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前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教案的编写还需要综合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学生的参与度。以下是一些获奖教师自带的教案,经过实践检验,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五年级名师语文教案篇一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介绍时代背景。
(放一段《开国大典》电影片断然后介绍。)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
要求:
1.自己读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
1.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场面?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
(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写的。)。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这段你有什么感受?
理解重点句。
“总数达三十万人。”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向海上的波浪。”
(理解: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到会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五、布置作业。
五年级名师语文教案篇二
一、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椋鸟(学生齐读课题)。
2、灰椋鸟起初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为什么?
3、可是,作者因为看了有关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灰椋鸟归林的场景究竟有什么好看的呢?为何如此吸引作者?想去看看么?
4、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通过语言文字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吧!
二、学习第四小节:
1、打开书,自己读读第四小节,看看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板书:归林。
指名说一说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
2、过渡:原来灰椋鸟就是这样归林的。
(1)、出示文字:“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的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指名读。
(2)、投入在这里的意思是?生:飞入。
换成飞入可以么?哪个更好?自己读读看。指名说说为什么。
(投入一词让人不由想到投入妈妈的怀抱……)。
(3)、有感情朗读。
3、过渡:一开始是这样归林的,后来呢?
(1)、出示文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他们大都是整群整群的列队飞行......从头顶飞过。”指名读。
(2)、给你什么感受?从哪感受到的?师圈画相关字词。
(3)、想去看看么?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用心去感受一番。
睁开眼,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灰椋鸟可真多呀,你想到了什么词?生:不计其数、遮天蔽日、数不胜数、多如牛毛……。
是呀,灰椋鸟就是这样不计其数、遮天蔽日、数不胜数、多如牛毛……的飞过来了,这就是———排空而至!
出示: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不禁惊叹道:———。
指名说一说。板书:壮观。
(4)、有感情朗读。
4、过渡:这是我们通过语言文字,通过读加以想象看到的归林场景,我们还听到了什么呢?指名说。
(1)、出示文字:“先回来的鸟......与熟悉的伙伴会合。”指名读。
(2)、这是作者———(生回答)想象的。
想象他们在干什么呢?指名说,是相机圈画字词。
(3)、想一想,他们会倾诉哪些见闻和收获?又会怎样呼唤、应合自己的同伴和亲人呢?选择一个方面动笔写一写。
指名说一说。(他们会这样倾诉、呼唤、应合:......)。
(学生回答应合时,老师相机再补充两个回合加深学生对应合的理解。)。
(5)、你能快乐的读读么?有感情朗读。
三、学习第五小节:
1、过渡:夕阳渐渐西沉,……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作者把此时的刺槐林和竹林比作?
(1)、指名回答。
(2)、出示文字:“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指名读。
(3)、俱乐部是人们———(指名说)。
(4)、在这个俱乐部中都有谁呢?
2、过渡:那么多的灰椋鸟,他们排空而至聚集到这里。他们在这天然俱乐部中又干些什么呢?自己读读第五小节。
(1)、指名说。
(2)、出示文字:“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扑棱棱地飞起来......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啊!”指名读。
(3)、给你什么感受?
(4)、少女在人们印象中是———美丽的,盛装的少女则———更加美丽。作者把什么比作盛装的少女?指名说。
(5)、作者起初对灰椋鸟的印象是?为什么在这里竟变得如此美丽?
(6)、这些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呢,多美的画面啊,你能美美的读读么?
有感情朗读。(女生齐读)。
3、过渡:他们除了在这天然俱乐部中翩翩起舞之外,他们还在干什么呢?
(1)、指名说。
(2)、出示文字:“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指名读。
(3)、说说他们在干什么。
(4)、你看,这些灰椋鸟,你唱我也唱,你唱的响亮,我要唱得比你更响亮,这就是———(生说)百鸟争鸣!这声音———(生读)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
这声音真———?指名说。(动听、响亮...)。
(5)、有感情朗读。(男生齐读)。
4、小结:原来这些灰椋鸟在这天然的俱乐部中不仅翩翩起舞,还在尽情欢唱,这俱乐部可真———(生回答)热闹。板书:热闹。
这么热闹的场景,再来完整读读好么?生齐读。
5、引读:难怪作者会问———这上万只灰椋鸟……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
相信此时此刻,不仅作者被这场面感染了,同学们也一定被这场面感染了,你会欢呼些什么呢?指名回答。
四、升华:
作者怎么能把原本那么不好看的、黑乎乎的灰椋鸟写得如此生动、美丽呢?
指名回答。板书:爱鸟。
2、想认识这位爱鸟的作者么?
(1)、出示幻灯片:作者的照片。
(3)、简介:她生长在养鹤世家,从小爱鸟,爱动物。大学毕业以后,她如愿以偿地开始从事她心爱的养鹤事业,可是不幸降临到了这个年轻女孩的身上。1986年9月16日的这一天,她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在渡河时不幸沉入河底,为了她心爱的丹顶鹤,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人们为了纪念她,还创作了这样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4)、播放flash音乐。
3、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是感慨万千的。这位年轻女孩就是的作者。播放音乐:《寂静山林》。
三读课文:
(1)、她是那么爱鸟,正因为她爱鸟,所以原本并不好看的灰椋鸟在她眼中竟如盛装的少女般美丽:出示文字:“看,这几只......翩翩起舞啊!”齐读。
(2)、正因为她爱鸟,所以原本普普通通的鸟叫声在她听来那么美妙、动听:
出示文字:“树林内外,......如惊涛拍打岸滩......”齐读。
(3)、正因为她爱鸟,所以在回来的路上会有这样的感想:
出示文字:“鸟是人类的朋友,……壮观场面呢?”齐读。
(4)、小结:是啊,我们要感谢林场工人,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不会看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们更要感谢作者给我们留下了这么美的文章———(齐读课题)灰椋鸟。
五:总结:
1、同学们,课文学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么?
2、总结并拓展:是啊,让我们记住徐秀娟说的这句话: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课后同学们可以再去读徐秀娟的其它文章以及有关她的报道,还可以读读著名作家巴金爷爷写的《鸟的天堂》,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五年级名师语文教案篇三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键句子在文章结构中起到的作用;。
2.学会如何领悟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重点:
1.借物喻理的写写作手法;。
2.通过学习此文学会分析此类文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丹是孕育着生命的颜色”。
教学设计:
1.以杜牧的《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导入课文;。
2.下发辅助性阅读材料《致袁鹰》帮助理解本文主旨;。
3.通过本文与比较性阅读材料《落叶》的比较,深化本文主题,学习分析欣赏此类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设置情景:同学们,这几天校园的景物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夏天怎样秋天又是怎样的状况?)。
秋天给你们的感觉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萧瑟的,凋零的,收获的,成熟的等等。
看来同学们对秋天的感悟还是比较丰富的,有的同学还和诗人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感悟。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人眼中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
2.请看这首诗: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提问: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物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明确: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夕照,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的秋天美景。同学们刚才描绘的很好。诗人傍晚驻足枫林,被这红红火火的画面所陶醉。
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为何认为“霜叶红于二月花”,仅仅是颜色上的差别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明确:秋之霜叶经历了夏秋连两季风霜的锤打考验,因而它的生命力更加饱满而茁壮,所以才比二月花红。
欣赏完诗人笔下的深秋美景,接下来我们解读一下作家袁鹰笔下秋景美情美意。
二、解读课文:
1.熟悉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意境:
下面放一遍课文的配乐朗诵,同学们有感情地跟读,体会散文的优美意境。
指名朗诵第二部分。
2.讨论: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了,对这篇文章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下面给大家留一点时间分组讨论一下预习结果。(围绕文章主题进行,观点要有根据)。
讨论结果:
学生:本文主题是歌颂了一种生命的美,生命的意义。
学生:本文是在赞扬成熟的顽强的生命力。
学生:通过新老两种生命的对比告诉人们要珍惜生命。例如课文中:“也就在那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略)。
教师归纳:那一刹那指哪个时刻?
