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总结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加入一些个人见解和感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数字微波通信论文篇一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制度在诉讼机制中占有独立的地位,但它却不是一项自给自足的制度。证据制度除了要受其自身的运作规则制约外,还要受特定历史条件下民事诉讼的构造、原则、基本审判制度和审判机制运行状况的影响。5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颁行的《关于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确立了人民法院内部立审分离制度,首次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对起诉受理阶段的有关事实问题提出证明要求,从而产生了“起诉证据”这一证据法学上的新课题。因此,对“起诉证据”的基本问题进行学理上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起诉证据开始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术语,泛指起诉人在起诉时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的诉讼证据。但起诉证据长期以来并没有被我国的诉讼立法作为一个专门法律术语使用,更没有被立法文件系统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暂行规定》是“起诉证据”最早的.文件性依据。该规定在确立人民法院对当事人起诉享有条件性审查权的同时,还规定“人民法院审查立案中,发现原告或者自诉人证明其诉讼请求的主要证据不具备的,应当及时通知其补充证据”。从表面上看,此规定是对起诉人在起诉阶段提出的证明要求,其实质则是对起诉证据的一种规范,隐含了对起诉证据相对于审理中其他证据的独立性的认可。就司法文件规定和一般使用而言,起诉证据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一)起诉证据是当事人起诉时向人民法院提交的证据。在此强调了证据提出的诉讼阶段和时间,表明起诉证据是人民法院立案受理之前起诉人所提交的证据。
(二)起诉证据是指当事人为获得积极起诉后果而向人民法院提交的证据。这层含义侧重于举证的目的性,这里积极起诉后果构成了举证的直接目的。但要说明的是,积极的起诉后果有程序后果和实体后果之别,前者意味着起诉人的起诉被人民法院依法接受或受理,后者则是指实体期待权益的实现。起诉证据提交的目的显然首先体现为起诉的有效性和被法院立案受理。
(三)起诉证据是用来证明起诉人是否具有起诉权和受诉法院是否具有管辖权的证据。这是起诉证据区别于其他阶段诉讼证据的个性所在。正是由于证明对象上的特殊性,才使起诉证据具有独立意义。
显然,以上三层含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起诉证据的内涵,但若仅从任何一点去对起诉证据进行概念界说,则又会失之偏颇。笔者认为,对起诉证据的界定,要在对以上三方面含义予以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即对起诉证据的界定既要明确证明主体和证明对象,也要对证明目的和举证的时间予以反映。这样才能使起诉证据的界说科学、准确、全面。据此笔者认为,起诉证据是指起诉人在起诉时向人民法院提交的能够证明其享有起诉权和受诉法院享有管辖权的证据材料。
就一般意义而言,起诉证据属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范畴,但由于其在证明对象、举证阶段等方面的特殊性,又使之区别于审判中的证据。第一,提交证据的时间不同。起诉证据只能在起诉时法院尚未受理之前提出,也就是说起诉证据只能在审查立案阶段提出。而审理中的其他证据,既可以在起诉时提交,也可以在立案后审理期间提交。第二,证明对象不同。起诉证据的证明对象只能是以起诉权和管辖权为核心的程序事实,而审理中的证据,既可以是程序事实,也可以是实体上的事实。并且这此事实主要是以获得胜诉权和公正审判为基点的。第三,证明主体不同。起诉证据原则上只能由起诉人提交,起诉人是唯一的证明主体,而审理中的证据既可以由作为原告的原起诉人提交,也可以由被告方提交,还可以由人民法院在特殊情况下依法调取。
[1][2][3][4]。
数字微波通信论文篇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网络的建立和完善,以电子数据形式出现的文字、图片、音像等正以日新月异的态势,冲击着原有的社会生活。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得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电子邮件与传统证据相比有许多迥然不同的地方,这无疑对传统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就证据法律制度而言,电子邮件的证据属性问题,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
一、电子邮件及其特点。
电子邮件是通过internet或intranet等网络进行互传信息的数字化通讯方式。作为信息世界的产物,其高效、便捷和经济性得到了人们的首肯。人们从终端机输入文件、图像或声音等,就可以通过邮件服务器将电子邮件传达到另一终端机上。从证据的本质上讲,电子邮件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原件”,它只是计算机能够识别的由“0”和“1”组成的一系列二进制编码,即“字符串”。只有通过一定的输出设备,电子邮件才能被显示观看。因此,与传统证据相比,电子邮件有以下特点:
1.易破坏性。电子邮件是用二进制数据“0”和“1”来表示的,并以数字编码的形式储存于介质之中。因此,如果人为地对电子邮件进行删除、篡改,从技术角度上讲,不仅仅轻松、容易而且不留痕迹,很难查清。轻易一个指令的键入,完全可以使其面目全非而且一经发件人从其“发件箱”,“回收站”中将文件删除,电子邮件便不见踪影。这表明电子邮件具有易破坏性。
2.隐敝性。在计算机内部,一切信息都被数字化了。计算机通过二进制编码的形式将电子邮件中包含的图像、文字、声音等信息转化为一系列的电脉冲从而实现某种功能。由此可见,电子邮件都是以无形的编码来传递的,如果没有一定的输出设备,电子邮件就看不见、摸不着,因而具有隐蔽性。
3.唯一性。电子邮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每一个电子邮箱均对应一个唯一的注册用户,其用户名、帐户名、密码均是唯一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无法开启邮箱,收发电子邮件。这对于证明案件事实意义重大。在网络犯罪中,电子邮件往往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唯一依据。
此外,与传统证据相比,电子邮件还有收集迅速、易于保存、占用空间小、传输方便、可反复重现的特点。可见,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电子邮件无疑符合了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它已被现代经济社会报接受并且在立法上有新体现。1999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条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和电子邮件)等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这就是说在民事诉讼中,e-mail可以作为证明合同关系成立与否的一种有效证据。而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法定证据种类有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视听资料等七种电子邮件尚未被纳入法定的证据形式当中。然而,由于电子邮件与传统证据形式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它已成为犯罪分子进行网络犯罪的首选工具,有关暴力、欺诈和色情等情况,无时不在网络空间恣意横行。因此,就电子邮件是否应纳入刑事诉讼中作为认定案情的依据,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专家学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多数专家学者的意见趋于一致,认为电子邮件尽快以一个新的证据种类纳入到刑事诉讼证据清单范畴中。笔者亦持该观点。
刑事诉讼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电子邮件应尽早纳入法定证据种类之中,然而由于电子邮件特殊性,其能否满足证据一般属性,是一个仍然争议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拟从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来对电子邮件的证据属性进行分析。
二、电子邮件的证据属性。
1.客观性。所谓证据的客观性是指“作为案件证据的客观物质、痕迹和主观知觉痕迹都是已发生的案件的事实的客观遗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作为与国际互联网络连接而产生的一种新型通信方式,电子邮件与传统通信方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把人们所表达的意思转化为数字信号,并通过网络传输呈现在对方的电脑屏幕上,因此互无“真迹”,充其量也只是在电脑上打印件,轻易一个指令可以将电子邮件修改甚至面目全非。因而许多学者对电子邮件的客观性提出质疑。然而笔者认为,极易删改和伪造的特性并不能否定电子邮件的客观性,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数字化形式的电子邮件毫无疑问是客观存在,不是无法感知的虚幻的东西。对于邮件的极易删改性和伪造性,我们可以通过严格的证据收集、采信制度来弥补。电子邮件的客观性的实质在于其内容的可靠性。因此,只要能保证其来源的.可靠性的邮件本身的完整性的电子邮件就可以作为认定案件的根据。怎样才能保证电子邮件的来源可靠呢?笔者以为必须对电子邮件的创制者、创制时间、创制地点、创制对象及创制过程都要进行全面地审查,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电子邮件所反映内容是否客观真实、是否有被删除、篡改可能。对于电子邮件的完整性的确定,笔者以为必须做到电子邮件必须完整地向信息的接受人发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未被修改、重组;在电子邮件发送时,一般应将其作备份处理,由于电子邮件是通过网络传输的,网络服务者将为传输的电子邮件负储存义务以便于电子邮件的创制人与接受人的信息对比,从而达到检验电子邮件是否完整的目的。另外,电子邮件在传输过程中,网络的安全运行也是保证信息完全的一个前提。
2.关联性。证据的关联性,是指“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材料有实质性联系并对案件事实有证明作用。”对电子邮件的关联性,学界一般都认可,争议不大。在人们收发邮件的过程中,电子邮件服务商都会在服务计算机中自动记录使用的情况,并保持一定的时间。此外,由于电子邮件具有唯一性的特征,每一个电子邮箱只对应一个注册用户。这样一来,电子邮件与案件事实材料的关联性就更加有保障,对案件事实证明作用也更加让人信赖。
同法》第11条明确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表现的新载内容的形式。”现在的问题是,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变化,法律还未来得及做出相应的调整。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电子邮件是诉讼证据。在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如果依照第一意见,即使由权威部门认证了电子邮件的真实性,它仍不能作为定案证据,因为电子邮件不是适格的证据,不产生诉讼上的证据效力。如此一来,我们完全可以说我们维护了法律形式上的定义。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牺牲了实质上的公平。第二种意见则对法律作相对广义的解释,笔者赞同这一观点,理由如下:
第一,这种观点并未违背法律,没有与形式正义相抵触。对某一条文作相对广义的解释,有一本前提是不与法律的明文规定相抵触,我国法律也的确未明文禁止电子邮件作为证据。因此,这一解释并未违背法律的明文规定。同时,采取这种解释也符合法律的精神。为了保证法律的连续性和权威性,要动辄修改法律是不可能的,而社会生活又是日日更新的,为了减少法律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在一定限度内给法律本身可自由伸缩的弹性。作这样解释,认为电子邮件可以作为定案的证据,符合法律的精神。
第二,我们目前商业上已经广泛运用电子邮件,如果不将其作为诉讼证据,会限制电子邮件在商业领域中的应用,降低商事交易效率,不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现在国际间的交易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国家在努力使电子邮件具有证据效力。联合国1996年《电子贸易示范法》的第9条明确肯定数据电文的证据价值;美国在其司法程序中也肯定e-mail的复印材料可作为证据加以接受。1998年华盛顿前检察长就以e-mail为直接证据对侵权者提起刑事诉讼;面对网络世界的混乱,德国于1997年8月1日开始实施《为信息与电信服务确定基本规范的联邦法》(又称《多媒体法》),在该法中就对电子证据做出了规定。
由以上分析得知,电子邮件具备了证据的基本特征并且也符合将电子邮件作为证据的国际潮流。笔者因此有理由认为我国应尽快对电子邮件进行深入研究,尽早将其纳入法定证据种类范畴内以顺应e-mail作为诉讼证据的国际潮流。
数字微波通信论文篇三
摘要:档案管理是每个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越来越趋于信息化规范,档案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得到了广泛应用。档案管理数字化方式的应用对于促进现代档案管理技术、优化管理者知识结构、保存维护原纸质档案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档案数字化进程中,必须要不断探索与解决问题,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从而实现整个过程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本文首先阐述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意义,进而分析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利弊,从而提出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有效方式,以确保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档案管理论文;数字化;信息化;方式。
引言。
