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纲读书心得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5 00:41:15
中国史纲读书心得大全(18篇)
时间:2023-11-05 00:41:15     小编:文轩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方向。怎样使总结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些范文虽然仅供参考,但是它们展示了一个良好总结的形式和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中国史纲读书心得篇一

读完柏杨老先生的《中国人史纲》,才发现这是一部有温度的历史,一部有人情味的历史,与以往记录时间与故事的史书不同,此书中更多的是对人,或者说对中国人创造历史的思考。随着柏老先生的史笔,我尝试着从王朝更新罔替的波澜壮阔中找寻规律,从帝王将相的兴衰沉浮中读懂落寞。

当我放下此书,想写上几行文字记录心情的时候,才发现历史,或者说中国历史这个话题是在太大,也只能从多维的历史中攫取一个维度,那么就谈一谈我对中国人信仰的理解。

先说结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神而不信神的民族。

相比于被整合后系统化的希伯来神话,北欧神话和古希腊神话,中国神话磅礴而嘈杂,我们可以从《诗经》《楚辞》《山海经》《左传》《国语》《庄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历史典籍中看到主体相似,细节却可能大相径庭的神话故事。如果类比古希腊神话有神话时代和英雄时代,其实中国上古神话也可以以帝尧为分界线,之前可以称之为神话时代,主线故事是创世,造人,三皇五帝的三次神战、妖神鬼怪及其纷争;帝尧之后的英雄时代,主线故事是羿和禹等人的英雄事迹及部落纷争。正如其他文明一样,宗教对中国神话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创造性的将神话故事进行了整合统一,提出了掌管天界的天庭、玉帝、王母娘娘体系,这与在奥利匹斯山上俯瞰人间的神王宙斯又有了几分神似。而作为舶来品的佛教,通过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也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神华。

然而以上诸神之于中国人,各像是故事而非信仰,中国人的信神拜神,更多的是出于绝望边缘上的痛苦挣扎,而非如西方或阿拉伯世界信仰的虔诚与纯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或许才是中国人最普遍的神话观。

中华文明的神学不兴,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国长期处于统一的封建王朝,皇权压抑神权的原因;也有农耕民族生产力相对较高,人民生活较为富足,宗教难以发展的因素,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从中华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分析。

谈起中国人为什么会有祖先崇拜,我要先讲一个故事。假使我穿越到明代的某个田间地头,偶遇一位正在劳作的年轻人,我想我们的对话一定是这样的。

'哥们,你们明代的生活怎么样?'。

'我爹传给我的呗。'。

'田呢?'。

'我爹传给我的呗。'。

'那种田的方法呢。'。

'我爹教给我的呗。'。

这虽是我杜撰的故事,却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大江南北普遍发生着。中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社会,人们局限在相对狭小固定的地域,以家庭为单位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仅具有天然的血亲联系,更成为生存的相互依靠对象。

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单系亲族组织,上连于所有死去的祖先而下及于尚未出生的子孙,若失去祖先这一环,这个结构原则就被切断而无法存在。所以中国人藉祭祖与孝德来维系此一制度,诚如当代大儒冯友兰在其中国思想史一书中论到孝的理论时提到『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家族制度上的,而孝则是使家族扣紧在一起的德行』。在这样一个允满家族意识的社会中,人生价值的表现不在忠便在孝,我们可以说:犹太人是要神迹,希利尼人是求智能,而中国人是要伦理,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亦不为过。再加上民间死后世界观的影响,祖先崇拜与伦理孝道有了更深的连系,甚至视祭祖为尽孝的表现,因不祭祖,祖先在阴间就无法享受长生福禄,而沦为饿鬼孤魂,实为大不孝,祖先也会因此降灾于家族。怪不得韦政通教授说:上古的祖先崇拜演变出儒家的孝道,而儒家的孝道又维系了这古老的宗教。所以中国人必循例重俗,祭祖祀宗,藉此抒发缅怀先人,表达孝思的心境,进而祈求祖先佑护赐福。

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表现在定时扫墓、祭拜、建立祠堂,在逝者下葬时,随同准备许多日常生活应用物品纸样,一同烧毁,如同送先人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一样;并定时烧纸(送钱),甚至在不同季节送不同衣物的纸样烧毁;官宦或富贵之家要为建立祠堂,供奉祖先排位。

中国人的历史崇拜可以看做是祖先崇拜的2.0升级版,如果说祖先崇拜的对象是父亲、祖父、祖父的父亲、祖父的祖父,那么历史崇拜则是崇拜中国历史上的先贤、圣君、名将。

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名言流传千古,除了彰显了他出色的政治智慧,更说明了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借鉴历史的推崇。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里'替'是关键,为什么不是'兴衰'?就是一个皇朝由盛而衰,最后被下一个朝代给'替换',这才是最重要的。所谓一个朝代实际上是一家一姓的朝代,然后被另一家夺走代替。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是为了本家的基业能千秋万代,不被别家夺走。所以历朝历代、各位皇帝大臣最想的便是从历史中找寻治国的方法,避免被替换朝代的弊端,维持自己的通知。

这是这种自上而下对历史的推崇,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始终保持着对历史人物甚至是写历史的人物的崇拜。

史海浩瀚,吾之所知不至史之万一。只有学好历史,把历史当老师,用历史做工具,才能在历史中找寻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感谢着柏老的《中国人史纲》,感动于局团委的每月一书活动。

中国史纲读书心得篇二

这个假期,我读了台湾作家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这本书。这本书是近代以来中国作家著史的最杰出代表作,讲述和评论了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第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国历史。它以中国人的特定活动为对象,让历史成为一部电影,人民成为这部电影的主角,而中国大地则是这部电影的演出场地。

柏杨的史观以“人”为中心,自称是平民著史、狱中著史,“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所以取名《中国人史纲》,重点在“人”。柏杨一生经历坎坷,因有大苦难,所以有大愤懑与大悲悯,这种情怀始终激荡在文字里,才使得柏杨作品的魅力不因时间的流逝而稍有减衰。本书完成于监狱之中,以世纪为经,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写到20世纪初;以事件为纬,内容涵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篇幅浩大,文字流畅生动,结构精练紧凑。

