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人类创造的美的形式,它能够传递情感,激发思考。善于运用修辞和技巧,如排比、比喻、应用句型等,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以下是笔者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英美文学论文提纲篇一
英美文学研究现代化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在评估过程中,进一步淡化其艺术性及故事性的重要性,而是更侧重于作者的思想深度,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可以说,一个作品是否具有社会前瞻性在一定程度上标榜了其文学价值。比如《飞蛾:象征的创造性力量——论佛吉尼亚伍尔夫的(海浪)中飞蛾的象征意义》和《大众的反叛》两本书,虽然一个是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和对现代理论进行补充,一个是对西方现代化历史的反思,但都是通过对一件小事或一段时期的分析,来对社会发展提出值得借鉴的建议,故而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与褒扬,在社会舆论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就连各种奖项也对其抛出了橄榄枝。
二、英美文学研究现代化对我国文学的启示。
从五四时期开始,我国现代文学就涌现了大量的新作品,这些作品符合大众口味,不再像过去那样生涩难懂,同时,出现了职业作家、明星作家、业余写手等各种身份,这促进了我国文学和文学研究的现代化,文学的发展孕育了新的体裁和思想方式,以及文学研究的变化,而知识分子的身份地位转变又反过来衍生出更新颖多样的文学形式。而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又是与这一系列的变化相辅相成的,文学的现代化为文学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促进着后者的发展,而文学研究的现代化成果则可以给新文学更多的思想、手段,纠正文学发展中的错误,促进文学更好的发展。从胡适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开始,我国社会变革的步伐就一再体现在文学作品上,改良社会、教育人心的作品成了主流,又加之文学创作人一般也身兼这研究者的身份,对于文学研究现代化的要求就更高。分析借鉴英美文化研究现代化的方法和成果,是加快我国文学研究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自john教授因图书馆管理使用繁琐,而提出了以网络远距科技来解决始,文字的计算机化就开始深远的影响着英美文学的发展。让图书馆走进网络,不但使图书馆的存储空间无限扩增,也解决了它的取放问题。由此衍生的是,整个学术研究中的数据取放问题都得以解决,新形式的出现,也改变着文学研究的方法和习惯,可以说,以网络分析类化为主的科学思想主导了文学研究的现代化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无一不反映出人们的理性思考和科技发展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力。这表明作者更多的注意到了一种人文关怀,并且充分认识到了科技对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进而更是将计算机和网络及其相关技术全面运用到文学研究中,这些发展和对科技的敏感反映都是值得我国借鉴的,文字从文言文变为白话文,再变成数字化的文字,这才是应有的变革。我国学者一则对计算机网络运用到文学研究中这一点的反映不够敏感,二则对运用方法也处于摸索之中,故而,发展空间还很大,一方面要培养懂技术的相关人才,另一方面就是要借鉴学习英美文学研究的成果,利用网络加强文学和科学的关系。同时最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认识到文学与科学相联系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只有将这个思想深植脑中,才能令我国的文学研究获得长足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表达,而灵活的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去进行文学研究则是对这种表达的检测、管理和促进,同时文学的国际化也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英美文学论文提纲篇二
摘要: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指出在《警察与赞美诗》中,主要的七个情节并非任意安排,而是寓意深刻,各有所指,并且相互照应,共同勾勒出一个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图景,描绘出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进而展现出在这样腐朽荒诞的制度中,悲剧发生的必然性。
关键词: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文本细读情节主题。
欧亨利一生创作了三百多个短篇小说,描写的主要是拉丁美洲和美国大都市中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万象。
欧亨利的小说立意深刻,语言诙谐,构思新颖,尤其是小说的结局自成一派,常常笔锋陡转,令人拍案称绝。
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品之一:主人公苏比是一名流浪汉,试图进入监狱以躲避严寒而艰难的冬季,但他六次故意犯罪都未能如愿;最后,他受到教堂中赞美诗的感化,决定洗心革面,努力开始新的生活,可惜的是,警察出现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投入监狱。
对于这一小说,国内学者已经从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许多成果。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解释小说情节的设计,探讨其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以加深大家对这一名篇的认识和理解。
苏比为进入监狱,共进行了六次尝试,分别是:(1)妄图进入豪华饭店享受饕餮大餐(未能得逞);(2)扔石头砸碎商店的玻璃;(3)成功地进入一家小店吃霸王餐;(4)调戏少女;(5)偷盗一位绅士的雨伞;(6)在大街上大吵大叫,扰乱公共治安。
这六次失败的尝试,加上文章最后(7)苏比决定洗心革面但却无端被捕入狱这一情节,构成了文章的主线。
在这里值得思考的是,欧亨利为什么选择这七个情节,而不是其他的设计,难道是随心所欲、任意为之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这七个情节的安排,恰好勾勒出了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完整图景,刻画出其中的典型人物,彰显了文章的主旨。
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作者告诉我们,这是一个贫富悬殊的社会,这是一个富者穷奢极欲、贫者无处栖身落脚的社会;这是一个富者为所欲为、贫者无辜入狱的社会。
在(1)中,苏比计划进入一家豪华饭店,免费大吃一顿,然后因无力支付账单被送入监狱。
然而,衣衫褴褛的他刚到饭店的门口就被“训练有素”的侍者识破并扔到了门外。
有了这一次的经验,苏比审时度势地进行了另一次尝试(3)――选择一家不起眼的饭店,白吃了一顿。
同样是到饭店蹭吃蹭喝,居然在一个篇幅有限的短篇小说中出现了两次,这是作者的无心之失吗?当然不是,吃饭在这里指代的是人们的物质生活,这两个情节成功地构成了对比,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在资本主义社会,有钱人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穷人无法享受的,甚至是无法接触的。
普通大众只能在固定的圈子中挣扎生存,妄图走进有钱人的圈子,即使是以不惜入狱为代价,也是不可能的。
资产阶级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奢侈糜烂,令普通民众望尘莫及,在社会上还享有广泛的特权,为所欲为。
在(6)中,苏比“在人行道上扯直他那破锣似的嗓子,像醉鬼那样乱嚷嚷。
他又是跳,又是吼,又是骂,用尽了办法大吵大闹”,但是令他惊讶的是巡逻的警察竟然为他寻找理由,向公众解释他是耶鲁大学的学生,为庆祝球队的胜利而欢呼,不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警察与苏比素不相识,为什么帮助他解围,并断定他是耶鲁大学的学生呢?这一情节看似匪夷所思,但细想一下,却寓意深刻。
苏比选择大吵大闹的原因是这一行为对于普通人而言,足以导致被捕入狱,但是,如果对于资产阶级,情况则大相径庭――这完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至于警察断定苏比是耶鲁大学的学生,更是这一情节的隐含注脚:耶鲁大学是美国著名的常青藤大学,历来是美国政治、经济等方面头面人物的后花园,这里作者通过警察之口告诉我们:只有资产阶级才胆敢堂而皇之地触犯法律,也只有资产阶级逍遥法外。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享受着奢侈的物质生活,享有广泛的特权,那么,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他们果真如同宣传中描述的那样道德高尚、智慧过人、勤俭努力、不断进取,并最终获得成功吗?在小说中,欧亨利尖锐地揭露了这一谎言。
在(5)中,苏比决定偷走一位绅士的`雨伞,结果发现这把伞竟然是那位“绅士”偷来的。
衣着光鲜的绅士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满口仁义道德,表面道貌岸然,其实背地里使用偷窃等下流和见不得光的手段来聚敛财富。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在资产阶级社会的普通大众又是一群怎样的人呢?欧亨利同样给了我们具体而形象的回答。
