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撰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教案的评估方式应当多样化,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本,供大家参考借鉴。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一
人们都说春天是个变化多端的家伙,我走在大街上,聆听着春天的声音。
紧接着,我听见了春风的声音,那声音完美无缺,可是有些人觉得它缺少一样东西,就是被人发现。不!我能看见!在风儿拂过时,树叶就会翩翩起舞,柳枝为它们伴奏,他们一起表演,一起歌唱,多么快乐!
第二天一早,我起了床,又聆听春天的声音。远处的鸟儿在树上跳来跳去,还会时不时地发出快乐的欢叫。我走近了,仔细观察一只小鸟,它站在树枝上,观察着四周,竟是那么胆怯,我一靠近,它就展翅飞翔。飞翔时也不忘发出清婉的鸣叫,像是撒给我的银铃。
春天的声音真是太美妙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一定会有更多收获,发现大自然的真谛!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能专心聆听亚洲部分国家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了解有关音乐作品的风格。
2、能对有关音乐作品的情绪、风格进行简单的评述,并能哼唱一两首作品的音乐主题。
3、能自信、大胆地参与各种音乐表现活动。
教学重点:亚洲部分国家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的欣赏。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联想欣赏法、引导表现法。
教具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用组织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列举我国五种民族乐器。列举我国五种传统乐器。列举我国五首优秀民歌。
2、设置情境:组成“音乐文化交流团”赴亚洲各国交流传统音乐文化。
3、展示亚洲地图,确定“访问”方向。(学生在对祖国传统音乐文化自豪之余产生对亚洲各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
二、感受与表现。
(一)东亚音乐欣赏。
1、在去东亚的“旅途”上,播放歌曲《樱花》让学生感受日本音乐的特点。
2、播放日本传统器乐曲《五木摇篮曲》。
3、提问: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4、提问:这首乐曲使用的乐器与中国哪些民族乐器相似?(展示课件)。
5、引导学生尝试用一种中华民族乐器来演奏旋律或乐曲。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踏上”旅途,学生轻松的得到审美感受。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演奏一首乐曲有些难度,只要能奏出一些旋律来就足以得到表扬,因此第5步我尽量亲切地鼓励更多学生来尝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
(二)东南亚音乐欣赏。
1、“坐轮船”去印尼,播放印尼歌曲《鹦鹉》。
2、组织学生讨论印尼音乐的风格和特点。
3、鼓励学生哼唱歌曲的主旋律。
(学生在哼唱歌曲主旋律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歌曲的音乐风格。)。
(三)南亚音乐欣赏。
1、“乘飞机”去巴基斯坦,“空姐”介绍著名的巴基斯坦歌曲《美丽的国土》。
2、播放歌曲。
3、引导学生学唱歌曲。
4、提问:能不能说出一两首赞美和歌唱我们祖国的歌曲。
5、坐上飞机再去上印度,欣赏《拉格》。
6、西塔尔乐器及《拉格》曲式结构介绍。
(四)西亚音乐欣赏。
1、“坐上骆驼”迈向沙特阿拉伯,播发沙特阿拉伯舞蹈音乐《阿拉伯舞曲》。
2、鼓励学生随音乐律动。
3、学生随乐曲律动,体会阿拉伯人民的生活情趣。
4、“骆驼”走向土耳其播放土耳其歌曲《厄尔嘎兹》。
5、和全体学生一起随歌曲旋律歌唱。
(学生在听赏各国音乐之后,能大胆、自信地参与各种表现活动。)。
三、讨论与评述。
用表格的方式展示答案,并肯定学生得出的结论。(展示课件)。
四、整合与拓展。
请学生课后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个国家,搜集该国的风土人情及图片,下次课交流共享。(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掌握人物性格特征。
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玛丽亚的形象的。
重点难点。
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掌握人物性格特征。
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及环境描写塑造玛丽亚的形象的。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导入。
一、导入。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剧是生活的镜子,是浓缩的人生。欣赏戏剧和影视剧,可以使我们见识人生百态,品尝生活百味。
1、播放《哆来咪》这首歌。通过视频中的人物,揭示课题《音乐之声》。
2、简单介绍影片背景概要——《音乐之声》讲的是发生在1938年,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以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的民歌和爱国歌曲。这部影片成为最经典的音乐片之一。广为流传的经典音乐有:《音乐之声》《孤独的牧羊女》《雪绒花》《多来咪》《晚安,再见》等。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局部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2、提问:课文可分为几个场景?每个场景写什么?
活动3。
【活动】研讨探究。
三、朗读课文,掌握人物性格特征。
1、请同学朗读第一个场景(开头至“急速地跑下山来”)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利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
要求表演出玛丽亚的动作、表情,从而掌握玛丽亚的性格特征。
2、请同学分角色演读第二个场景(“古老的修道院”至结尾)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利亚的议论)。
提问:文中的各位修女们是怎样评价玛丽来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3、课文中的修女们用什么来比喻玛丽亚?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活动4。
【活动】深入研讨。
四、研讨课文中利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手法以及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提问:通过上面的表演,你们能总结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吗?
2、总结人物描写的方法: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的刻画了少女玛利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
3、提问: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4、用知识树总结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活动5。
【练习】课堂练习。
五、研习课文,活用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读完本课,我们仿佛看到玛丽亚就站在我们面前。作品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作品既为我们正面展示了玛丽亚的举止、语言,又通过众修女的评价从侧面对玛丽亚的形象加以丰富,所我们感觉到玛丽亚其人如在眼前。
请同学们尝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或环境描写来练习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断作文。
活动6。
【活动】拓展延伸与小结。
六、拓展延伸,赏析影视剧本。
1、“助读资料”:介绍影视剧本的特点。
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民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跟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但电影文剧本又不同于说和戏剧。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经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有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2、影片后面剧情介绍:在奥地利的萨尔匹茨堡,喜爱歌唱的玛丽亚,由修道院院长派去给海军上校冯特拉普的七个小朋友当家庭老师,冯特拉普失去了妻子,他像统领军队一样严格死板的管理小朋友们。玛丽亚来了以后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歌声。玛丽亚与上校结婚,全家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上校一家在音乐会上演唱歌曲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激起全场人们的爱国之情。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示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
(播放主题歌《音乐之声》结束。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一)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玛丽亚的形象的。
(二)品味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
(三)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特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注意检查下面的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峥嵘山麓。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涟漪:细小的波纹。
伫立:长时间的站着。
嬷嬷。
顶礼膜拜:这里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弥撒。
通宵达旦。
(二)导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一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这个故事曾被拍摄成德国影片《菩提树》,后来由“二十世纪福斯公司”改拍成电影《音乐之声》。
影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两年内放映收入剧增至四千二百五十万美元,超过《飘》。许多观众,多半是妇女,连看十数次,到1971年《音乐之声》仍然脍炙人口,在美国历年来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站第三位。
(三)学生朗读《音乐之声》。
提问:你喜欢玛丽亚吗?练习课文中的语句,谈谈你对她的看法。
学生用下列句式发言:
我喜欢(不喜欢)玛丽亚,因为从这段。
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她: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四)深入理解。
明白:环境美和音乐美。
体会环境美:
请一位学生朗读描写环境的语句。
请同学们发挥想像,描绘画面。
体会音乐美:
找出文章中歌唱的内容,从抒情、押韵等角度体会音乐美。
(五)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效果探讨。
侧面描写在文章中,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五
2.欣赏音乐剧作品,学习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和技巧。
3.体会奥地利人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欣赏音乐剧作品。
导入。
播放《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雪绒花》,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主人玛丽亚热爱歌唱,并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她对祖国的热爱,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玛丽亚的音乐世界,体会她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及伟大的爱国情怀。
简介影片(视频资料)。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法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玛丽亚,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影片以善良美丽的玛丽娅,奥地利美丽迷人的秀丽风光,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本片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欣赏音乐剧作品)。
一、了解剧情。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简洁语言概括。
2.课文有两个场景,划分两个场景,概括两个场景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后分小组交流,达成共识,组内成员汇报。
明确1.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他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宗教时,跑到野外游玩,后来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匆忙赶回修道院,而此时,修道院正乱作一团,众嬷嬷正在寻找玛丽娅,并谈论他是否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突然赶回时他们也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2.第一个场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纵情歌唱。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二、走进剧情,认识玛丽亚。
第一场景:
播放电影第一个场景的情境,随影片一起歌唱唱词。
描述自己初步认识的玛丽亚。
学生自由发言汇报。
情境表演。
感知剧情,模拟玛丽亚在第一个场景中的活动,上台表演,其他同学配合歌唱唱词,走进剧情。
第二个场景:
学生分角色朗读。
确定场景中出现的角色,分配角色声情并茂的展示剧情。
汇报他人眼中的玛丽亚。
情境模拟:模拟各修女正议论玛丽亚时,玛丽亚突然跑进院子时的情境。
想象创作。
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比喻合适吗?说明理由。
在认识玛丽亚的基础上也用两个比喻来形容玛丽亚。
问题探究:
小组辩论。
辩论结论:。
他们喜欢吗丽亚。
理由:因为她纯真快乐的天性,他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带来了快乐,是她给循规蹈矩、死气沉沉的修道院带来了生气。
深入认识人物:
你眼中的玛丽亚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自由全面评价人物。
三、欣赏作品。
你喜欢这部影视作品吗?为什么?
