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发展史论文(热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8 11:41:43
中国会计发展史论文(热门20篇)
时间:2023-11-08 11:41:43     小编:HT书生

人们热衷于探索宇宙的奥秘,寻找外星生命存在的证据。创造性的总结方法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个人体会和感悟。接下来是一些建议,可帮助你提高总结写作的水平。

中国会计发展史论文篇一

摘要: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究已有100多年。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的国际化有助于世界经济的互联互通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实现了产业的国际转移。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发展势头强劲,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我们一定要掌握更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争取更多国际标准的制定权和国际工程建设中的话语权,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国际化和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更好地服务于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充分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一带一路;国际化;发展趋势。

一、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起源与历史任务。

19,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成立。该联合会制定了许多建设项目管理规范与合同文本,为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以及许多国家普遍承认和广泛采用。在长期的国际工程项目设计、管理、实施中,这些建设规范、施工标准、图形表达、管理文件等不断得到修订和完善[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都面临十分繁重的重建任务。现实需要带来了大量国际建筑项目承包合同,建筑业得到蓬勃发展。在工程项目施工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对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影响很大,计划草率、设计缺陷和管理失误有可能带来无法承受的风险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各国都非常需要一套通用的建设标准、施工规范和管理文件,作为项目施工和竣工验收的依据。这套国际标准可以确保在正常情况下工程质量和项目目标的实现[1]。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和其他相关国际组织,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探讨,总结出了一些可行的办法和措施。总的方法是:在图纸设计完成后,根据设计图纸,依次开展招标、承包、咨询、监理等工作,最后以国际认可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进行验收。在项目运作中,以契约、规范、图纸、合同的形式确定项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项目目标主要包括进度目标、质量目标、投资目标。为了达到这三大目标,必须对雇主﹙或业主﹚、承包人﹙或承包商﹚、监理人﹙或咨询工程师﹚、争端裁决委员会﹙disputeadjudicationboard,缩写为dab﹚四方的行为进行约束,使他们严格履行各自的责任、权利、义务,承担各自应承担的法律风险和经济风险。总之,只有实行科学管理,才能确保工程项目按照设计图纸、质量标准正常建设,顺利竣工。

二、我国工程项目建设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我国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公司和技术人员走出国门,参与国外工程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同样,许多外国公司也进入中国市场,承包工程项目。现在,国内的一些国际工程项目﹙如鲁布革水电站、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二滩水电站等﹚、外资企业参与的工程项目﹙如郑州航空港、自由贸易区等﹚,以及一些大型工程项目﹙如南水北调、高速铁路等﹚,都采用国际标准、国际规范,按照fidic合同条款和国际惯例进行工程管理。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们缺乏国际工程常识,对一些标准、规范、合同条件等理解不透彻,所以在国际工程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实践中常犯一些错误,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2]。1981年,我国出台政策,鼓励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此后,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水利部出台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水建〔1995〕128号﹚第四章提出:推行“三项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改革,工程承建和监理制度全面开展[3]。,建筑行业的“事业向企业体制过渡”工作基本完成。11月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2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4],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建筑市场管理的“三项制度”。从此以后,我国大型工程项目全部或部分采用国际通行的建筑标准、施工规范、图示表达方法来设计施工,根据fidic合同条款、图纸文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项目管理,全面与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接轨。项目建设中“三项制度”的实施,在确保工期、提高质量、控制投资和按计划完成建设项目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了工程项目建设的国际化发展。

三、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国际工程承包和经济技术合作势头强劲,以来,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每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据商务部统计,20,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922亿美元,同比增长18.7%;新签合同额1344亿美元,同比增长6.5%。,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034.2亿美元,同比增长12.2%;新签合同额1423.3亿美元,同比增长5.9%[5]。,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166亿美元,同比增长12.7%;新签合同额1565.3亿美元,同比增长10%。—的6年中,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平均同比增长12.2%;新签合同额平均同比增长8.90%,其增长速度接近两位数。1—2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25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8%﹙折合196.5亿美元,同比增长17.2%﹚;新签合同额195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5%﹙折合306.3亿美元,同比增长22.3%﹚[6]。206月29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签署。亚投行﹙aiib﹚的任务主要是服务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其资金多数投向了建筑、水利、道路、桥梁、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onebeltandoneroad,缩写为obor﹚[7]。“一带一路"经济区开放后,承包工程项目突破3000个。2015年,我国企业对与“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同比增长18.2%。2015年,我国承接的“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服务外包合同,其金额达178.3亿美元,执行金额121.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6%和23.45%[8]。亚投行的建立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落实,加快了中国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国际化的步伐。另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用语言铺路,在中国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国际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在146个国家﹙地区﹚设立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9]。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通过开展商务汉语、职业汉语、工程汉语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参与“一带一路”工程项目,服务当地建设,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国际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

国际项目特别是大型、巨型工程项目,其具体实施受政治、经济、社会、自然条件影响很大。项目外部的政治、经济、市场环境具有多变性、复杂性和特殊性;许多大型项目本身跨行业、跨专业,实施时间较长;项目建设具有不可逆转的特点[10]。就是说,项目实施有许多风险,有些风险是可预见的,而有些风险是无法预见的。风险结构、风险计量、风险后果具有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对项目中的有形风险和无形风险进行划分,对风险预防和控制的费用进行计算,采取风险控制、风险自留、风险转移等措施,对项目实施科学管理[11]。这就要求项目经理和工程师不仅掌握工程建设的理论和技术,具有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的能力,而且掌握世界历史、国际政治、国际经贸、工程招标投标、项目承包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一些工科院校开设了国际项目实施课程。21世纪初,几乎所有工科院校都开设了有关国际工程项目设计、招投标、承包、管理和监理的专业课程。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国际教育学院,抓紧培养国际建设项目实施方面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需要。同时,有关部门组织撰写和出版了中国工程项目国际化战略丛书,包括《国际项目实施方略》《国际工程项目试验检测标准指南》《国际建筑工程承包知识200问》《国际工程常用学科英汉词典》《国际工程项目英汉图集》等,为国际项目实施与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和帮助。

五、结束语。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究已有100多年。其间,fidic合同条件的宗旨和管理目标是固定的,而其历史任务是变化的[12];fidic的组织结构是静态的、相对稳定的,而其组织运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企业、资本、技术、管理、原材料和市场资源在国际范围内的优化组合,以及企业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综合发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互联互通,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工程项目建设国际化有利于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实现了产业的国际转移。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业务从无到有,发展势头强劲;国际产能合作加深,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我们一定要掌握更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争取更多国际标准的制定权和国际工程建设中的话语权,推动产品、技术和合规标准“走出去”,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国际化和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创新对外合作模式,通过国际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提高跨国经营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充分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

中国会计发展史论文篇二

摘要:结合民族高等教育和新工科建设要求,文章以民族院校软件工程国际化建设改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新工科背景下办学理念、培育机制和政策制度等方面的机制改革。通过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引入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将教学与工程实践高度结合,探索适合民族院校发展的软件工程国际化建设途径。

关键词:新工科;民族院校;软件工程;国际化。

随着当今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大规模快速发展,软件行业的人才需求非常迫切,特别是具有拔尖创新型的软件人才对实现国家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尤为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更明确要求高校应根据新时期工程人才培养特点,开拓专业建设和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培养相对于传统工科人才,具有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要求高校应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软件工程国际化发展建设机制,紧跟国内外高校教育教学发展前沿。民族院校肩负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任。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对外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是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目前国内诸多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普遍仍然沿用传统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吸纳优质教育资源和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加快推动改革现有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适应软件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对高素质软件人才需求[1]。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索民族院校软件工程国际化建设改革,这对搭建适合民族地区发展的高素质软件人才输送渠道和加快民族院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实际价值和重要意义。

一、存在问题与分析。

通过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创建和增设软件工程专业,多年来国家一直积极引导开展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和大力培养软件工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因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条件的约束,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落后,但对高素质软件人才的需求却更为紧迫。然而,不同于其他普通高校,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招生需占生源较高比例,因此招生录取只能实行弱筛选,而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生源个体差异性较大。同时,国内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目前仍普遍存在办学模式趋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2],如果生搬硬套,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影响,将影响民族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软件行业具有更新发展快和应用实践性强等特点,民院院校在理工科尤其工科教育上,普遍偏重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培养方式,缺乏对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导致理论教育和应用实践能力发展不协调[3],这些问题致使难以满足为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软件行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结合目前民族高等教育现状和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新工科建设为民院院校开展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4,5]。教育教学机制改革都应要以人才的培养为出发点,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新工科背景下民族院校开展软件工程国际化建设改革时,需要着重考虑以下三方面:1.适合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针对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性,根据生源个体差异性构建适合各民族学生的软件工程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2.面向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紧跟软件行业发展,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对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与优化,实施多元化评价机制,推进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3.具备新工科建设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将教学和工程实践高度结合,建立具备实践创新能力强的软件工程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因此,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探索适合民族院校发展的软件工程国际化建设改革,将有力促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二、改革措施与方案。

结合民族高等教育和新工科建设要求,本文以民族院校软件工程国际化建设改革为研究对象。通过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引入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将教学与工程实践高度结合,本文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民族院校软件工程国际化建设在专业的办学理念、培育机制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相应方案。

(一)办学理念革新。

通过引入国外先进教育理念,融合国际化优质教学资源,在扩大学校教育对外开放的同时,提高学校自身的办学能力和育人水平。作为软件工程国际化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要突破传统封闭的教育模式以适应软件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办学理念革新主要体现在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政策文件和管理落实、以及教学师资和资源配套方面理念革新。具体措施方案如下:1.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学校要高度重视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建设,成立由校领导、教务处、国际交流合作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组成的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主要职责,全局统筹规划,为教育教学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2.政策文件和管理落实。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展专业国际化建设,在课程选修、学分学制和实践实训等方面出台相应政策,实现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与国际并轨符合软件行业发展,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管理细化落实相应政策文件。3.教学师资和资源配套。学校要大力投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引进软件企业技术骨干做学生的企业导师。引入国外优秀教材等优质教育资源,适应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需要。建立创新创业和多层次学科竞赛锻炼机制,创建软件创新人才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软硬件开发实验环境和实践实训锻炼平台。

(二)培育机制改革。

鉴于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性,民族院校在制定国际化培养方案时需着重考虑生源的个体差异性,这也是制约软件工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通过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采用国际化的培养方案、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和一体化的协同育人等改革措施,将教学与工程实践高度结合,建立高效的教学运行及管理制度,推进软件工程专业在培养方案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培育机制改革。具体措施方案如下:1.国际化的培养方案。根据民族院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和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紧跟软件行业发展,引入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对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优化。以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为核心,将教学与工程实践高度结合,推进适应民族院校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平台、课程体系和实践实训等教学环节建设,注重学生国际视野的拓宽和培养。2.项目化的教学方式。采用基于项目驱动的课堂理论教学与工程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行项目导师负责制。专业课引进优秀软件企业导师进行授课,根据国际软件行业发展趋势设置面向实践应用的项目设计,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通过搭建项目开发、应用创新、实践实训等实践载体,并以开发的软件系统实际运行性能为考核目标,强化实践教学,着重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创新实践环节培养。3.一体化的协同育人。在培养方案中确立严格的实践实训制度,将课堂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实训紧密衔接。学生可自主选题参与软件公司企业导师指导的实践实训,并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具体软件实践项目。通过不断强化学生软件开发的实践锻炼,培养学生在企业具体软件开发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得学生能紧跟国内外软件产业最新技术发展动向,把握国际软件开发应用新趋势,全面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政策制度创新。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新工科建设要求下,针对民族院校普遍生源质量有限和实践平台薄弱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外先进教育和管理理念,大力推进适合民族院校发展的培养制度、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为软件工程国际化建设提供保障。政策制度创新包含形成个性化培养制度、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和科学化的评价制度。具体措施方案如下:1.包容性的培养制度。根据学生特点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指导学生选修专业课程。结合软件工程专业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突出培育过程实践环节比重。实行国际上弹性化的学分制度,学生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分和相关教学环节,符合毕业条件可准予提前毕业,突破刚性的教学管理运作机制。从学生兴趣、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考核考评等方面完善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制度,营造更具有包容性的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强高素质人才培育环境。2.多样性的管理制度。针对民族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需要对不同类型和学习程度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和实习实训制度,配备专职班主任和企业导师给学生学业帮助和指导。同时,结合软件工程更新发展快的特点,制定多渠道师资国际化建设管理制度,加强学科建设与国际接轨。制定激励性的学生奖惩管理机制,激发和挖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潜力,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3.兼容性的评价制度。软件工程国际化建设中人才培养在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机制和评价标准上都与其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差异,需要根据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点建立与国际并轨的考核评价体系。结合传统的课程考核办法,制定具有兼容性的评价方案,依据学生课程和实践综合表现采用多种形式考核。如学生成绩可通过在课程实践项目中的表现获得而不仅是课程考试,也可用以考代修的形式通过相应专业考级或考证成绩获取相应学分,增加评分评价自主性,推进更为科学的课程评分和考核形式等评价制度改革。

