑中的一个谜。自十八世纪起,由于天文观测资料的丰富和积累,对宇宙认识的扩大和深化,各式各样的太阳系演化假说蓬勃发展起来,到二十世纪末,太阳系演化假说已达一百多个。这些假说的提出和论争,使人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太阳系的认识。

但是,在目前已经提出的上百个太阳系起源演化的假说中,都是从太阳系目前结构和运动的某些特征出发,它们都仅只能说明一部分现象。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假说能够圆满解答太阳系的多种多样的现象,本来,探索太阳系的起源是有许多困难的,这是遥远年代以前的事,没有一个人目睹这个过程,一切都只能依靠今天的事实和分析来论证。目前,太阳系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是多数学者的看法。

但地质研究表明,地球的早期,表面分为泛大陆和泛大洋,现今各大陆是由泛大陆分裂以后的碎片飘移而形成的。各大陆板块的形状、地层、制造、岩相、古生物群落的分布、古气候及地球物理特征等,都说明了这一点。地球早期的这个形态特征表明,它是从一个更大的星球上被撞下来的含有花岗质壳层和基性岩壳层甚或是包括冰水壳层物质的碎片演化而来。假若是由星云凝成的,就不可能有地球早期的这个形态特征。

基于此,考虑到地球元素的起源(地球不具备从星际物质合成地球元素的条件)、天体演化等因素认为:我们的地球、包括整个太阳系的诞生,起源于一次天体碰撞事件。发生碰撞的两天体应为演化到最后阶段的暗天体——黑矮星。两这个黑矮星,一个是作为太阳系诞生的母体矮星——原始的日球,一个是作为太阳系诞生的父体矮星——原始的木星。

设想,原日和原木,本为银河系家族的成员,它们沿各自的园形轨道绕银心运行。从太阳行星系运行轨道平面与银道平面有很大的交角可以推知,它们绕银心运行的轨道是平行的、并行的,它们彼此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均以250km/s的速度绕银心运行。由于它们彼此间有万有引力作用,使它们的作相向运动。终以8500km/s的运动速度发生倾斜碰撞,由此诞生了我们今天的太阳系。

碰撞大约是这样发生的:

碰撞首先使原日的冰水圈层破裂为大小不一的碎块,并由原木获得相当大的碰撞运能,以极大的初速度,飞入太阳系外层轨道,成为今天数目众多的慧星。紧随其后,是原日的岩石圈碎裂,形成较大的和较小的碎块,并由原木获得碰撞初速度而具有要当大的动能。这些获得动能的大小不一的碎块,首先在原日面发生摩控滚动运动,使部分动能转化为自转角动能,脱离原日后,这些自转角动能继续保持,成为今天各大行星及其卫星的自转运动能量的由来。考察今天九大行星赤道处的自转运动线速度自远(冥)而近(水)分别为0.3、18.6、19﹒1、10.2、12.6、0.25、0.47、0.02和0.03km/l。一般来说,由远至近有由大变小的明显趋势,这是由于它们所获得的初速度,以及它们在日面作摩控运动时间及自身的质量等几方面综合因素所决定的。如距太阳较远的海王星、天王星和土星,是较早被撞下来的壳层碎块,它们在原木那里接受的碰撞动能大,初速度高,在原日面作摩擦滚动运动的时间长,所以自转速度和脱离碰撞主体星原日的运动初速度高,所以处于外轨道,且自转速度快。而火星、地球、金星及水星等,随后相继脱离碰撞主体星原日,原木所具有的冲击动能已相继递减。从原日面摩控滚动的跑道已越来越短,而且膨胀的气壳物质已大量生成,阻力大增,所以,它们从原木那里获得的动能、初速度,以及自转速度也相继递减。而冥王星是首先被撞下来的,为什么它的赤道处自转运动线速度明显较低呢?这是因为,那时的原日固态冰水壳层尚未来得及气化,故摩擦系数小,因此,其赤道处自转运动线速度也十分明显地较低了。

天王星的姿态有些特别,它实际上是侧卧着的,就象一个旋转的陀螺一样。它的这种运动姿态说明,原日面可能并不平坦,有高大的山体,在她获得绝大部分自转动能,就要脱离原日面之时,在她的一侧撞到山体,使她顺过未脱离原日面,形在了她特别的运动姿态。她也有能量将山体撞离,为后来者开辟道路。

值得指出的是金星,它有与其它行星相反的自转运动方向,它的自转角动能的获得,有别于其它行星的成生方式。它不是从原日面滚动,而是在原木面滚动而获得自转动能的。因为它是趋向于最后形成的行星,当它生成的时候,原木(可能仅余下坚实的核部)已经深入原日壳层深部,仅露脊背,仍有相当大的动能,被原木掘下的(而不是撞下的)原日壳层块——原始金星,在原木坦露的脊背上滚动着获得原木的动能及自转角动能,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运动初速度,当然远不及其它行星大,因此处于内轨道,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自旋运动方向,当然与其它行星的自旋方向相反,且能量较低,自转周期很长,达243天逆向旋转一周。

碰撞中,原木亦粉身碎骨,脱去外壳层,核部与原日作用,亦使自身的产分动能转化为自转角动能,并以较大的残余速度脱离原日,并超越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飞入外轨道,成为今天的木星。脱离碰撞现场的木星,伴随大量的气化物并裹携大量的碰撞碎块,在木星以残余速度飞入轨道的途中,部分被抛撒于后,成为今天的小行星带,未能挣脱木星引力场的,则成为木星的部分卫星及木星环。

太阳也在这次碰撞事件中获得自旋角动能,所以,太阳也有自转运动,且与行星自转方向相同,碰撞中(伴随气化),赤道处的遭扭力最大,两极最小,故至今太阳赤道处仍以25日一周的速度旋转,而轴部则以35日一周的速度自转,如是不考虑原日和原木原有的自转角动能,以及大量碰撞碎块后来又被太阳及九大行星吸引而陨落,使自身自转角动能改变这些后期因素的影响,那么,太阳的自转角动能应和九大行星及其卫星的自转角动能相等,或要大些,因还有原木对其碰撞的推动力这一重要的因素。

还应该进一步说明的是:为什么原木对原日的碰撞所产生的九大行星的运行轨道不是长椭园形?这一问题也是可以说明白的。由于原木对原日的碰撞,大部分碰撞动在碰撞中转化为热能,产生了大量气化物质和尘粒,在碰撞中迅速膨胀,形成气壳,这些随碰撞而产生的迅速膨胀的气壳,可能充斥了现今太阳系范围的大片空间。因此,碰撞产生的行星原始胚胎在进入运行轨道的运行过程中,受三项力的作用:第一项力是与原日球呈切线方向的运动惯性力,这是从原木那里获得的,是行星进入椭园形轨道运动的主要动力源。其二是日球对它的引力,此项力起初与惯性力呈90°交角,并随行星以切线方向脱离日球后的逐渐远离而逐渐张大,使切线运动变为抛物线方向运动。但这两项力综合作用下所产生的运动轨迹只能是长椭园形轨道。因此,还有第三项力的作用。这第三项力就是伴随碰撞作用而迅速膨胀起来的浓重的气物质及一其相伴的尘粒物质对新行星的阻力。这第三项力的作用,使原先可能产生的长椭园形轨道变得近园形一些。而作为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的运动轨道则有所差移,较其它行星轨道要扁些,呈蛋形。这种差异是由于其首先被撞下,气壳物质尚未大量形成,所以,其被气物质的阻力作用的改造的时间和大小要短一些、小一些的原故。而那些较冥王星诞生更早的彗星的轨道,才真正是长椭园形的了。另外,原日在原木的碰撞下,也要产生向环绕中心方和的运动,亦为原因之一。

