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世界读后感(精选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13:16:08
我的精神世界读后感(精选20篇)
时间:2023-11-25 13:16:08     小编:曼珠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那么如何写一篇有内涵的读后感呢?首先要提炼出书中的核心思想,然后结合自身的感受进行分析和归纳,可以借助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来体现对书籍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让读后感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以下是一些饱含情感和真实心声的读后感范文,让我们共同领略读书的力量。

我的精神世界读后感篇一

苏轼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圆融兼通,在不同的处境中,能够以不同的思想体系支撑着自己的人生信念。

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他往往能够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心态。他的顺生、达观态度,浸透着佛家“禅学”思想的'影响。从生活实践的角度来看,在逆境中能保持乐观,并且出之以自然旷达,而不是放大自恣,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但苏轼却能够常常如是坚持。这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明证。

他贬官黄州期间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一个岁末的不眠之夜,自己与同样被贬在黄州的张怀民漫步在承天寺庭中的情形。清幽如水的夜景描绘,“何夜无月,何处无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议论,全然没有迁客骚人的悲戚和消沉,以恬淡旷达的襟怀和慧笔灵心作着平和、亲切的娓娓叙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逆境苏轼的人格魅力。

后来,他被贬往时称瘴疠之地的惠州时,竟能放声高歌:“日食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智慧,更是一种傲岸不屈的伟大人格。苏轼的“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态度,又一次惹恼了那些当权的势要,半年之后他就再被贬为琼州别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之时,他看到的不是茫茫沧海,仕途险恶;想到的也不是此去蛮荒,前途未卜。“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蛮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豪放词句中洋溢的豁达乐观情绪,真正表达出了苏轼之所以为苏轼的本来面目。

我的精神世界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的道理告诉我们要做到知法守法。以下是其中一篇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

《我会求助110》这个故事主人公江帆,放学了独自背着书包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被几个年轻人拦住了,还问他要钱。而且还叫他明天多带些钱,并对他做了一个恶狠狠的手势。回家后,妈妈立刻报了警。

我们小学生遇到拦路打劫的歹徒,可以将身上的少量钱财交给歹徒以便周旋,同时记住身高,口音等情况。回到家后,一定要向爸爸妈妈说,然后向民警或公安部门报告。如果遇到凶恶的歹徒,自己又无法脱险,就一定要奋力反抗免受伤害。动作要迅速,打击歹徒要害,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寻找机会脱身。一定要记住,不到迫不得以的时候不要轻易与歹徒发生正面冲突,最重要的运用智慧。

如果少年儿童受到违法犯罪分子的威胁和侵害,凭借自身的力量很难防范,最有效的办法是向公安部门报告。拨打110电话要简明准确地向公部部门报告案件发生的地点,时间,当事人,案情等内容,以便公安部门及时派员处理。

我们大家一定要会求助110!还要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小学生!

我的精神世界读后感篇三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精神往往能弥补物质的不足。就让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美好!

我不是十分热爱书,也不是十分的痴迷书。或许我喜欢的类型不是长篇大论的一些大道理,而是从故事中体会到。

《绿野仙踪》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当我在图书角拿到它的那一刹那,就注定我会喜欢上它。不错它是一本具有童话色彩的书,但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用说读百遍,当你真正的`喜欢上一本书,就算你读一遍也知道其中的意思。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与她“朋友”冒险的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情节十分起伏,每一章节都让我浮想联翩。正应了“精神往往能弥补物质的不足”这句话。在现实中做不到的事,精神上你能满足。他们的冒险精神,他们互相的帮助,他们的团结,他们克服困难的种种精神。我觉得值得我们去学习,去赞扬!或许这就是让精神世界更美好!

时间的齿轮快速地转着。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也应该更加的成熟。于是我又迷上了一本书《小智慧大故事》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富有深意的书。他和《绿野仙踪》不一样。更具有多面性,告诉我们的道理更加的多。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小故事组成在一起的。最长的不超过600字,最短的50个字左右。其中的一个小故事令我记忆犹新。法国的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问答,其中有这样的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着火了,情况紧急,只允许抢救一幅画,你会抢哪一幅画。结果在成千上万的答案上,一个作家以最佳答案赢得了奖金。他说:“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就是这么个简短的故事使我明白了一个人是道理——我们在制定人生目标的时候,一切要符合实际。不要永远为不能实现的目标浪费精力,最终一无所获。

读书能陶冶情操,读书能使我遨游在我的精神世界里。读书吧,让精神世界更美好!

