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哲学感想心得(案例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8 03:43:06
最优哲学感想心得(案例13篇)
时间:2023-10-28 03:43:06     小编:QJ墨客

客观评价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需要我们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运用。接下来是一些经典案例的总结,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

哲学感想心得篇一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渺小的,就像大海中一朵朵小浪花,一点不起眼;生命是伟大的,就像一颗颗璀璨的夜明珠,是无价之宝。父母养育了我们,给予了我们生命这个美好的东西,它很珍贵,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有些人好好珍惜了生命,让生命活出了精彩,创出了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而有一些人因为生活的挫折和坎坷,居然就轻易地舍弃了自己宝贵而又年轻的生命,这是多么的不负责任啊!

而时间又是什么呢?时间像一张弓箭,正所谓拉弓没有回头箭,只要你用足劲拉起弓,这只箭就会射出,只须一眨眼的工夫,箭就会在你眼前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去不复返。作为一名学生,应该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自己的父母和社会,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但是要得到优异的成绩就必须珍惜时间,珍惜这分分和秒秒来刻苦学习。

此时,我想到美国著名作家富兰克林曾说过的一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的确,只有珍惜时间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

时间在悄无声息的流走。朱自清爷爷说过“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但时间去了永远也回不来了。每一秒都在飞速流走,走在青草上,飞在空气中?时间一去不复返,看着真有一些心痛。想起吃饭时候,时间从我的饭碗中过去溜走;洗脸的时候,时间从流水中飞去;休息睡觉时候,它便大步大步的从你身上跨过,从你脚边飞去。时间是消无声息的,人世间没有人不走过风风雨雨,大大小小的困难的事。但在途中要和困难作斗争和时间赛跑。用最短的时间把一件事做好,这样不是又节省了时间又高兴又兴奋,多么好!而在困难中为了更好更快的做好它一定要认真思考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它。

这儿有个故事,在一个演讲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手举一张钞票迈着大步走上讲台,他对会议室里的人问:“这有20美金,有人要吗?”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说完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然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这张钞票?”他说完后还是有人举起手来。看了这个故事,我有了很深的感受,无论演说家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人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有因为脏、皱而失去价值,它依旧值20美元。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失败或挫折击倒,正如钞票被揉和碾一样。但是应该相信,我们的生命和这20美元一样,永远不会丧失价值,我们要把自己的生命当成无价之宝,永远地爱惜它,无论你是显贵或是平民。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我们要珍惜这大好光阴,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效力。正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你热爱生命,就请珍惜时间吧!

与永恒的时间相比,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仿佛夏夜里划过长空的流星,转眼间从光明走向黑暗。一些跳动而活跃的生命,将在瞬间迸发出最璀璨的光华,而另一些暗淡而平乏的生命则无声无息地淹没于时间的汩汩流水之中了。

如此,人生似乎太短暂了,不足以与时间的永生抗衡,我们只有在暗中低泣,在悲哀与忧伤中消磨时日了。其实不然,在古今中外的诗人中,有不少英才早逝,却成就非凡,成就了生命的永恒。曾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王勃,曾写下“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裴多菲,曾预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雪莱,他们都像春花,走完短短二十几年人生的春天便匆匆而别了。生命,对他们太悭吝了,他们拥有的时间太短暂了,然而却在身后留下了累累硕果。他们用生命谱写的诗篇历代传诵,经久不衰。他们没有因时间的封杀而消逝,反而跨越时空永存于人类文明的殿堂。所以我说,面对时间的残酷无情,请不要东张西望,请不要犹豫彷徨,更不要报以怀疑的目光,因为时间虽会消磨你如诗的年华,但同样也会使你生命的精髓永恒。

有的人企盼拥有巨大的财富,有的人渴望执掌重大的权力,有的人向往震惊寰宇的声望,却很少有人能记起“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句老话。许多人暂时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便以为一贫如洗,两手空空。其实,生命赐予我们最丰富的礼物是时间,时间可以使我们从幼小的孩子成长为强壮的青年;时间可以使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逐渐拥有独立的思维、独到的见解;时间可以使我们白手起家,最终成功;时间可以使我们的家庭、城市及国家从衰微中崛起。只要给我们时间,我们就能够做到这一切,而时间正在我们手中!你合上掌,握紧拳,紧紧地抓住它,它就是你的;你轻松地挥着手臂摆着双肩,它就会轻烟般随风而去。

抓住了时间,萎靡在它面前隐去,堕落在它面前消失,闲散在它面前遁形。因为抓住了时间,胸中总是挤满了理想;因为抓住了时间,每一分每一秒便成了生命的养料。

我们无法掌握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无法控制生命的外延,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无法预知生命的量,却可以提升它的质。

面对时间,请不要把偶尔的失利视为追求的结局;面对时间,请不要把平时的磕磕碰碰视为生活的大。

智者对待时间的态度,是目光长远的准备;

愚者对待时间的方式,是坐失良机的根源。

因此,你想灿烂耀眼,拥有辉煌的人生,你所要做的就是把握时间。因为,“时间就是生命,生命就是时间”。《旧约全书·创世纪·传道书》中对生命起源的一种描述。不管我们相信不相信,我们知道生命是美好的。其实生命是如何产生的,无论是人类的十月怀胎还是其他生物的长久孕育,生命的产生都是一个艰难和美好的充满希望的过程。不管怎么样我们是不可以轻易放弃生命的。

本来,人的生命只有这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呢?我觉得我们既然到世上了一遭,就得珍惜生命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生要比死更难。死,只需一时的勇气,生,却需一世的信心。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不要在于它活的是不长久,而在于活得是否充实,是不是有意义。

现在,在许多高校,传入我们耳朵最多的消息就是:某所大学又有学生跳楼,某所高校又发生一起凶杀案?我们不可以否认,随着我们国家知识层次的提高,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生命从我们身边消失了,而这些逝去的生命基本是我们同龄的大学生。我们对这些生命的离去想过什么吗?没有,我们很多人都是漠不关心,最多也是当成茶余饭后的笑谈。可是,当我们麻木的谈笑别人的生命的时候是否想起我们有一天也会想他们一样走向不归路;或者,我们是否担心过我们群体的安全,是否想过要怎么阻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的人离去的越来越多。渐渐地理解到生命是那样脆弱,心理自是珍惜,不敢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想来许多人和我的想法相似,因为生命的来之不易,因为离开对不起辛苦抚养自己长大成人的父母,对不起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这么想我们定不会自杀,相反我们会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命。这也是一种本能,人类都有一种求生的本能。可是这只是一个想法而已,并不就是说我们一定不会放弃自己的生命。自杀是一种冲动,那一刻自杀者不会想那么多的责任和生命的来之不易。

笔者曾经问过许多人:当你极端郁闷时,感到生活没有信心时,你是否会放弃你的生命。笔者很高兴他们大多数人的答案是不会,可是,现实中却不是这样的,我们身旁的大学生把“不想活了”、“想死”、“我要跳搂?极其消极的词语当成口头禅。不知道他们相干没有,这都是很不好的心理暗示,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定会一发不可收拾。这样的话说的越多,就是越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到极端时候,我们就不好控制自己的行动,也会造成终生的遗憾。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种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浪费和污染。

肖伯纳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生命如果不去珍惜不去开拓或者弃置不管,那生命也不算是生命了。所以,我们应该以一颗积极与平和的心去掌管我们的生命。即使遇上人生的暴风雨,也不要放弃,也不要丢失信心。不要对生命抱怨,我们要心存希望和向往,迎接一个有一个雨后灿烂的太阳。把每个黎明都看作是生命的开始,希望从来就没有消失过,是我们没有发现。