这些伴随碰撞而膨胀起来的气物质后来又到哪里去了?它们一少部分被九大行星俘获,成为今天九大行星的水壳层、气壳层,一部分落回日球,而大部分则被日球的辐射压吹走,逸散到星际空间去了。你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当彗星靠近太阳的时候,总是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永远背向太阳,那正是太阳辐射压的作用。

九大行星俘获这些气物质的本领是不一样的,质量越大的行星引力越力,俘获的气物质越多,越远离太阳的行星,引力半径作用范围也越大,所以能俘获的气物质也越多。故远离太阳的质量较大的行星均成为气体巨人。我们的地球质量恰好。离太阳不过错也不近,故俘获了恰到好处的水物质、气物质,在地球上便诞生了生命。而较地球稍近太阳一些的金星,虽有与地球相仿的质量,也只能俘获一些密度稍大的co2,而更接近太阳的水星上就只有稀薄的大气层了。

在天体碰撞事件中,伴随着巨大的能量转换和能量释放过程,其一是动能间的转换,其二是动能向热能的转换,其三是压力势能释放引起的向热能间的转换。

动能:

这里g为万有引力恒星。要确定两天体的碰撞动能,关键在于取何r值,即两天体半径之和。我们假定原日和原木具有现今太阳系的总质量和木星的质量,分别为2·1030kg、2·1027kg,有天狼伴星般的密度(即3.80·109km/m3),依此计算的结果是v=8529km/s,若视原木以8500km/s的速度撞向原日,则原木所具有的动能为145·1039焦耳。此动能在天体碰撞中,少部分转换为太阳系成员的自转运动角动能及环绕运动的动能,而大部分则在天体碰撞中转换为热能。

压力能:

固态天体内部具有极高的压力能是一个很少涉及的研究领域。以致许多天文现象得不到合理的解释。我们知道,气态物质的压力能可以用压强p和体积v的乘积来表示,固态天体内部的压力能,同样也可以用压强p和体积v的乘积来表示,而单位质量物质所具有的压力内能值,则可以用压强p除以密度d求得。

若原日那般质量(2·1030kg)的天本坍缩为天狼伴星般平均密度的天体,内部压强和单位质量所具有的压力能值随深度变化的情况是:

深度压强值单位质量压力能值。

4km8.09·1019pa2.12·1010j/kg。

19km3.85·1020pa1.01·1011j/kg。

100km2.04·1021pa5.38·1011j/kg。

1009km2.68·1022pa7.05·1012j/kg。

5000km2.36·1028pa6.2·1018j/kg。

5008km(核)1.91·1030pa5.0·1020j/kg。

这里,再以压力能的释放为线索,说明地球、月球的形成过程:

在说明地月形成过程之前,必须首行解放说明,原木和原日为具矮星态壳层结构的天体,其壳层结构为:外壳层为轻元素的原子核和自由电子的紧缩态壳层,内壳层为较重元素的原子核和自由电子的紧缩态壳层,越向内壳层原子核中的中子比例数越高。

原木对原日的碰撞,使含有原日不同壳层物质的碎块被撞下,成为地月的原始坯胎。原始地月坯自原木获得碰撞动能,首先在原日面摩擦滚动,将自身部分动能转化为自转角动能,并将部分动能由摩擦滚动传递给日壳,使日壳亦产生自转运动,与此同时,即在内部压力的释放过程中开始膨胀,随膨胀,各原子核拉回属于自己的电子,成为常态化学元素,这些不同的化元素又进一步按电负性的不同,进一步结合成为分子,从而完成矮星态物质向常态物质的过渡。当地月坯完在这一物态上的转变,并获得相当大的自转角动能就要脱离原日面之时,即成为化学成分不同的熔浆态,原外壳层成为花岗质熔浆态,内壳层成为基性熔浆态,由于原属内壳层的基性熔浆态一侧内能(压力能和热能)更高,压力能转换热值高,所以形成的熔浆温度更高,甚至可以出现部分高温气化态物质,且基性熔浆较酸性熔浆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因此,少部分基性熔解浆稍先脱离日面,成为新生的月球,稍后,熔融的新生地球也脱离母体,追随新生的月球而去,双双飞入绕日运行轨道。月球的自转周期与绕地转动周期相等,都是27.32日,一面永远朝着地球,且其绕地转动方向和地球自球方向一致,好象地球的一部分一样,且月球岩石是由玄武岩、辉长岩、苏长岩一类的基性岩石组成,正说明了月球的这种成因。因此,月球和地球,是从一个胚胎中分裂而成的孪生兄弟。无独有偶,冥王星及其卫星,也是一对孪生兄弟。

这种太阳系新生成员的熔融状态,从火卫一和火卫二的外部形态也可以看出,它俩的个头不大,呈三轴椭球体状,它们的这种形态说明,它们是以熔浆态,快速飞离原日的过程中就很快冷凝的。如果在进入轨道后再缓慢冷却,那就只能成为两轴椭球体。甚至是正园球体了。它们的这种形态,同时也说明了在太阳系诞生之初,气物质对它们的阻力作用。

在太阳系的众多卫星当中,也不乏逆行的卫星,那是因为有一部分卫星在诞生之初,亦以行星的姿态出现。在它们以后的统日运动过程中,被附近运行的大行星体捕获,因而成了大行星体的卫星,由于辅获方向的不同,产生了正向和逆向运行的运动形式的区别。

至此,有关太阳系物质的物质起源,物质存在状态、物质存在状态间的联系以及太阳系运动的动力学业原理诸方面的问题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八

编辑心理学的出现和发展都是社会进步对人们提出的要求,有其必然性和不可抵抗性,研究编辑心理学的特点和发展前景以及应用,不仅使高校老师受益,也使得编辑行业获利,从根本来说,享用成果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本文则关于编辑出版心理学展开探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兴事物越来越多,而且各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清晰,每个学科承担的研究内容越来越专一,为了应对新兴事物出现所带来的对新型学科的需求以及减轻旧学科的压力,编辑心理出版学应运而生。本文将从介绍编辑出版信息学以及其特点,高校老师教授编辑心理学所采取的方式,以及编辑出版心理学的应用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编辑出版心理学。

编辑心理出版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既结合了编辑学的特点,又涉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但又和这两门学科不同。编辑学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主要应用于现代出版事业。主要研究不同书籍,画册,报纸等出版物品以及其选题,写作,审稿,美工,出版等。既属于理论性学科又属于应用型学科,编辑出版心理学继承包含了它这两个特点[1]。心理学大方向属于理论性的学科,但近几年也被运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例如心理医生。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人格,行为,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情绪,认知等多个领域。现如今,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丰富快速沟通,使人们的认知越来越深化,同时伴随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因此,人们已经更多地开始关注心理学,并在很多领域已经投入运用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大致来说,编辑心理出版学承接了编辑学的研究内容,但却是以心理学为研究手段和途径,研究对象也变为编辑以及和编辑相关人员的心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描述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预测心理趋势,调适心理导向等。网络的兴起对传统的编辑行业提出了挑战,人们为了方便更倾向于接受电子化的咨询,如刷微博,看电子书等,当然还包括其他的视屏阅读视听阅读等途径。在这些新型方式发的压力下,传统编辑的焦虑感;作者写作动机的改变,题材和表现方式的改变;以及读者的兴趣变化,还有一些其他的编辑人员所产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编辑心理出版学所研究的领域,和编辑学一样,也是一门同属于理论型和应用型的学科。