学生回答:使画面有了活力,有了生命的色彩。(略)。
教师明确:小莉贝卡的出现为景物增添了不少生机。
教师分析:进入作者照相机镜头的事物有那些?
静憩的青山,孤独的枫树,朝阳等等。(齐声回答)。
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缺少什么呢?
缺少生命力,缺少活动的事物。
(齐声回答)莉贝卡的出现打破了画面清冷的状况,使画面有了动感。这个_岁的小就象一片初生的绿叶,她一出现,一股鲜活的生命的气息扑面而来,作者的心灵深处斗然一震,灵感如泉水般汩汩涌出,所以迅速按下快门,拍下一张很具艺术气息的照片,并命名为“秋之生命”。
思考:这张照片为何命名为“秋之生命”?如果给你这样一张照片,你会取怎样的名字呢?学生回答:秋之枫叶/生命之树/生命之秋(略)。
教师分析:“生命之秋”和作者的命名似乎很象,能代替吗?这两种命名看似相象,但意义却相差甚远。“生命之秋”这个词组重心在“秋”;而“秋之生命”重心却在于“生命”,二者侧重点有所不同。
我们在来回顾一下这幅画面的内容:
静憩的青山——枫树(披满一身红叶)——满地的红叶。
还缺少些什么呢?
缺少生命的色彩。(齐声回答)。
因此在作者眼中,这株枫树就象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考虑:为何要将枫树比作老人,有好多事物都可做为“凄苦”的代名词,为何要以老人做比?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作者将枫树比做老人,是将枫树人格化。
看着这株披满一身将要凋零的树叶的枫树,作者联想到了人至暮年,如果没有了生命的活力,就丧失了生活的勇气,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变的单薄,没有力量,就好象眼前这株枫树一般孤独凄苦。
小女孩莉贝卡出现后这幅画才有了活力的内涵,令人不得不联想到孕育于秋的新鲜的生命——一张满意的照片诞生了。
3.诵读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表达效果。
齐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指名朗读第而部分。
下发辅助性阅读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主题的深化。
4.比较阅读:
下发课外阅读材料《落叶》,让学生自读材料,并且和本文进行比较。
讨论: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三、布置作业:
1.以课文内容为素材画一幅画。
五年级名师语文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简要地记录文中的故事。
理解。
1、能在语言文字中理解“动摇、昧心、蛊惑”等词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吃了不该吃的会拉肚子的。”“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点,最后会连一点也拿不到。”这两句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课文,了解“我”面对蛊惑时的心理变化,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的意思。
运用。
1、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仿照例句,联系课文把“我的心开始动摇”写具体。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联系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入理解人生的光明在于诚实,人的财富在于守信。拿了昧心之财,只会让你一无所有。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认识了两位知名人物——华罗庚和鲁迅,知道了他们因为珍惜时间、勤奋自学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实,人生处处有考场,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不同的考验,只有通过了考验才会取得成功。今天,我们就去看一位普通的人。
2、出示课题:39.人生的开关。
3、指名读题,齐读课题。
4、质疑(抓住关键词:开关)。如:人生的开关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5、师过渡:是呀,人生的开关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读读课文。
一、初步感知,归纳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2、交流自学中遇到的困难。师指导字形:昧、蛊。
3、检查初读情况,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出示填空:小时侯,我在矿上打工,张叔给我安排了(给砍柴民工交上的柴过磅记数)的差事,我没听大毛提出的(对公家的柴虚报冒领,平分好处)的蛊惑,牢记(母亲不吃不该吃的东西)的劝告,按对了人生的开关,赚够了上大学的钱,人生道路从此(顺畅)。
4、指名回答。
三、抓住重点句子,学习课文。
1.师:那么,课文中有一句点名课题的语句,你能把它找出来吗?速读课文,进行圈画。
2、交流:(师出示句子)——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指名读,齐读。
3、师:读到这里,你是否已经知道“人生的开关”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课文中的这几句话。
(1)指名读课文1—7节,其他同学思考,划下有关语句。
(2)讨论,交流:大毛悄悄对我说:“给我多记一点,我拿了钱分给你一半„„柴是一车车拉走的,少个三五百斤谁也不会知道„„柴是公家的,又不是张家的,有什么对得住对不住的?”(明确:是指大毛提出的让我帮他对公家的柴虚报冒领,平分好处,拿昧心钱的蛊惑。)。
4、师引读,指名学生合作读;。
5、请你展开想象,把这句话写具体。我的心开始动摇,(),但总觉得有些不踏实不对劲()。
6、指导朗读“我”心理活动的描写。
8、出示刚才学生读到的两句重要的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1)吃了不该吃的会拉肚子的。(母亲的话)。
(2)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点,最后会连一点也拿不到。(张叔的话)。
9、师:所以说——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那么,又怎么理解“光明境界”和“黑暗境界”呢?学生讨论,交流。
四、读后写作,迁移运用。
2、学生交流。
3、师:我们也常说做人要诚实守信,请你说说你的“诚信”格言。
4、学生交流。
5、师:“诚实”是一个人的可贵品质,我想今天学习的这个故事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就请你将文中讲述的这个故事简要地写下来。
6、先指名学生口头叙述,师稍作指导。
7、学生动笔独立写。
五、总结全文。
五年级名师语文教案篇五
一、板书课题:
1、自由读文,找一找,我家门前的海有怎样的特点?
2、汇报。
二、再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使你你有了这样的感受?
三、汇报交流。
1、第一段:说明事物都被染蓝了,指导朗读。排比句,强调海蓝。
2、第二段:引导想象还有哪些事物也变蓝了,指导朗读。
3、第三段:暗喻,交代给学生。引导学生理解“结群洄游”,体会蓝天中事物和大海中的事物的相似之处,指导朗读,读出有趣。
4、第六、七自然段:学生再自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第六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大海给予作者的乐趣、遐思的翅膀、童心,再次体会排比句。第七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还能说渔家的孩子有着怎样的心。
四、总结:大海给了我力量、给了我乐观的态度,大海陶冶了我的情操,又机会也希望同学们再去看看大海,体会大海的美好。课后自评(李广贤)作为三年级的阅读课文,我想重点应该落实在品词析句、理解感悟内容。运用的形式就是通过朗读、想象,在交流与合作中巩固知识。因此这节课在设计上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初读课文,了解特点。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会初步地概括大海的特点,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语言归纳概括大海的特点。
二、细读课文,理解特点。在学生找到概括出大海的几个特点之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到相应的语句理解特点,从而体会大海的美。
三、汇报交流,品味特点。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理解大海的美,体会大海给予作者以及对作者的影响。
四、质疑问难,感悟特点。通过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文章内涵。
当然,我的预设和生成还存在着一定距离,在实际教学过车观念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第一,生生交流的机会少,有老师带着学生学习的痕迹。
第二,教师调控不够及时,缺少教育的灵活性。
第三,教师的评价有些滞后,评价之后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第四,努力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和发现,但教师放手还不够。
五年级名师语文教案篇六
一、看图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矛与盾的图片,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兵器?(生猜)这是古时候的两种兵器:矛和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与之相关的文言文《自相矛盾》,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看到题目谁有什麽疑问?什麽是矛、盾?谁来帮助他?你说,介绍了形状。你说,介绍了演变过程。你说,介绍了材料。同学们介绍的很全面,矛是用来进攻的兵器,盾是用来防守的兵器。
二、读准确。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你来评价一下,听出了他读错的词语,评的也不错,看来你听的很认真。谁还想读?你们四个人读,一人一句。字音咬得真准。
3、师: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
4、听老师读,好吗?
