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是一种通过对比两种或多种事物的异同来突出它们的特点和特色的比较手法。打造富有个性和魅力的文章。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它们或许能给你带来灵感,帮助你写出一篇完美的总结。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一
古人云:“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精气神是人们面对事业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意志、情感、面貌和气概。良好的精气神,对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在提振人的精气神方面,毛泽东是名副其实的行家。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每每以诗励兵,以诗斥敌,以诗言志,以诗传情,反映出一代领袖非凡的精神气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在新形势下,重读毛泽东诗词,对净化我们的思想和灵魂,提振我们的精气神,凝聚我们干事创业的力量,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到长城非好汉”出自《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红军在六盘山前击败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并一鼓作气翻过六盘山。这首词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抒发和表达了彻底打垮国民党的满腔豪情和坚强决心。除这首词外,《忆秦娥•娄山关》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诗词佳句,都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始终怀着坚定不移的信心和昂扬向上的斗志。今天,重温这些诗词,对于激励我们战胜困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面对曾经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对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面对周边国家的贪婪心态,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所有这些其实不是真正的危机,最大的危机在于我们丧失信心,失去斗志。带着这些问题重新感悟伟人“不到长城非好汉”等佳句,必然会重新提振人们的精气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出自《七律•长征》。1935年10月,毛泽东率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此诗。《菩萨蛮•黄鹤楼》中的“把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沁园春•雪》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水调歌头•游泳》里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七律•冬云》中的“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杂言诗•八连颂》中的“不怕鬼,不怕魅”等等,都折射出毛泽东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一。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未惜头颅新故园,甘洒热血沃中华”……历代仁人志士用行动、用生命诠释着这种伟大精神。新形势赋予“自强不息”一种新的内涵,就是不甘落后的志气,知难而进的勇气,抢抓机遇的锐气,奋力爬坡的生气。这就是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气概。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出自《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国际形势风云突变,苏联撤走大批援华专家。毛泽东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再大的困难也不怕,哪怕是一万年也要搞下去,但是时不我待、刻不容缓,从现在开始就要争分夺秒加快建设。《沁园春•长沙》中的“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水调歌头•游泳》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等诗句中,毛泽东同志都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机遇意识。当前,我们面临新的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以毛主席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定位、去比拼,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勇于开拓、敢闯敢拼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始终贯穿了毛泽东同志伟大的一生。《七律•到韶山》中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沁园春•长沙》中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和“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的“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念奴娇•昆仑》中的“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中的“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等诗句,都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勇于开拓、敢闯敢拼的精神特质。勇于开拓,敢闯敢拼,是一种剑指前方、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邓小平同志说过:“没有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为此,我们必须学人之长,为我所用,以更高的发展标准、更好的发展理念、更实的工作措施,实现创新、跨越、突破、发展。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二
