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确保教学效果。教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编写教案时有所帮助。通过参考这些范文,你可以了解到如何设置教学目标、如何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希望这些范文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加强你的教案编写能力,提高你的教学水平。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一
1、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玛丽亚的形象的。
2、品味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
3、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特色。
一课时
注意检查下面的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峥嵘山麓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涟漪:细小的波纹。
伫立:长时间的站着。
嬷嬷
顶礼膜拜:这里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弥撒
通宵达旦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一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这个故事曾被拍摄成德国影片《菩提树》,后来由“二十世纪福斯公司”改拍成电影《音乐之声》。
影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两年内放映收入剧增至四千二百五十万美元,超过《飘》。许多观众,多半是妇女,连看十数次,到1971年《音乐之声》仍然脍炙人口,在美国历年来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站第三位。
提问:你喜欢玛丽亚吗?练习课文中的语句,谈谈你对她的看法。
学生用下列句式发言:
我喜欢(不喜欢)玛丽亚,因为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她:。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明白:环境美和音乐美
体会环境美:
请一位学生朗读描写环境的语句。
请同学们发挥想像,描绘画面。
体会音乐美:
找出文章中歌唱的内容,从抒情、押韵等角度体会音乐美。
侧面描写在文章中,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你周围有没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注意观察,写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掌握人物性格特征。
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玛丽亚的形象的。
重点难点。
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掌握人物性格特征。
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及环境描写塑造玛丽亚的形象的。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导入。
一、导入。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剧是生活的镜子,是浓缩的人生。欣赏戏剧和影视剧,可以使我们见识人生百态,品尝生活百味。
1、播放《哆来咪》这首歌。通过视频中的人物,揭示课题《音乐之声》。
2、简单介绍影片背景概要——《音乐之声》讲的是发生在1938年,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以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的民歌和爱国歌曲。这部影片成为最经典的音乐片之一。广为流传的经典音乐有:《音乐之声》《孤独的牧羊女》《雪绒花》《多来咪》《晚安,再见》等。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局部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2、提问:课文可分为几个场景?每个场景写什么?
活动3。
【活动】研讨探究。
三、朗读课文,掌握人物性格特征。
1、请同学朗读第一个场景(开头至“急速地跑下山来”)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利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
要求表演出玛丽亚的动作、表情,从而掌握玛丽亚的性格特征。
2、请同学分角色演读第二个场景(“古老的修道院”至结尾)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利亚的议论)。
提问:文中的各位修女们是怎样评价玛丽来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3、课文中的修女们用什么来比喻玛丽亚?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活动4。
【活动】深入研讨。
四、研讨课文中利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手法以及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提问:通过上面的表演,你们能总结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吗?
2、总结人物描写的方法: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的刻画了少女玛利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
3、提问: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4、用知识树总结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活动5。
【练习】课堂练习。
五、研习课文,活用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读完本课,我们仿佛看到玛丽亚就站在我们面前。作品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作品既为我们正面展示了玛丽亚的举止、语言,又通过众修女的评价从侧面对玛丽亚的形象加以丰富,所我们感觉到玛丽亚其人如在眼前。
请同学们尝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或环境描写来练习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断作文。
活动6。
【活动】拓展延伸与小结。
六、拓展延伸,赏析影视剧本。
1、“助读资料”:介绍影视剧本的特点。
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民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跟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但电影文剧本又不同于说和戏剧。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经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有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2、影片后面剧情介绍:在奥地利的萨尔匹茨堡,喜爱歌唱的玛丽亚,由修道院院长派去给海军上校冯特拉普的七个小朋友当家庭老师,冯特拉普失去了妻子,他像统领军队一样严格死板的管理小朋友们。玛丽亚来了以后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歌声。玛丽亚与上校结婚,全家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上校一家在音乐会上演唱歌曲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激起全场人们的爱国之情。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示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
(播放主题歌《音乐之声》结束。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三
2.欣赏音乐剧作品,学习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和技巧。
3.体会奥地利人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欣赏音乐剧作品。
导入。
播放《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雪绒花》,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主人玛丽亚热爱歌唱,并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她对祖国的热爱,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玛丽亚的音乐世界,体会她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及伟大的爱国情怀。
简介影片(视频资料)。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法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玛丽亚,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影片以善良美丽的玛丽娅,奥地利美丽迷人的秀丽风光,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本片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欣赏音乐剧作品)。
一、了解剧情。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简洁语言概括。
2.课文有两个场景,划分两个场景,概括两个场景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后分小组交流,达成共识,组内成员汇报。
明确1.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他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宗教时,跑到野外游玩,后来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匆忙赶回修道院,而此时,修道院正乱作一团,众嬷嬷正在寻找玛丽娅,并谈论他是否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突然赶回时他们也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2.第一个场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纵情歌唱。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二、走进剧情,认识玛丽亚。
第一场景:
播放电影第一个场景的情境,随影片一起歌唱唱词。
描述自己初步认识的玛丽亚。
学生自由发言汇报。
情境表演。
感知剧情,模拟玛丽亚在第一个场景中的活动,上台表演,其他同学配合歌唱唱词,走进剧情。
第二个场景:
学生分角色朗读。
确定场景中出现的角色,分配角色声情并茂的展示剧情。
汇报他人眼中的玛丽亚。
情境模拟:模拟各修女正议论玛丽亚时,玛丽亚突然跑进院子时的情境。
想象创作。
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比喻合适吗?说明理由。
在认识玛丽亚的基础上也用两个比喻来形容玛丽亚。
问题探究:
小组辩论。
辩论结论:。
他们喜欢吗丽亚。
理由:因为她纯真快乐的天性,他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带来了快乐,是她给循规蹈矩、死气沉沉的修道院带来了生气。
深入认识人物:
你眼中的玛丽亚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自由全面评价人物。
三、欣赏作品。
你喜欢这部影视作品吗?为什么?
