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7 11:02:11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时间:2023-11-07 11:02:11     小编:文轩

对于一项任务的完成,不仅要看结果,还要注重其过程中的各种收获和教训。如何推动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与发展是全球化时代的重要任务。在撰写总结时,我们应该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一

1、按要求预习课文。掌握预习方法。

2、自学生字新词。积累相应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一、课前预习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大意是什么;

(4)提出疑难问题;

(5)根据需要和可能搜集有关资料;

(6)尝试背诵课文。

二、导入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第8课《祖先的摇篮》。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

(1)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2)检查字词。你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学习这些字词的?

(3)提出问题。你在预习课文中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复习预习方法。

同学们很好地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预习的方法。

(课件显示)齐读。

预习课文的方法:

1、读通课文。

2、自学字词。

3、理解内容。

4、质疑问难。

5、搜集资料。

三、学习课文

1、解题。问:“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

2、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讨论。

(1)指名回答。问:“祖先的摇篮”有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2)小组讨论。问:“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

4、交流。

预习课文时,同学们搜集了许多人类保护环境、反对破坏生态的资料。大家来交流一下。

5、小结。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负起责任来,保护我们祖先的摇篮,让大自然永远美丽。

四、课堂练习

1、词语连线。

注意题目要求:可以多种答案。先在书上试着划一划,然后说一说。

2、背诵课文。

五、课后作业

仿照课文,试着学写一段小诗。用彩色纸抄写出来。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二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3、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3、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图片展示,引入新课:

展示原始森林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木森林的美丽神秘。

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学生朗读课文,完成第一关的闯关游戏(爬楼梯、摘红旗)。

1、自读课文,标出小节,圈出生字。

2、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和词语,看哪列小火车能顺利闯关,摘得小红旗)。

三、朗读、理解课文。

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完成第二关和第三关的闯关游戏。

第二关:读课文,我最棒!

让学生自由朗读,选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读给大家听。老师相机指导朗读。比如:朗读第一小节,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朗读第二、三小节,要采取想象画面、读中感悟的方式。重点指导第二、三小节的问句。(语调应轻松活泼,还要读出猜想的意味。“我想——”“想”字语音应稍微延长些,呈现出回忆、思索的感觉。理解“可曾”一词的含义,体会这里的问句是一种自我询问和猜想,入情入境,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出猜想、好奇、好玩的感觉。)。

采取多种形式读。师范读、指名读、分组读、师引生读、男女生读等。

第三关:找发现,谈收获。

“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

2、自读二、三小节,边读边圈画文中描写祖先做什么事情的词语,整体感知内容。

四、拓展延伸,画画想想,拓展想像力。

完成第四关的闯关游戏(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五、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完成第五关的闯关游戏。(我帮你,快回家)。

1、通过连线,让学生按照课文内容连线,体会动词的搭配。

2、拓展延伸,自由填空,

()夕阳()明月()星星()晚霞()草帽。

()蝴蝶()裙子()美景。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三

1.正确认读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一、资料展示,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学生找原始森林的.图片,文字资料)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木森林的美丽神秘。

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6.指名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1.读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比如:学生说喜欢第一句:“爷爷说,那原始森林。

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哪!”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

4.配乐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画画想想,拓展想像力。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来画一画,写一写。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五、指导背诵,指导学生采用想像画面的方法去背诵。边背边想森林的样子,想像祖先的活动,做着动作,辅助背诵。

六、指导写字。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四

《摇篮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歌曲为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的两个乐句末终止音外,基本相同。旋律以级进为主,节奏平稳而有规律。歌曲充满了温馨,静谧的气氛。第二段开始时,出现了一个由附点四分音符构成的附点节奏,突出了摇的感觉,加上装饰音的运用与前面的音乐形成了小小的对比,使歌曲洋溢着母亲对孩子无限温存慈爱的万千柔情。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完全重复,使歌曲前后呼应,自始至终处于安详柔美的意境之中。

1、通过歌曲学习,了解音乐家舒伯特的艺术人生、艺术魅力及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终身热爱音乐的情感。

2、指导学生用柔和、甜美的音色和连贯的方法深情地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柔情真挚的爱,培养热爱母亲,热爱生活的情感。

3、了解《摇篮曲》的曲式结构及这种歌曲体裁形式,体会它的风格特点,感受不同艺术形式演绎摇篮曲的不同魅力。

能用歌声表达歌曲蕴含的情感。

装饰音、附点音符的掌握。

有关舒伯特音乐作品cd光盘《摇篮曲》。

了解舒伯特的生平事迹和有关故事。

体验法,交流法、听唱法、对比法。

以《摇篮曲》为本课中心,以音乐家舒伯特的故事为导火线,围绕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为主线,在听,唱,看,演中从音乐,戏剧、美术中感受,将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人文完美的结合渗透,体验大师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共鸣,激发情感,释放情感。

