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抒情心得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4:01:04
林清玄抒情心得大全(13篇)
时间:2023-11-30 14:01:04     小编:紫衣梦

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拓宽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如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每个人都需要重视的话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一

我妈妈是典型的农家妇女,从前的妇女几乎是从不休息的,她们除了带养孩子,还要耕田种作。为了增加收入,她们要养猪种菜做副业;为了减少开支,她们夜里还要亲自为孩子缝制衣裳。

记忆中,我的妈妈总是忙碌不堪,有几个画面深印在我的脑海。

有一幕是:她叫我和大弟安静地坐在猪舍前面,她背着我最小的弟弟在洗刷猪粪的情景,妈妈的个子矮小,我们坐在猪舍外看进去,只有她的头高过猪圈,于是,她和小弟的头在那里一起一伏,就好像在大海浪里搏斗一样。

有一幕是:农忙节时,田里工作的爸爸和叔伯午前总要吃一顿点心止饿。点心通常是咸粥,是昨夜的剩菜和糙米熬煮的,妈妈挑着咸粥走在仅只一尺宽的田埂,卖力地走向田间,她挑的两个桶子,体积比她的身体大得多,感觉好像桶子抬着她,而不是她挑桶子,然后会听见一声高昂的声音:“来哦!来吃咸粥哦!”几里地外都听得见。

还有一幕是:只要家里有孩子生病,她就会到庙里烧香拜拜,我每看到她长跪在菩萨面前,双目紧闭,口中喃喃祈求,就觉得妈妈的脸真是美,美到不可方物,与神案上的菩萨一样美,不,比菩萨还要美,因为妈妈有着真实的血肉。每个人的妈妈就是菩萨,母亲心就是佛心呀!

由于我深记着那几幕母亲的影像,使我不管遭遇多大的逆境都还能奋发向上,有感恩的心。

也使我从幼年到今,从来没有开口说过一句忤逆母亲的话。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二

时光飞逝,岁月轻轻划过,风的匿迹不经意残留在记忆深处的花海,抬头间,隐约之中,阳光携着淡淡清香触动记忆,荡起阵阵涟漪,撩动琴弦,采撷即将错过的浅浅履痕。“回忆,滴在左手凝固成寂寞,落在右手化为永恒。”自由自在的我,零乱着思绪,轻轻地走在记忆的边缘,天空中无数个雨滴伴着静守的温柔飘下来,像是某人的回忆零落了一地……我伸出手,奋力地想抓住它,可是却是满手的湿润,它慢慢地从我的手凋落下来,直到它永远消失在我视线。眼眶里盘旋的泪水沐浴在清风夜色下,不经意间滑过指间,风的安慰也只能是擦肩而过。我抚摸着风那柔柔的线段,它穿梭在我的指间,久久停留。月光下,雨静静地宣泄着感伤,无人读懂,仿佛成熟,浪漫,忧伤,坦然交织在记忆的轮轴,天真与简单的追逐,已经慢慢蜕变成成熟的无声无息的美丽。

贝壳静静地固守一份沉默的姿态,萎缩在记忆的沙滩上恍然之中的记忆深处的呼唤。彼岸花的花瓣记录着悲伤的纹路,深深的印记是苦痛的投影。碾尘思量,蓬莱梦断成烟,吟飞绪鬓成霜。寂寂芸窗,魂系南天流芳。记初见怡情烂漫且将忧忘,浮萍随去,便数斜阳。露湿衣裳,香彻惹乱柔肠。一轮明月,清辉凝泻,在星空留下来的流连划下了深深的句号,洒上了寂寞的清香,随着孤风流逝到一帘幽梦的烟雨,憧憬那凄美纯粹的爱情。那记忆代替了一切,曾经欢笑的回忆,如钢铁般坚硬不曾被泪水腐蚀,你的彼岸有我,有我的记忆,难忘曾经……一路的清唱人生,依稀花花世界里的斑斑点点,寂寞影随着几许悠悠的淡然,将时光的朦胧痴然点上残月孤情,就像胭脂的诱人香气,轻盈地摇曳心底的凡尘。从不奢求什么,从不祈祷什么,只希望记忆中的自己是残月的泛泛点点,如梦,如幻,如影,陨落间,雪花染上星空落下的泛泛星点。在时光音乐的陪伴下,一边数着夕阳,一边摸着时间的追跑,和着音乐渺渺,悠然自得继续游走。斜阳的耀眼刺伤了眼睛,闭上眼睛,任思想在脑海穿梭,跳跃。吻弹弦筝,任跳动的音符逸荡长空。幽梦声声,穿过流云弥漫着山峰。逢胜景锁不住心的灵动,依约笔墨世外看桃红!星空物语,诉说着离别伤感,心中的尘世渲染着灰色的琴弦,勾勒着梦幻的馨香,成为梦寐以求的永恒。星空物语,和着流星,和着光芒,和着天和着地,还有和着我。阻止你落泪,阻止你哭泣。一份潇洒风流,一份灿烂辉煌,一份光明希望,一份理解支持,一份快乐温馨。月光下美美的一帘幽梦,看透一切是与非。独自一人,有些空虚,有些凄凉。坐在星空下,抬头仰望美丽天空,感觉真实却由虚幻。红尘梦落,卧醉千年,当所有的繁华散尽,生命回归到最初时的淡然,是否还会记得,那些曾陪你走过一程又一程的容颜。轻拈时光,看岁月匆匆流过。沉淀的记忆,漂浮在牵挂的心头,抹不去昨日那淡淡的美好,只能遥寄惆怅于文字中,默默地凋逝于如昙花般盛开的梦乡。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三