小组交流。
汇报说明理由。
明确:
1.人物形象塑造鲜明。
2.景色秀美,环境氛围轻松。
3.剧中音乐悠美。
问题探究,深入赏析。
(1)少女玛丽亚的形象是如何展示出来的?
明确: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拓展练笔:
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采用各种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2)、两个场景中环境氛围形成了鲜明反差,你喜欢哪一种环境氛围?为什么?
(3)、文中的音乐美吗?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美?选择文中的唱词唱一唱。
四、拓展延伸。
创设剧情:当玛丽亚跑回来时,大家也结束了议论走散了。你也尝试当一次导演继续创设剧情。
创设剧情表演。
影片后面剧情介绍: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喜爱歌唱的玛丽亚,由修道院院长派去给海军上校冯特拉普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冯特拉普失去了妻子,他像统领军队一样严格死板的管理孩子们,玛丽娅来了以后给孩子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歌声。玛丽雅与上校结婚,全家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上校一家在音乐会上演唱歌曲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激起全场人们的爱国之情。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
视频资料补充:
1965年,电影《音乐之声》在全世界发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玛丽亚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伙把辛苦建造起来的特拉普上装化为灰烬,一年半之后在原来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崭新的特拉普山庄,并且在山路和湖边还建造了星罗棋布的客舍接待游人。如今,特拉普山庄这个家族经营的企业每年接纳成千上万对特拉普山庄情有独钟的游客,现在特拉普山庄已经远近闻名。冯特拉普加在逃往路上生出的小儿子正是打理这个企业的总管。
五情境创设,走出剧情。
倾听主题歌《音乐之声》。
结束语:
享有“音乐之乡”之称德萨尔茨堡是音乐大师其特的故乡,浓郁的音乐氛围使这一片优美的自然风景更具灵气。影片体现出来的真善美是献给人类灵魂的声响礼物,这种美我们将继续传唱!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四
人们都说春天是个变化多端的家伙,我走在大街上,聆听着春天的声音。
紧接着,我听见了春风的声音,那声音完美无缺,可是有些人觉得它缺少一样东西,就是被人发现。不!我能看见!在风儿拂过时,树叶就会翩翩起舞,柳枝为它们伴奏,他们一起表演,一起歌唱,多么快乐!
第二天一早,我起了床,又聆听春天的声音。远处的鸟儿在树上跳来跳去,还会时不时地发出快乐的欢叫。我走近了,仔细观察一只小鸟,它站在树枝上,观察着四周,竟是那么胆怯,我一靠近,它就展翅飞翔。飞翔时也不忘发出清婉的鸣叫,像是撒给我的银铃。
春天的声音真是太美妙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一定会有更多收获,发现大自然的真谛!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五
曾读过朱自清的散文《春》,不禁令人陶醉其中,如饮甘泉。
如今,伴随着“盼望着,盼望着……”春天已经悄然到来。春天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她清脆的嗓音唤醒了沉睡的生灵;她曼妙的舞姿引来了五彩缤纷的花果;她悦耳的歌声牵引着游人的脚步。
跟随着春的脚步,我与妈妈来到草莓园摘草莓。还未走进大棚,只听得欢笑声、叫喊声、嬉闹声不时地从大棚里溢出来。走进大棚,一颗颗草莓颗粒饱满,鲜红得发亮,一片片椭圆的叶子也翠绿得似乎快滴出油来。游人们手拎小篮,小心翼翼地穿梭在行间,寻找着那最大最红的一个。望着这幅美丽的春天之画,我与妈妈也迫不及待地加入到采莓大军中。
“哎呀!”突然传来一声突兀的叫喊声。循着这叫喊声,只见一个小孩跌坐在草莓陇上,周遭十来颗草莓被压得稀巴烂。小孩的妈妈一边拉着孩子一边大声训斥着:“叫你不要跑,慢慢走,你不听。这下好了,压坏了这么多草莓,又要赔钱了。”小孩扁了扁嘴,小声嘟囔着:“我不是故意的。”“你总是不听话,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看着迎面走来的看护老奶奶,年轻的妈妈赶紧说:“这些照价算钱吧!”老奶奶心疼地看着压烂的草莓,摆了摆手,说:“算了,算了,大家来就是图个开心。这些草莓是小事,只要小孩没跌伤,就算了。走慢一点,压坏了多浪费啊。”听了老奶奶的话,年轻的妈妈明显一愣,转瞬开心地:“谢谢,谢谢,我们一定注意。”老奶奶的宽容的话语像春风拂过游人的心灵,这段小插曲后只听的大棚里的笑声似乎更亮了,更响了。
春天,是一幅迷人的山水画;春天,是一曲激昂的交响乐;春天,是一首深情的古诗词。春天,在人们心里,不只是一幅美景,更是一次宽容,一次鼓舞,一次激励……我爱这春天的声音!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一)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玛丽亚的形象的。
(二)品味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
(三)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特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注意检查下面的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峥嵘山麓。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涟漪:细小的波纹。
伫立:长时间的站着。
嬷嬷。
顶礼膜拜:这里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弥撒。
通宵达旦。
(二)导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一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这个故事曾被拍摄成德国影片《菩提树》,后来由“二十世纪福斯公司”改拍成电影《音乐之声》。
影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两年内放映收入剧增至四千二百五十万美元,超过《飘》。许多观众,多半是妇女,连看十数次,到1971年《音乐之声》仍然脍炙人口,在美国历年来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站第三位。
(三)学生朗读《音乐之声》。
提问:你喜欢玛丽亚吗?练习课文中的语句,谈谈你对她的看法。
学生用下列句式发言:
我喜欢(不喜欢)玛丽亚,因为从这段。
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她: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四)深入理解。
