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战后欧洲史读后感范文(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9 14:17:15
实用战后欧洲史读后感范文(19篇)
时间:2023-10-29 14:17:15     小编:文锋

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读后感是对所阅读内容的个人体验和感悟的总结。那么如何写一篇有深度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要充分阅读并理解所读的书籍,对书中的核心观点和主题进行把握。其次,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受来思考书中的观点,并通过举例子、加以对比、进行分析等方式进行展开。同时,我们还可以引用一些书中的名言警句或者是与所读书籍相关的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来丰富文章内容。此外,我们要注重读后感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文章结构要清晰,观点要有层次感,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修辞方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最后,我们还可以在读后感中加入一些个人的感想和思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我们的情感共鸣和思维深度。写读后感是一种对自我的思考和表达,体现了我们对所读内容的感受和体验,同时也是对作者和书籍的致敬和赞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有关阅读和写作的思路。

战后欧洲史读后感篇一

近日,我通过阅读《欧洲史》一书的几个章节,了解了欧洲大陆几千年的发展和变迁。从古代的爱琴海文明,到希腊城邦的创建和扩张,再到一系列的战争、制度、民主、科技等,这些都书写着欧洲的历史。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欧洲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和许多大陆一样,战争的发展、朝代的更替、人口的增长、制度的演变、科技的发展、一个个国家的建立、一个个英雄的涌现推动着历史、种族、宗教的发展。

从一开始,爱琴海人生活在克里特岛等小岛上,他们既是坚固的城堡和辉煌王宫的建造者,也是普通的水手和工商业者。爱琴海在这些人勤劳和智慧的经营下,变成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中心。到后来,希腊的各个城邦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各地之间的战争不断,战胜者不计后果地荼毒战败者,摧毁农作物,夷平城市,屠杀人民或将其卖为奴隶,古希腊的城邦在内斗中耗尽了力量。这是无法战胜来自外部的威胁的重要原因。同时也给社会提了个醒,要避免内耗,团结一致。

但是,古希腊为欧洲和全人类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例如,古希腊创造了好几门学科,如数学、自然科学、逻辑学、社会科学等,这些学科都是欧洲课程体系的起始。

古希腊也涌现出很多著名的大家以及着作,在世界各个领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如“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文学上著名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着作。

古希腊开创了欧洲的历史,也从思想上摆脱了过去以神话解释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力求用已知事物和逻辑来推理解释未知事物,成为后来西方发展实验科学的创始者,也为后来社会发展奠定了科学和人文基础。

战后欧洲史读后感篇二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欧洲的文明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极简欧洲史读后感,欢迎阅读!

澳大利亚人写的欧洲史,从文化的视角,把欧洲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的历史脉络说得很清楚。以前看过一本《中世纪欧洲史》(维姆·布洛克曼,彼得·霍彭布劳沃 著),跟这本一结合,算是把欧洲中世纪基本搞清楚了,在脑子里不再是一团浆糊。

欧洲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几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古希腊、古罗马、基督教、日尔曼蛮族。

古希腊:现代人很难想像,一个小小的古希腊,为什么能创造出那么璀璨的文化。神话就不说了,各民族都有。古希腊在科学上,尤其是几何学上的研究,简直可以认为是外星人派给地球人的洋教练。古希腊人认为这个世界很简单,是可以用数学来精确的描述的,他们孜孜不倦的研究如何来描述这个世界。

基督教:自从耶稣把犹太教的道德教训变成宇宙大爱之后,就没有人能够挡住基督教的脚步了,直到今天,依然是世界第一宗教。基督教认为世界是邪恶的,只有耶稣才能拯救世界。罗马从军事上征服了犹太人,基督教从思想上征服了罗马,罗马与其说是罗马人的罗马,不如说是基督教的罗马。虽然历经马丁·路德的背后一刀,牛顿的当头一棒,以及达尔文的贴地一铲,连罗马都湮灭了,基督教依旧强盛。欧洲的文明有很多的分裂、撕扯、困惑,但整体上,却是一个完整的基督教文明。

日尔曼蛮族:日耳曼蛮族对罗马的入侵,铸就了今天欧洲国家版图的基本框架,也给欧洲人的血液里注入了好战、扩张的成分。作为落后民族,日尔曼入侵罗马的初衷只是想抢点东西,并不是要灭亡对方,并不是要建立统治。所以他们入侵后反而愿意接受罗马的统治(这算什么?),甚至接受了基督教,自己变成了基督教骑士,成了罗马东征驱赶穆斯林的战士。

还有几点体会:

1.古希腊孕育的璀璨文明,和发源于意大利北部的文艺复兴,都是在城邦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是在国家极度分裂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反观中国历史,春秋战国和民国时期,也是思想最奔放的时期,这个决不是巧合。

2.法国的农民自己拥有土地(其实是小地主),所以法国农民在政治上有力量,但在经济上却没法跟租地的英国农民相比。反观国内,目前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正是从法国向英国转变,未来爆发出来的力量,非常值得期待。

3.欧洲历史上国家的碎片化,使得国王的权力很小,需要用心经营才能获得更多的税收。而中国历史上是以统一、独裁为基础,国王的权力是无限的。欧洲的原则是“不是所有的都属于国王”,我们的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个是各种文化的一部分,不是一两百年的时间能改变的。对企业来说,一方面是适应文化,一方面还要寻找最能释放生产效率的方法。

4.文化的重要性。欧洲国家和君主变换不断,基督教能够两千年而不灭,还把教义传统了全世界,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我们做公司,要想长久,必须有一套有顽强生命力的企业文化,用文化去同化不同的人才,用文化却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这样才能长久。

5.事业部体制。如果把欧洲看成一家大公司,这家公司实行的则是事业部制。虽然没有中国这家公司更能集中资源,但能避免整体犯方向性错误。从欧洲整体上讲,一直是在向前进的,不像中国历史上的反反复复,原地打转。

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过程中,一直非常欣赏译者的文笔,感觉非常有民国范儿,找度娘一查,原来译者席玉苹是实力非常强的台湾翻译家,真是民国的,人常说见字如面,看来是真的。

希腊是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的版图中心。

得益于希腊的几何美,初三的`几何全是满分,并且善于实现多种方法的证明;高中的立体几何亦如此。希腊人重在几何的应用,我也纠结于《亮剑》中“李云龙”用大拇指丈量鬼子机枪手的距离。

一切事物和道理的答案都具有简单。

日耳曼通过野蛮的战争取代古希腊罗马文明就像蒙古取代辉煌的宋朝灿烂文明,历史惊人的相似。

罗马帝国灭亡后,预期平起平坐的教会保存了异教徒具有的希腊和罗马的智识。

贵族将土地和军队私有化之后,私有财产变得神圣不可侵犯,国王的权利没能得以演变为专制。奠定了欧洲政府“私有财产、人权概念”的思维基石,这也是西方价值的核心。欧洲经济飞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战士变成骑士以后,开始教会所谓的正义的十字军东征以及保护女士,后来演变为绅士风度。