小组交流。
汇报说明理由。
明确:
1.人物形象塑造鲜明。
2.景色秀美,环境氛围轻松。
3.剧中音乐悠美。
问题探究,深入赏析。
(1)少女玛丽亚的形象是如何展示出来的?
明确: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拓展练笔:
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采用各种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2)、两个场景中环境氛围形成了鲜明反差,你喜欢哪一种环境氛围?为什么?
(3)、文中的音乐美吗?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美?选择文中的唱词唱一唱。
四、拓展延伸。
创设剧情:当玛丽亚跑回来时,大家也结束了议论走散了。你也尝试当一次导演继续创设剧情。
创设剧情表演。
影片后面剧情介绍: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喜爱歌唱的玛丽亚,由修道院院长派去给海军上校冯特拉普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冯特拉普失去了妻子,他像统领军队一样严格死板的管理孩子们,玛丽娅来了以后给孩子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歌声。玛丽雅与上校结婚,全家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上校一家在音乐会上演唱歌曲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激起全场人们的爱国之情。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
视频资料补充:
1965年,电影《音乐之声》在全世界发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玛丽亚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伙把辛苦建造起来的特拉普上装化为灰烬,一年半之后在原来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崭新的特拉普山庄,并且在山路和湖边还建造了星罗棋布的客舍接待游人。如今,特拉普山庄这个家族经营的企业每年接纳成千上万对特拉普山庄情有独钟的游客,现在特拉普山庄已经远近闻名。冯特拉普加在逃往路上生出的小儿子正是打理这个企业的总管。
五情境创设,走出剧情。
倾听主题歌《音乐之声》。
结束语:
享有“音乐之乡”之称德萨尔茨堡是音乐大师其特的故乡,浓郁的音乐氛围使这一片优美的自然风景更具灵气。影片体现出来的真善美是献给人类灵魂的声响礼物,这种美我们将继续传唱!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合作、讨论、探究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并尊重热爱自己的父亲。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起台阶,我们城里的孩子都很熟悉:每天,踏着台阶,我们就进入了高楼大厦,迈上了更高的殿堂。而在我国一些地方的农村,房前也有台阶,其中蕴含着多少感人的故事呢?今天,作者李森祥就带我们去一户农家的台阶上走一走!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自主学习。
师:这节课,让我们师生走进语文学习的乐园。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四方面的学习内容:1、读台阶--朗读小组;2、说台阶--人物评论组;3、品台阶--语言赏析组;4、画台阶--板书设计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喜好,自主选择其中一方面的学习内容,然后组成学习小组,稍微考虑一下。1、2、3、4,行动!
师:现在,大家都有自己的选择,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学习,10分钟后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如果你还需要帮助,小组可以派一名同学上来点击鼠标,老师会给你一些提示。好,开始!
(二)交流学习。
师:看得出来,大家研讨很热烈,接下来我们四个小组互相交流一下学习成绩,这期间,大家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第一组,朗读小组(简要概述故事)。
生:本文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父亲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在当地有一种说法,台阶高,主人的地位就高,于是父亲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辛辛苦苦地劳动,攒了大半辈子,终于盖起了新屋子,台阶高了,父亲却老了,身体也累垮了。
由于篇幅较长,学生可以有选择的读取其中几段,(如朗读10~~~16自然段)。
师:大家认为他们读得怎么样啊?
生:评价。
师:可以说读得很投入,听的也很认真,点评的也很专业。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研究,提出了人类需要的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共有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那么父亲花去半辈子的精力去建造的高台阶是哪一种需要呢?当然是尊重的需要!
师:抓住了这句话就等于拿到了走进这篇文章的钥匙(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第二小组汇报成果!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让我们走近文章的人物。
第二组人物评论组。
生:概括地说,这篇小说塑造了父亲--一个典型农民形象。具体地说:
(1)他是一个要强、不甘于低人一等的、有着自己的理想、有着自己的淳朴目标的人,表现在他不满足于自己的台阶低,哪怕倾尽大半辈子心血也一定要造一座有着高台阶、属于自己的新屋。
(2)父亲是一个拼命苦干、具有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精神的'人,表现在他为了建造新屋的漫长而艰辛的准备过程。
(3)父亲又是一个谦卑的人,表现在新的台阶建成后,他又不好意思坐在上面。
生:评价。
师:同学们目光敏锐,善于发现问题,父亲悲苦的根源在哪里呢?
生:……。
师:在于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低下。这篇小说,作者不仅以崇敬的心情讴歌了父亲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好品质,而且以怜悯的心情展现了农民艰难困苦的生活状态,从而发出了时代的呼唤:迫切要求提高生产力、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让农民的生活迈上新的台阶。十分可喜的是二十多年过去了,今日的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我们依然要一如既往地关注农村发展,关心农民生活。
师:小说向我们深刻描绘了一位农村父亲的形象,我们来看看语言赏析组又有哪些收获呢?
第三组:语言赏析组。
生:……。
如(1)13段:“专注的目光”这个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对别人家台阶的羡慕,同时又融情于景:“摇来摇去的树枝就好像绵长的思绪”,他下定决心:也要建高台阶!
(2)21段:这里的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发父亲与众不同的高兴样子,表现了他谦逊的心理。
(3)30段;外貌描写,表现父亲人老了,不能劳动了的那种沮丧,让人心酸。
(4)我们朗读课文时,觉得第24段写的最精彩,一系列表示时间的词语、一系列的动词、一系列的神态描写,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台阶要建成时父亲的兴奋心情。
师:给大家读一读吧!
生:读第24段。
师:听你读的非常有感染力,那种心情分明就在眼前!
我们分析过后一起来关注一下板书组的设计,说一说设计意图。
第四组:板书设计小组。
请同学上来投影他们的板书,并说明理由!(个板书一方面根据小说的情节发展,让大家明确本文的结构及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力求突出本文的线索:以台阶为线索;还要能体现父亲的精神。)。
三、拓展学习。
师:大家的学习热情令老师感动,你们的聪明才智让老师佩服,在这里老师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感受。优秀作品总是让人们产生共鸣,学习本文也让我想到了我的父亲。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想起了你们自己的父亲,请看老师为大家做的短片,在大屏幕上你是否看到了自己的父亲?你愿意把深藏心中的关于父亲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吗?(课前让同学先收集自己父亲的照片,并准备和父亲相关的故事)。
如:生:老师让我找几张爸爸的照片,我回家翻起了久已不翻的影集,看着爸爸的照片,我不禁感叹于他年轻时的洒脱,虽然容貌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那眼神中流露出的沧桑、成熟、深沉,却分明是岁月的沉淀。他那年轻时清瘦的面颊已经变得丰满,原本凌乱不羁的胡子也已消失,原本茂密的头发也已经稀疏。再看看不断成长的我,从呀呀学语,到好奇天真,从调皮捣乱到渐渐懂事,到朝气蓬勃,我忽然发现是我的成长耗费了父亲太多的心血。因为我,让爸的生活更加热闹;因为我,爸爸的工作更有干劲,因为我,爸爸的心中常充满喜悦和幸福……现在我已经长大,不用再让爸爸那么过多地操心了!我多么希望能快点长大,帮爸爸多分担些什么,让他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时间的老人啊请慢下你的脚步吧,让我亲爱的爸爸慢慢变老,这就是一个做女儿的心愿了!!