明白:环境美和音乐美。
体会环境美:
请一位学生朗读描写环境的语句。
请同学们发挥想像,描绘画面。
体会音乐美:
找出文章中歌唱的内容,从抒情、押韵等角度体会音乐美。
(五)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效果探讨。
侧面描写在文章中,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七
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认识影视剧本的特点,掌握《音乐之声》的剧情。
能力目标。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能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底色。
1、朗读品味赏析法。
2、讨论法。
3、点评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研习课文,整体感知;欣赏品味,鉴赏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说话训练,体现鉴赏的个性。
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影视剧等。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大型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
影视剧本的特点。
电影文学剧本。
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欢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剧本集中体现了画面感和音乐故事片特有的音乐特色。
学习本文。应实现以下目标:
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2、把握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
3、感知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1、多媒体播放《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片断,学生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2、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明确: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礼仪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而在同时,修道院里正乱作一团,嬷嬷们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提问,本文写了哪些画面?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1、师生共同赏析作品的画面美。
(1)仔细品读第一个场景描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感受其诗情画意。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巍峨峥蝾的阿尔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树林中不时传来云雀的歌声,婉转悠扬。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点点残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温润的白玉般,摄人心魄。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和着乐声,回响在旷野上。
山脚下,群峰相拥,绿水环绕,萨尔茨堡坐落其中。极目远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一座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在绿树浓阴中静静矗立,山坡上绿草葳蕤,树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间仙境也。
(2)学生评点并体会其作用。
示例:这一段环境描写,由远及近,层次清晰,动静结合,色彩和谐。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人物相映衬,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2、感受形象美。
(1)师生共同品读描写玛丽亚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品味玛丽亚的唱词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明确:玛丽亚的歌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露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的天性。
玛丽亚远眺群山,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拍额头、拔腿跑、捡外衣、惊呼等动作描写,从外在形象上层现了她纯真快乐、无拘无束的性格。
(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请概括众人的意见,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由发言。
课文科代表作总结: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3)课文临近结尾处写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请仔细阅读课文,尝试表演,体会其性格特征。
选五个同学表演,一人演玛丽亚,其余四人演修女。
选两位同学以导演的身份点评。
明确:玛丽亚闯进来时的一连中动作要匆忙,慌张、快捷:在众修女严肃而毫无声息的注视下,玛丽亚的表情应由羞愧转为无奈。这一段文字是显示玛丽亚个性的生动文笔。
(4)剧本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生1: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如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
生2:立体刻画,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文中有正面描写,如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也有侧面描写,如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对话和对唱。二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这个人物形象。特别是侧面描写,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颇见艺术功力。
教师提问:剧中为什么没有对玛丽亚的心理描写?
