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走向深蓝论文(通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0 06:41:03
实用走向深蓝论文(通用15篇)
时间:2023-10-30 06:41:03     小编:琉璃

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镜像,反映了人们对生活、世界的思索与感悟。在总结过程中,我们可以回顾整个过程或阶段的重要事件和关键环节,找出其中的规律和经验。以下是专家总结的一些保持健康的小窍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向深蓝论文篇一

上小学时,我就是班里跑得最快的女生。我喜欢跟朋友们比速度,有时也凭跑得快的优势拿别人的东西就跑,引逗着人家追我,累得人家气喘吁吁,气得人家干瞪眼。升入初中后,学校每学期都举行运动会。我在一次次的跑步和跳高比赛中获奖,为班级和学校争得了荣誉,在实现自我获得快乐的同时,自信和实力也提高了很多。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走向了另一个自己。

前几天,我和其他在片运动会胜出的同学一起,代表学校去二中参加比赛。我的两个项目分别是100米和跳高。开幕式结束后就是女子100米,我紧张地站在跑道上拍打着双腿,以便好好发挥。随着枪声一响,我哒哒哒快速迈开双腿,似乎唰的一下就到了终点。随后我去了跳高场地,幸好参加跳高的人很多,等裁判员点完名我也就休息得差不多了。开始轮流跳,石老师关切地问我跳的咋样,时不时地鼓励我,让我不由得更加努力。我正跳得投入时,100米决赛又开始了。一听我进了决赛,我兴奋得不行。班主任郭老师告诉我,你努力跑就行,我刚看了下成绩,你还是挺不错的。我蹲在起跑处,听着枪声响起,跟往常一样不顾一切地往前跑去,耳边净是郭老师、石老师,还有闺蜜同学在为我加油的声音。到终点后,石老师跑过来告诉我:不错,第五,然后就让后勤同学扶我去休息。听见是第五名,我挺高兴,因为我比去年进步了。本来我冲着跳高第一去的,由于刚跑完体力消耗大,再加上太在乎导致的紧张,最后跳高得了个第二。无论如何,也算是满载而归。想想以前那个戏弄同学的我,幼稚得简直令人讨厌。我越来越喜欢现在的自己——凭优势和努力不断挑战自我为集体争光。希望我能够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走向深蓝论文篇二

《走向海洋》这本书,让我记忆犹新的就属第五章:保护家园。

本来奇妙美丽的大海在人类的自私·污染下已满是“伤痕”。生活在家中的许多生物们也跟随着死神去了另一个时空,还有的也是奄奄一息。凶手是谁?看过这本书的同志可能会说是化工废水。错!凶手是我们人类,那些化工废水都是我们人类制造出来的。我常常会想:要是我们没有那种自私的心态,或许,那些生物们也不会这么早离开人世,而是在水中快乐的嬉戏。

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呢《快乐大本营》曾播出过一则短片:“人类捕捉到了一条非常稀有,一般地方是看不到的鲨鱼。它们把鲨鱼的鱼翅活生生的给切了,接着,管它死活,直接一扔,扔向了海洋。顿时,鲜红的血立即染红了蓝幽幽的大海。慢慢的,鲨鱼沉到了海底的一块石头上,它挣扎着·跳动着,慢慢的,悄然离去。”我哭了。为什么,我们人类这么残忍,这么自私?我知道,鲨鱼的翅可以赚大钱,但不至于为了钱而去伤害了一条稀有的鲨鱼吧!不要等到世界最后一只动物变成人类的眼泪时才后悔,这正如俗话说的':“别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印度教手稿中说的好:“何谓有道德的行为,就是绝不残害生命,因为杀生是所有罪恶的根源。”残害动物的人算是有道德的吗?不,那是一种罪恶。是给我们人类脸上抹黑……有位回教先知说:不要是你的胃成为动物的坟场。什么意思?你果你有一颗爱动物的心,你就应该明白的。

地球只有一个,同样,海洋也只有一个。保护海洋就是等于保护人类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让全世界的人一起保护海洋生物与陆地动物,一起保护我们的家园和地球!

走向深蓝论文篇三

世界各国的海军,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见到扫雷艇,都要向艇上的官兵庄重敬礼。这不光是因为扫雷艇是“开路先锋”,风险巨大,更因为反水雷难,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扫雷难仍然困扰着各国海军,与反潜、反导弹并称海战三大难题。

海军东海舰队某水警区扫雷舰大队的6位士官艇长不畏艰难指挥着新型遥控扫雷艇,勇闯高难课目训练,创下实战智能化水雷扫除概率100%,打破外国专家对自航式水雷“谁也扫不动”的定论。

“小兵”担大任

在上海吴淞码头,驻守着一支英雄的扫雷舰部队。他们在建国初期执行长江口反水雷作战,扫通封锁大上海的咽喉门户;赴朝参战,援越参战,战功赫赫,威名远播。

当新型遥控扫雷艇列装这个大队时,这支扫雷舰部队又出新举措——新艇一律由素质越来越高、能力越来越强的士官担任艇长。

经过个人申请、支部推荐、专业技术能力测试、公开竞选等6道“关卡”,冷青松、刘彬、汪洋等6名士官竞争上岗,脱颖而出,成为全军首批士官艇长。

6名士官艇长如饥似渴地学习,没日没夜地钻研训法战法理论,每个人都写下了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全部一次性通过了舰艇长“全训考核”,成为合格的扫雷艇指挥员。

探测优势使到了家

用新型遥控扫雷艇扫雷,不能只停留在模拟训练上,但面对能把上千吨船炸成两截的水雷,下第一“刀”必须慎之又慎。

士官艇长们细致地制订实布实扫水雷方案,撰写论证报告和技术方案。扫雷舰大队先后20余次邀请上级机关、院校厂家进行方案评审,对实扫水雷进行可靠性评估,梳理解决4大类35个难题和薄弱环节,制订出多个应急处置预案。

检验的时候到了。那年6月的黄海,夕阳将整个海面染上了红色。一场真枪实弹的对抗且互不知情的生死考验式训练随即展开。8042、8043两艘遥控扫雷子艇在指定海区进行扇面搜索。20分钟过去了,声纳搜索到了50多个可疑目标。指挥员迅速召集水雷专业干部和全体声纳兵,对着声纳屏,逐一分析每一个回波,逐个进行排除,最终确定3个目标。

攻击——60多米高的水柱腾空而起,这枚威力巨大的水雷足以把一艘万吨轮炸沉。士官艇长把新型遥控扫雷艇的探测优势使到了家。

真的“谁也扫不动”吗

遥控扫雷艇的工作方式是利用扫雷具产生声场、磁场触发水雷引信,从而扫爆水雷。如果6艘艇在海上能使扫雷具有声磁场达到同步,可以成倍地提升扫雷效率。可是,一旦6艘艇的声磁场强度有一点偏差,反而会使声磁场产生抵消,风险不言而喻。

攻克瓶颈,才能真正锻炼出一支海上扫雷尖兵。他们从舰艇性能等多方因素考虑,经过多次尝试和反复训练,终于使6艘遥控扫雷艇的声磁场达到同步。

自航式水雷是当下最先进的水雷,外国专家对其早有“谁也扫不动”的定论。

真的“扫不动”吗?今年4月,浙东某海域,某部正在进行对空射击训练。突然,8181艇收到母舰818舰传来的指令:“前方某海区发现新型自航式水雷,现命令你艇前往排除!”