无论是(1)中的大饭店,还是(3)中的小饭店,侍者都不可能是资产阶级,而是与苏比一样是普通的民众,受着资产阶级的奴役和剥削。
但是,可惜的是,他们选择的不是与阶级兄弟牵手,与资产阶级对抗,他们成了资产阶级的鹰犬和打手,将苏比这样的难兄难弟“往外一叉,正好让他左耳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
更有甚者,有些女人为了金钱,不惜出卖自己,在(4)中,一个“衣着简朴颇为讨人喜欢的年轻女子”就因为金钱成为妓x。
在资本主义社会,衣冠楚楚的资产阶级是强取豪夺的伪君子,受剥削遭压榨的普通民众懵懂无知,整个社会泛滥着唯利是图、利欲熏心的铜臭气味,这导致了美德沦丧,虚假当道,正义无处安身。
在(2)中,苏比扔石头砸碎一个商店的玻璃,然后主动向前来探视的警察承认自己的罪行。
出人意料的是,“在警察的脑子里苏比连个旁证都算不上。
砸橱窗的人没有谁会留下来和法律的差役打交道”,于是警察抽出警棍,追赶一个跑着去赶搭车子的倒霉鬼。
当然,普通大众之中还是有许多人没有被金钱蒙蔽双眼,像主人公苏比,虽然是个贫困的流浪汉,但也知道自重和尊严。
“他可去的地方多得是,有市政府办的,有救济机关办的,在那些地方他都能混吃混住”,但是,苏比是“一个灵魂高傲的人”,在监狱和救济院之间,他宁愿选择前者,原因就是要保证他仅有的尊严。
在(7)中,苏比听到教堂传来的赞美诗,“敏感的心情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会合在一起,使他灵魂里突然起了奇妙的变化。
他猛然对他所落入的泥坑感到憎厌……一刹那间,新的意境醍醐灌顶似地激荡着他。
一股强烈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向坎坷的命运奋斗……”。
这时,苏比已经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朝着善良和美德大踏步的前进,但是警察毫无理由地逮捕了他,牢狱生活猝然来临,所有的希望灰飞烟灭。
这是一个奇峰突起的结尾。
小说这一悲凉的结局,显示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彻底失望。
需要指出的是,小说的结尾一向以出人意表收到广泛的好评,但如果对情节(2)进行细读,我们就很容易发现,那个去“赶搭车子的倒霉鬼”才是文中第一个无辜受害的不幸者,这样荒诞的情节在苏比身上重复,告诉我们的是,这不是偶然,而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如果我们将这七个主要情节联系起来考查,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众生相就跃然眼前了:这是一个富者穷奢极欲,贫者无处栖身落脚的社会;这是一个富者为所欲为,贫者无辜入狱的社会;这是一个道德沦丧、唯利是图的社会;这是一个荒诞悲凉的社会。
综上所述,在《警察与赞美诗》中,主要的七个情节并非任意安排,而是寓意深刻,各有所指,并且相互呼应,共同勾勒出一个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图景,描绘出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进而展现出在这样腐朽荒诞的制度中,悲剧发生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1]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评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4):89.
[2]杨建玫.《警察与赞美诗》的语料库检索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3).
[3]阮温凌.走进迷宫:欧亨利的艺术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董衡巽.美国文学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英美文学论文提纲篇三
摘要:舞蹈创作过程不仅是人们肢体语言的表达,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传递,这也是舞蹈创作的生命所在。
因此,舞蹈创作需要性格,舞蹈你自己。
本文将从性格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探讨性格对舞蹈创作的作用及表现。
关键词:性格;舞蹈创作;情感;创新思维。
舞蹈来自于生活,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发现,然后结合人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创作出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我们会发现,同样的舞蹈动作给我传达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认知,这也印证了舞蹈创作过程不仅是人们肢体语言的表达,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传递这一说法,可见舞蹈创作是有性格的。
著名舞蹈创作艺术家张继刚老师就要求自己“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这是他的创作原则,其实也是我们每个舞者的艺术准则。
因此,舞蹈创作需要性格,舞出你自己。
一、性格对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性。
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艺术的创作来源于生活。
不同的舞蹈有不同的感染力,不同的人跳同一种舞蹈所表现的感觉也不一样,因此艺术表现力对于舞蹈十分重要。
不同的人,性格也不同,不同的人跳出的舞蹈可能会相同,但是不同性格的人跳出的舞蹈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比如,所有舞者的性格都一样,当他们跳同一种舞蹈的时候自然没有差异,舞者跳不同舞蹈也是一样,只是换了一个形式,内涵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与此相反,对于不同性格的舞者,即使是同样的舞蹈,他们也会跳出超出舞蹈本身的内容,给人一种心灵不同的震撼。
世界上不需要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更不需要性格完全相同的舞者,只有各种不同性格的舞者才能创作出不同艺术表现力的舞蹈。
不过,优秀的舞者有着一个共同的性格特点,就是坚持、积极。
可见性格对舞蹈创作的重要性。
二、关于性格与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
(一)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的概念。
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是指在创作舞蹈作品时,舞蹈表演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感染力。
是舞者通过舞蹈展现给观众的一种视觉和心灵的感受,是舞者将内在和外在的完美融合。
舞蹈来源于生活,需要我们从生活中去实践去发现,它教会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滴。
学习舞蹈最先要从学习舞蹈的基础知识开始,舞蹈是一门既注重形式又注重情感内涵的学科。
由于舞蹈是来自生活,所以舞蹈很容易被人们接受,也容易理解。
如今的舞蹈,有音乐,有场景,有人物,有诗意,有各种不能形容的美,每一部舞蹈作品都融入了舞蹈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以及人体的美感等,它不仅仅只是对生活的简单模拟,而是将生活的内容高级升华融入到舞蹈中,它来自生活而又脱离生活,它是一种美化了的语言,看似简单却并不简单,需要很强的技能。
只有跳舞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舞者,才能更好地体现舞蹈的艺术表现力。
舞蹈分为内在表现力和外部形态,真正的舞者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将舞蹈的魅力发挥到极致,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这就是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的真正含义。
(二)性格对舞蹈创作的影响。
我们一般将性格分为两大类,有外向型和内向型。
外向型的人性格开朗,喜欢与人沟通,生活积极乐观,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期待在朋友中有一个好的印象,希望朋友都喜欢自己,以别人为先。
这样的人太过看重别人的想法,有时候会忽视自己,久而久之就会迷惘,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甚至不了解自己的欲望和心理需要,以至于没有了自己的主见,只会跟着别人的步伐走。
性格内向型的人,感情比较封闭,喜欢将自己的情感压抑着,不会太高兴也不会太悲伤,对于人和事过于拘谨,做事优柔寡断,整个人给人的感觉没有激情,阴沉,但是这类人往往情感比较细腻,做事认真,对于生活善于发现,更容易将生活和舞蹈融会贯通,从而有利于舞蹈创作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三)性格在舞蹈创作艺术中的表现。
情感是舞蹈艺术必须有的内容,不同性格不同人拥有不同的情感,因而在舞蹈创作中的表现也不一样。
性格在舞蹈创作艺术中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情感来表现的,而情感是通过创造具有审美价值和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的。
因此性格在舞蹈创作艺术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舞蹈通过创造一些具有审美价值的舞蹈艺术形象来表现情感和性格。
