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我们积累经验和知识的一种方式,可以使我们在类似情况下更加游刃有余。写总结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以使总结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启示。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 例3时先用边长6厘米和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教师选择正方形纸片铺长方形的活动教学公因数,是因为这一活动能吸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用同两张正方形纸片分别铺一个不同的长方形,面对出现的两种结果,会发现“为什么有时正好铺满、有时不能”,“什么时候正好铺满、什么时候不能”这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他们沿着长方形的边铺正方形纸片,就会想到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可能和边长有关,于是产生进一步研究长方形边长和正方形边长关系的愿望。分析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成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联系铺的过程与结果,从长方形的长、宽除以正方形的边长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层面上,体会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第二个层次根据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而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还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先找到这些正方形,把它们边长从小到大排列,知道这样的正方形的个数是有限的。再用“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概括地描述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征。显然,前一层次形象思维的成分较大,思考难度较小,对后一层次的抽象认识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评析:突出概念的内涵、外延,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由于知识的迁移,学生很容易想到用集合图直观形象地显示公因数的含义。第27页把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分别写到两个集合圈里,这两个集合圈有一部分重叠,在重叠部分里写的数既是8的因数,也是12的因数,是8和12的公因数。先观察这个集合图,再填写第28页的集合图,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公因数的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个概念包括的一切对象。
运用数学概念,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例4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出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有的先分别写出8和12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有的在8的因数里找12的因数,这样操作比较方便,但容易遗漏。我有意引导学生选择第一种。练习五的第3题就是这种方法的应用。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自制课件,协助教学。
限于操作的局部性,我认真制作了实用的课件,让直观、清晰的页面直接辅助我教学,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提问、释疑、解惑,练习的热情很高。
本课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并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从整节课学生表现情况和课后作业反馈来看,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知识掌握较好,学习积极并具有热情,就实效性讲很令人满意。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认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能够熟练的求出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3、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是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再比如:我们班的曹雪飞与贺正博之间是同桌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我们可以说曹雪飞是贺正博的同桌,或者说贺正博是曹雪飞的同桌,而不能说曹雪飞是同桌!在数学王国里,在整数乘法中也存在着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体会关系,再通过同桌关系让学生体会相互依存,不能独立存在,进而为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一)1、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说:图上有两行飞机,每行六架,一共有12架。(注意培养学生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即:数学语言要求简练严谨)
教师:你们能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2×6=12
2.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注:由乘法算式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不能独立存在。)
3.教师出示图2:师:根据图上的内容,可以写出怎样的算式?
3×4=12
从这道算式中,你知道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进而加深因数倍数关系的认识。)
教师小结: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与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4、师:谁来说一道乘法算式考考大家。
(指名生说一说)
5、让其他学生来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注:可以让几位学生互相说一说。)
6、看来都难不住你们,那老师来考考你们:18÷3=6在这道算式中,谁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设计意图:18÷3=6是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逆向性)
(二)找因数:
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注意:请同学们四人以小组讨论,在找18的因数中如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师:18和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请同学们观察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而最大的一定是(),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探索、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18的因数
1、2、3、6、9、18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三)找倍数:
1、我们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了,那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呢?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再找3和5的倍数。
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让学生观察2、3、5的倍数,说一说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试着总结: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这节课的学习所得。
四、拓展延伸。
2、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1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检查。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三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等知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又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生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但本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比较多,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概念的前后联系又很紧密,部分学生学习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材明确规定在研究因数与倍数时,限制在不包括0的自然数范围内研究,避免由此带来一些小学生尚不必研究的问题。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学情分析
1.利用乘法引导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在揭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时,没有像原来的教材那样,先揭示整除的概念,再利用整除认识倍数和因数,而是让学生通过分类,用除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也是让学生运用乘除法的知识,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注重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探索数的特征。教材非常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发现数的特征。如在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时,都是先让学生在100以内数的表格中圈出2、5的倍数,再通过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方法发现它们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数学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以及渗透分类的思想。
问题解决: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通过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课时划分:8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
2.2、5、3的倍数的特征………2课时
3.质数和合数……………………3课时
4.整理和复习……………………3课时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四
1、使学生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知道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除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2个小正方形片、每个学生的学号纸。
一、认识倍数、因数的含义
1、操作活动。
(1)明确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记录下来。
(2)整理、交流,分别板书4×3=1212×1=126×2=12
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3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还得出3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4×3=12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反过来,4和3都是12的因数。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揭示课题:倍数和因数)
(1)那其它两道算式,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吗?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吗?