“各战位立即进入战斗位置!”8181艇艇长夏金松果断下达命令。

“扫雷部署”“启用次声场进行扫描”……随着口令的下达,水雷很快被牢牢地锁定,不仅被成功引爆,而且刷新了我海军短距离扫爆水雷的纪录。

走向深蓝论文篇四

人们常说的银行,其实包括主营借贷的商业银行和主营投资的投资银行。而在英国青年创业家西蒙·迪克森心目中,关于“未来银行”的概念指的就是“众融”(crowdfunding)。

那么,他心目中的众融又是什么?在公开演讲中,迪克森认为“众融就是放大善行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金融”。在他的新书《没有银行的世界》的第一章中,他就将标题准确地定为《自由的经济学》,因为他认为经济走向自由,是使众融发挥作用、让社会化金融真正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前提。

于是,我们不禁要发问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还在追求经济自由?

现行金融体系的债务陷阱悖论

在现行金融体系中,财富的增加都是与借贷相对应的。这往往需要更多的资金注入整个金融体系,而这种资金注入在当前的金融体系中貌似没有节制。

“如果希望经济体中有更多的资金,我们就需要更多的债务。如果我们希望经济体的债务较少,那么我们拥有的资金就会更少。”这就是迪克森所说的债务陷阱悖论。因此,我们要么背负债务,要么陷入经济的衰退——没有第三种选择。

众融是一件大事

上述解决方案,是对现行金融体系的体制内思考。那么体制之外呢?全世界从年开始涌动的潮流是,诉诸社会化的金融方案(众融),以及由此带来的金融民主化。

在对金融系统进行全面改革之前,我们需要更多地以全体公众为支撑而非仅仅服务于机构投资人的金融工具及社会化工具。迪克森把这些发明(工具)称为七大颠覆性技术——万维网、货币、社交网络、众融、p2p贷款、小额贷款和智能手机。其中,对于改革最重要的工具是包括股权众融、p2p贷款在内的众融模式。

众融,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是指创业企业通过互联网所进行的大众融资。其三大特征分别是大众投资、源于众包和单笔小额。创业企业所希望的众融,可以是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甚至是产品实物回馈、捐赠扶持等多种形式。这样一件貌似无关紧要地针对小额资金的“小事情”,正在全世界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众融带来的巨变

西蒙·迪克森在这本专著中宣告了传统金融业的终结。迪克森还创建了一个叫“未来银行”的同名众融网站。

迪克森的自信,一方面源自他背后的投资人,大名鼎鼎的英国首富——维珍(virgin)集团老板理查德·布兰森。布兰森成功地跨界在一个又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业中成为大赢家,是商业领域中极少数几家规模巨大的多元化经营的成功范例。布兰森的投资,让众融这个充满创新风险的领域得到了最成功的“传统”商业大佬的背书。

共享经济的到来

西蒙·迪克森认为,两个时代人群正在碰撞——那些总是采取支付方式获取一切的x时代(约1965~1975年出生)和那些总是免费获取一切的y时代(约1976~年出生)人群的碰撞。对于x时代人群而言,最高额度支付一切被视为是一种身份象征;而对于y时代人群而言,吹嘘自己如何打败系统,免费得到东西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免费也成为金融体系改革和众融业务大发展的驱动力——大约从开始,投身众融领域的企业数以万计。一个新兴的领域往往需要更多的同行(协作者而非竞争者),参与到市场教育、用户教育和监管规范当中去,共同推动市场的迅速成熟和健康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同行不仅仅是对手”。

不同企业对“未来的银行”可能有着自己不同的愿景和解决方案。例如,年9月,我们组织腾讯智库的专家们到美国走访了十多家最具代表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和技术创新企业,其中包括美国最大的p2p贷款网站lendingclub及美国第一家手机银行movenbank(movenbank的创始人是畅销书《bank3.0》的作者——brettking)。

brettking在年被美国《银行家》杂志评选为“十大金融创新人物”。他在《bank3.0》一书中写道“:传统的银行业,其最常见的盈利模式来自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对消费者的惩罚性措施,比如所谓的‘贷款逾期滞纳金’。”他希望通过使用互联网和大数据,让消费者更加“聪明”,可以拥有正向双赢的盈利模式,而非银行对消费者的“惩罚”。

brettking强调:“未来的银行就在你的手机里,而且由于你的贷款来自于个人而非某个金融机构,因此,未来银行的利率定价权也就不在商业银行那里,而就在每个人的手机中。”

源于众包的众融,天然携带“协作”和“共享”基因,可能是继物联网、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之后最耀眼的一个全球性现象。众融,将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的金融体系,进而永远地改变我们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

走向深蓝论文篇五

走向另一个自己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词莫过于改变,人在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完善自己。从软弱到坚强,从不负责任到勇于承担,每一个人应走向另一个自己,用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去完成一个美丽的转身。

生命的意义在于改变,因为人只有在不断的变化中才能得到提升。想必人人都是熟知王昭君为国请命远嫁塞外的故事,就像杜甫在《咏怀古迹》中曾说道的“千载琵琶做胡语,分明怨恨曲终论”,大多数人都在为这样一位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的美丽女子的悲惨命运。但我却对她尤为敬佩。她本是一位普通的软弱女子,远嫁到塞外之后,那种艰苦而又孤独的生活反而激发了她内心封存已久的一股强大的力量,让她认识到语气天天一泪洗面等死,还不如快快乐乐的享受生活,她这才鼓起勇气勇敢的走向另一个自己,生活也有了转变。有的时候,人的潜能是因为环境而被激发,但更的时候,这种潜能是源于自己的勇气和想要改变的心。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位沉睡的将军,他需要你来唤醒,所以,不要再等待,唤醒她,让她帮你走向。另一个自己。

走向深蓝论文篇六

走向生活走向开放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中学华清

语文阅读怎么考?这是考改中的热点也是难点问题。

1996年,宜昌市以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余蕾提出“三个淡化”为标志,拉开了考试改革的序幕。

“三个淡化”即:“淡化语法,淡化课文,淡化文体”。

“淡化语法”是针对教学中纠缠于繁复的语法概念而忽视语言的生动运用提出来的。考试中不考语法概念的辨析、不考静态的语法分析,而是在读写中渗透语法的真实运用。例如:2002年中考试题《优点零》第4题仿写句子,不谈句子的因果关系,而是考查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和真实表达。“淡化语法”的提出,将语文教学从机械繁复地肢解语言的训练中解放出来,引导我们关注生活、关注运用。余老师《语法啊,语法……》一文正是陈述了这一观点。

