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找因数的教学设计(通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7 18:52:09
最优找因数的教学设计(通用19篇)
时间:2023-10-27 18:52:09     小编:笔砚

学会适应变化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能力之一,只有适应变化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全面了解自己在这段时间里所经历的各种经验和教训。在这里,我们汇总了一些总结的常用表达和写作技巧,供大家参考。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到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教学重点: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能准确、有条理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

教具准备:课件、小正方形。格子纸。

教学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与观察讨论、分析、比较、归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我想考考大家,你们接受挑战吗?

一起来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根据下列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6×5=3024÷3=8

12÷1=123×5=15

谁来大声读一读题目,你们会吗?谁来说第一题?

师生互动,共同解决。

板书课题:找因数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玩拼图游戏吗?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玩一个拼图游戏,用你手中的小正方形来拼长方形,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活动要求。

出示大屏幕:

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并用算式表示。

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吧!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师:把你拼的长方形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学生边汇报,边到前面进行演示

看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

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你又是怎样画的呢?

学生边汇报,边到前面进行演示

画出三种长方形。(因为形状一样,只是位置和方向变了)

2、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师: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出了三种长方形,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来吗?

1×12=122×6=123×4=12

你能找出12的全部因数吗?

同桌讨论交流

指名回答,然后问你是怎样找的?

生:用乘法口诀一对一对找的。

谁乘谁等于12,这两个乘数就是12的因数。

师:为了不重复、不遗漏,还应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来?

师板书:12的因数有:1,2,3,4,6,12。

谁来说一说:12的因数和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呢?

拼长方形的方法就是找12的全部因数的方法。

3、我们还可以利用除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师:当被除数是12时,你能想到哪几道除法算式?

学生思考,交流,指名回答

师板书:12÷1=12,12÷2=6,12÷3=4

12÷12=1,12÷6=2,12÷4=3

能找到12的全部因数吗?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只要算到12÷4=3出现重复就不要再算了。

谁能按顺序说出来?

12的因数有:1,2,3,4,6,12。

练习:找出18的全部因数,同桌相互交流

汇报,你是怎样想的?

18的因数有:1,2,3,6,9,18。

生1:利用乘法算式一对一对的找,两个乘数重复了就不再往下找了。生2:利用除法算式找时,除数和商重复时就找全了一个数的因数。

4:小结:怎样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呢?

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用乘法算式,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一对一对的找,也可以用除法算式,一对一对的找,并且要有顺序的找,这样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三、巩固练习

1、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然后从中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下面我们共同看38面的第1题。

在课本上画长方形,使得它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边长是整厘米数。(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cm)

全班齐练,展示作品,订正

1×16=162×8=164×4=16

16的因数:1,2,4,8,16。

2、第2题:写出24的全部因数,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24的全部因数:

3、第3题:填一填,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交流想法

四、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课下思考练一练的第4、5题

板书设计:

找因数

1×12=122×6=123×4=12

12的因数有:1,2,3,4,6,12

12÷1=1212÷2=612÷3=4

12的因数有:1,2,3,4,6,12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三

《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对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会求最大公因数。

难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长方形的方格纸,小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预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探究交流,抽象概念。

1、探究、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合作探究

提供学具,学生操作。

(2)反馈交流

得到:边长是1分米,2分米,4分米的地砖符合要求。

(3)讨论交流

还有没有别的铺法?边长是3分米的地砖行吗?为什么?边长是8分米呢?

(4)了解公因数

a、引出猜想:

b、枚举验证

(5)了解最大公因数

利用铺最少砖引出最大公因数名词。

2、巩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a、完成做一做。

b、巩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3、抽象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引导学生概括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师板书)

三、尝试练习、探索方法。

1、尝试:求最大公因数:18和272、交流反馈。

四、巩固练习,完善新知。

1、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6和915和204和1216和32

(完成后,解决成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2、选择题

(1)16和48的最大公因数是_。

a.4b.6c.8d.16

(2)甲数是乙数的倍数,甲、乙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_。

a.1b.甲数c.乙d.甲、乙两数的积

3、写出下列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7/98/3618/729/154、*小巧匠。

12cm16cm44cm

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棒,不能有剩余,每根小棒最长是多少厘米?

