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篇一
3.掌握本文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教学重点、难点:
1、 散文特点、结构。
2、 探讨本文的描写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讳(hui4) 酬(chou2)和 铁箍(gu1) 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云南的歌会
山野对歌---才情智力大比拼
山路漫歌---发自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篇二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有关民风民俗的文章,它以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不同的情调,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云南的歌会》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 合 形 式
山 野 对 歌
山 路 漫 歌
村 寨 传 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1、研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吗?”
2、研析“活人”二字(重点研析对歌的年轻女人)
(1)教师提问:“这是怎样的女子?你从何得知?”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点拨分析
a、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
b、重点研读年轻女子荡秋千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
c、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一段,尤其关注下列加线词语,这些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体现了云南女子的淳朴本色的美。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4)教师总结
——活泼开朗(打吆喝、荡秋千)、聪明有智慧(对手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漂亮健康(脸色、衣着、装饰等)、大胆(荡秋千的表现)、淳朴本色(年轻女子唱赢后的动作)
“在这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么,在云南的歌会中,鲜活的仅仅是人吗?”
3、研析“写景”一段
(1)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我发现刚才同学们读的这段文字里出现的景物都很普通啊,无非是云南当地常见的花鸟。这样常见的景物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是怎样变得鲜活起来的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点拨
“报春花虽然常见,但拟人修辞的运用却让它不普通了,一个充满情趣的鲜活生命就这样跃然纸上。”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在这个连鸟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谁不想放开歌喉唱几声呢。”
“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发现了美好的景是可以催发美好的情感的,而带着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声音沙哑、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依然悦耳动听。云南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就这样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板书:生命)
五、品读感悟
1、教师提问:“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发现了云南人民每天都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发现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是那样的鲜活。那么,它还有别的发现吗?”
2、学生讨论交流
3、重点分析文章结尾的“原来如此”的含义
(1)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用到这个词?它通常表达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恍然大悟、惊喜发现
(2)提问:“这一次看金满斗会,沈先生有哪些惊喜的发现,又悟到什么呢?”
——日常辛苦劳作的平头百姓打扮得光鲜亮丽,似乎全然忘却了平日的辛劳。
——最活跃的反而是老人,他们不因年老、牙齿脱光而沮丧,而是快乐、热情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4、教师总结
“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不仅发现了云南人民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也不仅发现在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那么鲜活,更发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板书:云南的歌会、发现、原生态)
六、收束点拨
“这一次的云南之行,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的歌会中完成了他的发现之旅,而我们也跟随沈先生的笔触完成了我们的发现之旅。”
“然而,沈先生为什么如此关注云南人民积极快乐的生命状态呢?《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创作时有怎样特殊的背景呢?云南人民的这种乐观心境又给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的沈从文先生以怎样的启示呢?”
“同学们,去阅读一些沈从文先生的传记及代表作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云南的歌会》反思1有关沈从文的背景资料和《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原文资料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正因为对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这篇文章,又因为深入理解了这篇文章,我更走近了沈从文先生。于是设计了这次“发现之旅”,希望能带领学生走进去,并帮助学生拥有奇妙的发现。
然而,因为时间的仓促、对学情的不甚了解以及自身在设计上的考虑不周,整节课完成后,感觉有些累。
一、教学内容过于饱满,学生活动减少,导致教师在课堂推进中显得较为吃力。
根据教学设计,这篇课文中几乎每处重点内容都已涉及,而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要让学生找到这些内容,还要读懂读透,实属不易。因此,该教学设计如能将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合并或作适当的删减,教师授课过程中会更加从容一些。
二、细节问题设计欠缺,对学生启发不够,导致教师在某些问题的分析中笼统含混,学生无法从中领会清楚教师的设计意图,课堂效果欠佳。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大的程序和环节上思路很清晰,但在某些具体问题的设计中缺少了匠心。如分析“人美”和“景美”的两个片段教学中,均存在不少随意性,不少字句的分析不透不妙,难以帮助学生真正体味到这两个片段写作的妙处。如能精心设计几个巧妙的小问题启发学生,学生的收获会更多一些。
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很多,遗憾更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努力扬长改短,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
《云南的歌会》反思2如果你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那么最好的方法大概就是,你先爱上你所教授的学科,发现她的美,然后再用你浓烈的爱意感染感动感化学生,从而与你有同样发自心底的情感的共鸣。课堂不是教师自己一个人的舞台,就像我告诉五里初中八年级六班的同学们,你们能从《云南的歌会》中学得东西,还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是成功!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十六课,一篇有关民风民俗的文章,它以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三种不同的情调,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所以我觉得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可以适当扩展学习范围,用音乐构建平台,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领略民间文化的巨大魅力。所以我在讲授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时,始终把握这样一条主线: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美传承下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
“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勃勃生机,迸射出生命活力。”有感于此,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开头我这样设计:先欣赏一段由云南民歌改编的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并配以优美图片。让学生在听觉以及视觉的美的冲击下,完成预习任务:了解作者,扫清文字障碍。
在整体感知部分,在朗读中感受云南歌会的美,对此,我设计了二个问题:一、感受歌会:请先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二、赛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这样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信息,初步让学生领略了文章的美,为下一步重点赏析景物、人物描写打很好的一个基础。
在重点研讨环节,我设计四个环环相扣的问题,由易到难,让学生通过我的引导,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人物描写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手法,在刻画人物方面你又得到哪些启示。我希望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拓展阅读知识面。
而在剩下的两个环节能力提升以及当堂反馈中,学生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积极用笔书写美的诗篇,用声音歌唱美的生活。与我的目标设置和谐的融合。而作业的布置,我同样花费不少心思,让学生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土家傩舞》,一是与语文主题学习活动积极响应,二是意在让学生一舞一歌,相辅相成,比较全面了解云南的民俗民情。最后在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中,以一首云南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结束。以歌曲开始,以歌曲结束,前后呼应。
