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选择,只有努力,我们需要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怎样规划时间,高效学习?范文的阅读可以激发我们对总结的兴趣和热情,激发我们写作的灵感。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一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3、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3、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图片展示,引入新课:
展示原始森林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木森林的美丽神秘。
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学生朗读课文,完成第一关的闯关游戏(爬楼梯、摘红旗)。
1、自读课文,标出小节,圈出生字。
2、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和词语,看哪列小火车能顺利闯关,摘得小红旗)。
三、朗读、理解课文。
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完成第二关和第三关的闯关游戏。
第二关:读课文,我最棒!
让学生自由朗读,选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读给大家听。老师相机指导朗读。比如:朗读第一小节,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朗读第二、三小节,要采取想象画面、读中感悟的方式。重点指导第二、三小节的问句。(语调应轻松活泼,还要读出猜想的意味。“我想——”“想”字语音应稍微延长些,呈现出回忆、思索的感觉。理解“可曾”一词的含义,体会这里的问句是一种自我询问和猜想,入情入境,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出猜想、好奇、好玩的感觉。)。
采取多种形式读。师范读、指名读、分组读、师引生读、男女生读等。
第三关:找发现,谈收获。
“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
2、自读二、三小节,边读边圈画文中描写祖先做什么事情的词语,整体感知内容。
四、拓展延伸,画画想想,拓展想像力。
完成第四关的闯关游戏(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五、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完成第五关的闯关游戏。(我帮你,快回家)。
1、通过连线,让学生按照课文内容连线,体会动词的搭配。
2、拓展延伸,自由填空,
()夕阳()明月()星星()晚霞()草帽。
()蝴蝶()裙子()美景。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录音机、舒缓的音乐磁带、字词卡片。
一、导入。
1、配着舒缓的'音乐进入新一课的学习?板书课题。配乐朗诵诗歌。
2、听完诗歌,师问学生配着这么美妙的音乐你们想读吗?
二、初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指名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把你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3、派代表说一说。(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教师适时点拨下面几点:
1、摇篮在文中指什么?(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
2、“我”想到了什么?提炼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摘、掏、跑、看、逗、采、捉、逮。”让学生模仿祖先的样子做这些动作,体会祖先生活的快乐。感受文中“我”的美好追想。
3、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扩展延伸。
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激情导入。
1.谈话: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摇篮吗?摇篮是干什么用的?那大家知道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在哪吗?请看录像。
2.这就是原始森林,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木森林的美丽神秘。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认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三、理解课文:
1.师配乐范读课文,生思考:原始森林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2.指名回答。
指导读句: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3.再读诗文,找一找有关诗句,说说课文中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作“祖先的摇篮”?
照样子,说一说。
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那(),是()的摇篮。
那(),是()的摇篮。
4.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里干些什么?
5.同桌互读,说说“祖先的摇篮”有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1)说说:诗中写祖先在这里干什么?
(3)练读2、3节。
(4)配上欢快的音乐,齐读2、3节。
6.学习课文最后一节。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地久天长、神圣)。
(2)引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说说:“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
7.选择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读一读。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8.有感情地读全诗。
这一环节主要抓住“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等几个关键句子来引导学生读诗句,感受祖先的摇篮给人们以美好而遥远的回忆。通过品析词句,揣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入境悟情,深入理解诗意。
让学生自由组合练习读、展示个性指名读……通过多种诵读方式,让学生尽情、尽心地“放声朗读”,既能表达情感,升华感情,又能培养语感,加深感悟。
四、拓展延伸:
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
通过拓展想象,使孩子们更好地升华情感,由此让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配乐齐读课文。
二、指导写字。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始”字中“女”作偏旁要变窄,横画变短不出头。
“意”、“思”、“想”都有“心字底”。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让学生自己记字形,认生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锻炼自主学习意识。
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访儿童文学作家吴珹。
认识吴珹是在第六届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当时,他为我们的杂技节会刊写了一些杂技节回忆文章。之后才知道,他还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作家出版社、接力出版社等10多家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外读物中,都选用过他的作品。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童年书架》中,几乎每个年级都有他的作品。在“六一”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这位孩子的良师益友。