断断续续几年时间,笔者一直在拜读《毛泽东诗词》,这是毛泽东同志一生戎马的见证,也可以说这是整个红色经典的演变。诗词中包含了太多的红色革命、红色精神以及红色经典中的世界观、价值观,是毛泽东思想的完全体现。像《沁园春·雪》中写的那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虽然他们有无数的辉煌但终化作尘土、成为过去,而我们要向前看,实力在发展当下最重要,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像“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地主鞭”则反映了农民翻身做主不畏强暴斗地主的豪迈激情。还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或许有人会觉得《毛泽东诗词》的文学成就高于红色经典的成分,它不像其他的所谓红色经典的书籍《红岩》、《林海雪原》一样,能够很好将红色经典的部分表现出来。但我总觉得《毛泽东诗词》确实跟随着红色经典成长的,从开始的革命思想的引入、思想解放的宣扬,到后来的革命的发展壮大、敌后根据地的形成。丛红军长征的艰苦到土改时农民的欢心鼓舞。一本诗词,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个时代。
学伟人之诗,滋养浩然正气,塑造非凡人格,陶冶美好情操!毛泽东是中国现代文学诗词创作的杰出代表,因为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和他辉煌的政治成就,使得人们没有更多的关注和评价他的文学成就。
比如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战胜敌人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他对群众力量无比信任的群众观点的强烈表现。相信群众,热爱群众的思想,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毛泽东诗词之中。
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就是说,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的,新生也总是战胜腐朽。正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七律·长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千古绝唱。诗的题材是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斗争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牺牲,而是集中笔力表现了长征取得胜利,实现了革命理想的喜悦和对于艰难困苦的蔑视。
在毛泽东诗词中讴歌人生的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警句,时时出现,美不胜收。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欲与天公试比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等。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它们是伟大革命领袖的战斗豪情与杰出诗人的创作激情浑然一体结成的革命诗词的奇葩。
《毛泽东诗词》在读者心灵里铸造美的殿堂,它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它表现美的重要特色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沁园春·雪》这首词,上半阕写北方的雪景,结合长城、黄河、秦晋高原来写,大气包举,景象雄伟;在雄伟中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长城、大河,远近映衬,动静结合,错综生辉,描绘出一幅天低野阔、一望无际的壮美的雪景图。然而,这只是太阳不出来的时候的景色,待到雪止云开,阳光普照时,景色又推向更高的档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的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美丽动人,画面开阔,气势磅礴,诗意盎然。下半阕以“江山如此多娇”的警句,既总括了前边雪景的美的'境界,又引出了诗人要突出歌颂的理应主宰这美丽江山的“风流人物”。从祖国江山的壮丽写到历史上功业显赫的大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指出他们作为封建主义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渗透着毛泽东思想哲理,而且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亲自实践的范例。
抗战前夕的《沁园春·雪》在抗日高潮即将到来之际,以其最先进的历史观点评古论今,指出人民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是历史的主人,这首词又以其至高无上的艺术价值,被评论家称为“千古绝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更是直接向全国人民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令。
读《毛泽东诗词》最鲜明的体验就是感觉毛泽东诗词的境界博大开阔、气势恢宏、摧山撼岳。往往是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却能展示纵横万里的境界,发出吞吐山河、雷霆万钧的气势。
毛泽东在他的作品中,不做历史名人的崇拜者,赞美当代英雄,是因为他站在历史发展的最高点,运用的是最新的唯物史观,这就使他的评古具有前人所没有的大“气”,这一特点就是帝王诗人曹操,和以气魄宏大而著称的苏轼也无法向其背。
与其博大境界和相辅相承的是毛诗词的磅礴的气势。在毛泽东诗词中,气势宏大的句子比比皆是,如“千村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这些写景的诗句显示了惊天动地,吞吐风云的气势,形象的概括了时代激变的特征。
《毛泽东诗词》境界和气势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即具有转动乾坤、拨动历史,藐视一切困难和强权的气魄。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把地球写成“小小环球”,把强大的国际反华势力写成“有几只苍蝇碰壁”,《七律·长征》把红军长征中艰难的跋涉写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毛泽东的笔下,世界小得可以运于掌心,强暴势力变的不堪一击,战胜困难变得轻而一举,视若游戏。此种气魄比苏轼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还有过之。意境静中寓动,景物色彩明丽寓意深刻,场面波澜壮阔。
《毛泽东诗词》中的诗词尽管数量不是很多,但因为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画面,抒发的是整个时代的激情,尤其是他的伟大气魄,极高的浪漫主义艺术表现力,使他的作品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诗词创作的最高峰。他创作中至高无上的视点,纵横环宇的气势,形象生动的用典、幽默的语言风格,不但在当代独树一帜,也达到了古人没有达到的高度,填补了古诗词创作中艺术表现的空白。从这一点看《毛泽东诗词》既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艺术瑰宝,又是中国现代诗词创作的一座奇峰。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三