伽利略赶在米开朗琪罗去世前三天出生,仿佛故意来连接一个时代:文艺复兴基本完成,近代科学开始奠基。

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内的名人灵柩,进门右首第一位是米开朗琪罗,左首第二位是伽利略,也像是一种近距离的呼应和交接。

严格说起来伽利略应该算是比萨人。在比萨出生,在比萨求学,又在比萨大学任教。据说他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过一个自由落体的实验,现在有人经过考证认为这个实验没有做过,但世界各国旅人仍然愿意把那座斜塔当作他的纪念碑。家乡也愿意,愿意那么大,愿意那么斜,让世人看看一种因长期蒙冤而倾斜的人生力学结构也可能如此宏伟。

但是,他的灵柩却安置在佛罗伦萨。不仅如此,在佛罗伦萨阿诺河畔的一个要道口,我看到他的雕塑笑眯眯地站在一组指挥交通的红绿灯上方,好像对这座城市,他还要尽一点义务,哪怕是指挥交通。

我想这是有原因的。

那年罗马教廷通知七十高龄的伽利略到罗马受审,伽利略因患严重关节炎无法长途坐马车,请求就近在佛罗伦萨受审,但教廷不许,年轻的托斯卡纳暨佛罗伦萨大公费迪南二世派出一乘轿子送伽利略前往,而在罗马第一个迎接这位“罪人”的,是佛罗伦萨驻罗马大使尼科利尼,尼科利尼还邀请伽利略住在自己寓所里。

在如此险恶的形势下,佛罗伦萨能在自己的地盘里保护伽利略已经不易,没想到它居然伸出长长的手臂,把这种保护追随到教廷所在的罗马。这不能不使伽利略重新掂量起友情的重量。

年迈的科学家对世事天真未凿,他困惑地问尼科利尼:“为什么我的很多朋友以前很支持我,现在一看风头不对都起劲地攻击我我对他们做错了什么吗”

尼科利尼笑着回答:“您对人性的了解,远不如对天体的了解。您的名声太大,这就是原因。”

伽利略不解,尼科利尼又说:“小时候见到一群小鸡狠命地围啄一只流血的鸡,我惊恐地问奶妈怎么回事,奶妈说,鸡和人一样,只要发现一只比较出色又遭到了麻烦,便联合起来把它啄死。”

伽利略睁大眼睛听着,茫然不解又若有所悟。

这场围啄的'中心活动,是要伽利略读一份“忏悔书”。连女儿出于对父亲生命安全的考虑也来劝他忏悔,他拒绝;但到最后,经过宗教裁判所的“严厉考验”,他还是“忏悔”了。

“忏悔”在罗马,而在佛罗伦萨,费迪南二世却说:“我只有一个伽利略。”

凭着这一切,伽利略愿意在佛罗伦萨大街上站立千年。但他知道,正是费迪南二世这种唯一性的评价,在不少人心中引起不快,造成了“交通堵塞”。围啄,是鸡群本能地在排除心中的堵塞。为了不再产生这样的悲剧,即便让他指挥交通,也心甘情愿。

伽利略的忏悔,是跪在地上做的。忏悔的中心内容,是他曾在着作中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并且运动着。这位患有严重关节炎的古稀老人下跪时一定十分困难,当终于跪到地上之后,他又一次感知了地球。据他的学生文钦卓·比维亚尼回忆,他读完忏悔词后还叹息般地嘀咕了一句:“然而此刻地球还是在转动”