纵观整堂课,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朗读,二是通过细节的揣摩,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激励学生关注民歌之美,感受美好生活。体会云南人民“活”的生活状态、自由性情,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三充分调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中。
首先说朗读。这篇文章语言清丽优美,洋溢着那种纯朴、宁静、远离城市喧嚣的浓郁的文化气息,同时又体现出了生命活力、生活热情。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朗读的训练,课堂上始终伴随着各种形式地读,如对课文中几幅画面的通读,全班读,分组读,个人浏览,跳读等,在朗读中感悟云南歌会的美,感受人物美,环境美,服饰美,民歌美,风俗美。
再说说通过细节的揣摩,感受云南人民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和活力。在自己的作文中学会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同时是借此勾起学生课外阅读沈从文著作《边城》的兴趣,以便更全面了解云南风情。。
语文新课程还指出:应探究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是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渗透和整会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本课,我充分调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中,创造了声乐浑然一体的绝妙之境。让学生在美声中赏析美文,在美文中聆听美声。
课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了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
第一、教学过程过于紧凑,课堂时间仓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较少。
第二、教师的课堂语言虽幽默但还不够精美,有时显得较为啰嗦。
第三、因为时间的限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很好地激发,老师的讲解用时过多,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还不够充分。教师与学生的配合不够完美。今后要大胆放手给学生。
第四、学生放声朗读的不够,过于拘谨,以后要多培养学生的放声朗读。
总之,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不但从评委那里听到赞赏和中肯的建议,在同行那里收获了很多教学上的东西,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就是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智慧的言语去体会诗意的人生,感悟作品的意义,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整体文化修养,塑造高尚的人格,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路漫漫其修远兮,语文同仁将上下而求索。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篇三
云南的歌会(教案)
制作人 王艳梅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等精彩描写。
3、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和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美好的生活和少数民族同胞的特有风情。
2、难点: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与赏析相结合。
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唱歌吗?你们平时是怎样唱的?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唱歌?(出示 《刘三姐》对歌的课件。)
这是电影《刘三姐》中的一个片段,展现的是壮族人们对山歌的情形。其实不止在壮族地区在云南这种情形也随处可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云南的歌会》。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2.品读、赏析、学习文中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其精彩的语言。
3.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激发我们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喜爱之情。
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有下划线的字注音。
yí pì nuò dūn huì chóu huì xī gū
迤 西 譬 喻 糯 米 蹲 踞 忌 讳 酬 和 凤 哕 熹 微 铁 箍
四、整体感知课文
1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三个场面。(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勾画关键语句。)
2.这些场景各自有什么特色?
3 对于三个唱歌的场面,作者描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并板书:
山野对歌 才情比拼 人
山路漫歌 自然成趣 环境
村寨传歌 场面宏伟 场面
4用概括性的语言填空。
你最喜欢 场面,因为
五.品读课文
(一)揣摩山野对歌的人物美
1 山野对歌侧重写人,有没有具体的人物描写?(学生勾画,齐读)
2 这里对年轻女人外貌的描写太过哆嗦,建议这样改(出示课件),你同意吗?
师引导分析:改后的文字少了那些内容?(色彩和配饰)
色彩和配饰对一个女人来说意味着什么?(美丽,活力)
一般来说,从一个女人的穿着打扮可以看出她的精神面貌。这些女人把自己打扮得光鲜靓丽,可见他们个个活得鲜活滋润,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可谓活力四射,故万万不可去掉。
v
附: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山野 对歌 才智比拼 人
山路 漫歌 自然成趣 环境
村寨 传歌 场面宏伟 场面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篇四
各位评委,我说课的课题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目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①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②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③体会“山路漫歌”的立体美。
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
品味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第二、教学方法、手段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第三、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我的导语是这样的: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和同学们在电视或广播中接触过的演唱会、音乐会大不相同,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呢?我们通过学习《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
我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云南的歌会”有哪三种形式?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这三种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
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更好的体会云南歌会的美,我分两步来讲清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讲析重点
第一步: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用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在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写作手法上的差异。
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学生能够明确:
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写唱歌人,在外貌,神态等方面对演唱者进行工笔描绘,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会更美!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不论男女老幼,全都热情高涨,六人围坐一桌,足足有三十来桌。传歌盹地点是住处院子的两楼和长长的屋廊下,人们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传歌的目的是老一辈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作者写传歌的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生动精妙的向我们展示了云南的民风民俗,让我们领略到一种独特的地域美。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课文中的一些手法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第二步,我让学生找出自己特别喜爱的场景或句子,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云南歌会蕴含的美。
自古以来,云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风俗美,这种风俗美与特定的环境,当地的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需要学生深入体会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为了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风俗美与特定环境、’当地人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我让学生精读“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并设置三个问题,突破难点。
第一个问题:“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能够分析出这个片断重在描写景物:蓝蓝的。天,成片的树林,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和蓝天相呼应的粉蓝色报春花,着重写了两种鸟:一种是喜欢独唱的戴胜鸟,另一种是喜欢群唱的云雀。这些景物构成了云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地域环境。
第二个问题: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后明确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呜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
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赶马女孩子面对如此美景,心中充满喜悦,为之陶醉,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纵情歌唱呢?