断断续续几年时间,笔者一直在拜读《毛泽东诗词》,这是毛泽东同志一生戎马的见证,也可以说这是整个红色经典的演变。诗词中包含了太多的红色革命、红色精神以及红色经典中的世界观、价值观,是毛泽东思想的完全体现。像《沁园春·雪》中写的那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虽然他们有无数的辉煌但终化作尘土、成为过去,而我们要向前看,实力在发展当下最重要,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像“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地主鞭”则反映了农民翻身做主不畏强暴斗地主的豪迈激情。还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或许有人会觉得《毛泽东诗词》的文学成就高于红色经典的成分,它不像其他的所谓红色经典的书籍《红岩》、《林海雪原》一样,能够很好将红色经典的部分表现出来。但我总觉得《毛泽东诗词》确实跟随着红色经典成长的,从开始的革命思想的引入、思想解放的宣扬,到后来的革命的发展壮大、敌后根据地的形成。丛红军长征的`艰苦到土改时农民的欢心鼓舞。一本诗词,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个时代。
学伟人之诗,滋养浩然正气,塑造非凡人格,陶冶美好情操!毛泽东是中国现代文学诗词创作的杰出代表,因为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和他辉煌的政治成就,使得人们没有更多的关注和评价他的文学成就。
比如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战胜敌人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他对群众力量无比信任的群众观点的强烈表现。相信群众,热爱群众的思想,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毛泽东诗词之中。
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就是说,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的,新生也总是战胜腐朽。正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七律·长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千古绝唱。诗的题材是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斗争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牺牲,而是集中笔力表现了长征取得胜利,实现了革命理想的喜悦和对于艰难困苦的蔑视。
在毛泽东诗词中讴歌人生的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警句,时时出现,美不胜收。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欲与天公试比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等。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它们是伟大革命领袖的战斗豪情与杰出诗人的创作激情浑然一体结成的革命诗词的奇葩。
《毛泽东诗词》在读者心灵里铸造美的殿堂,它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它表现美的重要特色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沁园春·雪》这首词,上半阕写北方的雪景,结合长城、黄河、秦晋高原来写,大气包举,景象雄伟;在雄伟中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长城、大河,远近映衬,动静结合,错综生辉,描绘出一幅天低野阔、一望无际的壮美的雪景图。然而,这只是太阳不出来的时候的景色,待到雪止云开,阳光普照时,景色又推向更高的档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的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美丽动人,画面开阔,气势磅礴,诗意盎然。下半阕以“江山如此多娇”的警句,既总括了前边雪景的美的境界,又引出了诗人要突出歌颂的理应主宰这美丽江山的“风流人物”。从祖国江山的壮丽写到历史上功业显赫的大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指出他们作为封建主义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渗透着毛泽东思想哲理,而且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亲自实践的范例。
抗战前夕的《沁园春·雪》在抗日高潮即将到来之际,以其最先进的历史观点评古论今,指出人民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是历史的主人,这首词又以其至高无上的艺术价值,被评论家称为“千古绝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更是直接向全国人民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令。
读《毛泽东诗词》最鲜明的体验就是感觉毛泽东诗词的境界博大开阔、气势恢宏、摧山撼岳。往往是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却能展示纵横万里的境界,发出吞吐山河、雷霆万钧的气势。
毛泽东在他的作品中,不做历史名人的崇拜者,赞美当代英雄,是因为他站在历史发展的最高点,运用的是最新的唯物史观,这就使他的评古具有前人所没有的大“气”,这一特点就是帝王诗人曹操,和以气魄宏大而著称的苏轼也无法向其背。
与其博大境界和相辅相承的是毛诗词的磅礴的气势。在毛泽东诗词中,气势宏大的句子比比皆是,如“千村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这些写景的诗句显示了惊天动地,吞吐风云的气势,形象的概括了时代激变的特征。
《毛泽东诗词》境界和气势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即具有转动乾坤、拨动历史,藐视一切困难和强权的气魄。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把地球写成“小小环球”,把强大的国际反华势力写成“有几只苍蝇碰壁”,《七律·长征》把红军长征中艰难的跋涉写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毛泽东的笔下,世界小得可以运于掌心,强暴势力变的不堪一击,战胜困难变得轻而一举,视若游戏。此种气魄比苏轼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还有过之。意境静中寓动,景物色彩明丽寓意深刻,场面波澜壮阔。
《毛泽东诗词》中的诗词尽管数量不是很多,但因为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画面,抒发的是整个时代的激情,尤其是他的伟大气魄,极高的浪漫主义艺术表现力,使他的作品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诗词创作的最高峰。他创作中至高无上的视点,纵横环宇的气势,形象生动的用典、幽默的语言风格,不但在当代独树一帜,也达到了古人没有达到的高度,填补了古诗词创作中艺术表现的空白。从这一点看《毛泽东诗词》既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艺术瑰宝,又是中国现代诗词创作的一座奇峰。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四
毛泽东诗词,是指毛泽东创作的旧体诗词作品,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集中发表,共43首,其中诗14首,词29首。毛泽东的诗词不仅是其个人情感志向的表达,更是一面中国革命史的镜子,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历程。
