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物理声现象教案大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8 07:47:15
最新物理声现象教案大全(20篇)
时间:2023-11-08 07:47:15     小编:书香墨

良好的教案能够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编写教案需要细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清晰明了。接下来是一些教案的评价标准和评估指标,希望能帮助教师编写出更好的教案。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一课时,“磁现象与磁场”是开启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电磁世界的钥匙。本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本章知识的学习兴趣,决定“磁感应强度”这一难点学习是否顺利,对以后的安培力、磁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等知识的学习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本节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课本中首先以天然磁石吸引铁器的现象开始探讨,接着讲了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在航海方面的应用作为本课的引入,回顾并介绍了磁性、磁体、磁极的概念。然后在探究电流的磁效应时回顾了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历史,进而引入磁场的概念。最后讲了地球的磁场。教材中物理学史的介绍更是体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以及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意识地培养。课本中关于电流磁效应发现过程的描述旨在让学生了解前辈先哲在科学道路上的探索过程。在教学中如果能够让学生了解这个发现过程,体验到发现规律的愉悦,感受到创新的魅力并参与创新发现之中,要比单纯掌握结论更重要。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与其他同学通过讨论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批判他人的观点。在学习中肯钻研,善动脑,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能力独立探索问题。

初中已学过磁极之间的磁现象,了解了磁性、磁体、磁极的概念,并知道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初中学的磁现象只是定性地描述了磁极之间的磁现象,而我们今天要在这个基础上再讲磁极与通电导线、通电导线与通电导线之间的磁现象——电流磁效应的实验探究,并引进磁场的概念,用“场作用力”进行深入研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二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之一,其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是无关的.()。

2.惯性是一种力,刹车时乘客受到力,所以向前倒.()。

3.跳远时,人要助跑一段路再起跳,这是为了跳起后能继续保持向前的运动状态.()。

4.惯性和惯性定律,事实上是一件事.()。

5.只有保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

6.物体保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叫做惯性定律.()。

7.物体改变运动状态,一定要受到力的作用.()。

二、填充题。

1.原来作曲线运动的物体,突然去掉所有外力,物体作________运动.。

2.下面几种情况中利用惯性的'是______(选填字母).。

a.用手拍身上衣服,可以去掉灰尘;

b.跳远运动员要助跑;

c.汽车刹车时还要冲出一段路;

d.锤头松了,把锤柄的一端在地面上撞击几下就紧了.。

三、选择题。

1.人站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汽车突然刹车,人向前倾倒的原因是[]。

a.汽车有惯性,所以人向前倒;

b.汽车刹车时,使人受到一个向前的力,所以人就向前倒;

c.人有惯性,汽车刹车,人的脚停止运动,上身保持原有向前运动状态,所以人向前倒.。

a.正后方;b.正下方;c.正前方.。

四、说理题。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三

怎样判断物体带电

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上述现象表明:

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

例1.用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物体能够轻小物体。

例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a.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b.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c.摩擦产生了等量的质子和中子d.摩擦产生了电子

例3.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上经常吸附很多的灰尘,其主要原因是()

a.灰尘的自然堆积b.玻璃有较强的吸附灰尘能力

c.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空气中灰尘d.电视机工作时屏有静电而吸附灰尘

例4.验电器的工作原理,验电器的作用是。

1.同种电荷相互______(吸引/排斥);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吸引/排斥).

2.带电体吸引____________,如塑料小球,通草球等.

3.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

a.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b.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

c.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d.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

4.已知带电物体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去靠近一个轻小物体,发生如图所示的情景,则该轻小物体的带电情况是()

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

c.不一定带电d.一定不带电

5.知道了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所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就能解释物体的带电与不带电。一个物体没有带电,是因为()

a.物体内部没有电荷

b.物体内部原子个数与电子个数相等

c.物体内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四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音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参观或观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学、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现象的应用;声音有能量。

【教学难点】声音有能量。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铁路工人有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丝;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这些都是声传递信息的例子,实际上,通过声传递信息的例子远不止如此,我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现代科学技术与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的利用。

二、新课教学。

1、声与信息。

1.蝙蝠如何确认目标的位置?

发出超声波,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回声定位。

2.潜艇用声纳——回声定位。(雷达)。

3.中医诊病。

4.b超。向人体内发出超声波,同时接受发射波,将所携信息反应在屏幕上。

2、声与能量。

演示:去掉罐头盒两旁的盖子,给一端蒙上橡皮膜,对着火焰敲橡皮膜,看到火苗摇动。

——声波能传递能量。

应用:超声波清洗;击碎人体内的结石;给钻石打孔。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药液雾化器。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课后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习题。

1、下列事例能说明声波具有能量的是()。

a、远处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b、利用超声波把水击成水雾再用风扇吹入室内加湿空气。

c、渔民利用声呐探测鱼群d、利用b超为病人做检查。

2、对“震耳欲聋”这句成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形容声音响度很大b、它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c、它说明噪声的危害很大d、它说明发声体振动很快。