5、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试着读一读。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注意断句,读出节奏和韵味。
6、师:谁还想读?不错,读出这种韵味了。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三、读明白。
生:结合注释。师:好方法。
生:多读多想。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生:联系上下文。师:不错。
生:同桌互相交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上网。师:不过咱们在课堂上不能用。
生:借助字典、词典。师:这无声的教师对学习帮助挺大的。同学们总结的方法真不少。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来自学课文。
2、大家可以一个人学习,在书上标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合作学习,不懂的地方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楚人有鬻盾与矛者,鬻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知道楚人在夸自己的盾非常坚固。(板书:盾——莫能陷)还抓住两个同音字鬻、誉(板书)来理解句意,真会学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呢?你说。你利用以前的字来记住鬻,根据意思来记住誉。方法挺好的。
5、指导朗读:谁来当当楚人,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你来。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的还不够。谁来帮帮他,应该读出夸耀的语气,你试试。你再来试试!有进步!谁再来试试?你可真会誉盾啊!
6、接着交流。你读懂了这句话(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楚人夸耀他的矛锋利无比。(板书:矛——无不陷)抓住了这个双重否定的说法,体会到了楚人的良苦用心,你学习真认真。谁来读读这句话,夸夸他的矛?你真会读书,把他的心理都读出来了。谁再来试试?尔等真会誉矛也!
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找出正确的答案。说说你对(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的理解。你是怎样学会的?老师听出来了,你根据注释抓住重点字词“或、以、陷,何如”来理解句意,很会学习。
8、师: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你说,用质问的语气。谁来质问质问楚国人?你真会读书,还加上了手势,真形象。
9、楚国人被这么一问,有什么反应呢?(其人弗能应也。)你来说,说说你是怎样学会这句话的?哦,你是根据注释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这句话的。
10、大家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此时的楚人吗?(尴尬、窘迫、吃惊、难堪、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大家积累的词语可真多!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看合适吗?(哑口无言、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洋相百出、呆若木鸡。)。
四、领悟寓意。
1、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谁来告诉他错在什麽地方了?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说话不讲逻辑,真厉害,一下子点出要害。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自相矛盾)。
2、楚国人回到家是百思不得其解,假如你是他的好友,怎样劝他改正错误呢?是啊,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看来你真是一个值得交的朋友,劝人实实在在。
3、听了大家的解释,老师明白了这则寓言就是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抵触,自相矛盾。
4、大家真厉害,轻而易举就读懂了这篇文言文。
五、配音讲故事。
老师这里有《自相矛盾》的动画,可惜没有声音,想请大家担任配音工作。大家看看表上配音的要求,跟着动画,自己试着先配一下。谁愿意来配音?大家的积极性真高,挑三位同学吧,你为楚人配音,你为买东西的人配音,你就为叙述人配音吧。
第一次配音就这么棒,下去自己好好练练,将来的配音员就非你们莫属了。
掌声送给他们,谢谢他们带我们进入这热闹的集市。
六、背诵积累。
七、拓展阅读。
大家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揠苗助长》等等,这些寓言故事都是古人写的文言文,课下,大家搜集来读读,背背,相信你一定会爱上文言文。
五年级名师语文教案篇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孙膑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正确的思想方法。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理解田忌第二次赛马的真正原因,使学生从中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同时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播放田忌进行两次赛马的动画片,吸引学生的眼球,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找出第二次获胜的原因。同时,片中人物的表情和语气也能为学生分析人物做以铺垫,并为他们的表演助一臂之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落实重点训练项目。
1、读了课题,你推想课文会写哪些内容?
(田忌与谁赛马?怎样赛马?结果怎样?)。
2、带着以上三个问题自读课文,并在问题的相关处做上记号。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3、交流自读成果,串联问题答案,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段落层次。
2、参考“转败为胜”这一成语,用自然段归纳法理清叙述顺序。
三、亲自演示讲解,理解两次赛马的情况。
1、自读课文,说说两次赛马的情况。
2、用已准备的多媒体课件演示两次赛马的情况,同时让学生板演并讲述过程。
四、深读课文,研究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
1、什么叫“转败为胜”?看着这个板书,你想问什么?
(还是同样的马、为什么能“转败为胜”?)。
2、研读第一次赛马以后田忌、孙膑和齐威王的心理状态。
(1)指导学法:
一划(表现人物心理的词句)。
二研(这些词句对表达人物心理的特定含义)。
三读(这些人物的不同情感心理)。
【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突破难点,升华感悟。】。
(2)范例引读,明确研读方法与目标。表面上是马的竞赛,实际上是人的智慧的较量。课文在写赛马这件事的过程中,把每个人物的特点刻画得很是鲜明,他们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态、语气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就来把课文中人物的对话部分再用心地读一读,读了以后看看会有什么新的认识或发现。
(3)自己研读。
3、讨论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第二次比赛田忌取胜的关键是什么?)。
4指导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五、分角度演练并评议,深化认识。
1指导合作表演课本剧。
2在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教育?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主要内容(简要板书)。
二、复述比赛的过程,特别注意重要的细节和人物(巩固上节所学内容)?
1、你是田忌,你输了,当时什么心情、表情?
2、你是齐威王,你赢了,当时什么心情、表情?还想说什么?
【帮助学生理解“垂头丧气、得意洋洋、轻蔑”等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
3、指导朗读,读出人物的内心感受。
三、指导识字写字、积累。
1、这些词语如此准确的体现了人物的内心想法,我们来写一写。
2、指导写“垂头丧气、得意洋洋”。
3、特别指导写“蔑”“赢”(反义词是:板书“输”)。
4、课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好词,让我们来积累吧。
课件出示课后积累中的十个词语,指导理解、朗读。
5、抄写积累。
【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落实基础知识,促进有效积累。】。
四、选择性练习(写一写)。
1、设想这场赛马将电视现场直播,请你当节目主持人,写一段解说词。
2、第二次赛马结束,假如田忌与孙膑再次见面,田忌会对孙膑说些什么?
3、假如齐威王得知孙膑的用计过程后,他会怎样想?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不同的训练项目提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八、作业:查找孙膑、田忌的有关故事资料,讲给同学们听。
【拓展延伸语文学习内容,将学生引入更加广阔的语文世界。】。
五年级名师语文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生对风景描写的理解领悟。
教学重点: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学生大多喜欢美丽的风景,乐于学习本课。
教法:讲授法。
时间:一课时。
一、初读感受美。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培养。
二、细读课文。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1)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是哪里?
(2)朗读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学习作者的描写和表达的方法。
(1)弄清课文的介绍顺序。
(2)欣赏课文的优美的语言。
(3)朗读的指导。
a.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形象读。
b.说一说颐和园的美。
学生当游客,自己当导游,说说颐和园的美景。
三、小结;你喜欢本文的那段描写?
四、积累迁移。
(1)本文优美的语句比较多,可以让学生做自选词句的练习。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抄写。
五年级名师语文教案篇九
1、能认识“拟、勋”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胸襟。
3、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评价任务】:
1、会读写“拟、勋”等8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了解并体会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胸襟。
3、会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
教师总结。
这是一个平凡的毛泽东,这是一位伟大的主席。
2、让我们带着对烈士毛岸英的歌咏,带着对这位父亲的理解,带着对主席的钦佩,再来读这一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总结全文。
五年级名师语文教案篇十
1.认会写会13个生字,学习“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成语。
2.理解课文内容,从“师恩”一词中体会到田老师对“我”的巨大影响以和“我”对老师的理解、敬佩和感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在自读课文时画出自身的问题,初步学习做批注笔记。
四、教学过程。
(一)解题激趣,引入新课。
1.板题。学生齐读课题。
2.师问:“师恩”是指什么?(指名说)。
生1:师是指老师,恩是指恩情,师恩是指老师的恩情。
生2:师恩是老师对我的关心和保护。
生3:师恩是指老师对我的教育。
师:师恩中蕴涵着很深的意味,同学们只有仔细地读课文,才干体会到。
1.检查预习(教师检查学生的书本,和时褒扬在书上做记号的同学,并就做规范记号提出自身的意见。)。
出示:金钥匙“阅读时,在有问题的地方做记号,比方画问号或直线”。
2.学生自由、自主读,边读边在自身认为优美的词句、不懂的词句以和有问题的地方做上记号(教师巡视、收集学生划出的词句,有选择地板书在黑板上)。
娓娓动听无心插柳柳成阴身临其境戛然而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引人入胜起承转合插柳之恩,我终生难忘!