我设置的第三个问题是: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结合自己的日常积累,主要是歌曲积累,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创设情境,唱出自己心中的歌。
设置这个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营造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学生能在想象中身临其境,真正体验在这种宛如画卷的环境中,当地的人们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欲望,赶马女孩子热情、奔放、好歌的性格的形成和环境有着根本的联系。从而学生会真正体会和思考:民俗的形成与环境、人物的密切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的人美、歌美,主要是因为云南秀丽明媚的环境美,这种歌会的风俗也代代相传下来。
(四)、巩固运用
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品味之后,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我设置了当堂的口头作文,让学生介绍一种自己了解的民俗,并试着分析这种民俗形成的原因。
(五)、归纳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介绍云南民俗风情的散文,我所确定的重点、难点,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还能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间文化,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1、推鉴课外阅读书:《沈从文散文选》
2、写一篇介绍家乡民俗的作文。
四、时间安排
启发导入2分钟 讲授新课25分钟
巩固应用10分钟 归纳小结2分钟
余下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质疑、反馈矫正,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 外貌 神态 人物美
山路漫歌: 花 鸟 人 环境美
村寨传歌:场面 特点 目的 风俗美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篇五
16.云南的歌会
南京一中 陈玫玫
【教学目标 】
1.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 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
3. 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研讨交流活动,用音乐构件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的。
教学的难点是环境描写的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知——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云南的歌会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唱情景,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云南歌会的特点。还要把握不同场合的歌唱又怎样的特色。在写作方法上,不同的内容是怎样表现的。画出文章中自己所欣赏的语段,通过反复研读,及比较阅读体会文章写法和语言上的特色。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在拓展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xìng)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huì)
2.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及沈从文表现湘西农村生活的有关文章。
3.教师搜集资料准备制作幻灯片,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沈从文从遥远的湘西走来,他的《边城》、《长河》、《萧萧》像一块块的冰清玉洁的翡翠带着中国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自然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沈从文想一座通往乡土古寨的桥梁,湖南四川贵州交界的偏远地带的民俗风情,随着他的文学作品的流传,一天天被人们所了解。今天这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一齐来领略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掌握以下字词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应掌握的字词:蹲踞酬和 熹微 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xìng) 引经据典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huì)
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
1.课文中描写了在的大的哪三种不同场所听到的民歌演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说说与你通过电视和其它途径听到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要点提示:
1.第一部分:山野对歌。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
2.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是急性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是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
三、研读探究。
1.进一步阅读云南对歌的三个场面,分别把握三个场面对歌的不同特点以及作者写作的不同手法。四人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完成下列表格。
内容
特点
写作手法
要点提示:
1.
内容
特点
写作手法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重点写唱歌人
山野漫歌
急性的自由歌唱,发昏性情,自然成趣
重点写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云南民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重点写唱歌的场面
作业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收集有关民歌的音像资料。
第二课时
三、研读探究。
2.再次默读课文画出你文章中的所欣赏的语段,说说你喜欢它们的原因,注意分析这些语段的作用和写法。(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要点提示:2.重点分析:第二小节的结合课后练习二比较两种人物描写在写法上的不同。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及其原因。
文中的二小节,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藏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用一系列短句,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如在眼前,着色浓重、艳丽。
《边城》中对主人公翠翠的描写,中在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文中的二小节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课后练习二中的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第四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在自然地写到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生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儿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渐沾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第三,山鸟或悠扬或朴质的鸣唱与干“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呼应,交织成一片动人的田园交响曲。
通过第五段学习场面描写。文章中的场面,一般是指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间和环境中,人物同人物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即“一个或多个人物,在某一境界中,占若干连续的时间而有所活动”。因此,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等描写手段的集中表现。它要求通过人物的活动写出全场的气氛。它既有全场的鸟瞰也穿插有个别人或事的特写。
找出第五小节中所写的人物及人物活动,区分哪些世对全场的鸟瞰,哪些是对个别人或事的特写。
四、拓展延伸: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在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解答”,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收集有关民歌的音像资料,学习课文中三种不同写作方法,把课堂上播放有关音像资料把听到的民歌及其场景,结合联想和想象,用语言表达出来。
作业 :课外收集其他文学作品中有关描写民歌的段落。
冰心-->冰心文集-->
... 一幅一幅地从我眼前掠过: 1928年的夏天,她和胡也频、沈从文到我上
海 ... 我的生活一直处在战时不稳定的状态之中。” 他到了云南大学,又建立起
了社会学系并担任了系主任 ... 新闻联播”当然要看了,音乐会和赛歌会我也爱 ...
一、导入 。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众所周知,他是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中华儿女用自己不同的方式纪念着他,不同地域的人们有着今年端午节的不同方式。高由地处江苏淮安,一望无垠的高邮湖滋养了生长在高邮湖畔的儿女,赋予了他们不同寻常的聪明才智,他们以他们特有的方式欢度着明年的端午节。高邮湖畔的咸鸭蛋在全国都极为出名,端午节来临的时间恰在咸鸭蛋腌制过程当中,鸭蛋就这样和端午节取得了联系,也就这样被独具慧眼的作家汪曾祺写入了文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端午的鸭蛋》。
二、从整体感知课文。
1.一读:用普通话正确、留利、由表情地朗读。在不断过程中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腌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囊萤映雪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散文特点、结构。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讳(hui4) 酬(chou2)和 铁箍(gu1) 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1日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作者邮箱: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篇七
一、民俗采风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的民俗文化异彩纷呈,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想一想,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民俗吗?(说出一种即可!加油啊!)
二、测测你的注音速度!(又快又准!)
迤( )西蹲踞( ) 譬( )喻 荆( )条
糯( )米 土坎( ) 矗( )起 气氛( )
三、验验你的写字速度!(看你的了!)
晨光xī_____微 lüè_____地飞去 屋jǐ_____ chún_____朴
ɡū_____桶避yì_____免灾忌huì_____
四、做个小翻译!
1.即物起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譬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无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你一定能准确理解语段后的问题!(加把劲儿啊!)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本来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1.上文选自《_____》,作者_____,现代_____家、_____家。
2.选文写的是在哪两种场合下听到的民歌演唱?
3.选文选取的演唱方式有哪些?内容有哪些?
