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的论文(汇总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4 14:46:12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的论文(汇总21篇)
时间:2023-12-14 14:46:12     小编:书香墨

面对繁忙的学习和工作,总结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下一步的行动。写总结要言简意赅,重点突出,表达清晰,让人一目了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的论文篇一

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热爱往往从兴趣开始。学习兴趣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倾向。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对教师来说,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处在主导地位的教师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言行,证明自己在学生心目中是合格的、值得信赖的人,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实现教育过程的有机互动,达成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

在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产生厌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从单纯的讲授者转变成教学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讨论式教学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对不同的问题形成新的见解,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有效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启发式”教学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愤”意为发愤学习,积极思考,然后再把知识表达出来。“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当学生处在这样的学习状态时,就需要教师的启发帮助。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通过教师的引导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把知识内化并转为能力,从而实现爱学习、会学习的教学目标。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经历问题解决过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3“.自主式”教学法。

“自主式”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原则,使学生自主地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应用知识———探索求新”的学习过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启发。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始终处在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精心组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例如,听说、演讲、读写竞赛,戏剧表演等。在活动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展示学生优秀作品,让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的成果,体会成功的欢乐,产生成就感,强化其学习动机,激发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其对学习产生浓厚学习兴趣。

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引入竞争机制,运用小组的力量提高学习效率。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帮助,及时反馈信息。教师需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创设一系列小组学习活动,使学生互助学习,这样有利于学困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并在前进中提高自信心保持学习的长久热情。

五、及时反馈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应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评价,充分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音乐、图画、多媒体等手段给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语言文字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感性知识,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更能把学生较快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例如讲《范进中举》一文,对于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腆着肚子”和中举后“弯腰扯衣”这两个反差极大的行为,可以让一个胖学生和一个瘦学生来表演这两个情节,学生马上兴趣大增,也对人物有了深刻理解。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习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最有力、最稳定的动力。语文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充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的论文篇二

摘要:文章探讨了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即巧妙设置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动机;指导审题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入科学故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前预习,探究新知,创造性解决问题。

心理学对解决问题的解释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1]。解决问题时要对信息数据进行收集与处理,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由条件到目标的推导并加以描述。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巧妙设置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动机。

解决问题的目的之一是能在解决过程中提出更有意义、更有质量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逐层深入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动机。例如,在学习细胞物质的运输时,教师可利用农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烧苗”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出“为什么会有‘烧苗’现象呢?这体现的生物学本质又是什么?”等问题,利用这两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一章节的知识,使其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指导审题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审题的方法,让其明白问题的条件和答案间有着内在联系,引导其使用科学的读题方法,在理清两者间的关系后再进行解答。在答题时,首先要让学生通读一遍题目,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出题目所要表达的意思。其次可引导学生跳读,很多题目中都包含一些与解题无关甚至是用于干扰的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跳读并用笔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句。如题“绿叶海蜗牛具有一种保存并不损害叶绿体的非凡才能,即通过进食绿藻就可以将植物体内的叶绿体储存在自己体内,该过程被称为盗食质体。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绿叶海蜗牛没有贝壳,看上去像片叶子,而且其与植物的相似度较高,若长时间不见光就会枯萎,由绿变棕,最终死亡。针对此类现象,某实验小组欲探究光照强度的大小对绿叶海蜗牛生长状况的影响,请设计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这道题目中的文字很长,通过跳读得出的关键信息就是“绿叶海蜗牛可以储存食物中的叶绿体,长时间不见光会死亡,需设计实验探究光照强度对绿叶海蜗牛生长状况的影响”。跳读之后,让学生对找出的关键词句进行精读,边读边思考,将题目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找出解答问题的关键,这道题中自变量(光照强度)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将光照强度与绿色植物的知识点结合就很容易设计出实验并预测到结果。最后,让学生在写出答案后再将题目通读一遍,以检查自己的解题方法是否有误。

三、引入科学故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高中生物教学要体现科学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科学故事,让学生通过对科学发展史、物理模型的建立等内容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思考、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从而使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例如,普利斯特利曾提出,为什么在密闭容器中的小老鼠在几天后会死?容器中原本有空气,小鼠为什么不能成活?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普利斯特利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把点燃的蜡烛放在有小鼠的密闭容器中,蜡烛很快会熄灭,小鼠也会死亡,因此他猜想蜡烛燃烧会使空气被污染,所以导致小鼠不能呼吸,蜡烛也不能继续燃烧。继而他又思考被污染的空气能否被净化,于是有了伟大的发现,推进了植物光合作用史向前发展。

四、提前预习,探究新知,创造性解决问题。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需引导学生在预习中遇到问题时进行大胆猜想和假设,使学生能利用已学知识推测未学知识的概念和内容。此阶段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使学生能针对性地翻阅相关资料并进行关联性自学,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和知识点类比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预测学生在预习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进行适当引导。例如,学生在预习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时,可能会遇到如下问题。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基本一样,但为什么在有丝分裂末期,植物细胞是从细胞中央生出细胞板,然后向两边延伸最终分成两个细胞,而动物细胞却是从细胞中间溢裂成两个细胞呢?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前先复习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异同点,再根据复习内容预习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这样学生就能很快联想到是因为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所以才有这种差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自己动脑解决困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乐于思考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要把握教材的知识脉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提高其学习兴趣,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拓展学生学习应用的空间,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的论文篇三

论文摘要:化学不仅仅是高中阶段的科目之一,更应是让学生们锻炼思维能力、提升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许多高中生对待化学却背上了分数的包袱,不能主动、自主地学习化学。为克服这一问题,老师需要在化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与积极性,培养学生们主动、自主学习化学的好习惯。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乐趣,更可以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们有充足的动力来学习。对于高中化学来讲,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养成主动、自主学习化学的好习惯,应当是我们所有化学老师的研究重点。

一、当前高中生化学学习存在的问题。

化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科目,也是提升学生们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与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许多同学上化学课能够认真听讲,化学考试也能够取得好成绩,但是他们依然缺乏主动、自主学习化学的习惯,总结起来有以下问题:

(一)没有意识到化学科目的重要性。

在我们当前的考试制度下,学生们都能意识到分数的重要性,因此他们都会以分数为目的来学习化学,而忽视了化学这门课本身的重要性。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化学需要学生们主动地探究、深入地思考,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然而,大部分学生仅仅将化学作为一种拿分的“手段”,而没有将其作为一门可以锻炼自己、开发自己的课程。

(二)缺乏积极学习化学的动力。

被动学习,是大部分高中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许多学生并没有养成主动、自主学习的习惯,他们之所以能够努力学习,很大原因是来源于家长的逼迫、老师的督促。这种态度在化学课上体现得也很明显,除了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学生们能够保持比较高的兴趣外,在对待其他的课程内容如讲述课本基础知识、课后练习上都不能做到积极主动,更重要的是,很少有同学能以探索、发现的态度来对待化学这门学科,大多数同学都成为“死读书”。

(三)化学自主学习能力弱。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记——背诵、练习——考试,学生们不论是对待什么科目都是采用这种死板、效率低下的学习方式。结果学生陷入这样的怪圈:高中毕业知识还给高中老师,大学毕业知识还给大学老师,导致毕业生能力低下,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究其原因,多数学生都没能在上学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对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习惯的要求更高,而这也是培养学生们这方面能力的最好的“战场”,在高中化学课程中让学生们养成主动、自主学习化学的习惯已经是现阶段教育发展对老师提出的新要求。