一、故事引入,走进音乐大师的人生。

1、谈母爱。

师:“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

“下面我们来看看诗人和画家是如何表现母爱的。”

2、欣赏有关摇篮曲的图片,回忆自己的童年。

3、想象为图画选择音乐应该是怎样的?(速度、力度、情趣)。

――哄孩子入睡演唱的歌曲叫作摇篮曲。

4、故事一盘土豆激发情感,走进舒伯特。

师:“下面要听到的歌曲就是一位伟大音乐家在菜单上写下的一首摇篮曲,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就是―――奥地利誉为天才作曲家舒伯特。

1、欣赏大师作品《摇篮曲》感受情绪、速度、力度。

2、采用听唱法哼唱歌曲,想象入睡的情景。

3、观察旋律特点,发现重复句,了解曲式结构。

4、难点突破:(采用的方法:体验式)。

a、感受摇篮“摇的的感觉”对比不带附点和带附点的不同,引导唱好附点节奏。

b、装饰音的演唱(“快”字的演唱启发学生想象妈妈哄宝宝睡觉的心情怎么样?装饰音演唱自然、轻声一带而过的感觉。启发学生边演边唱,边体验!

三、歌曲处理,情感体验。

1、再次聆听,想象歌曲意境(谈谈想到了什么?)生生交流,情感碰撞体会母亲的情感。

2、探讨在声音、力度、速度以及包涵的情感的处理(自主发言)。

创造情境体验情感,对比感受,在试验中找寻美感。

要让小宝宝入睡声音应该怎么样?力度是强还是柔?速度?演唱时妈妈的心情和内心的情感?(结合大师的要抒发的情感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3、完整有感情地演唱。

师:“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或想想自己的母亲,感受、体会一下,带着柔和甜美声音,恬静、舒缓地再次演唱这首《摇篮曲》。”

四、创设情境,戏剧演绎。

1、即兴创作表演母爱的情境(大胆表现)。

2、生生,师生评价。

五、深化拓展,欣赏不同艺术形式的《摇篮曲》。

1、聆听不同演奏形式的摇篮曲(合唱、小提琴,男女声重唱等)。

2、谈谈自己的感受,跟自己演唱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带来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师: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它那舒缓的旋律,让我们愿意去听,还可以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爱,以及美的存在。

六、释放情感。

1、学生对妈妈说一句心里话。

3、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们对妈妈的感激之情,就让我们带着对妈妈的深深的爱再一次演唱这首《摇篮曲》结束。

七、课后延伸——进一步走进舒伯特的情感世界。

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创作灵感等方面。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五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类生活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理解课文内容,树立保护祖先的摇篮的意识。

有关原始森林的图片,字词卡。

3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摇篮吗?摇篮是干什么用的?你的摇篮又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

二点题教学。

1通读课文,回答“我们祖先的摇篮是哪里?”(原始森林)。

原始森林?原始森林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吗?谁来说说。

出示图片。

荫掩蔽日的大树,遍地的奇花异草,清洌的甘泉,林木苍郁两岸绿色峰丛高耸,其间崩塌巨石累累,石上布满藤萝树木。谷地忽宽忽窄,两岸锥峰时高时低森林覆盖疏密不定,地下河明暗流交替出现,时而流水清澈,时而乱石峥嵘,构成了幽深静谧神秘肃穆的原始森林景观。蜿蜒曲折莽莽苍苍,林中古树、吊藤、飞禽、走兽,天然原始,阴森恐怖。

2带着对神秘大森林的好奇,读一读文章第一小节。

说一说,大森林有什么特点。

学生试试动手画一画这美丽而神秘的摇篮。

三识字教学。

1指导学生朗读中注意“始、曾、掏、吗、逮、蝈”等生字。

2认读含有生字的句子,进而认识生字。

3出示文中生字,学生反复读一读。

4给生字组词,教学书写。

注意:始是女字旁,引导学生复习识记女子旁的字,如:姐、妈、好、奶等。

意、思、想都是心字底,指导学生写的时候把心字写扁一点,另外复习心字底的字。

曾不易写好,教师可以示范着写。

远和忆可以分类指导。

5完成习字册。

四知识拓展。

教师读一读,人类进化的文章,给学生以知识的拓展。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录音机、舒缓的音乐磁带、字词卡片。

一、导入。

1、配着舒缓的'音乐进入新一课的学习?板书课题。配乐朗诵诗歌。

2、听完诗歌,师问学生配着这么美妙的音乐你们想读吗?

