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乘法估算教案(热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1:50:18
最新乘法估算教案(热门20篇)
时间:2023-11-30 11:50:18     小编:MJ笔神

教案是指用于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书面计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我们通过编写教案,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案的调整要及时灵活,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学习。

乘法估算教案篇一

教学重点。

连续进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0占数位.。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5×448÷46×5+778÷6。

3×907×8+416×54×9+6。

5×6+44×7+66×9+7。

3×8+64×9+78×7+8。

2.板演:48×22=。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48×72【演示课件“笔算乘法(二)”】。

(1)分组合作,讨论、交流.。

(2)一人板演:

(3)订正时,说一说百位为什么写3.(第二个积)。

(4)反馈练习:

(1)读题,列式并计算.。

(2)出示投影,引导学生填写.。

114×59=()(分)。

答:要用_____分.。

3.反馈练习:

三、全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做一做,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列式并计算.。

(1)56乘39得多少?

(2)12个603是多少?

(3)116的48倍是多少?

五、布置作业.。

1.64×59139×43254×36。

89×46308×32105×87。

2.32个同学在运动场练习接力跑.平均每个同学跑104米,一共跑了多少米?

板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乘法估算教案篇二

3.教学例11:

(1)让学生读题,找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题意.。

(2)提问:大约收大枣多少千克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确:大枣的重量不必求出准确的千克数.。

(4)估算时,先求出大枣重量的近似数,为了不忘记,可以把近似数写在816的下面.。

(千克)。

想:816约等于800,800乘3等于2400.。

答:大约收大枣2400千克.。

(6)反馈练习:714×4.。

4.用类推法分组自学例12.。

(1)每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结果,并口述解题思路.。

(2)使学生明确:

295接近300,95过100的一半(50),也就是十位上的数满5,把百位后面的尾数略去后,向百位进1,295的近似数是300.295×9,可以这样估算300×9,得2700.过程如下:

(米)。

答:小王家离学校大约有2700米.。

(3)用准确数计算.。

295×9=2655(米)。

2655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得2700.。

说明估算和实际乘的结果相同.。

(4)反馈:584×6.。

三、课堂小结.。

四、随堂练习.。

1.说一说把第一个因数用四舍五入法看作是多少?(口答)。

826×3488×6206×4692×4310×7。

(2)195乘以4大得多少?估算的结果比乘得的准确数大一些还是小一些?

五、布置作业.。

联系生活实际调查一下:

1.本校有学生()人,大约是()人.。

2.本街道(居民楼或本村)有居民()人,大约()人.。

板书设计。

乘法估算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书上1―2页例1、例2及“做一做”和练习一的1、2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会进行相应的口算。

2、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及迁移类推能力,并能熟练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一位数乘整十、整百及整千的口算方法及简便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6捆小棒(每捆10根)、例2图;每人6捆小棒。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

1、听算:

6×48×59×37×59×46×89×74×8。

2、回答:

(1)6个十是多少?(2)8个百是多少?(3)40是几个十?

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1200是几个十?

12个十是多少?12个百是多少?800是几个百?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1)让学生摆小棒,每堆摆2捆(每捆10根),摆3堆。

提问:一共有多少根小棒?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得出: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加法计算,算式是20+20+20;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算式是20×3。

板书:20+20+20=20×3=。

(2)导语:用加法计算我们都会了,那么20×3这样的题目怎样进行口算呢?这节课我们学习口算乘法。

板书:口算乘法。

2、教学例1。

(1)引导学生观察,探究算理。

a、请同学们观察桌上的'小棒,说一说“20+20+20”、“20×3”这两个算式的意义。

引导学生明确:每堆有20根小棒,一共有3堆,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可以用加法计算,就是把3堆的小棒加起来;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就是求3个20是多少,列成乘法算式就是20×3。

b、师:20×3可以读作20乘3,也可以读作3乘20。

c、提问:20×3得多少?