珍惜生命不仅仅是指的不放弃生命,不放弃生命只是最基本最基本的一个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一切都是虚无和没有意义的。可是有了这个条件也不代表珍惜生命,借用惠特曼一句话:当我活着,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隶。我想这样就足够了,不做生命的奴隶就不会对命运束手无策;不做生命的奴隶就不会颓废地生活。

看看我们的大学生活吧,我们有没有因为自己虚度年华而悔恨,有没有因为碌碌无为而觉得羞耻。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接连不断的晚会和party、充满诱惑的社会,我们是否感到迷茫。当我们筋疲力尽的参加晚会躺到床上时,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的生命有没有意义?道理很简单,假如你现在说:没有关系,我有的是时间。没有关系,我还年轻。没有关系,死亡离我很是遥远。我想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生病的经历,我们每个人都有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那么当你生病或不舒服时,你是否想念你健康的时光?答案是会的,会的,这是我们普通人的普遍心理。所以为了我们离开人世的时候不后悔,我们现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

属于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在这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交织着矛盾和痛苦,充满着求索和艰辛,遍布着荆棘和坎坷,这正如那不为人知、寂寞生长的野草,只有异常沉重的付出,才能换来无比丰硕的甜美。渺小与伟大、可悲与丰富、失意与重塑、挫折与幸运只有珍爱生命,把握自己,才能抛弃渺小、可悲、失意和挫折,拥抱伟大、丰富、重塑和幸运。要知道,生命是这样的可贵。

哲学感想心得篇二

段落1:

哲学给人以思考的能力,唤醒了我们对人生的疑问和困惑。正如柏拉图所说,“存在即是思考”,哲学是人类最基本的思考方式之一。通过学习哲学,我发现它不仅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生活态度。通过哲学的学习,我不仅仅获得了知识,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这对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及提升个人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段落2:

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人生的本质是不确定的。紧紧抓住这一点,我开始思考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是否真实。通过阅读伟大哲学家的思想,我明白了现实世界是如何被自己的观念所塑造的。例如,柏拉图的“理念”理论告诉我们,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一个具体事物的阴影,真实的世界存在于理念之中。这使我对于日常生活中常常追求名利等虚幻的东西有了新的认识,我开始关注思想和内心的世界,而不是追求外在功利。

段落3:

哲学也教会了我如何面对不确定性和困境。在学术哲学中,我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自由意志和命运的关系,人类行为的本质等。面对这些问题,我学会了保持冷静和深思熟虑,不轻易给出答案。通过思考和交流,我明白了哲学探讨的不仅仅是问题本身,更是我们如何面对问题的态度。通过哲学的思考,我学会了虚心面对自己的无知,承认自己的局限,并不断追求真理。

段落4:

哲学也让我更加关注人性与社会的关系。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的幸福来自于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这使我明白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反思了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盛行的问题。我开始更加注重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关心他人的福祉,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哲学的学习,我懂得了“我思故我在”不仅是一个个体存在的陈述,更是我们与他人共同建构的社会存在。

段落5:

通过学习哲学,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花样翻新的物质享受,而是在于追求真理和改善自己。即使人生充满了挑战和困境,但我们可以通过哲学的思考和探讨,找到面对困难的智慧和勇气。哲学鼓舞着我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巨大的满足感和成长。哲学使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在人生的路途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总结:

哲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生活态度。通过学习哲学,我们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通过哲学的思考,我们能够认识到人生的不确定性,关注思想和内心的世界,摆脱对名利等虚幻事物的追求。哲学也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困境和不确定性,提倡虚心面对自己的无知,追求真理。同时,哲学让我们更加关注人性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哲学的学习,我们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明白了追求真理和改善自己的重要性。哲学给予我们智慧和勇气面对人生的挑战,使我们在不断思考和探讨中成长和进步。

哲学感想心得篇三

尼采的哲学道路上对其影响最大的是哲学家叔本华。当21岁的尼采第一次读到《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时,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深深震撼了他那敏感而忧郁的心灵,从此叔本华成为尼采的哲学导师。1847年尼采发表了《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一文,就像当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表达自己的思想一样,尼采也借叔本华来抒发自己对哲学、人生和时代的看法。

尼采认为人人都需要哲学,因为人生最重要的责任就是成为你自己。他强调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一次性的奇迹,大自然再也不可能按照同样的元素组成来创造一遍了,你只能活一次。世界上只有一个你,你是不可重复的,而你只有一个人生,人生也是不可重复的。因而每个人最重要的责任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真正成为你人生的主人,成为你自己!但现实情况却是人们都在逃避自我、逃避成为自己,在面具下生活,受舆论、环境、习俗等的支配,最重要的、最宝贵的东西人人都不要。

为什么会这样?尼采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懒惰,因为真正要成为自己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随大流是最省力的;第二个原因是怯懦,真正成为自己要承受舆论的压力、庸人的嫉妒甚至是失败的风险,而随大流是最安全的。两个原因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懒惰,因为多数人的懒惰造成了普遍的平庸。在大家都很懒惰、都很平庸的情形下,少数特立独行的人就不可避免地处在一个人言可畏的环境下,因此导致了少数人的怯懦,我就是想成为自己我也害怕。

但是想一想只有一次人生、只有一次机会,你死了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你重新活一次,你的人生虚度了没有任何人安慰你,你还有必要去在乎他人的眼光吗?哲学应该唤醒每个人的自我,真正成为你自己!这是尼采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第一次接触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时,尼采震惊到几天睡不着觉,觉得这本书好像专门为他而写,仿佛叔本华在这本书中提供了一面巨大的镜子,从这面镜子里他看到了人生的真相。

叔本华是悲观主义哲学家,他对人生是完全否定的,认为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只是表象。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意志。在人身上就体现为欲望,所以人归根到底是欲望的动物。而欲望的特点就是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这样的一个悲观主义哲学为什么让尼采感到激动和震撼呢?因为尼采从小就很悲观。笔者翻译过尼采的诗,包括他少年时代的诗。尼采十岁到十四岁时写了很多诗歌,这些诗歌的调子全是悲观的,主体就是父亲的坟墓、人生的无常、幸福的虚幻等。尼采五岁时父亲去世,数月后两岁的弟弟夭折,小小年纪亲人的接连去世使他感到人生的无常,形成了敏感忧郁的性格。少年时代的他实际上一直很悲观,诗中充满了忧伤。因此,上大学后看了叔本华的书被深深触动。

但事实上尼采30岁时写《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时是经过了反思的,他看重的是叔本华把人生的全景、人生的含义告诉你,给你解释。而大部分哲学家却是在那里描绘、分析这幅画是用什么颜料画的?这个画布是什么材料做的?颜料的成分是什么?都在追究枝节问题,而叔本华则与众不同。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应该这样做,那就是告诉你,这是人生之画的全景,你就在这里来寻找你人生的意义吧,哲学的使命就应该是对人生的意义作出解释。

尼采还谈到,其实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大自然把人创造出来是很盲目的,大自然本身也没有意义。但是他用一种拟人的方法来表述,他说自然本身没有给它的最高产物人类的生存指明意义,这使得它自身的意义也落空了,“这是它的大苦恼”,因为没有意义它痛苦。为了解除这个痛苦,大自然创造出了哲学家、艺术家。因此哲学家、艺术家的使命就是给大自然解除痛苦,所以这个意义是人创造出来的,不是本来就有的,每一种哲学都应该这样做。所以尼采自己的哲学虽然从叔本华那里来的,但是他的哲学是超越了悲观主义的,尼采就是要给人生创造意义。