舞蹈里面的情景以及一些形象和场景都是由编导设计好的,只是一种简单的形式表现,没有生命力和灵魂,要想让这些舞蹈有感染人的力量,不是由编导来设计动作,而是由舞者给予灵魂的,如果他们用心去跳,将自己的情感和性格都通过舞蹈表现出来,观众自然会感受到不一样的舞蹈魅力,那些简单的动作自然会形成吸引人眼球的艺术。
三、性格对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的影响。
(一)性格对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中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影响。
想象是创作的前提,任何一部作品的完成都离不开想象,舞者的舞蹈包含了丰富的想象力,不仅要有音乐的想象,还要有人物以及生活情境的想象。
不同性格的人,想象的内容和方向也不同,一个舞蹈艺术家,要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方向创作属于自己味道和性格的舞蹈,外向型的会给人带来快乐的感觉,内向型的则会让人感觉到生活的.细腻和感动。
任何精彩的舞蹈表演只能用艺术来形容,它的精彩都有非常巧妙的艺术构思,这就需要舞蹈者有很好的思维能力,逻辑性要强。
如果舞者没有良好的思维能力,编制出来的舞蹈即使技巧再好,动作不衔接也只会成为一个舞蹈中的次品。
对于舞者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性格的培养开始,要加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情感分析能力,从而深化舞蹈的创作艺术表现力。
(二)舞蹈创作需要创新思维。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离不了创造的过程,如果只是规行矩步,只会让自己停留在一个举步不前的地位,不论是自己还是事物都将是原地踏步。
因此,要前进要变革就必须要创造,必须拥有创新思维,一些简单的事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舞蹈这门逻辑思维非常强的学科。
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有创新思维,而创新的思维是需要我们敢于冒险,从开始就要培养自己善于创新的性格。
(三)良好的性格能够将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发挥到极致。
一部好的舞蹈作品是编者和舞者的自我价值的体现,它是一项艺术创作活动,舞者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它有舞者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当于舞者的一个自我塑造的过程。
对于舞者来说,一定要认清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的性格是哪一类型的,根据自己的性格创作属于自己的舞蹈,这样就能够将自己的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发挥到极致了。
四、结束语。
优秀的艺术创作都来源于生活,经典的舞蹈作品及舞蹈形象同样如此。
要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舞蹈作品,那么创作者就必须要善于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并切身体验生活所带给人们精神的力量。
舞蹈艺术结合了人的思维、情感、性格,不同的性格所展现的舞蹈灵魂也不一样,也就是舞蹈创作的艺术表现力,舞者应该认清自己的性格是属于哪一类的性格,弄清楚自己舞蹈的方向,充分发挥舞蹈创作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殷志强.初探舞蹈创作的创新思维方式[j].黄河之声,12期.
[2]蔡霞.试论舞蹈创作过程中的情感表现[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9期.
英美文学论文提纲篇四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审、同学们:
现在我就论文的选题依据、资料来源、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四个问题,作以下陈述。
第一个问题:论文的选题依据。
王希天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史上的优秀人物之一,经历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个时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终于向往以苏俄社会主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带有着鲜明的反帝反封建色彩(《见王希天言论》)。
其主要革命实践皆早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如“一中风潮”、“求学日本”、“拒约运动”等。
还是从人物的思想轨迹或生平业绩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尤显得不够清晰和贴切,尚待进一步研究和确认。
如果根据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包括文字、实物、图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王希天进行客观公允的分析和评价,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王希天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涌现的爱国先驱;“拒约运动“的卓越倡导者;留日中华学子的杰出代表;侨日华工拥戴的著名领袖。
汲取王希天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历史的多维视角,重新探讨和研究对“一中风潮”、“拒约运动”、“五四运动”,“侨日华工”等问题。
特别是对王希天的思想言论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剖析,以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和完整形象,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教育国人牢记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苦难历史,勿忘国耻,加强国力,保卫和平,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而努力奋斗。
广泛结交日本友好人士,共同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和右翼**势力歪曲和篡改日本侵华历史,妄图破坏中日友好,把日本拖回军国主义老路的行径,为中日两国世代友好而奋斗。
第二个问题:论文的资料来源。
20世纪代以来,对王希天生平研究比较多的文献有:
1.原始文献:有《王希天档案史料选编》和谢介眉编撰的《王希天小史》。
组织编写的《王希天研究论文集》;刘晓晖等编写的《爱国先驱王希天图集》。
导师程舒伟老师和曲晓范、陈铁建、王会军等学者的论文,还有日籍学者仁木富美子等撰写的《王希天与华工》等系列文章。
3.原始报刊:
北京《京报》、《大东日报》、上海《申报》、《民国日报》、《满洲报》、日本《时事新闻》、《盛京时报》、《中华新报》、《滨江时报》、《吉林省政府》全宗9—1目、《吉林省政府教育厅》全宗2目等。
以上这些研究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王希天烈士光辉而又悲壮的一生。
尤在王希天的家世、思想、言论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人物的历史评价也有了新的认识和升华。
这些材料对我撰写《王希天生平和思想研究》这篇综合性的研究论文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第三个问题:论文的主要内容。
王希天作为中国近代的爱国先驱,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并没有留下传世的著作。
对于他的生平和思想研究,主要来源于他的社会实践和遗留的代表性言论。
王希天思想发展演变的心路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学以报国阶段,实业救国选择。
二是,革命警世阶段,政治救国选择;三是,宗教救世阶段,理性救国选择。
如果就其思想与行为特征来分析,是一种多维思想构成的精神体系。
而支撑这种精神体系的思想内核,或者说贯穿其人生体验和品行的主要精神原点,仍旧是发自于内心深处的与生俱来的爱国主义情怀。
确切地说,王希天学以报国的执着,命运自主的孤独,革命警世的悲壮,宗教救世的虔诚,
构成了作为爱国先驱者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使他在现世的历练和体验中获得生命的觉醒与升华。
特别是王希天面对劳苦众生所表现出的爱患与共的胸怀,他与旅日华工之间,没有生与死、荣与辱的界限,只有真心实意的投入、牺牲、奉献。
英美文学论文提纲篇五
隐喻是历史最为悠久且使用范围也相当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们在日常表达及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语言表达类型。只要我们留心注意就会发现,隐喻在语言表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才让许多语言学者们对隐喻的研究如此热衷,并对此一直坚持不懈的深入研究。
一、隐喻的含义及其在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作用。