4.想一想,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异同点?(畅所欲言!)
参考答案
一、例如“瑶族耍歌堂”“藏族旺果节”“傣族泼水节”“苗族四月八”等等。
二、yí jù pì jīnɡ nuò kǎn chù fēn
三、熹 掠 脊 淳 箍 疫 讳
四、1.借助眼前的事物引起所要抒发的情感或吟诵的事物。
2.比喻,打比方。
3.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表示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五、1.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作 历史文物研究
2.一种场合是骑马走山路时听到的民歌演唱,另一种场合是在“金满斗会”上听到的民歌演唱。
3.一种是十四五岁赶马女孩子边赶马车边唱山歌。
另一种是全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围坐在桌边各自轮流低唱《十二月花》等民歌。
4.怎么想的怎么说。比如从场地、歌曲的内容、音响、人数、观众等方面来比较均可!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篇八
沈从文
深圳市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孙家祥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1、 散文特点、结构。
2、 探讨本文的描写方法。
二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讳(hui4) 酬(chou2)和 铁箍(gu1) 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复习1日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附: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山野对歌---才情智力大比拼
山路漫歌---发自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掌握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能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对课文的词语也掌握得比较好。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篇九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结构的结构方法。
2.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2.感受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品味出云南歌会的文化内涵。
3.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教学方法:
以研读、表演、评品和诵读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导:进入突破口。
(一)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是谁?提问学生:(沈从文),他是云南人吗?(不是)是哪里人呢?(湖南凤凰人)。那他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特别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了云南,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所以对云南的歌会比较了解)。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边城》。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二)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突破口:文章第一段: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著名”在哪些地方呢?
二.研:整体把握
(一)(主要讨论哪三种不同场合,演唱的方式和内容,三种场合的特点,还有三种场合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以及作者为什么要感兴趣。)板书如下:
三个场合 方式 特 点 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 感受
见景生情即物起兴(蓝花花)
山野对歌 提问(猜谜音乐) 才情智力比拼 唱歌人 对少数民
互嘲互赞 族风俗的
其他故事 热爱之情
山路漫歌 自由歌唱 自然成趣 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金满斗会” 盛况空前
民歌课堂 气势壮观 唱歌的场面
三.演:感知体验
(一)选择表演点并表演:
1.表演一(2——3段)“山野对歌”。角色:一对年轻男女。形式内容:或即景生情式,或问答式,或互嘲互赞式。体现“机智”。
2. 表演二(4段)“山路漫歌”。角色:一群赶马女孩。形式内容:自然景物及声音的模拟和赶马女孩的歌声融为一体。体现“优雅”。
3. 表演三(5段)“山寨传歌”。角色:三老一小。形式内容:三老轮流绕桌边走边唱,一小学唱。体现“丰富”。
(二)诵读精彩片段。
四.评:细节品味
(一)评品“山野对歌”: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它他内容,因此一“多”字用得准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到赞。
(二)刚才我们知道了对歌的形式,下面我们评品“山路漫歌”:
1.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2.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
3.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与大家分享。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教师小结:
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三)总结: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用”云南的歌会是一个_____的歌会”这个句子说一句话。给学生鼓励。
2.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有哪些不同?有什么特点?
3.假如你作为一名游客来到了云南,根据课文的介绍,你喜欢参加哪一种歌会?为什么?
(四)评出五佳:评出最佳表演组,最佳语言设计表演者,最佳神态动作设计表演者,最佳情节设计表演者,最佳评论者。
五.练:巩固补遗拓展
练习一
生词抄写注音解释。
巩固拓展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ǖ)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 喻:打比方。
忌 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 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 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 朴:诚实朴素。
练习二
一、狠抓基础
1.给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迤西(yǐ) 糯米(nuò) 矗立(chù)
b.熹微(xī) 腌制(yān) 气氛(fèn)
c.土坎(kǎn) 忌讳(huì) 蹲踞(jù)
d.譬喻(pì) 龙吟凤哕(huì) 掠过(lüè)
2.找出下列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穷目 押韵 本色 哑口无言
b.下坠 向例 吆喝 悠有自在
c.扶摇 含胡 照例 声面别开
d.迤西 屋脊 无端 呼朋焕侣
3.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看到不同的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
②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
③像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镇定或不把事放在心上。( )
④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 )
4.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
b.他和妈妈顶撞了两句,妈妈气得浑身哆嗦,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c.这种鸟在晨光熹微中,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
d.我市特困职工家庭的莘莘学子王华得到了xx元的资助。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这种环境气氛里,不论唱什么,都挤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b.文章的中心思想确定以后,还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认真地组织选择材料。
c.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水平。
d.近代中国150年的屈辱史在警告我们,教育落后便意味着将永远处于受剥削被侵略的地位。
6.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现代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本文描绘了___________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各用一个小标题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场合分别侧重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⑴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勤脚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⑵翠翠在风日立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澈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沈从文《边城》)
答:
二、强攻阅读
(一)课内精段阅读
语段一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本来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8.“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这些“歌声”具体指什么歌?
9.由呈贡进城的一路景色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10.赶马女孩的歌唱“还发哑带沙”,为什么作者还说“淳朴的本色美”?
11.归纳本段思想内容:□□□□。(限于四个字)
语段二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达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②段中画线句子中,“多”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什么?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③段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描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美文阅读
泼水节掠影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素来就非常迷人,吸引了海内外许多游客,不远千里来到西双版纳,一睹傣家人的泼水盛况。我是在版纳部队长大的,耳闻了许多关于泼水节的趣事,可一次都没有参加过。耳闻不如目睹,今年的泼水节,我是一定要参加的。正好,团部的车今天要去勐摆寨,我可以借此机会亲身体验一下泼水的感受。
汽车在大道上奔驰,看到窗外一闪而过艳装的傣家小姑娘,我心中涌出无限的兴奋和新奇。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过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祝福。缅甸、泰国、老挝等国也过此节。我国的傣族在傣历六七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欢度泼水节。而版纳是傣族的主要居住地,最大的泼水节也就在此地举行。
下了车,走在勐摆寨的林荫小道上,沿路参天的古树遮蔽了阳光,只听得树林里传来呼呼的风声,风里夹带着野花的馥郁和野果的清香,多么迷人,多么醉人!
