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教案(实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7 23:38:14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实用15篇)
时间:2023-11-07 23:38:14     小编:LZ文人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阶段编写的一种教学设计文稿,用于指导教学实施。教案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教学过程的规划和组织,所以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顺序和连贯性。以下是一些经典教案的分享,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一

(代码:2805)。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医学微生物学》是华中科技大学100102免疫学、1004z1卫生检验与检疫等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医学微生物学入学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考生应能准确地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方法,对近期国内外有关医学微生物学的杰出成果及前沿知识应有所了解,以保证被录取者有较好的医学微生物学理论基础。

考试对象为参加当年全国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的学科范围。

考试内容包括: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与医学有关的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

三、评价目标。

本课程考试的目的是考察考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综合分析问题和文献综述的能力。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答题时间:180分钟。

3、题型比例(满分为100分)。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一、绪论。

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三大类微生物的特征;当前微生物学研究的总趋势、重点领域与新技术。

二、细菌学。

1、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及与医学的关系;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法。

2、细菌的生理: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能量转换;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和基本条件;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常见的生化反应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细菌的命名原则。

3、消毒灭菌与生物安全:基本概念;各种消毒灭菌法应用范围及注意事项;生物危害程度的分级、生物安全水平分级及相应的实验设备。

4、细菌的遗传与变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现象与机制。

5、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机制及其物质基础;抗细菌感染免疫机制及功能;全身感染的临床类型;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感染。

6、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细菌感染的检查原则、流程及方法;常用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细菌耐药性的概念、遗传机制及防治。

7、细菌学各论:以下细菌各自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球菌、肠道杆菌、弧菌、厌氧菌和放线菌、棒状杆菌和分枝杆菌、动物源性细菌、其他重要病原性细菌等。

8、支原体与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概念、主要性状、对人体致病的主要种类及检查方法。

三、真菌学。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特点;真菌的致病性;抗真菌免疫;真菌的培养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四、病毒学。

1、病毒的基本性状:基本概念;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的增殖过程;不同基因型病毒生物合成的机制;生物学和医学意义。

2、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病毒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抗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

3、病毒的检测与防治:病毒分离与鉴定的程序;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常用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抗病毒药物现状以及病毒的耐药性问题;常见的病毒疫苗种类。

4、病毒学各论:以下病毒各自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急性胃肠炎病毒、肝炎病毒、黄病毒、出血热病毒、疱疹病毒、逆转录病毒、朊粒、其他病毒等。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二

医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一系列医学教学活动来教授学生医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

医学教师不仅要传授医学知识,更要使学生领会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

这些都要求教师具备很强的驾驭医学知识的能力,能很好地把学生引进医学知识的大门。

从整个医学教育史来看,教师的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名师出高徒就是对这一点的最好诠释。

一个好的教师,自然有一套好的教学方法。

因此,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去教导学生就显得至关重要。

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首创。

pbl是西方主流的教学方式之一。

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致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

教学的展开都围绕着教师提出的医学问题,pbl的教学过程是首先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查阅各种资料,接下来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从中可以看出,pbl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知识的获取主要靠自己查阅资料,与同学相互合作,形成最佳的观点和判断。

例如,教师提出肺炎的治疗方法,学生就需要查找关于肺炎的资料:肺炎的种类,肺炎致病的原因,发病的症状,如何诊断鉴别,对症治疗的方法等。

学生将这些关键资料通过分工协作整理出来,经过分析和探讨,得出最终的结论,教师最后进行指导总结。

这一过程下来,学生对肺炎就会有一个全面的清晰的认识。

这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案例式立体教学法。

案例式立体教学法(casethree-dimensionalteachingmethod,简称cttm),该教学方法是结合了案例教学和立体教学的方法。

cttm是采用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与医学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等,通过立体呈现的方式,来讨论临床病例。

cttm实现了从二维教学向三维立体教学的转变。

这种教学方法更加突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将各个知识点有效地串联起来。

(三)直观教学法。

系统直观教学法是教师按照一定规律选择和利用教学工具,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记忆效果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它是用直观的效果来使学生加深记忆,区别于简单地堆砌和罗列知识点的教学方法。

教师合理地运用直观教学法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和丰富,避免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的时候感到枯燥和乏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是建立医学知识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的联系,根据医学教学的内容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设置教学情景,学生通过讨论、演讲、游戏、竞赛、参观等方式去学习有关医学知识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学生参与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重点是激发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创新,学生通过掌握所学的医学知识加以运用,锻炼思维能力和培养探索精神,以此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五)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是教师将医学教学活动围绕着实验来展开,通过做实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熟练的医学操作技能。

实验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意识、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

实验教学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对医学专业而言,实验是临床实习之前的基本功课,学生不上好实验课,实习就会变得捉襟见肘。

在现代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更加要重要让学生独立地设计和进行医学实验。

(六)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或在教师创设的一种背景中,进行技能训练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典型的互动教学法。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扮演医生和病人的角色,进入职业状态,熟悉诊断治病的方法和过程,

(七)发现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是教师在讲授医学概念和原理的时候,不将内容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去探究和发现问题。

它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独立实现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发现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智力潜力,能够培养自我激励的内在动机,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更新的科学,学会发现能促进医学的发展。

善于发现是学生需要培养的重要品质。

三、结语。

医学的教学方法是不断发展的,医学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偏爱哪一种教学方法,教授课程的时候可以将几种教学方法交叉运用。

这样既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也能活跃课堂氛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三

所以,在大专院校中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以培养应用型基层人才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思考的问题。

因此,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融入到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本文就如何提高大专院校中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四

(一)了解微生物的概念。

(二)掌握微生物的分类。

(一)微生物和的定义、分类(三大类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种类)。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细菌[目的要求]。

(一)掌握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

(二)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排列方式。

(三)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

(四)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五)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和营养类型。

(一)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测量单位。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壁:主要组分-肽聚糖,g+菌和g-菌肽聚糖的差别;g+和g-菌细胞壁的比较。细胞壁的功能及细菌l型的形成;细胞膜:胞膜的结构及生物学功能;细胞膜形成特有的中介体,参与细胞分裂、拟线粒体功能;细胞质:核蛋白体、质粒与异染颗粒;核质。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概念与功能;鞭毛:鞭毛的概念、数量、部位、化学组成、功能及致病性;菌毛:菌毛的概念、分类及功能;芽胞:芽胞的概念、形成和发芽,芽胞与医学的关系。

(四)细菌的理化性状及化学组成。

(五)细菌的分解代谢及有关的生化反应。

(六)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温度、ph和气体环境。

(七)细菌个体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

(八)细菌的分类原则:细菌种、属、型、株的概念;细菌的命名法。

病毒[目的要求]。

(一)了解病毒的生物学地位、分类、命名。

(二)掌握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三)掌握病毒的增殖过程。了解病毒干扰现象。

(四)了解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教学内容]。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二)病毒体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三)病毒的增殖: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

(四)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五)病毒的分类。

真菌[目的要求]。

(一)了解真菌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掌握真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培养特性。[教学内容]。

(一)真菌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形态结构:单细胞、多细胞、孢子、菌丝;培养特性;抵抗力。