历史是酷的,我却是浅薄的。历史并非全是鲜衣怒马繁华似锦,它事实上如此残酷,战争和暴政将它涂抹得血迹斑斑。这斑斑血迹又迷惘了众生的眼睛,在穿越历史重重迷雾之后却对狰狞的__流露出顶礼膜拜的眼神。原来颠倒众生的,并非只有倾国倾城的美女。唯物史观无疑是科学的,但不能否认的是在长河迂回蜿蜒的转弯处,历史是富有戏剧性的。某一个个体可以影响历史的走向,使它选择了其中的一个方向,而将其余诸般可能性留给了后人遐想与感叹的空间。历史上最热闹的地方,往往是占少数的权贵们明争暗夺,而最冷清的地方,却充斥着占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李唐赵宋复朱明,历史的姓氏不断更迭,历史中人声鼎沸,却不知有一双冷眼在历史的边缘静静旁观,它叫做权利。历史只有一个,但面孔却有多种。某个角度上它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者,换个角度,即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屠夫。

本书的内容精彩绝伦,并且很有特点。洒脱自在、游刃有余的表述。作者常常开门见山又一针见血地进入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和最关键的人物,分析勾勒,寥寥数笔,便使历史中那些老朽的事件和人物神采顿生,也使隐藏在历史积尘下的规则与真相昭然若揭。每章最后的“东西方世界”一节,别具匠心和视野。宋明之后,尤其是十六世纪开始,西方政治文明突破性地发展起来,科技之光兴起,中西方的发展遂于此分道扬镳,并终于导致十九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的不堪收拾。今天的人在扼腕叹息之余,更应该明白到,不仅仅从中国来看中国历史,和不仅仅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未来的发展,是多么必要和意义非凡。

本书特有的以世纪分章和以问题分节,不以帝王年号而以普遍的公历算法来纪年,和将一个世纪分成十个年代来分别表示,等等做法,都使得全书脉络清晰,重点主题一目了然,大大地方便了阅读。

富于文采的白话文字,这可从《史纲》里面不多的几处古诗翻译就可以看出,其用词之妙与精准,绝对可让作者跻身于一流白话文大师之列。

大量地以表格来代替冗长叙事的方式,既简洁明了,也大大地增加了阅读的愉悦感。例如,作者提到,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我们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不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当中国强大如汉王朝、唐王朝、清王朝时,我们固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当中国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时,我们仍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惟一的立足点。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国的王朝,所有的国,都是中国的另一种称谓。

看完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受到了震撼,更多的是对历史的感悟与思考。历史,要认清事实。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一种潮流。社会在进步,旧的制度被淘汰。历史,其意义最主要的是文化精神的象征与传承,历史学科就是如此。我们的民族汉族在历史上曾饱受欺辱,这自然有外在的原因,可更重要的原因在我们自己身上:统治者骄奢淫逸,百姓不能够居安思危。可是当今有些所谓的“爱国者”仍旧不肯正视历史,却热衷于依靠对历史的意淫来寻求快感,活在古代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而回不到现实。我觉得,这才是我们民族真正的耻辱。我们需要做的,是承认历史,以史为鉴,同时反思我们民族在历史上走过的路,摒弃错误的历史观,消除偏见,才能为日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好思想基础。对过去的事情的掌握和理性分析,使得我们可以跳出事情圈外,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全面的分析,有高屋建瓴之意味。等我们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和积累,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烦恼和忧虑都是如此的渺小。从自身修为角度来讲,可以让我们能够超然世外远离目光短浅的痛苦。从处理事情来看,能让我们更好的把握全局,可以站比一般人更高的角度来解决问题。我一直说,学历史,不能指导你具体发财致富,但是可以更好地指导你的人生。这个多元的世界,赚钱容易,修身难。没有好的修为,终生痛苦。内心的苦痛是物质不能弥补的。这就是学习历史对自己的最大的帮助。

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

读完《中国人史纲》真是感悟颇深,希望这本优秀的著作能被更多人发现并且阅读。

中国史纲读书心得篇三

谈起中国人为什么会有祖先崇拜,我要先讲一个故事。假使我穿越到明代的某个田间地头,偶遇一位正在劳作的年轻人,我想我们的对话一定是这样的。

"哥们,你们明代的生活怎么样?"。

"我虽是一介草民,可也有房有田,有老婆有孩子。日子还算可以。"。

"那你的房子哪里来的?"。

"我爹传给我的呗。"。

"田呢?"。

"我爹传给我的呗。"。

"那种田的方法呢。"。

"我爹教给我的呗。"。

这虽是我杜撰的故事,却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大江南北普遍发生着。中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社会,人们局限在相对狭小固定的地域,以家庭为单位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仅具有天然的血亲联系,更成为生存的相互依靠对象。

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单系亲族组织,上连于所有死去的祖先而下及于尚未出生的子孙,若失去祖先这一环,这个结构原则就被切断而无法存在。所以中国人藉祭祖与孝德来维系此一制度,诚如当代大儒冯友兰在其中国思想史一书中论到孝的理论时提到『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家族制度上的,而孝则是使家族扣紧在一起的德行』。在这样一个允满家族意识的社会中,人生价值的表现不在忠便在孝,我们可以说:犹太人是要神迹,希利尼人是求智能,而中国人是要伦理,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亦不为过。再加上民间死后世界观的影响,祖先崇拜与伦理孝道有了更深的连系,甚至视祭祖为尽孝的表现,因不祭祖,祖先在阴间就无法享受长生福禄,而沦为饿鬼孤魂,实为大不孝,祖先也会因此降灾于家族。怪不得韦政通教授说:上古的祖先崇拜演变出儒家的孝道,而儒家的孝道又维系了这古老的宗教。所以中国人必循例重俗,祭祖祀宗,藉此抒发缅怀先人,表达孝思的心境,进而祈求祖先佑护赐福。

在中国儒家的观念中,"忠"、"孝"是最重要的美德,即使对已经去世的先人,也要像他们依然活着时一样的尊敬,在节日中要供奉、祭祀,在中国,对祖先的崇拜是日常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康熙皇帝和教皇特使之间的争执,就集中在是否允许祖先崇拜上,康熙当时的名言就是"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