在高校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原著有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及价值醒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及鉴赏能力。而在一些英美文学评论的文章中,隐喻的运用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原著的把握和分析。
隐喻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语言交际中,存在于人们的思维行为中。换句而言,用中国的成句来解释就是人们常说的指桑骂槐。他们相似的地方都在于借助于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来比拟那些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利用熟悉的物体过渡到陌生事物达到让人们更为形象了解的效果。
隐喻包含本体和喻体,但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完全不属于同一类型的事或物,但二者之间存在的共性和相似之处则构成了“隐喻空间”。隐喻能够有效的增强文学作品语言的生动性。
隐喻不仅自身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语言现象,更是人们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模式或是范式,虽然我们对于隐喻的具体使用方法并不陌生,但是隐喻的使用来不开社会环境和文化知识的影响。在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隐喻的使用充分体现了原作者对某一个领域的熟知和掌握程度,既能在两个不同的领域之间进行迂回,同时又能让人去理解与明白作者的意思,足以可见作者的个人知识范围之广和写作技巧水平之高。
隐喻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但是同时与文化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隐喻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文化在隐喻的使用过程中发挥这引导的作用。在以往对历史文化和隐喻的相关研究中,一些专家学者认为隐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所代表的文化模式。
同r,隐喻在文章中所呈现的方式与作者的思维形式紧密相关。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无疑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渲染力和感染力;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来阐述的话,可以解释为对具有相似性事物的联想;隐喻作为一种语言手段来看的话,那么隐喻所表达的就是重复性的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隐喻受到了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议论。
在不同的文化形态背景下,有着其特定的话语模式,同时也表征着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交流方式。而所处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则会造成人们对英美文学作品理解的方式和角度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因为语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折射出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形象。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话语的方式具有直接的影响。如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那么在英美文学中作者运用隐喻时可能会与大海、航行等内容相关。
隐喻也反映了人类的一种思维模式,借助于隐喻来表达一些抽象陌生的事物。如何正确的理解英语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关系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与理解。
隐喻中包含了对社会制度的评判、对个人信仰的推崇、作者心理变化、社会文化背景灯各方面的内容。虽然,在理解隐喻时不能完全依赖于对于社会文化的理解,但是文化在理解隐喻的过程中起到一个纽带的作用,促进了各国人们进行更好的交流。因此,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只有掌握了各国的知识背景,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文章中的隐喻,这样才能实现用英语与人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从而达到高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真正教学目标,提高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对语言的掌握能力。
当然,对于作品中的隐喻我们不可能去一一的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与研究,但是采用有效的文化理论和基础知识去理解或是阐释文中的隐喻结构,对于当今大学生英语学习和其他语言的学习还是显得尤其必要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反映了原作者的个人经验感受和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隐喻的生存空间已经变得相当广泛,并且不断的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为此,隐喻的使用离不开作者对事物的认知及渊博的学识,只有当人们真正的认识到隐喻的作用并且能够深入的理解其含义时,才能充分的体现隐喻使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殷兆武.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研究及启示[d].新疆大学,.
英美文学论文提纲篇六
摘要:本文介绍了文学的内涵,并论述了英美文学的特征及功能,揭示了英美文学的价值观及现实意义,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关键词:英美文学;价值观;现实意义。
引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文化,而文化的载体是文学,处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
文学是利用语言的途径去反映社会现象、表现作者感情的一个艺术形式。
1.文学的内涵。
人类的劳动是文学的起源。
比较早的有记录的文学是中国的《诗经》、古希腊的《伊利昂纪》和印度的《罗摩衍那》等作品。
文学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表现或者呈现一个阶段内的社会生活及感情活动的艺术。
著名学者曾经说过文学和人生的关系:人生有多么的丰富多彩,文学就有多么的丰富多彩。
这是因为文学起源于生活经历,因此文学是随着人生的丰富性而变化的;人生有丰富精彩的可能,那么文学就有丰富精彩的可能,人生的状态呈现多样化,文学能够把人生的多种多样的状态描述出来,有完美的人生、戏剧化的人生等多种形态都能一一描述。
人们可以通过文学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他人的人生经历。
著名作家索尔·贝娄是英美文学理性主义的代表,他的作品中描述了对社会的理性认识,阐述了拜金主义的根本原因,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下,人们所表现的物质追求与精神满足之间的矛盾,及因此埋藏下的精神隐患。
索尔·贝娄揭示了工业时期人们的所面对的困难。
以作品《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为例,该作品为读者展现的是工业后期社会的消费面貌,体现了“把消费作为重心”的工业社会后期人们的生活状态,讽刺了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同时把对消费主义的批判上升到了文化的层次。
例如作品《赫索格》,深刻地揭示了工业社会后期的异化的物质化,体现了人类与自己、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等的异化物质化联系。
在作品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人和自然之间的联系变成了一种消费的联系,人和人之间不再有亲情和爱情。
《赫索格》充分体现了对这种不和谐关系的深深悼念。
揭示了人们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以及因此导致的种种悲剧。
在一个由gdp控制所有的时期,以gdp来体现生产力的先进性,体现社会是否进步的时期,把金钱作为衡量标准的时期,索尔·贝娄的作品就成为了一个现实的缩影。
所有人都是以赚钱为目的,为了功名而活着,这样值得吗?电视媒体也在大肆宣扬明星名人,基础劳动人民成为了贫苦和愚昧的代表,这能体现进步吗?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推动gdp的增长,可以对gdp起到影响作用。
索尔·贝娄的作品阐述的人价值观被物质化正是当今社会的悲剧。
索尔·贝娄的观念是科技的大幅度提高也不一定能够为人们带来欢乐和幸福。
他对科技的批判与现代社会的人文精神的弱化、人们的幸福程度低这一状况相符合。
同时,他还反思了工业时代后期的进步和人文精神的演变和文化的弱化之间的关系。
这两部作品都深深体现了值得人类思考的哲学问题,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命运、精神面貌等重要问题的重视,例如自我认识、道德和真理、个人与团队等问题。