3、下列不是利用声音获得信息的是()。

a、用b超给病人检查病情b、利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

c、蝙蝠利用超声波捕捉昆虫d、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4、关于声音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却确的是()。

a、中医的“望”“闻”“问”“切”四个途径中“闻”是利用声音来获得信息的。

b、声波能传播能量,因此利用声波可以清洗精细机械。

c、教师在教室讲课,回声起到加强原声的作用。

d、声在工农业生产,军事,医疗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没有危险。

5、大街上的“超声波”美容店中,超声波之所以能洁牙,是因为()。

a、超声波是清洁剂b、超声波能发生反射。

c、超声波能传递信息d、超声波能引起液体的振动,把污垢敲击下来。

6、下列不是利用超声波的是()。

a、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零件b、用b超检查病情。

c、用手机给对方传递信息d、用声呐探测海的深度。

7、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向山崖行驶,在某处鸣笛,经2s后听到回声,求鸣笛处离山崖多远?(声音在空气中的为340m/s)。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五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一课时,“磁现象与磁场”是开启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电磁世界的钥匙。本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本章知识的学习兴趣,决定“磁感应强度”这一难点学习是否顺利,对以后的安培力、磁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等知识的学习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本节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课本中首先以天然磁石吸引铁器的现象开始探讨,接着讲了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在航海方面的应用作为本课的引入,回顾并介绍了磁性、磁体、磁极的概念。然后在探究电流的磁效应时回顾了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历史,进而引入磁场的概念。最后讲了地球的磁场。教材中物理学史的介绍更是体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以及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意识地培养。课本中关于电流磁效应发现过程的描述旨在让学生了解前辈先哲在科学道路上的探索过程。在教学中如果能够让学生了解这个发现过程,体验到发现规律的愉悦,感受到创新的魅力并参与创新发现之中,要比单纯掌握结论更重要。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与其他同学通过讨论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批判他人的观点。在学习中肯钻研,善动脑,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能力独立探索问题。

初中已学过磁极之间的磁现象,了解了磁性、磁体、磁极的概念,并知道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初中学的磁现象只是定性地描述了磁极之间的磁现象,而我们今天要在这个基础上再讲磁极与通电导线、通电导线与通电导线之间的磁现象——电流磁效应的实验探究,并引进磁场的概念,用“场作用力”进行深入研究。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六

2.了解影响弦乐器的音调的因素;。

3.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速度不同;。

4.回声的利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声音的响度、音色;。

2.区分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的不同.

3.回声。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1).作业部分讲解。

(2).概念检查.

2.导入新课:。

为什么用口琴、长笛或电子琴等演奏美妙动听的乐曲不一样呢?

3.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1).响度和振动幅度定义: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

(2).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活动二:一个同学讲话,另一个同学分别在距离第一个同学5m、7m、9m处听,感觉声音大小.

通过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得出结论:声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4.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音调与频率的定义: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为赫。

兹,简称为赫,符号为hz.

(2).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活动:将一根钢皮尺放在桌边上,一头伸出桌面,一只手压紧放在桌面上的部。

分,另一只手拨动伸出桌外部分(尺的弯曲程度相同),尺子就会振动并发出声音。改变伸出桌面尺子的长度,一次伸出四分之三,另一次伸出四分之一长,看尺子振动的快慢,听尺子发出声音的高低,比较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关系.

通过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得出结论: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大,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

越高.

5.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

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有三;(1)弦的长短;(2)弦的粗细;(3)弦的松紧.

6.辨别声音。

活动:让后排的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前排的同学不看后排,辨识刚才是哪一位同学。

在朗读。

通过上述活动,体验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品质,感悟音色的含义。

7.声音的传播速度。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的传播快慢依次是:固体、液体、气体.

8.回声。

(1).定义:声音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遇到较小的障碍物会绕过继续传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七

2.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从实验事实中归纳、概括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能力。

(二)教具。

蹄形磁铁4~6块,漆包线,演示用电流计,导线若干,开关一只。

(三)教学过程。

1.由实验引入新课。

重做奥斯特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

此实验称为什么实验?它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

(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能产生磁场)。

进一步启发引入新课:

奥斯特实验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说明电可以生磁,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电呢?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下面我们就沿着这个猜想来设计实验,进行探索研究。

2.进行新课。

板书:〈一、实验目的:探索磁能否生电,怎样使磁生电。〉。

提问:根据实验目的,本实验应选择哪些实验器材?为什么?

师生讨论认同:根据研究的对象,需要有磁体和导线;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电流表;控制电路必须有开关。

教师展示以上实验器材,注意让学生弄清蹄形磁铁的n、s极和磁感线的方向,然后按课本图12—1的装置安装好(直导线先不要放在磁场内)。

进一步提问:如何做实验?其步骤又怎样呢?

我们先做如下设想:电能生磁,反过来,我们可以把导体放在磁场里观察是否产生电流。那么导体应怎样放在磁场中呢?是平放?竖放?斜放?导体在磁场中是静止?还是运动?怎样运动?磁场的强弱对实验有没有影响?下面我们依次对这几种情况逐一进行实验,探索在什么条件下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电流。

用小黑板或幻灯出示观察演示实验的记录表格。

教师按实验步骤进行演示,学生仔细观察,每完成一个实验步骤后,请学生将观察结果填写在上面表格里。

实验完毕,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上述实验说明磁能生电吗?(能)。

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产生磁生电现象?(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左右或斜着运动时)。

为什么导体在磁场中左右、斜着运动时能产生感应电流呢?