二.编辑心理学的基本特征。

(一)交叉性。

编辑心理学由于是一门交叉学科,所以具有交叉性。编辑学主要研究编辑的工作原理,工作规律,并指导编辑进行实践。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等。由于人是主客观辩证统一的存在,所以编辑学和心理学在客观层面来说具有必然的'联系,编辑心理学算是心理学在现代编辑学里的发展,可以归属于应用心理学的分支之一。

(二)独特性。

编辑心理学虽然是对编辑学和心理学的继承,但是这种交叉却不是简单物理方面的重合,而是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编辑学相比,编辑心理学主要强调的是和编辑有关的心理活动问题,比如编辑的智力问题[2]。而编辑学则更加突出编辑的能力问题,如知识基础,政治素养等。其次和心理学相比,编辑心理学主要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对和编辑有关的心理问题做出研究,并预测其在以后的应用和发展问题。如揭示编辑在工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对以后的工作做出指导,使编辑事业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三)创造性。

人都是主客观辩证统一的存在,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就都具有再创造的能力。编辑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是人,研究的客体是编辑和与编辑有关的人员,以及受众,都是和人有关的活动,因此,编辑心理学在理论层面具有再创造的特点。实际应用中,编辑心理学对编辑在工作中的创造能力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探索性。

编辑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刚刚兴起,尚且还很稚嫩,理论体系,实践经验都还不完善,也没有宝贵的历史经验流传下来供以继承,因此需要现在的人们不断地进行摸索。可以借鉴其母体——编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参考国外的编辑心理学的研究经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不遗余力,不辞辛苦得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来使的编辑心理学这门学科更加的成熟,更加的完善。

三.编辑出版心理学的教学技巧。

(一)列框架,突出重点。

编辑心理学大部分还是属于理论型的学科,知识点广泛,所以教学时如果没有章法的进行,会很容易漏讲或是重复讲解。因此,列框架的方式可以完整的讲知识点总结在一块,教学的时候按照所列的框架,不仅可以解决漏讲的情况,还是得条理清晰,学生更容易记笔记,这从侧面来说,也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列框架不是让老师在讲解的时候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在完全讲解的时候有所侧重,突出重点,对困难的部分也要投入更多的时间。

(二)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也就是说要理论联系实际。编辑心理学在教学上虽然理论性偏强,但在实际实践中,有很好的应用性。而且,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也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的清楚,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0多研讨交流。

编辑心理学的新兴特性要求老师们紧跟学科的发展,经由人们的不懈研究,学科的发展进步可能会日新月异,因此老师要注意更新自己的知识量,多进行沟通和研讨,紧跟学科发展的脚步。

结语。

编辑心理学在编辑行业中的应用也取得了可观的成效,研究编辑的心理问题,解决编辑们在心理上遇到的压力和困惑,比如新兴媒体的繁荣对传统编辑行业的冲击,在这压力下传统编辑们的焦躁;以及编辑工作中对定题,选稿,定稿,排版的犹豫等。编辑心理学的出现,使得编辑人员的心理问题得到了系统专业的研究,对编辑行业的进步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九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络作为新兴的产业,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网络信息化时代,文学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更多的以电子书等形式活跃于网络中,而利用网络推广文学阅读成为人们休闲的新形式。在本文中,笔者在阐述数字阅读时代意义的基础上,对网络文学发展现状、网络文学阅读现状以及网络文学作用意义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深入探究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文学进行数字阅读推广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文学;数字阅读;推广;策略研究。

一、数字阅读推广的时代意义。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阅读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纸质文本,更多的是以电子资料的形式承载于网络中,而利用网络推广文学阅读成为人们休闲的新形式。数字阅读是指阅读的数字化,是将阅读内容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如网络小说、电子书、电子地图、博客等等,都是数字阅读的重要表现方式。数字阅读与传统纸刊物相比,具有搜索扩界、存储量大、易于保存、阅读便利等特征,这对读者来说,可以随时阅读书本知识,数字阅读拥有纸质图书所不具备的功能。数字阅读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文化创造模式,数字内容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带给人们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二、网络文学是数字化出版物的重要组成。

1.网络文学发展现状。

(1)网络文学面临的质量危机。

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不在于其数量,而在于作品的质量,在当前的网络文学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质量问题,这也是文学作品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网络文学的自由写作在为大众带来自由写作空间的同时,缺乏质量审核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网络站最初仅有榕树下、天涯社区等几家少数的网络门户,但随着站的不断分化,新站、博客以及个人文学主页呈现空前的繁荣现象,每天发布的网络文学作品数以万计,由于缺乏严格的质量审核,导致网络文学质量问题突出。

(2)网络文学的虚拟化繁荣与发展。

笔者认为网络文学虚拟化繁荣的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学作品作者个人造势以及网站的虚假繁荣;二是站的不断分化,使得作品、作者以及读者被不同程度分散,网站本身为实现网站表面的繁荣,通过操作数据的方式增加作品的点击量。网络文学的繁荣是指网站首页作品的点击量高,但对个网站内的各个栏目进行深入探究后才发现,阅读量不尽如人意。

对网络文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阅读对象、阅读途径以及阅读主体。

(1)阅读对象。

从文学体裁上来看,网络文学主要包括:网络小说、网络诗歌、网络散文以及网络戏剧等,在这些体裁的作品中,小说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一个重要体裁,在百度贴吧文学艺术专栏中,小说的数量及阅读量更是遥遥领先于其他文学作品。据报道:在当今时代,小说仍是中国人在选择图书时的首选,而网络小说也恰好满足了读者这一阅读需求。在网络文学兴起之初,安妮宝贝等写手的都市言情小说较为受欢迎,笔者对榕树下、汉语文学、网络文学在线等十几个站作品题材状况调查中显示:以搞笑、情感、武侠为题材的小说占据了网络文学作品的前三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穿越小说也逐渐成为网络小说中最为热门的题材之一,其基本要点为:小说中主人公因某种特殊原因离开自己所生活时代,穿越时空进入到另一个时代,并在这一时空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穿越小说的主线以情爱为主,因此,它也在题材划分上归类到言情小说一栏中,这类小说贯穿古今,极具想象空间,因此也备受现代女性的青睐与喜爱。

(2)阅读途径。

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途径有四种,分别为:小说原创网站、小说论坛、博客以及电子图书。原创网站是阅读最为直接的`途径,一些中文原创网站的日点击量均有数千万,通过对相关资料数据的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的文学原创逐渐拥有了庞大的读者群和较高的关注度。论坛是阅读的又一重要途径,在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为每位用户提供了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位用户均可在白板上书写,可发布相关信息,对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具有交互性强、内容丰富且及时的特点。博客又被称之为网络日志,它是通过个人管理、个人不定期张贴新文章来进行更新的网站,博客中的文学作品为博客拥有者个人原创,他们通过文学作品的质量获得读者的认可,将忠实的读者吸引到身边。从本质上来说,博客是论坛的演变,是阅读者较为固定的阅读途径之一。

(3)阅读主体。

互联网的强技术、高成本和潮流化,决定了网络文学的阅读主体应为年轻化、高端化的网民。网络文学阅读中男女比例相对于之前相对均衡,但男性读者仍旧是网络文学阅读的主流,这与网站的经营战略是分不开的,各大网站不仅对男性喜爱的玄幻小说加大发展力度,同时也为女性开辟了专门的通道和途径。