这些诗词大部分是在抗战时期创作的,时至今日读起来,红军的威武雄姿仿佛就在眼前。井冈山,敌军“山下旌旗在望”,我军守山不足一个营,但人人都是战斗状态,个个都是“敌军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视死如归;长征路上敌人围追堵截,“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坚信“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五个月的千锤百炼,终于迎来了第一场胜利,铸就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诗章,这是红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坚定信心;1949年,中国共产党终于走到了渡江解放南京这一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十四年抗战,赶走日本侵略者;三年解放战争,推翻蒋家王朝,正所谓“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随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从此人民当家作主,铿锵有力地回答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个正在走向富强的共和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响应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豪言壮语。
毛泽东的诗词记录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是对中国革命时代主流和时代精神的把握,也是对社会历史本质规律的形象揭示,反映了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康庄大道的诺言和实践。作为“两新”党员,平时工作紧张,无法专心系统地进行学习,在历史和政治思想理论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缺失。而毛泽东的诗词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可以说是一部文学版的《中国革命史》,阅读这些诗词对于我学习“四史”,特别是党史、新中国史非常有帮助。这些诗词也让我体会到了战争的艰辛和新中国建设的不易,更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对困难的乐观奋斗精神,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要更加努力,踏踏实实,发挥好一个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五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霄遁。
这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二八年秋,在井冈山黄洋界挥笔写下的雄伟壮丽的诗词。气势澎湃,豪情激荡,字字句句,锵铿有力,读着它信心十足,干劲倍增。
这首诗词我从小就经常在耳边回旋,常挂在嘴边背诵。为它谱写的歌曲我们也曾经背得滚瓜烂熟,朗朗上口,唱在嘴里、甜在心里。
每当我读到这首诗词,眼前仿佛闪烁着毛泽东同志当年身背斗笠,脚穿草鞋,带领工农红军在井冈山打游击、反围剿的壮烈景象;仿佛把自己带到了那个杀声阵天,战旗飘飘的动人场面;耳边就仿佛响起了黄洋界的炮声,心头顿时一亮。
今天,我们细细重温毛泽东同志的伟大诗篇,倍感亲切和鼓舞;浑身有使不完的力量和干劲,好像毛泽东同志又回到了人间。“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我们又怎能忘记老一辈革命家为之付出的艰辛;怎能忘记九泉下的英烈们;怎能忘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在井岗山开辟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场景。
一九六五年五月,时隔三十八年后,毛泽东同志重返井冈山,在井冈山游览视察住了七天,而他回韶山自己的家乡出生地才住了两天。可见毛泽东同志对井冈山有着多么深厚的情义。
毛泽东同志重返井冈山时,居住在茨坪,登览黄洋界,视察和了解了井冈山地区的水利、公路建设和人民生活状况。会见了老红军、烈士家属、机关干部和各界群众。毛泽东同志看着井冈山那高接云天、参天万木和那雄奇的山岳,犹记起当时烽火连天,九死一生的昨日情景。别梦依稀,历历在目,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再一次赋词抒感写怀:“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寻故地,旧貌换新颜。”三十八年弹指一挥间,井冈山“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对于历经了千辛万苦的共产党人来说,任何妖魔鬼怪都能战胜,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同志当年在井冈山的革命活动虽然过去了许久,但毛泽东思想、井冈山精神永照人间,代代相传。没有毛泽东同志当年在井冈山的革命活动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就没有今天这欣欣向荣,雄伟壮观,举世瞩目的中华大地。
国家富强了,社会进步了,物资丰富了,生活提高了,并不意味着无产阶级老一辈革命传统不要了。任何时候井岗精神都不能丢,这不仅是党和人民的期望,也是那些为之献身的英烈们九泉之下所期盼的。
今天我们重提井岗精神,重走毛泽东及老一辈革命家走过的路,用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启迪、鼓励、激发后人尤为重要。
无论何年何月,何时何地,我都衷心祝福我们的祖国:井冈精神大发扬,国运昌盛人安康,繁荣和谐山河壮,五星红旗代代扬!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六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读着这首气壮山河的诗词《沁春园?雪》,顿时勾起了我对《毛泽东诗词》这本书的酷爱之情。读了毛泽东的诗词,使我领悟到,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这本诗词让我了解了一段历史,一种精神。深刻领会了革命理想的崇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浅显易懂的文字,让人感叹中华大地,等革命胜利之后,将是多么的美丽啊!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儿女,放眼世界,胸怀祖国,不爱过奢华的生活,而更爱扛起枪的雄心壮志。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换了人间四字,具有万钧之力,深刻地批判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赞颂了美好的未来,同时,也对人们发出了伟大的战斗号召。
学了伟人之诗,陶冶了革命情操。我明白了:在人民最失魂落魄的时候,深陷于月没星沉的黑暗中时,这种革命理想就如同闪闪发亮的火炬,在夜色如磐的深处,熊熊燃烧;在人民最萧瑟寒冷的时候,深陷于电闪雷鸣的恐慌中时,这种革命理想就如展翅高飞的海燕,在狂风暴雨的打击下,无畏开路;在人民最叫苦不迭的时候,深陷于硝烟弥漫中时,这种革命理想就如高声嘹亮的号角,在战火纷飞的折磨下,生生不息!