二、初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指名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把你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3、派代表说一说。(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教师适时点拨下面几点:

1、摇篮在文中指什么?(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

2、“我”想到了什么?提炼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摘、掏、跑、看、逗、采、捉、逮。”让学生模仿祖先的样子做这些动作,体会祖先生活的快乐。感受文中“我”的美好追想。

3、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扩展延伸。

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七

本单元围绕“世界之初”的主题编排了《祖先的摇篮》《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羿射九日》三篇课文,涵盖诗歌、故事、神话,语言富有童趣,想象丰富。

本册第二单元学习了“读句子,想象画面”,第四单元学习“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本单元教学重点是“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三个单元的学习都指向“想象”,从展开想象到写下想象;通过想象,从理解句子内容到理解课文内容,体现了思维训练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发展过程。

字词句:

1、认识53个生字,会写26个字。

2、能借助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了解示字旁和衣字旁、两点水和三点水所代表的不同意义,能区分这些偏旁相似的汉字表示的意思。

3、会写36个词语。能结合语境体会表示动作的词语的恰当运用;积累与快慢有关的近义词语,能选用词语说句子。

4、能根据提示想象画面,仿照例句写句子。

阅读:

1、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2、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仿照《祖先的摇篮》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能感受《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中奇妙的想象,并根据提示说出自己想象的内容。能根据表格的提示讲《羿射九日》的故事,能就自己觉得神奇的内容和同学交流。

3、背诵古诗《舟夜书所见》。

4、自主阅读《李时珍》,了解李时珍和他编写《本草纲目》的艰辛历程。

表达:

1、能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说清楚,注意说话的速度,让别人听清楚讲的内容。

2、能认真听,了解别人讲的主要内容。

《祖先的摇篮》

课文以儿童的视角,通过好奇发问,推想祖先在古老的原始森林里质朴、自由的生活场景。插图充满生命的绿色,生机盎然,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并为学生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关注课题:《祖先的摇篮》从字面上很具有吸引力,从摇篮入手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胆想象,在诗歌中去感受动词使用的恰当。

关注课文: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生动描绘出推想中的祖先的生活场景,极具画面感疑问的句式,尽显儿童天真好奇和富于想象额个性。“摘、掏、逗、采、捉、逮”等词语的运用,既准确又形象,儿童情趣溢于言表,这些词语也为学生的表达提供给了范例。

关注生字:本课要书写的9个字中,“祖、啊、浓、摘、掏、忆”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左右两部分的宽窄、高低关系。“祖”左右基本等宽,其他字都是左窄右宽。“祖、忆”是左高右低,“祖”字要写对示字旁,“浓”是左低右高,“摘、掏”是左右等高,注意“摘”字右边不能写成“商”字。“望、蓝、赛”是上下结构,笔画较多,结构相对复杂。要注意各部分的占位关系,各部分要写得紧凑。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3、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作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摇篮是什么?出示课件1:

2、引入课文:今我们就来学习《祖先的摇篮》?出示课件2:

(板书:祖先的摇篮)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初读课文:祖先的摇篮是什么呢?让我们快去读读课文吧。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请同学们排火车读一读这些生字。出示课件3:

3、回归词语:把这些生字送回词语中,还能准确的读出来吗?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不熟练的就多读几遍。出示课件4:

4、提出要求,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课件5、6

三、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1、发现规律出示课件7:

(1)引导观察:这9个字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总结规律:

左边六个字是左右结构。“祖、浓、摘、掏、忆”5个字都是左窄右宽。“啊”字由左中右三部分构成,“口”和“阝”要写在竖中线左侧,和“可”字宽度大致相等。

右边三个是上下结构。“望、蓝、赛”是上下结构,笔画较多,结构相对复杂。要注意各部分的占位关系,各部分要写得紧凑。

2、书写练习:请同学们描一写二,注意握笔和坐姿。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想象一下,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和父母说一说。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2、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3、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作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一、谈话导入

引导交流: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呢?出示课件8

二、品读第1小节

1、自由朗读,引导思考:祖先的摇篮是什么?出示课件9

2、指名朗读,引导思考: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件10

3、指导朗读:祖先的摇篮这么大,真是太有意思了!请同学们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

三、品读第2小节

2、小组讨论: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做什么呢?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在课文里画出来。

出示课件12

3、体会动词的妙用

(1)理解“掏”:把“掏鹊蛋”换成“拿鹊蛋”可以吗?出示课件13

小结:“掏”不仅用得准确,而且写得很有趣味,一读就能想象出人很小心,偷偷地在树上套鹊蛋的有趣情景。

(3)指导朗读: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太有意思了,咱们做着动作读一读。出示课件15

4、品读问句

(1)理解“可曾”:从哪个词语可以知道这都是“我”的想象?出示课件16

(2)指导朗读:“我”对祖先的生活充满了好奇,“我”是多么想知道啊!请同学们带着这份好奇和自己的猜想来读一读第二小节。

5、展开想象

(1)展开想象,讨论交流:我们的祖先在这个摇篮里还会去哪儿?还会做些什么?

出示课件17

四、品读第3小节

2、交流分享:你觉得孩子们做的哪件事最有意思?出示课件19

3、指导朗读:孩子们在摇篮里的生活也是这么快乐呀!把他们的快乐读出来吧!

