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现象教案(通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14:22:16
不确定现象教案(通用19篇)
时间:2023-12-07 14:22:16     小编:飞雪

教案是教师教学过程的记录和反思,能够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编写教案前,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确立学生的学习任务和期望。教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不确定现象教案篇一

1、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油和水倒在一起,油在上水在下互相不相溶的现象。

2、用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3、初步尝试用绘画记录的方式。

1、每人水、油各一小杯、备用的油和水;

2、筷子若干;

3、记录单、记录笔、黄色油画棒等;

一、问题引入。

1、杯子里有什么?

2、如果把水和油倒在一起,可能会怎样?

二、猜想记录。

1、简单介绍记录表。

2、幼儿记录并讲述自己的猜想。

三、进行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认真观察,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2、幼儿实验,老师观察实验情况,提醒幼儿进行记录。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办法让油和水混在一起?

幼儿讲述自己想到的方法,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让幼儿或教师进行演示。

不确定现象教案篇二

1.引起幼儿对落体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初步尝试记录。

1.已玩过落体游戏。

2.羽毛、塑料积木、纸条、树叶、自制降落伞若干。

3.五张记录表。

1.出示准备好的材料,引起幼儿兴趣。

2.摆弄落体进行感性探索。

(1)请幼儿选择一样物体玩一玩,观察这个物体落下来的情景。

(2)进行讨论。请个别幼儿描述自己所玩的物体落下来的样子,并用动作表示。

3.尝试用画的方法记录。

(1)请一位幼儿选择一样物体,先观察它落下来的样子,再尝试用画画的方式记录。

(2)让幼儿自己玩玩、试试其余物体,观察不同物体下落时的有趣现象,并尝试用画画的方式记录。

(3)逐一出示记录表,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记录的是哪一种物体,它落下来的样子是怎样的。

t:这条线表示的是什么物体下落的样子,做一做这个物品的下落样子。

4.集体交流。

不确定现象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1、了解小花蛇、燕子等动物在下雨前的特殊表现,知道动物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2、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与同伴交流。

3、幼儿能产生对动物预报天气的兴趣和求知欲。

活动准备:

1、“打雷下雨声音”的磁带、录音机,故事《动物气象台》挂图、

2、“动物怎样预报天气”视频,电视机,dvd播放机。

3、搜集有关动物预报天气的资料照片。

活动过程:

一、给幼儿听“打雷下雨声音”,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1、小朋友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2、平时,我们怎样知道,明天的天气是下雨还是晴天呢?(看天气预报)。

引导幼儿讨论。

二、观看“动物怎样预报天气”的视频。

三、出示图片,教师讲故事并提问。

1、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每说出一个动物的名字,都要请幼儿学说一下他们的对话,并演示一下他们预报天气情况时的样子。(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表现)比如:说到燕子时,请幼儿学习燕子低飞的`样子,鼓励孩子们模仿不同的飞翔的方式。

2、教师小结故事内容:听完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小花蛇、燕子、知了都有预报天气的作用,它们都是动物气象员。小花蛇用过道、燕子用低飞、知了用唱歌以及花蝴蝶躲到花叶底下的方式来告诉大家:大雨要来了。

3、动物气象员这么神奇,小朋友们还知道哪些小动物有预报天气的本领?

引导幼儿自由讨论,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在家帮孩子搜集的资料就大显身手了)。

4、教师出示各种资料照片,请幼儿欣赏并讲述。让孩子通过真实的视觉感官加深对动物预报天气的认识。

(1)今日公鸡早进笼,明天太阳红彤彤。

(2)乌龟背壳上出现水珠要下雨;

(3)蜘蛛收网要下雨,撒网要晴天;

(4)羊躺在屋檐下要下雨,在草地上蹦跳要晴天;

(5)如果猪叼草,预示将要下雨;

附故事:动物气象台。

天空晴朗朗,可是有点闷热。

小猴子要到姥姥家去,他心里想:天气热点儿没关系,只要不下雨就好。

小猴子刚走出家门,迎面碰上了小花蛇。小花蛇很少出门,小猴子看到她觉得很奇怪。便问:“小花蛇,你也要去姥姥家吗?”

小花蛇说:“我出来是给大家预报天气的。你不要去姥姥家了,天要下雨了!”

“你瞧,天气晴朗朗的,怎么能下雨呀?”小猴子不相信。

小花蛇耐心的解释说:“你没听说过: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顷刻就来到。大雨来到之前气压低,空气潮湿闷热。我待在家里只要感到闷热受不了,就知道天快要下雨了。”

小猴子还是不相信。

这时,小蜻蜓在低空飞来飞去,大声嚷嚷:“天快下雨了!”

小猴子抬头望望天空,天还是晴朗朗的。是不是他们和我开玩笑呢?小猴子把自己心中的疑问,告诉了刚落在花丛上的花蝴蝶。

花蝴蝶说:“他们不是和你开玩笑,是真的!你瞧我不在花丛中飞舞,现在要躲进花丛里,这就是向大家发出了天气预报。天快下雨了!”说着,花蝴蝶真的躲在花叶下面了。

六月的天,说变就变,转眼间,乌云翻滚,雷声轰隆隆,真的“哗啦啦”下起雨来了。

小猴子很机灵。他没有急急忙忙往家跑,而是赶紧爬到一棵大树上,钻在叶子底下躲起来了。

大雨来得快,停的也快。雨刚停下没有多大会儿,空中还飘洒着细碎的雨沫儿。树上的蝉便开始“吱--吱--”地唱起歌来。

因为下雨,耽误了小猴子去姥姥家,他心里很不高兴。所以,蝉刚唱起歌来,小猴子就不耐烦的问:“下这么大的雨,你还有兴趣唱歌呀?”