网络文学符合大众文化的阅读观念和概念特征,具有大众文化的流行性、商业性及庞杂性,从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文学不仅仅是大众文化,它也是大众文化中最为时尚的一种文化。本文对网络文学作用意义的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对网络文学在社会发展中价值和意义的分析。首先,文化的意义在于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文化要表现对中国历史、民俗以及区域人文的价值,人们以放逐享受生活的现实乐趣为文化消费的基本需求。文化是被用来消费的,大众在消费文化时,能感受到其中的快乐情调,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说,存在即合理,网络文学作为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其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大众需求。

数字化阅读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将阅读内容呈现出来,网络文学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与传统的纸质出版物相比,以网络作为终端能极大减少纸张的消耗、为读者提供了方便的阅读、较大存储量以及较低的成本。利用网络文学对数字阅读进行推广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策略:

1.完善推广方式。

在一些站中,文学作品的点击量和阅读量较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网站的推广活动效率及方案有待改善。以创世中文网站为例,在加强推广战略上,可以加强在各大网站的推广广告植入,将网站的节日活动以广告推广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增加网站的点击量,吸引更多的潜在读者。加强对优秀作品的积累,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吸引更多的读者,网站可以加强对新晋作家的支持与栽培,加强对优秀作品的积累。

2.拓宽网络推广渠道。

笔者根据网络文学推广的相关资料及数据分析表明,网站阅读量低的原因与狭窄的网络推广渠道是分不开的,大部分作品依然停留在少部分的平台上展示,而全渠道、多渠道的推广仅针对于少数的作品。为更好地的拓宽网络推广渠道,需各网站自主研发app,增加掌上阅读方式,更好地吸引读者。在自主研发app的同时,各网站还需要与腾讯文学、移动终端等加强联合,这样有利于手机阅读便利渠道。网络文学是于互联网共同诞生的文化现象,网络文学的萌发和催生了数字阅读活动,利用网络文学开展数字化阅读,能有效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高阅读效率。网络文学在方便人们阅读的同时,不断推进数字化阅读的改革与创新,这不仅能方便读者阅读、推进网络文学的发展,同时还能通过文学的发展及阅读方式的变革,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这对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琳.中国数字图书消费市场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

[2]肖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

[3]李新祥.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4]张韵.微传播环境下的全民阅读推广策略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

[5]王慧堃.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电子图书服务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

贫困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较难的学生。据可靠资料评估所得,目前在我国一般高等学校中,贫困生人数约240万,占在校生总数的10%~20%,其中有73%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意,64%的贫困生感觉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52%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目前,贫困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密切关注,但是大多还停留在经济层面上,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目标不能单纯地放在经济上的资助,更要侧重于贫困生的心理救助工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帮助贫困学生摆脱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双重压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帮助。由于家庭贫困他们无力支付学习生活费,这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要比其他学生大得多,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更多,因此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

1.自卑、悲观地面对学习、生活。

在高校中,有着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对于贫困生来说,他们在心理上容易产生障碍,过于将自己的缺点同别人的优点进行比较,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自轻、自贱、自鄙的情感体验,从而退缩、逃避、离群、厌世,或者仇视社会和他人,在心理极端脆弱的状态下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果这些学生长期压抑的心理得不到及时的疏通和引导,将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致使其学业难以为继,少数学生甚至走向极端。

2.比一般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学习生活压力。

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希望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境遇和现实命运,也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的期望。他们中的一些人给自己制定了期望值过高而不切实际的目标,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这就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学习压力更大。久而久之,部分贫困学生可能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并引发其他问题。

3.人际关系受挫。

自卑是贫困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但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成熟,有着较强的自尊心。由于这种心理的矛盾性,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情绪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他们渴望融入群体,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但又往往因为自卑的心理和自尊心容易引发与同学的矛盾和冲突;他们希望得到周围环境的支持,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易敏感,易冲动,常常让周围同学感到难以与之相处。一些贫困生竭尽全力用坚强的外表来掩饰自己经济上的劣势,因为承受过多的压力,使得自己陷入孤独的境地。

1.家庭经济困难是主要原因。

这是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90%的贫困大学生主要来源于边远山区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家庭经济收入较低。一是家庭收入少;二是家庭子女多;三是意外灾害,使家庭经济水平出现经济危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经济上的贫困,迫使贫困大学生很难实现社交需要、尊重需要等等,从而使其处于边缘位置。

经济压力使得贫困大学生为了维系学业,在学校期间千方百计寻求机会打工挣钱,但同时为了获得奖学金又要拼命学习。这使得他们经常陷入一种想打工又怕耽误学习,既要学习又必须打工挣钱的矛盾之中。特别是因打工而致使学习成绩下降,在班级成绩排名后移时,这种矛盾冲突更为强烈。

2.自身存在的心理弱点是内在原因。

第一,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大学生活中成绩不再是唯一的标准,特长、社会活动、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都被纳入到一个立体的社会评价机制之中。来自农村或是边远地区的贫困大学生,在大学之前只是单纯地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在新环境中失去了成绩优势,因此只能获得较低的评价。

这种落差既可能成为贫困大学生努力奋斗的动力,也可能成为其自卑、敏感心理的诱因。

第二,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自己。很多心理有问题的贫困生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没能理性地正视“贫困”这个问题,很多贫困生都以贫困为耻。他们无法战胜自己,心门无法打开,以致把一些情绪埋在心里,再选择畸形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偏激地对待生活,导致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针对贫困生的高校学生工作任务。

深入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保健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有效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与承受能力;对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化解学生心理困扰,帮助学生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对个别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及时地给予诊治;对可能发生过激行为的学生,要做好前期识别和及时干预等工作,调动各种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运用各种方法,尽一切可能阻止过激事件的发生;一旦过激事件发生,能快速反应,按照有关预案做好心理稳定工作。

1.基本原则。

要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2.社会关注。

全社会要一起齐心协力来解决影响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即经济困难。

3.学校关注。

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及心理健康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加以解决。通过构建“奖、贷、补、免、捐、勤”等多方式资助体系来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帮助。通过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以此建立自信,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经济困难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起,营造一种平等、友爱的氛围,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消极心理,增进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自我调整。

这是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最主要的一点。通过参加各项文体活动,调节紧张的学习节奏,减轻心理压力。正确认识、评价自我。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将经济压力转为学习生活动力,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当前困境。

参考文献。

[1]张群.浅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j].理论界,(12):204~205。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一

摘要:本文针对心理教育对德育教育的作用情况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其次是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中的方法及其重要性,最后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心理教育德育教育大学生。

近几年高校进行的素质教育改革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关于大学生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问题。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必须将时效性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两个目的相结合,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将心理教育融合于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一、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一)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是相互联系的。

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二者之间存在共性也有差异,其共同点表现为都是面向学生的教育,最终目标都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其差异性在于心理教育的宗旨是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德育教育的目标则是通过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二者内容上有交集,德育可以促进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使学生的心理变得积极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能促进德育教育的有效进行。二者的教学方法都是引导学生的思想进而影响其行为表现。

(二)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是相互补充的。

研究发现,人对外部刺激产生的反应首先是通过感知觉活动进行分析,然后是高级思维活动进行认知。认知的结果分成两种:一种是认知成功,转变为心理问题;另一种是认知失败,表现为个体的思想道德。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或多或少地会通过他们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表现出来,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密不可分。通过二者关系,促进二者之间融合,使之相互提高,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其心理与德育问题,一举两得。