我的精神世界读后感篇四

人生活在三个世界中,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自我的精神世界,一个是与他人关系的关系世界。

现实世界是一个单向流动的时间,如一只钟,没有永恒之物,只有不住的流变。而在自我精神世界里刹那可以是永恒,永恒也可以是刹那。时间与空间变为情绪和情感的象征之物。关系世界中,同样可以弹指一挥十年过,也可以三日不见如隔三秋。

每一个现代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或丰富、或光明、或清萧、或晦暗。它产生于这一世?还是与先民相通?是早有的沉淀之物?还是与社会现实互动的结果?这个问题换一种表述就是,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是从他出生后由零开始构建,还是如一粒种子般,在合适的条件下生长茂盛?苹果终将是苹果,梨子终将是梨子。

但我在这里撇开这个问题,让思考穿越时空,抵达原始人刚开始有自我意识时的状态。其实做这种思考能凭借的资料很少,仅有的一点东西就是流传下来的各国古代神话。在做思考之前,有必要理清思考的假设基础:假设原始人刚开始有自我意识,能开始分清自我与周围之物。

维护自身存在。

自我意识作为一种存在,它天然就有一个功能——维护自身的.存在,不被周遭事物所淹没。恐惧作为这个功能的伴随物同时也产生了。恐惧是自我意识自身保护的报警信号。恐惧产生后,它驱使自我意识的载体-——肉体,进行攻击或逃避。但恐惧信号无法通过攻击或逃避而完全消除掉,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无法透过攻击或逃避来消除死亡。自我意识的载体——肉体无法完成的任务,只能交给自我意识本身来完成。自我意识通过两种方式来解决恐惧,一是自我膨胀,一是繁殖。前者形成“理想化“防御机制,而后者形成“投射”防御机制。“理想化”和“投射”防御机制是非现实的解决之道。于是自我意识用“理想化”和“投射”作为最初的工具,开始建构一个不同与现实的世界——精神世界。

古代神话明显的特征之一,是万物有灵,认为各种自然之物皆同人一样有灵性。认为万物有灵,就是原始人心理投射的结果。古代神话另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认为“天”有无限大的权利,希腊神话中的宙斯就是“天”的人格化表达。将某种自然之力神化,夸大其作用,这就是原始人的理想化防御机制。理想化自然之力,将其神化之后,又把自己定义为神所创造的,巧妙地将神的本性(一种理想化后的自然之力)殖入自己体内,这个过程称为“投射性认同”。这些“理想化”,“投射”,“投射性认同”的内容就构成了原始人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产生的目的之一就是生产精神力量对抗恐惧。

汉字“精神”两个字,就很直观地代表了它的内涵。

精神世界一经产生,人的行为就不再是“自然的行为”。人行动的力量不再完全基于生物本能,精神力量成了重要的力量来源。人开始过一种“理想化”后的生命,是具有“意义”的生活。精神力量有时可以强大到压制本能,甚至视死如归。

作为人的成长,就不再仅仅是生物体意义上的成长,同时也要求精神世界的构建。人和其他物种区分开了,有了“人性”——特别的品性。

我的精神世界读后感篇五

刚刚读完王小波的《我的精神世界》,书中的一些观点与我曾经脑海中的一些疑问发生了碰撞,产生了一些火花,结合当下的一些困惑,觉得有些问题,自己终于找到答案了,至少是说服自己的答案,在此分享一下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突然开始思考一些问题:为什么中国人活得那么的辛苦?从来没有听见周边人中的亲朋好友说,自己最近在休息,或者出去玩了之类的话。回想一下自己从小到大看到的眼中的父母,一年到头好像就没有什么时候休息过,每天早上起来,家里一个人都没有,从小到大:自己一个人吃饭,洗衣服,自己去上学,生病了自己去医院看病。感觉父母陪伴自己的时间不是那么的多,似乎父母永远有干不完的活,永远没有时间停下来休息,有时候就在想,父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生都在忙碌,究竟是为了个什么?曾经的答案是:为了让孩子吃饱穿暖,吃饱穿暖之后呢?为了孩子有钱去上学,孩子毕业之后呢?为了给孩子娶媳妇,娶完媳妇之后呢?帮孩子带孩子。之后呢?我觉得可能大多数人都能回答出这个问题:父母岁数大了,该养老了。

想到这里,我的疑问反而更多了:我们的爷爷奶奶那一代人,都是在家里由父母这一代人为他们养老,那么我们我们父母这一代,又该怎么养老呢?我们作为孩子的这一辈待在家里为父母养老?显然不可能,因为我们要在城市里面工作,离家太远。把父母接到城市里面来?反问一句,城市里的生活方式,父母会喜欢,会适应吗?我觉得我的父母就不会喜欢,也肯定适应不了,因为:他们已经习惯忙碌了,他们喜欢在自己的地盘上为所欲为,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突然把他们放到城市里面来,在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里:他们该做什么?他们想做什么?他们能做什么?与周边的陌生人如何相处?人都有一种需求:被人所需要的需求,人是社会的人,人是集体的人,人是同类中的人,人或许在物质上能够个人满足自己全方位的需求,但是在情感上,个人是无法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的,需要他人给予,在这个情感稀缺的时代,情感上需求的满足,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从小到大,看看自己村子里面的建筑,县城里面的建筑,再看看昆明省会城市里面的建筑,再从昆明坐火车去长沙,看着沿线城市里的建筑,再到大学期间出去玩,看看去过的那些城市里面的建筑:南宁,南昌,南京,衡阳,桂林,再到毕业之后。自己去过城市里的建筑:重庆,北京。大江南北看完以后,我觉得肯定是自己的审美出了问题,不可能这些我去过的城市里面的建筑都出了问题。直到我去了一个城市:云南省红河州的屏边县,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城市的时候,我的感觉是:这城市,我喜欢。城市整体布局,规划,建筑风格协调一致,给人一种美感,当时只是觉得那个县城的建筑美,符合我的审美观,却没有想过为什么。直到有一天,看见了一句话:美是一种秩序。突然觉得,自己多年的疑惑找到了答案,对呀,我去过的这些城市,不就只有屏边这个县城在城市整体的建筑风格上保持一致,存在着一种显眼的秩序吗。其他的城市,不都是这里一栋高楼,兴许旁边就是一栋低矮的瓦房,甚至是旁边就是一个垃圾场。想到这里,另外一个疑问突然就冒出来了:为什么屏边一个小小县城都可以做到,城市规划布局上整体风格协调一致,而一座大都会城市反而做不到呢?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里面的一句话提醒了我。