让学生结合自己摆的图,以小组讨论的方法说一说是怎样算出来的。

引导学生明确:3个2是6捆,每捆10根,也就是60根,所以20×3=60。

(2)理解算理。

提问:不摆小棒,直接口算20×3应怎样想?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引导学生得出:口算20×3可以把20看作2个十,2个十乘3得6个十就是60,所以20×3=60。

强化20×3的算法。

板书:20×3=60。

:::

2个十×3=6个十=60。

(3)反馈练习。

a、完成“做一做”的1题。

先指名读出三个算式的两种读法,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试做20×4,让几个同学说思考过程,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试做200×4和×3。最后引导学生得出:200是2个百,2个百乘4是8个百,也就是800,所以200×4=800;2000是2个千,2个千乘以3是6个千,也就是6000,所以2000×3=6000。

b、完成“做一做”的2题。

让学生独立一组一组地做。订正时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每组图中各有300个小正方体,一共有4组图。

引导学生得出: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可以用乘法计算,算式是300×4,读作300乘以4,还可以读作4乘300。

(2)让学生根据前面学的计算方法,讨论300×4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得出:计算300×4时,把300看成3个百,3个百乘4是12个百,也就是1200,所以300×4=1200。

板书:300×4=1200想:3个百×4=12个百=1200。

(3)反馈练习:

a、完成“做一做”的1、2题。

b、引导学生得出:口算一位数乘几十、几百、几千时,我们一般把几十、几百、几千分别看成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然后再用一位数去乘。

三、全课小结。

提问:本节课你学了什么?

四、随堂练习。

“做一做”的3、4题。

五、作业。

练习一的2题。

乘法估算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7题。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用多媒体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图片内容是:

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盒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2.出示课本第70页例2主题图:三年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二、尝试解决。

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算式8×29≈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

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拓展引申。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49×5218×4581×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即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用上课开始时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3.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估算的例子。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我们应尽可能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乘法估算教案篇五

1、口算乘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p1例1、p2例2口算乘法。

教学要求:掌握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手段:幻灯片、小棒、口算卡等及操作。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表内乘法口诀(可用口算卡进行)。

2.50是几个十?700是几个百?

3.8个十是多少?24个十呢?24个百呢?

4.5个2是多少?

二、新课教学:

1.p1例1。

(1)引导学生摆小棒:每堆摆两捆(每捆10根),摆3堆。

(2)启发学生议论: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用加法算:20+20+20=60。

用乘法算:20x3=60。

(3)引导学生看实物,理解算20x3的思维过程:3个2是6,3个2捆(2个十)是6捆(6个十),6捆就是60根,即3个20是60。结果与加法相同。

2.小结:求3个20是多少,可用乘法计算。口算20×3这样想:

2个十×3=6个十=60。

3.p2例2。

(1)显示例2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后掌握其数量关系。每堆有300块小木块,一共有4堆。

(2)让学生直接用乘法式子求出一共有多少块。

(3)让学生口算结果,并说出怎样想。

(4)小结:求4个300是多少,用300x4计算。这样想:

3个百×4=12个百=1200。

三、练习设计:

1.p1“做一做”.2.p2“做一做”.

四、作业:

1、复习p1例1、p2例2.2.p4第1、2题。

乘法估算教案篇六

估算是一种数学思想。“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要让同学明白这种数学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结合同学的生活实际,让同学依照自身的需要、思维习惯和个体差别,采取不同的`估算战略,从而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学习不同的估算战略,并能运用自身的估算战略解决实际问题。

一、猜一猜。

师:(电脑出示学校图)“同学们,谁了解我们学校多少啊!”

生1:1680师:少了生2:1695师:少了。

生3:1699师:对并板书:16991700。

师:我们学校的老师人数是多少?(提供信息:大约是70人,比70人多)。

板书:70。

生1:71师:少了生2:78师:多了。

生3:75师;还是多了生4:73师:对。

并板书:7370。

生1:178师:多了生2:177师:真聪明。

并板书:177180。

师:我们学校的电脑有多少台?(提供信息:大约110台,比110台少)。

板书:110。

生1:109师:多了生2:105师:少了。

生3:106师:你真棒!并板书:106110。

生:准确数,近似数。约等号。分别写出约等号。

板书:1699≈170073≈70177≈180106≈110。

师:约等号象什么啊?

生1:“约等号象波浪一样,等号是直直的两个短横。”

生2:“我觉得约等号象飘扬的国旗。”

生3:“我觉得约等号象是等号喝醉了酒一样,歪歪扭扭的。”

师:揭示课题,板书:乘法的估算。

乘法估算教案篇七

1.教学目标: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听算。

二.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5.小结,总结加强。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乘法估算教案篇八

教学内容:第63页例8。

教学目标:

2、初步学会简单的估算,并能检验多位数相乘的积的`最高位是否正确。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确定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5′。

1、小黑板出示口算题:

60×40300×7080×70。

50×90700×70200×60。

2估算290×6,大约得多少?