四、结束语。
走进父亲,我们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话语,那么就让我们心中默默的道一声:“父亲,您辛苦了!”老师也衷心地希望你们若干年后都能有所建树,我想,那可能就是你对父亲最好的报答!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七
本单元是七年级上册的最后一个单元,这个单元中的内容限定在中外影视音乐上。既有影视主题歌、插曲,也有器乐音乐。从选材的角度看,有较大的难度。这不仅是因为可供选择的材料比较丰富、多样,人们的`喜好程度与掌握材料的范围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着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我们力求从音乐与影视这两种姊妹艺术的结合点出发,将音乐与影视不同的结合方式呈现给学生,同时也力求突出音乐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由于影视音乐的特殊性,它的画面被美术编辑作为整体设计的一部分移植了进来,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二、教学安排。
本单元可以安排为2~3课时。第一课时可安排“唱歌”,第二课时为“欣赏”和一些参与性音乐活动,第三课时可安排欣赏和情景剧表演等。在教学中应结合音乐体验引导学生总结影视音乐的不同类别(如主题歌、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等),并能够理解影视音乐的作用。
本节课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雪绒花》的蓝本是一首古老的奥地利民歌。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象征着人民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这首歌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男主人公在家中被孩子们甜美的歌声惊呆了而唱;第二次是全家出逃时慌称去音乐节上演唱,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以欣赏电影《音乐之声》部分优秀歌曲为主,其中重点学习歌曲《雪绒花》,使学生对电影歌曲及音乐产生兴趣,同时希望通过歌曲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本歌曲为再现的单二部曲式,采用三拍子和中等的速度,旋律朴实感人,格调优雅恬静,赞颂祖国和祝愿祖国之情贯穿全曲。
【学生分析】:初一上学期的学生处于小学升中学的过渡阶段,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小学音乐教育主要以游唱和律动为主,初中的音乐受种种因素的限制,游戏和律动相对小学要有所减少。而学生在演唱歌曲的情绪上比较喜好走雄壮路线,对于抒情歌曲的情感处理把握的不太好,而且对出现在小节中部的休止符处理不太到位。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截取了大量电影歌曲片段,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音乐的主题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3/4的强弱关系、划拍方法,知道电影音乐的相关知识。
【重点难点】:
1、能有表情的演唱歌曲为重点。
2、体验二声部的学习,进而能更深入的感知音乐为难点。
【教具】:电子琴或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组织上课。
二、导入:。
出今天的主题《音乐之声——雪绒花》。
三、简介电影:
1.简介电影《音乐之声》的获奖状况。
教师:音乐剧《音乐之声》是作曲家理查罗德杰斯与剧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于1959年合作完成的。1959年改编成同名电影,同年该影片获得奥斯卡金像奖。
2.简介影片《音乐之声》故事情节。
教师: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萨尔茨堡一个教堂的修女玛利亚性格活泼,会弹吉他、喜欢唱歌。后来,玛利亚到特拉普特上校家担任家庭教师,上校用军队管理方式管理七个失去母爱的孩子,玛利亚却用爱心与音乐和几个孩子相处得很好。在上校离家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了合唱。孩子们用甜美和谐的歌声迎接上校回家,歌声深深的打动了上校,在家庭聚会上,上校也情不自禁的演唱了《雪绒花》。
四、新课:
播放《音乐之声》中第一个片段的《雪绒花》。
教师:在播放前,老师这里有三个问题。
1.这首歌是几拍子?强弱关系怎样?
2.演唱者演唱整首歌曲运用了哪几种演唱形式?
3.歌曲唱了些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希望同学们可以带着问题来认真观看这一片段。
五、学唱歌曲:。
回答问题一:
简单介绍3/4图示拍的打法,课件中展示出雪绒花的歌谱,划拍跟琴轻声唱词。唱不好的地方重点练习。
回答问题二:
学生:合唱。
学生:齐唱。
一遍,同学们仔细听,第二遍同学们跟着音频和老师一起唱(注意分析难点与正音)。
教师:现在大家已经学会了二声部的旋律,接下来老师要请右边的同学演唱。
第一声部,左边的同学演唱第二声部,我们组成一个小合唱,感受合唱的魅力。
六、情感分析。
回答问题三:
在回答第三个问题前,老师要先向同学们介绍接下来的剧情。
这首象征着祖国幸福、生活安宁的歌曲回荡在剧场时,听众非常激动。他们怀着对祖国必胜的信心,一齐高唱起来,歌声使敌人胆战心惊(播放电影片段)。
师生共同分析:这首歌曲前后两次出现的地点、对象、内涵有什么不同。
教师:同一首歌曲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不同的地点、对象,表达了不同的内涵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歌曲在不同的场景下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老师引导,同学思考后回答)。
教师:当然,电影音乐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在以后的课堂我们再去更多的学习和了解它。
七、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赏、合唱,齐唱三个方面对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雪绒花》进行了学习,相信这首来《雪绒花》已经深刻的印入了我们班每一个同学的脑海,《音乐之声》的插曲除了课前同学们欣赏的《哆来咪》,我们今天学习的《雪绒花》之外,还有很多,老师这儿还有一首,我们一起来听听。(播放《孤独的牧羊人》)这是一首很好听、很有生活情趣的歌曲,以后我们会学到,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舞之,蹈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陶冶人性情的熔炉。只有在歌咏或舞蹈者本人对音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浓烈的情感,才能对音乐进行精彩的表现和创造。本课充分营造情景:教师充满深情的故事讲述和故事片插曲《雪绒花》演唱片断的欣赏,将同学们带进一个神圣的殿堂――有关于美的音乐的,有关于爱国的,有关于人间挚爱与真情的??学生体验各不相同,共同的是他们的情感得到了一次荡涤。由此,他们产生了浓烈的学习愿望,在赏、唱的教学环节中,他们尽情展示着对音乐的理解,表现着美的情感。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在课堂上得到体验和升华!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八
内容。
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演唱演奏第一课时《渴望春天》为歌曲编配打击乐伴奏配乐诗朗诵《春》;音乐与绘画第二课时歌曲:。
竖笛:。
(1)为乐曲创编歌词。
(2)创作一幅表现春天的美术作品。
二、教学要求。
(一)总要求:。
通过本单元的唱歌、竖笛、欣赏、音乐与相关文化等栏目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及相关文化艺术在塑造春天题材时的审美特征。
1.学习歌曲《渴望春天》,启发学生体验在清新流畅的音乐中焕发着的青春气息及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习用竖笛吹奏《春游》这首乐曲,感受乐器演奏的乐趣。
3.通过欣赏描绘春天主题的声乐、器乐、散文、绘画等作品使学生了解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及审美特征。
(二)具体要求:。
1.能够熟练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渴望春天》,体会拍的节拍特点。
2.能够在教师和同学们的伴奏、伴唱下,独自演奏竖笛曲《春游》。
3.感受小提琴独奏《新疆之春》、小提琴与钢琴《春天奏鸣曲》、歌曲《春晓》、管弦乐《春节序曲》及散文《春》的意境美,并通过不同体裁形式的作品带给人们的不同体验,理解音乐的深刻内涵。
4.通过创编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一)教学用具:。
钢琴、竖笛、打击乐器(碰钟、响板、三角铁等)、录像机、录音机、教学用磁带、录像带、cd机(盘)、投影仪。
(二)相关资料:。
有关春天题材的诗词、散文、图片等,与本课相关的音乐家画像。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九
1、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玛丽亚的形象的。
2、品味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
3、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特色。
一课时
注意检查下面的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峥嵘山麓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涟漪:细小的波纹。
伫立:长时间的站着。
嬷嬷
顶礼膜拜:这里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弥撒
通宵达旦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一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这个故事曾被拍摄成德国影片《菩提树》,后来由“二十世纪福斯公司”改拍成电影《音乐之声》。
影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两年内放映收入剧增至四千二百五十万美元,超过《飘》。许多观众,多半是妇女,连看十数次,到1971年《音乐之声》仍然脍炙人口,在美国历年来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站第三位。
提问:你喜欢玛丽亚吗?练习课文中的语句,谈谈你对她的看法。
学生用下列句式发言:
我喜欢(不喜欢)玛丽亚,因为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她:。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明白:环境美和音乐美
体会环境美:
请一位学生朗读描写环境的语句。
请同学们发挥想像,描绘画面。
体会音乐美:
找出文章中歌唱的内容,从抒情、押韵等角度体会音乐美。
侧面描写在文章中,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你周围有没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注意观察,写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十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难点: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乡愁四韵.故乡,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她是我们生命的根。出门在外的游子谁不思念故乡?罗大佑唱的这首《乡愁四韵》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
这首《乡愁四韵》的作者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现居台湾,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刚才我们听的《乡愁四韵》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著名的怀乡诗《乡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乡愁》,划出诗的节奏,并初步感知诗的情感。
2、学生再读《乡愁》,完成下列任务:
(1)思考: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你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2)标出重音,并说明理由。
(3)确定朗读的语速、语调。
3、(1)学生相互讨论。
(2)师生共同探讨,明确。
a感情基调:忧郁深沉或哀伤怅惘或深沉中带着哀伤。
b重音:
1、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教师顺势讲解:(托物寄情)、(渗透诗人情感的形象要重读)。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个人的故乡之思--祖国之思)。
乡愁。
(托物寄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能否删去?