许多孩子都读过吴珹的作品,但往往不知道作者是谁。今年春天,我市一位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让学生们在字典里查找课本中《芦叶船》作者的名字,但现代汉语字典里找不到吴珹的“珹”字。有位家长认识吴珹,老师知道后,就把吴珹请到学校,让他亲自给学生们讲《芦叶船》,深受孩子们欢迎。消息传开,好几个学校都请他去讲《芦叶船》,吴珹总是来者不拒,极其热情,还和不少孩子交了朋友。
其实,吴珹的作品早就走进了孩子们中间。30年前的小学语文课本里就有他写的儿歌;10多年来,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大雁歌》,他是词作者。现在,他的儿童散文《美丽的华沙》、《美丽的窗花》、《祖先的摇篮》、《快乐夏令营》、《豆花庄的小家伙们》等,分别选进了北京、河北、湖南、湖北、吉林等地的小学新课标语文教材中。南方一家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小学新课标课外阅读中,一次选用了他的10篇散文诗。他打电话给出版社:“是否选得太集中了?”编辑回答:“因为孩子们喜欢您这样的作品。”
吴珹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是在“文革”期间,当时,他“靠边站”,天天在家里和孩子们在一起。他特别喜欢孩子,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但那时连本“小人书”都买不到,于是他自己编儿歌教给孩子,自己编故事讲给孩子听。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从爱心中飞出来的。近几年,他除了坚持创作,还编辑出版了《中国当代幼儿文学精选》、《中国儿歌》(当代卷)、《燕赵童谣选注》、《幼读散文一百篇》等。人老心不老,现在,我国的婴儿文学正处在开创期,一家出版社邀他创作一本《婴儿散文》共50篇,他又为自己找到了一片新的开拓领地。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四
《摇篮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歌曲为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的两个乐句末终止音外,基本相同。旋律以级进为主,节奏平稳而有规律。歌曲充满了温馨,静谧的气氛。第二段开始时,出现了一个由附点四分音符构成的附点节奏,突出了摇的感觉,加上装饰音的运用与前面的音乐形成了小小的对比,使歌曲洋溢着母亲对孩子无限温存慈爱的万千柔情。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完全重复,使歌曲前后呼应,自始至终处于安详柔美的意境之中。
1、通过歌曲学习,了解音乐家舒伯特的艺术人生、艺术魅力及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终身热爱音乐的情感。
2、指导学生用柔和、甜美的音色和连贯的方法深情地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柔情真挚的爱,培养热爱母亲,热爱生活的情感。
3、了解《摇篮曲》的曲式结构及这种歌曲体裁形式,体会它的风格特点,感受不同艺术形式演绎摇篮曲的不同魅力。
能用歌声表达歌曲蕴含的情感。
装饰音、附点音符的掌握。
有关舒伯特音乐作品cd光盘《摇篮曲》。
了解舒伯特的生平事迹和有关故事。
体验法,交流法、听唱法、对比法。
以《摇篮曲》为本课中心,以音乐家舒伯特的故事为导火线,围绕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为主线,在听,唱,看,演中从音乐,戏剧、美术中感受,将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人文完美的结合渗透,体验大师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共鸣,激发情感,释放情感。
一、故事引入,走进音乐大师的人生。
1、谈母爱。
师:“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
“下面我们来看看诗人和画家是如何表现母爱的。”
2、欣赏有关摇篮曲的图片,回忆自己的童年。
3、想象为图画选择音乐应该是怎样的?(速度、力度、情趣)。
――哄孩子入睡演唱的歌曲叫作摇篮曲。
4、故事一盘土豆激发情感,走进舒伯特。
师:“下面要听到的歌曲就是一位伟大音乐家在菜单上写下的一首摇篮曲,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就是―――奥地利誉为天才作曲家舒伯特。
1、欣赏大师作品《摇篮曲》感受情绪、速度、力度。
2、采用听唱法哼唱歌曲,想象入睡的情景。
3、观察旋律特点,发现重复句,了解曲式结构。
4、难点突破:(采用的方法:体验式)。
a、感受摇篮“摇的的感觉”对比不带附点和带附点的不同,引导唱好附点节奏。
b、装饰音的演唱(“快”字的演唱启发学生想象妈妈哄宝宝睡觉的心情怎么样?装饰音演唱自然、轻声一带而过的感觉。启发学生边演边唱,边体验!
三、歌曲处理,情感体验。
1、再次聆听,想象歌曲意境(谈谈想到了什么?)生生交流,情感碰撞体会母亲的情感。
2、探讨在声音、力度、速度以及包涵的情感的处理(自主发言)。
创造情境体验情感,对比感受,在试验中找寻美感。
要让小宝宝入睡声音应该怎么样?力度是强还是柔?速度?演唱时妈妈的心情和内心的情感?(结合大师的要抒发的情感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3、完整有感情地演唱。
师:“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或想想自己的母亲,感受、体会一下,带着柔和甜美声音,恬静、舒缓地再次演唱这首《摇篮曲》。”
四、创设情境,戏剧演绎。
1、即兴创作表演母爱的情境(大胆表现)。
2、生生,师生评价。
五、深化拓展,欣赏不同艺术形式的《摇篮曲》。
1、聆听不同演奏形式的摇篮曲(合唱、小提琴,男女声重唱等)。
2、谈谈自己的感受,跟自己演唱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带来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师: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它那舒缓的旋律,让我们愿意去听,还可以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爱,以及美的存在。
六、释放情感。
1、学生对妈妈说一句心里话。
3、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们对妈妈的感激之情,就让我们带着对妈妈的深深的爱再一次演唱这首《摇篮曲》结束。
七、课后延伸——进一步走进舒伯特的情感世界。
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创作灵感等方面。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五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类生活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理解课文内容,树立保护祖先的摇篮的意识。
有关原始森林的图片,字词卡。
3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摇篮吗?摇篮是干什么用的?你的摇篮又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
二点题教学。
1通读课文,回答“我们祖先的摇篮是哪里?”(原始森林)。
原始森林?原始森林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吗?谁来说说。
出示图片。
荫掩蔽日的大树,遍地的奇花异草,清洌的甘泉,林木苍郁两岸绿色峰丛高耸,其间崩塌巨石累累,石上布满藤萝树木。谷地忽宽忽窄,两岸锥峰时高时低森林覆盖疏密不定,地下河明暗流交替出现,时而流水清澈,时而乱石峥嵘,构成了幽深静谧神秘肃穆的原始森林景观。蜿蜒曲折莽莽苍苍,林中古树、吊藤、飞禽、走兽,天然原始,阴森恐怖。
2带着对神秘大森林的好奇,读一读文章第一小节。
说一说,大森林有什么特点。
学生试试动手画一画这美丽而神秘的摇篮。
三识字教学。
1指导学生朗读中注意“始、曾、掏、吗、逮、蝈”等生字。
2认读含有生字的句子,进而认识生字。
3出示文中生字,学生反复读一读。
4给生字组词,教学书写。
注意:始是女字旁,引导学生复习识记女子旁的字,如:姐、妈、好、奶等。
意、思、想都是心字底,指导学生写的时候把心字写扁一点,另外复习心字底的字。
曾不易写好,教师可以示范着写。
远和忆可以分类指导。
5完成习字册。
四知识拓展。
教师读一读,人类进化的文章,给学生以知识的拓展。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六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录音机、舒缓的音乐磁带、字词卡片。
一、导入。
1、配着舒缓的音乐进入新一课的学习?板书课题。配乐朗诵诗歌。
2、听完诗歌,师问学生配着这么美妙的音乐你们想读吗?