“淡化课文”更是一个大胆的思路,意在让考试与课文脱钩。它的提出则引起了我市语文界的强烈反响。有人认为,课文不考了,那还上什么课。也有人说淡化课文就是忽视教材。对此,余蕾老师撰写了《重提与〈课文脱钩〉》《谁说课文可以不教了》等文章阐述了考试不考课文的实质正是为了激活教学,为了有效地用好课文、用活课文、用足课文。“课文无非是例子”(叶圣陶),考试淡化课文就是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注重运用课文这个“例子”联系生活来“反三”,促使学生学好“例子”,运用“例子”。以2001年中考《说到音乐》第1题为例:文中加横线的“江南丝竹”中“丝竹”作“音乐”解,在你读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过两次,请任举一例。试想,如果学生在学习《陋室铭》《醉翁亭记》时对文中出现的“丝竹”一词的意思含混不清,即使是开卷,他又能到哪里去查找原文,又能怎样完成答题?考试“淡化课文”改变了“抱着课文打滚”的封闭的教学格局,使语文教学得以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也使课文得以发挥出最本质的作用。

“淡化文体”所倡导的是学生能自由地、无拘束地、尽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发挥写作优势,写出得意之作。而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已在2000年教育部就中考问题提出的改进意见中得以证实。

从“三个淡化”开始的宜昌市中考语文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最终形成了“突出能力、注重运用、联系生活、取材课外”16字命题方针。随后,又迈出了实质性的几步:2000年试题以减少标准化,增加主观性试题为基本特色,奏响开卷的序曲。2001年提出废止标准化试题,语文实行开卷考试!2002年继续实行开卷考试,突出开放性评价特色,大步走向新课程标准。

阅读考试的走向正是如此。

从近三年的中考试卷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阅读考试的几大特点:

1.取材课外,文质兼美。

多年来的“课内外衔接”实验极大地改变了宜昌市语文教学的格局。师生已形成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教学理念。热烈蓬勃的课外阅读是我市衔接实验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实验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课外阅读有效地开辟了语文学习的畅通渠道,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改革的良性发展,为四个‘四大限度’(即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的落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余蕾语)新课标提出初中“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如果加上小学应读的145万字,初中毕业生应有400万字以上的课外阅读总量。我市取材课外的命题思想正是以此为基础产生的,所以在中考的阅读考试中,我们可以大胆地与课文脱钩,以大纲和教材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训练项目为命题依据,取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向课外延伸。

首先,取材课外有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支持。余蕾老师撰写的《八小时以内学不好语文》《400万,你拥有吗?》《谈谈课外阅读》等文对课外阅读的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命题中对阅读质量的考查主要表现在:a.考查阅读习惯。书写习惯、积累习惯、归纳习惯等等都是最基本的。如2000年第1题考纠正常用语中的错别字,第8题给长篇名著做一张阅读卡片,2002年《三层结构》第1题做读书卡片等。b.考查阅读积累。没有积累,便没有质量。如2000年第9题的第4小题,2001年《萤火虫的“小灯”》第3题,2002年《熟读精思》第5题、《优点零》第5题等都是考查学生的积累量。c.考查阅读策略。2001年、2002年在阅读题目中出现的“速读、略读、精读、品读”的字眼,并非简单的标签,它所倡导的是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速读,重在抓住中心,贯通文意,2001年《萤火虫的“小灯”》第1题即为实例;略读,要求抓住要点,理清脉络,2002年,《三层结构》第1题填表便最能体现;精读,要求熟读精思、深入理解,2001年《说到音乐》第6题、2002年《优点零》第2题就作者的说法谈自己的观点正是代表;品读,要求反复揣摩、用心玩味,2001年《雨的随想》第1、2题,2002年《世间最美的坟墓》一题反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感情与意境。d.考查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的阅读积累、正确的阅读策略和扎实的基础训练的综合体现。重在整体感知,理解运用。对此,余老师的《阅读贵在整体感知》一文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在中考试题中,如2000年第11题《雪白》的第4小题,2002年《世间最美的坟墓》第3、5题等,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其次,阅读选文的标准是文质兼美。内容广泛,近三年的选文、选段可以说涉及了自然科学、思想政治、艺术文化、文学修养、现状反思、文化继承等等,丰富多彩;在形式上,注意典型性和代表性,涵盖了说明、议论、散文、寓言、科学小品等多种文体;在语言风格上,有的科学严谨,有的生动简明,有的含蓄隽永,有的富有哲理;在可读性上,生动灵活、耳熟能详。以2000年的中考试题为例,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材料俯拾即是:“圆你一个出国梦”“享誉神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鲜活的材料,既体现了“降低难度,不设审题障碍”的命题原则,更主要的是体现了走向生活的语文观。

我们的选文以美文、时文为主,意在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注重在内容上给学生以真善美的熏陶与滋养。以2002年中考试题为例,爱读书者可以在此获取更好的读书方法;爱科学者可以更全面认识科学知识体系的构成;爱思辩者还可以更深入反思教育现状;而在托尔斯泰墓前,每个人都将受到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意在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精华,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加学生人文底蕴。

2.读写结合,注重运用。

试题不追求知识复现式考查,不以单纯的字词名篇知识概念列项,堆砌名词术语,而是突出读写,考查迁移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

读写结合是我市阅读考查的又一鲜明特色。语文学习既重吸收,又重表达。而取材于生活的时文、美文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了“感”“悟”的空间,也激发了学生真实表达的热切愿望。所以,我市中考命题从1999年减少标准化试题,到2001年废止标准化试题,到2002年不提供“标准答案”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注重读写结合,注重能力运用的结果。客观题越来越少,主观性越来越强。使学生不再满足于记住老师给予的结论,而是用心揣摩,独立思考,如实陈述,表现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实际运用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标不是要追求语言知识的系统的完整,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仅如此,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只能是大量的语文实践。”余老师撰写的《基础知识怎能忽视》《基础知识重在运用》等文中对着重考查学生的读写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也作了明确的表述,并在中考命题中得以具体体现。

比如,近三年中考试题中都有仿写题。(2000年第7题、第9题的第4小题,2001年《河水与大堤》第1题、《雨的随想》第5题,2002年《优点零》第4题、《世间最美的坟幕》第3题等)这类题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它以读懂原文为基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情感态度来完成,要求读得深入;写好一个句子,必然涉及句法、句式、修辞、连贯等问题,但若只记住这些概念、规律是远远不够的,会用是关键,要求写得贴切。读写结合,极富创造。

