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读后感(实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19:04:03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实用16篇)
时间:2023-11-28 19:04:03     小编:飞雪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想法、感受等进行总结和评价的一种表达形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主题和思想,同时也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读完一本好书后,我们不妨写下一篇读后感,来记录我们的思考和感悟。读后感对于提升我们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也是非常有益的。在写读后感之前,可以先进行一些阅读笔记和思考,帮助整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如果你正为写读后感而苦恼,不妨看看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挑选的范文,或许会有所启发。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篇一

《金陵十三钗》这本书的作者是严歌苓。在《金陵十三钗》被拍成了电影之后,这么一本反映南京大屠杀的这个严肃的历史性问题的书籍又吸引人们重新用另一种视角来审视一次屠杀给人们的心灵带来的伤害。相对于电影版的《金陵十三钗》,我更喜欢原版书籍《金陵十三钗》。

诚然《金陵十三衩》的电影并没有完全按照《金陵十三钗》这本书原有的倒叙模式表达,也对书中的出现的神父和士兵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编和衍生。当然对于电影这么一个感官的传播媒介,它的导演肯定要让自己拍的电影更符合自己的设计思路。但是对于书籍《金陵十三钗》,我真是想说赞赞赞赞赞。

接下来书籍版《金陵十三钗》进入了以孟书娟这么一个十岁刚出头的教堂寄居客的第一视野正叙。孟书娟的父母和妹妹在国外,在教堂里一起的年龄相仿的女孩连上她一共有13个。她们在南京应该算是中上收入阶层家的孩子。在她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虔诚的唱诗祷告,那就是保持一种高贵的生活状态。可是打破这宁静的是日本侵略军无情的战火。孩子们突然发现自己处于死亡的恐惧里。

如果说第一次真正给这些循规蹈矩的女孩子们心灵冲击的当然还要算硬从伙夫和乔治的棍棒下香艳艳地闯进来的那代表了秦淮河最高水准的13名艳妓。读后感.她们即使藏在教堂的地下室时,仍然不忘抽烟喝酒打牌搽脂抹粉。当然教堂里原来的女孩子肯定不喜欢这种另类。小女孩们甚至也不让秦淮河花魁们进入教堂的卫生间如厕。所以呀,教堂的地下室除了有烟味、香粉味还有屎尿味。曾经有一次孟书娟误会秦淮河花魁们中的一个姐姐偷东西。身为秦淮河花魁们当之无愧的魁首的玉墨说了下面这段话“就凭人家赏你个老鼠洞待着。就凭人家要忍受我们这样的人,就凭我们不识相、不知趣、给脸不要脸。就凭我们生不如人,死不如鬼.打了白打,糟蹋了白槽蹋。”玉墨在用贬低自己的方法在拐着弯地训斥这些书生气息的小妹妹,当然还有教堂里教父的副手、伙夫以及世人。

书籍版《金陵十三钗》中确实出现了三个中国军人出现在教堂里。不过书中并没有他们三人战斗的描写。唯一让我记忆深刻地是豆蔻动情地对已经奄奄一息的腹部中弹的小兵说:“你快好起来吧。好起来以后,我们一起去乡下种田去。”只可惜小兵还是离开人世。

当然故事的转折在花魁们甘愿代替这些小妹妹去参加日本军人庆祝胜利进入南京的晚宴。当然这是鸿门宴。其实故事中这些小妹妹到底怎样从战争中活了下来,故事并没有详细描述,只是一笔带过。故事也在花魁们勇敢赴宴时戛然而止,留下的只有孟书娟的意味深长的话“法比哪里会晓得,那对我们是一次大解放,我们从这些被卖为奴的低贱女人身上,学到了解放自己。”孟书娟的意思是说原先懦弱的循规蹈矩的唱诗班姑娘在跟这群窑姐接触以后才真正懂得了要寻找本真,寻找快乐。孟书娟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玉墨和她的同伴们。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至少在孟书娟眼里,玉墨和她的同伴们拯救了13个姑娘年轻的生命,无比伟大。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篇二

看完《金陵十三钗》整本书,我想不仅仅是我,每一个读过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愤怒的沉痛,为那个时代的中国人而在心中呐喊命运的不公和战争的丑恶。对于我来说,读的过程中,内心的想法总的来说就是一句:历史终究是历史,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以史为鉴,不重蹈历史的覆辙。这句话看起来有些空泛,但是我们改变不了历史,仇恨容易让人迷失本性,自强才是中国人的必须途径。

对书中的人物,我比较欣赏的有两个。第一个就是秦淮河的头牌、出淤泥而脱俗的赵玉墨,还有就是有时刻板却博爱的英格曼教父。他们都身处在几乎完全被控制,无依无靠的失陷的南京城中,每时每刻都提防着日军的来袭。恐惧占据着他们的心灵。他们也曾有过堕落,有过幻想,但是在所有的幻想憧憬都破灭时,灾难的降临却使他们的人性爆发出更盛的光辉。书娟和赵玉墨的恩怨也是本文的环境,其实,赵玉墨的性格不同于其他窑姐,她虽是窑姐,却不甘于做窑姐,于是面对书娟那样淡漠的目光,赵玉墨回到了现实,知道自己的身份,她或许害怕书娟,也或许讨厌她,只是,当最后日军又想继续糟蹋那些纯真的女孩的时候,她却选择和十三钗姐妹们抱着必死之心,替尚在稚龄中的女孩赴这场死亡之约。这时“我弹琵琶,你拉个棍,要饭,给你妈吃”这种的普通不过愿望也终究成为她心中永远的遗憾。

英格曼神父是一位慈祥,有责任感却也保守的一位老人,而不再是简单的美国公民。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人的基本准则。然而他也曾深信,日本人绝对不会侵犯美国的地盘,可是日军一次次的来袭让他渐渐失望,他深信基督教堂,可是却不断地为他的上帝找了许多的借口,这位老人,爱护教堂里的四十四位女学生,不让她们知道外面世界是多么的血腥残忍可怕,可是后来,神父完全改变了对女孩的教育方针,他要她们看清楚,并且永远记住,让他们学会灾难中,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正视这些灾难,才会有勇气去战胜它们。

在这里引用一下作者严歌苓的对小说描述:“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达观,不记仇。我想我还会写南京*的故事。假如我们不那么好说话,不在令人不快的历史边上绕行,由强迫性失忆变为强迫性记忆,记住那些不忍回顾的历史,我们的民族才是健康的。”

的确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承受了很多我们这代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现实面前,我们是一定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为了要从中得到多少的教训,或者对另一个民族怀有多少的仇恨,我们要做的就是面对自己,正视历史。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篇三

编者按:《金陵十三钗》是严歌苓创作的战争时期“特殊女人”的故事,下面我们来看一篇。

读后感。

吧!

