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进行检验和评估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并改进。在写总结前,我们要先进行思想准备,明确总结的范围和重点。下面是一些关于提升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一
《比一比》这一课时为第六单元第一课时,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将本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并会求平均数;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新知的精神,并引导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根据以上三维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以及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定为:运用平均数的知识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大胆重组教材,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入探究式的教法,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一开始,我创设了“投篮比赛”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给出人数相同时男女生队的比赛结果,引导学生观看,了解情况。接着,我提出“谁胜谁负”的数学问题,引出课题,同时要求学生做小裁判,同桌合作观察思考该怎样比。再集体交流订正,得出“当参赛人数相同的时候我们直接比较投篮的总个数就能比较出胜负”这一结论,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接着创设新的情境——两队的人数不一样。让学生比一比,哪队能被评为优胜队呢?通过讨论,使学生发现其中的隐蔽条件,深刻体会到两组人数不一样,以投篮个数最多在哪一组来评选优胜队都是不合理的,用每队平均每人投篮的个数比,比较合理,体会到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从而引入新知探究。
演示:“移多补少”的方法,但是数目小的可以用移多补少,数目大了,移多补少就很麻烦了,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让学生同桌讨论,集体反馈交流,演示,引导比较。以男生队为例,分析列式各部分名称,“4+7+5+4+5”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怎么求出“5”呢?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环节设计通过小组操作、讨论,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内涵就是“移多补少”,从而揭示平均数的含义。当学生的'思维刚刚获得平衡时,又巧妙设置认知冲突,“这平均数除了通过移动得到,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迫使学生打破已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而获得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先合并再平均分),为此再次组织同学进行小组探究,从讨论、反馈中,得出如何来求平均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探索。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尝试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紧接着,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1、为参加“新苗杯”校园小歌手比赛选手统计成绩。
2、了解生活中的平均数。
设计这些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渗透统计与平均的思想,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这节课你表现得怎么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这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以数学故事《危险吗?》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以提升“数学交流”的能力。也让学生明白“平均数”反映的是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比如说:“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2厘米,并不是说游泳池的每一处都是132厘米,同时渗透不私自到水边游泳的思想教育,为本课的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纵观这堂课的设计,我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主动的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得三维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二
《小手比一比》是幼儿园小班数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幼儿对1.2.3这几个数能手口如一的点数,一般来说,3-4的幼儿对数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让幼儿学习手口一致点数。可以为幼儿在今后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1.认识目标:通过游戏操作是幼儿初步感知:1.2.3.
2.能力目标:是幼儿大胆、勇敢的回答问题。
3.情感目标:感受与爱互助带来的乐趣。
手口如一的点数1.2.3。
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我为本次数学活动准本了:
1.卡通数字1.2.3。
2.1.2.3的大数字以及相应的图片。
3.魔术口袋极小水果.
4.小数子卡片1.2.3。
这一节课的数学是针对小班幼儿,他们的年龄小,爱动,爱玩儿,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的数学方法。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充分发挥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突出有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数学过程中,通过幼儿数一数,说一说,做一做多种形式,让幼儿积极动眼,动脑,动手,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经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因此我设计了以下3个环节:
1.唱歌曲引起兴趣,在这个环节中说出1.2.3分别像什么,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这样,幼儿对之就有了兴趣。
2.观察:这个环节中我出示的图片让幼儿观察他们像什么,然后说出是几。
3.运用游戏,进入主题,在这个环节我利用老师和幼儿互动的游戏《我出几你念几》,《我来说你来比》,《看实物出手指》,自己动动手,根据实物说出1.2.3的数量。
这节课,我通过3各环节的教学设计指导幼儿观察游戏操作,获取新知,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动眼,动手,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是幼儿学习有兴趣,学有所获。
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三
这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万以内的大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万以内的数的比较方法,并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倡所学数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抛开文本,以游戏的方式引入。通过“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比较大数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对编写者意图的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并制定以下活动目标:
1.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本节课的活动重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活动难点是熟练掌握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大胆探索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我将教材中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形象生动、贴近儿童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节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抛下书本一起去做游戏,希望同学们在游戏中有所收获。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老师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开始游戏,探索新知。
师讲明游戏要求,由于要比较两组中谁组的数是最大的,学生有组最大的数大数放前,小数放后的基础,所以知道比较小的数放在个位,十位,中间的数放在百位,大的数放在千位,体会到大数放在千位,也就明确了数位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应看千位,千位大的这个数就大,根据学生随机抽取的数字,进而探究学习三位数与四位数比较大小,以及千位百位数字相同时,该如何比较,此环节以游戏的形似而展开,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乐学,爱学。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所提高。
接着我又设计了摘苹果,解密码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巩固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并能用符号表示,既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活动动机,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上了一个台阶,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三)猜数游戏,应用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节课还设计了“猜数游戏”这一课堂活动,即:两人一组,一人想数,一人猜数,猜数的人提问,想数的人只能答“对”“不对”,一直猜直到对为止,猜的次数要尽可能少。游戏结束后,教师小结,并呈现一些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大数的具体例子,如教科书上的四幅图,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应用,发展数感,提高小组间的合作能力。
(四)总结回顾。
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我引导学生说一说你在这节课中的收获?对本节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本节课的知识不算难,孩子在生活当中接触的比较多,一般来说是会比的,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的知识从生活层面提升到数学的层面,特别是在数学语言方面.
成功之处:本节课自己的评价语言比较丰富,课堂上头脑比以往清醒了,能去考虑如何处理一些突发情况,从“背教案”中迈出了小小的步伐。
我的困惑:
2、每个班中总有那么几个思维跟不上节奏的,游戏中大家都非常开心,但这过程是快节奏的,那几个慢节奏的家伙参与思维到底参与到什么程度是一个谜,也有可能根本就没有参与过思维。
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四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一年级数学《数一数》,
一、说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万以内的大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万以内的数的比较方法,并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倡所学数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抛开文本,以游戏的方式引入。通过“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比较大数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对编写者意图的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并制定以下活动目标:
1.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本节课的活动重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活动难点是熟练掌握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大胆探索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我将教材中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形象生动、贴近儿童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节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抛下书本一起去做游戏,希望同学们在游戏中有所收获。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老师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开始游戏,探索新知。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所提高。
接着我又设计了摘苹果,解密码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巩固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并能用符号表示,既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活动动机,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上了一个台阶,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三)猜数游戏,应用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节课还设计了“猜数游戏”这一课堂活动,即:两人一组,一人想数,一人猜数,猜数的人提问,想数的人只能答“对”“不对”,一直猜直到对为止,猜的次数要尽可能少。游戏结束后,教师小结,并呈现一些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大数的具体例子,如教科书上的四幅图,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应用,发展数感,提高小组间的合作能力。
(四)总结回顾。
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我引导学生说一说你在这节课中的收获?对本节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知识不算难,孩子在生活当中接触的比较多,一般来说是会比的,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的知识从生活层面提升到数学的层面,特别是在数学语言方面.