再过一段就是勐摆寨竹林。这不只是竹林,还是果林,栽种的都是亚热带特有的果树:芭蕉、香蕉、橘子、黄果、柚子、芒果、椰子、槟榔……
来到独木桥边,这是到寨子的必经之路,望着桥下湍急的流水,使人发颤。傣家人说,能走过独木桥才算勇敢的人,由此可见傣家人的勤劳勇敢。
走过独木桥,眼前出现一派繁荣景象:熙熙攘攘的人群,花花绿绿的筒裙,星星点点的小棚架下更是别有风味:有卖粽子的,有卖糯米饭的,有卖凉鸡的,有卖米线的,有卖甘蔗酒,还有许多亚热带特有的水果,一字摆开。那又香又大的菠萝蜜,那散发着阵阵清香的橘子,还有……简直让你站在那儿不想走。那手镯、那耳琢、那项链的光彩,仿佛比以前更加鲜艳夺目,更加金光灿灿,耀眼迷人。
你瞧那位少女,身着质地考究的筒裙:红红的,像一团燃烧的火焰;那衬衫,像蝉翅,又像彩蝶的翅膀,轻柔而美丽,简直跟舞台上的少女没什么两样。红的、黄的、绿的、蓝的……一块七彩的天地,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赶摆,而泼水节期间的赶摆是最热闹的,给泼水节增添了斑斓的色彩。
另一个吸引人的项目就是放“高升”。勇敢的小伙子举着火把,爬上事先准备好的十多米高的竹竿上点火,竹筒里的“高升”就“嗖”的一声飞出竹筒,冲向天空。“高升”是一种类似礼花的东西,这是傣家人自制的,真是巧夺天工。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财富,用智慧丰富了幸福的生活。
泼水节最为有趣的当然也就是泼水了。人们都愿意把水泼给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人,大家还互相泼,互相祝福。最兴奋的还是那些小伙子和大姑娘,他们泼得可真卖力,把一盆盆水端到人群中,从头到脚把别人浇个透。真是躲又没处躲,藏也没处藏。
举起相机,想把这个快乐场面留下,冷不防一盆水把我和相机浇了个透。要在平时,那还得了?可是这过节,过泼水节,到处是一片欢声笑语。
水,到处都是水,泼得你睁不开眼,泼得你慌了神。水泼出了丰收的希望,泼出了富裕的祝福。
一盆盆水像一朵朵闪闪的银花,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欢迎他们来看一看傣家人的“风习”。
水还在泼,歌还在唱,打响了脚鼓,敲响了鋩锣。
跳起了孔雀舞,他们在和孔雀比美,为欢乐歌舞,为幸福生活增辉。
16.泼水节是________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每年的________中旬举行。我国最大的泼水节在________举行。
17.文中泼水节叙述了几件趣事?最热闹的是哪一项?
18.文中加点字“这”指代的是什么?
19.文中第4、5、6自然段与泼水节无关,可否删去?为什么?
20.泼水节的意义何在?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练习二参考答案
1. b (气氛fēn) 2. c含胡(糊)、声面别开(生) 3.①见异思迁 ②引经据典 ③若无其事 ④设身处地
4.d(莘莘学子:[书面用语]形容众多。) 5.d(a.应为“充满”;b.应为“选择组织”;c.删掉“培养和”)
6.散文 沈从文 作 历史文物研究 三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人环境 场面
7.提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例如:①我喜欢第一段,因为它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物的赞美之情,语言生动,耐人寻味。②我喜欢第二段,因为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人物的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
二、强攻阅读
(一)课内精段阅读
语段一
8.以情歌为主,也唱其他内容。
9.一路景色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铺垫,是烘托映衬,而“赶马女孩的歌唱”是本段描写的中心。
10.因为在这种优美环境气氛中,出口自然,不矫揉造作,不论唱什么,都带有原汁原味,所以作者说“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11.山路漫歌
语段二
12.描绘云南歌会中的山野对歌场面。
13.不能。因为“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有“多”才能显得准确精当。
14.“种种不同方式”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在结构上起总领作用。
15.这样更能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二)课外美文阅读
16.傣 四月 版纳
17.三件趣事:赶摆、放“高升”、泼水。最热闹的就是赶摆。
18.“这”指代的是上一段所描写的街市的繁荣景象: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打扮美丽的女子。
19.不能删去。因为本文是按照地点的转换来叙述的,因此4、5、6三段必不可少;另外通过描写一路上所见到的风光景象,来表现傣家人的勤劳勇敢,与文章的主题相呼应。
20.“水泼出了丰收的希望,泼出了富裕的祝福。”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篇十
沈从文
一、感受云南歌会的特色。
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学习作者从三个不同场合展现云南歌会特点的写法。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云南是个迷人的地方,这里有美丽醉人的香格里拉,如梦如幻的纳西风光,风景如画的翠绿石林,也有蓝蓝的天,清清的水,还有可爱的姑娘,在这儿,更有优美动人的歌。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更多的云南风情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云南,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看全文,感知课文大意,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会?
明确:1、山野……(2——3)2、山路……“赶马女孩的歌唱”(4)3、山寨……“金满斗会”.