战争是淫邪的。

《金陵十三钗》作者巧用匠心铺排、简笔勾勒、兼以人物思考的手法,把动感的震撼和威慑场景呈现给读者,读来身临其境。

作品展示了1937年12月12日日寇侵华屠城南京的一个细部:

“这是一个疯狂凶残的末日清晨。

“人们抱着木盆、八仙桌、樟木箱跳进隆冬的江水,以旦夕的生命在破城而来的日本军队和滔滔长江之间赌上一局。

豆蔻在一个黎明破晓的清晨翻出了教堂的围墙,踏上了她寻找琴弦的不归之路。日寇不久就发现了她。在惨遭蹂躏之后,豆蔻身中数刀魂撒荒野。而为了隐藏目标,躲避在教堂仓库里的“十三钗”同样遭遇了蔑视、侮辱和欺凌,她们寄寓他处而饥寒交迫,却心存善良和感恩,依然视生命为神圣。在正义与邪恶面前,她们人性的良知澄澈,品质清纯。她们关乎大局,不计个人得失,甚至不惜生命,捍卫着心中的净土,保护着自己的同胞。

的青涩女孩,把自己送进了侵略者的虎狼之狱而一任他们蹂躏。

她们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好死!

战争用铁蹄践踏生命,用魔爪蹂躏生存。

青楼女子,作为社会形态末端的一个环节,滤网一样,纳尽了社会需要排出体外的所有泄物,是人们唾弃的对象。她们颜面无存,生存堪忧,被迫成为社会发泄的公交,却挽不回人们对她们的曲解和蔑视,底层世界的她们,注定了永世不得出头的命运。

作家严歌苓笔触凝缓,态度严峻,再现了历史的悲壮。

作者|雷玉奇。

公众号|甘宁界。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篇四

现在的时间接近明日了,我第一次觉得今天与明天那么的接近,相差只有一秒或者一秒都不到,深夜的寂静使我很想描述一下我周围的场景,我独自坐在电脑桌前,背后是我床前的小灯,发出暗暗的暖的光泽,从一个点晕染开来,在我的身旁定住。这是屋子里的一半温暖又暗沉的格调。而我的左肩,洋洋洒洒的则是半夜的清冷的月光,毫不留情的穿透窗帘,冰冰的掷在地上。这两种格调互相挣扎,又默默的调和着,在这个时分总是显得格外的寂寞。这样寂寞的时刻,总使我想起,《金陵十三钗》中的别样风情的赵玉墨。我觉得晚上在一个人的屋子里,读这本小说,是一件有点恐怖的事。描写的逼真的战争中的废墟、硝烟好像就在眼前,无数人的悲惨哭声好像就在耳边,一个个没有挣扎也不能挣扎的生命好像就刚刚失去的力量。一次次的翻动书页,即使我已经知道结局还是不希望结局像原定的情节一般上演,刺刀和炮弹不停轰炸这个只剩空壳的南京城,只有里纠葛的情感的藤蔓还在尘土中掩人耳目的生长着。尽管我劝说自己这只是一本小说,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我的潜意识仍旧愿意相信姨妈孟书娟陈述是真的,不乐意见到生命悲惨的结局,却希望战争之花的辉煌是真实的。我是一个纠结的读者,这也是一个纠结的故事。几条情感的线索秘密的,紧凑的编织着威尔逊堂的历史。我是欣赏赵玉墨的,她外而知书达理,又不使张扬和风情。最重要的,在这16个女学生的小纠葛和争吵中,赵玉墨的识大体就显得特别的突出了。她随身带着一把精巧的小剪刀,当日本人在地窖上打转是她紧紧地握着这把代表着她最后的小剪刀;当戴涛应声倒地的时候,她的心里发出一丝一丝的悲痛蔓延了每一丝凌乱的发梢,教父做完后她默默的留在了坟墓之前,用她能装下许多人的心,做一个痴情的女子;当她利用法比*阿多那多时,真诚而有,却依旧把身世讲的那么动人,那么让人怜惜,使法比不断联想20多年前那场不存在的错过。小说的好处就是它能够不省篇幅的细致的描写,这和电影的出入还是很大的,人物的关系更加复杂,情节也更加复杂,历史感就越发的显得浓厚了,重要的是这样的有缺点的赵玉墨更加丰满了,整容后的赵玉墨也更加耐人寻味了。

与这些老成和世故的风尘女子相比,女学生们的稚嫩和孩子气证明了她们的确是十六个地地道道的女学生,不容怀疑。甚至她们的身上还有着,大城市中小地女的骄傲气息。她们,交出女人们的两颗麻将,是最初的表明她们下定决心要划定界限。后来她们她们的太晚了,在豆蔻死后,她们才想起曾经与她争执的一碗汤,可是这已经来不及了,这一切已经随着豆蔻和那四根握着的琴弦一同消失在南京城的上空了,书娟厌恶喝了泡阿顾的水,厌恶那些女人在李全有、戴涛和王蒲生面前搔首弄姿,厌恶徐小愚的善变和莫名的骄傲,甚至在小愚几乎要带她和父亲离开南京城的最后的眼光里,书娟仍用冷冷眼睛对视不肯透出丝毫的,表现出小女孩之间最顽强的倔强,不顾生命的倔强,她甚至厌恶自己的父母对妹妹的偏爱把自己独自一人留在南京城里,每天呼吸着这里毫无生气的味道。但是他又是幸运的,她记录了从1937年12月13日开始发生的所有事,记录了南京的灾难。