谁能说一说是怎样估算的?

1、学生口算出结果。

2、290×6≈1800。

学生说一说估算方法。

教学例8。

24′。

1、板书59×4≈。

问:这道题怎样估算?

2、板书:59×42≈。

这道题应该怎样做?

3、自学反馈:谁来说一说估算方法?(板书)。

59≈60;42≈40,

60×40=2400;59×42≈2400。

4、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

6、乘法估算的应用。

完成练习十五的第1题。

1、学生说出估算方:59×4≈240。

2、学生看书自学。

3、学生说出方法:先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再口算。

4、学生练习。

5、学生比较: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要求两个因数的近似数;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只要求求出被乘数的近似数。

6、学生做后说一说乘法估算可以做什么?

作业。

6′。

练习十五:2、4题。

板书设计:

乘法估算。

例8:

59×42≈2400。

想:59≈60,42≈40,60×40=2400。

59×42≈2400。

乘法估算教案篇九

1、使同学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且养成估算的习惯。

2、重视培养同学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发展同学估算能力,让同学拥有良好的数感。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形成具体问题采用具体的方法分析的辩证观点。

教、学具准备:课件、同学收集生活中要求估算的素材。

师:同学们,随同着金黄的落叶,秋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红星小学准备组织同学们去公园秋游,但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想请你们来解决,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图片第60页例5的主题图)。

(这里由秋游中遇到的买门票与车票的问题直接引入本课。是因为“秋游”是同学所熟知和喜爱的活动,能为同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同学解决问题的愿望。)。

“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自身的方法算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板书:49×104。

1探究把因数估计得大些的情况。

(1)同学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请解决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过程,并介绍一下自身所用的方法,适当地加以解释。

(前面同学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同学也有一定的实际购物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同学根据实际情况独立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在全班汇总,研讨各种解决方法的可行性。在这里老师放手让同学尝试,培养同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介绍:用笔算算出的,这样的结果很准确。)。

应该准备5000元。(介绍:先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到各个因数的近似数,再计算出结果)。

(2)同学在小组内交流,选择合适的算法,并说明理由。

(教师充沛地尊重同学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同学通过在小组中的讨论,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同学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4)小结。

师: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但生活中我们在做准备时,一般都采用估算的方法。同时为了使准备显得更充沛,在估算时不一定要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而是将数字估计的大些。对于这个问题而言,当然是选择把钱准备多些的方法更符合实际。

把板书补充完整:49×104≈5500(元)。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是要用乘法的估算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2研讨可以用四舍五入方法的情况。

(1)出现解决的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到“海洋世界”的水上扮演馆,这时他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你们还能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吗?试一试!

课件出示:

在“海洋世界”的水上扮演馆中,观众的看台分成了12个区,每个区有58个座位,大约可以同时容纳多少人观看扮演?”

(2)解决问题,并找出合适的方法。

师:请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

再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找到认为合理的方法。

小组派代表说明自身的选择,全班讨论出合适的方法。…………。

(3)小结。

师:我把同学们的意见整理了一下,意思就是在这里它只要求大家了解大概能容纳多少人,就要使结果尽量地接近准确值,所以同学们可以用把两个因数四舍五入的.方法来估算。说得真有道理,我也同意你们的意见。

师:我们找到的估算方法有这么多,那你认为,乘法到底该怎样估算呢?

同学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再在全班汇报。

(让同学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到解决问题时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并培养了同学分析问题、归纳方法的能力。)。

小结:把同学们的意见归纳起来就是,估算时,一是要使计算简便,(把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或整百的数);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作准备的时候可以把因数估计大些,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使结果更接近准确值。一句话,就是估算方法有很多种,却没有固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师:来到了游乐场。(出示图片)这些是游乐场局部的游玩项目,有摩天轮、极速风车、旋转木马······。

1、解决游玩中数学问题。

师:他们在游乐场中又碰到问题了,继续吗?

师:摩天轮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游乐项目,并从中选择一道数学问题,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2)自选题。

b:玩超速风车每人每次需要18元,四年级104名同学,需要准备多少钱买票?