原话这么说:

“真古迹使人留恋之处,在于它历经沧桑直至如今,在它身边生活,你才会觉得历史至今还活着。要是可以随意翻盖,那就会把历史当做可以随意捏造的东西,一个人尽可夫的娼妇”。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部历史有一半写在故纸上,还有一半埋在地下,只是缺少了一部立在地上的历史,可以供人在其中漫步。”

“我前半辈子走南闯北,去过国内不少地方,就我所见,贫困的小山村,只要不是穷到过不下去,多少还有点样。到了靠近城市的地方,人也算有了点钱,才开始难看。家家户户房子宽敞了,院墙也高了,但是样子恶俗,而且门前渐渐和猪窝狗圈相类似。到了城市的近郊,到处是乱倒的垃圾。进到城里以后,街上是干净了,那是因为有清洁工在扫。只要你往楼道里看一看,阳台上看一眼,就会发现,这里住的人比近郊区的人还要邋遢得多。总的来说,我以为现在到处都是既不珍惜人文景观、也不保护自然景观的邋遢娘们邋遢汉。这种人要吃,要喝,要自己住得舒服,别的一概不管。”

“我以为,每个人都有—部分活在自己所在的环境中,这一部分是不会死的,它会保存在那里,让后世的人看到。住海德堡,在剑桥,在萨尔兹堡,你看到的不仅是现世的人,还有他们的先人,因为世世代代的维护,那地方才会像现在这样漂亮。”

工业化在给人们带来的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将人的精神世界撕扯得支离破碎。时间全部投入到工作上,没有时间陪伴家人,朋友,甚至是连让人谈个恋爱的时间都没有。从开始,中国的人口出生率,结婚率已经出现了连续下跌,离婚率逐年上升。现在整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国家居然只有40个,高于世界人口平均增长率的国家居然只有18个。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中国的老龄化社会来领已经不可避免,未富先老又是中国面临的普遍问题,养老问题已经是摆在眼前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国男女比例不协调,未婚男性整体数目比女性整体数目多出万,也就是说,中国现在已经有2000万人注定光棍一生,加上贫富距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冲击,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在逐渐加大。

记得初三的时候,物理老师说:我们这一代人将是有史以来最幸福的一代,10之后的今天,不知道我当初的那位老师现在感想如何?高房价,低收入,时间被工作占据了大多数,高物价,高生活成本,竞争强度增加,对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使当下的每一个人都陷入了巨大的焦虑之中。想到这一点,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我的父母一直在不断的劳作中: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陷入巨大的焦虑之中,不敢有丝毫懈怠。为什么现在街上的每一个上班族都是急急忙忙的身影穿梭在人群中: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陷入巨大的焦虑之中,不敢有丝毫懈怠。为什么中国的城市里面,房子可以建造得这么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陷入巨大的焦虑之中,不敢有丝毫懈怠。对城市做个整体的调研,规划,设计,施工,招商,引资。来不及了,哪有那么多时间干这个,能用就行。国家要gdp,官员要政绩,无业人群需要一个工作岗位,投资人需要看到未来的商业增长空间:增长,持续的增长,超越预期的增长。有一句叫做:你的优势就是你的诅咒。是呀,当你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的时候,你肯定是要被抛弃的,因为你不具备了赚钱的价值。在商业利益的面前,什么人道主义,人文关怀,道德伦理,全部都要让位。马克思的一句说得很有道理:为了利益,资本家甚至愿意将绞死自己的绳子卖给无产者。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或许当邓小平在深圳蛇口说出这一句话的时候,就注定了我们今天的生活现状是这样。因为整个商业是自成一个体系的,资本是逐利的,只要这件事能赚钱,加班你不干是吧,没事,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而且还是缺钱的人。因为中国贫富夫分化已经严重到制度化了嘛,只要这个赚钱的商业运行模式启动后,各行各业都会争相效仿,因为赚钱。所以,各行各业的人就都普遍陷入加班中,这一个恶性循环越陷越深,最终,人就只能将越来越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什么恋爱,结婚,给父母养老,在生存问题面前,全部都要让位。这注定是我们这一代人一生都要面临的悲剧。读完《三体》,有两句话感同身受:人的第一要义是生存,生存是残酷的。

回想起明清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华文明也延续了5个世纪。国门打开之后,中国进行全方位的西化:政治体制,治国理念,经济体制,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等等,曾经的天朝上国,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究竟是为什么。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口5亿,70年后,中国人口增长到14亿。人类历史上,可能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过这么多的人口。如果中国的人口,一直保持在7亿左右,今天的中国,绝对是另一番景象。