4、展开想象:在祖先的摇篮里,孩子们还会做什么?出示课件20

五、品读第4小节

3、指导朗读:作者对它充满了向往,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啊,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那么美好,那么遥远……请同学们带着这份情感来读一读。

六、回顾全文

1、思考:爷爷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作“祖先的摇篮”?出示课件23

2、朗读全文

七、布置作业

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

诗歌常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所以教学上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理解动词使用之妙,并展开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识字教学是低年段的教学重点,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识字写字能力,如何增强学生兴趣,更加高效的识字写字将是未来思考的重中之重。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八

听赏舒伯特和莫扎特作曲《摇篮曲》,感受摇篮曲平稳、优美、抒情的音乐形象。

听辨两首不同的《摇篮曲》,感受摇篮曲共同的音乐特点------旋律抒情恬美,节奏富有动荡感。

磁带、录音机。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

1、导入:

(1)、请学生复习歌曲《闪烁的小星》。

(2)、请学生根据歌曲描绘得已经搭出美丽的意境。

(3)、提问:在这美丽的夜晚你会唱些什么歌曲呢?

2、揭示课题。

3、听赏音乐家舒伯特作曲的《摇篮曲》。

提问:说说乐曲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感觉?

4、教师简单介绍音乐家舒伯特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5、以同样的方式听赏莫扎特作曲的《摇篮曲》。

6、复听两首乐曲。

(1)、出示两首歌曲的歌词,请学生轻声朗读。

(2)、边听边左右摇晃身体。

(3)、师生相互交流感受。

7、创设情景,学生自主表演。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即兴表演摇摇篮或是红宝宝睡觉的动作。

三、教学拓展:

教师请学生集体聆听我国著名音乐家汪玲作曲的《摇篮曲》和印度儿童歌曲《摇篮曲》。

四、总结、结束。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九

2、学会用轻柔深情的声音去表现《摇篮曲》。

3、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感受体验妈妈在儿女成长过程中倾注的爱,并通过歌唱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热爱。

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感受体验妈妈对儿女的爱,并通过歌唱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热爱。

感受歌曲《摇篮曲》6/8拍摇曳动荡的节拍特点,让学生初步感受摇篮曲的特征,并用亲切流畅舒缓的声音表现歌曲,赞美妈妈。

录音机、磁带、电子琴、多媒体课件、有关视频。

这是一首由六个乐句加结尾的一段歌曲。采用八六拍,f宫调式。这首歌曲调优美流畅,婉转动听,六拍子的节奏更增强了动荡摇晃的感觉,在轻柔而稍慢的歌声中,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我”轻轻摇动摇篮,哄宝宝入睡的幽静画面。摇篮曲就是催眠曲,这类歌曲的特点是优美抒情。演唱时要控制好气息,歌声要轻柔而优美,要唱好一字多音的歌词。并注意曲调中多次出现的变化重复。

一、导入教学:

1、欣赏图片。

问:看了这些图片,大家想一想都跟谁有关?你又有什么感受?

师:是的,这些图片表达的就是一种亲情和母爱。妈妈把爱给了我们,我们更要爱妈妈。

2、对比感受两种不同风格的乐曲为图片配背景音乐:(军队进行曲与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问:两首乐曲听完了,你选择哪首?请说说原因。

3、学生谈谈对刚才所听的两段音乐不同的感受,以引出摇篮曲。

4、学生总结摇篮曲的特点,教师择句板书。

5、导入所学新课。

摇篮曲听起来轻柔舒缓,优美抒情给人一种动荡摇晃的感觉,这就是摇篮曲的特点。摇篮曲是妈妈唱给小宝宝,哄小宝宝睡觉的音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乐曲就叫《摇篮曲》(出示课题)。

1、初听歌曲,闭上眼睛,感受歌曲所带来的意境及画面。

问:有什么感受?(再次巩固摇篮曲特点)。

2、再次聆听,注意结束句。

3、有感情朗读歌词。

4、再细听,可跟唱,但不要出声。

5、轻声跟唱,记住自己掌握不好的地方。

6、学生各自指出掌握不好的地方,集体纠正。

三、歌曲处理:

1、你觉得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及感情去演唱,主要请学生自己说。

2、想象如果你是这位哄着宝宝入睡的妈妈,你会怎么样演唱这首歌。

1、摇篮曲最能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2、你了解你的妈妈吗?你知道妈妈的生日、喜欢的颜色、喜欢的食物、爱好等等吗?

3、以“妈妈,我想对您说……”说出最能代表对妈妈情感的一句话,学生自由发言,抒发真情。

4、妈妈爱我,我爱妈妈!