谈到哲学的性质时,尼采还特别强调一点,哲学不是学术。他非常讨厌那个时代德国哲学的状况,因为哲学基本上都在学院里。当时德国最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等于是普鲁士官方哲学家,他的课程基本上成了公共课程,大家都要学他的哲学。有大量的学者在研究哲学,他反对这种情况。尼采本人非常喜欢哲学,但是他当时在巴塞尔大学当古典语言教授,而不是哲学教授。后来他发现这才是正确的选择,他说哲学是不能成为一门课程,哲学是一种不断思考的状态。

尼采将真正的哲学家和学者作了对比,他认为学者和哲学家有四个区别:第一,学者的天性是扭曲的。学者一辈子坐在墨水瓶前弯着腰,一旦占有了一门学问从此就被这门学问占有,在一个小角落里畸形地生长,成为专业的牺牲品。哲学是要为人生寻求和创造意义,像学者这样的人,他自己的人生都是没有意义的,又如何来寻求和创造人生的意义?所以他提出来哲学家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人,过真实的人的生活。

第二,学者情感冷漠,没有爱和热情。他们貌似客观地做学问,但是对于自己选择的选题没有真正的热爱。哲学家就不一样,真正的哲学问题没有一个是纯粹学术性的,尼采认为,哲学家是始终生活在最高问题的风云中和最严重的责任中,对每一个哲学问题他的态度就好像对待自己的生死存亡一样,他想的就是认识它否则就灭亡,是决定他的生死问题。尼采自己就是这样做的,这种问题最后使他陷入疯狂。

第三,学者资质平庸没有创造性。他说学者的特点是勤劳、耐心,一点一滴搜集现成的结论,他们一辈子在缝织精神的袜子,好像钟表只要上了发条就能准确地报时。

在《快乐的科学》里尼采谈到,真理是一个漂亮的女人,学者是一本正经去追求她,不可能讨得她的欢心,而哲学家就不一样,他是用全新的眼光去看世界、看事物,他自己就是世界上的一个全新的事物。

第四,学者追逐名利,没有纯粹的心性。学者在谋生动机的支配下去讨好那些分给他面包和职位的人,有些学者只是在占地盘,而把研究项目让学生去做。看到这里感觉似乎尼采生活在今天,当然这是部分学者的情况,但是我觉得尼采强调了一点,如果哲学是要为人生寻求和创造意义的话,那么哲学家本身一定要真实地生活!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里,尼采还谈到哲学家应该有三个特点:第一,真实。要真实地生活和体验,真正的大哲学家,他思想的核心一定源于自己的体验,哪怕是看别人的思想得到的启发,但体验是自己的,它被唤醒了。哲学中直觉很重要,哲学不是逻辑,大哲学家一定有伟大的直觉。第二,诚实。不但要真实地生活和体验,而且要诚实地思考和写作。没想到、没体验到的不要写,写你体验到的、思考过的。尼采非常赞同叔本华,认为他思考的时候是对自己说话。我也是把哲学定义为和自己谈心的活动,当然是谈一些大问题,人生的根本问题。一个人如果经常和自己谈心、谈人生的根本的问题,他就经常处在一种哲学的状态。叔本华对自己说话而且为自己写作,尼采也是为自己写作。

我觉得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真正的学者、真正的作家都应该是这样的,为自己写作,不是写作的时候首先考虑到读者需要什么,而是应当去思考那些真正让你感到痛苦的、让你纠缠的大问题。你去想这些问题,进入到这些问题中去,你可以去考察历来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但是要得出自己的思想并把它写下来。我相信这样的东西更有用,更能够引起共鸣。第三,要有正直的人格。除了真实和诚实之外,哲学家还要正直,独立于国家和社会,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人、独立的思考者。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这句话我并不认同。那么,哲学和时代到底应该是什么关系?我认为,哲学应当高于时代精神,不能局限于时代精神。哲学是立足于永恒去看时代的,对时代进行审视、批判,哲学与时代应该是这样一种关系。

尼采谈到,当一个哲学家对时代进行审视、批判的时候面临一个重大的困难,因为哲学家也是一个人,他也生活在具体的时代里,和这个时代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也一定会感染这个时代的病患,时代病也会在他身上体现,这时怎么办?尼采认为,哲学家应该清楚他和时代是什么关系。他说,哲学家是时代的养子,是由永恒的天地精神所生,暂时寄居在这个时代,他的养母的很多毛病也会传染给他。这时作为一个养子,作为天地精神所生的这样一个生命、这样一个灵魂,他的使命就是批判时代,在自己身上战胜时代。尼采一生批判虚无主义、批判悲观主义,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他知道这已经是非常严重的时代病,他要拯救这个时代,这是他的立场。

尼采对那个时代的一个总的分析就是,这是一个虚无主义的时代,而这种虚无主义将会延续200年左右。虚无主义就是上帝死了,就是人们一贯信奉的那个最高价值丧失了价值。人们信奉上帝是因为上帝保证了我们人生的这种永恒不朽的价值,终极的价值,也保证了我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是一旦对上帝的信仰崩溃了,就会产生连锁反应,道德也会崩溃,对人生的信心也会崩溃。

尼采在他的著作里列举了很多虚无主义的表现,第一个表现就是在信仰问题上人们都抱无所谓的态度。他说,现在这个时代连真正的虚伪也极为罕见,真正的虚伪属于有强大信仰的时代。那个时候人们被迫接受新的信仰,但是内心并不放弃旧的信仰。现在人们轻松地放弃和接受,这是最典型的没有信仰。现代人左右逢源,毫无罪恶感,撒谎而心安理得是典型的现代特征,这种情况我们这个时代也不少见。

第二个表现就是生活方式上没有头脑的匆忙。他说现代人的生活就像一条激流,拼命地往前走,不再沉思。而一旦沉思、一旦静下来就心慌,就觉得我不对头了,害怕静下来。这很反常,精神生活是要有沉静的状态的,尼采那个时候比我们安静多了。

第三就是文化上没有创造力,靠搜集以前的文化的碎片来装饰自己。尼采说,现代文化就像披在一个又冻又饿的裸体上的一件彩色衣服,用现代语言说就是包装文化。尼采还强调,现代商业主宰文化,记者取代了天才,报刊、媒体支配着社会。尼采在那个时候就批判新闻主义,指出新闻主义对文化的危害。

针对虚无主义我们应当怎么办?尼采的看法是不急于树立新的信仰,既然发现人生没有终极意义了,那就做一个诚实的虚无主义者吧。所以他自称是第一个虚无主义者,要想把没有意义这样一个悲剧性的状态承受下来,第一要认真,第二要诚实,在信仰问题上不做假。

尼采强调,哲学是非政治的。哲学和政治是两码事,哲学着眼于永恒,解决人生的意义问题;政治着眼于当前,解决国家利益问题、社会各阶层利益问题,它的性质和任务是不同的。所以国家不能用政治来解决哲学问题,哲学家也不应该过分地关心政治,一个国家需要很多不是政治家的人来关心政治的话说明国家治理得很糟糕。国家治理得好,人们就普遍不关心政治,因为问题都已经解决了,不需要你去关心。一个国家人人关心政治,一定是问题很多的时候。

尼采对当时的黑格尔哲学在德国大学中占有的地位非常不满意。他认为这实际上等于国家宣布了这个哲学是我的哲学。他认为国家对于哲学的态度无非两种,一种是敌视,就像叔本华,国家没有扶持他,因为真正的哲学家往往是受到敌视的,一定是对国家利益有害的。另外一种是控制和利用,例如用学院养一批哲学家。