同猴子一起在树上躲雨的喜鹊连忙替蝉解释说:“小猴子,你可别讨厌蝉叫。俗话说”蝉儿雨天唱歌晴天到。它现在唱歌是在给我们预报天气:天快要晴了!"。

果真,太阳露出了笑脸,把大地照得金灿灿的。小猴子走在去姥姥家的路上,心想:动物气象台发出的天气预报可真准呢!

从那以后,小猴子每逢出门,总是先看看各种动物都有什么特殊表现。

不确定现象教案篇四

:通过小实验使幼儿感知水瓶的沉浮与水量的多少有关,并通过记录进行简单加减法运算的练习。

通过小组操作记录,引导幼儿感受科学实验的快乐提高幼儿分工合作的能力。

:矿泉水瓶、水杯、烧杯、装满水的容器。

一、观察图片。

1、猜猜这是什么?由图片引出船。

2、提问:你见过什么样的船?

3、请幼儿观看常见的船的图片并引导幼儿说出船都是浮在“水面上”的。

提问:水下有船吗?

引导幼儿说出水下有潜水艇。

二、动动小脑筋。

1、观察潜水艇,提问:

潜水艇只能在水下航行吗?

它是怎样浮出水面的?

2、观看潜水艇沉浮flash。

说一说潜水艇是怎样下沉和上浮的。

小结:潜水艇有一个很大的储水箱,潜艇下沉时就把水箱内装满了水,水的重力带动潜艇沉到水底;潜艇上浮时就把水箱中的水放出去,潜艇就浮到了水面上。

3、提问:假如矿泉水瓶是一个潜水艇,你能不能让他沉到水底或者浮出水面?

三、动手试一试。

1、观察记录表测量水瓶中盛有多少水才能使“潜艇”下沉。

2、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记录方法。

3、分享实验结果。

不确定现象教案篇五

设计意图:

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是幼儿很喜欢的探索活动,中班幼儿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建构,但在汽水中的沉浮现象却没有相关的知识,而葡萄干在汽水中不断沉浮“跳舞”的有趣现象,也引起幼儿无限的探索欲望。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开展了本节科学活动“会跳舞的葡萄干”。让幼儿获得知识与经验,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观察葡萄干在汽水中的运动状态。

2.对探索活动感兴趣,通过个体的观察、操作,找出问题的答案。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初步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材料准备:1.雪碧。2.葡萄干。3.探索材料(瓜子、石头、花生)。4.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1.我这里有一杯水,你猜这是什么水?

2.你是怎么猜到的.?

3.我请来了一位舞蹈家,你们看它是谁?它是怎么在水中跳舞的?

二、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察。

1.幼儿观察葡萄干在汽水中的运动状态,方向。

2.在观察的时候,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先告诉我。(幼儿探索,教师记录)。

3.你们看了葡萄干跳舞后有什么发现呢?(教师根据幼儿回答进行记录)。

4.它是怎么在水中跳舞的?

5.你觉得它为什么会在水中上下运动?

6.为什么到了水面后又沉下去了呢?

7.要是没有气泡会怎么样呢?

8.这里还有一些东西,请你们猜猜哪些会跳舞,哪些不会跳舞?

9.幼儿动手操作、观察,并进行记录。

10.集体讨论哪些物体会在汽水中跳舞,哪些不会。

三、教师小结。

原来汽水中的小泡泡就像大力士一样,他们一起合作用就把汽水中的物体拖起来,让它跳舞了。

活动反思:

活动材料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活动注重自然过渡,即探索交流——思考讨论——体验感受——经验提升,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获得知识与经验,在情感上获得愉悦与满足。为每个幼儿都能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从幼儿最感兴趣的操作活动入手,让幼儿通过实验、记录去积极主动地获得相关知识,通过记录、分享、交流的形式,让幼儿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并且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知识,从而发现汽水中气泡与沉浮之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不足之处:

1.记录表的使用方式幼儿不太理解,不明白如何如进行记录,应在之前进行示范、讲解,或重新按照幼儿的特点优化设计。

2.多提供一些“说”的时间,满足幼儿探索交流的愿望。

3.教学形式再开放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不确定现象教案篇六

设计理念:

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数学,而数学活动是打开数学思维的金钥匙。将数学内。

容融入到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生动、具体地情境中主动的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教学内容:

《不确定现象》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119-122页的内容。本节课设计了以下内容:活动1:转转盘-----认识生活中非此即彼的不确定现象;活动2:抛硬币------体验非此即彼的不确定现象;活动3:摸彩球-----用多种方法描述不确定现象;活动4:掷骰子------体验多种可能动不确定现象。

教学预定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认识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

3、通过完成对不确定现象的描述,引导学生多元化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猜是兔子赢,可能会猜是乌龟赢,可能会猜是平局。]。

师:比赛结束之前咱们能确定比赛的结果吗?(不能)。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类似的情况,许多事情或者说现象发生的结果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也就是说,有些事情发生的结果不能确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不确定现象”。(板书课题)。

二、组织活动、体验感悟。

(一)、活动一:转转盘,认识生活中非此即彼的不确定现象。

1、师:教师出示转盘,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师:请孩子们猜一猜,转动转盘之后,指针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猜指针指在红色上,也可能猜指针指在绿色上]。

2、请10名同学来转动转盘,师生共同完成统计表。如下: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第八次第九次第十次合计。

红色次。

绿色()次。

3、师:请孩子们仔细观察统计表,从中你能发现些什么?