三、中南民族大学改革实践与成效。

中南民族大学以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开展软件工程国际化建设改革与实践。通过国际合作方式,我校成立“中美联合培养本硕连读软件工程创新人才实验班”,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拉克罗斯校区联合探索软件工程的专业建设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我校软件工程国际化建设改革实践过程中,其开展实施的关键在于制度要明确、体系要科学、条件要完备,具体做法表现为:1.出台明确的培养制度。学校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实验班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计算机科学学院设立相应工作组,负责实验班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和班级管理。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定期开例会,不断总结实验班办学经验,并以会议纪要文件的形式总结指导后续工作,这些为实验班教育教学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2.创建科学的培养体系。通过制定和发布实验班管理办法,就学生的选拔、录取、退出、缴费办法、学制与毕业要求、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学校对实验班培养方案、招生人数、管理机制、合作事项等问题与美方合作的大学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共同制定了具有国际化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和学分对接等内容,并在合作过程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3.保障完备的培养条件。学校专门开设了软件创新人才实验室并配备了专用电脑供实验班学生使用,为学生提供软件开发所需的多种软硬件平台和环境。同时,学校相关学科的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料室等全面对实验班学生开放,建立了多家实践实习基地开展协同育人。截止到2018年,实验班毕业学生的出国深造率达到65.4%,近三年毕业生参加省部级及以上专业学科竞赛获奖率达61.4%,人才培养质量深受家长和社会好评。

四、结束语。

本文以民族院校软件工程国际化建设改革为研究对象,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索新工科背景下适合民族院校发展的软件工程国际化建设改革途径。在我校改革实践中,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质教学资源,开展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体系建设,提升学生专业核心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这为新工科背景下民院院校软件工程国际化建设起到一定示范推广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国会计发展史论文篇三

摘要:

会计行业必须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保障,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针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目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规范的原因,及如何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意义。

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它是调整会计人员与国家、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和会计人中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基本道德规范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它既是会计工作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衡量一个会计工作者工作好坏的标准。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任务有三条:一是建立法制严格,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二是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三条都离不开会计工作、会计信息和会计管理,但从会计工作实际情况看,会计作假现象在某些领域,某些环节十分普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偏低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要使会计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就必须抓住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工作的“含金量”。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的需要。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决策,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而会计信息的提供是由会计人员完成的,所以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其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尤其是后者起着重大的作用。要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人的道德因素是到关重要的,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做一个德才兼备的理财者和管理者。

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廉政之风。现实中,诸多的、、大吃大喝、铺张浪费都要经过会计人之手,当然,这些现象的主要责任人可能不在会计人员,但与我们的会计人员屈从压力,不坚持原则大有关系。消除,有赖于各种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会计人员必须坚持原则,用好《会计法》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同时,必须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之能用会计职业道德来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逐渐形成会计职业道德责任心和荣誉感,正确使用自己的会计权力,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会计义务。

二、加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与对策。

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法制监管,我们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相关法律法规里面增加民事赔偿制度的规定,对因有关人员造假而产生的损失,由其按照责任大小进行承担,尤其是要明确和加大单位负责人的赔偿比例,会计信息使用者一旦受到虚假信息损害就会依照有关条款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获取赔偿。民事赔偿责任并不排除刑事责任等当事人应当承担的其他责任,以此达到保护会计信息使用者利益和惩罚违法违规者的'目的,遏制失信行为。

2。培育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首先要坚持诚信的用人原则,具有良好的职业判断力的会计人员是会计行业的宝贵资源,这种资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现在一些单位在会计人员的使用上,以是否“听话”作为标准,这种错误的用人导向是对会计职业的严重扭曲,提到会计人员的品质,人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坚持原则,诚实本分,而不是俯首贴耳,弄虚作假,各单位聘用会计人员,首先选择的应该是有诚信的人,一个人专业技术能力很强,但是缺少诚信,我们是不应该聘用的。

3。加大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违法乱纪,知情不举甚至同流合污等现象,除按规定予以一定的行政处罚外,严重的还可追究会计人员和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注重职业道德,不用职业道德规范自己行为,将会受到法律制裁,一是对于恶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必须从立法,执法上对造假者追究其经济责任,刑事责任,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所得到的利益,加大会计信息使用者一旦受到假信息侵害时,可以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取得民事赔偿。二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对那些不遵守行业规则,不守信用的企业或个人,要把他们驱逐出相关行业。

4。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就是根据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职业行为进行善恶评价。广泛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会计人员养成强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有助于调整会计工作者的职业行为,改善行业作风。可在注册师会计师协会领导下成立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组织,负责履行此项职责。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时,要对会计人员遵纪守法,客观公正等方面制定一套切关可行的评价标准,标准的制定要有利于国家财经法规的实施和会计职业道德风尚的形成。

5。加强政治学习,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学习政治,提高思想觉悟,这是财务人员做好工作的前提,要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讲政治的重要讲话,学习时事政治,教育广大财会人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还要做好思想品德教育,财会人员不能只埋头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要把握时代的脉博,把自己的工作自觉副入改革的大潮,不要迷失方向,作为财会人员,要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财会法规,一丝不苟地按财务制度办事,认真进行核算和管理,忠实履行财务监督职能,在抵制和纠正不正之风中发挥积极作用。6。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使命感。会计人员要使职业生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提高专业品德修养,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讲求对事业的献身精神,维护会计职业的尊严,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与会计改革措施的陆续实施,使会计人员所面对的将不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世界。会计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复杂繁重,责任更大,遇到的问题更复杂,需要投入的精力也更多,在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在工作中坚持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和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依法办事,依法理财。

优质服务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对所服务的对象都要做到文明礼貌,热情服务。

7。建立监督机制,以法管财。监督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人员监督经济业务经办人,二是社会监督会计人员,它们由两个不同部门组成。

(1)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的执法行为,它主要是会计通过审查,报账,记账,核算,分析等会计程序,对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业务,依照国家的财经政策和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正确的核算和真实的反应。会计人员必须认真,客观,公正地处理一笔笔经济业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每一件财务事项。

(2)社会监督。一是由财政、税务、审计、监察等部门对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经常进行检查、督促。二是由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对会计行为进行查验,评估,通过监督,既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又可以帮助会计人员正确理解和执行国家财经制度。三是屐单位职工和其他社会成员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监督。

(3)法律制裁。对于,违法乱纪,知情不举甚至同流合污等现象,除按规定予以一定的行政处罚外,严重的还可追究会计人员和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我们会计人员是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必须依据国家法规政策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做到依法理财。

(4)建立会计岗位轮换制度,保证会计工作质量。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实行有计划的会计轮岗制度,有利于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监督,在会计机构内部形成换岗交接清查的内部检查和牵制机制,通过接触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业务岗位,激发会计人员创造和提出业务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思想。

(5)建立健全选拔和激励约束机制,都要通过会计进行收支与核算,在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度确定以后,会计工作质量的高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是决定因素。因此,要选择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具有会计知识和技能的人从事会计工作。

结束语。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做好此项工作,对会计行业的发展,对经济建设的贡献有着巨大的意义,会计行业只要努力营造职业道德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教育机构,从而赢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使会计工作与我国的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世宏,杨长荣。财经职业道德建设[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吕昭江,张大好。会计职业道德[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李光辉。职业道德建设与职业指导[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

中国会计发展史论文篇四

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外贸总额3270亿元,预测,中小企业it投资规模将达到1869.2亿元,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热潮已经掀起。web2.0的火焰已渐成燎原之势,其在商务领域的作用日益明显,从1.0时代的部门级应用到2.0时代的企业应用再到今天的产业应用,中小企业门户面临了新的网络整合。

20将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年,中小企业信息化将成为当前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重点方向。国家发改委、国信办、信息产业部也联合发布报告指出,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已经步入大规模普及深化应用的新阶段,这也使得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将成为当前最急需、也是最有效的推进模式。

对于国内中小企业而言,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道路还很漫长,但是国内的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并不亚于大型企业。

我国已经加入wto组织,面对国内外众多企业的各种竞争,我们的企业需要尽快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实力不强的企业更需要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实例表明国际市场竞争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要素作用越来越突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开拓国际市场的竞争,就是对信息的占有与竞争。网络技术可以使企业同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消费者消除地域上的阻隔,从而减少国家或地区间的市场壁垒。它为每个企业在虚拟的自由市场体系中营造了一个无法比拟的平等机会,网络营销为企业架起了一座通向国际市场的绿色通道,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相当落后,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势在必行。

欧网科技一直提倡要小步快跑,而不是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应该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在保证业务稳定性的前提下,进行由浅入深的逐步改进,让企业逐步接受、慢慢消化改进的成果。为提供了一套非常庞大和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帮助中小企业快速融入电子商务时代。

中国会计发展史论文篇五

[摘要]会计监管的目的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保证经营管理决策以及投资决策所需的正确信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监管体系,首先要了解会计监管及其演变,以及当前会计监管的形势和特点,然后对原有的会计监管体系进行整体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健全会计监管体系的对策。

一、会计监管及其演变。

在任何社会经济形态下,搞经济总要讲求效益,需要从事一些管理活动。会计产生于经济管理的需要,是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已成为我国会计界多数人所共识。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会计的首要职能是提供经济信息,供财产所有者和经营者作为经济决策的依据。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就是会计人员履行会计职能所提供的信息,是企业管理经济信息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监管的目的是防止虚假财务信息,保证经营管理决策以及投资决策所需的正确信息。

会计监管是伴随着会计发展而演变的。会计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处的地位和存在的形式也是不同的。所以人们对会计定义赋予种种不同的说法,如会计是记录经济活动的一种艺术或方法;会计是管理经济的一种工具;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会计是单位内部的一个信息与控制系统。如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会计就是一种记录经济活动的艺术和方法,它反映了早期会计的实际情况。在会计萌芽时期,个体生产者和小商贩都需要进行核算。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以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来作比喻,并把此时的会计(簿记)称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这时的会计信息,不需要外人监管。根据马克思的考察,会计与生产职能分离后应有专职记账员。他曾在《资本论》中以印度太古公社中的专职记账员作为典型例证。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剩余生产物不多,经济活动比较单纯,也不需要委任专人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管。进入了奴隶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集中,财产所有者对其拥有的财产不能直接管理和经营的时候,才需要委任官吏、聘请专家代为管理或经营,需由专人对各种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向财产所有者提供会计报告,作为评价代理管理者或经营者的责任业绩的优劣、检查有无差错和弊端的依据。这时的会计已成为专职记账员,受财产所有者的委任或委托从事会计工作,但是他与奴隶主、封建主、宫庭、寺院、庄园主,以及工商业主是一种从属雇佣关系,具有代理关系的性质。会计也发展成为运用一定的记录方法,对所有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反映,并定期以报告的方式反映给财产所有者,作为了解代理管理者或经营者的业绩,以解脱他们的经济责任的一种工具。当财产所有者对会计记录和报告是否真实、正确有怀疑的时候,就需要由熟悉会计的专家对其进行检查评价。于是就产生了审计活动。此时的审计就是审查会计。古代审计最初是由会计人员大声朗读会计记录,审计人员通过听取这些记录来判断会计记录是否正确,所以《周礼》中把审计称为“听其会计”,英语的audit也是“听取”的意思。然后审计人员再将审查会计的结果报告给财产所有者。这时对会计真实性、正确性的监管,是由审计者和财产所有者两重监管。但审计者、所有者,以及会计人员都同在一个组织之中,直到英国股份有限公司采取的监事审计制度仍属这种类型。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产品的增多,商品交换的发达,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股东遍布社会各界,企业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正确性需要经过具有独立性的中介机构来审查鉴证的时候,注册会计师制度才应运而生。此时,由代理经营者提出的会计报告须经过财产所有者的代表——董事会、内部审计人员和外部的注册会计师的审查、认可,形成三重监管。当然随着企业经营的扩大,收入的增加,应交税金的增多,政府税务部门也对会计真实性、正确性进行监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会计监管的内容要求也有所提高,由原来的资产负债状况发展到损益情况,注册会计师审查鉴证的内容由资产负债表发展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统称财务报告。随着会计准则的建立,审查评价的目标由真实性、正确性扩大到公允性,使会计监管的内容不断增多,范围也不断扩大。随着近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经营风险增大,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起伏不定,社会诚信度下降。企业经营者为了掩盖亏损就制造虚假财务信息,再加上利益驱动,某些人为谋取私利而弄虚作假。其实,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提供虚假财务报告,主要就是欺骗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成功就有失败,新企业的诞生、老企业的破产倒闭也是常有的事。企业经营者制造虚假业绩或个人营私舞弊,都会使会计信息失真,是制造虚假财务报告的直接原因。再加上法规不健全,会计规范不统一,并有一些漏洞,更使造假者有隙可钻,所以会计失真、虚假财务报告时有发生,在西方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以及日本,在18世纪、19世纪、乃至20世纪都时有发生,有时非常严重。美国强调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只有公认会计原则,没有统一会计制度,独立审计准则也由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使会计监管难以到位。安达信事件即可证明。为了制止财务报告的虚假,保证国家税收,大陆法系国家如德、法等国采取了强硬的措施,把会计制度写到商法典中或公司法中。法国还制定了统一会计制度。有的国家的税务部门不相信一些公司的财务报告,就根据公司情况重新编制一套报表,根据实际情况纳税。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失真、虚假财务报告是一个老问题,在历史上从未间断过。试问历代贪官,哪个不报假账?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形势平稳时期假账少一些,经济危机时期假账就较为严重。因为企业盈利达不到一定水平,股票就要掉价,甚至会引发企业破产。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受利益驱动,也不断出具虚假审计鉴证报告,致使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每年支付的赔偿款达二三百亿美元之多。所以,对虚假财务信息的监管,各国证券监管组织也成为会计监管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在无形中逐步形成了由企业内部审计、外部社会审计、政府财政部门和各国证券监管组织构成的会计监管体系。

中国会计发展史论文篇六

随着国际投资、融资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会计的国际化问题已日益成为各个国家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拟就会计国际化的相关问题作一分析。

会计领域中的国际化行为,会计界常简称为会计国际化,它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亦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