文艺复兴打破宗教对生活和思想的一切钳制,追寻古希腊和罗马的无与伦比的古典。新教带来的宗教改革颠覆天主教的神学和唯一,旨在重塑罗马之前的基督教会。

17世纪的科学思维采用希腊的数学方法--“世界是简单的”。

科技革命的理性思维推动18世纪的智识启蒙运动,撇开“迷信的宗教,”实现了理性、科学、进步。德意志日耳曼民族鄙视法国大革命中对理性的高度期望和空谈,急需寻找落脚点。崇尚感受、情绪等情感的浪漫主义运动开始蔓延,并催生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

古希腊的理性。

历史是包含史实、地理、经济、政治的复合学科。

对共和之制的推崇促使法国大革命。

战争带来语言的迁徙和融合。现在的英语确实由日耳曼语和法语叠加而来。

城镇化的道路是必须的,关键路子怎么走。

英国的农业革命采用的多田分类轮种,代替中世纪北欧的分季轮耕;对于果树种植,可以考虑在有效面积种植互补的经济作物。

欧洲的国王运转机制的不稳定性,促使殖民扩张和私有保护、国会的制度。教会的连绵保证了欧洲文明的完整性;而政权的四分五裂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石。

如其书名,书并没有扣一些历史的细节,而是提供了一套整体的史观,告诉你为什么欧洲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整个欧洲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三个元素:希腊罗马文明、基督教、北方蛮族。

以下为这三者关系发展的历史:

1、希腊人匪夷所思的智慧,高度发达的数学。他们认为整个世界都可以用数学来进行表述,现代科学基本就是这套思想的产物。

2、希腊没落。由于罗马帝国的包容性,他们吸收并继承了希腊的文明,成为了希腊罗马文明。(任何伟大文明的共同特征是有包容性,比如罗马、比如我们过去的唐、比如现在的美国……)

3、罗马帝国借由扶植基督教来减缓自己的衰落,基督教从少数人的信仰转变为国教。

4、北方蛮族(日尔曼人)入侵,罗马帝国消亡,但蛮族只要土地,所以他们不排斥基督教,相反还挺支持。

5、基督教保存了一切所能保存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来证明自己的教义。希腊的智慧得以保存。

6、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人们感慨希腊罗马文明昔日的辉煌,让科学与宗教分离。

7、宗教改革在德国发生,马丁路德发起新教,与天主教对立。他认为教会不应垄断对圣经的解释,每个信徒都应自己阅读和理解圣经。

8、启蒙运动在法国发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日不落帝国。

以下是欧洲崛起的四个原因:

一、从1到5,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起到了一个连接作用,他连接了罗马帝国和蛮族,使得希腊所积累的文明得以传承。

反观我们,没有这么一个起连接作用的组织,要么废除百家独尊儒术,要么焚书坑儒,基本都消灭完了。

二、入侵的蛮族是分散的小团体,他们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连起码的收税都做不到。于是他们设立了封建制——分封领主管理地方,战时由领主为国王提供军队。封建制让权利更加分散,使得国家更加民主。

反观我们,从秦以后封建制就取消了。不要听信中学历史书上说我们是封建制国家,那是生搬硬套马克思对欧洲的分析,欧洲确实是从封建制发展到资本主义,而我们属于中央集权国家。所以中国的皇权空前强大,欧洲连税都收不了,我们随便就把财产给你没收了。

三、在意大利和德国,教皇和国王的权力是互相牵制的,在双方的博弈下,地方势力各自发展,国家一直处于诸侯分裂的情况下,权力更加分散。所以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宗教改革在德国发生。

四、英国确立了农民和地主间自由的雇佣关系,而法国是直接把土地分给了农民。

所以英国通过圈地,完成了农业革命,(注意,这时候没有改变农耕的技术发明,仅仅是制度上的变化),农业效率提升,大量人口涌向城市,最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日不落帝国。而法国只能干瞪眼。

台湾通过375地租做了和英国类似的事情。而大陆把地主全打倒了,现在农民是怎么样的穷样,就不多说了。

战后欧洲史读后感篇三

作为一名理科生,一直对历史不怎么感兴趣,但通过读《极简欧洲史》这本书,让我感觉历史还是蛮有意思。记得18年前第一次出国,到了英国、法国和德国三个国家,当时深受震撼,气势宏伟的教堂、成就非凡的大学、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如诗如画的乡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处处体现出欧洲厚重的历史和文明积淀。后来看《都铎王朝》《风中的女王》《权力的游戏》等电视剧,发现自己对于欧洲的历史知识储备太少了,欧洲为什么那么强大?欧洲为什么对世界的影响那么深远?通过读《极简欧洲史》这本书,你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全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一是代表着科技和文化的古希腊罗马学术;

二是代表着政治和宗教的基督教;

三是代表着军事武力和战士文化的日耳曼蛮族。

这三个元素相互影响,相互对立和强化,首先是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公开表态支持基督教会,罗马帝国变成基督教的天下;其次是基督教为了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义,将古希腊和罗马的智力成果保存下来;再次是日耳曼蛮族入侵后,发现自己在科技、政治等方面落后太多,逐渐接受了基督教文明,最终这三大元素形成了欧洲文明的内核。

第二章主要讲述了自公元1400年开始的近代欧洲史。

通过古典时期三大要素的融合,掌握着先进文明的基督教成为真正的统领者,拥有了无比的权力和财富,但宗教的腐败也从很大程度上造就了黑暗的中世纪。进入近代欧洲,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运动为代表,以各种方式消减了教会的权威,极大促进了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思想和自由更加解放,也造就了更加灿烂的欧洲文明。

第二部分由六个章节组成,均是一些细节性的描述,从战争、民主、宗教和政治、语言、平民生活等角度对欧洲历史和文明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从单位管理的角度,内部控制主要有两大核心内容,一是相互监督和制约,二是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结合本书的内容,以及我国历史的兴衰来看,也要讲求内部控制,一是要加强民主监督,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并非所有东西都归国王所有”,是欧洲政府思维的基石,也是欧洲自由和繁荣的基石。

历史上欧洲的国王比较悲催,既受教皇的控制,又受贵族的制约,一不小心还容易被送上断头台,所以欧洲的君王大都谨慎低调。反观我国甚至整个亚洲的历史上,因权力缺乏约束而实施暴政、纵情声色的君主屡见不鲜,造成国力衰落的同时,也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二是要依法治国。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制度,并有效实施。从书中看,从《摩西十诫》、《查士丁尼法典》到《拿破仑法典》,欧洲的法治思想贯穿始终,现代社会的许多法律,几乎均根源于欧洲。

第三次工业革命之所以源自欧洲,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欧洲对科技文明的重视一直没有间断,从古典时期希腊人的科学精神开始,到基督教保存古希腊和罗马的'智力成果,再到科学革命对传统的挑战和颠覆,欧洲的科技文化一直没有间断过。目前的中美贸易摩擦也再度证明,科技和创新的极端重要性。