提升学生们主动、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个大而泛的口号,我们要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每一门科目中,对于高中化学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一)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的重要性、发现化学的乐趣。

“态度决定你的高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国内的教育家们早已经肯定了心态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化学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们意识到化学这门科目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们知道化学对于他们来讲并不只等于分数,学习化学是一项技能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升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拓宽思维的广度、深度,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容易的适应社会;第二,要让学生们发现学习化学的乐趣,提升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化学的独特性决定了这门科目要比其他的科目更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在平常的化学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通过化学实验、学生自我观察、师生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们找寻学习化学的乐趣。

(二)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随着教学理念的进步,教学的主要任务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成为当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的知识讲授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体制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在教学中提升学生们的探究学习能力可以促进让学生们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精英人才。高中化学课是提升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以后的高中化学教学中,老师应当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以引导为主,让学生们养成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动手的化学学习习惯,通过日常学习来提升学生们的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们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有意识、有能力主动去进行化学课程的学习。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任课老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们的学习状态有着很大影响,这要求老师不能采取过于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老师应当与先进的教学理念接轨,运用多种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合作教学、小组教学的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们学习的注意力。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要让他们从简单的知识学起,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让他们保持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总之,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化学不仅影响着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更是可以作为锻炼学生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中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学生们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发现学习化学的乐趣;要注重学生们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塑造能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更要革新教育理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高中化学中养成主动、自主学习化学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叶兆平.浅谈高中化学学习兴趣培养[j].保山师专学报,(2).

[2]窦福林.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8).

[3]唐晓菲.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j].现代阅读,(9).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的论文篇四

关键字:

摘要: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成为其终身奋斗和发展的前提基础。但是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进程中,高职学生往往出现学习的被动性、积极性的普遍下降、主动学习的能力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高职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从分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含义基础上,研究当前我国高职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问题现状,从而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和对策来加强我国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高职教育体系也得到了较为稳固的发展,这就要求我国高职教育教学为当今社会培养出更多的职业型应用人才。[1]目前由于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扩招,使得学生来源复杂化和混乱化,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对学习的主动性也明显降低,成为制约高职院校不断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我国高职院校要正确的运用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并结合高职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以培养大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做到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这对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培养高职人才都起到极为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21世纪这个伟大的信息化大变革时代下,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问题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和素质教育上的关键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所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身的心理能动状态,主要包括自觉的行为投入、认知上的活跃、坚强的意志力和责任感等。它是建立在当今科学基础上的一种对于学习的全新理念,是一种致力于对学生的外在环境和内在涵养的培养和优化,从而为其稳定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以迎接我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成为一种推动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改变途径。

在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冲击下,人们为了可以长久的立足与社会经济大背景下,不但需要对现代的科学技术知识进行有效地积累和运用,还要着力培养其创新素质和强大的自学能力,也就是说,努力培养出可以独立于学校和教育之外的主动学习的能力。但是在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主导下,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交流和有效管理,使得高职学生不能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感受,亦不能充分满足我国高职教学的整体方向,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压制。[2]因此,当前我国高职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内容便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在各种变化的社会背景下紧紧跟随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还应在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关系链,从而不断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中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使其成为最大潜力的社会之才。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同时,对于身处高职院校的很多大学生来说,与高职教育良好的发展势头相比却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影响。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对高职院校的今后发展起到了压制作用。

(一)目前我国很多高职大学生对于学习目标和方向上尚不够明确,并且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这是高职学生学习自主性不高的内在因素。因为高等职业学校不同于一般的我国高校,正是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得高职学生在中学时期的学习和能力上问题较为严重,比如对社会产生怀疑态度、实践能力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等,再加上很多高职学生是由于家庭或者其他原因选择高职院校就读的心理,因此对自身的专业并不注重和满意。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讲,高职院校主要是在职业的专业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整体能力,而面对不断变化的专业领域和学生的不重视,使得教学中难免出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不高的问题。

(二)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度和管理上存在一些缺陷,在教学改革和创新上以及对学生的监督能力上还有待提升。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管理制度上存在盲目性和滞后性,这种管理方式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懒惰和侥幸心理,在加上教学模式和内容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守旧、考核固定、缺乏创新意识等,使得高职学生的个体优势不能得到发挥,需要亦不能得到满足,从而产生对学习态度的不积极。[3]另一方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高职院校对于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已有一些进步,但是对于高职学生的监管力度却缺乏必要的手段和方式,特别是对于个别的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缺乏必要的激励和奖励政策,更加深刻影响到其学习的停滞心理,如果不能很好的对教育体制和监管力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则会严重导致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降低的现象发生。

(三)除此之外,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中教师队伍的水平还不够完善,个人素质和涵养还不够完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当着十分关键的地位,教师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修养会使他本身在整个专业的范围内迅速扩大,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内会逐渐被教师所感染和影响,因此教师的个人特点成为高职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成功前提。反之,如果高职教师的整体思维陈旧、教学模式缺乏新意,则会严重制约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从而影响到整个高职教学质量的进步。同时,高职院校中很多新学生受到之前毕业生的影响,认为高职院校出来的学生不受重视、专业知识不能和普通高校学习相比等思想,这些由前人总结出的错误经验会导致新学生的消极态度,以及对学习的懒惰和漠不关心,甚至出现厌学的不正常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大大降低了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培养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树立其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俗话说,习惯决定成败,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发挥自身主动性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帮助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要让其自己学会设定近期的、实际的学习挑战性的目标,以定向的思维努力培养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自觉性。可以针对不同学习程度和状态的学习分别进行心理辅导和沟通,可以帮助其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和定位,使其克服对学习的恐惧心理,教师要在教学中耐心仔细,对学生有深厚信心。同时,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和环境,使其发挥特长以提高对学习的自主性,可以使学生有选择的对待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重视学习态度并有所创新意识,坚持以正确学习态度为中心的价值观,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课堂上创造性的进行引导和构建,以使高职学生得到精神的满足,从而以愉快的心情加入到学习中去,大大提高了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高职教学中必须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基础,承认其独立的人格特征,给予学生强烈的成功感,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价值认同感。成功是使个体突破自我、改变自我的价值取向,要使高职学生消除自身的忧虑,使其在教学中能够获得成功感成为培养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键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设立一些环节使学生加入进来,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讲解给学生提供相互展示的机会,并对于积极发言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奖励,逐渐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功感。对此,学校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速度有所调整,控制教学难度和梯度,在课外作业方面适当的对数量和难度有所协调,并对疑难题目给予必要的解释和提醒,以提高学生的积极面对困难的信心。此外,教师应了解和掌握当今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特点,引导学生主体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针对不同的学社进行不同的疏导方式,已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提高整体学生的价值认同感,减少不利的学习心理因素的影响,增加其正确的学习理念和认知,最终树立高职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自主能力。

再次,加大对学习环境的开发力度,创设出适合高校自身的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和氛围,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技能,以更好地使其服务于高职学生。一般来说,高职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创新思维比较缺乏,这就要求高职有关教师对于课堂上的教学要突出能力培养意识,课程的开发要遵循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主线,确保各个教学环节和模块与之相随。比如可以强化动态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与之同步跟进,可以进行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活动,甚至可以进行早期的就业指导教育,让高职学生体验到就业的严峻性和压力,使学习环境动态化和扩大化,呈现出灵活性特点,并做到与社会接轨,从而与时俱进。同时,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素质能力还有待提高,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时代的不断前进,高技术人才的培养还需要高技能的教师队伍的参与,教师应善于把自身的知识合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总结课堂教学方法和内容,并将各种模式资源合理的进行有效配置,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专业,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从而很好的培养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模式的加快和改革,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成为时代的需要,也成为提高高职教学质量水平的保障。但是面对目前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问题,要想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不仅需要学生的正确心态和配合理解,还需要高职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率先垂范的影响,从学校因素和学生因素两个方面来改革课程模式,改善课外实践活动并努力给高职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才能培养出新一代的社会栋梁。

参考文献:

[1]李新娥.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6(14).