档案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记录,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的方式与技术也随之不断进步,建立规范化、标准化档案管理现代模式已经成为各个单位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档案数字化管理相比传统管理而言,是一个新生事物,档案信息化建设促使档案管理模式发生了转变,将原本以保管、利用为主的档案转向为数字化储存与服务为重心,从而使档案管理更具有规范化、标准化、社会化。
1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档案数字化管理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其促进了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对管理者知识结构与队伍结构具有优化作用,同时对原有的纸质档案进行了有效保护,改变了档案利用的方式。数字化管理是对计算机的利用来整理档案,一是利用计算机模拟人工立卷时可以智能排序,二是避免了人工立卷中的文件遗漏三是可以降低人工立卷归档时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档案数字化管理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有更加专业的知识,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技能,培养一批既懂档案管理,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门人才,从整体上促进了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此外,通过档案数字化管理方式可以对许多历史悠久的档案进行妥善保管,如采用计算机扫描将历史文献上传,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原本保留,副本利用,以此避免长期翻阅造成档案破损。
档案数字化管理方式具有信息管理数字化、资源管理虚拟化、信息资源管理职能化,以及用户使用更为方便等优点。但是,实现数字化档案管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电子档案如果没有“原稿”会难以确定法律地位;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容易泄露;对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的依赖性较大;电子档案缺少个人字迹特征,一旦篡改,无法识别;电子档案的记录缺乏长期稳定性等。对此,可以看出不能过于依赖档案数字化管理方式,必须根据各个单位的实际情况采用档案数字化管理,才能真正发挥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作用。
3.1加强对电子档案的鉴定:为了对档案的价值进行鉴别,在对档案进行归档前,首先要鉴定电子文件,以确定对这些电子文件的保管期限,从而也可以对一些没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删除,予以销毁。电子文件自动鉴定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制定电子文件保管期限表来实施,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阶段,就应该开始对保管期限表进行制定,能否有效的实现自动鉴定最主要就是取决于电子文件保管期限表的制作质量,通过系统自动运用保管期限表可以避免审阅全部文件的低效率工作。因此,提高电子文件保管期限表的应用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将生成的文件与保管期限表条款相对照,让文件可以进入正常的处理流程。此外,电子文件保管期限表应做的详细、具体,以便补充新的电子文件。
3.2完善电子文件著录:为了可以形成完整的电子文件著录工作,可以分为归档前文件级著录、案卷级著录与归档后案卷级以上著录等。对此,就必须在文件形成前考虑到著录的信息与收集。自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设计初期,设计人员就必须要完成档案部门所设计的著录单,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设计。此外,为了可以使档案数字化管理更加标准化,档案管理人员应根据单位需要将著录项目统一编制表格软件,确保档案管理工作与系统设计工作可以相互合作。
3.3加强对电子档案的维护:由于档案数字化管理是信息时代的新产物,数字化形态使日常维护的难度加大,档案数字化对于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很高,不仅要使电子文件的载体得以保存,还要确保可以保存完整的读取环境。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电子文件的维护,控制好环境的温度、湿度及防尘工作,确保载体无恙。其次,还应加强对电子文件信息的保护与保管,重要的数据与程序应做好备份,一套封存,一套供查阅。对于加密的电子文件应解密后进行拷贝。制定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
3.4提高电子档案安全管理:除了要加强对电子档案的维护工作,最主要的是确保档案数据库的安全,加强系统管理,实行身份认证来保护电子档案的安全。在电子档案的使用中进行授权管理,注意防毒查杀,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以提高电子档案的可靠性,为实现单位各部门资源共享奠定数字信息基础。
结束语:
综合上述,档案是否能实现现代化管理,直接关系到各个单位的生产、经营与发展的命脉,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才能发挥档案管理在各个单位管理中的作用。对此,在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中,必须要充分加强数字化管理方式,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提高电子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安全管理,并根据本单位的需要给予档案数字化管理正确的定位,从而真正发挥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华.信息时代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j].科技信息.2010(21)。
[2]林卫华.信息时代的档案管理及安全性考虑[j].科技资讯.2009(35)。
[3]李霞.探讨新时期建筑企业档案管理的新思路[j].浙江档案,200(2)。
数字微波通信论文篇四
建设一个好的数字博物馆,其结构是尤为重要的。就像我们平时选择住房,没有好的结构住进去并不舒服,无论房子用了怎样的建筑材料和新技术,都不能满足人们对于舒适感觉的重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也是这样,我们大可以将它想象为现实的博物馆来研究它的结构。
一、数字博物馆系统结构定义。
通常实体博物馆有这样几个基本结构:导航及外观(包括博物馆的整体感觉,包括装饰和陈列所形成的气氛),展品陈列区,浏览者休息及交流区,浏览者留言区,咨询服务区(包括触摸屏等科技元素),所有展品收藏区(或者档案收藏区)。
虚拟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有很多共通和可以借鉴的地方。数字博物馆总结起来大致也可以分为六个部分:用户界面、展示区、互动游戏区、检索区、讨论区、资源库。
1.用户界面:它是每一个数字博物馆必不可少的元素,是数字博物馆的导航,以直观引导用户寻找自己需要的内容,是数字博物馆视觉艺术的体现,也是对于整个博物馆艺术氛围的视觉载体。
2.展示区:是具体展示数字博物馆内容的区域。相当于实体博物馆中的展品陈列区,也是博物馆中的重要部分。展示区还可以分为普通展示区和主题性展示区。普通展示区是进行长期展示的区域,专题展示区则需要定期更换领域新的动向或者用户和受众感兴趣的主题,形式比较自由。
3.互动游戏区:这个区域在数字博物馆中是一个娱乐性的区域,通过游戏加深对博物馆内容的理解,起到增加趣味性的作用。现在,无论是何种载体的数字博物馆都开始重视这个区域。
4.检索区:当用户面对着庞大的博物馆系统,有目的地想要寻找某个内容的资料时,利用导航进入非常不方便。这时需要发挥博物馆的检索功能,快速准确地找到对应信息。而一个高效率的信息检索系统对于数字博物馆来说是很重要的。检索需要具备完善的检索系统。一方面是检索内容,如文字资料检索、图片资料检索、视频资料检索等;另一方面是检索方式,如关键字检索;内容检索;资料信息检索等手段。
5.讨论区:用于用户实时浏览过后的交流与意见反馈。对于以网络为载体的数字博物馆,讨论区是必不可少的结构。
6.资源库:它是整个数字博物馆的仓库。用户通过导航系统或检索区来调用数据库中的内容。
图1:数字博物馆系统板块。
二、数字博物馆各系统结构中的艺术表现及文化创意。
了解了数字博物馆的结构及其作用,接下来就是怎样去把握各个结构的艺术表现以及文化创意。
(一)用户界面:用户界面中包含着几大元素:界面背景、交互热区、标题文字以及界面动画。用户界面设计往往是设计者艺术手法最直观的表现。由于用户界面不仅带给人视觉上的感受同时也充当着导航的作用,所以艺术与功能之争同样存在于用户界面的设计上。既要体现数字博物馆的文化艺术氛围和交互的趣味性,又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机交互,使用者可以方便地进行浏览和操作。这并非是简单的多媒体界面设计。数字博物馆的任务决定了它的功能性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可以说数字博物馆用户界面设计中的功能与艺术是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两者并非是冲突的。
以刚刚夺得莫比斯大赛全场大奖的“盛世钟韵”(大钟寺博物馆)为例,大钟寺博物馆的界面设计在取材上采用的是中国古纹样以及钟的形象,用户第一印象就知道博物馆的内容。其次,在设计手法上多用曲线,突出了古典的韵味。颜色上采用纯度较高的蓝色、黄色和红色,是中国的古典用色;界面大面积采用匀染手法的背景,灵感来自于恢宏的中国画法,给人湿润与和谐的视觉感觉;在交互动画上采用了光效,更增加了东方神秘气氛;风格上采用了古典与现代折衷的路线,较多地利用了自然的元素。
编钟奏乐游戏《盛世钟韵》用户界面。
盛世钟韵主界面泥范法铸钟场景。
(二)展示区:如果说用户界面更多地体现了艺术手法,那么展示区就需要有更多的文化创意在其中。中国的文化艺术非常地庞杂,很多艺术形式甚至比较相近或是互相关联。要抓住最具特色的一点,使其成为一条线索。例如,潍坊杨家埠年画、武强年画以及天津杨柳青年画同是年画,杨家埠的特色就在于线条粗犷,色泽明快,用色鲜艳以红、绿、蓝、黄为主,对比强烈,主题突出。画中人物质朴大方,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年画不仅是祈福时张贴,也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完全来源于生活,真实而又充满趣味。所以在展示杨家埠年画时也以他的艺术特色作为出发点,多用鲜艳的颜色来表现。
在“盛世钟韵”这个数字博物馆作品中也体现了很好的文化创意。每一个国家都有各自的钟文化,中国的钟与世界其他国家的钟有什么区别,在作品中的体现就显得很重要。这个作品不仅要满足中国人对于钟文化的好奇更要满足外国怀着比较心态的浏览者的探究。所以,在作品中突出展现了“编钟”这一部分。编钟文化是中国独有的类别,其制钟技艺与众不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使其还具备了乐器的功能,这更增加了编钟的传奇色彩。这是展示“展品”特色的需要,更是能够更好诠释作品的创意点。
除此之外,视频的大量运用也能为数字博物馆增色不少。舞蹈博物馆也属于无形文化数字博物馆。有很多口传心授的传播方式不能通过实体的展示实现,在数字博物馆中可以大量运用视频以及动态捕捉技术实现。舞蹈属于瞬间的动作,可以用摄像机将其复制和保存。除了影像的录制,很多时候采用动态捕捉器,将专门的点固定在关节上,舞蹈者举手投足,手摆动与身体所呈现的角度和距离,头扭动的频率与节奏都可以详细准确地记录成为动画,运用到数字博物馆中。视频以及动画技术在很多无形文化遗产类的数字博物馆中都占据了很重要的作用。解决了由无形文化遗产活动性、瞬间性的特点所制造的难题。
文化创意的方式除了结构上的创意,表现形式上的创意还有文字上的创意。以多媒体光盘“吴桥杂技”为例。我国的杂技种类繁多,分布也比较分散,“吴桥杂技”在制作时也颇费了一番功夫,怎样找创新点,挖掘兴趣点成为了这个作品首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实地的考察和总结,创作者们发现了吴桥杂技一个很有趣的特点,这也正是吴桥杂技区别于其他杂技的重点所在。那就是在吴桥人人都会杂技,杂技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茶余饭后的娱乐休闲活动。甚至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吴桥杂技人人拿手”。这句顺口溜简洁准确地体现了吴桥杂技的特点,那就是人人都会杂技并且玩儿的都是身边的生活用品。用筷子顶起滚烫的茶壶;用嘴含着桌子一角把它叼起来;蹬小孩儿等杂技信手拈来。就是这一句话成为了整个作品的创意点,使吴桥杂技的特点一下子深入人心。此外还有很多板块的标题别有意味,讲面食的博物馆以带“面”字的四字成语总结既简练又巧妙地突出了文化内涵。
的兴趣,纷纷尝试。此外,在展示区还有一个比较引人注意的内容就是还原钟的'制作过程。用3d技术制作的虚拟动画还原了当时人们浇灌铸钟的劳动场景以及工序。那一段历史谁也无法回去重新目睹,但是模拟的动画却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让每一个浏览者重温了铸钟的工序,仿佛身在其中,更增添了博物馆的历史氛围。
(四)检索区:检索区相对于内容较为复杂的大型数字博物馆是非常实用的。由于在数字博物馆中展示了大量有关的文字信息以及图片和视频,这些资料本身又具有一定的信息描述,因此可以成为检索的手段。如果单独陈列出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的检索,将会大大增加数字博物馆的交互优势,更加人性化。在这里以一个多媒体光盘作为实例,将来可以应用到数字博物馆建设中。多媒体光盘“天行健”中有一个别具特色的视频导航。将视频集中在一个页面进行展示。由于人们可能对视频感兴趣而需要单独观看视频所设计的视频导航更增加了人性化成分。
《天行健》视频导航。
(五)讨论区:讨论区的建立源于“博客”文化的兴起。现代人乐于表现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讨论区的建立可以形成博物馆管理员与浏览者的互动,并且可以收集建议便于更新和了解民意及时作出反应。博客的兴起在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人希望参与的心情,所以讨论区的建立可以带动数字博物馆的互动,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博物馆建设,形成活跃的气氛也算创意的一个方面。
(六)资源库:资源库属于数字博物馆的后台系统,承载整个博物馆的信息。由于它的作用,并不需要将它艺术化或者创意化。人们在检索时资源库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许鹏.新媒体艺术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理查德·布赖斯.多媒体与虚拟现实工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4]王虎.走向“个性化”——与美国虹软公司总裁兼ceo邓辉谈数字图像技术应用前景[n].每周电脑报,1998,(38).
