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好的教案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且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包括多媒体教具、实验器材等。通过学习这些教案范例,可以更好地了解教案的编写原则和实施方法。
想北平高一语文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在整体感知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品味课文的语言,进一步积累和掌握品味散文语言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品出课文语言特有的情感和风味,积累掌握品味语言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这些方法灵活地品味语言,品味时如何唤起学生的主体体验。
教学设想:
1、根据单元训练目标(第三册第三单元)来确立本文的教学目标。
2、根据课外读物的特点,确立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3、本着让学生体验的原则,将背景知识对品味语言的作用放在课文的后半部分。
4、因为本文是抒情散文,教师的的课堂用语尽量要文学性强一些。
课堂流程。
师:我们一起来背诵两句诗,我说前半句,大家接后半句,露从今夜白——。
生(齐答):月是故乡明。
师:举头望明月——。
生(齐答):低头思故乡。
师:从古到今,人民对故乡总怀着特殊的想念,那么老舍是怎么想北平的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大约5-——6分钟)。
老师板书:想:想念。
师:通过朗读,我们也许可以发现本文直接点明题意的语句是?
生(一致而又非整齐地):“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师:我们一起来将这一语句细细品味一遍。
师:如何品味散文的语言呢?我们围绕着黑板上的提示一起来议一议。
品味语言:分析写法。
抓关键词。
朗读吟诵。
联系背景。
首先我们要注意语句中含有什么写法。写法含义很丰富。比方有表达方式;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有修辞手法;有其他手法。比如类比、比如用典故等;然后要注意寻找语句中的关键性词语;不仅要追实词,还要注意虚词;而朗读吟诵则要贯穿品味的始终。注意哪些词语要重读,并注意节奏和语气。
师生共同:“落泪”。“真”。
师:“落泪”表明这种想念是含泪动情的想念;“真”,表明这种想念程度之深;“呀”,这一表感叹的词,增强了抒情意味。使想念之情,显得亲切动人。那我们又该如何将这一句话朗读出来呢?从节奏上,宜快些,快中有慢,“真想念北平呀”读得慢些,“落泪”与“真”重读。
我们按照刚才的分析来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这次朗读明显注意了重音与停顿,感情表达明显到位了。
师: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品味本文语言特有的情味。自己挑一处最喜爱的语句进行品味。
全班同学开始静静地独自阅读寻找。过了一会,教者看到部分学生只看,未作笔录。
师(提醒):为了避免发言时遗漏交流内容,每个同学要注意在需要评析的地方作记号和笔录。
学生开始做记号。又过了1分多钟,看见有些同学只静静地看,不出声。
师(继续提醒):“既是玩味又要朗读,所以就要出声,把脑中所想读出来。”
大多数学生就出声朗诵。少量同学轻声朗读。全班差不多都在吟诵。
又隔了大约2分钟。
师:接下来四人一小组交流品味心得,定一个相对统一的语句,集思广益进一步品味。由专人记录,专人发言。并且试着把找那个句子读出来。
学生按照要求四人一小组交流。师巡视。发现合作不够积极。
师(继续提醒):等一会的发言是每组同学才智的集中体现。哪位同学擅长思考的,可以为你们的发言多出谋划策;哪位同学伶牙俐齿的,可以为你们的发言增添表述的魅力。我们比比看哪一组合作得好。
全班有会意的轻笑,许多同学更投入地讨论,有些甚至跨小组讨论。有几组已经在确定哪个发言。
又隔了大约4分钟。
师:好,接着我们就请大家把品味的结果交流一下,谁先来?
师(微笑插话):是“借景抒情”?
生1(微笑):也有一点直接抒情,比如直接地说到“思念”。主要是“借景抒情”。借助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和“玉泉山的塔影”两个景物,不,不,意象,来形象地表达对北平的思念。意思是“每一个”小的事物中都有与我密不可分的东西。这里的关键词是“每一个”,强调我和北平的关联到了“每一个”的地步。还有一个关键词是“粘合”,说明北平与我的联系非常非常紧密……(生1因找不出更合适的词语而困窘)。
师(微笑插话):这里的“粘合”有“融合”的意思,表明北平与我血肉相连,北平的历史、风物深刻地影响了我。
生1(微笑点头):是的是的。还有一个关键词是“说不出”表明我的爱非常的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
师(微笑插话):情到深处反无声——“说不出”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说得很好。根据他的解说,你们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该组笑着推荐生2。生2起来朗读。语气深情,重音突出,感情真挚。
生3:我们组讨论的是第三段第二句“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象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我们觉得在写法上是直接抒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那种爱比喻成是由音乐和图画引起的爱。
师(微笑插话):“音乐与图画引起的爱”是怎样的爱?
生3(迷眼遐思):一种悠悠、缓缓、沁人心脾又有点怅然若失的甜蜜的酸辛那样的感情……全体师生都会心地轻笑。
生3(继续说):关键词有:“永远”“爱”。“永远道不出”表达我无比的痛苦之情。“爱”是本句的表达重点意思,所以重读。
师:。这句中的“啊”怎样读?
生3(笑着):啊——。
因为他读得不够有味,大家大笑。
师:这个“啊”用气声,尽量少振动声带。示范朗读“啊”。好,我们请同学来读读看——目光巡视。
该组推荐某女生。生4站起来朗读。有明显改观。
师(微笑鼓励):读得不错,语感很好!我们接着讨论。下面哪组来说?(微笑着用目光巡视)。
生5:我们一组讨论的是第四段:“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这句话主要是通过把北平和巴黎、伦敦、罗马来对比,进而突出北平对我来说的重要性。虽然巴黎更近似北平,但要是我住在巴黎一定会象没有家那样的寂苦。
生5:因为巴黎太热闹,空旷的地方又太旷,不象北平复杂里又有个边际。
生5:用陶醉依恋的语气来读。
师(插话):语速呢?
生5:要慢一些。
师(亲切地):你来试一下?
生5朗读。读得尚可。基本表现了他的理解。
师(微笑):还可以。感情处理还可以更深厚些,陶醉、留恋、皈依的感觉还可以表现得更充分些。我们继续交流——目光巡视。
师(插话):这节除了这句之外,你们还注意别的句子了么?
生6:其实,从“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到“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这一段文字都很好。就是太长了,不太好说——(众笑)。
师(笑):青菜摊子上为什么“红红绿绿的?”
生6:可能有青菜还有西红柿什么的,或者胡萝卜什么的吧?
上文哪个词意相近?
生6和众生一起:“泥点”
师:说明——。
师生共同:新鲜!
师:这“白霜儿”怎么读?下面还有个“哼!”怎么读?你来试试?
生6读,因为是南方人,儿话读得不好,大家笑。老师示范。
师:我们再请个同学来读“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这句。这句中的“哼”,要读得轻蔑地,对自己家乡透着自豪的那种语气。
学生笑着推荐一个男生来读,生7站起朗读。基本读出了感觉。“哼”读得尚可。教室里有轻声地笑。
师(笑着问大家):怎样?还可以吧?
师:我们继续交流——谁来说?(微笑着用目光巡视)。
生8:我们一组说的是最后一节“象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这句话说明老舍很喜爱北平的一个原因,老舍从小出生贫苦,住在大杂院里头,一直就有浓厚的贫民意识。这句话关键词是“贫寒”“清福”。他在说自己是贫寒的人时并无自卑感,好象还很自豪似的。
师生发出轻轻地笑声。
师生一起:“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草花儿”“青菜”“沙果”“玉梨”等等。
师:作者爱的不是名胜古迹,而是家常事物,足见老舍的一颗平常心——平民意识是现代文明的标志。让我们都拥有一颗平常心!还有要说的同学吗?(微笑着用目光巡视)。
生9:我还想说说刚才说过的那一句:“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我觉得“白霜儿呀”用得好,体现出了老舍语言的北京地方特色,从这种京味儿很浓的语言上也可以看出他对北平的喜爱。还有那个“哼”,我觉得“哼”字还体现了老舍有一种孩童般的天真稚气。“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这“愧杀”充分表现出老舍对家乡的喜爱——应该是偏爱!
师(用明亮的眼神鼓励他):说得太好了!我们品味语言就要这样去品,才品出味道来了!联系作者的生平、个性、风格,来品味文章的语言,也是方法之一。老舍是有孩童般的天真气的,也有很浓的京味儿语言,他以独特的语言风格被后人称为“语言大师”。说到这里,我还要补充一点,品味语言,有时还要联系写作背景。本文写在1936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侵占了我国东北,华北告急,北平告急,老舍此刻正在青岛,真是忧心如焚!想故国,恋旧都。赤子之心怎不如杜鹃啼血?所以这种“想念”实际上是潜意识里的“苦恋”,正如冰心女士所说的“潜意识地苦恋着北平”!
接着我们四人小组继续用刚才品味的语句,看能否联系背景和老舍的生平进一步品出言外之意来,但要注意一点,不是每一句话都适合这么做的,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庸俗化。
学生继续讨论,看得出有学生有了新体会,声音逐渐大起来。
生10:我觉得联系着背景再看文章的话,那么那段写草花沙果的文字就有了新的意思。我觉得,那不但代表着老舍的一种平民意识,更体现了他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那种带着泥点的新鲜的蔬菜,带霜儿的瓜果,红红绿绿的菜摊子,都是老百姓和平安宁生活的象征。老舍怀念的是充满幸福平安的北平。
师点头微笑:还有谁来说么?