(师生讨论分析:左右、斜着运动时切割磁感线。上下运动或静止时不切割磁感线,所以不产生感应电流。)。

通过此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归纳、概括后,教师板书:

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电磁感应现象。

板书课题:〈第一节电磁感应〉。

讲述:电磁感应现象是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的。他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发现了这一现象。这种热爱科学。坚持探索真理的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一现象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导致了发电机的发明,开辟了电的时代,所以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

提问:我们知道,电流是有方向的,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它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保持上述实验装置不变,反复改变磁场方向或改变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方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电流表的偏转方向。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磁场方向、导体运动方向变化时,指针偏转的方向也发生变化,即电流的方向也随着变化)。

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学生归纳、概括后,老师板书:

〈二、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导体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是什么力做了功呢?(外力)。

它消耗了什么能?(机械能)。

得到了什么能?(电能)。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实现了什么能与什么能之间的转化?(机械能与电能的转化)。

3.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探索研究了哪几个问题?

4.布置作业 课本上的练习1、2题。

(四)说明。

1.这节课的关键是设计并做好演示实验,实验的可见度要大。有条件的学校可改做学生实验或用幻灯演示。

2.要在学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培养学生从实验事实中归纳、概括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八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幼儿发现多种有趣的'静电现象。

2、培养幼儿观察、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纸娃娃、气球、塑料笔杆、尺子、绸子、吸管、乒乓球、小筐。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老师提供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并说说这些操作材料有什么不同。

1、出示纸娃娃,让幼儿看一看,问:纸娃娃会站起来吗?能跳舞吗?。

2、请你们用老师供给的材料,让纸娃娃跳起舞来,让幼儿自由讨论并进行操作,老师巡回可启发幼儿更换试验材料。

3、请幼儿看看老师的纸娃娃能跳起舞来吗?只让幼儿看结果。增加幼儿探索的兴趣,可反复让幼儿看几次。

4、幼儿再次进行操作,教师用语言启发。

5、请操作成功的幼儿示范给大家看,并讲讲是如何让娃娃跳起舞来的。

6、幼儿操作,增加兴趣。

三、小结。

纸娃娃为什么会跳起舞来了呢?因为吸管、尺子等经过磨擦它们产生了静电,用它们去接近纸娃娃,纸娃娃就会跳起舞来。我们平时也能看到许多的静电现象,如夏天的闪电,晚上脱毛衣时盾到的亮光等,这都是静电现象。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九

1知道液化现象。

2知道液化的方法。

3知道液化放热。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养成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努力分析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小学自然和初中地理都进行了水蒸气遇冷结成小水珠形成降雨的液化现象,以为本节的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吸引住学生的视线,也让他们不觉得神秘而产生亲近感.逐步知道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就是“液化”,以及原来降低温度可以液化.

本节主要介绍了液化的不同方法以及液化的条件和液化的放热现象.

本节的一个特点就是紧密得联系了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把课本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教法建议。

本节知识因为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本节的教学更多的是把以前的知识规范化,把生活中的现象、实例统一到理论上来.

教学可先把生活中的常见的、能见到的、具体液化实例列举出来,然后让学生去试着解释这些现象,追问他们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最后教师再总结、讲解.之后举一些生活中不常见的例子让学生解释,并试着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液化。

课题。

液化。

1.知道液化现象。

2.知道液化的方法。

3.知道液化放热。

教学重点。

1.液化的两种不同方法。

2.液化放出热量。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用液化理论解释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讲授、实验。

教具。

冰块、敞口易拉罐桶(装冰)、注射器、乙醚、塑料一次性打火机。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汽化现象。

汽化和液化是相对的现象,复习汽化的方式和需要吸热的情况。

二、引入新课。

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液化实例,并不作解释而是让学生去讨论。

三、液化的方法。

1.降低温度气体液化。

总结生活中的遇冷液化的实例。

2.压缩体积气体液化。

讲解这个方法,并说明一些气体液化的特殊性。

四、液化放热。

汽化和液化是两个相反过程,汽化时要吸热那么液化时要放热。

五、小结。

液化的概念、方法及放热情况。

六、作业。

p58—1、2。

教师:

列举生活中常见现象,把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

听取讨论进程,不断修正学生讨论方向。

演示注射管压缩液化乙醚。

提问生活中被100℃的水蒸气烫伤往往伤得厉害的原因。

教师纠正学生的不正确、不规范语言。

学生:

小组讨论这些现象,得出发生的原因.并再举些生活中的例子。

观察细节,并提问。

讨论,并用解释。

学生试着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调查舞台上“白气”的成因。

【课题】舞台上“白气”的形成。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调查舞台上“白气”的用途,形成;有条件可以体验舞台上演出的感觉。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分工合作的组织形式。