海明威说: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以为丧钟为谁而敲响——丧钟为你而敲响。

鲁迅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活在这样一个各行各业全方位市场化导向的时代里,或许是我们这一生最大的不幸。因为我们没有选择,无法置身之外,出淤泥而不染,别想了,有些路本身就没有回头路。

我的精神世界读后感篇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对语文教育的特点有这样一段表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渐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认为这个表述是非常准确的。

语文课程的特点是丰富的人文性而不是科学性,它作用的对象是学生的精神和心灵而不是智力和技能,作用方式则是熏陶渐染而不是规模锻铸;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则是个性化的和多元的而不是普遍性的和单一化的。这就把语文学科同数理化等自然科学严格区分开来,这个区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尽管这个区别是那么的明显,但长期以来不被人们充分认识和严肃对待,总是有意无意地掩盖语文教育的本质,扭曲了语文教育的灵魂,使语文教育堕落成庸俗政治学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工具,其应有的价值丧失殆尽,贻误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建构和灵魂觉醒。

如果我们承认,精神建构是教育的绝对使命,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则是通过阅读、思考、实践和体验来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那么,我们立即发现,半个世纪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深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偏离了这个方向,而滑向了技术主义、工具理性的深渊。语文与人的精神和心灵、与人的生命和生活越来越疏远。

在高考诸学科当中,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本身就具有工具的性质,它们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教,便于学,而且可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检测和评价。语文学科则恰恰相反,因为语文直接指涉人的精神,而精神是不应该统一的,精神的统一只能是思想的专制和灵魂的枷锁。精神建构也不可能像砌房造屋那样,设计、规划、施工、技术指导、质量监督、验收、交付……按部就班地完成,它肯定是一个充满着自主性、创造性、特殊性、变异性、偶然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过程。简单地说,用教数理化的那套观念和方法去教语文,不但是困难的,而且是有害的。

二、“休克疗法”

考虑到中学语文教学积弊之重,任何温和改革均无疾而终的现实,我主张采取一种过渡期的“休克疗法”――立即终止教师在课堂上头头是道、天花乱坠的课文分析以及各种各样的层出不穷的应试训练。这种课文分析大多是各种参考书上的现成结论而不是教师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这个结论无论是教师讲出来,还是巧妙地通过学生的嘴说出来,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至于各种应试训练,更是压制了个性,束缚了灵性,堵塞了悟性,摧毁了想象力、情感力和创造力,有百害而无一利。

这里提到背诵,我想多说几句。记忆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它是其他所有能力的基础。少年儿童的记忆力很强,让他们背诵一些优秀篇章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并且是非常有益的。记忆力长期搁置,就会衰退,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也会影响其他能力的发展,甚至会促使一个人早衰。就语文教学来说,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有效的方法,“涵泳工夫兴味长”,古人在这方面的论述很多,确是经验之谈。我们的语文教学到了高中阶段严重忽视了背诵功夫,小学到初中背诵的一些诗文遗忘殆尽,实在可惜。我想,如果一个人能轻轻松松地背诵300首以上的唐诗宋词、100篇以上的古代散文名篇名段,那么,他的语文素养就不会差到那里去。新教材规定了很多背诵篇目,非常英明。但我听说师生的反对意见很大,以致编者考虑要降低要求,如果真是这样,我感到很遗憾。我看,我们吐沫横飞地分析5篇文章再加上心急火燎地训练10份练习,就其真正价值和意义而言,也抵不上让学生背诵两篇文章,如《赤壁赋》和《兰亭集序》!

语文的确需要训练,但不是现在这种完全脱离生命体验和现实人生的应试技能训练。语文应该训练学生读书和思考、体验和感悟,而这种“训练”,其实就是让他们进行自由地读写实践,教师的任务就是参加进来,与他们一起阅读、讨论和交流。我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练习册、考试卷以及“大全”“精编”“宝典”“秘笈”“百日冲刺”“进军清华”等等等等,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我盼望着什么时候把它们统统扔进垃圾堆,而代之以《古文观止》《桃花扇》《茨威格小说集》《百年孤独》和一本笔记本。

三、可行性分析。

如何才能把教师和学生从繁琐的讲析和铺天盖地的应试训练中解脱出来?我相信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因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听话的民族。对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来说,他们最听高考的话。难道学生天生喜欢为那些艰深繁难枯燥乏味的数理化习题而绞尽脑汁吗?《西厢记》中动人的情节、婉曲的情事、美好的情愫,钟情的张生、深情的莺莺、热情的红娘,还有那“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的'“花间美人”般的优美词句,怎么就吸引不了有着同样美好憧憬的花季少年呢?这都是高考惹的祸!高考实在太“伟大”了,她的无穷“魅力”让莘莘学子轰然拜倒,眼不能他顾,心不敢旁骛,服服帖贴,俯首称臣。

现在,如果教师讲得越多,学生练得越苦,在高考中最终无一例外地被证明越是“丝毫无补费精神”,那么,失去了进身之阶的教师和学生,谁还愿意自讨苦吃?所以,什么话都不要说,让语文高考登高一呼,中学语文教育的状况立马改观――语文高考这个“周处”也该幡然醒悟、将功折罪了!

