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十六计读后感100字 三十六计读后感400字十篇(通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5 08:22:46
最新三十六计读后感100字 三十六计读后感400字十篇(通用)
时间:2023-04-05 08:22:46     小编:zdfb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十六计读后感100字 三十六计读后感400字篇一

“知道你这次考得好!老师刚批评了我,你又来‘趁火打劫’,真的不够义气!”

“我们就守在球门前来个‘以逸待劳’。”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用上了三十六计啊!但三十六计究竟是什么呢?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并称为古代兵法双绝。三十六条计策按照各自特点分为六组,分别为第一组胜战计,第二组敌战计,第三组攻战计,第四组混战计,第五组并战计,第六组败战计。原书对于各个计策的解释都是按照《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军事家的奇正虚实之术推演而来,含有朴素的辩证法。

不过说实话,对于周易和辩证法我实在是懵懵懂懂,但是《三十六计》书中深入浅出的解释和有趣的故事,让我对古人的智慧结晶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引导我进行深入的思考。

比如其中的“暗渡陈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秦末农民起义后期的“楚汉之战”中,刘邦一方的大将韩信为了突破对方的重兵防守,一方面派人修复蜿蜒于山间的栈道,另一方面出奇兵抄小路经陈仓,攻取了目标——关中的咸阳。

所谓“栈道”其实就像我们经常看见的造房脚手架,不过是悬空架设在半山腰,想想就觉得颤颤悠悠的。对千年前的古人来说,修复栈道的艰巨程度可想而知。而且按照以往的经验,进军咸阳只能走这些栈道,所以对方大将章邯喝着茶,悠闲地等着韩信慢慢修路。在毫无防范的情况下着了韩信的“道”。

这一计中,古人的经验和智慧告诉我们,不要死抱经验,墨守成规,而要举一反三,推陈出新。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数学老师总是提醒我们,要学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只是完成一道道题目就万事大吉了。

《三十六计》一书带给我很大的启发,它让我清楚地认识到,生活中仍有很多的事物有待我们去挖掘和探索。

三十六计读后感100字 三十六计读后感400字篇二

这段时间,我迷上了听故事。可能是受学校国学课的影响,国学故事里的《三十六计》特别让我喜欢,其中《围魏救赵》这篇讲的实在是太精彩了!

故事的主人公是孙膑和庞涓,他们原本是鬼谷子的学生,是同门师兄弟。因魏国要招揽人才,庞涓就下山了,到魏国当了大将军;而孙膑还留在山上学习,鬼谷子看孙膑非常认真学习,就给他一本书叫《兵法十三篇》。

学成后,鬼谷子就让孙膑去找庞涓。下山之前,鬼谷子给了孙膑一个神秘锦囊,他算到孙膑必有一难,让孙膑有生命危险的时候才打开,孙膑就告别老师下山了。

孙膑来到魏国,找到了庞涓。庞涓嫉妒孙膑的才华,起了杀意,用计谋挖掉了孙膑的膝盖骨,还在他的脸上刻字,把他关在了监狱里面。这时孙膑掏出神秘锦囊,上面写了两个字“装疯”。

孙膑在庞涓的陷害下就开始装疯了。庞涓拿刀刺他的手,他还哈哈大笑;庞涓来看他,他就指着庞涓哇哇大叫;孙膑还把写了一半的书扔进火里烧掉了。

这时,庞涓认为孙膑真的疯了,就让他去流浪。墨子遇到流浪的孙膑把他带到了齐国。孙膑在齐国帮助田忌赛马得到了齐王的赏识,后来他就成了齐国的军师。

一次,魏国去攻打赵国,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国让孙膑带大军去救赵国。齐国将军田忌说要直接去救赵国,可是孙膑说,我们的目的是救赵国,不是打魏国,庞涓生性多疑,我们只要把魏国一围,那庞涓就会退兵,庞涓一退兵,赵国就被救了。依照孙膑的方法,果然庞涓退兵了,赵国也获救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实在太佩服孙膑了!他努力学习,聪明过人,成就了一番事业。他遇到困境,身残心不残,坚持不懈,忍辱负重,拥有过人之毅力。比较终,他利用智慧比较终打败了庞涓,成为中国军事史上比较伟大的军事家之一。有时,我也有当军人的梦想,我要学习孙膑,认真学习,坚忍不拔,用智慧展示军人的风采!

