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信是一种用于申请工作职位或求职的书信。学习一门新技能,需要耐心和恒心,同时也要寻找正确的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一
【摘要】学生对于体育的观念越来越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于体育学习失去兴趣,宣传体育的基本意义是目前的重点。
【关键词】体育教育;影响因素;体育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也逐渐在发展,但是体育教学中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相应的影响,如何消灭这些误区是现在体育教育工作者进行的主要责任。
一、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于体育本质及概念的认识不彻底。
体育刚刚进入我国的时候人们就接受了它“公平竞争、团结合作”的竞争理念,但是当时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根深蒂固,不完全认识到体育精神的人大有人在,甚至是还存在着偏见。分析其主要原因无非是人们对于体育的本质和概念认识不够彻底,对于体育的了解也还是停留在将体育竞技等同于比赛,把竞技看成是体育的核心,最终的胜负这才是体育。体育教育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导致学生的体育观念越来越薄弱,学校体育教学成效也不理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于体育学习失去兴趣,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让学生了解体育的本质,什么才是真正的体育。
2.体育运动逐渐趋向娱乐化。
随着现在娱乐休闲运动的逐渐创新,出现了很多新鲜的体育项目,很多学校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一味创新,完全忽视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目的,一些传统且具有很大价值的体育项目逐渐被丢弃。对于体育来说有些传统的.项目更能体现体育的精神,哪怕是传统的也并不一定要将它丢弃,对于现在大部分的体育活动来说绝大多数都具有娱乐性和健身性,透过这些性质完全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全方面的素质,所以完全可以结合传统将体育项目进行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体育转变为学生的兴趣之所在。
3.对于体育的基础知识了解不全面。
体育的基础理论是发展体育活动的基础,也是对体育活动的概括,了解体育基础理论是必要的,只有真正了解了基础理论知识才能真正做到正确的开展体育活动。在学校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基础知识理论为基础,逐渐以体育的原理概念为基础内容进行传授,要想让学生真正的了解、认识体育就必须全面系统的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教学。
4.体育运动过于简单化。
随着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加重,学校的师资力量并不能完全跟上给体育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学校担心有些体育活动会给学生的身体状况造成威胁,发生事故,所以导致现在学生进行的体育运动过于简单化,完全不能达到学生每天的联系程度以及锻炼身体的目的。解决造成运动伤害、事故的基本方法应该从更科学的方面入手,在体育教学的内容上讲求科学性,而不只是一味简化体育运动、降低学生的运动量,这就失去了体育教学的根本意义。
5.体育传统思想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因为政治上的各种原因导致体育教学失去了原本的色彩,随着改革开放的影响,人们最开始的体育理念也从最开始的竞技体育转变为“健康体育”,以健康体育的理念为基础学校开始逐渐改变体育教学内容,将培养全方位的体育人才作为体育教育的基本理念及指导思想。逐渐发展到20世纪中期受到“快乐体育”思想的影响原有的体育教学内容受到影响,这无疑也对学校的体育教学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二、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学错误认识改革方法
1.体育课程目标的影响。
体育教学内容的重点就是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体育内容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然而体育教学目标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将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准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这就需要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做出一些改变,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在发展,规定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要做到以下几点:既参与运动、机能运动、健康运动、适应社会等五个教学目标,以上几点为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和编写提供了重要依据。
2.学生自身体质、特点及健康情况的影响。
学生自身的健康情况、以及自身特点、体质等因素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有很大方面的影响,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身体、心理发展的情况也不相同,所以在学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还是提高学生自身的时身体健康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水平,设置教学内容更具科学性,不要只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枯燥的体育动作,压抑了中小学生的个性。作为学校和社会主要教育和关注的对象在一段时期之内并没有完全被重视,一个学生体育能力体现出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成果,因此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以及身体素质的不同实施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对于体育技能学习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
3.不同地域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体育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地域性质尤为明显,地域环境的不同会造就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环境形成的体育文化也不尽相同,所以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以及社会环境设置不同的体育项目。
以上得出结论,在中小学现阶段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体育的认知并不彻底,体育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是逐渐影响学生对于体育认知以及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宣传体育的基本意义以及真谛是目前体育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义务。
参考文献:
[1]曹晓晓.浅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设置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j].当代体育科技,,35:63+65.
[3]周进勇.江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二
体育课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系统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主要方式。反思多年来的体育教学实践,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由于传统模式长期的对体育教学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还脱离不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对重复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尤为反感,对枯燥的竞技体育技术技能教学内容没有积极性,感觉余暇娱乐项目少,欣赏体育的知识弱;传统的传授式、注入式教学方法仍未有大的突破,沿袭着“讲解示范+重复练习”的教学手段,组织呆板,满足不了学生需求;没有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的个体评价主要以测试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成绩评判,结果是以偏概全;生师比失调,班级上课人数太多;高职学生缺乏对体育真谛的了解,对健康价值的理解也较为肤浅,他们认为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关系不是很大,现在“身体好”是理所当然。惰性强,怕苦怕累怕受伤,不能承受稍大一点的运动量,这是当前高职体育课存在的一大问题。
学生只是把体育课内容当成任务完成,其余时间不进行体育锻炼;有部分学生很想体育锻炼,但课外时间总是被公选课和其他活动占用;零散无规律,没有养成锻炼习惯。
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与体育教学改革要求存在差距,业务上偏向技术型和训练型,教研与科研能力偏低;部分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得过且过;工作不安心,精力不放在业务上;职称第一,工作第二;教学随意性大,为了得到学生测评高分,给个好成绩。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三
摘要:土木工程作为我国的重点产业,直接关系到我国发展建设速度。新型技术不断发展,对传统土木工程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为了顺应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潮流,土木工程必将转向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应用之中。本文根据土木工程的意义与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总结出土木工程未来的发展前景,希望为我国土木工程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土木工程从远古时期就已经存在,由原始的伐木采石,建造出模仿天然掩蔽物的人类居住场所,到新时期的超高层建筑、水利工程、超高长跨度桥梁,土木工程的发展与变化,代表了人类发展的历程。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土木工程的理论、分析手段、施工技术、地基处理都有了更多的发展与突破。21世纪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经济飞速发展为土木工程带来了更多的要求,所以根据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分析未来土木工程发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土木工程发展意义
土木工程的根本含义是征服大自然,通过人力实现自然界带来的效果。随着各项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各种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桥梁、水利工程、公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土木工程是提高人类居住环境与交通的核心产业,提高土木工程建设水平,完善土木工程发展体系,实现社会、环境、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性目标,是土木工程发展的重点。人类需要良好的生存空间,舒适的生活环境,为了获得更好的居住环境,更加优秀的土木工程技术将不断出现。
土木工程发展现状
为了明确土木工程未来发展趋势,必须明确土木工程发展现状,通过现状分析出土木工程的特点。
土木工程理论发展
土木工程设计摆脱了传统设计的缺陷,全面分析了土木工程的环境、经济、安全等因素。新型材料、结构、工艺、施工方法不断出现,人类可以将土木工程的规模扩大化,高层建筑也在不断增长,超超高层、超跨度复合结构体施工技术也在不断成熟,土木工程设计逐渐向长、高、柔方向发展。土木工程设计建立在基础理论上,随着土建项目要求更加复杂,土木工程设计也需要更加多样化,只有及时吸收新技术,把握住新优势,才能使土木工程设计更加优秀。目前,土木工程设计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受力、形式方面比较成熟。
土木工程施工发展
施工发展主要体现在材料、设备、工艺这三个方向,其中材料中发明了复合高强钢材、碳纤维、玻璃纤维、双层玻璃、镁合金、镀膜玻璃、铝合金、节能混凝土等新型建筑材料,新型材料在许多建筑中得到应用,也为大型土木工程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工程实施设备更加自动化、科学化、机械化,通过新型施工机械,可以使大规模土木工程得以实现,有效提高土木工程建设发展速度。在城市地下工程中,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施工工艺,例如明挖、暗挖、盖挖、盾构、沉管、冻结、注浆等工艺技术,为地下空间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我国土木工程在理论、设计、施工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不足,为了提高我国土木工程发展水平,必须加强新型结构、新型材料、新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土木工程理论与技术完美结合,帮助土木工程收获更大的成果。
土木工程未来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大型城市与超大型城市数量飞速增长,人们对生活空间的作用提出了许多要求,寸土寸金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共识。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基数,高层、超高层建筑数量不断增加,有限的城市空间得到了极大的应用,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建筑体系,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城市飞速扩张的同时,不仅仅对生存空间提出了要求,也对电力、能源提出了许多要求。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石油、天然气的运输,都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在我国建设大型公共土木工程,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建设项目。我国能源分布较广,一般在西南地区存在较多的能源储备,所处地区地形特征较为复杂,并且山区、高原、丘陵等环境较多,导致资源开发较为困难。为了提高大型土木工程建设速度,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工程项目,采取大跨度桥梁与隧道是工程建设的关键因素。
从以上几种发展形式来看,未来的土木工程将逐渐应用于高层建筑施工、水利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能源运输等工程之中,通过大跨度桥梁与超长隧洞,改变自然环境带来的阻碍,实现更加快速的经济发展。通过精密的理论研究、新型工程材料、先进施工工艺,实现大跨、复杂结构、高层的土木工程建设,逐渐将大型土木工程普及到工程建设中,这就是未来土木工程的发展方向。
结语:
我国土木工程部分领域已经在世界中名列前茅,但是土木工程理论、设计、施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提高我国土木工程建设水平,需要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土木工程技术,合理运用土木工程技术,实现经济腾飞发展。在未来的土木工程研究中,需要加强结构形式、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等探索与研究,也需要加强土木工程理论与技术的融合,实现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任秋荣,叶龙,李向召。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及趋势[j]。制造业自动化,20xx(12):150—152。
[2]李青柱。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浅析[j]。民营科技,20xx(06):181。
[3]薛扬欣。土木工程发展现状与趋势探讨[j]。山西建筑,20xx(27):277—278。
[4]祝彩霞,刘慧。浅析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xx(15):164。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四
高效课堂历来是教师追求的目标,做为新时期的教育者,我们理应以去伪存真的务实态度,广泛汲取先进教育教学思想精华,博采众长,为已所用,真正从学生的终生发展出发,去组织好我们的课堂,力求达到高效。