生11:我觉得老舍在文中体现了一种将要失去了家国的忧患感……比如那句“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杜鹃啼血是哀伤的表现,如果不是国难当头,老舍不会说得这样悲凉的。
师(精神饱满地):今天我们一起合作着品味了《想北平》一课的语言。老舍用动情的眼光看世界,连寻常的蔬菜瓜果都带有了动人的光彩。我们也许对老舍其人其文了解得还不够透彻,但我们却进一步积累和掌握了品味散文语言的一些方法。希望这些方法是一把把的钥匙,帮助我们去开启散文语言宝库的大门。好,下课!
想北平高一语文教案篇二
有一首诗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就是:床前明月光……是的,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始终在召唤着一个地方,无论你是浪迹天涯的孤独的游子,还是功成名就的天之骄子,这个地方的名字就叫做故乡,她是我们生命的根,是我们情感的归宿,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散文——《想北平》(师板书课题)。
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思考探究可分为三个层次:与作品对话、与作家对话和与自己对话。欣赏,就是读者的心灵与作家的心灵进行交流。要能与作家的心灵交流,首先要与作品对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品。
(一)与作品对话,把握文章的内容。
首先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和我一起来朗读这篇文章。在欣赏完文章之后,请大家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的结构内容。
播放《小夜曲》,师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诵。师读1、2、3段,学生读4—8段。
(读完)师评:这位同学朗读的很好,她特别注意到北京的儿化音,如:“空儿”、“差点事儿”、“白霜儿”等,还有“哼”这一字读的也很到位,她把老舍的“京味儿”给读出来了。
好了,下面该由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的大致结构了。
(总结)经过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文章的思路。
1---3段:我爱北平但说不出来。
4—7段:爱北平的理由(北平的特点、北平的美)。
从北平的建设、布置、生活环境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
8段:表达感受——想念北平(想得落泪)。
板书:爱到说不出(第1—3段)爱的理由(第4—7段)。
想得落泪(第8段)。
爱到说不出——爱得深沉北平的美——爱的表达想得落泪——爱的极致。
教师小结:欣赏文章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看看文章写了什么。我们可结合文章的标题、段落的总起句与总结句、过渡句、主旨句等标志性语句来。
想北平高一语文教案篇三
想北平(节选)。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虽说巴黎的布置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1.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请写出其中三个主要特点:(1);(2);(3)。(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2.作者对北平的许多特产作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有什么作用?(3分)。
3.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好在哪里?(2分)。
答案:
1.写出其中三点即拿满分。(1)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2)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3)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或:处处有空儿可自由喘气);(4)紧连园林、菜圃与农村(或:花多菜多果子多)。
2.(1)一个地方的特产往往就是这个地方的自然条件决定,所以写了特产就写出了地主特色;(2)特产同时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性与喜好,与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人们很容易通过它们来表达对故乡的爱。文中说因为有这么多特产,所以“贫寒”的“我”也能享点“清福”,谈及此,不禁再次感叹“真想念北平呀!”。(第一点1分,第二点两分。此题书本第70页“积累与应用”部分有要求。)。
3.点明题意;照应开头“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到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写出两点即可。)。
想北平高一语文教案篇四
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想北平高一语文教案篇五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学习作者从生活平凡小事中抒发真情的写法。
对话式阅读。
合作探究。
教学课件。
个案补充。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1、了解老舍。
2、积累字音字形知识。
4、交流课文点评。
课中探究:
1、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2、老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去描写、刻画自己心中的北平的“模样”,结合课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3、老舍选取平凡细小事物,用主观性的语言向我们敞开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闲雅、安然而热烈的情怀,因为普通,所以众口皆宜;因为入情,所以感人至深。请结合课文内容,从素材选取和语言运用两个方面对此作出分析。
4、质疑问难:有疑问才能真正有所得,请在文中所有有疑问处标上问号,或写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与同位、同组、全班讨论:
布置作业。
教后札记。
汉唐书香。
想北平高一语文教案篇六
古诗三首(长歌行、七步诗、出塞)。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了解《长歌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古诗三首》诵读动画,导入新课。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读通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对照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标出不懂的地方。
3.小组内简单交流。
三、学习《长歌行》。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哪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背诵《长歌行》。
附板书: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和《出塞》,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长歌行》。
2.“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3.教师演示诵读动画。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录音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
五、练习背诵。
六、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的一首诗。
2.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出塞》。
2.向别人讲述《七步诗》的有关故事。
附: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教案点评:
教师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探究活动。
【边塞诗派】。
唐朝的诗歌流派之一,代表作家有高适、王之涣、王昌龄等。他们的诗大多描写边塞奇异风光和将士征戍生活,风格豪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青海湖。
长云:连绵不断的浮云。
穿:磨破。
金甲:金属制的战服。
破:打破。
终:始终。
还:回家。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孤城:这里指玉门关。
何须:何必要。
怨:吹奏哀怨的乐曲。
杨柳:《折杨柳》古代一种歌曲名称。
度:越过。
请你自己再找一些描述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与大家交流一下,背一背。
想北平高一语文教案篇七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一、导入:同学们,结束了第三专题的第一板块“古典的乡愁”后,我们进入了第二板块的学习。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想北平》。在初中我们已经结识过老舍先生,因此,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的相关内容,请你谈谈你了解的老舍。
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_”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解题:
1、“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北平”。(学生研读1—3节思考,作者笔下的北平是怎样的北平?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从1—3节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是“我的北平”(第一节);“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节)。
三、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写什么”
写什么(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
(4—6节)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2、“怎样写”
(1)衬托手法: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2)语言特点: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
3、“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想北平高一语文教案篇八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一、导入:同学们,结束了第三专题的第一板块“古典的乡愁”后,我们进入了第二板块的学习。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想北平》。在初中我们已经结识过老舍先生,因此,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的相关内容,请你谈谈你了解的老舍。
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_”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解题:
1、“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北平”。(学生研读1—3节思考,作者笔下的北平是怎样的北平?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从1—3节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是“我的北平”(第一节);“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节)。
三、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写什么”
写什么(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
(4—6节)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2、“怎样写”
(1)衬托手法: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2)语言特点: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
3、“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想北平高一语文教案篇九
想北平(节选)。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虽说巴黎的布置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19.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请写出其中三个主要特点:(1);(2);(3)。(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20.作者对北平的许多特产作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有什么作用?(3分)。
21.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好在哪里?(2分)。
答案:
19.写出其中三点即拿满分。(1)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2)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3)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或:处处有空儿可自由喘气);(4)紧连园林、菜圃与农村(或:花多菜多果子多)。
20.(1)一个地方的特产往往就是这个地方的自然条件决定,所以写了特产就写出了地主特色;(2)特产同时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性与喜好,与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人们很容易通过它们来表达对故乡的爱。文中说因为有这么多特产,所以“贫寒”的“我”也能享点“清福”,谈及此,不禁再次感叹“真想念北平呀!”。(第一点1分,第二点两分。此题书本第70页“积累与应用”部分有要求。)。
21.点明题意;照应开头“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到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写出两点即可。)。
想北平高一语文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李贺虚构的仙境有着怎样的寄托。
教学重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以自学、讨论为主,诵读训练贯穿始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检查背诵)。
(二)作者简介:
李贺一生位卑职冷,病贫交迫,深感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死。
生问题纠结于心。诗作虽情绪低沉,然想像新奇,境界辽阔,在中国诗歌独树一帜。
(三)品读鉴赏。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并作点评。(要求:从字音、节奏、停顿、感情等方面入手。)。
3、学生放声朗读,揣摩感受;也可相互之间交流心得。
4、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意。
这是一首游仙诗,在一个晴朗的夜晚,诗人游目太空被。
璀璨的群星所吸引,于是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向那美丽的天庭……。
(2)作者的想象思路是怎样的?
诗共十二句,分成三个部分。开头二句是诗人仰望星空所得的印象,结末二句则是仙人俯视尘寰所见的情景。前者从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后者又从幻想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一起一落,首尾相接,浑然一体。中间八句具体描述天庭的景象,陆续展示了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主体部分四幅画面。
学生描绘后教师归纳:
画面之一:月宫里的桂树花枝招展,香气袭人。
画面之二:秦妃当窗眺望晓色。
画面之三:神奇的耕牧图景。
画面之四:穿着艳丽服装的仙女,漫步青洲,寻芳拾翠。
问: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瑰丽境界的?