三十六计读后感100字 三十六计读后感400字篇三

暑假里,我看了许多的书,三十六计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经验构成的一本智谋书.此书共有六套计,分别为胜战计、敌战计、共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套包含六计,共三十六计。每种计的计名有来自历史典故、真实战例等,但更多的还是来自民间的成语。前三套计是已方处在优势时所使用的计谋,而后三套是已方处于劣势时使用的。

三十六计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偷梁换柱”一计,“偷梁换柱”本意指与友军一起作战,当友军失利时,偷换对方的梁和柱,暗中变换它的本质,用以达到蒙混欺骗、控制友军的目的`。而本书中的"偷梁换柱"原是成语,它所讲述的典故是秦始皇一统江山后,雄心勃勃,想要建立千秋万代的伟业。而宫廷内部有两大政治集团:长子扶苏、蒙恬集团和幼子胡亥、赵高集团,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恭顺仁厚,为人正直,在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所以秦始皇一心想立他为太子。而让秦始皇头疼的就是幼子胡亥了,胡亥被宠得很任性,只知道吃喝玩乐。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突然一病不起,秦始皇知道自已撑不了多久了,认为当务之急是立太子,于是立即召见丞想李斯,让他传立长子扶苏为太子的密诏。几天后,秦始皇驾崩于沙兵平召,而李斯和赵高合谋伪造了诏书,赐死了本应为太子的扶苏,而将昏庸无能的胡亥扶为秦二世,最终让秦国走向了灭亡。

三十六计中所选的每个故事都是古代的经典战例,读来引人入胜,使我对历史典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又启迪自我,让我也想变成一个有勇有谋的人。

三十六计读后感100字 三十六计读后感400字篇四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放暑假了!

暑假里,我可以不那么忙碌了,更兴奋的是:我有足够的时间一口气把一本本课外书读完了!嘻嘻,还可以适当玩会儿电脑、看会儿电视了!不过,要说我的最爱,那当然是看书!

这不,一放假,妈妈就给我买了好多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三十六计》。这是一本集合了中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和丰富战争经验的经典之作,是一部兵法和智谋的奇书,被誉为东方思想宝库的“明珠”,与《孙子兵法》并称为“古代兵法双绝”。书中的计名有来源于诗人名句的“擒贼擒王”、“李代桃僵”;有源于历史典故的“欲擒故纵”、“围魏救赵”;有源于日常用语的“指桑骂槐”、“无中生有”……

我常常静坐在书桌旁边,拿起这本书读了一遍又一遍。有时我会觉得我自己就在诸葛亮身边,静静地看他端坐在城楼之上,悠闲自得的抚琴,而城下的魏军将领司马懿正在疑心不已:“是撤退?还是?”当我看到“树上开花”时,我常模仿张飞的样子:“我是燕人张飞!谁敢与我决一死战?”这时,常把妈妈引来,她总笑着说:“吓死我了!你这个熊孩子,模仿的挺像张飞!”其实现在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我也会大喝一声:“我是超人王子胥!谁敢与我一战?”这样也怪,困难就被克服了。

还有书中的“抛砖引玉”、“金蝉脱壳”、“打草惊蛇”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但是,我们平时学习可千万别“瞒天过海”“浑水摸鱼”哦!遇到“偷梁换柱”“无中生有”“顺手牵羊”的事情可别“隔岸观火”啊!哈哈,看看我在这里“反客为主”“抛砖引玉”了!

同学们,看到这里,你一定也喜欢上这本书了吧!那就赶快买上一本,尽情的读吧!

三十六计读后感100字 三十六计读后感400字篇五

今年暑假,我读过好多的书,但是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三十六计》。它是我国最具有历史感的一本书,又是中外政治家、军事家、最精密的宝典,让我从中感到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很有计.

《三十六计》是一部堪称“益智之荟萃、谋略之大成”的兵学奇书。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抛砖引玉”。这则故事主要是说:相传唐代诗人常建,听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为了请赵嘏作诗,常建先在庙壁上题写了两句,赵嘏见到后,立刻提笔续写了两句,而且比前两句写得好。就这样,求诗的人利用“抛砖引玉”的办法达到了他想要的效果。

其实,在生活中,到处都能见到《三十六计》当中的计策。例如在里,我们经常不遵守纪律,上课说话,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作业完成的不好。于是老师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老师在班级里的墙上贴了一个大的苹果树,还做了许多的小苹果,每次同学有好的表现时都会奖励一个小苹果,获得小苹果的同学就可以贴到大苹果树上,谁的小苹果最多老师就会颁个大奖给这位同学。同学们为了得到更多的小苹果,纪律也好了,上课也认真听讲了。这就是《三十六计》中的“抛砖引玉”,老师用小苹果这块“砖”,引出我们遵守纪律这块“玉”。 《三十六计》这本书中让我感受到任何事情胜之有理,败之有道。在现实生活中我都可以运用这本书中的好多计策去处理事情。比如说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千万别“瞒天过海”、“浑水摸鱼”,欺骗自己,生活中看到“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的事情时一定要勇敢、果断指出,千万别“隔岸观火”袖手旁观......