(二)活动二:抛硬币,体验非此即彼的不确定现象。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猜正面朝上,也可能猜反面朝上。]。

教师征求其他学生意见,并让学生做示范,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方法抛硬币。

3、活动要求:同桌合作抛硬币,一人连续抛十次硬币,另一人记录,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填好统计表。如下:

抛硬币情况统计表。

次第。

次第。

次第。

次第。

次第。

次第。

次第。

次第。

次第。

次合计。

正面朝上()次。

反面朝上()次。

4、学生亲自体验,收集数据。汇报统计结果,验证自己的猜想。

师:请孩子们仔细观察统计表,从中你能发现些什么?

师:孩子们玩过抽奖的游戏吗?今天我们也来玩玩这个游戏,好吗?

游戏规则:摸到黄球的同学可以得到老师送给他的一份小礼物,摸到白球的同学就没有奖品,每人最多只有一次机会,请把握住自己的机会。

师:摸奖活动开始!

1、全白。

教师演示放球的过程,放五个白球。

[预测]:(1)学生都不愿意来摸奖,师:为什么?

生:因为摸不到黄球。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里面只有白球没有黄球。

师:能确定吗?

生:能。

师:那咱们就说一定摸不到黄球。谁还能说出与众不同的话来表达这个意思吗?

生:一定能摸到白球。

师:谁来验证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

(2)学生愿意来摸奖,师:你认为自己能中奖吗?引导学生发现摸球的结果是能够确定的。

2、半白半黄。

师:那你们觉得应该怎样放球呢?

生:再放几个黄球进去。

师:为什么要这样放呢?

生:这样放就有可能中奖,有可能不中奖。

生:这样可能摸到黄球,也有可能摸到白球。

师:现在把这5个黄球放进去,谁来试一试?

在摸球之前先猜一猜可能会摸到什么球?

3、全黄。

师:如果老师希望每个同学摸一次就能中奖,应该怎样放球呢?

生:把白球拿出来。

生:只剩下黄球。

师:为什么要把白球全拿出来,只剩下黄球呢?

生:因为里面只有黄球,只能摸到黄球,就一定会中奖。

师:可能摸到白球吗?

生:不可能摸到白球。

师:谁来验证他们对说法是否正确?

学生亲自摸球验证。

4、对比三次不同的摸球情况,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描述不确定现象。

师:刚才大家都玩得很高兴,现在咱们来回想一下刚才摸球的情况。(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三次摸球的图片)。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预测]:1、生:我发现第一个盒子里只有白球,结果就只能摸到白球。

生:不可能摸到黄球。

师:你能肯定摸球的结果吗?

生:能。

生:不是。

师:我们称这种能确定结果的现象为确定现象。

2、生:我发现第二个盒子里发现第二个盒子里有两种颜色的球。

师:那摸球的结果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呢?

生: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

3、生:我发现第三个盒子里只有黄球,结果就只能摸到黄球。

生:不可能摸到白球。

(四)活动四:掷骰子------体验多种可能动不确定现象。

1、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种你们熟悉三东西。瞧瞧是什么?

师:谁来给我们介绍介绍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生:方方正正的,是个正方体。

生:上面有1、2、3、4、5、6个点。

师:你们掷过骰子吗?是怎样掷的?

学生说说掷的方法,讨论出一种最安全、最有序的方法。教师或学生示范。

2、学生以桌为单位。一人连续掷10次骰子,另一人记录,完成统计表。如下:

掷骰子情况统计表。

次第。

次第。

次第。

次第。

次第。

次第。

次第。

次第。

次第。

合计。

一点()次。

二点()次。

三点()次。

四点()次。

五点()次。

六点()次。

学生亲自试验,注意在掷之前先猜一猜结果。

2、汇报统计结果,验证自己的猜想。

师:从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掷骰子有可能掷到1点,有可能掷到2点,有可能掷到3点,有可能掷到4点,有可能掷到5点,也有可能掷到6点。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说说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或确定现象。

2、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不确定现象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会做统计图。

2、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增强统计意识。

3、发展学生的全局意识,提高自身的健康意识。

教学重点:会做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挂图体检。

看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该班多数男生的体重在什么范围内?

(2)体重草果39g的男生有多少人?

(3)你对体重较重的同学有什么建议?

二、课堂活动。

把全班同学分成3组,在组内分别调查同学的课外书籍的数量,完成统计图。

观察上面的统计图,发现了什么?

在组内进行交流。

三、课堂练习。

1、1题。

(1)完成艺术活动统计表。

(2)看了统计图你还知道了什么?