成功之处:本节课自己的评价语言比较丰富,课堂上头脑比以往清醒了,能去考虑如何处理一些突发情况,从“背教案”中迈出了小小的步伐。
我的困惑:
2、每个班中总有那么几个思维跟不上节奏的,游戏中大家都非常开心,但这过程是快节奏的,那几个慢节奏的家伙参与思维到底参与到什么程度是一个谜,也有可能根本就没有参与过思维。
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五
《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课遵循这一理念,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大数的比较方法分散的、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作为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并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并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
1.让课堂充满情趣。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的浓厚兴趣。本节课在导入新课时,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森林游戏为活动背景,可爱的小动物们为活动主角,学生以小裁判员的身份自然地加入到游戏中,并以承担这一角色遇到问题作为推动力,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探索空间,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活动动机。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生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在小动物们的翻牌游戏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昂,跃跃欲试,这时分四人小组也进行同样地翻牌游戏,让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上了一个台阶,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2.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发展。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数学教学已不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造等活动的`过程。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实实在在的探究空间,小裁判员们为了完成自身的任务,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探究的热情,对于出现的不同观点,正确的加以肯定、赞赏,请他们尽可能地说明理由,同时发动全班学生讨论。对于错误的说法,及时教育其他学生不能取笑,更不能挖苦,因为这些学生对问题能动脑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情,教师应该鼓励、引导他们,使学生自尊心受到尊重、保护,学习积极性、兴趣也得到提高,这样,探究的热情就能得到更好的激发与保护。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是课程改革所涉及的重要课题,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先后几次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是完整的,获得的体验是深刻的,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六
《比一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二的一篇识字课,课文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幅农家小院的情景图,美丽的农家小院、温馨的生活场景。其间有黄牛、花猫的悠闲;有鸭子、小鸟的嬉闹;还有杏子、桃子、苹果、红枣的甜蜜。朗朗上口的韵文,诵读间会体会到一种暖暖的情感。第二部分是八个词语,第一行词语是动物名称,第二行词语是果实名称。第三部分是一则韵文。韵文浅显易懂,节奏感强,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儿童朗读。
“一个大,一个小,一边多,一边少”是一种简单的比较,韵文运用了许多量词。在韵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依稀看到一个孩子在院子里跳跃,玩耍的身影,听到孩子清脆的童音。本课主要通过对农家小院具体事物的比较,为学生提供识字的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所以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多少”“大小”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认识“黄、猫、杏”等12个生字,会写“牛、羊、小、少”4个字。难点是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而学生门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但一年级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容易分散,而兴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我通过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和生动、活泼的儿童化语言;形式多样的识字游戏;活泼有趣的朗读方式,从始至终让孩子们的注意力都放在课堂上,达到识字和学词的目的,提高识字能力。
1、借助拼音能正确读出并记住12个生字,8个词语,认识1个偏旁“土”和一个新笔画“”,能规范地书写4个字。
2、利用图片,理解“多少”“大小”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3、通过多种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感受农家小院的美丽和农家温馨的生活场景,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一)激情导入在情境中识字。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用上声情并茂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新课内容。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到农家小院的美丽,听到农家小院内传出的各种动听的动物叫声,有了这一情境效应,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看到的东西,根据学生所说的用课件图片一一闪烁,图片的旁边出现相应的词语。通过文本和课件互为直观感知,然后离开图画,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一读,最后去掉拼音让学生读,在创设的情境中促使学生更好地识字,学词和读文,达到识字和学词的目的,提高识字能力。
(二)自主学习,游戏巩固。
我们常说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这环节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找出生字,词语;在自学的基础上合作解决字词读音,互相探究记字方法,发现汉字规律。如“杏、桃、苹”的偏旁和字义有关。找找生字中后鼻韵母有哪几个字,由于本课后鼻韵母的生字较多,如“黄、杏、苹、红”等,尤其是“黄”与“王”读音容易混淆。哪几个字是前鼻韵母,如“边、群”,哪个字是翘舌音,如“少”。哪几个字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字很像,让学生区别“棵、课、颗”在比较组词中让学生明白“棵”一般用在植物上,“课”上课要发言,所以是上课的课,图片出示珍珠、黄豆、纽扣,让学生用“颗”说说,看看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借助图片明白形状小且圆或有点圆的东西用“颗”。还有让学生比较“桃”和“跳”。“桃”子长在树上,所以是“木”,“跳”是用脚跳的,所以是“足”字旁。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了词语的基础上,以游戏为主要学习方式。
在“摘苹果”游戏中,通过课件要求学生快而准地把生字、词语读出。“我回我家”游戏则通过课件再次呈现农家小院,让学生在直观、感性的认识基础上,既能把握词语的整体关系又能把词语进行准确分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前面的教学,孩子把词语掌握牢固了,这时我再请学生自主读韵文,把藏在韵文中的生字找出来自己学习。课件呈现用红色标注生字的韵文,为学生创设识字的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说说读了以后读懂了什么,结合学生的说板书课题。在学习“群”时,利用图片上物体的比较,先出示一只鸭子,说说这样可以用“群”吗?再图片出示许多鸭子,理解一群鸭子,请学生想想还可以说一群什么?理解“堆”时,图片出示一堆土,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教学新偏旁“土”,然后课件出示一个杏子,问这是一个什么?再出示一堆杏子,让学生想想怎么说,再想想生活中还可以说一堆什么,说完后请学生比较“堆”与“群”的用法。
再请学生说说美丽的农家小院里还有什么,你也来模仿书上一样说说,孩子可能会说“一串红辣椒”“一个小男孩”“两棵树”等,培养学生正确使用量词。这个环节还可以拓展到课外,让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模仿书上来说说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东西。本课要书写的4个汉字,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再看看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子,然后板书范写,认识新笔画“”,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发现写好字的基本规律,4个字的一竖都写在竖中线上,而竖中线左右两部分基本对称。书写时请学生注意“牛”一竖不出头,而“羊”一竖出头,写“小、少”时先中间后两边。
(三)朗读韵文,积累感悟。
朗读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本课韵文浅显易懂,节奏感强,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儿童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朗读的乐趣,体会语言的韵味。在自渎自悟中知道韵文有4句,前两句比动物,后两句比水果;第一句和第三句比大小,第二句和第四句比大小。读的形式很多,可以是课件播放音乐,学生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画面,也可以学生自由读,个人抽读,集体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间竞赛读,拍手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了起来,在反复的诵读中,师生已经融入到教材所设置的情境当中,真正走进了美丽而温馨的农家小院。同时,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中华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七