如果说女人们的柔情使一直弥漫着脂粉的香气,那么军人们的铁血和坚强就是这里最后的围墙,着所有的娇惯和小脾气。李全有和王蒲生是两个不死的战俘,被埋尸队的搭救了下来,和秦淮河的女人们一起躲在狭小的地窖里。他们也曾经着,地窖里歌舞升平的那天晚上,书娟的目光里看见了豆蔻和浦生私定终生,的是厄运并没有因为这样而逃离,因为有人秘密将他们的情况泄露给日本军官,浦生和李全有不死的生命又一次不出意外的经历了死亡,浦生和豆蔻就这样一前一后的离开了人。戴涛,曾经让书娟过,那是在他和赵玉墨跳舞之前。可是现在的戴涛早就成了赵玉墨的囊中之物,于是书娟不再期望反而开始唾弃。一天月光很清冷的晚上他和赵玉墨登上了房梁顶,坚定的说为了玉墨的邀请一定会活下去,也许是同阿顾和红菱说的赖活着很相似,可是玉墨并不知道这是最后的告别,她失望了,也许她并没有失望,她一直一直的活了下去。

历史是一种拥有时间的厚重感的东西,岁月使它和当代产生不同。中国人的历史大概只有中国人能懂,而威尔逊堂的历史大概也只有真正在里生活过的人才能懂,或是玉墨,或是书娟,而我这个局外人只售望而已。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篇五

《金陵十三钗》曾经被张艺谋拍成电影,严歌苓和刘恒共同给《金陵十三钗》做编剧。视觉化的电影作品和文字化的《金陵十三钗》各有各的优点。电影表现直观,文字表现内在心理活动。

严歌苓原著的《金陵十三钗》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故事的高潮可以在只言片语中结束。《金陵十三钗》讲的是秦淮河上十三名娼妓代替教堂里的十三名未成年女学生去做日本人的慰安妇。整本书前半部分讲娼妓和女学生们在南京大屠杀这个时间节点相遇,后半部分讲撤退的三名中国军人藏身教堂后的故事。在娼妓、神甫、教堂工作人员、女学生和身负重伤的中国军人的磨合里,道出了故事想要表达的一个观点。那就是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即使她是一名娼妓。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篇六

前几天看了《八佰》看《八佰》之前的几天读完了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顺便重温了一遍张艺谋拍的同名电影。自然而然地,三者免不了被比较一番。当然,张艺谋从女性的角度来描写抗日战争的残酷,在我看来,是比管虎导演用真枪实弹来表现抗日战争的激烈来的要另辟蹊径得多。《八佰》全场最令我感动的,是各个地区的士兵报自己的籍贯和姓名,然后从容的跳进敌军中充当人肉炸弹。在桥上那位公子哥拼了命也要把电话线甩过桥也让我泪流满面。往往最打动人的不是真枪实弹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做出的事情。

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真的绝了。张导演善用女性的角色去讲述故事,通过这些名妓我们恐怕很难说出“商女不知亡国恨”的话来。玉墨当然是最吸引人的。我最钟爱她。电影里面戏剧性地玉墨与洋人发生了感情与关系。但在作家的笔下与玉墨有感情线的是那位姓戴的军官。我和朋友讨论过,朋友认为玉墨和洋人的关系有点过于为了戏剧而发生了,而在原版中玉墨与中国战士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似乎更有说服力。

在小兵王浦生被日本人刺死过后,书中写到过一段话:

“雨玉墨呜呜地哭起来,她是爱戴少校的,她是个水性杨花的女人,一颗心能爱好多男人。这三个军人,她个个爱,爱得断肠。

这时是凌晨两点。”

这一段话读得我浑身冒鸡皮疙瘩,但又觉得好自然好生动。我甚至可以想象得到玉墨上翘的眼线。作者巧妙地将玉墨本来的身份与国难当头她自己心里的感受联系在一起,我真的对于这种水性杨花的女人讨厌不起来。

书中还描写了一个片段,说的是中国的士兵们失去了联络,谁也不知道该配合谁、增援谁。有的部队只差一步就能阻止敌人破城了,但是伤亡过重,弹药耗尽,而就在他们附近的友军因为毫不了解情况,把增援的机会错过了。好在天色暗下来,他们和敌人稀里糊涂的交错过去,夜里他们被自己的长官出卖了,上尉以上的军官都在天黑之后跑光了,清晨来了一家日本直升机,还有个汉奸在大喇叭里喊话,要他们投降。直升机还在散发传单,白纸张,黄纸张,粉红纸张。中国士兵捡起那些纸张,有个别认字的人说这是日本人撒的传单,要咱投降,保证不杀不打,保证有吃有住,还说只要抵抗就剿尽杀绝。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趁天黑逃出去,另一条是投降。他们开始思考,一思考就开始抽烟。他们不知道正在此刻比他们少十倍的日本兵在山坡下看着密密麻麻的烟头上的心火,感到有些畏惧,这毕竟是一个壮大的军事集体,万一传单散步的诈降失败是很难对付的...最后,中国军人们选择了投降。

这些赤手空拳的中国士兵最终还是被日本人集中拉到一个坑里枪杀了。在死之前这群中国士兵也没吃到馒头也没有喝到水,他们甚至还想起那晚,埋怨着怎么不突围。后来,他们就死掉了。看到这里我不免心疼,为他们的丧生感到抱歉。同时也为我们在作战过程中缺乏联系,缺乏侦查能力判断力而感到心酸。有多少士兵就此丧命又有多少个家庭就此支离破碎呢?