3.小组相互交流,解决自身在读书中不懂的地方,教师提示学生在已获解答的问题旁注记号或写简短的答案。
4.指名班内交流自身的问题(对于表示好的学生,教师和时给予肯定)。
生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3:我既然这样感念田老师,为什么田老师还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阴”呢?
1.师: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中说明大家已经认真仔细地读了课文,要想把这些问题解决了,还需要细细地品读课文。
2.读1~9自然段,想想田老师爱编故事对“我”有什么影响?(指名说)。
生1:田老师的故事就像春雨一样,让我开了窍,学会了形象思维,激发了我的想像力。
生2:田老师的故事就像春雨一样,在我心中培育了文学的幼芽,使我想当一个作家。
生3:从田老师的故事中,我明白了怎样学习语文。……。
3.读10~11自然段,讨论“无心插柳柳成阴”的意思,田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生1:从这句话看出,田老师当时讲故事并不是有意培养我的,他的故事是讲给所有学生听的。
生2:因为田老师不想让作者太感激他,出于谦虚才这样说的。
4.齐读12自然段,说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意思。
生1:一棵树需要十年的时间才干长成参天大树,培养一个人才需要一百年的时间,真不容易啊!
1.再议“师恩”。读了课文以后再说说你对“师恩”的理解。(指名说)。
生1:我觉得“师恩”这两个字包括着老师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才使我成才了。
生2:我认为“师恩”中包括着我对老师的尊敬和深深的感激。
生3:“师恩”表示师生之间那种深厚的情意。
2.指导朗读。说说你认为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全文。(自读后指名说)。
生1:我认为应该用一种感激的语气读。
生2:读5~6自然段,要读得“娓娓动听”才好。
生3:还应该读出对老师的敬重之情。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用你体会到的语气读课文,比比谁读得好(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读后评议)。
学生独立完成摘录笔记,同桌交流,教师查阅后,和时鼓励做得好的学生。
六、案例研讨。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教学时,能结合“金钥匙”让学生在不懂的地方做好批注,鼓励学生自读解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个性化的问题。教师和时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用个自身的见解。
2.新课标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说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身平时积累的语言资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由于本课语言生动形象,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从开始的在优美词句下面画上记号,到把一些词句板书到黑板上,到最后的完成摘录笔记,自始至终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阅读,从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五年级名师语文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我”勇于承担责任的高尚品质,懂得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整体着手,直奔中心。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含有课题的句子。
2、读句子,明白了什么?(板书:比金钱更重要)。
3、为什么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我”是个怎样的人?在印象深的地方圈圈划划。
2、交流:
(1)“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它毕竟是停着的,责任应该在我。”抓住“毕竟”等语句,体会“我”勇于承担责任。
(2)第三自然段。抓住“便”等语句,体会“我”的诚实。
3、再读课文,感悟“诚实比金钱更重要”。
四、学习4~10自然段。
1、自渎课文,边读边想象他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
2、同桌分角色读。
3、指名分角色读。
4、评读,深入体味“我”的诚实,小红车主对“我”的信任。
5、再分角色朗读。感悟“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五、学习第11自然段。
1、引读。
2、“他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他的话”指什么?为什么?
3、齐读。
六、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2、课文如果不用“诚实和信任”作题目,你还可以什么作为题目?
3、总结:诚信是架设在人心的桥梁,是沟通心灵的纽带,是震荡情感之波的琴弦,只要人人都拥有诚信,世界将变得更加美丽。
七、课外作业。
1、阅读诚信小故事。
2、搜集诚信格言。
五年级名师语文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积累词句,丰富语汇。
2、品读重点语段,品味精妙的语言,从中感受、体验捉蝉的趣味,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重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文章结尾处“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声”的深刻内涵,能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理解。(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
师:同学们,老师准备了一段特殊的声音,一段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想不想听?(想)好,那就让我们闭上双眼,一起用心聆听吧!
2、交流感受。
师:老师注意到,同学们听得很入神,有的脸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有的似乎想起了什么往事,来,说说看。
3、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也跟蝉声有关。(板书:30捉不住的蝉声)。
二:自主阅读,品位文本。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师:我们湘乡有句俗语——“读白眼文”,意思就是有的人读完一篇文章后,根本不知道自己读了些什么。你愿意做这样的“马大哈”吗?(不愿意)既然如此,就请大家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认真地把课文读一遍。
课件出示问题。
(二)、交流读书体会。
师:读得真是认真,半天也没抓着一个“马大哈”,相信大家对于老师的两个问题已经胸有成竹了。
1、出示第一个问题:是什么令年过半百的作者回忆起儿时的捉蝉趣事?
师:你从文中找到答案了吗?跟大家读读,要读出味道来哦!
(生读,课件展示所读内容)。
生评(在评价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出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师:正是这突如其来的蝉声深深地吸引了作者,令作者想起了童年捉蝉的一幕幕。
板书:听蝉——想起童年。
2、出示第二个问题:你体会到了作者捉蝉的那份快乐吗?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把你的感受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
交流的过程中,课件跟踪播放学生读到的片段,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出捉蝉之趣(包含捉蝉时的乐趣、捉到蝉后的乐趣)。
小结:
板书:捉蝉——其乐无穷。
是啊,这么有趣的经历怎能不让人怀念童年呢?因为。
学生接(课件同时展示):这些愉快的音符太像一卷录音带,让我把童年的声音又一一捡回来。
3、出示第三个问题:捉蝉带给了作者无尽的乐趣和美好的回忆,可文章结尾处却写道“捉得住蝉,捉不住蝉声”,言语间似有一丝遗憾。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总结学生发言:是啊,笼中的画眉为了自由宁肯选择死亡,被关在铅笔盒里暗无天日的蝉又怎会吟唱自由的赞歌呢?自然的美是需要自然呈现的。
(课件出示“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声”)。
板书:悟蝉——美是自然呈现的。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美好的回忆,说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吧!
待学生交流完后课件展示,总结全文: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的声音是五彩缤纷的,让我们也像简贞阿姨一样,竖起自己聪慧的耳朵,睁大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去聆听,去关注生活、关注大自然吧!
五年级名师语文教案篇十三
1、懂得什么叫启事,写启事的作用。
2、会写常用的招领启事,归还启事等,懂得启事的书写格式。教学重点:学会写启事
写招领启事的注意点与书写格式
1、出示“招领启事”,说说这则启事“公开说明”了一件什么事?
2、写招领启事有哪些要求?为什么物品的特征不要全写出来?
3、说说写招领启事的书写格式。
招领启事
我在操场上拾到十元钱,请失主到我处认领。
红星小学 王小刚
6月1日
1、根据课后题1(1)写招领启事。
2、集体评议。
3、修改誊抄。
启事的种类很多,但格式基本相同,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写一种“寻物启事”。
1、读“寻物启事”,说说寻物启事有什么作用?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写“寻物启事”?
2、写“寻物启事”要写明什么内容,注意什么?
3、写“寻物启事”与“招领启事”有什么异同点?