指名回答后,教师追问:如果说12是倍数,2是因数,是否可以?为什么?
小结:倍数和因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他们是相互依存的。
指出: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都是指不是0的自然数。
二、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1、从4×3=12中,知道12是3的倍数。3的倍数还有哪些?从小到大,你能找到几个?同桌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
3、议一议:你发现找3的倍数有什么小窍门?
明确: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乘得的积就是3的倍数。
4、试一试:你能用学会的窍门很快地写出2和5的倍数吗?
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注意用……表示结果。
5、观察上面的3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6、做“想想做做”第2题。
二、探索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学会了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再来研究求一个数的因数。
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
2、小组合作,把36的所有因数一个不漏的写出来,看看哪个组挑战成功。并尽可能把找的方法写出来。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找法。
3、出示一份作业:对照自己找出的36的因数,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4、交流整理找36因数的方法,明确:哪两个数相乘的积等于36,那么这两个数就是36的因数。(一对一对地找,又要按次序排列)
板书:(有序、全面)。正因为思考的有序,才会有答案的全面。
5、试一试:请你用有序的思考找一找15和16的因数。
指名写在黑板上。
6、观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7、“想想做做”第3题。
生独立填写,交流。观察表格,表中的排数和每排人数与24有怎样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学到这儿,你有哪些收获?
五、游戏:“看谁反应快”。
规则:学号符合下面要求的请站起来,并举起学号纸。
(1、)学号是5的倍数的。
(2、)谁的学号是24的因数。
(3、)学号是30的因数。
(4、)谁的学号是1的倍数。
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让他们举一反三,结合另两道乘法算式说一说。在这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练习。即“根据下面的算式,同桌互相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第一个是20×3=60,根据学生回答后质疑“能不能说3是因数,60是倍数”,从而强调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第二个是36÷4=9,让学生根据除法算式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使学生知道把它转化为乘法算式去说。
在学生有了倍数、因数的初步感受后,再向学生说明: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明确了因数和倍数的研究范围。
3、p71例一:找3的倍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还能再写出几个3的倍数?你是怎样想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什么样的数就是3的倍数?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说出3的倍数吗?使学生明确:找3的倍数时,可以按从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而每次乘得的积都是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能把3的倍数全都说完吗?从而使学生学会规范地表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并初步体会到一个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随后,让学生试着找出2和5的倍数,并正确表达2和5的所有倍数。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写出的3、2和5的所有倍数,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即: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例二:找36的所有因数,准备让学生独立尝试,但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所以我采用了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试着找出36的所有因数。在找36的因数时,无论想乘法算式还是想除法算式,学生一般都从无序到有序,从有重复或遗漏到不重复不遗漏。所以,我在教学时允许他们经历这样的过程。先按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方法写36的因数,能写几个就写几个,是什么顺序就什么顺序。然后在交流中互相评价,让他们知道一组一组地找比较方便,可以利用乘法算式,按一个因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同时又让他们掌握按次序地书写。此外,结合例题和试一试,通过比较和归纳,使学生明确: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5、教材p72第2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表里填数,把4依次乘1、2、3、……得出“应付元数”,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把4依次乘1,2,3,……所得的积,就是4的倍数,进一步理解找倍数的方法。第3题也是解决实际问题填写表里的数,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确两个相乘的数都是它们积的因数,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可以想乘法一对一对地找出来,理解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最后安排了一个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练习找一个数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五
一、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含义,并能正确地求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 经历用多样化的方法找公因数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3、 能根据两个数的不同关系灵活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二、教学重点:掌握求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理解公因数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30的因数,是怎么求的
(二)、深入理解公因数的含义
可以选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呢? 怎么铺? 课件演示
2、还有哪些正方形呢? 我们来动手找一找吧
方老师给每个组准备了两个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代表储藏室,同学们也准备了大小不同的正方形代表瓷砖,你可以用它铺一铺,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学生动手实践,然后交流
3、反馈 你们找出的结果是什么
边长时1分米,2分米,3分米。6分米的正方形可以刚好铺满.课件演示
边长是4分米的正方形可以密铺吗?为什么?