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表现在定时扫墓、祭拜、建立祠堂,在逝者下葬时,随同准备许多日常生活应用物品纸样,一同烧毁,如同送先人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一样;并定时烧纸(送钱),甚至在不同季节送不同衣物的纸样烧毁;官宦或富贵之家要为建立祠堂,供奉祖先排位。

史海浩瀚,吾之所知不至史之万一。只有学好历史,把历史当老师,用历史做工具,才能在历史中找寻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感谢着柏老的《中国人史纲》,感动于局团委的每月一书活动。

中国史纲读书心得篇四

内容简介:

张荫麟(1905―1942),号素痴,亦常作笔名。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写有《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针对史学家梁启超对老子事迹考证提出异议,使清华师生大为震动,并梁启超的激赏。后又发表论文《明清之际西学输入中国考略》,分析了明清两代传入的西方学术的差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张荫麟与夏鼐、吴晗和钱钟书并称“清华文学院四才子”;被吴宓称为“梁任公第二”;梁启超首次与他相见,也赞叹为“天才”。

张荫麟,除了一本未完成的教科书,张荫麟似乎再没留下什么。这本不到16万字的小册子便是《中国史纲》。但这本薄薄的作品不幸成为作者终生的绝唱。“卢沟桥事变”后,张荫麟不得不搁笔,当时刚写到东汉建立。直至他5年后病逝于贵州遵义浙江大学,《中国史纲》也只是更新了序言部分。

《中国史纲》一书包涵序文、十一章和最后的附录三部分。作为文章主体的十一章,作者着重讲述了自中国史的黎明商朝起,到西汉王莽改制失败与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这一段的历史事件。附录主讲了东汉前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北宋从建立到宋神宗这一时期的一些历史。

在主体的十一章中,作者将大量笔墨(前6章)用于写前秦以前的历史,又将其中的四章用于描写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各个方面。

读后感:

张荫麟先生一直不满当时的历史教育,说教材无穷无尽地排列著名字和史料,让青年人“被迫重温再温可厌倦的一套杂凑的机械的史实”。因此这本名为《中国史纲》的课本既不重考证,也不引原文,而是用“讲故事”的笔法来“画”历史。这本教科书,除文笔优美之外,“运思情深意远”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家范给予的另一评价。这位通史学者认为,只有钱穆的《国史大纲》可以与之媲美。

这本书第一章: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中突破了以往中国史书喜欢从远古时期的炎帝、皇帝说起的做法,而是有理有据的从有文字记载的商代开始记述,商以前的.历史仅略述。全书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大量严肃的语言,不注重考证,也没有大量的引用原文,而是以作者自己的语言描述历史事件。虽然仅仅是简略介绍了商至汉的历史,但是却为我们描绘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简洁明了,可读性强。

从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到张荫麟先生的历史观点:第一,从价值的角度来看,价值就是真善美的统一,历史的效益问题,涉及到制约史学社会价值实现的重要因素:读者。不能伤害历史的科学性。张荫麟说:“一个健全的文化就是能使一切最后的价值都得到和谐的发展,都并育而不相害的文化。”因此,一个健全的历史学,不但要求真,亦要求美。史学要想得到广大读者的接受,就必须具有艺术功能。第二,张荫麟认为,客观历史本身是史学艺术功能的自然基础。第三,张氏谈到了历史的隐喻问题,即艺术性的修辞手法在史学中的地位问题。他说:以史事为直比或隐喻即狭义之所谓用典。此种修辞之技术若用之而洽切清新,明易不诡,则实足以沟通幻想或现实之美与史界之美,而予一意义以深远而丰富之背景。近人以典故为文病,相戒为用,此实一新式“塔布”,其由来则矫枉过正而昧于历史之美学价值也。

对于这本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如:熊十力说:“荫麟方在盛年,神解卓特,胸怀冲旷,与人无城府,而一相见以心。使天假之年,纵其所至,则其融哲史两方面,而特辟一境地,恢前业而开方来,非荫麟其谁属乎?”王芸生称“张荫麟是中国学界的一个国宝。……他的中国文学受教于王静庵先生(国维),西洋文学受教于吴雨生先生(宓),……为梁任公先生所赏识。他不仅文史淹博,哲学的素养尤深。”

可惜天忌英才,1942年10月24日凌晨3时,张荫麟在贵州遵义病世,享年37岁。他死后,钱锺书《伤张荫麟》诗中说:“清晨起读报,失声惊子死。天翻大地覆,波云正谲诡。绝知无佳讯,未忍置不视。赫然阿堵中,子占一角纸。”

陈寅恪写有《挽张荫麟二首》,曰“流辈论才未或先,著书何止牍三千。共谈学术惊河汉,与叙交情忘岁年。”

朱自清《挽张素痴》一诗慨叹:“妙岁露头角,真堪张一军。书城成寝馈,笔阵挟夙云。勤拾考工绪,精研复性文。淋漓修国史,巨眼几挥斤。”

张荫麟一生温文尔雅,注重理性对学术严肃批评,受人尊重,不失为我们的榜样。

中国史纲读书心得篇五

封建社会从周开始,终结于秦政,楚汉争霸之时出现过短暂的分封,最后归于豪族社会。封建社会终结的原因是铁器、耕牛、竹简的出现,铁器、耕牛带来了新经济,使君王可以脱离贵族得到更多的资源,而竹简则带来了新人力资源,使君王可以脱离贵族得到人才治理国家。

商周之变,封建初成。

历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纣大家应该耳熟能详,周王联合众多国家趁着商朝大军滞留东南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朝歌守军,一举攻陷商都,占领商朝的政治中心,瓦解了商政权。当时的历史观念是天命归于族,意思就是上天选择这个族做为正统,既这个族是正统,其他族是牲口,正因为此每次商对外征战得到的战俘都是直接用来祭天的。当时商族是大族,所以用这样的方式能够维持他的统治。而周国能够打败商国是众多国家一起合力的结果,而且周国本身并不算强大,那么再用天命归于族的方式,显然就是自寻死路了。周人将天命归于族改成了天命归于周王,然后将辅助周王登上大位的重臣、亲戚通过分封的方式进行拉拢。这个制度在当时的环境下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只要对周王有足够的贡献就能够得到分封,世代继承,这样就把所有的人都拉拢到了周王的阵营,大家一个共主。封建社会也就此产生,其分封制下,天下被纳入一种拟亲缘共同体的结构当中,核心是宗法制,相应的形成了嫡庶之制、祭礼、服制等。而中国也从此时开始了正统性延续,直到清朝覆灭。