[2]王欣.提高高职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36).

[3]朱红英.高职学生“多元化”英语自主学习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02).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的论文篇五

摘要: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学生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文章中介绍了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现状以及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自我学习能力;问题现状;解决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各国之间经济贸易、人文交流越来越频繁、紧密,这也不断地给我国的英语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中学英语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1、英语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落后。

在当今的英语课堂教育中,从大的方面讲,教师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任务和进度是根据课堂的教学情况来决定的。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保持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封闭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思维被教师的教案所限制,这种情况的结果是课堂上学生听得够多,细节上重复得非常仔细,但是学生还是不断地抱怨学不懂,这样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是很严重的。

2、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未被充分调动。

这样的现象经常出现在当今的英语课堂: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被极大地注重但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仍旧是被动地参与,主体作用体现得好的同学经常是接受能力强、成绩突出的学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教师没有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准绳来教学,没有充分调动起课堂积极活泼的学习气氛,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英语学科实际上是一门交际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会一种思维方式,学会一种沟通的语言工具。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在中国渊远流长的教育历史当中,有很长一段时期教师被当做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下,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教师机械地说教。课堂的学习气氛死气沉沉,毫无活力可言,学生也对英语学习渐渐地失去了兴趣。这样导致的最终结果将是学生的英语知识面很窄,知识结构单一,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英语教学当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还应当教给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培养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转变教学方法时不妨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式。比如,目前有些地区采用全英语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他们的听、说、读、写全部采用英语。这样可以给学生创设英语生活情景,营造语言环境,用英语思维,容易形成英语语感。这种方法能全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素质,对学生的英语自我学习能力也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很多情况下,一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失,就会不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容易产生畏学甚至厌学的心态。在这里我们不妨尝试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兴起于七十年代的美国,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融汇到教学中去,它的主要形式是异质学习小组,教师将全体学生根据学习能力、个人性格、性别等因素分成若干小组,该小组只有小组成功才能使小组的成员达到个人的目的。可把这种教学方式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教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再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相互合作、相互讨论,学生之间不断地进行交流,沟通各自的想法。这种方法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学生也真正会把英语当做是一种语言工具。

3、鼓励学生探索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掌控自己的学习,但是自主学习不是完全的个人主义,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探索学习方法需要和周围的人之间协同合作,学生有权决定自己怎么学习、学习什么,让他们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学自己想要学的东西。当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很大的帮助和指导。学习英语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起初的英语学习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来积累语言素材,这个阶段学生看不出实际的效果,往往容易心浮气躁,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给予鼓励,使学生保持对英语自主学习的热情。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时代性的问题,本文只谈了它的问题现状和几点解决办法。实际上这个题目很大,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各位同行相互探讨解决。我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一定能够通过英语教学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班华《中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76~86。

[2]黄振远《新课程英语教学》.福建出版社,,8(2):36~56。

[3]《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的论文篇六

论文摘要:化学不仅仅是高中阶段的科目之一,更应是让学生们锻炼思维能力、提升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许多高中生对待化学却背上了分数的包袱,不能主动、自主地学习化学。为克服这一问题,老师需要在化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与积极性,培养学生们主动、自主学习化学的好习惯。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乐趣,更可以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们有充足的动力来学习。对于高中化学来讲,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养成主动、自主学习化学的好习惯,应当是我们所有化学老师的研究重点。

一、当前高中生化学学习存在的问题。

化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科目,也是提升学生们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与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许多同学上化学课能够认真听讲,化学考试也能够取得好成绩,但是他们依然缺乏主动、自主学习化学的习惯,总结起来有以下问题:

(一)没有意识到化学科目的重要性。

在我们当前的考试制度下,学生们都能意识到分数的重要性,因此他们都会以分数为目的来学习化学,而忽视了化学这门课本身的重要性。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化学需要学生们主动地探究、深入地思考,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然而,大部分学生仅仅将化学作为一种拿分的“手段”,而没有将其作为一门可以锻炼自己、开发自己的课程。

(二)缺乏积极学习化学的动力。

被动学习,是大部分高中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许多学生并没有养成主动、自主学习的习惯,他们之所以能够努力学习,很大原因是来源于家长的逼迫、老师的督促。这种态度在化学课上体现得也很明显,除了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学生们能够保持比较高的.兴趣外,在对待其他的课程内容如讲述课本基础知识、课后练习上都不能做到积极主动,更重要的是,很少有同学能以探索、发现的态度来对待化学这门学科,大多数同学都成为“死读书”。

(三)化学自主学习能力弱。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记——背诵、练习——考试,学生们不论是对待什么科目都是采用这种死板、效率低下的学习方式。结果学生陷入这样的怪圈:高中毕业知识还给高中老师,大学毕业知识还给大学老师,导致毕业生能力低下,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究其原因,多数学生都没能在上学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对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习惯的要求更高,而这也是培养学生们这方面能力的最好的“战场”,在高中化学课程中让学生们养成主动、自主学习化学的习惯已经是现阶段教育发展对老师提出的新要求。

提升学生们主动、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个大而泛的口号,我们要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每一门科目中,对于高中化学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一)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的重要性、发现化学的乐趣。

“态度决定你的高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国内的教育家们早已经肯定了心态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化学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们意识到化学这门科目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们知道化学对于他们来讲并不只等于分数,学习化学是一项技能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升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拓宽思维的广度、深度,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容易的适应社会;第二,要让学生们发现学习化学的乐趣,提升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化学的独特性决定了这门科目要比其他的科目更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在平常的化学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通过化学实验、学生自我观察、师生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们找寻学习化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的论文篇七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行兴趣教学;要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首先要使学生产生自我驱使力。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发生兴趣,并产生兴奋和期待的心理状态,进而获得认识的满足和乐趣时,就会形成一种渴求知识的内在需要和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

如果学生对学习英语感兴趣,那么他的英语水平一定会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提倡稳定的兴趣,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

1.学生强烈的学习英语的欲望,全体学生渴望英语学习,积极参与英语教学,盼望英语课的到来,下课时余兴未尽。

2.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感受到应有的轻松和愉悦。

3.尽管在作业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但他们都会在主动学习的内驱力的作用下去寻找各种克服困难的办法,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使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意志力都能得到提高和升华。

在教师方面:

2.观念不新,站位不高,教学结构陈旧,自己创造能力较弱,没有能力创造课堂学习的氛围,唤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缺乏对不同年龄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了解,作业要求不适当,没有给学生正确及时的评估,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愉悦,因而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4.敬业精神不持久,凭感情行事,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缺少爱心,课堂教学民主气氛不浓。

5.掌握电化教学用具能力不强,制约着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制约着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在学生方面:

由于受年龄、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惰性大,缺乏恒心,因而缺乏稳定的兴趣,这需要我们教师做适当的引导。