这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万以内的大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万以内的数的比较方法,并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倡所学数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大数,因此,教材一开始就出示四幅生活中的图片——黄山、香山、恒山和华山,并给出了相应的海拔高度,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生活中的大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并概括总结出比较万以内大数的方法。接着,教材又通过“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比较大数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接近生活,具有操作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对编写者意图的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将本课设计成数学实践活动课,并制定以下活动目标:
1、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本节课的活动重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活动难点是熟练掌握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活动的准备材料有: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和对联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大胆探索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我将教材中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形象生动、贴近儿童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实践活动”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三)猜数游戏,应用知识。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下面我就这四个活动过程做具体的阐述: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由于本节课是二年级下册,正值学生春游时期,因此我以春游为引子,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同学们喜不喜欢春游啊?这次春游啊,老师想带大家去看一看泉州的几个特殊的景点,我们先去参观一下苏宁电器城,跟老师一起出发去看看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春游,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本环节主要通过“购买电器”“游动物园”“进泉州图书馆”三个实践活动来完成学生对新知的自主探索和认识掌握。
1、购买电器。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苏宁电器城的一些商品及价格,即:
美的空调三星空调长虹电视机康佳电视机海尔电冰箱三星电冰箱。
1999元2350元1074元846元3756元2999元。
(2)学生根据商品价格进行比较,并将其比较结果写在本子上。
(3)呈现学生反馈材料,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
(4)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总结概括出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本活动的设计主要是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入手,通过列举三种电器不同品牌的价格进行比较,其中包含三个知识点,即四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两个最高位不同的四位数的比较,两个最高位相同的四位数的比较。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实实在在的探究空间,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比较方法,初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了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提高继续探索的兴趣。
2、游动物园。
(1)教师课件出示各种动物及年龄,同时让学生用桌上的数字卡片排序。
乌龟鳖鳄鱼亚洲象猛马象河蚌。
4300岁1725岁809岁387岁345岁99岁。
(2)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本环节以可爱的小动物们为活动主角,学生以裁判员的身份自然地加入到活动中,并以承担问题解决者作为推动力,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巩固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并能用符号表示,既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活动动机,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上了一个台阶,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3、进泉州图书馆。
在这个活动的设计上,我将两个问题:“最小的四位数是多少”“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分别作为泉州图书馆门口的对联,要求学生只有答对后才能进馆。这样一来,学生就必须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
(三)猜数游戏,应用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节课还设计了“猜数游戏”这一课堂活动,即:两人一组,一人想数,一人猜数,猜数的人提问,想数的人只能答“对”“不对”,一直猜直到对为止,猜的次数要尽可能少。游戏结束后,教师小结,并呈现一些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大数的具体例子,如教科书上的四幅图,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应用,发展数感,提高小组间的合作能力。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1、说一说你在这次春游中的表现?谁表现得最好?
2、说一说你在这次春游中的收获?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有关大数的问题?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最后的总结与交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不但学会反思和评价自己,而且学会反思和评价他人,与此同时,我准备将本节课的学习延伸到课外,以“你能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妈妈理财吗?回家以后跟妈妈说说。”这一问题作为家庭作业,引导学生思考并初步尝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提升数学学习的实际价值。
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八
(先板书课题)。
各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情境中识字,应用中发展》。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一册识字二里边的第一课《比一比》。它由一幅情景图、8个词语和一篇韵文组成。
打开课本,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这幅农家小院的情景图。你看,这农家小院是多么美丽、多么温馨、多么有趣!一边儿,花猫呼呼地酣睡,黄牛悠闲地吃草,成熟的果子对着你笑。另一边儿,头戴草帽的农家娃,"叽——"的一声飞上房顶的小鸟,一群"嘎嘎"欢叫的鸭子。别说孩子们,连我也喜欢上了这幅图。课件中,插入黄牛、鸭子等动物的声音。相信孩子们会更喜欢的。图下有8个带拼音的词语。按照动物、水果分两组呈现。这些事物都能在情景图中找到。随后是篇琅琅上口的韵文,内容浅显易懂,节奏感极强,学生肯定都爱读,所以可以借助多种形式的读韵文来巩固生字词。而韵文中的“比一比”更是增添了农家生活的情趣。一个大,一个小,一边多,一边少,这是一种简单的比较,更是一种充满童趣的比较,任你读过多少遍总还想再读。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就跳跃出一个孩子的身影,他在院子里蹦啊跳啊拍手啊吟唱啊。至此,情景图也就变活了。
字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抽象符号,一年级学生有时很难建立起字词与它所反映的事物的联系。比如说“猫”大家都能想象,可是“花猫”是怎样的,学生就不一定都能想象。对于形象思维活跃的一年级孩子来说,这种图文结合、儿歌类的课文是最有吸引力的,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领孩子在情境中自主地识字学词,从情景图中生发开去,力求识用结合。
低段孩子普遍对字音敏感,而对字义比较漠视,所以经常出现"同音别字"的错误。课文中有"一颗枣"的"颗",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一棵树"的"棵",探究辨别两个"ke"的不同用法。同时我们这里的孩子对于"杏子"不是特别熟悉,而插图中的杏子个儿太小,所以要补充"杏子"的有关图片。
基于以上考虑,我预设了以下三个目标:
2、通过"牛与羊"的比较,"小与少"的对比,学生能在观察、操作中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四个字,并认识新笔画"竖钩"。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由说出读后的感受,在阅读和实践中积累量词。
为达成这三个预设目标,我安排了三个教学版块:一创设情境,识字学词;二比较观察,指导写字;三反复读文,拓展延伸。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更多地是借助他人的肯定、课堂气氛、情境创设等外在因素。所以,我打算用带来新朋友的方式导入课文。老师以农家孩子牛牛的口吻与学生对话,并邀请大家去做客,接着就带孩子们来到牛牛家的小院子。课件出示情景图。
(都说,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所以我引出"牛牛"这个农家孩子的形象,来迎合低年级孩子好奇心强的特点,以期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识字学词的欲望。你想,学的字词都是朋友家的东西,是不是学得更起劲了?那么为什么将这个孩子取名为牛牛呢?主要是考虑到后面的写字:在写牛字时可以这样引导评价:我叫牛牛,你能把我的名字正确、漂亮地写下来吗?哦,你把我的名字写的太漂亮了,谢谢你。)。