二、初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指名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把你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3、派代表说一说。(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教师适时点拨下面几点:
1、摇篮在文中指什么?(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
2、“我”想到了什么?提炼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摘、掏、跑、看、逗、采、捉、逮。”让学生模仿祖先的样子做这些动作,体会祖先生活的快乐。感受文中“我”的美好追想。
3、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扩展延伸。
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七
一、识字与写字
1、复习“一望无边”等词语,书写“摘、掏”等2个字、
2、在语境中体会并积累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
二、阅读与表达
3、拓展阅读《孩子们在争辩》,继续训练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体会想象的快乐、
[教学重点]
1、在语境中体会并积累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相机指导书写“摘、掏”2个生字、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教学难点]
1、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描述“掏鹊蛋”等画面、
2、展开想象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读文
(一)板书课题
(二)相机出示词语
(三)整体读文
二、展开想象,读写结合
(一)想象情境,朗读练习
1、读好问句
(1)学生自由练习读问句
(2)指名读并相机指导
2、读出好奇
(1)学生注意“可曾”这个词语,知道这是作者对祖先生活的好奇而进行的猜想、
(2)学生再读,读出猜想、好奇的感觉、
3、读出画面
(1)学生默读,读中想象祖先生活的情景,找出作者猜想祖先干什么
(2)关注词语,想象画面、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关注并积累动词
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指名说,教师相机指导示范、
(3)交流想象,读出画面、
学生选择一个试着说一说读完词语想到哪些画面?学生互相交流、集体交流、
读着这样的词语,眼前出现一幅幅画面、
(4)回顾朗读小诗的第2、3小节
(二)发挥想象,仿写练习、
1、尽情想象,积累词语、
学生发挥想象,仿照二、三小节说说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些什么?
学生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2、运用词语,仿写练习、
学生选择一小节仿写
3、展示作品,想象风暴、
展示学生作品,相机评价并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
三、拓展阅读,延伸想象
(一)出示图片,引导想象
1、出示斑马,学生观察,相机出示第1小节、
2、出示鸟和鱼:看到什么?又会怎样发问呢?学生集体交流、
3、回顾第1、2小节,感受普通事物引发的想象、
(二)自由阅读,再次想象
1、孩子们又会怎样争辩呢?学生完整朗读这首诗《孩子们的争辩》、
2、相机出示图片,学生交流孩子们还会争辩什么、课后和爸爸妈妈、同学们交流一下、
过渡:看来想象源于我们的好奇心,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之心,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现象都会引发我们神奇的想象呢!
四、回归文本,放飞想象
(一)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
2、推荐阅读主题阅读丛书《发现老祖宗》和《仓颉造字》等文章、
(二)积累词语
1学生回顾本节课积累一组表示动作的词语;
2学生练习词语搭配的连线;
3生字“摘、掏”书写指导、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八
1、按要求预习课文。掌握预习方法。
2、自学生字新词。积累相应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一、课前预习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大意是什么;
(4)提出疑难问题;
(5)根据需要和可能搜集有关资料;
(6)尝试背诵课文。
二、导入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第8课《祖先的摇篮》。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
(1)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2)检查字词。你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学习这些字词的?
(3)提出问题。你在预习课文中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复习预习方法。
同学们很好地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预习的方法。
(课件显示)齐读。
预习课文的方法:
1、读通课文。
2、自学字词。
3、理解内容。
4、质疑问难。
5、搜集资料。
三、学习课文
1、解题。问:“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
2、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讨论。
(1)指名回答。问:“祖先的摇篮”有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2)小组讨论。问:“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
4、交流。
预习课文时,同学们搜集了许多人类保护环境、反对破坏生态的资料。大家来交流一下。
5、小结。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负起责任来,保护我们祖先的摇篮,让大自然永远美丽。
四、课堂练习
1、词语连线。
注意题目要求:可以多种答案。先在书上试着划一划,然后说一说。
2、背诵课文。
五、课后作业
仿照课文,试着学写一段小诗。用彩色纸抄写出来。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九
听赏舒伯特和莫扎特作曲《摇篮曲》,感受摇篮曲平稳、优美、抒情的音乐形象。
听辨两首不同的《摇篮曲》,感受摇篮曲共同的音乐特点------旋律抒情恬美,节奏富有动荡感。
磁带、录音机。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
1、导入:
(1)、请学生复习歌曲《闪烁的小星》。
(2)、请学生根据歌曲描绘得已经搭出美丽的意境。
(3)、提问:在这美丽的夜晚你会唱些什么歌曲呢?
2、揭示课题。
3、听赏音乐家舒伯特作曲的《摇篮曲》。
提问:说说乐曲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感觉?