二、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中的方法现状。

高校教育中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简单,将心理教育融入的结果是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方法与新视角。心理教育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但是人们对心理教育还没有完全接受,对其认识还有不足。

(一)过于关注社会教化,轻视个体自我内化。

传统德育注重社会教化,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社会性特征。实际上社会化的教化和个体的自我内化是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二者不可偏废。当前,忽视个体自我内化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容易导致理论与具体行为脱节,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

(二)过于关注说教,忽略个体内心的需要。

提起德育,枯燥乏味是人们的普遍感觉。传统的德育较重视道德说教,忽视个体的内心需要,尤其忽视对个体的情感疏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让大学生基本满足了生存的低级需要,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高级需要上。传统道德说教固然具有一定的约束导向作用,但个体的行为受到动机的激发和引导,而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源头。忽视个体的内心需要、个人情感有违人类天性,这么做既不能有效提高道德认知的效率,又不能有效促使人的认识转化为行为,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高校的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三)过于强调灌输道德知识,轻视锻炼道德行为。

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一直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大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行为严重脱节,这种现象与传统德育教育方法有关。长期以来,德育教育一直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这种方法也许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多元化、信息化的当前教育环境中,这种单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也难以转换为实践。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实践情况,而非单凭学生掌握多少理论知识评价其道德品质。

(四)过于强调培养意识,轻视塑造健全人格。

三、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心理教育能内化大学生道德教育。

在高校的道德教育中结合使用心理教育的理念,能更顺利地实现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学生内在品质这一过程,能有效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整体质量。学生形成自身素质需要逐步内化的过程,并且会受多种因素制约,但无论外界因素如何影响,学生只有满足了其内在的心理需要,才可能提高良好的品德修养,并最终表现出优秀的道德行为。由此可说,心理教育是开展德育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看,心理内化过程同时可以看做一个修身的过程,而修身正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推论出,心理教育的内化作用不仅为德育奠定了可行的基础,且其本身也是道德教育的模块之一。

(二)心理教育应用在德育教育中更符合大学生特点。

大学生的年龄普遍集中在18-25岁之间,正值青年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不稳定状态,他们思想活跃、好奇心强但社会经验不足,有时候认识事物片面,容易钻牛角尖。当有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时,大学生会出现焦虑、担忧等负面情绪,严重者可能会走极端,所以培养大学生的认知和辨别能力,要遵循这一原则,用心理教育的理念教育学生。另外,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自控力还不足,也需要心理上的疏导,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在德育工作中,使学生的问题有效解决。

四、改进心理教育方法,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心理教育取得成效的多少,直接影响高校德育工作的进展及成效,要提高心理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大力改进心理教育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一)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开设心理辅导课。

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时常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有了心理问题积极主动地寻求心理咨询,对当前的大学生早已非新鲜事。因此,在高校中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开设心理辅导课就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有利于形成更加科学的教育格局,有利于更切实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广泛开展心理普查,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

心理普查在心理教育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无论何种形式的心理普查,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使得心理普查成为一项辅助手段促进心理教育的顺利展开。心理普查不但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而且能帮助学校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对心理普查的结果还可以进行深入研究,以探讨某种规律性的形成过程。在一般情况下,各高校都应该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并且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等文字性资料,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展开后续工作。

(三)关注情感心理在大学生德育中的应用。

道德情感,是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态度和长久的情绪体验的累积。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效果与大学生的态度和情绪体验密切相关。因为道德行为的产生有赖于道德动机,而道德动机来自于认知与道德情感相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把道德情感视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中介变量。传统德育重视道德认知接受,而忽视情感接受,忽视情感接受对认知接受的调节作用。其结果往往是知行脱节、言行不一,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德育教育工作者要自觉从学生的情感基础出发,尽量使学生产生一种切身的情感体验,这样就能自觉地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五、营造心理教育对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利运用环境。

环境影响人,人也影响环境,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的运用环境,无疑对高校德育教育有促进作用。

(一)创造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

高校德育教学成果突出有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心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社会心理环境的好坏又受到社会舆论导向作用的影响。因此,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非常重要。

(二)创造健康的校园心理环境。

所谓校园心理环境,指校园内部能够影响师生员工心理的环境因素,包括高校的道德风气、学术气氛、校园文化、管理方式乃至高校本身的历史传统等。校园心理环境是大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土壤,也是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动力来源之一,创造健康的校园心理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首先,要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教师的课堂情绪非常容易传染给学生;其次,要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最后,师生互动沟通,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四)创造和睦的宿舍心理环境及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

家庭和宿舍是每个在校大学生都需要接触的环境,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件和方方面面,更容易因为摩擦或分歧而产生心理问题。在家庭中,家长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子女的性格形成和发展,社会舆论一直在提倡的民主教养方式人们已经不再陌生,而大学生的宿舍关系还是需要每一个学生的维护。只有在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个体多方共同建设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具备高水平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2]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5]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4).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二

为了有效实施心理引导,必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接壤,让语文教材与学生的心灵沟通。首先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从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确定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如学习心理教育、择业心理教育、人格心理教育、经济心理教育、人际心理教育、挫折心理教育、性心理教育、网络心理教育等。其次要整体浏览教材体系,充分挖掘篇目中蕴涵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无论是先秦诸子散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还是现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学样式,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这些文化和精神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可以是长远的,甚至是终生的。最后要结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教学内容的次序,分专题分阶段制定心理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和方法,并把该计划科学地结合到整个语文教学的大计划中。在人际交往的指导方面,以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苏教版)为例。

第一单元中:《我的老师》可结合师生在课堂、课余时间交往的几件小事,让学生体会师生交往的乐趣,从而消除学生与老师交往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敢于并乐于与老师交往。

第二单元中:《两小儿辩日》里的“两小儿”可以教育学生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不能盲目自信、刚愎自用,应学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第三单元中:《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结合十块大浮雕所展现的先烈们的英勇、无畏、顽强、奉献精神进行挫折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克服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选择积极的价值取向。

第四单元中:寓言《黔之驴》中的老虎可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一个挑战自我、敢于斗争的人。

第五单元中:课文《三个太阳》中的女画家在离别南极时将自己与南极科学工作者交往的感受用“三个太阳”这幅画表达了出来。可引导学生学会向女画家那样通过言行观察认识生活中朝气蓬勃、团结拼搏、勇敢乐观、爱国等各种人,也启发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善于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在自己了解别人的同时也让别人了解你,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第六单元中:《木兰诗》教育学生继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理解、体谅父母的难处,长大成人后要以孝敬为重,即使委屈自己也要孝敬父母,这也是需要一种道德感的。这一系列的`人际交往教育有助于消除学生交往的心理障碍,如离群索居,厌世弃世;控制力差,争吵打架;拉帮结伙,集体犯罪等。

二.凸现特色,精心设计,优化听说读写的渗透方式。

听说读写相辅相成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原则之一。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与听说读写活动有机结合。

1.融心理教育于阅读教学之中。新课标在阅读方面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教师可巧妙设计话题讨论,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学习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时,可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它的比喻意义:当“所欲”发生矛盾冲突时,选取更有价值的东西。再如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循循善诱,学生仔细品读可以接受职业心理教育。如果把“职业”换成“学习”,再让学生入耳入心地朗读,并用自身经验或身边事实逐条阐释四个乐学的原因,那么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受到一次“享受学习、享受快乐”的心理疏导。