在来到牛牛家的小院子后,可以借助课题鼓励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地看图说话:小朋友们,我们首先就来比一比谁的眼睛最会观察。你觉得牛牛家的小院怎么样?你从哪看出来的?随着孩子们的表述,逐个在图上出示文中的8个词语。其中生字用上醒目的颜色。先不带拼音,如果学生发音不准,再出示拼音拼读。之后又去掉拼音认读词语。在学生能够正确认读词语的基础上,出示单个的生字认读。说说自己还在哪看到过这些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给生字宝宝找找朋友。
(整个设计都是考虑到孩子们先口语后书面的认知规律。有层次、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并鼓励在生活中认字,既能达到识字的目的,也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低段孩子学得快,忘得也快。所以生字的复现与巩固相当重要。在巩固生字这一环节,我主要是设计了几个游戏活动。
第一是递进式开小火车复习,可以开单轨,也可以开双轨。首先是生字宝宝专列,然后是词语朋友专列,接着是短语伙伴专列。比如:黄——黄牛——一头黄牛。(开火车的游戏虽然已经是个老游戏,可是只要稍加装饰,孩子们仍然喜欢玩。)。
第二个游戏是合作走迷宫。就是说,需要小组里每个人各认一个字,全部正确大家才能一起安全脱险。(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孩子从小有团结合作的意识。)。
第三个是拼字游戏。主要是针对几个合体字:猫、边、群、颗、堆。(通过这一游戏,强化孩子们利用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同时还可以在拼字中认识提土旁。)。
第四就是将生字带到韵文里,通过听读、自由读、指名读、分组对读、拍手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巩固识字。
写字指导。四个字可以分成两组,关注牛和羊的共同点,注意小和少的不同点。让学生在比一比中,学会观察与说字;在看一看中,学会"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写完了后,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评价孩子的书写,给写的棒的字画上星星。
接下来我说说第三个版块——学习韵文,拓展延伸。
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既要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要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一课里的量词和生活有密切联系,有些量词的使用是约定俗成的;有些量词的使用则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颗"多用于表示小而圆的事物。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过早、生硬地灌进他们的耳朵,最好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说说练练中对量词的使用有初步的感悟。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正确地使用量词。
所以在朗读韵文时,我设计了这么几个拓展点:
1、许多只鸭子在一起就可以说是"一群鸭子"。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说"一群"的?
2、这么多个杏子堆在一块,就可以说"一堆杏子",还有哪些东西也是一堆堆的?
3、一颗枣,我们还可以说一颗什么?(如果有学生能说出一些正确的搭配,就引导孩子们自己探究两个ke的不同用法。如果学生觉得有难度,就出示一些图片:一颗糖,一颗珍珠,一颗纽扣,一颗葡萄等。随着出示,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用上量词"颗"。然后引导孩子说说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最后课件出示一棵树的图片,想想为什么不是"颗")。
4、提供更多的事物图片,玩一玩"我指你说"的游戏:这是什么?这是一把扇子。
5、鼓励学生把这个游戏带到课外,课间和小伙伴到操场上说说校园里的设施,回到家里可以和爸爸妈妈做这个游戏,说说家里、小区里、街上能看见的东西。
6、在分组对读中,发现韵文的特点:1、3小节是在比大小;2、4小节是在比多少。(随机板书;大——小;多——少)。
如果有时间的话,还可以鼓励孩子们自编韵文。在识字的同时不忘发展语言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我想这对孩子们来说才是最受用的吧。
整篇课文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比一比。
大——小多——少。
(田字格中四个范写的字)。
我要准备的东西主要是课件和字卡、词卡以及生字猜分后的偏旁部件。
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九
“比一比”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大数”这一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和活动过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这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万以内的大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万以内的数的比较方法,并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倡所学数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大数,因此,教材一开始就出示四幅生活中的图片——黄山、香山、恒山和华山,并给出了相应的海拔高度,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生活中的大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并概括总结出比较万以内大数的方法。接着,教材又通过“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比较大数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接近生活,具有操作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对编写者意图的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将本课设计成数学实践活动课,并制定以下活动目标:
1.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本节课的活动重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活动难点是熟练掌握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活动的准备材料有: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和对联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大胆探索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我将教材中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形象生动、贴近儿童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实践活动”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三)猜数游戏,应用知识。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下面我就这四个活动过程做具体的阐述:
由于本节课是二年级下册,正值学生春游时期,因此我以春游为引子,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同学们喜不喜欢春游啊?这次春游啊,老师想带大家去看一看泉州的几个特殊的景点,我们先去参观一下苏宁电器城,跟老师一起出发去看看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春游,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本环节主要通过“购买电器”“游动物园”“进泉州图书馆”三个实践活动来完成学生对新知的自主探索和认识掌握。
1.购买电器。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苏宁电器城的一些商品及价格,即:
美的空调三星空调长虹电视机康佳电视机海尔电冰箱三星电冰箱。
1999元2350元1074元846元3756元2999元。
(2)学生根据商品价格进行比较,并将其比较结果写在本子上。
(3)呈现学生反馈材料,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
(4)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总结概括出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本活动的设计主要是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入手,通过列举三种电器不同品牌的价格进行比较,其中包含三个知识点,即四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两个最高位不同的四位数的比较,两个最高位相同的四位数的比较。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实实在在的探究空间,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比较方法,初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了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提高继续探索的兴趣。
2.游动物园。
(1)教师课件出示各种动物及年龄,同时让学生用桌上的数字卡片排序。
乌龟鳖鳄鱼亚洲象猛马象河蚌。
4300岁1725岁809岁387岁345岁99岁。
(2)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本环节以可爱的小动物们为活动主角,学生以裁判员的身份自然地加入到活动中,并以承担问题解决者作为推动力,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巩固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并能用符号表示,既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活动动机,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上了一个台阶,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3.进泉州图书馆。
在这个活动的设计上,我将两个问题:“最小的四位数是多少”“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分别作为泉州图书馆门口的对联,要求学生只有答对后才能进馆。这样一来,学生就必须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节课还设计了“猜数游戏”这一课堂活动,即:两人一组,一人想数,一人猜数,猜数的人提问,想数的人只能答“对”“不对”,一直猜直到对为止,猜的次数要尽可能少。游戏结束后,教师小结,并呈现一些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大数的具体例子,如教科书上的四幅图,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应用,发展数感,提高小组间的合作能力。
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1.说一说你在这次春游中的表现?谁表现得最好?