封建的巅峰。

封建社会的发展,天子受制于各个分封的诸侯国,同时也受制于国内的贵族集团,诸侯国则也有同样的问题,所以大家在一个稳态的均衡当中。当时的霸权是通过会盟的方式来确认的,而不是战国时期的灭国。楚国原来并不属于中原,在当时的中原人民眼中,楚国就是蛮夷。春秋之际,楚庄王伐陆浑之戎,兵锋抵于洛阳。周天子派遣王笋满劳军,楚王竟问到天子之鼎的轻重。王孙满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遂罢兵,这说明楚王也接受了周朝的这套逻辑,重礼,并参与到这个体系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原来蛮夷的.地方也接受了周天子的节制,这也为封建王朝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封建社会的奔溃。

封建制度需要不断进行分封,所以中央的权力会随着一次次的分封开始日益衰败。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耕牛和铁器的出现,让一地一年一耕成为可能。以前的生产方式是一个人占很大的地,今年用着这块,明年用那块,采用轮耕的方式,因为以前的土地恢复肥力需要几年的时间。而铁器、耕牛的出现,让土地恢复肥力变的更加快,可以每年一耕,这样就养活更多的人,同时君王也通过这些土地得到了更多税收。竹简的出现,意味文字从顶层贵族、皇室手中开始转为一般贵族子弟和运气好的普通人都能学习。同时人口膨胀,无土地的贵族开始变成游士,各国争相招揽。最终这些无土地的游士开始在各国进行变法,最终秦国凭借商鞅变法打下政治和经济基础,统一中国,封建制度到此终结。

中国史纲读书心得篇六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而又线索明晰的史书,从我国的神话时代说起,直至20世纪结束,柏杨历经了十年监狱的艰辛,作者以自己深刻的人生经历来写作此书,于是此书有:“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赞誉。自有深刻和独到之处。

《中国人史纲》之所以定格为“中国人”就在于作者的立场是人民的,他是从人民的立场来梳理华夏几千年的历史的,在中国的三个“黄金时代”,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于是作者对此称赞不已,而对历史上的动乱年代和大黑暗时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则对人民处境深表同情,这个时候,作者的文字,是对中国那些腐败的统治阶级的控诉……总之,作者以人民的观点来深刻的阐述了历史,以人民的处境来判断每一个历史年代和事件,作者的历史观点是一种人性史观点。他是以一个民主派别的史学家的形象在叙述历史的。他用人民的眼光来考察每一个朝代的历史形态,作者对酱缸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这使得我们对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糟粕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知道了什么是酱缸文化,我们要排除那些历史上的糟粕。

作者的眼光不仅是深邃的,同时也是开阔的,作者在每一个“世纪单元”的最后,都写了“东西方世界”,这使读者在深入国史知识的同时,可以将之与世界的同步状态进行一个对比,于是,我们为起初中国先进于世界而欢呼,对后期中国落后于世界而悲愤。

生动和明晰是我给本书下的两个关键词,也是本书的的定义。在生动这个方面,作者的文学功底之深厚,叙述历史的时候文笔朴实自然,而又字字传神,恣意汪洋,对历史上的人和事都娓娓道来。明晰指的是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本历史线索清晰明了的书,作者写作历史是粗线条,却又详略得当,作者以现代的世纪为单元,更加便于读者把握历史的时间顺序,也不会再被朝代的频繁更迭而困扰。事件的先后也是一一阐明,十分清晰。另一方面,作者以现代的名词代替了历史上不断变换的官衔,如用国防部长来写一个职位,在之后又注明当时的官职,这种变换使得我们对历史上的人和事的把握更加真实,最后作者还亲自绘制了众多的地图,地名亦多以现代地名标注,有利于对历史的把握,同时也学到不少的地理知识。

作者在讲述历史的同时,也是在创新的,如作者划分的三个黄金时代(即春秋末期——汉、唐、清)是首次见到的,又如酱缸文化的生动比喻,也是十分充分到位的,又如作者所引入的“瓶颈危机”观念,也是十分深刻的,即开国四、五十年后国家就处在一个瓶颈上,国家能够安全度过则国家将稳定持续的发展,而倘国家没有度过则,又进入动乱之中,这些对中国当代史都有一个观照的作用,也引发一些思考。

柏杨先生已经逝世了(于20xx年4月29日逝世),但柏杨的思想永存。

中国史纲读书心得篇七

之前一直很好奇为什么书名叫做《中国人史纲》,不知是被断句为《中国人史纲》好还是《中国人史纲》。看了两章后觉得还是理解为《中国人史纲》的好,因为发现柏老先生的史笔和别人不同,他注重的是强调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其实是人的历史。

从来都觉得书写历史和做新闻对事实的态度是一样的,要客观的记录事实,轻易不能表露自己的态度,而柏老先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持有鲜明的态度,对前朝的史学家和儒家鸿儒们的错误不留情面的一一批判。

书的开篇题目为“历史的舞台”,介绍了中国的版图和山脉河流。不要以为这篇只是单纯的介绍自然环境,他介绍的是中华文明兴起、繁盛所发生的地点以及环境与文化的关系。自然环境影响文化,每个民族都是如此。

柏老说,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建筑文明是最贫乏的一环。除了万里长城纯军事工程外,古中国缺少雄伟的城市,雄伟的宫殿,更缺少雄伟的民间房舍。原因有二,一是绝对君权思想的统治,统治者绝不允许别人的房舍建造的比他的好,哪怕接近也不行。二是中国历史上的新兴政权对与焚烧就政权的建筑物怀有浓烈的兴趣。比如项羽火烧阿房宫,所以至今我们也无缘再见“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是如何的壮观,也无缘站在吕后运筹谋杀韩信的未央宫中嗅那满是阴谋味道的空气。

