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看不见桥的黑沟桥游记散文通用免费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21 16:23:12
最新看不见桥的黑沟桥游记散文通用免费
时间:2022-11-21 16:23:12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在济南市长清区归德街道驻地向南不远处,有一个村庄叫黑沟桥,地方不大,约有四五十户人家,一百七八十口人。从字面上理解既然叫黑沟桥,那村子里应当有座桥才是,但任你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很小的地方根本看不到桥的影子,哪怕是随便用几块石板搭建的小桥也没有。

那这个村子叫黑沟桥是怎么回事?这就得从历史上东汉汉光武帝刘秀一次交战说起了。西汉更始年间(公元23-25年)的某天,刘秀的兵马在和敌军的一次激战中失利,连忙从交战的地方向西南方向撤退。敌军越追越紧,到最后只剩下刘秀一个人。此时天色已晚,刘秀慌不择路,钻到一个黑咕隆咚的低矮处躲了起来,由于又累又乏不一会就睡着了。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朦胧中刘秀听到上面很多人在吵闹,仔细听来原来是追击捉拿他的敌兵。过了一会儿,敌兵黑灯瞎火的可能什么也没发现,就向别的地方走去了。此时的刘秀感到这里不安全,肚子又空又饿,就从这个黑洼处向南走,走了大约一里地的地方有个人家,就小心翼翼地进去想讨口饭吃。此时天已渐渐露白,屋里的大嫂发现一大早有个人来自己家里也是非常吃惊。刘秀就编排了一些肚子饿的理由,好在大嫂心地善良,于是拿出一些干粮和剩饭让刘秀吃饱。之后,没过几年,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成为汉光武帝。想起自己躲藏的黑洼地及管他饭的大嫂,于是就派人来了解实际情况,这才发现那个躲藏的黑洼地原来是一条不短的深沟。因感激之恩就在这条沟上修建起一座石桥并敕封为黑沟桥,南边一箭之遥、曾在黎明期间吃大嫂饭的地方赐名为小白庄,免除附近百姓徭役赋税若干年。《长清区志》街镇编中也记载了相同的内容,“东汉光武帝避兵夜入沟中,昏暗不见,故名黑沟。后建桥沟上,故名黑沟桥。”从上面的文字及区志记载的情况来看,历史上该村的确有桥存在。至于当时的桥和刘秀有没有关系,是不是就如上面所叙述的那样,由于没有更多、更权威的资料佐证,我们就没办法考究确认了。历史上的黑沟桥长什么样,又是如何的结构无从知晓,是南北方向的还是东西方向的桥,人们也是说法不一。现在通过该村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东西方向的归(德)万(德)路,也就是归德街道境内的农贸路,另一条是南北方向的崇德园社区东路,两条路在村内成十字状交汇。就其重要性来说,无疑是东西方向的归万路,属于区级道路。而南北方向的崇德园东路几年前还是一条很窄的土路,路两边都是蔬菜大棚。正常理解黑沟桥肯定会架设在东西方向的主干道上。但历史还真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