(三)致病性:感染类型,致病机制。

(四)免疫性。

(五)防治原则。

细菌性感染[目的要求]。

(一)掌握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

(二)掌握内毒素、外毒素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三)掌握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的概念。熟悉感染的传播途径。

(四)了解感染的类型。掌握以下概念: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菌血症、内毒素血症。

[教学内容]。

(一)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概念。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侵袭力(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毒素(内毒素与外毒素)。

(三)细菌性感染的传播:感染的来源与传播途径。

(四)细菌性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全身感染:菌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和内毒素血症的概念。

病毒性感染[目的要求]。

(一)熟悉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

(二)掌握病毒的垂直传播和持续性感染。[教学内容]。

(一)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二)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及途径: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的概念。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急性病毒性感染;持续性病毒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和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真菌性感染[目的要求]掌握真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特点。[教学内容]致病性:感染类型,致病机制。

抗感染免疫[目的要求]。

(一)了解抗感染免疫中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机制。

(二)掌握吞噬作用中吞噬过程和杀伤机制。

(三)掌握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粘膜免疫的机制。

(四)掌握抗胞外菌感染免疫、抗胞内菌感染免疫和抗病毒免疫的特点。

(五)了解抗真菌感染免疫的特点。[教学内容]。

(一)抗感染免疫机制: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二)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因素。

(三)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四)抗菌免疫: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抗体和补体的作用,细胞免疫的作用。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的作用,细胞免疫。

(五)抗病毒免疫:抗病毒免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干扰素,nk细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抗病毒免疫时间。

(六)抗真菌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遗传与变异】[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毒力、抗原性及耐药性变异。

(二)掌握与细菌变异相关的物质:染色体、质粒、噬菌体、转座子。

(三)掌握细菌变异机制。

(四)了解细菌变异的实际用途。[教学内容]。

(一)遗传与变异原理。

(二)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变异,抗原性变异,菌落的变异,毒力的变异,耐药性变异;与细菌变异相关的物质:细菌染色体,质粒,噬菌体,转座子。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基因突变,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四)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五)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目的要求]。

(一)了解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二)了解微生态失调的原因及防治。

(三)掌握机会性致病菌及其主要特点。

(四)掌握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控制。[教学内容]。

(一)正常菌群的概念、分布与生理作用。

(二)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三)机会性感染。

(四)医院内感染。

消毒与灭菌[目的要求]。

(一)了解常用的物理灭菌器械种类和方法。

(二)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和使用方法。[教学内容]。

(一)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的概念。

(二)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紫外线、辐射、滤过除菌、超声波、干燥和低温抑菌法等。

(三)高压蒸气灭菌法的原理和应用。紫外线,电离辐射和微波的杀菌原理及应用。

(四)化学消毒灭菌法:许多化学药物能影响细菌的化学组成、物理结构和生理活动。

(五)消毒剂的种类与作用。

(六)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温度、酸碱度及环境中有机物的存在。

病原学诊断与防治[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二)了解病毒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三)了解真菌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四)了解常用疫苗及类毒素的种类与使用方法。

(五)了解人工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与使用方法。

(六)了解细菌、病毒及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教学内容]。

(一)细菌学诊断;病原菌检测;常用于细菌学诊断的免疫学技术;血清学诊断。

(二)病毒学诊断;标本采集;病毒的分离鉴定: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细胞培养;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三)真菌学诊断。

(四)特异性预防与治疗;人工主动免疫:死疫苗,活疫苗,新型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合成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治疗疫苗。类毒素;人工被动免疫:抗毒素,抗菌血清,胎盘丙种球蛋白,其他免疫制剂。

(五)感染的治疗:细菌感染的治疗,抗菌药物的种类,药物的主要作用。病毒感染的治疗,抗病毒化学制剂,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的应用。

(六)真菌的治疗。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耐药性的种类和产生机理。

(二)了解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的分类:固有性耐药,获得性耐药,染色体突变、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

(二)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三)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化脓性细菌[目的要求]。

(一)掌握引起人类化脓性球菌的种类。

(二)掌握致病性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测及防治。

[教学内容]。

(一)化脓性球菌概述,引起化脓性感染细菌的种类。

(二)葡萄球菌属:生物学特性;致病性:酶类和毒素(葡萄球菌溶血毒、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所致疾病的类型(侵袭性与毒素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三)链球菌属:链球菌的分类;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有细胞壁成分(lta、m蛋白)、外毒素类(致热外毒素、链球菌溶素s和o)及侵袭性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所致疾病分化脓性、中毒性和超敏反应性三类;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抗“o”试验。

(四)肺炎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与培养,生化反应(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五)奈瑟菌属:奈瑟菌属概述;脑膜炎奈瑟菌与淋病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标本(脑脊液/分泌物等)直接涂片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脑膜炎多糖疫苗。

肠道感染细菌[目的要求](一)了解肠道感染细菌的分类。

(二)掌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

(三)了解沙门菌属的分类。

(四)掌握霍乱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与防治。

(五)掌握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

(六)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一)埃希菌属: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及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概念;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胃肠炎的种类;微生物学检查:标本分离培养鉴定,肠毒素检查,卫生细菌学检查。

(二)志贺菌属:生物学特性:鉴别培养基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内毒素、外毒素的毒性作用及致病机制,所致疾病类型;微生物学检查:标本及时送检,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耐药性问题,疫苗应用。

(三)沙门菌属:沙门菌属的分类,致病沙门菌血清型;生物学特性:鉴别培养基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免疫性(细胞免疫);微生物学检查:根据不同病程采取标本、分离培养鉴定,肥达反应;防治原则。

(四)霍乱弧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点、抗原构造与分型,o-1群(包括古典生物型与eltor生物型)、o139群,抵抗力;致病性:霍乱肠毒素的毒性作用、致病机理与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标本直接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

(五)副溶血性弧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嗜盐性、生长快)、抵抗力,所致疾病、防治。

厌氧性细菌[目的要求]。

(一)了解厌氧菌的种类。

(二)掌握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

(三)了解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分布。

(四)掌握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特点,微生物检查和防治。[教学内容]。

(一)破伤风梭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条件、破伤风痉挛毒素特点及致病机制;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类毒素、抗毒素紧急预防)和治疗(伤口处理、特异性抗毒素、抗生素)。

(二)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及引起疾病;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镜检确诊、分离培养鉴定及动物实验。防治原则:及时清创处理,抗生素、抗毒素。

(三)肉毒梭菌: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芽胞特点),分型。致病性:致病物质(肉毒毒素及致病特点),所致疾病。

(四)无芽胞厌氧菌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和分布。致病性:致病条件、感染特征、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厌氧培养。防治原则:抗厌氧菌药物。

呼吸道感染细菌[目的要求]。

(一)了解分枝杆菌属和棒状杆菌属的通性和种类。

(二)了解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三)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熟悉结核菌素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及判定。

(五)熟悉嗜肺军团菌、百日咳鲍特菌、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六)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结核菌素试验和卡介苗预防。

(七)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染色和培养;白喉棒状杆菌外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在致病与防治中作用。