再如,近三年中考试题中都有概述题。(2000年第8题,2001年《河水与大堤》第3、4题,2001年《说到音乐》第4题,2002年《世间最美的坟墓》第3题等)这类题型是以阅读理解为核心。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具体情感,获得独特感受,然后调动语言积累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准确、精当地表达出来。读与写融会贯通,全面展现语文素养。

此外,近三年中考试题中还有语言揣摩题。(2000年第9题的第1小题,第10题的第2小题,第11题的第1、2小题;2001年《河水与大堤》第2题、《雨的随想》第5题,2002年《优点零》第3题等)这类题型重在考查语感。语言的运用,词语也好,句子也好,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文章的上下文,结合自己对词语或语句的深入理解,准确、得体、连贯地运用,必然是熟读精思的结果,是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

2002年《世间最美的坟墓》第6题完成“阅读提示”应该是最典型的读写结合、注重运用的题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命题者在每则阅读材料之前都添加了“阅读提示”,特别又在此段阅读中明确鼓励学生借助注释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来完成。这种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必须在阅读感知内容、参阅提示、研读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造才能写出精彩的“阅读提示”来。

3.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开放评价。

新课标大力提倡的学生“独立阅读,自由阅读”的品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一思想在我市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得以充分体现。我们将“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考查,部分试题力求做到开放,以便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充分表现”写进了《中考说明》。

首先,还学生独立思维的权利。学生是拥有独立人格与思想的精神个体,如果考试变成了对他们的约束与禁锢,考试就只能是命题者操纵的游戏。所以我市的中考在命题上十分注重提倡学生的独立思维,致力于挖掘学生的个性思维和主观感受。比如,2000年第10题的第4小题的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自我;还有2001年《说到音乐》第5题简评歌词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而《说到音乐》第6题、2002年《优点零》第2题,针对文中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认同也罢,反对也罢,个人的生活体验、真实的主观感受,都将给他们以心灵的触动,激发出各具个性的表达。

其次,给学生创设自由想像的空间。想像是创新的基础,阅读离不开想像,只能驱遣着想像来读,才能真正品味出语言之美,思想之美。我市中考命题对学生想像力的关注力度很大。2001年《萤火虫的“小灯”》第2题的设想、2002年《三层结构》第4题的创造性比喻、《雨的随想》第5题和《世间最美的坟墓》第2题的想像描写,都是在集中考查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合理想像。好的想像并不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以《世间最美坟墓》的第5题为例,其想像的基础来源于文中夏天、冬天的描述内容引发的情感体验,而学生对春天、秋天的实际认识以及对墓地氛围的体察则成为想像的合理要素。

另外,还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评价环境。我市于2001年开始实行开卷考试,在探索开放式评价体系的改革之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开卷只是一种形式,但它所倡导的是一种开放的观念。它所要突破的是封闭的教学格局和封闭的评价方式。这种思想反映在试卷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答案惟一”的题目大大减少,(2001年2002年都只有11分,占全卷总分的9.2%)而“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明显增多。最典型的要数2002年,试卷开宗明义,在《给考生的话》中,明明白白告诉学生:“许多题没有设计‘标准答案’,你不必有顾虑。……答案就在你的笔下”;在《评分说明》中,同样写给阅卷老师一段话,希望老师们“不要以自己的思维习惯和个人好恶评价学生,要饱含爱生之情,细心琢磨学生的答题思路,认真揣摩学生的答题结论,善于发现学生答题思维过程中的亮点”,力求为学生的个性思维提供宽容、认同的氛围。对此余老师撰写了《为不给“正确答案”叫好》《语文不是1+1》等文加以阐述。

4.古为今用,重视积累。

古典文化的熏陶,文学常识的积累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不可或缺的方面。在实施开卷考试的今天,文言文怎么考?识记怎么考?都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对此余老师撰写了《文言文的读和考》等文进行了解说:“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学和文化的载体,不少文言词汇和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浩如烟海的文言诗文,我们还读得太少太少……一句话,要增强文言文的积累和修养。”“把文言文教学定格在考试上,尤其是定格在古汉语知识的考查上,恐怕难入佳境。”

因此,在中考试题中,文言文的考查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分散在各阅读篇目中,重在考查学习文言文古为今用的能力(如2001年《说到音乐》第3题根据阅读理解,解释“使贪夫廉,懦夫立”一句,还有《雨的随想》第3题解释带文言色彩的“独”字的意思,并列举两个同例、第4题读文联想诗句等题);一是集中选读浅显的文言篇章,重在考查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的能力(如2002年《熟读精思》一文的阅读理解);一是在阅读联想中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能力(每年均有)。

多年来,我市的语文教学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探索改革的成功之路,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2001年教育部门颁布了《语文课程标准》,准确地说新课标的思想并没有让宜昌人有“恍然大悟”的感受,而是更坚定了改革的信心。因为我们明白了:我们多年来的改革之路是正确的,我们就是这么做的!

对我市的教改和考改,刘国正先生作了高度评价:“搞这项衔接实验,要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考试改革,否则就会……绊手绊脚。宜昌的同志看准了这一点,大胆地改革考试……由于指挥棒指得对头,考试促进了实验,他们的经验值得推广。”2001年6月14日,《中国青年报》以《语文的正途》为题对我市实行中考开卷考试进行了相关报道。

当然,我们更知道,改革之路并不平坦,考试改革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但我们将会坚决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将我市语文的课改、教改和考改继续推向深入。

走向深蓝论文篇七

“走向深蓝”是一个十分优美的词语。当我们提到它时,便不难联想到它所代表的东西——如深海、浩瀚、壮丽等等。走向深蓝的过程也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历练,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坚定、丰盈和充满生命力,本篇文章将分享我所走向深蓝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探讨走向深蓝的含义

走向深蓝,不仅是对自己负起责任,独自面对人生态度和困难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另外一种精神内涵的表达,意味着已为自己而活,不再被外界压力和应对所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陶冶情操、磨砺能力、提升自我,对于我们来说极为重要。

第三段:走向深蓝所需的要素

实现走向深蓝,需要一些重要的要素。首先是坚定的信念,它能让我们在面对雨雪风霜的时候咬紧牙关、迎难而上。还需要勇气和毅力,勇气让我们敢于尝试和面对困境,毅力让我们乐观向前和饱满地投身于工作中,不停地追求梦想和目标,就是这些要素将我们引向走向深蓝的状态。

第四段:自我成长品质的提升

走向深蓝的过程中,我们的自我成长品质得到了提升。我们不断地开拓自我认知,增强自信,拥有更加深厚的内在力量和可持续的竞争力,也对自己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对外界也有更加深入的认知,这些都是走向深蓝的重要表现。

第五段:总结

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走向深蓝,去跨越重重障碍,享受生命和人生的真谛。走向深蓝不仅需要勇气和毅力,而且需要一份坚定的信念,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走向深蓝的基石。走向深蓝,不仅是我们的人生底色,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极致状态,让我们在走向深蓝的路途中,不断发现内心的美好,体现自己的价值,探索人生最真实的意义。

走向深蓝论文篇八

计量经济学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一种学派,也同时是现代很多学科的基础工具。无论是在经济领域、管理领域还是国际化金融领域,都逐渐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应用作用,同时,计量经济学家也非常受各方面专家的尊敬。因此,对计量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与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论就以此为初衷,对计量经济学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几点思考,对其未来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把握,旨在对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1].