一首首,一句句,字里行间无不渗透了伟人毛泽东的渊博知识,展现了他的风华才貌。这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只有经过革命斗争的实践,才能领悟和写出如此红色的经典。这,不仅仅是文坛上璀璨的明星,更是毛泽东一生金戈铁马的见证。
对我这种懵懵懂懂的少年来说,虽不能完完全全地理解毛主席的诗词,可是,只要一接触毛主席的诗词,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气宇轩昂的力量。对我来说,正是这种力量,促使着我,在学习面前,有着不一样的希冀,不一样的动力。毛主席的革命理想就像一块丰碑,时时刻刻推动着我,一路向前。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七
新学年教学已经开始一个星期了,高中一年级的第一单元便是现代诗歌,这是同学们九年级上下两册现代诗学习的延续。第一课仍是毛泽东的诗词。正如法国前总理富尔所说,诗,是了解毛泽东性格的关键之一。因此,课外阅读毛泽东诗词便是我们拓展学习的第一项任务,要求每人至少背诵10篇,并且给大家推荐一首自己最喜欢最欣赏的诗篇,写明自己的推荐理由。接下来,我将给大家推荐同学们写的欣赏文字。虽然文字有些稚嫩可爱,但毕竟是迈出了第一步,千里始于足下呀。
这几天,我认真地读了一些毛主席的诗词,比如:我非常喜欢他的诗词和书法,他的诗词不仅非常有气魄,而且很有文采。他的诗词不仅充分展露了他的诗情才智,而且显现了他丰富的、崇高的、伟大的精神世界。
1925年,毛主席写了《沁园春长沙》。我觉得这首诗词显示了毛主席逐鹿中原的雄心壮志,诗中写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认为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该由我来主宰这片大地吧!”表现出想成就大业者壮志未酬时的询问。
1936年,毛主席写了著名的《沁园春雪》,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我觉得《沁园春雪》这首词显示出毛主席更有帝王气派,词中写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我从中体会到毛主席要成为超过历代帝王,独领风骚的人物。他就像曹操一样,他们都具有成就帝王的思想。
1954年,毛主席写了《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诗词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浩瀚的博大胸怀。“换了人间”指:自古兴亡更替,英雄辈出,是历史的必然。再结合前半句“萧瑟秋风今又是”表明作者认为,是该改朝换代是时候了,正要开创一片全新的世界。
在毛主席的诗词中,我发现毛主席最喜欢用的形容词有:廖廓,苍茫,莽,滔,说明他老是以天下主宰者的心情,想着天地风云,山河湖海;描述数量老是用百、千、万,口气特大,让人觉得非常有气魄。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八
当1949年10月1日的时候,天安门上传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今天成立了!”这是谁的声音,这么庄严,这么铿锵有力,这样激情四射,他就是毛泽东,一代伟人毛泽东。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军事家,在他的诗中,往往透露出,他对革命的雄心壮志,对未来的大展宏图,也透露出革命的艰难。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过千军万马,他曾在地图和沙盘上指挥着全中国的中国解放军和工农红军。
毛泽东从一位拥有满腔热血的知识青年到一位决定着中华命运的传奇人物,他经历了多少常人所不能经历的事。他从一位刚刚毕业的知识分子到一位饱读红色书籍的共产主义领导人,他付出了常人所不能付出的。当国民素质低下时,毛泽东曾幻想当一位老师,让下一代保卫自己的国家,然而现实却打破了他的美好的梦想,后来,在毛泽东的采访录里,他说,他是被“逼上梁山”的。是啊,在那样的一个年代里,多少人因为无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然而正是这位曾经“被逼上梁山”的青年,成为了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一个高不可攀的里程碑。
“我要用文房四宝打倒反动派。”大家听到这句话,可能感觉很奇怪,怎么用笔去打反动派?然而这就是当年毛泽东满怀激情的豪言壮语,他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他把笔视作枪杆子,纸张就是战场,毛泽东用特殊的方式在与反动派做着斗争,取得了胜利。如果主席没有博览群书的知识,怎能夸下这样的海口,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毛泽东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和对自己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信心。然而如果我们面对当时的情况,我们敢于说出这样的话语吗?我们能有这样的信念吗?答案是唯一的:不能!是因为我们没有毛泽东的那么多的知识吗?这是其次的一点。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没有毛泽东的雄心壮志和他的才华。
还应该学习毛泽东的领袖风采:1.睿智2.包容力3.亲和力。睿智是指毛泽东有智慧,有能力,这是毛泽东之所以优秀的基础。包容心,毛泽东有很大的胸怀,也很能包容别人的过失,“用人所长,容人所短。”这句话用来形容毛泽东很合适,因为他充分利用他人的长处,并对别人的短处适当的包容。亲和力,毛主席除了对敌人,对任何人都是笑眯眯的,对待下属,甚至对待那些村民都是很和蔼的,让人感觉平易近人。这就是毛泽东独特的领袖风采,只有掌握了这些领袖风采,你的人缘就会迅速上升。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九
“毛泽东”,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是他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当了国家的主人。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发动了朝鲜战争,把战火烧到了我国的边境。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毛泽东把自己身边唯一的儿子毛岸英也送到了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直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噩耗传来时,毛主席虽然内心万分悲痛,但他把这份悲痛化作工作的劲头,仍然竭尽全力地工作。