三、评价与赏析
(一)1、我们来看第一个场合的歌会:地点是“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山野),一方唱了另一方又唱——“对歌”。
特点:唱情歌酬和 内容丰富
也唱其它故事
或见景抒情,即物起兴
或提问题等待对方答解 方式多样
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 机智才能的比拼
内行,开口见高低,含糊不得
不是高手,不敢轻易答腔 对抗激烈
一个年轻妇女一连……逼
2、问: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唱歌人的?
动作:打打 理理 拍拍 笑笑
神态:轻松快乐
(指导朗读)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读出这种感觉?
外貌 性情活泼开朗,劳动手脚勤快 唱起歌来卖力,起劲
3、侧重点:唱歌人
4、欣赏《刘三姐》
(二)、同学们还想继续欣赏云南的歌会吗?我们来看第二个场合——“赶马女孩的歌唱”。
1、同学们找出写赶马女孩唱歌的句子。
2、特点:出口自然,淳朴本色,出自性情(想到什么就唱什么) 可以概括为“山路漫歌”。
3、直接写人唱歌的只有几句,作者其余花大量笔墨写的是什么呢?
明确:环境 侧重点:唱歌环境
(1)花:颜色(粉蓝色); “点头”:拟人,生动活泼
(2)鸟:戴胜鸟 云雀(动作)
问:作者用如此多的笔墨描写环境,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鸟的歌和人的歌互相应和,融为一体,交织成一首动人的山野交响乐。优美的环境衬托了优美的人,更衬托了优美的歌,形成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第三个场面是“金满斗会”,作用是:老一代把歌传给下一辈,我们可以概括为“山寨传歌”。
1、欣赏〈〈三月街〉〉
2、讨论完成表格的内容
特点:(1)场面盛况空前 (2)传承民族文化
侧重点:唱歌的场面
3、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者对云南歌会的描绘,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1、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
2、呼吁大家热爱、珍惜、保护、宣扬民俗文化。
令人高兴的是,咱们中国已经意识到了保护宣扬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中央三台现在每晚正在热播的青年歌手大赛,从上一届开始(十二届),就增加了原生态唱法,从没见过的乐器,最原始,最自然的唱法都搬上了大屏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我们也深深感叹:原来我们中华民族还有如此璀璨的民族文化。
(五)下面,我们就“走进民俗”去感受一首新疆民歌。(学生活动)
四、作业:当然,咱们中国优秀的民风民俗远远不止这些,其余的留待同学们课外去收集,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课外活动;〈〈收集民风民俗〉〉。
五、少数民族有他们的民俗文化,身为大足人,我们也有我们的骄傲,同学们想一想,咱们大足有哪些民俗文化呢?
1、图片:宝顶石刻
图片:宝顶香会(寄寓亲人的祝福、寄寓心灵的慰藉、寄寓美好的期望)
同学们,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咱们大足,认识咱们大足,乃至喜欢咱们大足,咱们也学学沈从文先生,拿起手中的笔,为保护宣扬咱们大足的民风民俗文化写一条宣传标语,已尽我们做为大足人的一点绵薄之力吧!大家愿意为咱们家乡出这份力吗?
示例:(1)、观大足石刻,赴宝顶香会 (2)、大足是个好地方,石刻香会美名扬
2、欣赏大足民歌〈〈大足是个好地方〉〉
六、结束语:同学们,相识是一种缘,你们的聪明、勤学已经深深映入了老师的脑海里,老师相信,我们今天的相聚一定会成为明天最美好的回忆。老师再次真诚感谢大家的合作,谢谢!
附:板书设计:
场合
特点
侧重点
山野对歌
内容丰富
方式多样
机智才能的比拼
对抗激烈
唱歌人
山路漫歌
出口自然
淳朴本色
出自性情
唱歌环境
山寨传歌
场面盛况空前
传承民族文化
唱歌场面
(授课人: 大足县龙西中学 杨天才)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篇十一
《云南的歌会》
本文作者沈从文用细腻的语言给读者介绍了云南歌会的情况。文章读来具有非常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关于云南民歌
民歌在云南各民族中占有重要地位,民歌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内容十分丰富,生活中的爱情婚姻、生产斗争等都有所反映。民歌已经成为云南民族音乐的核心和基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关于本文作者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有《沈从文散文选》等。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云南歌会。
一、学习本文,要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蹲踞( )酬和( )譬喻( )糯米( )哕(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起兴: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向例:一向的作法。
哕:鸟鸣声。
面善:面熟。
3、词语积累。
熹微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整体把握。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三个场面。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课文描写的三个场面,在侧重点上有什么不同?
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3、通过本文的内容,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云南有特色的歌会,写了人们之间自然和谐的关系,这就很自然地流露出了作者对于美好生活和人生的感悟。
4、课文第四段用很多笔墨描写景色,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如此美丽的风光,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造了一个动人的场境,起到了烘托映衬的作用。
三、问题探讨。
1、请同学们课下自己搜集资料,体会一下沈从文写作的特点?