答:上述各个互不连缀,然而却显得和谐统一的画面,都以仙人活动为主体,以屋宇、花草、龙凤等等为陪衬,突出天上闲适的生活和优美的环境,以与人世相对比。诗人巧妙地把神和人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想成为可以观照的物象,因而显得深刻隽永,而又有生气灌注。
(四)归纳主题。
诗人虚构了一个尽善尽美的仙境,显然有所寄托。诗人心怀壮志而生不逢时,宝贵的青春年华被白白的浪费了,故怨恨不已。诗作曲折地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当时社会和个人境遇的不满。
(五)作业。
1、熟练背诵本专题各个篇目。2、课后完成“积累与应用”及相关练习。
鉴赏资料:
在一个晴朗的夜晚,诗人游目太空,被璀璨的群星所吸引,于是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向那美丽的天庭。
诗共十二句,分成三个部分。开头两句写天河。天河,绚烂多姿,逗人遐想,引导他由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天河在转动,回荡着的流星,泛起缕缕银光。星云似水,沿着“河床”流淌,凝神谛听,仿佛潺潺有声。这些是诗人站在地面上仰望星空的所见所感,写实之中揉有一些虚构成分,显示了想象的生发过程。
中间八句具体描述天庭的景象,陆续展示了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画面之一是:月宫里的桂树花枝招展,香气袭人。仙女们正在采摘桂花,把它装进香囊,挂在衣带上。“花未落”意即“花不落”。仙树不枯,仙花不落,它与尘世的“馨香易销歇,繁华会枯槁”形成鲜明的比照。画面之二是:秦妃当窗眺望晓色。秦妃即弄玉,相传为秦穆公的女儿,嫁给了萧史,学会吹箫。一天,夫妻二人“同随凤飞去”,成了神仙。此时,晨光熹微,弄玉正卷起窗帘,观赏窗外的晨景。窗前的梧桐树上立着一只小巧的青凤。它显然就是当年引导他们夫妇升天的那只神鸟。弄玉升天已有一千余年,而红颜未老。那青凤也娇小如故。时间的推移,没有在她(它)们身上留下任何痕迹,这是天庭的神奇之处。然而,天宫岁月也并非毫无变化。它有晨昏之别,仙人也有夙兴夜寐的生活习惯,这些又似与人世无异。画面之三是神奇的耕牧图景。仙人王子晋吹着细长的笙管,驱使神龙翻耕烟云,播种瑶草,多么悠闲自在!画面之四是:穿着艳丽服装的仙女,漫步青洲,寻芳拾翠。青洲是传说中的仙洲,山川秀丽,林木繁密,始终保持着春天的景色。来这儿踏青的仙女,采摘兰花,指顾言谈,十分舒畅。上述各个互不连缀,然而却显得和谐统一的画面,都以仙人活动为主体,以屋宇、花草、龙凤等等为陪衬,突出天上闲适的生活和优美的环境,以与人世相对比。这正是诗歌的命意所在。
人间怎样呢?末两句用雄浑的笔墨作了概略的点染。在青洲寻芳拾翠的仙女,偶然俯首观望,指点说:羲和驾着日车奔驰,时间过得飞快,东海三神山周遭的海水新近又干了,变成陆地,扬起尘土来了。这就是人们所常说的“沧海变桑田”。诗人借助具体的形象,表现了尘世变化之大和变化之速。对比之下,天上那种春光永驻、红颜不老的状况,就显得特别可贵。
这是一首游仙诗。李贺虚构了一个尽善尽美的仙境,显然有所寄托。诗人心怀壮志而生不逢时,宝贵的青春年华被白白地浪费了,这叫他怎不愤恨不已?“逝将去女,适彼乐士。”(《诗经•魏风•硕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对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境遇不满的曲折表现。
这首诗想象富丽,具有浓烈的浪漫气息。诗人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种种新奇瑰丽的幻境来。诗中所提到的人物和铺叙的某些情节,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内容。但诗人又借助于想象,把它们加以改造,使之更加具体鲜明,也更加新奇美丽。象“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不仅使王子吹的笙有形可见,而且鲜明地展示了“龙耕”的美妙境界。这是诗人幻想的产物,却又是某种实体的反照。诗人写子虚乌有的幻境,实际是把世间的人情物态涂上神奇的色彩。例如兰桂芬芳,与人间无异;而桂花不落,兰花常开,却又是天上特有的景象;仙妾采香,秦妃卷帘,她们的神情举止与常人没有什么不同,但仙妾采摘的是月宫里不落的桂花,秦妃身边有娇小的青凤相伴,而且她(它)们都永不衰老,这又充满神话色彩。诗人运用这种手法,巧妙地把神和人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想成为可以观照的物象,因而显得深刻隽永,而又有生气灌注。这首诗,全诗十二句,句句都有物象可见,诗人用精心选择的动词把某些物象联系起来,使之构成情节,并且分别组合为六个不同的画面。它们虽无明显的连缀迹象,但彼此色调谐和,气韵相通。这种“合而若离,离而实合”的结构方式显得异常奇妙。
诗歌首尾起落较大。开头二句是诗人仰望星空所得的印象,结末二句则是仙人俯视尘寰所见的情景。前者从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后者又从幻想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一起一落,首尾相接,浑然一体。
诗的题目是《天上谣》,“谣,声逍遥也。”意即用韵比较自由,声音富于变化,吟诵起来,轻快优美。这首诗的脚韵换了三次,平仄交互,时清时浊。各句平仄的排列有的整饬,有的参差错落,变化颇大,这种于参差中见整饬的韵律安排,显得雄峻铿锵。
雨冷香魂吊李贺。
翻开唐人的诗集,江湖夜雨觉得找不到有比李贺更伤感孤寂的人了。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塑造出林妹妹这样一个多愁善感,才气过人的艺术形象,让好多人为之感伤。我觉得在唐才子中,李贺的性格和才华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忧郁多才的男“林妹妹”。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贺,字长吉,说起来李贺也是名门之后,他的远祖李亮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从父(即伯父、叔父),唐朝建立后被封为郑王。但是到了李贺这一代祖上的荣华早已成为过眼烟云,李贺的父亲李晋肃只作过县令,而且在大约在李贺十八岁那年,他便早早去世了。李贺据说也是个神童,《唐才子传》说“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当时韩愈、皇甫湜不信是他写的,就亲自把他请到家里来,李贺当时还是个小小童子,“总角(就是哪吒那种发型)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写了篇叫《高轩过》的文章。这篇文字江湖夜雨找了出来录在下面: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这篇诗句出自七岁孩童之手,确实令人惊奇,说句不中听的,现在的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们能写成这样也算不错了。怪不得当时就“二公大惊,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怜爱之意自不待言。但是不幸的很,李贺少时就才华显露,但其一生,却没有“他日不羞蛇作龙”,而是一生郁郁,难伸其才,人中之龙,却屈如蛇虫。
拙作《元稹悼亡遣悲怀》这篇中说过,元稹由于李贺早年无意中得罪了他,就借口认为李贺父名“晋肃”,“晋”字与“进士”的“进”同音,触犯家讳,不能应试。韩愈为他抱不平,专门写了《讳辩》一文,主张“不讳嫌名”,但无济于事,李贺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失去了考功名的资格。这也造成了李贺一生的忧郁难平。
当然李贺也是那种典型的抑郁质的人,就像林妹妹和史湘云差不多的身世却性格不同一样。李贺毕竟是皇室王孙,虽然没能参加进土考试,仍旧享有某些官职的世袭权,而且他一直受到韩愈的赞赏,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春,在韩愈的照顾下,李贺被任命为奉礼郎,说起这奉礼郎的职务只是个品次极低(九品)的小小京官,《唐书•百官志》说它的职务是:“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祀之礼。……凡祭祀、朝会在位拜跪之节,皆赞导之。公卿巡行诸陵,则主其威仪鼓吹,而相其礼。”由此可见,奉礼郎的职责就是当王公大臣举行祭祀时,去招呼摆祭品,引导众人进入位次,行跪拜之礼。当公卿巡行诸陵时,领导仪仗队和吹鼓手,主持祭祀礼。
这样的职务如果是个比较精明的市井小人之类的,可能如鱼得水,一可以采办祭品时多开点发票,捞点油水,二可以多接触一下王公大臣们,混得脸熟,好办事。但是李贺那样木讷单纯的男孩却不适合这个工作,李贺在这里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常想家(江湖夜雨一开始上大学时还常想家呢),当然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李贺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他在《题归梦》一诗中这样写道:
长安风雨夜,书客梦昌谷。怡怡中堂笑,小弟栽涧绿。
家门厚重意,望我饱饥腹。劳劳一寸心,灯花照鱼目。
李贺想念家中的弟弟,又思念在昌谷(河南宜阳)老家的生活了。说起李贺的家庭情况,江湖夜雨原来有个印象,好像李贺一生孤单,其实李贺也有媳妇,只是好像没有后代。他有一首《美人梳头歌》就是写给他妻子的: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纤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春风烂熳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鬉鬌妆成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背人不语向何处?下阶自折樱桃花。
从诗中可以看出,李贺还是很喜欢他的娘子的,可惜据说他的妻子也经常多病,比他死得还早。李贺的九品芝麻官没有当多久,就辞职回家了。从此在昌谷老家当soho了。李贺每天“旦日出,骑弱马,従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従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这段文字好像经常被引用,大家应该知道的比较多,李贺每天起来骑着瘦马(也有的后来说成是驴),在外面苦吟索诗,一直到晚上。现在围棋方面有个韩国高手叫李昌镐,性格也是很木讷单纯,有人说他一天到晚,就连吃饭睡觉都是在想棋,江湖夜雨觉得李昌谷(李贺的别称)也是几乎一天到晚在想诗。李贺母亲很担心他的健康,说他要把心都呕出来才算完。
李贺身体很差,和林妹妹一样经常吃药:所谓:“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唉,自古红颜多薄命,才子多短命,正所谓“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李贺诗《伤心行》),李贺香魂一缕,终于随冷雨而去,终年不到二十七岁。唉,这二十七好像是才子们的一个坎儿,好多人像王勃之类都是二十七左右夭折。《唐才子传》说是“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无非是像宝玉想像晴雯去当芙蓉姐姐了一样,聊慰生者之心罢了。唉,说来当这诗人就是不好呀,江湖夜雨也觉得有时候世间之事确实是“越平凡越平安,越堕落越快乐”。宋朝有个叫周益公在他的《平园续稿》中说:“昔人谓诗能穷人,或谓非止穷人,有时而杀人。盖雕琢肝肠,已乖卫生之术;嘲弄万象,亦岂造物之所乐哉?唐李贺、本朝邢居实之不寿,殆以此也。”呵呵,诗能穷人又能杀人,看来是精神鸦片了。可能确实如此,改古人两句:“诗是穿肠毒药,词是剐骨钢刀”,再套用个现代俗语“动什么别动感情,当什么别当诗人”。