[5]吴伟波,曹文君.对于数字化博物馆实现中的一些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践[n].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
[6]李勋祥.虚拟现实技术与美学研究[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7]王磊.基于web3d技术的虚拟博物馆的设计与实现[j].远程教育杂志,2006,(5).
数字微波通信论文篇五
刑事证据展示,在西方称为证据开示或证据发现,是指案件提起公诉后到法院正式开庭审判之前,公诉人与辩护律师之间互相出示拟在法庭审判中出示的案件证据的一种活动。
刑事证据展示,可以实现控、辩双方的对等性,突出庭审重点,使控、辩双方在庭审前掌握对方证据,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从而更好地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司法诉讼公正。
我国庭审制度的改革,由过去的纠问式向现代的控辩式方式转换是司法进步的需要,是司法文明的标志。但由于与之相配套的证据展示制度没有实现,形成控辩双方的不对等性,侦查起诉机关拥有广泛的侦查权和先进的技术装备,可以广泛收集证据,并以国家为其强大后盾,而辩护方则显得势单力薄,这就使控辩双方在诉讼中的重要环节上形成了不对等性,动摇了控辩式庭审方式赖以存在的公平基础,妨碍了控辩式庭审方式的健康发展。由于我国没有实行庭审前控辩双方证据展示制度,从而使控辩双方在庭审前尽可能少地让对方知道自已的'证据及重要证据,而在法庭上却突抛秘密“武器”奇袭对方,导致庭审的无序和混乱,从而影响庭审效益,造成不必要的休庭和重复开庭。既降低了诉讼效率,也影响了诉讼公正,因此实行刑事证据展示制度是诉讼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司法改革的必然。
证据展示是与控辩式审判方式相配套的一种程序,现在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采用,我国的证据展示现处于摸索阶段,因为要实现证据展示制度,现在还没有具体的模式参考,而证据展示的实现,不是司法机关哪一家就可以确定的,需要检、法、律师三家经过协商,共同完成。作为一项与审判方式相配套的良好制度,为了充分发挥其优越性,应对证据展示的程序予以完善并依法予以确定,使操作起来可以有法可依,对违反规定的做到违法必究,使之保持良性健康运行。
结合实践,笔者认为,我国刑事证据展示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一、证据展示的时间。
证据展示的时间十分关键和重要,什么时间进行证据展示十分讲究,证据在什么时间进行展示效果最好呢?总的说来,证据展示时间是在检察机关提起公诉以后,法院开庭审理之前这段时间,时间过早,律师有些情况未调查,不利于全部证据的展示,过晚则造成时间仓促,证据得不到充分展示。因此应在开庭审理前2-3天进行证据展示比较适宜,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开庭时间在开庭三日以前通知人民检察院,通知辩护人出庭通知书至迟在开庭三日以前送达,也就是说开庭的三日前,公诉人、辩护人都已明确开庭时间,且距开庭时间已近,案件接手已经历了一段时间,该调取的材料都应调取完毕,这时进行证据展示,有利于全部证据的展示,可防止双方在庭审中使用“秘密武器”搞突然袭击,造成不良效果。
二、证据展示的地点。
证据展示的地点,根据现状,选择在检察机关比较可行。公诉人的工作环境相对固定,而律师由于工作关系,会东奔西跑,行迹不易固定,而且律师事务所人多混杂,不利于案件的保密工作。而检察院则有比较宽松的环境,实践中检察院的刑检部门大都设有“律师会见室”,可以将“律师会见室”同时用作“证据展示室”。此外,有关的案卷材料和相关证据也都存放于检察院,因此证据展示的地点应选择在检察机关。
三、证据展示的范围。
[1][2][3]。
数字微波通信论文篇六
与传统的档案不同,数字化档案所具备的功能更加全面,而且更加符合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归纳起来,数字化档案所具备的功能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数字化档案除了包含传统档案的所有功能之外,还在此基础上加入档案编目、检索自动化、标引自动化以及办公自动化等,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方便、快捷,管理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二、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所具有的完备条件。
1、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是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开展的平台,如果缺少了计算机网络作为支撑,那么档案数字化管理也就无从谈起。近年来,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说已经非常成熟了,几乎所有的企事业单位都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和电算化业务,这些都会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信息产业技术的和其他专业技术的崛起,也为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比如说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等。
2、人才队伍建设规模逐渐扩大。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管理成了一种必然趋势,这就必然需要一批专业具有综合素质的管理人员。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企事业单位加大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截止到目前,我国具备档案管理理论知识、实践应用技术的人才规模已经十分壮大了。因此,唯一所要求的就是其能够适应未来数字化档案管理技术的升级适应要求,这样才能使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更加效率化与集约化,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三、实现我国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措施。
1、全面引入信息技术。随着相关部门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实现管理工作信息化、数字化已经成为未来人事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因此,全面引入信息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说,就是要将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起来,建立科学的检索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将档案的内容整理之后录入电脑,以此来供管理人员在日后的时间里,对其进行更改和查阅。
2、加大经费投入,为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在过去的时间里,企事业单位在经营和发展中,领导所重视的几乎都是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却往往忽视了对档案的科学管理,这就直接导致了档案信息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管理水平,对企事业单位的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做好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领导部门必须提高对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大经费投入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同时,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尽量将数字化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以此来提高档案工作的地位,从而获取更多的支持。
3、对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并对其进行不断完善是确保档案规范化、数字化管理的重要依据。企业首要任务就是对进入档案馆的所有档案资源进行严格控制,确保资源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管理制度的制定有用武之地,并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档案管理制度的制定,应该从4个方面着手:第一是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应该包括对工作人员身份的审查以及工作效果的评定和奖惩等;第二是对档案数据的管理制度,该项制度不仅要包含管理工作各个环节的工作规范,而且还要对数据的安全等级和安全措施等进行进一步明确;第三是对档案管理环节的管理制度,该项制度主要包括对档案的环境安全进行规定,比如说自然灾害防护、设备防护、技术防护等;最后一个方面则是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该制度是确保档案管理系统的正常安全的运行,涉及应用系统的操作权限、操作规范、操作监督和备份升级等。只有将以上几个方面的相关制度进行科学制定,并对其不断完善,才能够更好地将管理制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更好地实现档案数字化的根本目标。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企事业单位对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能够从根本上完成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任务,在未来的时间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人员必须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开创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数字微波通信论文篇七
行政证据在行政程序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一直放在诉讼程序中讨论,下面给大家提供了有关行政诉讼证据的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我国行政诉讼证据制度多年来已暴露出诸多问题,与时俱进的修改迫在眉睫。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这是行政诉讼法实施24年来的第一次修改,明确了口头起诉,强化了法院受理程序约束,规定了案件异地管辖,减少了行政机关的干预,完善了行政诉讼证据制度,尤其是明确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并规定“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视为没有相应证据”,此次修改体现了民主、法治、科学、务实的良性立法精神。有助于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更有力地保障公民权利,限制行政权力,维护司法权威,这也对执法主体执法方式、手段不断现代化、法治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缺陷;完善。
行政诉讼证据制度是行政诉讼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既是当事人进行行政诉讼、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武器,也是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实、辨别争议事实真伪的工具。我国现行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相关规定主要集中在《行政诉讼法》、最高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最高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规定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中。这些证据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建设持续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生活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结合司法实践经验提出改善建议,以保障公民权利。
一、我国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理论研究。
(一)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种类及特征。
行政诉讼证据是指在行政诉讼中用以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一切材料和事实。我国《行政诉讼法》根据证据的来源和表现形式,将行政诉讼证据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以及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相比较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证据种类来讲,行政诉讼证据具有一定特殊性,第一,行政诉讼证据多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第二,行政诉讼证据具有复查性。第三,现场笔录是行政诉讼中特有的法定证据。
(二)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体系。
1、行政诉讼证明对象。
证明对象是证据制度的首要问题。只有明确了证明对象,才能进一步明确由谁负责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举证责任)、如何进行证明(证明程序)、证明到何种程度为止(证明标准)。行政诉讼证明对象包括:与被诉行政行为合法性和合理性有关的事实、与规范性文件合法性有关的事实以及行政诉讼程序性事实。其中,行政诉讼的中心任务和主要内容是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2、行政诉讼举证责任。
目前,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理论关于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性质有权利说、义务说、权利义务说、风险义务说、责任说、负担说等等,尚没有统一的理解。我国《行政诉讼法》对举证责任有明确规定。
第一,在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作为被告应当能够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这是依法行政原则的应有内涵。依法行政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权、作出行政行为时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严格依据实体法、程序法,充分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行政行为。
第二,行政诉讼中,原、被告承担的举证责任不同。行政机关承担的举证责任为说服责任,而作为行政相对人作为原告承担的是推进责任,即原告只需初步证明行政机关所作出的行政行为在合法性方面存有争议。由于行政法律关系中双方当事人地位的不对等,原告无法或者很难收集到证据,而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条件的行政机关则具有更优越、更现实、更充分的举证能力。拉丁法谚云:“法律不强人所难”。因此,从举证难易方面来考虑,由被告负说服性的举证责任是公允、合理的。
3、行政诉讼证明标准。
行政诉讼证明标准是指按照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无论是行政机关还是行政诉讼中的行政相对人,只要是承担举证证明责任的人提供证据对案件事实进行证明的情况下,所需要达到的证明程度的问题,它是人民法院审查行政案件的客观事实真相即客观事实。我国目前在司法实践活动中采取的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标准,这是一种力求完美的证明标准,但是这种力求完美主义的证明标准在司法审判中并不能实现。笔者认为,在不同类型的行政诉讼案件适用的证明标准也是不同的,法官在具体的行政诉讼案件审理中应该根据行政行为的种类、行政案件的性质及对当事人权益影响的大小等因素具体考量多元化的证明标准。
(三)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价值取向。
从我国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内容体系以及多年的实践发展来看,该制度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取向及精神底蕴,主要体现在对严格程序主义的追求和对司法中立性的恪守。《行政诉讼法》及相关解释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被告及诉讼代理人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自行收集的证据不能证明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上述规定反映了司法审查对具体行政行为程序合法性的严格要求,确立了“先取证、后裁决”的严格审查原则。另一方面,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加重了行政机关的举证责任,貌似偏颇,但鉴于原被告的地位不同、举证能力不同,该举证规则其实完全符合司法中立性要求,各方当事人均能公平地实现诉讼交锋。