四、一份样卷。

语文高考试卷哪怕就这样出,就现阶段而言,也是功德无量的善举――。

内容:古诗文名句、名段默写20分,《红楼梦》20分,《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中的某一篇20分,诸子散文、八大家散文、明清散文中的某一篇20分,鲁迅20分,外国传统和现代小说20分,其他30分。

题型:填空、简答。

举个例子,《红楼梦》第23回的回目是什么?请用100字左右概述《红楼梦》第48回的情节。

说到这里,肯定马上就有人嘲笑,至少有人担心:学生从此以后就背背120个回目,这有什么意义呢?那么,我告诉你,第二年不这样考了,一部《红楼梦》出几个题目还不是很容易吗?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只要也只有自己认认真真地看了原著,就能够也才能够拿到这个20分中的大部分,如果多多少少有点悟性和灵气,就能差不多拿满20分。反过来说,这样的命题正是要求大家去读,也只是要求大家去读,去直接接触原著;只要大家认认真真去读了,目的就达到了,至于读懂多少,又悟到了多少,并不重要――谁敢说自己已经读懂了《红楼梦》?进一步讲,我们的语文高考试卷应该设法让那些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人拿到高分,让那些怕读书也几乎没有读什么书的人最多只拿到20分,让那些怕读书但逼着自己读了一些书的人拿到50分,让那些怕读书但逼着自己读慢慢地喜欢上了读书从而也读了较多书的人拿到100分,让那些本来就喜欢读书现在有机会可以读更多的书因而更用心地去读越读越爱读也不再想什么高考不高考了读书本身就是最大享受的同学得150分。

这样的试卷怎么出?我们不是有那么多专家吗?如果他们把编写高考宝典、解题技巧的时间省下来,把兜售高考信息、招摇撞骗的时间省下来,好好动动脑筋想想,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我曾经讲过我还要继续讲,现在的全国统考语文试卷必将贻笑后人!全部试题中只有一道名句默写题还算说得过去,有点人文味道。我可以毫不谦虚地说,近来的任何一份语文统考试卷均是漏洞百出,大多题目几无道理可言。至于铺天盖地的各种模拟训练题则是低劣模仿,恶意炒作,等而下之,不堪入目。

五、总结。

我前面写过两篇短文《为标准答案辩护》《为标准答案勘误》,两文结尾均提到:我并不是为了说明答案的正误,而是想借此说明更多的东西。这个“更多的东西”就是,这样的题目本身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文学作品的理解肯定是也只能是与各人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密切相关的、无法也无须统一的、因而也就不存在标准答案的充满个性化的情智活动,这就是我上文说的“体会有深浅,感想无对错”的意思。

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全部操作,包括课堂教学、应试训练、考试和评价都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理念基础上的,所以全部活动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不发生影响,这是语文对学生失去吸引力的根本原因。当然,说完全不发生影响也不对,它发生的是一种泯灭个性、培植奴性的影响。

中学语文教学需要观念层次上的爆破,而不是技术层面上的改进,需要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价值和目的,需要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高度进行一次深刻的革命。现在,我发现,这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顺便说一句,这个发现让我感到很羞愧!

我的精神世界读后感篇七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豪放乐观的苏轼。

您,一人一笔,走遍天涯海角;您,壮志难酬,唯有寄情于文字。屡次遭贬,打不倒您的信念;艰难世事,造就了您的豪放诗作。您的杰作,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怀古伤今,只为报效国家;论史谈玄,方显男儿本色。

您把苦难研成墨,把贬谪当做笔,挥毫出一首又一首豪放旷达的词章。

是您,凝望庐山,道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是您,遥望苍穹,唱出了“西北望,射天狼”的气概;是您,对饮明月,吟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间祝福。

官场上的险恶**,并没有消沉您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您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消逝了多少哀伤与生活磨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赤壁带来了完美壮烈,这是诗,更是实。

您,苏轼,让世人领悟到:面对生活坎坷应乐观,面对人生浮沉应有风度。

我的精神世界读后感篇八

曾几何时,你在浊酒中望见了自己的愁容。孤独中冷酒惨骨,饮下的是对尘世的远离与脱俗。香浓的酒早已化为神经的麻木,你唯有在神经的麻木中找寻自我。

水酒潺潺,你独倚偏舟。江风吹动你的发丝,酒滴江心,向着皎月漂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的精神世界读后感篇九

网络世界的心理学特性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人类原有的.三维空间之外,一个新的空间正在迅速向人们打开大门,这就是被称之为网络世界的“心理空间”.具体来说,网络世界的心理学特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作者:徐春霞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刊名:青年记者英文刊名:youthjournalist年,卷(期):“”(23)分类号:g22关键词:

我的精神世界读后感篇十

园里给孩子们配了很多好看的绘本,我非常喜欢看里面有一本《是谁嗯嗯在我头上》,这个故事主要写的就是:

有一天,小鼹鼠从地下伸出头来,一条长长的、土黄色的嗯嗯掉下来,糟糕的是,它正好掉在小鼹鼠的头上。小鼹鼠气得哇哇大叫,当时没有看不清楚它是谁。小鼹鼠造访鸽子、老马、野兔、山羊、奶牛、猪先生等经过辨别,结果都不是他们的嗯嗯。鸽子是又湿又黏的白色嗯嗯、老马是五坨又大又圆的嗯嗯、野兔是像豆子一样的嗯嗯、山羊的嗯嗯是像一颗颗咖啡色的小球、奶牛的嗯嗯是像一盘巧克力蛋糕、猪先生是一坨软软的嗯嗯。它们都出具了“物证”,经过比较,事实证明了小鼹鼠头上的嗯嗯不是自己的。最后,两只又肥又大的苍蝇,它们是识别嗯嗯的“专家”,戳了一下小鼹鼠头上的嗯嗯,立刻说:“哈!这是一坨狗大便!”当小鼹鼠明白真相后开始报复,为解心头之恨,进行以牙还牙,将自己一粒小小的,黑黑的嗯嗯拉在打瞌睡的大狗的头上,自己赶紧钻回地下,发泄了怨气。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事物,总结特征,学会辨别。同时要意志坚定,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我的精神世界读后感篇十一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的精神世界读后感4000字,欢迎大家分享。

我十三岁时,常到我爸爸的书柜里偷书看。那时候政治气氛紧张,他把所有不宜摆在外面的书都锁了起来,在那个柜子里,有奥维德的变形记,朱生豪译的莎翁戏剧,甚至还有十日谈。柜子是锁着的,但我哥哥有捅开它的方法。他还有说服我去火中取栗的办法:你小,身体也单薄,我看爸爸不好意思揍你。但实际上,在揍我这个问题上,我爸爸显得不够绅士派,我的手脚也不太灵活,总给他这种机会。总而言之,偷出书来两人看,挨揍则是我一人挨,就这样看了一些书。虽然很吃亏,但我也不后悔。

看过了变形记,我对古希腊着了迷。我哥哥还告诉我说:古希腊有一种哲人,穿着宽松的袍子走来走去。有一天,有一位哲人去看朋友,见他不在,就要过一块涂蜡的.木板,在上面随意挥洒,画了一条曲线,交给朋友的家人,自己回家去了。

那位朋友回家,看到那块木板,为曲线的优美所折服;连忙埋伏在哲人家左近,待他出门时闯进去,要过一块木板,精心画上一条曲线……当然,这故事下余的部分就很容易猜了:哲人回了家,看到朋友留下的木板,又取一块蜡板,把自己的全部心胸画在一条曲线里,送给朋友去看,使他真正折服。现在我想,这个故事是我哥哥编的。但当时我还认真地想了一阵,终于傻呵呵地说道:这多好啊。时隔三十年回想起来,我并不羞愧。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十三岁的孩子也可以有一片精神家园。此外,人有兄长是好的。虽然我对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无异议。

长大以后,我才知道科学和艺术是怎样的事业。我哥哥后来是已故逻辑大师沈有鼎先生的弟子,我则学了理科;还在一起讲过真伪之分的心得、对热力学的体会;但这已是我二十多岁时的事。再大一些,我到国外去旅行,在剑桥看到过使牛顿体会到万有引力的苹果树,拜伦拐着腿跳下去游水的“拜伦塘”,但我总在回想幼时遥望人类智慧星空时的情景。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所有的智者、诗人,也许都体验过儿童对着星光感悟的一瞬。我总觉得,这种爱好对一个人来说,就如性爱一样,是不可少的。

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烦难的问题就变得易解。人活着当然要做一番事业,而且是人文的事业;就如有一条路要走。假如是有位老学究式的人物,手执教鞭戒尺打着你走,那就不是走一条路,而是背一本宗谱。我听说前苏联就是这么教小孩子的:要背全本的普希金、半本莱蒙托夫,还要记住俄罗斯是大象的故乡(萧斯塔科维奇在回忆录里说了很多)。我们这里是怎样教孩子的,我就不说了,以免得罪师长。我很怀疑会背宗谱就算有了精神家园,但我也不想说服谁。安徒生写过光荣的荆棘路,他说人文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当然,他是把尘世的嚣嚣都考虑在内了,我觉得用不着想那么多。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这样说固然有煽情之嫌,但想要说服安徒生,就要用这样的语言。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了。虽然我对他的事业一窍不通,但我觉得他和我是一头儿的。

我不大能领会下列说法的深奥之处:要重建精神家园、恢复人文精神,就要灭掉一切俗人——其中首先要灭的,就是风头正健的俗人。假如说,读者兜里的钱是有数的,买了别人的书,就没钱来买我的书,所以要灭掉别人,这个我倒能理解,但上述说法不见得有如此之深奥。假如真有这么深奥,我也不赞成——我们应该像商人一样,严守诚实原则,反对不正当的竞争。让我的想法和作品成为嚣嚣尘世上的正宗,这个念头我没有,也不敢有。既然如此,就必须解释我写文章(包括这篇文章)的动机。坦白地说,我也解释不大清楚,只能说: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斯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我的精神世界读后感篇十二

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苏轼往往能够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心态。苏轼的顺生、达观态度,浸透着佛家“禅学”思想的影响。从生活实践的角度来看,在逆境中能保持乐观,并且出之以自然旷达,而不是放大自恣,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但苏轼却能够常常如是坚持。这在苏轼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明证。