4、教师简单介绍音乐家舒伯特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5、以同样的方式听赏莫扎特作曲的《摇篮曲》。
6、复听两首乐曲。
(1)、出示两首歌曲的歌词,请学生轻声朗读。
(2)、边听边左右摇晃身体。
(3)、师生相互交流感受。
7、创设情景,学生自主表演。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即兴表演摇摇篮或是红宝宝睡觉的动作。
三、教学拓展:
教师请学生集体聆听我国著名音乐家汪玲作曲的《摇篮曲》和印度儿童歌曲《摇篮曲》。
四、总结、结束。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十
根据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在新课改的指导下,特制订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对歌曲的学习,能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培养学生爱母亲、孝敬母亲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聆听和模仿的过程中,能够学会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通过小组合作演唱和表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三拍子的指挥图示和反复记号的意义。
本着《新课标》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够熟练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而教学的难点在于掌握三拍子的指挥图示,并达到边打拍子边歌唱。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下面我将对学情进行简单的阐述。
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较丰富,求知欲和好奇心有所增强,学习兴趣更为广泛。这个阶段学生歌曲的演唱能力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情感的表达有待提高,节奏的训练需要加强。以上这些将是我教学中重点注意的地方。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歌曲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在导入的过程中,通过创设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深刻的梦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欣赏教学法: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让学生聆听歌曲伴奏和范唱,在聆听的过程中思考问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3、律动教学法: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歌曲的节奏创编律动,更进一步的体验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小组合作法和自主探究法。学生分小组演唱,并且以比赛的形式进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歌唱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学生自主创编下行旋律,并展示演唱,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下面我讲详细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学习新知,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将从激趣导入、教授新课、音乐活动和课堂小结四个环节来展开:
(一)激趣导入。
我采用的问题导入,通过问学生,小时候妈妈是怎么哄你们睡觉的呢?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引出新课《摇篮曲》。
(二)教授新课。
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因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首先,初听歌曲。
播放歌曲《摇篮曲》,学生有目的的聆听歌曲,思考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讨论歌曲的内容。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聆听歌曲,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歌曲。让学生互相讨论之后,我会对问题进行提问,学生自由发言。共同探究出歌曲的速度是缓慢的,情绪是亲切地。同时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其次,学唱歌曲。
在学唱歌曲之前,我会为学生示范演唱,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旋律,同时画出旋律线。这样对歌曲旋律的走向,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之后,让学生有节奏有感情的大声朗读歌词,再次体会歌曲的内涵和所表达的意义,体会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针对四年级学生识谱能力差和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我先教学生唱谱,采用我唱一句,学生跟唱的形式教唱歌曲,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歌曲旋律和节奏。在唱的时候,体会歌曲的拍子。之后提问,得出歌曲为六拍子。并且讲解,六拍子和三拍子的指挥图示是一样的,找学生画出三拍子的指挥图示。然后,我唱旋律,学生试着填词,在演唱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音准问题进行纠正。同时对反复记号进行讲解。在学生能够熟练演唱歌曲旋律后,用钢琴弹奏歌曲伴奏,学生跟钢琴伴奏演唱歌曲,并有感情的演唱。
最后,巩固练习。
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演唱歌曲,我将采用分小组演唱、男女对唱、等多种形式进行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并且以比赛的形式展示表演,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精神。
(三)音乐活动。
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女生当妈妈,男生当孩子,来表演唱,之后角色互换。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母亲对孩子无限的关爱之情,同时,教导学生要孝敬父母。分角色演唱不仅可以激发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表现音乐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自主创编的方式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另外,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四)课堂小结。
当进行课堂小结时,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谈一下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的知识。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十一
1.正确认读六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讨论人类的起源,你知道些什么?
1.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2.你画出了哪些生字并组词。
3.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4.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5.质疑:
1.读课文回答人类的起源你知道哪些?
我们人类的祖先当时在怎样在原始森林生活的?
1.自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比如:学生说喜欢第一句:“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哪!”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
4.配乐读课文。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来画一画,写一写。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十二
综合课或多媒体综合课(第二课时)。
综合课:钢琴,电教板,录音机及磁带,dvd机,图片,挂图,有不同他的画,自己准备的道具。
电脑,课件,投影大屏幕,钢琴或电子琴。
1、了解音乐速度对歌曲表达的重要作用以及简单的运用。
1、通过不同的歌曲片段的回顾,使学生掌握音乐速度对歌曲感情表达的重要性。
2、学唱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能用慢速体会歌词意境。并能用深情,轻柔的歌声演唱歌曲。感受歌中宁静的,和谐的,温馨的画面。并鼓励学生要尊老爱幼,并养成关爱它人的习惯。
3、培养学生即兴创编舞蹈及表演的能力。
掌握速度在歌曲中的运用的重要性。并能即兴情境表演。
(一)课前活动部分。
利用多媒体观看一段录像(录像中的学生没有一个好习惯,采用反面教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本课的学习内容做好铺垫。使学生产生悬念。从而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如果没有多媒体,可要求几位同学现场表演妈妈睡着后,自己的一言一行,反面的)。
(二)新课教学部分。
1、师生问好。
3、请看大屏幕或黑板。
(1)放出妈妈熟睡后有一位可爱的小姑娘正在帮妈妈盖被子的场景。电脑解说:“小南帮妈妈盖完被子后,觉得做了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想着想着就哼起了歌儿。”接着放出歌曲《唱给他的摇篮曲》。让学生在轻柔,宁静的环境下欣赏完第一遍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方法:在欣赏过程中多媒体的'画面出现小南关心他的不同动作和表情神态。(与课前观看的录像内容进行对比)。
(2)分析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和演唱形式。提醒学生在唱到四分休止符和连音线的地方要唱好。让学生比较拖足3拍半和不拖足3拍半的感情对比及思考如何进行感情的处理。
(4)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认为最美的那段歌词。
方法:可小声放歌曲的伴奏音乐,老师要引导深情,慢速读。
(5)用“”模唱歌曲的旋律。
方法:看着大屏幕画面,小声地用气息垫住,顶着模唱。
方法:教师唱词,学生唱谱.第一段,然后教师用钢琴伴奏,学生自学第二,三段歌词。
(7)突出重难点.唱出有四分休止符和连音线的句子及掌握结束词“”的演唱.