二、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诉讼证据制度在立法方面的问题。
1.我国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立法过于原则。
一般说来,证据规则由取证、采证、查证、认证等规则组成。科学规范的行政证据规则体系既有利于防止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滥权擅断,同时有利于确定各类证据的证明力,最大化地反映案件真实。从而维护社会正义,保护社会政治、经济有序、正常的发展。但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的体系远未形成。
3.合法性审查原则体现得不够明显。
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职权主义色彩比民事诉讼更加浓厚,对行政案件的审理不受原告诉讼请求的限制,而是对被诉行为合法性进行全面审查。但是现有证据制度体现出特点是以当事人举证、质证为中心,这与合法性审查原则相背离。
(二)行政诉讼证据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对行政诉讼的理解各有不同,从而导致对举证责任、举证期限和诉讼程序方面存有争议。
1.原告的举证责任不明确。
(1)关于不作为案件,如何判断原告已经尽到提出申请的举证责任不明确。目前对于被告受理申请登记不完备的举证责任问题,在实践中争议很大,而且因为缺乏明确的标准,法院很难认定和适用以免除原告的举证责任,也就是说,原告很难举证证明自己已提出申请。
(2)关于不履行法定职责案件,申请事项是否属被告法定职责范围由谁举证存在分歧。有的法院认为被告负举证责任有优势,应由被告负责。有的法院认为属起诉条件问题,应当由原告负举证责任。
2.原告的举证期限规定不科学。
原告提供证据时间在开庭审理前或人民法院指定的交换证据交换日不科学。如:关于起诉条件的证据;关于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违法的证据;关于一并提起行政赔偿诉讼的案件,损害事实的证据的提供时间;关于程序性事实;关于被告认为原告起诉不符合法定起诉条件的提供证据的期限等都应当区分情况设定期限。
3.被告逾期举证的证明力。
行政诉讼证据制度规定被告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证据,同时规定了正当事由的延期提供。但是,对于被告认为原告起诉不符合起诉条件或提出管辖异议的,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举证可否超过10日举证期限问题存在争议。但是,对于被告在收到起诉状10日内没有提交的证据,在10日后又提交了,且该证据对证明被诉行为合法性非常关键,一律不予采纳是否科学,对此,法院应如何采信,原来在实践中意见不统一。自从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此次修改明确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尤其是规定“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视为没有相应证据”,但是,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涉及第三人合法权益,第三人提供证据或者人民法院依法调取证据的除外。
这一重大改动解决了司法实践中被告逾期举证是否采纳的困境。同时明确规定在两种情形下,经人民法院准许,被告可以补充证据,一是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已经收集了证据,但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的;二是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处理程序中没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证据的。
三、我国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完善。
证据是法律程序的灵魂,离开证据的证明作用,任何精巧的法律程序都会变得毫无意义。同时,证据制度的完善不仅仅是法治文明的试金石,也是人类理性文明的标志,是尊重人权的必然要求。从现实实践中看,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缺失出现了诸多的弊端,我们应结合时代发展完善我国行政诉讼证据制度。
(一)加快我国行政诉讼证据立法的步伐。
关于制定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的体例问题,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主张刑事、民事、行政分别制定;另一种是主张制定一个包括三大诉讼有关证据问题的统一证据规定。笔者认为,三大诉讼虽各有特点,对证据问题也各有不同的要求,但是鉴于其均拥有共同的诉讼证据属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许多适用规则上也是相通的制定一部统一的诉讼证据规定,制定一个包括三大诉讼有关证据问题的统一证据规定。在制定“规定”的技术问题上,可以将三大诉讼证据所共同适用的原则和要求规定在总则部分,将其特殊性要求规定在分则中,分别适用。
(二)创设科学、严密的行政诉讼证据规则体系。
笔者主张吸收英美法系中证据规则的合理因素,在我国现有的行政诉讼证据规则基础上,设立有关取证、采证、查证、认证的一系列证据规则,形成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证据规则。在行政诉讼中设立行政诉讼查证程序规则、行政诉讼适用的行政程序证据规则及行政诉讼审查程度规则。
(三)突出行政诉讼证据的公开性。
在制定证据规定时,公开性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则。突出行政诉讼证据的公开性对法院和行政机关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抑制法官滥用、懈怠职权,对法官形成约束,树立法院裁判公正的形象;另一方面,也能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因此,诉讼中,对于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情况应该在法庭上进行质证、认证。如果在法庭上认证确有困难,则应当在裁判文书中进行叙述,给当事人以明白的结果。不透明的诉讼机制使当事人对诉讼结果缺乏可预测性,难免使当事人,包括社会公众对法院的裁判顾虑重重,缺乏可信度。
(四)明确不同行政行为的证明标准。
现行行政诉讼证据制度对证明标准表述为“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这是一种近乎完美的举证要求,但是根据行政诉讼独有的特点,对不同的行政行为应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对于行政相对人人身、财产权有重大影响的行政行为,应适用较高的证明标准,可以参照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即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如行政拘留、劳动教养、较大数额的罚款、吊销证照、责令停产停业等。从而约束行政行为,达到保护行政相对人的目的。对于行政居间裁决案件可以采用占优势的盖然性标准。对于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中发现违法嫌疑人,或者可能涉及本案处理的财产,有权依法采取临时性限制措施,如扣留、扣押、查封等等,这种措施具有临时性和保全性,有利于防止证据灭失,制止违法行为继续发生,由于案件情况紧急,最终处理结果难以确定,要求行政机关在采取保全措施时达到基本证明标准,只要证明采取保全措施比不采取保全措施的必要性大即可。对于一些特殊的专业性较强的行为,如考试成绩评定、能力判断、环评等,行政机关更专业更有发言权,法院主要审查其在作出时是否公平、公开,可以采用更低一些的证明标准。
总之,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行政诉讼制度旨在通过司法审查,既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为之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救济,又对行政权力行使者进行监督,对违法行政进行纠正,旨在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达到法律所期望的公正、和谐状态。行政诉讼法贯穿于法治体系始终,而行政诉讼证据制度又是行政诉讼法的核心,现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只有得到有效高效实施,才能真正做到行政诉讼是阳光下的诉讼。
【参考文献】。
[1]马怀德.司法改革与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应松年.当代中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4]周士逵,冯之东.行政证据制度的证明标准[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01)。
[5]沈宏.论行政证据规则与诉讼证据规则多样化联系――兼论行政证据立法之必要性[j].行政与法,2004(05)。
[6]夏倩倩.浅论行政程序证据制度[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09)。
[7]范顺姬.行政证据若干法律问题探析[d].苏州大学,
[8]苑栋.我国行政证据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
[9]王瑜娟.行政程序证据质证规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8。
数字微波通信论文篇八
摘要:近些年来,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已经对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前,任何企业要实现现代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谋求发展,就需要实现信息化。因此,对于企业档案管理来说,应当由过去传统实体保管向数字化管理方向转变。本文笔者将结合自身档案管理工作经验,就如何进行企业档案数字化管理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促进企业档案的管理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企业档案;数字化管理。
一、企业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对企业档案的科学保管和有效利用。
在我国的很多企业中,在进行企业档案管理时所采用的依然是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纸质的档案管理模式,对档案的长期保存和使用极为不利。而通过采用数字化管理模式,能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这是因为传统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下,档案管理人员或企业管理人员在重复借阅档案,会使档案受到一定损害,不仅对企业档案的保存不利,而且也不能做好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现如今,企业档案使用的次数越来越多,如果依旧采用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档案使用者的实际需求了,必须采用数字化管理模式,这样一方面能够为档案使用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又能有效解决档案存储困难的问题。
(二)有利于促进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只有通过落实有效改革,才有可能获得较好的发展。要确保改革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落实,就必须通过企业档案登记各种行之有效的新型管理方式。当前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了,必须采用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这样企业就能够及时准确的将改革或档案管理模式在档案中进行记录,以备后期取用。采用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能够促进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还能及时发现企业档案管理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二、企业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
要想加强企业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一方面应做好档案数字化创建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化。首先,企业档案室必须能够对各类信息软件进行合理利用,既要做好档案立卷归档和著录标引工作,又要专门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为计算机文件资料管理和查询提供方便,从而更好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其次,企业档案室应该在企业内部实现区域内联网,与相关企业进行互联,实现档案信息的网络化,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建立完善的企业档案数据管理库。
一方面,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主要建立企业档案资料类别,并将档案名称内容录入到计算机中去,这样就能在计算机中建立完善的档案目录数据库。目录数据库建立完成之后,企业员工就可以很便利的查询到香港档案资料,同时也便于企业档案管理。另一方面,建立档案状态数据库。通过网络传输渠道,将企业信息与相关资料录入档案状态数据库,以实现数据库的实时更新,这样企业档案使用者就能够及时查询到最新档案数据信息。同时,还能让档案管理人员拥有更多的时间对各种档案信息进行准确分类,并归档到相应的档案库中,从而让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更加具有条理性。
(三)全面落实档案管理制度。
长期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笔者深知工作时间长、处理繁琐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明显特点,企业领导应当给予足够重视,员工应该给予适当支持,这样才能为档案管理制度落实,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一是建立完善的企业档案管理部门制度,确保部门管理具有稳定性。二是档案管理数字化工作需要应用多种现代化科技,这往往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实现对企业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因此,企业方面应当努力为档案管理工作创造有利的物质环境,加快档案资金管理制度完善,为档案管理提供资金与政策支持。第三,企业必须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建立健全档案数字化管理人员制度,同时还应尽可能地降低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流动性,保持人员稳定。
(四)强化负责人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
要想让企业负责人对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加强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要想尽可能地进行数字化管理建设,企业高层就必须重视建立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通过加强工作培养,专业管理人员的配备,来促进企业档案管理水平提升。其次,企业可以通过网络、猎头公司或者熟人推荐等各种方式向社会招聘优秀的档案管理人员,为档案管理人员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对在岗的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从而促进其档案数字化管理水平的提升。最后,企业负责人应当奔走于各部门之间,加强部门关系协调,这样能够让档案管理部门能够获得其他部门的帮助,为档案收集、整理等工作提供方便。因此,就需要配备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能够使部门关系协调,对工作进行合理安排,让各部门都能对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支持,对档案管理工作表示配合,方便档案管理部门获取运营资料,以便更好地进行整理归档,从而提高档案数字化管理水平。
三、结束语。
通过采用数字化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水平,以满足新时期档案管理水平的需求。在当前这种日益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想获得生存,谋求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建立完善的企业档案数据管理库、全面落实档案管理制度以及强化负责人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从而让企业获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桂英.探讨事企业档案数字化管理[j].管理学家,20xx(2).