18×104≈2000(元)18×104≈2200(元)。

2010020110。

2、解决返程的数学问题。

师:秋游活动即将结束,他们准备乘车返回学校,请同学们帮算一算:从游乐场到学校的路程是125千米,同学们乘车返回时,客车每小时行63千米,3小时能否返回学校。

(使同学能灵活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自我评价和小结。评价一下自身在这节课中的表示以和收获。

师: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掌握的数学知识也是多种多样的。当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时候,也是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实际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教学反思:本课从设计上体现“从同学动身,为同学的发展而预设”原则,课堂上充沛调动同学的自主参与和交流合作,在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整节课朴实、自然,时刻体现对同学发自于内心的关心和引导,突出的表示在以下方面:

1、找准同学的认知起点,放手让同学自主探究。我从同学的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动身,让同学“试一试”,独立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发现所找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并没有将本节课的观念强加给同学,而是尊重每一位同学的观念,让他们在互相的交流讨论中找到合适的方法,知道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2、引导同学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同学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我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同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感受他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改变自身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协助同学发展和深化对数学的认识。

3、整节课中,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同学通过解决问题、讲解问题、分析问题等方法,特别是协助同学自身形成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探索估算战略,培养同学的问题意识和估算意识。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遗憾之处:

1、是在同学对玩超速风车游戏时,四年级104名同学需要准备多少钱有争议时,有的同学说将18×104看作18×100来估算,得出的结论是钱不够;有的同学说将18×104看作20×100来估算,得出的结论却是能买到票。对此,我只是引导同学去找到正确的答案,却错过了一次进一步挖掘错误的原因,从而将知识引向深入的机会。

2、课前,我设想:在导言后告诉同学,我们秋游时,无论坐车还是玩游戏都要注意平安,对同学进行平安教育。但是课堂上忘记了。

乘法估算教案篇十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是学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起始内容,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深层次的认知投入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密切相关,而良好的情感态度的形成反过来会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与探索。学生的兴趣是一种资源,是学习的动力。在整节课中,以雅典奥运会为背景,课始师生就奥运会这一话题的亲切谈话,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既为新知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做好情感上的准备。例题的选择、练习的设计都和奥运会紧密相关,学生在这生动而充满时代气息的情境中,经历了知识的探索交流、延伸拓展的过程,新颖的内容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也体现了课堂教学整体结构的美。

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他们对教材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学生的这种不同理解,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在新知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先画线段图,后尝试解答,再合作研讨。教师在巡视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有两种解法:(1)32÷4×3(2)32×3/4。于是我请两位同学上台板演,并要求他们讲讲自己解题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两种解法的联系。同学们在合作探讨中清楚地认识了两种求法实际上都是求32枚金牌的3/4是多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拓宽了其他学生的思路。

如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有用,学习数学有价值。我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相关练习,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由此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新颖的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问题,通过尝试计算银牌、铜牌的重量,既延伸了雅典奥运会的情境,又巩固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渗透了学法指导,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选择信息、加工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关注人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使用教材,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开展数学学习的“有效素材”,我们应从学的层面对教材进行“学习化”的加工,应站在“学材”的视角上对教材从内容、结构、呈现方式等多个角度作出理性重构,努力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喜欢。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充分探求的空间,有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高效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我们还要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体会到学数学有用。总之,我们要努力让数学课堂成为焕发学生生命动力的殿堂!

乘法估算教案篇十一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乘法估算”。

1、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能根据题目的特点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掌握估算的方法。

根据具体问题进行估算。

复习引入。

师提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估算。谁知道什么是估算呢?

生答:就是估计着算,大概的算一下。

生答:就是求咱们刚学的近似数。

生答: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也只要算出近似数,不需要算出准确数。这样的计算叫估算。

创设情景。

师:你能帮老师估算出结果吗?

生:714+987=1701。

生:714+987≈1700,把714看成700,把987看成1000。

师:同学们,你们说哪种方法对呢?

生1:第一种对,算得很正确。

生2:第二种对,现在要我们算得是大约多少元。

学生展开讨论。

师总结:在加法估算的时候,就是把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后,再进行计算。

深入探究。

师出示问题:三年级每班平均捐款202元,4个班大约多少元?

师:请你试着估算出他们的结果。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202看成200,然后200×4=800元。

生:乘法估算和加法估算一样,把要估算的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计算。

小组合作练习。

你现在知道了乘法估算的方法,那就来完成下面的练习吧!

师出示练习题,

妈妈要买5袋饼干,每袋1元8角,带多少钱合适?

要求(1)你试着估算;(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师:你们的答案都一样吗?