战后欧洲史读后感篇四

近日,我通过阅读《极简欧洲史》一书的几个章节,了解了欧洲大陆几千年的发展和变迁。从古代的爱琴海文明,到希腊城邦的创建和扩张,再到一系列的战争、制度、民主、科技等,这些都书写着欧洲的历史。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欧洲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和许多大陆一样,战争的发展、朝代的更替、人口的增长、制度的演变、科技的发展、一个个国家的建立、一个个英雄的涌现推动着历史、种族、宗教的发展。

从一开始,爱琴海人生活在克里特岛等小岛上,他们既是坚固的城堡和辉煌王宫的建造者,也是普通的水手和工商业者。爱琴海在这些人勤劳和智慧的经营下,变成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中心。

到后来,希腊的各个城邦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各地之间的战争不断,战胜者不计后果地荼毒战败者,摧毁农作物,夷平城市,屠杀人民或将其卖为奴隶,古希腊的城邦在内斗中耗尽了力量。这是无法战胜来自外部的威胁的重要原因。同时也给社会提了个醒,要避免内耗,团结一致。但是,古希腊为欧洲和全人类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例如,古希腊创造了好几门学科,如数学、自然科学、逻辑学、社会科学等,这些学科都是欧洲课程体系的起始。

古希腊也涌现出很多著名的大家以及着作,在世界各个领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如“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文学上著名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着作。

古希腊开创了欧洲的历史,也从思想上摆脱了过去以神话解释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力求用已知事物和逻辑来推理解释未知事物,成为后来西方发展实验科学的创始者,也为后来社会发展奠定了科学和人文基础。

战后欧洲史读后感篇五

《极简欧洲史》,果然是极简,但是脉络非常清晰,欧洲文明之初有三个元素:古希腊与罗马文化(这是个简单符合逻辑能以数学表达的世界),基督教的发展(这是个邪恶的世界,唯有耶稣可以拯救它),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打仗是好玩的事)。古希腊创造了民主政治的原型(不同于现代的代议民主),而后罗马发展出了共和。罗马帝国变成基督教的天下,教会变为罗马人的教会,基督教将希腊与罗马的知识成就保存下来,而后就是文艺复兴、宗教革命、启蒙运动到混杂了民族主义的浪漫主义。

作为西方第一个帝国,罗马帝国曾经被三次大规模侵略(日耳曼、穆斯林、北欧人),结果就是西罗马灭亡,但是罗马文化没有灭亡,日耳曼人在基督教的大旗下继承与发扬了欧洲文化(英国例外,英国人来自北欧人的后代)。

民主来自于古希腊,但是直接民主在古希腊就被质疑,其中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罗马人创建了罗马共和国,它建立在全心全意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共和国美德基础上,创建共和的伟大人物是布鲁图斯,而共和来自于历史纪录的第一起事件。而日耳曼人的混乱统治导致了封建社会,对个人财产权的尊重,国民大会(决定税收),直到法国把他推向极致(《人权宣言》)。而英国在光荣革命中不流血的把国王关进了笼子。

宗教在欧洲历史上非常重要,教皇与皇帝之间不停在博弈,直到后来出现了路德教与新教,基督教分裂(东正教在君士坦丁东迁的时候就分裂了)

最后截取一段人权宣言,看上去让人激动与嫉妒:

人类与生俱来的拥有自由平等的权利,并且始终如此。

这些人权包括自由、财产、安全、反抗压迫的权利。

整个主权的本源乃寄托于全民。

所谓自由,意指有权从事一起无害于他人的行为。

每一位公民都有发表言论、写文章与出版的自由,但若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滥用了这项自由,仍应承担责任。

权力的分立未能得到确立的宪法根本不能称为宪法。

两百余年前,余音绕梁。

战后欧洲史读后感篇六

如果你是一个半吊子文科生,对欧洲历史的了解仅仅局限于高中历史课本,平日还算爱读书,但阅读范围多为社科和文学类,那么,这本书是你打开视角了解欧洲的不二之选。

首先,文字通俗易懂,绝不枯燥,讲述方式简单随意,但并不失严谨。很多处作者的幽默感都传神到你好似在大学课堂中听他娓娓道来并会心一笑,比如在阐述教皇和皇帝之间权利斗争和互相牵制角逐的复杂关系,作者将教会比喻为一个国际组织,如果日本丰田总部需要任命一个澳大利亚分公司的负责人,这个任命需要得到澳大利亚总理的许可,厂长需要当地市长指派,那么虽然这位负责人必须听从东京总公司的指令,但对地方力量也得有所顾忌。就很形象的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关系。

其次,与编年史不同,这本书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谋篇布局的,而是通过8个不同的主题将欧洲历史顺了8遍,虽然每个都有侧重点,但细节相互的补充,会让我们大脑中有一个更为立体的欧洲景象。

对于接受民族主义和丛林法则教育长大的我们,不免对于战争、进攻、侵占这些字眼多加关注,迫切想知道谁是赢的那一方,又不免要关注革命、改革、起义等标志性的事件,期待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本书更多的着眼于这事件的发展过程,聚焦于原因、环境、各种有利不利条件所造成的影响,这影响甚至是生活化的,比如欧洲语言体系的演变等,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可读性,更会教给我们一种更为灵活而全面的思维方式。

最后要提我自己很有感触的一点,即欧洲人民对于制度的信仰。从罗马式民主到法国三级会议,争取同等投票权的平民,通过不断的抗争,用持续完善的制度来保证自身的合法权益,拿破仑对于《拿破仑法典》的自豪都源自于他们坚信制度的合法性和巨大的力量,用规则来改变8和2的比例,逐渐固定为无限接近5和5的现状。反观中国历史,数次朝代更迭,付出惨烈代价,却大多都是阶级重新洗牌,争夺8的主人之战。

本书文末提出一个问题:欧洲为什么可以抢第一?在作者分析的各种原因中,我想,权力永远受限制所造就的多元化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阅读本书是愉快的体验,我时时惊叹于古希腊罗马人的聪慧,也被后来人孜孜不倦求知的精神所感动,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等等几千年的淬炼,以及自始至终对于自由人权的向往和守护,欧洲文明最终演变成了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战后欧洲史读后感篇七

这原来是澳大利亚历史老师的讲义啊!当初我历史老师要是这么给我讲历史,我现在也不用到处找着补充自己的历史知识了!

印象中中学老师讲欧洲历史都是分模块的讲,于是我脑海里的欧洲就是那个几个关键词,永远串不到一块去。这本书真的是我的救星啊,让我对古欧洲文明有了个整体的认识。不过觉得读过一遍印象并不是太深刻,有时间还会二刷的!