2.说一说你在这次春游中的收获?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有关大数的问题?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最后的总结与交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不但学会反思和评价自己,而且学会反思和评价他人,与此同时,我准备将本节课的学习延伸到课外,以“你能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妈妈理财吗?回家以后跟妈妈说说。”这一问题作为家庭作业,引导学生思考并初步尝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提升数学学习的实际价值。
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十
1、教材简析。
《比一比》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二的一篇识字课,课文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幅农家小院的情景图,第二部分是词语,第三部分是一则韵文。主要通过对农家小院具体事物的比较,为学生提供识字的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本课中,要求学生学会12个生字,8个词语,认识1个偏旁“土”,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
(2)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识字能力和朗读韵文的能力,掌握识字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朗读韵文,感受农家小院的美丽和农家温馨的生活场景,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3、教学重难点。
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本课教学,现在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这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识字和学词。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兴趣教学法。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容易分散,而兴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我通过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和生动、活泼的儿童化语言;形式多样的识字游戏;活泼有趣的朗读方式,从始至终让孩子们的注意力都放在课堂上,达到识字和学词的目的,提高识字能力。
2、情境教学法。这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现学科整合这两方面去考虑的。在教学中我通过播放课本插图展示农家小院情境,通过引导性语言描述情境,通过文本和课件互为直观感知,通过生动形象的板书重现知识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在创设的情境中促使学生更好地识字,学词和读文,达到识字和学词的目的,提高识字能力。
根据教材特点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分为以下四步: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美丽,听到清晨农家小院内外传出的各种动听的动物叫声,有了这一情境效应,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游戏激学,积累字词。
在这环节里,我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了词语的基础上,以游戏为主要学习方式。在“打敌人”游戏中,通过课件逐一显示颜色不一,进入画面角度不一的词语,要求学生快而准地把词语读出。“我回我家”游戏则通过课件再次呈现农家小院,让学生在直观、感性的认识基础上,既能把握词语的整体关系又能把词语进行准确分类,我把游戏和课件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文本游戏,互为识字。
教育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前面的教学,孩子把词语掌握牢固了,这时我再把藏在韵文中其余的生字抽出来让学生学习,已经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课件显现6个生字时学生读出字音,老师读文,学生在文中圈出生字后,课件再呈现用红色标注生字的韵文,把课文的文本和课件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识字的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开火车”“我在这”“结苹果”游戏则为记忆生字提供了练习巩固的平台。
(四)朗读儿歌,积累感悟。
丽而温馨的农家小院,把课堂学习的`气氛推到了最高点。同时,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中华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说练习。
根据课时内容安排,本节课只要求学生会认12个生字,8个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因此课堂上只体现了读了练习,以读贯穿整个课堂。学生读的时间多,读的练习形式多,读得扎实,读有成效。
五、说学法。
正确的方法指向成功的道路。教学时,我着重进行以下的学法指导。
1、让学生学会在合作探究中学。
合作探究学习更加关注知识中的能力部分,它更强调的是教会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教学本课中,我请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找出生字,词语;在自学的基础上合作解决字词读音,互相探究记字方法,让学生思维力,想象力,理解力得到充分的展示,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2、让学生学会在读中学。
朗读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本课教学以读为本,有目的、有效果、形式多种多样的读字,读词,读文,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韵文的语言美。
我们常说寓教于乐。本课教学中所用的游戏形式多样,操作性强,用得恰到好处,学生在乐中积累了语言文字,也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说板书。
本课采用图文结合式的板书。这是依据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导优势而设计的,板书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先后出现的,用简笔画画图,图上的字,词是用贴字卡的形式出现,通过可爱的图象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增进学生记忆的加强。
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十一
《比一比》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二的第一篇识字课。课文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幅农家小院的情景图,美丽的农家小院,温馨的生活场景。其间有勤快的黄牛、悠闲的花猫,有嬉闹的鸭子、快乐的小鸟,还有酸酸甜甜的杏子、桃子、苹果和红枣。第二部分是词语,第一行是情境图里的动物,第二行是图中的水果。第三部分是一则韵文。诵读间会传出一种暖暖的情意。一个大,一个小,一边多,一边少,这是一种简单的比较,又一种充满童趣的比较,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依稀看到一个孩子在院子里跳跃、玩耍的身影,听到孩子清脆的童音。本文主要通过对农家小院具体事物的比较,为学生提供识字的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韵文押韵上口,节奏感强,很适合儿童朗读。这课课题为“比一比”,充分说明了这课教材的特点,提示了学法,要让学生在比较中达到学习要求。教学重难点是识字和学词。
一年级学生有时很难建立起字词与它所反映的事物的联系。对于形象思维活跃的一年级孩子来说,这种图文结合、儿歌类的课文是最有吸引力的,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领孩子在情境中自主地识字学词,从情景图中生发开去,力求识用结合。
2、通过"牛与羊"的比较,"小与少"的对比,学生能在观察、操作中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四个字,并认识新笔画"竖钩"。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由说出读后的感受,在阅读和实践中积累量词。
为达成这三个预设目标,我安排了三个教学版块:一创设情境,识字学词;二比较观察,指导写字;三反复读文,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识字学词;
可以借助课题鼓励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地看图说话,随着孩子们的表述,逐个在图上出示文中的8个词语。出示拼音拼读。之后又去掉拼音认读词语。在学生能够正确认读词语的基础上,出示单个的生字认读。说说自己有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给生字宝宝找找朋友。
(整个设计都是考虑到孩子们先口语后书面的认知规律。有层次、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并鼓励在生活中认字,既能达到识字的目的,也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比较观察,指导写字。
四个字可以分成两组,关注牛和羊的共同点,注意小和少的不同点。让学生在比一比中,学会观察与说字。
第三个版块--学习韵文,拓展延伸。
本课韵文浅显易懂,节奏感强,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儿童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朗读的乐趣,体会语言的韵味。读的形式很多,有学生自由读,个人抽读,集体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间竞赛读,拍手读。课堂上书声一片,特别是学生自拍手读,互拍手读,学生的积极性已经完全被调动了起来,师生已经融入到教材所设置的'情境当中,真正走进了美丽而温馨的农家小院,把课堂学习的气氛推到了最高点。同时,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中华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朗读韵文时,我设计了几个拓展点,用量词来说说其他物体。
如果有时间的话,还可以鼓励孩子们自编韵文。在识字的同时不忘发展语言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我想这对孩子们来说才是最受用的吧。
比一比。
大--小多--少。
(田字格中四个范写的字)。
我要准备的东西主要是课件和字卡、词卡以及生字猜分后的偏旁部件。
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十二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本课时,是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统计图表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将本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的平均数的必要性,并会求平均数;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新知的精神,并引导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根据以上三维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以及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定为:运用平均数的知识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大胆重组教材,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入探究式的教法,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一开始,我创设了“投篮比赛”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课件给出人数相同时男女生队的比赛结果,引导学生观看课件,了解情况。接着,我提出“谁胜谁负”的数学问题,引出课题,同时要求学生做小裁判,同桌合作观察思考该怎样比。再集体交流订正,得出“当参赛人数相同的时候我们直接比较投篮的总个数就能比较出胜负”这一结论,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接着创设新的情境——两队的人数不一样。让学生比一比,哪队能被评为优胜队呢?通过讨论,使学生发现其中的隐蔽条件,深刻体会到两组人数不一样,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投篮总个数或以投篮个数最多在哪一组来评选优胜队都是不合理的,用每队平均每人投篮的个数比,比较合理,体会到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从而引入新知探究。