柏老讲了开天辟地的故事。这里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在中国是盘古创造了世界,但主宰世界的却是一个叫玉皇大帝的神祉;在犹太人那里,人们认为是耶和华创造了世界,那主宰世界的也是耶和华。以前我曾经写文章论述过中华民族并不是真正信奉神祉的民族,信神只不过是处于绝望环境中的一种无望挣扎。我们信奉神祉的心理远没有西方世界信奉神明那样单纯。说到底,是为了一己私欲去信奉。只有当我们觉得需要神明保佑的时候才去拜祭神明,而不是把拜祭神明当作自己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从来是个很实际的民族,顺我者兴,逆我者亡。

书里最值得称道的是每章节后都有一个东西方对比,可以看到当我们处于一个时期的时候别的民族在做什么。我们的兴盛,我们的衰亡,一览无遗。大世界自有公道。

《中国人史纲》之所以定格为“中国人”就在于作者的立场是人民的,他是从人民的立场来梳理华夏几千年的历史的,在中国的三个“黄金时代”,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于是作者对此称赞不已,而对历史上的动乱年代和大黑暗时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则对人民处境深表同情,这个时候,作者的文字是对中国那些腐败的统治阶级的控诉。

总之,作者以人民的观点来深刻地阐述了历史,以人民的处境来判断每一个历史年代和事件,作者的历史观点是一种人性史观点,他是以一个民主派别的史学家的形象在叙述历史的,他用人民的眼光来考察每一个朝代的历史形态,作者对酱缸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这使得我们对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糟粕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知道了什么是酱缸文化,我们要弃除那些历史上的糟粕。

中国史纲读书心得篇八

张荫麟先生一直不满当时的历史教育,说教材无穷无尽地排列着名字和史料,让青年人“被迫重温再温可厌倦的一套杂凑的机械的史实”。因此这本名为《中国史纲》的课本既不重考证,也不引原文,而是用“讲故事”的笔法来“画”历史。这本教科书,除文笔优美之外,“运思情深意远”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家范给予的另一评价。这位通史学者认为,只有钱穆的《国史大纲》可以与之媲美。

这本书第一章: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中突破了以往中国史书喜欢从远古时期的炎帝、皇帝说起的做法,而是有理有据的从有文字记载的商代开始记述,商以前的历史仅略述。全书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大量严肃的语言,不注重考证,也没有大量的引用原文,而是以作者自己的语言描述历史事件。虽然仅仅是简略介绍了商至汉的历史,但是却为我们描绘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简洁明了,可读性强。

从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到张荫麟先生的历史观点:第一,从价值的角度来看,价值就是真善美的统一,历史的效益问题,涉及到制约史学社会价值实现的重要因素:读者。不能伤害历史的科学性。张荫麟说:“一个健全的文化就是能使一切最后的价值都得到和谐的发展,都并育而不相害的'文化。”因此,一个健全的历史学,不但要求真,亦要求美。史学要想得到广大读者的接受,就必须具有艺术功能。第二,张荫麟认为,客观历史本身是史学艺术功能的自然基础。第三,张氏谈到了历史的隐喻问题,即艺术性的修辞手法在史学中的地位问题。他说:以史事为直比或隐喻即狭义之所谓用典。此种修辞之技术若用之而洽切清新,明易不诡,则实足以沟通幻想或现实之美与史界之美,而予一意义以深远而丰富之背景。近人以典故为文病,相戒为用,此实一新式“塔布”,其由来则矫枉过正而昧于历史之美学价值也。

对于这本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如:熊十力说:“荫麟方在盛年,神解卓特,胸怀冲旷,与人无城府,而一相见以心。使天假之年,纵其所至,则其融哲史两方面,而特辟一境地,恢前业而开方来,非荫麟其谁属乎?”王芸生称“张荫麟是中国学界的一个国宝。……他的中国文学受教于静庵先生(国维),西洋文学受教于吴雨生先生(宓),……为梁任公先生所赏识。他不仅文史淹博,哲学的素养尤深。”

可惜天忌英才,1942年10月24日凌晨3时,张荫麟在贵州遵义病世,享年37岁。他死后,钱锺书《伤张荫麟》诗中说:“清晨起读报,失声惊子死。天翻大地覆,波云正谲诡。绝知无佳讯,未忍置不视。赫然阿堵中,子占一角纸。”

陈寅恪写有《挽张荫麟二首》,曰“流辈论才未或先,著书何止牍三千。共谈学术惊河汉,与叙交情忘岁年。”

朱自清《挽张素痴》一诗慨叹:“妙岁露头角,真堪张一军。书城成寝馈,笔阵挟夙云。勤拾考工绪,精研复性文。淋漓修国史,巨眼几挥斤。”

张荫麟一生温文尔雅,注重理性对学术严肃批评,受人尊重,不失为我们的榜样。

中国史纲读书心得篇九

中国史纲是中国历史上最权威的历史纲目,其编写历经四十年,由著名史学家张荫麟先生亲自主持。中国史纲涵盖了自古至今的历史事件,是一部对于中国历史有着深入准确阐述的巨著。本文主要介绍作者通过阅读《中国史纲》的理解和心得体会。

第二段:关于作者对于《中国史纲》的看法。

读完《中国史纲》,作者深感中国历史悠久广袤。《中国史纲》中所涵盖的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令人叹为观止。作者认为,这部巨著不仅仅是一部学术研究,更是一部承载了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宝库。

第三段:对于《中国史纲》所展示的中国文化精髓的理解。

《中国史纲》中所展示的中国文化精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中华民族诸多杰出代表人物的肯定和赞颂;二是对于中国文化中独有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详实阐述。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以及百年的近代史洗礼,但却从未失去其独特性和魅力。

第四段:《中国史纲》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的贡献。

《中国史纲》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纲目,更重要的是引领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同时它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政治保障。这种影响力和深远的历史渊源,令人不得不佩服中国史学家张荫麟先生的无私贡献和辛勤工作。

第五段:结语。

《中国史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它不仅是一部学术典籍,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标志性巨著。如今,我们已经走过了历史的长廊,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新时代,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从未改变,所以,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不忘民族精神,珍视我们的文化遗产。

中国史纲读书心得篇十

近代史和现代史可以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界。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我认识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还了解了国史、国情,深刻的领会到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中国史纲读书心得篇十一

中国史纲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科书,每个学过历史的人都不会陌生。而张荫麟是这本书中的作者之一,他的心得体会对于理解这本教科书非常重要。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以五段式的形式,来谈谈我对“中国史纲张荫麟心得体会”的见解。