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做任何一件事都要认真仔细,讲究方法。不能死脑筋。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啊!

三十六计读后感100字 三十六计读后感400字篇六

我在暑假里读了许多书,其中就有一本《三十六计》。这本书令我感受很深,得到了很多启发。

《三十六计》是《胜战计》、《敌战计》、《攻城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共六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6计,一共六六三十六计。三十六计中比较著名的有“瞒天过海”、“趁火打劫”、“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偷梁换柱”、“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等·········

在《三十六计》里,有一句话这样的: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意思是:防备周密,那么意志就会懈怠下来;平常看惯了的,往往就不再怀疑。秘密蕴藏在公开事物中,而不是与公开事物相对立。极为公开的事情里往往隐藏着极其隐秘的计谋。

在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时,周瑜就巧用计谋,借曹操除掉了孙刘联盟的心腹大患。诸葛亮用计在新野大败曹军之后,便和刘备等人来到了江夏,并与孙权联盟,准备共抗曹军。曹操气势汹汹地带了百万大军南下,想与孙刘决一死战。在大战前夕,曹操命蔡瑁为水师大都督,张允为水师副都督,加紧操练水军。蔡瑁曾为荆州水军大都督,训练水军很有一套。周瑜很想除掉蔡瑁、张允,便心生一计。曹操派蒋干来劝降,蒋干是周瑜同窗旧友,与周瑜一起喝酒。周瑜喝了一些后,假装醉了,要去睡觉。蒋干乘周瑜睡着了,便翻周瑜桌上的竹简,突然发现了一封周瑜假拟的“蔡瑁、张允至周瑜的信”,蒋干信以为真,信里说蔡瑁、张允会割下曹操的头,送给大都督。蒋干看后大惊,把信放入口袋,第二天急匆匆赶了回去,并把信交给了曹操。曹操看后,叫人把蔡瑁、张允叫来。曹操问蔡瑁水师可否训练好,蔡瑁说没有,曹操便把他俩斩了。周瑜巧妙地运用了计谋,借曹操之手除了大患,奠定了后来赤壁之战胜利的基础。

《三十六计》里讲了很多计谋,我很喜欢这本书,它令我受益非浅。

三十六计读后感100字 三十六计读后感400字篇七

炎炎夏日,我要寻找书中的一片清凉,于是漫长的暑假我就与书相约。

读完《三十六计》,我被一个个或惊心动魄或出奇制胜的计谋故事所吸引了。书中一共有六套计谋,依次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一套中各包含六条计谋,总共三十六计。

在这三十六计中,我最欣赏的是第一计,瞒天过海。这个计谋讲的是公元583年,陈叔宝当了陈朝皇帝后,整天下理朝政,搞得民不聊生。当时,隋文帝已统一北方,他深知陈朝国力已不堪一击,便想灭了陈国,可是隔着一条长江天堑,如何进攻才能保证万无一失呢?老臣高颖向他献了一计。隋文帝一声令下,只见帐篷林立,军旗飘扬,人喊马嘶,一派战前景象。见这个阵势,陈朝将领以为隋军即将攻城,顿时紧张起来,召集全部对马,准备决一死战。哪知剑拔一弩一张等了好几天,隋军却撤了回去,这时,陈朝上一上一下一下才松了一口气。可是不久,隋军又安营扎寨。陈军慌忙再度备战。这样反复折腾了几次,弄得陈军人困马乏,加上粮食又被隋军间谍烧光,陈军更是进退两难。这样,陈朝军士气衰竭,隋军不费一兵一卒就灭了陈国。读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要想得到某样东西,不能硬抢,要智取,这样才能更好得取得。

书中有一个清凉的世界,人世间的一切,无论过去,现在或是将来,我都能在书里找到他们!

合上书本,我想开了:在我们的脚下,我们的远祖们,虽然遥遥隔了五千年,但在书本之上心灵之上分明盘旋着一群圣贤的灵魂!他们像一位位远年的老人,蔼霭然朝我笑着!我很想抚一摸一他们慈祥的皱纹,倾听他们博博的脉动! 于是我又翻开了书本……