从会计专业分类角度看,会计国际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会计政策惯例国际化。即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在内容、结构体系、制定方法和程序等方面趋同国际会计政策惯例,其中核心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因为会计准则是会计规范的核心,一国的会计准则在结构、体系和规范的内容及方法上是否与国际会计准则惯例趋同,是影响会计国际需求的主要因素。(2)会计管理体制惯例国际化。主要是指会计组织管理体制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两方面趋同国际会计管理惯例,它包括本国会计管理机构设置、企业会计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模式、民间会计组织设置与运行模式,特别是积极参加国际性会计组织等内容。(3)会计教育惯例国际化。包括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专业层次的设置、课程体系的编排、教育管理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

4)执业会计惯例国际化。包括注册执业人员的认定、考核方法、机构的审批、民间审计的运作和监管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5)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惯例国际化。即建立与国际惯例相同的会计确认标准、计量记录方法和报告体系等,促进所供会计信息满足国际经贸往来和国际资本市场等的需要。(6)积极引进和运用国际上通用的先进会计思想、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法。(7)促使与各国会计事务处理的协调化、标准化和规范化。(8)积极参加国际会计活动,努力促使其他会计事务处理方法趋同国际惯例。

首先,这是我国市场国际化的需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向之一就是市场已突破了时空界限,形成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市场国际化的结果要求会计为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提供真实、公允、可比并能满足国外投资者、债权人需要的会计信息,因此要求我国会计必须国际化。

其次,这是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需要。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必须了解其他国家的有关政策特别是会计政策,母公司为了加强各子公司间的经济联系和实施国际经营,需要了解公司整体及其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而跨国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等为维护自身利益,也要求跨国公司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和处理利润分配等会计事务,这些都要求会计国际化。

再次,这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资本市场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会计向国际接轨的最主要动力,它客观上要求我国必须尽快实现会计国际化。目前,我国沪深交易所已有100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100多家为b股公司,在境外市场有50家h股公司,还有大量在其他国家注册并上市的中资公司。随着我国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我国企业也必须按国际惯例向国际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真实、公允、可比的会计信息。

最后,这是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避免资源浪费的需要。不同的会计准则所产生的财务资料是不同的。投资者的资金是有限的,而市场需要的资金是无限的,怎样把稀缺的资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地方,这就需要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方便他们作出投资选择。如果会计准则不一样,不仅投资者无法比较判断作出正确决策,还会导致资源浪费。如国内一家大型企业在到海外上市之前,为了使其近3年的会计报表符合国际投资者的要求,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花费了约一年半时间去调账,整个审计工作共花了53万人时。

会计国际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会计准则国际化。目前,世界各主要证券交易所已拥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上市公司,由于会计准则的差异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国奔驰公司到美国上市时,按照德国的会计准则,公司是盈利的,但按照美国的会计准则,它就变成了亏损公司。为此,美国、日本、欧洲以及东南亚各国,都在认真考虑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问题。

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些差距首先表现在数量上。国际会计准则(ias)不停地进步,目前已经比较完备,现已制定了41项,美国的会计准则也已制定了100多项,而我国目前只有13项具体会计准则,相比之下,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其次表现在会计准则的功能上。作为一种商业语言,会计准则的功能应该只是让投资者通过阅读企业的财务报告,明白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表现。但我国还赋予了会计准则一些规范企业行为的功能,这无疑会影响会计准则的实施。此外,差距还主要表现在企业合并、金融工具、所得税及坏账准备等方面。

客观地讲,我国在会计准则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自1992年以来,已经陆续颁布了13项具体会计准则,并于今年年初颁布实施了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所规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确认、计量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核心准则所规定的已基本相同,例如,国际会计准则要求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企业会计制度》也要求企业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可以说,《企业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核算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它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会计的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此外,今年我国还将出台企业存货、固定资产、中期报告、外币折算、企业合并等五项新的准则,这些都将逐步缩小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

四、加速会计国际化进程应该采取的对策。

首先,加速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当前要进一步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特别要服从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突出投资人和债权人的信息需求,摆正会计准则和传统会计制度的关系,避免准则与制度关系的混乱,同时还应加快准则的制定速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拓展准则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其可操作性,争取财务信息主要相关者积极参与准则的`制定,调动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准则的制订、培训、宣传、研究工作,使准则尽快深入人心。

其次,推动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要进一步增强公司管理层及时、充分、如实披露财务信息的意识,促使管理层在真正提高公司质量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味依恃非常交易及不公允的关联交易等操纵利润。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赋予证监会更多的监管权力,如有权确定审计上市公司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格,有权对违法违规的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予以处罚等等,以更好地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

再次,全面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水平,进一步开放国内会计服务市场,推动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联合。要努力提高国内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术与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执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在加强注册会计师专业技术、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各方面素质培养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开放国内会计服务市场,鼓励国际知名会计公司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各式各样、广泛的项目合作,逐渐形成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国内事务所。

最后,在加速会计国际化进程中,还应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和特色。由于各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有所不同,导致会计原则和方法的适用性也有所不同。会计准则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中国的国情比西方国家更为独特,这就决定了中国的会计发展不能一味地强调国际化而忽视本国的特色,过分强调本国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国际化,而强调国际化又会在很大程度上会削弱本国的特色,我们必须要认真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梁珩张兴国)。

中国会计发展史论文篇七

摘要: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是未来财务会计发展的方向,我国必须要参与到会计国际化协调的过程中来,而且要建设一条符合中国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国际协调的过程,将来世界各国都要参与到这个协调过程中来,它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世界所有的国家所面临并应予关注的问题。会计国际协调的动力是经济利益,会计国际化实质上就是各国的利益协调,因此,世界上各个国家都要参与到这个协调中来,中国更要参与到这个协调中来,并且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1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

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和全球资本市场的快速流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融入到国际经济潮流中,任何国家如果要脱离世界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而谋求自身较高水准的发展是难以实现的,随着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我国的经济大门将向世界敞开。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我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经济在更大程度上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这样超越国界的经济,必然要求作为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要有统一的“文字”和“规格”,以消除语言障碍,为国际经济交流和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便利。

随着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作用,深刻影响着会计信息使用的全过程。可以说,正是因为信息技术革命才为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各国际或者区域组织在国际协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也成为推动会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力量。

中国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会计协调。促进会计的国际化。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家发展需要资金,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了引进外资的工作。引进外资需要相应的投资环境能合理保护外商投资者的合法利益,而我国传统的会计制度,是建立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外国投资者很难看懂当时的会计报表(三段平衡式的资金平衡表),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碍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的投资,为此,中国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

尽管我国目前尚没有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是中国实际上也是国际财务准则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为此,中国一直以十分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并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包括原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推动全球会计准则协调与趋同方面所做的努力。尤其是在会计改革和会计标准建设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推动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对于改善我国投资环境,提高信息透明度,吸引外商投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下,我们应该积极地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除非相关的国际会计惯例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明显不切合我国实际。当前,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国际国外会计准则的`最新发展,必须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建设和国际会计协调的步伐,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协调的重点问题,紧跟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与我国的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际会计资源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推进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

对处在经济转轨时期的我国来说,我们不应被动消极地接受其他国家协调的结果,而应积极地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利用国际会计资源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我们既要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协调的发展和动向,充分借鉴吸收有益的技术和经验又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简单照抄国际会计准则;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会计协调的进程中,施加我们的影响,使国际会计准则也能解决我们国家所面i临的一些特殊会计问题。

从市场本身的发展看,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发育阶段,企业间的交易行为不十分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公允价值难于形成。特别是国有企业相互之间的交易比较多,且关联交易较为普遍,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也为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有了可乘之机。而对这种情况,我国不得不对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进行修订,从我国实际出发,要求企业将所有非货币性交易均作为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处理,同时我国对债务重组等交易的会计处理规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从企业监管和业绩评价看,根据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公司进行监管和评价的主要指标是利润而不是未来的现金流量,强调的是过去的会计信息。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偏向利润表对利润指标较为重视,而国际财务报告准确规范的重点是资产负债表,按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侧重于规范利润表与国际会计准则,关注资产负债表是两种不同的观点,所遵循的会计原则也不一样,这就使我国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难于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完全一致。

从法律制度方面看,我国的法律体系属大陆体系。法律条款规定的内容必须予以遵循,相应地,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中也要体现涉及国家法律规定的相关内容。

中国会计发展史论文篇八

凌翔、胡长青。

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的发布和1993年7月新行业会计制度的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向国际惯例接轨迈出了决定性的一大步。然而,也就是从那时起,关于我国会计是国际化还是保持一定的“中国特色”的讨论或说争论,就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且愈演愈烈。什么是会计国际化?我国会计国际化状况如何?怎样提高我国会计国际化水平?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刘峰博士、厦门大学曲晓辉教授和山东经济学院李孟顺副教授。

协调还是接轨?

如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已波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和领域,而作为一种“商业语言”的会计也被置身于这股不可抗拒的潮流之中,正向国际化的方向迈进,“会计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然而,人们对于什么是会计国际化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刘峰博士说,关于会计国际化的含义,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亦即代表了三种观点。其一,会计国际化就是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找出差异之所在;其二,会计国际化就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差异,寻求一致;其三,会计国际化就是实行全球会计的一体化、统一化。在这三种观点中,大部分人倾向于第二种,即国际化就是协调化。第三种观点即“一体化、统一化”被认为是难以实现的,而第一种观点实际上是协调、统一的基础和手段。山东经济学院李孟顺副教授也认为,会计国际化实际上是一种发展趋势,是通过各国会计的相互影响以及政治和职业组织的活动,使各国会计逐渐走向协调和一致的过程。

看来,对于会计国际化问题,主张“协调”的观点占了上风。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理解“协调”呢?李孟顺副教授认为,协调化既可以理解成一种存在状态,又可以理解成一个过程。会计协调化作为一种存在状态,表示各国会计存在的协调一致的关系或联系。协调一致包括各国会计计量方法、披露实务及会计准则的统一性和逻辑上的一致性而不发生冲突,也即统一性和逻辑上的不冲突是会计协调的两种状态。会计国际化所要达到的就是这两种状态。会计协调化作为一个过程,是指对会计准则、会计实务设定限度,以消除各国会计间存在的差异或减少逻辑冲突的活动过程。会计协调化过程的目标或结果,就是为了使各国会计实现协调化的状态。

既然会计国际化可以理解成会计协调化,则中国的会计国际化就是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那么什么是国际会计惯例呢?李孟顺副教授说,由于世界各国的会计惯例一般都具有明显的国家色彩,某一国的会计惯例或各国会计惯例的综合都不能称为国际会计惯例。因此,我们赞同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即把大多数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或规则看作是国际会计惯例,并且倾向于以国际会计准则和英、美会计惯例为主,因为国际会计准则和英、美会计惯例将是国际会计惯例的主流。

要不要“中国特色”?

[1][2][3][4]。

中国会计发展史论文篇九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养老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势在必行。有关部门预计我国的人口老龄高峰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2050年老龄人口将上升到全国人口的28%以上。当前,我国以约占世界5%的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着世界20%的老人。提供真实、完善、及时的会计信息,满足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需要,对解决我国比发达国家还要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退休金会计亦称养老金会计,是反映退休金资产、基金、负债和成本等事项的会计处理及报告程序。退休金的会计处理视退休办法而定。

对退休金性质的理解主要有二种观点:

一是社会福利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企业职工在职时领取工资得到报酬,这是按劳分配的体现;职工退休后领取退休金则是一种社会福利,是对剩余价值的分配。这种观点体现在会计处理上,就是将退休金作为费用列入“营业外支出”,且在平时不计提,只是在实际发生支付时才加以确认。我国原来实行的职工退休工资制度就是典型的社会福利观点,而对职工退休工资的会计处理就是根据这种观点来进行的。

二是劳动报酬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退休金是职工在工作期间劳动报酬的一部分,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职工在职时领取的工资,只是其劳动报酬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就递延到了退休以后作为退休金领取,因此,退休金是递延的劳动报酬。随着对这一问题讨论的深入,劳动报酬观这一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1985年12月颁布的87号准则(fas87)中就明确支持这种观点,并要求公司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对退休金费用进行会计处理,即公司在员工为本公司提供服务的期间,除支付工薪外,还要及时计提这部分递延的劳动报酬,计入当期成本,同时确认为负债。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接受了这一观点,并按照递延报酬的程序对退休金进行会计处理。

退休金计划指一种企业和职工之间关于职工退休后退休金支付的协议,企业承诺在职工退休时,按协议上规定的方法,计算给付一定的退休金。企业将退休金计划作为其对职工工资报酬计划的一部分。目前我国采用“多层次”的退休金计划,在会计处理上实行规定受益计划和规定缴费制相结合,即在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社会统筹部分实行规定受益制,而在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个人账户部分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实行的是规定缴费制。但我国尚无退休金会计准则规范退休金会计处理,故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有利于更好地完善我国的退休金会计制度。