1、根据课后题1(2)写一则“寻物启事”。
2、评议修改。
3、誊抄在作文本上。
1、请按照下面的内容写启事。
(1)四(2)班陈亮同学在学样游泳池边拾到一件衣服,希望找到失主,归还原物。
(2)学期即将结束,学校体育室在整理器具时,发现少了两只篮球,希望忘了归还这的班级速来归还。
省略
五年级名师语文教案篇十四
2、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一、文学常识。
——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时应举及第,年仅14岁,尚是一少年,但因才华外露,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27岁那年到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律诗8句分4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根据每一联的作用,分别称为“启、承、转、合。
二、读。
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县的县尉。蜀州,在今四川省。
四、赏析。
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起:首联,破题,交待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起:就是开头,首联。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即交待题目当中的主要因素。辅:辅卫三秦:长安附近关中一带的地方(点出了送别地点。)风烟:风尘烟雾(点出送别时间:早晨)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个渡口(点出了行人将要去的地方)“远远望去但见四川省一带风尘雾霭中苍茫无际。”
2、首联描写了那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城阙三秦风烟五津。一近一远,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3、诗的开头明说离别了吗?说了些什么?——没有,描写了这两个地方的形式和风貌。现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诗人与好友杜少府站在长安城下,抬头看看长安城,再张望一下蜀州的方向,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那送别的情意就自在其中了。
4、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的问题,诗人站在长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不能。类似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
5、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承:紧承上联所描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离别意:离别的情意;与君离别意:我和你离别的情意宦游人:为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古时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成为游士或游学,离开家乡到异地做官称游宦或宦游)作者意在告诉杜少府此时我和你一样难过,但因为我们同是宦游人,命运相同,这次分别是别中之别,这两句诗很自然的把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写出来了。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名句)——五六句笔锋一转,转而去安慰即将远行的友人。转:颈联,强调在内容上要改变描写方向。(这一句往往就是名句)海内:四海之内,指全国比:靠近,挨着。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即使在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这既是对杜少府的安慰也是对他的一种赞扬(点拨:知己)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志趣,是真挚的友情得到了升华。
7、“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合:尾联,回应题目,回应标题。无为:不要,不需要歧路:分别得路口沾巾:挥泪告别(人哭了,就要用手帕拭泪,于是沾巾就可以用来代替哭泣。这种字眼叫做代词或代语)。
8、回顾全诗: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劝慰他的朋友杜少府,但他不是一上来就劝他不要过于伤感。而是先用环境描写勾画出一个真实的送别画面,又表示自己和他一样都是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因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道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委婉写来,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一定可以排解了。
小结:
这首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送别诗所有的缠绵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的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
课后作业:
1、课后搜集有关初唐的诗歌加以分析比较。
2、背诵全诗。
五年级名师语文教案篇十五
1、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左右结构的字的特点。
2、通过练习,把左右结构的字搭配得当,书写正确、端正、匀称。
3、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
一课时。
一、复习正确的写字姿势
1、同学们,谁能说说正确的写字姿势是什么样的?
(身体坐正,脚平放,注意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眼睛离桌面一尺,胸离桌边一拳)
2、一起做一做
二、导入新课
三、学习新课
1、出示“松”
(1)请学生注意观察这个字左右部分在米字格中的位置,指名说。
(2)教师相机介绍:书写左右结构的字,应使左右两部分的长短、宽窄、高低适当,搭配合理。
2、各学习小组讨论其余的字
四、学生练习
1、学生临写,师巡视。
2、展示学生作品,指名评议。
五、巩固练习。
六、师根据学生练习情况总结。
七、了解书法文化常识:学会读帖。
五年级名师语文教案篇十六
1.我能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我能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解决办法预设1.“兵教兵”的方法,反复教读,或者教师适当引导2.借用工具书。
3.读课文,找关键语句,小组交流。
教学流程集体备课个人二次备课。
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海》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徐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齐读课文题目。
二出示学习目标:小黑板(见上)。
生默记目标。
三出示自学指导:。
(一)自由读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用横线勾画生字,有不认识的字词借用工具书或请教同学。
(二)同桌互读,把语句读通顺,比谁读得流利。
(12分钟后比谁会写、会读、会说,抓住机会哟,看谁最棒)。
四先学。
1.学生自学,读书思考问题。
教学流程集体备课流程个人二次备课。
2.教师巡视,监督每位学生都投入学习。
五后教。
(一)比读生字词语。师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后进生)。
奔赴间隙澎湃潮汐遐想前仆后继……。
1.不会认读的兵教兵2.齐读。
(二)比写生字。
1.交流怎样记住它们。
2.随机抽取易错字词进行听写,如有错在组长处再听写。
(三)比读课文。
小组赛读,生评价读的情况。
(四)比谁能说。
1.指明反馈,其他可补充。
2.齐读板书。
五当堂训练。
1.写小字,比谁写得又准确又规范。
2.评价书写。
板书设计。
1.看海。
奔赴间隙澎湃潮汐遐想前仆后继。
山上。
山下(沙滩上)。
高潮。
教学反思。
备课组成员签字。
组长签字。
分管领导签字。
五年级名师语文教案篇十七
1、通过品读,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鼓励学生大胆模仿并创作诗歌。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蕴涵的深深母爱。
教学难点:1、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创作诗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板书:做 故乡的蘑菇
听 故乡的声音
斗笠 感 故乡的温暖
闻 故乡的芬芳
戴 故乡的明月
1、同座的为一组 再读课文,一个读一个听,说说自读后或者听后的感受或者疑问。开始!
a 、读 b 、指名说自读后或者听后的感受或者疑问.
2、师小结: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知道你们刚才认真读了,也认真听了。是呀,“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今天这节课很多地方我们会用到这一方法。
1、讲解第一小节 (1)学生自由读诗)(2)这一小节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浓浓的母爱?(走到哪里,你都是故乡的一朵蘑菇,娘在梦里也能看见你挺直的身影。)
(3)从这句诗中你体会到了母亲怎样的心愿?(希望孩子在外能身体健康,堂堂正正做人)
(4)你能将自己的感受朗读出来吗?(指名朗读)(5)师评价
(6)朗读技巧指导: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它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还能提高艺术鉴赏力。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只要用心体会作者情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就能读出作者的感情。
2、小结学第一节的方法。(出示)齐读:(1)自由读诗 (2)找出小节中最能体现母爱的句子。(3)你体会到了母亲怎样的心愿?(4)将你的感受通过声音的变化朗读出来。
3、运用以上方法学习以下(2——5小节)中自己喜欢的小节。然后小组合作学习。
1、讨论:本诗为什么以“斗笠”为题?(一物寄情深)老师提示:伞、碗……
2、说一说:生活中哪件事物令你想起浓浓的亲情?
(每天的营养早餐、整洁舒适的卧室、凝聚爱心的药丸、温暖贴心的毛衣……)
3、交流: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
4、喜欢整篇课文的同学请你们一起大声地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吧!
能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吗?(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结构美和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想象美。)
5、小结全诗:这是一顶特殊的斗笠。戴上它,孩子在异乡能听到故乡的声音,感到故乡的温暖,闻到故乡的芬芳,望见故乡的明月,其实这都是来自故乡母亲的爱。
6、你们想把母亲的爱读出来吗?(想)那就请你们一起读吧! 7、评价。
提示:(假如你就是那“孩子”,会用什么样的诗歌来回答“母亲“呢?有兴趣的同学可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自创诗歌,用文字的形式告诉老师吧!)(拓展延伸)
1、学生创作诗歌。 2、展示作品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斗笠》这首诗。它是特殊的斗笠, 不舍;是牵肠挂肚的思念;是圣洁无私的母爱。让我们大喊一声:“妈妈,我爱您!”来表达我们对母亲的爱吧!
板书:
做 故乡的蘑菇
听 故乡的声音 乡情
斗笠 { 感 故乡的温暖 }
闻 故乡的芬芳 母爱
看 故乡的明月
五年级名师语文教案篇十八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拓展思路,选取一件给自己以启发的事情,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写出一个100—200字左右的片段。师生结合习作评价表,就主要训练点进行共同评析。
按要求写出一个给自己启发的故事片段。
一是如何引导学生选取合适的事例,二是在评改中指导学生如何按要求写好片段。
师准备简单的ppt课件,学生准备好黑色笔、红笔和原稿纸。
一课时
一、导入:(1分钟)
师:生活是一本书,善于读这本书的人,可以得到很多启示。今天,我们就来写一件给自己以启发的事情,为生活这本大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吧!
二、温故知新,审题,自主汇报习作选材:(6分钟)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本组所学课文,看看四位优秀的作家从哪些事情中得到怎样的启示!请说一说,看表格中空白处该怎样填。(出示ppt)
《钓鱼的启示》——作者钓到一条大鲈鱼,还未到开放捕捞时间,父亲坚持让作者把鱼放回湖里——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设法赶制毛衣实现梦想;举办别致的时装展——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中也是这样。
《落花生》——一家人在收获节时议论花生——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
《珍珠鸟》——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过程——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同学们,在你们自己的丰富多彩生活中,有哪件事情给你的启发让你至今印象深刻?先自己思考一分钟,再跟你的队友们探讨两分钟,接着老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分享成果!