[教学内容]。

(一)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及抵抗力、变异性(bcg及耐药性变异)。致病性: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制(菌体成份简介;koch现象;人原发感染和原发后感染;说明感染、免疫、变态反应三者关系。)免疫性:细胞免疫为主,属有菌免疫;ot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判断及应用)。微生物学检查:形态学检查有意义;浓缩集菌提高检出率;分离培养;动物试验。防治:bcg、抗痨药物。

(二)非结核分枝杆菌。

(三)麻风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四)白喉棒状杆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菌体形态、albert染色、异染颗粒)、培养(吕氏培养基、亚碲酸钾培养基)。致病性:致病物质(白喉外毒素产生条件、作用机制)。所致疾病;免疫性:shick试验。微生物学检查:形态学检查、培养及毒力鉴定。防治原则:预防: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治疗:抗毒素、抗生素。

(五)嗜肺军团菌的形态;致病性;诊断与防治。

(六)百日咳鲍特菌的形态;所致疾病;免疫性;菌苗预防。

(七)流感嗜血杆菌的形态、培养;所致疾病;免疫性;卫星现象;特异性预防。

动物源性细菌[目的要求]。

(一)了解动物源性细菌的主要种类及代表菌。

(一)布氏菌属: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防治原则。

(二)芽胞杆菌属:炭疽芽胞杆菌的形态特征、抵抗力;致病物质、炭疽临床类型。

(三)耶尔森菌属:鼠疫耶氏菌的形态和染色特征、变异;致病物质,临床类型;免疫性;菌苗预防;小肠结肠炎耶氏杆菌与假结核耶氏杆菌的致病性。

放线菌与诺卡菌[目的要求]。

(一)了解放线菌的通性。

(二)熟悉衣氏放线菌对人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的通性。

(二)放线菌:形态染色与培养特性;致病性;与龋齿和牙周炎关系;硫磺样颗粒。

(三)诺卡菌:致病性。

螺旋体[目的要求]。

(一)了解螺旋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生物学特性。

(二)掌握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致病性、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三)熟悉梅毒螺旋体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四)了解伯氏疏螺旋体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概述:分布、种类。

(二)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一)了解支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支原体的形态、培养和繁殖特点。

(三)掌握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种类、与细菌l型的区别。

(二)肺炎支原体: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抵抗力;感染途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三)脲原体: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

立克次体[目的要求]。

(一)了解立克次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立克次体的形态、培养和传播媒介等特点。

(三)掌握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立克次体的致病机制和检查方法。[教学内容]。

(一)概述、共同特点与分类。

(二)普氏立克次体:形态染色、抗原构造、培养特性;感染途径、致病物质与致病机制、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三)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传染源、感染途径和所致疾病。

(四)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途径和所致疾病。

衣原体[目的要求]。

(一)了解衣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衣原体的形态、培养、繁殖特点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三)掌握衣原体所致的人类疾病及其致病机制。[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分类和共同特征。

(二)沙眼衣原体:三个生物变种;形态染色、发育周期、培养特性、抗原构造与变异、抵抗力;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传播方式、血清型与所致疾病关系、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三)肺炎衣原体:感染途径、所致疾病和免疫性。

呼吸道感染病毒[目的要求]。

(一)了解呼吸道病毒的种类:副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结构。

(二)熟悉流感病毒的防治原则:sars冠状病毒的致病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腮腺炎病毒、腺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风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

(三)掌握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分型和变异,致病性,病毒分离和鉴定。[教学内容]。

(一)流感病毒:形态结构,表面抗原(ha,na)及其功能;分型、变异和意义;培养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二)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形态结构、抵抗力、致病性和免疫性、防治原则。(三)麻疹病毒:结构和h、f蛋白;致病性;与sspe关系;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四)腮腺炎病毒:致病性;特异性疫苗预防。(五)呼吸道合胞病毒:结构和分型;致病性。(六)腺病毒:结构和分型、致病性和免疫性。(七)其他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

肠道病毒[目的要求]。

(一)了解肠道病毒的种类,新型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二)熟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致病性。

(三)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原组成、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

(四)掌握轮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五)熟悉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肠道病毒的种类。

(二)脊髓灰质炎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与新型肠道病毒。

(四)轮状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五)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的致病性.。

肝炎病毒[目的要求]。

(一)了解hav、hcv、hdv和hev核酸类型,掌握hbv的基因结构、复制方式。

(二)掌握hav、hbv的形态结构,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hcv、hdv和hev的致病性;熟悉五型肝炎病毒的防治原则。

(三)掌握hbv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四)掌握五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教学内容]。

(一)肝炎病毒的种类。

(二)hav:形态结构与抵抗力,动物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主要传播途径,致病与免疫。

(三)hbv:形态结构,基因结构与复制方式;抗原组成;动物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抵抗力;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与免疫机制;病毒抗原-抗体系统及其临床意义,预防原则。

(四)hcv:形态结构;临床感染特点,致病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五)hdv:形态结构与感染方式。

(六)hev:形态结构;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七)庚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

(八)tt型肝炎病毒致病性。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目的要求]。

(一)掌握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的共同特点。

(二)了解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的基因结构。

(三)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

(四)了解登革病毒的致病特点。

(五)了解汉坦病毒的型别。

(六)掌握汉坦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复制方式。

(七)掌握汉坦病毒的传播方式和致病特点。[教学内容]。

(一)黄病毒属与甲病毒属的主要种类及共同特性。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形态结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储存宿主、传染源、传播方式);致病性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三)登革病毒传播途径;致病特性(免疫促进作用)。

(四)森林脑炎病毒传播媒介、储存宿主。

(五)人类主要出血热病毒的种类。

(六)汉坦病毒:形态结构,复制方式,培养特性,汉坦病毒分型;传播方式和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

(七)新疆出血热病毒致病性。

(八)埃波拉病毒的形态结构;致病特点;预防原则。

疱疹病毒[目的要求]。

(一)了解人类疱疹病毒种类。

(二)掌握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

(三)掌握单纯疱疹病毒种类、主要包膜蛋白功能;传播途径;原发感染、潜伏感染、先天性感染及新生儿感染特性;了解疱疹病毒与肿瘤的关系。

(四)了解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潜伏感染特性。

(五)掌握巨细胞病毒复制的时相性、传播方式;了解巨细胞病毒的感染方式。了解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六)掌握eb病毒的特异性抗原;两种感染形式;了解eb病毒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一)疱疹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点(形态结构、复制、感染类型)。

(二)单纯疱疹病毒:dna结构、包膜蛋白功能、培养特性;原发感染、潜伏感染、先天性感染的特性;防治原则。

(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潜伏感染特性。

(四)巨细胞病毒:核酸结构、局灶病变特点、复制时相性;传播途径、感染特点(先天性感染、围产期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的感染、输血感染、接触感染);cmv致癌潜能;预防原则。

(五)eb病毒:特异性抗原;感染细胞、感染方式、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六)简介人疱疹病毒6,7,8型。

反转录病毒[目的要求]。

(一)了解反转录病毒的种类及特性。

(二)掌握hiv的形态结构、复制方式、抵抗力;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临床感染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了解hiv的结构基因、免疫性。