一、要充分备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要想课堂高效率,备课是前提。由于受教师教学经验、业务水平等条件的制约,每位教师不可能都准确无误地解决好每节课重点、难点。因此通过集体备课则可以各抒已见,互相研讨,相互借签、取长补短,达到共识,从而准确地确定课的难点、重点及关健点,以达到教学目的。但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个误区,很多教师认为体育课不同于文化课,不需要备课,至于集体备课,则更不用谈了。很多体育教师上课基本是“放羊式”,没有系统,没有程序,随意性很强,用这种方式去上课又怎么能达到体育课堂高效率呢?体育课不仅也要集体备课,而且要扎实的备好课。
二、适时调整课堂状态,加强科学学法指导
教师虽然不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在“启发”式提问时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的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空间和权利。再者,遇到突发事件缺少随机应变,从容应对的教学机智,发现不足,不能及时纠正。
三、转变学习方式,注重先学后教
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转变学习方式是构造高效体育课堂的必由之路,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学习“得体”,从而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先学”是指导自主学习的主要特征和关键。“先学”是指导学生课前、课中独立学习,尝试练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通过对学生先学的培养,追求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后教”又是指导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已经超前学了,那么教师“后教”教什么?这是一种有别于旧常规的'压抑、严整、呆板的课堂教学。它以学生精神放松,形体自如,活中有序为特征,在目的性、探究性、合作性、创造性学习中学习,并学会倾听,快速思考,学习补充,表达自己的想法。
例如:篮球技术教学中,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要学什么,这样学生很被动,能力差的学习动作难度大,学不好又怕同学耻笑,一来二往就产生了厌学的思想。能力强的学生,本身技术就很好,教师又要他去反复练习,时间一长也会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特点和能力组成兴趣小组,教师提供不同技术动作的学习资料和图片,让学生根据学习资料讨论,自学自练,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认真观察,引导学生讨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不断启发,点拨学生,创建体育高效课堂。
四、课后及时反思总结,不断优化高效课堂。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已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的有效结合,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但不少教师往往是上完课后“如释重负”,缺少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与感悟。所以,许多教师往往在参加培训、课堂观摩等教研活动时踌躇满志,但在自身教学实践中却“穿新鞋,走老路”。因而,坚持写教学后记、教学反思、总结等,是对课堂不断优化的一个过程,也是课堂达到高效的有力手段。
总之,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一点说就是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作为教师,高效课堂将成为我们毕生追求的目标,让我们致力于课堂,致力于课改,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比谁付出的多,就比在单位时间里谁投入最少,收获最多。也就是说谁能做到轻松快乐中达高效。让我们为这个目标奋斗吧!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五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后天环境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重点探究的问题。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的模式是以教师为主,教师讲解示范以后学生跟随教师模仿操练来获取体育知识技能。那些枯燥的体育知识技能练习和单一的教学办法是造成学生被动练习以及厌学心理的根源。如果想改变这一局面,让学生心甘情愿的参加体育学习并获得良好的教学结果,不妨在体育课上采用一些相关的体育游戏,以便给学生创设一个愉快的学习的平台,保证体育教学活动愉快地进行。
一、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游戏是按照一定的宗旨、规则与章程组织的体育运动,它把游戏的优点与体育活动巧妙地融汇在一起。体育游戏是走、跑、跳等各种技能的综合,既具备体育运动的竞争性也具备游戏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能够把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引起学生的喜欢,是体育教学中切实有效的教学办法。
在进行体育游戏的时候,学生们常常是抱着自觉自愿的心情参加到体育活动当中,在进行体育技能操练的同时领悟体育活动的精髓,促使自己的全身心呈现轻松愉快状态。教师在体育课上导入体育游戏,不但不会令学生觉得体育活动枯燥无味,反而会激活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兴趣。体育游戏既能够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训练体育技能,锻炼身体的场合,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在体育课堂中如何运用体育游戏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和运用体育游戏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新颖、科学、实用的体育游戏选用和搭配。
新颖的体育游戏容易激发学生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愿望,产生参与兴趣。体育游戏的种类繁多,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选择一些相关的游戏,做到科学和实用并重。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游戏。比如:一些游戏适合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令学生进入上课状态,发挥其热身作用,比如“贴膏药游戏”。一些游戏适合体育教材的辅助练习,比如“迎面接力跑游戏”。还有一些游戏适合完成教学操练使命,比如篮球“投篮接力游戏”。以上游戏的功能是:能够促使学生们迅速激活大脑皮层细胞,集中精神,成功地调整学生的心态,迅速释放压力放松身心。
(2)教学阶段与体育游戏密切联系。
符合教学阶段的体育游戏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反之,则会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上课之前,教师常常会带领学生做一些热身活动,这些准热身活动是为了学生能够充分活动全身,尽快地转入良好学习局面。这时的体育游戏的选择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普通热身活动中采用,一种是在特殊热身活动或者专项性热身活动中采用。前者是经过全面地热身活动,激发身体所有的细胞,慢慢激发大脑皮层细胞。如:报数分组游戏、贴膏药游戏、奇偶数凑团游戏,这些游戏简单易学,效果令人满意。后者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体育游戏。当学生上球类课时,采用体育游戏教学办法,便于学生拉伸韧带,活动全身关节,改善学生的弹跳能力、运动速度以及气力等各项身体素质,使机体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与此同时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教导学生团结互助有良好的效果。在体育课结束之前,如果安排一些轻松的游戏,甚至把舞蹈、音乐等融合进来,就会解除学生的疲惫。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体育游戏活动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和承受能力等。
体育教学中安排一些动作难度低的体育游戏,不但增添了趣味性,而且还大幅提高了学生的热情。在体育游戏中,学生对一些适应自己水平的体育游戏渴望较大。例如:锻炼下肢的接力赛、锻炼上肢的“老汉推车赛”;锻炼敏锐度的“打靶赛”等。采用这些办法进行训练,学生们往往都会接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锻炼了身体。值得强调的是当举行这些游戏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掌控好活动量,制定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把体育游戏特点和学生身体素质结合起来,会使体育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效果明显,能够鼓动学生自始至终心甘情愿的参与练习,因此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对要做的体育游戏进行充分的探究,安排好游戏的数量、时机和方法。
(4)教师要结合学校的教学环境组织体育游戏。
这样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度集中学生的精神,顺利地进行体育教学。学生经常需要参加体育活动,以便释放日常学习上的压力。体育游戏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解,科学新颖的组织,在活跃、愉快的氛围中使学生得到了锻炼。
三、巧妙运用体育游戏
在体育相关的技术技能教学中,高效地建构和采用体育游戏方法,不但能够改进单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出乎意料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在篮球游戏教学里选择“一人运两球游戏”“两人运一球游戏”“多人接力投篮游戏”“晋级投篮游戏”,可以把篮球教学变得非常生动有趣,吸引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篮球运动学习中来,有助于学生在短期内高效地掌控篮球的运动技能。再如:用于锻炼学生意志的运动,中长跑就是一种有助于增强学生心肺能力的体育活动。教师假如在教学过程里简单地要求学生沿着跑道跑圈子,那么学生们必然会产生厌烦抵触情绪,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十分有害。如果更换一种办法,选择接力跑比赛或者追逐游戏等方法,学习情况很可能会是另一番模样。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六
育课程改革后的反思: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第二:建立新的课程结构。
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现代化。
第四: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在新学年里,我们在教学中就按照以上理念和策略进行的。在常规的教学中,我们感觉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七
新学习纲要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强调了语文作业的基本要求,即作业设计必须关注其人文内涵。纲要还“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语文作业设计指明了思路。有效的语文作业不仅仅是要巩固课堂知识,还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培养学习语文的习惯,提升学习语文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很多人都认为作业是巩固知识的最好形式。但是“题海性”、“随意性”、“强制性”的作业,使学生成了作业的奴隶,在学习方式上完全是对教师言听计从,毫无个性和创造力。因此,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对保证语文教学既要减负又要增效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考虑知识的系统性
知识是零散的,通过整理归纳才能系统化。能力本身很难量化,通过有序的训练才能显露。这种有计划、有条理、成体系的训练过程就是系统化作业。它能让学生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习惯训导得更好,从而形成更全面的能力。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作业的理解和完成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对作业的布置也是要有所区分的。
积累:由字词句向篇章发展;由单一文体或形式向多样发展。
阅读:文体上,由记叙文向说明文、议论文及其它文学作品、应用文等样式推进;范围上,由国内向国外、现代向古代、个人向群体推进;在阅读方法上可以从浏览开始,然后是粗度,逐渐过渡为精读、细读。
写作:由单个片断的叙述、小作文向大作文推进;写作手法可以有记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单一运用向综合运用推进。
二、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存在差异的。新课标也倡导语文教学不能以教师的分析理解来代替学生对文章的认识。一个班级几十人,无论以中等生为准设计作业,以优等生或者学困生为准设计作业都会顾此失彼。所以要激发每个学生内在的潜能,设计的作业就要尽可能地适应每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
三、考虑形式的多样性
在“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这一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教师设计的作业要注重由课内向课外拓展,集实践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让语文作业活起来。
观察。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座右铭是“观察,观察,再观察。”因此,教师应开放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提供观察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自然和生活中学习,让学生从枯燥的书本中走出来。
倾听。广播、音乐、故事都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很多,学生可以把听到的,感受到的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动手。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做试验、做模型来锻炼自己,从而提高对语文的理解能力。
四、考虑内容的开放性
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有自己的选择权利。教育就是应该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能再各种各样的情景之下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给学生多几个选择,让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力,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给学生一个活动的空间和一个自由的平台,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家庭作业以及完成的时间和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设计一些弹性作业,让学生有一个可以拓展延伸的学习空间。延伸和拓展了语文知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考虑思维的创新性
既然“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那么就完全可以指导学生走出课文,进行创新。比如,进行读写积累。让学生读名著、学名篇,品味好词好句,撷取语言精华,充实语言素材,加固文化底蕴。进行调查访问,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参观访谈。指导学生为商品写广告,为学校提设想。
六、考虑作业的教育性
教学中可以让作业的形式丰富多彩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感恩,珍惜友情,关注社会,热爱自然……这类作业的布置,应力求使学生在资料收集、整理以及创作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启迪思想。
此外,作业的难易程度、数量,基础类、能力类和运用类的比例等,都应该在设计时有所考虑。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八
幸福在每个人眼中的视网膜上成不同的像,不同的人对幸福也有不同的追求。但有时我们往往会忽视身边的小幸福,忽视身边的人和物给我们带来的开心与感动。所以,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幸福观,树立好心态,为自己将来的幸福作一个好的规划。
这个学期我有机会接触了幸福心理学,在这次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从未深入了解的东西,对一些事物也有了不同于之前的看法。老师在课堂上生动形象的讲课方式以及饶有趣味的课堂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关于幸福的定义,我有了自己的理解,完全不同于以前懵懂的我!