板书:生思考时师板书“生活的启示”,然后生汇报,师板书。
三、引导、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并选择写作题材:(5分钟)
生活中,同是一件小事,有的人无动于衷,有的人就从中获得了启示,这是因为他善于联想,思维活跃。一时联想不起来没关系,老师来帮帮你,请看大屏幕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点儿礼物(出示ppt)
你苦练书法,有一天,你的书法作品获奖了,此时,你明白了。
那次踢球,,我明白了。
那场篮球赛,,我明白了。
妈妈让你独自去买菜,你,这件事让你明白了。
记得那年学骑自行车,你,这件事让你明白了。
在你身边肯定还有很多“小事中蕴藏大智慧”的例子,静下心来想一想,选择其中一件,按要求写一个片段。
四、自主习作,写一个片段。(10分钟)
题目:一件给我启发的事。如果能自己拟一个更贴切的题目,那就更棒了!(ppt呈现)
生:取出原稿纸和黑色笔,写作片段。
师巡堂,重点指导学困生。
五、师生点评并给出修改意见(12+3=15分钟)
片断练习评价表
作者习作题目年月日
评价项目
分值
(100分)
自评
组内同学评
教师评
总平均分
(100分)
1、拟题贴切,有创意
10
2、有条理地将事情写完整,能有意识地详写要点。
40
3、善于联想,并能用一两句关键词句表达所受到的启发。
30
4、语句通顺,用词准确。
10
5、书写规范工整,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0
一句话点评(作者本人、同学、老师均可在此留言)
请学生取出综合评价表,参照综合评价表点评学生作品:
1、学生小组互评(5分钟)
2、代表上台评:(10分钟)
随机选择几个个合作小组的几篇代表作,师生合作点评。主要就表中的评价项目的第2、3两点来点评。可请小组派代表上台评,学生评完后老师点评。
优秀的作品,将发表在下周的第一期《五三之声》班刊“经典片段”一栏中。
2、点评教师作品:(3分钟)
呈现教师的随堂作品,并按例请两三位学生点评。
六、小结,布置作业:(2分钟)
小结:生活往往用“启示”的方式给我们以馈赠。善于积累,善于思索,善于总结,我们也因此不断地成长。请同学们继续修改并完成这篇习作,写出得意之作,向班报编辑部投稿。
作业:课后继续修改并完成整篇习作,明天交。
五年级名师语文教案篇十九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了解关于人类起源的美丽传说,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4、继续学习抓住重点写作的方法。
通过了解关于人类起源的美丽传说,学习抓住重点写作的方法。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小故事。
1~2课时。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我们都是人,但你们知道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吗?(是从猿猴变的、是女娲造的、是上帝造的、是神创造的……)对于这个问题,古往今来,有神话的回答,也有科学的解释。那么,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人是如何诞生的呢?这归功于一个叫女娲的女神。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我国古代神话的魅力吧!出示课题《女娲创造人类》,齐读。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段落的序号。
2、课件(或小黑板)检测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
3、分小组读课文。
1、出示女娲挂图。这儿有一幅女娲的画像,美不美?我们也可以将她画得更美,传说中女娲是一个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和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让我们一起步入神话的殿堂,走进“女娲创造人类”的故事。
2、同学们随着音乐轻声朗读课文,读完后提出不懂的问题。指名提问,有三到四个问题后,让同学们主动回答一下,再接着提问,接着讨论回答。注意: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课后一题,进行分析解答。
3、那么课文中作者又是分几步展开叙写的呢?
分三步:
(1)女娲为什么造人?
(2)造人的方法是什么?
(3)怎样让人一直生存下去呢?
分四步:
(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2)女娲是怎样造出第一个人的?
(3)怎样才能造更多的人呢?
(4)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教师:我觉得两种分析都对:一是概括分,一是具体分,我们暂且按第二种分法吧。谁能回答这四个问题呢?(课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回答。)同学们跳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并用喜爱的符号勾画出来,再全班交流自己学习的收获。
老师也有两个问题,我们共同探究一下。(可分组讨论。)
第一个问题:女娲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作者又赋予她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她又是一位母亲的化身,女娲创造了人,使她得到了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忙碌、疲倦的身影,正显露出一位的母亲勤劳、智慧、伟大。我们姑且把她视为一个“人”吧,说说看,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指名说,教师相机板书。(是一个神通广大、勤劳、大公无私、感情丰富、充满爱心、有智慧、极其聪明、手非常巧、慈祥……)
归纳:就以《女娲创造人类》为例,它借助想象的翅膀,全文洋溢着一种喜悦感。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二是女娲创造人类成功的高兴、安慰与满足。借助想象的翅膀,女娲这个核心人物变得非常鲜明:她是神和人的结合体。她有想象中的神才具备的非凡创造力,也有人类的许多美好品质,如质朴、勤劳、充满活力和智慧等。从中我们也明白神话故事的情节是虚构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这种大胆而奇特、合情又合理的想象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神话之所以有永恒的魅力,就是因为它文学性、艺术性、趣味性、思想性强,对我们有教育意义。
1、我们的想象力是建立在见多识广的基础上的,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想象力,就要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让我们放眼古今中外,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表现远古近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关于人类的起源还有一些美丽的传说,课外去找一找,读一读。教师推荐阅读《伊甸园里》,请同学们说说同样是神创造人类的神话,中西方有没有区别。
2、神话既然是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我们也可以对它的故事情节进行大胆的改造,请对课文的某一部分进行合理的想象,或许你的想法更高明,更有吸引力。指名交流自己的想象。
五年级名师语文教案篇二十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有一篇课文《落花生》,它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洗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
2、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
1、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只是示例教学。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就如《落花生》这篇课文我认为教师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教师可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同时,新课程理念(二)提到的关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
炫耀自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毕竟还是有果实的。那些只炫耀自己,只满足自己,没有果实,丝毫不贡献的主儿,大概许地山连提也不愿提到它们。也许,落花生的默默奉献并没有要以此贬低别的什么,甚至由此引起纷争、斗争,它也许只要我们品尝它,而不要我们去拿它跟别的植物比较。所以我们如果把这种奉献扩展到人际关系的斗争、社会的贡献,甚至到增加许多道德、伦理的内容进去,那就违背了作者的原意。
《落花生》没有要我们把它的哲学当作工具,而只是讲了一种人生的意义,传达一种极高尚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又是那么一种极普遍的植物--花生,那么一块极普通的闲地,普通的父亲母亲,普通的故事所产生出来的。一切都是那么通俗。课文重点是在深入理解文章说的几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种“东西”只会炫耀自己,哗众取宠,而无真才实学,外表好看心灵却不美,对别人、对社会没有好处,甚至有害,那绝不是美的、有价值的东西。
2、我认为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把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全文思想感情。另外,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具体步骤如下:
(1)、课前,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学生可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获知,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课本p48页插图,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
(2)、课堂教学中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重点从父亲说的这几句话中领悟到做人要做具有花生这种品格的人。
(3)、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明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教师要注意三点:一要保证学生个体进行充分阅读、思考和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的时间。二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要对作者的立意有所了解,取得认同。三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用不同方式表述自己的见解。
(4)、“分清文章的主次”是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5)、比喻手法所能体现的总是事物的某一方面,而不是事物的所有方面,所以有句名言说:“比喻总是跛足的。”比较也是一样。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非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父亲说那段话的目的,不曲解课文的本意。
1.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讲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好处,教育学生懂得不要只讲体面,只求外表美,应该做一个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2.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借助具体事例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4.学会生字新词句。
5.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年级名师语文教案篇二十一
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一定的任务或目标,采用一定的学习策略,阅读文章、观察生活、妥善表达,独立提取知识、总结规律,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
随着探究性学习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堂,如何实施有意义的探究性学习成为研究的热点。对探究性学习的操作过程、心理特点、实施环境等问题的研究确实起到了理顺操作思路、明确实施过程的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笔者还是发现了这样一些问题:把探究和接受对立起来,单纯引导学生探究,忽视了教师的传授;布置探究题目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课堂只用来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过分强调自主,忽略对学生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帮助。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恐怕是因为没有理清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关系、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的关系、自主探究和教师引导的关系。
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多种多样,每种学习方式都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就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因此,倡导探究并不意味着排斥接受,探究和接受是相对的,但不是相对立的,两者相辅相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互相补充。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接受,接受的过程中也有探究。接受是探究的基础,有意义的接受和探究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石钟山记》一课中,某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体现了苏轼的哪些精神品质?学生回答说他敢于大胆怀疑前人的结论。为了使探究深入,老师补充介绍了郦道元的身份、成就,于是学生在思索之后有了下面的探究成果邮道元是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对地名的考证是很有权威的,苏轼仍然不盲从,由此可见苏轼敢于质疑、勤于实践的治学品质。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给予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提供了把手,学生在接受的同时将探究深入下去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并不排斥对知识的获取和掌握,相反,它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去获取更广更多的知识,它强调的是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明确了探究的含义、理顺了探究和接受的关系,我们再来考虑指导学生深入探究的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主要特征。什么样的任务能取得撮佳的驱动效果呢?学生在走进文章之前是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经历体验的,因此探究任务不能是零起点的,应在学生已知已有己会的基础上确定,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为起点。以己知为基础,探究的思维力度更强,而思维力度;恰恰是学生探究的内驱力,能够让学生精力更集中,更容易进入高水平的思维状态。还以某教师执教《石钟山记》为例,整节课的探究层次如下:
1.文中作者主要探究了什么问题?