1计量经济学学科内涵以及发展历史

1.1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内涵

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内涵是一门专业研究经济相关领域的经济学特征、经济数量模型和经济关系变动的经济学科,具有很重要的经济内涵和现实意义。计量经济学学科可以说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也是一种学派,也同时是很多其他各类学科的基础工具和分支内容。它能够通过将经济理论数量具体化等方式,通过经济数学模型和方法的不断钻研,更深刻地把握现代经济和客观规律,更好地根据规律来研究很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为社会宏观、微观经济问题都可以提供经济方面的智力支持。

1.2计量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史

相较于国际上的大国,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开发与应用比较晚。近30年我国才比较广泛应用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制度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过渡的阶段。我国的统计制度也在这段时间经历了从物质平衡表体系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过渡转变。在20世界90年代初期,恩格尔的arch模型作为“现代经济学前沿”被推广到我国,结合我国对经济的重视,对我国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未来趋势走向有很大的影响,也对其学科的不断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最近几年来,计量经济学在我国逐渐普及以及被重视,关于其的应用以及学科研究文献已经比较广泛和常见。例如,经济时间序列、波普理论、var模型、cc模型、lse模型等计量经济学模型也成为了我国经济研究领域最为广泛的计量经济学建模方法。同时,也有学者开始使用国际先进的dsge模型,并在我国很多应用研究领域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

走向深蓝论文篇九

世界经济最重要的改变,其标志是17蒸汽机的发明。正是蒸汽机的发明,使机器代替了人工,很多人力工作被解放出来,由此开启了工业化时代。

由于蒸汽机的出现,1830年在英国的曼彻斯特诞生了第一台火车。而火车的出现,使得运输或者人群、物品的转移得以实现。基于运输的大量需求,不断地需要钢铁、金属来满足制造火车和铁轨,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前发展。

机床作为工具在这一阶段时期出现,因为钢铁需要机床加工。在1890-1930年康德拉捷夫经济周期里,1880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使得世界能源的利用发生重大改变——原来是用蜡烛,现在是用电灯,而对能源的使用,迅速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后来的1930年,福特开创了汽车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使得大批量的汽车实现规模化生产,进一步加速了工业文明的进程。

直到1970年,出现了信息技术,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的乔布斯,他们推动了新一代的工业发展。

可以看到,从过去到现在乃至未来,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础需求。换言之,创新无不是服务于我们的生活需求。那么关键是,如何去满足这些需求。

未来由工业经济4.0主导

从机床行业来看,机床是用来生产各种基础需求产品的母机,只要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就有需求的存在。有需求的存在,也就离不开机床。

正是很多基础需求,推动了经济的大发展。比如美国经济在机床行业逐渐发展起来后,得到了一个很大推动,推动因素有爱迪生对于能源的发明,福特对于汽车流水线的创造。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机床行业也得到了迅猛地发展。

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经济带入了数字化阶段,或者是我们即将面对的工业4.0阶段。

工业4.0,简单来讲就是人们可以及时地接收到讯息,并把这种讯息转变为需求,进而满足用户的需求。下一步是智能化的融入,两台机器通过传感器,可以自动进行交流。在未来真正的工业4.0环境下,以制造厂商为例,工厂内部的整个制造流程都可以通过其内部信息的传输,自动地进行调整。

未来至少50年内,制造业都处于以工业4.0为主导的生产环境。

现在,移动终端设备、智能终端设备正改变着我们生活的节奏或者生活方式。相比5年、前,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智能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空前的变化。智能手机或者智能终端平台也使得很多创新的想法得以实现。为什么今天我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呢?正是因为智能手机满足了我们的生活需求,操作很简单,同时也让满足需求的过程变得更快捷。

iphone在全球市场得到广泛应用,正是因为乔布斯认识到了人们的需求,并极力地使得他的产品面向用户,更快地满足了用户需求。不是所有人都能操作机床,但是智能手机是人人可以操作的。

从工业发展来看,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下一个创新或者能够给人们生活带来重大影响的产品是什么呢?可以肯定,时间不会让大家等太久。经济学有一个定律,每18个月对于前一个生产过程都会进行一次优化,实现性价比的提升。

我们即将迎来第六个经济周期。这个经济周期将由工业4.0主导。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将会在这个周期内得到大力发展,大量的基础需求应该也会得到大幅地满足。

“按需经济”催生新商业模式

未来的经济是服务型经济。

对于企业来说,用户不再会按照你的生产来进行消费,而你需要按照用户的需求来生产。因此,企业应该做的'是,每年年初做一个生产计划,不断地去跟踪、考察你的生产计划、销售计划是否得到实现。未来是市场告诉你生产何种产品、生产多少,以及何时投放到市场。

按照用户需求来生产,因此需要非常灵活、非常及时地反映信息,这也正是信息技术和云端技术给我们带来巨大改变的原因。

现在,英语中出现了一个与服务型经济匹配的新词,叫“on-demandeconomy”——“按需经济”。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我们想知道天气情况,就是每天跟踪天气预报信息,而现在是“即需即查”,也可以按照你的需求进行“定制消费”。

为此,企业需要理解用户需求,现在需要什么,未来需要什么。这种理解不止了解一款产品,而要深刻理解用户需求背后的原因。乔布斯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其实每部智能手机都是一台电脑,可以融汇各种信息或者各种信息的来源,乔布斯实现了人类对这种信息来源获取的需求。之前大家还没有意识到这种智能终端的重要性,但自从他重新定义了手机后,我们才知道,其实人们在生活中一直对这种需求有一种渴望。

所以,对于需求或者市场的再定义,进行一次颠覆性的创新是需要企业做到的。

企业需要创造需求,按照用户的行为方式去定义他新的需求,这是一个挑战。定义好需求之后,你还要针对你的服务去提供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

我们面向市场的不仅仅要满足经济需求,更要满足未来工业4.0的需求。

沈阳机床开创的i5平台,使得人机交互得以实现,尤其是让用户或者机床生产商,可以时时在各地对机床的运行状态进行远程监控,让操作信息或者加工信息能够及时地反馈。从而让合作伙伴即时获得服务,还能够分享其中的收益,这也是制造业面向工业4.0的一种解决方案。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未来用户将不仅仅局限于对机床的需求,他们还会在各个环节提出需求,比如资金对整个生产系统的要求,也需要提供相应服务。然而,要为用户提供这种服务,远远不是沈阳机床自己能够做到的,同时还需要其他领域的伙伴共同完成。