2.融心理教育于听说训练之中。学习《五柳先生传》,在分析了五柳先生的三个爱好后,可借机让学生说说“我的业余爱好”,引导学生远离色情暴力影视书籍等亚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爱好,摒弃盲目模仿的好奇心理。学习《最后一课》后,我让学生结合小弗朗士这一人物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学习的感受,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说说体会。其中一(2)班李登峰同学是这样说的:学习了《最后一课》,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以前的小弗朗士。当美好的事物在身边时,只是不屑一顾,而当它消失时,却追悔莫及。情形逼人勤,使得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课里认真听讲。所以我们应抓住身边美好的事物,珍惜它。对于每一件事,我们也应该改变态度,把这堂课看作最后一节课,这样会让你的听课效率提高;把今天看作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才会过得充实。在说与听的过程中,无论他本人还是其他同学都会受到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教育。介绍训练“当我烦恼的时候”,有助于学生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交谈训练除了采用师生间、同学间的对话方式,还可以有目的地布置学生在家与父母交流,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既增强耐挫力,又有助于填平代沟、体验幸福。演讲训练“假如我并不富有”,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和经济独立的信心,引导学生追寻美好的生活。

3.融心理教育于写作训练中。学生一般对写作有畏难情绪,写作伊始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作文如果能“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抒我真情”,就是佳作一篇。期中考试后可写一写《期中考试的得与失》,教师通过讲评引导学生辨证看待考试“失败”,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学习应用文写作时,学生可在书信中向老师、同学或朋友畅吐积怨,以排遣心理压力;可做总结《说说我的制怒方法》,懂得“怒是猛虎”的道理,并掌握理智克制冲动的方法,让情绪表达渐趋成熟。学生流露在作文中的心理问题,如家庭不和的烦恼、考试的焦虑、与同学的紧张关系等,语文教师可以用生动优美、富有感情和启发性的批语,及时抚平伤痛、澄清是非,告诉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幸福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往往联袂而行,使之能尽快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班上一位同学在《我的烦恼》一文中写道:在学校里,当我成绩稍有下降时,老师就会毫不客气地说:“你还是一个班长呢?就不怕别人笑话吗?”说得我无地自容;在家里,我正津津有味地看着一本书,妈妈走过来让我去打酱油,我不情愿,妈妈就说:“班长在家和在校表现要一致,爱学习固然好,但也不能不爱劳动啊?”我只好放下心爱的书本。你说,要是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那该多好。读了这篇习作,我深有同感,提笔与小作者谈起来:说的也是,有时候吧,人就是这样矛盾。不当干部吧,人家要说你学习这么好,怎么当不上干部,一定是没能力;当上了干部吧,别人就会以更高的要求来看你,你只能比别人好,不能比别人差。做得和别人一样好是理所当然的,得不到表扬;做得比别人差了,挨批评倒是首当其冲。我也有和你一样的经历。但我想做什么事不求人人满意,只求问心无愧,我就心满意足了,想必你也会这样的。看完了我的评语,她写道:“看了老师的评语,我心中的烦恼已消除了一大半,我真为有您这样善解人意的班主任感到高兴。”

4.融心理教育于第二课堂之中。课外语文活动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成为心理疏导的领域。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可以利用黑板报、广播站、文学社等阵地举行新书介绍、佳作欣赏、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文化信息的鉴别能力。近年来性犯罪与抢劫、盗窃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心理上的关怀。青春期心理教育讲座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广泛收集资料自己备课自己讲。正确的性心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自己。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三

高校新生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果没有及时进行疏导,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严重者还会影响学生一辈子,这便是心理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

经笔者研究,目前许多高校新生存在一定心理问题,例如:不适应高校生活、无法与同学和平相处等,这些问题会对高校新生的成长造成严重影响,这也是实施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在心理教育中,教师可以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其中,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预防和促进都是为了使学生保持心情愉快、心理健康。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才,其身心健康影响着其价值的体现。所以只关注心理问题的解决还不能充分发生学生的潜能、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在预防和促进上,通过积极的引导,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掌握并有效的运用心理调解的方法,产生对过去的释怀、对现在的满足、对未来报有希望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实现理想自我。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四

1.教学理念仍存在不合理之处新课程改革之前,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育理念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决策者、组织者、参与者,一切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是处于从属地位,作为教学对象给与的关注度不够,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并没有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又矫枉过正,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教师没有进行恰当的指导。表面上看,课堂的教学效果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学生学到的知识微乎其微。这种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理念对现代初中数学教学尤其是九年级数学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2.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大部分学校招收的教师都是师范类学校毕业的学生,刚毕业的学生从事教师工作,虽然新教师具备老教师没有的不少优势,比如对新的教学理念更容易接受、知识的更新比老教师更快等。但是大部分年轻教师还存在许多问题,没有工作经验,只能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受到新社会思潮的影响,一些不良的情绪会带到教学工作中;责任感不强、心态不好、容易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等。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教师素质的提升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教师素质的提不上去,会连带整个教育行业的失调,最重要的是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

3.教学形式单一,无法做到因材施教由于各种教学资源的缺乏,我国自古以来教育都采用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的教学形式。该教学组织形式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一个班级,依据学校制定的周课表与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授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进度都必须保持一致。这就必然会存在问题。由于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接受知识的能力各不相同,无论是认知水平、认知方式,还是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都不相同。而班级授课制只能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和同一种教学模式,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授课,根本做不到因材施教,那么取得的教学效果也肯定是极差。

二、提高九年级的数学教学质量的措施与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既不能推崇“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也不能一味地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而是要将这两种教育理念很好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来达到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的生活场景。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九年级的学生,面对升学压力,各门课程的任务繁重,如果可以采用恰当的情境进行讲授艰涩难懂的数学知识,这样取得的教学效果会出人意料。同时创设情境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努力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素质能够满足学生的各项需求教师素质包括很多方面。其一,教师的教学水平,这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每个学生的认知差异,这需要教师在不断地实践中提高以及定期接受专业的培训。其二,教师的道德素养。在从事教育工作中,教师只有高水平的教学能力是不够的,教师不仅仅承担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树立并形成正确的、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只有这两方面的素质都具备才能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未来的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重要,社会上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单纯的高技能、高智商,更看重的是人才的综合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3.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将数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数学是一名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应用。因此,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的实践能力,使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达到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知识又指导应用于实践的效果。生活处处皆学问,教师在传授枯燥的数学知识时,可以适时地采用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熟知的事例,进行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这样讲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恰当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大大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要想真正提高九年级数学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将教学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認知水平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以及学习的积极性,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机会,在实践中真正掌握数学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从内心真正喜欢上数学课程。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五

素质拓展训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演变,如今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户外体验式教学模式,然而,在素质拓展过程中,却很少有学者深究这一模式,直接制约着素质拓展训练的科学、健康发展。在理论研究层面,现有研究主要从素质拓展训练的外在形式切入,指出其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而极少有针对素质拓展训练的理论内涵进行深度思考,研究深度不够。本研究基于学校心理教育的视角,得知素质拓展训练的精髓是心理素质的培育与提升,而这一点恰恰受到忽视,鉴于此,本研究试图用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素质拓展训练的内涵与外延加以诠释,以促进素质拓展训练的深入开展和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提升。