(三)了解htlv-。

1、2型的基因结构、抗原组成;htlv-1的传播途径、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一)反转录病毒的种类和特性。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形态结构,病毒复制,病毒的变异与受体,培养特性,抵抗力;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临床感染特点、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抗体检测,病毒及其组分检测);防治原则。

(三)htlv-。

1、2型的基因结构、抗原组成;htlv-1的传播途径、所致疾病。

其他病毒[目的要求]。

(一)了解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人类微小病毒b19的形态与基因结构。

(二)掌握狂犬病病毒的感染途径、防治原则。了解微生物学检查原则。

(三)了解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的关系。[教学内容]。

(一)狂犬病病毒:形态结构,培养;感染途径;微生物学检查法(内基小体,抗原检测);防治原则。

(二)乳头瘤病毒:形态结构;传播途径;与宫颈癌的关系。

(三)人类微小病毒b19简介。

朊粒[目的要求]。

(一)掌握prpc的功能,prpc与prpsc的区别。

(二)掌握prion病的特点。

(三)了解主要的人、动物prion病的种类。[教学内容]。

(一)prion的发现及简介。

(二)prpc的功能;prpc与prpsc的区别;prpsc的复制。

(三)prion病的特点。主要的人、动物prion病的种类。

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目的要求]。

(一)熟悉常见的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点。

(二)掌握皮肤癣真菌的形态结构和菌落特点。

[教学内容]。

(一)皮肤癣真菌:种类、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着色真菌;申克孢子丝菌。

(一)白假丝酵母菌: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二)新生隐球菌: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五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措施的一门科学。

课程涉及大量知识点,内容繁杂,致使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医学微生物学非常的烦琐、抽象、枯燥、。

特别是对于大专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强,课后复习的主动性也不高。

因此,调动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专业知识,是教学工作者不断反思,不断努力的目标。

现就医学微生物学在大专院校中的教学方法做初步的探讨。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和谐,对教学成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是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亲其师”。

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居高临下,对学生毫无热情,会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压抑和疏远。

从而把整节课当做任务来听,并没有真正做到“信其到、乐其道”。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该面带微笑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尽量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课堂导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授课。

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沟通障碍。

另一方面,要增加师生间的互动讨论,这样可以使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明白医学微生物课程的重要性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我们在进行教学时,每堂课都要运用多种方法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介绍霍乱弧菌时可以播放海啸地震后爆发霍乱疫情的新闻短片;也可以给同学们介绍关于禽流感病毒及埃博拉病毒等关于微生物的比较前沿的动态等。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也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的联想思维。

例如细菌的基本形态中的球菌的一种链球菌,把它的形态比喻成像一条珍珠项链一样;临床上引起化脓性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其形态比喻成像一串葡萄一样。

这样讲解形象逼真,与现实生活贴得较紧,听起来通俗易懂。

对于需要对比记忆的知识学生也比较容易记混,那就用自己特殊的方法来给学生提供比较简便的记忆。

例如,对细菌进行革兰染色的结果,阳性为紫色,阴性为红色。

为了便于学生们的记忆,则在教学过程中联想到一位女明星叫杨紫,联系到革兰染色结果“阳紫”则快速的让学生加深了印象,比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书本知识。

3.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1调查研究法

医学微生物学与某些社会焦点问题紧密联系的特点,在授课时我们采用了调查研究教学法。

如对于可引起人类结核病的结核杆菌,要求学生去当地疾控中心调查每年该病原菌检出的主要来源,主要的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以及该如何防治等。

通过与实际生活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2回答问题法

我们在课堂上要不断的对学生“抛问题”,这样学生在归纳总结回答问题的时候,不但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短暂性的总结,还可以针对自己在听课过程中遗漏的某些知识点通过其他同学及老师的提醒进行补充。

3.3列表对比归纳法

由于在医学微生物教学中知识点种类多、抽象、易混淆,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易懂难记现象,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较式教学法。

通过我们设计的表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主将表格填完整。

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条理,化繁为简,使学生自己在脑海里能够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为了培养大专院校中的高质量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模式,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注意知识更新,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教师自身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探索医学微生物的奥秘。

参考文献:

[1]王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初探[j].考试周刊.(79)

[2]汪正清.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医学教育.(4)

[3]周洲.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7)

[4]钱钧.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的几点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1)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六

2、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进展。

3、肠道菌群研究方法进展。

4、胃肠道微生物及其分子生态学技术研究进展。

5、基于血凝素的新型流感疫苗的研究进展。

6、肠道菌群影响宿主行为的研究进展。

7、理性和科学的态度认识埃博拉。

8、新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原学研究进展。

9、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的小鼠细胞免疫效果。

10、基于结构的hiv-1整合酶抑制剂的虚拟筛选。

11、结核分枝杆菌免疫逃逸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12、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研究新进展。

13、大肠杆菌生物膜的筛选及生长曲线测定。

14、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5、微生物菌种保藏方法及标准菌种管理。

16、马尔堡病毒形态特征研究。

17、乙型脑炎病毒侵染细胞机制的研究进展。

18、5种病毒性脑炎相关rna病毒多重rt-pcr检测方法。

19、肠道菌群调节制剂的研究进展。

20、适用于分离人肠道中双歧杆菌的选择性培养基。

21、益生菌与肠黏膜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22、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及抗生素治疗研究进展。

23、半枝莲总黄酮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药效学研究。

24、轮状病毒感染相关受体的研究进展。

25、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肠道菌群研究中的进展。

26、细菌黑色素的合成途径及生物功能研究进展。

27、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与生物膜形成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8、细菌鞭毛的致病性及其免疫学应用的研究进展。

29、人腺病毒的研究进展。

30、浅析埃博拉病毒致病机制。

31、肠道病毒71型研究进展。

32、抗生素对小鼠菌群失调腹泻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33、白念珠菌凋亡诱导研究进展。

34、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

3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36、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37、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中培养的条件优化。

38、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相关基因检测与聚类分析。

39、埃博拉病毒研究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40、博卡病毒的检测方法概述。

41、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42、双歧杆菌降胆固醇的作用机制。

43、幽门螺旋杆菌的研究进展。

44、军团菌检测方法概述。

45、噬菌体治疗中细菌对噬菌体的抗性。

46、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分布及毒力基因特征分析。

47、t细胞免疫在抗结核杆菌感染中的研究进展。

48、新发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的致病性、传播力研究。

49、空肠弯曲杆菌生物学特性及分型技术研究。

50、冠状病毒附属基因功能研究。

51、五种常用轮状病毒检测方法的评价及应用策略。

52、汉坦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53、分枝杆菌脂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结构和功能分析。

54、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15例临床分析。

55、趋势分析方法在hiv血液筛查诊断试剂评价中的应用。

56、hiv-1b亚型假病毒的制备与鉴定。

57、结核分枝杆菌与宿主作用相关蛋白研究进展。

58、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基因亚型的研究进展。

59、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噬菌体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分析。

60、岱山县新型布尼亚病毒分离与鉴定。

61、山东省脑膜炎和脑炎病例中埃可病毒6型的基因特征分析。

62、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型方法概述。

63、布鲁氏菌的分离、鉴定与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64、念珠菌耐药机制研究新进展。