(8)用深情,轻柔,温馨的感情演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方法:分组演唱,每一段用一种速度,由学生回答唱完歌曲后的感受.对回答问题好的一组进行表扬和鼓励.
(9)引导学生说说自己遇到同样的事会怎么办.并创编第二,三段歌词.同时参考屏幕上欣赏到的画面用自己的道具自编自演.把你心中的情感表现出来.如:“看着妈妈笑,坐下了,心里哼着他的歌,妈妈听到了,睡得更熟,更香了”
(10)感受他妈妈的歌的唱法。
方法:看大屏幕(或听录音),欣赏或回顾《妈妈的心》《鲁冰花》《妈妈的吻》等歌曲片段,模仿《妈妈的歌》自创歌词.
(11)德育教育。
方法:请学生看屏幕再现妈妈伏在桌上睡着了的情景,童声童语解说:“妈妈为了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很多.我们回到家中也应帮妈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更应学会关心妈妈,关爱他人,好好学习,长大后回报妈妈,回报祖国.”
(三)小结部分。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唱给谁的歌?
2、《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它应用怎样的情绪,力度,速度演唱?
(四)布置作业。
1、请学生模仿《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自编歌词《唱给爸爸的歌》.
2、回家后把《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唱给妈妈听.让妈妈签字.
(五)教学后记。
1、学生对音乐速度在歌曲处理中的运用了解甚佳.
2、学生对深情,轻柔的歌声唱法掌握还不够到位.应要坚持每天深呼吸,练气息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学生往往有其心而无其力)。
3、自从运用《走进音乐世界》新课程后.学生对创编歌词和舞蹈动作已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即兴情境表演的能力,达到了新课程中创作实践的要求.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十三
综合课。
人民音乐出版社版本。
小学四年级。
1、知识:4/4拍。
3、表现:用喜欢的方式表演。
4、拓展:收集更多的摇篮曲。
1、情感目标:让学生从情感上体验亲情——母爱,分享亲情艺术之美,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2、知识目标:通过4/4拍的强弱规律、附点音符在歌曲中的运用,了解摇篮曲的风格特点。
3、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音乐、欣赏音乐,在已有技能基础上表现音乐,同时以自主、即兴地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摇篮曲风格特点的感受与表现,感受母爱。
通过音乐知识、歌声、体态、情境创设来表现摇篮曲的摇荡感。
课件、不同风格乐曲、打击乐器。
本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编写。本课是一堂集唱歌、听赏、活动于一体的音乐综合课。本课设计包括知识趣味游戏、歌曲学习、创作实践三个教学内容。在轻松的游戏环节中,巩固并提炼出不同风格乐曲的特点;从感受摇篮曲温馨、甜美的特点入手;学唱摇篮曲并用喜欢的方式表现,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形象,了解摇篮曲风格特点。
一、课前律动。
设计意图:将学生带入音乐氛围。
二、引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
1、初听乐曲(闭眼聆听)。
过渡语:谈谈此刻你的心情。
4、学生谈感受。
过渡语:是啊!有妈妈在身边的感觉总是那么温暖,我们用“u”来哼唱曲调(出示歌谱),奥地利歌曲之王——舒伯特写的摇篮曲!一起来感受那份甜蜜。
5、学生用“u”哼唱曲调(第一遍)。
师:4/4拍的强弱规律最能表现摇篮摇荡的特点。
(二)4/4拍。
1、出示指挥图式(解决4/4拍指挥图式、强弱规律)。
过渡语:今天有个新朋友四拍子,请看,你能根据图片上的信息,试着挥拍吗?