(完成之后,完善公因数的概念。)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msn(中国大学网)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四

教材分两段:

例1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例2教学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例3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例4教学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数字与信息”。

1.借助操作活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以往教学公倍数的概念,通常是直接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倍数,然后让学生发现有的倍数是两个数公有的,从而揭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同样如此。本单元教材注意以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公倍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这样安排有两点好处:

一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实际背景,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二是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习过程。

以公倍数为例,教学时应让学生经历下面几个环节:

第一,准备好必要的图形。要为学生准备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也要准备边长为12、18、24厘米等不同的正方形。

第二,经历操作活动。让学生按要求自主操作,发现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可以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而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在发现结果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联系除法算式进行思考。这是对直观操作活动的初步抽象。

第三,把初步发现的结论进行类推,先自己尝试看还能铺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再在小组里交流。不难发现能正好铺满边长12厘米、18厘米、24厘米等的正方形;在此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思考12、18、24等这些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第四,揭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

第五,判断8是不是2和3的公倍数,让学生通过反例进一步认识公倍数。理解概念的外延。在此基础上,教材注意借助直观的集合图显示公倍数的意义。公因数的教学同样如此。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理解,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如第25页第7题,先引导学生用列表的策略通过列举找到答案,再引导学生联系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第8题也可用最小公倍数解决问题,但也允许学生用列表的策略列举出答案。第29页第10题让学生先在图中画一画找到答案,也可让学生联系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第11题为学生提供了彩带图,学生可以在图中画一画,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数的知识思考。

2.提倡思考方法多样化,找公倍数和公因数。

课程标准只要求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二是只要求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而不是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出公倍数或公因数。

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还有两个原因:

二是学生对用短除的形式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算理理解有困难,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教学找公倍数或公因数时,应提倡思考方法多样化。以求8和12的公因数为例,学生可能会分别写出8和12的所有因数,再找一找;也可能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或着先找出12的因数,再从中找出8的因数。

在找出公倍数或公因数之后,还应引导学生用集合图表示出来。要让学生经历填集合图的过程,明确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数表示的意义,体会初步的集合思想。

对于两个数有特殊关系时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材在练习中安排,引导学生探索简单的规律。由于教材不讲互质数,所以两个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最大公因数是1这样的结论不要出现,只要求学生在具体的对象中感受。

为了拓宽学生对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方法的认识,教材在“你知道吗”栏目里介绍了“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并介绍了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符号表示。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进行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讲解。

3.通过调查、交流和尝试,感受数在表达信息中的作用。

教学“数字与信息”这一实践与综合应用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和交流参与活动,感受数字在表达信息中的作用。

课前调查的内容有:

(1)110、112、114、120等特殊电话号码是什么号码;

(2)自己所在学校和家庭居住地的邮政编码;

(3)自己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

(4)生活中用常见的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例子;

(5)自己学籍卡上的学籍号。课后调查的内容有:

(1)去邮局调查有关邮政编码的其他信息;

(2)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数字编码。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开展交流活动:比如,为什么有些编号的开头是0?怎样从身份证中看出一个人出生的日期?身份证上的数字编码有哪些用处?等等。

在此基础上,教材在“做一做”中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尝试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比如,为某宾馆的两幢客房大楼的房间编号,为一年级新生编号,还安排了与方位和距离联系的问题,用编码表示家大约在学校的什么位置。

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和时间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时间。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明确相互依存的关系

1、师:同学们,我们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比如说(指某位同学)他同他爸爸是什么关系呢?(父子关系)老师和你们是——师生关系。

师:“老师是师生关系”可以这样说吗?为什么?

生:师生关系是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能单独说。师:是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些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的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2、谈话导入:

3×4=1

2(2)摆2行,一行摆6个

2×6=12

(3)摆1行,一行摆12个

1×12=12 师:一行摆5个可以吗?一行摆7个呢?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它里面藏着许多小秘密,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探究的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

师:谁能用2×6=12像这样说一说因数和倍数吗?(指生汇报)同桌说一说1×12=12的因数和倍数。

师:现在你能快速的说出12所有的因数吗?

(1和12、2和6、3和4)师:为了研究的需要,一般将它们从小到大排列。大家一起说,老师记下来。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2、3、4、6、12)

师: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所有的可能一一列举出来,最终找到答案的方法,在数学上叫作列举法。

3、因数、倍数的范围

(课件出示:0.3×40=12)师:0.3乘40也等于12,我们这样说:0.3是12的因数,可以吗?(不可以)

师小结(出示课件):我们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指的数是自然数,0除外。

4、找出24所有的因数

师:现在大家对因数和倍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了,下面拿出你的练习本,写出24所有的因数,咱们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巧妙,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交流找因数的方法)生汇报: 师:对比三个同学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都是用乘法算式找因数)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强调有序的方法)