3、发现新问题。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十

任何实验测量结果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如在测量长度实验中,有的同学读刻度尺示数可能估计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学估计的可能小一些,而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

三、小结。

1.时间的测量:时间的单位、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及手表的正确使用。

2.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误差。

四、板书。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十一

活动目标:

2、通过活动,使幼儿获得粗浅的静电知识。

3、

活动准备:物质准备:正方形纸片、塑料尺子、化纤制品、小兔子形象、纸桥。

经验准备:之前给幼儿变过魔术,幼儿知道什么是变魔术。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讲故事。

小白兔和小灰兔是好朋友,有一天,小白兔要去找小粉兔玩,小粉兔也正想找小白兔玩,可是它们刚要过河的时候,发现桥坏了。这下小白兔和小粉兔可发愁了,想找对方玩,可是桥又坏了,这可怎么办呀?这时,小黄兔走了过来,看到小白兔和小粉兔愁眉苦脸的',就问他们:“嗨,你们怎么了?看上去不高兴呀?”

小白兔说:“我想找小粉兔去玩,可是桥坏了,我过不去。”

小黄兔笑了笑说:“小二班的小朋友,特别喜欢帮助别人,我们去找他们帮忙吧!”

师:“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白兔它们把桥修好吗?”

幼:“……..。”

2、请几名小朋友来帮忙修桥。

师:“谁愿意帮助小兔子们修桥,请举手,谁表现好老师就叫谁来。”

幼儿修好后,及时进行鼓励(竖起大拇指,拍拍手,你真棒!)。

1、引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刚才用手把小纸片拿到了小桥上,把小桥修好了,那现在老师给小朋友们变一个魔术,不用身体接触小纸片,就能把小纸片运到桥上!小朋友们想不想看?”

幼:“………..。”

3、教师告诉幼儿是怎么做的,然后让幼儿动手操作。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做的?”

幼:“………..。”

师:“右手拿着小尺子,左手拿着小毛衣,左左右右来回擦!然后把尺子放到小纸片上方就可以把小纸片吸起来了,然后把小纸片运到小桥上就可以了!”

师:“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尺子和毛衣经过磨擦后能吸起小纸片吗?

幼:“………。”

师:“是因为,尺子和毛衣经过摩擦后,会产生静电,所以就能把小纸片吸起来了!”

4、给幼儿发教具,纸桥一组一个,尺子人手一把,小纸片每人一小盒。

5、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对不能做成功的幼儿给予帮助。

三、结束。

请几名小朋友到前面给大家表演。

师:“小朋友们今天的表现都很棒,来鼓励一下自己吧!(竖起大拇指,拍拍手,我真棒!)!”

四、活动延伸。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十二

1、关于噪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悦耳的音乐声可能是噪声;。

b、噪声都是机器工作时振动时发出的;。

c、噪声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d、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是噪声。

2、声音对人体,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噪声对人的危害极大,噪声污染决定于()。

a.声调的高低变化b.响度的大小c.音色的不同d.声波的杂乱无章。

3、为了保证工作学习,噪声不得超过()。

a.90dbb.70dbc.50dbd.30db。

4、为了保护听力,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控制噪声不超过()。

a.30分贝b.50分贝c.90分贝d.110分贝。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十三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在射击时,瞄准的要领是三点一线,这是利用____的原理,光在____中传播的速度最大.

2.排纵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____来解释.

3.射到平面镜上的平行光线反射后____平行的.(选填可能是仍是不)在反射时光路____.

5.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____度,如果入射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那么反射角是____度.

6.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____现象;池水映明月说的就是光的____现象.

7.在碗底放一枚硬币,把碗移到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的地方,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变,请一位同学向碗里加水,将观察到____,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

8.如图所示的光路示意图中,mn是空气与玻璃的分界面,pq为法线,根据图示,mn下方的物质是____,折射角是____,反射角是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一束光线垂直地射到平面镜上,经反射后,反射角是。

a.90b.0c.180d.45。

2.一个人在竖直平面镜前以4.5m/s的速度离开平面镜,则像对镜的速度是。

a.4.5m/sb.9m/s。

c.拉长4.5m/sd.拉长9m/s。

3.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很小的正方形小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光点的形状是。

a.圆形的b.正方形的。

c.不规则的d.成条形的。

4.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萤火虫不是光源。

d.以上说法均不对。

5.从平面镜里看到背后墙上挂钟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准确的时间应该是。

a.1点20分b.10点20分。

c.10点40分d.11点20分。

a.沿顺时针方向转动10。

b.沿顺时针方向转动20。

c.沿逆时针方向转动20。

d.沿逆时针方向转动10。

7.若平行光线被某种镜面反射后,反射光线好像是从镜后某一点发出的,则这种镜是。

a.平面镜b.凹面镜。

c.凸面镜d.潜望镜。

a.平面镜可以扩大视野范围。

b.平面镜里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

c.该同学头部和脚部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全部进入眼内。

d.此平面镜表面一定不光滑,相当于一个凸面镜。

a.逐渐降低。

b.逐渐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

d.不升高也不降低。

10.下列关于折射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有。

a.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一定大于入射角。

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c.光从水进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有可能不变。

d.光从水进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一定改变。

11.一支铅笔与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则铅笔与镜面间的夹角为。

a.30b.45c.60d.90。

a.30b.35c.45d.55。

三、简答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为什么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桌子、墙壁等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2.通过篝火上方的空气看物体,为什么会使人感到物体在晃动?