李贺之诗不但在唐人的集中独具特色,就算在整个我国古代诗歌中也是风格迥异,鲜有相类者。江湖夜雨在评李白时说李白的风格是“侠酒诗仙”,而李贺的特色就是“奇诡艳冷”,其实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就归结的很精妙:“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垅,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但“云烟绵联”、“水之迢迢”、“春之盎盎”、“秋之明洁”等风格其实并非李贺最独特的风格,而江湖夜雨觉得最突出的还是奇诡冷艳四字:
奇,也是所谓的“鲸呿鳌掷”:李贺之诗,想像之奇特,比之李太白尚有过之,像什么“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确实有石破天惊之势,而“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以及“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等等,天上的银河都听得到水声,南风将山吹作平地,此等情景,别说无人可见,就是连想,一般人也不敢想啊。确实是雄奇诡谲,幻象纷呈。像“羲和敲日玻璃声”,“忆君清泪如铅水”等都是匪夷所思的奇语妙句,江湖夜雨觉得最能代表李贺诗句奇之特色的要数这一首了:
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这样的情境真是难为李贺怎么想出来着,李白的诗中说“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李白飞上天去,也就一直升飞机的高度,还能看到茫茫胡兵什么的,而李贺这诗,恐怕都赶上杨利伟了,整个中国看成九点轻烟一般,海水好像可以盛在杯子中的水一样,确实是宇宙空间才能看得出的景象。而李贺却凭着自己的想像构思出这样瑰丽奇特的景象,实在是太难得了。在山东济南,有座千佛山,山半腰有座牌坊,写着齐烟九点,其实是断章取义了,这个牌坊上的“齐烟”指的是山东啦,而九点,是指济南北面那几座海拔不过百米的小山儿。在这里用李贺诗中这个典故,未免有点牛刀杀鸡的意味。
李贺诗句之奇,有时就近于诡异,看这个诗中就有老兔、寒蟾之类的形象,而其他诗中更有凤凰、老鱼、瘦蛟、博罗老仙、蛇毒、烛龙、碧驴、等诸多日常生活中不可见的怪物作比喻,从而使他的诗中有一种光怪陆离的奇诡景象,这就所谓“牛鬼蛇神”那句:“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江湖夜雨觉得《苦昼短》这首最能代表这种风格: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当然,李贺还有一些“鬼诗”像什么“鬼灯如漆点松花”等,也增加了李贺诗的诡异色彩。读李贺的诗如秋风苦雨,不禁觉得寒气逼人,这就是李贺诗味中“冷”的特色,即杜文中所谓“荒国陊殿,梗莽丘垅,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李贺被称为诗鬼,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李贺诗中好写“死”、“葬”、“魂”之类的字句,其实好像一切抑郁短命的才子才女都这样吧,像林黛玉也张口闭口地“冷月葬花魂”、“何处有香丘”什么的。而李贺诗中的这类句子更多,更奇,像什么:“几回天上葬神仙”(《官街鼓》),神仙都死,“彭祖巫咸几回死”(《浩歌》),神仙都死,彭祖巫咸这些老寿星们更要死好几回啦,“津头送别喝流水,酒客背寒南山死”(《十二月乐词》),山也是会死的。
李贺还好用“血”这一字入诗,像什么“恨血千年土中碧”,还有“青狸哭血寒狐死”(《神弦曲》)。读了这些诗句,江湖夜雨觉得李贺实在是太孤寂悲观了,只有太寂寞悲凉的人,才能够写出这种仿佛从腹中呕出来的鲜血一般殷红的句子。后世有蒲松龄老先生,常写鬼狐,他在《聊斋志异》的序中写道::“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李贺想必也是如此的萧瑟寂寞,所以才寄情于“青林黑塞”间吧。李贺有一首诗叫《苏小小墓》,简直就像一篇诗体的聊斋小故事: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李贺诗的另一个特色就是“艳”,也就是所谓“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李贺喜欢用色彩的字眼,像什么“泠红泣露娇啼色”、“塞上燕脂凝夜紫”、“粉霞红绶藕丝裙”、“踏天磨刀割紫云”等。像这首《将进酒》江湖夜雨觉得比较能代表李贺瑰丽的风格: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当然像这首诗一样,李贺最后的句子,往往还是从艳丽的色泽中转入了“刘伶坟上土”这样的惨淡凄凉的氛围。这让江湖夜雨联想到张爱玲,据张爱玲说“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而且张爱玲也是喜欢在色彩斑斓的字句中藏蕴着无限的感慨和苍凉。我觉得张爱玲之作在这个方面和李贺之诗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贺的诗当然也有缺陷,有人说他的诗“艰涩难懂”,读起来未免有些困难,不像白居易的诗那样通俗易于接受,有时江湖夜雨觉得读李贺的诗就像吃螃蟹,虽然味道鲜美,但是吃起来比较麻烦,要费些功夫才能尝到他诗中的妙味。另外李贺的诗有的句子虽奇,但整篇意思却并不出众。有的在结构上好像也有前后衔接的不怎么天衣无缝之处,这些也都是客观存在的,像这首江湖夜雨很喜欢的诗《开愁歌》: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岐击剑生铜吼。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
这首诗江湖夜雨很喜欢,尤其是前四句,常反复吟叹。但是在这里请恕江湖夜雨狂妄,我觉得这首诗最后两句偏弱,有压不住场的感觉,还不如把“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这两句换到最后,把“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放到这两句前面,倒显得有收尾的感觉。当然这是我的浅见,不一定对,和大家共研讨。
李贺诗再一个遗憾就是他的诗作多是古体诗,律诗很少,尤其是七律更少(几乎没有),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清朝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中一首李贺的诗也不选,可能也是基于此吧,《唐诗三百首》作为教材性质的儿童启蒙读物,注重于五绝五律,七绝七律这样的旧时教材大纲范围内的诗作,李贺因此竟然落选。说到此处,江湖夜雨不禁猜想,如果李贺真的被允许应试,也不一定就能很顺利地金榜高中,因为当时考试的标准也是律诗呀。
但是李贺在诗坛上的影响是伟大深远的,像李商隐等都或多或少受到李贺诗风的影响,曹雪芹先生也是很欣赏李贺的,敦诚《寄怀曹雪芹》有云:“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李贺)破篱樊。”,毛主席也是特喜欢李贺的诗,并且在自己诗中直接引用李贺的诗句,像什么“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唱天下白”等。所以一开始建国后李贺被按“成份”划成地主阶级的颓废诗人,但毛主席一夸,于是当时的文人们赶快变了腔调,找出来李贺反抗封建主义精神的诗,比如什么“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都算是指名道姓渺视封建帝王的作品啦。江湖夜雨最喜欢的诗人中,当然也有李贺,让我们一起读一下最能代表李贺风格的这首《秋来》,凭吊一下这位命短才高,风格卓异的才子吧: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想北平高一语文教案篇十一
这个学期我们学xx的第一篇小说是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从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体会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无数像“桥边的老人”一样的无辜的人在战争中失去了精神的寄托和生存的信念,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那些经历了战争又有幸能活下来的人,特别是那些在战火中九死一生的战士,在战后他们的生存现状如何?他们的精神状态是否有人关注呢?让我们走近伯尔,走进《在桥边》。
二、作者简介。
他早期的作品是以这段经历为主要题材,着重反映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他的作品充满灰暗、抑郁的基调,弥漫着下层人民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
一、整体感知。
1、根据第一段文字,你能猜出故事发生的背景吗?
明确:他们替我缝补了腿——战争之后(二战之后)。
2、“我”是谁?“我”为什么坐在桥边?
明确:猜测——“我”是负伤的战士或百姓。
他们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二、重点研读[ks5u]。
1、对于自己的生活现状,“我”满意吗?为什么?请说出理由。
明确:不满意。
这份工作单调、枯燥、乏味。(找出原文)。
“我”虽然对现状不满,但为了生存,又无力抗争,“我”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故意数错,“乱数”,使得数字不准确。第三段“我以此暗自高兴……我就用五位数来表示我的慷慨。”充满反讽和揶揄的笔调表露了“我”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明确:对“他们”的不满。
3、“他们”是谁?“我”为什么对他们感到不满?
明确:这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满足于“我”送上的数字的官员,这是一个只关心数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会,第一段“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他们醉心于数字上的增多,即便这些是虚假的数字,他们努力做些面子工程,企图作出些“政绩”,并不真正关心人的生存状况。
4、“我”对自己的生存现状不满意,那么,“我”想要怎样的生活?找出相关语段。
明确:想要爱情。(心爱的姑娘)。
5、当心爱的姑娘在桥上经过的时候,我有怎样的心理感受?
明确:课文第三、四段: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
“所有在这个时间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
“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到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
“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
“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6、师:作者一改前面的反讽语调,写得如散文诗般,调子也比较欢快。
齐读,感受“我”的欢乐。
7、小结:“我”是真的在爱着她了!在姑娘过桥的那个瞬间,如此美好而激动人心的几分钟成了主人公的全部幸福所在了。
三、齐读课文,感受情节的“摇摆”。
1、在小说中,即使故事的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不愿意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的,而是要让他千折百回,每一个地方都可能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疙疙瘩瘩”“吞吞吐吐”,最后才抵达胜利的彼岸,越是曲折,越是跌宕,小说越是精彩,这就是小说情节摇摆所产生的魅力。这篇小说也是如此,情节在短短的篇幅中几经摇摆,“我”的内心情绪也随之起起落落。
2、请同学们说说故事的发生、发展部分主人公的情绪有着怎样的起伏?