当期退休金的计提作为“统账结合”的基本退休金,企业只需按在职职工工资总额加养老保险有关费用之和的一定比例提取拨付给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企业每期向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拨付的基本退休金,只需在提取时计入当期损益,列入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也可考虑借鉴国际惯例,设置“退休金费用”账户,专门核算计提的退休金费用。对以前年度基本退休金的`补提。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在制度转轨时期,对职工以前年度的基本退休金如何补偿。为了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有足够的资金运转,同时为了维护职工享受正当的基本养老保险权利,就应该对职工以前年度的基本退休金进行补充计提。至于补提的资金来源及方式如何,补提多少,补提的基本退休金如何计入成本费用等,是个复杂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企业补充退休金费用的确认。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企业股份制改革与科学管理模式的引进,应把退休金的“社会福利观”逐渐向“劳动报酬观”转变,把退休金理解为递延工资;因此,在企业的会计处理中,退休金由营业外支出,向企业的当期成本转变。同时由于考虑社会稳定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的贡献,世界各国会计界普遍接受企业有义务为职工提存退休金,现行退休金会计核算也是建立在此观点的基础上。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退休金是职工在工作期间劳动报酬的一部分,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职工在职时领取的工资,只是其劳动报酬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则递延到了退休以后作为退休金领取,因此,退休金是递延的劳动报酬。随着对这一问题讨论的深入,劳动报酬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1985年12月颁布的87号准则(fas87)中就明确支持这种观点,并要求公司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对退休金费用进行会计处理,即公司在员工为本公司提供服务的期间,除支付工薪外,还要及时计提这部分递延的劳动报酬,计入当期成本,同时确认为负债。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接受了这一观点,并按递延报酬的程序对退休金进行会计处理。我国理论界关于退休金的性质也有过争论。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普遍持社会福利的观点,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开始讨论退休金的性质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退休金的劳动报酬观最终将得到理论界的认同。

中国会计发展史论文篇十

会计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会计国际化并非空穴来风,它产生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流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是各国会计走向世界大同的必然要求。经济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朝国际化方向发展。

从哲学角度来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能够孤立地存在。会计国际化是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贸易等各个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公司均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全球企业兼并的步伐加大,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快,使得减少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推动各国会计准则的趋同对于提供可比透明的财务信息至关重要,对世界通用商业语言会计的要求也就更为迫切。

(一)各国环境的独特性。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致趋势,但各国的会计环境不可能是绝对一致的,必然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深深根植于各国政治、经济、法律、思想、文化等社会因素中,因而具有会计国家化的一面。各国政治、经济、法律体系、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等各项因素必然影响和制约其会计的发展。因此,要在各个环境不相同的国家实施统一的会计准则与模式,是当今会计全球化的一大困难。

(二)各国利益的冲突。

在国际会计化进程中,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修正是一个政治化过程,其实质是各国利益的斗争与碰撞。因为会计准则规范不同的计量实务和信息披露要求,将影响不同的利益团体的利益,它总会或多或少地有利于某些国家,不利于另外一些国家。国际会计准则由谁制定,其内容是更多地体现英、美国家(包括欧洲)会计准则的精神,还是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更多地体现的是英、美国家会计准则的精神,那么英、美国家在这场会计国际化运动中将大受其益,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将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去实现其本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协调,该进程中所发生的大量改革成本和风险也将主要由这些国家来承担。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仍存在着不同的会计模式。因此,推行世界会计的本质是对各国利益的协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甚至在发展中暴露出一些缺点和不足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却是必然的。满腔热情地支持新生事物,为其发展开辟道路是我们对待新生事物的正确态度。会计全球化作为一种新事物其要被所有环境和利益各不相同的国家和地区认可和接受还需要时间的磨合,虽然目前会计全球化困难重重,但会计始终是国际化的会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会计国际化的趋势在不断增强,会计国际化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并在实际中把握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准确路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它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会计国际化过程中,我国要积极吸收国际上有用的准则,以推动我国的会计准则建设和会计实务的发展。但更主要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我国完整的准则体系,推动我国会计实务的进步。最根本的是要争取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权,维护我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会计国际化应当是双向性的。我国一方面要遵循国际会计惯例,另一方面,我国会计也要成为国际化会计的一部分。我们不能仅局限于遵守国际会计惯例,而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使得国际会计准则能在一定程序上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因为会计不仅仅是学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国家利益问题。现在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经过改组,主要为英美国家所控制,这是一个很不利的局面。我们已经获得了国际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的一个席位,应该把握好这个机会,不仅要针对国际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提出恰当、中肯的意见,而且要建议采用一些有利于我国的做法,争取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出现一些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应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培养一批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会计学家,扩大对国际会计界的影响力。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各种矛盾的共同点、共同性,或称“共同本质”:矛盾的特殊性是不同事物各自的特点、特性,或称“特殊本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于这一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括特殊性的普遍性是不存在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分析任何问题都要坚持矛盾分析法。

当前我国的会计实务从根本上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对于不同种类的会计实务应采取不同的国际化策略:

第一类是国的经济交易事项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规范的交易事项相同,而且两者所处的环境也相同的会计实务。对于这类交易事项,我国应积极促进其与国际财务报告的准则的趋同。第二类是我国的交易事项在形式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交易事项相同,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其经济实质并不相同。对于这类交易事项,我国应该从实际出发,按照交易事项的经济实质来规范其所应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第三类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经济交易事项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可能还没有,或者才刚刚起步。对于这类交易事项,我国应展开有关研究,作好相关准备工作,待该类交易事项实际发生或者较为成熟时,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有关会计原则。第四类是我国特有的一些经济交易事项,在西方发达国家是没有的或者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没有规范。对于这类经济交易事项,我国需要制定其专门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规范。

总之,在对待会计国际协调方面,我国应积极参与,同时要立足于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当前会计环境,在努力促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协调或者一致的同时,应排除那些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存在:中突或者明显不切合我国实际的相关国际会计惯例。既要做好会计协调与国际惯例接轨,又要发扬中国会计特色。

中国会计发展史论文篇十一

摘要:绿色会计是在会计核算时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耗费和补偿的一门崭新的会计理论学科。其会计假设、会计确认和计量以及会计信息的披露和传统会计有着很大的区别。从绿色会计的会计假设、确认计量以及中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科学地阐述了绿色会计是中国企业自身发展和企业责任向社会扩展的必然结果;实施绿色会计是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面考核企业业绩的要求;实施绿色会计是对外开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环境;绿色会计;确认计量;社会效益。

一、绿色会计的产生及其理论基础。

随着人口和需求的剧增,以及自然资源的有限和稀缺,在当今经济生活中,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从而使能源日益紧张,自然灾害频仍,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这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而且使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出现了紧张局面。最近一段时期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会计界也积极投身于环保和绿色革命,深入研究和探讨会计如何参与环境保护、如何促进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深层融合与发展,并直接导致了绿色会计这一现代会计新型分支的创立与发展。

绿色会计也称为环境会计,是将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传统的会计学相互结合,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定的方法,辅之以实物计量和文字表述来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绿色会计核算的目标及范围大于传统的财务会计,其成本范围和效益范围也远远大于传统财务会计。绿色会计理论认为,空气、水、土地以及臭氧层等,都是全世界所有国家以及他们子孙后代所共有的“特定财产”。并且这些资源总是稀缺的,理应赋予一定价值并得到补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既有经济性信息又有社会性信息,不仅能为企业自身服务,而且能为社会大众服务,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并有助于会计理论的发展。这些环境问题的研究,相对于会计学来讲属于一个新鲜的、边缘性的科学,是站在会计的角度来看待环境问题,是用会计的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对环境问题加以分析和考虑,以解决发展经济与维护生态环境关系的矛盾。

二、绿色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一)绿色会计要素的确认。

1.绿色资产的确认。绿色资产是指特定的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以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其标准一是其未来效用的可能性;二是其计量的可靠性;三是环境资源的地域性。绿色会计只对会计主体内的环境资源形成的绿色资产进行确认。

2.绿色负债的确认。绿色负债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确认标准的,并与环境成本相关的义务。如果企业有支付环境成本的义务,则应将其确认为负债。确认负债时,不一定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义务。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即:虽不存在法律义务而企业负有推定义务;或有在法律义务基础上的推定义务。如企业可能将超出法律规定的标准消除污染作为其既定政策。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确认绿色负债,企业管理部门必须作出负担有关成本的承诺。同样,不能仅仅因为企业管理部门日后不履行其承诺就不确认其为负债。若确实发生了不能履行承诺的情况,企业应当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事实及原因。

3.绿色资本的确认。绿色资本是与特定环境资产资源相对应的会计要素。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企业会无偿或低于其实际价值使用环境资源。是环境对企业的一种投入,虽然环境不能作为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方,却有实际资源的'流入。它可以反映企业净资产中绿色资源的数量和比例,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指标。

4.绿色收入的确认。绿色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绿色资产给人类带来的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效用。绿色收入可划分为直接绿色收入和间接绿色收入。绿色收入的确认标准:一是可计量性。作为绿色收入的效用应能够计量或合理估算,若不能计量或估算,不能确认为绿色收入。二是效用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三是一定会计期间内发生。绿色收入的产生是一个持续和缓慢的过程,需要划分各个会计期间,按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

5.绿色费用的确认。绿色费用是指某一主体在其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付出或耗用绿色资产的转化形式。绿色费用可分为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生态资源的降级费用、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生态资源保护费用。绿色费用的确认标准有两个特性:一是未来效用的不可能性;二是计量的可靠性。如果一项支出不产生未来效用,或者未来效用不符合确认绿色资产的标准,那么该项支出应确认为绿色费用。

6.绿色利润的确认。绿色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与环境有关的业务活动的最终财务成果,也就是绿色收入和绿色费用的配比相抵后的差额。绿色利润的确认同一定会计期间相联系。同传统会计利润相似,其确认是通过期末的结转、计算而得出的。

(二)绿色会计的假设和计量。

绿色会计的基本假设根据其特性可以确定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多元计量。多元计量假设是指将涉及环境资源的经济事项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在绿色会计核算中,以货币计量为主,还要兼顾到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不能单单以货币计量,而应以实物、百分数或指数计量等作为辅助计量方式,特殊情况下还可以用图表和文字附注加以说明。

三、中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1.实施绿色会计是中国环境现状的必然要求。传统会计核算模式没有将环境资源纳入核算范围内。从宏观角度,国民生产总值未扣除环保支出,不能如实反映经济发展速度。从企业本身而言,由于没有考虑其产品生产给社会造成的后果,使得企业忽视社会成本而只是关心自身的经济成本。经济效益的获得是靠损失社会和生态效益而取得的,而经济效益的增长补偿不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增长。绿色会计能够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保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因此,为了保护环境资源,促进中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把环境资源的核算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绿色会计是企业自身发展和企业责任向社会扩展的必然结果。从企业长远利益看,只有增大环保投入,重视绿色会计,才能始终保持竞争的优势。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的多元化,需要企业将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转变为追求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同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有关的资源环境、废弃物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进行反映和控制,计算和记录企业的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向外界提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

中国会计发展史论文篇十二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养老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势在必行。有关部门预计我国的人口老龄高峰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2050年老龄人口将上升到全国人口的28%以上。当前,我国以约占世界5%的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着世界20%的老人。提供真实、完善、及时的会计信息,满足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需要,对解决我国比发达国家还要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退休金会计的概述

(一)我国退休金会计的定义

退休金会计亦称养老金会计,是反映退休金资产、基金、负债和成本等事项的会计处理及报告程序。退休金的会计处理视退休办法而定。

对退休金性质的理解主要有二种观点:

一是社会福利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企业职工在职时领取工资得到报酬,这是按劳分配的体现;职工退休后领取退休金则是一种社会福利,是对剩余价值的分配。这种观点体现在会计处理上,就是将退休金作为费用列入“营业外支出”,且在平时不计提,只是在实际发生支付时才加以确认。我国原来实行的职工退休工资制度就是典型的社会福利观点,而对职工退休工资的会计处理就是根据这种观点来进行的。

二是劳动报酬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退休金是职工在工作期间劳动报酬的一部分,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职工在职时领取的工资,只是其劳动报酬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就递延到了退休以后作为退休金领取,因此,退休金是递延的劳动报酬。随着对这一问题讨论的深入,劳动报酬观这一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1985年12月颁布的87号准则(fas87)中就明确支持这种观点,并要求公司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对退休金费用进行会计处理,即公司在员工为本公司提供服务的期间,除支付工薪外,还要及时计提这部分递延的劳动报酬,计入当期成本,同时确认为负债。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接受了这一观点,并按照递延报酬的程序对退休金进行会计处理。

(二)我国退休金计划概述

退休金计划指一种企业和职工之间关于职工退休后退休金支付的协议,企业承诺在职工退休时,按协议上规定的方法,计算给付一定的退休金。企业将退休金计划作为其对职工工资报酬计划的一部分。目前我国采用“多层次”的退休金计划,在会计处理上实行规定受益计划和规定缴费制相结合,即在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社会统筹部分实行规定受益制,而在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个人账户部分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实行的是规定缴费制。但我国尚无退休金会计准则规范退休金会计处理,故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有利于更好地完善我国的退休金会计制度。

二、我国的退休金会计处理模式

(一)企业基本退休金费用的会计处理

当期退休金的计提作为“统账结合”的基本退休金,企业只需按在职职工工资总额加养老保险有关费用之和的一定比例提取拨付给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企业每期向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拨付的.基本退休金,只需在提取时计入当期损益,列入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也可考虑借鉴国际惯例,设置“退休金费用”账户,专门核算计提的退休金费用。对以前年度基本退休金的补提。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在制度转轨时期,对职工以前年度的基本退休金如何补偿。为了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有足够的资金运转,同时为了维护职工享受正当的基本养老保险权利,就应该对职工以前年度的基本退休金进行补充计提。至于补提的资金来源及方式如何,补提多少,补提的基本退休金如何计入成本费用等,是个复杂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企业补充退休金费用的确认