[2]龙源源.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管理与应用探讨[j].山东档案,20xx(4).
[3]吴嘉燕.企业档案管理实现数字化探讨[j].大科技,20xx(16).
数字微波通信论文篇九
摘要:伴随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提高,不仅让企业管理自动化水平及相关的信息共享明显提高,还将工作效率大大提升,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在衡量会计水平的诸多要素中,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日益彰显。会计数据的安全维护是防范新的电算化会计系统风险的切入点,内部控制措施的建立健全不仅能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的高效运行,还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笔者以对会计电算化风险的对策和企业实施的相关理论为切入点,深度探讨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和风险,并提出可实施性方案。
关键词:信息技术;会计电算化;风险;对策。
会计电算化改革伴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更加深入,无论是从促进企业发展来讲还是从加快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说,提升相关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都是势在必行的。但就目前来讲,很多企业将先进设备的引入作为会计电算化的重中之重,而忽视了管理系统的完善升级,很多误导信息、虚假信息就此产生,无论是对企业资产安全还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秩序都会产生阻碍甚至是破坏。因此,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先进的技术设备并不是提升会计电气化的良药,必须加强相关制度的的建设完善,才能有效发挥管理会计的有效性,在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有效、及时、全面的数据分析。
一、会计电算化及其作用。
通常,人们将会计工作中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对会计业务处理系统方法和部分替代会计信息的整理,加工,分析,预测和制定经济活动的总称定义为会计电算化。本系统计算机与会计人员方面的相关的结合,硬件方面的主要的资源、软件资源和相关的信息资源等影响因素都被包含其中,完善会计软件资源功能是其核心。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分析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工作中广泛应用。具体来讲,主要是会计相关软件被会计工作广泛应用,它们成为手工的替代者,代替手工完成大量繁琐、困难的会计处理指挥工作。而在广义层面来讲,包括相关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及相关应用、相关人员的储备等在内的所有推进会计电算化宏观规划的相关工作。会计电算化能够提升会计数据处理的即时性及准确性,促进会计水平及信息的质量,还能够将大量的人力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降低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会计电算化能够提升企业相关的管理水平,为信息管理奠定基础。最后,会计电算化能够不断推进会计相关理论及实践方法的创新,起到推动理念创新和企业发展的双重作用。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风险。
1.硬件风险。计算机和相关的机器设备是硬件设的范畴,但是数据都是存储在以硬件设备为载体的软件程序中,一旦发生数据丢失或破坏,会计工作就会由硬件转变成软件的影响。机械元件、质量问题、人为破坏、自然灾害等都是造成硬件安全的主要原因,而设备运行时直接停电等也是造成硬件损坏的诱因。会计电算化主要是依托计算机硬件设备来实现的。计算机运行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只有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不会由于计算机硬件性能和作用或者由外部的恶意破坏,又或者是会计信息系统产生异常操作,而对会计工作造成影响。
2.软件的风险。计算机的'重要核心是软件支持和工作控制,它们决定输出的会计数据的正确性、真实性、合法性及纪实性。经常更新会计相关应用软件、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都会造成会计数据的输出不准确,更严重的会造成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瘫痪。例如,假如其他程序干扰,或者错误调用其他使用模块就会造成在会计应用上被覆盖;假如不能有效设定用户权限,无关人员进入会计电算化系统,就会导致信息泄露或丢失等;假如不能有效监控计算机病毒等破坏系统的病毒进入,就会导致电算化系统被病毒攻击,造成恶劣影响。这些现象的发生都具有破坏性,会造成计算机电算化系统数据丢失、系统被篡改、系统瘫痪等问题。
3.实际业务风险。电算化的推行使得会计人员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企业管理观念的变化必须与企业管理形式的变化相同步,否则很难实现严格而科学的企业管理,而在数据录入与输出都有可能出现错误。手工会计以原始凭证为源头,按照复式记账原理,以原始凭证为依据,会计凭证进行编制,然后到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记账,同时必须利用平行登记的方法,这将在明细分类账核对总账金额其相应的数据,确保记录的准确性。进入会计电算化时代,会计凭证财务信息处理系统与人工审查和纠正为出发点,进行处理凭证输入计算机将已完成。电子凭证自动生成电子原始数据,并加以确认。
4.病毒的风险。如果相关“”等病毒入侵企业财务电算化系统必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急速,要想预防相关病毒入侵就必须不断地更新计算机防范系统,对病毒进行智能分析,及时了解其特点及其危害性,如果现有的预防措施不能对其进行有限防范,那么防火墙、杀毒软件等现有的防御软件即便是能防治外部攻击,也无法在入侵的情况下防止病毒出现。对于很多都是以财务软件系统与互联网连接单元可能性,金融系统通过互联网以及相关电子邮件病毒的入侵,病毒一旦发作,后果是很严重的。
三、会计电算化风险防范对策。
1.对硬件设备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硬件设备是计算机组装运行的基础,是电算化系统的基础依托,企业要清晰的认识到很多系统中断故障都是由硬件设备的损害造成的,因此对硬件设备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是必然之举,企业必须将机房系统不断进行健全,让其运作良好,才能从最大程度上为计算机相关设备的安全提供保障。从基础上来讲,要在机房采取禁烟措施,安装消防报警设备进行预防;禁止超载,以免由于电路短路引发火灾等严重情况;维持稳定电压,防止电脑突然断电对设备造成损坏或者在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中断电造成数据丢失等后果;对房间及相关电脑设备做好清灰工作,使得设备免受或者少受损害;维持设备运行室温湿度适宜,避免温度或者湿度过高过大或者过低造成的设备损伤。
2.对会计软件进行严格管理。会计电算化系统软件作为电算化的核心,从根本上决定着电算化的推进和系统安全的运行,甚至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信息的安全。因此,企业要将软件管理视为重中之重,以确保企业财务信息安全及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企业购买会计软件的时候要谨慎选择,购买拥有财政部颁发“证书”的正规软件,而所选软件的应用功能也要与企业财务需求相符合,这样才能在确保数据安全、正确的前提下提高软件的利用率。另外,操作的方便性、售后的及时性及日常维护的全面性等都是一款好的会计软件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企业选购软件的重要依据。
3.不断完善会计数据的安全维护制度。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信息安全制度,以防止数据和信息的丢失和泄露对企业造成严重危害。将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严格应用到财务部门,专人专责,严格责任负责制。具体来说便是,人员设置由掌握密码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人员负责,而系统分析、系统运行、监督人员、日常维护、系统操作、相关会计工作分别由专人专门负责。以每个操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范围为操作权限设定依据,对密码严格保密,从人员角度确保信息及数据的安全、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转等。
4.将多层次备份机制不断健全。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后台系统中,应采用双数据库服务器的模式,以方便构建相应的数据备份,将服务器设定为自行切换模式,从而保证数据库不间断服务,确保一个数据库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依旧可以进行相关工作。raid是廉价冗余磁盘英文缩写,其工作原理是在对一定的服务器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通过对有关的磁盘镜像技术实现数据进行探讨,以此来将数据的可靠性不断提高,而其构成是由两个物理磁盘形成一个相关逻辑盘,每一个步骤操作都会同时在两个磁盘上发生,当一个磁盘出现损坏无法正常读取的时候,另一个磁盘将会输出企业想要的数据。财务备份系统在不断的升级中,其优点明确,即防止独立存储信息情况下企业信息及数据丢失的情况发生,但同时它也有其不可忽视的缺点,比如双重备份会消耗更多的系统资源,而频繁的备份数据会在一定程度上拖慢系统的运行速度。一般情况下,企业多采用定期备份来避免这些缺点,即相关人员在一周或一个月对重要信息进行备份,或者定期自动更新某一方面的数据信息,在确保信息安全的情况下提升系统运行速度。
5.不断深化企业及相关人员对会计电算化重要性的认识。首先要从企业领导开始,作为企业的带头人,企业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为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的实施创造条件和空间。具体而言便是:选拔专业人才负责电算化的引入和全面实施;根据企业内外情况,制定电算化的实施规划并严格执行。另外就是财务人员的认识,要明确电算化对自身工作及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主动学习相关计算机技术,将电算化的熟练应用作为个人职业规划、成长的重要一步,并帮助企业在最小成本的前提下,尽快将电算化应用到实处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结语。
如上所述,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会计电算化成为很多企业财务部门的发展方向和必经之路,在为企业财务建设带来众多便利和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无论是从内部环境而言还是从外部环境来看,会计电算化都面临着诸多考验和风险。所以我们在提倡会计电算化的同时,也要认识达到其面临的风险,从自身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将风险概率降低,让会计电算化系统充分发挥其高效性、准确性、快速性等多重优势,为财务工作人员减轻工作负担,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陆春宜.会计电算化的风险与防范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02).