那么,在工业4.0环境下,机床企业要从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过去赖以生存的机床产品,就不再是业务,而是企业面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支撑点。

走向深蓝论文篇十

向前看走向成功

海上的帆船不在乎身后的波涛汹涌,而是努力乘风破浪,所以他到达拉彼岸;夜空的星星不在乎背后的无限黑暗,而是努力的发光发亮,所以才有了璀璨星空。有很多事是,我们无法改变,能做的就是向前看,向前看,走向成功。

向前看,成就璀璨人生。

无臂钢琴师刘伟用他不屈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铸就拉他璀璨的一生。童年时的一场意外使他失去啦双臂,但他并没有因此陷入失去双臂的阴影中,在怎莫悲痛他的双臂也回不来啦,人生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他用自己的双脚刻苦勤勉的,比别人辛苦十倍的练习钢琴,就是这样,刘伟勇敢的向前看更加坚定的走他的人生,向前看,成就璀璨人生。

向前看,书写奇迹人生。

向前看,造就幸福社会。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他钻与学术的坚韧为人民服务的无私,造就啦社会的幸福。当时中国的农业技术落后,粮食产量很低,人民总是很难解决温饱的问题。但是袁隆平并没有因此陷入绝望之中,因为再怎么绝望中国的富强也不会到来。相反的,他加倍努力的科研,潜心研究。就是这样,袁隆平坚定的向前看,不在乎面对的困难有多大,也不在乎身上的压力有多大,只是义无返顾的向前,造福社会。向前看造就幸福社会。

人生总是要向前看,盲目的悲伤于昨天,也许今天的灿烂你会永远错过,亦如泰戈尔所说的,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失去了群星。

向前看,总有一种成功向你招手,向前看,走向成功。

走向深蓝论文篇十一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妈妈给我讲给我一个故事:

有一个读书人十分爱学习,也懂得怎样学习,他总是将自己已学的知识横流倒背,并且理解。他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便在墙上画一横,日积月累,他知道的越来越多。墙上的小横线已日益增加,有一天,他屋里的墙上全画满了小横线,他也在那一天成了一位官人。

结末的教训是:我们要注重积累知识。

于是在那小小的心灵中刹那间萌发出一个欲望:我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长大成就一番事业。

后来我长大了,虽然我的生活,我的朋友,我的老师一直在变,但惟独不变的的是那在我心中的欲望。成长中,欲望变成决心,决心变为奋斗目标,奋斗目标变成理想!

从小学一年级我就开始积累好词佳句并且每天写

日记

,从而使我至今不为

作文

犯愁,那厚厚的三大本中的笔迹至今清晰可见。

小学二年级我爱上了舞蹈,那时我发疯似的看跳舞,将一个个的高难度动作牢记在心中,以至今天那汗流浃背,摔破了皮的情景依然时常浮现在眼前。

小学三年级时,妈妈教我学奥数,那对我来说难于登天的题目,我先把它们都抄在了作业本上让妈妈给我讲,我自己再做一遍。如果未做出来又讲,又做……就在这一次次“讲做”“做讲”中我的数学成绩直线上升。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当我把一道难倒全班的题目做出来时,老师那惊奇的神情,当我获国家奥数三等奖时,心中的喜悦之情。

走向深蓝论文篇十二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大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在这样的背景下,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踏上登山的旅程,寻找与大自然的接触,感受自然的力量与美好。而这也是我这次“走向深蓝”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前行中的迷茫

踏上登山的旅程之前,我感到兴奋,但也充满迷茫。高山气候条件艰苦,加上我自身的身体条件并不算极好,这次之旅究竟能不能顺利完成,心中充满了疑虑。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承受在高山之巅的寒冷和缺氧,不知道自己是否具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力迎接第二天的征程。

第二段:与大自然的接触

在行走中,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城市里面的一个逛街游玩的人,而是在自然中与大自然接触。这些山川、绿地和酷似水烟花的雾气,都呈现出自然的美好。每一步的挑战,都能让人充分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前行时所带来的喜悦。

第三段:自信和毅力

在日常生活中,单纯的体能并未被重视。但是,登山塑造了我的意志和毅力。本着“永不放弃”的态度,我去面对了所有的困难。我克服了每一次的身体不适和每一步的计划改变,一路前行感到了自己的自信和毅力,也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毅力。

第四段:思考与不断完善自己

在旅途中,我不断思考自己,思考现状和未来。我意识到自己的自我成长,也懂得了自己的不足,寻找前进的方向也是很重要的一步。为了完成登山的计划,我需要一步一步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体能和精神面貌,并为自己设定目标,不断追求实现目标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

第五段:学会珍惜

在登山到顶峰的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兴奋和激动,我也意识到了很多。与大自然接触已经教会了我如何珍惜生命,珍惜每一次机会和体验,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并进一步探索未来的可能性并珍惜一切可以呈现的不同自然景色。

总之,在“走向深蓝”这一经历中,我更加了解了自己,创造了更多喜悦的回忆。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建立自信和毅力,如何思考和完善自己,并珍惜这样的远足所带来的收获,这些都是我人生的财富,也是人生经历不可取代的经验。

走向深蓝论文篇十三

春天,我穿行于荒凉的无人地带,怀揣梦想与希冀,撒下向日葵与郁金香的种子,心中默念:“你们要努力生长,相信自己,相信未来!”行走时会遭遇狂风、暴雨,我没有停止,也无处停留。雨水浇灌着我的种子,狂风撕扯着我的向日葵。但,我奔跑着前进。

夏天,我走过平直的柏油路。路边一切是那样新奇!彩色的霓虹灯、流光的街市,还有那从未见过的高新产品。我曾想过离开面前这条大路奔向诱惑着我的喧嚣;我曾想过放弃梦想,与人们共同狂欢。但,我不屑地扭过头,冲向那美好的前方。

一股暖流忽地涌上心头,我的信心倍增。在先哲走来的那条路上,我,一个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的行人,就这样,寻求未来。

秋天瞬间从时间的沙漏里流出。冬天来临时,我看到,天色突然暗了。

我再没有不知所措,再没有恐惧到浑身战栗,因为先前的经历告诉我:人要学会坚强。现如今,面前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这里是我曾经向往的地方。因为一串串驼铃声在大漠上演奏,行走于大漠的人们唱着古老的歌谣,布袋上镶着他们自己的图腾。大漠总是那样神秘与沧桑。我寻找着骆驼与人群,却没有发现他们。也许,他们已走远了吧。

我一路高歌,向着前方行走。

不管是谁种下的,我已经领悟到行走的意义所在。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苦旅。

走向深蓝论文篇十四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高职农林教育面临危机的深入分析,系统阐释了“两个下降”是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状态变动而实行自我调整的必然趋势。同时,随着我国农林产业的新发展,对高技能农林人才的巨大需求也促使高职农林教育呈现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论文关键词]高职农林教育危机调整前途