生: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

师:谁能说一说,为什么用相同的方法而得出不一样的结果呢?

生:因为前三个算式都只有一个数接近整十整百,所以得数都一样。而后两个式子都有两个数接近整十整百,有的同学只把其中一个数看成整十整百了,所以容易弄错。

师出示例11。

生:列式解答。

生1:58≈6060×3=180(元)。

生2:50×3=150(元)8×3=24元150+24=174(元)。

师:用这些钱买3个足球,每个足球74元,够不够。

学生解答,并汇报结果。

生:200元钱不够。

三、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名回答。

生2:要想把乘法估算的结果与准确结果接近,就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而定。

生3:我们生活中如遇到要估算的情况,我们知道怎么做了。

从现在学生们的情况来看,他们习惯于精确计算,对估算的意识很淡薄,对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与作用,还没有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从而使他们在认识和行为上都“不太习惯”。具体表现在:估算方法的运用不灵活,要求估算结果却进行精确计算等,因此如何让学生明白估算的作用与价值,弄清精算与估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运用估算,是我们进行教学的目的。但估算意识的培养,不是一下就能完成的,需要有一个长期的练习与积累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经常的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景与机会,作为估算的起始课,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估算的意义与价值。

乘法估算教案篇十二

教学内容:(人教社)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7题。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用多媒体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图片内容是:

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盒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2.出示课本第70页例2主题图:三年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二、尝试解决。

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算式8×29≈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

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拓展引申。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49×5218×4581×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即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用上课开始时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3.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估算的例子。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我们应尽可能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乘法估算教案篇十三

一、课标解读。

估算是指在估计的基础上进行推算。

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把估算作为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为了落实课标中明确提出的要加强估算的基本技能,二是因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本册实验教材中大多数计算教学的例题都展示了笔算和估算两种算法(第18页例2、第23页例1、第76页例2等)。这样的安排,既适时地教学了估算,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又可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乘法的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因此估算教学不能走过场。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

二、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乘法估算,不是单纯的估算,它的要求是根据估算的结果,再推算提供的数据是否可行。

三、学生分析。

乘法的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的,却也是学生很少自觉运用的知识。生活中有不少零零碎碎的感知,也会有一闪而过的解决方法,却形不成系统的解决方案,得不到迁移,形不成技能。

基于学生的这一特点,如果能在课堂中提取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方法,并能在生活中迁移运用,解决类似的问题。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无疑就是成功的教学。

一、目标定位。

《乘法的估算》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教材通过创设带的钱够不够买门票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用估算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其实都只要估算一下就行了,不需要知道精确的结果,或不可能知道精确的结果。当然,学生在这方法的体验不多,他们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需要估算。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且养成估算的习惯。

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发展学生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形成具体问题采用具体的方法分析的辩证观点。

二、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求渗透课标中的以下理念:

(1)数学思考方面,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2)在解决问题方面,引导感受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在情感与态度方面,引导学生能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了联系;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三、几个处理方案。

1、主题图的处理。

主题图《买门票》包含的信息量较大,如:估算的需要、约等号的认识、估算的方法以及解决思路。在同一幅图里要落实这么多知识点,可能有些困难。所以我的处理方式是将主题图分解成几块:通过估算三年级学生数来解决估算的需要和估算的方法。根据估算的结果对相关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这块内容放在第二个层次,也就是主题图里解决。而像约等号的认识之类,这些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就一带而过了。

2、估算意识和估算习惯的培养、渗透。

乘法的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方法,它比精确计算有时更有用。估算概念的引入,使学生感受到了“可以应用的数学”、“现实的数学”。估算方法的指导进而为在社会实践中运用这一数学知识提供了可能。在设计本课时,力图给学生创设一种生活情境,是这些数学知识处于生活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且养成估算的习惯。

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发展学生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形成具体问题采用具体的方法分析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且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难点】: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咱们三年级段大约有多少学生?

二、探究新知。

1.三年级段大约有多少学生?

(1)你有哪些解决方案。

生:数、算、估……。

师:这些解决方案哪个能在我们课内解决,而且符合我们的要求了?为什么?

(节约时间,速度快。)。

(3)约等号等格式介绍。

(5)估出的480人是多了还是少了?(不确定)。

师:实际上是只有两个班的人数超过61,分别是61和62人,其他班级都是60人以下。

(应该比480少吧?)。

准确人数是459人。

2.例2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带250元钱够了吗?