明确:(这几个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3、“这头、那头”;“里头、外头”:
明确:(无比思念,却不能见面,真令人销魂。)。
c语速: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语速应快;
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语速应慢;
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语速应不快不慢。
语调:深沉而哀婉语调类型例举:激昂悲壮深沉舒缓柔和……。
三、朗读《乡愁》,深入领会诗人情感。
1、学生练读,要求读出诗中的情感。
2、请学生逐节朗读(操作模式:学生读--学生评点、示范--老师评点、示范)。
教师讲点a:1、“候”(轻声)、“头”(轻声重读);“母亲”前(平直)-后(深情)。
2、“啊”、现在的“在”(语调低而带拖音)。
3、“外头、里头”(语调极深沉而带拖音)。
4、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语调极深沉、语速极慢)。
b:读出情感的变化(生离:淡淡的哀愁--死别、永隔:深切的哀伤怅惘)。
3、老师示范读--学生自读。
老师请人读--老师指导示范。
4、多媒体播放录音,学生听录音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感。
5、学生齐读。
四、比较阅读。
1、出示课件:席慕蓉简介、席慕蓉的《乡愁》、
3、对比阅读:
(1)自读席慕蓉的《乡愁》,明确它的感情基调(深沉怅惘)、确定朗读的重音及语速(缓慢)语调(深沉)。
播放朗诵录音。
(2)两首诗有何共同点,又有何不同点?
1、主题:主题相同,相比余的《乡愁》较席的《乡愁》深刻。作者的情感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2、手法:都运用了以实写虚的手法。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十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掌握人物性格特征。
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玛丽亚的形象的。
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掌握人物性格特征。
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及环境描写塑造玛丽亚的形象的。
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导入。
一、导入。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剧是生活的镜子,是浓缩的人生。欣赏戏剧和影视剧,可以使我们见识人生百态,品尝生活百味。
1、播放《哆来咪》这首歌。通过视频中的人物,揭示课题《音乐之声》。
2、简单介绍影片背景概要——《音乐之声》讲的是发生在1938年,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以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的民歌和爱国歌曲。这部影片成为最经典的音乐片之一。广为流传的经典音乐有:《音乐之声》《孤独的牧羊女》《雪绒花》《多来咪》《晚安,再见》等。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局部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2、提问:课文可分为几个场景?每个场景写什么?
活动3。
【活动】研讨探究。
三、朗读课文,掌握人物性格特征。
1、请同学朗读第一个场景(开头至“急速地跑下山来”)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利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
要求表演出玛丽亚的动作、表情,从而掌握玛丽亚的性格特征。
2、请同学分角色演读第二个场景(“古老的修道院”至结尾)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利亚的议论)。
提问:文中的各位修女们是怎样评价玛丽来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3、课文中的修女们用什么来比喻玛丽亚?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活动4。
【活动】深入研讨。
四、研讨课文中利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手法以及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提问:通过上面的表演,你们能总结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吗?
2、总结人物描写的方法: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的刻画了少女玛利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
3、提问: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4、用知识树总结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活动5。
【练习】课堂练习。
五、研习课文,活用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读完本课,我们仿佛看到玛丽亚就站在我们面前。作品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作品既为我们正面展示了玛丽亚的举止、语言,又通过众修女的评价从侧面对玛丽亚的形象加以丰富,所我们感觉到玛丽亚其人如在眼前。
请同学们尝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或环境描写来练习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断作文。
活动6。
【活动】拓展延伸与小结。
六、拓展延伸,赏析影视剧本。
1、“助读资料”:介绍影视剧本的特点。
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民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跟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但电影文剧本又不同于说和戏剧。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经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有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2、影片后面剧情介绍:在奥地利的萨尔匹茨堡,喜爱歌唱的玛丽亚,由修道院院长派去给海军上校冯特拉普的七个小朋友当家庭老师,冯特拉普失去了妻子,他像统领军队一样严格死板的管理小朋友们。玛丽亚来了以后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歌声。玛丽亚与上校结婚,全家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上校一家在音乐会上演唱歌曲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激起全场人们的爱国之情。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示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
(播放主题歌《音乐之声》结束。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十二
1、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片断,感受其角色形象和表现的内涵,结合影视特点,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情绪情感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欣赏音乐剧的兴趣,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2、学习演唱插曲《do-re-mi》,体验歌曲愉悦的情绪,并尝试用轻快、富于弹性的声音结合分角色创编表演,表现歌曲的形象内容,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学唱歌曲,简单分析歌曲的情绪,引导学生感受、表现音乐形象和情绪。
正确的咬字吐字,流畅地歌唱。
学生:
1、课前查找资料,初步了解音乐剧的有关知识。教师:
2、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一、师生互问好:
用音乐方式互问好:同学们好,魏老师你好,你好,你好,大家互问好!
二、导入:播放课件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让我们来看
看她是谁?她就是电影《音乐之声》的女主角—玛利亚。电影《音乐之声》是一部著名的美国音乐剧。教师:在这部音乐剧中,玛丽亚用她那特有的教育方式,用爱心与音乐和七个失去母亲的孩子成为了好朋友,玛丽亚从最基本的do-re-mi开始教起,教会了孩子们许多歌曲,不仅使他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还找回了他们渴望已久的欢乐和自信。
三、学习唱名do-re-mi-fa-sol-la-xi
1、教师:在歌曲《do-re-mi》中,有这样一句歌词,要学唱歌就先学哆来咪。今天,就让我们从最基本的七个唱名do-re-mi-fa-sol-la-xi开始学起。哦,对了,除了刚才给大家引见的新朋友玛丽亚外,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七个神奇的小精灵,你们猜猜他们是谁?他们就是简谱中的七个唱名:1234567。
2、讨论:我们怎样理解这七个唱名之间的音高关系?提问:谁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活中的理解:用上下楼梯台阶之间的高低关系来理解;教室里同学之间的高低个排列来理解。
音乐中的理解:首先让我们有请七个神奇的小精灵,在黑板上按序排列七个唱名的顺序,大家来唱一唱。然后再移动个别音的位置,大家再来唱一唱。
教师:不同音高的音,不同时值的音相互组合就成了一首首好听
的歌曲。我们来试着唱一段旋律。
3、学习带有附点、带有变化音的旋律。播放课件
4、旋律填词:播放课件
教师:好听的旋律,再加上歌词,就会变成动听的歌曲。
音符后面加个点,时值就会长一半。音符下面加一线,时值就会短一半。#在音符左上角,音符就会升半音。b在音符左上角,音符就会降半音。然后我们继续重来一次。
四、学唱歌曲《do-re-mi》
教师:我们来看看玛丽亚是如何教孩子们学习《do—re—mi》的。
1、播放歌曲视频:欣赏英文歌曲《do—re—mi》。说说初步感受,讨论歌曲情绪。介绍各唱名在英文中的谐音所指,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教师提示:比如“mi”与英文中的“me”我同音,“fa”与英文中“far”远同音。教师:玛丽亚在教孩子们唱这首歌时,把音乐中的七个唱名与英语中的常用词巧妙的编织在了一起,非常生动有趣。我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用中文又该怎样演唱呢?接下来,就听魏老师来给大家演唱中文的《do-re-mi》。
2、指导歌词的学习。播放课件
教师范唱中文版《do-re-mi》。指导学生学习演唱歌曲《do-re-mi》,体验歌曲愉悦的情绪,并尝试用轻快、富于弹性的声音,表现歌曲的形象内容,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三、表演音乐剧片段
教师:我们也来试着用不同的演唱方式,表现歌曲内容。
1、在表演中培养学生顺畅衔接乐句的能力和即兴表演的能力。
2、分组合作表演。把学生分为do-re-mi-fa-sol-la-xi七组。每一组代表一个唱名,采用齐唱、对唱的形式来完成。
3、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选小演员7名上台表演。启发学生自由设计动作,表现情绪和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情节讨论演唱的形式和角色顺序。(齐唱部分,全体“学生”也参与伴唱)