学生明确:心理描写难以转化为视觉形象,观众看不到。
教师引申: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影视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象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神态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5)教师总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育描写和动作,神态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3、体味音乐美。
师生再次欣赏《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玛丽亚歌唱片断。
教师提问:课文是如何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学生明确:剧本中,玛丽亚的内心独自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歌唱,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这一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教师适当补充:音乐故事片是似音乐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欧美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早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电影艺术类型。《音乐之声》被誉为“新风格”音乐故事片的杰作。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学生回答。
生1: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影片塑造了一位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据说许多观众连看十余次都不满足,这其中多半是妇女。
生2:我认为主要是因为音乐不朽的魅力。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语言。人们也许彼此言语不遇,但音乐在哪里响起,哪里的人就可以共同起舞。无怪乎,全世界都为玛丽亚所倾俩倒。
生3:剧中众修女活泼风糙的议论,突出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这也是(音乐之声)成功的一个因素。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眼前似乎是萨尔茨堡那壮阔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诚挚地道一声:感谢玛丽亚,感谢勒曼。
1、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提示:结合语境,这两个比喻句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2、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画面美。
形象美。
音乐美。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八
1、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片断,感受其角色形象和表示的内涵,了解音乐剧以鲜明的音乐、独特的舞蹈、奇美的服装、生动的场景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情绪情感的艺术特点。
2、学习演唱插曲《do-re-mi》,体验歌曲愉悦的情绪,并尝试用轻快、富于弹性的声音结合分角色创编扮演,表示歌曲的形象内容,提高同学的音乐表示能力。
3、结合影视特点,赏析其音乐美、声效美、画面美,培养同学欣赏音乐剧的兴趣,扩大同学的音乐视野。
学唱歌曲,结合简单分析歌曲的旋律,引导同学感受、表示音乐形象和情绪。
正确的咬字吐字,流畅地歌唱。
同学:
1、利用午间休息时间,在教室里一起欣赏电影《音乐之声》,了解故事内容,初步感受多首经典歌曲。
2、课前查找资料,初步了解音乐剧的有关知识。
3、查字典,了解歌词内容。
教师: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同学活动。
环节小记。
1、由已欣赏的音乐剧《音乐之声》引入活动,引导同学回忆并自由表达感受:女主角叫什么名字?有几个小朋友?哪个局面最令你觉得有趣或感动。
根据欣赏,回忆认识的主人公。
自由表述:故事中,令你印象最深刻、或感动的片断。
初步了解音乐剧的有关知识,了解《音乐之声》剧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在欣赏中引发同学对音乐的喜爱,对老师的喜爱,拓展文化视野,培养学习的兴趣。
2、出示书本p24页的文字,朗读。
介绍《音乐之声》是曾荣获1966年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音效和最佳剪辑等五项奥斯卡金像奖,打破电影史上最高卖座记录的美国歌舞片。
了解《音乐之声》由舞台音乐剧搬上荧幕,走向世界,并受到各国观众喜爱。
3、播放视频片段《do-re-mi》:在萨尔茨堡的野外,教师玛丽亚教给小朋友们do-re-mi,带领他们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的场景。
提问:说说你对音乐剧的了解。
小结:主要借助歌唱、音效和对白展现故事情节。
欣赏电影片段,寻找音乐剧的一些显著特点。
根据观赏和课前查阅,讨论对音乐剧的`感受,总结特点和魅力。
4、在歌唱中去感受音乐剧的魅力,导入歌曲学习。
1、播放歌曲录音:引导同学感受歌曲的力度、速度、节奏、旋律、演唱形式等。
引导:“音乐旋律对情绪的表示起着重要作用。”
欣赏歌曲《do—re—mi》。
说说初步感受,讨论歌曲情绪。
指导同学学习演唱歌曲《do-re-mi》,体验歌曲愉悦的情绪,并尝试用轻快、富于弹性的声音,表示歌曲的形象内容,提高同学的音乐表示能力。
通过视唱、寻找学习难点、根据旋律填唱歌词等练习,培养同学对音乐的探索、分析、自学等综合的艺术能力。
2、指导学唱歌曲旋律。
范唱旋律,并引导同学简单分析节奏、旋律的句式关系,协助其理解情绪。
模唱歌曲旋律。讨论旋律节奏的组合排列。
视唱旋律。在朗朗上口的旋律中,发现唱名的有序排列、旋律的摸进。
3、指导歌词的学习。
指导同学读歌词,注意咬字吐字和语感。
播放中文版《do-re-mi》。介绍各唱名在英文中的谐音所指。协助同学理解歌曲内容。
播放歌曲录音,指挥同学尝试歌唱。