2.是什么引起了作者探究的兴趣?
3.文中写到了古人的两种说法,都是谁的?
4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5.苏轼考察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6.你认为李渤可笑吗?作者为什么耍笑他呢?
7.文中体现了作者的哪些精神品质?
8.在这次探险之旅结束后,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
1-8的探究层次体现了非常清晰的教学顺序,探究题目的设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在这些题目的引领下,学生的探究能够环环相扣、逐层深入。但是,教什么的前提是学生已经会了什么,这个探究层次的设计关注到了教学顺序的科学性,却忽略了教学起点的合理性。对高中学生来说,前五个问题结合注释完全可以自主阅读解决,零起点的探究问题对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价值不大,反而会消耗学生的精力,消磨他们的斗志。第6、7、8个问题是整节课的着力点,但一步一步地搭台阶搭到这些问题的时候,课堂时间己经过了三分之一,学生探究的劲头明显不足。如果注意到了探究的起点问题,学生探究的热情恐怕会更高。
探究的方向和方法可以由老师限定,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定。在学生还没有养成探究的习惯、没有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之前,老师要帮助学生选定探究的方向,至少要帮助学生调整探究的方向,而且要在探究方法上提供尽量全面的帮助,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找到方法,循序渐进地由教师限定逐步过渡到学生自主选定。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不能单纯地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例如在《荷塘月色》一课的设计中,某教师先让学生交流初步阅读的感受,然后利用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选题探究,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后,选定了八个题目:
1.浅析《荷塘月色》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2.对旧教材删改原文的看法。
3.分析《荷塘月色》中我的形象。
4谈《荷塘月色》比喻手法的使用。
5.谈《荷塘月色》叠词使用的效果。
6.《荷塘月色》炼字艺术例说。
7.谈《荷塘月色》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8.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
选定题目后,老师详细说明探究方法,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写鉴赏文章:
1.探究情感要先找出文中直接或者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了解到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还不够,还要进一步考虑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引起情感变化的触发点是什么。写分析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扣紧原文。
2.探究语言特点首先要找出有特点、有味道的语句,然后把这些语句分类,发现共同点,再逐句分析表达效果。写赏析片段不能空说、空评,一定得用具体的词句作例子来支撑观点。
3.分析别人的评价文章,要在论点、论据、论证上下功夫,依据原文看他的观点、例子、论证方法是否站得住脚。自己要有明确的观点,不能被别人的看法牵着走。
最后,老师批改学生阅读探究后写成的分析文字,根据学生的写作内容分成“情感分析”,“语言分析”“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三个组,课上交流三个小组的赏析文章,并由各组派代表回答同学提问,大家共同讨论后得到探究结果。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探究方向是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学生自主选定的。在选定方向的同时,教师还明确了探究的方法,这样的探究过程给学生以后的选题探究提供了参照,学生在操作实施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方法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一些探究方法,整个探究过程自然顺畅。
从上面的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与成人的科学研究是有区别的,它更强调探究的过程,强调让学生通过探究过程去参与、体验和掌握探究的方法,因此对方法的体验和把握比探究结果的得出更加重要。换句话说,我们在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是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过程的推进中构建学生的探究意识,并不是真的要学生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学生开始使用的万法可能不恰当,但在教师的帮助下,他们可以边实践边思考、修正,最终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法。因此,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探究方法应该正是学生探究这个问题所需要的,能够支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践,其操作性越强越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探究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如何使之深入下去呢?对于课内合作探究来说,教学环节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具体体现,巧妙的教学设计能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让他们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探究,良好的探究过程也往往可以带来良好的探究成果。我们可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采用以下手段:
1.开展批判性阅读,激发探究的欲望。批判性阅读是一种强调思考、评析的阅读方法。它是构成自学能力的核心因素,也是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标尺,是深入学习、研究和不断进取的基础。真正有价值的阅读,应该是积极进取的,这就需要读者独立思考,通过批判与扬弃逐步获得真知,而不是人云亦云,全盘接受。中学生可能不了解批判性阅读的概念,但他们有批判的欲望,这种批判也符合正在发展中的学生的心理变化,能够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欲望。
在《胡同文化》一课中,某教师抛出了这样的探究题目:“我想问问各位,读过文章之后有什么感受,或者发现了什么问题?”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进入了活跃的思维状态,有人发表见解说:“我认为文章完全可以从‘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文化’写起,前面的内容和题目没有关系,和后面的内容也没有什么关系。”
学生的观点只是一种直觉的判断,但这种直觉的判断往往能引发他们探究求证的强烈愿望,使探究在兴奋的心理状态中展开。对作者行文思路的批判激发探究的起点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根据课情和学情来确定。对于知识功底比较好的学生来说,我们完全可以把前五个间题作为预习题,课堂探究从第6个题目开始,让学生的探究有较强的思考力度。
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这个问题就成为他们走进文本的切入口,在用心阅读、品味后,学生理解了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关系,掌握了文章布局谋篇的技巧。因为学生整节课都在验证自己的观点,为自己寻找论据,因而对文章的阅读细致而深入,探究在沉稳的情绪氛围中逐步推进。
2.采用多种训练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的思维状态是探究走向深入的重要保证。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呢?新鲜的训练方法常常能事半功倍。新鲜的训练方法能够让学生觉得新奇、有兴味,进而激发深入探究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思考、乐于表达。笔者曾尝试过以下几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设计情境。在《将进酒》一课中,请同学们聚焦在李白和朋友一起饮酒的情境,想象一下,李白当时会说些什么。要了解李白会说些什么,首先要了解诗歌里写了些什么,这个情境推动学生品味词句、探究思考,进而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仿写练习。在《项脊轩志》一课中,用《醉翁亭记》和《陋室铭》的内容和情感拟了两句话,让学生仿写假醉翁之亭欧阳绘山水相映表放情林木之乐意托鄙陋之室禹锡寄仙龙之说议淡泊修业之洁志。
仿写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文章主要内容和情感的过程,这一设计使探究不着痕迹地深入下去。学生写出了借项脊之轩震川叙三世遗迹言人事变迁之悲情的语句,这就表明学生把握了文章忆往事、言悲情的内容和情感。
(3)填空练习。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中,设计了这样的填空练习:这是一个_________的梦。
设计这个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探究诗歌所写梦境的特点,要求学生阅读诗歌第2段,填入词语后结合诗句解释分析。
学生发表见解后,再给出新的探究题目梦是心中想,李白写这样一个梦,传递了他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他怎样的慨叹?学生的探究结果是这样的作者借梦的无常写出了人生的无常,借梦的瞬息万变写出了人生的起伏变化,他渴望的宫廷生活忽然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个梦打着李白长安三年的生活印记,是李白人生探索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李白人生的巨大落差。学生的探究成果说明了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成功的。
探究的目的不只在于探究结果的展示,还在于教师能够在探究过程中给予学生思考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上三种训练方法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展示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学生的探究成果在学习过程中借助师生交流、生生交流逐渐完善,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较大帮助。
4.引入评论,增加探究的力度。探究的方向确定以后,还要注意把握好探究的着力点。我们可以用引入评论的方式来突出着力点,增加探究的力度。例如在《项脊轩志》一课中,我们可以引入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姚鼎对归有光散文的评价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这句话是说归有光善于选择平常小事、平凡场景,用平淡的语言来表现情感,文章少雕饰、尚自然,少约束、尚闲散。引入评论后,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寻找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不要紧之题和不要紧之语,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学生交流阅读发现的过程就是不断深入文本的过程,在评论的带动下,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冲动,感悟新鲜独特,而且有了相当的深度。
应该说,引导探究深入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使用手段的法则是有利于营造探究的良好心理氛围,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具体的手段可以根据课情和学情不断创新,而且要努力做到常变常新,以保证学生的探究状态和探究成效。