一位科学家当然不会在内心彻底放弃自己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但他在当时当地是否真的说了这句话,我们还没有看到除比维亚尼一人回忆之外的其他证据。我们能看到的那份忏悔词是老人逐字逐句大声宣读的,当时曾散发到整个基督教世界。忏悔书中最让人伤心的一段话,是他不仅承认自己有“异端嫌疑”,而且向教廷保证:

……当我听到有谁受异端迷惑有异端嫌疑时,我保证一定向神圣法庭、宗教裁判员或地点最近的主教报告。

这样的话无疑是一种最残酷的人格自戕,因为此间描述的伽利略已经不是一个忏悔者,而是“自愿”要成为一个告密的鹰犬。

西方的宗教裁判所一向以残酷着称于史,动不动就把一批在宗教观念上有“异端嫌疑”的人送上火刑柱,但我觉得比火刑柱更恶劣的是普及了一种人格灾难。

鼓动人们为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观念上的疑点,毫无顾忌地告密、揭发、反咬、围攻、卖友。只要做了这样的恶事,不仅能自保,而且还能瓜分受害者的遗产;如果不肯这样做,则迟早灾难临头。这就以对生命最终威胁的方式培植起了人性深处的恶,使之蔓延膨胀,颠覆全社会的人格系统。到了这时候一切胡作非为都能随心所欲了,如果看到某些人还有人格残存,就一涌而来,全力摧残直到那个尚有人格残存的人当众放弃人格。

伽利略当众放弃人格,除了愿意成为告密者的“保证”势必与具体的生理威胁有关外,忏悔却是确实的。伽利略为什么作这个选择历来各国思想界有过多次痛苦的讨论。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有一个令人费解的说法:伽利略“因为自己有理,而不得不请求宽恕。”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在《伽利略传》里把这位科学家的忏悔写成一个人格悖论,即他在科学上是巨人,在人格上却并不伟大;但布莱希特认为也有别的多种可能,例如他的一位学生凭借着他所写的一部着作证明,老师很可能是故意避开人生的直线在走一条曲线,因为没有先前的忏悔就没有后来的着作。

不管伽利略是自恃有理,还是故意走曲线,忏悔的后果总的说来是可怕的。就个人而言,多年囚禁,终身监控,女儿先他九年而死,他后来又双目失明,在彻底的黑暗中熬过了最后五年;就整体而言,诚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这个案件“结束了意大利的科学,科学在意大利历经几个世纪未能复苏。”

事情很大,但我总觉得伽利略的心理崩溃与尼科利尼向他讲了“鸡群围啄”的原理有关。

尼科利尼作为一个外交家虽然勘破尘世却有自己广阔的流转空间,他不知道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伽利略并没有这种空间,一旦看穿便无法超拔。

既然友情如此虚假,他宁肯面对敌人,用一纸自辱的忏悔来惩罚背叛的“鸡群”和失察的自己。这相当于用污泥涂脸,求得寂寞与安静。他这样做不是为了保存生命来继续研究科学,而是故意让自己作为社会人的一部分彻底死亡。后来他又有了新的科学着作,只是残存生命的一种惯性动作。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四

三十年代最当红的男明星白云自杀去世了。

当年白云在上海的盛况,据说目前最红的明星秦汉、泰祥林、王冠雄,李小飞加起来都还比不上,我父母那一辈的影迷,一提起白云,总是勾起一些伤感的回忆;谁想到那个时代在银幕上最闪亮的明星,死后竟是黄土一,连墓碑都找不到。卅年的年华,把白云从地上最明亮的地方,埋到最黑暗的地下。

白云自杀的同时,我最喜欢的智慧型明星英格丽褒曼也逝世了,可是两人的身影却是完全不同的景况,褒曼逝世的时候,她的儿女都围绕身边,倍极哀荣。第三天台湾电视公司还播出一个一小时的专辑“英格丽褒曼的荣耀”,来纪念这位为全世界尊敬的影人。

可是白云呢?白云的逝世在电视里只是一个小小的新闻,更何况是专辑了。当初他为自己取名为“白云”就已经为结局下了断语,他生前有两句话:“生是飘客,死是游魂。”是有着多么深沉寥落的寓意,怪不得一些老演员像葛香亭、欧阳莎菲在他坟前致祭时也免不了老泪纵横。

晨的旭日中,在黄昏的夕阳里,都会反射出五彩的光泽,但一到了黑夜,再美的云也没有人看见了。

我最喜欢辛弃疾的“破阵子”,这是辛弃疾为纪念当时一位具有军事和经济才华的思想家陈亮,所吟赋出的壮词: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雷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的词意是美的,在美的背面却有一种对时光流逝的哀伤,我觉得最令人动容的是“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从这两句词来看看白云,实在最贴切不过。多少令人怀念的人物,终也免不了白发生的处境,更糟的是,在辉煌后的寂寞,使一位曾扮演过顾盼自雄的英雄人物,最后在偏远的旅馆仰药自杀。