三十六计读后感100字 三十六计读后感400字篇八

这个寒假异常得久,让我有很多的时间可以静下心“啃”书。我最喜欢看的就数这本《三十六计》了,在这么多计谋中,我更喜爱的是诸葛亮的“空城计”。

大家肯定认识这个聪明绝顶的诸葛亮吧!就是他“发明”了这个空城计,让他智退曹兵取得了胜利。

故事主要讲了公元227年,诸葛亮由于错用马谡痛失了街亭,只能撤兵。途中,诸葛亮亲自率领五千人马去西城搬运粮草。司马懿则乘机率领十五万人马攻打西城。此时只有二千五百人在城中元法对抗。但是诸葛亮临危不乱,他命令20士兵打扮成老百姓的模样在城前打扫街道,一点儿也不慌张,而自己则待司马懿来到城楼下时,端坐在城楼之上,悠闲自得地抚琴。司马懿起了疑心,心想:诸葛亮一向谨慎,从不冒险。今天城门大开,必有伏兵,我若攻城,就中计了。于是让后军改为前军向北撤退。

说到这儿,我也不禁笑了起来,觉得诸葛亮用这个计策肯定有他的道理,保准会赢。到底是不是呢?我们继续。

待魏军走远后,诸葛亮捧腹大笑。旁边的文官都十分敬佩地问:“军师,您是怎么知道司马懿会退兵呢?”诸葛亮笑着回答:“作为军师,我要识人心。我知道司马懿生性多疑,他也知道我一向谨慎。我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摆了这道“空城计“让他不战而退的。”文官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也打心里崇拜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实在太神了。用现在的话说,我已经成为了他的“铁杆粉丝”了。但是我也知道,能达到诸葛亮这水平的,也非一日之寒。毕竟他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有了他的成就。所以我想要做更好的自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好好学习,做一个小小女诸葛,加油!

三十六计读后感100字 三十六计读后感400字篇九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三十六计》,其中有一篇是空城计,有一小段故事叫李广智退匈奴兵。

他讲的是在汉景帝时,有一个将军叫李广。一次李广为了追几个骑兵,进了敌人的领地,发现敌人有几千铁骑兵,而他们自己只有一百名士兵,有的士兵看敌人兵强马壮就想逃跑,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李广沉着镇定,他冷静的分析了形势,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下去。他使用了一个计谋——空城计,利用匈奴的错觉,让匈奴相信这一百多人是来诱惑敌人进入埋伏圈的诱兵。这样匈奴兵就不敢发动进攻了,最后凶饿得匈奴兵不敢进攻,还偷偷的逃跑了。

这段巧计退敌的故事,充分的表现了李广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和随机应变的军事才能。我以后也要像李广那样沉着冷静临危不乱,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多动脑,多思考。

三十六计读后感

近来,我正在读一本书。就是《三十六记》。书中介绍了六套战记,分别是:胜战记、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记。

让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在攻战计中的借尸还魂之死诸葛吓跑活司马。故事的内容是:诸葛亮因为长期日夜操劳,身体很不好。司马懿心想:过不了几天,诸葛亮一定会病死在军营中。到时候,我就可以轻而易举得打败蜀军了!没过多久,诸葛亮就病死在军营中。司马懿听到了这个消息,立刻去攻打蜀国。不料,他看见,树林中有一辆小车。车上端坐的正是传说已去世的诸葛亮。司马懿被吓得魂飞魄散,马上带兵撤退。这一招,使蜀军侥幸的逃过了一劫。

《三十六计》快读完了,从中我知道了,要善于发现“无用之人”的“有用”之处。

三十六计读后感100字 三十六计读后感400字篇十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课外书———《三十六计全鉴》。

这本书详细诠释和解读了“三十六计”中每个计谋的适用情况及其优势所在,每一计都包括计谋原典、注释、译文、计谋典故、计谋解析及解读六个模块,再现了“三十六计”在现实中的应用,内容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读完这本书纠正了我的两个原来认识上的错误。第一,我们经常在写作或谈话时常用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句话,我一直以为是“三十六计中,逃跑是上上策”,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第三十六计就叫“走为上计”呀!第二,我一直认为其中的“走为上计”是逃跑是上上策的意思,其实不然,原来“走为上”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保存实力避免硬拼而及时撤离的一种谋略,但是,暂时的撤退绝不是消极逃跑,而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胜利。那些稍遇挫折,便丧失信心,望风而逃,这是典型的逃跑主义,不能与“走为上”计相提并论。再联系到今天的我们使我知道,当我们做事情或学习时,不要一味地不加思索的向前冲,要走一段停下来回顾一下,思考一下,下一步要怎么走,才不会在发生错误时没察觉,一错再错。

读了三十六计,我知道了很多,明白了很多。这本书开阔了我的视野,把我认为三十六计只用在军事上的思想开阔到了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可使我大大感受到了兵法的神奇。这本书里有一些故事我是读过的,但是我当时怎么也想不到这些是深奥的兵法,现在终于明白了。

“三十六计”不愧是兵法大全,它讲述的不仅仅是用兵的法则,对现在人们处理政治、经济、生活等各类事情也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29522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