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方法,但是数目小的可以用移多补少,数目大了,移多补少就很麻烦了,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让学生同桌讨论,集体反馈交流,课件演示,引导比较。以男生队为例,分析列式各部分名称,“4+7+5+4+5”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5”呢?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环节设计通过小组操作、讨论,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内涵就是“移多补少”,从而揭示平均数的含义。当学生的思维刚刚获得平衡时,又巧妙设置认知冲突,“这平均数除了通过移动得到,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迫使学生打破已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而获得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先合并再平均分),为此再次组织同学进行小组探究,从讨论、反馈中,得出如何来求平均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探索。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尝试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紧接着,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1、为参加“新苗杯”校园小歌手比赛选手统计成绩。
2、了解生活中的平均数。
设计这些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渗透统计与平均的思想,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这节课你表现得怎么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这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以数学故事《危险吗?》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以提升“数学交流”的能力。也让学生明白“平均数”反映的是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比如说:“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2厘米,并不是说游泳池的每一处都是132厘米,同时渗透不私自到水边游泳的思想教育,为本课的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纵观这堂课的设计,我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主动的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得三位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十三
春意盎然,百花绽放,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绚丽多彩的季节。瞧!花园里、路边,美丽的鲜花争奇斗艳,开得特别旺盛。每次散步时,孩子们都情不自禁地嚷着:"老师,花儿真美啊!""老师,我喜欢红色的花。"看着孩子们被这些漂亮的花吸引,在那里流连往返,我想何不以此为兴趣点开展活动呢?于是我把花儿渗透到数学活动中,让孩子们在美的熏陶下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1、本次活动主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活动过程有趣、形象,利用游戏的形式,抓住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和操作的积极性。
3、整个活动使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难易适中、动静交替促使不同水平的幼儿在自信心上的发展,获得成功的喜悦。
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按照不同特征,将花瓣进行分类、匹配。
2、知道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并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3、能用不同方式表达鲜花的美丽。
教学重点、难点定为:能根据颜色、大小特征将花瓣进行分类、匹配。
1、六个花骨朵(红、黄、蓝各2个,反面画上大小标记)、幼儿人手一片花瓣。(颜色、大小不一)
2、幼儿操作内容:
第一组:白色花朵若干、油画棒。(中间印有3-5的点子)
第二组:标有大小标记的花心若干,彩色花瓣。
第三组:已画好的中间印有3-5的点子的彩色花朵。
3、音乐(春天来了、找朋友)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班幼儿。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我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习为主要形式,以操作演示为主要方法,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通过启发引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识,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1、操作法:为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我采用了操作法,在适当的要求下,发展幼儿动手能力与观察力,体会探究的乐趣。
2、游戏法:"游戏"是低龄幼儿活动的方法,教师在游戏中辅以形象生动的教具、有趣活泼的语言,会使幼儿兴致勃勃,从而寓教寓乐。
1、通过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让幼儿大胆放手操作,以此体验操作的快乐。
2、在有趣的游戏情景中,让幼儿去探索,从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学习的欲望。
首先,活动一开始,幼儿扮演美丽的花瓣,在优美的氛围下感受着春天的气息和花的绚烂;其次,让幼儿在找一找、说一说、贴一贴的游戏活动中对颜色、大小有进一步的理解,让他们能在愉快的情境下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最后,以邀请其余小朋友来欣赏美丽的鲜花来结束整个教学活动。
开始部分:
1、以听音乐唱歌曲《春天来了》导入活动。
2、幼儿以自身为花瓣,慢慢的开花展开活动。
基本部分:根据不同特征,将花瓣进行分类,匹配。
1、按颜色不同进行分类。
2、游戏:找朋友是以找相同颜色的花瓣朋友为主。
3、贴花朵:提供标有大小标记的花心,让幼儿按大小标记、形状匹配相应的花瓣。
4、游戏:花儿朵朵开是装饰花朵、粘贴花瓣的小组活动,以提高幼儿的兴趣度为出发点,更把幼儿对春天的喜爱表现的淋漓尽致。
结束部分:
以邀请其他幼儿来欣赏这些美丽的鲜花来结束整个教学活动。
将今天的操作材料置于"数学区"供幼儿复习巩固操作。
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十四
《量的计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个教学内容。
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一些量的计量单位以后进行的教学。教材依次出示了长度、面积、体积(容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还穿插讲述了名数的改写。
学生在1—5年级已经学过了长度、面积、体积(容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对于这些单位间的进率换算以及名数的改写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1、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求体现出新的课程理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学习这些内容,整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加强直观教学,在生活中学习新知、感悟计量单位。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孩子主动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对这些常用的计量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进行梳理、归类,加深认识已经学过的量及相应的计量单位,认识这些计量单位间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设计各个层次的练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1、使学生加深认识已经学过的量及相应的计量单位,认识长度、面积和体积及其计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
2、进一步体会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加深理解各种量相邻计量单位之间进率的大小。
3、能正确地进行名数之间的改写,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十五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教学中引用了“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思想,在本堂课中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模式。
1、说教材。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能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
连除的简便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及减法的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整数四则运算的一些简便运算。教材主要着眼于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材的编排意图主要是通过典型的、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
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将简便运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问题的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经验支撑,又能使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高。
2、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理念及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发现的方法,对连除简便运算进行教与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的性质。
教学难点:选择合理的算法。
本课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复习、探究、练习、课堂小结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
组织学生复习相关简便计算和整数加法、乘法、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其目的让学生回忆定律、性质,感受运用它们进行简便计算的所带来得作用,感受简算的乐趣。为探究连除的简便运算作知识与情感铺垫。
(二):探究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加以说明。
1、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一开始学生的状态就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我结合实际谈话:春天,万物复苏,花红柳绿;春天,也正是植树的好季节。你们看:3月12日,植树节到了,同学们开展了植树活动。从而,将学生引入到现实生活中,既能激发学生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不由自主的进入探索之中,还能感受数学知识的作用,也能潜移默化的进行绿化教育。
2、探究解决问题。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索、合作交流的主体,我组织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活动,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问题。
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经验支撑,又能使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高。
3、探究发现规律。
当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时,这已为学习连除的简便运算建立起知识的平台。因此利用小精灵的问题,让学生在对不同方法的分析比较中通过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探究发现出连除的几种算法,使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和计算方法与能力的培养相互融合,促进相互的理解,掌握。
4、探究规律的运用。
在这一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从而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安排了三个小环节。
a运用的条件。
这部分提出思考两个问题,即连除有几种算法,分别是什么?那么,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乘积呢?运用除法的运算性质的条件是什么?这样,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解连除的性质,为运用作准备。
b初步运用。
这环节中安排了填运算符号和判断两各类型的练习,这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问题给出的,其作用一进一步理解掌握;二预防后面分组探究中一些不必要的失误,三给学生搭个桥,建立起运用的模式。
c、深入探究运用: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逻辑—是从主体的活动中抽象出来的,活动是儿童发现的主要途径和载体。因此,本课这时将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已有的经验,自己去发现探索,从而形成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的能力。