正确范唱,分句指导同学模仿歌唱:和时纠正读音、咬字与音准,特别是个别跨小节音节和短时值音节。
弹琴伴奏,分句指导歌唱:指导个别节奏、咬字、音准等难点。
伴奏,进一步指导个别咬字等难点。
播放录音。
模仿读歌词。结合课前的预习、查阅,讨论歌曲中把7个唱名分别比喻成了什么?理解内容。
欣赏,了解老师借助词的谐音,协助小朋友们记忆唱名。
尝试随音乐歌唱,说说哪里有困难。
模唱歌词,正确掌握咬字吐字与音准。
听琴填唱歌词。
尝试齐唱歌曲。
难点巩固。
尝试默唱歌曲。
齐唱歌曲。
1、再次播放录像,引导欣赏:玛丽亚教给小朋友do-re-mi第一堂诙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小朋友就此爱上了音乐和玛丽亚。
欣赏小朋友们随同着老师的音乐扮演,以8个人的不同高低形象理解各个唱名,从而掌握音高进行歌唱。
欣赏歌曲表示的情节,并分角色与老师进行生动的游戏和歌唱扮演,感受角色表示的不同音高和生动诙谐的学习局面。在扮演中培养同学顺畅衔接乐句的能力和即兴扮演的能力。
2、激发同学参与的兴趣,选小演员7名。
启发同学自由设计动作,表示情绪和内容。
引导同学根据情节讨论演唱的形式和角色顺序。
自我推荐,参与即兴的扮演。
扮演不同的角色,设计人物动作表示旋律的音高、节奏,准备扮演。
3、与同学合作扮演,生动表示情节和内容。
点评扮演。
播放一段视频:外国同学的合唱扮演《do-re-mi》。
师生合作游戏、歌唱扮演,感受角色的不同音高和学习的无限快乐。(齐唱局部,全体“观众”也参与伴唱)。
欣赏感受外国小朋友在扮演中的自由豪放,以和和声美感。
4、延伸:小结本课内容和音乐剧的特点,安排下节课继续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感受其无穷魅力。
播放音乐,组织下课。
分组按序踏着音乐欢快的节拍离开教室。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九
《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随着电影的播放而传遍全球成为全世界人民喜爱的歌曲之一。
2、歌曲分析
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采用四三拍子和中等的速度就决定了它的格调优雅恬静情绪没有较大的起伏 ,歌曲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寄托了主人公对祖国深深的祝福。
1、 学会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雪绒花》能以满怀深情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欣赏《音乐之声》中的三部插曲,让学生明白:只有和睦相处,才能有和谐的家庭、班级、校园。
2、通过学习三拍子以及分组体验达到能感知音乐要求。
1、感受三拍子的强弱律动感并能在歌曲中很好地表现出来。
2、能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吉他、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
1、师演唱一段旋律让学生听辨,引起学生探知的兴趣并导入课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符合初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兴趣很快的集中到课堂上进入教学氛围,由此引入教学内容,学生们参与游戏的兴趣很高,也很开心,虽然不能够一次猜准,但是学生们都能积极动脑思考,师生间的互动很好,课堂气氛活跃。
2、介绍《音乐之声》的创作背景和故事情节。
师:同学们对《音乐之声》中的歌曲印象深刻的有哪几首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实践。
生:《哆来咪》。
二)展开课题
1、把学生分成七小组,每一组演唱音阶中的一个基本音级,并组织学生用和谐统一的声音练习一遍:do-re-mi-fa-so-la-ti-do 。师生配合共同演唱《哆来咪》。
2、还有一首好听的歌曲,是这个家庭教师为了改变上校的教育方式,而举行了一次家庭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中,他们创编了一场木偶剧《孤独的牧羊人》,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歌曲。
三)拓展实践
1、师:同学们在孩子们生动活泼的表演中一同感受了音乐带来的欢乐和温暖。假如我们在欣赏这幕木偶剧时没有电影配乐,大家试想下会是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下面由同学们和老师一同合作来给消声的木偶剧配乐。
由老师和学生合作给电影配乐,让学生直观感受电影音乐的作用和须要。在师生合作中促进学生的感知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2、范崔普上校被玛利亚和他的孩子们的表演所打动,他抱着吉它和他的孩子们一起演唱了我们所熟知的歌曲《雪绒花》。
四)学习新授
1、师抱吉他用中英文示范演唱一遍《雪绒花》,请学生说说上校在电影中第一次演唱《雪绒花》的情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主人公第一次演唱的感情,为后面的内容作铺垫。
2、请学生模唱一遍英文歌词,注意edelweiss 、 greet、blossom 、bloom、bless 等英文发音。师:雪绒花有名雪绒草,是奥地利国花,雪绒花象征勇敢,因为它生长在环境艰苦的高山上,上校唱了这首歌,表达了赞美和热爱祖国之情。
3、歌曲处理:(学生讨论如何来演唱)
体会三拍子的节奏韵律,认识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强-弱-弱。学生发言比较积极,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想法,从不同的角度(歌曲表达感情、演唱时的情绪等)对乐曲加以分析,虽然语言不是很专业,但是说的都比较正确。
4、重点指导
播放电影片段:a(父亲在家中为孩子们演唱)
生:随电影音乐一起演唱。
生:a:我感觉当时的心情很高兴,因为他回家看到自己的孩子为他唱了那么好听的歌曲
b:上校他很幸福,他的歌声也很优美,看他的表情好象看着什么美好的东西似的很慈祥。
电影片段b(逃离家乡,在萨尔茨堡演出时)
生:随音乐演唱
生:a:我感觉父亲这次演唱不象刚才那么高兴了,而且好象很悲伤。
b:这次爸爸演唱时我看到有一个地方他都唱不下去了,好像特别的激动
师:这时候歌曲演唱的情绪比第一次在上校家中演唱有什么不一样
生:更加激动更加爱国
师:让我们再次用激动饱满的情绪唱一次。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十
听爷爷说,春天是有魂的。
即使,是在这孤山僻野的深林里吗?