一、中国史纲的背景和意义。

中国史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份著名的历史教材,它是以较为系统的方式概括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成为了后来的历史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要参考书。作为学生,可以通过它来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社会制度的演变以及各种文化流派的兴衰变迁等等,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现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的贡献。

张荫麟是中国史纲的主要作者之一,他在这本书中负责编撰了明、清两个朝代的历史内容,特别的是他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的缘起、转变和发展历程,尤其是以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作为指导,注重了流域文明和民间文化的探讨,并着重强调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他对于中国史纲中这些细节的呈现,为中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资料。

三、中国史纲对于中国文化认识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其思想体系和文化内涵成为了构筑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情感基础。中国史纲,是具体而细致地呈现了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与发展,让我们对于中国的文化认识更加深刻、全面。他们多角度的阐述,促进了对于历史事件的理性看待,增加对于自己文化的自信与认知。

中国史纲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教材之一,他在展现中国历史时期脉络上,贯穿着精妙的结构,需要我们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度探讨。我们需要找到学习历史的灵感,学习历史不是简单的记述事件或年代,我们需要思考那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考虑当时的政策、制度和人物等,这样才能领略中国历史的精妙和拥有融入进中国历史的体验。

五、结语。

中国史纲张荫麟心得体会,这部作品是一个深度挖掘中国历史的重要经典。它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并揭示了它们的种种优势,也是人们初步掌握精神知识的有效渠道。作为中国人,我们需要理解中国历史,而掌握这部杰作,可以加深我们对于祖国文化的体验和领悟,也可增加我们对于历史的领略和理解,让我们更好地以理性的态度面对我们的历史、文化和未来,谱写新时代的历史篇章。

中国史纲读书心得篇十二

这是一本以中国“鸦片战争”为起点到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末端的中国近代发展历史。清代末期的腐朽统治,“鸦片战争”让中国进入了“双半”社会。由于“小农”的阶级性并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的“农民运动”,最终都已失败告终。洋务派的本阶级利益,维新派的自身弱点与局限性根本不可能拯救中国。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的旧民主主义也随之结束。以“新文化运动”作为铺垫,“五四”运动成为了开启新民主主义的一把金钥匙,让“双半”的社会看到了一丝光明,“反帝反封”成为了社会的主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撒了革命的种子。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成功与失败、十年内战,是由于国民党的贪婪与野心作祟、浪费国家人力、物力、财力而发生的不必要的战争。

民族资产阶级的摇摆不定让我们看到了要以共产党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来夺取国家的领土与主权的独立自主。“八七会议”纠正了“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到土地革命兴起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动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土地革命的序幕,开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名论断,鼓舞了气势。由于博古、王明等人犯了“左倾”错误,采取“直面攻击”“机会主义”错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遵义会议”解决了在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并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开展了“万里红军长征”,挽救了党的实力。

接下来的毛泽东领导时期让我折服,抗日战争全过程、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土地革命,无时无刻让我看到了他犀利的眼光、审时度势、先见性与战略性。他能够在危机关头作出决定性的正确判断,能够在让士气低落的战士看到胜利的曙光,能够顾及人民的利益,注重民生,他可以不顾个人安危、挺身情愿走进蒋介石的圈套里,他可以“熊掌与鱼兼得”、看清国民党本质、制定周密计划,他可以看清国际国内环境、看出世界发展主流、抓住机遇。建国后,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同时并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大跃进”“十年”,毛泽东尽管有错误,但是“人无完人”,“熟能无过”?年纪的上升也会使决定产生错误思想。每个人都有思想,作为领导更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他是为国家而急、为国家经济发展而急、为社会进步而急、为深陷贫困的广大人民群众而急。他有被中国人民称颂的资格与权利!

邓小平的第二代的领导提出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与“一国两制”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为第三代的领导提出了“三个代表”,以胡锦涛为第四代的领导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这样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史纲读书心得篇十三

看完此书,不禁想起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从传说时代到晚清时代的历史,是中国人共同的家族史。《半小时漫画中国史》让历史人物以诙谐幽默的方式与读者见面,在此,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历史素养,与天马行空的想象。用一个班级来引申一个时代,让“中国最乱的一个时代”变得有条不紊,有理有据,我想看过的读者应该都会对这段历史豁然开朗。

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从秦大一统到汉朝崛起,此书简述的这一阶段令人深思。我曾和朋友开玩笑说,古人都懂卧薪尝胆,能屈能伸的道理,你进化了两千多年,怎么还不懂呢?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更多的是对古人的敬佩,成功者都是有共同的特点,虽历经千年,尤有余温。自古英雄多磨难,齐桓公、管仲、伍子胥、乐毅、孙膑、信陵君、苏秦、张仪、商鞅、屈原……太多太多,哪一个不是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才取得成功。

中国史纲读书心得篇十四

1、详读教材。

自学考试最大的特点是统一性和规范性。其命题和判卷标准的拟定严格依据指定教材(大纲的具体化)内容。考试题的应答应该是“再现教材”。基于此特点,要求同学必须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学大纲。

2、以题为干。

自学考试是应考性极强的考试形式。教材编写注意的是全面的分析介绍,设计内容广泛。但如果不突出重点和难点,就会眉毛胡子一把抓,大投入却所得不多。

因此,同学要注意在每一章节,甚至节下小目的学习中,抓出问题点,即以问题(比如,设定为简答和论述题)作纲,做到提纲携领,回归问题。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第一章第一节第二目中“西方列强殖民扩张”部分,教材叙述较多,比较繁密,同学自己不妨可变成“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特点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就会发现原始积累时期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的不同,就易于掌握了。

3、逻辑记忆。

本门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但历史课特点明显,涉及诸多事件、人物、年代等,因此较多的记背是必须的。但死记硬背不行,那就必须用逻辑记忆法,即寻找有关联的东西联系起来记背。

比如,中国近现代史上涉及中国共产党的会议教材写了很多。那就找特点记,比如教材评价为转折性的会议有哪些?共三次,“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又如,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在1949年以前和以后具体表现是不一样的,同学们需要跨章进行联系记忆,这样效果才好。

4、多动手笔。

俗语讲“不动笔墨不成书”。勤动笔(广义上也包括打字),是协助理解和记忆的好方法。很多同学的经验是平时对听过或读过的课程按问题做一些归纳,并写在本子上。平日写得多了,脑子中就有了较好的记忆和思绪,考试的时候,下笔就比较轻快和容易。

中国史纲读书心得篇十五

天,我读了《中华魂》这本书,读后使我受益匪浅。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

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在白骨累累的中国近代史上我们看到一个个举着明晃晃钢刀的刽子手,一只只满口鲜血的吸血蝙蝠,一头啮着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群群叼着头颅的鹰犬和一淌淌鲜艳刺目的血!