企业补充退休金由企业按国家规定,在按时足额缴纳基本退休金后,根据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由企业与职工共同协商确定退休金的补充方式、待遇标准、发放形式及经办机构等。我国企业补充退休金的给付形式是规定缴费制,补充退休金费用也应按规定缴费制来确定。企业为补充退休金个人账户的供款,一般按照不超过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提,对有特殊贡献的人员,可以规定较高的供款水平。因此企业各期应确认的补充退休金费用通常就是当期应计提数。如何对补充退休金费用进行会计处理,我国还没有明确规定。然而企业的补充退休金计划属于半强制性的,它不同于强制性的基本退休金计划,如果对补充退休金费用的会计处理不做必要的引导与约束,一些企业就可能巧立名目,以给职工计提补充退休金费用之名,故意转移收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对我国退休金会计处理改革的建议

(一)关于退休金性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企业股份制改革与科学管理模式的引进,应把退休金的“社会福利观”逐渐向“劳动报酬观”转变,把退休金理解为递延工资;因此,在企业的会计处理中,退休金由营业外支出,向企业的当期成本转变。同时由于考虑社会稳定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的贡献,世界各国会计界普遍接受企业有义务为职工提存退休金,现行退休金会计核算也是建立在此观点的基础上。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退休金是职工在工作期间劳动报酬的一部分,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职工在职时领取的工资,只是其劳动报酬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则递延到了退休以后作为退休金领取,因此,退休金是递延的劳动报酬。随着对这一问题讨论的深入,劳动报酬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1985年12月颁布的87号准则(fas87)中就明确支持这种观点,并要求公司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对退休金费用进行会计处理,即公司在员工为本公司提供服务的期间,除支付工薪外,还要及时计提这部分递延的劳动报酬,计入当期成本,同时确认为负债。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接受了这一观点,并按递延报酬的程序对退休金进行会计处理。我国理论界关于退休金的性质也有过争论。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普遍持社会福利的观点,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开始讨论退休金的性质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退休金的劳动报酬观最终将得到理论界的认同。

(二)对退休金的确认

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是和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一起由财政和社会保障部门通过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统筹,按照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建立的。对于企业来说,应按期足额地向社会保障基金拨付。在此,就有一个退休金费用的确认问题。按照当今企业退休金会计的国际惯例,退休金费用的确认应该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即企业应作为当期的退休金负债。这种做法很值得我国企业参考。为此,企业应该设置“退休金费用”、“应付退休金(负债)”或相应的科目,每期计提退休金时,应按计提的金额借记“退休金费用”,贷记“应付退休金”,向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拨付退休金时,按拨付的金额借记“应付退休金”,贷记“银行存款”。

(三)对退休金的计量

对退休金费用的计量,一般采用保险统计估计方法,具体估计方法很多。因此,为了避免采用不同的估计方法确认的退休金费用所产生的差异而导致相关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有必要通过会计准则对企业在计量退休金负债、费用时所应用的方法做出规定。目前,国外应用于会计核算的保险统计估计法基本上有两类:一类可归为成本分配法,其基本思想是,将估计出的职工退休时可领取的全部退休金,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条件下,分配到各个会计期间,同时使得各期间的退休金成本与利息成本总和等于职工退休时领取的退休金总额。另一类是利益分配法,其思路是将职工在各个会计期间提供服务而取得的退休金折算为退休日的现值,并以该现值为服务成本,各期现值的总和即为企业应付给职工的全部退休金。我国在制定退休金会计准则时,可以参考国外的这些做法。

(四)对退休金的披露

1.当期发生的“退休金费用”,应在当期损益表的管理费用项目下列示;

2.当期“预付退休金费用”作为资产在当期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项目下列示;

3.本期已计提、尚未拨付的退休金,作为“应付退休金”在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负债或长期负债项目下列示。

另外,由于退休金是一种“递延劳动报酬”,企业对退休金负债及拨付的基金资产经常会由于一些不确定事项的发生而加以延期确认,这就使得在退休金会计处理中,一些及时的、相关的会计信息在财务报表中得不到体现。因此有必要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这类信息进行披露,如尚未摊销的前期服务成本、尚未摊销的利得和损失以及摊销的方法等。

同时,由于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的“退休金费用”、“退休金负债”等项目的金额是非常概括的数字,因此,与这一数字相关的一些项目,如:退休金计划的类型、职工参加退休金计划的情况、退休金费用、利益等计量所采用的保险统计估计方法、拨付退休金的方式以及当期退休金费用的构成等,也应该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

我国养老保险体制、资本市场、税收制度和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及现实状况和西方国家都有较大差异,这就造成中西方在企业年金的会计处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我国企业年金会计准则的制定应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并适当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绝不能全盘照搬西方国家的准则蓝本。为提高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信息的质量,应制定既适应于我国实际情况又与国际趋同的年金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彭洋.我国企业退休金会计问题研究.中南大学,,(9).

[2]吴华建.我国企业退休金会计研究.暨南大学,,(13).

[3]林克利.退休金会计研究及借鉴.四川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3(3):34.

[4]金彦.浅谈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4,6(4).6.

[5]丁庭选.我国退休金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5(04).56.

中国会计发展史论文篇十三

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来自于会计环境,尤其是其中的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的变化。从经济环境上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对20世纪所形成的会计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科技环境上看,由于高新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运用,知识的经济化和经济的知识化已经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生产作业过程的高技术含量必然会引起经营管理手段的高技术含量,并导致会计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程式与输出方式的高技术含量,这必然对20世纪所形成的会计技术方法体系产生强烈冲击。由此可见,因经济环境变化所导致的会计管理实。残内容与程式上的变动,必然会成为推动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二、发展目标:会计科学体系的完善创新。

不断拓宽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并进行会计理论的创新,既是推动会计科学发展胸需要,也是每个会计理论工作者的义务。20世纪中叶,美国会计学会的专家们经过论证后曾明确预言:未来的会计理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来扩展其范围;一是将新的测定方法引人会计学领域;二是将扩张作为会计报告的行动概念。它比较明确地提出了会计科学发展的两个重要途径,即引进正确伪研究方法与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由此可见,当会计所面临的环境发生变化时,适时确立会计科学的发展目标是使其得以稳步发展的前提条件。

笔者认为,根据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现状,其21世纪的基本发展目标应当是:规范会计科学的理论层次与结构,加速会计科学理论体系的创新,完善会计科学的相关内容,拓展会计科学的研究领域,从而构成一个完整且具有结构合理、内容严密、优势互补等特征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会计科学体系。这一体系应当由会计理论科学、会计方法科学、会计管理科学、会计研究科学和会计教育科学五个部分构成。在此基本要求下,会计科学的学科体系内部应当按照其学科特点组织成合理的学科群体,可以考虑将会计科学划分为核心层学科、紧密层学科、松散层学科、边缘层学科和渗透层学科五个级次,逐步形成一个多层级的、网状结构,使其发展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态势。

三、发展方式:会计科学范围的纵横拓展。

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式是中国会计科学在21世纪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今天,会计科学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拥有许许多多分支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会计分支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对现代会计对象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面问题的专门研究,从而有助于对不同会计现象与新会计现象的剖析。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使得会计科学研究的对象越来越多,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宽。在会计科学研究对象快速分化的同时,会计科学内部的各学科之间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日益加强,相应形成了一些边缘会计学科,如环境会计、电算化会计和资源会计等。

在21世纪,随着高新技术怕发展,学科之间的分化与融合现象将会日益突出,任何一门学科的内容都会与其他学科的某些内容形成一种联系与交叉的关系,会计科学的发展也必将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在学科内容上,会计科学要注重对其他学科的兼容与吸收。从横向和纵向上拓展其研究范围,且注重理论创新,以构成新的分支学科。基于此,21世纪的中国会计科学在发展观念上应当做出必要的转变:一是不能就会计而研究会计,要跳出会计的框框来研究会计问题;二是要以多种学科作为其研究基础,即在传统会计科学的基础之上,注重其与数学、相关经济学及其他学科的结合;三是注意会计科学里的新学科、新问题、新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四是应当兼收并蓄,注重学科发展的国际化趋势与国家化特征;五是应对会计科学的发展方向予以合理定位,以便使会计科学的研究内容与纵横拓展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四、发展基础: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运用。

在会计科学的发展上,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如何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科学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率。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式就是应当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各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是充分认识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利弊,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应当强化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要正确使用定量分析方法,用务实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搜集和整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以实证性的资料为基础,以数量分析的结果为依据来描述经济活动变化的规律,说明企业经营方针的调整以及经营成果的变化,从而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与其经济利益相关的企业经营活动发展趋势与规律有更为直接和深刻的认识。

其次,应当运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对与会计有关的经济事项进行定性的理论分析入其与实证性数量分析有、机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缺乏定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不可能全面地、科学地阐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基础应当是指,从中国的会计环境出发,积极吸收和借鉴20世纪中后期西方会计科学发展上广泛运用数量分析方法所取得的先进经验和成果,但是也不能全面照搬。应当指出,盲目地追求用实证性的数量分析方法来全面取代规范的定性理论分析方法,既与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现状不符,也不利于中国会计科学在21世纪的健康发展。

五、发展道路:会计科学的科学化、国家化和国际化。

同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模式的基本目标相一致,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道路的选择,应当紧密结合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以科学化为基础,以国家化为起点,以国际化为方向。

首先,会计科学的科学化是客观要求。这里的“科学化”内涵为:一是会计科学学科体系内部结构合理化;二是各具体会计学科的理论系统化;三是会计方法系统化,即指有一整套完整的方法、程序对会计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和处理,有合适的标准对其有效性做出判断;四是会计操作手段现代化,即达到人工系统和电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且会计换作技术工具标准化;五是会计管理体制定位化,即指会计管理模式和会计人员的身份能够正确合理地定位;六是会计法规体系配套化,即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会计法规体系;七是会计教育体系完善化。

其次,会计科学的国家化是现实选择。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应当具有自己的特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这是由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了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结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决定了会计法规体系的多层级结构;特殊的所有制构成决定了会计管理体制上的多模式结构;多头管理的会计教育管理体制和人才选拔机制决定了会计教育的多层级结构;经济发展的特殊进程决定了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方式结构,即实行内部会计监督、外部会计监督和社会会计监督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经过近20年的发展,会计科学已经呈现出会计信息社会化、商品化和国际化、会计服务市场化、会计核算手段现代化、会计监督社会化、会计工作规范化和会计规范配套化等基本趋向。

最后,会计科学防国际化是历史趋势。由于近年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同国家和经济组织之间的程遇范围更加广泛,全球金融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它在要求中国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的同时,也对中国会计走出国门和走向世界提出了新的要求。尽管目前制约中国会计科学国际化的因素很多,但通过“靠拢——协调——接轨”的程式来缩短中国与国际会计科学的差距是一种必然选择。当前,我国会计科学国际化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一是在会计理论体系的结构和研究方法上应当向国际化靠拢;二是在会计方法体系上,应当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并驾齐驱,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外和对内服务的任务;三是在会计信息加工处理及运作程序的标准上,应当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接近;四是在会计监督体系上,应当逐渐加大社会计监督的范围与力度;五是在会计教育的层次、内容、体系与结构上,应当尽快地走出当前的发展误区,采取有力的措施,优化会计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其使用效率。

中国会计发展史论文篇十四

摘要:绿色会计是在会计核算时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耗费和补偿的一门崭新的会计理论学科。其会计假设、会计确认和计量以及会计信息的披露和传统会计有着很大的区别。从绿色会计的会计假设、确认计量以及中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科学地阐述了绿色会计是中国企业自身发展和企业责任向社会扩展的必然结果;实施绿色会计是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面考核企业业绩的要求;实施绿色会计是对外开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环境;绿色会计;确认计量;社会效益。

一、绿色会计的产生及其理论基础。

随着人口和需求的剧增,以及自然资源的有限和稀缺,在当今经济生活中,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从而使能源日益紧张,自然灾害频仍,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这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而且使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出现了紧张局面。最近一段时期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会计界也积极投身于环保和绿色革命,深入研究和探讨会计如何参与环境保护、如何促进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深层融合与发展,并直接导致了绿色会计这一现代会计新型分支的创立与发展。

绿色会计也称为环境会计,是将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传统的会计学相互结合,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定的方法,辅之以实物计量和文字表述来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绿色会计核算的目标及范围大于传统的财务会计,其成本范围和效益范围也远远大于传统财务会计。绿色会计理论认为,空气、水、土地以及臭氧层等,都是全世界所有国家以及他们子孙后代所共有的“特定财产”。并且这些资源总是稀缺的,理应赋予一定价值并得到补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既有经济性信息又有社会性信息,不仅能为企业自身服务,而且能为社会大众服务,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并有助于会计理论的发展。这些环境问题的研究,相对于会计学来讲属于一个新鲜的、边缘性的科学,是站在会计的角度来看待环境问题,是用会计的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对环境问题加以分析和考虑,以解决发展经济与维护生态环境关系的矛盾。

二、绿色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一)绿色会计要素的确认。

1.绿色资产的确认。绿色资产是指特定的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以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其标准一是其未来效用的可能性;二是其计量的可靠性;三是环境资源的地域性。绿色会计只对会计主体内的环境资源形成的绿色资产进行确认。

2.绿色负债的确认。绿色负债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确认标准的,并与环境成本相关的义务。如果企业有支付环境成本的义务,则应将其确认为负债。确认负债时,不一定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义务。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即:虽不存在法律义务而企业负有推定义务;或有在法律义务基础上的推定义务。如企业可能将超出法律规定的标准消除污染作为其既定政策。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确认绿色负债,企业管理部门必须作出负担有关成本的承诺。同样,不能仅仅因为企业管理部门日后不履行其承诺就不确认其为负债。若确实发生了不能履行承诺的情况,企业应当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事实及原因。