明确:开端是主人公灰暗而毫无意义的生活现状,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爱上了过桥的姑娘,因了姑娘的出现,空洞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而心情愉悦,这是主人公第一次的情绪起伏。
明确:作者安排了主任统计员的出现。主任统计员要来检查了,“我”的内心由之前的“愉悦和欢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内心充满了紧张和矛盾。
4、情节迅速过渡到了高潮部分。在高潮部分,“我”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明确:表面上看,“我”为了生计,压抑住了自己对姑娘的感情,“因为我必须数,不能目送她过去”,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姑娘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
5、情节运行到这里,似乎要滑向悲剧的结局了。可偏偏峰回路转,情节再次出现了摇摆。请同学们阅读故事的结局部分,说说情节的第三次摇摆。
明确:“我”居然被主任统计员认为是“好人、很可靠”,幸运地逃过了检查,将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6、小结:正是因为有了情节的一次次摇摆,有了主人公内心情绪的起起落落,才使得小说简单又丰厚,摇曳而生姿。以上是我们通过情节这一元素走进了伯尔的《在桥边》,感受了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悲欢。
四、主题探究。
接下来请同学们谈谈你的阅读感受:你觉得伯尔通过这个故事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是爱情么?是表现爱情的巨大力量么?并请谈谈你的判断理由。
明确:小说表面上,是在表现爱情对于一个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具有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层的更在于表达对德国战后,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精神状态的关注,揭示了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因为主人公的爱情,仅仅只是暗恋,他甚至并不打算告诉那姑娘,“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插入问:主人公是把这次爱情作为可以实现的现实追求来看待么?)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他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吧。
小结1:这就是伯尔的小说,在极短的篇幅里,在看似平静的叙述里,既有小人物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理想主义的欢乐精神。通过情节的一次次摇摆,阐释了深刻而复杂的主题,带给人们无尽的思考。
或小结2:不仅在伯尔的小说中会出现这种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情况的发生。在纷繁复杂、追求利益的现代社会,人们太重视物质上的追求和满足,而忽视了精神的充实和探索。很多人舍得给自己的父母花钱买很多高档物品,却舍不得每天陪父母聊聊天;很多父母整天忙于挣钱,却没时间陪自己的孩子好好谈谈心。在这个社会,很多人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就是最大的幸福,给人物质上的帮助就是最大的帮助。孰不知,真正的幸福与物质无关,真正的幸福也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相反有时失意时的一句鼓励,痛苦时一个拥抱,沮丧时的一个眼神,落魄时及时伸出的一只手,那才是真正的帮助,真正的关爱,那才能让别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小说的结局极富戏剧性,多少有点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么?为什么?
明确: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故事的发生部分,已作足了铺垫。
b)要来检查的和认为“我”是一个可靠的人的并给予我数马车这一美差的都是“他们”。那么“我”眼中的“他们”到底是怎样一群人呢?请同学们回顾相关的语句。
c)“他们”看到“我”送上的数字时的神态、心理的细节描写有哪些?
明确:他们看到数字时的“脸上放出光彩、容光焕发、心满意足、眼睛闪闪发亮、喜欢这个未来完成时…….”等细节。
d)从中我们发现“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明确:这些细节的充实,让我们对主人公生存的空间有了深切的了解。这是一个只关心数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会,这更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满足于“我”送上的数字的官员,其实这些数字根本都是“不准确的”,随“我”的心情故意乱数的,“我”也“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这样的一个社会氛围,这样的一种官僚主义作风,注定会有如此荒谬的结局。所以,这样的结局又完全在情理之中。
e)作者通过这个结局讽刺了怎样的一个社会现实?
想北平高一语文教案篇十二
导入:北平是个令许多人魂牵梦绕的帝王之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想北平》,看看令他如此挂念的北平是个什么样子。
师:首先由我和一位同学一起来朗读这篇文章。在欣赏完文章之后,请大家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的大致结构。(电教手段:播放《小夜曲》,师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诵。师读1、2、3段,学生读4—8段。)。
(读完)师评:这位同学朗读的很好,她特别注意到北京的儿化音,如:“空儿”、“差点事儿”、“白霜儿”等,还有“哼”这一字读的也很到位,感受到北平对他根深蒂固的影响,渗透到文章德望每一个角落。
好了,下面该由同学们畅所欲言了。
(举手)生:我感到了老舍对北平的真挚的爱。
师:文中哪些词句可以说明。
生:“可是,我真爱北平”,“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师:你找的很准,还有谁来谈谈。
生:作者通过北平与国外其他城市的对比来说明对北平的爱。
师:也就是表现了北平的与众不同,那么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它的与众不同?
生:第四节到第六节。
第四节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北平的动中有静。
师:“动中有静”!很好,这个词被你找到了。
生:第五节也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平在布置上的匀调。
第六节到第七节讲到了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师:花多菜多果子多,也就是说生活在北平有何感受,能用文中的语言概括吗?
生:“这就使人更接近自然了”
师:对,就是接近自然。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的质朴自然,接近生活。比如:第六节中“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
师:讲的很有道理。
(总结)经过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文章的思路。
1---3段:我对北平的印象与感情。
4—7段:从北平的建设、布置、生活环境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
8段:表达感受——想念北平。
三,师:请大家再读文章,读完以后我还要请你们谈感受。关于感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
(1)你感到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得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那么请提出。
(2)请划出文中能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3)请对文章的一些手法作出评注。
(学生大声朗读)。
师:同学们可以就任何一点谈谈你们的感受。
生:第四节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也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我喜欢这句的描写,他表现了北平的生活环境的快乐舒适,让人很容易平静下来享受这份宁静。
师:很好,那么上一句话“自然,那里也有空旷——不像北平那样既———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你们是如何理解的。
生:摸着老城墙能让人感觉到踏实安全。
师:对,只有在踏实安静的环境中,人才能享受到那份宁静快乐,实现无欲无求。
生:我觉得第二节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一件事讨他——,在我想到———近乎这个”
首先,这段很令我感动;其次,这段文字采用类比的手法表现了我对北平的爱。这是一种用语言不够表达但又难以割舍的刻骨铭心的感情。
(引导:想想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历史反映在什么上面)。
生:作者所爱的北平是那一段能触动作者心灵的历史,从风景名胜可以看出。
生:我喜欢第三节中“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句话。因为他把那种无法用语言只能用心去感受的爱,形象化成像音乐一样动听,像图画一样悦目,让我们可以感知的。
师:分析的很好,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同意。
生:刚才那位同学讲到对爱的感受说明北平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可取代。不过,我想再补充一点:同样在第三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所赐给的”。
这段话说明北平是孕育老舍成长的地方,我的一切都是她所赐的,同样也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刻骨铭心。
师:大家谈的都不错,那么有谁还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吗?
师:这位同学很有思想,她的问题提出来了,有哪位同学帮忙解答/。
师:对的。还有别的补充吗?比如在第七节中讲到了老舍的生活。
生:第七节中讲到老舍的生活是贫寒的。所以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
师:你一针见血。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那么他看到的就是“自然”“布置匀调”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
生:不矛盾。说不出是因为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出来,说不出来是为了强调对北平爱之深,诉说很多还是为了表达对北平的爱,所以两者殊途同归。
四背景:(投影)本文写于1936年,那个时候即将爆发抗日战争,由于国家的动荡不安,许多国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老舍也再所难免。这时的他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北平辗转于青岛、武汉、济南等地。此篇文章就是他在青岛所作。
师:根据文章的背景,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此想念北平的老舍是个怎样的人?(请从文章中找到依据)。
生:从第三段的最后一句“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作者强调“我的北平”,最后一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表现作者是个感情专致的人。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追求恬静、平淡生活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不喜欢刺激,追求平和心态的人易于满足的人。比如:第四段“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师:很好。香片茶代表北京那种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大家讨论:我可以看出老舍是一个不爱战争,感情专一,淡泊无欲无求的学者。
那么在《老舍自传》里有一篇《望北平》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嘛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七律来结束这段八方之雨。《乡思》: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带文章千古室,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羊斜。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鸭。
师:从这段文字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北平就是老舍的家,也是他精神上永远的家园。
想北平高一语文教案篇十三
1、赏析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美好的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丰富的心灵。现在人们一般用高科技手段来保存音像。古人没有录音、摄像等技术设备,那么,他们如何保存飘忽易逝的音乐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学习一篇文章,它用妙笔生花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音乐美。
二、简介作者、作品。
《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鲁迅先生把这部作品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刘鹗,字铁云,江苏人。1888年因治理郑州段黄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年,他买谷赈济北京饥民,后因私售仓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三、赏析“红花”,品读音乐描摹。
(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一下:本文写了几处音乐表演?重点写谁?
明确:本文总共描写了三个人的表演:琴师的弹琴,黑妞的演唱和白妞的精妙绝伦表演。重点是写白妞。
既然重点是白妞说书,那么有关白妞的描写集中在那些段落?
明确:第6、7、8自然段。
(二)白妞出场(第6自然段)。
明确: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眼神——一顾一盼,鸦雀无声。
(三)赏析王小玉说书(第7、8自然段)。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2、讨论明确:演唱可分为几个阶段?(结合课件)。
(1)初不甚大:演唱开始。
(2)越唱越高:演唱发展。
(3)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4)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5)人弦俱静:演唱的结束。
3、作者是如何描写空灵飘忽的.音乐的?