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所谓幸福是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位深爱你的人,一帮可信赖的朋友。当你看到这句话时,一切随之拥有。”在庆幸自己能看到这么富有哲理的言语的同时,也感叹这句关于幸福的注释很好,很实在,可惜那时候我并没有进行太深入的思考。
这学期在第一节幸福心理学课上老师引导了我们一起思考什么叫幸福,我发现在被别人忽然问道什么是幸福时我竟然回答不出。于是,我又想起一个电影里讲的东西:在这个电影里面,范伟饰演一个农民工,人家问他什么是幸福?他也愣了一下给出了这个回答:我饿了看到别人手里拿一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别人穿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就蹲在那里就比我幸福。这种回答很有意思,它就是一个比较。按照他的逻辑,幸福一定意义上是我们比较出来的。随后坐在我旁边的同学说了一句话:“什么叫幸福很简单的,幸福就是数钱数到手抽筋,睡觉睡到自然醒啦!”这时,另一个同学说道“你们还记得去年春节晚会上,小沈阳跟赵本山演的那个小品《不差钱》吗?里面有句话成为了去年一个流行语。小沈阳说人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没花完”。赵本山说不对,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活着,钱没了”。我赞同这样的观点”
很快,老师在课堂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不是有钱就能带来快乐,像我现在虽然不是富翁但我很快乐、很幸福。可能每个人的幸福观都不同,对于我来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像教书、带孩子等等都是非常幸福的事,幸福是靠你们自己去感受的”。
我想我之所以没有像老师一样有一个明确的幸福观跟自身缺乏思考和总结及当今的社会的基本状况有关。就如《卓越企业家终身学习月刊》上所讲的一样: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一下今天这个社会,叫做快速、多变、多诱惑,这就是当今世界的状况。中国经济发展很快,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变化得很快,这是好的地方。但同时也是给我们带来麻烦,比如快速会让我们有些麻烦,那就是忙。我们人人都很忙,有很多事要做。其实忙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我们忙到最后连心也丢失了。所以我们现在很多时候要去寻找心。也就是我们很少去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没有及时地去体验自己的幸福。于是身边的小幸福都被自己忽视了!
学习了幸福心理学之后我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探索自己的幸福观。
其实自从踏入大学以来我经常感觉到空虚,我不知道自己整天在干嘛?真的感觉不到快乐,找不到幸福感。因为我内心一直纠结着!之前我是没有了读书的机会,后来在斗不过自己内心强烈想读大学的愿望时,我冲破重重阻力来到了民政读书。开始的一段时间我是踌躇满志,积极地竞选班委,加入学校的部门与组织。可过了一段时间我就焉了,我发现我的内心不快乐。因为我不喜欢费尽心机去拉拢同学支持我;不喜欢在部门里表面上和所有的人都和和气气的,而背地里却在争权拉派;不喜欢在舞台上表现很假很假的一面。受这种环境的熏陶我发现我的幸福观也悄悄地发生了一些改变。我在想:是否幸福就是在班上每门功课都得a,然后拿到国家奖学金;是否幸福就是在部门里争一个好的位置坐,受到众人的敬仰,随意地支配别人;是否幸福就是在每个大型的舞台上都能看到他亮丽的身影,获得鲜花与掌声,让同学们都钦佩自己;是否幸福就是和每个老师都打好关系,说话有底气、做事有背景有靠山。正是因为这些想法让我每天都不开心,因为这些我一条都做不到。我发现自己在这个学校如同一只蚂蚁,渺小地不能再渺小了。我努力着却做不到这些,所以我更加地自卑,更加地瞧不起自己。于是我的心情也跟着自己的内心变化此起彼伏,频繁地出现焦虑、恐怖、悲伤的心理现象。
学习了心理学之后我有了新的改变,我不再抱着那些自己讨厌也做不到的幸福观了。在审视自己一段时间后我为自己找到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也遵从了自己的感受,不再强求一些什么,好好地把握自己的幸福,为自己将来的幸福做一个规划,享受自己的人生。
现在,在我眼里开心就是最重要的事。我一直认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吃自己喜欢吃的,结交自己喜欢的朋友,和自己心仪的男生谈恋爱是很幸福的事。因为这样自己很开心,把每天都过好就是一件最幸福的事。因为对于别人来说所谓的幸福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但开心的感觉是一样的。只要自己觉得开心那就是幸福。有人说,“幸福其实就是开心的另一种说法。”不过幸福比开心包括的要多,开心只是说自己当时的一种心情,而幸福包括了健康、家庭、爱情、事业和友情。如果这些都很完美,那你就是很幸福的人了。但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完美”,这时,只要你开心就是幸福了。
确保现在的幸福感得可持续发展,对于以后的幸福我也应该做一个好的规划。
对于健康我要重视了,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人身体不好,那么他干其他的事也会经常有着有心而力不足的感觉。众所周知,钱可以买到药却买不到健康的。所以良好的身体素质对于我们都非常重要,健康是成就幸福的因素之一。
在大学里我要谨慎地对待恋爱问题,找到一个合适的男友,为自己将来的婚姻打下基础非常重要。众所周知:爱人是与你相伴一生的人。如果你的爱人与你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你就会拥有和谐的家庭,而和谐的家庭才是你停泊的港湾。当你外出时,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有人牵挂着你;当你回到家里,有人嘘寒问暖,疲惫的身心在这儿得到修整。革命导师列宁与妻子克鲁普斯卡妮,科学家居里夫妇,他们志同道合,互相理解和赏识,甚称典范。不管他是否与你一同从事相似的事业,你俩都能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奋斗。所以,当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够被一个异性深深地爱着,就是你的幸福。如果你的爱人与你同床异梦,家庭便危机四伏,你便寝食难安了,而幸福也会荡然无存了。所以在大学里我要为自己的幸福做好规划,不要因为寂寞而随便找一个男的谈一场耗钱、耗时、耗力、耗感情的恋爱。
虽然之前因讨厌阿谀奉承而没有幸福感,但我不能忽视朋友给自己带来的开心,不能忽视朋友的重要性。《永远是朋友》这首歌里有句歌词说得好:“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俗语也说多个朋友多条路。生活在大千世界,一个人一生会遇到许多困难,而个人的能力和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别人的帮助。即使你很富有,很有能力,也不可能做到万事不求人。而且,许多时候,我们除了物质的需要以外,还有精神的需要。你的感情需要与人交流,你的心声需要有人倾听,你的思想需要有人理解,你有些矛盾和疑问需要有人化解……所有这些,都需要朋友。美国前总统林肯说:“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应该是他同别人的友谊。”友谊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盏明灯,它能照亮人的心灵。有了一帮可以信赖的朋友,你的生活才会一帆风顺,丰富多彩。所以,要想获得好的幸福感,朋友这条链子不能断的。
幸福是一个奇特又重要的东西,它如同刚吹起来的泡泡一样,五彩缤纷地点缀着我们的天空、点缀着我们原本单调又乏味的人生。它轻盈地飘起,晶莹剔透的样子又是多么脆弱易破碎呢。所以,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幸福观,为自己将来的幸福做一个规划,享受自己的人生。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九
一九三六年的《文艺心理学》是朱光潜早期的一部美学著作,是以心理以及生理学为背景来阐释美感经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美学上的贡献之大,是很值得我们推敲与学习的。文章从审美欣赏与人生的关系,是否带有名理思考,且从美感经验的特征着手,我们想阐释它对艺术创作与欣赏的一些赋予远见性的指导。
关键词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的美学家。被誉为“中国美学史上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式的人物,融会中西的美学开拓者。生于安徽桐城县阳和乡吴庄。名光潜,字孟实。他是我国把西方美学系统地引进到中国来的人,其间,先生用中国的视角来将西方的学说融会贯通。《文艺心理学》洋洋洒洒前后20余万言,涉及到许多美学的重要命题,核心上说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所谓美感经验就是在欣赏或创造艺术的时候人们内心的心理活动,即克罗齐美学中的形象直觉,这一观点也是早期的先生美学的切入点与立足点。之后,由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引入,朱光潜对他早前的形式美学的思想做出过批判,在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之后,先生打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之间的桥梁。关于朱光潜的美学,如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给《谈美》的序中所说的:“他散布希望在每一个心里,让你相信你所能做的比你想你所能做的多。他告诉你美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手里。”
一、艺术审美欣赏与人生的关系
这也是和马克思主义观点有相通之处的,部分之和并不等于整体,因为整体也有它自己特有的属性。而一味的直觉思维观就是割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把周围看成是单一的平面,即便存在整体,这个整体也只是平面上与把杂多硬生生地放入整一中的整体罢了,这种观点是根本无法体会到整体里蕴含的那层有机联系的深层属性的。我们要知道,美学是人的美学,人是审美里重要的主体。所以,如果在论说美的命题的时候,把人的因素给丢弃了或没有放到主导的因素上去,这些学说都是偏颇的。这也是我们研究朱光潜美学一个基本的逻辑起点。由此我们才能将后来的书朱先生的卷慢慢展开,细细品读。
二、文艺心理学里的美感经验的特征
我们说朱光潜是把西方美学带入中国的先锋人物。他的书籍是集合各家之言之所长,出去糟粕,淘洗出精华,并把它们融汇在一个体系里面的之后再为我所用,这是朱先生在美学史上具有卓越贡献的地方。《文艺心理学》中,他成功引用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加以批判继承,继而升华对美的看法,尤其是表现在对美感经验的看法。就此,朱先生对于欣赏中的心理事实作出了五个方面的精当的概括:第一,美感经验是一种凝神的境界。在这一时刻,我们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局面。那个所欣赏的艺术对象就立马成为了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这种无所为而为之的境界就是所谓形象的直觉,纯粹不受打扰的直觉活动。第二,如之前说到的,这种美感经验与名理的思考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的,这种距离是若即若离的才好。第三,从物我两忘的境界上升到我们同一的境界,产生了移情。物与我的之间形成了往复回流的,相互浇注的回荡。第四,美感经验不光与心理有关,其实与生理的关系也很大。在移情作用之中,不光我们的心跟随物在摇摆,我们的筋肉与呼吸等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是这种变化看不出来,是隐在内的模仿运动,即“内模仿”。第五,美感经验中的形象往往是不固定的,是随每个人的个性而异的,直觉就是每个人凭着自己的情趣性格在事物中突然显现出的形象,所谓的创造。
三、总结
其实,先生把西方几百年的美学思想进行分类与解析,也对西方的文本做中国式的解读。先生曾说,他是无意于建立一个以思辨哲学为基础的美学体系,只是想用通俗的方式介绍西方的理论,能对中国美学界有一些启蒙与借鉴就好。这也是日后我们要带着这一问题去阅读的原因,找到文化与文化的切合点,无疑会加强我们对文本与语境的阅读和审视的能力。(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
[2]《朱光潜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十
论文摘要通过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发现个体在组织中的积极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根本的是个人的需要、动机、价值观与态度等等。本文立足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对“参与式管理”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笔者在学生组织中的工作经验,探讨如何将参与式管理与学生组织的建设结合起来,为高校学生组织的发展提出一个新的思路,更好地实现学生组织的“以学生为本”的目标。
参与式管理学生组织管理影响因素
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国际化、信息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思想具有更强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他们不再盲从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而是自主地选择道德价值和规范。同时也希望自己的人格、地位、权利得到尊重,作为成熟的个体,他们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大学生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主体意识的增强,向传统的学生组织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如何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成为高校学生组织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在管理学中参与式管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这种管理方法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个体心理这个微观层面来深入的剖析“参与式管理”在学生组织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参与或参与式管理意味着个体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强调每个人对自己工作任务的责任义务和主人翁意识。激励、提倡并奖励员工时刻想到以客户满意和提高企业运作水平为目标。但是在任何一种条件下,参与的管理模式并不排斥最初的外部管理和指导,去塑造和引导个人,包括教导个体如何学习自我控制。
参与式管理就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成员参加组织的决策过程及管理工作,让组织的下级成员和管理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讨论组织中的重大问题。这样使得成员能够感到来自管理者的信任,从而体验出自己的选择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继而激发强烈的责任感;同时,参与式管理也唤起每一位成员作为“组织的主人翁意识”,从而给人一种成就感。组织成员因为能够参与讨论组织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而受到激励。这种参与式管理既能对组织成员个人产生激励,又可以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
(一)组织内部成员的认同感
认同是通过组织成员间的相互影响来发挥作用的,即组织成员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人,同时成员的思想和感受也受他人影响。所以,认同是一种双向互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每一位刚刚进入高校的同学,选择加入的学生组织或学生团体时,都要经过一番思量,加入这个组织能否得到锻炼,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等等。同学们选择加入某个学生组织并且在其中发挥作用,首先都是必须建立在对这个学生组织认同的基础上。个体只有对自己所在的组织加以认同,对组织负责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予以认同,才能产生融入这个学生组织的归属感和促进学生组织进一步发展的使命感。所以,个体参与组织的管理是基于对组织的认同,同时,参与式管理也会增强个体对组织的归属感与使命感,进一步加深已有的认同感。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要使成员形成参与行为,首先必须要让成员个体对学生组织以及组织的负责人产生认同感。作为学生组织负责人要获取认同,就需要展现出自己工作能力突出、富有感召的一面,使得同学们被负责人的能力所吸引,促动他们加入组织当中;通过日常工作的交流进一步突出该学生组织的理念,“工作理念”反映了该学生组织的价值观以及使命感,可以将理念以口号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这种口号让成员对该组织以及组织所坚持的理念产生认同和价值归属感,使成员进一步团结起来,极力发挥自己的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在组织建设中,学生组织的负责人应当充当本组织精神理念的传呈者,一个具有一定权威、值得成员信赖的管理者会使得价值观念人格化,形成开放、平易近人的管理风格。
(二)平等
马斯洛认为,组织中的平等满足人们对自尊、和安全的需要并产生一定的归属感,这都源于个体在组织中得到的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同时,这种平等的感觉也直接影响和作用着个体的心理因素,决定参与动机和积极性。