历史评论家公孙策在“推荐序”里说:“处在新一波全球化方兴未艾的今日,回头看欧洲历史,似乎比回顾中国历史更有启发性。”刚看到这句时,百思不得其解。为啥说欧洲历史比中国历史对现在社会更具有启发性啊?直到看到下面一段,觉得说的还挺有道理的,“中国文明由于没有像欧洲文明那样,被截然不同的文化、思潮、运动,所分裂、撕扯、困惑过,所以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没有中断。

期间虽然被异族统治过,但都是异族被中华文明同化,这虽然说明了中华文明的强大,但也因此丧失了反思的机会,也就没有类似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那种再生的动力。”中国绵延几千年不断的文明史确实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资本,但是西方由于各种原因中断了文明,也正是由于这个不足,激励他们去反思,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这样看来,确实不能绝对地说哪一种文明更先进,那些对人类历史有深刻影响的文明都有它们各自的价值,对这些文明的研究都会对我们现在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

战后欧洲史读后感篇八

如其书名,书并没有扣一些历史的细节,而是提供了一套整体的史观,告诉你为什么欧洲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整个欧洲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三个元素:希腊罗马文明、、北方蛮族。

以下为这三者关系发展的历史:

1、希腊人匪夷所思的智慧,高度发达的数学。他们认为整个世界都可以用数学来进行表述,现代科学基本就是这套思想的产物。

2、希腊没落。由于罗马帝国的包容性,他们吸收并继承了希腊的文明,成为了希腊罗马文明。(任何伟大文明的共同特征是有包容性,比如罗马、比如我们过去的唐、比如现在的美国……)

3、罗马帝国借由扶植来减缓自己的衰落,从少数人的信仰转变为国教。

4、北方蛮族(日尔曼人)入侵,罗马帝国消亡,但蛮族只要土地,所以他们不排斥,相反还挺支持。

5、保存了一切所能保存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来证明自己的教义。希腊的智慧得以保存。

6、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人们感慨希腊罗马文明昔日的辉煌,让科学与宗教分离。

7、宗教改革在德国发生,马丁路德发起新教,与天主教对立。他认为教会不应垄断对圣经的解释,每个信徒都应自己阅读和理解圣经。

8、启蒙运动在法国发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日不落帝国。

以下是欧洲崛起的四个原因:

一、从1到5,我们可以看到,起到了一个连接作用,他连接了罗马帝国和蛮族,使得希腊所积累的文明得以传承。

反观我们,没有这么一个起连接作用的组织,要么废除百家独尊儒术,要么焚书坑儒,基本都消灭完了。

二、入侵的蛮族是分散的小团体,他们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连起码的收税都做不到。于是他们设立了封建制——分封领主管理地方,战时由领主为国王提供军队。封建制让权利更加分散,使得国家更加民主。

反观我们,从秦以后封建制就取消了。不要听信中学历史书上说我们是封建制国家,那是生搬硬套马克思对欧洲的分析,欧洲确实是从封建制发展到资本主义,而我们属于中央集权国家。所以中国的皇权空前强大,欧洲连税都收不了,我们随便就把财产给你没收了。

三、在意大利和德国,教皇和国王的权力是互相牵制的,在双方的博弈下,地方势力各自发展,国家一直处于诸侯分裂的情况下,权力更加分散。所以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宗教改革在德国发生。

四、英国确立了农民和地主间自由的雇佣关系,而法国是直接把土地分给了农民。

所以英国通过圈地,完成了农业革命,(注意,这时候没有改变农耕的技术发明,仅仅是制度上的变化),农业效率提升,大量人口涌向城市,最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日不落帝国。而法国只能干瞪眼。

台湾通过375地租做了和英国类似的事情。而大陆把地主全打倒了,现在农民是怎么样的穷样,就不多说了。

战后欧洲史读后感篇九

这本书的是讲述从希腊文明到罗马文明再到蛮族入侵,进入中世纪,再开始新教革命,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的一段发展史。 整个文明的进程层层递进, 希腊文明奠基了哲学、科学,罗马文明保存了希腊文明并举国支持基督教成为国教,而北方蛮族与东方伊斯兰的入侵让罗马帝国名存实亡,罗马帝国从此以宗教权威延续,进入长达一千年的中世纪。

中世纪主要分为农民、贵族、国王、教皇,国王与教皇不断争夺权力,如果国王胆敢公开反对教皇,教皇开除国王的宗教籍,国王的统治合法性降低,贵族就有不听命国王的可能,教皇本身没有真正的统治权,所以最终教皇与国王没有哪一家可以独大。

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新教开始独立,新教主张上帝在自己的心中,每个人都可以自己解读圣经,虽然同样信奉上帝,但是教皇、主教的地位高速降低,以英国为主开始真正宗教独立,此时浪漫主义开始开始拥有了自己的雏形。

不知道是宗教改革的原因,还是日心说的普世,宗教开始逐渐不再成为人们的核心,像希腊科学,以及很多古典的东西变成主流,文艺复兴兴起。

而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牛顿的万有引力,直接打开了科学革命的魔盒,从此主流观开始从,古典是最好的到未来是最好的。

间接推动了人权主义,从而有了英国的光荣革命,法国的法国大革命(我的理解是,由于宗教的削弱,导致了王权的不稳定,所以推翻王权成为了合理的借口)

而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过程,英国率先工业革命,带领欧洲成为世界的先驱。

我在阅读全书读到的主流内容如上,在此还是需要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如果我是一个生活在中世纪的农民,我除了信仰上帝,每天种田缴税,几乎无事可做。 而其实大部分人现在的生活与中世纪的农民并无区别, 我们在一个黄金的时代,万类霜天竞自由,有很多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想法抱负,有很多的爱好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明朝那些事》在结尾的时候说: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希望大家能真正去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式,在目标与体验的人生中快乐的生活下去。

战后欧洲史读后感篇十

但与那些故作深沉的“行走文学”和天花乱坠的“旅游指南”相比,作者很“私人”的文字与感受却别有一番动人心处。他会写因为护照上的磁条脱落而被警告有可能被拒绝入境后,在飞机上如热锅上的蚂蚁的窘状;他会写在国外被人斩了一刀后那种又气愤又心疼的心情;他还会写在异国他乡画出得意之作时的“臭美”感觉……值得一提的还有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封面是很典雅清淡的那种,内里却别具一格。因为是日记,所以每一页的边缘都被设计成日历的形式,日记中的这个日子用红圈标出,新颖又醒目。

而作者的登机牌,日记的手迹,在欧洲拍摄的各种或记录生活或显露心情的照片散落在书的各个角落,透气又好看。而书的最后是作者欧洲写生的画作,作者在这里返回到他的本行,展示了他在绘画上的实力。

战后欧洲史读后感篇十一

这是一本很“私人化”的书,作者陆春涛是知名画家,20xx年,他三度赴欧洲举办个人画展,将旅欧的见闻和感受记录下来,成就了这本书。正如他自己所说:“欧洲行之前,圈内好友友情提醒,你到了艺术的殿堂,一定要用心去捡起那些闪光的碎片;用心去记下那些震撼你心灵的难忘瞬间,这在你今后的艺术道路上将受用终生……每天深夜,端坐在客房的写字台前,凝视着镜子里自己的双眸。于是白天的经历在眼前频繁切换,于是眼睛看到的和心里感受到的就演绎成了方块汉字。”文字很朴实,因为朴实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真诚。