4、表演点评。师生的合作表演《do-re-mi》。师生合作游戏、歌唱表演,感受角色的不同音高和学习的无限快乐。
5、延伸:小结本课内容和音乐剧的特点,布置下节课继续欣赏、学习音乐剧《音乐之声》、感受其无穷魅力。
教师:音乐剧是融音乐、戏剧、舞蹈于一体,通俗易懂的大众化现代歌剧艺术。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一系列参与活动,亲身体验和感受了音乐剧带给我们的快乐与享受。让我们伴随这轻快的旋律、踏着欢快的节拍离开教室。请同学们回家上网继续查询有关《音乐之声》的详细资料,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和学习音乐剧《音乐之声》,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四、播放音乐,组织下课。
播放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音乐,学生分组按序踏着音乐欢快的节拍离开教室。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十三
(一)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玛丽亚的形象的。
(二)品味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
(三)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特色。
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注意检查下面的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峥嵘山麓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涟漪:细小的波纹。
伫立:长时间的站着。
嬷嬷
顶礼膜拜:这里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弥撒
通宵达旦
(二)导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一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这个故事曾被拍摄成德国影片《菩提树》,后来由“二十世纪福斯公司”改拍成电影《音乐之声》。
影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两年内放映收入剧增至四千二百五十万美元,超过《飘》。许多观众,多半是妇女,连看十数次,到1971年《音乐之声》仍然脍炙人口,在美国历年来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站第三位。
(三)学生朗读《音乐之声》
提问:你喜欢玛丽亚吗?练习课文中的语句,谈谈你对她的看法。
学生用下列句式发言:
我喜欢(不喜欢)玛丽亚,因为从这段
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她: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明白:环境美和音乐美
体会环境美:
请一位学生朗读描写环境的语句。
请同学们发挥想像,描绘画面。
体会音乐美:
找出文章中歌唱的内容,从抒情、押韵等角度体会音乐美。
(五)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效果探讨。
侧面描写在文章中,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拓展延伸:
你周围有没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注意观察,写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十四
巍峨峥嵘的阿尔卑斯山,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云雀声声啼唱。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残雪斑斑点点,山风阵阵呼啸。
乐声在旷野中荡漾响。钟声嘹亮。
…………
山麓下。
峰环水抱的萨尔茨堡,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座落在绿树浓阴中。
…………
山上。
流连忘返的玛丽亚在山坡草地上远眺群山,她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俯身拾起一块石子丢入溪水中,溪水激起了涟漪。她又向前走去,一面放声歌唱《音乐之声》:
群山洋溢着音乐之声,
群山唱着古老的歌儿,
群山把音乐之声充满我心房。
我的心要把听到的歌儿欢唱。
我的心想要像鸟儿从湖上飞回森林,
它的翅膀不停地扑腾;
我的心想要像小天使随风飘出教堂,
深深地叹息;
像在石头上翻滚的溪水一样欢笑;
像初试歌喉的云雀通宵达旦地啼唱。
每当我的心感到寂寞,我要到山里去,
我又会听到过去听到过的歌儿,
我的心又会充满音乐之声,
我又会放声歌唱。
玛丽亚伫立良久,隐隐听到修道院传来的钟声,她陷入遐思。忽然,她猛省过来,用手一拍自己的额头,急忙拔腿就跑,没跑上几步,又转身奔回捡起地上的外衣,发出一声惊呼:“哦!”急速地跑下山来。
古老的修道院优雅、肃穆,从院里传来阵阵唱圣诗的和谐女声。
修道院内。
修女们从各处走来,端庄严肃的修道院院长、大嬷嬷贝尔塔和玛格丽塔三人正容款步走入经堂,一起虔诚地做日常功课。
钟声响起,院长顶礼膜拜,众修女齐声唱起《哈利路亚》。
院场上。贝尔尼斯嬷嬷急匆匆走来,对院长说:“院长嬷嬷。”
院长:“贝尔尼斯嬷嬷。”
贝尔尼斯不无抱怨地说:“哪儿都找不着她。”
院长问:“玛丽亚?”
贝尔尼斯:“她又跑到外头去了。”
大嬷嬷贝尔塔生气地:“也许……应该在她脖子上拴个铃铛。”
玛格丽塔大嬷嬷对贝尔尼斯说:“牲口棚去过吗?你知道她最喜欢牲口了。”
贝尔尼斯:“我到处找遍了,想得到的地方都去了。”
院长:“贝尔尼斯嬷嬷,别忘了这是玛丽亚,就应该到想不到的地方去找找。”
院长和两位大嬷嬷边走边接着谈论这件事。
贝尔塔按捺不住了,她说:“哦,院长嬷嬷,这下你对玛丽亚完全不适合当修女不会再有什么怀疑了吧。”
老成持重的院长不动声色地说:“我的困惑,主会指点我的,贝尔塔嬷嬷。”
边上的玛格丽塔不以为然地:“反正我看黑羊身上的毛也一样暖和。”
贝尔塔固执己见地说:“我们现在不是在谈什么黑羊白羊的,玛格丽塔嬷嬷。在所有见习修女当中,我看玛丽亚是最没希望的。”
她们三人来到一个小院子,院长一面说着:“孩子们!孩子们!”止住了两位大嬷嬷的争执;一面对迎上来的众修女说:“我们正在议论某些人申请当修女的资格问题,负责管理见习修女的大嬷嬷们为了帮助我决定……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院长问一位戴眼镜的修女:“你说,卡塔林嬷嬷,你觉得玛丽亚怎么样?”
卡塔林:“这姑娘才好呢……可有时候……”
院长又问另一位修女:“阿格塔嬷嬷?”
阿格塔:“玛丽亚很招人喜欢,就是有时候……有点怪。”
院长转而又问:“索菲亚嬷嬷,你说呢?”
索菲亚:“哦,我非常喜欢她,可她总是爱闯祸,你们说是不是?”她向其他各位修女问道。
贝尔塔:“她说的一点都不错。”
修女们唱《玛丽亚》:
贝尔塔(唱):她爬树,擦破皮,衣服撕窟窿。
索菲娅(唱):做弥撒,蹦蹦跳跳,嘴里还吹着口哨。
贝尔塔(唱):头罩底下留着一头卷发。
卡塔林(唱):修道院里还把歌儿唱。
阿格塔(唱):她上教堂不准时,
索菲娅(唱):可忏悔起来倒真心诚意。
贝尔塔(唱):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
卡塔林(唱):就是吃饭挺准时。
贝尔塔(唱):不怪我心直口快,事实就是如此。
众修女(合唱):玛丽亚不适合做修女。
在边上好久没开口的玛格丽塔忍不住了。
玛格丽塔(唱):我倒想替她说几句。
院长就说:“你说吧,玛格丽塔嬷嬷。”
玛格丽塔(唱):玛丽亚总叫我笑哈哈。
玛格丽塔唱到这里忍俊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其他修女也一齐放声地笑了。
院长见状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院长(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
玛格丽塔(唱):叫人怎么来形容玛丽亚?
卡塔林
阿格塔(合唱):她爱唠叨。
索菲娅(唱):叫人难捉摸。
贝尔塔(唱):像个小丑。
院长(唱):有好多事你想开导她,
有好多事她应该懂了。
贝尔塔(唱):可她就是坐不住,听不进你的话。
院长(唱):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
玛格丽塔(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院长(唱):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洁的月光?
索菲娅(唱):只要跟她在一块,我就晕头转向,分不出东西南北。
阿格塔(唱):像变化莫测的天气。
卡塔林(唱):飘啊飘的羽毛。
玛格丽塔(唱):她真可爱。
贝尔塔(唱):她真可怕。
玛格丽塔(唱):她像绵羊。
索菲娅(唱):她比祸害还祸害,
赶得黄蜂没处藏。
阿格塔(唱):她比异教徒还异教徒。
玛格丽塔(唱):时而温柔,时而野。
卡塔林(唱):像个孩子,像个谜。
贝尔塔(唱):叫人头痛。
玛格丽塔(唱):叫人爱。
院长(唱):像个小姑娘。
众说纷纭的修女们只好一齐双手合十,仰脸向天齐唱:
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
叫人怎么来形容玛丽亚?
卡塔林
阿格塔(合唱):她爱唠叨,叫人难捉摸。
贝尔塔(唱):像个小丑。
众修女(唱):有好多事你想开导她。
有好多事她应该懂了。
院长(唱):可她就是坐不住,
贝尔塔(唱):听不进你的话。
玛格丽塔(唱):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
众修女(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突然“砰!”的一声开门声,接着一阵急促而响亮的脚步声打断了修女们的争论。
玛丽亚像阵风似的跑进院子,她把衣服往地上一扔腾出两只手来,飞快地按两下抽水唧筒的手柄,又用双手赶紧承接住水管里流出来的水胡乱地往脸上抹了一把,再捡起衣服三脚两步地冲到院长的面前。
突然,她发觉众修女严肃而毫无声息地注视着她的举止。她连忙放慢砰然作响的脚步。立定之后,她小心翼翼地向旁边探视修女们,看到大家都以严厉的眼光看着她,便摇了摇头无奈地走了。
表情各异的修女们合唱最后一句:
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洁的月光?
大家就这样散了。
教学目标:
1、理解剧本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2、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
3、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4、体会课文的画面感。
教学重点:
1、理解剧本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2、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
课前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音乐之声》视频、音频
2、(学生)自学课文字词反复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铃儿响叮当》。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主人玛丽亚热爱歌唱,并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她对祖国的热爱,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玛丽亚的音乐世界,体会她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及伟大的爱国情怀。
(二)简介影片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法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玛丽亚,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影片以善良美丽的玛丽娅,奥地利美丽迷人的秀丽风光,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本片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影片奖。
(三)、了解剧情
思考:课文可分为几个场景?每个场景写什么?