2、学生自由挥拍。
3、教师指导“下内外上”
师:4/4拍的强弱规律最能表现摇篮摇荡的特点。
三、进入新课。
(一)曲谱学习。
1、教师指导学生视唱乐谱(解决附点节奏)。
过渡语:我们来作一个接龙游戏,我唱前,你唱后,注意附点音符的地方要唱准确。
6、学生用划拍完整视唱乐谱(第三遍)。
(在识谱过程中,感受附点四分音符、4拍子强弱规律在乐曲中的作用)。
(二)歌词学习。
1、背景介绍。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过渡语:多美啊!舒伯特为那首小诗写下了动人旋律,把乐曲交给老板换回了一份烧土豆。
3、学生加词演唱第一段(歌曲处理:有无前倚音的对比,并唱出摇荡感。)。
4、歌曲处理。
5、学生有感情地演唱第一段。
三、音乐拓展。
1、教师讲述在汶川大地震中妈妈的感人故事。
2、学生谈感受。
3、唱妈妈的歌。
4、说说好妈妈。
5、课堂小结。
师:希望同学们能把这首歌曲唱给你的妈妈听,告诉你的妈妈“妈妈,我爱你”。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十四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一)学习第1小节。(课件)。
课题质疑:原始森林给了你怎样的感觉?请同学们朗读第1小节。
1、全班读第1小节,说说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样子的。
2、抓住“多大、一望无边、遮住”,体会摇篮的大。
3、指导朗读,从中体会摇篮的大。
(二)小组合作学习第2、3小节。(课件)。
1、婴儿在摇篮中生活、成长,那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这个摇篮中又是如何生活的呢?小组讨论讨论,把表示动作的词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汇报。
表示动作的词有:摘、掏、看、逗、采、捉、逮。
3、男女生分读。
4、指导朗读。
(1)练读第2、3小节。
(2)配上欢快的音乐,齐读第2、3小节。
(3)填空背诵。(课件)。
(三)学习课文第4小节。(课件)。
1、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照样子,说一说。
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那(x),是(x)的摇篮。
那(x),是(x)的摇篮。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1、学完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象,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板书设计】。
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教学反思】。
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做得尤为好:
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朗读训练。教学时,我将教学重心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由于诗歌语言简洁且凝练,反复朗读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在朗读训练中,采用音乐、画面等多种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
2、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祖先们在美丽的森林里美好生活的场景,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拓展延伸】。
吴珹,上海崇明人,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曾任河北省文化厅研究室副主任、副厅长。河北省歌词研究会首届会长,河北省老年文艺协会第二届主席。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作品有儿童散文诗集《美丽的童心》《蒲公英》《荷叶上的露珠》和游记《亚澳美欧见闻》等。
【教学随笔】。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十五
字词句:
1、认识53个生字,会写26个字。
2、能借助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了解示字旁和衣字旁、两点水和三点水所代表的不同意义,能区分这些偏旁相似的汉字表示的意思。
3、会写36个词语。能结合语境体会表示动作的词语的恰当运用;
积累与快慢有关的近义词语,能选用词语说句子。
4、能根据提示想象画面,仿照例句写句子。
阅读:
1、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2、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仿照《祖先的摇篮》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能感受《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中奇妙的想象,并根据提示说出自己想象的内容。能根据表格的提示讲《羿射九日》的故事,能就自己觉得神奇的内容和同学交流。
3、背诵古诗《舟夜书所见》。
4、自主阅读《李时珍》,了解李时珍和他编写《本草纲目》的艰辛历程。
表达:
1、能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说清楚,注意说话的速度,让别人听清楚讲的内容。
2、能认真听,了解别人讲的主要内容。
【课前解析】。
课文以儿童的视角,通过好奇发问,推想祖先在古老的原始森林里质朴、自由的生活场景。插图充满生命的绿色,生机盎然,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并为学生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关注课题:《祖先的摇篮》从字面上很具有吸引力,从摇篮入手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胆想象,在诗歌中去感受动词使用的恰当。
关注课文: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生动描绘出推想中的祖先的生活场景,极具画面感疑问的句式,尽显儿童天真好奇和富于想象额个性。“摘、掏、逗、采、捉、逮”等词语的运用,既准确又形象,儿童情趣溢于言表,这些词语也为学生的表达提供给了范例。
关注生字:本课要书写的9个字中,“祖、啊、浓、摘、掏、忆”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左右两部分的宽窄、高低关系。“祖”左右基本等宽,其他字都是左窄右宽。“祖、忆”是左高右低,“祖”字要写对示字旁,“浓”是左低右高,“摘、掏”是左右等高,注意“摘”字右边不能写成“商”字。“望、蓝、赛”是上下结构,笔画较多,结构相对复杂。要注意各部分的占位关系,各部分要写得紧凑。
【教学目标】。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3、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作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教学重点】。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教学难点】。
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摇篮是什么?出示课件1:
2、引入课文:今我们就来学习《祖先的摇篮》?出示课件2:(板书:祖先的摇篮)。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初读课文:祖先的摇篮是什么呢?让我们快去读读课文吧。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请同学们排火车读一读这些生字。出示课件3:
3、回归词语:把这些生字送回词语中,还能准确的读出来吗?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不熟练的就多读几遍。出示课件4:
4、提出要求,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课件5、6三、发现规律,指导书写1、发现规律出示课件7:
(1)引导观察:这9个字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总结规律:
左边六个字是左右结构。“祖、浓、摘、掏、忆”5个字都是左窄右宽。“啊”字由左中右三部分构成,“口”和“阝”要写在竖中线左侧,和“可”字宽度大致相等。
右边三个是上下结构。“望、蓝、赛”是上下结构,笔画较多,结构相对复杂。要注意各部分的占位关系,各部分要写得紧凑。
2、书写练习:请同学们描一写二,注意握笔和坐姿。
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想象一下,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和父母说一说。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十六
1、情感目标:让学生从情感上体验亲情——母爱,分享亲情艺术之美,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2、知识目标:通过4/4拍的强弱规律、附点音符在歌曲中的运用,了解摇篮曲的风格特点。
3、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音乐、欣赏音乐,在已有技能基础上表现音乐,同时以自主、即兴地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摇篮曲风格特点的感受与表现,感受母爱。
通过音乐知识、歌声、体态、情境创设来表现摇篮曲的摇荡感。
课件、不同风格乐曲、打击乐器。
本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编写。本课是一堂集唱歌、听赏、活动于一体的音乐综合课。本课设计包括知识趣味游戏、歌曲学习、创作实践三个教学内容。在轻松的游戏环节中,巩固并提炼出不同风格乐曲的特点;从感受摇篮曲温馨、甜美的特点入手;学唱摇篮曲并用喜欢的方式表现,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形象,了解摇篮曲风格特点。
一、课前律动。
设计意图:将学生带入音乐氛围。
二、引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
1、初听乐曲(闭眼聆听)。
过渡语:谈谈此刻你的心情。
4、学生谈感受。
过渡语:是啊!有妈妈在身边的感觉总是那么温暖,我们用“u”来哼唱曲调(出示歌谱),奥地利歌曲之王——舒伯特写的摇篮曲!一起来感受那份甜蜜。
5、学生用“u”哼唱曲调(第一遍)。
师:4/4拍的强弱规律最能表现摇篮摇荡的特点。
(二)4/4拍。
1、出示指挥图式(解决4/4拍指挥图式、强弱规律)。
过渡语:今天有个新朋友四拍子,请看,你能根据图片上的信息,试着挥拍吗?