春风。
和煦的,温馨地拂过人的耳畔,轻柔地唤醒沉睡的生灵,如诗如乐。
春风,带着那股祥和,划过林隙,沙沙沙地。
春雷。
平地间腾起了一条巨龙,一声炸响惊醒梦中意犹未尽的生命。种子啊,是时候该发芽了。严厉而略带温和的声音。
春雨。
沙沙沙,沙沙沙,诗一般的畅快,竹一般的悠扬。哗啦哗啦的高兴地从天而降,安抚着刚刚钻出地面的新芽。
哗啦啦,哗啦啦,他们唱着,跳着,汇成小溪,流入江河湖泊。
树上的叶子,顽皮地一低头,雨珠便怕怕地融进水里,叮咚,叮咚,那是春雨在叩响生命之门。
哗啦啦,哗啦啦。
春叶。
风中,它们愉快地靠在一起,倒向一边,沙沙,哗哗。
听,叶子们在唱歌呢!
春花。
雨过了,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花儿笑了,咧开了嘴,红的,白的,黄的,橙的,紫的……争奇斗艳。
春……。
天空间,鸟儿的欢唱,吱吱,喳喳,你听到了吗?
树林边,竹笋生长的“叭叭”声,你听到了吗?
……。
现在,我相信,春天是有魂的。因为,春天会唱歌。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十一
指导学生自读本文,应引导学生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感知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体会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课堂教学可采用朗读品味赏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认识影视剧本的特点,掌握《音乐之声》的剧情。
能力目标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能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重点
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底色。
教学方法
1.朗读品味赏析法
2.讨论法
3.点评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研习课文,整体感知;欣赏品味,鉴赏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说话训练,体现鉴赏的个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影视剧等。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大型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
二、资料助读
影视剧本的特点
电影文学剧本
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欢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剧本集中体现了画面感和音乐故事片特有的音乐特色。
三、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本文。应实现以下目标:
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2.把握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
3.感知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四、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1.多媒体播放《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片断,学生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2.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明确: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礼仪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而在同时,修道院里正乱作一团,嬷嬷们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提问,本文写了哪些画面?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五、欣赏品味,引读提高
1.师生共同赏析作品的画面美
(1)仔细品读第一个场景描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感受其诗情画意。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巍峨峥蝾的阿尔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树林中不时传来云雀的歌声,婉转悠扬。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点点残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温润的白玉般,摄人心魄。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和着乐声,回响在旷野上。
山脚下,群峰相拥,绿水环绕,萨尔茨堡坐落其中。极目远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一座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在绿树浓阴中静静矗立,山坡上绿草葳蕤,树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间仙境也。
(2)学生评点并体会其作用。
示例:这一段环境描写,由远及近,层次清晰,动静结合,色彩和谐。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人物相映衬,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2.感受形象美
(1)师生共同品读描写玛丽亚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品味玛丽亚的唱词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明确:玛丽亚的歌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露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的天性。
玛丽亚远眺群山,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拍额头、拔腿跑、捡外衣、惊呼等动作描写,从外在形象上层现了她纯真快乐、无拘无束的性格。
(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请概括众人的意见,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由发言。
课文科代表作总结: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3)课文临近结尾处写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请仔细阅读课文,尝试表演,体会其性格特征。
选五个同学表演,一人演玛丽亚,其余四人演修女。
选两位同学以导演的身份点评。
这一段文字是显示玛丽亚个性的生动文笔。
(4)剧本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生1: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如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
生2:立体刻画,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文中有正面描写,如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也有侧面描写,如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对话和对唱。二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这个人物形象。特别是侧面描写,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颇见艺术功力。
教师提问:剧中为什么没有对玛丽亚的心理描写?
学生明确:心理描写难以转化为视觉形象,观众看不到。
教师引申: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影视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象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神态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5)教师总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育描写和动作,神态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3.体味音乐美
师生再次欣赏《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玛丽亚歌唱片断。
教师提问:课文是如何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学生明确:剧本中,玛丽亚的内心独自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歌唱,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这一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教师适当补充:音乐故事片是似音乐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欧美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早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电影艺术类型。《音乐之声》被誉为“新风格”音乐故事片的杰作。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六、说话训练
学生回答。
生1: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影片塑造了一位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据说许多观众连看十余次都不满足,这其中多半是妇女。
生2:我认为主要是因为音乐不朽的魅力。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语言。人们也许彼此言语不遇,但音乐在哪里响起,哪里的人就可以共同起舞。无怪乎,全世界都为玛丽亚所倾俩倒。
生3:剧中众修女活泼风糙的议论,突出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这也是(音乐之声)成功的一个因素。
……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提示:结合语境,这两个比喻句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2.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板书设计
音乐之声
画面美
形象美
音乐美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十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掌握人物性格特征。
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玛丽亚的形象的。
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掌握人物性格特征。
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及环境描写塑造玛丽亚的形象的。
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导入。
一、导入。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剧是生活的镜子,是浓缩的人生。欣赏戏剧和影视剧,可以使我们见识人生百态,品尝生活百味。
1、播放《哆来咪》这首歌。通过视频中的人物,揭示课题《音乐之声》。
2、简单介绍影片背景概要——《音乐之声》讲的是发生在1938年,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以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的民歌和爱国歌曲。这部影片成为最经典的音乐片之一。广为流传的经典音乐有:《音乐之声》《孤独的牧羊女》《雪绒花》《多来咪》《晚安,再见》等。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局部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2、提问:课文可分为几个场景?每个场景写什么?