明确:全文共有两个场景:
第一场景:(开头至“急速地跑下山来”)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丽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
第二场景:(“古老的修道院”至结尾)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四)、剧情表演
第一个场景表演:
由一个女学生表演主角“玛丽亚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丽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的情景。(歌词可以读)(播放背景音乐《音乐之声》主题曲)
第二个场景表演:
由八名女同学分别表演玛丽亚、修道院院长、贝尔塔、玛格丽塔、贝尔尼斯、卡塔林、阿格塔、索菲亚在修道院内的情形。(歌词可以读)(放背景音乐《铃儿响叮当》《哆来咪》)
学生点评表演。
(五)人物形象分析
(明确: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是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的,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六)问题探究,深入赏析:
1、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有什么艺术效果?
(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的情形,是对玛丽亚形象的正面描写;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的对话和对唱,则是侧面描写。
课文对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的人物形象。其中的侧面描写很见艺术功力:它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2.课文是怎样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课文作为电影剧本的节选,其中玛丽亚的内心独白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带有夸张的歌唱,则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而后者突出地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
(恰当。院长唱词的意思是说拿玛利亚毫无办法,这正如人们无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洁的月光”。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做这两件事物,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玛利亚自由活泼的性格和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4、《音乐之声》的成功之处: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
画面美-----景物秀丽明快
形象美——活泼快乐天使玛丽亚
音乐美——音乐悠扬动听
(七)音乐欣赏:《铃儿响叮当》、《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哆来咪》
(八)小结:结束语:享有“音乐之乡”之称德萨尔茨堡是音乐大师其特的故乡,浓郁的音乐氛围使这一片优美的自然风景更具灵气。影片体现出来的真善美是献给人类灵魂的声响礼物,这种美我们将继续传唱!
这节课的精彩之处:
第一、这节课是《音乐之声》的第二课时,任老师抓住玛利亚形象的分析,教学目标明确。还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整合复习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她让学生找出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人物描写片断,并进行了人物描写的写作训练。课堂中由玛利亚形象的分析,引出人物描写的总复习,将零碎知识整理,使之系统化,并教给了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我想这一教学思路,既夯实了语文基础知识,又培养语文分析能力,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第二、课堂上小练笔,设计恰当。练笔内容是“你眼中的老师”肖像描写。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既训练了人物描写方法,又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这节课值得讨论的问题有:
第一、总结玛利亚的形象前,能否将文中描写玛利亚的典型语句找出朗读,并分析其性格,体会描写的好处,为后边复习描写人物方法的特点和好处做好准备。
第二、学生的即兴片段训练。学生的片段训练只有正面描写,没有侧面描写,老师能否为其续写,加进侧面描写,并简单提及白描手法,使学生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第三、这一单元是戏剧单元。在分析玛利亚形象时,能否加上戏剧冲突,也可引发学生讨论你身边有无玛利亚这种性格的人,你是怎样看待的。
这次活动我收获颇多,各个学科的特点不同,老师的风格各异,他们的干练、典雅、活泼……让我很受启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还应多钻研,力争提高教学水平。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十五
(1)初步了解影视音乐。
(2)学唱歌曲《音乐之声》。
2、内容解析。
(1)影视音乐是指为电影和电视剧而创作的音乐,是电影和电视剧这一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节课是让学生先初步了解到影视音乐不是纯音乐,它是为影视作品而存在的音乐,通常有主题歌、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头曲、片尾曲等。由于影视音乐与影视剧情密切关联,因此,与其他类型的音乐相比,影视音乐易于理解,且在传播渠道上也比其他仅通过现场演出或录音的音乐更为顺畅,随着相关电影或电视剧的播放,影视音乐会很快得到传播。
(2)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取材于1938年发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欢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影片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至今仍在传唱。这首与片名同名的歌曲《音乐之声》是影片的序曲,同时也是全剧的主题曲,由女主人公演唱。整首歌曲在情绪上的表达很丰富饱满,需要演唱者运用自如的呼吸和精准的节奏来掌握每个音的长短控制,并将情感一并带入演唱中。
1、教学目标。
(1)通过初步了解影视音乐,能够简单说出影视音乐及其种类。
(2)能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能识谱唱准各节奏以及音的时值。
(3)通过学唱歌曲《音乐之声》,能体会歌曲描绘的景色与人物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2、目标解析。
(1)影视音乐是和电影电视紧密相联系的,学唱与赏析的同时,需要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出处,要让学生主动感受影视音乐的不同魅力,且学生能通过自己熟悉的影视作品来哼唱其中的歌曲或是音乐旋律。
(2)唱好一首歌必先体会歌曲的感情,这样才能掌握好歌唱的力度、速度、节奏。《音乐之声》这首歌曲的呼吸方法很重要,需要采取缓呼缓吸的方式演唱,并且要把握好长音的时值,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识读歌谱,掌握正确的歌唱节奏以及休止符的处理。
(3)歌曲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到歌唱的水平,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仿、探究、合作等方式来丰富情感体验,提升学生良好的审美水平。这首《音乐之声》表现着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歌曲抒发了玛利亚对自己的故乡、对大自然、对音乐的无比热爱之情。因此在学唱歌曲时一定要以景带情,以情带音,并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1)唱好歌曲《音乐之声》,掌握长音的处理以及缓呼缓吸的歌唱方法。
(2)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能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以多媒体课件资源为主,采用听唱法、讲解法,启发式、引导式教学。从歌曲的整体到各个细节的教唱处理,老师适当示范,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1、情境导入,温故知新。
(多媒体播放歌曲《小鸟,小鸟》)。
师:大家还记得老师放的这首歌曲叫什么吗?
生答。
师:是的,这是我们在第二单元学唱过的一首出自电影《苗苗》里的插曲,现在我们就跟着音乐一起来欢快的唱一唱吧!(多媒体播放《小鸟,小鸟》歌曲及词谱。)。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回顾与演唱,加深前面所学过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引出新课题,唱完歌曲后老师做出适当评价。)。
2、知识新授。
(1)互动交流。
生:(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教师及时评价)。
(2)思考与练习。
(3)教师简要介绍影视音乐及影视音乐的几种类型。
师:在我们熟悉的这么多歌曲中,他们在各自电影电视里所起到的作用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把影视音乐分为包括主题歌、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头曲、片尾曲等。与其他形式的音乐相比较,影视音乐一般要从视听统一的角度,考虑与剧情画面结合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思考练习调动学生的参与能力和积极性,更有助于课堂主题的延伸。)。
3、新歌教学《音乐之声》。
师:下面老师就带领大家来到一个叫奥地利的国家,这里的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还有一个活泼开朗的美少女带我们一同高歌,瞧,她来了!
(1)聆听歌曲《音乐之声》,初步感受音乐风格与特点。(播放《音乐之声》歌唱视频)。
(2)学生讨论并谈谈这首歌曲的风格和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教师引导学生从音乐的基本要素来分析,如节奏、速度、旋律等)。
(3)教师讲解与介绍歌曲背景。(结合影片《音乐之声》的相关图片或片段)。
(设计意图:学唱歌曲之前让学生先体会歌曲的情感美,以体验与感受为先让学生熟悉作品,这样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作品,学唱时就能把握好歌曲应该掌握的情绪。)。
4、展示谱例,分段学唱。
(1)发声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气息的运用。)。
《音乐之声》这首歌曲需要采用缓呼缓吸得呼吸方法进行演唱。
(2)复听歌曲,识读乐谱。
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跟随录音识谱并哼唱音高。
(3)节奏练习。(注意休止符和长音的时值。)。
师:请哪位同学示范一下四四拍子的指挥手势?