一个平等的学生组织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掘成员的参与积极性,缓解新成员的紧张感,营造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使成员易于融入其中。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个人特质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才华,在学生组织中有些人是天生的管理者,有些人是天生的辅助者,天生的管理者似乎更有领导的能力,有号召力感染力,但在执行力方面可能会有所欠缺;然而组织中的辅助者似乎更加沉默,但是却有着缜密的思维,遇事可以冷静地思考,执行能力强,所以二者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学生组织中所需要的人才。如果“管理型”与“辅助型”能很好的结合,就利于组织的发展。在日常的管理中无论是中层管理者还是高层管理者,都应该努力树立一种“组织是一个大家庭,所有成员都是家庭中的一分子”的观念,爱护每一个干事和下属。营造一种平等而温馨的组织氛围,使学生组织逐渐发展为一个大家团结一心,互相关爱的组织,发展一种“家文化”的概念,这将会极大地促进干事们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且有助于参与式管理的进行。
(三)组织与个体发展的机会
作为一种行为,参与也必定受行为主体的心理特征所决定和影响。参与行为主要是受个体的需要,动机,价值观以及激励等因素的直接作用和影响。下面笔者就运用这些管理心理学中基本的概念来解析参与式管理的作用。
(一)需要与动机
依据心理学界的定义,“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体现在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所以,需要产生于个体对某种事物或目标渴望或要求,如果一个人的需要能够得到适当的满足,那么其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但是需要并非如此的简单,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要求,学生加入各种学生组织是一种对于“自我实现”的要求。在学生组织中实施“参与式管理”就是由于干事们有着主动参与组织管理,提高自身能力以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满足下属的这些需要能够有效地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满足了干事“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行为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推动力”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高校中同学们的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开始追求社会性的需要和精神上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加入各色的学生组织,他们迫切的希望通过在组织中的锻炼提升个人能力,增长才干、挖掘自身的潜力,如果学生组织的管理者对干事们这种强烈的需要不予重视、支持和鼓励的话,那么这种参与的愿望就很难实现,会挫伤成员参与的积极性。相反,如果管理者队成员这种参与愿望做出积极的回应,并予以支持,那么这种参与的愿望就会被转化为参与的动机,和一种行动力。
(二)态度与价值观
态度决定着个体的参与行为和参与程度。由于个体所处的立场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每个人对某一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也不同。在学生组织中,有的成员对于参与管理的态度是积极的,有时成员则可能是被动的,服从他人制定的规范。组织内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由成员对组织的认识和主观评价决定的。对于学生组织的管理,需要通过塑造学生组织的良好形象,来来获得同学们的认可,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加入组织;营造开放、平易近人的组织氛围,有助于增强成员对该组织的认同感,一般而言,多是大学三年级的同学在学生组织中担任管理者的职位,他们可以用自身丰富的经验来帮助干事们解决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做到不仅是工作中的上下属的关系,更是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学生组织中干事的态度以及价值观对其参与行为都有这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作为组织的管理者,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着两个重要的因素呢?笔者认为要改变干事对于组织的态度,就必须要使干事的价值观与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念实现统一。对于高校中的学生组织而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宗旨,是贯穿着学生的主体性和自觉性的组织。任何一个学生组织的正常运转都要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基本前提。作为学生组织的管理者,要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本组织的基本立足点,强调组织中每个学生的价值和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地体现,形成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以生为本”的价值观实质是以组织中每位成员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站在干事的立场考虑问题,这样能够强化干事们对组织的认同并且鼓励参与行为,激发干事们参与组织管理的积极性,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双赢。
通过对学生组织中实施参与式管理的分析,我们发现这种适当地参与可以确保成员个体在组织中能够体现自我的价值,通过赋予干事们一定的自主权利来激发他们不断地进取,以达到学生组织存在的真正目的即“以学生的利益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调动成员进行管理的学生组织会更加具有活力,能够实现组织与干事的双赢。
总结:希望高等教育论文:浅谈立足管理心理学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帮助。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十一
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后,各大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录取比例年年攀升,给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但也向传统的教学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存在。自1994年周月朗提出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以来,这一课题得到国内部分学者的关注,但没有受到广泛的重视,研究多在浅层,研究方向杂乱。20xx年,孙影娟通过实证分析,将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定义为“大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不符合大学生课堂行为规范、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影响自身或他人课堂利用率和在校获得利益的行为”。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但这些问题行为的程度以轻度为主。大学生课堂睡觉的情况位居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首位,且在性别和年级上都具有显着性差异;随着手机的推广普及和手机软件的更新应用,当代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已日趋明显,在大学课堂上出现的“低头族”现象有日益扩大的趋势;由于大学生对课堂的敬畏感缺失,导致目前许多高校学生无故旷课、上课迟到和早退现象普遍存在。现代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呈现出时代的特点,如“低头族”已经取代“睡觉族”,排在大学生课堂问题最新行为首位。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大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情绪多变、学习意志不强、学习策略缺乏等学习心理问题。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和对策进行探讨。
在大学生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归因中,对课程价值取向问题位居第二。大学生对课堂学习价值认知的形成,是通过人脑中信息加工系统接受外界输入的有关大学课堂学习价值的感知觉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编码和储存,并在需要的时候检索、提取,以有意识或无意识行为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对大学课堂学习价值的感知觉信息的编码存在偏差,如认为课堂学习无用、过分强调学习自由及个性张扬、缺乏课堂敬畏感等,以课堂问题行为的形式表现出来。大学生课堂学习价值的认知偏差对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负首要责任。
在大学生对公共课产生问题行为的归因中,情绪问题位居第六;而不喜欢所学专业、科目或任课老师等学习情感问题亦占较大比重。在人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情绪情感反映起重要作用,并且通过大脑机制影响人的行为。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不仅说明了大学生消极的课堂情绪情感行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也反映了大学生对自己在课堂问题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而教师对这些行为的忽视或无作为,无疑加速了它的发生和发展。
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是影响课堂问题行为的最根本原因。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目标间歇性”现象。在大学生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归因中,学习动力问题位居第三。在大学生对公共课产生问题行为的归因中,“缺乏学习动力”排在第二位。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与大学生课堂学习目标的缺失和学习动机的偏差密切相关。
学习意志具有引发学习行为的动机作用,比一般学习动机更具有选择性和坚持性,可以看成是人类特有的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学习意志通过学习行为表现出来。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是大学生学习意志力弱化的表现,且多出现在意志活动的执行阶段。丁雪红在大学生对公共课课堂问题行为认识的调查中发现,说悄悄话、思想开小差、发呆等意志缺乏行为占较大比重。
2.1.1重视学习注意力的作用
基于学生主体认知过程的分析表明,注意是参与学生主体认知过程的基础性部分,其有限性制约了认知的深度和水平。教师应采用元注意培养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水平,整合认知各要素,在价值认知形成过程中,提高学生课堂学习价值认知水平。强化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避免他们“开小差”等注意动摇现象的发生。
2.1.2做好师生认知风格的良好匹配
不同家庭状况、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认知风格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认知风格总体发展受专业、年级的影响。认知风格无好坏之分,对不同认知风格的大学生要因材施教,做好教师和学生认知风格的良好匹配,提高大学生课堂学习效率,避免由认知风格差异而造成“师生沟通不良”,忽视课堂学习价值,进而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2.1.3掌握必要的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集中注意策略、获取与编码策略、储存和组织策略、再认和回忆四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认知策略向学习者传授知识信息,并使学生掌握认知策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以及对课堂学习价值的认知。大学生认知策略的提高可对认知策略四部分内容各个击破,对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进行指导,避免因缺乏认知策略而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2.1.4提高元认知水平
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个体智力的发展,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效率。研究表明,直接指导策略确实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尤其是在提高元认知体验方面效果明显。丰富元认知知识,增加元认知体验,指导和改善元认知监控,提高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课堂学习价值认知水平,对避免因元认知发展的限制而产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有重要意义。
2.2.1管理与控制课堂情绪性行为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情绪调节与学习投入呈显着正相关。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程或进行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消除不合理信念、锻炼理性思考、发展情绪智力及学会情绪的表达。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运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加强情绪管理训练,提高情绪调节能力水平,对克服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有重要意义。
2.2.2正确处理课堂情感性行为
情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情感总体水平一般,亟须大力培养。教师应帮助大学生从认知、感觉、兴趣、人际、自我调节等方面着手,发挥学习情感对学生学习的导向、动力、强化之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情感给予正确评价及培养,避免学习情感成为制约他们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瓶颈因,以致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2.3.1提高学习需要水平
心理学理论认为,动机的产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中一个便是内在需要,即内部动机。学习需要,即学习内驱力或学习的内部动机。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中的基本因素,是主导因素,还是学习者开展学习的动力来源,学习者只有对自己有充分地认识,了解自己的学习需要,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帮助大学生让课堂学习需要从低层次水平向高层次水平发展;学生亦要根据不同学习需要的性质,把握学习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提高在课堂学习效率,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2.3.2正确看待学习诱因
动机产生的另一个条件是能满足需要的外界事物,即外部诱因。学习诱因是产生学习动机的外部条件。沈国强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看法是:“一方面,不能因为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中含有个人利益需求的成分,就认为其学习动机不纯;另一方面,应该尽可能使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精神需要逐步在大学生的心目中占更大的优势,使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高度统一和增长”。高校应以此为参考,避免消极诱因,发展和丰富积极诱因,发挥外部诱因的积极功能,促进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提高。
2.4.1重视意志行动的过程
意志行动包括两个阶段:准备阶段和执行阶段。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是对行动和手段作出决定,而执行阶段则是执行所采取的决定。关于意志行动两个阶段重难点的把握,对大学生学习意志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准备阶段的重难点在于目标的合理设定,设定目标是意志行动的前提,目标过高或过低,过大或过小,都直接影响意志行动的后续进程;目标执行阶段的重难点在于执行的持久性及变通性。大学生在意志行动的执行阶段常犯的“毛病”就是在作出决定之后,“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或者不知变通和调整,一味按照原计划中错误的决定执行。意志行动的过程,也是意志的培养过程。大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听讲,是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也是克服课堂问题行为的过程。