活动3。
【活动】研讨探究。
三、朗读课文,掌握人物性格特征。
1、请同学朗读第一个场景(开头至“急速地跑下山来”)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利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
要求表演出玛丽亚的动作、表情,从而掌握玛丽亚的性格特征。
2、请同学分角色演读第二个场景(“古老的修道院”至结尾)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利亚的议论)。
提问:文中的各位修女们是怎样评价玛丽来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3、课文中的修女们用什么来比喻玛丽亚?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活动4。
【活动】深入研讨。
四、研讨课文中利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手法以及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提问:通过上面的表演,你们能总结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吗?
2、总结人物描写的方法: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的刻画了少女玛利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
3、提问: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4、用知识树总结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活动5。
【练习】课堂练习。
五、研习课文,活用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读完本课,我们仿佛看到玛丽亚就站在我们面前。作品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作品既为我们正面展示了玛丽亚的举止、语言,又通过众修女的评价从侧面对玛丽亚的形象加以丰富,所我们感觉到玛丽亚其人如在眼前。
请同学们尝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或环境描写来练习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断作文。
活动6。
【活动】拓展延伸与小结。
六、拓展延伸,赏析影视剧本。
1、“助读资料”:介绍影视剧本的特点。
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民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跟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但电影文剧本又不同于说和戏剧。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经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有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2、影片后面剧情介绍:在奥地利的萨尔匹茨堡,喜爱歌唱的玛丽亚,由修道院院长派去给海军上校冯特拉普的七个小朋友当家庭老师,冯特拉普失去了妻子,他像统领军队一样严格死板的管理小朋友们。玛丽亚来了以后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歌声。玛丽亚与上校结婚,全家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上校一家在音乐会上演唱歌曲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激起全场人们的爱国之情。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示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
(播放主题歌《音乐之声》结束。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十三
1、能演唱《春天的信使》,感受富有生命力的春天,培养喜爱之情。
2、听赏《春之声圆舞曲》感受春天,感受圆舞曲的魅力。
3、了解约翰·施特劳斯乐曲。
用热情的歌声表现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一、导入与练习。
春天来到人间,微风吹遍草原,山谷中传来阵阵回响。用音乐来模仿春风的旋律。
1、视唱用五年级下“春风的旋律”。
2、说说你眼中的春天?
二、听赏《春之声圆舞曲》。
1、初听《春之声圆舞曲》。
春天来到人间,小鸟都在欢乐的歌唱。奥地利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用一首《春之声圆舞曲》表现了他眼里的春天。一起听赏这首曲子。
提问:说一说你感觉到约翰·施特劳斯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
2、简单介绍约翰·施特劳斯。
《春之声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曲。
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于1883年创作了这首圆舞曲,曾被填词成为声乐曲。尽管作曲家本人在创作这首乐曲时已经年近六旬,但从音乐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无比的青春活力。
3、老师与学生谈谈圆舞曲。
提问:圆舞曲总是三拍子的吗?
4、你还听过约翰·施特劳斯其它乐曲吗?
(根据情况可由老师介绍)。
三、学习《春天的信使》。
1、听《春天的信使》。
提问:在亲切热情的歌声与旋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听《春天的信使》。
要求:随旋律哼唱歌曲。
提问:歌曲表达对春天赞美歌颂的是哪部分?
提问:怎样才能表现强烈的赞美情怀了?(唱得较强)。
4、哼唱歌曲后部分。(强调节奏稳,掌握附点音符)。
5、试唱全曲(注意八分休止符)。
6、质疑问难。
7、处理歌曲的演唱(师生相互讨论交流)。
8、参与《春天的信使》演唱活动及评价(师生互动的方式)。
结束语: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春天充满生命力的季节,春天是非常美好的,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美好的春天里能够学习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祝同学们拥有一个美丽的春天,健康成长。
课后反思:在本学月,我单独对学生的演唱进行了抽查,发现学生的音准有比较明显的问题,这应该在我们教研组都引起所有教师的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音准成了我们的一个难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春之声教案设计篇十四
1、听赏《春之声》,感受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大自然的春色。
2、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文化,在音乐的启迪和感染下,产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通过音乐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春天,使他们能运用各种表演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春天象征着生命,象征着希望。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名家艺人无不为春的多彩而陶醉,被春的生机所打动,留下了很多赞美春天的艺术作品。春天,永远是艺术家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春之声》就是音乐大师用音乐来表达和赞美春天的美丽。
课前搜集圆舞曲资料,录音机等。
聆听法、讨论法、启发法、评价法、合作交流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声音(春之自然界的声音)
师:刚才大家都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鸟鸣声、小溪的流水声、下雨声、风声等。
师:这么美的声音,我们知道是什么季节来了?