尼采认为应该取消国家对哲学的庇护。但尼采并不是说学院里不能有哲学家,但好的哲学家在这里呆不下去。他认为哲学家最好的位置就是作为一个自由思考者,没有职业,尼采自己后来就是这样。尼采25岁成为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文学教授,两年后发表了《悲剧的诞生》,此后正统古典语文学界对他开展了激烈的批判。于是,尼采的教室空了,不再有学生听他的课。十年后尼采辞去教授职务,成为他向往的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了。之后他一直在德国南部、意大利、瑞士南部等地方流浪。因为身体不好,尼采每年冬天到暖和的地方、夏天到比较冷的地方,他每年夏天都去瑞士的一个山里。在那些日子里面,其实他很痛苦,但我觉得他在那里体会到了当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应该是什么样的,虽然孤独但是他认为的哲学家就应该是这样。

哲学感想心得篇四

落雨过后娇弱无力的蔷薇,流连花丛翩翩戏舞的蛱蝶,或是看花的美人,以及树上黄莺的婉转啼鸣... ...在大自然里,在博物馆中,在音乐厅里,对于美的经验我们从不缺乏,但是对美本身呢?恐怕无多思考。睿智的先哲,以他们敏感的经验,深邃的思维,在很早之前,就开始关照美的问题,并形成一个专业的哲学体系,称为美学。夏尔·佩潘所著的《当美拯救我们:星期二的哲学课》,介绍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等哲学家以及作者自己对于美的思考,它可以视作一部通俗的美学史读物。

当伟大的康德从敞开的窗口寓目花园中虬结交缠的枝叶,那一刻他体会到“美的感觉”,这一瞬间的感动,让他开始思考美的问题,并在晚年完成经典的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康德将我们欣赏美好事物时的“审美愉悦”,定义为“一种人的各种能力间自由、和谐的游戏。”夏尔·潘恩认为康德的这个定义是划时代的,它的创新之处在于认为在审美愉悦中,人的知性与知觉,在美面前达成一致。如我们欣赏一丛花时,我们只沉浸在审美愉悦中,而不在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如果我们不由赞叹“这花真美”,那么依照康德的观点,这句对美的判断就是“反思性判断”而非“规定性判断”。美的标准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感性或理性的,它没有任何规定,而是奇特的内在协调所达成的一致。真正 “反思性”的判断应是“无概念”、“无利害”、“无目的”的。当你欣赏一幅名画,你不思考它因何而美,不好奇它价值几何,也不意欲占为己有,只需沉浸在纯粹审美愉悦的内在和谐中。夏尔·佩恩认为判断的概念是康德美学的另一大贡献。这种“反思性判断”,康德认为是“主观的,但也是普遍的。”它由衷地自你内心生发,但是却能代表普遍看法。那种打动你的美,多半也能打动其他人。在康德美学中,美不包含任何意义,它除了自身以外不涉及任何其他事物。但黑格尔并不这样认为。

最近一则新闻,在法国波尔多高考的哲学考场外,康德的狂热信徒与黑格尔的支持者竟然为各自的偶像打起了群架。康德与黑格尔这两位伟大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两人的哲学观念有诸多分歧。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一部分建立在批判康德的基础上,在美学方面也是如此。黑格尔认为美之所以使我们着迷,是因为它承载着意义,象征着意义。比如狮身人面像象征埃及王国的本质。黑格尔的《美学》完成了对艺术史的梳理,试图揭示美如何揭示一个时代的价值及其象征的意义。但夏尔·佩恩认为“黑格尔有时会陷入概念的牢笼,随时准备着找到意义或真理,但却发现自己一直追寻到的只是那些单纯、没那么多意义的表象... ...”。黑格尔在康德的基础上,毕竟开辟了新的美学境界,他让我们懂得了美比“适意”多了些什么,让美变得稍微有迹可循。

而关于产生美的机制,弗洛伊德有更进一步的解释。美让我们以文明的方式满足被压抑的攻击冲动和性冲动。“超我”与“本我”在审美的短暂愉悦中仿佛停止了冲突,达成休战协议。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即人类冲动与动物本能的区别在于人类能够将冲动升华。艺术家的杰作是冲动升华的结果,当我们被艺术家的杰作俘获时同样也能升华自己被压抑的冲动。弗洛伊德反对黑格尔的观点,他认为作品的美并非因为它的象征意义,而是因为它为人带来了无意识的愉悦。

康德认为美是无意义的,黑格尔认为美承载着意义,弗洛伊德又否定了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之否定,美学家苦苦的追索也只是认识了美的某个方面。正如夏尔·佩潘所言:“如果说希望懂得一切的欲望让人得到提升,那么理解一切的强迫症反而会带来下坠的风险,更糟的是,它还会把人与幸福隔绝开来。”美是神秘的,“停止寻找之时就是我们找到之时”。对于美,它教会我们去爱却不占有,去爱却不试图理解。波德莱尔说:“美总是很奇怪。”

哲学感想心得篇五

哲学一词是由古希腊语演化而来的,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则答案不一,从哲学的本义上来看,它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从与世界观的关系上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与方法论的关系上看,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上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那么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呢?其实,对个人而言,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我们这里所说的哲学,就是这种广义的哲学。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并不是一件稀罕东西,它是世界之上,人人都有的,人在世上,有许多不能不干的事情,不能不吃饭,不能不睡觉,总而言之,就是不能不跟流行的大化跑,人身子跑着,心里想着,这个‘跑’就是人生,这个‘想’就是哲学。”

哲学与人生密切相关,可以说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哲学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哲学之外的学科使人成为“某种人”,那我们该怎样来获得哲学呢?答案中必少不了这两个字:觉解。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人所特有的“觉解”,他说:“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么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或问:人是怎样一种东西?我们可以说,人是有觉解的东西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东西。或问:人生是怎样一回事?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之所以异于别的动物的生活者。”简言之觉是自觉,解是了解,人了解一件事物,知其是怎么一回事,还自己知道自己了解这个事物以及这个事物对于自己的意义,这就是觉解的含义。

没有人生的哲学是空疏的哲学,没有哲学的人生是贫乏的人生。现在我们来谈谈从哲学层面上该如何来理解人生。

1.人的存在

人是一种超越性的,理解性的,创造性的存在。因为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所以人就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凝固的时空,存在的空虚,自我的失落和彻底的空白。大家都知道,人是自然而然的生,自然而然的死,可人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绝对不会就这样心甘情愿地走完这一生。人是寻求有意义的存在,所以人会努力把自然而然改造为一个真善美的属人的世界,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存在。人都会有生存、安全、尊重、审美等层次需要,并且最终升华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自己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延续。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必须加倍珍惜,不因虚度光阴而悔恨,不碌碌无为而终。人若想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必要树立理想。理想贯穿于人的精神生活之中,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是引领人生前进的灯塔,是促进人生奋斗的动力,是提高人生境界的保障。

斯宾诺莎是荷兰著名哲学家,他与笛卡尔齐名,著有《理论学》,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位如神般的智者是以打磨眼镜片来维持每天的生计。斯宾诺莎出生于生活颇为宽裕的犹太商人家庭,可是他放弃享受优厚的物质条件生活,硬是把自己改变成了异教徒。1656年,他因为反对犹太教教义而遭到迫害,最后不得不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1673年,有人提供他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教职,条件是不可提及宗教,但被他婉拒。因为他知道,思想绝对不能当作交换的筹码。由于长期劳累,最终积劳成疾,年仅45岁就去世了。斯宾诺莎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哲学思想和人格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间,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得到了无限的延续。所以,我们应该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并不断追求它以此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精彩。