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来,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高职农林院校也同样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但是,认真审视一下高职农林院校的专业目录和各专业的招生数量就不难发现,农林专业数量占全部专业的比重在下降,农林专业在校生规模占全部在校生规模的比重也在下降。如何看待这两个下降,笔者认为:这是高职农林教育面临着危机的一种表现,这种危机是前所未有的;但同时也是高职农林教育发展自我调整的一种必然趋势。同时,随着我国农林产业的新发展,对高技能农林人才的需求潜力巨大,高职农林教育的前途是光明的。

一、高职农林教育面临的危机

危机之一是传统观念当中对农林行业的歧视。从历史上看,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农林行业就由农耕时期的主流行业逐步转变为弱势行业,至今这种状态在不发达国家依旧没有改变,所涉及的农林教育也就有了相同的命运。具体表现为城里的学生不愿“进农门”,农村的学生希望“跳农门”。

危机之二是农林行业内部对本行业认同度的偏低。在农林行业执业的大多数人员都或多或少存在一种无奈的、低人一等的心理。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农林行业的长期歧视使然;另一方面在于农林行业在各行业的实际地位也确实处于弱势地位这个客观事实。

危机之三是传统农林业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对普通技能型劳动力的吸纳力不断减弱,对高等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对下降,从而导致对接受高等农林教育的人才需求量具有相对下降的趋势。

危机之四是从事高职农林教育的院校内部,由于处于弱势地位,相应采取了更名或通过加速设置、发展非农专业等措施,从而形成了“去农化”之风,进一步弱化了农林高职教育。

危机之五是民间资本基本上不“光顾”农林高职教育。在目前的民办高等教育行列中,还很少发现有民办的农林职业院校,只是在个别学校能够发现少量的如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类等涉农的新兴专业,即使在中专类学校也很难发现农业中专或涉农专业。

二、高职农林教育发展实行自我调整的必然性

高职农林教育占全部高等职业教育比重的下降,是为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状态变动而实行自我调整的必然趋势。

(一)计划经济使高等农林教育没有生存危机

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确保了农林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计划经济时期的高等农林教育,正是我国农林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农林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强劲。由于在农林院校求学的学生都属于国家干部,城市的考生毕业后,极少有人去乡镇以下和基层林场等农林地区第一线;农林地区的考生考入农林院校,大多也是跳出了农林之门或位居农林行业的高管部门。尽管随着工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经济的比重开始发生变化,但是,直到1978年以前,变化的速度仍比较缓慢。同时,由于工农商各业均处于快速恢复和发展时期,对高等农林教育的需求同样强劲,加之收入分配制度划一,无论在哪个行业工作,其报酬都是均等的。因此,这个时期的高等农林教育是不存在目前这种危机感的。

(二)精英教育使高等农林教育仍旧缺少危机意识

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各行业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尽管农林业也在发展,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可避免地越来越低,对农林高等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走向基层,乡镇层面也逐渐地就可以看到了具备高等农林教育学历的专门人才。但是,这些专门人才拥有国家干部的身份,拿的是“铁饭碗”。这个时期的高等农林教育依旧是精英教育,人才奇缺的状态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也就不存在发展的危机。

促使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高教扩招政策,既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等人才需要的明智之举,也是适应人人都渴望享受高等教育所采取的深得民心之举。农林高职教育也同样搭上了这一班快车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国家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林院校的毕业生不再以当国家干部为主,而要进入农林经济的主战场,去相对艰苦的第一线,特别是要去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或者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这是对当代大学生人生的一个严峻挑战,是心理上的一个沉重压力。对城镇考生来说,很难想象去服务农林业,即使孩子有意愿,其父母、亲友也会加以劝阻;对农村考生来说,上大学不能“跳农门”,也是不可想象的事。同时,非农林行业,尤其是新兴行业的跳跃式发展对高等人才的强劲需求与待遇节节上升,相比而言,农林行业中,在城市中的农林岗位已基本趋于饱和,广大农村地区虽有较大需求却缺乏吸引力,结果导致农林职业院校的招生难,办学受挫。

如何理性思考扩招后的农林院校办学难、涉农专业招生难问题?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改革大潮中和社会经济发展总趋势中不可避免的阵痛,更是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状态变动所不可避免的大趋势。对于高职农林院校而言,有的院校转向了,有的学校则通过内部专业结构的调整,加大非农专业的设置与投入,以此反哺涉农专业,坚守高职农林教育这一阵地,这些情况都是适应这种客观变化趋势的自我调整,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职农林教育产生客观影响的结果。随着国家“十二五”开启所带来的新形势、新政策、新机遇及对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高职农林教育将有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三、高职农林教育的发展

(一)农林产业与人类共存使高职农林教育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传统农林行业升级换代的速度和质量均在提升。人们由原来饮食的.温饱型正在向健康长寿型、愉悦文化型等方向转化,餐饮品的市场价值也在不断攀升;林业则由原来的以采伐与木材的粗加工及建筑用材为主,转化为以营林、尤其是经济林和珍稀林木为主,以林木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林下植物的开发与利用、生态林业、都市生态林木的开发等为主。在人类日益认识到林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变迁之间关系的关键意义后,林业在产业的升级换代中必将会持续地焕发出不竭的生命力,尤其是正在进行的涉及25亿亩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会使林业的生产力得到新的释放空间。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农林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将会持续地给高职农林教育注入发展的新动力,不断地对其提出新的需求,从而为毕业生持续地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三)新的就业领域已经和正在向高职农林大学生敞开胸怀

以生物技术为前导的各类新兴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农林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成为农林业发展的新福音。以食品加工业为例,目前我国的食品加工产业所创造的经济总量已居全国前列,可谓够大,但是不论在技术含量还是单体企业规模发展上,其技术含量过低,又多为中小企业,甚至于类似传统手工作坊式的生产也有相当比重,包括我们每日餐桌上的食品,依旧沿袭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比不上人们饲养的动物,吃的讲求营养配方饲料的技术含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传统农林业发展的基础上,陆续会产生出新型的种植养殖业、食品加工业和林木产业。如已经明确的营养师职业的确立,就为高等农林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再如黑龙江绿色食品及其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崛起、牡丹江的木材精深加工业的兴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建立又标志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生产和食品质量的严格管理。如此等等的新型产业,必定会导致农林产业在升级换代的基础上,新的就业领域的产生和发展,新就业岗位的提供与扩大,一定会为高职农林院校的毕业生,不断地提供着新的就业空间,并使他们大有用武之地。

(四)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使各类新型农林合作组织适时应运而生

建立在农村土地承包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之上的新型土地流转制度,标志着以土地经营权为无形资产,以资本为纽带的股份合作经营组织,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农村经济的基本经济组合形式,是重新组织起来的新型农村经济,也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新的调整及其对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资本的运营、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日常经营与管理、与社会经济的接轨方式,等等,这些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结合、运行的状态,在已经或即将建立的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当中,或迟或早都必然会生长在其中并要保证其健康成长。要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逐步建立起这样的现代企业制度,固然需要多种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人才,这就为高职农林教育提出了非常紧迫的人才需求。同样,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已明确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可以租赁、抵押、转让、入股、合作经营等,这就从政策层面上明确地确立了林地经营权的流转制度,相应的林业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也将应运而生,也将对高职农林人才提出新的需求。