四、作图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根据甲图中所示的光线传播情况,在适当位置上放一平面镜.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图乙物体abc的像.

2.在右图的方框中放置一平面镜,光线通过平面镜后的方向变化如图中所示,试画出平面镜并完成光路图.

五、计算题(第26题8分,第27、28题各10分,共28分)。

1.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通讯卫星,这颗卫星离地面高度是3580km.求从地面发射的电波到达卫星并从卫星返回地面的时间约是多少秒?(无线电波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相等)。

2.电线杆在阳光照射下影长6.9m,竖直立着的2m长的竹竿的影长2.2m,问电线杆的高度是多少?(太阳光可看作平行光,作出图后再解).

3.太阳光线跟水平方向成40角,试问:

(1)你如何利用平面镜使太阳光线照亮竖直井内的水面(要求作图说明).

(2)计算平面镜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是多少度?

参考答案。

1.光的直线传播真空。

2.光的直线传播。

3.仍然是是可逆的。

4.漫反射。

5.1200。

6.折射反射。

7.硬币的像光的折射。

(提示: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确定位置的,即顺着折射来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来确定方位的)。

8.玻璃3。

9.b10.a11.a12.d13.c14.d。

15.c16.c17.b18.b19.b20.d。

21.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桌子、墙壁等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们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22.篝火上方的热空气上升,空气的密度发生变化(光在冷热空气间发生折射)因为折射光线的方向也发生变化,使得物体像的位置也在变,所以看上去好像物体在晃动.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十四

知识技能。

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然后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然后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然后发现纸靠近。

(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灯变亮。

2.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问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3.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以为问老师一些简单的问题会遭到耻笑,而不问。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我们学了知识以后,如果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完成了一次飞跃,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问,又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就又完成一次飞跃。

(4)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介绍伽利略的贡献:伽利略望远镜,伽利略温度计等。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十五

生活中少不了光的存在,而物理在光是重要的组成,也在物理考试中占据很大的分数。由于光的分类很多,造成了学习中的困难,很多人都不知道该怎样学习光学的知识,我们总结了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点口诀。

发光物体叫光源,描述路径有光线;直线传播有条件,同种介质需均匀;。

影子小孔日月食,还有激光能准直;向右看齐听口令,三点一线能命中;。

月亮本不是光源,长度单位有光年;传光最快数真空,8分能飞到月宫。

光线原以直线过,遇到界面成反射;一面两角和三线,法线老是在中间;。

三线本来就共面,两角又以相等见;入射角变反射角,光路可逆互相看;。

反射类型有两种,成像反射靠镜面;学生坐在各角落,看字全凭漫反射;。

若是个别有“反光”,那是镜面帮倒忙。

镜面反射成虚像,像物同大都一样,物远像远没影响,连线垂直镜中央.

还有凸面凹面镜,反光作用不一样;凹面镜能会聚光,来把灯碗灶台当;。

观后镜使光发散,扩大视野任车转。

不管凸透凹透镜,都有一定折射性;经过光心不变向,会聚发散要分清。

平行光束穿透镜,通过焦点是一定;折射光线可逆行,焦点出发必平行;。

显微镜来是组合,两个镜片无分别;只是大小不一样,焦距位置要适当;。

物镜实像且放大,目镜虚像再放大;望远镜来看得清,全靠两片凸透镜;。

物镜实像来缩小,目镜虚像又放大。为啥感觉像变大,全靠视角来变化。

画反射光路图:

作图首先画法线,反入夹角平分线,垂直法线立界面。光线方向要标全。

画折射光路:

空射水玻折向法,水玻射空偏离法。海市蜃楼是折射,观察虚像位偏高。

凸透镜成像:

一倍焦距不成像,内虚外实分界明;二倍焦距物像等,外小内大实像成;。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实像倒立虚像正,照、投、放大对应明。

眼睛和眼镜。

晶薄焦长看远物,晶厚焦短看近物。晶厚近视薄远视,凹透矫近凸矫远。

近物光聚网膜前,已经成为近视眼。远物光聚网膜后,已经成为老花眼。

光学复习难点: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空气)的速度是3×100000000米/秒.影子、日食、月食都可以用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来解释。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十六

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它可以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光的直线传播条件是: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的8次方m/s,用小写字母c表示;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光在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2/3。

光反射到任何物体表面的时候,有部分光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就叫做光的反射。

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个规律叫作光的'反射定律。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的反射可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的每一条光线都会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的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引起视觉,我们感到好像光是从后面的某点s'处发出的,那么s'就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由于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进入眼睛的光并非真正的来自那里,所以把s'叫做虚像。

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规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2、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3、当光垂直入射的时候,传播方向不变;