65、-广州地区散发性腹泻诺如病毒流行病学调查。

66、人乳头瘤病毒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法。

67、不同来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及耐药性检测分析。

68、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去除方法概述。

69、汉坦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70、诺如病毒检测技术研究应用进展。

71、流感嗜血杆菌的分型研究。

72、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结核杆菌检测中的应用。

73、球形节杆菌尿酸酶的表达、纯化及其活性。

74、艰难梭菌分离培养与病原学分子特征研究。

75、狂犬病病毒不同毒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76、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及检测方法。

77、登革病毒包膜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研究。

78、肺炎链球菌耐药性进化。

79、双歧杆菌功能与应用的研究进展。

80、细菌分子分型方案的发展及其比较。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七

英文名称:《medicalmicrobiolog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68学时,其中理论:44学时;实验:24学时。

学分:3.8学分。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麻醉学、口腔医学。

教学目的:使学生获得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并了解微生物学科的最新研究领域;使学生得到微生物学科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应用所学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其它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简介:医学微生物学是重点学科。教材从内容到形式均力求与国际先进。

教材接轨,反映微生物学科的最新水平,和以往的教材有较大的差别。内容包括第一篇:细菌学,第二篇:病毒学,第三篇:真菌学。实验课教学内容注重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包括微生物无菌技术、培养技术、纯化分离技术等,具体涉及各类微生物形态比较、微生物分离技术等。我们根据专业的后续课程的不同,避免重复,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重点略有差异,突出专业特色。基本教学内容注重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不断补充所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动态,力求培养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尽快了解吸收和掌握最新科技动态和科技前沿,推动学生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八

大学语文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开设的一门非中文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当今专业划分越来越精细、学科分割越来越强烈的时代,特别需要对非中文专业、特别是理工、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但实际情况是,大学语文在很多高校不受重视,学科地位低,任课教师被边缘化,教材陈旧,教学研究没有多少成果。大学语文被当做可有可无的课程,课时随意减少,往往安排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学,大学语文课的任课教师在评聘职称时也会因学科归属问题处于尴尬境地,这都严重影响大学语文课的发展。

1.2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学生对公共基础课普遍有厌学情绪,学习目的不明确,为考试而学,考完后就忘得一干二净。在他们看来,语文基础知识很枯燥,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又太抽象,远不如看图片、电视电影那么直观、生动。在这个读图时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有一定内涵和深度的文学作品在被边缘化。更加上大学语文没有英语课的考级的压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加淡漠,上课时学生自己在下面看专业书、杂志或英语书等。

1.3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语文的传统教材往往是文学作品选,其间增加一点文学、语言方面的知识,除了篇目有差异外,与中学语文没多大的区别,教学内容显得陈旧,这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了排斥情绪。更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讲授法贯穿始终,“满堂灌”,没能找到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对学生的兴趣激发不够。同时,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滞后,其边缘化的地位使老师失去教学改革的动力,往往把大学语文作为自己专业教学和研究之外的“副业”。

1.4切合现实不强,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不够。

大学语文主要是学习经典作品,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大学语文不是经典阅读课,应该是一门与我们生活中的说话、写作息息相关的课程。我们人类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人们的表达习惯和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的大学语文对此视而不见,这使学生觉得语文课离我们的现实很远,学不学这门课对自己的表达能力没有影响。同时,大学语文对学生的实际训练少,看不到该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由上可见,大学语文课程与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尽合拍。大学语文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工具性并没有真正突出出来,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显见的成效。我们认为,要走出目前大学语文面临的困境,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必须以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教学改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九

前言。

医学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病原学的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任务是: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熟悉常用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及主要仪器的操作。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包括:

(1)通过阅读教材和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思考能力;(2)借助实验器材或仪器正确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动手能力;(3)运用理论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判断——分析能力;(4)正确纪录和处理实验数据,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表达能力;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

教学要求与内容。

实验一。

细菌的形态学观察与革兰氏染色。

[教学要求]。

1、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

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操作。

3、熟悉生物显微镜的使用,特别是油镜的使用方法和保护方法;

4、熟悉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教学内容]。

1、细菌的基本形态(示教观察);

2、讲述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保护;

3、讲解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步骤及操作注意事项。

4、学生操作:标本的革兰氏染色。[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二细菌的接种与培养技术。

[教学要求]。

1、握细菌的特殊结构。

2、掌握常用的细菌接种方法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3、了解培养基的制备方法;[教学内容]。

1、讲述常用培养基的制备原料及制备方法,常用的细菌接种方法。

2、讲述细菌在液体、固体、半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3、细菌的特殊结构(示教);

4、学生操作:基础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及常用的细菌接种法。[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三细菌的分布及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综合性实验)。

[教学要求]。

1、掌握实验室常用消毒和灭菌设备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2、熟悉细菌在自然界和人体的分布。[教学内容]。

1、讲述热力灭菌法,紫外线杀菌试验,75%乙醇消毒试验及药敏试验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四化脓性球菌、肠道杆菌的分离与鉴定(综合性试验)。

[教学要求]。

1、掌握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双糖管的原理、使用和结果判定。

2、熟悉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及肠道杆菌的形态染色特性。

3、熟悉血浆凝固酶实验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定。

4、熟悉玻片凝集试验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定。[教学内容]。

1、讲述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及肠道杆菌的形态染色特征。

2、讲述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ss培养基分选肠道杆菌的原理,双糖管的使用、原理、和结果判定。

3、示教ss培养基及双糖管上肠道杆菌的生长现象。

4、简介血浆凝固酶实验的原理、方法并操作示教。

5、简介玻片凝集试验的原理、方法并操作示教。[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五。

结核杆菌的形态学检测[教学要求]。

1、掌握抗酸染色的基本程序;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性。

2、熟悉破伤风梭菌的芽胞、白喉杆菌的形态特征;[教学内容]。

1、讲述破伤风梭菌芽胞的大小和位置、白喉杆菌的排列方式和异染颗粒、结核杆菌的形态、染色性。

2、讲解抗酸染色法的原理、步骤及操作注意事项。

3、学生操作:标本的抗酸染色法。[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六。

真菌等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教学要求]。

1、熟悉病毒形态与结构。

2、熟悉真菌的形态。

3、熟悉乙型肝炎病毒的诊断与治疗。

4、了解pcr技术诊断病毒感染性疾病。[教学内容]。

1、讲述病毒及真菌的基本形态结构。

2、示教病毒的结构模型、真菌的形态;

3、观看教学录像:乙型肝炎的诊断与治疗、pcr技术诊断病毒感染性疾病;

口授、示教及观看教学录像。表1实验项目名称。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病原微生物学分类、基本形态结构以及与功能、诊断的相互关系(2)掌握病原微生物致病作用和引起的免疫学反应(3)掌握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流行和传播的原则2.智能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讲授重点、难点,结合课本每个章节后列出的热点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现将主要的有关参考书籍、资料等列于其后:

期刊:如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病毒学分册、传染病和流行病学分册、免疫学分册等)。

(2)思维能力:突出讲课的层次和思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原理,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与病原学诊断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病例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态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课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参加实验设计,开发学生的思维,提倡创新,提高研究的兴趣,培养科研能力。