3.绿色资本的确认。绿色资本是与特定环境资产资源相对应的会计要素。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企业会无偿或低于其实际价值使用环境资源。是环境对企业的一种投入,虽然环境不能作为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方,却有实际资源的流入。它可以反映企业净资产中绿色资源的数量和比例,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指标。

4.绿色收入的确认。绿色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绿色资产给人类带来的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效用。绿色收入可划分为直接绿色收入和间接绿色收入。绿色收入的确认标准:一是可计量性。作为绿色收入的效用应能够计量或合理估算,若不能计量或估算,不能确认为绿色收入。二是效用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三是一定会计期间内发生。绿色收入的产生是一个持续和缓慢的过程,需要划分各个会计期间,按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

5.绿色费用的确认。绿色费用是指某一主体在其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付出或耗用绿色资产的转化形式。绿色费用可分为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生态资源的降级费用、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生态资源保护费用。绿色费用的确认标准有两个特性:一是未来效用的不可能性;二是计量的可靠性。如果一项支出不产生未来效用,或者未来效用不符合确认绿色资产的标准,那么该项支出应确认为绿色费用。

6.绿色利润的确认。绿色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与环境有关的业务活动的最终财务成果,也就是绿色收入和绿色费用的配比相抵后的差额。绿色利润的确认同一定会计期间相联系。同传统会计利润相似,其确认是通过期末的结转、计算而得出的。

(二)绿色会计的假设和计量。

绿色会计的基本假设根据其特性可以确定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多元计量。多元计量假设是指将涉及环境资源的经济事项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在绿色会计核算中,以货币计量为主,还要兼顾到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不能单单以货币计量,而应以实物、百分数或指数计量等作为辅助计量方式,特殊情况下还可以用图表和文字附注加以说明。

三、中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1.实施绿色会计是中国环境现状的必然要求。传统会计核算模式没有将环境资源纳入核算范围内。从宏观角度,国民生产总值未扣除环保支出,不能如实反映经济发展速度。从企业本身而言,由于没有考虑其产品生产给社会造成的后果,使得企业忽视社会成本而只是关心自身的经济成本。经济效益的获得是靠损失社会和生态效益而取得的,而经济效益的增长补偿不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增长。绿色会计能够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保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因此,为了保护环境资源,促进中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把环境资源的核算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绿色会计是企业自身发展和企业责任向社会扩展的必然结果。从企业长远利益看,只有增大环保投入,重视绿色会计,才能始终保持竞争的优势。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的多元化,需要企业将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转变为追求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同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有关的资源环境、废弃物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进行反映和控制,计算和记录企业的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向外界提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

3.实施绿色会计是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面考核企业业绩的要求。绿色会计通过核算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能较准确地反映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促进企业挖掘内部潜力,维护社会资源环境。在损益表中计算经营成果时,只有将企业对环境影响的耗费作为收入的减项反映,才能正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只有在负债总额中加上企业因对环境造成危害而形成的环保负债额,才能得出真实可靠的资产负债率,准确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绿色会计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和信息,从社会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企业的角度来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的业绩。

4.实施绿色会计是对外开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是联合国要求的发展方向。中国企业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高损耗、高污染、低利用率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它实质上损害了企业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合作的逐年增加,若再不重视环保并将其纳入必要的会计核算体系内,我们牺牲的将不只是一代人的利益。同时,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他们常常将那些污染严重和破坏自然资源的生产项目搬到发展中国家。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实施绿色会计核算,那么将来的资源耗竭将会是更加严重的。

四、中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可行性。

1.会计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为绿色会计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无论从会计环境的角度,还是站在相关法律、条例和政策的立场,都已构成了绿色会计所需的法律规范环境,这表明绿色会计在中国实施已具备了相应的条件。《企业会计准则》的全面推行,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对环保观念的认同,均为中国绿色会计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性。政府的监督和推动作用,形成了中国推行绿色会计的政策基础。随着对环境保护所负社会责任的增大,企业要从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多个方面来考虑其经营决策和管理方法,通过加强对自然环境的核算来真正提高效益,这些都为绿色会计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2.内外部环境为实施绿色会计创造了条件。企业对绿色会计推行带来产品国际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投资、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等优势的认识,以及国际上对绿色会计的不断推动,发达国家绿色会计实务的进一步发展,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可供借鉴的理论经验和实务学习案例。中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使中国逐步加入到会计国际化的行列,这为中国绿色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及其与各国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综上所述,建立和实施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会计理论与方法,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会计理论界需要努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永臣.企业环境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侯文宣.关于绿色会计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3).

[3]侯安鑫.试论绿色会计方法在环境保护中的运用[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7,(1).

[4]刘仲文.人力资源会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5]刘荣章,等.绿色gdp核算体系研究概述[j].福建农业学报,2005,(81).

[6]王文书,刘丽.绿色会计理论研究[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3).

中国会计发展史论文篇十五

摘要: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正处在关键时期,急需将以往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提高,通过分析管理会计在中国应用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际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管理会计;局限性;办法;措施。

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指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经营管理决策为目标的经济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形成和发展是以适应市场竞争、满足经济组织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它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并发展起来的现代会计的一个分支,对会计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正处在关键时期,急需将以往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提高,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一、目前中国管理会计的基本状况。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西方管理会计的传入,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在企业中有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并且获得了显著成效。短短三十年时间,管理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很多事实证实中国管理会计已逐步从数量、定额管理过渡到成本、价值的管理,从项目、部门管理演变为全面管理、战略管理。随着理论探究的拓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现代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呈现出日趋融合之态势,人们的目光已从过去转向现在和未来,开始用全局的观点、战略的眼光进行财务活动管理,管理会计的发展对于指导和改进中国经营管理、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功能。但管理会计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毕竟不长,尚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缺乏一套严密而又行之有效的理论;管理会计的方法在实务中的运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管理会计应用经验亟待系统总结和提高;缺乏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等。总之,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应用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二、影响管理会计在中国应用的因素。

(一)管理会计的方法在实务中的运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依据特定的经济环境而建立起来的,它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变化着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能成立,人们很难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投资决策分析中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问题,所有教材都是沿用西方国家的复利制计算利息,而中国则普遍应用单利制计算利息,这种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方法影响了它的实际应用,以致长期投资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敏感分析几乎没有企业在实际中应用。此外,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学模型,有的'将一些本来比较简单的方法加以复杂化,使其不易掌握,可操作性差。

(二)管理意识尚待增强。

目前,由于受到传统做法的影响,管理意识较薄弱。其一,对管理会计认识不足。一些会计人员和经营决策者认为,会计就是算账、报账,至于管理、经营决策是企业领导的事情,财务会计是会计人员工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会计属于副业;其二,企业经营决策者管理意识不强。企业决策当局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能否普遍应用,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更要懂管理,而目前,多数企业经营者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并且有些经营者受传统等级观念的影响,“长官意志”较重,使得管理会计提供的方案、资料无法发挥实际效力,从而影响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三)缺乏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

在中国,管理会计的任务和职能基本上由财务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承担,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承担其任务和履行其职责,无管理会计师专业队伍,全国也无此类技术资格考试。由于企业主要精力放在会计核算上,较少考虑是否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致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发展不平衡,制约了它的推广和运用。

三、如何做好中国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

(一)学术界积极参与。

学术界将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企业的实践中,指导管理会计实践,企业为学术成果提供试验场所,通过实践升华理论,从而形成理论、实践交替上升的良性循环。随着管理生产要素逐步深入人心,管理会计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层次、规模将出现一番新的景象。

(二)要建立管理会计的专业机构。

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早已设置了管理会计协会,目的是为了促进管理会计科学的研究和发展。

1、建立管理会计协会可以加强会计学术界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和体系的构架,同时,未来管理会计会向多学科、综合性方向发展,管理会计学界可以通过协会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学术交流。

2、管理会计协会的建立可以加强学术界与实务界之间的交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局面。学术界可对实务界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深入调查研究,将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实务界可以将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学术界相互沟通,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并可以将学术界的最新理论成果迅速的投入生产实践。

(三)努力提高企业决策者和会计人员的素质。

企业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因此要重视企业领导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把懂管理会计作为选拔领导的必备条件。有了懂管理的领导队伍还不够,企业还要配备精明强干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保证管理会计在企业中有效推广和应用。

总之,管理会计的推广与应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1世纪的竞争是全球化的竞争,随着中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管理会计必将在中国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xx明、企业开展战略管理会计的条件与对策探讨[j]、财会研究,,(22)。

[2]郑石桥,李宇立、关于管理会计研究的若干思考[j]、财会月刊,,(2)。

中国会计发展史论文篇十六

摘要:会计理论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在取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思维的运动所产生的关于会计的理性认识。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会计理论体系是当前会计界的重大课题。

一、构建我国会计理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随着我国基本会计准则的实施,具体会计准则的草拟、征询、听证即将陆续颁布,我国会计理论的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人们对会计的认识已经达到一定的深度,对会计及会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有了更为明确、深刻的认识。尤其是会计理论界、学术界对会计理论诸要素的研究、表述已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比如,对会计的定义、对象、职能、基本方法等都有独到的见解,可谓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健康与完善。然而,客观地审视社会现实,虽然会计准则已经颁布施行,会计法规层出不穷,会计行为结果――即会计信息失真却越来越严重。会计信息对管理者们和有关的利害集团或个人做出有关的决策影响力不大或根本没有影响力、甚或起到反作用,会计报表、会计准则中有些地方相互冲突、不能够前后一贯,政府机构不得不频繁地补充各种规定,这是为什么?除了我国经济体制固有的弊端和会计准则制定者的局限性以及会计队伍素质较低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会计理论界没有很好地从整体上对会计理论进行系统地研究,形成一个完整的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由于会计理论导向的偏差与漏缺,难免有些会计实务工作者乘虚而入,假账百出、信息失真,有关部门不得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由于没有依据会计固有的规律性构建与完善会计理论框架体系,没有形成系统的会计思想和人们普遍接受的权威性整体观念,因而代表一个国家会计理论水平和实务水平的会计准则,有些地方不能较好地相互衔接和一致,甚至出现矛盾与冲突。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诸多问题,必须认真地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构成进行系统、完整地研究。因此,构建我国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已经迫在眉睫。并且,在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会计理论体系也是完全可能的。

二、以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构建我国会计理论。

首先,要构建我国会计理论体系,必须对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全面认识。总的`来说,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因而人们对会计理论体系的认识也不一致,具体表现如下:

1、缺乏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要素的科学归类。目前,理论界既没有按各要素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将其进行科学的归类,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加以组合,也没有确立各要素在体系中的方位,因而不成为体系。

2、缺乏系统性。由于没有按各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排列组合,对每一项要素也没有系统地研究,将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也不成为体系。

3、缺乏首尾一贯性。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应该首尾一贯。

4、缺乏国际相似性。现代会计理论起源于西方会计理论,然而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有时与西方会计格格不入。

在认识我国会计理论结构缺陷的基础上,再以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推衍我国会计理论体系是符合认识论的。在着手构建我国现代会计理论框架结构之前,首先应确立构建的起点和基本思路,即现代会计理论框架结构的构建应从何处入手。关于我国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研究起点问题,目前有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会计本质论。即认为构建现代会计理论框架应从会计的本质开始。首先要回答会计是什么,在明确了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才能确立其他理论问题;二是会计理论对象论,即首先应明确现代会计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只有明确了对象,才能使会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才能进一步研究其他理论问题。两种观点是典型的规范性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即传统的研究方法;随着西方会计理论的导入,人们开始关注会计目标理论,因而近几年出现了第三种观点:会计目标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研究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必须要明确会计目标是什么,会计目标决定了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其他要素。没有确立目标的研究,是盲目的研究、无意义的研究。这种观点目前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影响较大,似乎已成为权威性的观点。但却忽视了一个较为关键的环节,即环境决定一切,存在决定一切。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以时间、地点等环境决定的。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无论会计本质、对象,还是会计目标,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环境下人们对会计现象的一种认识,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会计理论出现。例如,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美国会计学家认为会计是一项艺术;而到了八十年代,由于“老三论”和“新三论”的应用,认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而我国会计学家在八十年代初认为会计是一个管理工具,到八十年代末则认为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现在绝大多数人认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所以说,在研究我国现代会计理论框架时只有从会计环境入手,只有对会计环境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在研究现代会计理论中发现其实质及精华所在。

以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而构建的理论体系,可大致划分为以下两大模块:

1、会计本体理论。

主要指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理等基本会计理论问题及由此推演出来的派生概念、条件、规定与方法等。它是具体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的会计理论,而不包括其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追溯或拓延,它构成会计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会计本体理论又可分为以下两部分:

(1)会计基本理论。主要指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理等基本性的会计理论问题,包括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本质、会计职能、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及要素、会计程序与方法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等。如果再加以详细划分,基本理论还可以分为具体理论层和抽象理论层。具体理论层包括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及要素、会计程序与方法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内容上相对稳定,与会计实践结合较紧密,在会计实践中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在这一层次中,会计环境对其他理论要素起着决定作用。它首先作用于会计目标,并通过会计目标间接作用于其他要素。会计目标对其他各要素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其具体包括的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提供哪些信息、如何提供信息、向哪些人提供信息四个方面,分别决定了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及要素、会计程序与方法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抽象理论层主要包括会计本质和会计职能。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概念性、主观性较强,与会计实践关系不紧密,在会计实践中难以操作。会计本质实质上是对整个会计系统的定义。而作为定义,自然是在具体事物基础合适的。它产生于具体理论层并对具体理论层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会计应用理论。主要指由基本概念与原理推演出来的派生概念、条件、规定与方法等。包括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准则与制度,它们是人们为了保障会计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由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决定,并对会计具体目标的实现手段(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及要素、会计程序与方法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及会计实践过程起指导与限制作用,实际可操作性很强,是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接口,与具体理论层一起决定了会计行为的方式。