2、2题。

(1)调查组内同学的身高,完成统计表。

(2)交流感想。

四、课外作业。

4题小调查。

教学内容:书119--121页。

教学目标:

2、通过实践,让学生能够确定可能性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辨别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摸1枝铅笔。

回顾前期的知识:摸铅笔。

8枝红铅笔4枝红铅笔4枝蓝铅笔8枝蓝铅笔。

一定是可能是一定是。

红铅笔红铅笔蓝铅笔。

引入新知:

7枝红铅笔1枝蓝铅笔1枝红铅笔7枝蓝铅笔。

摸到的很可能是红铅笔摸到的很可能是蓝铅笔。

二、教学例2转指针。

(1)猜一猜:指针停下来可能会指向那里?

(2)试一试:看一看指针最后停在那里?

(3)记录结果到统计表。

观察统计表,能发现什么?

小结:

三、课堂活动。

1、1题击鼓传花。

猜那一个同学有可能表演节目。

2、2题落小棒。

在组内活动,记下结果,观察发现。

3、练习二十二1题摸纸团。

猜一猜、说一说、做一做。

4、练习二十二2题连线。

不确定现象教案篇八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宇宙飞船的速度比飞机的速度快是__________事件。

2、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这个事件是__________事件。

3、过平面内三点作一条直线是__________事件。

4、在一个袋子中装有10个红球,2个黄球,每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搅匀后,摸到_______色的球可能性大。

5、有10张形状、大小都一样的卡片,分别写有1至10十个数,将它们背面朝上洗匀后,任意抽一张,抽得偶数的成功率为_______。

6、一只袋内装有2个红球,3个白球,5个黄球(这些球除颜色外没有其他区别),从中任意取出一球,则取得红球的成功率是______。

7、如图11-1所示,准备了三张大小相同的纸片,其中两张纸片上各画一个半径相等的半圆,另一张纸片画一个正方形,将这三张纸片放在一个盒子里摇匀,随机地抽取两张纸片,若可以拼成一个圆形(取出的两张纸片都画有半圆形)则甲方赢;若可以拼成一个蘑菇形(取出一张纸片画有半圆、一张纸片画有正方形)则乙赢.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若不公平,有利于谁?_________________.

8、如果把“抢30”改成“抢40”,其他规则不变,甲先取,乙后取,则对______有利.

9、小华从一副完整的中国象棋中摸出5枚“炮”是______事件.

10、“任意掷一枚普通骰子,出现了的点数不大于6”这是______事件。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a.点数之和为12b.点数之和小于8。

c.点数之和大于4小于8d.点数之和为13。

12、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的是()。

a.打开电视机,cctv-1正在播放新闻。

b.我们班的同学将来会有人当选为劳动模范。

c.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

d.若实数,则。

13、下列事件中,属于必然事件的是()。

a.明天我市下雨。

b.我走出校门,看到的第一辆汽车的牌照的末位数字是偶数。

c.抛一枚硬币,正面朝上。

d.一口袋中装有2个红球和1个白球,从中摸出2个球,其中必有红球。

14、某超级市场失窃,大量的商品在夜间被罪犯用汽车运走,三个嫌疑犯被警察局传讯,警察已经掌握了以下事实;(1)罪犯不在a、b、c三人之外;(2)c作案时总得有a作从犯;(3)b不会开车。在此案中肯定的作案对象是()。

a.嫌疑犯ab.嫌疑犯bc.嫌疑犯cd.嫌疑犯d。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抛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机会与抛一枚图钉尖着地的机会一样大;。

b.为了了解达州火车站某一天中通过的列车车辆数,可采用普查的方式进行;。

c.中奖的机会是1%,买100张一定会中奖;。

d.达州市某中学生小高,对他所在的住宅山区的.家庭进行调查,发现拥有空调的家庭占65%,于是他得出达州市拥有空调家庭的百分比为65%的结论.

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买一张电影票,座位号一定是偶数;。

b.投掷一枚均匀硬币,正面一定朝上;。

c.三条任意长的线段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

d.从1、2、3、4、5这五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数,取得奇数的可能性大.

17、路旁有一个鱼塘,旁边竖的牌子写明此塘平均水深1.5米,小明身高1.7米,不会游泳,小明跳入鱼塘后结果是()。

a.一定会淹死;b.一定不会淹死;。

c.可能会淹死也可能不会淹死;d.以上答案都不对。

18、冰柜里有四种饮料:5瓶特种可乐,12瓶普通可乐,9瓶桔子水,6瓶啤酒,其中特种可乐和普通可乐是含有的饮料,那么从冰柜里随机取一瓶饮料,该饮料含有的成功率是()。

a.b.c.d.

19、一个均匀的立方体六个面上分别标有数1、2、3、4、5、6,如图2,是这个立方体表面的展开图,抛掷这个立方体,则朝上一面的数恰好等于朝下一面上的数的的成功率是()。

a.b.c.d.

20、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放入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2个红球和2个黄球,摇匀后摸出一个记下颜色,放回后摇匀,再摸出一个,则两次摸到红球的成功率是()。

a.b.c.d.

三、解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21、从“不太可能”、“不可能”、“很有可能”和“必然”中选择适当的词描述下列事件.

(1)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射线,得到两个和为180°的角;。

(2)任画两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都相交,得到两个彼此相等的同位角;。

(3)小强对数学很有兴趣,常钻研教材内容,在数学测验中取得好成绩;。

(4)在电话上随机拨一串数字,刚好打通了好朋友的电话;。

(5)互为倒数的两个有理数符号相同.