生:学生主动示范。
(4)老师弹琴,学生跟琴看谱学唱。
(教师可采取分小组接唱、表演唱等方式检查学习效果。)。
5、自主探索,解决难点。
(1)板书难句,集体学唱。老师板书较难的句子,集体学唱。歌曲的细节音需要老师带领学生正确的演唱,做到每个音准都不偏。
(2)弱起小节。歌曲一开始就是弱起小节,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正确节奏,并做出正确的挥拍手势。
(3)休止符的处理。教师可范唱,将错误的唱法和正确的唱法进行对比,让学生找不同。
(4)保持长音的时值。这首歌曲的每一个乐句基本都带有一个长音,为了更好的体现歌曲风格,在学唱的过程中要保持每个长音的时值,不要随意换气。
6、艺术处理,感情演唱。
(1)第一遍演唱,教师钢琴伴奏,并指出学生没有掌握好的地方,逐句点出,及时评价。
(2)第二遍演唱,跟随录音,教师引导学生富有表情地、深情地演唱歌曲。
7、欣赏管弦乐版《音乐之声》。
(1)播放视频,欣赏音乐。
师:请同学们聆听后说说音乐中是不是有熟悉的旋律?你能从音乐中辨别出来刚才我们唱过的旋律吗?(教师请学生哼唱)。
学生交流。
(2)老师补充简介歌曲并组织结束语。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同时聆听不同版本的音乐,可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与熟悉感,学生能更积极、自信地演唱。)。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十六
1、能演唱《春天的信使》,感受富有生命力的春天,培养喜爱之情。
2、听赏《春之声圆舞曲》感受春天,感受圆舞曲的魅力。
3、了解约翰·施特劳斯乐曲。
用热情的歌声表现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一、导入与练习。
春天来到人间,微风吹遍草原,山谷中传来阵阵回响。用音乐来模仿春风的旋律。
1、视唱用五年级下“春风的旋律”。
2、说说你眼中的春天?
二、听赏《春之声圆舞曲》。
1、初听《春之声圆舞曲》。
春天来到人间,小鸟都在欢乐的歌唱。奥地利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用一首《春之声圆舞曲》表现了他眼里的春天。一起听赏这首曲子。
提问:说一说你感觉到约翰·施特劳斯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
2、简单介绍约翰·施特劳斯。
《春之声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曲。
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于1883年创作了这首圆舞曲,曾被填词成为声乐曲。尽管作曲家本人在创作这首乐曲时已经年近六旬,但从音乐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无比的青春活力。
3、老师与学生谈谈圆舞曲。
提问:圆舞曲总是三拍子的吗?
4、你还听过约翰·施特劳斯其它乐曲吗?
(根据情况可由老师介绍)。
三、学习《春天的信使》。
1、听《春天的信使》。
提问:在亲切热情的歌声与旋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听《春天的信使》。
要求:随旋律哼唱歌曲。
提问:歌曲表达对春天赞美歌颂的是哪部分?
提问:怎样才能表现强烈的赞美情怀了?(唱得较强)。
4、哼唱歌曲后部分。(强调节奏稳,掌握附点音符)。
5、试唱全曲(注意八分休止符)。
6、质疑问难。
7、处理歌曲的演唱(师生相互讨论交流)。
8、参与《春天的信使》演唱活动及评价(师生互动的方式)。
结束语: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春天充满生命力的季节,春天是非常美好的,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美好的春天里能够学习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祝同学们拥有一个美丽的春天,健康成长。
课后反思:在本学月,我单独对学生的演唱进行了抽查,发现学生的音准有比较明显的问题,这应该在我们教研组都引起所有教师的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音准成了我们的一个难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十七
指导学生自读本文,应引导学生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感知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体会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课堂教学可采用朗读品味赏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认识影视剧本的特点,掌握《音乐之声》的剧情。
能力目标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能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重点
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底色。
教学方法
1.朗读品味赏析法
2.讨论法
3.点评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研习课文,整体感知;欣赏品味,鉴赏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说话训练,体现鉴赏的个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影视剧等。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大型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
二、资料助读
影视剧本的特点
电影文学剧本
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欢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剧本集中体现了画面感和音乐故事片特有的音乐特色。
三、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本文。应实现以下目标:
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2.把握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
3.感知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四、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1.多媒体播放《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片断,学生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2.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明确: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礼仪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而在同时,修道院里正乱作一团,嬷嬷们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提问,本文写了哪些画面?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五、欣赏品味,引读提高
1.师生共同赏析作品的画面美
(1)仔细品读第一个场景描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感受其诗情画意。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巍峨峥蝾的阿尔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树林中不时传来云雀的歌声,婉转悠扬。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点点残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温润的白玉般,摄人心魄。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和着乐声,回响在旷野上。
山脚下,群峰相拥,绿水环绕,萨尔茨堡坐落其中。极目远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一座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在绿树浓阴中静静矗立,山坡上绿草葳蕤,树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间仙境也。
(2)学生评点并体会其作用。
示例:这一段环境描写,由远及近,层次清晰,动静结合,色彩和谐。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人物相映衬,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2.感受形象美
(1)师生共同品读描写玛丽亚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品味玛丽亚的唱词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明确:玛丽亚的歌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露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的天性。
玛丽亚远眺群山,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拍额头、拔腿跑、捡外衣、惊呼等动作描写,从外在形象上层现了她纯真快乐、无拘无束的性格。
(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请概括众人的意见,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由发言。
课文科代表作总结: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3)课文临近结尾处写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请仔细阅读课文,尝试表演,体会其性格特征。
选五个同学表演,一人演玛丽亚,其余四人演修女。
选两位同学以导演的身份点评。
这一段文字是显示玛丽亚个性的生动文笔。
(4)剧本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生1: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如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
生2:立体刻画,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文中有正面描写,如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也有侧面描写,如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对话和对唱。二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这个人物形象。特别是侧面描写,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颇见艺术功力。
教师提问:剧中为什么没有对玛丽亚的心理描写?
学生明确:心理描写难以转化为视觉形象,观众看不到。
教师引申: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影视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象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神态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5)教师总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育描写和动作,神态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3.体味音乐美
师生再次欣赏《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玛丽亚歌唱片断。
教师提问:课文是如何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学生明确:剧本中,玛丽亚的内心独自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歌唱,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这一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教师适当补充:音乐故事片是似音乐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欧美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早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电影艺术类型。《音乐之声》被誉为“新风格”音乐故事片的杰作。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六、说话训练
学生回答。
生1: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影片塑造了一位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据说许多观众连看十余次都不满足,这其中多半是妇女。
生2:我认为主要是因为音乐不朽的魅力。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语言。人们也许彼此言语不遇,但音乐在哪里响起,哪里的人就可以共同起舞。无怪乎,全世界都为玛丽亚所倾俩倒。
生3:剧中众修女活泼风糙的议论,突出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这也是(音乐之声)成功的一个因素。
……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提示:结合语境,这两个比喻句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2.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板书设计
音乐之声
画面美
形象美
音乐美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十八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怎么这么热闹,或者发生了什么?哦!原来是春姑娘来了呀!这次呀!春姑娘像音乐家一样开了一场音乐会。
今天的春姑娘可是格外的不同呢!她穿着一件绿色的连衣裙开开心心地走了过来,为大家唱了一只“交响曲”,她这么美妙的歌声使人间万物复苏。屋檐上的雪融化了,成了水,“嘀嗒、嘀嗒”春姑娘的伴舞也来了,雷哥哥也来了,他拿着鼓来了,当然了,不止雷哥哥一个人,春雨姐姐也来了,“哗啦哗啦”的,不愧是大家都喜欢的交响曲呀!