首先,请学生自主选择题组,分组探究,组内交流;然后派代表全班交流;最后共同小结,形成统一认识:计算连除时,可以根据四则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有时根据数字的特征有时改写成“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乘积”比较简便。计算“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乘积“时,可以根据四则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有时根据数字的特征改写成“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比较简便。
(三)、多种练习、巩固提高。
新课程指出“练习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学生注意力、兴趣无法维持很长时间。因此,我在练习的设计形式上采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等等情景。这样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了练习的积极性。在内容的设计上也安排了一定的梯度,有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以形成新的技能和技巧。
(四)、交流评价,课堂小结。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的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意见和看法,使各自明确努力方向。
最后,我设计了你在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受,把你的收获和感受和同桌说一说。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起到梳理概括,提炼升华的作用,以促进他们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开放式教学必然辅之以开放式评价、个性激励的学习评价方法。时间上,使用全程评价,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学生的闪光之处,给予适时评价;内容上,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形式上,还放手让学生互评,引起共鸣争论。
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十六
各位教师:
早上好,接下来由我来对我的搭档庄教师的这堂课进行点评,与其说是来参加比赛的,不如说是我们几个井底之蛙来学习、来取长补短的,若评价不到位,敬请各位教师批评指教。庄教师执教的《搭配问题》主要以直观的资料为主,充分利用了教材资源。选取学生熟悉的穿衣、吃饭、上学路线、石头剪刀布作为学习素材串联起来认识生活中的搭配问题,教学资料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接下来我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
一、评教学理念。
从这节课中,我看到了庄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正如课标中所说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理念在课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学习材料的选择上,充分使用了教材中的穿衣、吃饭、上学路线这些情境,除此之外,在拓展提高环节庄教师巧妙地选取了学生最熟悉的石头剪刀布这一游戏,把数学知识应用到游戏中,将游戏和搭配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渗透了等可能性这一知识。这一环节学生的进取性很高,课堂到达了一个高潮。2、学习方式上,采取了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反馈交流等方式。在探究新知环节让孩子们自我想办法怎样才能不重复也不遗漏的将所有的方案表示出来,比一比谁最快,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进取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真正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3、在反馈交流时,庄教师都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思维,让学生去说,用“你怎样想的”、“谁听懂了”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我的想法,看得出庄教师有对学生的发言只做评价,不做知识解释的意识。避免了直接将知识点灌输给孩子。
二、评教材解读。
组合和排列知识不仅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并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组合的知识,学生经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能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本课的资料比二年级更系统、更全面。庄教师执教这节课的增长点(重点)在于使学生感受和体验有序搭配的过程,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庄教师经过让学生写一写、画一画、连一连、算一算等方式,很好的落实了这一重点。另外教材里仅仅给出两种连线方法:一种是每件上装跟不一样的下装搭配起来,这样就有两个连线图,另一种是将第一种连线中的两个图合并起来的综合连线。并没有出现2×3这样的乘法算式,而今日的课堂中出现了,我认为这是合理的,因为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在经过前面一系列的讨论交流后,学生能意识到有序搭配,在这个前提下,算式的得出是水到渠成的,几轮磨课下来发现大部分同学对这个乘法算式还是能能够理解的,优生更倾向于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探究新知环节提出也能够经过算一算来解决这个问题满足了不一样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虽然我们提出了乘法算式,但计算组合数并不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重点从始至终都是让学生学生体验和感悟有序搭配的过程,这一点庄教师把握得比较好。比如在搭配衣服时能够先看上衣,也能够先看下衣。在搭配早餐时可是先选饮料,也能够先选点心等,其用意都是使学生感受“有序”两字。
三、课堂评价。
整个教学过程很清晰,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也很自然,如“穿好衣服后吃早餐啦”“吃完早餐该上学啦”等。
四、评教学质量。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较好地完成有序的搭配,部分优生能用算式直接计算组合数,学生在学到一些数学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搭配问题。课堂当中,学生始终在一种简便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思维也比较活跃。
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更何况是教龄仅四年的庄教师了,在课堂中教师虽有对学生的发言只做评价,不做知识解释的意识,可是庄教师对学生还是扶得太多,不敢放开。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适当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
纵观整堂课,庄教师注重把数学与生活沟通,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上得扎实、有效。
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十七
这次有幸听了张教师的《解决问题》一课,反思如下: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在本节课课中,张教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比如例题中的团体队形问题、练习中的晨跑问题、家庭中的垃圾问题、照片问题、春游问题等,学习材料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本事。这样设计,不仅仅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并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2、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在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张教师始终让学生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的寻找中,加强学生的说理本事,让学生说说不一样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3、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练习即跑步问题、家庭中的垃圾问题、照片问题、春游问题由浅入深,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灵活性、多变性。学生根据题目所供给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如最终的春游问题,让学生在寻找哪一种方法更省钱的过程中,寻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策略。这样教学不仅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并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4、注意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氛围。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同桌商讨,最终再小组合作解决。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本事,与别人交流的本事。异常是最终一个旅游问题,学生一开始没有想到买团体票,他们觉得没有到50人,就不能买团体票,经过小组讨论,他们觉得能够加两个教师,最终又想到能够多买两张票来凑足50个人。在小组合作中,他们的思维更开阔了,数学应用本事也更强了。
赞同学生的做法后,再次提出如果教师免票的话,怎样办?再让学生思考。这样整节课可能更完善。
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十八
9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已学会2-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和交流,自主探索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在计算上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计算经验独立完成,并逐步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一)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75—76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9的乘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三)教学重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四)教学难点:初步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 让他们学会用迁移类推的思想去观察、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编2-8的乘法口诀,针对引导学生编口诀已不存在太大的问题,因此我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把教学的起点抬高了些,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使他们的探究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虽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情景让他们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主动学习,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学生就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教学时根据知识间的迁移类推采用观察法、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借助于直观教具让学生动脑思维,动手操作,学生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掌握本节课学习内容。
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通过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内容。
(一)激情导趣,活跃气氛
(二)独立探究,自主发现
(三)观察比较,巧妙记忆
(四)分层练习,在玩中学
1、激情导趣,活跃气氛
针对二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可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一开始,我便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小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表现欲,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相互竞争,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
2、动手尝试,自主发现
就是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新知的学习找到相关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迁移。学生在学习了7,8的乘法口诀之后,已基本了解了学习的思路与方法。在学习9的的乘法口诀时,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探讨,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学有所获。