据调查,城市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主动性要强一些,由于城市家长比较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他们对孩子的交流和投资比农村家长更多;而农村家长相比就容易忽略这一点,他们认为孩子的成长是学校的事,我管孩子吃穿就行了,于是就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看管,自己外出打工了,缺乏与孩子的交流。而孩子又由于自控力差,抵挡不住外界的诱惑,步入歧途,影响学业。

1.保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法和技巧来丰富课堂教学。通过“活”化教学内容,来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2.巧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采用故事谜语导入法、抢答式的提问法、小组讨论教学法、知识展示法等,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开展立体式的教学法,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3.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热情,给他们更多的信心,重视学生成就感的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中,遇到基础差的学生举手发言,这时我会立即喊他,即使回答错了,我也会找出他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在课后主动与他交谈,说他的一些优点,还说曾经有一位和他基础一样的孩子由于肯发言、肯问问题,最后考取了某某名校。之后,这名学生的学习状态明显高涨了许多。所以,我们老师不要吝惜自己口中的“好”话,给孩子更多的表扬,我们的课堂定会收获甜美的果实。

成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催化剂。首先,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力量,激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行合作、培养能力的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再次,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

因此我们要格外注意知识教学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加强辅导,加大表扬力度。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学生,老师一句表扬的话语成为学生一生的生活转折点。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创造的个性得到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

4.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a.教师与学生平等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b.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c.请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习,在评价中提高。

5.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广阅博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增强敬业精神。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内在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中国有句古话:“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里“捕鱼的方法”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能力,也是我们老师孜孜以求的让学生受用一辈子的东西。

1.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要将兴趣持久,就要“习惯成自然”。如:课前预习的习惯,当堂完成作业的习惯,注重生活、学习的规律性等。

2.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有意义的任务中不知不觉地习得英语,使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更加完美。

3.创设交流、竞争的环境,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青少年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景,使他们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交换意见,积极获取信息,从而在听、说、读、写方面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语言本身,同时也通过语言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及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表达情感、认识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内在美的气质,给予学生美的文化熏陶。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正确的指导方法,把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英语学习,增长英语知识的吸收量,提高英语学习的技能,以此来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的目的,并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课改的需要,也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的论文篇八

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现行教学改革要求改变单纯接受式学习,讲究从“一刀切”教学向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转变,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自主学习显得更加重要。正因为如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教师备课时应尽可能考虑学生的全员参与;注重知识探索过程中的能力转化;注重认识与情感的和谐发展。备课时,要密切将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尽量在学生的情绪体验中找到相应的支撑点,使学生的心理定向、情绪定向、思维定向,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调动其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

有鉴于此,我采用了“实践——观察——总结”的教学步骤,先由学生在教师不加指点的情况下进行实践操作,留给学生探索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同时,在实践中,也必然有部分学生会碰到以些障碍,可让他们合作讨论,也可以让他们质问难。然后,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展示规范操作的全过程。此时此刻,学生们有的急切地想知道自己实践操作是否正确;有的则想弄懂尚未掌握之处,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从而使教师的“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通过比较让学生肯定自己的成功之处,发现和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方法,又初步学会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参与热情,可谓一举三得。

1、唤醒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说、敢想、敢问,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学习心态,从而调动其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驱力;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醒其参与学习的热情。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要途径有两个:其一营造课堂氛围。通过教师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因惑质疑,激发学生产生悬念,进入欲罢不能的心里状态,进入发现者的“愤悱”状态,或在问题中溶入一些趣味,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与兴趣。其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一个问题的模拟发现过程或借助类比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生疑质疑。

然而,有的教师认为,高年级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似乎已进入“休眠”状态,“导”也无用。其实不然,试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见识愈广、思维也愈成熟,“自主”的意识也就更强,他们怎会甘心做学习的傀儡?他们有他们的.思想,他们有他们的见解,他们有交流自己想法的愿望与热情。只要教师能善加引导,相信星星之火,也可燎原。

这一点,我在平时教学中深有体会。例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我便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课堂旅游”的情境,激励学生量地图算旅程。

这时,教师尚未向学生介绍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而故意让学生自己敞开思路,寻求计算旅程的方法。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质疑问难。此时再顺水推舟,让学生自己理一理:“要算出旅程,必须知道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有哪些能自己看书解决;还有哪些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这样,就使学生在大脑高度兴奋的状态下,既紧张又轻松地认识和掌握了比例尺以及运用比例尺计算路程的方法。

2、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终归宿,需要学生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不断掌握各种自主参与的方法,并在灵活运用方法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能力得以发展。所以,学会自主参与的方法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键所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创造性是人的一种本能。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大胆猜想,能在学习方法、解题思路上“另辟蹊径”、“别出心裁”,而且往往比老师介绍的那种方法更为简捷,易于接受。这说明了学生的内心深处那种潜在的创造欲望,期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我们教师就正视学生的这种超越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准备题:“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学生顺利解决后,教师再出示例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由于单位“1”发生了变化,使学生在理解上遇到了障碍,新旧知识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矛盾。通过短时间的思考,学生心存疑虑,有了合作学习的需要。这时,教师再顺应学生的需要,安排四人一组进行操作讨论,让学生自己在小组学习中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系列安排,既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又发挥了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了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应当注意的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方法虽然显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在一堂课中,各种自主参与的方法又不是绝对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自主参与的方法体系。教师应根据知识类型与课堂教学结构的不同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和掌握各种自主学习的方法,促进其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教师不但要在课内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更要将课内迸发出的参与热情有效地延续到课后,以促进使其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之中。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平台,以发展学生自主性。

总之,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真正将自主学习的观念转变为我们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平台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自主意识,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自主意识,学生的自主性向才能得以培养,其自主性才能得以弘扬。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的论文篇九

近年来,高考的改革一直备受关注。2014年,上海、浙江率先启动了高考的改革。此外,从目前已经公布的各地高考的改革方案来看,全国大部分省份也将于2017—2019年陆续启动高考的改革,文理不分科成为改革大趋势。其中,已经明确将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有:北京、湖南、海南、江西、山东、天津。在文理不分科的趋势下,地理学科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人与地理环境联系密切,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还可以学到很多保护地理环境的方法,认识到对地理环境进行合理利用改造与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繁衍息息相关。这些知识可以说充满了趣味性。然而事实却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很多学生反映高中地理课枯燥乏味。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把兴趣培养作为基础手段,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还能对学生潜能的开发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高中地理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突破口,是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1学生对地理缺乏兴趣的原因。

1.1缺乏重视。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般被用来形容知识渊博。从字面上理解,对天文和地理知识有比较深入了解的人就该算是有学之士了。其实,抛开知识的深度、精度问题暂且不谈,仅仅从高中地理所涉及知识的广度来看,地理也可以算得上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了。然而,这样一个有深度、有精度、有内容的学科,多年来却始终处于不太被重视,甚至是被忽视的尴尬地位。对于理科生来说,在高考的压力下,几乎所有精力都被用于高考科目,学习地理只是为了应付会考,在地理课上复习高考科目的情况并不少见。而对于文科地理教学来说,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很多人认为既然是文科,记记背背就能出成绩,完全忽略了在地理学科中有很多理解性内容这一现实。在未加理解的情况下进行死记硬背,不仅学习效率低,而且很难出成绩。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对地理逐渐产生了恐惧情绪,更加不用说学习的乐趣了。而且为了达到短期的应试效果,地理课堂课内“满堂灌”,课后“题海战”,极大地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失去了对地理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知性。