下一个节目可是我最喜欢音乐会,小燕子飞来了,落在了电线杆上,像五线谱一样,“叽叽喳喳的”,就像春天乐谱,小河里的流水哗哗的,像在伴奏似的,水里的鱼儿,一直在跳跃“扑通,扑通”。青蛙呱呱地叫,穿着漂亮的礼服。
又来了一只催眠曲,春雨沙沙地响,地里的种子悄无声息,树木抽出了嫩芽,迎春花开了,翩翩起舞,桃花确害羞了。
春天是五彩的,春天是美丽的,春天是声音的海洋,春天是美妙的交响乐。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十九
戏剧是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包括了表演、音乐、美术、文学等各个方面,儿童剧场是艺术课系列单元的延续,通过这个平台向学生们介绍丰富得戏剧艺术,使学生能够体验和感受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时间范畴的多元艺术门类有所了解和认识。
本单元设计了“音乐之声”和“三岔口”两个课题,分别涉及现在比较时尚的音乐剧和传统京剧中的哑剧表演形式。通过对两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对比、分析、学习,使学生在感受、体验、表演、思考等方面获得戏剧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增进学生对戏剧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欣赏戏剧艺术的能力。
课时建议:6课时
1.感受音乐剧《音乐之声》片断及插曲,了解音乐剧的特征。
2.体验音乐剧抒情优美的情绪,学会用色彩表现情绪,制作小动物剪影。
3.制作雪绒花装扮教室。
1.电影音乐剧《音乐之声》的vcd、cd 等。
2.彩纸等美术手工工具。
课时:1课时
1.教师安排学生在课前查找有关音乐剧方面的资料,初步了解音乐剧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在艺术课中介绍自己所知道的音乐剧,讨论在音乐剧中的感受。
2.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片断,了解剧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引发对音乐的热爱,对老师的喜爱。
音乐剧《音乐之声》,充分表达了教师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她给孩子们教的“多来咪”无疑是一堂诙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唱出了怡人的《孤独的牧羊人》、激昂的《最爱的东西》,睿智的《十六以后是十七》等,给她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乐趣。特拉普家的孩子们在父亲的晚宴上,在客人们面前说“晚安、再见”时,那乐趣横生的情景令人难忘。
a) 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请学生上台表演不同的角色,感受音乐的情绪,并请台下的同学把对音乐的感受用色彩表现出来。
b) 小结:欢快的乐曲用浅色表现,深沉的乐曲用深色表现。旋律的音高、节奏不同,色彩的深浅程度不同。
小游戏:教师方不同情绪的音乐,让学生用色彩表现。增强学生对音乐直觉的感受能力。
欣赏歌曲《我是小小牧羊人》,感受乐曲的情绪,带领学生分角色表演、体会,教学生快速制作小动物的剪纸外形,通过夸张表现,突出教案频道 动物特征。选用色彩鲜明的彩纸,要求造型具有个性。
1.播放雪绒花的音乐,观赏植物雪绒花,带领学生制作雪绒花作品。
要求:选用与乐曲情绪相适应的彩纸,运用油画棒进行大胆的造型表现。
2.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3.表演《雪绒花》,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作品装扮舞台或教室,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与情感体验。
札记:儿童剧场是艺术课系列单元的延续,本课涉及现在比较时尚的音乐剧。通过这个平台向学生们介绍丰富的戏剧艺术,使学生能够体验和感受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实践范畴的多元艺术门类有所了解和认识。
执教时间:4月3日——4月5日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二十
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认识影视剧本的特点,掌握《音乐之声》的剧情。
能力目标。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能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底色。
1、朗读品味赏析法。
2、讨论法。
3、点评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研习课文,整体感知;欣赏品味,鉴赏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说话训练,体现鉴赏的个性。
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影视剧等。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大型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
影视剧本的特点。
电影文学剧本。
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欢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剧本集中体现了画面感和音乐故事片特有的音乐特色。
学习本文。应实现以下目标:
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2、把握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
3、感知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1、多媒体播放《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片断,学生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2、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明确: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礼仪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而在同时,修道院里正乱作一团,嬷嬷们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提问,本文写了哪些画面?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1、师生共同赏析作品的画面美。
(1)仔细品读第一个场景描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感受其诗情画意。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巍峨峥蝾的阿尔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树林中不时传来云雀的歌声,婉转悠扬。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点点残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温润的白玉般,摄人心魄。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和着乐声,回响在旷野上。
山脚下,群峰相拥,绿水环绕,萨尔茨堡坐落其中。极目远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一座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在绿树浓阴中静静矗立,山坡上绿草葳蕤,树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间仙境也。
(2)学生评点并体会其作用。
示例:这一段环境描写,由远及近,层次清晰,动静结合,色彩和谐。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人物相映衬,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2、感受形象美。
(1)师生共同品读描写玛丽亚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品味玛丽亚的唱词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明确:玛丽亚的歌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露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的天性。
玛丽亚远眺群山,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拍额头、拔腿跑、捡外衣、惊呼等动作描写,从外在形象上层现了她纯真快乐、无拘无束的性格。
(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请概括众人的意见,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由发言。
课文科代表作总结: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3)课文临近结尾处写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请仔细阅读课文,尝试表演,体会其性格特征。
选五个同学表演,一人演玛丽亚,其余四人演修女。
选两位同学以导演的身份点评。
明确:玛丽亚闯进来时的一连中动作要匆忙,慌张、快捷:在众修女严肃而毫无声息的注视下,玛丽亚的表情应由羞愧转为无奈。这一段文字是显示玛丽亚个性的生动文笔。
(4)剧本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生1: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如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
生2:立体刻画,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文中有正面描写,如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也有侧面描写,如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对话和对唱。二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这个人物形象。特别是侧面描写,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颇见艺术功力。
教师提问:剧中为什么没有对玛丽亚的心理描写?
学生明确:心理描写难以转化为视觉形象,观众看不到。
教师引申: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影视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象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神态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5)教师总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育描写和动作,神态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3、体味音乐美。
师生再次欣赏《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玛丽亚歌唱片断。
教师提问:课文是如何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学生明确:剧本中,玛丽亚的内心独自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歌唱,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这一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教师适当补充:音乐故事片是似音乐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欧美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早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电影艺术类型。《音乐之声》被誉为“新风格”音乐故事片的杰作。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学生回答。
生1: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影片塑造了一位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据说许多观众连看十余次都不满足,这其中多半是妇女。
生2:我认为主要是因为音乐不朽的魅力。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语言。人们也许彼此言语不遇,但音乐在哪里响起,哪里的人就可以共同起舞。无怪乎,全世界都为玛丽亚所倾俩倒。
生3:剧中众修女活泼风糙的议论,突出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这也是(音乐之声)成功的一个因素。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眼前似乎是萨尔茨堡那壮阔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诚挚地道一声:感谢玛丽亚,感谢勒曼。
1、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提示:结合语境,这两个比喻句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2、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画面美。
形象美。
音乐美。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二十一
《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随着电影的播放而传遍全球成为全世界人民喜爱的歌曲之一。
2、歌曲分析
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采用四三拍子和中等的速度就决定了它的格调优雅恬静情绪没有较大的起伏 ,歌曲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寄托了主人公对祖国深深的祝福。
1、 学会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雪绒花》能以满怀深情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欣赏《音乐之声》中的三部插曲,让学生明白:只有和睦相处,才能有和谐的家庭、班级、校园。
2、通过学习三拍子以及分组体验达到能感知音乐要求。
1、感受三拍子的强弱律动感并能在歌曲中很好地表现出来。
2、能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吉他、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
1、师演唱一段旋律让学生听辨,引起学生探知的兴趣并导入课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符合初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兴趣很快的集中到课堂上进入教学氛围,由此引入教学内容,学生们参与游戏的兴趣很高,也很开心,虽然不能够一次猜准,但是学生们都能积极动脑思考,师生间的互动很好,课堂气氛活跃。
2、介绍《音乐之声》的创作背景和故事情节。
师:同学们对《音乐之声》中的歌曲印象深刻的有哪几首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实践。
生:《哆来咪》。
二)展开课题
1、把学生分成七小组,每一组演唱音阶中的一个基本音级,并组织学生用和谐统一的声音练习一遍:do-re-mi-fa-so-la-ti-do 。师生配合共同演唱《哆来咪》。
2、还有一首好听的歌曲,是这个家庭教师为了改变上校的教育方式,而举行了一次家庭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中,他们创编了一场木偶剧《孤独的牧羊人》,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歌曲。
三)拓展实践
1、师:同学们在孩子们生动活泼的表演中一同感受了音乐带来的欢乐和温暖。假如我们在欣赏这幕木偶剧时没有电影配乐,大家试想下会是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下面由同学们和老师一同合作来给消声的木偶剧配乐。
由老师和学生合作给电影配乐,让学生直观感受电影音乐的作用和须要。在师生合作中促进学生的感知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2、范崔普上校被玛利亚和他的孩子们的表演所打动,他抱着吉它和他的孩子们一起演唱了我们所熟知的歌曲《雪绒花》。
四)学习新授
1、师抱吉他用中英文示范演唱一遍《雪绒花》,请学生说说上校在电影中第一次演唱《雪绒花》的情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主人公第一次演唱的感情,为后面的内容作铺垫。
2、请学生模唱一遍英文歌词,注意edelweiss 、 greet、blossom 、bloom、bless 等英文发音。师:雪绒花有名雪绒草,是奥地利国花,雪绒花象征勇敢,因为它生长在环境艰苦的高山上,上校唱了这首歌,表达了赞美和热爱祖国之情。
3、歌曲处理:(学生讨论如何来演唱)
体会三拍子的节奏韵律,认识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强-弱-弱。学生发言比较积极,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想法,从不同的角度(歌曲表达感情、演唱时的情绪等)对乐曲加以分析,虽然语言不是很专业,但是说的都比较正确。
4、重点指导
播放电影片段:a(父亲在家中为孩子们演唱)
生:随电影音乐一起演唱。
生:a:我感觉当时的心情很高兴,因为他回家看到自己的孩子为他唱了那么好听的歌曲
b:上校他很幸福,他的歌声也很优美,看他的表情好象看着什么美好的东西似的很慈祥。
电影片段b(逃离家乡,在萨尔茨堡演出时)
生:随音乐演唱
生:a:我感觉父亲这次演唱不象刚才那么高兴了,而且好象很悲伤。
b:这次爸爸演唱时我看到有一个地方他都唱不下去了,好像特别的激动
师:这时候歌曲演唱的情绪比第一次在上校家中演唱有什么不一样
生:更加激动更加爱国
师:让我们再次用激动饱满的情绪唱一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752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