索尔·贝娄对这些问题的深刻反思是他对工业社会后期消费主义和物质观念做出的反应和回答,同时也是对工业社会后期的没有深度、情感流失现象的一种拯救方式。
向读者反映了工业社会后期的荒凉社会现状,即使是这样,他仍然对工业社会后期抱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他拥有一种情感支撑,整个作品都散发着乌托邦情感,展现了一种理想主义文学。
在这样一个物质至上、玩乐至上、道德沦丧的时期,索尔·贝娄对精神的重视、对精神乐园的追逐和勇于面对人类灵魂深处的精神,以及他提到的拯救计划,都体现了著名文学大师的人道主义情怀。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一部现代版小说流行起一种情感模式,并且称之为黑色幽默。
这在西方文学领域内的地位很高,尤其是在二战之后。
黑色幽默有两个别名,一是大难临头的幽默,二是绞刑架下的幽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感。
黑色幽默能够以一种痛苦、无奈的苦笑取代了传统戏剧的嬉笑,并且用荒诞的方式消除戏剧的话记性;而这种荒诞也将传统悲剧中的严肃情感有利缓解;悲愤的情感使用大学来表达,替代传统悲剧的触痛感;而传统悲剧中过于悲痛的情感用一种无奈但是又认命的精神来代替;黑色幽默中比较凄惨的感情都用大笑来替代,而这种悲剧情感也被用荒诞的方式宣泄出来;因此形成了一种新型艺术,与传统的喜剧和悲剧情感都不同。
这种情感有笑,但是笑声却透漏着悲伤和凄惨;也有悲伤,但是却用笑声来表达。
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美国具有丰富雄厚的物质和资金财富,但是情感和精神相对比较缺失。
社会意识如同大海般狂风不止,惊涛拍岸,沸腾不止。
当时有著名的文学学术的学者评论,那个时代的美国是历史上最为荒诞的阶段。
那个阶段的美国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与未来的发展感到不安,情绪较为焦躁,并且这种现象愈来愈严重。
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很多作家选择一种较为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使用一种自嘲、可笑甚至病态的幽默来表达内心的绝望。
如今的世界环境仍然不是很平静,对于黑色幽默小说要做出新的评价,对人民的社会意识和对战争的不利面都有很大作用。
约瑟夫·海勒是美国的著名作家,曾经发布了名为《第22条军规》的黑色幽默学派的著作。
而实际上“第22条军规”可以看做成圈套:军人如果认为自己精神有问题,就必须本人向上级提出停飞的书面申请;而这样的军人能够判断自己精神有问题而无法正常飞行,又一方面说明军人本人头脑清晰,不允许停飞。
无论自己多么努力地想摆脱,但是都无法成功。
虽然“军规”没有形成书面的文字,如具体的规章制度等,但是却无形的存在于军人之间。
没有人可以忽视它的存在,但是又都无法清晰的了解它。
而军规如果转型为实际的具体内容变化性就很强,但是又没有人能够掌控它。
它描述的情景实际上就是当代的伊拉克或者阿富汗战争等,其迫害力和杀伤力很强,甚至翻天覆地,将个人生死荣誉、官僚的政治性、虚伪的道德和所谓的郑毅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这也就是美国打着反恐的旗号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彻底毁坏了伊拉克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
已经被打碎的玻璃想要恢复原样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对于目前情况来说,即使是布什或者布什政府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无法脱离第22条军规的约束。
而第22条军规能够原封不动地体现出美国的腐坏性质。
在美国的真实生活中,能够看到社会、官僚、政府和战争的多么疯狂、腐坏和荒诞。
而我们实际所生活的环境中,也未必不是黑色幽默啊。
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曾加说过人类社会共有两种现象比较荒诞:第一就是生命体看起来愈来愈和机器相似,第二就是机器又更像具有生命的物体。
人类对异化也就是对机械化会提前表现出忧虑的心情。
而黑色幽默利用一种夸张的笑让人们做出警觉,以此激发人类对生活的看法;更加希望人类能够挽救社会,或者在出现震惊的时候能让人类对美国的现状有个更理性和清晰的认识。
甚至是全国每个国家的现状。
西方国家的作家利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对生命或者生活进行描述和体验方式就是英美文学,而文学作用几乎都是作家经历过丰富的生活,然后所自己所经历、听过、体验过和西靠的.观点进行整理,并且进一步加工和创新,对社会、家庭、人生的一种记录。
而英美文学是利用一种有特色的方法对西方的现实进行描述,曾经有人说文学源于生活,但又远远高于生活,不能仅仅在历史中保存,可能真实性不高,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它所描述的事物和生活,是让没有经历过的读者能看到一些无形的内容。
英美文学能够让学习英语的人对英语更有热情,学习者在阅读那26个字母的各种组合中,在文中描述的各种经历和痛苦中,在对人物或生活的命运坎坷体会中,英美文学完全能够激发出学者的真实的没有丝毫虚假的渴求。
另外,英美文学对人的自我提高也有很大帮助,这也是其存在的有利基础。
如果文学创作中描述了一种完美的生活或人物性格,这对读者就会有很大的激发,能够对其进行效仿。
英美文学论文提纲篇七
摘要:本文介绍了文学的内涵,并论述了英美文学的特征及功能,揭示了英美文学的价值观及现实意义,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引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文化,而文化的载体是文学,处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
文学是利用语言的途径去反映社会现象、表现作者感情的一个艺术形式。
1.文学的内涵。
人类的劳动是文学的起源。
比较早的有记录的文学是中国的《诗经》、古希腊的《伊利昂纪》和印度的《罗摩衍那》等作品。
文学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表现或者呈现一个阶段内的社会生活及感情活动的艺术。
著名学者曾经说过文学和人生的关系:人生有多么的丰富多彩,文学就有多么的丰富多彩。
这是因为文学起源于生活经历,因此文学是随着人生的丰富性而变化的;人生有丰富精彩的可能,那么文学就有丰富精彩的可能,人生的状态呈现多样化,文学能够把人生的多种多样的状态描述出来,有完美的人生、戏剧化的人生等多种形态都能一一描述。
人们可以通过文学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他人的人生经历。
著名作家索尔·贝娄是英美文学理性主义的代表,他的作品中描述了对社会的理性认识,阐述了拜金主义的根本原因,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下,人们所表现的物质追求与精神满足之间的矛盾,及因此埋藏下的精神隐患。
索尔·贝娄揭示了工业时期人们的所面对的困难。
以作品《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为例,该作品为读者展现的是工业后期社会的消费面貌,体现了“把消费作为重心”的工业社会后期人们的生活状态,讽刺了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同时把对消费主义的批判上升到了文化的层次。
例如作品《赫索格》,深刻地揭示了工业社会后期的异化的物质化,体现了人类与自己、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等的异化物质化联系。
在作品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人和自然之间的联系变成了一种消费的联系,人和人之间不再有亲情和爱情。
《赫索格》充分体现了对这种不和谐关系的深深悼念。
揭示了人们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以及因此导致的种种悲剧。
在一个由gdp控制所有的时期,以gdp来体现生产力的先进性,体现社会是否进步的时期,把金钱作为衡量标准的时期,索尔·贝娄的作品就成为了一个现实的缩影。
所有人都是以赚钱为目的,为了功名而活着,这样值得吗?电视媒体也在大肆宣扬明星名人,基础劳动人民成为了贫苦和愚昧的代表,这能体现进步吗?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推动gdp的增长,可以对gdp起到影响作用。
索尔·贝娄的作品阐述的人价值观被物质化正是当今社会的悲剧。
索尔·贝娄的观念是科技的大幅度提高也不一定能够为人们带来欢乐和幸福。
他对科技的批判与现代社会的人文精神的弱化、人们的幸福程度低这一状况相符合。
同时,他还反思了工业时代后期的进步和人文精神的演变和文化的弱化之间的关系。
这两部作品都深深体现了值得人类思考的哲学问题,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命运、精神面貌等重要问题的重视,例如自我认识、道德和真理、个人与团队等问题。
索尔·贝娄对这些问题的深刻反思是他对工业社会后期消费主义和物质观念做出的反应和回答,同时也是对工业社会后期的没有深度、情感流失现象的一种拯救方式。
向读者反映了工业社会后期的荒凉社会现状,即使是这样,他仍然对工业社会后期抱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他拥有一种情感支撑,整个作品都散发着乌托邦情感,展现了一种理想主义文学。
在这样一个物质至上、玩乐至上、道德沦丧的时期,索尔·贝娄对精神的重视、对精神乐园的追逐和勇于面对人类灵魂深处的精神,以及他提到的拯救计划,都体现了著名文学大师的人道主义情怀。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一部现代版小说流行起一种情感模式,并且称之为黑色幽默。
这在西方文学领域内的地位很高,尤其是在二战之后。