前几天,两位菲律宾的华裔画家洪救国、王礼博来台湾,我抽出两天的时间,陪他们到台中去探望老友席德进的墓园,同行的还有画家李锡奇、朱为白,以及席德进的生前知已卢声华。

我们到达大度山花园公墓时,正好是阳光最烈的正午,阳光遍照在墓园上,附近的相思林里传来喧哗的鸟声。席德进的墓园是他生前亲手规划,格局很像中国明朝小小的园林。在墓园里有一座“望乡亭”,颇能见到画家最后的心愿。我站在“望乡亭”的圆门,往山下望去,那里没有画家的故乡,只有栉比鳞次的楼房层层相叠,我们的心情在那一刻都沉默了起来。

席德进曾以高超的画艺,感动过千千万万的心灵,他逝世时也是倍极哀荣。可是在他逝世一周年举行画展会场里,观众却是三三两两冷冷清清,我曾在画展会场坐了一个下午,直到画廊的`灯暗了才默默离去,心中浮起的仍是辛弃疾“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两句。

在席德进的墓园里,种了两种他生前最爱的植物,两株凤凰树和三株木棉,经过一年的培植,都已经长得比望乡亭还高了。凤凰依旧,木棉无恙,而我们这位曾享大名的艺术家长眠地下,他的名,他的艺,可叹的在时间冲刷下,成为群众心里一个暗淡的记忆。

阳光是那样无私地覆盖着我们,而太阳的沉落总是那样无情的不肯为黑夜停留,那些死去的艺术家们躺在阴冷黑暗的地下,他们再也不能享受阳光下的喜悦。

在我的档案里,有一帧我为席德进拍的照片。他站在中部大平原怒放的野花群中,鲜明的清晨曝光把他的脸刻成一座明暗分明的塑像,他仰起头来呼吸着阳光,如今,那种情境再也不能重回了。

我们每天能走过阳光的小径,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能让阳光或温柔或狂野的照射,是一件多么开朗的事,我想说的是,就珍惜阳光照在我们身上的岁月吧,因为阳光不会为我们停留,再伟大的艺术家也留不住它。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五

林清玄,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和诗人,他的散文作品广受读者喜爱,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阅读林清玄的散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那种深沉而又真实的思考,给予我了许多心灵上的触动和体验。下面,我将从感悟人生、审视自我、关注当下、追求真理和诗意人文的角度,来谈一谈对林清玄散文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林清玄的散文所打动的是他对人生的感悟。他常常用意境独特的文字,来表达他对生命深刻的思考和感受。例如在《空谷幽兰》一文中,他写道:“生命就像一朵幽兰,寂静而高贵。它不羡慕任何花位置的辉煌,只愿在天地间默默绽放。”这些文字清新简洁,却把人生的追求和价值传递得淋漓尽致。读了这样的句子,我不禁反思自己的人生,希望能像幽兰一样,在平凡中追求卓越。

其次,林清玄在散文中审视自我,深入思考人性和行为的方方面面。在《朱砂清愁》一文中,他自问:“我们是否真的活得起来,活得顺畅畅?是不是只在追求,却无法真的享受;是不是疲于奔波,却无法真实地体验人间的风景?”这样的自问引发了我对自己内心深处真实想法的反思,同时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找到方向和修正。

第三,林清玄的散文总是关注当下的生活和情感。他以真实、细腻的观察力,将一般的琐碎生活变得通透而有韵味。在《骑行城市》一文中,他描绘了城市街头的繁忙和嘈杂,但是通过骑行,他感受到了自由与快乐。通过这样的文字描写,林清玄在我心中勾勒出了一幅现代都市生活的图景,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美好之处。

第四,林清玄的散文追求真理,寻找生命的奥秘。在《十二个人间》一文中,他通过描述自己走进山里,偶遇一个病人的经历,引发了对于人生的思考。他说:“人若能少一些浮躁、强迫和不甘从约束规律上解脱出来,就会生活得更为自在和畅快。”这样的文字带给了我对人生的启示,让我明白只有在静寂中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

最后,林清玄的散文充满了诗意的人文关怀。他温情地关注着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晓之风》一文中,他用娓娓动听的文字,描述了父亲的形象以及他对父亲的怀念之情。这篇散文让我被感动,也引发了我对亲情的思考,明白了亲情的珍贵和重要。