或画或写将心中的话儿表现出来。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十

一、识字与写字

1、复习“一望无边”等词语,书写“摘、掏”等2个字、

2、在语境中体会并积累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

二、阅读与表达

3、拓展阅读《孩子们在争辩》,继续训练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体会想象的快乐、

[教学重点]

1、在语境中体会并积累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相机指导书写“摘、掏”2个生字、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教学难点]

1、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描述“掏鹊蛋”等画面、

2、展开想象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读文

(一)板书课题

(二)相机出示词语

(三)整体读文

二、展开想象,读写结合

(一)想象情境,朗读练习

1、读好问句

(1)学生自由练习读问句

(2)指名读并相机指导

2、读出好奇

(1)学生注意“可曾”这个词语,知道这是作者对祖先生活的好奇而进行的猜想、

(2)学生再读,读出猜想、好奇的感觉、

3、读出画面

(1)学生默读,读中想象祖先生活的情景,找出作者猜想祖先干什么

(2)关注词语,想象画面、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关注并积累动词

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指名说,教师相机指导示范、

(3)交流想象,读出画面、

学生选择一个试着说一说读完词语想到哪些画面?学生互相交流、集体交流、

读着这样的词语,眼前出现一幅幅画面、

(4)回顾朗读小诗的第2、3小节

(二)发挥想象,仿写练习、

1、尽情想象,积累词语、

学生发挥想象,仿照二、三小节说说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些什么?

学生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2、运用词语,仿写练习、

学生选择一小节仿写

3、展示作品,想象风暴、

展示学生作品,相机评价并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

三、拓展阅读,延伸想象

(一)出示图片,引导想象

1、出示斑马,学生观察,相机出示第1小节、

2、出示鸟和鱼:看到什么?又会怎样发问呢?学生集体交流、

3、回顾第1、2小节,感受普通事物引发的想象、

(二)自由阅读,再次想象

1、孩子们又会怎样争辩呢?学生完整朗读这首诗《孩子们的争辩》、

2、相机出示图片,学生交流孩子们还会争辩什么、课后和爸爸妈妈、同学们交流一下、

过渡:看来想象源于我们的好奇心,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之心,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现象都会引发我们神奇的想象呢!

四、回归文本,放飞想象

(一)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

2、推荐阅读主题阅读丛书《发现老祖宗》和《仓颉造字》等文章、

(二)积累词语

1学生回顾本节课积累一组表示动作的词语;

2学生练习词语搭配的连线;

3生字“摘、掏”书写指导、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十一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录音机、舒缓的音乐磁带、字词卡片。

一、导入。

1、配着舒缓的音乐进入新一课的学习?板书课题。配乐朗诵诗歌。

2、听完诗歌,师问学生配着这么美妙的音乐你们想读吗?

二、初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指名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把你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3、派代表说一说。(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教师适时点拨下面几点:

1、摇篮在文中指什么?(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

2、“我”想到了什么?提炼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摘、掏、跑、看、逗、采、捉、逮。”让学生模仿祖先的样子做这些动作,体会祖先生活的快乐。感受文中“我”的美好追想。

3、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扩展延伸。

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十二

1、情感目标:让学生从情感上体验亲情——母爱,分享亲情艺术之美,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2、知识目标:通过4/4拍的强弱规律、附点音符在歌曲中的运用,了解摇篮曲的风格特点。

3、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音乐、欣赏音乐,在已有技能基础上表现音乐,同时以自主、即兴地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摇篮曲风格特点的感受与表现,感受母爱。

通过音乐知识、歌声、体态、情境创设来表现摇篮曲的摇荡感。

课件、不同风格乐曲、打击乐器。

本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编写。本课是一堂集唱歌、听赏、活动于一体的音乐综合课。本课设计包括知识趣味游戏、歌曲学习、创作实践三个教学内容。在轻松的游戏环节中,巩固并提炼出不同风格乐曲的特点;从感受摇篮曲温馨、甜美的特点入手;学唱摇篮曲并用喜欢的方式表现,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形象,了解摇篮曲风格特点。

一、课前律动。

设计意图:将学生带入音乐氛围。

二、引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

1、初听乐曲(闭眼聆听)。

过渡语:谈谈此刻你的心情。

4、学生谈感受。

过渡语:是啊!有妈妈在身边的感觉总是那么温暖,我们用“u”来哼唱曲调(出示歌谱),奥地利歌曲之王——舒伯特写的摇篮曲!一起来感受那份甜蜜。

5、学生用“u”哼唱曲调(第一遍)。

师:4/4拍的强弱规律最能表现摇篮摇荡的特点。

(二)4/4拍。

1、出示指挥图式(解决4/4拍指挥图式、强弱规律)。

过渡语:今天有个新朋友四拍子,请看,你能根据图片上的信息,试着挥拍吗?