黑色幽默有两个别名,一是大难临头的幽默,二是绞刑架下的幽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感。
黑色幽默能够以一种痛苦、无奈的苦笑取代了传统戏剧的嬉笑,并且用荒诞的方式消除戏剧的话记性;而这种荒诞也将传统悲剧中的严肃情感有利缓解;悲愤的情感使用大学来表达,替代传统悲剧的触痛感;而传统悲剧中过于悲痛的情感用一种无奈但是又认命的精神来代替;黑色幽默中比较凄惨的感情都用大笑来替代,而这种悲剧情感也被用荒诞的方式宣泄出来;因此形成了一种新型艺术,与传统的喜剧和悲剧情感都不同。
这种情感有笑,但是笑声却透漏着悲伤和凄惨;也有悲伤,但是却用笑声来表达。
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美国具有丰富雄厚的物质和资金财富,但是情感和精神相对比较缺失。
社会意识如同大海般狂风不止,惊涛拍岸,沸腾不止。
当时有著名的文学学术的学者评论,那个时代的美国是历史上最为荒诞的阶段。
那个阶段的美国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与未来的发展感到不安,情绪较为焦躁,并且这种现象愈来愈严重。
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很多作家选择一种较为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使用一种自嘲、可笑甚至病态的幽默来表达内心的绝望。
如今的世界环境仍然不是很平静,对于黑色幽默小说要做出新的评价,对人民的社会意识和对战争的不利面都有很大作用。
约瑟夫·海勒是美国的著名作家,曾经发布了名为《第22条军规》的黑色幽默学派的著作。
而实际上“第22条军规”可以看做成圈套:军人如果认为自己精神有问题,就必须本人向上级提出停飞的书面申请;而这样的军人能够判断自己精神有问题而无法正常飞行,又一方面说明军人本人头脑清晰,不允许停飞。
无论自己多么努力地想摆脱,但是都无法成功。
虽然“军规”没有形成书面的文字,如具体的规章制度等,但是却无形的存在于军人之间。
没有人可以忽视它的存在,但是又都无法清晰的了解它。
而军规如果转型为实际的具体内容变化性就很强,但是又没有人能够掌控它。
它描述的情景实际上就是当代的伊拉克或者阿富汗战争等,其迫害力和杀伤力很强,甚至翻天覆地,将个人生死荣誉、官僚的政治性、虚伪的道德和所谓的郑毅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这也就是美国打着反恐的旗号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彻底毁坏了伊拉克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
已经被打碎的玻璃想要恢复原样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对于目前情况来说,即使是布什或者布什政府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无法脱离第22条军规的约束。
而第22条军规能够原封不动地体现出美国的腐坏性质。
在美国的真实生活中,能够看到社会、官僚、政府和战争的多么疯狂、腐坏和荒诞。
而我们实际所生活的环境中,也未必不是黑色幽默啊。
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曾加说过人类社会共有两种现象比较荒诞:第一就是生命体看起来愈来愈和机器相似,第二就是机器又更像具有生命的物体。
人类对异化也就是对机械化会提前表现出忧虑的心情。
而黑色幽默利用一种夸张的笑让人们做出警觉,以此激发人类对生活的看法;更加希望人类能够挽救社会,或者在出现震惊的时候能让人类对美国的现状有个更理性和清晰的认识。
甚至是全国每个国家的现状。
西方国家的作家利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对生命或者生活进行描述和体验方式就是英美文学,而文学作用几乎都是作家经历过丰富的生活,然后所自己所经历、听过、体验过和西靠的.观点进行整理,并且进一步加工和创新,对社会、家庭、人生的一种记录。
而英美文学是利用一种有特色的方法对西方的现实进行描述,曾经有人说文学源于生活,但又远远高于生活,不能仅仅在历史中保存,可能真实性不高,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它所描述的事物和生活,是让没有经历过的读者能看到一些无形的内容。
英美文学能够让学习英语的人对英语更有热情,学习者在阅读那26个字母的各种组合中,在文中描述的各种经历和痛苦中,在对人物或生活的命运坎坷体会中,英美文学完全能够激发出学者的真实的没有丝毫虚假的渴求。
另外,英美文学对人的自我提高也有很大帮助,这也是其存在的有利基础。
如果文学创作中描述了一种完美的生活或人物性格,这对读者就会有很大的激发,能够对其进行效仿。
英美文学论文提纲篇八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五、研究价值。
第一章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现状分析。
第一节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内涵界定。
一、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的概念。
二、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的特征。
三、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的功能。
第二节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创新现状分析。
第二章汉语言类电视节目内容和形式创新。
第一节陌生化理论应用下的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
一、“陌生化理论”概念解读。
二、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对陌生化理论的应用。
第二节节目题材内容的创新。
一、创作理念的突破和革新。
二、节目定位的鲜明和精准。
三、文化符号的`引入和传承。
第三节节目结构形态的创新。
一、赛制悬念重重,设计扣人心弦。
二、专家权威上阵,诠释锦上添花。
三、选手引爆收视,策略各有路数。
四、主持人加互动,展现经典文化。
五、视听元素综合,摆脱传统录制。
第三章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传播创新。
第一节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传播渠道。
一、电视媒介把握汉语言文化节目推广方向。
二、多平台多形态传播优势互补。
第二节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的传播效果。
一、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传播效果调查问卷及分析。
二、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传播效果调查结论。
第四章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品牌创新。
第一节品牌的概念综述。
一、品牌的含义。
二、电视节目品牌化概念。
第二节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的品牌化意义。
一、品牌化有利于增加节目知名度、美誉度。
二、品牌化有利于形成忠实的受众群体。
三、品牌化有利于节目的第二次生长。
第三节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品牌化途径。
一、坚持本土化原则,创新文化品牌。
二、坚持专业化制作,发展文化品牌。
三、坚持多样化探索,坚固文化品牌。
第五章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创新的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创新的反思。
一、“传承”与“创新”割裂。
二、“生产主体”与“接受主体”割裂。
三、“当下创新”与“可持续创新”割裂。
第二节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创新的展望。
一、坚守“文化使命”绝不动摇。
二、台网沟通机制的合理优化。
三、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英美文学论文提纲篇九
本专业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全面考查学生在本科阶段在法语读写方面的学习成果,包括:
1)法语笔语表达能力:用法语分析、归纳、陈述、论述所选专题内容。
2)查阅法文文献、分析归纳原文资料的调研能力。
撰写论文本身是一个为将来做科研工作进行学习和训练的过程。
二、国际合作办学(贸易方向)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专业对国际合作办学3+1项目(贸易方向)毕业论文的要求不同于单一语言文学方向论文的要求,根据培养法语本科+专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参照法国商学院对商科学生实践性写作一般规范,本专业规定3+1项目(贸易方向)毕业论文要求用法文撰写,论文应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2、一篇小论文或评论,对有关国际贸易专题或法国商科教学方面的选题进行分析、思考和评论。小论文的撰写要求如下:
篇幅为a4纸4号字单倍行距打印稿不少于8页。
要求对选定专题进行分析、归纳和论证,提出个人的见解。
要求有标题、引言、正文(至少3个部分)和结论。
英美文学论文提纲篇十
1.1百年《孟子》比喻的研究成果。
1.1.1《孟子》比喻类型与喻体选材。
1.1.2《孟子》比喻特色。
1.2《孟子》比喻研究的缺憾.
1.3语料的选择和研究方法。
第2章中国传统比喻理论下的《孟子》语用比喻研究.
2.1中国比喻研究概况.
2.2《孟子》比喻的类型.
2.2.1词句类比喻.
2.3《孟子》比喻的特色。
2.4小结.
第3章《孟子》语用认知性研究.
3.1认知隐喻研究概述.
3.2《孟子》比喻认知性研究的切入点—水喻。
3.3《孟子》比喻的两种认知类型.
3.3.1实体隐喻.