4、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发生了分解,这才解开了光的颜色之谜。

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

将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就是由三原色光混合而成的。

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的彩色光带就是光谱。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光谱中的可见光。在光谱的红光以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不可见光;在光谱的紫光以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紫外线。

红外线的特点:

(1)、热作用强;

(2)、穿射力强。

紫外线的作用:在医院的手术室、病房里,常可以看到用紫外线消毒灭菌;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因此在紫外线下识别用荧光物质作标记的钞票或商标;适当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

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阳光中大部分紫外线被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面。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十七

1、物理学研究:物质、能量、作用力、波、粒子、场、时间、空间等自然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2、心理学研究:欲望、感觉、知觉、认知、语言、思维、意义、意志、情感、情绪、动机、观察、注意、记忆、联想、想象、心情、心境、个性等心理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3、如果我们用“奥卡姆剃刀”对人生宇宙现象做一个极简分析,一通李逵式的胡乱“咔嚓”下去以后,剩下的无非就是一个“心—物关系问题”(我们的教科书也把它当做“哲学的基本问题”);繁芜的理论体系可能就剩下“物理学”与“心理学”(当然现在的“心理学”只是勉强一用,它离“心的研究”相差甚远)。其它的问题、其它的理论,都是从“心—物关系”这个极简结构中派生出来的。

4、现在的问题是,物理学问题是有可能最大化的“如其所是”的,而心理学问题却在极大的追求“如其所愿”,二者形成交互连接、缠绕情形。这种相互纠缠,我们经常归结为“六根与六尘”的相互纠缠。当这种相互纠缠形成无限制状态,会搞乱人们的正常心智,搞得你因果莫辨,心生蓬麻,陷入狂乱。你不知道“是世界出了问题,还是你自己出了问题。”

5、所以,我们提出一个简单的对治方法——“物理学现象还原”。“物理学现象还原”讲的是:尽量把生活中“复杂的心理纠缠问题”分解开,剥离出“简单物理学现象”;不要把“多余的”心理因素如选择性的观察、注意、记忆、认知、情绪、想象、概念等附加其上,关闭“意义的无限纠缠”通道。这个方法的要义,是不使我们陷于人为的复杂性纠缠。这里需要另一把“奥卡姆剃刀”——智慧剃刀。

6、所谓“简单物理学现象”,即单纯的物理现象、事件、事实,及其简单的因果关系。如:一个杯子不小心掉地下了,碎了;关上门,发出“砰”的声音;地面有水,“噗呲”,滑了一跤;家里人说话,随嗓门大小而产生不同的声波震动和传导,等等,如此而已,只是一些简单的、常识性的因果关系,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不必附加心理活动过程。

7、更多的生活现象,是以“简单的物理学问题”为内核,加入了另外一些东西,如化学的问题、生理的问题、心理的问题、语言的问题、伦理的问题、社会的问题等,显得稍微“复杂”一些,但总有“简单物理学问题”可供复原。例如,身体上的问题虽然属于生理学或医学,但一些最简单的身体现象也可归于“简单物理学问题”,或者可以做物理学类比,如:肚子饿了,会有饥饿感,产生求食欲;肌肉连续紧张,会造成疲劳。如此而已。

8、“简单物理学问题”经常会被夸大成“复杂心理学问题”。夸大的机制在于“意义”的编织、生成。打一个比较粗鲁的比方(之所以要“粗鲁”一些,目的在于消解意义编织、心理构造的“精致性”、“高雅性”、“权威性”,这还是为了“物理学现象还原”的需要),某个人在你周围搞了一个小动静,从“简单物理学现象”来讲,就是在你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声波震动和传导现象,被你的耳朵听到了;顶多加上一点化学反应,产生了某些气味,被你的嗅觉捕捉到了,如此而已。但我们一般不愿意停留在“如此而已”;我们通常会加入“意义”的编织。这就开始麻烦了!经过“意义”的考量,我们会形成一系列“有关小动静的意义分类”,如“物理学小动静”(只是单纯机械响声)、“化学小动静”(有混合气味)、“心理学小动静”(有某种暗示作用)、“文学小动静”(带某种修饰)、“经济学小动静(有不少潜在收益方面的盘算)”、“军事学小动静”(挑起事端,含某些威胁)、“政治学小动静”(搞人际关系,陷害人,嫁祸于人),等等。这就很麻烦了!会搞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所以,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知识就是麻烦”!现在知识在无限构造,世界的麻烦也在等比膨胀。

9、现在的心理学一般只涉及“心的纹理”(现象),而不涉及“心的本体”(本心)的,这是它的根本问题。心理没有心体,是无法自明、自察、自安的,它一直会躁动下去。如果没有“心学”——关于心的体相用的理论体系——的指引和规约,心理学会比较麻烦,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麻烦制造者”(troublemaker)。

10、麻烦就是这个“意义的无限纠缠”!人类的通病是:善于把简单物理学问题糅上复杂心理学,经过心理学的量的极度放大、质的极度混合、时间膨胀、空间膨胀……结果把自己完全弄糊涂了,无端耗尽了时间心力,苦死了、累死了!人类的许多重要心理疾病或心源性疾病,如失眠、阳痿、洁癖、强迫、抑郁、焦虑、猜疑、刻板、自恋、妄想、受虐、社交恐惧、时间恐惧、未来恐惧……都与“意义的无限纠缠”这个发病机制有关。