2、会计外延理论。

主要指由会计主体拓延和派生出来的各种会计理论。它又可分为会计事项理论、会计教研理论和会计行为理论等不同的部分。会计事项理论包括会计工作组织理论、会计管理体制理论、会计法制理论和会计改革理论等;会计教研理论包括会计教育理论、会计学科设置理论、会计研究方法理论、会计思想发展理论、比较会计理论等;会计行为理论包括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理论等。

三、结论。

我国当前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计模式也正在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充分考虑我国的会计环境。以前对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往往脱离于环境来讨论会计理论,一方面使会计理论过于空泛,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使所设计的会计理论体系残缺不全,缺乏应有的理论完整性和逻辑性。因此,只有把会计环境纳入会计理论体系,并以其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才能建立起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理论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朱七光。金融稳定视野下的会计政策选择[j].新金融,2010.7。

[2]朱七光。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研究:基于政治参与者的视角[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10。

[3]何米娜。会计信息质量保障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4。

[4]毛春林。浅析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风险及成因[j].经营管理者,2011.1。

中国会计发展史论文篇十七

作为社会财富分配的依据、经济资源配置的基础及业绩评价标准的会计信息,真实性是会计诚信的直接反映。然而近些年来,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严重的会计诚信缺失问题,会计造假案频频发生,并且造成了严重后果。据调查,一些中国企业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如著名的银广厦财务造假案中,银广厦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虚构巨额利润共7.45亿元;财政部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测结果更令人吃惊:被调查的159家企业中,资产不实的47户,虚增资产18.48亿元,虚减资产24.75亿元;利润不实的157户,虚增利润14.72亿元,虚减利润19.43亿元,利润总额失真度33.4%[1]。面对会计诚信严重缺失的现状,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会计诚信缺失问题的治理进行了探讨,本文没有把视野局限于会计学领域本身,而是从经济学、法律、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会计诚信缺失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会计造假的基本类型和主要表现形式。

(一)会计造假具有违法、违纪的性质,其基本类型包括:虚假陈述与欺骗性财务会计报告;歪曲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政策;调整业务运营、实施盈余操纵与粉饰财务状况;虚构业务、虚计作业项目与虚列名单;内联外结、上下串通与左右共谋等。

(二)会计造假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总的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会计政策方面,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以便隐匿亏损、夸大业绩及偷逃税款等,或蓄意披露与经济现实不符的会计政策,以便误导理解会计资料、掩盖事实真相等。

2.在会计资料方面,虚假制造、篡改、歪曲、更改会计报表,进而据以编制相应的会计记录、原始凭证等会计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等。

3.在会计确认与计量方面,随意改变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以便虚列、不列或少列有关结果。

4.在综合收益认定与计算方面,推迟或提前认定以及虚列或隐瞒收入,同时,随意调整计算方法,编造虚假收益或隐瞒收益。

5.在交易或事项及其记录方面,不按实际业务的过程和结果记录和核算,而是隐瞒或删除其结果,或无中生有,进行虚假记录。

6.在财产物资方面,利用接近财务的职务之便,通过串通转移,盗取挪用等手段侵占财物。

二、重塑中国会计诚信的对策。

(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是不同产权主体之间达成的一系列契约关系的组合,而这种契约关系的本质就在于界定各产权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即企业产权。会计理论和实务表明,产权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基础和归宿,因此,改革现行模糊的产权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是防范会计造假,维护会计诚信的有利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产权主体独立化和边界明晰化,要求产权经营的资本化和高效化,要求改革现行的具有凝滞性和低效益的产权制度。市场经济是一种高流动期望“效益型”经济,只有把产权当做资本来经营,使之流动起来,才能实现产权的高效益。只有完善了企业产权制度,才能使出资者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才能形成其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并形成真实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治理好一个公司,防止“内部人操纵”会计造假、财务欺诈等现象的发生,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优化董事会结构,完善其监督功能。

董事会在监督公司管理部门和会计人员舞弊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公司的董事会结构中,大部分董事为执行董事,难以对经理人员的违规行为进行监督。为此,应注重建立董事会结构的制衡机制,一方面,要在内部董事中增加非执行董事的比例;另一方面,引入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并创造一套良好的运行机制,确保独立董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保证监事会职能的有效发挥。

要完善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就应对现有的监事会进行改革,如:专门成立“中小股东大会”,监事会工资福利待遇等由“中小股东大会”裁定,不由董事会决定;实行监事问责制度,监督不力的要惩罚,情节后果严重要重罚;上市公司对外颁布的会计报表,一律先经监事会进行内部审计;将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选择权由董事会移交给监事会等。过去,会计造假者主要是经营者,现在董事会成了最大的造假者,它会委托能帮助其造假的会计师事务所。

3.完善经理人才市场,规范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

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根据所有者和其他利害相关者的利益,由董事会选拔高层经理人员,但在我国,国有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仍然由党组织部门或政府人事部门任免。显然,这种经营者选拔机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格格不入,应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选拔机制。经营者的业绩评价,不应再着重于某一期间的经营业绩如何,而应建立一套全面、广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真正考核经营者的贡献。可以考虑设置以下考核指标:领导能力、战略规划、经营业绩、继任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与股东和所有当事人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力等。

(三)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治理会计造假的重大举措。企业在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会计及相关工作必须授权批准;建立有效的会计信息系统。为了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以期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目标。

(四)强化对会计人员的外部监管。

1.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开展同业互查。

开展同业互查也是我国会计行业未来非常重要的一种监管模式,同业互查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其他会计师事务所或职业团体指定的检查人员对该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检查或评价。建立和推广真正意义上的“同业互查”制度,完善有关工作规则和目标,对于提高会计行业的整体服务质量,防范会计诚信缺失大有裨益。可以考虑吸引在国内设有分支机构的国外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国内事务所的同业互查,这样,不仅能加强互查的效果,而且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在互查业务中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和互查程序。

2.完善对会计行业的监管。

首先,要明确对行业的监管权限与职责,加强财政部门和协会的监管力度,同时避免一些地方部门不适当的'干预;其次,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行业监管有法可依;第三,应尽快建立行业协会调查委员会、惩戒委员会等自律性决策组织,并且建立起会计事务所质量评价和跟踪体系,进一步完善独立审计技术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等审计规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审计规范体系。

(五)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并轨。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二者并行是中国会计转轨过程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在将来,以准则取代制度应是我国会计规范的一种发展趋势,这样所有的企业都执行统一的会计准则,肯定会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真实性,也便于传统体制的会计人员尽快接受新的会计核算规范,减少因二者差异而进行报表虚假陈述的调节空间。

(六)优化社会环境,提高会计诚信。

1.不断提高政府信誉度。

各级政府应通过制度建设,严厉打击各类造假等不诚信行为。如果掌握公共权力者不守诚信、不为民谋利,仅把诚信问题局限于商品交易或某一行业范围内,只是号召平民百姓守诚信,却不着力规范政府自身的行为,社会诚信危机恐怕还将持续。因此,应在不断提高政府信誉度上下工夫,这样诚信建设才会有根基。

2.完善信用档案体系。

朱镕基同志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使有不良行为记录者付出代价,名誉扫地,直至被绳之以法。”目前,我国的信用档案体系才刚刚起步,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本文认为,应按以下思路完善我国的信用档案体系:

首先,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信用档案评估发展模式。在我国这样一个主要从道德层面强调信用意识和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还不高的国家,完全依靠市场力量来建立信用体系和信用档案体系是不够的。因此,应采用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我国信用档案发展模式。政府在推动信用档案建设中,应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一整套促进及规范信用档案发展的法律法规,使信用评估机构在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格局中健康成长。

其次,加快信用档案评估人才的培养。建立信用档案评估不仅涉及到相关数据与信息的收集,更重要的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评价。在未来的几年内我国对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很大,然而,中国的信用管理教育无论在学历教育还是在短期培训方面都极为欠缺。因此,应针对信用档案从业人员的不同需求,开展不同层次的专业常规教育和短期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评估人才队伍。

3.加强社会诚信教育。

中国会计发展史论文篇十八

随着电子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会计由原来的手工记账逐渐被电算化所取代。会计电算化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会计计算精度、会计运算速度,改变了会计工作的面貌,在应用过程中与以往的手工记账相比优势明显。但会计基础数据的整理和录入毕竟还是由人来完成,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问题和错误,在纠正这些错误和问题时,往往会用到会计电算化程序中的“反记账、反结账”功能。

会计电算化中的“反记账”功能是指将已经记账的凭证通过记账的反向处理,恢复到未记账时的状态。“反结账”功能则是在已经结账的期间,通过会计程序的操作,恢复到未结账时的状态。笔者做为一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会计工作人员,使用过多套会计软件,大多软件中具有“反记账、反结账”功能。现根据我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其利弊进行简要分析。其有利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第一,“反记账、反结账”功能对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具有简单无痕的优势。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作失误或计算错误等原因,已月结的记账凭证发生了错误需要更正。此时可以做相反的记账凭证对错误凭证进行冲销,但总会在账簿中留下一条错误的记录,不能消除。而使用“反记账”功能则是在原来错误的凭证上进行更改,改正后的记账凭证不会留下什么信息,干净无痕。通过“反记账、反结账”,将数据库中冗余信息清除出去,从而保证了账簿的`数据准确明了,能给会计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

第二,当计算机出现意外状况时,“反记账、反结账”功能能将会计数据恢复到最近的有效状态。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可能出现如断电、病毒侵袭而导致记账或结账过程意外中断的非常事件,还可能出现会计软件数据库被人为非法篡改的情形,也可能出现存放会计账簿数据的硬盘扇区遭受自然或人为损害的情形,这些意外状况的出现就完全可能导致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数据信息混乱不符。一旦出现这种错误,都无法采用手工会计更正错误的方法如划线更正法、补充登记法来更正,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反记账、反结账”。通过会计软件的“反记账、反结账”功能,将会计数据恢复到一个比较可靠的时间节点的最初状态,然后我们对错误的凭证进行修改,对丢失的数据进行补记,重新进行凭证审核,凭证记账,凭证结账,从而能保证会计凭证的准确有效,保证会计账簿的记录真实可靠。

第三,“反记账、反结账”功能有利于培训和教学。我们在进行会计软件的实验和教学时,总要进行一定数量规模的会计模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输入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是虚拟的、不真实的,同时还会出现一些误操作、误删除的情况。以上这些信息一旦记账和结账,便会记录到会计数据库当中,从而会影响到老师的教学和下批次学生的学习。而会计软件的“反记账、反结账”功能,则会非常轻松的将这些信息恢复到初始状态,而不必理会学生在实验中录入的各种数据。

因此,“反记账、反结账”功能无论是从电算化实务工作的角度,还是从教学实验的角度来说,都有一定的可取性,都是有利的。有其利也有其弊,这项功能的应用同时存在着不尽完善的地方。

首先,“反记账、反结账”功能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相冲突。《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账簿记录发生错误,不准涂改、挖补、刮擦或者用药水消除字迹,不准重新抄写”,而“反记账”、“反结账”功能则相当于在数据库中完全擦去原来结账或记账的痕迹,这实际上也是对账簿进行了典型的“刮擦、涂改或重新抄写”。由于不留痕迹,不易发觉,就给某些会计做假的账、更改数据提供了技术支持,一些素质不高的会计人员就会营私舞弊,甚至发生贪腐现象,严重威胁会计信息的安全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其次,滥用“反记账、反结账”功能,即便不会发生舞弊现象,也会大大增加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这是因为“反记账”和“反结账”功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是绝对安全的,我们在“反记账、反结账”时,由于会计人员的能力水平有限,不会像会计软件的程序员一样熟练精通,可能有一些模块的数据不会同时进行“反记账、反结账”,例如一些辅助核算数据如往来核算数据、数量核算数据、外币核算数据等,很难进行全面的恢复,有时还会发生混乱现象,不同时间、不同类型的数据搅和在一起,甚至会导致系统崩溃,而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因此,“反记账”及“反结账”功能如同一把双刃剑,具有很强的两面性。在工作我们既不能完全否定其作用,也不能不正视其弊端,要趋利避害,做到“会用”而不“滥用”。

1.要制作严格的操作规程,用制度来约束会计操作者的行为。我们要明确规定“反记账”、“反结账”的使用情形,并且实际操作者必须得到系统管理员的授权。“反记账、反结账”从本质上讲,是对错账的一种更正行为,但是从形式上说存在管理漏洞,因此要明确使用者的责任,避免舞弊现象的发生。

2.谨慎使用“反记账”、“反结账”的功能。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弊端,并且违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某些规定,我们在操作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减少错误的发生,能在当月修改的一定在当月修改完毕,不能跨月份处置。要尽量按规范中规定的方式方法进行错误的更正,该冲减的冲减,该冲消的冲消,该补记的补记,尽量少用“反记账”、“反结账”的功能。

3.购买软件时要充分了解“反记账”、“反结账”的功能,要由专业软件人员对此功能进行专项重点培训,要对操作员、系统管理员进行不同形式的授权。操作中尽量进行反复试验,以确保操作人员能够完整、准确地进行“记账”,“结账”,“反记账”、“反结账”,确保数据恢复和存储的方便、安全。

“反记账”及“反结账”功能是会计电算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确的使用会对我们的工作产生良好的积极的影响,我们一定要慎用、会用、用好这项功能,为提高我们的会计信息质量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中国会计发展史论文篇十九