苏轼贬官黄州期间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一个岁末的不眠之夜,自己与同样被贬在黄州的张怀民漫步在承天寺庭中的情形。清幽如水的夜景描绘,“何夜无月,何处无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议论,全然没有迁客骚人的悲戚和消沉,以恬淡旷达的襟怀和慧笔灵心作着平和、亲切的娓娓叙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逆境苏轼的人格魅力。

后来,苏轼被贬往时称瘴疠之地的惠州时,竟能放声高歌:“日食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智慧,更是一种傲岸不屈的伟大人格。苏轼的“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态度,又一次惹恼了那些当权的势要,半年之后苏轼就再被贬为琼州别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之时,苏轼看到的不是茫茫沧海,仕途险恶;想到的也不是此去蛮荒,前途未卜。“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蛮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豪放词句中洋溢的豁达乐观情绪,真正表达出了苏轼之所以为苏轼的本来面目。

我的精神世界读后感篇十三

《我就是数学》全书共有六个部分,分别是“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这里面包括了华老师的教以及他对别人执教的课的评价。

既有他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孩子那深深的爱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引用华老师的话:我们老师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儿童心灵”,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用“儿童的情感”去体验,用“儿童的兴趣”去爱好……是的,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华老师说过我们要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不怪孩子为什么上课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我们应该反问我们自己为什么我们的课学生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的,要当一流剑客,就必须永远留只眼睛注视自己,不断反省自己。

华老师在书中也讲到:一个教师不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是不会把这个学科教得很好的;但是,如果他不经常阅读自己专业的书,那么更是教不好这个学科的。看到这段话,我不由心虚。为何我们总是抱怨自己没时间读书,把时间都用在思考如何教学上。却不知,我们没有理论作指导,得出的教学东西也必然是肤浅的。想给学生半桶水,老师不再是一桶水,而是要有源源不断的流水。所以我们要不时的饱读诗书来充实自己的大脑。

我的精神世界读后感篇十四

最近,我读了一篇感人的文章,这就是《只有你才能欣赏我》。

它讲了一个发生在母亲和儿子之间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文中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直至中学表现一直都不出色,老师都他的评价也不高,但母亲却一直都信任自己的孩子,给他鼓励和安慰,让儿子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最后,儿子终于被清华大学录取了,他对妈妈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只有你才能欣赏我……”文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当别人都不相信自己儿子的时候,只有妈妈一个人相信他,对他说“孩子你能,妈妈相信你能……”正是这样的爱给了孩子前进的动力,让他跨进了名校的大门。母亲永远相信自己的儿子,永远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即使他再不争气。

那就是我们的母亲。

我的精神世界读后感篇十五

今天,我在家觉得很无聊,打开书柜,找到了一本书,叫做《独一无二的我》,里面有一篇启迪故事很精彩,让我跟你们分享一下吧!

这篇故事写的是:有一次在课堂上,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怎样才能坚持真理。老师听后,用手指捏着一个苹果,给每个同学闻过后,她问道:“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儿?”有一位学生举手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老师说:“你们再仔细闻一闻。”同学们又闻了闻,又有一位同学说:“是甜味。”老师变得严肃起来,说:“这是一个假苹果,没有味。”

看完这篇故事,我立刻想到以前,有一些奥数题目和语文作业,我写错了。老师给我们讲解时,不管我有没有听懂,都说:“哦,明白了”或者“知道了。”因为我总觉得老师很有知识,说的话、讲的题目不会有错误。现在,我知道了老师说的也不一定全对,老师说的答案也需要思考。

在课堂上,在生活中,虽然老师、父母经验丰富,往往会给我们很多好建议,但我们也不要丢失自己的主见哦。凡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对老师说的话多加思考,对父母的`决定多加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人生。

我的精神世界读后感篇十六

暑假时我买了一本书叫《妈妈不是我的佣人》,看了这本书,让我深有感触。

书中讲述了一个上五年级的首尔小男孩阿章,因为妈妈怀孕了,爸爸又在首尔工作,暂时让他转学到乡下舅舅家。来到乡下上学的阿章,离开了妈妈的照顾,上学时不但作业没带,连颜料也忘带了,结果被老师惩罚,被同学讥笑。生活上也不会自理的阿章,表妹批评他说:“我不知道你的妈妈是不是你的佣人,但我的妈妈不是”。这句话使阿章想到了以前在家里的时候都是妈妈帮他准备的学习用品,利用他睡觉或去上学的空闲时间把房间整理干净。阿章经历了不断的挫折和失败,使他从一个懒散、怯弱、自私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独立、勇敢、节俭、关爱他人的'小男子汉。

我在书中明白了妈妈是很辛苦的我们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再劳烦妈妈,我们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打扫房间、收拾书包、扫地、擦桌子。有时间就帮妈妈洗碗、拖地。我们太过依来家长了,所以我们变得自私、懒散、依赖。我们都是六年级要六年级了可凡事都是依赖家长。现在我可以帮妈妈干很多事情。