[2]张文真,邱毅伟,郑璐.浅谈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风险与防范[j].福建电脑.(09).
[3]李云东.论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安全风险[j].商.2014(20).
[4]李娟.试论会计电算化风险分析与防范[j].企业技术开发.2014(11).
数字微波通信论文篇十
摘要:伴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人群也在不断扩大,一方面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呈上升趋势的表现,同时也对养老保险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了,档案管理模式也亟待转型,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管理模式随之产生,本文对这种数字化模式的档案管理方式进行了一些研究。
关键词: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数字化。
养老保险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经济的平稳运行都起着独特的作用,在养老保险的工作开展中,养老保险的档案管理是最基础的工作,只有这个前置环节做好了,关于居民养老保险的后续工作也才能进行下去。目前,我国的科研技术水平在稳定中不断上升,我国也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数字化也普遍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之中,如环境监测等。养老保险的档案管理工作也没有止步不前,也在尝试接受新鲜的事物,那么数字化对于养老保险的档案管理工作有哪些作用?本文会逐条论述。
1生存状态及特点。
1.1生存状态。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是适合现如今的信息化社会,传统的档案材料的载体是纸张,而数字化技术能够很好地代替纸张,有着轻便快捷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节省了更多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存活的时间比较短,难免会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管理中存在不科学的流程,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数字化的误解也导致了出现一些丢失重要数据的情况。不同区域的档案管理系统缺乏一致性,导致跨区域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不顺畅,因此我们应该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开展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工作。数字化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衍生物,它是数字计算机建立的一个前提,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必须要借助数字才能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和功能。此外,数字化技术在现代信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当前经济和科技都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都认为信息化社会实际上就等同于数字化社会。所以,数字化技术在当今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当中也占据着非常关键的位置。我国的很多行业都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改革的深度也明显加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形式和内容都和以往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在管理方式上,其改变是十分显著的,从以往的纸质化管理逐渐的转变成了数字化管理,这样也十分有效的提升了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了更大的优势。但是我国的数据信息在全面性上还存在着非常大的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使得管理的很多流程都不是十分的科学,管理经常处在无序的状态,此外,档案整理工作也存在着非常大的缺陷,管理的片面性非常强,所以在管理中还有可能会出现数据丢失的问题。除此之外,统一的管理平台建设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也是我国城乡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非常常见的一个问题。要想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改进,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体系,促进其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
1.2特点。
首先,我国的养老保险的档案管理工作体现了社会性。与人事档案管理相同的是,养老保险的档案管理工作的范围是遍及全社会的,服务对象也是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任职人员,这也使得这种档案管理工作呈现出社会化趋势。其次,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的特征,这是由其社会性而决定的,在大范围地普及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其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也就更加庞杂,与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同,养老保险不再只是事业单位的专享特权,如今社会上的各种企业也在推行着养老保险制度,另外,由于城市化进程地不断推进,农民进入城市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了,很多高校的毕业生也选择离开家乡,流往北上广等地,因此人口的流动,导致户籍变动等情况的出现,也为档案管理中的来源提供多种可能。
首先,数字化技在应用的过程中具有非常强的抗干扰能力,同时其在精度方面也比其他的方式更占优势,因此应用数字化技术管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可以十分有效的控制外界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比如纸质档案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受潮、发霉和损坏等,而数字化管理在实际的工作中就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些问题,同时也会使得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得到显著地提升,这样也就使得信息可以长期的保存,保证其自身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在很小的空间之内就可以存储非常多的信息。数字化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具备非常强的保密性,采用这一技术可以对一些重要的机缘进行加密处理,这样也就很好的规避了纸质档案中的诸多不足。在纸质档案的时代,一般都是将信息分类的摆放在一起,如果想要找到这一类信息只要在指定的位置翻阅就可以,保密性非常低,而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管理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如果没有登录账号和密码,其他人是难以进入到页面查询的。最后一点是数字化技术在通用性上有非常好的表现,这一技术可以十分有效的利用标准化的逻辑部件构成具有多样性的系统,而这也是纸质档案所不具备的功能。所以从整体上来说数字化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中具有十分显著地优势,所以我们也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大力的推广此项技术。
提高档案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了更好地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从根本上提高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充分发挥档案管理者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多开展学习活动,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学知识和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在学习达到一定期限内,进行适时的考核,确保知识的掌握,并及时反馈考核成绩,实施奖惩制度。做好传统与现代化管理的交接工作。没有一种技术革新是一蹴而就的,在全面实施现代的数字化管理的同时也要注意处理好数字化管理中产生的问题,由于一些工作人员对于工作的疏忽,对于信息的保管不当,导致信息的丢失,因此有效地处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关系,对于电子档案要及时备份。在思想意识上要重视数字化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转变观念———从习惯于管理纸质档案向善于管理数字化档案转变,搞好多种形式档案的管理工作。当前数字化档案尚未普及,但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今后数字化档案必然会在档案家庭中占据重要的一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刚刚到来的新事物,档案工作者应有这种先见之明,搞好准备工作,结合各时各地的实际情况,做好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工作,同时加强对已有的数字化档案的管理,积极积累相关方面的工作经验。
4结论。
数字化档案管理技术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多重技术支持,数字化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对于一些抗拒新兴事物的管理人员,其领导要多多开展工作,促进其思想观念的转变,我国政府也应当给予更多资金支持,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推动养老保险的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勋.关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存档管理要点的探讨[a].“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xx.
[2]马玉珍.对毕节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乌蒙论坛,20xx(6).
数字微波通信论文篇十一
1.以往室内设计教学的弊端。
教育改革要求提倡素质教育,以往的室内设计教学还有一些弊端需要消除。以往的室内设计教学知识的显示方式比较单一化,通常是将知识进行平面展示,这样讲解抽象三维空间知识就有着很大的弊端,不能准确地讲解角度、场景等知识。因此,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也有诸多难点,对学生的空间设计心理的培养会有诸多不利。此外,以往室内设计教学的灵活性有待加强。在以往的室内设计教学中,学生不能直接与设计中的场景进行交互,在具体理解时较有难度,学生自身的个性化体现程度也不够,所以学生很难在创作思维方面获得突破性。以往的室内设计教学的交互性也不是很强,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学生的材料技术筛选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以往的室内设计教学没有和时代发展同步,并和市场严重脱节,教学内容比较陈旧,造成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不能进行创新改造,由于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学生对设计能力和长期的发展问题没有充分重视。
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应用数字化,要加强艺术基础训练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专业修养。设计能力是专业修养的核心体现,所以在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要合理地设置基础课程,如装饰材料施工工艺、建筑结构绘图等课程。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对色彩以及设计形式和设计材料等方面的把握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更好地进行设计创作。数字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方便学生理解,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数字化技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学生从大量手工绘图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效地将教学重点放在思维训练上。在室内设计数字化教学中灵活应用相关软件,发挥其强大的功能,其中的3dsmax和autocad软件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最为常用的,后者是制图专用软件,能够灵活多变并规范化地完成制图的`程序,节省了很多手工绘图的时间。在设计施工图完成后把二维设计方案和理念立体化地呈现出来,然后通过3dsmax软件能够将室内和环境等进行美化。3dsmax软件有多种制作三维立体模型的方法,在建模辅助工具的作用下能够按照设计图纸的尺寸要求,制作出精确的模型,然后在编辑的过程中细致地修改尺寸。数字化技术打破了人类的常规视角,数字化平台能够揭示设计的规律以及逻辑,使人们能够直观地接近理论和思想。数字化技术使得室内设计方法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这也体现在数字化设计表达手段上。3dsmax软件强大的三维建模功能和对室内空间材质以及肌理、灯光等空间氛围效果的模拟更加真实,能够更为直观地体现设计元素间的属性关系。如,对于灯光的照亮度和光效控制范围,在模型空间中能够进行无数次的尝试与比较,直到呈现出最佳效果。autocad软件的制图功能比较强大,大量的方案图纸绘制能够轻松、准确地在结构图纸界面中进行,从而能够大大减少误差,也能够最大化地确定尺度的比例关系。另外,对于常用的构件也能够进行预先的模块化和标准化,可直接将平面图纸生成轴侧图或三维透视图。从透视的效果来看,美观性、适用性和准确性都能够得到较好的呈现。这要比以往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平面教学方式有着诸多便利。通过autocad软件能够直接生成三维效果,或者直接导入3dsmax软件中进行深层次的设计。虽然室内设计数字化教学有着诸多便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要重视解决问题,这对合理、科学利用数字化技术有着重要帮助。如,很多学生对电脑过度依赖,不愿意动手进行基本功的训练,所以手头作业的质量不是很高,设计缺乏思维分析过程。学生要想扎实掌握室内设计知识,还需要多实践,提高基本功。
二、结语。
总而言之,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室内设计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数字艺术已经逐渐成为跨越艺术和计算机技术领域的艺术形式。数字化技术应用经验的不断成熟、完善,对我国的室内设计事业的发展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由于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深化研究,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数字微波通信论文篇十二
: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创新以及数字化管理档案是二十一新世纪以来我国关注的重要问题,需要引起有关部门及个人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了高校档案管理创新及档案管理数字化具备的含义,分析高校档案管理创新及数字化管理档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为我国高校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社会市场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显著提高,促使我国的各行各业迅猛发展。其中教育行业尤为突出,得到质的飞跃,各个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也得到显著提升。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广泛应用,数字化管理高校档案方式应运而生,高校档案管理需要不断创新,紧跟时代的脚步,紧扣时代的需求。今天,本文就以“高校档案管理创新及档案管理数字化问题”为主题进行探析。