3、观察比较,巧妙记忆
这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仅起到点播启发的作用。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用类似“你发现了什么?” “你有什么好方法要告诉同学们?”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特点去记忆口诀时,再教给他们记忆的方法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疲惫,而会主动积极的去记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分层练习,在玩中学习。
二年级的学生只有在新异的生动的刺激下,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而且长时间的集中学习会让他们感到疲劳,这时,可将设计的练习容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这样,让学生轻松学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里的练习主要分针对性练习、基本练习及拓宽性综合练习三类。既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又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板书要一目了然,才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课主要体现学生得出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设计如下:
9的乘法口诀
9×1=9 一九得九 1×9=9
9×2=18 二九十八 2×9=18
9×3=27 三九二十七 3×9=27
9×4=36 四九三十六 4×9=36
9×5=45 五九四十五 5×9=45
9×6=54 六九五十四 6×9=54
9×7=63 七九六十三 7×9=63
9×8=72 八九七十二 8×9=72
9×9=81 九九八十一 9×9=81
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十九
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充分发挥了我们教师的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三位老师同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我觉得三位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三位老师都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三位老师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等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三位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我有几个观点,纯属“一家之言”,现提出来与各位共同商榷。
张老师的设计可谓是大胆、开放,给了我们对分数初步认识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全新的感受,真的是很震撼。但是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张老师在此内容的传授中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体会和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重难点没有突破。
周老师自己个人的各方面素质都非常不错,不管是语言的表述还是板书的书写都显得那么干脆、漂亮,很让人羡慕!但是毕竟这是借的班级,学生跟不上你的的语速,跟不上你的思维,在这种情况下能稍放慢一些,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让学生回答,等一等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充分表现出李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述的重视,整节课下来,基本上学生都能准确的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但是李老师自己的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失误。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还请各位同仁指正批评。
数学比一比说课稿篇二十
本次说课我将分五部分向大家介绍,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第一部分:即教材分析部分。
在教材分析中,我将对教材从教材联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四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教材联系:
本单元的任务是学会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基础上,我们本节课的任务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教材设计了图书馆这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引入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也为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根据小学数学新课标和新课改活动的要求,配合教学大纲,结合课本教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它们分别是:
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计算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是本节课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
3、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与他人积极合作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将是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情感目标。
在了解了教学目标以后,就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
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探索出多种计算方法并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将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而在这其中,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达到正确完成计算又将是本节课的难点部分。在这次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突出重点,以及采用介绍算理、强调法则的方法来突破难点。
以上是我从这五个角度来对教材进行的分析,下面再让我们来看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二部分,即教法分析部分。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这些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多媒体课件图片演示法来教学,这几种方法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帮助学生快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
本课面向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特点是年龄小、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在课堂中通过动手操作、实物演示加强理解。
本着以新课标的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本节课中我将指导学生采用如下两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它们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意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其学会认知,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合作学习意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团队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我分成5个环节包括:复习旧知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新知识探索、练习巩固、全课总结。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环节即复习旧知识。
一、(出示课件)口算以开火车的形式呈现,提高孩子的积极性。这些题目可以帮助孩子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竖式计算找两个孩子到黑板上来做,集体订正,帮助孩子回忆竖式计算所要注意的地方,为这节课打基础。
二、第二部分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这一环节中,我将使用的是创设情境法。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买新书啦,你们想不想看看都有哪些书呢?在学生融入课堂情境的时候,我将告诉学生: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到图书馆去看一看。(出示课件:图书馆)这时我板书课题(板书:图书馆)并提出问题,你能看图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有价值教师就给予鼓励,然后集体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共有多少本?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就自然地引出有关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数学问题,这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这个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三、新知识探索
在新课引入过后,接下来就是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新知识探索,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在这一环节中,我将使用的是任务就是学习法和多媒体演示法。第一步:我让同学们独立思考算法,试算28+4=(),第二步:我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算法,对每种算法进行评价。第三步再全班同学交流算法。学生可能用直观模型操作:比如摆小棒、拨计数器,也可能口算,也可能列竖式等。不管汇报的是哪种算法,一定要让他们说出算理。如果说到列竖式这种算法,教师要板书列竖式的算法,并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这一系列活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他们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习,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在学生交流各种算法后,再让学生比较一下: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这些方法中谁和谁比较接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一步理解算理。这样做是为了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增强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的意识。
在新知识学习后,我就将带学生进行扩展应用,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练习分两部分:一是基础练习,包括集体解决前面提出的其他问题、圈小棒、竖式计算。二是开放性练习,排队问题。这样做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最后一个环节是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想法?你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学了本节课后,请你试着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存入问题银行以后再解决。学生的自评,既关注学到了什么,又关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以及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还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以上就是我从四个部分进行本次说课的全部内容,《图书馆》一课我以教研课的方式上了,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避重就轻等。我根据老师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对教案做了再一次的修改,形成了今天的说课稿。我知道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出,以便我继续提高。这里再次感谢各位数学组的老师。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500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