1.2学习困难。

目前高中使用的几个版本的地理教材都做到了图文并茂,内容编写上也比较注重趣味性,但仍然有很多学生反映“地理比较难学”。究竟难在哪里?地理学科具有时空广大性、组成复杂性、区域差异性、多要素综合性、人地相关性等特征。宏观广大而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学生难以成功地感知、理解和记忆。此外,从目前应用的地理教材和教学大纲来看,高中地理普遍使用的是先自然、后人文,从宇宙、太阳系,到地球,再到人地关系的“由大到小”的框架体系。学生开始学习时,首先接触到的是宇宙和地球的部分,其中地球自转、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等知识需要比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感知能力,可以说是整个高中地理最难的部分。因为开始学习就碰到巨大的困难,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极大的打击,进而影响到今后的地理学习,从而使地理成为了一门比较难教、难学的课程。

2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

2.1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也可以称为引言,一般被用作一节课的导语。虽然课堂导入的内容不是课的正文,但其对提高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适宜的课堂导入内容和导入形式不仅可以先声夺人,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通过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引导,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1.1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课堂导入最常用的方法。也就是由复习旧课逐渐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方法对知识间的衔接非常有利。例如,在学习“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在授课开始之前先针对此前刚刚学过的“海水运动”的内容进行提问:洋流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会影响气温和降水吗?这样在旧知识到新内容的过渡显得十分自然。

2.1.2设问导入法。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并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设问,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例如,在学习“天气系统”这一节时,教师可以用首先由当地天气入手,通过简单的提问,比如:已经连续下了一周的雨了,同学们感觉如何?这样的天气对你们的生活造成了什么影响?以此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到关注天气上来。

2.1.3预习导入法。

在每节课结束之前,教师可针对下节课将要涉及的内容,设计出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下节课上课时,首先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对下节课所学内容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接受起来容易一些,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1.4时事导入法。

近期发生在身边的事或者国内外的新闻事件也可以作为课堂导入话题。例如,某一年在学习“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时,我国青藏铁路正式全线贯通,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由此话题导入,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更加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2.1.5背景知识导入法。

在正式开始讲课之前,先利用图片和资料很多,直观、生动地将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水循环”时,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各种水体的图片:有世界著名的大江大河,也有身边的涓涓溪流。由视觉刺激引出授课内容,学生兴趣会更强。

2.2课堂活动。

高中地理知识量比较庞大,且涉及到的内容比较繁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为了透彻地讲解某些规律、现象,就会无意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就是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教师指导学生去背、去记。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可以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课堂新鲜有趣,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合适的课堂活动就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在学习“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时,可以尝试由学生来当一次老师。具体操作方法为:课前1周,教师设计6个全球性环境问题,同时将全班学生分为6组,各组通过抽签选择一个问题。要求在这一周内,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资料,认真准备,最后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讲解该环境问题的来龙去脉。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学生完全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收集资料和讲课准备的过程,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合作、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当然,课堂活动多种多样,教师可以灵活掌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课堂活动方式,切记不能千篇一律,否则将无法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2.3现代教学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工具逐渐走入更多的课堂。多媒体课件是一种可以同时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的教学工具,交互便利、直观形象、音乐优美、动感丰富、感染力强等是其显著优点。对于地理教学,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更加显而易见。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优化教学效果,又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例如,“地球的运动”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中学地理一个最大的难点。在对这一单元进行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工具,把地球的公转、自转、黄赤交角、晨昏线等内容用动画形式展现出来,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直观,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因此,板图、板画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课堂上,授课时间有限,教师通常很难快速、准确地将复杂多样的板图、板画充分地展示出来。使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充分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以“地球的运动”为例,因为这一节课程的内容非常抽象,如果单从文字上看,学生理解起来有很大困难。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动画演示等,可以让学生比较直观地看到地球运动的变化过程,从而对比较抽象的知识有更具体化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其中含义。

2.4思维方式的转变。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再详细的讲解也不如教会学生自己思考。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并引导学生建立地理思维。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地理学习来说,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对学生的想象力加以培养,鼓励学生对课本上描述的画面展开想象。

(2)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鼓励学生根据先前学到的有限的地理知识,调动出以往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对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做出判断。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直觉能力的培养,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有助于启发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3)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对于一些要求学生必须牢牢记住的知识点,如地球公转的问题、黄赤交角的问题以及时差问题等,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后往前推导,这样就很容易茅塞顿开,对复杂繁琐问题能够彻底搞懂。

3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考压力大、课业负担重的情况下,地理教学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当把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一项核心工作来做,并贯穿始终。通过适宜的课堂导入和课堂活动,配合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升。

参考文献。

[2]张立祖.现代教学媒体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3]范敦泉.浅谈地理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成功:教育,2008(5):82.

[4]曹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考试与评价,2012(8):29,31.

[5]邓长珍.浅谈高中地理兴趣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7).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的论文篇十

预习可以让学生对新课有个初步了解为学习新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书中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做上标记,然后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就会更加认真的去听课,对于自己理解的内容在听课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和加深。所以,在孩子开始学习的阶段,老师和家长要培养孩子预习的好习惯,对孩子的预习进行督促,帮助孩子完成新课知识的预习。

在讲课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发现,尤其是年级越低年龄越小的学生,对自己的东西整理,书包课桌经常是乱糟糟的,在讲到某个需要学习工具的部分,大部分同学开始翻箱倒柜,找东西,顿时整个教室一片糟,这样既浪费别人的时间,也浪费自己的时间,还打扰了正常的课堂秩序。所以,老师和家长要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整理东西的习惯,这样不管是对孩子的学习,还是日后的独立生活都是非常好的.习惯。

课堂是学习的最好的场所,但是小学生的年龄的特点关系,很多小学生都是活泼好动的,上课不能认真的听讲,所以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强调纪律,强调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在课堂中,首先老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沉浸在学习中,其次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的论文篇十一

《化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提出:“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从标准中已经可以看出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经受到了重视。

近几年来各地的新课改都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在许多的中考试题都在围绕提高叙事的科学素养,注重了以“双基”为载体,通过态度、观点、方法、情感及现实生活中重大化学问题进行“包装”,重点考查能力,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验能力、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自学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通过搞好“双基”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种可行的途径。通过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复习中要让学生牢牢撑握“双基”,特别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并重视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来探究和理解书中的理论。

2.利用好试题,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和方法。

中考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掺杂着许多的习题训练与评讲。因此教师利用好了习题,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更能培养他们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在这个习题的讲解过程中,一则学生通过主动的思考,提高了解决问题能力;二则巩固了对比探究的科学实验方法,三则在讨论和交流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改进。由此可见习题的讲解并不是枯燥的对答案阐释,而是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一个很好的承载体。

3.重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

科学素养中包括了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了解程度。化学与生活习性相关,让学生通过复习了解化学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在新授课时,教师对于化学和社会发展、生活的联系一般都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在复习阶段,有很多的教师由于时间的限制,可能会忽视这个方面。但是,事实证明,重视了化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能创造出良好的化学情景,也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在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时能更科学的对待。比如在复习到燃料时,就可以讨论,常用的几种燃料中,谁最理想;如何使燃料充分的利用以解决能源问题等等,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旧知识,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好化学对于改善生活和促进发展的作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的论文篇十二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自主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强大动力,是学生产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源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可采用以下方法:

(1)创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2)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

2.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1)建构问题情景。

(2)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嗣。

3.磨练坚强意志,巩固自主学习的效果。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的论文篇十三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认为,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正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实施新课标来说,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在生物实验中,操作和观察有序和有效地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前导;而实验目标的最终实现,实验结论的最终得出,更需要思维推动。只有借助于思维对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实施反馈调控,并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去除无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并使之“有序化”,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性任务。

有比较才能鉴别和作出准确的判断,有了准确的判断,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和演绎出正确结论。例如,在指导学生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中,有的学生选取的材料为洋葱鳞茎、枯干的外表皮,虽然其他步骤的操作都正确,结果仍然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学生请教原因,教师没有直接解答,而是让他们再撕取稍靠内层的表皮做观察材料,终于清楚地观察到了理想的结果。然后再引导他们回顾两次实验的各个环节,通过细致的对比分析,他们终于找到了第一次失败的关键原因是选材不当。在我的进一步引导下,有的`学生继而分析说:干枯的洋葱鳞茎表皮细胞膜已经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并且没有液泡,因此不能发生渗透作用,也就不能出现质壁分离现象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把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从0.3g/ml提高至0.5g/ml,重复上述实验的过程,结果虽然看到了质壁分离,却看不到质壁分离复原。通过与用规范浓度(0.3g/ml)蔗糖溶液所做的实验做比较分析,学生又总结出了“外界溶液过高,会使洋葱表皮细胞最终因失水过多而死亡,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的正确结论。在上述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虽然不断地经历失败,但却在咀嚼失败中有所发现,从更深层次获得了成功。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质疑”。当问题被明确提出来之时,其答案往往就在不远处向学生招手了。例如,在做“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实验”中,一些学生用0.01%的亚甲基蓝溶液把根染成蓝色后,取出用清水冲洗时,染上的蓝色褪去大半,于是他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1冲洗时为什么要用蒸馏水而不能用清水?2冲洗会不会使已经染上的蓝色褪尽?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明白了“冲洗”的目的是去掉“浮色”,他们于是作出假设和推论预测:用清水代替蒸馏水来冲洗,清水中存在的许多杂质阳离子可以与蓝色的亚甲基蓝阳离子进行交换吸附,因此,不仅根的上“浮色”会被杂质阳离子交换吸附的缘故而被冲洗掉一部分,连被“牢固”吸附在根细胞表面上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也会被杂质阳离子因交换吸附被冲洗掉一部分,从现象来看,应该是蓝色逐渐消退。

如果用蒸馏水冲洗则没有此弊。教师肯定学生的假设和推理判断是正确的。随着第一个问题的解决,第二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虚假。一些学生由于存在片面的功利观,以为高考不考实验操作,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存在马虎应付的现象,影响了实验效果。鉴于此,上实验课时,我们在对实验目标的制定、对实验过程的调控以及对实验结果的验收中,都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其中。例如,针对一些学生由于实验态度不认真而导致实验失败的结果,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寻根溯源,在学生认识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严谨科学态度时,教师予以肯定,然后要求学生重做实验,一旦这些学生用认真取代了马虎,实验一般都能取得满意的结果;而且,他们在获得成功快感的同时,严谨的科学态度方面也获得了自我肯定和强化。还有一些学生为了追求实验结果的完美,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对实验报告进行各种人为的矫饰。例如绘细胞图时喜欢将其模式化,记录实验数据时喜欢将其标准化,记录实验现象时喜欢将其显著化等等,对此,教师都严肃地指出这些虚假做法违反求实的科学原则,要求他们加以纠正,并在如实反映实验结果析同时,严格检查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分析各种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从而纠正实验误差,使实验结论无懈可击。

尽量减少实验动植物的采集量和使用量等等。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定?通过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人只是宇宙中渺小的一员,只是生物圈这个大的生态系统的一分子,各种生物都是复杂食物网的一个环节,它们共同维持着我们这个地球村(生物圈)的稳态。人类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赋予这些生物以生存权,以共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和地球村的繁荣。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逐渐地学会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会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最终使我们人为在社会能够与自然界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4(1).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的论文篇十四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历史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必然有某种联系。学生在平时学习时的独立思考就是指对历史知识的延伸联想,要求学生养成对历史知识纵横联系的习惯,在学会“是什么”的基础上弄清楚“为什么”与“还有什么”。

二、要培养学生总结与归纳的习惯。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要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只有不断总结。为此教师要要求学生一课一小结、一章一总结。经常归纳整理,有利于学生从琐碎的历史知识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不满足于只让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要能说出正确的结论,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合理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在教学中,应着重教会学生掌握以下方法。

一是常规学习方法。先让学生明确老师上课的结构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小结—布置作业,而学生接受一节新课的过程应是自读预习—课堂理解—作业运用—复习归纳—自测考试。上课时再让学生明确课文的重难点,拟出提纲,再带着学生分析,久而久之,学生逐渐能独立对一篇课文进行分析,具备了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然后介绍具体的学习方法,如记忆的谐音法、观察分析的“立体几何法”(看问题多方面多层次)、解题的“因式分解法”与“合成法”、比较分析的“交集法”(即用数学集合中的子集、交集、并集)等,经上课的多次示范,以及平时的严格要求,使学生掌握一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归纳历史知识结构的'方法。历史学科的特性之一,就是历史知识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如果只是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也适应不了高考的要求。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归纳历史知识结构的方法,要求学生能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新修订的考试说明把历史学科的能力归纳为九项四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类对社会历史进行理性的思考,即历史思维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所在。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具备较好的方法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具体说来有以下两种:

一是把握整体的思维,构筑历史知识框架,即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中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构筑知识框架。

二是启发善于联想的思维,理清历史发展的纵横关系,与前文所述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一样,进行纵横联系。如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内容应进一步联想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及对亚非拉的影响;学习三次科技革命同时联系对东西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等。学历史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素质。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的论文篇十五

在学生的学习态度方面,学习态度和最终成效成正相关的关系,学生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那么学习兴趣、主动性、求知欲都会很强。对于舞蹈教学中学生有着较好的学习态度适应性,只是在主动性上表现一般,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会主动练习。在学习方式方面,好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学生在舞蹈教学中对学习方式的适应性表现一般,有着较好的表现在合作学习及教师指导方面,而在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方面适应性状况较一般,很多学生都是老师讲到哪学到哪,很少自己思考,学过舞蹈后没能及时复习。在学习环境方面,学生有着较好的舞蹈教学的学习环境适应水平,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学关系方面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在身心健康方面,学生的适应性程度表现一般,只有在毅力上表现较好,而在独立性和心理健康方面表现一般,在心里健康上表现最差。不同性别学生在舞蹈教学中的适应性上没有表现出较大差异。不同年级学生在舞蹈教学中的适应性表现为,一年级的舞蹈教学适应性在总体上要好于二年级,在学习的态度、方式、环境和身心健康方面都好过二年级。在舞蹈教学中,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学生在学习适应性上表现为,父母学历为本科的学生,在学习的态度、方式、环境方面的适应性水平最高,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适应性最差;父母学历为研究生水平的学生,在身心健康上的适应水平最低。总体而言,父母文化为本科的学生适应性最好。同样在同学关系上父母学历为本科的学生学习适应性最好,与父母学历成反比关系的是在学校环境上面。对于舞蹈教学学习适应性城乡学生的差异不显著,在是否独生子女学生方面,非独生子女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要好于独生子女学生。