师讲解方法:按顺序的写出积是24的乘法算式,然后依次一对一对地找,这样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5、即时小练习

师:这么好的方法我们得用一用,你能找出16的因数吗? 你能快速说出16的因数吗?(出示课件:1、16、2、8、4)重复的只保留一个。

师:刚才我们找出了12的因数、24的因数和16的因数,仔细观察这些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看来你是一位既会观察又会思考的同学,我建议此处应该有掌声。

6、游戏巩固

师:大家的表现真是太精彩了,玩个猜数游戏放松一下怎么样?(出示课件猜数游戏)

7、找倍数的方法以及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

师:能告诉我你为什么停下来了呢?(写不完)那怎么办(省略号)现在谁还给大家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汇报: 师:用这个方法你能分别找出5的倍数、9的倍数吗?(生汇报)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找出了4、5、9的倍数,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板书: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说的怎么样?掌声送给他吧)

三、练习巩固

师:因数和倍数的知识我们研究完了,敢不敢接受挑战?

1、判断

2、分别找出18和20的所有因数

四、数学文化

师: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还存在着一些神奇的数。

(课件出示:50、60、70、80、90、100)猜一猜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哪个数的因数最多?(生猜)(师出示结果)原来一个数的因数的多少与数的大小无关,我们知道:1分=60秒 1时=60分,将60作为时间的进率,是因为60的因数多。

数学上还有一种数:例如6的因数是1、2、3、6,去掉它本身,1+2+3=6;28的因数是1、2、4、7、14、28去掉它本身,1+2+4+7+14=28,数学上将这样的数叫做完美数,完美数非常稀少,至今数学家只发现了29个完美数。

五、总结收获

师:好了,回想一下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88—9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倍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2、使学生在认识因数和倍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小正方形。

师:想不想知道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生:想。

师:多少个?

生:12个。

师:想一想你能不能把这12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呢?

生:能。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16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归纳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教学具准备:学号牌数字卡片(也可让学生按要求自己准备)。

教法学法:谈话法、比较法、归纳法。

快乐学习、大胆言问、不怕出错!

课前安排学号:1~40号

课前故事:说明道理:学习最重要的是快乐,要掌握学习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问:“我们在因数与倍数的学习中,研究的数都是什么数?”(整数)

谁能说说10的因数,你是怎么想的?

今天,我和大家一道来继续共同探讨“因数与倍数”

二、合作交流、共探新知

b、探究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谈话法、比较法、归纳法)

1、谁来说说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预设: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还有6*3,9*2,18*1等,出现这种情况时可以冷一下,让学生想一想这样写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最后让学生明白一个数的因数是不能重复的。

d、介绍写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可以用一串数字表示;也可以用集合圈的方法表示。

说一说:

18的因数共有几个?

它最小的因数是几?

最大的因数是几?

2、做一做(在做这些练习时应放手让学生去做,相信学生的知识迁移与消化新知的能力)

a、30的因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想的?

b、36的因数有几个?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6*6=36,这里只写一个因数?

d、让学生讨论:你从中发现了“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学生总结:

板书:

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

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轻松一下:

我们来了解一点小知识:完全数,什么叫完全数呢?就是一个数所有的因数中,把除了本身以外的因数加起来,所得的和恰好是这个数本身,那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它完全数,也叫完美数,比如6~~(学生读课本14页完全数的相关知识)

b、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谈话法、比较法、归纳法)

因为有了前面探究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在这一环节更可大胆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发现,去归纳。教师只要适当做点组织和引导工作就行。

过渡:大家都很棒!这么快就找出了一个数的因数并总结好了它的规律,现在杨老师想放开手来让大家自己来学习下面的知识:找一个数的倍数。

a、2的倍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想的?从1开始做手势:1*2=2,2*2=4,2*3=6,一倍一倍地往上递加。

b、那5的倍数有哪些?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至少写出5个来,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c、对比“一个数的因数”的规律,学生自由讨论: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规律呢?

(到这一环节就无需再提问了,要相信学生能够在类比中找到学习的方法)

学生总结: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八

1、使学生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知道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除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2个小正方形片、每个学生的学号纸。

一、认识倍数、因数的含义

1、操作活动。

(1)明确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记录下来。

(2)整理、交流,分别板书4×3=1212×1=126×2=12

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3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还得出3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4×3=12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反过来,4和3都是12的因数。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揭示课题:倍数和因数)

(1)那其它两道算式,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吗?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吗?