24、袋中有4只红球,2只白球,1只黄球,这些球除了颜色以外其余都相同,小明认为袋有三种不同颜色的球,所以从袋中任意摸出一对,摸到红球,白球或黄球的机会是相同的,你认为呢?说说理由.

25、学校门口经常有小贩搞摸奖活动,某小贩在一只黑色的口袋里装有只有颜色不同的50只小球,其中红球1只,黄球2只,绿球10只,其余为白球,搅拌均匀后,每2元摸1个球,奖品的情况标注在球上,如图4.

(1)如果花2元摸1个球,那么摸到白球的成功率是多少?

(2)如果花4元同时摸2个球,那么获得10奖品的成功率是多少?

26、如图5所示,转盘被分成六个扇形,并在上面依次写上数字1、2、3、4、5、6.

(1)若自由转动转盘,当停止转动时,指针指向奇数区的成功率是多少?

(2)请你用这个转盘设计一个游戏,当自由转动的转盘停止后,指针指向的区域的成功率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必然2.可能3.可能4.红5.6.7.不公平,有利于乙8.甲。

9.不可能10.必然。

二、选择题。

11.d12.d13.d14.a15.b16.d17.c18.d19.a20.a。

三、解答题。

21.(1)必然;(2)不太可能;(3)很有可能;(4)不太可能;(5)必然。

22.(1)不,绿;(2)是;(3)是;(4)不,黄。

23.红,蓝。

24.不对,各种颜色球的数目不一样,其成功率也不一样。

25.(1)(2)。

不确定现象教案篇九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发展比较、观察能力。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

3.体验沉浮游戏的`乐趣,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积木、塑料瓶、泡沫、小石头、小纸片、珠子、筐子、装有水的塑料瓶等;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以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1师:今天过节,小蚂蚁要到河对面运粮食准备过冬,老师准备了积木、泡沫、小石头、小纸片、珠子、橡皮泥等物品,请小朋友们帮忙看看这些材料有哪些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

2.教师请个别幼儿讲述。

小结:有的小朋友说纸张可以当小蚂蚁的船,有的说珠子可以当小船。

(二)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且记录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单,讲解记录方法。

2.介绍材料,讲解要求。

师:记录单、笔、珠子、纸张、泡沫、积木、小石头、橡皮泥、装水的盆、抹布。轻放入水中,并在记录单上做记录,如果桌子、衣服湿了要及时用抹布擦干。

3.幼儿分组探索原先的想法,鼓励幼儿玩多种材料,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集中记录结果。

(1)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2)集中分享探究结果。

(3)幼儿讨论。

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哪些物品会沉下去,哪些物品会浮起来。(个别幼儿回答)。

(4)师小结:小朋友说的很好,小纸片、泡沫会浮起来,积木、珠子、橡皮泥、小石子会沉下去。

(三)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我们已了解很多东西沉与浮,,大家回家去看看还有什么东西沉下去与浮起来。

不确定现象教案篇十

预期学习结果: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能对同一种类的动植物外形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学生讨论。

3、小结:我们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样,还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二、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

1、游戏:找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

2、学生仔细观察。

3、交流发言。

4、汇报课前围绕自己家庭成员特征调查的结果。

5、小结。

6、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7、讲解:变异。

三、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1、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吗?

2、引导学生进行假设。

3、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

4、汇报交流。

5、小结。

6、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关于三叶草的资料。

7、补充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指导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四、了解变异的种类。

1、用展示介绍变异的种类。

(1)可遗传的变异。(2)不可遗传的变异。

2、小结。

不确定现象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理解对称图形的概念,能正确找、画对称轴。

教学难点:

准确找对称轴。

教学具准备:

1.教具:图片、剪刀、彩纸、课件。

2.学具:蝴蝶几何图片、剪刀、白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课件出示动画呈现: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对称的房子、蝴蝶、蜻蜓、树叶、花朵……,一片迷人的景色。

师:谁来说说蝴蝶和蜻蜓怎么说?

蜻蜓说:“:蝴蝶姐姐,你为什么总是绕着我飞呀?”

蝴蝶说:“你不知道吧!在图形王国里我们都是对称图形呢!”

蜻蜓说:“我才不信呢!”

师:你们想知道对称图形的那些知识?

生1: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生2: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不确定现象教案篇十二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沉沉浮浮》(附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浮浮沉沉》活动中,充分抓住幼儿的好奇心教学,让幼儿产生很浓厚的兴趣,来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让孩子通过深刻的记忆来明白什么是浮?什么是沉?明白了解浮沉是什么现象?那些东西会浮那些东西会沉。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基本知道哪些东西会沉?哪些东西会浮?

2、能在理解沉浮关系后并乐意扩想别的东西是沉还是浮。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明白沉与浮的现象。

难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石块、钥匙、泡沫、纸张、木头、树叶、塑料玩具、鸡蛋、水杯各一个、水若干。

2、经验准备:幼儿能够认识以上物品。说出他们的`名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浮浮沉沉游戏:教师向幼儿讲诉游戏规则:当教师喊浮的时候全体小朋友成立正姿势站好。当老师喊出沉的时候,幼儿安安静静的在位子上做好。老师这样不断地喊沉浮,这也可以锻炼幼儿的反应力。

(二)教师出示教学材料。

教师指导语:“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好朋友,看看我们的小朋友认不认识他们呢。

教师依次出示教学材料,引导幼儿说出他们的名称;

(三)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教学材料,用水杯装满水。

教师指导语:让幼儿猜想过会我们会请好朋友干什么呢?