2、学生自由挥拍。
3、教师指导“下内外上”
师:4/4拍的强弱规律最能表现摇篮摇荡的特点。
三、进入新课。
(一)曲谱学习。
1、教师指导学生视唱乐谱(解决附点节奏)。
过渡语:我们来作一个接龙游戏,我唱前,你唱后,注意附点音符的地方要唱准确。
6、学生用划拍完整视唱乐谱(第三遍)。
(在识谱过程中,感受附点四分音符、4拍子强弱规律在乐曲中的作用)。
(二)歌词学习。
1、背景介绍。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过渡语:多美啊!舒伯特为那首小诗写下了动人旋律,把乐曲交给老板换回了一份烧土豆。
3、学生加词演唱第一段(歌曲处理:有无前倚音的对比,并唱出摇荡感。)。
4、歌曲处理。
5、学生有感情地演唱第一段。
三、音乐拓展。
1、教师讲述在汶川大地震中妈妈的感人故事。
2、学生谈感受。
3、唱妈妈的歌。
4、说说好妈妈。
5、课堂小结。
师:希望同学们能把这首歌曲唱给你的妈妈听,告诉你的妈妈“妈妈,我爱你”。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十七
1、会认“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生字。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2、3小节中的问句。
3、能展开想象,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1.识记生字词,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读好第2、3小节中的问句。
2.能展开想象,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摇篮吗?摇篮是干什么用的?那大家知道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歌《祖先的摇篮》。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讲解“祖”)。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标注小节号,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小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2.教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3.指名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1.请4名同学分小节朗读课文,思考:原始森林给了你怎样的感觉?(生交流,师补充)。
3.思考:为什么把原始森林当作我们祖先的摇篮呢?他们会在摇篮里干什么呢?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画一画。
(1)出示:摘野果,掏鹊蛋,逗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
(2)这些词你能表演一下吗?如果你也在原始森林里做这些事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快乐、自由)。
(3)谁能读出这样的感受?指名读第2、3节,师评价,男女生合作读。2.照样子,说句子。
四、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一、复习巩固,引出新课。
1.复习生字、词语。
2.上节课,我们体会到祖先在原始森林中生活得很快乐,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
二、研读课文,合作学习。
1.课件出示最后一节,齐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1)引导学生理解“苍苍茫茫”,联系第1节中“一望无边”理解。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出示原始森林图片,感受辽阔、茂密)。
(3)大家现在说说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作“祖先的摇篮”。(结合前文,原始森林是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
(4)说一说:“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地久天长,永不被污染?(保护环境)。
2.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读一读。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配乐)。
三、拓展延伸。
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仿照第2小节或第3小节说一说。如果学生有困难,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第3题的词语展开想象。
2.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想问?
原始森林(美好)。
猜想祖先生活(快乐)。
《祖先的摇篮》是一首诗,诗歌通常不是那么好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我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十八
1.正确认读六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入新课:
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自学建议、合作学习: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讨论人类的起源,你知道些什么?
三、汇报自学情况:
1.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2.你画出了哪些生字并组词。
3.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4.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5.质疑:
四、理解课文。
1.读课文回答人类的起源你知道哪些?
第二课时。
一、激情引入:
我们人类的祖先当时在怎样在原始森林生活的?