会计的国际化,是指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其实质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在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会计国家化和国际化的辩证关系:先是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准则,即会计国家化,然后达到国际惯例,即会计国际化。一个国家为了本国的利益,不能不加区分地照搬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应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和一些先进国家的有益经验,制定规范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也就是实现会计国家化。本文拟就中国会计国际化问题作以下探讨。

会计国际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会计准则国际化。目前,世界各主要证券交易所已拥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上市公司,由于会计准则的差异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国奔驰公司到美国上市时,按照德国的会计准则,奔驰公司是盈利的,但按照美国的会计准则,它就变成了亏损公司。为此,美国、日本、欧洲以及东南亚各国,都在认真考虑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些差距首先表现在会计准则的数量上。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制定了41项具体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已经比较完备。美国的会计准则也已制定了一百多项。而我国目前只有十几项具体会计准则。相比之下,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其次表现在会计准则的功能上。作为一种商业语言,会计准则的功能应该是让投资者通过阅读企业的财务报告,明白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效果。但我国由于证券市场不够发达,上市公司的面比较窄,以致会计准则的实施受到了限制,如企业合并、金融工具、坏账准备等都有一些特定的标准和运用范围。客观地讲,我国在会计准则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自1992年以来,已陆续修订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及十多项具体会计准则,所规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确认、计量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核心准则所规定的已基本相同。如国际会计准则要求期末存货按照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也要求企业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可以说,《企业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核算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它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会计的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我国还将根据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台企业外币折算、企业合并等新的准则,这些都将逐步缩小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

中国会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像我国的其他事物一样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过去的里,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准则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其间制定了“两则”、“两制”。在这之前的xx年突变是中国的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准则建设的理论探讨和局部发展阶段。其中表现为,适应外商投资的需要,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对会计制度进行了局部的改革,同时开展了会计准则的基础研究,步步推进会计准则建设。这十多年可以理解为会计制度局部改革和会计准则的启动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从1992年到,这5年可以理解为中国会计制度的转换阶段。这里所说的转换是从由计划经济阶段的会计模式转向市场经济的会计模式。其最根本的是确立了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这些要素是计划经济所没有的,而是市场经济所特有的。从1992年发布“两则”、“两制”,到1993年开始实行“两则”、“两制”,再到新的会计模式深入人心、发挥作用,前后经历了5年,我们可以把这5年称为转换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从19开始实施第一项具体会计准则发展到现在及以后的xx年时间,这是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发展阶段。从1993年到,我们起草了三十余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和草案,当时之所以没有全部正式颁布实施,原因是会计改革不能割断与经济环境的关系,外部市场环境还没有这么大的需求,考虑到现实的社会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环境还不适合支撑会计准则这样一个体系,所以直到年才根据当时的市场需求发布了第一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自那时以来,会计准则陆续发布,到现在已有了十几项具体准则。再用xx年的时间,我们大体上可以建立会计准则体系。其主要考虑是,到20xx年,我们要兑现wto协议中的所有承诺,会计准则的建设应当适应加入wto的要求,改革开放进程不能有所延误。目前,我们正在实施第二期的计划,争取再发布三十余个会计准则,初步建立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当然,这个体系仍然需要不断完善。随着经济发展对会计的需求日益更新和增加,会计准则的制定不会结束,就像我们在发达国家会计准则建设过程中所见到的那样,会计准则也要与时俱进。

从上述回顾可以看出,中国会计准则建设的三个阶段是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进程相吻合的。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历程也再一次证明了会计工作与经济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与我们国家在加入wto以后各个方面与国际接轨的趋势也是相吻合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会计准则也将越来越完善。

要加快中国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十分重要,而这必须仰仗于会计教育的改革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为此,笔者就我国会计教育的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会计教育的国际化导向。要求会计教材、教育组织形式等应当面向国际化。在过去的20年中,一些高校已经在这方面有了很好的尝试,已经开始采用英文教材进行教学等,这一工作应当继续加强。随着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应当把国际会计准则当成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参考蓝本。当然会计教学的国际化,并不是简单地重述会计准则条文,而应当主要分析国际会计准则背后所包含的原理和理念,这些原理和理念应当成为今天会计学教学的.基础和重要内容,而不应当局限于特定条文的含义。比如说,我们已经发布了十几个会计准则,仅准则概念的内涵就可以讲不少内容,但这种纯理论的讲述不易理解,应当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解释这些准则背后隐含的基本理念。即在现代财务报告的重点已由利润表转向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已经成为第一报表。而资产负债表至上,实际上是资产至上,也就是未来至上。因为资产反映的是企业控制的未来的经济利益,负债是企业未来要流出的经济利益,所以当期资产负债表实际上反映了企业未来的经济走向,它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预测企业的未来提供了依据。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通过当期资产负债表既能了解企业当前的经营情况,又能分析预测企业的未来趋势。

第二,会计教育的导向。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面临着一个重大选择,即如何坚持以前一直认定的原则,避免一些国家如美国越来越体现出的规则导向。美国认为国际会计准则太原则化,不太好操作,不便执行。而美国会计准则规范得比较细,对会计估计和会计判断提出了不少数量标准和判断标准。比如企业合并是采用购买法还是权益结合法用了14条标准加以判断,美国会计准则从实质上看,多年来施行的是一种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近年有所变化)。在中国尽管没有人提出类似的命题,但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存在的,不少会计理论上的争论实质上都与这个命题有关。但不管争论如何,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中已越来越多地体现了原则性的规定。基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导向以及我国会计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我们在会计学教育中更加需要原则导向。真正体现出原则导向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有分析判断能力、能够适应变化的会计环境的人才。

第三,会计教育中的案例导向。当前我国会计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便是职业判断问题。为此,我们在提倡会计教育的原则导向的同时,应当加强案例教育,以提高会计人员发现问题、分析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加强簿记教育。突出簿记教育是我国会计教育的特点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计人员的簿记知识和技能就十分过硬了。其实,会计实务中很多人还过多地依赖着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所提供的会计分录举例来理解会计政策、运用会计分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迫切需要总结我国簿记教育的经验和问题,使簿记理论系统化、条理化,更加生动,更加好用,以此指导簿记教育,促使我国的簿记教育上一个新台阶,为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奠定坚实的簿记基础。

第五,处理好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关系。对于会计教育中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要避免陷入一种误区。因为我国会计所讲的继续教育与发达国家所讲的继续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现有的主体会计人员包括注册会计师在很长一段时间接受的是计划经济的会计模式教育,对于市场经济会计理论和方法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对新会计制度和具体准则感受不深,掌握不够牢固,从而对我们全面贯彻实施新会计制度和具体准则带来了困难。所以在会计继续教育方面,我们不应当仅仅满足于对新会计准则的宣讲,应当同时补充以现代会计理念和知识的教育,补上市场经济会计这一课。

(二)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当前要加快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特别要服从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重视投资人和债权人的信息需要;摆正会计准则和传统会计制度的关系,避免准则与制度关系的混乱;同时还应加快准则的制定速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拓展准则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其可操作性;争取财务信息主要相关者积极参与准则的制定,调动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准则的制订、培训、宣传、研究工作,使准则尽快深入人心。

(三)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就是要进一步增强公司管理层及时、充分、如实披露财务信息的意识,促使管理层在真正提高公司质量上下功夫,而不是依赖非常交易及不公允的关联交易等操纵利润。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赋予证监会更多的监管权力,如有权确定审计上市公司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格,有权对违法违规的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予以处罚等等,以更好地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

(四)全面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

全面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和执行水平,推动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联合。要努力提高国内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术与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执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准靠拢。在加强注册会计师专业技术、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素质培养的同时,进一步开放国内会计服务市场,鼓励国际知名会计公司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各式各样、广泛的项目合作,逐渐造就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

(五)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和特色。

在加速会计国际化进程中,还应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和特色。由于各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有所不同,导致会计原则和方法的适用性也有所不同。会计准则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中国的国情比西方国家更为独特,这决定了中国的会计不能一味地强调国际化而忽视本国的特色。但也不能过分强调本国的特色,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国际化。而过分强调国际化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本国的特色,我们必须认真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中国会计发展史论文篇二十

摘要:伴随着世界经济快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速度加快,影响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增幅,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同时,我国的会计世行国际化进程也随之展开。

这对我国的经济利用将是多方面、多成就的巨大影响,本文将对目前我国会计行业国际化的相关理由进行合理化的研究和探讨,意在找寻合理的国际化会计事务处理策略,及时抓住世界会计进程的操作手段,提出会计国际化理由的相关意见,完成我国与世界会计化理由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会计(accountant);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研究(research)。

我国的会计国际化应从眼前和未来两个方面进行合理分析,未来的会计发展将以我国会计事务与世界会计事务相结合,提高我国与世界会计化事务的共同发展,会计信息同享的作用。保证我国会计的相关准则的合理化和通用性。

眼前需要研究的是如何保证我国会计整体目标,结合国际上的会计发展差距,找寻适合本国经济的会计化发展,保证我国有特色的个性会计事务,从而适应全球会计经济大发展的步伐,保证我国在世界会计行业中有合适的地位,推进我国会计相关理由的处理,保证我国会计相关准则的合理化实施,提高我国企业整体会计国际化可行性理由的处理能力。

一、现行我国国际化会计事务的相关内容。

1.会计相关准则的国际化。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上的各种资本化贸易得以引进,国际化会计业务随之增加,我国面对着国际化的会计竞争理由,在企业世界化的竞争发展中,如何可以提高我国特色的会计事务策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联合国际上有实力的企业进行上市,走出新型的国际化会计事务处理策略,开展国外的市场业务,保证本国企业的基本需求。会计信息是重要的,它可以决策相关理由,保证企业对于经营的决策方向。

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可以符合国际上一部分的会计规定,但还有一些制度不够完善,需要我国加强金融相关开发理由的不断研究,及时出台合适的相关准则,保证我国财政经济的合理化发展,提高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合理化目的,保证经济改革的快速发展。

2.计量策略的国际化。

我国企业与世界贸易企业的相互竞争,需要保证我国企业具有更加多方面的能力,保证企业经济成本,提高企业潜力及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随着我国对于企业市场调查,设计产品研发,广告推广和人才引进等多方面的企业整体质量的提高,保证我国价值的合理保证,随着电商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计量核算已经成为企业另外的一个会计处理策略。

资本项目的资金兑换与外币折算化标准相互统一,降低财务会计信息交流的`不通,为国际产品提供成本水平,降低成本国际化竞争,保证我国企业计价、成本存货等会计理由的快速发展。这将是我国会计理论方式与国际接轨的重要策略。

3.会计核算的国家化。

通过计算机对财务进行合理的统计,转变原有的传统会计核算策略,电子商务的提出更加增强了我国经济市场的发挥,提高我国经贸效益的理论,通过网络化计算的策略提出新型的核算手段,在一定成度上避开了手工记账可能产生的马虎理由,提高了记账核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保证了会计成本核算与世界策略的同步应用,拉近了我国于世界会计核算策略的距离。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事务的合理结合,推进了我国会计高速快发展,为经济发展、国家建设等理由提供良好的数据参考和经济信息服务。

4.会计职业的国际化。

会计职业的国际化发展是通过预算、决策等理由进行合理化分析,会计职能的提高可以加强我国会计体系,保证人才知识水平的提高,对于会计知识的不断学习,保证了我国人才在世界会计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通过降低经济产业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保证我国国际化经济竞争力,从而加强成本会计的核算和管理,随着世贸组织的加入,我国的经济对社会经济效益、环境氛围和科技发展都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提高国法律事务的发展,保证我国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与国际企业进行合理的经营合作,提高我国企业经济核算、计量等理由的开发,保证我国企业资产的开拓,加强扩大我国会计经济运维实力,保证我国会计相关事务的有效处理。

以公司为基础单位重点推行我国会计化进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积极参加各项重要的国际会计组织协调会议,加快我国会计的影响力,保证我国西方会计理论与我国以往的会计策略的合理结合,及时运转于我国的会计行业活动中,找寻合适的具有我国特色的会计理论,提高我国经济会计市场的快速发展,完成我国整体会计成员的合理化开发,允许我国企业的其他成员与会计事务相互交流和学习,保证会计事务的合理化运转和发展,推动我国向世界会计大公司学习,完成我国会计事务所的发展,保证我国的国际化会计的发展途径。

2.会计国际化发展的处理策略。

提高我国国家会计核算、计量的国际化,法律法规的事务处理和合理规范调节是必须的。会计法律准则的规划是加强我国会计信息的合理对应效果,加强我国法律对于会计基本准则的规定,明确会计主体责任和义务,及时对会计进行核算等,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保证我国会计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有重要作用。通过完善法律规定,增强可靠性,与世界规定接轨,完成会计行业相关层次,保证国家会计经济的合理运转。

我国的会计要沿着国际化方向改善,必须按照现有的企业规范制度行为处理,依靠科学技术,提高会计信息进度化,充分利用校友的信息通讯,提高网络信息技术,保证会计电子化信息的发展,完成会计信息的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网络技术,对电算化会计进行合理的发展,提高我国会计进程,依靠人才保证会计结构的合理发展,提高我国人才素质。为国际贸易组织的加入奠定合适的改革教育基础。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会计国际化理由的合理改革和完善,提高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步伐,保证我国会计事务所等相关单位对于现有的会计相关理由的处理办法,保证合理的市场竞争水平,完成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合理完成,对于我国国际化信息寻求合适的解决处理方式,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完成我国与世界国际化的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3]周红.中国会计标准国际化进程:新准则实施效果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0701:8-102.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28902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