4、 所以你认为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正方形的边长既是长的因数,又是宽的因数,是长和宽的公因数
5、我们经过寻找发现1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
6、如果要使铺的块数最少,应选哪一种?它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7、如果用几何圈表示,你会吗?
12的因数 18的因数
12和18的公因数
(三)、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现在换成27和18,你能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请试一试。先独立找,在到小组里进行交流。
2、反馈。先分别罗列出两个数的因数,在找共同的的因数
先列出一个数的因数,在从这个数的因数中找另一个数的因数。
3、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4、观察一下,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练习
1、填一填
(1)、8和16的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是
(2)、15和50的最大公因数是
(3)、5和7的最大公因数
做完后小结和揭题
2、介绍用分解质因数和短除法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
3、找出下列各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4和8 16和32 1和7 8和9
你有什么发现?
4、做练习十五第4题和第8题
一、教学设计意图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是本册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起点是对因数和倍数的认识,并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为后续的通分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做基础。相对来说用罗列的方法来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从学习技能上说比较简单,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所以整节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特别是结合实际理解意义,很多学生单纯的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没有问题,可是结合实际去求,或者根据分解质因数来求学生难度就有一定的难度,很多程度上是属于机械的技能训练,熟能生巧,从学生的思维上看发展是不利的。短除法和用分解质因数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作为介绍来出现。新课程在这节课的处理上与旧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其一是意义和求法在一节课完成,其二是降低了难度,教材只要求用罗列的方法来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分解质因数法作为一种方法进行介绍,如何在降低技能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我在备课是思考的。所以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体现两点思路。一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或自己的认识基础探讨求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二是重点定位在通过不同罗列方法寻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介绍短除法和分解质因数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教学节奏快,教学容量大,比较扎实
3、学生学习习惯好
4、教学中的闪光点可以放得更大,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教师不要过快作评价,抓住课堂生成,让大家辩一辩,理解更深刻一点。
主要问题环节:3、找出下列各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4和8 16和32 1和7 8和9
你有什么发现?
当学生说两数一奇一偶,那么这两数的公因数就是1时,老师没有给学生思考、辩论的空间,马上举了一个反例6和9进行反驳,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理解是不透彻的,而且这也是学生的一个共性问题。
5、 还可以更大气一点,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更大一点。主要例题环节,两个问题可以一起放下去:“可以剪成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你是怎么想的?”动手操作的环节可以取消,让学生通过想象、思维分析来解决,课前的学号游戏也可以取消。 步子可以放得大一点。
三、课后反思:
宋老师的评课让我有柳暗花明更一村的感觉。要想班中的尖子生能跳出来,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非常重要,不要用教学上的小步子来限制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错误要勇敢对待。给孩子充分的反思和辩论的空间,让孩子越变越明,让孩子评价在前,老师评价在后。
可以修改的环节:1、课前通过学号感知环节删去,和后面的例题有一定的 重复。
2、例题环节两个问题可以一起问,给孩子更大的思考空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悟的过程,可以选择边长是几的正方形的呢?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在得到结论的过程中,其思考的过程的就是对意义的感悟的过程,孩子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方式得出结论,也就找到了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那么下一个环节让学生直接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也就没有难度了,而且学生中也能出项用不同的方法来求,方法不会那么单一。当然完全屏弃动手操作我还有我的想法,可以分不同的层次采取不同的方法,“可以选择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呢?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解决这个问题,再想想找出来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也可以不用学习工具,请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样不同层度的孩子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成一个互相补充、验证的过程。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明确相互依存的关系
1、师:同学们,我们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比如说(指某位同学)他同他爸爸是什么关系呢?(父子关系)老师和你们是——师生关系。
师:“老师是师生关系”可以这样说吗?为什么?
生:师生关系是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能单独说。师:是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些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的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2、谈话导入:
3×4=1
2(2)摆2行,一行摆6个
2×6=12
(3)摆1行,一行摆12个
1×12=12 师:一行摆5个可以吗?一行摆7个呢?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它里面藏着许多小秘密,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探究的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
师:谁能用2×6=12像这样说一说因数和倍数吗?(指生汇报)同桌说一说1×12=12的因数和倍数。
师:现在你能快速的说出12所有的因数吗?