值得一提的还有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封面是很典雅清淡的那种,内里却别具一格。因为是日记,所以每一页的边缘都被设计成日历的形式,日记中的这个日子用红圈标出,新颖又醒目。而作者的登机牌,日记的手迹,在欧洲拍摄的各种或记录生活或显露心情的照片散落在书的各个角落,透气又好看。而书的最后是作者欧洲写生的画作,作者在这里返回到他的本行,展示了他在绘画上的实力。

战后欧洲史读后感篇十二

最近一直在琢磨着把我们这次外出经历记录下来,今天终于可以坐下来理理思绪,记录一下我们这次可谓是浪漫、又带点悬疑的欧洲自由行,经历了这个过程,我感觉自由行真的是最佳选择,主要是灵活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量身制作,还能锻炼自己的语言沟通与独立判断能力,而且时间完全由自己把握,不必太赶,体力上不会太疲惫。

坦白说我们这次自由行准备的很不充分,或者说根本没有准备,因为我们唯一准备做的工作就是定了两张北京往返巴黎的机票和买了一本《巴黎自由行》,根本原因是签证日期悬着,因为定的出发日期9月20日,能否在这天前拿到已签证的护照还是未知的,所以建议大家若有国外游计划的至少应提前2个月准备,以免像我们一样仓促、紧张。

9月20日早上朦朦胧胧醒来后,我对老公说我要做一次赌注,去法国大使馆呆着等护照,这时还得有一半的行李未收拾,应该说老天还是眷恋我们这对新人的,上午10点我幸运的拿到了已签证的护照,下午1点半的机票,时间很紧张了,老公在家中开始往行李箱中扔另一半行李(以至于我很多生活用品都没带上),到机场打开一看,箱中一片狼藉。。但正是因为我们为这次旅行做了最后一搏,至少节省了rmb8000块吧,长舒一口气窃喜一下:),幸运中的插曲就是临近登机还有半小时的时候发现我的登机牌丢了,急的满头大汗,恨不得把所有的行李都扬开了找。。哈,原来是好心人把你送到服务台了!

紧接着就安检、登机了,因为没有特别贵重且数量较多的物品,报关就可以略掉了。因为弦一直紧绷着,坐在机舱中仍久久不能平静,不能置信我们及时赶上了这趟欧洲之行。历经11个小时,当地时间9月20日18:40(巴黎比北京晚6个小时整,所以我们抵达时间那天仍是9月20日,感觉好像赚了一天的时间哈)我们抵达了法国戴高乐机场,取行李后乘地铁通往巴黎市内,因为太匆忙我们没来得及预订酒店,但看到眼前的这一座座欧式洋房,心里既兴奋又忐忑,我俩拖着行李盲目的在街区中寻找属于我们的那间小屋,幸亏他们的hotel标牌不是法文,否则更是两眼一抹黑了,市中心的hotel非常多,老板们也非常nice,但都告诉我们已经full了,我们寻寻觅觅了3个小时终无果,最后我们猛然想起还有一根救命稻草----我在国内打印的一份巴黎攻略上有个可以代订酒店的电话,虽然这一晚的代价是昂贵的,但我们一致认为值得!(住的是中国大使馆,接我们的是宝马车)后来才得知巴黎近期一直在搞糖酒丝绸会展,加上9月份的巴黎仍算是旅游旺季,市内的宾馆一般都是爆满的。建议想自由行但准备又不是很充分的驴友们带一台电脑,即使有些酒店没有免费得网络可用,随处都能看到麦当劳或星巴克之类的店面,在里面喝点东西就享用网络了,我们就是这样一路走下来的,订宾馆、定机票、安排行程路线等。

我们的行程路线是巴黎—日内瓦—卢塞恩—日内瓦—巴黎,前后共14天。

下面就不再记录流水账了,简单描述一下自由行经验感悟以及奇闻趣事:

1、欧洲极少有高楼大厦(走的这几个国家,仅在巴黎见过几栋高一点的建筑物),基本都在5层左右,很舒适。

2、欧洲的整体感觉是绿化环境非常好,空气质量特别好。从空中俯瞰时,能清晰看到一簇簇绿油油中裹着一栋栋小楼。巴黎部分街道的有轨电车都是在草坪上行使的,可见他们的环保意识,当然也就没见过任何草坪上标识着“小草也有生命”之类的话语,不知道是人家草的质量抗糟蹋还是人口不够多的原因。

3、水质很好,无论是饮用水还是湖水。欧洲的自来水管拧开即可饮用,我们喝了好多天肠胃完全没问题,但说实话那水不太好喝,购买的矿泉水的味道也是一样的,包括卖2.2欧的依云牌(来自于阿尔卑斯山,国内也有卖),当然口渴的时候一切都能接受了。日内瓦湖、卢塞恩湖的水非常清澈,2米多深能一眼见底,特别有捧一把水到嘴边的冲动,只碍于天鹅和飞鸟的鸣叫,那是你们的地盘哈。

4、欧洲的阳光很温和,像卢森堡公园里,日内瓦湖边等,大家都在非常放松的聊天看

报等,感觉很温馨。有mm甚至穿泳装在进行阳光浴呐。。有冲动嘛,呵呵,往下看吧:)

5、应该说世界上只有法餐可以和中餐相媲美,但不幸在这点上我们没有完全体味到。

由于这是次匆忙又冒险的旅行,我们看不懂法文,也没有提前准备词典,以至于我们每次坐到餐馆的时候都有点难为情(他们的菜单上既没图片也没英文对照,就是薄薄的一行行法文),最后只能用我的绝招,导向性原则,看看大家吃的都是什么,然后照此点菜,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大的出入的,但我老公就用这招时就有点走火入魔了,报一下糗事:老公去自动售货机买饮料,看旁边的帅哥刚买了一个不知道名字的饮料,拧开一仰头就咚咚咚见底了,看似极爽得样子,他也效仿买了那饮料,一大口下去,差点全喷出来,碍于面子就勉强一点点顺了下去。。我偿了一点,那玩意确实是怪味,后来他只认准可乐了,哈。。人的口味相差还是蛮大的。

吃的方面国人去那边可能会很不适应。毕竟西餐的种类相对较少,不像中餐那样五花八门,他们以牛排、面包、沙拉为主,我们这十几天的日子里就吃过的蔬菜只有西红柿和生菜叶吧,最后都有些内分泌失调了,那叫个痛啊,你懂的哈。。