2、学生自由挥拍。

3、教师指导“下内外上”

师:4/4拍的强弱规律最能表现摇篮摇荡的特点。

三、进入新课。

(一)曲谱学习。

1、教师指导学生视唱乐谱(解决附点节奏)。

过渡语:我们来作一个接龙游戏,我唱前,你唱后,注意附点音符的地方要唱准确。

6、学生用划拍完整视唱乐谱(第三遍)。

(在识谱过程中,感受附点四分音符、4拍子强弱规律在乐曲中的作用)。

(二)歌词学习。

1、背景介绍。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过渡语:多美啊!舒伯特为那首小诗写下了动人旋律,把乐曲交给老板换回了一份烧土豆。

3、学生加词演唱第一段(歌曲处理:有无前倚音的对比,并唱出摇荡感。)。

4、歌曲处理。

5、学生有感情地演唱第一段。

三、音乐拓展。

1、教师讲述在汶川大地震中妈妈的感人故事。

2、学生谈感受。

3、唱妈妈的歌。

4、说说好妈妈。

5、课堂小结。

师:希望同学们能把这首歌曲唱给你的妈妈听,告诉你的妈妈“妈妈,我爱你”。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十三

字词句:

1、认识53个生字,会写26个字。

2、能借助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了解示字旁和衣字旁、两点水和三点水所代表的不同意义,能区分这些偏旁相似的汉字表示的意思。

3、会写36个词语。能结合语境体会表示动作的词语的恰当运用;

积累与快慢有关的近义词语,能选用词语说句子。

4、能根据提示想象画面,仿照例句写句子。

阅读:

1、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2、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仿照《祖先的摇篮》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能感受《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中奇妙的想象,并根据提示说出自己想象的内容。能根据表格的提示讲《羿射九日》的故事,能就自己觉得神奇的内容和同学交流。

3、背诵古诗《舟夜书所见》。

4、自主阅读《李时珍》,了解李时珍和他编写《本草纲目》的艰辛历程。

表达:

1、能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说清楚,注意说话的速度,让别人听清楚讲的内容。

2、能认真听,了解别人讲的主要内容。

【课前解析】。

课文以儿童的视角,通过好奇发问,推想祖先在古老的原始森林里质朴、自由的生活场景。插图充满生命的绿色,生机盎然,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并为学生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关注课题:《祖先的摇篮》从字面上很具有吸引力,从摇篮入手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胆想象,在诗歌中去感受动词使用的恰当。

关注课文: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生动描绘出推想中的祖先的生活场景,极具画面感疑问的句式,尽显儿童天真好奇和富于想象额个性。“摘、掏、逗、采、捉、逮”等词语的运用,既准确又形象,儿童情趣溢于言表,这些词语也为学生的表达提供给了范例。

关注生字:本课要书写的9个字中,“祖、啊、浓、摘、掏、忆”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左右两部分的宽窄、高低关系。“祖”左右基本等宽,其他字都是左窄右宽。“祖、忆”是左高右低,“祖”字要写对示字旁,“浓”是左低右高,“摘、掏”是左右等高,注意“摘”字右边不能写成“商”字。“望、蓝、赛”是上下结构,笔画较多,结构相对复杂。要注意各部分的占位关系,各部分要写得紧凑。

【教学目标】。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3、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作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教学重点】。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教学难点】。

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摇篮是什么?出示课件1:

2、引入课文:今我们就来学习《祖先的摇篮》?出示课件2:(板书:祖先的摇篮)。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初读课文:祖先的摇篮是什么呢?让我们快去读读课文吧。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请同学们排火车读一读这些生字。出示课件3:

3、回归词语:把这些生字送回词语中,还能准确的读出来吗?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不熟练的就多读几遍。出示课件4:

4、提出要求,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课件5、6三、发现规律,指导书写1、发现规律出示课件7:

(1)引导观察:这9个字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总结规律:

左边六个字是左右结构。“祖、浓、摘、掏、忆”5个字都是左窄右宽。“啊”字由左中右三部分构成,“口”和“阝”要写在竖中线左侧,和“可”字宽度大致相等。

右边三个是上下结构。“望、蓝、赛”是上下结构,笔画较多,结构相对复杂。要注意各部分的占位关系,各部分要写得紧凑。

2、书写练习:请同学们描一写二,注意握笔和坐姿。

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想象一下,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和父母说一说。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十四

综合课。

人民音乐出版社版本。

小学四年级。

1、知识:4/4拍。

3、表现:用喜欢的方式表演。

4、拓展:收集更多的摇篮曲。

1、情感目标:让学生从情感上体验亲情——母爱,分享亲情艺术之美,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2、知识目标:通过4/4拍的强弱规律、附点音符在歌曲中的运用,了解摇篮曲的风格特点。

3、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音乐、欣赏音乐,在已有技能基础上表现音乐,同时以自主、即兴地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摇篮曲风格特点的感受与表现,感受母爱。