2.4.2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对行为具有调节作用,意志品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学业成败和心理健康。意志品质的坚韧性、自制力与学习的主动性、计划性,学习态度,学习努力程度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着相关。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注重意志品质培养的同时,加强实践教育应作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重中之重,以避免造成大学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等不良行为习惯。
大学阶段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逐渐进入“成人”状态及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学习能力提高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从认知、情绪情感、动机和意志四个方面来解读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因素,并采用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恰当教育与适当引导,对提高大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促进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学习能力提高以及培养国家知识型人才有重要意义。课堂学习价值认知、课堂情绪情感行为的控制、课堂学习动机、课堂学习意志力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课堂学习价值认知是基础,课堂情绪情感行为的控制是保障,课堂学习动机是动力,课堂学习意志力是重要保证。缺少任何—方,都不利于大学生课堂良好行为的培养和问题行为的克服、改善和矫正。当然,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得到更好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亦需要来自教师和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如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对不同类型的课堂问题行为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及改善学风等。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十二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对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1]。本科生导师制由winchester主教首创,起源于牛津大学[2]。随着时代的发展,导师辅导逐渐取代私人辅导,成为剑桥和牛津各学院中的一种制度化的本科教学模式[3]。牛津大学的新生在入学报道的第一天,学院就给他指定一位导师。导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取得进步[4]。导师制是高等院校实行的一种个别化的、全方位指导的教学模式,对本科生的思想品德及学习生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导师制”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了高校人才的培养。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在20世纪末开始对本科生实施导师制。
北京大学于2002年在国内率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且取得较大的成果,随后,我国其他高校也开始接受这种个别化的教育指导模式。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在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的同时,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促进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导师制的优势渐渐被埋没,制度本身也显示出许多瑕疵[5]。
第一,导师“供不应求”。
近年来,高校连年扩招,学生数量与日俱增,但师资力量没有随之增长,导致每位导师所要指导的学生过多,无法兼顾所有学生。
第二,部分导师身兼数职,无法抽出时间对本科生有针对性地指导。
第三,导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术能力,忽略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出现不能顺利实现就业,或进入就业单位却不能快速适应工作环境等问题[6]。可见,现有的导师制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学业、就业方面的需求。
因此,急需一种新的导师制度打破僵局,真正发挥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并帮助学生在学术和就业上实现双赢。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十三
摘要: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不仅要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进行及时掌握和疏导,还要对自身心理状态进行“自检”,避免因自身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学生心理状态受到影响。所以,教育心理学应当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而教育心理学也在随着时代的要求不断发展和突破,它的发展对于教育事业的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状况
早在20世纪初,西方心理学家就开始专注于研究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以桑代克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对教育学与心理学进行了最为深入的研究。桑代克所著的《教育心理学》就是第一本讲解教育学心理学之间关系的著作,我国也对该书进行了翻译,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体系。桑代克在他的书中分别对人性与心理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对心理学教育的观点与发展方向进行了归纳,后期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和内容与之大致相同。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教育心理学的开山之作。现如今,教育心理学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它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心理学在教育界的作用,研究课题方面也开始变得多种多样。它已经将研究方向深入到教育心理学对社会教育的影响,将原本理论化的观点进行社会实践,从而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正确性进行检验。这种实践行为也促进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推广,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在20世纪前期,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心理学体系脱离而出,但缺乏心理学理论的支持,教育心理学开始变得空洞起来。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发展模式并没有持续很久,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自觉扩展教育心理学内容,并尽可能地脱离课堂式、说教式的教育,使教育心理学走进社会,从而实现了教育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这两大心理学的最广泛的结合。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心理学的独立发展时期,该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不断涉及新的领域,提高教育心理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使它不再仅仅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作为教育学与心理学两者结合后的一种服务于校园与社会的实践性学科。
我们可以从各种学科研究课题的变化上看出其研究重点的改变,这种改变有时候是方向性的改变。其中作为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维特罗克提出了他自己在教育心理学上的理解,他将教育心理学从单一的理论研究转变为实践教学,这种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推广初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传播者,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试验对象,这种复杂的关系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本身也是一个问题。所以,后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开始向教育工作者的自身能力与教育对象的学习方法方面进行转变。我们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教学改革为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很多学生理论丰富,但实践不足,导致学生无法在毕业后直接进入心理医学领域独立工作。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将真实的心理疾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这种更为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这种实践性的教育模式在丰富了课堂内容的同时,还培养了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独立性。因此,传统心理学的纯理论研究方式向实践教学研究转变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这种转变必将是成功的。
教育心理学自20世纪初发展到现在,无论是从理论教学到互动式实践教学,还是从单纯的心理学到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统一,都对社会有着不同的启示作用。受这种启发影响最大的是教育界,以美国教育界为例,加德纳就曾对美国教育进行过批评,他认为教育要结合文化,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直接影响到智力的发展,早期美国对外界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采取排斥的态度和政策,导致美国民众无法了解中国,更不用说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这种在心理学界对美国政府的批评直接影响到了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态度,之后美国逐渐放开了对中国文化进入美国的限制,将中国文化作为美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美国也通过对这种文化的包容和学习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也是心理学家运用心理学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对政府决策进行影响和启发。
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应当全面学习心理学知识,并在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上提出新的见解,通过实践性教学对其进行检验,为未来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寻求正确的方向,使其更好地服务校园,服务社会,服务国家,这也是每一位教育从业者所应承担的伟大责任和义务。
[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章永生。教育心理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十四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电子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观看影视娱乐的方式也在不断进步,影视娱乐的内容随着观众需求在不断变化。近些年来,电视剧、电影以及电视广告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观众的审美观念和消费观念。本文着重对于影视娱乐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影视娱乐化对于观众审美心理的具体影响作出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视娱乐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主要是靠人的精神潜意识来完成的。影视娱乐的内容触发人们的潜意识,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后会在脑海中产生合理或夸张的想象,这是审美意识产生的基础。这种潜意识的形成和人的梦境形成比较相像,在梦境中除了可以生活场景重现,还会将人的想法或者内心渴望的东西重现在画面,组合成人们的梦境。电视、电影通过较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将人们的生活真实的反映出来,因此电视和电影是目前最受欢迎的文化娱乐产业之一。电视电影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和听觉感受,两种体验相结合,通过还原较为真实的生活片段,刺激观众的大脑皮层,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潜意识。
心理学家对于人的心理进行分析,总结成三种心理状态“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人与生俱来的精神状态,而人的心理需求就是趋向轻松、快乐方面的内容。电影和电视因其较完美的画面感、故事内容以及听觉享受,给观众精神上的享受,放松观众的精神状态。但是这种放松只是暂时的,仅仅会在潜意识中对观众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给人们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还会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精神状况越来越差。我国的人民群众不习惯通过心理医生来舒缓自己的心理压力,因此影视作品成为解压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观众可以通过愉快的影视作品,暂时忘却烦恼,沉浸在轻松的故事内容中,从而减轻部分压力,使观众能够放下部分忧愁,自信乐观的继续生活。
由于受商业化影视作品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影视作品缺乏真实内涵,这使得人们在观看影视节目时被错误引导逐渐失去了文化审美能力。观察近几年飞速发展的电影市场,不可否认,电影市场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影响着人民的审美理念与生活观念。例如,这两年来真人秀节目以其趣味性的内容受到了众多观众的追捧,于是真人秀进军电影市场,诞生了一系列的真人秀电影作品。虽然这些能给人愉快的精神享乐,但缺少艺术内涵,电影纯粹只是为了商业。看过真人秀电影的我们,顶多在电影院内哈哈大笑,电影并没有对我们实际的审美价值和文化观念产生影响。因此,加强对影视娱乐作品的监管,给观众正确的审美心理暗示,这对我国影视娱乐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针对影视娱乐作品中出现的过度娱乐内容,我国广电总局出台了“限娱令”,要求电影电视作品不可以装疯卖傻,没有文化内涵;作品内容不可以哗众取宠,出现虚假信息;作品内容更不可出现错误的价值观宣传。这些禁令有利于规范影视作品市场,保障影视作品的内涵和正确的娱乐性,从而给观众美好的休闲内容,丰富娱乐生活。影视作品的规范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保护社会公众与影视明星的利益。近些年来,各类亲子节目盛行,部分儿童明星开始拍摄广告或者参演影视作品,这些活动不利于儿童明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且给他们自身的生活学习带来不便,除此之外还会给普通儿童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因此,今年广电总局就发布了对于亲子节目的要求:限制明星儿童的出镜率;对于普通儿童在影视作品中的出镜加以限制;更对亲自节目的内容加以规范。影视作品的发展,除了依靠广电总局的限制,还离不开制作人和导演对作品内容的把控。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应该拒绝低俗媚俗的影视画面,并且注重画面的华美,注重对传统文化或者价值观念的传承,对于广告植入的内容,也应该做到“无缝连接”,使广告的出现不影响作品内容的表达。因此,我国未来的影视作品应该更注重于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反映群众的真实想法,为群众树立正确而有深度的价值观念,给观众更美好的精神享受和审美体验。从而使影视作品在内容、思想和道德方面做到统一,拒绝低俗作品或过度娱乐作品,生产更多高质量的优秀作品。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兴起为我国影视娱乐文化审美心理学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对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文明产业的发展,并为我国新兴文化的发展走向树立新的航标。因此对影视文化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1]方荟玲。影视娱乐化的审美心理学解读[j].电影文学,2013(03).