翻开民国二十四年(1935)修撰的《长清县志》,在一幅“长清县第二区(升城归德)全图”中我们会发现,民国及以前,从县城长清通往鲁西南的县道(官道),和现在的济平公路并不一致。那时候的路线是这样,从县城南关出来,过窑头、后三、前三庄、平房西、李官西、穿南大沙河,过沙河辛、黑沟桥、后刘官、新曹东、前刘官,到翟庄后李,和现在的济平公路重合。而那时东西方向的路还是一条很窄的乡间小路。多年前听村里一位姓张的老人说,原先村中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大沟,沟上确实有一座不是很结壮的石桥,桥面较宽。应当说,老人所叙述的这座桥差不多就是这条南北官路上重要的桥隘。从历史文献上我们知道,清光绪十七年(1851)以前,黑沟桥只是一个隘口路段,并没有人家居住。光绪十八、九年(1852-1853),黄河水泛滥,无数村庄被淹,难民失所,清政府设迁民局,由官方备价买地,以安居民。据民国版《长清县志》记载,当时官方在黑沟桥附近购买土地用来安置朱官庄、董家庄、杜家圈、张家庄、南苗庄、雾露河、李家庄、杨家庄、桃园庄九个村庄的毁所(无家)百姓,建村置家。具体数量为“朱官庄二十一亩六分三厘,董家庄十七亩三分九厘,杜家圈四亩八分八厘,张家庄五亩八分七厘,南苗庄六亩五分五厘,雾露河五亩五分一厘,李家庄八亩四厘,杨家庄四亩二分八厘,桃园庄三亩三分六厘。共计七十七亩五分一厘地。”至此,黑沟桥“由桥成村。”由于是九个村子的村民聚集在一起,黑沟桥村的姓氏就和一般村子姓氏较单一不同,出现了很多的姓氏也就不难理解了。现在多为张、杜、高、董等姓氏为主。听一些老人介绍,最早搬来的村民,由于不习惯在此地置家立业,又想法设法搬回去不少,所以黑沟桥村一直人口不多。直到今天,仍然是归德街道人口数量最少的村庄之一。只是由于沧海桑田般的变化,村内这条沟早就被填平,自然而然,石桥也就没了踪影。再之后,随着农贸路的逐步垫高,村庄也就跟着逐渐抬升,原先村庄的基本地平面已埋在地下一两米深了。南北官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迁线别处,此道几近废弃。东西方向的道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数次拓宽扩建,成为长清区连接归德、五峰、万德等街道非常重要的一条横向通衢大道。而刘秀黎明吃大嫂饭的小白庄至今还在,只是原来的这个自然村现在成了后刘官村的一部分。不过除了本村及附近村庄的人还知道小白庄外,稍远一点的人们就不知道有这个地名了。多年前也有人把小白庄读成“怕庄”,这是因为有些书写小白庄的人,把“小”和“白”两个字写的太近,很容易就把两个字“小白”读成了“怕”字。当年这项由清政府官方“备价买地”安置灾民的办法和现在异地搬迁没什么两样。不过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不知是受历史的局限还是什么原因,这个行动其实是一个半拉子工程,说是一锅夹生饭也不为过。该搬迁的村庄及灾民来到黑沟桥的寥寥无几,有的连来都没来,甚至来了的又回去的不少。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受制于文献记录的缺乏,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光绪年间搬家来的九个村庄,按现在的行政区划来讲属于归德街道的王魏管理区。不知道是无意还是巧合,2019起,整个王魏管理区所有村庄随着国家“黄滩迁建”工程的实施,全部搬迁至黑沟桥邻北的崇德园居民社区。从今天实施的“黄滩迁建”事实来看,170年前的先人给我们在黄河滩区灾民的安置生活方面,进行了重要地探索和尝试,其意义怎样褒扬也不为过。现在的迁建地点,搬迁村庄,思路模式简直就是光绪年间的一个翻版。当年搬来的就搬来了,没搬来的人现在全部搬来了。这绝不是什么巧合,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真实写照。分开整整170年的父老乡亲,基本上又生活在一起。只是由于时间久远的原因,血脉虽然没有中断,而面庞却是全部陌生了。

由于建村时间较短,村内村外甚至没有一点古迹遗存。所有村民的房子基本都进行了翻建,上去几十年的都算有历史了。数来数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制作的村名碑,就算是村里唯一的“古”物了。现在这座村名碑被安放在村西路南位置,只是由于风吹雨打的缘故,原来“黑沟桥”三字内涂刷的红漆早已失去颜色,露出了石头本来的斑驳模样,显得陈旧和孤寂。非常希望村委会或是热心的村民,给这方石碑描描红,以让过往的行人留意一下“无桥有庄”的黑沟桥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476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