二、理解课文。
1.自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比如:学生说喜欢第一句:“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哪!”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
4.配乐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画画想想,拓展想像力。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来画一画,写一写。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四、指导背诵,指导学生采用想像画面的方法去背诵。边背边想森林的样子,想像祖先的活动,做着动作,辅助背诵。
五、指导写字。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深情地回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我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
一、识字教学方法多样,扎实有效。
1、字理识字。
板书课题时,先写了生字“祖”,让孩子说出带有示字旁的一组字:“神、祀、祝、福”,然后出示图片,揭示偏旁示字旁的字源,让孩子知道“示”最早的意思是祭祀用的神台,示字旁的字与祭祀有关。字理识字,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了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2、溯源识字。
猜一猜古文字“逮”,其中一部分是一只手一把把动物的大尾巴给抓住了,另一部分像是一个人在跑,又跑又抓,这就是“逮”。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语境,追根溯源讲解汉字的字义,有效预防错别字,让学生充分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轻松掌握识字能力。同时,汉字溯源法还能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3、动作演示识字。
“逮、掏、逗”等动词是在学习动宾式词组时识字的,动作演示,表演了逮蝈蝈,活灵活现地再现原始又跑又抓在逮蝈蝈的情景。教师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掏鹊蛋”,还联系生活说说还可以掏什么?最后引导孩子把“掏”和“拿”进行比较,让孩子知道到把手伸进去再拿出来就是掏,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4、图文结合识字。
认识“蔷薇”二字时,通过看图把生字与图上画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孩子关注草字头,认识到蔷薇是一种植物。
二、找准训练点,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怎么通过课文阅读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呢?还是要聚焦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挖掘值得关注的词句段落,确定具体的语言训练点——动宾式短语。这首诗中藏着结构相同的词:摘野果、掏鹊蛋,老师还引导孩子把其他动宾结构短语也用三个字概括了,如,追野兔、采蘑菇、逗松鼠、采蔷薇、捉蜻蜓、逮蝈蝈,然后引导发现这些词组的特点,孩子们发现前面是动作,后面是动作指向的对象(事物)。再进行拓展训练,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词语吗?积累动宾式的短语。这样找准了语言的训练点,引导学生感悟言语表达的规律,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能不断得到提升。
三、分层指导,重视朗读训练。
根据文本特点,李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
1、美读词语。一是通过图片再现原始森林的'美好景象,帮助学生读好“浓绿的树荫、一望无边和苍苍茫茫”这三个词语,二是读好动宾式词语的不同节奏,读得很有趣味。
2、读好了诗歌中带有叹词“啊”的句子,两个“啊”,放在了句子不同的位置,也就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每次词语、句子的朗读,李老师都对孩子进行了评价,并对下一位同学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运用课件里的精美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朗读,孩子的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这样从美读词语,品读句子,再回归到入情入境的课文朗读,李老师进行了有梯度的分层训练,最终落实了有感情的朗读这一目标。
四、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有待提高。
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祖先们在美丽的森林里美好生活的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这也是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在这节课中,教师有确定这一重点,但不是很好地突破重点,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还有待提高。
总之,老师根据文本特点,设计多种方法识字学词。通过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分层次的梯度朗读训练,初步感受诗意,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十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课前准备:录音机、舒缓的音乐磁带、字词卡片。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1、配着舒缓的音乐进入新一课的学习?板书课题。配乐朗诵诗歌。
2、听完诗歌,师问学生配着这么美妙的音乐你们想读吗?
评:上课伊始是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音乐的美,配乐的美,是学生产生读文的欲望。
初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认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把你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3、派代表说一说。(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教师适时点拨下面几点:
1、摇篮在文中指什么?(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
2、“我”想到了什么?提炼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摘、掏、跑、看、逗、采、捉、逮。”让学生模仿祖先的样子做这些动作,体会祖先生活的快乐。感受文中“我”的美好追想。
3、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再次细读课文,发散学生的思维,从多角度去理解课文。
评:小组内交流想法,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课文,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交流和班内汇报中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尽量肯定他们有价值的意见,给予表扬。
把朗读作为孩子们抒发自己心中感悟与品味语言的最佳方式。
拓展延伸:
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
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
评:想象,和发问使学生产生探索人类祖先奥秘的兴趣。
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评:交流记字方法,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并及时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二十
教学内容:
1、欣赏舒柏特作品:《鳟鱼》。
2、介绍音乐家舒柏特。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鳟鱼》,感受歌曲中因调式的转换而造成的情绪与气氛的变化,以及初步认识伴奏在塑造音乐形象上所起的作用。了解奥地利作曲家舒柏特在艺术歌曲创作上的成就和贡献。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扩大学生音乐视野。
教学重点:欣赏舒柏特作品:《鳟鱼》。
教学难点:欣赏舒柏特作品:《鳟鱼》。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同前节。
二、检查复习:
集体有感情的齐唱歌曲《摇篮曲》。
三、欣赏《鳟鱼》。
1、教师介绍《鳟鱼》:
同《摇篮曲》一样,《鳟鱼》也是奥地利作曲家舒柏特作曲的一首名曲。这首乐曲作于18夏天,当时舒柏特20岁。这是一首乐曲颇受人们喜爱的.活泼、抒情的歌曲。歌词取自诗人舒巴尔特的一首浪漫诗,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
据说歌曲中将统治者比做?将小鱼比做?又揭示了什么寓意?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
2、初听乐曲。请同学们说说歌曲的三段分别说了什么?
(第一段一群鳟鱼在清清的河水中游戏。
第二段渔夫悄悄的站在河边钓鱼,鳟鱼不上他的钩。
第三段狡猾的渔夫把河水搅浑,小鳟鱼受骗上钩)。
它所引起的感情色彩又有什么不同?
4、复听《鳟鱼》,请同学完成听听想想,
并讨论:鳟鱼代表什么?渔夫代表什么?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寓意?
四、欣赏讨论。
1、请每组派出代表上台来介绍奥地利作曲家舒柏特。
2、评委给每小组得分。
3、加分题:
想要得到这部分分的同学,还可以每组派出代表,播放自己找到的舒柏特所作的乐曲,并简单做一个评述。
4、汇总得分,得出优胜组。
五、教师小结:
(若学生介绍的舒柏特知识不够丰富,教师可做补充,见教参)。
板书设计:鳟鱼。
第一段一群鳟鱼在清清的河水中游戏。
第二段渔夫悄悄的站在河边钓鱼,鳟鱼不上他的钩。
第三段狡猾的渔夫把河水搅浑,小鳟鱼受骗上钩。
表现了渔夫残忍的感情和紧张的气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474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