2、教师出示教学材料:“小朋友看看我们首先出现的是哪位好朋友呢”

3、刚才我们的好朋友已经休息好了,现在我们请好朋友洗澡睡觉了。我们来想一想,有哪些好朋友是喜欢在水的上面洗澡呢?在水的上面洗澡的我们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浮。在水的下面洗澡的我们也给他取个好听的名字叫——沉。

4、在洗澡之前呢,我们先来猜想一下好朋友是沉还是浮呢?让幼儿大胆的想象。

7、教师依次把剩下的好朋友请到水里面洗澡?这样反复操作。让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沉与浮。

8、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那些东西在水里面去洗澡会沉呢?那些东西会浮呢?

9、教师每组幼儿提供一些操作材料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

(四)结束部分: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教室里面哪些东西放在水里面会沉?哪些会浮呢?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不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让孩子学习到了知识还增加了见闻。在活动中幼儿不光积极思考和还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充分达到了教学的效果,这是一门很有创意的课。在教学类容来看我也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安排的。在上课过程中更是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来进行教学让幼儿在一种愉快的氛围汇总进行学习。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习到了知识。相信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幼儿的学习很有帮助。

不确定现象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基因组成是dd的个体只表现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d控制的性状,但d不受d影响还会继续遗传下去。

分析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能卷舌为显性基因,用r表示。

不能卷舌(平舌)为隐性基因,用r表示。

能卷舌的基因组成:rr或rr,平舌的基因组成:rr。

课堂小结:

认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显性基因),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分析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显性性状只有一个显性基因就能表现如:aa或aa。

只有两个隐性基因在一起时才表现隐性性状,如:aa。

板书设计:

1、认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显性基因――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隐性基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2、分析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aa或aa――显性性状。

aa――隐性性状。

作业:绩优学案(教材自主学习)。

教学反思:

这是生物的遗传第3课时,前面已将遗传现象、性状、相对性状;染色体、基因及dna三者的关系、染色体及其携带的基因是通过生殖活动实现的等相关内容都已介绍完毕,这节课的重点就是理解基因的显、隐性及分析基因对生物的性状是如何控制的。

本节课仍然是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说起,纯种高茎豌豆产生的后代是高茎。纯种矮茎豌豆产生的后代是矮茎。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杂交产生的第一代后代是高茎。第一代后代再自交产生的后代有高茎和矮茎,由此孟德尔认为性状有显性、隐性之分,控制性状的基因也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从而得出基因的显、隐性。通过分析豌豆实验中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规律,得到显性性状只有一个显性基因就能表现和只有两个隐性基因在一起时才表现隐性性状这样两条规律。

可以让同学根据父母的情况分析子女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验证自己调查的准确性。

整节课是层层递进,一步一个脚印,老师讲得流畅富有激情,学生听得认真配合默契。不足之处:内容结束的稍早了几分钟,可以两手准备多提供一些习题,灵活使用。

不确定现象教案篇十四

活动目标:

1、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经验。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能简单讲述。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探索水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水果(梨、香蕉、苹果、圣女果、金桔、葡萄),记录表、鱼缸。

学具:每人三种水果及小图片、记录卡、水盆、干毛巾。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并对问题的结论进行猜想。

1、(出示水果)小朋友,老师这里有许多水果,这是什么?(依次说出每种水果名字)。老师这里还有什么?对,鱼缸里盛满了水。

2、这些水果都想到水里去玩,哎,你们猜一猜,桔子放到水里会怎样呢?(随意想(出示记录表、水果图片)这里是鱼缸图片,水果图片,老师用这些图片把你们的想法记下来。

3、桔子放到水里到底会怎样呢?老师轻轻把它放到水里(一边说一边放),原来,桔子放到水里后浮在水面上。

5、圣女果呢?

6、你们各有各的想法,这些水果放到水里到底会怎么样呢?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盆水,三样水果,用实物讲解请你们一样一样放到水里试一试,看看你猜的对不对。老师还给你们都准备了水果卡片、记录表,(出示实物)小朋友要把你观察到的水果的秘密用卡片表示出来一会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7、幼儿起立,找到自己实验位置做实验。

二、交流表达。

1、现在小朋友告诉我你发现什么水果浮在水面上?什么水果沉在水底?

2、我们一起来说:“苹果浮在水面、桔子浮在水面,葡萄沉在水底、圣女果、香蕉沉在水底。

活动反思:

1、在活动准备过程中,我反复做实验,首先做到自己清楚哪些水果会沉,哪些水果会浮,给每个孩子的三种水果里就应该有沉的.水果也有浮的水果,仔细选择易于幼儿做实验的水果:小香蕉,圣女果,金桔,葡萄,(个头)小苹果。

2、我设计了适合刚入园一个月的幼儿操作的记录卡,记录水果图片,实验过程证明,我准备的水果(实物)及记录卡都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

3、在设计活动过程中,力求教学过程精炼,教学内容符合刚入园幼儿学习特点。

4、在活动过程中,我通过猜猜,做做,记录,说说,改错等几个环节,让幼儿在活动中顺利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5、这次活动有许多优点。比如:

(1)目标设定符合小班幼儿学习特点,易于完成。

(2)材料准备充分到位,记录卡设计有特点,每人三种水果也很符合小班幼儿能力。

(3)教学流程也很符合小班幼儿,没有太难,也没有时间过长。

(4)大多数幼儿都很好完成了教学目标,理解了“沉下去”,“浮上来”的简单科学道理。

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个问题:有些孩子心理很明白哪些水果浮上来,哪些水果沉下去。在老师的大记录表上也能正确记录沉与浮,可是在他们的记录卡上却记录正好相反,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老师的记录卡是贴在黑板上的,上下很易区分,而幼儿的记录卡是平放在桌面上的,有个别幼儿就分不清“上”“下”,摆放正好相反。

课后,我反思:应该注意到小班幼儿的这个学习特点,课前让幼儿能在平面的图上分清上下,那么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不确定现象教案篇十五

1、说出遗传密码的阅读方式。

2、说出遗传密码的破译过程,包括伽莫夫的三联体推断,克里克的实验推断,尼伦伯格和马太的蛋白质体外合成实验。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遗传密码的破译过程,引导学生感受这种思维过程并产生与科学家的思维共鸣。

(二)教学难点。

1、克里克的t4噬菌体实验。

2、尼伦伯格和马太的蛋白质体外合成实验。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研究背景。

什么是莫尔思电码呢?它是由美国画家和电报发明人发明的一套有“点”和“划”构成的系统,通过“点”和“划”间隔的不同顺序来表达不同的英文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请根据莫尔思电码表,将书本中问题探讨中的那段电文译成英文。

学生:where。

are。

genes。

located。

学生:基因位于dna上。

要破译一个未知的密码,一般的思路就是比较编码的信息,即密码和相应的译文。对遗传密码来说最简单的破译方法就是将dna顺序或mrna顺序和多肽相比较。但和一般的破译密码不同的是,遗传信息的译文——蛋白质的顺序是已知的,未知的都是密码。

(二)遗传密码的阅读方式的.探索。

1954年,科普作家伽莫夫在理论上尝试了遗传密码的解读,他设想:若一种碱基与一种氨基酸对应的话,那么只可能产生4种氨基酸,而已知的天然氨基酸有20种,因此不可由一种碱基对应一种氨基酸;若2个碱基与一种氨基酸对应的话4种碱基共有16种不同的排列组合,也不足以编码20种氨基酸;因此他认为3个碱基编码一种氨基酸就可以解决问题。4个碱基与一种氨基酸对应的话就会产生256种排列组合。相比较而言。只有三联体较为符合20种氨基酸。伽莫夫是用数学的排列组合的方法在理论上作出推测的,后来的实验证实这一推测是完全正确的。

接下来,人们不禁要问在三联体中的每个碱基只读一次还是重复阅读呢?以重叠阅读和非重叠方式阅读dna序列会有什么不同?思考p74的问题:

学生:1个。

如果密码子是重叠的,这一改变又将影响多少个氨基酸?

学生:3个。

学生:将会影响后面所以的氨基酸。

如果插入2个碱基呢?

学生:也会影响后面所以的氨基酸。如果插入3个碱基呢?

学生:将会在原氨基酸的序列中多一个氨基酸。

学生:如果插入1个碱基,影响3个氨基酸,多肽比原来正常多肽多1个氨基酸。

学生:如果插入2个碱基,影响4个氨基酸,多肽比原来正常多肽多2个氨基酸。

学生:如果插入3个碱基,影响5个氨基酸,多肽比原来正常多肽多3个氨基酸。

(三)遗传密码的验证(克里克实验)。

结合书本74页有关句子中插入英语字母对语句产生的变化来理解。

当插入1、2个碱基时,会对后面所以的氨基酸产生影响。当插入3个碱基时,则可能对部分的氨基酸有影响,所以有可能合成正常功能的蛋白质。

补充遗传密码的特点:

(1)不间断性:mrna的三联体密码是连续排列的,相临密码之间无核苷酸间隔。

(2)不重叠性:对于特定的三联体密码而言,其中每个核苷酸都具有不重叠性。不重叠性使密码简单而准确无误。并且当一个核苷酸被异常核苷酸取代时,不会在肽链中影响多个氨基酸。

(3)减并性。

(4)通用性。

(5)起始码和终止码:gug作为起始码,到目前为止只在一种噬菌体蛋白质中发现过,在正常情况下,它是缬氨酸的密码子。所以说肽链合成的第一个氨基酸总是甲硫氨酸。

(四)遗传密码对应规则的发现。

马太和尼伦伯格和克里克的方法和思路完全不同,他们采用的体外合成蛋白质的技术。

(1)去模板:除去dna和mrna。在细胞提取液中含有核糖体、atp及各种氨基酸。是一个完整的翻译系统。

(2)加入多聚尿嘧啶核苷酸代替天然的mrna,发现合成了单一的多肽,既多聚苯丙氨酸。这一结果不仅证实了无细胞系统的成功,也说明uuu是苯丙氨酸的密码子。

不确定现象教案篇十六

课堂小结:

认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显性基因),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分析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显性性状只有一个显性基因就能表现如:aa或aa。

只有两个隐性基因在一起时才表现隐性性状,如:aa。

板书设计:

1、认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显性基因——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隐性基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2、分析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aa或aa——显性性状。

aa——隐性性状。

作业:绩优学案(教材自主学习)。

教学反思:

这是生物的遗传第3课时,前面已将遗传现象、性状、相对性状;染色体、基因及dna三者的关系、染色体及其携带的基因是通过生殖活动实现的等相关内容都已介绍完毕,这节课的重点就是理解基因的显、隐性及分析基因对生物的性状是如何控制的。

本节课仍然是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说起,纯种高茎豌豆产生的后代是高茎。纯种矮茎豌豆产生的后代是矮茎。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杂交产生的第一代后代是高茎。第一代后代再自交产生的后代有高茎和矮茎,由此孟德尔认为性状有显性、隐性之分,控制性状的基因也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从而得出基因的显、隐性。通过分析豌豆实验中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规律,得到显性性状只有一个显性基因就能表现和只有两个隐性基因在一起时才表现隐性性状这样两条规律。

可以让同学根据父母的情况分析子女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验证自己调查的准确性。

整节课是层层递进,一步一个脚印,老师讲得流畅富有激情,学生听得认真配合默契。不足之处:内容结束的稍早了几分钟,可以两手准备多提供一些习题,灵活使用。

不确定现象教案篇十七

小班科学活动:

有益的学习经验:

认识有的物体浮在水面,有的物体沉到水中。体验玩水的快乐。

准备:

大盆水2―3盆,各种物品(包括棉花、铁钉、镜子、塑料玩具、小石头等)。

活动与指导:

1、教师向幼儿介绍各种物品,告诉幼儿这些物品有的`能浮起来,有的会沉下去,等一会儿幼儿玩的时候来观察。

2、将幼儿分为3组,向每组幼儿提供足够的物品。让幼儿自由玩耍。

3、教师在幼儿玩耍的过程中进行随机指导。如教师可以用参与的方式和幼儿一起玩,并且用:“浮起来了,沉下去了”等语言来影响幼儿。

4、教师请幼儿说说什么东西沉下去,什么东西浮起来。

建议:

1、活动中提到的物品仅供教师参考。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任何物品。

2、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尽情地玩,不要过多地干涉幼儿的游戏活动。

不确定现象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自己及家庭成员的一些性状调查,让学生对遗传现象进行初步了解,并能够归纳说明性状的概念。

2、初步了解基因、dna和染色体(染色质)之间关系。

3、理解在生殖过程中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携带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

4、了解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基本概念。

5、了解一对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方式。

6、了解人类常见的遗传病和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以及有关法律。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自己身体的一些性状的观察以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性状调查,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的能力。

2、通过对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3、通过判定常见疾病的致病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在观察、探究活动的记录和分组讨论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目标:、通过对遗传物质基础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观念。、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科学精神。、通过人类预防遗传病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染色体和基因的概念。难点:基因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教学过程]:

[引言]。

各位同学新年好啊!同学们你们在春节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这小孩长得真像他的爸爸或者妈妈”,那么我们为什么会长得像我们的父母呢?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在课下,同学们对人的一些性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否也是遗传现象?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过程中有没有规律?我们先来分析这些性状。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每小组选择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比如某。

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2)全班讨论。各小组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所分析的性状有几种传递的方式;各种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中是否有共同点;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性状与父母相同,或者与父母之一相同,这种现象就是遗传。用生物学的术语叙述遗传这一概念,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若性状与父母不同,叫做什么?子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于父母的性状?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

提出问题,讨论: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我们在了解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时已经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每个受精卵又是由卵细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即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提出问题:一个小小的生殖细胞为什么可以决定后代具有什么性状?

我们必须研究细胞内部的结构和细胞所含有的物质。

2.生物的性状与基因和染色体。

(1)染色体: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或者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

不确定现象教案篇十九

知识目标: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说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明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理解生男生女的问题,学会分析色盲病的遗传方式,举例说出人类主要的遗传病,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和遗传病的预防。

能力目标:尝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推导出其包含的生物学本质,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逻辑思维方法。尝试运用逆向推导法,探讨基因的传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尝试运用遗传学解释一些遗传现象,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激发学生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影响周围人们的旧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性状的概念,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基因的传递过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难点:基因与性状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传递过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课前准备。

课前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调查表见书本:

调查前教师应注意:

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在了解生物界的丰富多彩之后,有些同学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虎父无犬子;一代没好妻,三代没好子;种下的黄瓜不会成为葫芦;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

在课下,同学们对人的一些特征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这些特征在上下代的连续性。生物体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相似特征的现象,叫做生物的遗传。这些特征在上下代的传递过程中有没有规津?我们先来分析这些特征。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每小组选择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比如某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2)全班讨论。各小组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所分析的特征有几种传递的方式;各种特征在上下代的传递中是否有共同点;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2、生物的性状与基因和染色体。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同学们在自己身边到处可以遇到。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生物的性状。

学生活动: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

那么你能否举例说出那些属于生物的相对性状?

习题:1)、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一组是(d)。

a、狗的卷毛和猫的直毛&nb。

sp;b、菜豆的白花和菜豆的绿叶。

c、豌豆的高茎和菜豆的矮茎d、小麦的有芒和小麦的无芒。

2)、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c)。

a.狗的长毛与黑毛b.人体的身高与体重。

c.棉花的掌状叶和鸡脚叶d.豌豆的高颈与蚕豆的矮茎。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91067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