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和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历史开创了新的纪元。当国歌奏响时,站在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下的每个中华儿女,无不热血沸腾、壮志激昂。耻辱和不幸已经成为过去,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的辉煌。

xx年前,中国还只是战后的贫困国家,经济落后,百废待兴,国际地位也受到了威胁。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不堪忍受祖国如此落后的局面,团结一致,勇往直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一次次的发展浪潮中,凭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中华民族用血汗谱写出一篇篇华美的文章,涌现出一批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铁人王进喜,人民好公仆焦裕禄——他们前赴后继,用自己的身躯为祖国铺垫出一条通向光明,通向崛起的康庄大道,用自己的生命为祖国创造出美丽的神话。

正当中华民族在黑暗中不断摸索发展前进方向的时候,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邓小平为中国指明了道路。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也吹进了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心中。在“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群情激昂,纷纷出谋划策寻求最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并互相借鉴,共同进步,全国上下一心,勇往直前,于是,中国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楼宇大厦拔地而起,代替了柴棚草屋,柏油马路代替了羊肠小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向小康水平迈进:xx年的沧桑巨变,xx年的光辉历程,让所有中华儿女看到了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改革的春风不仅给中华大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更为中华儿女重塑了民族的信心!在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这个让所有人都惊叹的奇迹,正在稳步的走向世界。

回顾共和国走过的xx年,光辉历程这样记录着:振兴中华的奋进精神,使“两弹一星”上了天,“神舟飞船”遨游太空,“嫦娥一号”探月成功;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使三峡工程蓄水发电;坚韧顽强的拼搏精神,使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上取得一个又一个冠军。

站在时代的今天,我们回望一个民族要独立,要发展,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需要一种更为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大地无限宽广。“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传承了xx年的民族精神,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使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为了祖国的繁荣,民主的兴旺,我们会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度,她幅员辽阔、山川秀美、气势磅礴,像一个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她用自己博大的胸怀孕育出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高远志向和宏大报复的民族,是一个创造出五千年文明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而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祖国出一份力。未来属于我们,让我们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而努力奋斗吧!

中国史纲读书心得篇十六

读到朱元璋大杀功臣了,早就听说书里把明朝说的一无是处,黑暗中的黑暗,专制中的专制。其实秦汉以来那一个朝代都差不多,明朝只不过做的更成熟一点了,“集大成者”。总的来说这本书是属于畅销书、通俗读物类型的,不是学院派的力作,不能做为大学教材。

历史是一个人所读到的历史,作者也是历史的阅读者,并把自己的所知所学所想写了出来,夹杂着自己很多的感情,畅销书大概都是这类的,好不好关键在于组织的好坏、文笔的流畅与否、个人批判素质如何如果是学术型或教材就不可能这样了,需要一本正经,客观描述,有限评议了仅此本书作者不能称之为历史学家。

本书的评议应该是严谨学术研究中有争议的几种结论中的一种,,至于为什么舍去其它几种,作为畅销书没有必要再说明了。书中并没有启发读者自己去思考,因为作者已经把其中一种的思考结论直接当作事实来描述了。书中并没有给出历史换代的基本规律,书中极少描述每个朝代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及人文环境、社会阶层,对这些作为基础的这些东西的研究才能产生出历史演进的基本思路。

书中只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关键人物进行了述说和评议,其实只不过是把二十五史用现代文翻译了一遍而己,其中夹杂了一些近代历史学研究的结论而己。书中按世纪来叙述并没有什么新意,反而用的太复杂,人为割开一些历史“模块”,没用足够多的模块进行纵向比较,因为没有详细分析社会经济政治基础,这种比较也是不可能的。书中反而比较了一些相似的历史事件,但基本无意义。不能孤立地看历史事件,不能抛开社会的基本条件。

中国史纲读书心得篇十七

台海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通史》,作者是张荫麟、吕思勉和蒋廷黻三人。张荫麟是著名学者、历史学家,著有《中国史纲》。吕思勉是中国近代四大史学家之一,著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先秦学术概论》。蒋廷黻是中国著名史学家、外交家,著有《中国近代史》。从作者阵容看,对于喜欢历史的读者而言,就有很大的吸引力。这本将三位史学大师的代表作编辑整理后,集合在一起的《中国通史》,即使不能将五千年发生的种种叙述得十分详细,但该有的内容丝毫不少,就算不尽详细,却也算得上全面。所以,对于读者而言,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刻而愉快的体验。

《中国的通史》的上部,从“文明之初”讲述到了“楚汉之战”,在这本书中,不得不说,作为一名史书的读者,还是需要有些文学功底的。因为这部分引用的史料非常多,“前四史”的《汉书》、《史记》、《后汉书》、《三国志》一本都不少,还有古代各种诗歌集等,包括《诗经》、《楚辞》等等。所以看着看着,就会有一种不仅仅只是在看史书,还有看文言文文学的感觉。或许会觉得理解文言文会有点困难,但面对作者们如此信手拈来的资料,而且运用得如此出神入化,你会感叹他们绝对不仅仅只是史学家而已!光是这种感觉的产生,就会让你带着更多的感动和震撼继续阅读下去。一提起中国的历史,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我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可是这五千年是怎么来的,却并不了解。

这本书开始之初,就给出了答案:我国历史,确实的纪年起于共和。共和元年,在民国纪元前二千七百五十二年,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自此以上,据《汉书•律历志》所推,周代尚有一百九十二年,殷代六百二十九年,夏代四百三十二年。尧、舜两代,据《史记•五帝本纪》,尧九十八年,舜三十九年。如此,唐尧元年,在民国纪元前四千一百四十二年,公元前二千二百三十一年;三皇之世,距今当在五千年左右。