2.人的人化

人是存在先于物质,是一代又一代地发展自己,在人的人化过程之中,是以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提高人的素质,赋予你权利与义务的存在。教育工作所承担的是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肩负的职责是重大的。“至于教育,我们知道关键在于内涵,而不存在于程度。”教育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需要善于观察和发现,进而从万世万物中受到启发,然后取精去糟,为我所用,致力于把理论具象化,这也是教育的本质目的。对个体而言,教育是建立在每个个体生命基础上的,离开了每个个体的生命,教育就会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就会失去它的意识和价值。教育想要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处理好与人的个体生命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生命个体的人,要想实现自己生命无限超越,追求自己生命的永恒意义,提升自己生命的精神向度,展现自己生命的无限风采,就必须依靠教育对人的启迪和引导。

3.人的世界

人的人化过程构成了一个属于人的世界。为了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人需要找到把握世界的方式,即神化、宗教、艺术、理论、科学、哲学,它们是对自然、世俗、无穷、小我、阴暗和有限世界的超越。这个属于人的世界中,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方式去生存和生活。这个属于人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亦是不断发展的。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对生命自由的渴求,对内心纯净的追求应当成为人自身的一种诉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观念越来越重,忽视对精神的追求。永无止境的贪图物质享受不会让人快乐,只会令人的欲望永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实现的现实中痛苦轮回。既然如此,那我们又何必倾其所有地去追求这些表面而随时也可幻灭的东西。作为人的我们只需怀着对生命自由执着的理解,认真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的行动付出,并乐此不疲地积蓄力量,像蚕一样,在破茧而出之前,努力实现自己,最后充满希望地冲脱束缚,一个在为梦想努力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由的人。

4.人的解放

何谓“人的解放”?马克思是这样回答的:“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且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在这个属人的世界中,人总是在向往追求着一种自由解放、美好幸福的生活。可在如今资本逻辑占统治地位的现实世界,人却处在与自己本身相对立、相疏离的状态,处在一种本质颠倒的非人化的异化的状况之中。人是一种类存在物,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唯有人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拿来作为自己的意识和意志的对象。例如唯有人可以为爱情和自由献身。这就是人为什么要解放。

解放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一个幻想,不是一种思想活动,而是历史活动。我们必须要找到它在我们人的存在之中的某种根据和逻辑。“一定要去消除个人力量转化为物的力量那种状况,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当中并通过这种联合去获得自由。”[5]人不是离群索居跳出这个世界,人恰恰要在我们每一个个人的联合当中去实现人的自由。所以马克思把自己所追求的理想最终确定为要去建设这样一个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6]马克思毕生就致力于这件事正是他把传统形而上学那种与人无关的抽象的本体转化为了人现实的存在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马克思理解的人的解放既不是针对抽象的人,也不是抽象的超时空的世界,而是针对现实的人及其被异化了的人的现实。

哲学是人寻求解放,追求自由的头脑,在人的解放这条道路上离不开哲学的引导。人生的终极目标只不过是实现自由,这就必然需要哲学的支撑和滋养。

在人类绵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哲学一直起着引领文化发展,民族进步的航标灯作用。无论是社会的进步与和谐,还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都需要哲学对实践进行指导、继而批判、反思并实现螺旋式上升和扬弃。世界著名大学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说过:“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哲学是一种智慧之学,是一种关于世界观、人生观的智慧之学,是一种大智慧,不仅揭示了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更给众生指点了人生迷津。我国儒家哲学思想经过提炼总结可归纳为“仁、义、礼、智”哲学,其中“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明确地将仁和人统一起来,已忽略了作为人的自然属性,过渡了利的阶段,进入忠恕境界,确立了人的道德属性。这对今天的人的道德建设和品格修养,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作为道家的人生智慧表现在观察问题的深度、高度和广度远远超出常人。我们从中可以学到立足天道、参透人生的思想智慧,珍重生命、淡泊名利的生存智慧,顺应自然、恬淡无累的生活方式,乐观通达、顺应自然的生死智慧,放飞心灵、逍遥自在的生命智慧。可见,通过学习哲学,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哲学思维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以哲学为指导,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智慧,提升境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把人生的复杂性揭示出来,可见它是一门最关切人生的学问。如果说人是哲学的奥秘,那么哲学就是人的隐喻。深刻理解哲学与人生的关系,有利于克服人的自我分裂和哲学的自我放逐。人生的价值,一定就是让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能够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表现给这个世界。

哲学感想心得篇六

有时候,观看电影时突然之间就被触动了心弦,那是因为电影与生活相互映照,在《狮子王》中看到成长所应经历的磨难,背负起应承担的责任;从《没事偷着乐》中学会乐观应对生活。从电影中,我们增长见闻、获得新知、慰藉、启迪,以及更多生活的勇气。

人生坚强责任乐观

当我们谈论电影时,其实是谈论生活的经验。通过彼此映照,交集印证,唤醒记忆,增广见闻,获得新知、慰藉、启迪、以及更多的生活的勇气。当电影中虚构的情节突然与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不经意碰撞的时候,电影就很自然地引发了我们情感共鸣或深思。

《狮子王》是一部王者从懵懂、弱小逐渐强大的成长史。辛巴沐浴着新升的阳光,承载着万兽的祝福,他是草原新生的希望。他淘气,经常戏弄国王的心腹大臣;他快乐,与娜娜嬉戏玩耍;他对未来充满憧憬,总是期待快快长大成为这个王国的主宰。在他身上我们仿佛能看到自己的童年,同样是那么的无忧无虑,热情,对未来充满憧憬。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命运总是蛰伏这在你春风得意最意想不到的时候给你致命一击。环境逼着我们面对和接受,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磨砺,不得不逼着自己长大,不得不逼着自己坚强。

在刀疤处心积虑的算计之下,失去最敬重的父亲,他负疚,伤心后悔,仓皇而逃。所幸在人生的最低谷,辛巴遇见了两个好朋友。丁满和彭彭教导辛巴要无忧无虑,不想过去,不想未来,也没有责任,只要为今天而或就可以了。在他们的陪伴下辛巴重新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忘记了自己曾经的“国王梦”。所以在娜娜要辛巴回到狮子王国,拯救那些处于水深火热的臣民时,他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你以为你的出现能改变我现在的生活吗?你更本就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有谁愿意接受突然放弃舒适悠闲的生活呢,我们可以选择逃避现实,继续怀着一颗愧疚的心过着所谓安逸的生活,但有时候我们不得不作出的抉择,因为每个人都会背负着责任,促使我们去完成那些即使是不喜欢的事情。“看那些星星,过去伟大的君王会从那些星星而那儿俯视我们”,“阳光所照耀的地方都是我们的领土”,当无法选择前进的路时,辛巴看见了父亲,这是一种心灵的挣扎,让他发现心底最想要的事,背负起自己的责任,战胜邪恶力量。

从《狮子王》上我们看到成长、破茧成蝶所必经的磨难,学会成长,背负起应当承担的责任。但生活不是只有理想与责任,伟人只是少数的存在,更多的是为生活奔波,为吃穿住烦恼的普通人。《没事偷着乐》则是带着淳朴的气息淋漓尽致的展现一个小人物喜怒哀乐,这也正是我们的生活。

片中有几个镜头,不管是张大民跌坐在雨水中,还是缠着满头纱布坐在砖垛上,没有表情,只露出一个微弯的背影,我能从他并不强壮的脊梁上看到一个家庭的重量,看到生活给予的重负。