严歌苓在书的最后回到现在的生活中:

作者写这本书的用意显然是唤起民众心底的种子如同《八佰》,那群壮士明知渡桥就是赴死但仍然前赴后继毅然前往,为的也是唤醒夜夜笙歌的群众。

但是很多时候民众到底醒没醒是个严肃的问题。装睡的人叫不醒。但历史总会告诉我们有多少人醒来了。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篇七

《金陵十三钗》这本书的作者是严歌苓。在《金陵十三钗》被拍成了电影之后,这么一本反映南京大屠杀的这个严肃的历史性问题的书籍又吸引人们重新用另一种视角来审视一次屠杀给人们的心灵带来的伤害。相对于电影版的《金陵十三钗》,我更喜欢原版书籍《金陵十三钗》。

诚然《金陵十三衩》的电影并没有完全按照《金陵十三钗》这本书原有的倒叙模式表达,也对书中的出现的神父和士兵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编和衍生。当然对于电影这么一个感官的传播媒介,它的导演肯定要让自己拍的电影更符合自己的设计思路。但是对于书籍《金陵十三钗》,我真是想说赞赞赞赞赞。

接下来书籍版《金陵十三钗》进入了以孟书娟这么一个十岁刚出头的教堂寄居客的第一视野正叙。孟书娟的父母和妹妹在国外,在教堂里一起的年龄相仿的女孩连上她一共有13个。她们在南京应该算是中上收入阶层家的孩子。在她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虔诚的唱诗祷告,那就是保持一种高贵的生活状态。可是打破这宁静的是日本侵略军无情的战火。孩子们突然发现自己处于死亡的恐惧里。

如果说第一次真正给这些循规蹈矩的女孩子们心灵冲击的当然还要算硬从伙夫和乔治的棍棒下香艳艳地闯进来的那代表了秦淮河最高水准的13名艳妓。读后感.她们即使藏在教堂的地下室时,仍然不忘抽烟喝酒打牌搽脂抹粉。当然教堂里原来的女孩子肯定不喜欢这种另类。小女孩们甚至也不让秦淮河花魁们进入教堂的卫生间如厕。所以呀,教堂的地下室除了有烟味、香粉味还有屎尿味。曾经有一次孟书娟误会秦淮河花魁们中的一个姐姐偷东西。身为秦淮河花魁们当之无愧的魁首的玉墨说了下面这段话“就凭人家赏你个老鼠洞待着。就凭人家要忍受我们这样的人,就凭我们不识相、不知趣、给脸不要脸。就凭我们生不如人,死不如鬼.打了白打,糟蹋了白槽蹋。”玉墨在用贬低自己的方法在拐着弯地训斥这些书生气息的小妹妹,当然还有教堂里教父的副手、伙夫以及世人。

书籍版《金陵十三钗》中确实出现了三个中国军人出现在教堂里。不过书中并没有他们三人战斗的描写。唯一让我记忆深刻地是豆蔻动情地对已经奄奄一息的腹部中弹的小兵说:“你快好起来吧。好起来以后,我们一起去乡下种田去。”只可惜小兵还是离开人世。

当然故事的转折在花魁们甘愿代替这些小妹妹去参加日本军人庆祝胜利进入南京的晚宴。当然这是鸿门宴。其实故事中这些小妹妹到底怎样从战争中活了下来,故事并没有详细描述,只是一笔带过。故事也在花魁们勇敢赴宴时戛然而止,留下的只有孟书娟的意味深长的话“法比哪里会晓得,那对我们是一次大解放,我们从这些被卖为奴的低贱女人身上,学到了解放自己。”孟书娟的意思是说原先懦弱的循规蹈矩的唱诗班姑娘在跟这群窑姐接触以后才真正懂得了要寻找本真,寻找快乐。孟书娟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玉墨和她的同伴们。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至少在孟书娟眼里,玉墨和她的同伴们拯救了13个姑娘年轻的生命,无比伟大。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篇八

提起这部小说,是由于张艺谋导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上映。我当时第一时间赶去影院欣赏了这部影片,观后使我感触颇深。这部影片就像是“南京大屠杀”的一个番外篇,通过一座小小教堂里发生的悲壮事迹,以微入深的反映了发生在南京历史上,震惊中外,惨绝人寰的屠杀惨状。使人从导演描绘的细腻画面中,体会到了人性的美丽与丑恶,民族的团结与仇恨,不禁让人感慨至深,潸然泪下。

相比电影来而言,小说的内容就要更加复杂许多。背景是1937年的南京。1937年12月12日这一天,守城的中国全线崩溃和撤退,第二天,像野兽一样的日军就占领了南京,从此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对中国人民的大屠杀、大奸淫、大劫掠,惨绝人寰的一幕幕从此深刻地烙印在中国人乃至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里。作者严歌苓借“姨妈”书娟的眼睛感受了这场浩劫残暴黑暗的事实,讲述了一个关于十三个秦淮河女人可憎可悯又令人感动的英勇献身的故事。“姨妈”书娟是寄学在金陵城中一座名叫圣玛丽美国天主教堂里的学生,这时的美国处在中立国位置,所以美国的教堂自然成了避难所。12月12日这天清晨,神圣庄严的圣玛丽教堂后院的墙头上冒出了几个打扮俗艳的女人,她们恳请英格曼神父收留,基于人道主义立场,神父通过艰难的决定,最终收留了她们13个躲避战火的秦淮河风尘女子,以及6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国军伤兵。他貌同面对了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日军终于冲进了这里。伤兵被杀,女大学生则眼看就要被日军掳走凌辱。在这个时刻,这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参加日本人的圣诞庆祝会,毅然身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电影到了这里也就结束了,留给观众的更多是思考和惋惜。小说的结局却是直到1946年8月,在南京举行的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大会。那时书娟已经长大,当时代替书娟的玉墨是13个女人中唯一活下来的人,此刻的她坐在证人席上,指正了日军高级军官的一次有预谋、大规模的。书娟通过声音辨认出了玉墨,但她的脸已不是书娟当年记忆中的容颜,最后玉墨并未与书娟相认,悄悄走掉了。