看完影片,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毛主席身为我们国家的领袖,他已经为我们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六位亲人的生命,他完全有理由不把自己的儿子送上朝鲜战场,留在自己身边,给他找一个舒适安稳的工作,可是他为了世界的和平,为了国家的安宁,为了人民的幸福,带头将儿子送上战场。当敌机狂轰滥炸时,阵地上一片火海,毛岸英临危不惧,还努力帮助战友脱险,自己却牺牲在异国他乡,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作为新中国的一代,不正需要这种牺牲精神吗?同学们,让我们以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作为榜样,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十
寒假,我去观看了大型文献纪录电影《走近毛泽东》。影片多半是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的事,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勇敢地奋斗,顽强地拼搏,解放了全国。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毛泽东住进了紫京城,那位历经千难万苦的革命领袖身着朴素的中山装,上面缝补的痕迹显而易见。
一天夜里,炊事员送来了一小碟花生米和一碗稀粥,毛泽东将其喝了,还在吃得比较干净的碗里舔了又舔,直到不剩一点米粒。人民在毛泽东心里是至高无尚的,也是始终不渝的信仰。在谈到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时,毛泽东常用这样的比喻:“水里可以没有鱼,但鱼儿永远离不开水。”出身于农民家庭的毛泽东,始终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从延安到北京,毛泽东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作风。穿了多年的衣物舍不得扔掉,总是缝缝补补再穿。毛泽东真是当之无愧的主席,那么艰苦朴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进入晚年的毛泽东,对于人的生老病死是非常旷达的。闲暇时他同身边工作人员聊天说:“人总是要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会死的。”这是一个乐观的主席,胸襟开阔的主席。在他写的《长征》《卜算子·咏梅》中也写出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死是悲壮的,但人生总免不了一死,要把悲观转化成乐观,那便是毛泽东精彩的人生。
从1976年至今,毛泽东逝世20xx年了,在这20xx年间,足足有一整代和毛泽东同时代的人离开人世,同时也有一整代新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成长起来。有许多人看了毛泽东的书、电影,向他学习,继承发扬好的传统。让我们回望毛泽东,走近毛泽东,感悟毛泽东,就仿佛能看到他穿越时代之门,从历史的风风雨雨中向我们走来。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十一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韶山的一个小山村里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当时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败落。毛泽东虽然出生在这种黑暗的环境下但他从小酷爱读书整天背着一本《水浒传》。当毛泽东到了11岁的.时候他父亲逼着他耕地、抬粪便可是毛泽东不甘罢休在干完活之后躲在墙角里继续看书!后来毛泽东忍受不住父亲对他的欺压便自己私下攒钱最后离开家到外面闯荡。他看到了人们的苦难生活便一心想拯救中国这条巨龙!
读着读着我不由地为他种精神所感动。没想到毛泽东从小就关注国家的兴亡!我也跟着痛恨起他那只想着自己的父亲他也不想想:没有了国家哪儿会有他呀?读到后面我知道了毛泽东是一位政治家。他把一直受人剥削而藏在黑暗里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它同时也是一位诗人想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词大家应该都知道吧!它明显的体现出了毛泽东的诗词寓意深刻气势磅礴!毛泽东不仅是诗人和政治家他还是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和书法家!我真的很敬佩毛主席呀!它虽然出生在农民家庭却发奋图强拯救了中国这条巨龙!毛主席说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么一定要学习毛主席老人家的那种发奋图强的精神成为祖国的栋梁!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十二
每当我回想起《毛泽东和他的儿子》这部电影,我的眼前就浮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那高大伟岸的身躯,和他那亲切慈祥的面容。仿佛看到了他向彭老总“求情”,让儿子毛岸英到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去的画面,我的耳边仿佛还回想着他那洪亮的声音:“让岸英去吧,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
子永远是一棵柔弱的树苗,能真正长大吗?当今时代,我们虽不要像毛岸英一样上战场打仗,可还是要尽自己的所能帮爸爸妈妈分担家务,养成勤劳的好习惯,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自己的意志力,长大了才能挑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十三
寒假的一天,我和妈妈、爱姨和妹妹一起去长沙市博物馆看《人间知己—毛泽东和杨开慧专题陈列》,刚进入展厅,哇!我眼前一亮,这么多精彩的纪实图片,再仔细一看,哇!