(五)农林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是高职农林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目前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受挫,例如的1~4月份,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双双下跌,但是进口降幅远大于出口降幅,农产品贸易逆差大幅下降,尤其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优势农产品出口逆市而上。这表明众多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在落实食品安全法规,加强食品安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正在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农产品的生产、食品加工企业的提档升级、高附加值产品的面市,正急需大批技能人才,这就为高职农林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近,大兴安岭依托地产蓝莓资源,开发的系列饮品、果酒,售价不菲却供不应求,不仅国内市场需求强劲,同时也体现了可观的国际市场价值,类似这样产业的大发展,将急需大批高技能人才的支持。

可见,农林第一线对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然会伴随着农林行业的长青性和农林产业的诸多新发展,而产生持续性的需求。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林产业及其高等农林教育的负面影响只是暂时的,它将为我们的新发展提供一次难得的机遇,尤其是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类型教育,所提供的专科、本科毕业生乃至于硕士、博士毕业生,会持续地满足农林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走向深蓝论文篇十五

一、前言

近十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迅猛,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被开发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本世纪初,多媒体技术开始被引入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ppt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课本”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更多的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手段开展教学。通过使用课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更为直观的展现给学生;通过使用多媒体播放器(mediaplayer,realplayer,暴风影音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直接播放音频视频文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帮助教师实现了在教室内直接点击链接上网,为学生展示和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近年来,无线wifi逐渐覆盖校园,moocs,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被广泛的应用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弹幕”等新型交流方式也开始被引入,教学过程中师生实时交流得以实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获取知识,随时随地学习英语(learnanytime,learnanywhere)。然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也导致了教学中一些“诟病”的出现,例如: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离开课件不会讲课或上课就是带领学生浏览课件;学生课上忙于浏览课件,不做笔记,被动学习等现象。最令人担忧的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材的角色变得十分尴尬。尽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学英语类教材不断更新,教材种类不断增多,教材内容极大丰富,但是对于教师而言,教材似乎已成为“鸡肋”,很多教师抱怨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太多、教材框架设计不合理,“越来越不知该讲什么内容了”。学生觉得外语教材“花架子”太多,没有内容,他们从中学不到什么有用的知识,教材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这种现状不得不令人担忧。外语类教材如何能在现代教育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得以生存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从大学英语教师的角度探究如何将教材使用和新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相结合,更好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师授课水平。

二、大学英语教材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英语课教学指南》(修订稿,,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为了配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各大出版社纷纷邀请外语教学专家和名师编写新教材,出版社之间的教材大战愈演愈烈,教材门类不断增多,从最初的一本英语教材发展到现在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拓展教程、阅读教程、听力教程、视听说教程、写作教程以及各种配有网络学习卡的大学英语教材)。面对如此种类繁多的教材,教师和学生都一时无法适应,不知如何有效使用,进而出现了有的教材过度使用却效果不好,有的教材学生购买后从未使用过甚至全套退回教材科的现象。以内蒙古财经大学大学英语教材使用情况为例,本学年我们为大一新生订购了英语综合教程,视听说教程和快速阅读三类教材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按照最新修订的《内蒙古财经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简称《2015教学方案》),大学英语课程应在三个学期完成,每学期4学分,共计12学分。学分较《教学方案》减少了4个学分,68学时。那么如何在学分压缩、学时减少的现状下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有效将实体纸质教材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相结合是广大外语教师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三、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环境下教师教材使用策略探究

《指南》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就其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除了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专业信息之外,还要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也体现在专门用途英语上,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专业或未来工作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学术交流的相关能力。”

(一)慎重选择单元教学主题

如上所述,当今时代网络技术高度发展,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源。课本上所出现的素材以及相关主题内容都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海量的相关信息。twitter、微信(wechat)、qq等网络实时交流工具的使用加速了信息更新的速度,信息传播瞬息万变,很可能今天的话题就会淹没在明天的信息海洋中,因此,每本教材前言中所提到的所谓“选题新颖“、“具有很强的实时性、时代性”的说法是不妥当的,这样的选题定位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现实,或无深度可循,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材采用主题模式开展单元教学的思路无疑是正确的,但主题选择需慎重对待。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引入一些经久不衰的主题(爱情、亲情、战争、和平等),再配之以经典的文学作品(节选、改写过的英美文学作品)或是一些能引人深思的美文、诗歌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语言之美,引导他们去探究主题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久而久之他们会主动阅读一些好的文学作品,逐渐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二)合理设计每个单元内容框架

通过对大学英语类教材内容框架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尽管叫法不一,目前所有大学英语教材都将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课文导入(lead—in);文章阅读(readandexplore),这部分由两篇课文组成(textaandtextb,课文a为该单元的'主课文,课文b为辅读课文,往往不被列入课堂教学时间内);每篇课文后配有相应的词汇练习和阅读理解问题;最后一部分是写作练习(writingpractice)。教师在安排教学时间时,往往设定2周完成1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如何在2周内完成如此多的教学内容的确是一个令教师们很头痛的问题。因此,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每个单元的教学往往是流于形式,教师匆匆赶课,教学重点不明确,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知之甚少,往往是学后一单元时就已经把前面学得知识忘在了脑后。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建议教材编写者在设计每个单元内容框架时,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既提供课文又设计练习。而是要充分考虑到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在每个单元主题下,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章链接、内容简介或导读,并设计相应的启发性练习和活动,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自主的开展探究性学习。例如,教材编写者可以将部分教学内容、文化背景知识等制作成微课,网络公开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各类资源和辅助。课上教师可以借助于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学习内容,引发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进而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中的人文性要求。

(三)根据教学目标编写分层次、个性化教材

当今时代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革新日新月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教材编写和使用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教材编写的综合性。即,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种类过于细化,重复内容较多,应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微课、moocs以及云技术等)将教材分类进行整合,要充分体现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纸质教材之外的更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拓宽知识视野;更避免了教材的重复性浪费,减少了学生用于购买大学英语类教材的费用。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编写适用于不同层次、满足不同学习需求的教材。针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需求,可以编写通用学术英语类教材和专门用途英语类教材;针对大学英语的人文性需求,可以编写通用英语教材或阅读教材来实现增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四、结束语

未来,随着互联网宽带网速的提速和资费的下降,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距离将不断缩短,各国间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必将更为密切;无线wifi将逐渐覆盖校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将会更多的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应用。英语的重要性在未来将更为凸显,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学必将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其中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科学合理的使用教材拓宽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依然是我们未来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15613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