2、本文的语言看似随意,实则严谨。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一些例子来分析。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说明云南对歌是以情歌为主,但是仍有其它内容。用语可见精确。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的文化知识。
3.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4.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教学方法:
以读讲、合作、探讨和学习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二课时
预习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ǖ)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 喻:打比方。
忌 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 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 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 朴:诚实朴素。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的内容,了解各地的一些民歌、民俗的民间文化。提问学生:什么是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下面,请同学们来听一段音乐,听听是哪个地方的民歌?(教师播放两个地方的民歌音乐,请同学们说说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啊,你们都能听出来,说明你们对民歌还比较了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云南的民歌。(教师板书:16 云南的歌会)
二、云南民歌的简介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是谁?提问学生:(沈从文),他是云南人吗?(不是)是哪里人呢?(湖南凤凰人)。那他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特别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了云南,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所以对云南的歌会比较了解)。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边城》。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四、学习、研讨课文
1、检查预习作业 (课文早读课已读)
(1) 抽读课后生字生词。
(2) 解释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熹 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2、分组讨论课后练习一。(3分钟时间)
(主要讨论哪三种不同场合,演唱的方式和内容,三种场合的特点,还有三种场合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以及作者为什么要感兴趣。)板书如下:
三个场合 方式 特 点 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 感受
见景生情即物起兴(蓝花花)
山野对歌 提问(猜谜音乐) 才情智力比拼 唱歌人 对少数民
互嘲互赞 族风俗的
其他故事 热爱之情
山路漫歌 自由歌唱 自然成趣 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金满斗会” 盛况空前
民歌课堂 气势壮观 唱歌的场面
3、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细细赏析品味。
五、问题研究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三)、“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它他内容,因此一“多”字用得准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到赞。
六、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别开生面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七、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篇十三
教学设想: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的文化知识。
3.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4.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教学方法:
以读讲、合作、探讨和学习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二课时
预习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ǖ)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 喻:打比方。
忌 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 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 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 朴:诚实朴素。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的内容,了解各地的一些民歌、民俗的民间文化。提问学生:什么是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下面,请同学们来听一段音乐,听听是哪个地方的民歌?(教师播放两个地方的民歌音乐,请同学们说说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啊,你们都能听出来,说明你们对民歌还比较了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云南的民歌。(教师板书:16 云南的歌会)
二、云南民歌的简介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是谁?提问学生:(沈从文),他是云南人吗?(不是)是哪里人呢?(湖南凤凰人)。那他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特别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了云南,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所以对云南的歌会比较了解)。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边城》。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四、学习、研讨课文
1、检查预习作业 (课文早读课已读)
(1) 抽读课后生字生词。
(2) 解释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熹 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2、分组讨论课后练习一。(3分钟时间)
(主要讨论哪三种不同场合,演唱的方式和内容,三种场合的特点,还有三种场合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以及作者为什么要感兴趣。)板书如下:
三个场合 方式 特 点 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 感受
见景生情即物起兴(蓝花花)
山野对歌 提问(猜谜音乐) 才情智力比拼 唱歌人 对少数民
互嘲互赞 族风俗的
其他故事 热爱之情
山路漫歌 自由歌唱 自然成趣 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金满斗会” 盛况空前
民歌课堂 气势壮观 唱歌的场面
3、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细细赏析品味。
五、问题研究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三)、“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它他内容,因此一“多”字用得准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到赞。
六、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别开生面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七、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词语,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课文,赏析品味文中几处精彩的语言片段。学习本文准确的语言,优美生动的场面描写及抓住重点表达主题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教学方法:讲读法,合作讨论。
教具:多媒体。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谁知道老师刚才放的歌曲是什么地方的歌曲?歌声美不美?
2.其实,云南不仅歌美,风景也很美,那里的姑娘就更美了,大家想不想到云南去看一看啊?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散文《云南的歌会》,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听一听云南的歌,去看一看云南的景和人。
二.检查预习
三.作者简介。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思考本文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会?
2.下面我们就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三个不同场合的歌会情景。请大家分别在横线上填入一个字,谁来填?
五.深入探究,了解歌会。
本文写了三个场合的歌会情景,着三个场合的歌会,可谓各有千秋,下面请大家有选择地读课文,你喜欢哪个场合的歌会就读哪个部分,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默读,读完后想一想,你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六.品味语言,深入理解课文。
1.课文哪些语句的描述特别富有乡村生活特有的气息和情趣?
2.对比阅读。
七.拓展延伸。
1.想一想,说一说。
云南歌会与你听过的,看过的各种音乐会,演唱会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个?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作者对它的情感又如何?
2.欣赏对歌,课堂即兴对歌。
八.小结课文
九.作业
1、熟读课文,摘出你喜欢的句子并加以点评。
2.课外调查我们家乡的民俗(如信仰、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写一篇介绍民风民俗的短文。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篇十五
16、云南的歌会
1、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情感和态度: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本文用两个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第二课时力求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课时
录音机、课件
第一课时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身份。他们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一起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
()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
文的叙述。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板书)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板书)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
1.课后练习一。
2.课外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就来一个趣味竟猜:请同学们欣赏两个音像片段,猜一猜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白族——《五朵金花》)(壮族——《刘三姐》)你喜欢这些民歌吗?(喜欢!)那就让我们继续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吧!
1、。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教师导读: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机智才能)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动作、神态、外貌)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对,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 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一段录音,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学生听录音“这一条路……接着起飞”)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甲生:这是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乙生: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丙生: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板书:以景衬人
那么“金满斗会”呢?这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人多——时间长——盛装)
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板书:点面结合
(斜体字部分由学生完成)
内容
特点
写作重点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唱歌人
山路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唱歌的场面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也激起了我们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潮剧、英歌舞、舞虎狮、潮洲大锣鼓、赛龙舟……)现在,就让大家来欣赏英歌舞片段及潮剧片段《桃花过渡》,这些都是我们潮汕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 合 形 式
山 野 对 歌
山 路 漫 歌
村 寨 传 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1、研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吗?”
2、研析“活人”二字(重点研析对歌的年轻女人)
(1)教师提问:“这是怎样的女子?你从何得知?”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点拨分析
a、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
b、重点研读年轻女子荡秋千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
c、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一段,尤其关注下列加线词语,这些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体现了云南女子的淳朴本色的美。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4)教师总结
——活泼开朗(打吆喝、荡秋千)、聪明有智慧(对手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漂亮健康(脸色、衣着、装饰等)、大胆(荡秋千的表现)、淳朴本色(年轻女子唱赢后的动作)
“在这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么,在云南的歌会中,鲜活的仅仅是人吗?”