指名回答后,教师追问:如果说12是倍数,2是因数,是否可以?为什么?

小结:倍数和因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他们是相互依存的。

指出: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都是指不是0的自然数。

二、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1、从4×3=12中,知道12是3的倍数。3的倍数还有哪些?从小到大,你能找到几个?同桌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

3、议一议:你发现找3的倍数有什么小窍门?

明确: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乘得的积就是3的倍数。

4、试一试:你能用学会的窍门很快地写出2和5的倍数吗?

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注意用……表示结果。

5、观察上面的3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6、做“想想做做”第2题。

二、探索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学会了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再来研究求一个数的因数。

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

2、小组合作,把36的所有因数一个不漏的写出来,看看哪个组挑战成功。并尽可能把找的方法写出来。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找法。

3、出示一份作业:对照自己找出的36的因数,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4、交流整理找36因数的方法,明确:哪两个数相乘的积等于36,那么这两个数就是36的因数。(一对一对地找,又要按次序排列)

板书:(有序、全面)。正因为思考的有序,才会有答案的全面。

5、试一试:请你用有序的思考找一找15和16的因数。

指名写在黑板上。

6、观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7、“想想做做”第3题。

生独立填写,交流。观察表格,表中的排数和每排人数与24有怎样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学到这儿,你有哪些收获?

五、游戏:“看谁反应快”。

规则:学号符合下面要求的请站起来,并举起学号纸。

(1、)学号是5的倍数的。

(2、)谁的学号是24的因数。

(3、)学号是30的因数。

(4、)谁的学号是1的倍数。

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让他们举一反三,结合另两道乘法算式说一说。在这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练习。即“根据下面的算式,同桌互相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第一个是20×3=60,根据学生回答后质疑“能不能说3是因数,60是倍数”,从而强调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第二个是36÷4=9,让学生根据除法算式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使学生知道把它转化为乘法算式去说。

在学生有了倍数、因数的初步感受后,再向学生说明: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明确了因数和倍数的研究范围。

3、p71例一:找3的倍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还能再写出几个3的倍数?你是怎样想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什么样的数就是3的倍数?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说出3的倍数吗?使学生明确:找3的倍数时,可以按从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而每次乘得的积都是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能把3的倍数全都说完吗?从而使学生学会规范地表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并初步体会到一个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随后,让学生试着找出2和5的倍数,并正确表达2和5的所有倍数。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写出的3、2和5的所有倍数,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即: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例二:找36的所有因数,准备让学生独立尝试,但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所以我采用了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试着找出36的所有因数。在找36的因数时,无论想乘法算式还是想除法算式,学生一般都从无序到有序,从有重复或遗漏到不重复不遗漏。所以,我在教学时允许他们经历这样的过程。先按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方法写36的因数,能写几个就写几个,是什么顺序就什么顺序。然后在交流中互相评价,让他们知道一组一组地找比较方便,可以利用乘法算式,按一个因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同时又让他们掌握按次序地书写。此外,结合例题和试一试,通过比较和归纳,使学生明确: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5、教材p72第2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表里填数,把4依次乘1、2、3、……得出“应付元数”,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把4依次乘1,2,3,……所得的积,就是4的倍数,进一步理解找倍数的方法。第3题也是解决实际问题填写表里的数,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确两个相乘的数都是它们积的因数,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可以想乘法一对一对地找出来,理解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最后安排了一个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练习找一个数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九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分析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中的内容。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本单元继续教学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要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为以后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准备。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结合教材的特点,我力求达到下面的教学目标:

1、经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结合具体实例,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不重复的思考习惯。

3、培养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善于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我发挥“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力求突出以下三点: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3、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经验,在迁移中学。

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 活动探究,认识公因数

分为五个步骤:

2、想象延伸:接下来让学生思考还有那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铺满大长方形。学生思考后,回答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也能铺满大长方形。引导学生说出只要边长“既是”18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就能铺满大长方形。从而引出公倍数的概念,再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也是有限的(最小是1),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公因数的概念的过程。

3、归纳总结: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这样的正方形就能铺满大长方形。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就是12和18的公因数。

4、根据 学生的总结我及时板书课题,让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变成抽象思维。

5、反例教学:让学生说明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上面的一正一反教学总结出:公因数要同时是两个数的因数。

为了及时巩固,完成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因数,填写在书上。

(设计目的: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公因数,使知识不在枯燥无。让学生到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自主探索,求最大公因数:

学生在已经掌握公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学以致用。教学例4时,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交流。通过具体的运用,巩固公因数的概念。让学生说说怎样找12和18的公因数,学生可能说三种方法,一是先找12的因数,从12的因数中找18的因数;二是先找18的因数,再从中找出12 的因数,三是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再找出相同的因数。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在此基础上,揭示最大公因数的含义,并介绍用集合圈的形式来表示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明确集合图中省略号的作用。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弄清怎样用集合图来表示两个数的公因数。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感受数学方法的严谨性。)

三、 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用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首先设计关于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判断题,进一步让学生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做到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

接着让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然后分别完成2、3题。小组交流。

(练习的设计是从认识到理解,再到拓展应用,逐层加深,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由课内到课外延伸,增加运用实践机会。)

四、全课小结、过程回顾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说你掌握的方法。

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16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归纳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教学具准备:学号牌数字卡片(也可让学生按要求自己准备)。

教法学法:谈话法、比较法、归纳法。

快乐学习、大胆言问、不怕出错!

课前安排学号:1~40号

课前故事:说明道理:学习最重要的是快乐,要掌握学习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问:“我们在因数与倍数的学习中,研究的数都是什么数?”(整数)

谁能说说10的因数,你是怎么想的?

今天,我和大家一道来继续共同探讨“因数与倍数”

二、合作交流、共探新知

b、探究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谈话法、比较法、归纳法)

1、谁来说说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预设: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还有6*3,9*2,18*1等,出现这种情况时可以冷一下,让学生想一想这样写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最后让学生明白一个数的因数是不能重复的。

d、介绍写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可以用一串数字表示;也可以用集合圈的方法表示。

说一说:

18的因数共有几个?

它最小的因数是几?

最大的因数是几?

2、做一做(在做这些练习时应放手让学生去做,相信学生的知识迁移与消化新知的能力)

a、30的因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想的?

b、36的因数有几个?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6*6=36,这里只写一个因数?

d、让学生讨论:你从中发现了“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学生总结:

板书:

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

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轻松一下:

我们来了解一点小知识:完全数,什么叫完全数呢?就是一个数所有的因数中,把除了本身以外的因数加起来,所得的和恰好是这个数本身,那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它完全数,也叫完美数,比如6~~(学生读课本14页完全数的相关知识)

b、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谈话法、比较法、归纳法)

因为有了前面探究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在这一环节更可大胆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发现,去归纳。教师只要适当做点组织和引导工作就行。

过渡:大家都很棒!这么快就找出了一个数的因数并总结好了它的规律,现在杨老师想放开手来让大家自己来学习下面的知识:找一个数的倍数。

a、2的倍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想的?从1开始做手势:1*2=2,2*2=4,2*3=6,一倍一倍地往上递加。

b、那5的倍数有哪些?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至少写出5个来,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c、对比“一个数的因数”的规律,学生自由讨论: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规律呢?

(到这一环节就无需再提问了,要相信学生能够在类比中找到学习的方法)

学生总结:

板书: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没有最大的倍数;

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哦,大家这么聪明啊,不用老师教都会了,看来你们真的是太棒了,这也说明学习要学得轻松就一定要掌握~~方法!)

c、看样子大家都满怀信心了,那老师就用黑板上的两个例题来考考大家,看大家的观察能力是不是真的好厉害。

指着板书中的18的因数与2的倍数提问:

你能从中找出既是18的因数又是2的倍数的数吗?(计时开始:10,9,8,~~~)

学生完成后表扬:哇,好厉害!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做练习二的第3题

在题中出示的数字里分别找出8的倍数和9的倍数

注意“公倍数”概念的初步渗透。

3、做练习二的第6题

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六、结束全课:

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先离场,

不是2的倍数的同学后离场。

七、板书设计:

18=1×18

18=2×9

18=3×6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师:在写12的因数时,我们可以一对一对的写,(课件出示: 1、12、2、6、3、4. )也可以从两头开始写(板书:1、2、3、4、6、12.)找全了画一个句号。

3、过渡:12的因数我们已经会找了,那么你能用学到的知识找到18的因数吗?试一试,看谁能挑战成功!