11、心理学会通过下面的途径把自己的概念无限放大——。

(1)数学心理学(量的急剧变化);。

(2)化学心理学(心理因素的化学反应、质的急剧变化);。

(3)社会心理学(空间关系膨胀);。

(4)历史心理学(时间关系膨胀)。

12、当今家长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众多家长通过“意义的无限纠缠”这个发病机制,已经造成难以纾解的“泛心理坚固连接”,无论遇到什么人、无论遇到什么事,“触目第一念”,哪哪都是复杂纠缠!念念都纠缠,念念都复杂,念念都疲惫!随便哪里听到一声小动静,都要浮想联翩,心潮澎湃!人们无法回归于简单现象、简单生活、简单关系、简单快乐;家庭紧张、夫妻反目、亲子忤逆、众叛亲离、身心俱疲。

13、我们在家庭生活中提出“物理学现象还原”,就是为了让家长能够平息内在的狂乱和躁动,减少人为的意义附加、概念连接、心理纠缠,回归简单现象、简单生活、简单关系、简单快乐。我们对“物理学现象还原”的基本理解是:把六根与六尘相互缠绕的“复杂问题”,复原成“简单物理学事实”,复原成常识,复原成平常心。

14、我们主张“不要那么执著地盯着世界看(环境、社会、他人)”,因为你一“盯着看”,就加入了概念、期待、梦想、情绪、想象,就加入了心潮澎湃,就加入了“心理学混合物”,这就让世界变形、走样。我们主张“让世界来看你”,就是让世界自然地向你敞开,向你扑面而来。我们要在世界面前保持必要的“被动性”,这个被动性就是“无为”,而“无为”能够获得简单真相。

15、猫再能转,也转不过自己高速旋转的尾巴;人类再能思考,也思考不过自己的妄想。人类的妄想源于把自己高速旋转的尾巴当成了“发展目标”来疯狂追逐,那样就把自己跑死了。人类生于思考,死于妄想。人类会筋疲力尽地死于妄想造成的无休止旋转和复杂纠缠。

16、一切“意义”都是从“无意义”的巨大虚空背景中提取的。“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提取“意义”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游戏方式和规则。“意义”的本质是缘起性空。所有的“意义”都是人为约定,因缘和合,构造而成,有生有灭,因而执著不得。执著“意义”经常会导致妄想。拿“意义”来编织人生是必要而有益的,它会给人生一种价值感、安定感和满足感。只是,编织需要一个限度,需要“知止”,不要编织得那么密实,那么繁杂,那么“较真”。“意义”编得太密实了,生命就紊乱了,就窒息了。

18、宇宙图像是唯心所现的,那么,能否实现“物理学现象还原”,回归简单的生活、简单的快乐,就决定于心性觉知的状态。心净则世界净;心简单则世界简单。

19、所以我们经常讲“如如不动+了了分明+心心相印=相拥而舞”的道理。这个道理讲的是:(1)如如不动:心体是“自己本有的”,恒久不变,固若金汤;(2)了了分明:心性智慧知道事件真相是什么,因果是什么;知道妄心妄念在“事件”上面加了什么,知道所“加”的那个东西固有的构造性、虚妄性;(3)心心相印:怀着这个“自己本有的”如如不动和了了分明,去印证生活中出现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理、一切相、一切心。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十八

1.做饭时,厨房有很多“白气”——先是水汽化产生的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遇冷又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2.水沸腾壶盖被顶起——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壶盖的机械能。

3.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盖紧瓶塞时,常常会看到瓶塞马上往上跳一下,(有时会脱离瓶口掉在地上)——这是因为随着开水的倒出,进入了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很快膨胀,压强增大,推开瓶塞。

4.冬季喝刚出锅的汤时,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象并不烫,但喝起来却烫口,因为汤面上一层油阻止了汤的蒸发,热量的散失少,温度不易降低。

02。

力学知识。

1.汽车的底盘质量都较大,这样可以降低汽车的重心,增加汽车行驶时的稳度。

2.汽车的车身设计成流线型,是为了减小汽车行驶时受到的阻力。

热学方面。

1.汽车发动机常用柴油机或汽油机——它们是内燃机,将内能转化为动能。

2.冬天,为防冻坏水箱,入夜时要排尽水箱中的水——防止热胀冷缩的危害。

光学方面。

1.汽车旁的观后镜,交叉路口的观察镜用的都是凸面镜,可以开阔视野。

2.汽车前的挡风玻璃通常都不直立(底盘高大的车除外)——这是因为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车内物体易通过它成像于司机面前,影响司机的判断。

03。

自行车杠杆知识。

车把上的闸把是省力杠杆,人们用很小的力就能使车闸以较大的压力压到车轮的钢圈上。

自行车上光学知识。

自行车上的红色尾灯,不能自行发光,但是到了晚上却可以提醒司机注意,因为自行车的尾灯是由很多互成直角的小平面镜构成的,这样在晚上时,当后面的汽车的灯光射到自行车尾灯上,可将射来的光线反回,且由于红色醒目,就可以引起司机的注意。