用通感手法,赋声于形,绘声以色。
用感觉设喻:
“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伏贴。
“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舒畅。
用视觉设喻: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尖细、高亢、有力。
“仿佛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险、奇、不断升高。
黄山飞蛇:轻快、回环、多变。
东洋烟火:形色兼备,多姿多彩。
用日常生活中易体会的声音设喻:“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说唱的音乐转瞬即逝,作者却借助于比喻、通感,把白妞说书的或高或低或缓或急,形象地描摹了出来。从发展、跌宕、高潮、结束,其音乐的过程一目了然,不能不让人赞叹其技艺的精湛。
四、简析“绿叶”,把握全篇。
明确:戏园盛况、琴师弹奏、黑妞说书、听众评议。
1、戏园盛况。
时间早:十点至下午一点。
观众多:满满的,人缝里坐下,“顶”着篮子。
职业广:官员、生意人、读书人。
2、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评论。
写琴师用先抑后杨的手法,先写相貌,写小调,再写绝妙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听,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设下伏笔。
写黑妞从外貌与演唱两方面,写黑妞容貌、服装,说明她朴实、纯洁,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装描写节省笔墨,目的在于为写白妞设伏笔,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然后用观众评论使文章绝路逢生,从而烘云托月,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之高、绝妙。
“水涨船高”、“山外青山楼外楼”,这四处无一处写白妞,实则处处写白妞,这就是铺垫,就是侧面描写,从而烘托的妞说书的精湛技艺。整篇课文就是以鲜花样凸现在大家面前,正面的描写和侧面的烘托,浑然一体,鲜明生动。
五、拓展欣赏。
欣赏韩红的《天路》。
六、小结。
这篇课文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在写演出之前,先写场内热闹场面,先写琴师和黑妞,先写场中的议论,这些都是为突出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烘托和铺垫的。然后,作者集中笔力,正面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最后,写听众的反应,高度评价白妞说书的效果。
七、布置作业。
1、熟读白妞说书两段,仔细体会其中的通感句。
2、预习《琵琶行》,赏析其中音乐描写的部分。
想北平高一语文教案篇十四
在我上《想北平》之前,我去听了墙悦花老师上的《想北平》,听了墙老师的课之后,我获益匪浅。
墙老师先是用ppt显示了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让学生讨论自己喜欢的句子及喜欢这句句子的理由。接下来就是作者的介绍,引用了老舍儿子的话,补充了老舍的相关作品,同时也讲了老舍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关系。最后讲解了第一到三自然段,既有自己的讲解,也有学生的回答,气氛很好。
我试着照墙老师的教学过程给学生上课。因为平常上课,课堂纪律是我最大的问题,所以我把墙老师的导入去掉了,直接进入了课文。在讲到老舍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关系的时候,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着,课堂出奇得安静。在讲解第一到三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回答“哪些句子描绘了老舍对北平的感情”,学生都很认真地在原文中写写画画,十分认真。
想北平高一语文教案篇十五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1、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2、难点: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这篇微型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意想不到的结尾,所以优秀的微型小说并不在于要有巨大的字数和曲折离奇的情节。我们在品味这篇文章时就应抓住文章中这种抖转直下的独特效果。
这篇微型小说篇幅很短,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提问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它的特点和魅力。
1、喜欢这篇微型小说吗?试就它的写作技法作一探究。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在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见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喀嚓喀嚓”声。停顿了一会,她又不时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美国作家奥莱尔的微型小说《在柏林》堪称名篇中的精品,很值得大家欣赏与体会。它以二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却以极小的篇幅来深刻地反映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它那平静不动声色的叙述后面包含了一股强大的悲愤,但始终没有爆发出来,反而更有感染力。)。
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由此,我们尽可以推想到战前这个五口之家平静、祥和的生活,战时三个儿子的先后入伍、三个阵亡通知书的纷至沓来,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家庭的缩影。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卡嚓切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考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结合全文看来,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2、“老妇人”为什么翻来覆去地数数?
3、作者写小姑娘“笑”的目的是什么?下面分析不当得一项是:
a写出小姑娘的天真幼稚,多老人举动的不理解。
b悲喜对照,指责小姑娘年幼无知,缺乏同情心。
c以喜衬悲,渲染了老妇人一家的悲剧遭遇。
d以小姑娘的笑,反衬出老妇人病态的严重。
4、试分析第三段画线句中“他们”一词的作用。
5、试分析文章段末的作用。
6、从全文看,本文采用了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不超过四个字)。
1、暗示读者健壮的男子都上前线当了炮灰,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受到巨大刺激而致疯,反复数数是想他的儿子。
3、b。
6、以小见大《在柏林》。
想北平高一语文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生能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究本文的深刻寓意,得到丰富的启迪。
3、有效训练学生的想象、表达、表演等能力,唤醒学生的发现意识。
4、渗透必要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寓意,得到启迪。
2、难点:训练各种能力,引导学生“换一种眼光看世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画蛇添足》等多幅图画,让学生看图猜成语,然后归纳寓言的特点。再结合学生的表现谈话导入,并板书课题。(例如:本来老师上课前还担心……现在看来,完全是杞人忧天了。)。
二、检查预习效果。
1、简介《列子》。
2、正音、释词。
三、师生合作,理解文章内涵。
活动一:读——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美读——分角色读。
(2)小组合作翻译——学生质疑——师生解惑。
活动二:想——大胆发现。
(1)杞人所忧何事?结果如何?(2)“晓之者”是如何解惑的?对此你想做出怎样的评价?(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同学们还获得什么启示?(学生上台板书)。
活动三:辩——换种眼光看世界。
甲方:“杞人忧天”,庸人自扰。
乙方:我愿意给“杞人”点赞。
活动四:演——展示才华。
(1)读文本,看插图,自由想象、创造。(2)学生上台表演。
四、教师巧妙地将板书生成图案,启发学生想象后小结。
五、布置作业:版课本剧;积累有趣的神话故事。
想北平高一语文教案篇十七
高一语文组(一)。
教学目标。
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苦铭心的眷恋之情。
了解散文对比等表现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觉和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体悟句子,理解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对北平的爱所采用的一些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课前播放满文军的《望乡》)。
正如歌中所唱的一样,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渺渺炊烟飘来的是乡愁,多少回朝夕枕幕思念着你啊,清清河水是我流淌的泪……思乡是永恒的主题,我们也学过,听过一些,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身在青岛的老舍先生的思乡之作dd《想北平》,一起走进这位漂泊的旅人的心灵深处。
二,走近作者,解题。
1、老舍:请同学来谈谈对老舍的了解(参照课文注释)(多媒体显示)。
2、想,即想念,本文创作于1936年,此时老舍身在青岛教书,人不在北平。
北平,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叫为北京。
三、文本研习。
(一)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北平有许多可“想”之处,壮丽的长城,金碧辉煌的故宫,鲜艳夺目的香山,都是难得的胜景,那么作者是不是也“想”到了这些地方?那他想到了什么?(即多媒体上的“想()”)。
1、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北平特点的段落,(4-7)。
2、在这几段中,作者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学生同桌讨论这这些问题,请小组代表讨论,学生可以挑自己感悟最深语句来品味)。
明确:
第4段:作者运用比较法,把北平和欧洲四大“历史古都”相比较,突出北平“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动中有静”的特点。
“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快乐”足显出作者对于北平生活安然闲适的喜爱。
第5段:“可是比起北平还差点儿”,用比较显示出了北平的“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因此说是“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用院子与树…..”
“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呢!”
第6段:“写北平的花多果子多”的特点。具体通过描写蔬菜和水果的新鲜和可爱,来写自己对北平生活的热爱。
第7段:“接近自然”:与伦敦的对比,说北平的生态环境好。
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增加作品的文学色彩,体现北平的一种自然美。
3、小结;一枝一叶部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老舍和北平的亲密关系,写出了北平的与众不同。老舍是个平民艺术家。
(可以由这过渡到1-3段的学习,提示引导:品味了4-7段语言,了解了作者心中北平的特点,那么1-3段作者又在讲什么呢?)。
板书,爱北平。
1、男生诵读第一段,女生诵读第二段,集体诵读第三段。
3、(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出感悟最深的语句与大家一起交流)。
明确:
第1段:“如果让我写一本书,以北平作背景”;“捡着我知道写”;我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写出了我对北平的特定情感。(提示:以“我的北平”切入点)。
第2段:“我真爱北平”,作者的表现手法是直抒胸臆;
“我爱我的母亲,怎么样爱?”:把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这是一种爱到深处的体现.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与北平融为一体,折射出对北平的爱诚挚。
“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是来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写出了作者为什么爱北平,表达了对北平的无限感激之情。
“我不能爱上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说明我的心中早已装有北平,已容不下任何地方了。
4、小结: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爱说不出来,结合以上句子的感悟来体悟作者对北平复杂而又深沉的情感。无限的情感难以用有限的话语来说出来。
(三)既然作者对北平的爱说不出,以至于不说了,因为再说他即将落泪了。
明确:
1、点题,照应前面。
(本文写于1936年,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表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1937年抗战爆发。
2、这是写出一个身处异地的爱国主义知识分子,面对故乡危急,面对国家危急,)发出了较平日更强的呼喊,此时思念已经有了更深层次意义。
3、这欲哭的泪,其实是一种思乡之泪,忧国之泪。
四,总结:(根据时间安排)。
以老舍在《望北平》中一首《乡思》七律来结束本文,让学生在伴奏下,集体朗读这道诗,更进一步地体会老舍作为一个游子对故乡的深切之情。
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鸦!