通过音乐知识、歌声、体态、情境创设来表现摇篮曲的摇荡感。

课件、不同风格乐曲、打击乐器。

本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编写。本课是一堂集唱歌、听赏、活动于一体的音乐综合课。本课设计包括知识趣味游戏、歌曲学习、创作实践三个教学内容。在轻松的游戏环节中,巩固并提炼出不同风格乐曲的特点;从感受摇篮曲温馨、甜美的特点入手;学唱摇篮曲并用喜欢的方式表现,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形象,了解摇篮曲风格特点。

一、课前律动。

设计意图:将学生带入音乐氛围。

二、引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

1、初听乐曲(闭眼聆听)。

过渡语:谈谈此刻你的心情。

4、学生谈感受。

过渡语:是啊!有妈妈在身边的感觉总是那么温暖,我们用“u”来哼唱曲调(出示歌谱),奥地利歌曲之王——舒伯特写的摇篮曲!一起来感受那份甜蜜。

5、学生用“u”哼唱曲调(第一遍)。

师:4/4拍的强弱规律最能表现摇篮摇荡的特点。

(二)4/4拍。

1、出示指挥图式(解决4/4拍指挥图式、强弱规律)。

过渡语:今天有个新朋友四拍子,请看,你能根据图片上的信息,试着挥拍吗?

2、学生自由挥拍。

3、教师指导“下内外上”

师:4/4拍的强弱规律最能表现摇篮摇荡的特点。

三、进入新课。

(一)曲谱学习。

1、教师指导学生视唱乐谱(解决附点节奏)。

过渡语:我们来作一个接龙游戏,我唱前,你唱后,注意附点音符的地方要唱准确。

6、学生用划拍完整视唱乐谱(第三遍)。

(在识谱过程中,感受附点四分音符、4拍子强弱规律在乐曲中的作用)。

(二)歌词学习。

1、背景介绍。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过渡语:多美啊!舒伯特为那首小诗写下了动人旋律,把乐曲交给老板换回了一份烧土豆。

3、学生加词演唱第一段(歌曲处理:有无前倚音的对比,并唱出摇荡感。)。

4、歌曲处理。

5、学生有感情地演唱第一段。

三、音乐拓展。

1、教师讲述在汶川大地震中妈妈的感人故事。

2、学生谈感受。

3、唱妈妈的歌。

4、说说好妈妈。

5、课堂小结。

师:希望同学们能把这首歌曲唱给你的妈妈听,告诉你的妈妈“妈妈,我爱你”。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内容:

1、欣赏舒柏特作品:《鳟鱼》。

2、介绍音乐家舒柏特。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鳟鱼》,感受歌曲中因调式的转换而造成的情绪与气氛的变化,以及初步认识伴奏在塑造音乐形象上所起的作用。了解奥地利作曲家舒柏特在艺术歌曲创作上的成就和贡献。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扩大学生音乐视野。

教学重点:欣赏舒柏特作品:《鳟鱼》。

教学难点:欣赏舒柏特作品:《鳟鱼》。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同前节。

二、检查复习:

集体有感情的齐唱歌曲《摇篮曲》。

三、欣赏《鳟鱼》。

1、教师介绍《鳟鱼》:

同《摇篮曲》一样,《鳟鱼》也是奥地利作曲家舒柏特作曲的一首名曲。这首乐曲作于18夏天,当时舒柏特20岁。这是一首乐曲颇受人们喜爱的.活泼、抒情的歌曲。歌词取自诗人舒巴尔特的一首浪漫诗,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

据说歌曲中将统治者比做?将小鱼比做?又揭示了什么寓意?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

2、初听乐曲。请同学们说说歌曲的三段分别说了什么?

(第一段一群鳟鱼在清清的河水中游戏。

第二段渔夫悄悄的站在河边钓鱼,鳟鱼不上他的钩。

第三段狡猾的渔夫把河水搅浑,小鳟鱼受骗上钩)。

它所引起的感情色彩又有什么不同?

4、复听《鳟鱼》,请同学完成听听想想,

并讨论:鳟鱼代表什么?渔夫代表什么?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寓意?

四、欣赏讨论。

1、请每组派出代表上台来介绍奥地利作曲家舒柏特。

2、评委给每小组得分。

3、加分题:

想要得到这部分分的同学,还可以每组派出代表,播放自己找到的舒柏特所作的乐曲,并简单做一个评述。

4、汇总得分,得出优胜组。

五、教师小结:

(若学生介绍的舒柏特知识不够丰富,教师可做补充,见教参)。

板书设计:鳟鱼。

第一段一群鳟鱼在清清的河水中游戏。

第二段渔夫悄悄的站在河边钓鱼,鳟鱼不上他的钩。

第三段狡猾的渔夫把河水搅浑,小鳟鱼受骗上钩。

表现了渔夫残忍的感情和紧张的气氛。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十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课前准备:录音机、舒缓的音乐磁带、字词卡片。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1、配着舒缓的音乐进入新一课的学习?板书课题。配乐朗诵诗歌。

2、听完诗歌,师问学生配着这么美妙的音乐你们想读吗?