自行车上惯性知识。

自行车的速度很大时,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刹车,为了安全应该使用后闸,因为车速很大时如果使用前闸,前轮受力而停止运动,后轮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高速运动状态,容易翻车,将人甩出去。

04。

1.整把钳子是一个省力杠杆。

2.钳口有刃——是在压力一定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

3.钳柄上的花纹——是利用了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

4.钳柄套上塑料套——是方便电工使用时能够绝缘,防止漏电。

05。

拔河比赛的物知识。

1.拔河比赛要穿新鞋——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容易取胜。

2.拔河时地面上谨防有沙粒——防止滚动摩擦。

06。

1.灯丝用钨丝——钨丝的熔点高,高温下不易熔化。

2.灯丝螺旋状——减小散热面积,提高灯丝温度,发光效果好。

3.用久了的灯变暗——用久的灯丝由于受热升华,灯丝变细,电阻变大,在电压一定时,热功率小,灯光变暗。另外灯丝升华后又会在灯壁上凝华,使灯泡的透光性降低所以会变暗。

我们的生活中,诸如此类有趣的物理现象其实还有很多很多,这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和分享。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十九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物理现象;利用身边物品,进行物理实验,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体会。这里介绍一组与鸡蛋有关的物理现象和实验。

实验:把刚煮熟的蛋从锅内捞起来,直接用手拿时,虽然较烫,但还可以忍受。过一会儿,当蛋壳上的水膜干了后,感到比刚捞上时更烫了。

分析:因为刚捞上来的蛋壳上附着一层水膜,开始时,水膜蒸发吸热,使蛋壳的温度下降,所以并不觉得很烫。经过一段时间,水膜蒸发完毕。由蛋内部传递出的热量使蛋壳的温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烫手。

2、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把煮熟捞起的蛋立刻浸入冷水中,待完全冷却后,再捞起剥落。

分析:首先,蛋刚浸入冷水中,蛋壳直接遇冷收缩,而蛋白温度下降不大,收缩也较小,这时主要表现为蛋壳在收缩。其次,由于不同物质热胀冷缩性质的差异性,当整个蛋都完全冷却时,组织疏松的蛋白收缩率比蛋壳大,收缩程度更明显,造成蛋白蛋壳相互脱离,剥蛋壳就更方便了。

3、验证大气压存在。

实验:选一只口径略小于鸡蛋的瓶子,在瓶底热上一层沙子。先点燃一团酒精棉投入瓶内,接着把一只去壳鸡蛋的小头端朝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蛋被瓶子缓缓“吞”入瓶肚中。

分析:酒精棉燃烧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部分气体被排出。当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瓶内气体由于温度下降,压强变小,低于瓶外的大气压。在大气压作用下,有一定弹性的鸡蛋被压入瓶内。

4、浮沉现象。

实验:把一只去壳鸡蛋,浸没在一只装有清水的大口径玻璃杯中。松开手后,发现鸡蛋缓缓沉入杯底。捞出鸡蛋往清水中加入食盐,调制成浓度较高的盐溶液。再把鸡蛋浸没在盐溶液中,松开手后,鸡蛋却缓缓上浮。

分析:物体浮沉情况取决于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体积就是它所排开液体的体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可以对应表示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因为蛋的`密度略微比清水的密度大,当蛋浸入清水中时,所受重力大于浮力,所以蛋将下沉。当浸没在盐水中时,由于盐水密度比蛋的密度大,所受的重力小于浮力,所以蛋将上浮。

5、惯性、摩擦阻力现象。

实验:选用外形相似的生鸡蛋、熟鸡蛋各一只,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的力使它们在原处旋转。能迅速旋转的是熟鸡蛋,缓慢旋转几圈就停止的是生鸡蛋。

分析:生鸡蛋的壳内是液状的蛋清,外力作用在蛋壳上旋转时,蛋清由于惯性,继续保持静止状态,则它与蛋壳间存在摩擦阻力作用,使整个蛋只能缓慢转动。而熟鸡蛋内蛋清已凝固成蛋白,外力作用时旋转时,整个蛋就能迅速转动。

6、物体的稳定平衡。

实验:选用一只生鸡蛋,在小头一端开个孔并清除干净壳内的蛋清蛋黄。沿小孔滑入一块重物。以蛋壳的大头端为底部,扶好蛋壳。点燃一只蜡烛,滴入烛油,把重物封存在蛋壳底部。烛油大约封存至整个蛋壳高度的四分之一即可。把制好的蛋壳推倒后,蛋壳能自动立起。制成一个“不倒翁”。

[1][2]。

物理声现象教案篇二十

物理现象,即物质的性质(如温度、速度等)、结构、大小、形态等变化而未生成新物质的现象,换而言之,物理现象即能直接感知的物理过程或物理事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现象教学,即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认识、探究物理规律,对一些物理情景形成条件的模仿,再现物理过程,进而找到其形成、变化与发展的原因等而进行的教学行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21162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