一是舞蹈学习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复习,同伴互助,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是,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不足,只是跟随老师的节奏去学习,没有自觉主动去接收先进的舞蹈教学材料;探究学习不足,没有进行改编和自编舞蹈的能力和意识。二是身心健康适应性不佳。独立性不足,缺乏必要的独立意识和独立承担能力,发现和别人学的不一致的地方选择接受别人意见;心理脆弱,学习毅力不足。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持的毅力。三是高年级学生适应性较差。随着学习难度和强度的变化,高年级学生容易产生倦怠,主动性和求知欲下降,学习的独立性和毅力降低。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一是家庭背景的影响,在进行舞蹈学习的时候,父母文化水平较高的学生具备一定优势,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这部分学生有较早接触舞蹈,相对而言他们可以很好的接受系统训练。二是教师的影响,有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可以给学生积极的引导,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运用多元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有重要意义。三是学校提供保证,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舞蹈展示平台,可以使他们对学习舞蹈更有激情。四是自身因素,有较高的个人舞蹈素养能使学习事半功倍,提高自信心,较快较好的`完成学习。个人心理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对压力的承受能力,面对困难迎头而上,才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学到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的东西。

1、加强老师队伍的建设。

老师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了解不同学生在舞蹈方面的能力、基础等特点后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对其进行分层教学。同时,老师也要对评价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另外,有关部门要重视舞蹈老师的在职培训工作,要定期组织在职舞蹈老师进行培训,提升老师的舞蹈教学能力和舞蹈专业技术水平,以提高教学效果。舞蹈教室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舞蹈的学习能力和技术水平,学校要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场地和配套的硬件设施。

2、学生要认清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学生要能够正视自己与其他同学间的差异性,要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合适的舞蹈发展方向,同时要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注重提高合作学习能力,形成互教、互学、彼此促进的和谐的学习氛围。由此可见,要想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还要不断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技术水平,建立合理的考试机制,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拥有健康的学习心理。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灵活地运用教材做到因材施教。相关部门还需要在舞蹈教学环境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和人力支持,以促进舞蹈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发展。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的论文篇十六

学习方式具有差异性、可变性、多样性三种特征。差异性是指学习方式有“质量”优劣和“形式”“是否适当”之分。不具备差异性的学习方式,就失去了“转变”的必要性。可变性是指学习方式随着学习情境的变化而改变。无法改变的学习方式,就失去了“转变”的可行性。多样性是指学习方式有多种形式。只有一种学习方式,就失去了“转变”的可能性。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以机械背诵学习词汇为主,较少在真实阅读中附带习得词汇;语法学习依赖接受性学习,而较少采用发现性学习;阅读学习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做大量的阅读理解选择题,较少进行课外泛读和文学阅读;写作学习以命题作文为主,较少进行读写结合,或以文本阅读驱动产出训练。不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式,导致中学生英语词汇惰性知识多,语法应用能力偏差,阅读中深层理解文本能力不足,口笔头表达能力欠缺。可见,转变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不仅很有必要,而且迫在眉睫。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的论文篇十七

为尽快部署新一年小学阶段教学教研工作,加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着力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促进育人模式的转变,提高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潮州市小学阶段质量检测结果应用专题研讨会暨新一年教学教研工作部署于3月5日在饶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召开。

会议回顾整理了一年来小学各科教学教研所开展的大量的教学研究工作。充分肯定了疫情期间我市部分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资源微视频的创作、合理选用网络资源进行线上教学,中心组成员及时进行网络教研和复学后的教学指导;同时也充分肯定了老师们课题研究的'力度和校本研究的成果、学校常规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小学各科在师资培训上的创新和成效。会议要求各科要明晰今年的教研任务和方向,部署好教研工作。一是要加强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结果应用,提升义务教育各学段教学质量,市教师发展中心将根据“质量监测结果”,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在各县区开展专项调研;二是着力推进校本教研基地和学科教研基地的建设;三是以赛促研,多渠道促进教师的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提高。

根据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来自饶平师范附属小学的四位老师展示了四节四年级的研讨课,分别是语文科林树娜老师的《口语交际:转述》,数学科郑洁扬老师的《租船问题》,英语科张静娜老师的《unit2whattimeisit?partaletsspell》,道德与法治学科江静君老师的《说话要算数》。

下午,市各学科中心组成员就新学期教学教研工作分组开展研讨交流,就如何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

市、县(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室)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及各学科中心组成员参加了研讨会。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的论文篇十八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教材的实施者,是课程理念的体现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造成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的学生,这已经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障碍。因此,培养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关键是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只有掌握了新理念,才能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转变教学方式的基本依据,进而更好地把握住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从内心喜欢老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导师、助手和朋友,当师生关系成为平等的朋友时,此时的学生是天真浪漫的。例如:有位教师在班内设立了“知心信箱”。在信箱中师生互相问候、互诉心事,拉近了距离,使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只有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2.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增强学习信心。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保护学生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对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发言随时可以发问,对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教师可利用眼神、表情、倾听、体态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让他们放松身心,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有效的学习是学生认知结构的螺旋式建构,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经验可能有更多的机会从多种渠道获得新知:考虑知识内容在生活中的原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多少感知;考虑学生的家庭教育;考虑学生的全员参与,学生是否已具备了进行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学习的差异如何,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完成,哪些知识可以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会,哪些地方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1.动手实践,体验知识生成。实践表明,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据此,教与学都要以“体验活动”为中心。“体验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体验感性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2.合作交流,体验知识共享。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教学。由于每一个学生有着不同的认识背景、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每个学生对同一个数学问题也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见解。因此,个体的经验只有与同伴和教师进行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更需要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建构。思考是数学的核心问题,数学学习如果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内化,其学习效果等于零。当数学问题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都会作出不同程度的思考,但这种思考是混乱的、片面的、缺乏逻辑顺序的,需要教师的引导疏理。教师的引导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和结果,把握学生思考中的闪光点,让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数学思考方法,并促使学生自主灵活地运用方法,实现有效学习。

4.联系实际,体验知识应用。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活动的快乐。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理解周围事物的习惯,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他们真正体验知识的应用。

教师既要肯定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鼓励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是学生情感与态度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实践证明,要培养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性评价,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作为不成熟待发展的学生,他们所思所想的问题即使有错,教师也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这时更需要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受到鼓舞,产生学下去的愿望。学生在老师与同学的评价中,在“以人为鉴”的自我反省中,逐步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意识地改正不足,发挥长处,树立学习的信心。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的论文篇十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交流——互动”,明确学习内容的意义,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和心理特点,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同时还要通过教师利用各种手段合理地创设适当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远离平衡态,通过学习达到新的平衡,使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要从整体原理出发,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最终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下面谈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五策略:

一、支持学生好问的积极性,注重激励评价,培养求知欲及信心。

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对这一学科的某些内容产生了兴趣。要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在此基础上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使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滋长、扩大。因此,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即使不全面,也都应热情、耐心、正确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鼓励、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其思路,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二、从实际生活出发,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学贵有思,教重在引。情境教学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兴趣是一种带有积极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它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促使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所以,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去,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增强学习知识的兴趣,主动地学习。

例如上“分离盐与水的方法”这一节,老师可拿出“食用盐”和从“盐水中分离出来的盐”,问:“这两种盐有什么不同?它们的来历一样吗?”在学生的猜测中可顺势引出使盐水中的盐现身的实验设计。在得出分离方法后对应课前的引导,可用视频对食用盐的加工制作过程做一了解,认识到所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三、提供学习资源,问题探究教学,激发学习欲望。