在课堂上呈现探究成果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发光体,保证学生探究热情的持续。探究成果的`呈现方式也是多样的,读、说、写都是很好的方式。
把自己的探究结果读出来,这是比较感性的呈现方式,学生为了更准确地将探究成果展现出来,就会尝试使用一些诵读技巧。诵读容易创造交流感悟的气氛,让其他学生在对诵读的思考、比较中重新审视、修正自己的观点,使探究结果更成熟、更准确。
说出自己的探究结果或心得体会也是常用的方法。有人说,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发言时的精神状态和遣词用句都是他们探究成果的外化,教师能够借助学生的外在表现发现问题,从而匡正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探究结果。在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清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听众也可以边听边思考、鉴别,在说出来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在贡献自己的思想,而不只是借用思想。
写出鉴赏文章是比较高水平的呈现方式,好多学生能说得清楚,但落实在文字上却显得艰涩,这是因为从思想到文字还需要一个整理的过程,如果学生每次都能够将探究结果形成文字,那会对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
在整个课内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示范、引导、矫正、评价的作用,使探究整体推进,帮助学生真正养成探究习惯、鼓励学生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探究方法、支持学生将探究进行到底。这样,探究课就变成了没有终点的课,探究就变成了一个不断延续的过程。
一节课很难把一个问题探究清楚,我们还要把探究延伸到课外,将短期探究学习与长期探究学习相结合、课堂合作探究和课外个人独立探究相结合。长期探究和课外个人独立探究是以课内的探究成果为基点的,是短期的课内探究的延伸和拓展。
怎样实现课内合作探究和课外个人独立探究的融合呢?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和布置开放式长作业的策略。
例如一位教师在《祝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使用了网络课件。网络课件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两部分。课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这一问题。教学顺序如下:教师发布关于作品主题的几种不同观点,让学生在网站上通过投票来分组,然后在网络论坛里发帖子讨论,最后在论文栏里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在探究过程中,各组的版主把本组论文保存到与教师共享的文件夹里,版主发言时再把它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同学和老师边看边听,以助于理解,加深印象。课后,教师把各组论文上传到课件里,以保存学生智慧的结晶。在这节课结束后,如果学生还有想法,可以继续登录这个网站的留言板,表明自己的见解,教师和其他同学再给以回复,如此循环下去,这个《祝福》的网络课件就超越了时空,成为师生研究《祝福》的永久阵地。借助这个网络课件,学生以课内的探究成果为基点继续进行课外的个人独立探究,使对《祝福》的长期探究得以实现。
布置开放式长作业也是使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有机融合的好方法。所谓开放式长作业就是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探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探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探究活动,用几个月到半年时间完成探究性学习作业。例如在新词语的使用情况调查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新词语的基本特点、形成原因、主要来源、使用人群等问题,要求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搜集新词语并按一定的标准分类。一个月后,学生共同交流搜集、整理的情况,并进一步探究新词语是否具有生命力、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和使用新词语。在这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课外独立探究是由课内合作探究引发的,学生探究的热情很高。第二次课内探究又是在课外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外探究为课内探究的深化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开放式长作业的效果显而易见。
课内合作探究是对探究方法的体验,课外独立探究则是对课内所学方法的应用和实践。两者有机结合,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感受会比较全面,因而也更有利于培养探究的思维习惯。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其评价内容的丰富性。评价内容涉及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探究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学习成果。单就学习成果来说,其形式也是多样的,如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次主题演讲。丰富的评价内容需要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使评价能够促进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教学策略的制定是一项系统考虑各个教学要素,总体上择优的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工作。语文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制定怎样才能更加科学、完善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可以说对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探究永远没有终点。
五年级名师语文教案篇二十二
1、启发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动脑思考,大胆地提出问题。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3、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心。
搜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读书时遇到的,也可以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师:课文中说,童年是在一串串问号中长大的,我们也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吧!
师:我们可以提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提读书时遇到的问题,或者是你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要求:在提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把问题说清楚,说完整,声音要洪亮。
1、在小组内提出自己的问题,小组成员互相解答问题。
2、向全班学生提出在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3、在提问解答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发言,即使纠正语病和错误读音。
让学生观察生活,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1、找资料。
2、去图书馆。
3、问老师。
4、问家长。
5、上网查找。
五年级名师语文教案篇二十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写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的善教和莫泊桑的勤学。
抓住人物的语言感受福楼拜的善教和莫泊桑的勤学。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听写。
2、交流人物资料。
三、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
1、几次拜师?分别在哪里写到?
2、简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学习第一次“请教”
1、自由读2——5自然段,看看莫泊桑怎样请教的,福楼拜如何指导的?
2、通过莫泊桑的话体会他的困惑到底是什么。
3、抓住福楼拜关键的话“功夫还不到家”,品味大师第一次指导的针对性。
4、福楼拜认为怎样做才能使功夫到家呢?体会福楼拜就是指导莫泊桑在观察方面肯吃苦,勤练习的。
5、感受莫泊桑“万般无奈”的心情及困惑。
五、学习第二次“请教”
1、抓住人物的语言特点,感受福楼拜的善教。
2、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六、小结。
五年级名师语文教案篇二十四
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乡之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3、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念,进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摇花乐。
难点: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1、 学生预习课文。
2、 根据学生家庭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童年是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琦君,走进她的美丽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吧!
板书课题 7*桂花雨
1指名读“阅读提示“
2指名说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 指名说。
1、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看看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画出有关的词句。
2、 有感情地将你找出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3、 重点品味摇花的乐趣。
为什么说“摇桂花”对“我”不说是件大事?理解 “总是”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自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
指名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
指名说说想象的情景。
再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老师相机指导)
齐读。
1、 反复读读“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和同桌讨论一下对这句话的理解。
2、 指名说。
3、 联系整段课文,由“可是”体会到什么?
4、 浏览全文,找找理由说说,你认为家乡桂花香还是杭州桂花香?
5、 品读,体会家乡桂花的香。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 哪个字突出地说明桂花的香气呢?
(2) 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
6、 杭州的桂花香,找出相关的句子。
8、 指名说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 ,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了她全部的生活。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的什么可以替代它吗?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9、 而母亲的这种情感,这份情怀,无疑也感染了作者。体会“于是,我又想起了我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10、 小结。(板书 香 思 乡 浓)
1、 把喜欢的句子,段落背诵,抄写下来。
2、 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620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