[2]葛在波。辨思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娱乐化转向[j].现代视听,2013(11).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十五
我市自秋季开始,一年级数学就全部起动进入了新课程的实验之中,在这一年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围绕新课程的实施做了大量培训、调研工作,了解了全市各小学的新课程实施情况,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课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把这一年来围绕小学数学课改所做的工作、课改实验的基本情况及有关建议作简单的介绍。一、开展的工作
1、通识培训活动。主要是组织老师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其中有以市级形式组织的讲座和研讨、有以片级形式组织的讲座、也有要求以学校形式组织的自学和研讨等活动。
2、教材培训活动。在这一年中,我们组织了多次新课程的教材教法培训活动,有全体新课程实验教师参与的大规模的活动(其中我们还特地请来新课程的副主审特级教师沈重予老师来溧阳讲学),有各乡镇课改骨干老师参与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活动,有课改中心组成员送教上门的小型培训研讨活动。
3、学术沙龙活动。我们还组织课改中心组成员进行学术沙龙活动。以及时发现和收集课改过程中来自第一线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困惑。一方面及时总结并推广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讲座、信息网站和《溧阳教研》等途径及时反馈给全市实验教师。
4、课改调研活动。为了能及时地发现有价值的课改实践经验和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还及时地对部分学校课改年级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我们寻找了有效实施新课程的途径与方法并通过课改研讨会等活动及时地进行推广,从而促使我市课改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地进行。
5、案例评比和优秀课评比活动。为了调动广大课改实验教师的积极性,我们还组织了新课程的案例评比活动,并从中评选出一批优秀案例获奖者参加了全市优秀课评比活动,从而中我们又推荐出实验小学吴红琴和平陵小学马柯两老师拍摄了录像课,并参加常州市级和省级评比活动,其中吴红琴获得了常州市一等奖和省二奖的好成绩,马柯老师获得省二等奖的好成绩。
6、做好省课改评估工作。每学期省里都会下发一些针对课改年级的样本试卷和有关课改实践的征求意见稿,我们都能及时地配合做好有关工作,使省教材编辑部能及时了解课改情况并进一步完善新课程实验教材。
二、成功的经验:
1、教师能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于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课改老师通过这一年的学习和实践,基本上能摒弃过去“斩头去尾烧中段”的做法,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从生活中导入,在生活中学习,到生活中运用。如:有位老师在上《厘米的认识》一课时,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采取直接从观察直尺导入,而是让在引导学生用肉眼不易直接比较物体长短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进行比较,进而再让学生用各自选用的不同测量工具(铅笔、文具盒、信封等)测量课桌的长度,在交流测量结果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发现同样长的物体为什么测出的结果不相同呢?这样就产生统一测量工具和长度单位的需要,从中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厘米,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厘米,最后又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2、教师能转变自己的角色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水平
在与教师们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师们大多意识到:“学习方式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且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传统课堂一味地采用灌输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虽然可以让孩子学到很多东西,对于他考试、进大学有许多帮助,但同时在他们的头脑中也必然形成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会带给他未来生活很多负面影响,如:有些高分低能的研究生,一旦让他搞一些研究工作,就会感到不安、感到着急,主要是因为需要走的路与他过去的学习完全不一样。过去的学习是人家指出来的路他走,而新的学习是要人他自己去找路走。”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不仅能关注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能关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水平和能力,因为知识是会遗忘的,而学习的能力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如:实验小学史栋萍老师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的应用题》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就组织学生进行抓一抓、比一比的游戏活动,因为教师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摆才能使大家一眼就看出谁比谁多几个或少几个。很多学生就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摆成一一对应的情况,并且知道没有对应到的那部分棋子就是多出来的,即从大数里面去掉小数就是谁比谁多的或少的,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表象,感悟出用减法算的道理,而且也发展了学生操作和思维能力。
3、教师能呈现开放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意识和能力
所谓信息处理的意识和能力,就是指学生主动收集和运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即学生对信息的“择取”、“储存”、“运用”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中习惯于以纯文字的形式呈现,缺少现实性的信息,出现在学生面前的都是一些“人为加工”的应用题,如:呈现的信息量不多不少正好,有的教师甚至还强调凡是应用题,每个条件都必须用上,如果没用上,那么肯定错了。正因为如此,才会造成很多学生能熟练地解答数学题,却往往不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才会出现学生不会求课桌面的面积(因为长、宽未知)的状况;也才会出现一个老爷爷养了30只白羊、40只黑羊,老爷爷就是30+40=70岁的笑话。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市大多数教师已经逐步意识到信息处理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呈现开放问题情境是发展学生信息处理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在应用教学中,老师们不但能取材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而且能呈现多样化、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如:有条件和问题都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有条件以图呈现,而问题以文字呈现的;有条件问题齐全的;也有呈现条件,而缺少问题的;有具备问题,缺少条件的等等。在解决这些灵活多样的现实问题过程中,不仅有效地防止学生思维出现僵化的现象,提升学生思维水平,而且发展了学生判断、选择信息,收集、处理信息以及综合运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能积极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方法
教师能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老师们注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富有挑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又能巧妙地运用了“卖关子”、“装糊涂”、“精包装”等教学艺术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立体化的评价激励机制来调动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和方法。如:实验小学史栋萍老师在安排了学生同桌“抓棋子比相差多少”的反馈活动中,当发现快的组比慢的组抓的次数明显多时,老师及时地让学生思考并总结了“游戏的过程中也是要讲究方法”。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三、存在的问题
1、对数学学习活动的理解不够深入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学生活动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目前,我们的教师已经有了让学生动起来的意识和行为,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有些教师往往对学生所进行的学习活动的目的性不是很明确,给人以一种为让学生活动而活动的感觉。如:有的课堂会呈现出:教师和学生都在忙,可忙了半天都看不到数学的影子。这是因为教师在设计学生学习活动时,只考虑到要让学生动起来,而没充分考虑动什么、为什么动以及动的效果怎么样等问题。总之,他们只关注学生活动的形式,而忽略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最终为学习数学新知识服务这一本质。
(2)弯曲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标中提倡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就是对传统讲授法的全盘否定,就得不管什么内容都得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去讨论。岂不知:讲授法对学生来说可能是无意义的学习,也可能有意义的学习,而探索法也是如此。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方式,把有探索价值与意义并且学生有能力探索与发现的内容,我们应尽量让学生去探索与发现;而那些毫无探索价值与意义的内容,或者即使有探索价值,可学生根本无能力探索的内容,我们仍然应考虑用讲授法。
(3)组织学习活动还不够到位。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参与面不是很广,往往让少数学生参与,而大部分学生成为“旁观者”;教师提供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充分,“走过场”的现象比较严重;在组织活动时,往往出现“放得开收不起”和“为收得起却又放不开”的现象。
2、在处理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的关系上还需加强
目前,我们的教师大多已能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生活经验(即日常数学)。但在处理日常数学(它附属于具体情景上,迁移性差)与学校数学(一种模式的科学,具有普遍性,迁移性强)的关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老师在教学“前、后、左、右”这一内容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辨认方向性非常明确的内容,但最终却没能引导学生上升到类似于”前3小时”这些方向性是虚的内容,这样,学生虽然学了“前、后、左、右”,但对日后数学中遇到的前3小时、后3小时等问题却不能理解。为此,我们在承认、挖掘学生丰富数学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学校数学的一面,力争把日常数学上升为学校数学。只有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能达到融会贯通,才能灵活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3、在处理多元化与最优化的关系方面还需加强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知道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广大数学教师已通过理论学习和各种培训具有了以上意识,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还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了追求创新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而缺乏最优化的环节,课堂中往往会呈现过分追求标新立异的现象,这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将会带来很大的不便。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45+30”时,教师大多能让学生去探索得出多种算法:有通过摆小棒的算的,有通过拨算珠算的,有从45开始十个十个往后数的,也有用40+30=70、70+5=75这样求的等等。从而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应该说老师们在这里“放”得很好的,但有些教师在此时往往缺少通过比较让学生得出优化算法的环节,即:不管哪一种算法,其本质都是先把十位数相加,再与个位数相加,都可用40+30=70、70+5=75这种算法。甚至还有些老师对比较麻烦的算法倒是大张旗鼓地表扬某某学生会“创新”,结果不但导致受到表扬的学生而不愿接受别人优化的想法,而且还给其他同学带来效仿的可能,这样,他们在以后的计算中过分依赖小棒和算珠,导致他们不但计算速度慢而且正确率低。因此,我们在学生探索产生多种方法的过程中,不能只注意少数学生的标新立异,(因为这样会对大多数学生造成很坏的影响),而应通过比较给出最优化的策略,让学生掌握优化方法,并且要注意让学生主动接受优化方法,而不应教师强制学生接受。当然每个学生在接受优化策略或方法的过程中肯定有快慢之分,对于慢的学生教师可以等待,但一定要帮助其及早达成优化。
4、关注弱势群体不够
走进课堂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部分学生能积极举手发言,能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能热情地投入自主探索之中,他们是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焦点,是课堂舞台的主角,他们敏捷的思维与精彩的发言能博得老师的欢心,能让同学投去羡慕的目光,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但同时我们o下心来思考一下,在这热闹的背后又隐藏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成为观众和听众,更有甚者连观众与听众都称不上,他们是随心所欲的“自由人”,可以做任何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
5、错误地把“活”与“乱”等同起来
师的交流我们才得知:原来他们把自主学习错误地理解为给学生完全绝对的自由,即学生想干什么就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一点课堂规则意识,甚至出现老师讲老师的、学生讲学生的,你发你的言、我做我的事这种糟糕的局面。呈现出学生无心倾听、无心思考、不会合作和交流。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又不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组织,久而久之必然形成浮澡和放纵的心理和习惯,教学效果怎么样也就不言而喻了。6、“死扣教案”、“强牵不放”的线课堂
在深入课堂听课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不能随学生的情况进行动态调控。主要原因有两种:一是教师本身没有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而是把其看成是一层不变的静态过程,头脑中装的只是教案,而不是学生,对待学生中出现的任何情况,他们都不从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去考虑对策,而是以不变的教案去应对千变万化的教学过程。二是教师本身也知道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但在课堂上一旦出现教案中没有备到的情况就不知怎样去调控,无可奈何之下只能置学生的'现实情况于不顾,按原先设定的教案去处理。
四、引发的思考
1、继续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从上面存在的问题看,有好多是由于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理解不透所致。如:有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理解为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把无法探索的内容也让学生去探索,把没有任何合作价值和必要的内容也让学生去合作,以致学生一无所获;有把“提倡算法多样化”理解为只追求算法的多样化而不需要思考和掌握最优化的方法,以致有些学生一直停留于用烦琐方法计算和解决问题的低思维之上,以致对今后的学习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有把“乱课”误认为是开放而又活跃的课堂;有把“自主学习”理解学生想干什么就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一点点纪律约束和课堂规则意识,甚至出现课堂教学无法进行下去的状况等等。因此,大家要不断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并进行理论联系教学实践的深入思考与研究,各校年级组要进行集体备课与研讨,不仅备课时要进行讨论研究,而且在上课后更要进行反思、研讨与总结,不仅要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更要寻找到改进的措施与理论依据,使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得到同步的发展。
