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仿写 《陋室铭》教学反思优秀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3 06:52:03
《陋室铭》仿写 《陋室铭》教学反思优秀
时间:2023-05-23 06:52:03     小编:zx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陋室铭》仿写 《陋室铭》教学反思篇一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借描绘陋室,表现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体会本文语言凝练、声调和谐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分析能力训练与朗读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标出不会读的字,查字典给这些字注音。

2.放声读课文,在读准每个字音的基础上,按标点读出停顿。

二、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写“山不在闹,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为比喻因“德馨”而陋室不陋。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描绘了陋室周围的环境,可以用怎样的词语概括这里环境的特点?     提示:环境幽雅。

3.对居室周围环境的描写,与表明作者“德馨”有什么关系?     提示:“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表明作者安居陋室,恬然自得,丝毫不感到荒凉、寂寞。这种心境,正是“德馨”的反映。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怎样表明作者“德馨”的?     提示:作者只与“鸿儒”交往,表现出对权贵的蔑视,这也正是“德馨”的反映。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这与表明“德馨”有什么关系?     提示:作者用“调素琴、阅金经”的恬淡生活与“丝竹”“案牍”的烦乱对比,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抒发了安居陋室的情趣。这种情趣,正是“德馨”的反映。

6.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比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诸葛庐”“子云亭”都因主人“德馨”而不陋。作者用来自比,既表明自己的陋室也因“德馨”而不陋,又以诸葛亮、杨雄自况,表明自己非凡的抱负。     7.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提示:结构上,与开头呼应。内容上,总结全文。引孔子的话证明只要主人“德馨”,陋室就不显其陋的哲理。

8.试用简明的话概括:作者的“德馨”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安居陋室,只与鸿儒交往,悠闲自得,胸怀着诸葛亮、杨雄那样的抱负。

三、朗读: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按下面提示练习读出相应的语气:

1.“山不在高……惟吾德馨。”要读出议论语气,即用“有仙”使山着名,“有龙”使水灵,并证明“德馨”使“陋室”不陋。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要读出描写语气,也就是要再现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的情景,表达出作者喜爱这幽雅的环境、安居陋室的感情。

3.“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要读出叙述语气,仿佛在向人们介绍自己日常在陋室中的活动。要流露出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厌恶,安居陋室、自得其乐的感情。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要读出抒情语气,仿佛作者自豪地说:我的陋室啊,多么象南阳的诸葛庐,多么象西蜀的子云亭。我感到骄傲!

5.“孔子云:何陋之有?”要读出反问语气,表达作者以“行馨”自勉,甘居陋室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经历,谈谈作者表明的“德馨”有哪些积极意义。     提示:作者恬淡乐观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操守。他蔑视那些当朝权贵,厌恶污浊的官场生活。他的甘居陋室,以诸葛亮、杨雄自比,正是他正直、高尚节操的反映。

2.作者的“德馨”反映出怎样的消极因素?     提示:自命清高,超然脱俗的情调是消极的。反映了封建文人、士大夫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五、背诵这篇课文。

《陋室铭》仿写 《陋室铭》教学反思篇二

《陋室铭》学案

教师寄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理解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培养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了解作者描写的“陋室”的环境和生活,理解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陋室”不陋的说法。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读顺: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

a、给下面的字注音。

馨( )   鸿(    )  儒( )牍( )

2、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

b、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

(3)无案牍之劳形(    )                  (4)往来无白丁(    )

c、翻译句子。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铭是古代用来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的一种文体。

1、作者用哪些句子描写陋室的? 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

2、你认为陋室是什么样子的?试用几个词或句子说一下。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作者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作为文中结尾,其用意是什么?

四、与作者对话,理解一种情怀,走进一种境界。

1、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抱负和情操?

五、拓展延伸

1、“陋室”简陋,却因其主人“德馨”而不陋。从刘禹锡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怎样看待“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呢?

2、你还知道刘禹锡的哪些诗文?与同学们交流交流。

六、课尾检测

1、重点词语解释。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    ) 灵:(         )

(2)斯是陋室    斯:(    )     (3)惟吾德馨     德馨:(       )

( 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        )。乱:(         )

(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劳形:(       )

(6)何陋之有?    何:(       )

2.解释古今异义词。

无案牍之劳形 古意________________  ;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笑有鸿儒交通:古意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4、阅读文段做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在陋室的活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来陋室的有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_ 的生活情趣。这篇短文采用了_________的写法。

《爱莲说》学案

教师寄语:学习周敦颐,永远做一个“虚心”、“正直”,“洁身自好”的人。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莲花的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课文,感受莲花形象,理解莲花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读顺: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蕃(  )淤(  )濯(  ) 涟(  )蔓(  ) 亵(  ) 噫(  )鲜(  )

2、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

b、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濯清涟而不妖(     )               出淤泥而不染(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宜乎众矣(       )

c、翻译下列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借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行文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文虽短而意蕴无穷。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用“我喜爱                 ,因为它                       。”造句。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中莲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你认为作者具有什么品质?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四、与作者对话,理解一种情怀,走进一种境界。

1、作者 “独爱莲”,陶渊明“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2、《爱莲说》中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

1、古往今来,在污浊的现实与秽亵的世风中,有许许多多能过持身高洁而“出淤泥而不染”的志士仁人,你认为做到这一点需要什么条件?能否举出历史上的人物为例加以说明?在今天的社会中,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还有积极意义吗?

六、课尾检测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1)不蔓不枝(      )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陶后鲜有闻(      )

2、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简答。

(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4、阅读文段做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全文的中心句是                                  。

(2)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5)本文采用了                          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陋 答案:一、 a、xīn  hóng  rú    dú   b、 (1)出名 (2)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官府的公文(4)没有什么学问的人c、略。

二、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略

三、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作者通过山水的“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类比立论,“陋室”有贤者居之则不陋。它是论点的提出更为自然,使读者易于接受。

2、陋室不“陋”表现在:(1)环境之幽雅(2)室中人交往之雅(3)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3、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再一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又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显得意蕴含蓄,发人深思。

四、1、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2、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五、学生自主探讨交流。

六、1、(1)出名      成为灵异的水     (2)这(3)美好的品德(4)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使……乱    (5)官府的文书    使身体劳累(6)什么

2、形:古义是形体,身体       今义是样子

鸿:古义是大       今常指鸿雁

3、(1) 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2)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

(3)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4)有什么简陋的呢?

4、(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调素琴,阅金经

(3).鸿儒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借物抒情

爱 答案

一、1、 a、fán    yū    zhuó     lián  màn   xiè     yī    xi?n

2、b、洗涤    沾染     玩弄     应当       c、略。

二、1、作者认为莲的可爱之处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赞美像莲花一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君子。

2、言之有理即可。

三、1、作者将莲比做花中的君子。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 流合污;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3)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同上。

3、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四、1、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2、表达了作者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厌恶。

五、言之有理即可

六、1、(1)枝蔓(2)亲近而不庄重(3)指隐居的人(4)少

2、(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3、(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1)莲,花之君之者也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c          (4)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盛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的思想感情。

(5)以花喻人、托物言志 .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98403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