评:上课伊始是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音乐的美,配乐的美,是学生产生读文的欲望。

初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认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把你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3、派代表说一说。(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教师适时点拨下面几点:

1、摇篮在文中指什么?(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

2、“我”想到了什么?提炼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摘、掏、跑、看、逗、采、捉、逮。”让学生模仿祖先的样子做这些动作,体会祖先生活的快乐。感受文中“我”的美好追想。

3、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再次细读课文,发散学生的思维,从多角度去理解课文。

评:小组内交流想法,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课文,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交流和班内汇报中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尽量肯定他们有价值的意见,给予表扬。

把朗读作为孩子们抒发自己心中感悟与品味语言的最佳方式。

拓展延伸:

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

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

评:想象,和发问使学生产生探索人类祖先奥秘的兴趣。

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评:交流记字方法,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并及时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十七

综合课或多媒体综合课(第二课时)。

综合课:钢琴,电教板,录音机及磁带,dvd机,图片,挂图,有不同他的画,自己准备的道具。

电脑,课件,投影大屏幕,钢琴或电子琴。

1、了解音乐速度对歌曲表达的重要作用以及简单的运用。

1、通过不同的歌曲片段的回顾,使学生掌握音乐速度对歌曲感情表达的重要性。

2、学唱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能用慢速体会歌词意境。并能用深情,轻柔的歌声演唱歌曲。感受歌中宁静的,和谐的,温馨的画面。并鼓励学生要尊老爱幼,并养成关爱它人的习惯。

3、培养学生即兴创编舞蹈及表演的能力。

掌握速度在歌曲中的运用的重要性。并能即兴情境表演。

(一)课前活动部分。

利用多媒体观看一段录像(录像中的学生没有一个好习惯,采用反面教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本课的学习内容做好铺垫。使学生产生悬念。从而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如果没有多媒体,可要求几位同学现场表演妈妈睡着后,自己的一言一行,反面的)。

(二)新课教学部分。

1、师生问好。

3、请看大屏幕或黑板。

(1)放出妈妈熟睡后有一位可爱的小姑娘正在帮妈妈盖被子的场景。电脑解说:“小南帮妈妈盖完被子后,觉得做了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想着想着就哼起了歌儿。”接着放出歌曲《唱给他的摇篮曲》。让学生在轻柔,宁静的环境下欣赏完第一遍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方法:在欣赏过程中多媒体的'画面出现小南关心他的不同动作和表情神态。(与课前观看的录像内容进行对比)。

(2)分析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和演唱形式。提醒学生在唱到四分休止符和连音线的地方要唱好。让学生比较拖足3拍半和不拖足3拍半的感情对比及思考如何进行感情的处理。

(4)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认为最美的那段歌词。

方法:可小声放歌曲的伴奏音乐,老师要引导深情,慢速读。

(5)用“”模唱歌曲的旋律。

方法:看着大屏幕画面,小声地用气息垫住,顶着模唱。

方法:教师唱词,学生唱谱.第一段,然后教师用钢琴伴奏,学生自学第二,三段歌词。

(7)突出重难点.唱出有四分休止符和连音线的句子及掌握结束词“”的演唱.

(8)用深情,轻柔,温馨的感情演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方法:分组演唱,每一段用一种速度,由学生回答唱完歌曲后的感受.对回答问题好的一组进行表扬和鼓励.

(9)引导学生说说自己遇到同样的事会怎么办.并创编第二,三段歌词.同时参考屏幕上欣赏到的画面用自己的道具自编自演.把你心中的情感表现出来.如:“看着妈妈笑,坐下了,心里哼着他的歌,妈妈听到了,睡得更熟,更香了”

(10)感受他妈妈的歌的唱法。

方法:看大屏幕(或听录音),欣赏或回顾《妈妈的心》《鲁冰花》《妈妈的吻》等歌曲片段,模仿《妈妈的歌》自创歌词.

(11)德育教育。

方法:请学生看屏幕再现妈妈伏在桌上睡着了的情景,童声童语解说:“妈妈为了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很多.我们回到家中也应帮妈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更应学会关心妈妈,关爱他人,好好学习,长大后回报妈妈,回报祖国.”

(三)小结部分。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唱给谁的歌?

2、《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它应用怎样的情绪,力度,速度演唱?

(四)布置作业。

1、请学生模仿《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自编歌词《唱给爸爸的歌》.

2、回家后把《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唱给妈妈听.让妈妈签字.

(五)教学后记。

1、学生对音乐速度在歌曲处理中的运用了解甚佳.

2、学生对深情,轻柔的歌声唱法掌握还不够到位.应要坚持每天深呼吸,练气息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学生往往有其心而无其力)。

3、自从运用《走进音乐世界》新课程后.学生对创编歌词和舞蹈动作已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即兴情境表演的能力,达到了新课程中创作实践的要求.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79780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