1素质拓展训练的核心:心理素质。

素质是人们先天具有与后天习得的一系列特点与品质的综合,可以划分为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3类,而心理素质是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它又是产生、形成社会素质的基础。在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既是素质的核心,又是素质的中介。燕国材教授认为:“人的心理十分纷繁复杂,因而相应地,人的心理因素也是形形色色的。但不论人的心理因素多么纷繁复杂,总可以一分为二,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应地,不论人的心理素质多么形形色色,也总可以一分为二,即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1]。”由此,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保证人们有效进行认识活动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与性格等保证人们有效进行意向活动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促进心理素质的提升是素质拓展训练的核心,首先,从素质拓展训练的起源来看,德国教育家哈恩最初实践素质拓展训练其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海员们的心理素质,进而增加生存的可能。其次,从学校心理教育的视角来看,学校心理教育是以发展人的心理素质为旨向的一种教育,“素质拓展训练”中的“素质”指的是心理素质,素质拓展训练是对“心理素质”的拓展训练,素质拓展训练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的提升。最后,从当前学校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形式来看,笔者认为,素质拓展训练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重要而有效的环节,素质拓展训练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年级的不同发展需求,而且素质拓展训练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是体验性的实践活动,是采用一种“先行后知”的教育方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所以,在学校中它可以与各种有不同理论背景的指导方法相结合起来,对于心理素质的提升是综合的,既有智力因素素质,也有非智力因素素质,并且素质拓展训练是一项兼具体能和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既有个人的挑战项目,也有分组挑战类、集体挑战类,既有室内、模拟场地,也有野外项目,既有空中项目、陆地项目、水上项目,也有军事项目及定向越野等,多样的组织活动形式能够提供多样的情境,给心理素质提升以充足的空间,所以,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会观察、会记忆、会想象、会思维、会注意等智力方面的能力,且使学生们愿学、好学、乐学、勤学、独立学习,培育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责任心等非智力方面的能力。正因为如此,心理素质的提升应当渗透在素质拓展训练的每个过程之中,我们必须牢牢地抓住心理素质这一核心。促进心理素质的提升是素质拓展训练的核心,然而当前,在学生素质拓展过程中,有些项目常常局限于某种智力的或非智力的考量,而不是从整体着眼,这种方式不符合拓展整体心理素质的要求。因此,有意识地设计拓展项目,做到既促进智力素质的提升,又利于非智力素质的发展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首要问题。心理素质不是某种单一素质的机械相加,而是整体素质的有机融合,体现为心理潜能、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品质的完美统一。

2素质拓展训练的基础:心理体验。

在心理学中,体验是指一种由诸多心理因素共同参与的心理活动。体验中不仅有认知的参与,而且还有情感的投入,最终生发出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也就是说,体验是在与一定经验关联中发生的情感融入和态度、意义的生成。从学校心理教育的视角来看,心理体验是指在素质拓展训练中,通过情境和活动,学生体验到内在生命的流动,本真生命的能量,瞬间高峰体验带来的幸福感,如自我挑战类项目,它能在个体的内在体验中,激发个体的心理潜能,超越先前的自我,重塑新的自我,完成自身的一次超越。心理体验是素质拓展训练的基础,素质拓展训练的成效不是依据认知水平的高低,而是取决于主体内在是否产生了真切的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心理体验不是指向训练的结果,而是指向训练的过程,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如果每个人的陶冶道路最终是指向一个基本问题,那么就用不着像盼望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解答一样地期待着答案。其实,真理就蕴含在自身的本质之中,这里敞亮了本源的空间,实现了存在意识,其表述本身就是答案”[2],体验不是获取成长的手段,体验过程就蕴含着成长。在素质拓展训练中,只有有了心理体验,心理训练才能有效展开,心理成长才能最终落实,心理素质才能逐步提升,否则,没有心理体验作为基础,那么素质拓展训练的其他要素是无法进行的。其次,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在户外设置一系列新颖、刺激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面对挑战,在体验的过程中,去交往、对话、成长,由此可见,注重体验是素质拓展训练的活动性质。最后,从学校心理教育的视角来看,心理体验是心理内化的基础,素质拓展训练把心理体验作为基础,是使心理体验成为心理建构的桥梁,从而激发心理的内化机制,在内化过程中澄明、生成与建构,达成心灵的变更。因此,心理体验是素质拓展训练的基础,在素质拓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心理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丰富的心理体验,为素质拓展训练的有效展开奠定坚实基础。丰富多样的心理体验是素质拓展训练的基础,也是提升整个心理素质的重要过程,然而当前学校素质拓展训练并没有在这一环节上有更多的引导,使得学生体验不深,出现“走过场”的思想。素质拓展训练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形式,是借助户外设置的项目,让学生去体验,接受个人潜力激发和团队凝聚力的挑战,因此,在拓展训练中我们要遵循体验式学习的规律。因此,在活动中首先应重视体验的过程。体验是拓展训练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它不能仅仅流于形式,而是一个过程。因此,在实际活动中要让每个学生充分地体验过程,并且一定要体验到位,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其次要合理地设计体验内容,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的连续性和学生与环境的交互性,这首先要明确训练的目的、掌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明确体验环节,合理设计活动流程,从而促进学生的丰富体验。

3素质拓展训练的方式: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是提升心理素质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有的学者认为“心理训练是在心理学的指导下,通过从事有组织、有系统的心理活动,增强并保持心理机能,培养心理技能,养成良好的心理活动习惯,最终提高心理活动的效率”[3],接受心理训练的人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系列的学习,包括认识的突破、情绪和情感的调适、行为的转变和人格的改善,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个人在整体上获得成长,心理成熟起来,生存的质量得到提高。心理训练的特殊性体现在它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是以外在的影响力为主导,而是以投身于心理训练当中的个人的内在力量为主导。它的着重点不在于改变人的某些心理与行为本身,而在于帮助个人自己改变自己,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训练的过程。素质拓展训练中的心理训练主要包含认知训练、情意训练和行为训练,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心理行为训练,它是一种磨练人的意志的训练方式。通过挑战一些极限的训练科目,使受训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激发出潜能,从而超越过去无法超越的'事情,从而提高受训人员的意志力。心理训练是素质拓展训练的方式,素质拓展训练从最初的起源到当今的发展,都是以心理训练作为其方式的。每一种心理品质的形成都可以通过心理训练得到增强,当采用心理训练这种方式时,个体真真切切在体验心理的变化,在面对种种特殊情境中挑战自我、熔炼团队,通过训练、感受、分享、总结、应用,促进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其次,从提升心理素质的方式来看,心理训练最为适宜,心理训练不仅贴合素质拓展训练的基础,突出主体的自我体验,注重主体的自我发展,参与性强,可迁移性强,而且接受程度快,契合当下体验教育思潮,又与营地教育、大自然教育理念相吻合,这种方式令当下许多人所称道。从活动效果来看,参加过心理训练的学生大都有较强的感受,这无疑都是对心理训练这种方式的肯定。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训练,能够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当前,素质拓展训练在活动形式上类型多样,既有集体类项目、小组类项目,还有个人的活动项目,具体主要包括体验创新类、团队构建类、合作竞争类、激烈挑战类、沟通合作类、活跃气氛类、增强信任类、团队建设类等活动类型,多样的活动类型使心理成长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在活动内容上新颖刺激、富有一定挑战性,既有突破自我极限的个人项目“空中抓杆”“信任背摔”等,又有集体项目“穿越电网”、小组项目“无敌风火轮”等,多彩的活动内容能够感受不同层面的心理成长。在活动基本形式上,林林总总,既有集体活动式、又有小组活动式、个人活动式,集体活动式集中表现在团队建设等活动项目中,小组活动式集中表现在合作竞争类等活动项目中,个人活动式集中表现在激烈挑战类等活动项目中,形式上的多元也带来不同方式的心理成长。借助素质拓展训练多样的活动类型、多彩的活动内容、多元的活动形式,心理训练这一方式能够得到有力的开展,然而,心理训练后的践行才能促使心理行为的养成。当下,心理训练方式大都追求多样化,却渐渐忽视了心理训练的最终目标是身体力行的践行,以促使心理行为的养成,从而提升心理素质,促进心理的成长,而这恰恰是学校心理教育的最终追求。