想北平高一语文教案篇十八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要求: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决心战斗
(一)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二)表现形式
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文,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组织学生质难问疑,师生共同交流,以加强对本文的体验与感悟。
食指诗二首:
1.世纪末的中国诗人
添加些我们无用的尸骨做干柴
经寒冬的狂风一吹便吹大火熊熊
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帜迎风抖动
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
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
如此我便没有虚度
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
2.《热爱生命》(1979)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到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法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多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恶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缕经挫折,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生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想北平高一语文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结束了第三专题的第一板块“古典的乡愁”后,我们进入了第二板块的学习。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想北平》。在初中我们已经结识过老舍先生,因此,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的相关内容,请你谈谈你了解的老舍。
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_”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解题:
1、“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北平”。(学生研读1—3节思考,作者笔下的北平是怎样的北平?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从1—3节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是“我的北平”(第一节);“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节)。
三、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写什么”
写什么(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
(4—6节)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2、“怎样写”
(1)衬托手法: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2)语言特点: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
3、“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赏析。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作者爱北平的理由:整体感觉:动中有静,复杂而有边际。
布置:在人为之中显自然。
物质上:花多菜多果子多。
环境:使人更接近自然。
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教学反思。
《想北平》属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恒久的烙印”板块,在此篇之前学过了“古典的乡愁”“漂泊的旅人”等板块,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故乡施予每个人的深刻的烙印。但是要想用有限的篇幅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北平这样的大城市,就更为不易了。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其情缱绻,足以深深打动读者,但是对于生活阅历比较贫乏的学生,对于这种情感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只能指导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去慢慢地理解、体会。在教法上着重文本研习,不妨充分利用对话栏,让学生课前预习中进行评点,选择合适的问题,全班研习。
想北平高一语文教案篇二十
1.通读全文,认知过度句、段及文中丰富的联想,从而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
2.结合思路,深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3.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把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贯通、语言连贯的能力。
1.理解文章中意义含蓄的句子。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录音机、投影仪。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高考#导语(同时出示投影《三峡》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山峦,给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郦道元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阴天蔽日”,李白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么作家刘征过三峡时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解题。
提问:从课题来看,本文时一篇散文,谁能解释一下“漫想”呢?
明确:“漫想”从字面上理解时“不受约束地想”“随便地想”之意,但是从课题来看,它不等于“乱想”“瞎想”。它受着“过万重山”的限制,是作者过万重山时,超越时空的遐想。
三、把握课题思路,整体理解内容。
1.放录音。
明确: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看到了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以及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面对奇景,作者神经受到强烈的触动。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头脑里一片空白,也就恰在此时,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开始了对三峡的“漫想”。直到船过三峡,作者才收住“漫想”的野马,回到了现实。
3.学生通览全文,找出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
明确:(1)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2)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3)再想下去;(4)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4.学生通读全文,画出“漫想”内容,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全文思路紧扣课题,以船出夔门为起点,由万重山(三峡)的奇险,先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再“延展”到“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以及“使用什么交通工具”;然后再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甚至他会“想些什么呢?”;接着“思想向着更遥远空间和时间飞去”,想到历的无数第一个;再接着时间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最后以穿过三峡为思路起点,落在阅尽险峻之后的喜悦上,结束了“漫想”。
明确:通过“漫想”,作者想要讴歌知难而进心无旁念,敢于冒险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在未来事业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想北平高一语文教案篇二十一
1、研读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展开积极对话,体会作者对北平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感受作者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
2、品味老舍散文天然成趣直白如话的语言特点,对文章尤其是文章的语言进行评点交流。
3、了解衬托手法,体会衬托的作用。
4、学习老舍借助细节描写和选取日常生活中平凡事物来表达自己感情的手法。
【教学设想】。
1、主要采用互动交流、评点对话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探究、协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2、注重情感的体验与品味,注意对语言的咀嚼体味,达到真正读懂文本培养阅读习惯与能力的目的。
3、课前布置预习,与文本初步对话,课堂互动讨论,加强体验与交流;课前能够选取自己喜欢的语句在对话栏里写上评点文字以便课堂交流。
4、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
5、1课时完成课内教学。
【教学过程】。
一、再识老舍(含老舍的生平、作品及风格、你所读过的老舍作品及评价)。
师:同学们,故乡是一个人的根,它是一个人的人生出发地,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归宿,每一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学习了“古典的乡愁”和“漂泊的旅人”这两个板块,我们对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比较充分的体验,今天我们学习第三个板块“恒久的烙印”中的《想北平》。
谁来先说说“恒久的烙印”这五个字的内涵?可以和前面两个板块的标题进行比较来帮助理解。
生l:就是永久的不易磨灭消失的痕迹。这里应该是指家乡留给自己的记忆永远不会磨灭。
生2:这里应该是指故乡的生活故乡的风物留给自己的永恒记忆。
生3:前两个板块侧重于写故园之思和为什么思念家乡,而这个板块应该是侧重对故乡的描写,通过描写故乡留给自己的记忆来表达思念。
师:再请同学们谈谈你所认识的老舍。
(主要是学生先谈,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再作适当补充)。
二、研习文本(侧重文章的情感内容、思路章法方面的研习)。
师:标题为“想北平”,老舍为什么不用“写北平”?
生1:“想”强调的是思念,是主观情感的表达,“写”是描写,更强调客观性。
生2:从“想”字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北平每一景每一物都融人眷恋之情了,强调的是故园之思;而如果是“写”,最多只是惊叹、赞美罢了。
(教师板书课题)。
生1:“我的北平”。这是作者最熟悉的北平。
生2:北平那么大,无法在一篇短短的散文里写完,所以作者说“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生3:北平是都城,事物太多,老舍只能写自己知道的。
师:说得不错,不过还没有从情感的角度去体察。我们继续研读,看最后能否找到更合理的理解。大家从“我的北平”这四个字里还读到了什么?请思考一会儿再回答。
生1: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北平是“我”所熟悉的北平,是作者以前天天和它在一起的北平,而不是北平的全部。
生2:“我的”二字还体现了作者对它的热爱,主观感情特别浓烈;也体现了老舍先生为拥有北平而自豪的内心世界。
师:那么老舍先生怎样描写这种爱的?他为什么这么爱北平呢?
生l:“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说不出的。”
生2:和爱我母亲一样,“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生3:“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
生4:北平“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因为我最初的知识和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和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
师:“我真爱北平”这五个字很平常,可在这里表现了什么?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谁来。
读一下?
生l:直抒情感,是老舍浓浓的爱与思念之情的直接抒发,可是又因为这种爱“说不出”而有遗憾。所以,应该用深沉而遗憾的情感来读,节奏不宜太快,强调“真爱”两个字。
生2:(读)。
师:读得不错。全文所写内容都是作家“爱”的映照,所以“我真爱北平”是全文的感情基调,统摄全篇,是“文眼”所在。来,我们齐读一下。
(板书:我真爱北平)。
生:(齐读)。
师:“说不出”三个字出现了多次,这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说不出”?先反复朗读2、3两节再回答。
生l:因为爱得刻骨铭心,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言有尽而爱无穷。
生2:出现了四次,起到了反复强调的作用。因为老舍认为自己不是诗人,不能够“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生3:就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一切语言都是无力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
师:是啊,情到深处反无声。那么,北平究竟有什么样的特点?老舍先生是怎样来写这些特点的?请读完4―7节后再回答,注意抓关键词句。
生l:主要是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写的,用欧洲四大历史都城和“我的北平”进行比较,衬托北平特点。
师:再找出对比衬托的关键句。
生2:北平复杂而有个边际,不像巴黎那样太旷;北平也热闹,但动中有静;北平比巴黎匀调得多,人为之中显出自然;还有,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贴近自然。
生3:巴黎太热闹,容易使人疲乏,所以要咖啡和酒来刺激,北平则不,人们只需要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生4:北平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在于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不远;在于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在于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北平还体现出自然,“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而巴黎虽然匀调,可是比北平还差点。
生5:北平里面没有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外面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可以悠然见南山。
老师板书:巴黎未免太旷――北平复杂而有个边际。
巴黎太热闹――北平也热闹但动中有静。
巴黎也匀调――比起北平还差点。
美国的橘子――北平的玉梨。
伦敦有冒烟的工厂――北平更接近自然。
师:大家说得很好,也比较全面。来,我们一起讨论一下,用几个词把北平的这些特点概括起来。可以用文中的词,注意不要把“点”漏掉。
生1:一段一点,共四点:温和安静,匀调自然,花多菜多果子多,接近自然。
(师:不错,能够注意用原文的关键词来概括)。
生2:我觉得应该是三点:动中有静,匀调和谐,贴近自然。6、7两节都是从自然环境和物产方面来写的。
生3:还可以更简洁一些,分别可以概括为:安静、和谐(或匀调)、自然。
老师板书:温和安静匀调自然花多菜多果子多接近自然。
动中有静匀调和谐贴近自然。
安静和谐(匀调)自然。
生l:这就是老舍所说的“我的北平”,是先生眼中的北平。
(师:再想想,先生眼中的北平为什么不会是故宫、长城之类的地方?)。
生2:这些才是老舍生活中的北平,伴随他成长的不止是故宫长城,更多更重要的是这些日常平凡生活,只有这些才跟他的生活更紧密,给他的印象最深刻、影响最大。
生3:和他天天生活在一起的应该是胡同小巷、青石老街、吆喝的商贩,是那里的一草一木、一院一花,这些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是他最难以忘怀的。
师:说得太好了。老舍先生在北平出生,在北平成长,他不是一个去北平观光的匆匆过客,眼里只有名胜古刹,北平的点点滴滴、一树一花已经深人到他的肌肤血肉之中了,成了恒久的烙印,老舍自己也说过,自幼生长的地方,“它的一切都深印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对于它能像对于自己分析得那么详细,连那里空气中所含的一点特别味道都能一闭眼就想像地闻到”。
现在大家还明不明白我们开始时讨论的先生为什么强调是写“我的北平”了?