我觉得很多人看这部电影都会有感同身受的辛酸。曾经年少轻狂,也曾怀着梦想,对生活饱含激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生活的磕磕碰碰,现实接踵而至的烦恼之中,磨去不羁的张扬,冷却了激荡的心。相似的经历,大民却演绎出不同的结局,生活的压迫没有压倒他瘦弱的身躯,苦中作乐,他那玩世不恭、乐观的态度就是对抗生活压力最强有力的武器。他是生活的强者,在压抑苦闷的生活中坚持下来,幸福已悄然而至。没事偷着乐,这正是一种幸福的心态,不把问题看的过分严重,那问题也好像没那么麻烦了。

路,真的还很长……观电影思人生

哲学感想心得篇七

《幸福的哲学》是周国平老师讲演的摘录。该讲演录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两集,第一集收录1996年至2006年上半年的讲演,取名《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第二集收录2006年下半年至2012年的讲演,取名《幸福的哲学》。两个书名反映了两个不同时期的讲演,两集的话题是有交叉的,但话题的重点有所不同。《幸福的哲学》共分五部分内容,分别是:谈幸福,谈人生,谈人文精神,谈阅读和写作,谈教育和文化。周老师曾在山东省团委齐鲁青年讲坛做过一场名为“幸福的哲学”的讲座,也就是这本书书名的来源。讲座中,作者首先从哲学角度探讨了幸福与价值观的关系。他认为,不管是把幸福看作主观感受,还是客观状态,抑或是二者的统一,价值观都起了决定的作用。从哲学上来说,对幸福问题的探讨要立足于价值观。

人身上有两样东西最宝贵,一是生命,二是精神。而幸福就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人在世上生活,应该力求两个简单,一个是物质生活的简单,一个是人际关系的简单。人为什么会烦恼?就是因为在这两个方面太复杂了,纠缠不清,如果能够保持生命的单纯,就会得到心灵的宁静。法国哲学家蒙田说:一个人能够和家人和睦相处,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有些人当亲人去世时会感到追悔莫及。因为,平时没能够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时间,总想等到以后,却再没有以后了。人生的旅途中,时常会有人在你的生活中出现,也会有人先走。能够珍惜生命中的人来人往,将时间用在亲人和朋友身上,平凡的生活才会体现出真正的价值。人生在世,当生存问题得到解决了,精神方面就会成为主要的目标。精神的丰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智力生活,就是能够学会享受你的学习和工作。独立思考,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个是情感生活,这里的情感是广义的,指对世界和人生的情感体验。比如,阅读好书,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去旅游经历文化的积淀。阅读的价值不在于学习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锻炼我们的思维,促使我们去思考,去体验未知的快乐。人生的目标在于追求优秀和幸福。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成长。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就会对世界有着更多的体会和感受,就能够享有心灵的宁静,品味幸福的味道。

哲学感想心得篇八

只看书名《关注音乐实践》,就感觉到这本书值得研读。因为当前我国的新音乐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音乐实践,怎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音乐实践正是一线音乐教师必须去研究的探索的。再看其中的内容,观点鲜明,实例丰富,论述详尽,论证有力,所列举的音乐实践项目有可操作性,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很实用。因此毫不犹豫地买下并开始翻阅,果然收益良多。

本书的作者埃里奥特博士是一位音乐教育哲学家,在音乐教育专业所任教的课程包括音乐教育基础、音乐认知、研究方法、音乐课程发展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书中他通过把音乐理解为多样化的人类实践之广义研究,特别关注现有的音乐教育理论所遗漏和忽略的问题。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古往今来的哲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第二部分在音乐的本质和价值的新思维方式上构建了音乐教育哲学。第三部分为音乐教学提出了一种新的音乐课程发展观。

因为翻译的关系,书中很多内容需经反复琢磨,才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涵义。因此看了多次,可以说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看过后,感觉到自己有些一直比较困惑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一些关于音乐教学的想法得到了验证。

对于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来说,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必定影响其对职业的态度。一直以来人们对音乐本身都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而自己对于什么是音乐也存在着一些困惑。《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中明确地告诉我们:音乐制作和聆听是人类可获取的、独一无二的思维形式,是人类认识中最重要的、独一无二的资源。这种对音乐的理解本身也是有创新性的。

常常思考,音乐教师存在的价值是什么,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吗?在看了这本书后,这种困惑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在书中作者基于他对近期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详细考查,逐步建立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哲学基础,强有力地证实了音乐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有动力的和实践性的追求之一,是个体和集体全面发展的根基,也是音乐教育实践的根基,并由此断定:对所有人来说,音乐在教育中占有中心地位。书中详尽的论述专门为激励、引导和支持在职和实习音乐教师而设计的。让人明确音乐教师这个职业的社会价值。

每次上课前都会选择教学内容,思考教学方法,设计音乐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当然也有思想的火花。在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方面,这本《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确实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实用的内容,实例。书中构建了一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提出“课程作为实践”的观念,这是作为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和构建个体哲学的催化剂,它为音乐教学中的“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样”提供了严密的反思。通过有说服力的综合讨论,为音乐教育者解释了应该如何去实现他们的要求。可以看到,作者勇于打破传统的音乐教育哲学,为表演、聆听、音乐素养、多元文化、创造性活动、自知自觉、课程发展等多方面的自然属性和意义提出了创造性的反思和透析,适用于处理音乐教育中的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

《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对于我来讲是一本有点深奥的哲学书,也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为了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涵义,为了学习借鉴,我会常常翻阅这本好书。

哲学感想心得篇九

哲学,作为一门深入探究人生、意义和存在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在我个人的学习和思考中,哲学带给我了许多启示和思考,从而对世界和自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哲学的一些心得体会,包括关于人生的意义、道德的价值和存在的本质等方面的思考。

在我看来,人生的意义是哲学探讨的一个重要议题。人们常常思考自己的存在是否有价值,是否存在某种超越个体的宇宙意义。在我的哲学学习中,我渐渐认识到,人生的意义是一种主观的构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目标和追求,因此每个人的人生意义也不尽相同。有人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有人则追求精神富足和内心的平静。无论是何种追求,都应当被尊重和承认。哲学让我意识到,人生的意义是由自己去创造的,我们需要不断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并享受这个过程。

与人生意义紧密相关的是道德的价值。在哲学中,道德被认为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规范,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在我个人的学习和思考中,我发现道德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不仅仅是个体的主观意识。道德价值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需要与利益的平衡。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来保持社会秩序和公正。然而,道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化而演变。哲学给予我反思并遵从道德规范的能力,让我明白道德的价值和意义。

除了探讨人生和道德的问题,哲学也引导我去思考存在的本质。存在谜题是哲学领域的经典议题之一。我从哲学的学习中了解到,存在并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还包括人的思想和意识。意识被视为人类独有的特质,并与存在紧密相连。通过思考存在的本质,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以及周围世界的本质。我意识到,存在本身是一种奇迹,我们应该珍惜和感激这种存在。哲学激发了我对宇宙和自然的敬畏之情,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最后,哲学也让我反思和质疑现有的观念和知识。通过学习哲学,我开始怀疑一些看似不容置疑的观念和常识。哲学教给我推翻传统思维框架的勇气和思考的自由。我开始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事物。哲学帮助我发现,真相往往不止一种,不同的观点都可能有其合理性。这种批判性思维让我在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时更加全面和理性。

总的来说,哲学的学习和思考给予我了人生更丰富的意义。通过思辨、质疑和反思,我开始认识到人生意义的主观构建、道德价值的客观性、存在的奇迹和思考的自由。哲学让我明白,我们的思维和观念是可以不断进化和发展的,我们需要持续地学习和思考,以更好地理解和面对这个复杂而美丽的世界。