(5)专业英语能力的提高:掌握微生物学的常用英语词汇,可阅读英文原版书籍。教学中使用双语教学,考试中英语占有相当比例,要求通读以下英文书籍:

davidgreenwoodetalmedicalmicrobiology15thedition3.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病原学诊断、血清学检查中的基本操作,了解诊断技术的新发展。

二、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目的: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为认识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基础及其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在教学上要密切联系临床医学实际,根据病原微生物学的传播途径或致病特点分类介绍,重点介绍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以典型病例为引导,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为解决临床上与感染有关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防、治问题奠定扎实的临床前基础;坚持双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为满足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高要求,跟踪医学微生物进展,论述对新现或再现病原微生物及其致病机制;为反映学科间交叉和微生物现代化内容,增加了细菌耐药性、微生态概论、肿瘤相关病毒和医院感染等章节;为培养七年制医学生自学能力,拓展思维空间,适当介绍一些展望或有争议问题。

2.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牢固掌握。

微生物的概念及其种类。

第一章。

细菌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壁结构)和特殊结构;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细菌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

第二章。

细菌遗传变异相关的物质,细菌间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及机制。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生化机制)。

第四章。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侵袭力和毒素)及其作用机理。细菌全身感染的类型。

第五章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增殖周期。

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机制(细胞水平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持续性病毒感染的原因和类型。

第七章。

真菌的形态、结构、培养条件及繁殖方式;真菌的致病方式及特点。第八章。

衣原体的共同特点、独特的发育周期和形态染色。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螺旋体的共性、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传染,致病及免疫特点,掌握外斐氏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第九章。

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作用机制及其特点。第十章。

病毒感染的预防、疫苗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第十一章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的概念,高压蒸汽灭菌法的用途及其机理,日光与紫外光的杀菌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滤过除菌法。

第十二章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微生态失调及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第十三章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特点。流感病毒的结构、主要表面抗原(ha、na)的功能、抗原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sars冠状病毒的致病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及其与sspe的关系。

第十四章肠杆菌科细菌重要的生化反应(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中的作用。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致病作用和微生物学检查法。肥达反应的原理、结果解释。食物中毒发生机理。霍乱弧菌的形态和培养特征,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甲型、丙型肝炎病毒的共性及特性。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和预防原则。

第十五章葡萄球菌a蛋白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鉴定依据及耐药性在医学实践上的问题。链球菌分类及分型,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抗0试验(原理及应用)。破伤风梭菌和产气荚膜梭菌致病特点和发病机理及其防治原则。无芽胞厌氧菌致病条件和感染特征。

第十六章淋病奈瑟菌抵抗力、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梅毒螺旋体的致病特点、检查方法(特别是非螺旋体抗原试验)及防治。hiv的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单纯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第十七章各型肝炎病毒的的传播途径、基因组、与急慢性肝炎和肝癌的关系、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组成、致病与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十八章脑膜炎奈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特点、所致疾病及预防方法。朊粒的结构与致病特点。

第十九章汉坦病毒的流行环节;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征、基本结构、主要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钩体病的防治原则。伯氏疏螺旋体致病性。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传播特点。

第二十章eb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性。

第二十一章皮肤癣真菌的致病特点;深部感染真菌的种类、形态结构特征和致病特点。

第二十二章医院感染的概念、特点;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特点。

(2)要求一般掌握。

第一章。

l型细菌的形成与特性,细菌特殊结构的医学意义;细菌的营养类型,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因素,细菌的群体生长规律,细菌培养基的类型与用途;菌落的概念。

第二章。

质粒的分类,转位因子的种类,细菌突变的机制及规律。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第四章。

细菌性感染的类型。

第五章。

病毒的异常增殖和干扰现象;病毒的遗传和变异。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的类型。第七章。

真菌的菌落特征。

第八章。

衣原体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螺旋体的致病性和抵抗力。立克次体的共性。

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的概念、种类(非特异性免疫及特异性免疫)和机制。抗菌免疫机制。nk细胞的抗病毒机制。

第十章。

抗病毒化疗剂及其作用机制。

第十一章干热灭菌法,辐射杀菌法,滤过除菌法,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作用机制。第十二章机会感染的概念与特点。

第十三章结核杆菌细胞壁成分的免疫原性及其致病作用;免疫与变态反应的关系;卡介苗接种、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应用价值;结核病的微生物学检查及意义。流感病毒致病与免疫的特点、检查要点和预防原则。肺炎球菌、军团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

第十四章消化道传播微生物共同特征与分类。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意义。人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性及所致的主要疾病;人类轮状病毒结构、基因组、主要抗原、致病特点、检查方法。

第十五章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态、染色与培养,分类及分类依据,抵抗力。链球菌形态、染色与培养和抗原结构。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无芽胞厌氧菌一般特点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六章淋病奈瑟菌形态、染色与培养。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和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的致病性;解脲脲原体的致病性;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点和防治。hiv的生物学性状。疱疹病毒的共性、分类及疾病特点。

第十七章hcv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巨细胞病毒致病特点、感染类型和检查((elisa检测cmvigm)。

第十八章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染色、营养要求和培养条件、抗原结构与分类、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中标本采集、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防治原则。朊粒的概念和防治原则。

第十九章汉坦病毒的致病特点,检查、防治原则。狂犬病毒的防治原则。钩端螺旋体主要储存宿主和流行环节、免疫特点。伯氏疏螺旋体的生物学特点。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学性状、流行环节、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第二十章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基因结构,掌握其致病特点。

第二十一章皮肤及皮下感染真菌的种类,皮下感染真菌的致病特点。第二十二章医院内感染的分类及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3)要求一般了解。

第一章。

细菌的大小,细胞壁的功能,细胞膜的组成与功能,中介体的组成与功能,细胞质的组成与功能,核质的组成与功能;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细菌的能量代谢;细菌形态学检查法;细菌的分类。

第二章。

遗传与变异原理。细菌的变异现象,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三章。

抗菌药物的种类。第四章。

细菌性感染的传播。

第五章。

病毒的大小、形态、对称型、分类,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七章。

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

第八章。

衣原体的抗原结构和分类、防治原则。支原体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螺旋体的抗原结构、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学检查。致病性放线菌和诺卡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特点。

第九章。

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第十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与防治的方法、原理及其应用意义;人工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制剂及应用。病毒检查方法、原理和结果解释。

第十一章消毒剂的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第十二章生态学及微生态学的概念;正常微生物群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人体各。

部位的微生态系;机会性致病菌的种类和机会性感染的易感因素。

第十三章呼吸道传播微生物的种类。肺炎球菌、军团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衣原体、白喉棒状杆菌、百日咳鲍特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第十四章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防治原则。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引起急性胃肠炎的病毒种类。其他消化道传播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

第十五章创伤感染的微生物种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免疫性、检查及防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致病性、检查及防治。链球菌免疫性、检查及防治;b群链球菌和d群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学性状、免疫性、检查及防治。无芽胞厌氧菌的防治。

第十六章淋病奈瑟菌的抗原结构和免疫性。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和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检查及防治。解脲脲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其它密螺旋体。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性和分类。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