(1和12、2和6、3和4)师:为了研究的需要,一般将它们从小到大排列。大家一起说,老师记下来。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2、3、4、6、12)
师: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所有的可能一一列举出来,最终找到答案的方法,在数学上叫作列举法。
3、因数、倍数的范围
(课件出示:0.3×40=12)师:0.3乘40也等于12,我们这样说:0.3是12的因数,可以吗?(不可以)
师小结(出示课件):我们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指的数是自然数,0除外。
4、找出24所有的因数
师:现在大家对因数和倍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了,下面拿出你的练习本,写出24所有的因数,咱们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巧妙,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交流找因数的方法)生汇报: 师:对比三个同学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都是用乘法算式找因数)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强调有序的方法)
师讲解方法:按顺序的写出积是24的乘法算式,然后依次一对一对地找,这样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5、即时小练习
师:这么好的方法我们得用一用,你能找出16的因数吗? 你能快速说出16的因数吗?(出示课件:1、16、2、8、4)重复的只保留一个。
师:刚才我们找出了12的因数、24的因数和16的因数,仔细观察这些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看来你是一位既会观察又会思考的同学,我建议此处应该有掌声。
6、游戏巩固
师:大家的表现真是太精彩了,玩个猜数游戏放松一下怎么样?(出示课件猜数游戏)
7、找倍数的方法以及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
师:能告诉我你为什么停下来了呢?(写不完)那怎么办(省略号)现在谁还给大家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汇报: 师:用这个方法你能分别找出5的倍数、9的倍数吗?(生汇报)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找出了4、5、9的倍数,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板书: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说的怎么样?掌声送给他吧)
三、练习巩固
师:因数和倍数的知识我们研究完了,敢不敢接受挑战?
1、判断
2、分别找出18和20的所有因数
四、数学文化
师: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还存在着一些神奇的数。
(课件出示:50、60、70、80、90、100)猜一猜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哪个数的因数最多?(生猜)(师出示结果)原来一个数的因数的多少与数的大小无关,我们知道:1分=60秒 1时=60分,将60作为时间的进率,是因为60的因数多。
数学上还有一种数:例如6的因数是1、2、3、6,去掉它本身,1+2+3=6;28的因数是1、2、4、7、14、28去掉它本身,1+2+4+7+14=28,数学上将这样的数叫做完美数,完美数非常稀少,至今数学家只发现了29个完美数。
五、总结收获
师:好了,回想一下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七
第45—46页。
1、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2、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学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
3、使学生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实物投影仪等。
一、填一填。
1、呈现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1)让学生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并交流找因数的方法。
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3)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再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4)小结: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是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出两个数的因数,再找出公有的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引导学生讨论其它的方法。
二、练一练。
1、第1、2题,通过这两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并对找有特征的数字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验。
2、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5、第5题,写出下列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现自己写一写,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公因数的。
三、数学探索。
1、写出1、2、3、4、5、……、20等各数和4的最大公因数。
(1)先让学生填表,找出这些数与4的最大公因数。
(2)再根据表格完成折线统计图。
(3)组织学生观察表格,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找一找1、2、3、4、5、……、20等各数和10的最大公因数,是否也有规律,与同学说一说你的发现。
四、总结:
谁能说一说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板书设计:
找最大公因数
12=()×()=()×()=()×()
18=()×()=()×()=()×()
12的因数:18的因数: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5分钟)
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习
(约5分钟)
1.几个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2.16的因数有(),24的因数有(),16和24的公因数是(),最小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是()。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交流
(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教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约9分钟)
1.达标练习
2.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练习十五5,6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2)
铺砖问题:求公因数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九
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小学 袁世斌 225700 【教学内容】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这节课将引领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即倍数和因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的分类、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等奠定基础。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设计理念】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首先和学生交流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自然过渡到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由猜老师的年龄,引入倍数的概念以及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2、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由无序到有序,通过让学生用不同个数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引入因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将数和形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一、课前谈话
1、话家常,拉“关系”
是的,在我们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总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系,而在数字的世界里,数和数之间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研究两个非零自然数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倍数的意义
1、猜岁数,引“倍数”
你们为什么异口同声地说我36岁呢?难道只有36是9的倍数吗?
2、按顺序,找倍数
9的倍数除了36还有什么数吗? 能写完吗?为什么?