6、欧洲的旅馆是很经济型的,但是对国人来说是比较昂贵的。我们基本上都住的是雅

高accords集团下属连锁经济型酒店,如:formule 1,etap,ibis等,平均每天的住宿费是1000rmb,但房内空间估计都不到20平米,物件排放的很紧凑,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是国内的小招待所了,因为室内的物品质量都是很可靠的,譬如那床非常舒适,电梯全都是ots的,连那螺丝帽都是品牌(老公说的,偶是不认识)。我们去参观的凡尔赛宫(路易十四、十五的皇宫)中的建筑摆设,他们更讲求精美,每个角落都精心布满了各种装饰物,这点跟故宫的大气磅礴大相径庭。

7、巴黎的交通非常方便,虽然相对贵了些,出租车就更是天价了,当然随处可见奔驰、宝马牌的出租车。巴黎的地铁估计得有百岁老龄了,因此上下车是需要自己动手开门的,千万不要傻等着它自动敞开在你面前呐;还有这地铁的车轮竟然是汽车轮,现在没弄清楚利弊在哪里。到瑞士,首先让我们非常振奋的是交通工具,他们的公交、有轨电车、甚至部分火车都是free的。。就这福利政策,估计全球都没几个国家敢施行。瑞士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据说人均收入在4-5千欧,怪不得街上拎lv的mm比比皆是呢,甚至有人乘飞机时把lv托运,让我大受刺激,真想跑过去对他们说“你们怎么这么不懂得不怜香惜玉啊。。”街上的小跑,比比皆是,让我这酷爱车的老公来说大受刺激啊。

8、如果是自由行,尽量选择多一点交通工具,可以感受不同的风情。我们是飞去的日

内瓦,做火车去的卢塞恩。飞机就不多介绍了,和国内没什么区别。坐着火车看风景还是很惬意的,一路飞驰而过的几乎全部都是绿草和别墅的建筑,视觉上是很美的享受了。欧洲的火车站都是自助式的,好像没见到人工售票的地方,不必担心不会操作买票流程,因为肯定有nice的人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教你一步步操作的,这个可以是切换英文显示屏的喔;他们的火车有点像国内的流水发车,无需确定是哪班火车或是哪个座位,只要在火车票的日期之前乘坐就可以。很多人是一个人占了四个人的座啦,因为欧洲确实是人少啦,他们都是随走随买票,不会出现票量紧张或黄牛党一族的状况,而且旅游团绝不会选择这种交通工具的,相比大巴来说,火车还是贵了好多。

体会最为深刻,想想北京的交通压力,真有哭的冲动了,也对,国情不同嘛;我们去饭店吃饭,还会碰到老板给我们打折,甚至送我们牛排和那叫不出名字,说不出味道的酒品尝,还友善的跟我们合影;看到我们手中的地图,会主动问我们要去哪里,需不需要帮助,然后耐心的告诉我们路线等等。but有点接受不了的就是他们身上的气味太重了,再浓郁的香味都无法掩盖,刚去的两天我恶心的想吐。

10、我们在巴黎的具体游玩行程,全部都是参照那本《巴黎自由行》和一个叫吴睿

写的攻略进行的,内容还算可以吧,对于我们这种只认识字母的人来说还是很有用的,但有些东西还是有差距的,譬如上面标示的门票价格实际上已经上涨一大节了。我们在巴黎参观的主要景点有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凡尔赛宫等等。可惜参观卢浮宫的那天是比较没感觉的,因为我们没做功课,里面也没有中文讲解,对我们这种既没艺术细胞也没艺术细菌的人来说,除了镇宫三宝:蒙娜丽莎,自由女神和维纳斯之外,其他基本上只能靠想象力了。都知道巴黎的雕塑是很有名的,而且大尺度雕塑很多呐,你明白哈。。唯一让我困惑的是所有雕塑都是没有点睛之笔的,虽然面部以及衣着都栩栩如生,但都是没有眼珠?凡尔赛宫中的有些油画是和卢浮宫重叠的,不知道熟真熟赝啦,凡尔赛宫中是含中文讲解的,走过一遍觉得这路易十四也挺奢华的,但还是挺有品味的那种,生活也有滋有味的。夜间的埃菲尔铁塔有种别样的美,有人竟然在夜光下照婚纱照。。而且就在我们的三脚架后面,真是会选地方刺激我呐。。还好我也拥有很多了,知足啦。。

瑞士的国家都比较小,基本徒步就能把有名的景点都遍了,倘若条件具备,能租辆车游玩就会更加惬意了。因为瑞士多山多水,所以称的上世界最美的地方,近距离的去接触它,感受它,它绝对会让你回味无穷,感慨万千,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任谁都不会吝啬对它的赞美!对了,瑞士有很多无人理睬的板栗树,坐在树下的躺椅上,经常能听到爆炸出来的板栗落地,而且个头很大吆,对我这种爱吃板栗的人是极大的诱惑,要在国内我肯定拿着麻袋去捡了,他们怎么没人吃呢,真是暴殄天物啊,我的流水吆,嗖嗖的。。

12、相比之下选择巴黎购物的人群比较多,一是以为巴黎的物价比瑞士相对便宜一

点,二是巴黎的免税店和购物商场都很多,是黄种人集中淘宝的地方,几乎每家店都会有几个国人在做导购员。建议有需要购物的朋友擦亮双眼,最好在国内踩过点,有目的性的购买比较合适,因为店与店的定价和品质差别还是挺大的。可能国外人讲究生活品质吧,95%以上的店家在周日是不会开门迎客的,卢塞恩的周六下午很早就会结束营业的,365天都营业的店家boss大都是中国人啦,如果自由行一定要安排好这个时间呐,以免像我们只能在机场做最后的扫荡。。

13、欧洲的治安还是不错的,但据说巴黎的小偷是非常多的,我们有幸没有在这方

面感受到。有次在凡尔赛宫碰到了几个中国留学生,她说一天下来包被拉开了三次,还好里面确实没什么可取之处啦。

14、语言也不会有什么障碍,比照地图,能认识字母就行。简单的英文大家都懂得,肢体图文都可以用的上,再大不了就是我来比划你来猜了,相信自己可以的!

15、坦白说,对于自由行得我们来说,挺怕碰到黄种人的团啦,可能他们的时间都

是掐死的,无论是购物还是景点拍照,他们都会匆忙的血拼,总是视若无人,唯我独行的感觉,绝对不会表现出任何谦让的行为,这样匆忙的游玩心会有多大程度的放松只有自己知道吧。

差不多就这些吧,总之我们是很享受这趟旅行了,虽然我很爱国,但是做梦都有回去的冲动,呵呵,你呢,是否也在向往着呢。。祝福,祈祷,努力!