如此详尽,想必解决了很多人关于这“五千年”由来的困惑。

当书一页一页翻过去,历史也渐渐朝着我们熟悉的方向前行。《中国通史》的下部,已经从明清讲到了中国现代经济、社会、教育和学术的发展。

面对着这条历史的长河,在河水的流逝中,我们真的会不禁感叹自己的渺小。但那些或熟悉的或陌生的历史事件,再次因为这本书印入我们脑海的时候;当那些熟悉的久违的名字再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真心让人觉得,读这么一本史书,真好!那些有关历史的答案,你终究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或许没有那么深入,却也可以给你指引方向。

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了解自己国家的发展历史,还是很有必要的。虽然有些知识在生活中不一定会用得着,但这些却会融入你的血液,让你变得有所不同。正如英国作家弗郎西斯•培根在他的《论读书》一书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我今天看了《中国通史》一书,描写的是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我最喜欢周朝前期和唐朝前期,因为周朝开国皇帝周文王是个人才,而且还有一帮忠诚辅佐,而且周朝前期力量还很雄厚,周朝后期很腐朽,所以我不喜欢周朝后期,还有唐朝前期,李世民把国家治理的繁荣富强。可是到了唐朝晚期,皇帝只知道贪图享乐,大兴土木,搜刮人民的钱财。所以我也不喜欢唐朝后期。

我们中国每个朝代的后期都很腐朽,就说纣王吧,他叫人建"朝歌"花了数万银两。杀了几百人。而且荒唐无道,最后果然被周武王灭了。

最强大的就是元代,元代的开国皇帝是成吉思汗,他先统治了蒙古,然后竞把我们的中原占领了。占领了中原后,又把俄罗斯的首都占领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

我最不喜欢的是秦朝,秦朝的秦始皇虽然建了万里长城。而且还统一了钱币。但是他把古时候记载的书全烧了,而且还杀了一些读书人,这叫"焚书坑儒"。到了秦二世的时候,秦二世把秦始皇坏的一面他继承,好的一面他没继承,而且还派了一些人为秦始皇殉葬。是他的作风使秦朝走向灭亡。

我感受到了古时候皇帝英明的时候,国家就发达,皇帝无能的时候国家就腐朽。

翻开《中国通史》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前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认清未来。随之翻到目录,这本书写的是从有人类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事。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看。

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到最后的帝国,经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还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学过的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没错!这件简单单的四十二个字就说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年代。

由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写过史书,有多少人用笔墨来赞美历史!历史的每一瞬间都那么的激动人心,让人震撼!历史将会让我们明白许多。

来吧!大家一起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喝彩吧!炎黄子孙们!华夏儿女们!

我本次读的书是《中国通史》。这本书把中国有记录的历史,从盘古开天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全部记载在内。看完这本书,我颇有感受。

必须说的一点,是我收获了很多很多知识。它讲述了中国千年来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中国古代各国家的兴起,发展与衰落,记载了各种军事谋略,赞颂了古代各国的英雄好汉,咏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诗人用自己的灵魂所书写的诗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或喜或悲的故事…这本书,无愧为"人类历史必读经典"。它把中华上下五千年,写得淋漓尽致。

当然,读完这本书后,我不仅是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还发现了,了解中国的历史,对于语文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先来说平时应用最广泛的成语吧。中国文学里基本上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来自于古代发生的一些事情。没有这些事情,也就没有现代丰富多彩的中文词汇。我们要想充分了解一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就必须知道它背后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去哪里找呢不用看别处,就在这本书里。

之后,再来谈谈对于背书的作用。

看完了这本书,了解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就能够把那些平时背起来能烦死人的"作家作品"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其实背作家作品,从某一方面来说,就像吃糖葫芦一样。零零散散的诗歌作品,就像裹着糖的山楂。而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就像中间的那根棍。单独吃糖裹山楂,的确挺好,但用棍子串起来,吃着就更方便了。

看完这本书,把糖葫芦串起来后,了解了作者写诗写文章的背景,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他的感情,以及诗歌想表达的思想。有些诗歌,写的是在那个时代能体会到,而现在我们无法体会到的一些感情,比如说对官场斗争的痛恨,战争中士兵报国的忠心,和家人与外出者相互的思念。不知道为什么写诗,诗理解起来就会困难许多。

最后,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人,尤其是老师,因为它实在太经典,太值得读了。看完了后,无论是谁,都一定会有收获的。

中国史纲读书心得篇十八

中国史纲是一份全面综合了中国历史的文献资源,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中国的历史轨迹。张荫麟先生作为中国史学家的代表人物,对中国史纲有着深刻的研究和探讨。在我的学习中,我也通过学习张荫麟先生的著作,有了很多体会和收获。

第一段:理论研究。

张荫麟提出了“我国历史分期四大基本原则”,这种分类法可以更好的理解中国历史,使得历史的研究更加系统化和全面化。通过基本原则的设定,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影响。

第二段:文化深度。

张荫麟对中国文化的深刻思考也非常值得借鉴。在对中国文化与外部世界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张荫麟强调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脆弱性,同时呼唤人们珍视和保护好我们的文化。张荫麟的一系列思考都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自觉和国家意识。

第三段:细节刻画。

在中国史纲的编写中,张荫麟对历史细节的关注也非常到位。例如他关于元朝在统治时期,对于信仰佛教的劝返和讨伐,都做了详尽的记述。这些历史的细节虽然不及时的反映历史变化,却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细腻的历史场景,从而有利于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第四段:深刻总结。

除了对史纲的细节刻画,张荫麟还进行了很多深入的总结和分析,多维度地解析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这些总结既有其历史背景,又带有其历史进程的启示。通过他的反思和探索,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历史变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势。

第五段:启示。

我们可以借鉴张荫麟的这些思考和创新,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同时从史学角度切入,从政治、文化、思想、地理、民族等多方面了解历史真相,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在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也应该对自己的历史学习进行深思熟虑的反思和完善,使史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发展。

总之,张荫麟先生以其高超的学术素养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为我们打下了深刻的历史基础。我们在学习中国史纲的同时,也应该学习他的历史研究理论和方法,最终实现跨学科、全方位、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以此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广阔的视野。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61115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