里面的内容更加精彩。
展厅里的内容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说的是“相识”,里面告诉了我毛主席和他夫人虽然在不同的生活环境里成长,但他们都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祈盼为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第二部分说的是“相恋”,告诉了我毛主席他们夫妇很恩爱,就像我的父母一样。
第三部分说的是“相伴”,告诉了我毛主席他们度过了不平凡的峥嵘岁月,他们用一腔热血和忠诚信念为人们留下了一段令后人永远景仰的故事。
第四部分说的是“相思”,三年艰苦的斗争环境,粉碎了毛主席和他夫人这对革命伴侣祈盼再度团圆的美好愿望。
通过观看这次展览,我觉得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因为这是那些革命烈士用鲜红的热血换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很大的代价换来的,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珍惜。在观看中,有一首这样的诗给我的启发很大:“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告诉我们要立志成才,学不成名,誓不罢休!要吃得苦,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一定要能吃苦,才能获得最后的辉煌成功!
很可惜,1930年11月4日,杨开慧在长沙识字岭刑场英勇就义,时年29岁。她死前留下一句遗言:“死不足惜,但愿革命早日成功。牺牲小我,成功大我。我死后,希望家里人不作俗人之举。”啊,杨奶奶真是太伟大了!她以自己的牺牲,换来了新中国今天的辉煌。我们一定要向她学习,学习她那有一颗热爱祖国炽热的心;学习她那不怕死,誓要建立新中国的革命精神!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十四
毛泽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超人,更是丰碑。他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领袖,他领导我们中国人民从被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战争中走出来。他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英雄。
“毛泽东有着多姿多彩和复杂多变的个性,注定它将成为一个非凡的人。”在毛泽东年少时就喜欢助人为乐。“有一次,在一个秋天丰收的下午,毛泽东正在山下放牛,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他突然想起晒在家门前场上的稻谷,就赶着牛急急忙忙往家赶。走到毛四阿婆屋前看见毛四阿婆一个人在收稻谷,眼看着稻谷就要被大雨淋湿了,于是毛泽东便帮毛四阿婆收稻谷,而自己家的稻谷却被大雨淋湿了。”这种关心穷苦人的品质多么高尚!我们以后一定要处处以毛泽东为榜样。“在毛泽东十八岁的时候,他考上了长沙专门为韶山所建的'一所学校,并为推翻清王朝剪掉辫子,后来又去当了兵。他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然而生活的艰难更坚定了他奋斗的方向,几起几落,他不曾退出这只救国救命的队伍。“在延安,他与蓝苹结合,中央委员会讨论是反对的,但他决意如此,并威胁说要回家当农民。”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毛主席一生为理想,目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在前进途中,他探索,思考,实践,终于超越了很多人的预言,使中国更快摆脱了三座大山和苦难的生活,使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毛泽东曾把崇山峻岭看作战斗序列的一部分,山,引发了他的灵感。毛泽东就如那稳稳泰山,又如那棱角分明,热烈火爆,毫无顾忌宣泄个性的明快性格般的华山。他有着坚如磐石般的意志,力拔群山的个性,因为清醒,所以超越自我,造福众生。
读完这本书,让我坚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因为他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将会更优秀。毛泽东,他是中国的奇迹,是中国人民心中永不屈的龙。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十五
普坦汉姆说过:“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近代中国的国共内战便是这样的战争。
为了了解更多关于内战的详情,我翻阅了《毛泽东传》读完《毛泽东传》,我第一感觉是深深的长叹:遥远的历史长河,滚滚的内战。在《毛泽东传》中说到,因为内战,我国伤亡士兵将近几百万人,经济退回了抗战前的老样子。同时,我通过内战,了解到毛泽东在军事指挥上高超的战略战术。
令人最为关注的是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部队军主力,以出乎国民党军预料的突然行动,在山东西南150千米的战线上,一举突破黄河天线。接着,刘邓大军经过近一个月的连续作战,歼灭大量敌人后,迈开大步南下,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薄弱的地区。解放军只要能占据大别山区,就可以东慑国民党首都南京,西逼长江中游重镇武汉,南扼长江,控制整个中原地区,从而迫使蒋介石调动其他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部队回援。
毛泽东在此的战略用得真是妙极了!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时候,中央采取了诱敌深入、寻找有利时机、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出其不意,冲出后追的重围,进入大别山区,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的胸膛。而我在欣赏毛主席的智慧的同时,更被刘邓大军的坚决、勇敢,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所感动。