(学生会心地笑了)。
所以我们说,“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那“水中的小蝌蚪”“苇叶上的嫩蜻蜒”,那“招来翩翩蝴蝶”的牵牛与草茉莉,满目皆花的小院子,青菜摊子上有诗一般美丽的“红红绿绿”,究竟传达了老舍怎样深沉的思乡之情?我们“说不出”,也无法用语言道得出。
师:同学们,你们能够把老舍想北平的深沉情感用浯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沉默)。
我们不能,先生也“说不出”,大家看先生文章的最后一节,“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明白如话,不加任何藻饰,因为此时任何修饰都是多余和无力的,只有落泪和深情的呼唤。来,大家读一读这句话,看怎么读才能够把情读出来。
(教师板书:真想念北平呀!)。
(学生自由读,彼此讨论揣摩)。
生l:“落泪”两个字要满含深情,应该重读;“想念”两字要包含一些无奈,节奏要慢。(生l读)。
生2:还要突出“真”字,把“呀”的语气读出来,稍微拖长一些。(生2读)。
生3:“真想念北平呀!”五个字整体上节奏要缓慢一些。
师:好,我们按刚才大家的分析齐读一下。
(学生齐读)。
三、品味语言(独立评点、形成文字、集体交流,尊重个性化理解)。
师:老舍的文字就是这样明白如话,天然成趣,读来则又情深意长;他的话又京味十足,让你倍感亲切。下面大家轻声朗诵课文,用我们在第二板块中学会的评点方法,选取文本中的一两处语段进行品味,修改并小组交流预习时写在对话栏里的评点文字。
(学生轻声诵读,修改评点文字,组内小声交流讨论)。
下面我们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班级集体交流。谁先说?
生1:我选择的是第四节中的两句:“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蜒,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和“在北平,有温和的香茶片就够了”。这是一个非常温馨安静的画面,水滩、墙根、水边石头、蝌蚪、蜻蜓、苇叶,再加上坐在石上的人,安适中透出生气,人和自然和谐相依;摇篮这个比喻非常贴切,给人偎依母亲怀里的感觉。后一句“香茶片”给人齿留余香回味绵长的韵味,与前面的画面相映,同时又与“咖啡”“酒”的刺激形成对比。
生2:我选择第三节中“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这一句。“浸”字特别值得咀嚼,就是把这些字放在自己的血里泡,这个字的感情色彩是有很强烈冲击效果的。
师:那么为什么是“杜鹃似的啼”呢?我们知道杜鹃啼鸣有浓重的悲凉意味。
生2:(继续)这就说明老舍的思乡有悲凉意味,一种**年代的家国之忧。
师:说得太精彩了。老舍写这篇散文是1936年,当时他正在青岛,此时日本已经开始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已经签订,华北告急,北平告急,因此老舍故园之思里有种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文章最后的“落泪”也应该包含这一点。
生3:我选择第二节后半部分。“相粘合”和“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写出了老舍先生与北平融为一体、不可分离的血肉关系。
生4:我选择第六节中写院子和院子里的花这几句。家家有院子,满院种花,有花就有蝴蝶、蜜蜂,不用花多少钱。住在城市里却能够享受到自然的情趣,而且这里的花草种类多,我想应该是五彩缤纷的,赏心悦目。
生5:我选择几处语言上京味很浓的句子,“草花儿”“差点儿”“白霜儿”这些儿化音读起来很有韵味。
(老师要求学生把这些词读一遍试试)。
生5:(继续)还有“挤得慌”和“还不愧杀!”,有浓浓的北京语言特色?说明他对北平的热爱。
师:好,大家评点得很精彩,交流得也很充分。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共同体验了老舍的思念故乡之情,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对故乡的文化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然对老舍用日常生活中平凡事物表达情感的写法也有了一定的体会。也请大家课后选取你家乡给你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事物写一篇热爱家乡或思念家乡的文章。下课!
【教后反思】。
1、在文本研习的过程中,“放”得不够,因此这一环节生成性不足,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没有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2、品味语言这一环节时间比较紧,五位学生集体评点时没有能够让其他学生也参与到他们的五个话题中来,进行对话。
想北平高一语文教案篇二十二
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二、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第一课时。
一、理清小说结构,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的具体内容。
二、初步体会小说的讽刺意味。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形象。
他不光用一切陈规陋习套自己,而且还去约束别人。他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又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保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者的代名词。作者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和强烈的对比手法,造成的幽默讽刺的效果,有力地鞭挞了反动势力的可厌可憎,无情地嘲笑了他们的极端虚弱。
1.导人新课。
老师出示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陈显荣。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与他相似。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思想解放一点,别老捧着那本老皇历不放。诗人对老掌柜的典型心态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一句,令人叫绝。从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害怕新事物这一点上,我们想起嘴边总是挂着一代不如一代名言的九斤老太,想起只要镇上不点什么动静就总是忧心忡忡地担心可别出什么事啊的奥楚蔑洛夫。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契诃夫的另一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领略一下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2.快速理清课文结构。
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15段)。
第二部分: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637段)。
第三部分: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3840段)。
初看起来,好像这样入题慢,前后联系又不紧密。然而,作者在写婚事之前,先对别里科夫加以描绘和议论,突出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甚至是怪异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先声夺人,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既有利于直接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腐朽本质,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一一这种人,竟然还差点结了婚,一箭双雕,安排巧妙周到。
作者以严肃的态度,用夸张、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极力地刻画别里科夫与常人迥异的套子式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在发笑中达到否定的目的。
在生活习性方面,主要从穿、住、行等方面表现其套子特点,其中穿着修饰方面写得最详尽;居住方面着笔不很多,但写得逼真;至于行,则突出其与人隔绝、与世隔绝的特点。在思想方面,则主要写其评判是非的标准及语言。他的标准,就是要服从政府的禁令。凡是政府明文禁止的事情,他都拥护;甚至于连政府已批准或默许的新鲜事物他也要遏止。他的口头禅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表明了他的恐惧心理,对于现行秩序、既成传统以及代表着这种传统秩序的官方、政府的恐惧。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革命力量还很弱小,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6.总结、扩展。
别里科夫是他生活的那个反动时代的产物。
别里科夫自己怀着无尽的`忧虑和恐怖,缩进套子里,然而,被套子精神浸透了的别里科夫却又要用这个套子去套周围的人,去套那个中学,那个城市,而那个学校和城市也居然被他辖制了整整十五年。
这里的套子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别里科夫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事物的保守与腐朽;象征着沙皇政府的一切法令和专制统治。
7.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第二、三两个部分,分析别里科夫为什么会落得个如此下场,意义何在?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讽刺意义。
2.拓展延伸,探讨套子的现实意义。
3.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整体感知。
契诃夫是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最后一个杰出的作家。当时,沙皇政府为防范革命活动而公开施行高压政策,进步杂志被迫停刊,能合法出版的都是为买而笑的刊物。为了生计,契诃夫不得不迎合刊物的胃口,写了许多逗人发笑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不免流于粗俗,但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表面上写俄国社会日常生活中的笑话,实际上却无情地嘲笑和揭露专制警察制度和小市民的奴性心理,如《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从库页岛考察回来后,契诃夫果断地和反动报刊断绝联系,其作品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刻,技巧也更为成熟。《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契诃夫在这一创作的繁荣和成熟时期而诞生的优秀作品。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热烈地赞美过纯真的爱情,那么,躲在厚厚的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在爱情的面前将会怎样呢?请仔细研读小说第二部分。
2.围绕别里科夫的婚事讨论:
从始至终,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为什么?
先看别里科夫准备结婚的原因:别人的撮合游说;华连卡表示出的好感;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华连卡出身较高,有田产;华连卡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以上种种,都是外人施加的因素,或是一种外在的诱惑,而别里科夫内心并未萌发一种真正的爱意,他准备结婚,是因为昏了头,不是因为爱。
最后请看婚事的结局:通常结婚是件使人高兴的事,但在别里科夫却成了一场大灾难,一次仅仅是可能的喜事,结果却成了真正的丧事。他的套子使他感受不到爱的温馨和幸福,他的套子使他对恋爱充满气愤,以至于看到那漫画便气得脸色发青、嘴唇发抖。作家只讲其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是多么深入细致,对人物的刻画是多么准确真实。
想北平高一语文教案篇二十三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及梦一般的诗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
二、简介作者。
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随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共同迁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初读。
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他梦到了什么?)亦即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四、阅读第一小节。
2、明确: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小结:这一小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
五、阅读第二小节。
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阅读,思考。提示: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引导学生理解:“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
六、阅读第三小节。
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阅读第三小节,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这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对这个农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提示:舍家保国,义无反顾。
面对这个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面对的个人,作者激动(要拥抱每一个人)、悲伤(为了他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小结:这一小节中作者写了农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七、阅读第四小节。
1、阅读第四小节前六行,思考:这几句写的是什么?
提示:注意作者反复强调的东西。这几句写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凉依旧。
2、面对这种现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阅读以下三句,体会作者的感情。作者为了民族仍将有可能面临耻辱的历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两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这里,作者既有对未来的忧郁,又有对前途的展示。大地依旧,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个希望正在升起。
八、课堂总结。
这首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了诗歌的主旋律,表明了赞美的内容,这首诗像一个梦境,通过一些意象的描绘,表达了痛苦的希望交织的情感。
九、作业。
熟读。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案点评。
这首诗较为抽象,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求教师作较为认真的指导。而一般的参考书上对此诗又没有较为详尽的分析。在多次的阅读中,对这首诗作了一点比较幼稚的解释,在这里呈现给大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443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