2、有效发挥和利用集体的力量
(1)加强集体备课。拿实验年级的新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有许多创新之处,在无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发挥群体效应,作好课前调查,全面挖掘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不失为一条捷径。学校要求实验教师不受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的限制,时时集备,天天教研,只要有问题,就提出来研讨。老师间的合作、交流能集众人智慧于一体,使教学方式取得个性和共性的最佳统一。
(2)开展研讨活动。开展教研活动是促进新课程理念逐步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之一,除了参加市级、片级教研活动外;最主要的还是要开展校级教研活动,因为校级教研活动的灵活性最大,它随时随地可以组织进行;也最易形成轻松平等有效的研讨氛围。开展研讨活动,可以选择一个内容,先个人备课,再集体讨论并修改,在此基础上进行上课,课后,可以先让上课教师谈得失感受,再让其他教师轮流或随意发言,最后形成反思修订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再让下一位老师用修订后的教案来上,再研讨与总结。当然,开展研讨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除了选同一内容外,也可选择或自定不同上课内容,可以是大型的――全校数学老师参加的,也可以是小型的――年级组老师参加的。
3、设计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
活动的包容性要大一点。教学中设计的学习活动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挑战性;但另一方面又不能以只有少数学生能解答的问题情境来作为普遍要求,而应该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的活动,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事想想,都有收获,都有体验。
(1)教学的内容要少一点。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纯粹追求活动数量的多少,而应以追求活动的质量为宗旨,这样才可以保证各个学习活动都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新知识的尝试与探索;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交流学习方法与过程,但这里应注意:要想使小组合作与交流更有效,一定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要想使学生在全班交流评价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教师就应尽量采用延时评价。
(2)切实练好教学基本功。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并不是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而是缺少先进理念之下的高要求的教学基本功,即具有更强的教学机制和教学水平。在备课过程中要想设计出良好的学习活动,教师不但要具有较强的钻研教材的能力(如:怎样使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生活经验,又怎样把这些“日常数学”上升为“学校数学”等等),而且必须具有较强地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情况,若要都能从学生为主体的角度灵活巧妙地处理好,就必须具有很强的课堂教学机制和动态调控能力。如何提高教师的基本功呢?在课堂教学之后,坚持写“课后反思”是不失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作为教师若能每节课后都能认真地总结成功的经验,反思失败的教训及改进的措施,就能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他们改进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水平,真正炼好教学基本功。教师一旦具有了很强的教学基本功,面对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未测情况的调控就能做游刃有余,也就不会再用教案牵着学生鼻子走了。
4、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因材施教
我们知道学生之间存在多方面的差异,表现在社会环境、知识基础、认知水平、个性气质……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一点,把学生看成是“千人一面”的模式人,必然会出现这样的课堂:以少数学生的思维来替代全体学生的思维,以少数学生的需求来替代全班学生的需要,以尖子学生的目标来要求所有学生,呈现出少数学生积极投入、多数学生成为听众、观众或“自由人”的“绿叶衬红花”的状况,更不可能关注到弱势群体。为此,面对有差异的学生,我们必须进行因材施教。具体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说对待不同的学生,我们的教学应确定差异性的目标要求,力争做到“好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使“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2)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这就是说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量放手让他们通过独立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获取新知,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感受知识的内在魅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予一些帮助、指导和鼓励,使他们也能了解知识蝗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得更多的成功,建立学习自信心。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十六
学习心理学加深了人们对自身的了解。通过学习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解释自己的行为,并研究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心理活动。通过心理学的测验我们可以明确知道自己属于哪种气质类型的人,是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还是抑郁症。再根据自己的气质类型进行自我完善,同时也可以指导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气质优势,丰富生活。
心理学中的自我认识中包括两个重要概念,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自我概念就是个体关于自己的总体认识,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由反映评价、社会比较和自我感觉三部分构成。反映评价一直伴随着我们,例如,幼儿园的小朋友在活动中积极配合老师,并因此得到一朵小红花,那么小朋友的到老师的肯定后自信就会增加,在以后的活动中自然而然表现良好。反之,如果小朋友在活动中因表现不好而受到老师的批评,那么孩子心中就会有挫败感,在此活动中必然无法充分发挥,以后的活动也许还会受到影响。社会比较,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往往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衡量自己的标准,这就是在作社会比较。小时候我们会比较哪个小朋友吃饭速度比较快,哪个小朋友比较乖,大一点,同学之间会比较谁的成绩高,成年后又会比较谁的收入高、谁的孩子好等等。这些比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当前的状况,并及时弥补不足。自我感觉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的。做作业时自己通过努力思考解决了一道难题,自己动手缝好了掉落的扣子,第一次独立做好一顿晚餐,这些都可以是我们获得较好的自我感觉,并因此而更加自信,同时,自我概念也改进了。自我评价是对自我所做的某种判断。事实上,自我评价与自我概念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就有自我评价成分的融入,而自我感念形成后又为自我评价提供了框架。心理学有效地促进了个体对自我的认识。
心理学研究证明,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分为认知因素和情感心理因素两大类,正确处理这两大类心理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师在教学时采取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和情感需要的教学方法,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古代的教学是夫子在上面讲晦涩难懂的古文,之后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固守条条框框、缺乏自己思想的麻木者。现代的教学则吸取教训,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在教学时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法。例如魏书生先生的“六步教学法”,首先给学生进行“定向”,明确方向,使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第二步让学生“自学”,学生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学习教材,独立思考,自己作答案,这些答案都充满了学生自己独特的思想;第三步则进行“答疑”,此处的答疑首先是学生之间互相解答疑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考了更多问题,答案也集中了全班同学的智慧,对于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在给予解答;第四步“自测”,顾名思义,学生根据“定向”中指定的目标来检测自己,进行自我评定,检查学习效果;最后一步“自结”,学生自己总结本科学习的收获,再选取在自测中成绩优秀的同学进行系统的总结,使知识得到强化。这种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认识求知的重要性,并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效率,体验了获得知识的欢乐和幸福。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与学生通过互动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情况得到及时反馈,教师可以因此调整教学进度。学生具有猎奇心理,教师在教学中不时地展现一些图片、案例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则可以使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复习,巩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在工作中运用极为广泛,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展开工作。我们平时见到的商场工作人员就是利用消费和广告心理学的知识重新设计橱窗、陈设商品,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如大街经常“打折”或“疯狂大甩卖”店铺,再如企业中总管利用组织与管理心理学的知识激励员工,鼓舞士气,促进员工积极工作,等等。心理学在工会工作中的作用则在2010年富士康“13连跳”后得到充分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国有企业要关注职工的心理健康,富士康依此通过定时对员工进行心理咨询、缓解员工工作压力等方法来促进员工心理健康。员工心理健康了,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自然提高。
人际交往总会存在一些心理效应,如刻板印象、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晕轮效应等,这些效应会影响到我们的人际交往。心理学家根据这些效应提出一些合理的交往法则,例如匈牙利传播学家拉希尔提出了一个拉希尔法则,也称为人际交往第二法则,核心思想是:人际交往尊重为本。这个观点与我国儒学大师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相似,这些思想多多少少都能给我们一些启发,促使我们与他人友好相处,是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由此,心理学涉及每个人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凡是人,不论幼儿或老人,正常人或精神病患者,都会运用到心理学,终身受其影响。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心理学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来造福自己,使自己更完善,学习更轻松,工作更顺利,人际更和谐,让生活更加丰富。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十七
学生更乐于学习新知识,更容易将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因此,知识如果能够联系生活,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作用于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即我们常说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效果则会改善。而学习动机的培养恰好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更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科学服务生活的素养。
化学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最能够引发学生学习思考,而且化学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学习效果自然就会提高。
例如在讲铁及铁的化合物时,教师可以先由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缺铁会导致的缺铁性贫血导入,再展示“速力菲”的药品说明书,让学生得出药品的主要成分及有效成分,再根据药品说明中的“本品与维生素c共用效果会更好”引发疑问,进而与学生共同探究二价铁的化学性质。从二价铁的价态出发,对二价铁的还原性、氧化性,以及如何检验药品是否变质等进行探索,由点到面,铺开知识的网络,学生能够将所学过的fe、fe2+和fe3+相互转化的方程式回忆起来,教师替代学生总结铁与铁的化合物之间的联系,并指出其中的本质,即低价态的fe到高价态的fe3+需要强的氧化剂来氧化,弱的氧化剂能将fe氧化为fe2+,相应的,高价态的fe3+要变成低价态的fe,就需要强的还原剂来还原,弱的还原剂会将fe3+还原为fe2+,最后再回归生活,用二价铁的还原性(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以防止二价铁被氧化)来解释药品说明,升华情感。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服务于生活。
教师在归纳知识网络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由于学生在回忆之前学过的铁与铁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方程式时已经造成了思维的负荷,若让学生继续完成化合物转化之间的本质关系,造成学生的认知负荷加重,出现厌学的情绪。教师替代学生完成知识脉络的梳理,学生会有“白鹭立雪,智者见白”的感觉,因此,教师替代性策略是在学生自身归纳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困难的时候进行的。教师在讲氯气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收集漂的使用说明书,巧妙地将课程转变为对漂性质的探索,由点切入面,回到氯气的基本性质上,其知识的呈现逻辑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导入――由点出发,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学生思考并提出学过体现物质性质的方程式――教师归纳知识网状结构――解释物质作用于生活的原理。
再比如,许多教师讲授硫及硫的化合物时,一般是从硫的价态出发,通过低价态具有还原性、高价态具有氧化性、中间价态既具有还原性又具有氧化性的普遍原理,讲授硫与硫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过程,完成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知识的转化运用到酸雨的产生之中,此时的知识呈现逻辑是:物质结构――物质性质――知识运用。这种教学方案相对保守,当然也能达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但是有的教师则先将酸雨的危害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继续和学生探讨酸雨的形成过程,从而将硫与硫的化合物之间的反应转化为对酸雨形成过程的探究,总结出各价态之间的转化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来进行的,即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而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高价态只具有氧化性,揭示了物质之间转化的本质关系,最后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知识的呈现逻辑是:知识的运用――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以上探讨的仅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化学教学设计,很多教师都有运用到。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多种,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导课已经被广泛的运用,而将它贯穿于整个课堂还在继续探索。教师若能够将生活的点滴运用在教学中,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起到知识间的桥梁作用,并为知识的提出奠定应用基础,让学生更加热爱化学。
[1]张庆林,赵玉芳主编。心理发展与教育。重庆:重庆出版社,20xx.