据调查可知,现代管理方案是我国各高校进行档案管理创新以及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必要前提和必然基础。现代管理方案中具有先进的管理观念以及管理形式,我国各个高校有效结合先进的管理形式,从而能够有效打破传统落后单一的档案管理形式,促使高校档案管理能够进行有效创新,高校档案管理形式能够逐渐变得规范化、科学化以及系统化。笔者通过查询高校传统的档案管理形式发现,将传统档案管理形式与现代化档案管理形式进行对比分析,现代化档案管理形式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占据空间较小,有效减少教学资源的流失,档案信息储藏形式丰富多样。
据调查可知,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ocr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摄影技术以及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衍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能够把各种各样载体的高校档案资源巧妙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存储方式呈现数字化趋势,运用网络化的形式将诸多档案信息进行连接,进而结合计算机系统来统一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结构性、有序性的高校档案信息库,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推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显而易见,高校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是必然发展趋势,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顺应时代潮流,高校档案是一种原生资源,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各个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高校档案管理以及数字化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档案管理工作缺少统一性。
众所周知,我国各个高校的发展时间以及发展形式都存在差异性,从而促使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缺少统一性。各个高校的发展时间不同,从而导致管理技术存在差异,进而导致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没办法进行统一。并且,高校档案管理室的设施应用的效率以及使用时间也存在不同,种种因素导致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缺少统一性。
3.2档案管理形式缺少创新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档案管理发展趋势逐渐演变为数字化管理。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的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对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越来越重视。然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多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局限性,档案管理形式缺少创新性。由此可见,高校档案管理应该具备创新观念,紧跟时代的脚步,紧扣时势的需求,进而能够促使档案管理不与时代脱轨。
3.3构建的档案数据库缺少实用性。
目前,我国在投资高校管理经济上,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比较少,没有重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正因如此,我国多数高校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存在局限性,不能够及时更新一些优质的管理设备,从而促使构建出的档案数据库缺少实用性、档案管理形式比较单一、落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化,大大减少了档案管理的完善性。
各个高校负责人应该针对档案管理创新以及数字化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而寻找促使高校档案管理创新以及数字化管理的有效措施,并将措施加以落实,进而能够有效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具有创新性,并且能够做到数字化管理,有效提高高校档案管理水平。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以及查询相关资料,提出以下见解:
4.1完善高校档案管理的系统。
各高校负责人想要有效创新档案管理,实现数字化档案管理,首先就必须完善高校档案管理的系统,一定程度上减少网络影响,开发出有效的高校档案管理软件。一般情况下,优秀的档案管理数字化技术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必须满足各种各样形式的档案需求,做到“有求必应”;
(2)数字化技术应用起来非常容易;
(3)能够有效保障高校档案管理信息不受网络平台的约束。高校负责人应该结合以上三个特征来进行高校档案管理创新,进而能够促使数字化技术满足管理人员的需求,保障档案信息的有效性。
据调查可知,构建数字化的档案馆是推动科技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必然基础,能够有效创新档案管理形式以及档案管理方向。基于此,为了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的创新以及数字化管理,我们应该构建数字化档案管理。随后,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扫描以及手工录入的形式将优秀的信息资源储存到u盘以及光盘等系统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网络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促使人们对学习形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信息数字化的社会背景下,现代化管理形式应运而生。传统的档案管理形式已经不能与时代接轨,需要将其摒弃,从而灵活运用现代化管理形式,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创新,从而能够推动高校档案管理数字化理念的发展以及广泛应用。
[3]乌日娜.浅谈高校档案管理创新及档案管理数字化问题[j].福建质量管理,20xx(05):26.
数字微波通信论文篇十三
从德国提出工业4.0到工业4.0进入中德合作时代,我国工业就全面进入智能化发展时期,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机电一体化作为最能体现智能化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其人才培养则尤为重要。近年来机电一体化专业及其相关专业在校人数不断增长,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成为机电一体化教学重要研究项目。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作为“产教结合”的结合点,由于科技发展,技术更新,传统的实训内容不能满足、体现新时代的要求,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的成果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机械与电子的结合,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与电子技术不能广泛和深入结合,制约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这一时期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如数控机床、汽车的电子控制系统和工业机器人等;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由于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高速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和物质基础,特别是执行器技术和微传感器的发展,开创了以系统集成和精密工程为特点的机电一体化新分支[1]“微机电一体化”,奠定了机电一体化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当前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如3d打印、机器人、无人机和无人驾驶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将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机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测控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有机结合新型综合性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被赋予新的内容,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相信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会迎来一个大的发展。
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机电一体化实训作为机电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环节,怎样开发具有完整训练环境的实训环境、增加实训项目的种类,切实实现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社会急需的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2],成为当前教学的重中之重。我校作为一所理工科高校,坚持“实践教学”的教学思路,专业建设上均采用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模式,坚持把学生为主体,以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是专业建设的需要,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人才。我校近两年来耗资300多万元建立了3d打印实验室、无人机实验室与机器人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建立为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研究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实训之路,是当下高校机电一体化教学研究的当务之急。
2项目研究内容与目标。
项目研究的内容是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建设与创新,重点以突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显著特征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具备教学、培训、科技开发的功能,承担实践教学项目,开展科技开发、技术推广与职业技能培训等任务[3]。
2.1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特色。
(1)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培训。实训是对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再学习与强化,从专业角度出发,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进行一般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再通过实训达到升华,全面提升技能,形成综合素质。(2)整合现有资源。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全面的了解、整合与调配,为项目的实施打下基础。机电一体化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实现实训的创新必然涉及多个实验室,合理利用这些实验室可以保证实训顺利进行,提升实训成果。(3)实训老师技能培训。教师需要对实训进程进行调控,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其本身技能的熟练程度将决定实训成果是否显著。对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并不等同于以教师为中心,而是更好的以学生为中心,更好的服务与学生。(4)项目特色。相比于传统的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如机床的机电一体化改造,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差,新的实训项目内容依托多个实验室,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更侧重实践,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推广应用新技术,以及开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科研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
2.2项目创新与建设目标。
2.2.1项目创新点(1)以实训项目的实践性建立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层次性。(2)强调实践性。实训项目的重点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项目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最重要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4]。(4)教学方式的自主性[5]。学习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在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3]。2.2.2项目建设目标。(1)推动、完善我校机电一体化学科建设、改革与创新,响应我校“实践教学”的方针。(2)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实训环境,提升实训质量。(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使其真正成为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学教育培训中心[6-8]。
3项目实施进程。
3.1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1)目前我校新建3d打印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实训基地与无人机实验室,这些都是目前机电一体化最典型与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作为实训内容,可以满足项目的教研、改革与创新。此外,其他已有实验室可以辅助项目建设,如新建计算机机房,具备3d打印建模软件、机器人仿真编程软件等;如工程实训中心,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创新产品加工。(2)实训项目成员教师较高的专业素质,多年从事有关机械、液压与气动技术、自动控制、电气控制、plc、机电一体化等专业课教学,具备丰富的教学、工程实践及教学开发研究经验。(3)为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学校在机械电子工程传统优势专业的基础上提出机电一体化学科建设,以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综合实训作为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其成败也决定着学科建设的成败。
3.2项目内容。
按照我校教学大纲,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时间安排为3周。
3.3项目成果。
通过实训,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学生理论知识得以加强,实践能力得以提升;此外,在此基础上,我们参加“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在“机器人智能搬运”项目与“机器人擂台对抗”项目取得第一名与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4结束语。
基于实验室的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研究、探索与创新,即满足我校“一体化”学科建设的需要,起到示范、推动作用,又适应于培养新时代人才。自起,我校大规模对实验室进行增建、扩建,到现在已经形成完善的实验室系统,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在这个基础上已经进行了两年的实践与探索,建立了一整套的实训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与肯定,学生收益很大。回顾过去、面向现在、展望未来,项目还需要不断探索、完善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大进步,紧跟时代。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出版社,.。
[2]陈克勤.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7):8-9.
[6]吴全全.职教教学改革新要求视角下的职教教师的职业素质[j].中国职业教育技术,2009(6):5-6.