因为图片太多,没办法与文字相环绕,只能单独放置在相册唠。

战后欧洲史读后感篇十三

说《欧洲笔记》《欧洲笔记》陆春涛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xx年3月版这是一本很“私人化”的书,作者陆春涛是知名画家,20xx年,他三度赴欧洲举办个人画展,将旅欧的见闻和感受记录下来,成就了这本书。正如他自己所说:“欧洲行之前,圈内好友友情提醒,你到了艺术的殿堂,一定要用心去捡起那些闪光的碎片;用心去记下那些震撼你心灵的难忘瞬间,这在你今后的艺术道路上将受用终生……每天深夜,端坐在客房的写字台前,凝视着镜里自己的双眸。于是白天的经历在眼前频繁切换,于是眼睛看到的和心里感受到的就演绎成了方块汉字。”文字很朴实,因为朴实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真诚。你可以将这本书看作是一部“行走文学”,因为其中有参观维也纳现代艺术博物馆和艺术史博物馆的感触;有对东西方艺术观念的比较;有徜徉在欧洲古老建筑中的浮想……你也可以将这本书看作是一部“旅游指南”,因为其中有不少关于旅行的小贴士,如买了东西怎样退税,坐火车怎样买票比较合算,喝什么样的红酒才是性价比最高的……但与那些故作深沉的“行走文学”和天花乱坠的“旅游指南”相比,作者很“私人”的文字与感受却别有一番动人心处。他会写因为护照上的磁条脱落而被警告有可能被拒绝入境后,在飞机上如热锅上的蚂蚁的窘状;他会写在国外被人斩了一刀后那种又气愤又心疼的心情;他还会写在异国他乡画出得意之作时的“臭美”感觉……值得一提的还有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封面是很典雅清淡的那种,内里却别具一格。因为是日记,所以每一页的边缘都被设计成日历的形式,日记中的这个日子用红圈标出,新颖又醒目。而作者的登机牌,日记的手迹,在欧洲拍摄的各种或记录生活或显露心情的照片散落在书的各个角落,透气又好看。而书的最后是作者欧洲写生的画作,作者在这里返回到他的本行,展示了他在绘画上的实力。

战后欧洲史读后感篇十四

澳大利亚人写的欧洲史,从文化的视角,把欧洲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的历史脉络说得很清楚。以前看过一本《中世纪欧洲史》(维姆·布洛克曼,彼得·霍彭布劳沃著),跟这本一结合,算是把欧洲中世纪基本搞清楚了,在脑子里不再是一团浆糊。

欧洲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几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古希腊、古罗马、基督教、日尔曼蛮族。

古希腊:现代人很难想像,一个小小的古希腊,为什么能创造出那么璀璨的文化。神话就不说了,各民族都有。古希腊在科学上,尤其是几何学上的研究,简直可以认为是外星人派给地球人的洋教练。古希腊人认为这个世界很简单,是可以用数学来精确的描述的,他们孜孜不倦的研究如何来描述这个世界。

基督教:自从耶稣把犹太教的道德教训变成宇宙大爱之后,就没有人能够挡住基督教的脚步了,直到今天,依然是世界第一宗教。基督教认为世界是邪恶的,只有耶稣才能拯救世界。罗马从军事上征服了犹太人,基督教从思想上征服了罗马,罗马与其说是罗马人的罗马,不如说是基督教的罗马。虽然历经马丁·路德的背后一刀,牛顿的当头一棒,以及达尔文的贴地一铲,连罗马都湮灭了,基督教依旧强盛。欧洲的文明有很多的分裂、撕扯、困惑,但整体上,却是一个完整的基督教文明。

日尔曼蛮族:日耳曼蛮族对罗马的入侵,铸就了今天欧洲国家版图的基本框架,也给欧洲人的血液里注入了好战、扩张的成分。作为落后民族,日尔曼入侵罗马的初衷只是想抢点东西,并不是要灭亡对方,并不是要建立统治。所以他们入侵后反而愿意接受罗马的统治(这算什么?),甚至接受了基督教,自己变成了基督教骑士,成了罗马东征驱赶穆斯林的战士。

还有几点体会:

1.古希腊孕育的璀璨文明,和发源于意大利北部的文艺复兴,都是在城邦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是在国家极度分裂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反观中国历史,春秋战国和民国时期,也是思想最奔放的时期,这个决不是巧合。

2.法国的农民自己拥有土地(其实是小地主),所以法国农民在政治上有力量,但在经济上却没法跟租地的英国农民相比。反观国内,目前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正是从法国向英国转变,未来爆发出来的力量,非常值得期待。

3.欧洲历史上国家的碎片化,使得国王的权力很小,需要用心经营才能获得更多的税收。而中国历史上是以统一、独裁为基础,国王的权力是无限的。欧洲的原则是“不是所有的都属于国王”,我们的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个是各种文化的一部分,不是一两百年的时间能改变的。对企业来说,一方面是适应文化,一方面还要寻找最能释放生产效率的方法。

4.文化的重要性。欧洲国家和君主变换不断,基督教能够两千年而不灭,还把教义传统了全世界,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我们做公司,要想长久,必须有一套有顽强生命力的企业文化,用文化去同化不同的人才,用文化却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这样才能长久。

5.事业部体制。如果把欧洲看成一家大公司,这家公司实行的则是事业部制。虽然没有中国这家公司更能集中资源,但能避免整体犯方向性错误。从欧洲整体上讲,一直是在向前进的,不像中国历史上的反反复复,原地打转。

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过程中,一直非常欣赏译者的文笔,感觉非常有民国范儿,找度娘一查,原来译者席玉苹是实力非常强的台湾翻译家,真是民国的,人常说见字如面,看来是真的。

战后欧洲史读后感篇十五

希腊是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的版图中心。

得益于希腊的几何美,初三的几何全是满分,并且善于实现多种方法的证明;高中的立体几何亦如此。希腊人重在几何的应用,我也纠结于《亮剑》中“李云龙”用大拇指丈量鬼子机枪手的距离。

一切事物和道理的答案都具有简单。

日耳曼通过野蛮的战争取代古希腊罗马文明就像蒙古取代辉煌的宋朝灿烂文明,历史惊人的相似。

罗马帝国灭亡后,预期平起平坐的教会保存了异教徒具有的希腊和罗马的智识。

贵族将土地和军队私有化之后,私有财产变得神圣不可侵犯,国王的权利没能得以演变为专制。奠定了欧洲政府“私有财产、人权概念”的思维基石,这也是西方价值的核心。欧洲经济飞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战士变成骑士以后,开始教会所谓的正义的十字军东征以及保护女士,后来演变为绅士风度。

文艺复兴打破宗教对生活和思想的一切钳制,追寻古希腊和罗马的无与伦比的古典。新教带来的宗教改革颠覆天主教的神学和唯一,旨在重塑罗马之前的会。

17世纪的科学思维采用希腊的数学方法--“世界是简单的”。

科技革命的理性思维推动18世纪的智识启蒙运动,撇开“迷信的宗教,”实现了理性、科学、进步。德意志日耳曼民族鄙视法国大革命中对理性的高度期望和空谈,急需寻找落脚点。崇尚感受、情绪等情感的浪漫主义运动开始蔓延,并催生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