(1)解读信息,够了吗?怎么解决?

(2)估算29为什么看成30?(“四舍五入”五都入了,9当然也要入了)。

(3)把你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作答。250元够买门票。

(4)240元够吗?

师:带250元是够了,如果带240元也够了吗?为什么?

生:把29看成30,已经是多估了。

(5)解决了以上的问题,那我们在生活中一般怎么带钱比较合适?

三、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

21×6≈48×5≈397×3≈510×7≈673×4≈。

小结方法:你是怎么算的?你发现了什么?(把这个因数看成整十或者整百数,然后用整十或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来计算。)。

(2)养鸭厂养了一些鸭,每月生803个鸭蛋,5个月大约生产多个鸭蛋?

实际是比800个多还是比800个少?为什么?(估算后再思考一下,会有一个更精确的结果。)。

看来同学们常常都会估计文章的字数,那请你估计下面这篇文章的字数。

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颜色给了银杏。黄了的树叶扇呀扇呀,像一把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火热;它把红颜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飘呀飘呀,像一枚枚邮票,邮来了秋天的盛装。金黄颜色呢,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颜色呢,是给果树的,听,橘子、苹果、柿子们你挤我碰,喊着人们去摘呢!还有各种各样的颜色,都给了菊花仙子,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点头。

师:我们根据行数和每行字数估计出文章的大致字数,而很多人可以根据每分钟读的字数和时间估算出文章的字数。同样,也可以用打字的速度和时间估算。估算的方法多种多样,只有你多留心,就会学到并运用更多的估算方法,方便我们的生活。

四、延伸小结。

1.说说你这节课学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些什么?学了这个知识,你觉得对你以后的生活会有什么帮助?(高效、方便)。

2.收集你在生活中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事例。

教完这节课,有以下的反思: 。

1、一节好的课,不仅应追求近期的知识能力目标,更应追求高远的育人目标。

在上“乘法的估算”这节课前,查阅了不少资料,了解到了别人已经做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到,而我觉得又是应该做的,比如:大家都做到了将估算与生活紧密联系,而缺乏通过估算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于是围绕这个目标我开始进行课的设计,把估算能力的培养与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联系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而且通过估算还要学会思考问题,经常保持对周围事物有关数据的敏锐性。

同时,在课堂中有些环节的处理不够合理,比如约等号的出现时机,我是先写出约等号,然后再让学生说说实际人数比估出的多还是少,得出的结论是可能多也可能少。如果倒过来,就能让学生感受到使用约等号的意义。而不是教师的直接疏灌。

2、一节好的课,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始终把握住“估算来自于生活”这一认知目标,在教学中首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估算的愿望,并在学生掌握了估算意义的基础上,选取典型实例,让学生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从而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服务。而从学生的反馈看,估算意识的建立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渗透。

3、一节好的课,要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学生表现出对生活问题的敏锐和个性化的学习能力,课堂上有矛盾的产生、与有学生之间的思维撞击,这样的课才具有生命力。在这堂课中,学生参与了,但缺少同伴间的交流,如能让他们之间也有争辩有碰撞,对估算的理解将更有生命。

回顾我在备课过程中,自以为对教材作了一定的了解,还查阅了很多资料,而现在看来,这些只是为上这一节课而准备的,也仅仅是钻研了教材上的例题,查阅了 许多 老师的教学设计而已,对于与估算相关的本体性的知识又知道多少呢?深知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做长流水,这长流水不应仅停留在小学数学课本上,还应阅读掌握作为数学这门学科更广泛的知识。

乘法估算教案篇十四

: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1、出示p70情景图,生观察思考: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2)这幅图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你会解答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估算乘法,板书课题。

1、出示教科书第70页例2:

三年纪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5、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6、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8×29≈240,再介绍约等号。

7、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1、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49×5218×4581×2。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1、完成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72页第4题。

3、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1、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2、师总结。

乘法估算教案篇十五

《乘法估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生活情境,突出估算教学的重点。

从计算方法的角度来看,学生长于精确计算,估算意识淡薄,对估算的作用与价值,没有真实的体验与感受,在认识和行为上都感到“不习惯”,常常为估算而估算。因此,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小明北京之行的问题情境,将参观动物园、观看海豚表演、为游人组装自行车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估算,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思路,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悟精算与估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估算的价值。真正突出了估算教学的重点,即由单纯的技巧性训练转变到估算意识的培养。