总而言之,林清玄的散文以其深入人心的情感和思想感染了我,让我愿意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细节,用心去体味和品味人生。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认为散文不仅仅是记录生活,更是诠释人生的重要艺术形式。我相信,在林清玄的文字引领下,我能够更好地领悟生命中的真谛,追求内心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六

林清玄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细腻的文笔、清新的思想触动了世人的心灵。在阅读林清玄的散文作品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在本文中,我将以五段式的方式分享我对林清玄散文的心得体会。

林清玄,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作家,他的作品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透露出对生活和人性的独特观察和理解。他的散文作品《读书千古》、《生活,是一段旅程》等深入人心,引起了广泛的共鸣。通过阅读他的散文,我体味到了诗意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真谛。

林清玄的散文以其简洁明快、文字优美的特点而著称。他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得他的作品显得生动而深入人心。同时,他的散文充满了智慧和思考,他对人性、生活和自然的感悟常常让人陶醉其中。无论是描写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还是描绘人们的情感纠葛,他都能以独到的视角给予读者深深的触动。

林清玄的散文主题广泛而深刻。他以文字描绘出人们内心所追求的美好和向往的生活,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也对人性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的作品中经常融入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人与人之间情感纠葛的描绘,使得读者深感共鸣,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林清玄的散文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哲学思考和文学表现手法,使得作品更具有美学价值。他的作品从各个角度揭示了生活的真相和价值,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同时,他的细腻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观察力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读完林清玄的散文后,我感到自己不仅得到文学上的诗意享受,更收获了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深刻认识。

阅读林清玄的散文,我从中得到了很多启示。他的作品告诉我生活是美好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感受。无论是对身边的人和事,还是对大自然的赞叹,都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同时,他的作品也鼓励我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他的作品激励我要热爱生活,不断追求真理和美好,让自己的生命充实而有意义。

总结:

通过阅读林清玄的散文作品,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真谛。他的作品以其文学风格和深刻的主题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不仅引发了我对生活意义的思考,也启发我要积极面对人生,追求真理和美好。希望通过更多的读者阅读他的作品,能够在他的文字中找到自己的心灵寄托,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七

寒假,我一口气读完了《林清玄散文集》。林清玄的文字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简单的表达。读着他的书,那清澈灵动的话语像一股甘泉,缓缓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那一行行文字让我觉得平和安宁,心如止水。

散文集分为四卷,分别是“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和“庄严的心”。只有拥有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才能在这混浊的世界保持清明,在这悲伤的人间拥有快乐。在一行行质朴的文字中,我悟出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要重视人与人的差异;人们之间要互相关爱;面对挫折不轻言放弃,等等。其中,一篇小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国王召集群臣开会,希望找到能让她的幼女立刻长大的灵药。一位名医说在遥远的东方有这种药,不过往返要至少十二年的时间,而且药需要在新鲜时服用,因此要将公主带走。国王欣然应允。十二年之后,名医果然带回了亭亭玉立的公主。国王兴奋不已,厚赏了名医。

也许读完故事,我们都会笑国王太傻。没有什么灵药的存在,十二年的时间过去,公主自然已经长大。可是当我们静下心来再一次品味这个故事的时候,就会发现“国王”就是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中的每个人都曾经像国王一样,希望这个世界有一颗万灵丹,让我们选择人生里自己喜欢的部分。然而只有到了最后,我们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灵药,一切都如作者在故事最后写下的话——生命的一切成长,都需要时间。

的确,在人生漫长的历程中,只有珍惜当下,才能不怨恨于过去,怀忧于未来,才能在每一个过程中勇敢地承担,以最大的心意投入进生活。我们用不着急于知道结果,而是应当在每一个过程,慢慢地成长。也许这个过程会很痛苦也很漫长,但我们要知道,挫折让我们更加智慧,只有忍苦耐艰,人生才能显现真实的价值。人生不免会有灰心无助的'时刻,但是只要有了坚强果敢的性格,就不容易被外在的环境所迎头击倒。当我们踏过荆棘,勇敢地走向终点的时候,就能举起胜利的旗帜,自豪地对自己说:我长大了。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八

林清玄,笔名二木,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哲学家、诗人。他在文学、哲学、心理学等领域都有着不俗的造诣。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温润的笔调、细腻的情感而著称,深受广大读者的喜欢。近日,我读了林清玄的一些作品,在阅读中不断地体悟,思考,感受,收获颇丰,我愿意将我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第二段:林清玄的思想。