4素质拓展训练的归宿:心理成长。

心理成长即个体在心理上的生长与发展,心理成长是素质拓展训练的归宿。在素质拓展训练中,一个人在心理体验一项活动后,最终还必须转化为心理成长,素质拓展训练才会有效、稳固,近半个世纪素质拓展训练的发展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为什么许多人参加完素质拓展训练一进入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偶尔有困境与挑战,便会不知所措呢?主要还是心理成长不够,因此,在心理教育中,我们必须注重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以便促使心理成长能够体现在行动中。从素质拓展的起源来说,其训练的最终就是要能够通过训练,提高心理素质,将其在训练中的所思所感所获带入到生活之中,从而转化为其内在的生长力。沈贵鹏认为从心理教育的视角来看,心理成长的本质是一种自主成长,虽然它要借助一定的外在条件和外力作用,但外部因素只有转化成学生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推动心理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心理自助是心理教育的目标归宿,人只有过渡到“自助”的境界才标志着心理的真正成熟,才能在众多的人生抉择中取得主动[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提出“学会生存”教育命题时曾指出“人的发展从生到死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从认识自己开始,然后打开与他人的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首先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的各个阶段与人格不断成熟的各个阶段是一致的[5]。”其实质就是要使学生认识自己,把握自身,学会自我选择与规划,而不是一味地在盲从与跟风中渐渐丢失了自我,这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自助”,拥有独特的想法,成为独立的人,过有意义的人生,心理成长是人存在的核心和主导,素质拓展训练是以心理成长为归宿的,其最终目标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去开发心理潜能,发展心理特点,促进心理成长。心理的成长是素质拓展训练的最终归宿,在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中,当前素质拓展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渐渐偏离了这一目标,其目标的设定仅仅限制在团队合作、个人挑战等表层,而不是深入到素质拓展训练的最终归宿,这种偏离显然不符合素质拓展训练的初衷。因此,素质拓展训练的目标是要达到“助人者自助”的层面,素质拓展训练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些心理能力、心理品质等的培养和提高上,而是最终要达成学生心理的自我成长。心理成长不是经训练出的某些心理能力、心理体验、心理品质等的表层提升,而是主体整体全部方面的深层发展,体现为心理潜能、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品质的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燕国材.论心理素质及其教育[j].云梦学刊,2000,21(3):72.

[3]郑军.心理训练:成就一生的心灵加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59.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六

高校新生刚刚踏进校园,在各方面都难以适应,例如:学习方面,大学英语四六级作为高校常见的考试之一,是很多新生最头痛的问题,在这种压力下,难免会导致学生出现焦虑心理。

2.2人际关系。

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都希望能够被同学接纳、理解和信任,有些性格比较孤僻的同学,很容易出现不良心理问题。青春期生理上的'改变,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激荡,从而陷入恋爱的烦恼中,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抑郁和焦虑等情绪,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3有效对策。

3.1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要提高心理教育质量,就必须加强对其重视程度,大学阶段学生会接触许多事物,难免会出现各种不良情绪,面对各种问题,高校必须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身心理变化特点,更好的认识自我和管理自我,正确对待心理转变的各个时期。很多大学生并没有严重心理疾病,但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以消极的观点看待问题,使得整个人处于低迷状态,针对这种情况,高校不仅需要注重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更应该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多用生活中的正能量感染学生,落实评价目的,带领学生自主领会学习生活乐趣,强化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推进大学生和谐发展。

3.2设立心理咨询中心。

为促进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的形成,高校应设立多个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心理健康奠定基础。据悉,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却鲜少有学生光临,导致该现状产生的原因还是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心理抵触,以为心理咨询一定是心理不正常,从而导致心理咨询室如同虚设。鉴于此,高校应对学生加强教育,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为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3.3培养正确挫折观念。

高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例如:在学习中遇到难题会产生挫败感,与室友相处不和谐也会产生挫败感,这些问题如何得不到合理解决,便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造成影响。据此,高校在心理教育中应引进挫折观念,将耐挫能力贯彻在教学内容中。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剖析自身性格,综合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社会变化等方面的因素,带领学生制定科学的阶段奋斗目标。同时,应让学生从挫折中总结经验,以积极心理学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得学生越挫越勇、茁壮成长。

3.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对学生了解较多,教师可以事先对高校新生可能会产生的思想问题进行预测,以便及早预防和纠正。在班级管理中,应将心理教育应用其中,将其全面贯彻,或组织多个活动,例如家长会、社会实践活动、个别谈话以及班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辅导员一旦如果发现有不好的苗头应及早进行预防,使其消失在萌芽状态。对于较好的思想倾向,辅导员应积极引导和扶植,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另外,辅导员在学生面前的权威性较大,所以如果由辅导员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效果会更好,因此,辅导员应加强对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总而言之,对于新生而言,辅导员作为最常接触的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来实施心理教育。

3.5提高抗学生挫折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顺的事情,所以辅导员可以教给学生心理保健的方法,如转移注意法、宣泄法等。转移注意法就是当学生在经受精神折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从困扰学生的事情中跳出来,消除这种不良情绪。另外,还可以教会学生在遇到烦心事时,可以找朋友或者教师倾诉,将心中的委屈、悲伤、愤怒等情绪充分宣泄出来,还可以适当采取一些不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宣泄方式,如吃东西、逛街、拳击假人等,使压抑的情绪能够充分释放出来,防止不良情绪导致学生做出错误的决策,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4结语。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高校必须加大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力度,从多维度运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挫折观念,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七

21世纪以来,中小学生及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为培养心理教育人才已开设心理教育专业,该专业目前在学科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问题,今后将逐步加强实践性、凸显专业特色、增强师资力量、完善就业政策。

心理健康水平逐渐成为衡量人是否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及教师因为压力大、负担重等各种原因产生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救治,人何以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我国学校心理教育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校大部分心理学专业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高等教育改革以及进入新世纪心理学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之后,在全国各地方院校陆续开设起来的。旨在为全国中小学校输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心理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起步更晚,发展历程更短。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6000~7500名中小学生中至少有一名学校心理学专职人员指导学校工作。在我国,2012年修订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纲要规定“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

中小学生及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亟须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干预。然而,教育政策制定的背后,存在着实施过程的步履艰辛。不少学校对加强中小学生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政策只是“纸上谈兵”,偏远学校根本不设置心理健康教师;除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以外,其他地区更多的是形同虚设。不少学校对教其他科目的教师进行简单培训,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后,冠之以“心理教师”之名,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这些现状启示我们对高校心理教育专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该专业设置与培养上存在的问题,为心理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专业学习上的指导意见以及就业方向上的借鉴。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八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一)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当今社会一日千里,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一切都冲击着大学生,而我国常常以考试成绩的高低、知识占有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已经基本成熟而心理发育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人际交往、恋爱、人格发展、价值取向、择业就业等方面存在着心理困惑,特别是近年来在校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中有许多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自理、自立能力较差,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缺乏坚强意志的培养,吃苦耐劳精神较差,缺乏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团结协作的精神较差,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作者:彭锦屏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刊名:企业经济pku英文刊名:enterpriseeconomy年,卷(期):“”(12)分类号:b84关键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70917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