学生尝试,独立在本上完成。

教师巡视,找出几个问题学生和完全写对的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台上展示。

学生说如何找全的方法,强化“有序”“一对一对的找”。

板书:18的因数有:1,2,3,6,9,18。

集合图的形式表示。(课件出示)

4、及时反馈:写自己学号的因数。

学生在学号纸上独立完成,指名板演2的因数,24的因数,25的因数,1的因数。

做完的同学,互相检查纠错。

师:谁刚才帮别人找到错误了?(评价:你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真棒!还有谁是最棒的?祝贺你们)

学生说出“24”和“25”的最小因数和最大因数各是多少。

通过找这些数的因数,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其他同学根据发现的规律自己检验,并用彩笔圈起来。

小结:虽然一个数,它因数的个数有多有少,但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1的因数只有1。因为一个数的因数有最大和最小,所以个数是有限的。(板书在表格里)。

四、找一个数的倍数。

1、过渡:我们已经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么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呢?你能像找一个数的因数那样有序的找吗?相信这个问题也一定难不倒大家,咱们先来试一个简单的,找2的倍数,看你能找多少个。

2、学生独立找,找好后在小组中交流。

3、汇报展示,交流方法。

引导: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找2的倍数吗?能写得完吗?怎么办?

明确方法:用2分别乘1、2、3、4……得到的积都是2的倍数。

4、表示方法:2的倍数有2,4,6,8,10,…(一般写完前5个,就可以用省略号表示);集合图。

5、写出自己学号的倍数。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两生板演(3的倍数,5的倍数,1的倍数),纠正错误。

小组合作: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汇报: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5分钟)

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习

(约5分钟)

1.几个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2.16的因数有(),24的因数有(),16和24的公因数是(),最小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是()。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交流

(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教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约9分钟)

1.达标练习

2.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练习十五5,6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2)

铺砖问题:求公因数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小学 袁世斌 225700 【教学内容】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这节课将引领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即倍数和因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的分类、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等奠定基础。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设计理念】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首先和学生交流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自然过渡到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由猜老师的年龄,引入倍数的概念以及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2、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由无序到有序,通过让学生用不同个数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引入因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将数和形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一、课前谈话

1、话家常,拉“关系”

是的,在我们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总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系,而在数字的世界里,数和数之间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研究两个非零自然数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倍数的意义

1、猜岁数,引“倍数”

你们为什么异口同声地说我36岁呢?难道只有36是9的倍数吗?

2、按顺序,找倍数

9的倍数除了36还有什么数吗? 能写完吗?为什么?

指出:1倍、2倍往下写,通常只要写出5个,然后用“„„”表示。你能直接写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吗? 学生独立书写。

指名回答,板书:2的倍数有2、4、6、8、10、12„„

5的倍数有5、10、15、20、25、30„„ 提问:观察上面的三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内讨论。

指名汇报,相机出示以下结论: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学习因数的意义

1、初摆图形,感知“因数” 屏幕出示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

根据3х4=12,我们可以说(屏幕出示):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

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

请你从1х12=12;2х6=12这两道算式中任选一题,用上面的话说一说。

2、再摆图形,感受“顺序”

学生独立练习后,组织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相应的拼法,并相机板书:16÷1=16

16÷2=8 16÷4=4

你能结合这道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你能连起来说说16的因数有哪些吗?相机板书:16的因数有:1、16、2、8、4 3是不是16的因数,为什么?5呢?明确因倍关系的依据。

3、数形结合,掌握方法

将你找出的36的因数写在练习纸上。

展示学生的作品。36的因数有:1、36、2、18、3、12、4、9、6.将方法优化:根据数形结合的思想,运用除法算式一对一对地找一个数的因数更为简便,并且能够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12的因数、16的因数和36的因数。

提问:观察上面的三个例子,你又有什么发现?在小组内讨论。

明确: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既然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那么换句话说,也就是所有非零自然数都是1的?(让学生接上说倍数)

四、综合练习,加深理解

2、你猜、我猜、大家猜

1)、茶杯每只4元,我去超市买了一些茶杯,猜猜我可能用了多少元? 让学生尽可能说出不同答案,师适时追问:可能吗?如有错误,要求学生说出错在哪里,明确用去的钱数是4的倍数。

2)、出示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

a、长24cm、宽8cm

b、长36cm、宽4cm

根据12的因数的个数比16的因数的个数多,引导学生得出并不是数字越大,因数的个数就越多。然后然学学生找出60的所有因数。

五、总结延伸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第45—46页。

1、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2、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学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

3、使学生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实物投影仪等。

一、填一填。

1、呈现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1)让学生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并交流找因数的方法。

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3)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再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4)小结: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是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出两个数的因数,再找出公有的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引导学生讨论其它的方法。

二、练一练。

1、第1、2题,通过这两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并对找有特征的数字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验。

2、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5、第5题,写出下列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现自己写一写,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公因数的。