林清玄的著作中充满了关于生命、人生、人性、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思考和哲学思想。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幸福。很多时候,人们的苦难并不是来自于外在的环境,而是来自于内心的不安和焦虑。所以,人们需要学会从内心寻找平静和愉悦,并抛弃浮躁和功利的思想。

第三段:林清玄的散文和诗歌。

林清玄的散文和诗歌是他思想的体现和展示。他细致入微的叙述让人感受到他对生命和人性的独到见解。他的诗歌也同样精妙绝伦,流淌着内敛而深刻的情感。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他的文字都有一种温暖的力量,能够打动人心和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思考。

读了林清玄的作品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人应该追求真正的幸福,这种幸福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满足,更是内心的平静和感悟。同时,我也认识到人生路上的每一步都需要深思熟虑,不能胡乱行动,要有一定的追求和目标。读林清玄的作品,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第五段:结尾。

在我们崇尚功利、追求物质的时代,林清玄的思想和作品,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生命和人生的真谛。读林清玄的作品,不仅是一次美学上的体验,更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我们要时常回顾自己,真正地反思自己的内在需求和精神生活,尽可能的寻找生命的意义和内心的宁静。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九

林清玄是一位充满智慧和敏锐洞察力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许多书籍和文章都充满了对生命、人性、爱、幸福等问题的思考和启示。通过阅读林清玄的作品,我深受启迪,并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段:林清玄的哲学思想。

林清玄的很多作品都涉及哲学思想,他提出的一些理念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他常常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信念,这启示我在努力追求梦想时要坚韧不拔,不断提高自己。同时,林清玄也反复强调“无名、无我、无心”的境界,这让我认识到人生并不只是自我实现的追求,而更是要放下功利心和物欲,寻找真正的心灵宁静。

第二段:林清玄的人性观。

林清玄深刻洞察人性,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对人性的深刻探讨和理解。他总结出很多有关人性的原则,例如不要轻信他人的外表,更应该重视内在的品质;不要为了得到短暂的快乐而放弃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些观点启示我要更加珍惜人生,同时把握好自己的价值。

第三段:林清玄的爱情观。

林清玄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深受人们的关注,他认为爱情是一段需要长时间培养和打磨的关系,是需要相互温暖、扶持和理解的。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诫人们不要过分追求完美,而是要在彼此的缺陷和不完美中应该去寻找真正的爱情。这让我认识到爱情不是一份单纯的感觉,而是需要用心去经营和维护的。

第四段:林清玄的幸福观。

林清玄认为,幸福源于内心,而不是源于外界的物质条件。他反复强调要保持心灵上的平衡和和谐,不要因为物质欲望的过度追求而陷入痛苦和困境中。他还提醒人们要时刻寻找幸福、珍惜幸福,不要用刻板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幸福。这给我带来了很多关于人生意义和幸福的感悟,让我知道真正的幸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第五段:林清玄的生命观。

林清玄对生命的理解和探讨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认为生命是一段可以创造和享受美好的旅程,而每一段旅程都有它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他通过对人生历程和经历的回顾,让人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生命的主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和使命,应该勇敢地面对,认真地生活。

总之,林清玄的作品对我产生了深深的启示和感悟。通过他的文字,我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人性、生命、爱与幸福。这些思想和哲学让我在生活中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更加懂得真正的追求和价值。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十

林清玄是中国知名作家、诗人、散文家、书法家,以其精湛的文字艺术风靡于中国文坛。他的作品内容涵盖诗歌、散文、小说、古文观止、书法等多个方面。其中,他的散文作品以情感真挚、内涵丰富、语言简洁、质朴自然等特点而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第二段:林清玄散文的特点。

林清玄的散文具有深刻的情感触发力和感人至深的表达力。他的作品时而优美、清新,时而深情、抒情,时而幽默、诙谐。林清玄在散文创作中常常运用对自然物的描绘和自己的感悟来抒发情感,同时融合了古典优美的词汇和现代简洁通俗的用语,使其作品更具独特个性。他的作品也常常带有一种哲学思考,通过奇妙的想象、独到的思维和深刻的议题,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透露出哲学思想的深度。

第三段:林清玄散文的魅力。

林清玄的散文魅力在于其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在作品中凝聚了对自然的景色、气味、声音等感官体验,独到的描写手法引起读者对自然的共鸣和对生活的向往。同时,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让人思考人生的本质与意义,引人深思。这种深刻的洞察力也是他作品中最具吸引力的因素之一。

第四段:林清玄读后的感悟。

读完林清玄的散文,我们深深体验到了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他的作品带着一种深切的情感和思考,使我们不断地感到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韵律。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了点滴的真情、感人的细节和温暖的渊蕴。林清玄的散文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真相,感受生命的价值,成为人生的朋友和忠实的读者。