第十七章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的微生的种类。hdv、hgv、ttv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八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微生物的种类。乙型脑炎病毒的基因、抗原组成与分型、微生物学检查。朊粒的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其他微生物的致病性。

第十九章人类出血热病毒的分类。狂犬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动物源性细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常见种类。钩端螺旋体微生物学检查所用的方法。伯氏疏螺旋体免疫性及检查、防治原则。立克次体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法。布氏菌、炭疽芽胞杆菌、鼠疫耶氏菌等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其它人兽共患的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第二十章人类肿瘤相关病毒的种类。人疱疹病毒8型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第二十一章真菌与肿瘤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医院内感染常见细菌的种类;医院内感染的监测。

二、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绪。

(0.5学时)。

第一章。

细菌的生物学性状(2.5学时)第二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学时)。

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2学时)。

第四章。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1.5学时)第五章。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3学时)。

第六章。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1.5学时)第七章。

真菌(1学时)。

第八章。

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防线菌(3学时)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1学时)。

第十章。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检查和防治原则(自学)第十一章。

消毒与灭菌(0.5学时)。

第十二章。

呼吸道传播的微生物(5学时)第十四章。

创伤感染的微生物(4学时)。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的微生物(4学时)第十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微生物(2学时)第十九章。

人兽共患的微生物(2学时)第二十章。

肿瘤相关病毒(1学时)第二十一章。

病原性真菌感染(1学时)第二十二章。

医院感染(1学时)。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十一

学分:××(仿宋常规小4号)。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五年制先修课程:医学微生物学开课学院:医学院。

开课学期:第四三学期、第四学期教材及实验指导书:

贾文祥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一、实验课程简介。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理论课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生物学特性都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说明。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宗旨就是通过与理论课相关的实验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二、实验课性质、目的和任务。

性质:独立设课。

目的:加深理解并巩固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实验操作技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任务:细菌形态学观察技术;细菌培养技术,细菌的生化反应检测;菌分布与外界因素对细菌影响;综合性实验--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病原性球菌的检测;综合性实验—肠道杆菌的检测;其他细菌。

三、实验课教学基本要求。

1、实验课前做好预习,明确本次实验课的内容及其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2、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认真,注意分工协作。操作内容要按操作步骤进行,学会正确操作手法、准确记录实验结果。示教内容要注意观察,并记录好相关内容。

3、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在微生物实验课上,要树立“有菌观点”,严格掌握和不断完善无菌操作技术。

4、科学总结,实验完毕应自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可能的结论,并总结实验中的体会和经验。除当堂作好实验记录及绘图外,还应按规定完成系统实验报告。

四、实验教学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次试验。

细菌形态学观察技术:

实验目的:

1)掌握无菌操作、油镜使用方法;

2)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的镜下特点;3)掌握革兰氏染色法并了解其在医学实践中的意义。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细菌形态学检查的基本方法;

2)熟悉细菌染色标本的基本制作步骤;

3)掌握革蓝染色法的步骤、医学意义以及主要原理;4)熟悉显微镜油镜头的使用及保护;5)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形态特征;6)熟悉细菌的特殊结构形态特征。

实验内容提要:

1)宣读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规则2)显微镜油镜头的使用及保护3)细菌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标本片示教4)细菌涂片的制备及革蓝染色法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必修或选修:必修使用的主要仪器:

1)光学显微镜、镜油、二甲苯等。

2)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培养物、接种环、玻片、酒精灯等。

第二次试验。

细菌培养技术和生化反应。

实验目的:

1)。

掌握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及纯种菌接种法;2)。

熟悉细菌各种生长现象及细菌的代谢产物;3)。

了解细菌常用培养基及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培养基的制备原则及各种培养基的接种方法2)熟悉鉴别细菌常用的几种生化反应原理及方法3)熟悉细菌的生长表现4)了解常用培养基的制作过程实验内容提要:

4)常用的几种生化反应检测方法及意义5)观看“病原性细菌的检测与防治”录像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必修或选修:必修使用的主要仪器:

第三次试验。

细菌分布与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综合性实验--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1)。

实验目的:

1)熟悉细菌的分布情况及外界因素对细菌生长的影响2)熟悉呼吸道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紫外线杀菌原理、应用范围及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应用2)掌握药敏试验方法(纸片法)并了解其医学意义。3)熟悉实验室常用的消毒、灭菌、除菌的仪器、原理及用途。4)了解化学消毒剂对细菌的影响原理。

5)掌握临床呼吸道病毒感染标本的采集、处理及送检原则。6)掌握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鸡胚尿囊腔接种技术。实验内容提要:

5)综合性实验—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1)——鸡胚尿囊腔接种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或选修:必修使用的主要仪器:

1)紫外线灭菌灯、常用抗生素药敏纸片、固体平板培养基。

第四次试验。

综合性实验--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2)。

实验目的:

熟悉呼吸道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的全过程教学基本要求:

综合性实验—流感病毒的鉴定血球凝集试验(2)1)熟悉鸡胚尿囊液收集方法。

2)掌握血球凝集试验原理和操作方法、结果观察及效价判定。3)了解血球凝集抑制试验操作方法、结果观察及效价判定。4)观看pcr检测病毒的录像,了解pcr检测病毒的原理及步骤。实验内容提要:

1)流感病毒的鸡胚尿囊液收集2)流感病毒滴度测定—-血球凝集试验3)流感病毒的鉴定-血球凝集抑制试验4)观看pcr检测病毒的录像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或选修:必修使用的主要仪器:

1)尿囊腔接种后经72小时培养的鸡胚、卵垫板、眼科镊子、剪刀等。2)0.5%的鸡血球、生理盐水、小试管、吸管、试管架等。3)pcr检测病毒的录像带。

第五次试验。

病原性球菌的检测。

综合性实验—肠道杆菌的检测(1)。

实验目的:

5)综合性实验—粪便中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试验原理、方法及意义。2)掌握粪便标本中肠道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程序。

3)熟悉肠道病原菌和非病原菌在emb、mck平板上的菌落特征。实验内容提要:

1)葡萄球菌、链球菌血琼脂平板培养物观察。2)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试验---玻片法。

3)大肠埃希菌、痢疾志贺菌、伤寒沙门菌在emb、mck平板上的菌落特征观察。4)粪便标本中肠道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初步鉴定(分两个阶段进行)。5)观看肠道杆菌检测的录像。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或选修:必修使用的主要仪器:

1)金葡菌和白葡菌培养物、1:2的人血浆、接种环等。

4)球菌及肠道杆菌革蓝染色标本。5)肠道杆菌检测的录像带。

第六次试验。

综合性实验—-肠道杆菌的检测(2)。

实验目的:

1)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血清学鉴定)。

2)掌握肥达氏反应的原理及结果分析,熟悉肥达氏反应的方法及结果判定教学基本要求:

综合性实验—粪便中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2)。

1)掌握肠道杆菌的血清学鉴定---玻片凝集法。

2)熟悉并掌握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操作方法及结果判定。实验内容提要:

1)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在双糖铁培养基上的生长特征观察并记录结果。2)肠道杆菌的血清学鉴定---玻片凝集反应。3)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掌握操作方法及结果判定。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或选修:必修使用的主要仪器:

1)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诊断血清、生理盐水、载玻片等。

2)患者血清、伤寒沙门菌o、h菌液、56℃水浴箱、小试管、试管架等。

第七次试验其他细菌(结核、白喉、炭疽、螺旋体)的检测。

实验目的:

1)抗酸染色的原理、方法及结核分支杆菌显微镜下的特征。2)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胞杆菌、螺旋体的形态及染色特征。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抗酸染色的原理、方法及结核分支杆菌在显微镜下的特征。2)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胞杆菌、螺旋体的形态及染色特征。实验内容提要:

1)用肺结核患者痰液标本做抗酸染色。2)观察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胞杆菌、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染色标本片。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必修或选修:必修使用的主要仪器:

1)抗酸染色液、显微镜、蜡笔、玻片夹、痰液标本等。

2)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胞杆菌、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染色标本片。

五、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

1.课题提问;2.实验操作;3.实验报告4.出勤情况。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十二

(3)免疫的三大功能。

(4)克隆选择学说。

二、抗原。

1.基本概念。

(1)抗原和抗原的两种性能。

(2)抗原决定簇。

(3)t细胞抗原决定簇和b细胞抗原决定簇的概念及区别。

(4)抗原结合价。

(5)共同抗原(共有决定簇)。

(6)交叉反应。

(7)耐受原与变应原。

2.抗原的分类。

(1)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2)胸腺依赖抗原(td-ag)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3)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和独特型抗原。

(4)异嗜性抗原。

3.超抗原。

(1)概念。

(2)种类。

(3)与普通抗原的区别。

4.佐剂。

(1)概念。

(2)种类。

(3)作用机制。

三、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

(1)概念。

(2)组成。

(3)主要功能。

2.外周免疫器官。

(1)组成。

(2)主要结构。

(3)主要功能。

四、免疫细胞。

1.t淋巴细胞。

(1)t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

(2)tcr-cd3复合物的组成及结构。

(3)t淋巴细胞亚群及功能。

(4)th细胞的亚型及其功能。

2.b淋巴细胞。

(1)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

(2)bcr复合物的组成。

(3)b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特征。

3.自然杀伤(nk)细胞。

(1)nk细胞的表面标志。

(2)nk细胞的受体。

(3)nk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4.抗原呈递细胞。

(1)抗原呈递细胞的概念。

(2)抗原呈递细胞的种类。

(3)外源性抗原呈递过程。

(4)内源性抗原呈递过程。

五、免疫球蛋白。

1.基本概念。

(1)免疫球蛋白(ig)。

(2)抗体(ab)。

2.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3)免疫球蛋白的酶解片段。

(4)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3.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类、亚类、型和亚型。

(2)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异型。

(3)免疫球蛋白的独特型。

4.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1)免疫球蛋白v区的功能。

(2)免疫球蛋白c区的功能。

5.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1)igg的特性和功能。

(2)igm的特性和功能。

(3)iga的特性和功能。

(4)ige的特性和功能。

(5)igd的特性和功能。

6.抗体的制备。

(1)多克隆抗体。

(2)单克隆抗体。

(3)基因工程抗体。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十三

医学微生物学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及其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在本次医学微生物学绪论的学习中,我对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收获了一些宝贵的体会和想法。

第一段:微生物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在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微生物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微生物是人类的早期“伴生者”,存在于人体的许多部位,和人体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微生物能够促进人体的消化吸收、参与免疫反应和产生维生素等重要功能。然而,微生物也可以是人类健康的威胁,引起各种传染病和感染。只有深入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生态学和病原机制,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微生物相关的疾病,保障人类的健康。

第二段: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绪论部分,我们系统地学习了微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分类群的特征。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地球的各个角落,按形态和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原虫和蓝藻等多个分类群。不同的微生物群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生物学行为,比如细菌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使其成为医学中最重要的微生物类群。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我对微生物世界的多样性和微观世界的奇妙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三段:病原微生物的防治

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人类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医学微生物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很多病原微生物的特征和致病机制,比如细菌的毒性因子、病毒的复制和传播方式等。面对这些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微生物,预防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了解微生物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抗菌药物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微生物感染和传播的风险。此外,加强个人卫生、定期接种疫苗等措施也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段:微生物的检测与诊断

微生物的检测与诊断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和临床诊断的相关知识。比如,培养和鉴定是微生物检测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培养微生物并分离纯种,可以进一步进行鉴定和病原学分析。此外,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也大大提高了微生物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深入了解微生物的检测和诊断方法,对临床医生的疾病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第五段:医学微生物学的挑战与前景

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传统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存在耗时、依赖实验室设备等不足之处,为了满足对微生物快速准确检测的需求,开展了新的技术如PCR、NGS等。此外,微生物耐药性的增加也成为严重的威胁,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研发新的抗菌药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挑战,培养创新的思维和技术水平、加强团队合作是发展医学微生物学的关键。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微生物世界的奥秘和加强对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的了解,不仅能提高对疾病的预防和诊断能力,还能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更多的福祉。

综上所述,医学微生物学绪论的学习让我对微生物在医学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为我打下了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深入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病原机制、预防和控制方法,以及微生物的检测诊断技术,不仅对提高个人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也为今后学习和研究微生物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面对医学微生物学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我深信通过持续努力和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微生物世界,应对微生物相关的疾病,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多的贡献。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十四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微生物在医学中的应用等内容。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深刻体会到微生物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以及微生物研究对于医学进步的贡献。以下是我对医学微生物学绪论的心得体会。

首先,医学微生物学绪论让我认识到微生物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微生物不仅是生物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引发众多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微生物能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等。深入了解这些微生物的特性,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医学微生物学绪论使我了解到微生物的分类及其基本特性。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按照形态、生理特征和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大类。通过了解这些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生长特性、传播途径以及对人体的影响。深入了解微生物的分类特点,对于预防与控制微生物感染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医学微生物学绪论让我认识到微生物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微生物研究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了微生物学在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以及生物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微生物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更多关于生命科学的奥秘,还可以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第四,医学微生物学绪论提醒我对微生物感染保持高度警惕。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微生物感染的传播途径和防控方法。微生物感染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污染以及性传播等途径传播。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患者过于接近,保持洁净环境。此外,针对不同的微生物感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也非常重要。

最后,医学微生物学绪论激发起我对微生物学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微生物学是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微生物学的知识不仅是学习任务,更是为以后的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我对微生物学的兴趣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我希望能够在微生物学领域做出一些小小的贡献。

总而言之,医学微生物学绪论是一门扎实的基础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认识到微生物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了微生物的分类特征,也对微生物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提醒我对于微生物感染保持高度警惕,并激发起我对微生物学的研究兴趣。希望通过今后的学习和实践,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微生物学的理解,为医学进步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篇十五

课程教学改革是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高等教育面临着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新形势下,面对教学时数少,学生的.知识层次不齐、实验能力较差的实际,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就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见解和设想.

作者:薛林贵李师翁唐德平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兰州,730070刊名:微生物学通报isticpku英文刊名:microbiology年,卷(期):33(3)分类号:q93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生物工程微生物学创新能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04731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