2、加强变式与比较,注重对估算策略的归纳与提升。

《课标》第一学段估算意识培养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本节课中,董老师拓展了例题的内容,结合生活,创编问题,特别注重不同问题的分析与比较,如创编问题中“够”与“不够”的比较,原型例题与创编问题的比较,“参观动物园”与原型例题的比较,“观看海豚表演”与创编问题的比较,“装配一些自行车”选择算法的比较等等,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估“多”估“少”的策略,注重对估算策略的归纳与提升。从而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课堂充满活力。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教学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因此,它又是不断生成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前提,而生成需要一个良好宽松的氛围,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只有备课时充分估计到课堂上将发生的各种情况,考虑好应对的策略,才能捕捉和把握好课堂上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本课例中,学生对于32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与不够生成了不同的见解,不断闪耀着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对估算的意义及估算的局限性的理解展现了学生的灵感,使整节课体现了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

乘法估算教案篇十六

1、教学设计层次清楚,一步一个脚印,每个环节的教学都落到了实处,学生对新知的掌握较好。特别是2、3的口诀,一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背下来了。

2、创设情境教学,学生兴趣高,学习的效果好。在情境中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有关的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亲身体验了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因此对乘法口诀的理解非常好,印象很深刻,也有利于记忆。

3、能及时捕捉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进行调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既有基础题又有开放题,特别是“填一填”的设计很好,放开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活学活用。

5、对口令的游戏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1、课堂教学很扎实这既是一个优点,但同时也是存在着不足的地方。由于太过扎实,有很多地方显得老师包得太多,放手不够,例题的呈现形式也显得过于单一,在设计时可放得更开一些。如3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可以改为先用课件出示3棵幼苗,接着再出示3棵,最后再出示3棵,让学生说说刚才的过程,并试着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4的乘法算式,并编出4的乘法口诀。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从扶到放,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本节课还有一个很不足的地方就是教师的语言不是很规范。如不应该说几个几,而应说成几个几相加,板书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这都是不严谨的表现,以后钻研教材应更细致一些,多和其他老师商讨,数学老师的语言一定要规范,严谨。

3、问题的提出应准确,严谨,不能太琐碎。教师对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有价值,要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思考,不能太繁琐。如我在教学时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3的乘法口诀里,每两句相邻的口诀之间相差多少呀?”这就显得不准确,指向不清楚,因而学生的回答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在提完第一个问题,我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口误,因而接下来我改正了自己的提问:“4的乘法口诀里,每两句相邻口诀之间的得数相差多少呀?”这样一问,指向就清楚多了。但在说得数两个字时声音不突出,语速又较快,因而部分学生可能还是没听清是什么,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在提问时应有意识的突出关键的字眼。

乘法估算教案篇十七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第46页例三、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掌握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归纳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

一、生活引入。

(做好事)。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教育:一个人做的好事很少,但很多人都做好事,那么好事就变多了。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教育:一个人丢的垃圾很少,但是如果每个人都不讲卫生,乱丢垃圾的话,那么我们就只能生活在垃圾堆里了。

二、尝试讨论。

指名列式。

比较算式与复习1、2算式的异同。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两位数的。

小组讨论两位数的算法。

三、交流归纳。

小组汇报。并指名上黑板板演本组的方法。

把各组的方法与精确值相比较,选出最佳的一种,归纳算法:(板书)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习。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可以运用估算来解决的问题:

1、一套学生桌椅53元,学校要给四(3)班买68套,大约要花多少钱?

2、我们学校有29个班,平均每个班有63人,全校大约有多少人?

3、学校每月节约电费17元,一年大约可以节约电费多少元?

4、小丽每分钟步行51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分小组完成,每组指定一个代表上黑板解答,本组同学可以帮助。最后评出最佳的合作小组。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的?

3、关于两位数的,你还有那些问题没弄明白?