指出:1倍、2倍往下写,通常只要写出5个,然后用“„„”表示。你能直接写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吗? 学生独立书写。
指名回答,板书:2的倍数有2、4、6、8、10、12„„
5的倍数有5、10、15、20、25、30„„ 提问:观察上面的三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内讨论。
指名汇报,相机出示以下结论: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学习因数的意义
1、初摆图形,感知“因数” 屏幕出示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
根据3х4=12,我们可以说(屏幕出示):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
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
请你从1х12=12;2х6=12这两道算式中任选一题,用上面的话说一说。
2、再摆图形,感受“顺序”
学生独立练习后,组织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相应的拼法,并相机板书:16÷1=16
16÷2=8 16÷4=4
你能结合这道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你能连起来说说16的因数有哪些吗?相机板书:16的因数有:1、16、2、8、4 3是不是16的因数,为什么?5呢?明确因倍关系的依据。
3、数形结合,掌握方法
将你找出的36的因数写在练习纸上。
展示学生的作品。36的因数有:1、36、2、18、3、12、4、9、6.将方法优化:根据数形结合的思想,运用除法算式一对一对地找一个数的因数更为简便,并且能够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12的因数、16的因数和36的因数。
提问:观察上面的三个例子,你又有什么发现?在小组内讨论。
明确: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既然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那么换句话说,也就是所有非零自然数都是1的?(让学生接上说倍数)
四、综合练习,加深理解
2、你猜、我猜、大家猜
1)、茶杯每只4元,我去超市买了一些茶杯,猜猜我可能用了多少元? 让学生尽可能说出不同答案,师适时追问:可能吗?如有错误,要求学生说出错在哪里,明确用去的钱数是4的倍数。
2)、出示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
a、长24cm、宽8cm
b、长36cm、宽4cm
根据12的因数的个数比16的因数的个数多,引导学生得出并不是数字越大,因数的个数就越多。然后然学学生找出60的所有因数。
五、总结延伸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因数及公因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因数,理解公因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准备
1.直观演示,作好铺垫。
出示边长6厘米和边长5厘米的两个正方形。
提问:观察这两个正方形,哪一个能正好分成边长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2.引入新课。
谈话:根据上面我们看到的,如果一个长度是原来边长的因数,就能正好全部分割成小正方形。现在就利用这样的认识,学习与因数有密切联系的新内容,认识新知识,学会新方法。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因数。
(1)出示例9,了解题意。
启发:观察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正好铺满?先在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交流进行演示,引导观察用正方形纸片铺的结果,理解边长6是长方形两边12和18的因数,能正好铺满;(板书:126=2186=3)边长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就不能正好铺满。(板书:124=3184=4......2)
(2)启发:想一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1、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认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能够熟练的求出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3、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课件
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是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再比如:我们班的曹雪飞与贺正博之间是同桌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我们可以说曹雪飞是贺正博的同桌,或者说贺正博是曹雪飞的同桌,而不能说曹雪飞是同桌!在数学王国里,在整数乘法中也存在着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体会关系,再通过同桌关系让学生体会相互依存,不能独立存在,进而为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打下基础。)
(一)1、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说:图上有两行飞机,每行六架,一共有12架。(注意培养学生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即:数学语言要求简练严谨)
教师:你们能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2×6=12
2.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注:由乘法算式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不能独立存在。)
3.教师出示图2:师:根据图上的内容,可以写出怎样的算式?