生:春天来了。
师:请大家再来欣赏一组春天的图片。
师:刚才我们用眼睛看到了春天的美景,下面安老师请同学们来听一段非常好听的描述春天美景的音乐。看看音乐家怎样用音符来赞美春天的。
二、启发导入、初步感悟。
播放音乐《春之声》片段a
师:听的过程中,可以随音乐轻轻东移动,用身体表示出你的感受。(随音乐做简单律动)
听完后告诉老师:在这段音乐中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想做什么?有没有想跳舞的冲动?情绪怎样?能不能听出是几拍子的?(活泼、欢快、节奏感强,是三拍子的) 一般舞曲都是三拍子的。(三拍子引出圆舞曲。)
介绍约翰施特劳斯被称为“圆舞曲之王”,他一生做了五百多首乐曲。 (讲解一下为什么是小约翰施特劳斯,因为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父亲是叫约翰施特劳斯,为了加以区别所以加个小。他父亲也是个音乐家,著名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就是他父亲创作的。而小约翰施特劳斯主要创作的是圆舞曲。
下面就带大家来欣赏一下由奥地利音乐家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春之声》。)
师:咱们都知道音乐根据速度、力度、情绪、旋律等音乐元素的变化,可以分成不同的乐段。今天咱们要欣赏的《春之声》就是一首比较长,音乐元素变化比较多的乐曲。
下面我们就分段来欣赏一下,请同学们仔细听,感受各乐段速度、力度及情绪的变化。想想如果你是指挥家,每个乐段你会怎么指挥。
1)聆听第一段主旋律:
师:这段音乐就是我们刚才听过的,也是《春之声》主旋律。(本曲没有序奏,而是在四小节充沛的引子之后,贯穿全曲的第一主题(降b大调)随之出现,复杂而具有装饰音色彩的旋律给听众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咱们刚说了,这首曲子比较长,为了方便比较记忆,咱们给各乐段都起个名字:这一乐段命名为a。
2)聆听第二乐段: 第二主题(f大调)进入,旋律趋于平和,但色彩依然生动;情绪依然比较活泼。命名b。
3)聆听第三乐段: 重复第一主题的旋律,再次让人深刻体会春天的感觉。命名b。
4)聆听第四乐段: 经过重复第一主题之后,优美的第三主题在竖琴的琶音伴奏之下缓缓进入,给人以春水荡漾般的舒畅感;命名c。
5)聆听第五乐段: 第四主题运用大音程的跳动,显示出无穷无尽的活力;命名d。
6)聆听第六、七乐段: 第五和第六主题略带一丝阴暗的色彩,仿佛是在描写春日里偶尔飘来的阴云;命名e。
7)聆听第八乐段: 第七主题节奏自由,阴郁的气氛一扫而空,旋律又呈示出春天生机盎然的感觉;命名f。
8)聆听最后一个乐段: 乐曲的结尾也较为简单,只是重复一遍第一主题之后,利用第一主题的旋律加以变奏,干净利落地结束全曲。(主题a) (黑板上完整列出全曲的结构:abacdefa )并讲解回旋曲的定义。
三、充分体验、情感交流。
师:下面我们来再欣赏一下《春之声》,闭上眼感受一下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在听到乐曲主旋律的时候可以动一动,再次体会春天带给我们的活泼、欢快、充满朝气的感觉。
师:刚才的《春之声》,你都听到哪些乐器演奏的?
生:小提琴,鼓……
师:对,这些乐器都属于西方的管弦乐器,像这样有很多的西洋乐器共同演奏完成的乐曲是叫管弦乐曲。
师:小约翰施特劳斯是用管弦乐的演奏形式来表现春天的。下面请同学们用最美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自己心中春天。
四、配乐朗诵、总结下课。
欣赏《春之声》,进行配乐朗诵,体验音乐与朗诵在情感上的和谐。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春天象征着生命,象征着希望,希望同学们像约翰施特劳斯一样,永远充满活力。下去之后你们也可以自己搜集一些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一些圆舞曲,听一听,多感受圆舞曲的特点。
教学后记:
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的目的。音乐课堂教学应更多地建立在参与和感受的基础上。学生只有通过不同形式感受音乐才会对音乐有真正的体验和理解。小学的音乐欣赏课应撵弃传统的灌输式的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式,重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感受,愉悦地学习,潜移默化深入作品,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894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