小说的主要故事便是发生在那个小小的教堂之中。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学生,官兵和妓女,他貌同面对着有史以来最可怕、最没有人性的屠杀。这样毫不相干的一群人,在民族危难之前却也联系在了一起,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有仇恨,有亲情,有忠诚,有爱情。即便都说“商女不知亡国恨”,而故事的主角,这13位秦淮河女人,却做出了最伟大的牺牲。但是毕竟关于抗战时期,悲壮的故事我们从小到大听过的太多太多,可这部小说却倍受张艺谋导演的青睐,也倍受读者的好评。究其原因,我觉得它的出众之处便是大量运用事物和人物情感间的反差与对比,体现在故事场景的设定,主人公的选择,以及作者对各种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极真实的描写之中,深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悲剧,在历史上已被人批判斥责的太多太多。作者于是免去了那些对战争,对惨象的繁琐冗长的描写,而是将主要场景放在了“圣玛丽美国天主教堂”这样一个仿佛与战场毫不相干,庄严神圣的地方。并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以十三个秦淮河妓女为主人公,起先通过描写她们的风情万种,花天酒地,鲜明的和南京被攻陷后的混乱形势形成巨大的反差;通过描写她们与女学生之间的矛盾争吵,泼辣蛮横,又反映了这些人物的卑微和平凡。她们不过也是为了躲避战乱,一心期盼着那个假神父能够帮助她们逃离南京。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直到最后为了十三个女学生,这些秦淮河女人甘愿代替她们牺牲赴宴,前后性格的对比,更衬出危难当头中国人人性的伟大。即使再勇敢的人,面对死亡的胆怯也是情理之中。真正伟大的行为,不是面对迫害无视自己的性命,一了百了。真正伟大的灵魂,是甘愿为了他人,为了同胞而付出自己的一切;是只要能让年轻的生命活下去,便甘愿以性命交换的勇敢与坚决!

作者借小说反映出生命的卑微与渺小,描写出人物内心的脆弱与无奈。但是又刻画了危难关头人们的睿智与勇敢,坚毅与镇定。强烈的对比,也强烈的抨击着我们的内心。这让我觉得,即使是再黑暗的时刻,依然会有光亮的存在;即使是再丑恶的世界,依然会开出人性的花朵!

张艺谋导演在拍摄结束后的采访中被问到,为何如此喜欢这部小说?

他说:“我喜欢它,是因为它很像战争中一抹粉红,很有特点。”

而正是这一抹粉红,点缀了这一片狼藉的战场,才使得中国人在这样的绝望之中,看到了一丝希望的光芒。生于当代的我们,要倍加珍惜前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强大我们的国家,同时壮大世界渴望和平的力量。

愿人性之光永远照亮在充满希望的中国大地上,愿和平的光芒永远围绕着全人类共同的家园!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篇九

今天防空警报响了,我就在市政府对面坐着,响了挺久,总会让人有些什么情绪。

正好前几天刚看完小说《金陵十三钗》,对于国难,和国难下如你如我的普通人是怎样地在生存,沦陷区的国人又处于怎样一种民族地位有了个大概的印象,勿忘国耻四个字对我而言有了一些实质性的意义。

当你身边的人,喜欢的讨厌的,亲密的陌生的,亲人朋友,邻居街坊,他们不知什么时候,可能是就在你眼前,被砍下了头颅,被刺刀捅破了肚子,被沉泡在你日日洗漱饮用的水池里,你悲愤之余,还要诚惶诚恐地逃避这样的'命运。

你珍重的一切,可以以各种残忍的姿态在你面前灰飞烟灭。你的族人,你的同胞,被肆意屠戮、奸辱、折磨、践踏,没有公道,没有天理,没有正义。

你可以是奴隶,你可以是畜牲,你可以是玩具,你可以是试验品,你可以是一切,你只是不是人。没有理由,只是因为你出生在这片土地,她地大物博,令人垂涎。

这就是战争的含义,战败的含义,国耻的含义。

当人拥有一切得以满足非道德欲望的力量时,人性的力量似乎会屈于隐匿甚至消失,如南京城的占领军。

而当人生命的分分秒秒都在受到死亡甚至奸辱的威胁,而这威胁又在苟延残喘的一日又一日中长长久久地持续着时,人性的一些本质似乎也会显露出来。如藏在南京城威尔逊教堂中的神父和女孩们。

神父是一个将每件事物的价值计算的很清楚的事情,他用自己老福特换过女孩们的安全,用三个军人的生命确保女孩们的安全,最后决定亲手将十三个秦淮河女人送给处于禽兽状态的日本人,来换女孩们的安全。