3×4=12
从这道算式中,你知道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进而加深因数倍数关系的认识。)
教师小结: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与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4、师:谁来说一道乘法算式考考大家。
(指名生说一说)
5、让其他学生来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注:可以让几位学生互相说一说。)
6、看来都难不住你们,那老师来考考你们:18÷3=6在这道算式中,谁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设计意图:18÷3=6是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逆向性)
(二)找因数:
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注意:请同学们四人以小组讨论,在找18的因数中如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师:18和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请同学们观察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而最大的一定是(),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探索、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18的因数
1、2、3、6、9、18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三)找倍数:
1、我们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了,那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呢?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再找3和5的倍数。
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让学生观察2、3、5的倍数,说一说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试着总结: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这节课的学习所得。
2、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1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检查。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这节课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两道“试一试”及相应的“想想做做”,例1通过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的操作,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在此基础上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例2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并结合“试一试”引导发现一个数倍数的特征。例3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再结合“试一试”引导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打算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通过激趣、操作、比一比谁写得多,找朋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考的方法。
基于以上认识我预设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首先和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你们和老师是什么关系?你和妈妈呢?其次引入数学中自然数和自然数之间也有各种关系,初步体会数和数的对应关系,既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操作发现,理解概念,我准备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操作体验,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意义。通过操作我们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试一试能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思考一下其中蕴涵着那些不同的乘法算式。再让学生根据算式猜一猜“他可能是怎么摆的”,然后电脑演示相应的操作。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
(2)在具体的乘法算式中,理解倍数和因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教材没有给出抽象的意义,而是结合乘法算式进行直观的描述,这样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拓展了空间。因此,教师首先根据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根据其余两道乘法算式模仿的说一说,充分的读一读,在通过“能说4是因数,12是倍数吗?这一反例的教学,充分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3)及时练习。我把 “想想做做”第1题改为学生自己出题,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既达到了巩固的目的,来自学生自身的材料又更加真实,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考虑到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可能所举例子都是乘法算式,教师就需及时有效“介入”比如,“24除以3=8”,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伏笔。第三个环节是探索方法,发现特征,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一个个问题链,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怎样找才能有条理?比一比谁找的倍数多?能把3的倍数全找完吗,应该怎样表示问题的答案?你有什么窍门找一个数的倍数?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学生之间积极互动,“捕捉”对方的想法,完善自己的认知理解掌握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并结合“试一试”,通过交流比较,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第二个层次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相对于找一个数的倍数而言,找一个数的因数无疑难度增加了,在此环节中不必急于告诉学生方法,而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探索“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对学生出现的情况我作了充分的预设:有的可能是用乘法想(乘积是36的两个数是36的因数)有的可能是用除法想(除数和商都是36的因数)这两种方法都出现一个问题:无序。从而导致重复、遗漏现象。为了解决问题,我再次放手,小组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求”怎样找才会有序,找到什么时候为止”?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按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找到两个数接近为止。从而在互相评价、充分比较、集体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由于一个数倍数特征的借鉴,一个数因数的特征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首先以例题的形式介绍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然后在例1和例2中分别介绍了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向学生渗透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归纳的思想方法。
了解学生:
学生已经学习了四年的数学,有了四年整数知识的基础,本课利用实物图引出乘法算式,然后引出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1)理解和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能够熟练地求出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3)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过程方法:经历因数和倍数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过程,体验类推、列举和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找朋友
1、唱一唱:你们听过“找朋友”这首歌吗?谁愿意大声的唱给大家听?(一名学生唱,师评价:老师很喜欢你的声音,你敢于表现自己,老师很愿意和你成为好朋友)
2、说一说:谁能具体的说一说“谁是谁的好朋友”?(鼓励:老师希望能听到更多人的声音)
学生完整叙述:“××是 李老师的朋友,李老师是××的朋友”。
3、引入新课:同学们说的很好,那能不能说老师是朋友,××是朋友?看来,朋友是相互依存的,一个人不会是朋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学中的一对朋友“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现在有12名同学参加训练,要排成整齐的队伍,可以怎样排?用一个简单的乘法算式表示出排列的方法。
学生可能得到:每排6人,排成2排,2×6=12;
每排4人,排成3排,4×3=12;
每排12人,排成1排,1×12=12。
课件出示相应的图和算式。
2、揭示概念:以2×6=12为例。
边说边板书:( )是12的因数,( )是12的因数;
12是( )的倍数,12是( )的倍数。
学生同桌互相说,指名两名同学说。(评价: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能准确、完整的表述它们之间的因倍关系,真了不起。)
突出强调:能不能说12是倍数,2是因数?(学生回答,揭示并板书:相互依存)
3、强化概念:另外两道乘法算式,你也能像这样准确地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分组比赛,在作业纸上完成,看哪个组能完全做对。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同时课件出示:(指名两名学生在白板上利用普通笔标注答案)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最大公因数(二)
教材第82、83页练习十五的第2一9题。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投影。
1.完成教材第82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找最大公因数的经验,并将这8组数分为三类。
2.完成教材第82页练习十五的第3一5题。
学生独立填在课本上,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83页练习十五的第6题。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交流,体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的几种情况。
4.完成教材第83页练习十五的第7一11题。
学生独立审题,理解题意,然后试着解答,集体交流。
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页的“你知道吗”。
请学生试着举例。提问:互质的两个数必须都是质数吗?你能举出两个合数互质的例子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掌握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可以先分别写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再圈出相同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也可以先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再从大到小,看看哪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从而找到最大公因数。
找因数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88—9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倍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2、使学生在认识因数和倍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小正方形。
师:想不想知道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生:想。
师:多少个?