古希腊的理性。

历史是包含史实、地理、经济、政治的复合学科。

对共和之制的推崇促使法国大革命。

战争带来语言的迁徙和融合。现在的英语确实由日耳曼语和法语叠加而来。

城镇化的道路是必须的,关键路子怎么走。

英国的农业革命采用的多田分类轮种,代替中世纪北欧的分季轮耕;对于果树种植,可以考虑在有效面积种植互补的经济作物。

欧洲的国王运转机制的不稳定性,促使殖民扩张和私有保护、国会的制度。教会的连绵保证了欧洲文明的完整性;而政权的四分五裂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石。

战后欧洲史读后感篇十六

最近,我读了《极简欧洲史》。欧洲由古希腊发展而来。当时希腊人过着幸福的生活。后来人口暴涨,本土不够居住,便开始扩张。扩张后出现了罗马人。罗马人又独立成为了罗马帝国。200年后,从北欧来的日尔曼蛮族入侵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被掠夺。但日尔曼蛮族并没有掠抢东罗马,反而开始支持东罗马,日尔曼人信仰教,在罗马推广,但只有很少人听取了推广。而君士坦丁大帝便是其中一个。他成为国王后,建立教会,将教定为国教。当时的罗马人、古希腊人、日尔曼蛮族人构成了英国人、法国人和西班牙人的祖先。之后多次改革、分分合合,成为今天的欧洲。

我读这本书之后,了解到了欧洲的形成,还思考了欧洲为什么发达?我想是因为欧洲人善于交流、理性思维、改革创新,就一日日发达起来,成为今天的欧洲。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铺垫创新未来。

战后欧洲史读后感篇十七

梵蒂冈:最小的国家世界最大的教堂世界艺术的顶峰

梵蒂冈,罗马的城中城。0・44平方公里。世界上最小的主权国家,覆盖范围只包括圣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冈艺术馆等几座建筑。是宗教的核心教会的核心世界艺术的`巅峰所在,容纳的艺术杰作远超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世界第一大教堂。

教堂前面的广场。贝尼尼设计,两道环形走廊由教堂伸出,围绕着中央的方尖碑,如一把钥匙,又如两只手臂,拥抱来自世界的信徒。

教堂的穹顶。仰头望不见细节,20余米的直径,完美的球拱,穹顶构成罗马全城的制高点。穹顶由布拉曼特始建,拉斐尔接手,米开朗琪罗主持,直到17世纪的马泰尔完成,历时一百余年。

教堂里面。790根立柱,48座讲坛,390座雕塑和不可尽数的绘画。其中有,米开朗基罗哀伤而美丽的雕塑《圣殇》,贝尼尼雕塑的教皇塑像,拉斐尔绘制的壁画《雅典学园》。

圣彼得大教堂建于圣彼得下葬的地方。

圣彼得耶稣门徒。耶稣曾问彼得耶稣是谁,彼得说是上帝之子。耶稣于是说彼得是教会的基石,交给他天堂的钥匙。彼得曾任罗马主教,后被罗马头上脚下钉死在十字架上埋葬罗马郊外。200多年后,君士坦丁皇帝为纪念他的殉难,在传说他下葬之地建立纪念堂,此即圣彼得大教堂前身。圣彼得遗骨,整整19xx年无人发现,直到1939年在清理地下墓穴教士们发现一具缺少脚掌的尸骨,经科学鉴定确属公元1世纪。

达・芬奇――让师傅改行的徒弟

15xx年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叫芬奇小村的达・芬奇(意为来自芬奇)早年在佛罗伦萨跟老师韦罗奇奥学画。后师徒二人受雇于美第奇之子豪华者洛伦佐作画。在帮韦罗奇奥绘制一幅油画时,作为助手的达芬奇所画圣约翰技法高明,老师认为超过了自己,决定就此封笔,不再绘画,专心雕塑。韦罗奇奥的雕塑至今仍留在佛罗伦萨。

战后欧洲史读后感篇十八

这是一本很“私人化”的书,作者陆春涛是知名画家,2005年,他三度赴欧洲举办个人画展,将旅欧的见闻和感受记录下来,成就了这本书。正如他自己所说:“欧洲行之前,圈内好友友情提醒,你到了艺术的殿堂,一定要用心去捡起那些闪光的碎片;用心去记下那些震撼你心灵的难忘瞬间,这在你今后的艺术道路上将受用终生……每天深夜,端坐在客房的写字台前,凝视着镜子里自己的双眸。于是白天的经历在眼前频繁切换,于是眼睛看到的和心里感受到的就演绎成了方块汉字。”文字很朴实,因为朴实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真诚。

值得一提的还有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封面是很典雅清淡的那种,内里却别具一格。因为是日记,所以每一页的边缘都被设计成日历的形式,日记中的这个日子用红圈标出,新颖又醒目。而作者的登机牌,日记的手迹,在欧洲拍摄的各种或记录生活或显露心情的照片散落在书的各个角落,透气又好看。而书的最后是作者欧洲写生的画作,作者在这里返回到他的本行,展示了他在绘画上的实力。

战后欧洲史读后感篇十九

说《欧洲笔记》《欧洲笔记》陆春涛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xx年3月版这是一本很“私人化”的书,作者陆春涛是知名画家,20xx年,他三度赴欧洲举办个人画展,将旅欧的见闻和感受记录下来,成就了这本书。正如他自己所说:“欧洲行之前,圈内好友友情提醒,你到了艺术的殿堂,一定要用心去捡起那些闪光的碎片;用心去记下那些震撼你心灵的难忘瞬间,这在你今后的艺术道路上将受用终生……每天深夜,端坐在客房的写字台前,凝视着镜里自己的双眸。于是白天的经历在眼前频繁切换,于是眼睛看到的和心里感受到的就演绎成了方块汉字。”文字很朴实,因为朴实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真诚。你可以将这本书看作是一部“行走文学”,因为其中有参观维也纳现代艺术博物馆和艺术史博物馆的感触;有对东西方艺术观念的比较;有徜徉在欧洲古老建筑中的浮想……你也可以将这本书看作是一部“旅游指南”,因为其中有不少旅行的小贴士,如买了东西怎样退税,坐火车怎样买票比较合算,喝什么样的红酒才是性价比最高的……但与那些故作深沉的“行走文学”和天花乱坠的“旅游指南”相比,作者很“私人”的文字与感受却别有一番动人心处。他会写因为护照上的磁条脱落而被警告有可能被拒绝入境后,在飞机上如热锅上的蚂蚁的窘状;他会写在国外被人斩了一刀后那种又气愤又心疼的心情;他还会写在异国他乡画出得意之作时的“臭美”感觉……值得一提的还有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封面是很典雅清淡的那种,内里却别具一格。因为是日记,所以每一页的边缘都被设计成日历的形式,日记中的这个日子用红圈标出,新颖又醒目。而作者的登机牌,日记的手迹,在欧洲拍摄的各种或记录生活或显露心情的照片散落在书的各个角落,透气又好看。而书的最后是作者欧洲写生的画作,作者在这里返回到他的本行,展示了他在绘画上的实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82369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