你说他没有人性吗,如果可以,他愿意拼尽一身垂老的皮骨来换女孩们的安全。

只是他没有想到,秦淮河的女人在他开口之前,已经决定以命换命,甚至不止是命,是对女人来说,比死亡更绝望的东西。

所以这又要如何看呢,人人自危的绝境下,这嗖然冒出来的人性之光。

有人说人性永远经不住考验。可在这战争底下,在这人类相互屠杀,道德濒临灭绝的环境下,能看到的是,人性经不住欲望的考验,却能经住苦难的考验。

人性永远都在,愿意拥有的人便会拥有。

近代史是血泪史,但国家巨大版图下总有一些熠熠生辉的人性值得我们骄傲,那些在绝望、痛苦、死亡威胁下顽强生长的人性。

勿忘国耻,知耻后勇。

918。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篇十

《金陵十三钗》从头到尾,都展现着高雅、细腻、富有情感的色彩。单是这样的色彩,已经足以撩起观众心中的感动。那斑斓的教堂彩色玻璃,以及神父房间内配合光线所显现出的,那种厚实而带着丰富沉淀的色彩,乃至十几名妓女身上的服饰、首饰,在精心布置的光影配合下,显得分外的雅致、细腻、和富有历史回忆的深厚情感,这一切点点滴滴的色彩,都无不打动着观众的心。这样美丽的而富有情感的颜色,在张艺谋的电影里是首次出现的,而且不逊于其它一流影片颜色,可见张艺谋对色彩表现和运用潜质,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是对电影的美术水平的掌控,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除美术之外,演员的演绎,也是这部片一个极重要的看点之一。christianbale无疑是重量级的演技实力派影星,在他以往出演的电影里,大部分是偏重剧情的电影,这类影片更需要演员精湛演技的演绎。在国内电影明星中,其实鲜有几人能媲美荷里活实力巨星的高超演技。不少演员个性是年轻一辈演员虽然懂得不再卖弄过分的面部表情,但是却只会木讷或扮酷。只有少数经验丰富的演员,如王学圻等,才是真正懂得透过级微小的面部表情以及极细腻的眼神变化,传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奥斯卡级的christianbale,对于这部片里那个,内心世界充满矛盾及不断变化的人物,自然是演绎的入骨入髓。而由于有这位演技大师的带动,影视新人倪妮,在片中都有超水准发挥。她的表演也趋于沉稳、内敛、细腻,比很多国内知名巨星都好。越是内敛细腻的表情传递,越是接近真实,越是真实感,就越能感动观众的心。虽然christianbale的带动作用是很大,但作为导演的张艺谋,对于整个团队的表演水平的把握与提高,当然也是功不可没的。没有高水平的导演,是不可能有高水平电影的。透过这部电影,张艺谋把国内演员对于演技的明白,推向更高层次的诠释。

虽然这部片,比起《阿甘正传》、《朗读者》等真正实至名归奥斯卡金奖电影,在演员表演、美术、故事细节等等方面还略逊一筹,但不可否认,该片已经真正踏上奥斯卡级别了。当年《卧虎藏龙》那样的烂片获得奥斯卡金奖,不少有识之士都羞于在外人面前谈及它。如今若是《金陵十三钗》有幸荣登奥斯卡金像宝座,国人再也无需羞愧了,能够堂堂正正地享受这份自豪。

本片的另一个亮点是战争场面的细致展现。近年来,观众看过最好的现代战争场面电影当属《雷霆救兵》(savingprivateryan),该片对战争场面的近距离细致真实的刻画与再现,加上在战争中交织的人性与情感的细腻描述,摄影的细腻表现手法,演员的细腻演绎,使该片成为战争类影片在观众心中的参考标准。之后《集结号》的成功,就是从《雷霆救兵》中得到很多参考与学习的成绩。但《集结号》中呈现的是大战场、战壕战的场面,而《金陵十三钗》的战争场面是城市废墟中的巷战,在这方面与《雷霆救兵》更相似,因此在枪战的细节方面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也有更多在《雷霆救兵》能够学习参考的地方,因此在局部枪战的细节描述,以及战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细节刻画方面,更胜于《集结号》。

有不少人认为张艺谋的电影一向是在故事方面很薄弱,我觉得这是正因故事缺乏细节。而这部《金陵十三钗》的细节是十分丰富的和耐人反思的。除了以上提及的美术色彩方面的细节、摄影的细节、枪战的细节外,各方面人物的思想感情的细节、故事发展的细节、演员对于这些细节的把握与细腻刻画,这些都是一次丰盛的.大餐,供观众细细品味。男主角从一个只想着赚钱的仵作佬,慢慢变成一个能冒着生命危险挺身救女学生的英雄;十几个风尘女子从只知道逃命和如何与男生调情的妓女,慢慢变成一群舍身救女学生的女英雄。这些变化是顺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正正因有丰富的细节,使得变化贴合逻辑与人性的本质,才会表现得那么的真实自然,才会那么感人肺腑。对于日本军人,有些是彻头彻尾的冷血野兽,有的是有着人性的外表却掩盖不住冷血的本质;而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为救女儿,忍辱为日军做翻译,还要被骂为汉奸,最后还是可怜地死于冷血野兽的抢下。而这些人物与故事发展的刻画,都是有丰富的细节作为铺垫与支撑的,因此才那么真实感人。

故此我认为《金陵十三钗》是成功的,是张艺谋的一次蜕变,也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以中国现阶段电影水平为基准给《金陵十三钗》评分,我给95分。若是以奥斯卡电影水平为基准,我给89分。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篇十一

“商女亦知亡国恨,此恨无关风与月。”世界二次大战,1937年的南京,因日本的入侵很快沦陷。生者像无头苍蝇一般乱窜,只求找到一栖之地保全生命,唯一拼死抵抗的只有寥寥无几的中国军官。

在这期间,十三个风情万种的风尘女子、一群涉世未深的女学生、几个伤兵都将城内的天主教堂当作他们的避难所。然而,教堂并不能阻挡日军的铁蹄,避难的人们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那些天真纯洁的女学生,那些泼辣轻佻的笑声,那些深入骨髓的恐惧,在教堂狭小的空间内提供了关于爱与恨、善与恶、高贵与卑贱的答案。当仅存的洁净被污染,暂时的宁静被打破,谁承想,正是这些风尘女子散发出的人性之光保护了孩子们的纯洁。她们清楚日本军队的邀请绝没有那么简单,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也许当初的一句“姐姐替你们去”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别做傻事所找的借口。可是回到地窖,谁也没有多少片刻的轻松。玉墨的提议,有人犹豫,有人反驳,但最终这些女人的善良战胜了内心的恐惧。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便是她们临行前,身着学生服,其一钗怀抱琵琶,齐声唱着送给妹妹们的最后一首《秦淮景》,那戏腔之后,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和悲壮,或许被送上车回首的那一刹那,正是她们人生中最美的时刻。

这本书被张艺谋导演拍成了电影,从十三个金陵风尘女子传奇性的角度切入,运用艺术技巧来表现思想内涵。影片选择了战争乱世的背景,来塑造表现人物在邪恶和暴行面前的人性美丽和光辉。电影的结局讲述了约翰含泪开着载着学生的卡车出了南京,却并未交代那些女人的下场,但谁都明白包括她们自己也心知肚明,前方等待她们的是什么。

这本书的作者严歌苓,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是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作为一个女人,她经历了太多的东西,因而她的作品广阔,有一种悲悯的情怀。严歌苓笔下的人物有一个共性,那便是她们都有一点点迟钝,是边缘的、弱势的,但她们的身上折射出了复杂的现实与人性。