三、数学探索。

1、写出1、2、3、4、5、……、20等各数和4的最大公因数。

(1)先让学生填表,找出这些数与4的最大公因数。

(2)再根据表格完成折线统计图。

(3)组织学生观察表格,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找一找1、2、3、4、5、……、20等各数和10的最大公因数,是否也有规律,与同学说一说你的发现。

四、总结:

谁能说一说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板书设计:

找最大公因数

12=()×()=()×()=()×()

18=()×()=()×()=()×()

12的因数:18的因数: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这节课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两道“试一试”及相应的“想想做做”,例1通过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的操作,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在此基础上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例2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并结合“试一试”引导发现一个数倍数的特征。例3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再结合“试一试”引导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打算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通过激趣、操作、比一比谁写得多,找朋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考的方法。

基于以上认识我预设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首先和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你们和老师是什么关系?你和妈妈呢?其次引入数学中自然数和自然数之间也有各种关系,初步体会数和数的对应关系,既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操作发现,理解概念,我准备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操作体验,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意义。通过操作我们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试一试能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思考一下其中蕴涵着那些不同的乘法算式。再让学生根据算式猜一猜“他可能是怎么摆的”,然后电脑演示相应的操作。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

(2)在具体的乘法算式中,理解倍数和因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教材没有给出抽象的意义,而是结合乘法算式进行直观的描述,这样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拓展了空间。因此,教师首先根据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根据其余两道乘法算式模仿的说一说,充分的读一读,在通过“能说4是因数,12是倍数吗?这一反例的教学,充分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3)及时练习。我把 “想想做做”第1题改为学生自己出题,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既达到了巩固的目的,来自学生自身的材料又更加真实,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考虑到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可能所举例子都是乘法算式,教师就需及时有效“介入”比如,“24除以3=8”,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伏笔。第三个环节是探索方法,发现特征,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一个个问题链,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怎样找才能有条理?比一比谁找的倍数多?能把3的倍数全找完吗,应该怎样表示问题的答案?你有什么窍门找一个数的倍数?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学生之间积极互动,“捕捉”对方的想法,完善自己的认知理解掌握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并结合“试一试”,通过交流比较,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第二个层次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相对于找一个数的倍数而言,找一个数的因数无疑难度增加了,在此环节中不必急于告诉学生方法,而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探索“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对学生出现的情况我作了充分的预设:有的可能是用乘法想(乘积是36的两个数是36的因数)有的可能是用除法想(除数和商都是36的因数)这两种方法都出现一个问题:无序。从而导致重复、遗漏现象。为了解决问题,我再次放手,小组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求”怎样找才会有序,找到什么时候为止”?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按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找到两个数接近为止。从而在互相评价、充分比较、集体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由于一个数倍数特征的借鉴,一个数因数的特征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88—9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倍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2、使学生在认识因数和倍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小正方形。

师:想不想知道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生:想。

师:多少个?

生:12个。

师:想一想你能不能把这12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呢?

生:能。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增加一点难度,用一道算式说明你的想法,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你是怎么摆的,好吗?

生:好!

学生汇报:

生1:1×12=12

师:他是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1个,摆了12行;也可以一行摆12个,摆1行。

课件出示摆法。

师:把第一种摆法竖起来就和第二种摆法一样了,我们把这两种摆法算作一种摆法。(用课件舍去一种)

生2:2×6=12

师:猜一猜他是在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2个,摆了6行;也可以一行摆6个,摆2行。

师:这两种情况,我们也算一种。

生3:3×4=12

师:他又是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3个,摆了4行;也可以一行摆4个,摆3行。

师:还有其他摆法吗?

生:没有了。

师:对,如果把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就只有这三种摆法,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三种摆法,更不要小看了这三种摆法下面的三道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的新课就藏在这三道乘法算式里面。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

2.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我们以3×4=12为例,在数学上可以说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这里还有两道算式,同桌两个同学先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汇报:任选一道回答。

生1: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是1的倍数。

师:说的多好啊!虽然有点像绕口令,但数学上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再一起说一遍。

师:还有一道算式,谁来说一说?

生:2是12的因数,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师明确: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所说的因数和倍数都是指自然数,(0除外)。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没有发现12的因数一共有哪些?(生边说老师边有序的用课件出示12的所有的因数。)

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因数和倍数,屏幕显示: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因数和倍数?行不行?先自己试一试。

3、5、18、20、36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教学寻找因数的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师:说出几个36的因数并不难,关键是怎样找的既有序又全面,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

生:有。

师:老师提个要求:

1)、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交流。

2)、把这个数的因数找全以后,把你的方法记录在下面。并总结你是怎样找的。

2、探索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找一名有代表性的作业板书在黑板上。

师:他找对了吗?