第五段:总结。

林清玄的散文,是一种醇香的文学精华;是一种真挚的情感表达;更是一种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洞察与领悟。我们通过阅读林清玄的作品,不仅得到了知识和灵感,更找回了自己心灵深处的世界,发现了生命的力量与美好。这些都值得我们不断品味和反思,成为我们生活和学习中的启示和福利。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十一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心中是六味杂陈的,心灵仿佛还沉浸在书中那一个个的散文中所蕴含的大道理里。

我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就被他开始的介绍所深深吸引“挫折,学习智慧;离散,学习成长;忍苦耐艰,人生才能体现真实的价值。我们是不是应该除了课业,更重视这些优良品质的养成呢?”读的时候,我觉得书中那一篇篇的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太值得我去深思了。书中那一个又一个的散文真可谓是各个都精彩,个个都经典。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散文便是“玫瑰与刺”了。

“玫瑰与刺”讲述的是作者在修剪玫瑰的时候,不小心被刺刺伤了,便想:为什么玫瑰要有刺呢?玫瑰能没刺吗?良久,他终于想明白了,而我,也想明白了:既然我们接受了玫瑰的美,为什么不能接受玫瑰上所长的刺的刺痛呢?况且,既然我们喜欢玫瑰,那么也应该接受它的刺所带来的刺痛,生活中必定也是如此,就算是生活中的一件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其中有既然快乐、高兴、开心,那么也必定会有伤心、痛苦、难过——等的负面的心情。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在生活里的一件件鸡毛蒜皮的小事里,学会坚强。尽管依旧有刺的刺痛,但是,当我们学会在生活中的那一件件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做人做的更坚强时,那一件件的小事的负面情绪便会被我们的坚强所击败,基本化为乌有。或者,这些负面情绪会变的小之又小,可以变的比这些小事还小,让我们不再那么的不接受刺痛。这样,便可以让我们的接受能力更加强,不像以前那么脆弱了。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十二

对于林清玄来说,走上写作之路,其实并非他自己最初的愿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当画家,甚至还跟着林崇汉画了一阵子。不过,走上写作的路,倒一点也不后悔,写作不仅自由多了,还能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所见、所思、所感。所以,林清玄自觉会一直写下去,或许依然在文学素描的散文上下功夫,或许就著手去写一些比较大部头的有关人性,有关历史,有关哲理的书,或许改变途径去写小说,不管未来会写什么,但写作总是一条不能斩断的路,林清玄会一步步往下走去。

林清玄自小就聪明,自小就显露自己的写作能力了。他7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8岁,获得了全台湾儿童绘画赛优选,10岁就开始读小说,林清玄记得小时最喜欢的是《西游记》。

1972年,考取世界新专电影技术科,在学时非常活跃,开始认真写稿,而绘事则暂时抛开了。在世新的时候,创办过《电影学报》,担任《奔流杂志》编辑,在《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这段时候,在文坛渐露头角,开始受到了瞩目。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十三

台湾登山界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个又美丽又哀愁的故事。

传说有一位青年登山家,有一次登山的时候,不小心跌落在冰河之中;数十年之后,他的妻子到这一带攀登,偶然在冰河里找到已经被封冻了几十年的丈夫。这位埋在冰天雪地里的青年,还保持着他年轻时代的容颜,而他的妻子因为在尘世里,已经是两鬓飞霜年华老去了。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整个胸腔都震动起来,它是这么简短,这么有力地说出了人处在时间和空间之中,确定是渺小的,有许多机缘巧遇正如同在数十年后相遇在冰河的夫妻。

许多年前,有一部电影叫《失去的地平线》,这里是没有时空的,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一天,一位青年在登山时迷途了,闯入了失去的地平线,并且在这里爱上一位美丽的少女;少女向往着人间的爱情,青年也急于要带少女回到自已的家乡,两人不顾大家的反对,越过了地平线的谷口,穿过冰雪封冻的大地,历尽千辛万苦才回到人间;不意在青年回头的这一刻,少女已经是满头银发,皱纹满布,风烛残年了。故事便在幽雅的音乐和纯白的雪地中揭开了哀伤的结局。

本来,生活在失去的地平线的这对恋侣,他们的爱情是真诚的,也都有创造将来的勇气,他们为什么不能有圆满的结局呢?问题发生在时空,一个处在流动的时空,一个处在不变的时空,在他们相遇的一刹这,时空拉远,就不免跌进了哀伤的迷雾中。