鲁迅曾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他为纪念和歌颂刘和珍所写的。虽然这些女子手无缚鸡之力,但在我看来,“勇士”二字,她们当之无愧。或许这十二钗化作一缕凄惨的魂魄,永远无法摆脱那令人唾弃的卑贱身份。可我想她们不会在意那些渴望的身份和可笑的名誉,她们只是想做便做了。由此,才让我们真正地看到污秽的外表下,原来藏着的是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心。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篇十二

前天,我和妈妈以及妈妈的朋友一齐去看了时下最流行的电影——《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是讲述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发生的故事。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片战乱,到处都是尸体,民众扶老携幼仓皇出逃。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了殊死搏斗,可惜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先进,损失惨重。

看到那里,我心想:日本人太残忍了,杀死了那么多中国人,简直惨无人道。镜头转向教堂内,管理这个教堂的是一个外国人,他细心地照顾着中国伤兵,这一幕与日本人的残暴行为是多么鲜明的比较啊。同时藏在教堂里的还有十三个女学生和一群风尘女子。

有一个细节,我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日本兵在追杀时,躲在一个草堆中的人发出了一些声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我原以为他们会把那几个人找出来,谁知,他们竟然用刺刀狠狠扎进去,我清晰地看到,拔出来的刺刀上已经染上了殷红的鲜血,我的心颤抖了一下。虽然我早在历史书上了解到日本鬼子无恶不作,但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还是震撼了,日本人太可恶了。而另一场戏,是日本军队到教堂搜查,女学生和风尘女子都在四处逃窜,当十四个风尘女子躲进地窖后,地窖里发生了一场分歧,所有人都想把地窖入口紧紧顶住,只有一个叫墨玉的,一向说着:让学生进来。而当女学生逃到地窖口时,日本人也已追到门口,其中一位学生毅然决然地带着同学们离开了地窖,朝楼上逃去,这一刻,我看到了两种不一样的态度,一种是自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安危的态度,一种是无私的态度,处处为别人思考,反差真的很大。我事后想了很多,其实这两种态度也就是此刻社会上存在的两种人啊,看来,无论是过去还是此刻,人心都是一样的,有善良就会有自私啊。

最后一段,是学生在唱歌时,日本人听了之后,要求她们去给日本军队唱歌。这天深夜,几个女学生商量决定一齐跳楼自杀,决不为日本人唱歌。我似乎感受到了她们那种宁死不屈的勇气,更是她们的中国情结让我感动。就在她们准备一齐跳下去的那一刻,十三人出现了,说愿意替她们去。看到那里,我深深感动。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决定啊,为了他人,牺牲自己,不也正是体现了中国人在灾难面前团结互助的精神吗?最后,她们一齐带着暗器去了日本军队,而学生们安全离开了。

结局没有放出来,留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看了之后,依然回味无穷。最后那一段,也是全片的亮点,是对中国团结精神最好的诠释。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篇十三

前天,我和妈妈以及妈妈的朋友一起去看了时下最流行的电影——《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是讲述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发生的故事。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片战乱,到处都是尸体,民众扶老携幼仓皇出逃。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了殊死搏斗,可惜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先进,损失惨重。

看到这里,我心想:日本人太残忍了,杀死了那么多中国人,简直惨无人道。镜头转向教堂内,管理这个教堂的是一个外国人,他细心地照顾着中国伤兵,这一幕与日本人的残暴行为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同时藏在教堂里的还有十三个女学生和一群风尘女子。

最后一段,是学生在唱歌时,日本人听了之后,要求她们去给日本军队唱歌。这天深夜,几个女学生商量决定一起跳楼自杀,决不为日本人唱歌。我似乎感受到了她们那种宁死不屈的勇气,更是她们的中国情结让我感动。就在她们准备一起跳下去的那一刻,十三人出现了,说愿意替她们去。看到这里,我深深感动。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决定啊,为了他人,牺牲自己,不也正是体现了中国人在灾难面前团结互助的精神吗?最后,她们一起带着“暗器”去了日本军队,而学生们安全离开了。

结局没有放出来,留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看了之后,依然回味无穷。最后那一段,也是全片的亮点,是对中国团结精神最好的诠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篇十四

上次看的铁甲钢拳和失恋33天也都在水准之上,但是时刻长了,想不起什么个性要写的了。

因此这次吸取教训,豆腐不能着急吃,影评却需趁热。

话说乔丹已经好多年不打篮球了。当年娄一晨的口头禅“乔丹毕竟是乔丹”也已经久未耳闻。但是套在那里的话,张艺谋也当的起一句--老谋子毕竟是老谋子。即使在他最失败的那几部作品里,英雄拍的像美工宣传片,黄金甲至少看到无数大胸部,虽然失败,好歹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嘛。

这次就更牛逼了,画面本来就是张艺谋所长,用在了对的情节上的话。。。。

开头那段教导总队的阻击战,几乎让我错觉是在看变形金刚iv。

历史上的教导总队,如果抛开林林总总的我国主流出版物的观点,死守紫金山的教导总队堪称悲壮,一场南京保卫战,一万多人编制的教导总队战役结束时只剩下千把人。南京战役之后教导总队罕有什么出色的战绩,但究其实质,当年的堂堂御林军,基本上在这一仗之后,也就剩下个番号而已了。但又如何呢?不会有任何荣誉留给这些南京留守部队的。

一万人的死伤,留给此刻人们的感触,大概还抵不上电影里几十人几分钟的阻击,和大为最后的那个特写吧。当然啦,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和好处所在了。

看这部电影,其实我是冲着风骚入骨的秦淮河姑娘去的,这么一个细雨绵绵,而又万幸不太冷的冬天夜里,我一点也不想把自己弄的多愁善感,可怜兮兮的。这段历史也早已被主旋律翻炒的毫无意味,就像当年的`汶川地震,我们的主旋律就是有这么牛逼的化神奇为腐朽的本领。