生:12个。
师:想一想你能不能把这12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呢?
生:能。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增加一点难度,用一道算式说明你的想法,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你是怎么摆的,好吗?
生:好!
学生汇报:
生1:1×12=12
师:他是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1个,摆了12行;也可以一行摆12个,摆1行。
课件出示摆法。
师:把第一种摆法竖起来就和第二种摆法一样了,我们把这两种摆法算作一种摆法。(用课件舍去一种)
生2:2×6=12
师:猜一猜他是在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2个,摆了6行;也可以一行摆6个,摆2行。
师:这两种情况,我们也算一种。
生3:3×4=12
师:他又是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3个,摆了4行;也可以一行摆4个,摆3行。
师:还有其他摆法吗?
生:没有了。
师:对,如果把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就只有这三种摆法,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三种摆法,更不要小看了这三种摆法下面的三道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的新课就藏在这三道乘法算式里面。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
2.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我们以3×4=12为例,在数学上可以说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这里还有两道算式,同桌两个同学先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汇报:任选一道回答。
生1: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是1的倍数。
师:说的多好啊!虽然有点像绕口令,但数学上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再一起说一遍。
师:还有一道算式,谁来说一说?
生:2是12的因数,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师明确: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所说的因数和倍数都是指自然数,(0除外)。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没有发现12的因数一共有哪些?(生边说老师边有序的用课件出示12的所有的因数。)
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因数和倍数,屏幕显示: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因数和倍数?行不行?先自己试一试。
3、5、18、20、36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教学寻找因数的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师:说出几个36的因数并不难,关键是怎样找的既有序又全面,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
生:有。
师:老师提个要求:
1)、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交流。
2)、把这个数的因数找全以后,把你的方法记录在下面。并总结你是怎样找的。
2、探索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找一名有代表性的作业板书在黑板上。
师:他找对了吗?
生:没有,漏下了一对。
师:为什么会漏掉?仅仅是因为粗心吗?
生:不是,他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找!
师:那么要找到36所有的因数关键是什么?
生:有序。
师生共同边说边有序的把36的所有的因数板书出来。师: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了。
生:你们没有,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找到6就不再接着往下找了?
生:再接着找就重复了。
师:那么找到什么时候就不找了?
生:找到重复了,就不在往下找了。
师、生共同总结找因数的方法。(一对一对有序的找,一直找到重复为止)。
师:有失误的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调整。
3、巩固练习。
找出下面各数的因数。
4、寻找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找一个数的因数,并总结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学生非常喜欢,而且也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
四、教学寻找倍数的方法。
1、找一个数的倍数。
生:能!
师:试试看,找个小的可以吗?
生:行!
师:找一下3的倍数。30秒时间,把答案写在练习纸上。??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写不完。
师:为什么写不完?
生:有很多个!
师:那怎么才能全都表示出来呢?
生:可以加省略号。
师:你太厉害了!你把语文上的知识都用上了,太真聪明了!难道不该再来点掌声吗?
师:谁能总结一下你是怎样找到的?
生:从小到大依次乘自然数。
师:你真会思考!
课件出示3的倍数。
2、找5、7的倍数。
师:我们再来练习找一下5的倍数。
生:5的倍数有:5、10、15、20、25??
生:7的倍数有:7、14、21、28、35??
师:你能像总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一样,来总结一下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生:能!
学生总结: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设计意图】在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时,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去合作交流,并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丰富了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中发展自我。
四、知识拓展
认识“完美数”。
师:(课件出示6的因数)在6的因数中还藏着另外一个秘密,(这是孩子们都瞪大眼睛在看,在听!)我们把6的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去掉,剩下1、2、3,然后把它们再加起来又回到6本身,数学家给这样的数起了一个名字,叫“完美数”。依次出示第二个、第三个一直到第六个完美数。
小结:其实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秘密还有很多,它们在等待着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去研究、去探索。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反思: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如果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就更好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990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