最近,台北在公演白先勇小说《游园惊梦》改编的舞台剧,我少年时代几次读《游园惊梦》,只认为它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年岁稍长,重读这篇小说,竟品出浓浓的无可奈何。经过了数十年的改变,它不只是一个年华逝去的妇人对凤华万种的少女时代的回忆,而是对时空流转之后人力所不能为的忧伤。时空在不可抗拒的地方流动,到最后竟使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时间”和“空间”这两道为人生织锦的梭子,它们的穿梭来去竟如此的无情。

在希腊神话里,有一座不死不老的神仙们所居住的山上,山口有一个大的关卡,把守这道关卡的就是“时间之神”,它把时间的流变挡在山外,使得这些神仙可以永葆青春,可以和山和太阳和月亮一样的永恒不朽。

做为凡人的我们,没有神仙一样的运气,每天抬起头来,眼睁睁的看见墙上挂钟滴滴答答走动匆匆的脚步,即使坐在阳台上沉思,也可以看到日升、月落、风过、星沉,从远远的天外流过。有一天,我们偶遇到少年游伴,发现他略有几茎白发,而我们的心情也微近中年了。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院子里的紫丁香花开了,可是一趟旅行回来,花瓣却落了满地。有一天,我们看到家前的旧屋被拆了,可是过不了多久,却盖起一栋崭新的大楼。有一天……我们终于察觉,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移是哪些的无情和霸道,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

中国的民间童话里也时常描写这样的情景,有一个人在偶然的机缘下到了天上,或者游了龙宫,十几天以后他回到人间,发现人事全非,手足无措;因为“天上一日,世上一年”,他游玩了十数大,世上已过了十几年,十年的变化有多么大呢?它可以大到你回到故乡,却找不到自家的大门,认不得自己的亲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里很能表达这种心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数十年的离乡,甚至可以让主客易势呢!

佛家说“色相是幻,人间无常”实在是参透了时空的真实,让我们看清一朵蓓蕾很快的盛开,而不久它又要调落了。

《水游传》的作者施耐庵在该书的自序里有短短的一段话:“每怪人言,某甲于今若干岁。夫若干者,积而有之之谓。今其岁积在何许?可取而数之否?可见已往之吾悉已变灭。不宁如是,吾书至此句,此句以前已疾变灭,是以可痛也。”(我常对于别人说“某甲现在若干岁”感到奇怪,若干,是积起来而可以保存的意思,而现在他的岁积存在什么地方呢?可以拿出来数吗?可见以往的我已经完全改变消失,不仅是这样,我写到这一句,这一句以前的时间已经很快改变消失,这是最令人心痛的。)正是道出了一个大小说家对时空的哀痛。古来中国的伟大小说,只要我们留心,它讲的几乎全有一个深刻的时空问题,《红楼梦》的花柳繁华温柔富贵,最后也走到时空的死角成水游传》的英雄豪杰重义轻生,最后下场凄凉;《三国演义》的大主题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金瓶梅》是色与相的梦幻散灭;《镜花缘》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聊斋志异》是神鬼怪力,全是虚空;《西厢记》是情感的失散流离;《老残游记》更明显的道出了:“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我们的文学作品里几乎无一例外的,说出了人处在时空里的渺小,可惜没有人从这个角度深入探讨,否则一定会发现中国民间思想,对时空的递变有很敏感的触觉。西方有一句谚语:“你要永远快乐,只有向痛苦里去找。”正道出了时空和人生的矛盾,我们觉得快乐时,偏不能永远,留恋着不走的,永远远是这令人厌烦的东西——这就是在人生边缘上不时作弄我们的时间和空间。

柏拉图写过一首两行的短诗:

你看着星么,我的星星?

我愿为天空,得以无数的眼看你。

人可以用多么美的句子,多么美的小说来写人生,可惜我们不能是天空,不能是这永恒的星星,只有看着消逝的星星感伤的份。

有许多人回忆过去的快乐,恨不能与旧人重逢,恨不能年华停伫,事实上,却是天涯远隔,是韶光飞逝,即使真有一天与故人相会,心情也像在冰雪封冻的极地,不免被时空的箭射中而哀伤不已吧!日本近代诗人和泉式部有一首有名的短诗:

心里怀念着人,

见了泽上的萤火,

也疑是从自己身体出来的梦游的魂。

我喜欢这首诗的意境,尤其“萤火”一喻,我们怀念的人何尝不是夏夜的萤火忽明忽灭、或者在黑暗的空中一转就远去了,连自己梦游的魂也赶不上,真是对时空无情极深的感伤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71193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