哲学感想心得篇十

我是想借《哲学与人生》这个题目和大家谈谈心。我十七岁进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广西一个山沟里待了十来年,恢复高考时考回北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读研究生,然后留所工作,一直到现在,可以说这一辈子全搭在哲学上了。哲学是我的专业,学术我也搞,比如研究尼采,但是今天我要讲的不是作为学术的哲学。我觉得哲学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门学问,如果当年我没有上哲学系,后来没有从事这个专业,我也是离不了哲学的,我要讲的是这个在我的人生中真正起作用的哲学。

我这个人其实是一个特别想不开的人,从小就比较多愁善感,有很多困惑,对人生的很多问题想不通。比如说,很小的时候,我知道了人必有一死,我自己有一天也会死的,从那个时候起,我就老想死的问题,既然必有一死,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当然还有其它许多想不通的问题,我就使劲去想,自己开导自己,同时也看看大师们是怎么说的,作为自己思考的参考,努力要把这些问题想明白。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和自己谈心,后来我就发现,这个和自己谈心的过程其实就是哲学,它在我的生活中起的作用特别大。有时候我会把和自己谈心的收获写成文章,你们看我的作品,大量的是写自己的.感悟,实际上就是把和自己谈心的收获告诉大家,这样就成了和读者谈心了。很多读者喜欢我的作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这个人不是在当老师,不是去教育别人,你有问题我来给你解决,这个我做不到。我是在解决我自己的问题,一个人不能骗自己,没有解决假装解决了,这不可能。开导自己一定是要把自己说通,这个过程我把它写下来,和我有同样问题的人看了就会感到比较亲切,比较对路子。我做讲座其实也是这样,我这个人不会讲演,慷慨激昂,出口成章,我都不会,我只会用谈心的方式来讲,也就是说一说自己体会到的东西而已。

从历史上看,其实哲学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是谈心,最早的哲学家,比如孔子、苏格拉底,都不开课也不写书,从事哲学的主要方式就是和青年人谈心。你看孔子,他并没有在教室里给大家上课,他就是和一些年轻人在一起聊聊天,谈谈心,然后他的一些学生把他的言论回忆一下,记录下来,就编成了《论语》这本书。西方也是这样,苏格拉底也是从来不开课的,他就是在雅典的街头跟一些年轻人聊天,后来他的学生里有一个叫柏拉图的,就把他和别人聊天的经过记了下来,加进了自己的许多发挥,写了很多书。柏拉图的著作基本上是用对话的形式写的,主角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晚年还办学园授课,但苏格拉底自己既没有开过课也没有写过书。

所以,从源头上看,哲学就是谈心。一个人要和别人谈心,首先必须先和自己谈心。我觉得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格外重要,对于我们来说,哲学首先是一种和自己谈心的活动。其实我们平时总是在和自己谈着什么的,不过大家想一想就可以发现,我们主要是在谈事,某件事怎么做啊,和某个人的关系怎么处理啊,谈心的时候就非常少。和别人谈话也一样,大量的是谈事,很少谈心。这样的生活状态基本上是非哲学的。一个人什么时候养成了和自己谈心的习惯,就可以说他已经有了一种哲学的生活状态。

所以我说哲学其实没有什么神秘的,就是经常和自己谈谈心。谈心不是谈事,要解决的是心的问题,我们平时往往陷在事里面,哲学要你跳出事来想人生的大问题、大道理,尽量想明白,这样心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哲学就是要让你有一个好的心态,大事不糊涂,小事不纠结,活得更明白也更超脱。

哲学感想心得篇十一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有几位先哲对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国哲学历史进行了梳理,如胡适先生,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写出了一本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在这里,有一个人是我们不能回避和跨越的,他就像一座大山般横跨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正是这个人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了“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两个阶段,这个人将《论语》称为中国的圣经。

他就是冯友兰先生。

冯友兰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大家之一,曾于1919年赴美国留学,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一生都致力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除了这里提到的《中国哲学简史》,还有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以及以程朱理学为基础建构的“新理学”体系等多部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后经过整理于1948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又经其学生涂又光据英文翻译为中文。中国哲学简史,顾名思义,就是一本简述中国哲学史的册子,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具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随精而语焉犹详也。”

虽说是简史,但是冯友兰先生却也把两千年来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在书中铺开,如一幅小的画卷,画中,但凡可以在中国哲学史上留名的人、著作、思想、学派,无不在画中留下一笔。一幅小小的画卷,却也勾勒出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与思想发展的线索。

全书,冯友兰先生用了二十八章。从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铺开,依次论及诸子百家的起源和代表人物、新道家、佛学、新儒家及现代的中国哲学。其中有详有略,但都论及了其思想的核心,不仅是一部哲学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与思想发展的历史。

这是一本简史,但是却有许多的人物与哲学流派要提及,并要能阐明其思想,因而著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一个人和每一个流派都详加论述,简洁扼要就成了本书的一大特色。

语言文字虽然简明扼要,但是内容却无比丰富,每一个段落都可以作为一个哲学命题进行研究,甚至一段话里都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具体的《中国哲学简史》的世界去细心体悟几段经典的句子:

(一)人的哲学性质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一在于: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里没有宗教,而是伦理,这种伦理透露着一种哲学的性质;而西方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以宗教为基础。但是在未来,冯友兰先生认为人们将会以哲学来代替宗教。

(二)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

这似乎正是印证了中国两千年来“仁”在中国的地位。

(三)经验的……

在名家的学说里有“在形象之内”与“在形象之外”的区别。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名家的所谓“在形象之外”的“一切”不能够是“经验的对象”的,因为“一切”无外。

(四)宗教与诗

在中国的“礼”中,丧礼和祭礼是最重要的,但是又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息。可是经过了儒家的解释,这些个宗教即净化为了诗。人们知道诗是不真实的,但是从诗中得到情感的满足却也不妨碍理智的进步。

四、体验《中国哲学简史》

曾听过这么一句话,至今仍觉得妙不可言——“文学是用于通情的,史学是用于明故的,哲学是用于达理的。”

写史易,写简史难。一部《中国哲学简史》,那就是一种成竹在胸的从容不迫,一本小小的册子后面有冯友兰先生多少年的学问和人生经验垫底。本书不枯燥,不高深,细细品味,心中那几分迷茫渐渐拨开了云雾,透出了些许的曙光,平添了几分理智。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前面说过的“哲学达理”。

这本书的最后,冯友兰先生将人生的境界划分为了四个阶段: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从其解释的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哲理,给人以无穷的人生启示,对于人的修身养性、达理明智有着积极的启发。虽然不能说读了此书就可以将个人的人生境界提高到“天地境界”,但是,当沉浸于此书时,恍惚间有时似乎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天地境界了。“无所为而为”、“无为而无不为”、“太一”、“在形象之外”,所有的一切都萦绕脑海中。

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王国维先生是在研究古代文献之后的.感悟,与此相同的,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也是以古代文献为基础的。对于这本书,喜欢思索人生的,喜欢禅、道、儒家道理的,可以作为哲学来研究,并有所收获。对于那些累于哲学之人,本书也可以当做文学作品来品读。本书语言简洁而不失生动,更为重要的是,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因而完全可以当成一部研究文化史实的书来读。

同时,这本书在相关的中国哲学命题上还同西方哲学的相关之处进行了联系和比较。

一直以来我个人十分欣赏庄子的才气,但是对于其哲学主张却颇为瞧不起。在庄子及道家那里,提倡“无为”、“弃知”,但是如果真的弃知了,为何庄子与老子还学了如此之多的学识呢?在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在有关庄子的篇章里有这么一段话:“‘无知’与‘不知’不同。‘无知’状态是原始的无知的状态,而‘不知’状态则是先经过有知的阶段之后才达到的。前者是自然的产物,后者是精神的产物。……”