但结果大出我之前的预期。风情万种,在特定环境下会被无限放大。在秦淮河畔看过去的话,最多也就是些艳情了。在这个人死到阎王爷都来不及收的南京城里,在一个殡葬师转职的神父,一群毛都没长齐的黄毛丫头之间,玉墨的眼波荡漾,薄嗔轻笑,这已经不止是风情万种,是倾国倾城了。小汤唯之称其实难符,色戒格局太小,汤唯没赶上好剧本,或者就应改称小倪妮才对。

说是好剧本,其实里面的人物还是有点好的过头了。说好,是正因已经把行善的因果表达的很清楚了。即使是舍己救人的好事,究其原因但是是一些一些看不惯、一些不忍心。若非身处其境,是无论如何不会有也不该有舍身救人的念头的。所谓人性,或者换用最近很流行的神秘兮兮又文艺腔十足的四个字-普世价值,究竟为何物?很难概括,能够有亿万中表达方式,但不幸的是,我国主旋律宣扬的那些,不属于亿万分之一。

说好过头,是正因千古艰难唯一死,舍生救人已经太难得,舍身救人。。。。。。关键是,比死更可怕的是不得好死。看日本人的av就知道他们有多变-态,落在这些变-态手里,大概速死已经是最好的结果。而那些秦淮河姑娘本来完全能够趁学生们去赴会的时候溜出南京,这正负之间的差别,何止生死。其实我是真的为这些秦淮河姑娘不值。美国人说人生来平等,何以要姑娘去替学生。我却觉得这些能把一曲秦淮风唱的那么风情万种的姑娘们是如此的难能可贵,比那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黄毛学生可爱的多,这么交换,太可惜了。

真的很可惜埃不然你想嘛,在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年代,要找个援助交际的学生妹简直就是俯仰皆是,手到擒来,你倒是找个会抛媚眼的风尘女子给我看看?翻白眼倒是一个比一个纯熟。可能,就是正因南京一役,断了传承吧。。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篇十五

纵然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繁华的车水马龙的城市,天空仍留着一抹历史的烟云,挥散不去。

《金陵十三钗》的上映,无疑在国人的心头又抹上了一层挥不去的阴霾,它讲述了十四个青楼女子为躲避日军的追杀而逃到一座有十三个女学生,一个男学生以及一个美国人的教学,她们都想让那个美国人带她们出城,可是那个人只是一位爱财如命的殓葬师,无意做这样的冒险,然而随着日军的进攻和接连发生的悲剧,改变了他和那十四个青楼女子。最后,那些女子替女学生坐上了日军的卡车,踏上了不归路,美国人则带领那十几个学生逃离了南京的故事。

《金陵十三钗》反映的并不只有南京大屠杀,而是借这个事件完美地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比如那个美国人约翰,他之当初进入教堂的目的只是为了找到一些钱财好让他离开南京,他冷漠无情,拒绝了她们想借他离开南京的请求,但是他却在日军强行夺入教堂,企图伤害那些女学生时,他本不是神父,却以高于神父的姿态挺身而出,像个伟大的审判官一样,厉声阻止他们的罪行,在经历身边一个个的伙伴离他而去之后,他开始重视人生的意义,当他为了寻找两位离开教堂的女子时,他遇到了与他一同来到中国的朋友汤姆,汤姆告诉他,现在有一条船可以离开南京,希望与他一起离开。但是约翰却在短暂的动摇之后,拒绝了汤姆,并说了一句让我感慨万千的话:“不,我不能离开,他们需要我。”

是什么导致了约翰的改变?

所有人都具备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奉献,他们都为了别人奋不顾身地做着一切自己能做到的事,我们这种精神应该才是《金陵十三钗》最想呈现给大家的吧!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篇十六

看了金陵十三钗的第一感受就是:悲壮、愤怒、特憋屈!看完后,我太气愤了,真实的反应了战争背后的罪恶!

犹记那句:“小妹妹你把钱收好姐姐还要拿这钱赎身呢”我便泪流满面,“好好替姐姐活下去”我永远忘不了这14个女人拎着包风情万种的走进教堂的场景有一句话真的好“现在的我们没有资格替那些受害者原谅当时的侵略者”

铭记国耻,吾辈自强!我们很幸运没有生长在那个年代,享受的都是先烈用血打下来的江山,哪有什么资格抱怨这个那个,珍惜生活,珍惜当下。

这也让我想起了以前。我是一个动漫爱好者,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动漫大国,小时候我就接触到了日本动漫,并且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而我的爸爸,在看到我看日本动漫的时候总会说我几句“这有什么好看的嘛?”那会儿我只当他老了,不懂我们小孩子的乐趣,虽然之后我爸爸也会和我说南京大屠杀时日本有多么讨厌,但那会儿我还什么都不懂,也没了解过关于日本人的那些罪行,只知道是敌国。不过后来慢慢长大了,也慢慢的了解到了日本残酷的作为,也十分痛恨日本,也理解了为什么爸爸在我看动漫时会叹气,虽说有句话是“现在的日本和那时候不一样了,日本后辈的人也是无辜的”但我们也确实没资格代替死难的中国先辈原谅日本。

我感觉到战争的残酷、无情、卑微、无奈、无助,战争中受到伤害最大的就女人和小孩。她们是最没有能力反抗的群体,也是最无助的,特别是那个女主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特别震撼,为了孩子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希望永远没有战争。

一个民族,躺在地上,做着最卑微的抵抗,为的只是保护那一点点希望。这希望不仅是那些女学生,那些已经死去的士兵,即将死去的女人和即将死去的男人,他们本应都是我们民族的希望。

我们不配评价那些死去的人们,因为我们、父辈、或者祖父辈都只是他们眼中需要他们去死才能保护的孩子。电影里死去的人把希望留给了女学生,现实中三十万白骨把希望留给了我们。

这电影不是为了让我们延续仇恨,也不是让我们去原谅,更不是让我们去讨论剧中人谁应死该活。仇恨的确不应当被延续,我们也没资格说原谅,因为所有的人都应该幸福的生活。

过去不可改变,更不能被遗忘。铭记过去,珍惜现在,警示未来。我想就是这电影最大的意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13431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