问题探究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萌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教师而言,就是要发现那些对学生来说是关键性的、共性的问题,以问导学,以问促学,多方位、多层次设问,使学生学得全而深,而不是将课本的知识再从头至尾认真讲解一遍。要从我们身边的科学现象不断地设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他们通过学习来满足这种欲望。

例如“电路出故障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让学生多方面动手尝试,出现问题时及时提出疑难困惑,对发现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是怎样出现的`?为什么会这样?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如何改进实验方法?……以此形成探究性学习。这样以自己发现的问题入手,实验探究的目标性更强。

四、分组互助合作学习,进行探究训练。

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让每个学生明确读书讨论的内容、要求之后,可采用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以四到六人一组为标准,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再给组内每个成员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全班分小组讨论之时,教师要关心每一小组的讨论情况,同时有重点地参与一、两个小组的讨论。在小组讨论之后,学生热情高涨,教师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开展组与组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示自我,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和鼓励学生的相互争辩。通过议论、争辩,让学生在摄取信息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增强了学生主动参加评价与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这种形式的交流,对于摄取信息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肯定;对摄取信息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则是一种启发、帮助。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必然更会学习,更喜欢学习,学习信心也就更足。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问题探讨、实验探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五、充分挖掘并利用实验资源,改变实验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课程,现有的教材把实验分为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测定性实验,这大大减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实际上,许多验证性实验可以改为探究性实验,可以提前到理论课前去上。

例如“萌发的种子”这节课,在上课前段时间(到上课时种子已发芽)就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处理种子并进行实验,上课时首先欣赏学生的劳动成果。由于实验前没有任何提示和要求,情况会多种多样,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同学之间交流评价,对引出的不同看法进行讨论,在问题讨论中得出结论。这样对“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实验学生就有了经验基础,可让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设计,完成实验。

总之,新课程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还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目标的达成。开发人的感官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潜能,无疑是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而基本的探索方向。这就要求教师重视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亲历亲为,让学生多感官、多角度地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的论文篇二十

技工学校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尽管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习效果仍然较差。笔者认为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学习的主动性则主要来自于对学习的兴趣。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方式及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有对电工基础感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调动学习电工基础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起到尊其师、信其道的作用。

现在许多教师为了维护自己在学生中的威望,总难摆脱师道尊严的阴影,师生之间未能体现民主与平等关系,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及其思想感情,更不利于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有建立学生尊重教师、教师热爱学生的氛围,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希望他们成才,从而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热爱,起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其次,教师要力求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讲课时要面带笑容,不责备学生,耐心引导。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新时期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使命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使其能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教师上课时要面带微笑,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让学生放松心情,并经常鼓励学生。诚恳的提问态度也可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不能取笑与挖苦学生,否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要及时表扬,这样会鼓励其他同学大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二、运用适当的课堂导入艺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课也是一样,巧妙的课堂导入法能够激发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好的语言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实践证明,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法,能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授基尔霍夫定律时可以这样引入:先列出一个简单直流电路,要求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解题。然后教师将电路结构稍加改变(变为复杂直流电路),再要求他们分析,此时学生肯定都试图分清各电阻之间的关系,这时的同学们正处在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都想跃跃欲试,但也都欲言而不能。这时教师上场:下面要学习的知识就可解答这一问题,由此引入新课具有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效果。

又如,讲授“自感现象”一节时,教师先安排两个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往往由实验现象产生一系列的疑惑。(职教论文)至此,教师适时引入课题:为什么电路中开关动作的一瞬间灯泡会亮?而动作后灯泡又会自动熄灭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不自觉地、主动地融入到你所创设的课堂氛围中。

三、巧妙运用比喻,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记忆。

学生对身边的生活比较熟悉,教师可以通过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电子基础课时,大多数认为难学、难记、难理解,产生畏难心理,因而影响了学习兴趣。笔者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概念要适当地运用比喻,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兴趣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这样不但能减少教学难度,而且使教学内容直观、易懂、易记,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积极性。

比如,在讲授“电流”这―节内容时,介绍导体内电流产生的条件,“电位”的概念是学生很难理解的。但如果讲“水位”每位学生都会明白,老师就以“水位”作比喻来解释:家中鱼缸内的水混浊了,缸底有不少污物需要换水清理,我们要使用一根胶管一头插在鱼缸里,另一头放在比鱼缸低的盆里,这时只要给胶管一定的吸力,鱼缸里的水(上水位)便会向盆里(下水位)流,“水往低处流”。但如果我们把盛废水的盆放到与鱼缸同一水平位置上,鱼缸里的水就无法流到盆里。上水位与下水位的差就是水位差,有水位差的两水位之间才能有水流动。此时教师便自然引出电位差的概念:在电路上两电位之间的差值便是电位差,有电位差就有电流产生。从而得出结论:导体内产生电流的条件是导体两端必须有电位差。

这些直观、具体的比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加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客观上还起到帮助学生记忆的作用。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

比如,在“电动势、全电路欧姆定律”这一节课中,电动势的形成是学生最难接受的知识点。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叙述和传统挂图,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对非电场力移动正电荷这一难点,可以通过一个程序控制正电荷在电源两极间移动的速度和数目,运用电路动画的手段,逼真地模仿出电源两极建立电场的全过程。正电荷运动的立体动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电荷运动,加深了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创新认识和真实理解。

通过多媒体教学,化解了教学难点,既节省了板书和画图时间,又使得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微观的物质宏观化、静态的效果动态化、平面的图形立体化,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技校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听课的耐心。笔者认为要让学生自己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既是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又可以培养他们探索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

教师要经常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获得知识的乐趣。

如在学习楞次定律时,由于该定律在本章中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从多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不易理解定律的含义,特别是不易理解定律中“阻碍”这两字的含义,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应用定律去解决问题。基于这些原因,笔者在教学中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索性实验,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逐步弄清以下问题:磁铁极性的变换与检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磁铁插入(或拔出)的快慢与检流计指针偏转角度之间的关系;磁铁在线圈中停止不动与检流计指针偏转情况之间的关系;通电线圈插入(或拔出)大线圈时检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由磁铁改铁棒,看检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等。当然,实验中还应时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所产生的实验现象,并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加以判断感生电流与磁场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最终让学生逐步弄清定律的具体含义。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并且长期坚持下去的话,则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比如,在设置课堂问题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题不提给差生,避免他们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一知识是否乐学,是否学得好,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对该知识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让学生感到电工基础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科目,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煤炭技术学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的论文篇二十一

闲暇之余,捧着朱德江老师的《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与案例》一书,觉得这本书是案例式、讲座式教育专著,这本书从何谓数学素养?谈到21世纪的小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数学素养?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我的体会。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无时不在,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讲解数学知识,使他们产生亲切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自信和数学学习的兴趣。

另外,多样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新奇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会使他们用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和感受知识的形成、探究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重视学习过程,形成数学技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实际问题情景,重新组织教材结构网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因此,今后课堂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培养师生感情,还要创设适合孩子参与的活动,注意让孩子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学生更容易理解,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

三、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提升素养。

或许学生要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或许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意识”氛围,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要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发现其中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

思考:

2、数学素养是在面对事物时,很快就能指出事物本质并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数学素养是自觉学习的思维体现,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49949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