3.3.2结构隐喻.
3.4小结。
第4章《孟子》比喻的相关比较.
4.1《孟子》比喻与《庄子》比喻的比较.
4.1.1思想目的比较.
4.1.2比喻特色比较.
4.2《孟子》比喻与《韩非子》比喻的比较。
4.2.1思想目的比较。
4.2.2比喻特点比较.
4.3小结.
结论。
范文二:
引言。
第一章流行歌曲与修辞学。
第一节作为新的文化表达方式的流行歌曲。
第二节流行歌曲的发展轨迹。
第三节修辞与修辞学。
一、古典修辞学的“说服论”
二、新修辞学的“认同说”
三、修辞与选择。
四、修辞与修辞学。
第四节流行歌曲与修辞学。
第二章流行歌曲的文本修辞学。
第一节怀旧。
一、流行歌曲的怀旧模式。
二、怀旧作为文本修辞。
三、怀旧对于当代文化的本体论意义.
第二节爱情.
第三章流行歌曲的运作修辞学.
第一节明星及明星制。
第二节演唱会.
第四章流行歌曲:当代社会的文化修辞学。
第一节流行音乐场的形成。
第二节场内部的`分化。
第三节流行歌曲对当代文化矛盾的修辞表达。
第五章京剧采茶戏的音韵修辞特色。
第一节戏曲音韵研究。
第二节采茶戏五音.
第三节采茶戏韵辙.
第四节《毛洪记》选段舞台音韵修辞分析.
第五节采茶戏字音音韵规律小结。
结语。
范文三:
《文学言语的美学构建》。
引言。
一、文学语言的修辞学研究。
二、文学语言的形式主义研究。
三、文学语言的生命本体论研究。
四、文学言语美学构建的研究宗旨----以文学私有性为例。
第一章“私有之美”----私人感觉与私人语言。
第一节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不可能性论证的哲学目的与论证方法。
第二节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不可能性论证的实质辨析。
第二章美学构建与个人化表达.
第一节私人感觉的生命本体论意义.
第二节私人感觉:文学言语活动的渊薮.
第三节文学言语的美学特征特征:私人感觉的个人化表达。
第三章私人之美与文学言语。
第四章第一节文学言语与生命的内在同一性。
第二节文学言语的对话性特征.
第三节“自我”的完善:私人感觉个人化表达的审美后效.
第五章文学的突围:美学构建个人化表达的话语衍生。
第一节“立象尽意”——内在情感的自我赋形.
第二节“言外之意”——内在情感私密性的保留.
结语.
英美文学论文提纲篇十一
是电大各专业每位学员都必须完成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免修。要求每位学员在学校指定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的写作。
1.要求:(1)论文的选题限定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范围内;(2)要尽可能选择课程范围内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课题;(3)要尽可能选择具有一定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课题;(4)选题要考虑论文所要求的理论性和深刻性:(5)选题宜小不宜大,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能够按要求完成,切忌选择内容空泛、大而无当的问题。
2.范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题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古代文学方面;(2)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3)语言学方面;(4)汉语方面(包括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5)文学理论方面(包括文学的基本理论、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6)外国文学(尤其是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7)比较文学方面;(8)美学方面。(超范围选题,论文无效)。
1.确定一个适当的选题。所谓“适当”,是指符合选题要求的课题。选题要得到指导教师的指导并经指导教师认可。论文选题的程序和方法是:首先在一个比较大的课题范围内尽可能广泛地浏览相关研究资料,并向他人请教,了解这一范围的研究状况,同时进行积极思考,从中选出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真正选好课题的标志是形成解决这个课题的设想。
选题和收集资料是整个作业过程中两个最关键环节,只要确定一个好的选题并获取充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写成一篇论文是水到渠成之事,不要误认为写作成稿是最主要过程。
3.撰写初稿、修改定稿。首先写出初稿,交指导教师审阅;按指导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后,再交指导教师审阅。如果指导教师认可,就可定稿。如果指导教师不认可,就要继续修改,直到指导教师认可后,方能定稿。
4.答辩。
论文应符合通行的格式规范,要求必须具备如下格式:题目、署名、完成日期、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题目要明确地揭示论文内容,切忌摸棱两可或不知所云。
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宜控制在200字左右,最多不超过300字。注意:摘要应客观、准确地表述自己论文的内容,不能带主观色彩,不要分段,也不要分条列项。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标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专业术语或具有专业术语性质的词语。一般三至五个,最多不超过八个。
正文一般包括引言、本论、结论三部分。文中一般不出现“引言”、“本论”、“结论”字样,但一般应有引言段和结论段。本论是论文的主体,一般要分几个部分和几个论述层次,要求加上小标题或数字序号,以显示文章清晰的思路。
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不能仅停留在经验和操作层面。论文是研究成果的表达,表述必须客观、冷静,不带感情色彩。论文要求使用准确、简洁、规范、平易的书面语言,不要口语化,尽量不用文学修辞。
论文正文不得少于5000字。
参考文献是指作者所收集到的对本文的论述有重要参考价值并足以支撑本文论述的资料。格式如下:
期刊类:序号、作者、篇名,刊名,期号和出版时间。
专著类:序号、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
网页类:序号、作者、篇名,网址,发表年月。(如果网上文章来自期刊或专著,应以书面文献为准)。
论文完成后,要通过答辩确认论文的真实性,评定论文成绩。为使论文能够顺利通过,应充分做好答辩准备。答辩分论文介绍和回答问题两个部分,做答辩准备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论文介绍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选题原因,说明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论题,这个论题的意义何在。二是研究背景,说明前人对这个论题作了哪些研究,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什么重要观点等。对研究背景的介绍能够直接反映出论文的真实性和对论题的研究程度,因此应是论文介绍的重点。三是对论文本身的介绍,主要介绍论文的的创新之处、基本观点和论述思路,以及本文的不足之处等。在准备论文答辩时,应该就这三个方面准备一份介绍提纲。介绍论文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
对回答问题的准备包括熟悉论文与熟悉相关资料和知识两个方面。首先要认真地反复阅读论文,弄清楚文中使用的每一概念、尤其是重要概念的涵义,能够准确地解释每一条引用资料,发现论文中的不足之处,设想答辩中可能提出的问题,并设想,如果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我怎样回答,这就要熟悉与论文相关的资料和知识。
(提出答辩问题的两个原则:一是论文中已经写明白的问题不提;二是与论文无关的问题不提)。
英美文学论文提纲篇十二
首先,美国文学评论的特点主要是自由、民族以及具有创造力,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形成的评论形式。例如,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美国人的言行举止较为随意,不会注重别人的评价;在饮食方面也不会讲究食物的精细,而快捷性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因此,美国的快餐文化丰富;在教育过程中,美国人较为追求自由、平等;而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较为重视员工的创新能力,使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其次,英国文学评价则具有保守以及理性的特点,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英国人讲究绅士风度,当他们在接待朋友时会注重穿着;饮食方面注重食物的精致,追求完美,而且在餐桌上不能发出刀叉碰撞的声音。因此,通过对两国文化背景的分析可以发现,文化的差异性不仅与历史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也与地理环境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对于英美文学评论家而言,在英美作为分析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通过对其特点的分析,进行作品的评价,从而使各国的文化内涵得到充分性的体现。
民族发展中语言是文化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而在文学作品之中,语言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言差异性的出现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评论造成影响,所以,在作品评论的过程中,评论家应该通过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分析,构建评价标准。对于英美文学作品而言,虽然他们的语言形式相同,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异、文化的差异以及人文差异等因素的限制,其评论的内容也出现一定的不同。因此,在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过程中,评论人员应该认识到语言的差异性。首先,在英式英语研究的过程中,评论者应该认识到英式英语具有严谨性的特点,在英国文学评论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严谨以及尊重的心理,在这种评论环境下可以充分体现出英式英语的沉稳性;而对于美式英语而言,其语言形式是在英式英语基础上形成的,由于美式英语的发展时间较短,历史背景也相对薄弱,所以在美式英语的文学作品之中,其创新性的语言形式相对较多,作者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也不会受到传统因素的限制。其次,在文学评价的过程中,其语言的评价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虽然英国文学评价相对传统及理性,但是并不意味着英国文学作品相对死板,其严谨的意义主要是指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相对严谨,并具有一定历史性的特点;而在美国文学评价的过程中,由于其具有创新性,通过评价及阅读可以激发人们的思维,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家文化的综合性发展。
英美文学论文提纲篇十三
论文语种:中文。
您的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是否有数据处理要求:否。
您的国家:中国。
您的学校背景:一般重点。
论文用途:硕士。
是否需要盲审(博士或硕士生有这个需要):是。
补充要求和说明:
冯梦龙“三言”奇遇故事研究。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冯梦龙及三言著作概述。
第二节奇遇故事分类研究的价值。
第二章因果报应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二)主观条件。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三章色欲考验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
2.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二)主观条件。
1.创作意图。
2.学识积累。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四章转世轮回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
2.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二)主观条件。
1.创作意图。
2.学识积累。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五章发迹变泰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
2.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二)主观条件。
1.创作意图。
2.学识积累。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六章结束语。
参考文献。
英美文学论文提纲篇十四
百年《孟子》比喻的研究成果。
《孟子》比喻类型与喻体选材。
《孟子》比喻特色。
《孟子》比喻研究的缺憾.