这本书让我改了自私、懒散、依赖的坏毛病。

我的精神世界读后感篇十七

今天,我读了《亲近母语》上的一篇文章《那个蠢女孩是我》后深有体会,我觉得我这篇文章的作者张爱玲一样,在小的时候都有点蠢蠢的。

比如我在一年级刚进学校的时候,有种说不出的高兴,便情不自禁的和别人打招呼,而别人却用怪异的眼神注视着我,这时我才觉得我又犯错了。我刚进小学的.第一个下课是我最记忆犹新的。“叮——叮——”下课铃响了,我和同学“哗——”得一声冲出教室,但那时我在我们班一个人也不认识,便在操场上一个一个问:“你是不是一(2)班的?”这样问,问到了就说:“我们一起玩吧!”不同意的,就再找,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笑,觉得我太蠢了。一年级时,我最喜欢的就是体育课了,因为体育课可以跑步、踢足球了!但我喜欢的踢足球、跑步都是男生的游戏,而女生一个也不喜欢,觉得太无聊,所以,女生一个也不愿和我做朋友,当女生三五成群走在操场上时,我只能一个人孤单的走在旁边。

我的精神世界读后感篇十八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别把我当小孩这一本书,是一本不上锁的日记,大人们可以了解到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或许,大人也可以从这些日记中找回自己儿时蒙尘的记忆。

一个普通的小女孩二米,还有土豆、小茜、星只、菲儿、大丙等等。土豆说话不太清楚、小茜的头发卷卷的、星只有点像女的、二米喜欢在口袋里放很多东西、二米喜欢芒果颜色的本子、二米喜欢玩打针看病的游戏,二米其实是个在竞选班长时只获得三票的孩子,她也有许多很精彩的想法,比如‘妈妈说,不管男孩女孩都要上一年级,我本来以为女孩不用去的,因为男孩去门上画着穿裤子小人的时候,妈妈就说,女孩不要跟着去。’二米认为自己是班上的折纸大王,当田大田来挑战的时候,二米赢了,后来回答快问快答的时候,二米承认田大田是班上的折纸大王,二米一下子就愣了。对于胖胖的老人家奶奶还是瘦瘦的老人家爷爷,二米跟喜欢奶奶,因为二米认为胖胖的老人家比瘦瘦的老人家慈祥,爷爷一直觉得很冤枉。二米就是那么可爱,她的唠叨,有点天真,有点好笑,就是这样的一个她。

我的精神世界读后感篇十九

上个周末看完了《离开前请叫醒我》,内心一直有股温暖的力量在涌现。看着别人的故事,想着自己的过去,总有那么一两句并不华丽却直触人心的话。

这本书里有38则故事,有关于卢思浩和他身边朋友的故事,大都与爱情有关,无论有结果的、分手的.、孤独的还是寂寞的,各种爱情故事都在作者的生活周边发生着。

这本书唤起了内心的共鸣,并给予了许多的力量,所以我认为它是治愈系温暖的文字。

有人说这些是无病呻吟,有人说谁都应该可以写这样的书,但无论怎样,他的书总能默默的给我力量,书里收集的那些离我或近或远的故事同时也鼓励着我自己。

可能是感同身受,可能是心理作用,但他的文字一直是支撑我走下去的力量。让我感觉有人同行。

他让我知道什么是错过却不该遗憾,让我知道果断的拒绝可能是最好的结果,让我知道人就会有孤独,你做的就是应该调整好心态面对它,迎接它,而不是躲避它。

更应该说,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成长。它激励我变成更好更酷的自己。

时间就是一条一直向前流去的河,即使山崩地裂海枯石烂它也不会回头,我们随着这条河流在一直向前走,一直成长,也一直告别。

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我们都会有金光闪闪的未来,因为我们一直不曾停留。

我的精神世界读后感篇二十

今年寒假我读了好几本书,有《小狗钱钱》《童年的爆米花》《晚安,我的星星》……这些书都非常有趣,我都很喜欢,而我最喜欢的是《晚安,我的星星》。

这本书是冰波叔叔写的童话集,里面有许多好玩的故事,比如:方头恐龙的故事;企鹅寄冰;冰激凌太阳;晚安,我的星星……每个故事都是那么的有趣,充满童心。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晚安,我的星星。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天狮子大王在森林里召开大会要分星星,分了以后就只能看自己的那颗。狮子说“我是大王,我第一个挑选,我要那颗最亮的。”黑熊说“我的力气最大,我要第二亮的那颗”……小白鼠等啊等啊,等到所有的动物都挑完了,只剩下一颗最暗的星星。可是它没有失望,它每天都盯着自己的那颗小星星,并且每天临睡前都对自己的那颗星星说“晚安”。小白鼠的星星变得一天比一天亮了,终于有一天,它的星星是最亮的了。小白鼠高兴极了。不料,它的那颗星星生病了,变成黑色的石头掉了下来。小白鼠伤心的把星星拣回家,又请来萤火虫帮忙点亮星星,最后,几百几千只萤火虫终于把星星点亮了,星星又回到以前的位置,好像比以前更亮了。

这篇文章使我明白:只有我们爱护更弱小的东西,它才会变得更美丽,才会绽放出光芒,才会发挥它的用处。每一个弱小的生命都有可能变成最亮的星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94756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