3、研析“写景”一段
(1)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我发现刚才同学们读的这段文字里出现的景物都很普通啊,无非是云南当地常见的花鸟。这样常见的景物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是怎样变得鲜活起来的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点拨
“报春花虽然常见,但拟人修辞的运用却让它不普通了,一个充满情趣的鲜活生命就这样跃然纸上。”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在这个连鸟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谁不想放开歌喉唱几声呢。”
“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发现了美好的景是可以催发美好的情感的,而带着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声音沙哑、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依然悦耳动听。云南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就这样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板书:生命)
五、品读感悟
1、教师提问:“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发现了云南人民每天都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发现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是那样的鲜活。那么,它还有别的发现吗?”
2、学生讨论交流
3、重点分析文章结尾的“原来如此”的含义
(1)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用到这个词?它通常表达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恍然大悟、惊喜发现
(2)提问:“这一次看金满斗会,沈先生有哪些惊喜的发现,又悟到什么呢?”
——日常辛苦劳作的平头百姓打扮得光鲜亮丽,似乎全然忘却了平日的辛劳。
——最活跃的反而是老人,他们不因年老、牙齿脱光而沮丧,而是快乐、热情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4、教师总结
“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不仅发现了云南人民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也不仅发现在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那么鲜活,更发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板书:云南的歌会、发现、原生态)
六、收束点拨
“这一次的云南之行,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的歌会中完成了他的发现之旅,而我们也跟随沈先生的笔触完成了我们的发现之旅。”
“然而,沈先生为什么如此关注云南人民积极快乐的生命状态呢?《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创作时有怎样特殊的背景呢?云南人民的这种乐观心境又给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的沈从文先生以怎样的启示呢?”
“同学们,去阅读一些沈从文先生的传记及代表作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板书:
【教学反思】
有关沈从文的背景资料和《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原文资料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正因为对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这篇文章,又因为深入理解了这篇文章,我更走近了沈从文先生。于是设计了这次“发现之旅”,希望能带领学生走进去,并帮助学生拥有奇妙的发现。
然而,因为时间的仓促、对学情的不甚了解以及自身在设计上的考虑不周,整节课完成后,感觉有些累。
一、教学内容过于饱满,学生活动减少,导致教师在课堂推进中显得较为吃力。
根据教学设计,这篇课文中几乎每处重点内容都已涉及,而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要让学生找到这些内容,还要读懂读透,实属不易。因此,该教学设计如能将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合并或作适当的删减,教师授课过程中会更加从容一些。
二、细节问题设计欠缺,对学生启发不够,导致教师在某些问题的分析中笼统含混,学生无法从中领会清楚教师的设计意图,课堂效果欠佳。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大的程序和环节上思路很清晰,但在某些具体问题的设计中缺少了匠心。如分析“人美”和“景美”的两个片段教学中,均存在不少随意性,不少字句的分析不透不妙,难以帮助学生真正体味到这两个片段写作的妙处。如能精心设计几个巧妙的小问题启发学生,学生的收获会更多一些。
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很多,遗憾更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努力扬长改短,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篇十七
各位评委,我说课的课题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目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①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②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③体会“山路漫歌”的立体美。
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
品味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第二、教学方法、手段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第三、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我的导语是这样的: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和同学们在电视或广播中接触过的演唱会、音乐会大不相同,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呢?我们通过学习《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
我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云南的歌会”有哪三种形式?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这三种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
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更好的体会云南歌会的美,我分两步来讲清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讲析重点
第一步: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用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在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写作手法上的差异。
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学生能够明确:
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写唱歌人,在外貌,神态等方面对演唱者进行工笔描绘,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会更美!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不论男女老幼,全都热情高涨,六人围坐一桌,足足有三十来桌。传歌盹地点是住处院子的两楼和长长的屋廊下,人们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传歌的目的是老一辈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作者写传歌的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生动精妙的向我们展示了云南的民风民俗,让我们领略到一种独特的地域美。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课文中的一些手法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第二步,我让学生找出自己特别喜爱的场景或句子,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云南歌会蕴含的美。
自古以来,云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风俗美,这种风俗美与特定的环境,当地的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需要学生深入体会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为了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风俗美与特定环境、’当地人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我让学生精读“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并设置三个问题,突破难点。
第一个问题:“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能够分析出这个片断重在描写景物:蓝蓝的。天,成片的树林,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和蓝天相呼应的粉蓝色报春花,着重写了两种鸟:一种是喜欢独唱的戴胜鸟,另一种是喜欢群唱的云雀。这些景物构成了云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地域环境。
第二个问题: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后明确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呜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
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赶马女孩子面对如此美景,心中充满喜悦,为之陶醉,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纵情歌唱呢?
我设置的第三个问题是: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结合自己的日常积累,主要是歌曲积累,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创设情境,唱出自己心中的歌。
设置这个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营造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学生能在想象中身临其境,真正体验在这种宛如画卷的环境中,当地的人们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欲望,赶马女孩子热情、奔放、好歌的性格的形成和环境有着根本的联系。从而学生会真正体会和思考:民俗的形成与环境、人物的密切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的人美、歌美,主要是因为云南秀丽明媚的环境美,这种歌会的风俗也代代相传下来。
(四)、巩固运用
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品味之后,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我设置了当堂的口头作文,让学生介绍一种自己了解的民俗,并试着分析这种民俗形成的原因。
(五)、归纳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介绍云南民俗风情的散文,我所确定的重点、难点,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还能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间文化,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1、推鉴课外阅读书:《沈从文散文选》
2、写一篇介绍家乡民俗的作文。
四、时间安排
启发导入2分钟 讲授新课25分钟
巩固应用10分钟 归纳小结2分钟
余下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质疑、反馈矫正,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 外貌 神态 人物美
山路漫歌: 花 鸟 人 环境美
村寨传歌:场面 特点 目的 风俗美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210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