练习:1、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             69×51=2992。

2、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3、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这辆公共汽车上大约有40人。

(3)我们班有68名同学。

(4)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下。

(5)小红3分钟能写85个字。

4、扩展题:一箱苹果32元,买52箱大约需要多少钱?(先估算,再算出精确值,把两个结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六、课堂作业 。

练习十二1、2、3。

七、板书设计 。

两位数的。

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第46页例三、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掌握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归纳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

一、生活引入。

(做好事)。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教育:一个人做的好事很少,但很多人都做好事,那么好事就变多了。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教育:一个人丢的垃圾很少,但是如果每个人都不讲卫生,乱丢垃圾的话,那么我们就只能生活在垃圾堆里了。

二、尝试讨论。

指名列式。

比较算式与复习1、2算式的异同。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两位数的。

小组讨论两位数的算法。

三、交流归纳。

小组汇报。并指名上黑板板演本组的方法。

把各组的方法与精确值相比较,选出最佳的一种,归纳算法:(板书)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习。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可以运用估算来解决的问题:

1、一套学生桌椅53元,学校要给四(3)班买68套,大约要花多少钱?

2、我们学校有29个班,平均每个班有63人,全校大约有多少人?

3、学校每月节约电费17元,一年大约可以节约电费多少元?

4、小丽每分钟步行51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分小组完成,每组指定一个代表上黑板解答,本组同学可以帮助。最后评出最佳的合作小组。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的?

3、关于两位数的,你还有那些问题没弄明白?

练习:1、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             69×51=2992。

2、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3、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这辆公共汽车上大约有40人。

(3)我们班有68名同学。

(4)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下。

(5)小红3分钟能写85个字。

4、扩展题:一箱苹果32元,买52箱大约需要多少钱?(先估算,再算出精确值,把两个结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六、课堂作业 。

练习十二1、2、3。

七、板书设计 。

两位数的。

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乘法估算教案篇十八

“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要让学生明白这种数学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思维习惯和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从而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学习不同的估算策略,并能运用自己的估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通过例题说明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用一位数乘的乘法估算方法。我从学生实际生活事例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揭示数学源于生活,并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理念。让学生了解估算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教例运用购买电影票、参观航天航空展览,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例等。使学生感受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孩子们怎么想的,只有通过他们的言语得以表现。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松和充分的尊重,这样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才得已尽情的流露和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达中得已完善,每个孩子的思维和情感也得到了发展。而这一点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在情境中经历估算,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思路,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悟精算与估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估算的价值。真正突出了估算教学的重点,即由单纯的技巧性训练转变到估算意识的培养。

乘法估算教案篇十九

《乡间的小路》是一首在上世纪70年代流传甚广的中国台湾校园民谣,原作为叶佳修词曲兼演唱。当时"乡居岁月"是中国台湾校园民歌的一大主题,叶佳修是这一主题的领军人物。他以简约的曲调和歌词,歌咏乡间自然小景。在他的歌中涌动着欢快和童真。他的嗓音,清澈透亮,全无做作,一派天真率性,如若童声明晰清纯。《乡间的小路》曲调轻松活泼,描绘了一幅浪漫惬意的.夕阳牧归图,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本节课我以欣赏为主,在听中学生学会了基本的旋律,再针对学生唱不准的地方进行单独教授,因为校园民谣朗朗上口的缘故,所以学生学习得很快,只是休止处的气息控制的不是很好,还有b部分的音会唱不准,这样难点、重点便浮出水面,解决起来也就得心应手。

乘法估算教案篇二十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第46页例三、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归纳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做好事)。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教育:一个人做的好事很少,但很多人都做好事,那么好事就变多了。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教育:一个人丢的垃圾很少,但是如果每个人都不讲卫生,乱丢垃圾的话,那么我们就只能生活在垃圾堆里了。

二、尝试讨论。

指名列式。

比较算式与复习1、2算式的异同。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小组讨论两位数的乘法估算算法。

三、交流归纳。

小组汇报。并指名上黑板板演本组的方法。

把各组的方法与精确值相比较,选出最佳的一种,归纳算法:(板书)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习。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可以运用估算来解决的问题:

1、一套学生桌椅53元,学校要给四(3)班买68套,大约要花多少钱?

2、我们学校有29个班,平均每个班有63人,全校大约有多少人?

3、学校每月节约电费17元,一年大约可以节约电费多少元?

4、小丽每分钟步行51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分小组完成,每组指定一个代表上黑板解答,本组同学可以帮助。最后评出最佳的合作小组。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3、关于两位数的乘法估算,你还有那些问题没弄明白?

练习:1、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             69×51=2992。

2、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3、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这辆公共汽车上大约有40人。

(3)我们班有68名同学。

(4)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下。

(5)小红3分钟能写85个字。

4、扩展题:一箱苹果32元,买52箱大约需要多少钱?(先估算,再算出精确值,把两个结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六、课堂作业 。

练习十二1、2、3。

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67846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