生:没有,漏下了一对。

师:为什么会漏掉?仅仅是因为粗心吗?

生:不是,他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找!

师:那么要找到36所有的因数关键是什么?

生:有序。

师生共同边说边有序的把36的所有的因数板书出来。师: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了。

生:你们没有,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找到6就不再接着往下找了?

生:再接着找就重复了。

师:那么找到什么时候就不找了?

生:找到重复了,就不在往下找了。

师、生共同总结找因数的方法。(一对一对有序的找,一直找到重复为止)。

师:有失误的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调整。

3、巩固练习。

找出下面各数的因数。

4、寻找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找一个数的因数,并总结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学生非常喜欢,而且也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

四、教学寻找倍数的方法。

1、找一个数的倍数。

生:能!

师:试试看,找个小的可以吗?

生:行!

师:找一下3的倍数。30秒时间,把答案写在练习纸上。??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写不完。

师:为什么写不完?

生:有很多个!

师:那怎么才能全都表示出来呢?

生:可以加省略号。

师:你太厉害了!你把语文上的知识都用上了,太真聪明了!难道不该再来点掌声吗?

师:谁能总结一下你是怎样找到的?

生:从小到大依次乘自然数。

师:你真会思考!

课件出示3的倍数。

2、找5、7的倍数。

师:我们再来练习找一下5的倍数。

生:5的倍数有:5、10、15、20、25??

生:7的倍数有:7、14、21、28、35??

师:你能像总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一样,来总结一下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生:能!

学生总结: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设计意图】在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时,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去合作交流,并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丰富了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中发展自我。

四、知识拓展

认识“完美数”。

师:(课件出示6的因数)在6的因数中还藏着另外一个秘密,(这是孩子们都瞪大眼睛在看,在听!)我们把6的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去掉,剩下1、2、3,然后把它们再加起来又回到6本身,数学家给这样的数起了一个名字,叫“完美数”。依次出示第二个、第三个一直到第六个完美数。

小结:其实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秘密还有很多,它们在等待着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去研究、去探索。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反思: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如果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就更好了。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十七

( )是( )的因数; ()是( )的倍数,

( )是( )的倍数; ( )是( )的因数;

( )是( )的倍数。 ()是( )的倍数;

(评价:哪个组的同学都做对了,真是好样的!)

4、明确范围:打开书12页明确因数倍数的范围。

学生齐读: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师板书:整数、不包括“0”。

三、找一个数的因数

1、师:通过这些乘法算式,我们找到了12的一些因数,谁能说一说12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说出,12的因数有6,2,4,3,1,12。

2、师:找完了吗?怎样就能不重复、不遗漏,找到所有的因数?

学生可能说出:依据乘法算式,有序的找。(评价:有序的思考是我们数学中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式,这位同学很了不起,你们学会了吗?谁还能再说一说这种方法)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十八

最大公因数(二)

教材第82、83页练习十五的第2一9题。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投影。

1.完成教材第82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找最大公因数的经验,并将这8组数分为三类。

2.完成教材第82页练习十五的第3一5题。

学生独立填在课本上,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83页练习十五的第6题。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交流,体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的几种情况。

4.完成教材第83页练习十五的第7一11题。

学生独立审题,理解题意,然后试着解答,集体交流。

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页的“你知道吗”。

请学生试着举例。提问:互质的两个数必须都是质数吗?你能举出两个合数互质的例子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掌握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可以先分别写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再圈出相同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也可以先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再从大到小,看看哪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从而找到最大公因数。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十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因数及公因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因数,理解公因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准备

1.直观演示,作好铺垫。

出示边长6厘米和边长5厘米的两个正方形。

提问:观察这两个正方形,哪一个能正好分成边长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2.引入新课。

谈话:根据上面我们看到的,如果一个长度是原来边长的因数,就能正好全部分割成小正方形。现在就利用这样的认识,学习与因数有密切联系的新内容,认识新知识,学会新方法。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因数。

(1)出示例9,了解题意。

启发:观察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正好铺满?先在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交流进行演示,引导观察用正方形纸片铺的结果,理解边长6是长方形两边12和18的因数,能正好铺满;(板书:126=2186=3)边长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就不能正好铺满。(板书:124=3184=4......2)

(2)启发:想一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94350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