语料的选择和研究方法。
第2章中国传统比喻理论下的《孟子》语用比喻研究.
中国比喻研究概况.
《孟子》比喻的类型.
词句类比喻.
篇章类比喻。
《孟子》比喻的特色。
小结.
第3章《孟子》语用认知性研究.
认知隐喻研究概述.
《孟子》比喻认知性研究的切入点—水喻。
《孟子》比喻的两种认知类型.
实体隐喻.
结构隐喻.
第4章《孟子》比喻的相关比较.
《孟子》比喻与《庄子》比喻的比较.
思想目的比较.
比喻特色比较.
《孟子》比喻与《韩非子》比喻的比较。
思想目的比较。
比喻特点比较.
小结.
范文二:
第一章流行歌曲与修辞学。
第一节作为新的文化表达方式的流行歌曲。
第二节流行歌曲的发展轨迹。
第三节修辞与修辞学。
一、古典修辞学的“说服论”
二、新修辞学的“认同说”
三、修辞与选择。
四、修辞与修辞学。
第四节流行歌曲与修辞学。
第二章流行歌曲的文本修辞学。
第一节怀旧。
一、流行歌曲的怀旧模式。
二、怀旧作为文本修辞。
三、怀旧对于当代文化的本体论意义.
第二节爱情.
第三章流行歌曲的运作修辞学.
第一节明星及明星制。
第二节演唱会.
第四章流行歌曲:当代社会的文化修辞学。
第一节流行音乐场的形成。
第二节场内部的`分化。
第三节流行歌曲对当代文化矛盾的修辞表达。
第五章京剧采茶戏的音韵修辞特色。
第一节戏曲音韵研究。
第二节采茶戏五音.
第三节采茶戏韵辙.
第四节《毛洪记》选段舞台音韵修辞分析.
第五节采茶戏字音音韵规律小结。
范文三:
《文学言语的美学构建》。
一、文学语言的修辞学研究。
二、文学语言的形式主义研究。
三、文学语言的生命本体论研究。
四、文学言语美学构建的研究宗旨----以文学私有性为例。
第一章“私有之美”----私人感觉与私人语言。
第一节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不可能性论证的哲学目的与论证方法。
第二节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不可能性论证的实质辨析。
第二章美学构建与个人化表达.
第一节私人感觉的生命本体论意义.
第二节私人感觉:文学言语活动的渊薮.
第三节文学言语的美学特征特征:私人感觉的个人化表达。
第三章私人之美与文学言语。
第四章第一节文学言语与生命的内在同一性。
第二节文学言语的对话性特征.
第三节“自我”的完善:私人感觉个人化表达的审美后效.
第五章文学的突围:美学构建个人化表达的话语衍生。
第一节“立象尽意”——内在情感的自我赋形.
第二节“言外之意”——内在情感私密性的保留.
结语.
英美文学论文提纲篇十五
本专业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全面考查学生在本科阶段在法语读写方面的学习成果,包括:
1)法语笔语表达能力:用法语分析、归纳、陈述、论述所选专题内容。
2)查阅法文文献、分析归纳原文资料的调研能力。
撰写论文本身是一个为将来做科研工作进行学习和训练的过程。
本专业对国际合作办学3+1项目(贸易方向)毕业论文的要求不同于单一语言文学方向论文的要求,根据培养法语本科+专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参照法国商学院对商科学生实践性写作一般规范,本专业规定3+1项目(贸易方向)毕业论文要求用法文撰写,论文应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2、一篇小论文或评论,对有关国际贸易专题或法国商科教学方面的选题进行分析、思考和评论。小论文的撰写要求如下:
篇幅为a4纸4号字单倍行距打印稿不少于8页。
要求对选定专题进行分析、归纳和论证,提出个人的见解。
要求有标题、引言、正文(至少3个部分)和结论。
导师主要由法方教师担任,具体安排由法方学校负责。我系教师负责论文的最后评阅和评审。
2)引用必须合理,符合论证逻辑,但一般不应长篇引用文献;。
3)对资料中的事实或观点,可以根据论文论证的需要,在说明来源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但所有参考资料均应列入文后的“参考文献”中。
论文要求交稿一式二份,并用3.5寸软盘上交word格式电子版。
每份论文必须包括下列各页:
1)封面(包括题目、作者姓名、年级、导师姓名、日期等);
2)提纲或目录(包括各部分的页码);。
4)参考文献,要求至少列出2份参考文献,包括:作者、题目、版本、日期等;
5)note;。
6)如有必要可加annexe(附件)。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比较》。
批评不是批评的目的。
1,1百年轮回;。
1,230年的断层;。
1,3现代文学创作的知识分子化以及潜革命化;。
1,4当代文学创作的伤痕起点、先天不足及其异化;。
2,1西方文化的鲜花在封建的牛粪上怒放;。
2,2不知不觉中的狼奶哺育出不完整的人;。
2,3愤怒是当代文学的助产士;。
2,4在栏架前因伤退却的当代文学;。
3,1在拒绝人文精神的土地上发育不良的物种;。
3,2对强权或物质的臣服是现、当代文学的殊途同归;。
4,1十年黄金时间对三十年的反动的反动;。
4,2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千年政治宗教造成的一种群体症候。
4,3摸着石头迷失在路上;。
5,1全民的泛物质化,告别阅读时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035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