数字微波通信论文篇十四
所谓数字化档案管理是指对具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和保管并实施电子存取服务。数字档案馆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信息化建设综合实力的体现,是档案馆建设在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随着数字技术处理和内容管理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代的档案管理将是数字化全息档案管理的方式。
二、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档案信息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大量的数字档案信息形成,同时也为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提供了可能。它把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网络化的方式互相连接,从而可以及时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而数字化管理档案使传统的以纸质为载体的档案信息对象转为机读档案,不仅节约了保管费用,节省了占地空间,而且查阅起来极为方便迅速,从而避免了反复印制资料而造成的纸张和人员的浪费。数字化档案管理还能使资料能及时归档,尽快提供利用。同时数字化档案管理使查询资料变得非常简单,真正让办公人员做到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大事。从而提高了办公效率。
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落实将促使与之相关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档案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从而促进档案管理理论、档案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变革,最大程度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发挥档案信息的增值作用,从而实现档案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发挥和提升档案工作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档案因经常外借翻阅易产生破损甚至丢失,给档案的永久保管造成威胁,教育论文《论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新思路》。而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后,可通过电子方式提供利用,减少了原件的使用频率,有效地保护档案实体的安全。
三、实现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新思路。
(一)管理人员的素质需提高。
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没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化信息管理人才,就不可能实现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和服务。档案工作者不仅要掌握传统档案管理知识,更要努力学习掌握计算机操作、数据录入、数据库管理、网络管理等基本技能。坚持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进行培训,在短时间内走出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新路子,不断推进网络信息共享,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广大档案工作者进行档案知识的再培训、再教育,使广大档案工作者加强档案业务基础知识的更新,树立档案数字化工作是第一要务的思想。从基本知识人手,全面细致掌握档案工作中的每个环节和知识点,熟练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来管理档案,早日实现数字化档案室。
(二)数字化管理中需要个性化服务。
数字化管理不能局限于单个档案馆管理系统,而是要集成全社会的资源构成。
强大的档案管理资源体系,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动态性档案管理服务。档案管理要求根据用户的实际任务搜集选择各种信息,档案管理强调利用自己独特的档案信息和能力为用户创造价值,通过帮助用户解决他们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来实现价值;通过直接介入用户课题的最关键部分来提高服务价值。档案工作人员通过发挥自主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用户提供创新性的服务,做好个性化服。
(三)实现档案信息与社会信息相联结。
要建立档案信息系统,实现档案信息与社会信息的联结,这既是提高数字化档案利用率的要求,也是加强档案数字化管理软件发展自身的要求。在档案信息网上设立站点或网页,实现档案信息网络的互联。打破档案、图书、情报等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息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整体优势。而建立联合目录,实行资源共享,正是建立社会信息系统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之一。
同一种档案在数字化后可以生成不同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采用最多的就是tiff和pdf两种格式。其中tiff格式主要用于存储生产图纸等输出精度要求较高的图像文件;而pdf格式一般用于存储输出分辨率要求不高或者多页的文字内容较多的文件。
采用服务器、磁盘阵列、光盘等多种存储方式对数字化后的文件进行安全存储,依据档案的类别建好相应的目录结构,以文件的档号为扫描后的图像文件命名,再将文件存储到对应的目录下。规范文件名称及存储逻辑结构,便于对加工好的文件进行组织和挂接利用。
数字微波通信论文篇十五
自20xx年以来,在珠三角经济发达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导致行业结构转变,社会对文秘人才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受海外先进技术影响,教学面临新的挑战。相对于高校、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生源水平,技校的生源来自于普通初中毕业生,形成技校文秘教育的一个根源性弱势,如何善用资源,是技校文秘教师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要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提高技校文秘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适应社会的要求,符合国家职业资格要求,在走向社会的时候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技校文秘教学既不能照搬高校、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也不能脱离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以一体化理念引导的实训教学是关键点。在实训过程中,要以知识、情感、能力为目标,组织实训,使学生进入情境,完成任务。技校教师在组织实训的过程中,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管理者,将实训课程程序化,有利于帮助学生进入角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利于驱动学生内在求知欲望。进行程序化管理可从以下方面尝试。
一、理念先行,制度保障。
各类职业院校对文秘实训室建设有不同程度的投入,文秘实训室因各校的具体需要及投入力度不同,存在差异。如广东某职业学院,有不同功能的文秘实训室三个,不但有一般实训室具备的计算机、速录机、办公设备等,还设有远程会议系统。而一些职业院校的文秘实训室可能是改造普通教室兼有若干办公设备的教学场所。下图是较为常见的文秘实训室的基本样式。
无论如何,实训室给我们提供了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的条件。实训室的使用者往往是不同年级甚至不同专业的几个班级,因此,制定管理制度是指如下内容。
1.层级管理,构成体系。
所谓体系,是指实训室的管理建立教师一级、小组一级、学生一级的三级管理体制,实训室管理员对共同使用实训室的教师培训指导,建立“交接―使用―交还”的基本程序理念,再由教师推而广之,下达到小组一级、学生一级,保证实训室的管理井井有条、有迹可循。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管理习惯,使学生从迈进实训室的第一步就已经进入了自我管理的体系中。
2.留下记录,建立档案。
文秘人员的工作需要制作办公所需的各类管理表格。在使用实训室的过程中,这些表格就是活生生的教学案例,对提高学生的实务水平大有裨益,让学生参与设计制作,自我管理,自觉填写,并能做到自觉收集整理,形成档案,是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些管理表格应至少包括考勤表、6s整理情况表、设备情况记录表等,甚至可以包括仪表仪容检查表等。
二、任务明确,关注过程。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实训课堂有赖学生自主参与,因此从任务出发,到完成任务,有序组织课堂,任务书的`下达应纳入必要程序,在程序化过程中重视以下两条规则。
1.目标视觉化,任务书面化。
明确每节课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结合专业特点,做到目标视觉化;教师有效掌控任务下达,把握任务多少、难度大小,有的放矢,适当点拨,使学生从每个小进步中实现大飞跃。
2.需避免两个极端。
(1)防放任自流。实操、实训教学的课堂必须有高参与度才能保证技校学生掌握实际操作。多年来,技校的实操、实训课容易被误解为放羊课。实训过程中教师关注全程,适时点拨,能从细节处发掘学生特点,发现学生的不足,将实训过程中的巡视、指导列为必要之举。
(2)防喧宾夺主。相对放羊式而言,实训课堂另一个极端是老师没有耐心等待学生领悟,没有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一旦急于点评,往往一锤定音,伤害学生的求索本能。要做到宾主分明,不妨多听少说,不妄作主观评价,让教师的小结成为实训结束的规范程序。
三、重视评价,培养能力。
目前,不少企业对员工采用360°的评价标准,每位员工会得到来自与之接触的所有部门人员对他的阶段性的评价,而且这些评价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生动的文字。
秘书岗位需有沟通、协调能力,实训评价应包括教师、组长、组员、自身以及在课堂中与之有接触的任何人,这样的评价更贴近实际、更富有人性。正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建议,避免培养出重分数轻能力、有违技工教育宗旨的应试型学生。实训课程不囿于45分钟,以任务为单位,在完整完成一项任务之后,安排相应的评价环节,包括老师在内的各成员认真填写评价。这是一个重温过程、强化目标、反省自身的重要过程,也是我们在平常教学中容易忽视、草草敷衍的一个环节。
四、活化考核,科学评分。
在校生必须面对考核和成绩,这是教育制度使然,也是社会制度使然,这就好比一个企业人需要面对绩效考核,需要每月领取工资。在校生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人员,实训课程在评价中需要人性化改革的同时,阶段性的考核和成绩也是对自己、对家长的一个交代。
秘书岗位涉及的知识性内容很多,不少职业院校目前还以传统考试模式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笔者更主张活化考核,以具体的能力掌握情况来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例如填写《电话记录单》,则要求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完成来电记录并提交;填写《会议记录》,则是设计一次会议,要求学生完成会议记录并提交。在这些考核的内容中,量化考点,科学评分,培养能力,不失公平。
五、竞赛搭台,提高素质。
近年来,秘书国家职业资格相应政策的落实使秘书课程体系化、配套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全国首届秘书职业技能竞赛成功举办,这为秘书课程的开展注入新元素,技工院校的文秘教育前景更明朗、目标更明确,课程培养的人才目标鲜活立体起来。
“书上读来终觉浅”,掌握书本知识、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相对于竞赛而言都是容易的。在竞赛的舞台上,需要学生拿出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直观化。真正能为学生储备上台一战的大后方,正是我们的实训课堂。
实训课堂和竞赛舞台形成良性的循环:有针对性地分析竞赛项目能明确指导秘书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实训课程不走偏、不走歪;高效、准确的实训能为竞赛输送越来越优秀的人才,推动课程及行业的发展。
因此,技能竞赛应该作为课程的常规内容之一,写进实训课程的程序化中。
秘书专业自从走进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以后,实训的重要性越发显现,实训场所不再仅仅是授课环境而已,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同学们学习训练的平台。笔者从制度开始,一直谈到竞赛,无非是想调动教学过程的每一细节,动用每一元素,使实训的程序完美地体现教育的完整性,突出技工教育的侧重性,增加实训课程的容量,提升实训课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陆瑜芳.秘书实务[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谭一平.现代职业秘书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数字微波通信论文篇十六
随着科研项目工作的稳步推进,大量的科研档案材料不断生成,科研单位档案数量不断增加,档案管理工作的任务越来越繁重。科研单位档案管理部门必须配合本单位科研事业的整体发展,为科研提供服务支撑。因此,科研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提到议事日程,纳入发展规划。
档案数字化建设,主要是指建立档案的原件、原文、原貌的计算机储存系统,并围绕该系统建立起电子档案的检索系统,构成一个档案计算机存储、传输、检索、查询、复制、利用的良性运转体系。档案数字化建设不仅是必要的,更是迫切的,数字化建设必然成为今后档案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科研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科研单位,一个科研项目研究成功并验收后,新生成档案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存档后还有可能被多次借阅利用,同时需要必要的日常维护。档案部门在档案管理、利用过程中,需要对科研档案进行详细的类别划分,需要分析各类档案的作用、使用频率、保存的需求,从而为日常的借阅和管理奠定基础。随着存储年限、重要程度、档案质量等方面的变化,档案文件还会继续产生相应的存档变动。这些细致和复杂的工作如果单纯依靠人工完成,不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更会使工作效率受到影响,不能满足科研人员的服务需求。实施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能够将传统管理方式下繁琐的人工操作解放出来,用更加高效的方式推进档案管理。
在人工管理档案的环境下,有的档案在查阅后并不是科研人员所需要的内容,还需要进行新一轮的相关查阅。档案的频繁使用和查阅会使原始文件逐渐损耗,甚至发生部分文件丢失的问题。而且在科研单位中,有部分档案应进行必要的保密。不仅档案管理人员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档案使用者也应具备责任意识。通过数字化建设,对档案的基本内容、保密程度、借阅人员予以记录,能够直接减少档案的损耗和泄密,使档案借阅更有针对性,日常维护也能根据档案的类别及时开展,从而使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产生质的飞跃。
为了加速推进科研单位档案工作的数字化建设,档案管理部门应将数据库系统设计、标准化研究、安全防范措施作为建设的首要任务,尽快铺平数字化建设的道路,推动现有管理工作的转型。
(一)设计科学高效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是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数据库是系统数据的集合,其中既有档案本身的数据信息,也有档案管理过程中新生成的信息,所以数据库的设计应确保将档案管理中所涉及的环节全面体现,以使用便捷、管理严谨作为原则,防止数字化管理的漏洞出现。档案生成后应及时和数据库建立关联,档案管理人员要对新档案的主要内容、生成时间、保密级别、维护要求进行详细的登记,生成序列号。当数据库建立后,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变革保存方式,形成以传统档案保存和数字化保存并举的管理方式,对档案实行扫描和着录,完成数字化存储,方便日后查阅。
(二)确立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标准。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中,科研单位传统的档案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求。在数据库设计以外,数字化建设还应从标准化制度的层面改革现有的管理工作,对数据库的类别、与科研单位数字化管理系统对接、新档案必须具备的内容、数字化档案的保存等确立明确的标准,使档案的收集、保存、使用应从数字化的角度获得制度保障。在标准化的支持下,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程序,使科研单位上下协同一致,共同在新的管理标准下开展工作。
(三)制定数字化管理的安全防范机制。安全防范主要是对档案使用和管理的权限进行约定,以及相关的安全监控。随着档案内容的数字化存储,对于阅读档案的人员权限必须具有明确的划分。对不同安全和保密级别的档案,管理人员应从授权的角度予以规范。在必要的情况下,管理人员应通过档案文件加密、文件防写、网络监控等措施确保档案的安全,一旦发现问题,也能追根溯源。
科研单位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既满足了科研单位现实发展的需求,又有利于单位长远规划的决策。科研单位只有克服困难,迎头赶上,与其他行业同步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科研事业科学发展服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560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