道家提倡“弃知”来达到“内圣”并非否认知识,不同于“无知”。其所提倡的是在获得知识后理应超越它,忘却它,获得后来的不知状态,达到道家所说的“不知之知”的状态。

一般的书评,终归会说些该书在某某地方之不足,似乎这样才算是完整的。在这里,个人也不自量力地点出一两点冯友兰先生这本《中国哲学简史》的不足之处,给这篇书评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吧。

通观全书,有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不知是著者笔误,或是译者笔误,抑或是出版者失误,将先秦时瓦解的社会制度都写成了“封建制度”,细数下来共有6处吧。

同时个人觉得,因其是为外国人讲解中国哲学的英文讲稿,对待某些哲学问题的解释未免过于简单化处理了;在全书的结构上也有所失衡,子学时代的篇幅过多,而近代的中国哲学问题冯友兰先生则是更多的介绍其“新理学”体系,似乎不妥。

这只是个人的意见,但终归本人才识有限,故而也不敢妄下定论。读者中有更精深者,或许会反对,而这一切的一切总归要各位拜读了此书,抑或会有更精到的见解。

哲学感想心得篇十二

大二这年我们新开了一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大一的时候就上过思想道德及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课,这两门课为我们这学期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马哲的学习压力也不是太困难。

做了这么多年的学生,一直萦绕在耳边不绝于耳的是这样一句话:“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客观认识世界的基础”。因此,我对这门课以及马克思主义存在于世界的意义有着深深的好奇心。

没上马哲课之前,以为马哲课是枯燥而乏味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可是上课后才发现逃课 的人很少,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学的一些基础课如英语、高数等都是我们日后走上 社会的技能能力基础,而马哲课又有什么用处呢?我在课程中找到了答案。

看到有人说“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 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其实这话一点也不假,一点也不夸张。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 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

一篇文章上曾写到:“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 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 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于是我越发地庆幸我们才刚上大二,我们还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去学习和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去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

另外从课堂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让我感受到了以下几点: 1.老师讲课态度认真严谨,对于作业和出勤都很严格负责; 2.课程设置合理,讲课详略得当; 图文有趣结合,上课气氛活跃轻松; 4.老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之前上课的时候老师曾经讲过一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从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马克思及恩格斯的伟大人格和他们之间的深刻友谊。可以这样说,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水与火的洗礼之中,诞生于马克思及恩格斯的高尚品格之中,诞生于工人阶级的伟大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哲学。哲学只许诺真理并不让人们相信它的结论,帮助人们检查疑团。哲学与科学有着不同之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与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代替不了科学但可以启发科学促进科学的发展,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都与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所学的各门知识需要用哲学来系统化这样在实际运用时才能极大发挥其作用,哲学教给我们的是看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科学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它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内涵。他包括我们的对人生的意义、价值、理想等等问题的观点和态度,以个人树立良好世界观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唯物论和辩证法对我们学习新知识、运用知识、认识事物、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作为一名正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祖国明天建设的重任,我们不仅要实现个人价值,更要实现我们的社会价值,而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观念正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正是马克思主义带领我们客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总之,马克思主义应成为我们看待世界的一种标准,我们应紧跟马克思主义的潮流,发展自己,为未来储备力量!

哲学感想心得篇十三

最近在读李瑞环的《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并且按照院党委的部署,给全体领导班子成员以及中层管理人员每人发了一套。

李瑞环是我国当代少有的一位从草根走到中央最高层的领导干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当中,他踏实肯干,勤勤恳恳,高效廉洁,政绩卓著,作风朴实,为人清廉,备受广大百姓的赞誉。退休后,他依然热心赤忱,心手不闲,在一如既往关注党和国家改革建设事业的同时,著书立说,把自己一生的经验智慧融汇在《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中,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教益和启迪我们更好地生活、学习、工作,实在是叫人敬佩不已。

提起哲学,普通人总感到晦涩难懂,枯燥无味,高深莫测,抽象神秘,其实不然。李瑞环同志有着很长时间底层工作经验,走上领导岗位后也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常常深入基层,把许多问题都看得很透彻。他的文字往往一针见血,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在《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中,他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与实际相结合,将复杂深奥的哲学问题具体化,由事入理,两相结合,行云流水,讲述得生动有趣,非常通俗,好读耐读,叫人一看就喜欢,而且获益匪浅。李瑞环同志还联系个人实际,从现实出发,深刻阐述了自己对哲学的认识和体验:“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哲学是‘明白学’,许多事情只有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哲学是‘智慧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学哲学,天赋再好也不能算是明白人。不懂哲学的领导者就不可能是一个清醒的领导”。他还坦然表白自己对哲学的深厚感情和浓厚兴趣:“我这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问是哲学,下工夫最多的是哲学,对我帮助最大的也是哲学”。正是由于刻苦钻研哲学,李瑞环才练就了一双慧目锐眼,对许多事情都看得很开很透彻。正如:“只有心中有人民,人民心中才有你。”话非常浅,非常直白,却是一针见血,鞭辟入里,道理极深奥。它把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的遵旨以及密切联系群众、情系于民、执政为民、吃苦在先等大道理都蕴含在里面。又如:“假如你对群众讲的是‘吃苦在先,享受在后’,而群众看到你的行为却是‘好处全占,吃亏不干’;你对群众讲的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而群众看到你的行为却是‘挥霍浪费,铺张排场’,群众怎么能信服你,你讲的还有什么用?”这段话语言直击当前腐败现象的要害,闪烁着深刻的哲理之光:言行不一,说得冠冕堂皇,娓娓动听,实际上却不做人事,贪污腐化,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把老百姓当傻子对待,这让自己的讲话毫无用处,群众不会听你的,你在群众心目里的威信会大打折扣,甚至会适得其反。

李瑞环同志在讲到领导班子的配备时,要求要科学化,要合理,要把各种贤才广纳进来。他说,一个领导班子,如同一个好的乐队, 有会吹的、有会打的、有会弹的、有会拉的,还有会指挥的,否则,就不可能演奏出好的乐章。他还说,现在建筑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因为它可以承受各方面力量的冲击,而钢筋混凝土是很讲究配比的。钢筋受拉好,受压不行。混凝土受压好,受拉不行。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力量。但如果把配比搞错了,或只用一种、缺一种,所建的建筑物就会出问题,乃至发生事故。班子配比不好,也会出现问题,也会发生事故。这样的比喻实在是妙不可言,叫人久久难忘,印象深刻。

李瑞环在讲干工作要注意研究特点和优势时,用一个人的高矮来说明问题。他强调,一个人个子很高,当运动员你可以去打篮球,不要去搞体操;唱戏你可以扮武生,但不能扮武丑。扮武丑,个子高不划算,翻跟斗半径太大,不方便。相反,个子矮,扮武丑占便宜,扮武生则不气派。“我举这个例子,是想提醒大家,由上到下都要重视研究特点、优势,这是干部提高水平和能力的一个基本途径。”李瑞环长期在基层工作,聪颖过人,好学深思,善于揣摩一些生活现象,由此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悟出许多哲理。他总是用最浅显、最普通常见、人人皆知的道理来启发大家,点拨大家,使得人们豁然开悟,顿时有云破日出之感。——这就是李瑞环的高妙之处。

总之,李瑞环的《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妙语连珠,道理浅显易懂,发人深省,回味无穷,非常值得一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11979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