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十几万人渡过黄河,国民党统帅部一片震惊蒋介石根本摸不清解放军的战略意图。直到刘邓大军越过陇海路,穿越宽达30多千米、遍地淤泥计税的黄泛区,渡过沙河后,蒋介石才如梦初醒,发现解放军的进军方向是大别山。他急忙集动兵力,企图阻止刘邓大军度过汝河。在前有敌军阻拦、后有重兵追击的险恶形势下,刘邓大军能否在几个小时内强渡汝河,关系到整个战乱行动的失败。刘伯承、邓小平亲临汝河渡口指挥,刘伯承号召大家:“面前即使横着刀山火海,我们也必须打过去!狭路相逢勇者胜!直到我们坚决、勇敢、不怕牺牲,就一定能冲过去!”指战员们冒着战机低空轰炸和河岸敌军的疯狂扫射,勇往直前,终于度过了汝河,闯过了千里跃进途中的这个险关。
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读了《毛泽东传》让我明白了更多:在我们遇到阻碍时要冲破一切障碍,就必须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制定战略,让后在朝自己的目标追求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指导老师:刘莉莉。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十六
《毛泽东传》读了将近一半了,与之前读过的传记相比,部分内容略显艰涩,主要是在某些地方加入了对政治、时局及人物的心理和动机的思考与推测。目前针对此书前半部分,简要讲下自己的几点感受。
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毛泽东的求知若渴,关于毛泽东读书的情况,摘要如下:
通过他母亲家的关系,泽东到湘潭一个失业的法律专业学生家独立地学习了6个月。虽然迫于他父亲的压力,也许还因为在湘潭遇到经济困难,他又回到家里,但这6个月的读书、听课和辩论,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从此他不再是父亲已成年的“宝石”。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的含义是宽泛的,实际上知识改变的是思想,然后在思想的推动下,才改变命运。毛泽东年少时读书的经历,即使经济困难时,也没有放弃读书,或许没有最初的书籍、遍历带来的思想冲击,便不会有他后面波澜壮阔的人生了。
毛泽东青年时期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未来的形式以及如何拯救中国,即使有时身无分文,有时身处险境,也一直坚定不移地向着目标前进。要想取得一件事情的成功,需要有明确而坚定的目标,对目标有着激情,为之不懈努力、持续耕耘。
中共发展初期,多数人都认为应该照搬苏联的方法,推动工人阶级运动,走向社会主义,超过90%的人认为从农村发展共产主义是可笑的,因为他们不相信,落后的山沟里,能有先进的共产主义诞生。但毛泽东并未笃信此方法,而是通过深入地实践调查,通过一系列农村运动,发展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发展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理论。对此他还写过一篇文章,抨击没有实践经验的人士,名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任何事情,都没有一个永久不变的'解决套路。对于复杂的问题,影响结果的因素有成千上万种,事情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只会纸上谈兵是不可取的。
毛泽东的民族主义没有退潮。在中共领袖中,几乎只有他一个人在农民集会上讲反对帝国主义。他警告说,国民党干的最坏的事情之一,是和外国人结成同盟,并敞开大门让外国人来统治中国。1932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对日宣战。这在当时让人(中华苏维埃之外听到这话的少数人)听了发笑,但是十年以后,这看上去就像是天才的一笔,虽然他们在几年之内没见到一个日本人,虽然他们只控制很小比例的中国人口(他们只能管辖不到900万人)。但是毛泽东是有眼光的。他的目标不是抽象的社会主义方案,不是俄国革命的重复,并不是“另一个十月”就可以概括在江西山区里流汗流血的目的。他关于世界革命的梦想并不清晰。中国是底线。如果中国处于危险之中,那就没有什么比挽救中国更重要。中国没有了,那么一切关于革命的谈论就只是没有根的知识分子的空谈。
毛泽东的眼光及其长远,已经站在了一个制高点去俯视整个斗争过程了,对于事物本质的洞察能力极强。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十七
今年暑假,我借了一本《少年毛泽东》。年轻的毛泽东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长大后会成为如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我带着这个问题打开了这本书。
但是,看完了整本书,并没有找到预期的答案。年轻的毛泽东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有很多奇怪的经历或者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就像旧社会的许多孩子一样。
我妈跟我说:“凡事都有因果。伟人不可能凭空产生。多读几遍,就会找到答案。”我又把整本书读了好几遍,毛泽东少年时的形象逐渐在我脑海中清晰起来。
他从小就有很强的反抗和奋斗精神。老师把他打在板子上,他逃到山谷里走了三天;当他的父亲与他发生冲突时,他强迫他去死。结果每次打架都是他赢。这让他明白,应该公开反抗维权。他也喜欢看关于反叛的`书。我想,正是他骨子里透露出来的这种反抗精神,才能使他在未来领导中国人民反抗剥削和压迫,建设新中国。
他从小就有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了思想上的革命。他的头脑“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政治觉悟”,开始明白“每个人都有救国的责任。”从此,他走上了救国的道路。
他从小就同情劳动群众。饥荒期间,他把自己的大米分给了穷人。当受害者被残忍杀害时,他感到一阵剧痛。他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邻居兄弟,所以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妈妈说得对,“凡事皆有因果。”为什么毛泽东长大后成为一名伟大的领袖?我想我已经找到了答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749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