[2]石敬珠。“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化学教学,20xx(9).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十八
摘要中职校学生中存在许多外显和内隐的心理行为理由,在职校教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十分迫切,作用十分重大。如何开展中职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教师至关重要,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要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
1中职校开展学生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调查表明,中职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理由,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理由。这些心理行为理由不但严重地影响着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职校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对担任育人任务的教师和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作用的举措。
2中职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1培训教师职工至关重要
在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靠几位心理辅导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策略的教师职工队伍至关重要。
理想的培训应分三个层次:一是首先培训一批骨干教师,起到示范作用;二是普遍轮训班主任,提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提高教育水平;三是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培训中关键的理由是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策略。
2.2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实践证明,学校应致力于深化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改革,以此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也只有此,才能突破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看作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开心理课的局限,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深入、有效地开展起来,也才能有可能实现“让每一位教职工都成为学生心理保健医生”的梦想。
2.2.1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一天的主要活动,课堂也是学生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所以,如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作用和价值的开展途径和方式。
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也是一天之中最多的,因此,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关键是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关系的建立。
2.2.2结合学科特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课程的多样化,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具选择性、更具全面性的途径和方式。
2.2.3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抓好日常教育活动、巧妙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教职工观念的转变,教职工要从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日常的教育工作;其次需要激发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教职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发挥教职工创造的潜能,促使教职工敢于大胆创新,改革旧有的教育工作模式;此外需要使教职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育活动的主体作用,通过平等、信任和相互尊重,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从而根本转变教职工日常教育活动的不良模式,带来教育效果的巨大提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
2.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让全体教职工明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教职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理由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2.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十九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新的体育教学观提出了体育课应是开放、情感、能动、激励评价的课堂。体育教师应当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abstract:anewp.e.andhealthcuniculumstandardhasappeared.itcomesintime.itencouragesstudentstomakesomethingnewwhattheywanttodo.andinclasstheyareinterested,happyandwanttotakepartineveryactivity.howwilltheteachersteachthem?wep.e.teachersmustusemanynewscientificwaystomakeallkindsofstudentstobethepartsoftheclass.differentstudentshavedifferenthappiness.atthesametime,theyhavedifferentprogress.
关键词:课程标准体育教学创新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各地,吹进了各行各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在这股春风中诞生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又怎样呢?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读,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认识: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
“美国是发现的国家,日本是研究的国家。但在科技上,日本远不如美国,研究别人的人只能跟在后面跑。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我们要在这一习惯的基础上,慢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形成创新能力。
1.2十分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愿望与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民。
1.3重视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强调要精选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结构、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改革以知识为本,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强调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未来。学校最大的浪费是人的生命的浪费,儿童在校时的生命的浪费和以后由于在校时不恰当的和反常的准备工作所造成的浪费。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说来是真实市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向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活那样。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原则。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把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要做某些别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结果是,他们并不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
1.4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评价的方式的进一步多样化,为学生提供致力于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每个学生充分的、多样化的发展,成为评价的重要目标。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观
2.1体育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
2.1.1教学内容的开放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将更加丰富,呈现开放的特点。我们要改变过去把体育课变成“达标课”、“素质训练课”的做法。在目标的统领下,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增加健身性和趣味性强的球类、舞蹈、民族传统体育和新体育运动。通过多样性、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体育的多种需求得到满足,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1.2教学方法的开放。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2.1.3评价方式的`开放。
以前我们把测验和考核作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由于运动能力受遗传和自身的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学生不用努力就可以得到优,而有的学生不管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优的情况,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心理和行为。
2.2体育课堂应是民主的课堂。
2.2.1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固守“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不能一味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安排教学过程,应当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互相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求,交流体验。
2.2.2面向全体学生。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乐于关注少数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新课程下,我们要转变这种观点,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体育学习的权利。
2.2.3关注学生差异。由于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我们要把这种差异当成一种财富,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潜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运动,在体育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2.3体育课堂应是和谐的、重情感的课堂。
2.3.1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硬环境。体育场地、活动器械、电教设施、美育挂图等是体育课堂的硬环境。体育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创造,才能使体育的物化环境“活”起来,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化”意味,才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将体育器械摆放成富有情趣的艺术图案,能给学生严谨感、秩序感,优化学生的“心境”,这样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便会大幅度的提高。
2.3.2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尊重学生,教师应尊重、欣赏、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其人格。沟通感情。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必须遵循“真实”、“接受”“理解”三原则,表里一致的真情实感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控制情绪。首先教师不能把自己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矛盾时能够冷静地思考,既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又主动地与教师交换意见。
2.4体育课堂应是启发学生全面参与的课堂。
思维参与:设疑——动脑。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并将其隐藏在情境之中,再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尝试——讨论。在某些项目教学时,教师先不进行示范,讲解,而是让学生先行主动去尝试,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讨论,围绕教学中心,积极思考,自由发表见解。
情感参与。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学生的“身顺心违”现象:一些老师苦心经营的教学过程,学生往往漠然视之。因此,教师唯有以情唤情,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中产生出美丽的火花,才能掀起一个又一个的教学高潮。
行为参与。行为参与是学生主体参与的直接表现,也是老师调控学习过程、调控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差异参与。学生的先天素质及后天的努力程度决定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能力等是有差异的,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合理组织。
分层教学,老师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程度、素质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施以不同的评价方式等。分组教学时,体育教学不能简单地按照学生个子的高矮和性别的差异分成几个自然小组,而应根据学生的技能、素质等实际情况科学的分组,这样才能满足全体学生学习的需要。
全员参与。体育教学能否做到全员参与,是衡量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成春”,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活动起来,使个体学习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以外,还应具备下列新的教育理念。
3.1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创造个体。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把每个孩子视为一个创造的个体,给予他们自由发挥、大胆创造的广阔空间,并对学生萌发的创造欲望给予很好的保护。
不至于把一些具备创造性的学生埋没,才有利于培养新形势下的新人才。
这不仅仅是教育评价、教育方法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对教育观念不同的理解。长久以来,我们体育教育教学习惯于沿袭固定的模式,体育教师熟于扮演固定的角色,教师总把学生看成一个个任人摆布的物体。在不同家长和教师的心目中,孩子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就是顽皮捣蛋。长此以往,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其创造的勇气和能力就会丧失。
3.2要善于运用创新性教学方法。
3.2.1善于发现创新闪光点
善于发现孩子有意无意间所表露的创新闪光点。在学生所参与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不时的会表露出创新举措(火花),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间、老师间、相互探讨所产生的创新火花,如曲线跑竞赛中所摆放的几个障碍物,如何摆放跑的更快,如何摆放跑的难度更大。每当学生爆发创新火花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善于发现教师本身的闪光点。要善于捕捉教学中所产生的奇想(新花样),那怕是猛然间爆发,也应及时抓住运用会收到意想不道的效果。
3.2.2善于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
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去找空白点;引导学生去寻找一个项目、一个动作、一个活动中的缺点,可以鼓励学生去找老师的缺点;引导学生寻找几个学生同一个动作或几个学生不同动作练习中的交叉点、异同点;引导学生去寻找重点,动作重点在哪里;引导学生去找难点,目标是什么,结构内容如何,怎样能投的远、跳的高、跑的快。
3.2.3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技巧
引导学生做加减法,创新是改变,但不是简单的加减,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合理地去加减。如掷实心球的预备姿势:原地——倾向——向——滑步转体;体育教案格式:四段式——三段式——自由式;体育教法:传统式——军事式——创意式;任何体育器材、动作、方法的改进变迁都呈现出科学的加减法。
3.3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急需点燃的火把“。如果只是运用简单的程序,那只能把学生越教越死,不仅害了学生,也害了社会。不要把学生看成螺丝钉,而要看成发动机。不是设计好框框条条让他们去套,去钻,而是要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让孩子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幻想,学生好奇、模仿,尽情的释放生命的能量。哪怕是一丁点的智慧火花,我们也要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去精心保护,多给他们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不要将创造的幼苗扼杀在萌芽状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具有发展力的民族。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必须融有”创新"这个灵魂,把这两个字牢牢的注入青少年的精神内核,让他们拥有创新的欲望,学会批判地吸收,才能创造出美的未来,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敏《中国学校体育》2002年第5期
2.徐艳玲《体育教学》2003年2期
3.刘海慧《新课程与学校发展》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2002年
4.董海莹《新课程与学校发展》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2002年
5.杜威著赵祥麟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282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