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数学绘画相关论文(案例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8 22:43:19
精选数学绘画相关论文(案例14篇)
时间:2023-10-28 22:43:19     小编:紫薇儿

观察和思考是写作的灵感来源,我们可以通过关注身边的事物和思考其中的道理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一个完美的总结应该具备独特性和创新性,能够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的余地。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值得我们仔细研读和学习。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一

计算是学习数学这一学科要掌握的重点内容,计算作为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不仅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贯穿始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占有较重的位置,所以,学生计算的速度和质量,影响着学生未来进行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提高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一、兴趣教学,培养数字敏感度

学生快速并且高质量的计算能力是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获得的,学生的计算能力体现在学生对计算的公式,计算法则,数学数字和数学运算符号能够进行掌握,并且在考试和作业中能够进行灵活的应用。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学生能够对计算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数字能够养成独特的敏感度。所以,在进行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把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字敏感度放在教学的重点,而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无休无止的做题,想要学生在“题海”中获得能力的提高。但其实,这样的教学方式反而会使教学结果适得其反,学生面对大量复杂,繁琐的计算题,只会产生厌倦情绪和对学习的疲劳感,甚至可能会导致学生厌倦数学学科的学习。所以,教师要更新、改革计算教学的教学模式,实现兴趣课堂,帮助学生培养计算兴趣,提高计算能力。例如,在进行《乘法计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游戏,让学生数学游戏中既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又可以提高对数字的敏感程度,同时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采用“青蛙游戏”,也就是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一只青蛙跳下水,两只眼睛四条腿,呱”,第二个学生紧接着站起来说“两只青蛙跳下水,四只眼睛八条腿,呱呱”,这样以此类推,数到第九只青蛙后再从第一只数起,中途出现错误的学生要在班级上表演节目,一开始“数青蛙”的过程可以慢一些,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第二遍进行游戏时,要提高学生的速度,如果学生出现停顿那么也需要表演节目。这样,通过“青蛙游戏”实现了学生对于计算兴趣的培养,同时学生也在游戏过程中获得了和同学一起游戏的快乐,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对数字的敏感程度。

二、简化难度,提高计算的速度

学生计算能力一直得不到提高往往是因为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无法应用学习过的知识,快速的找到最简便的计算方法,面对繁琐的解题过程只会采用最原始的解题思路,计算最繁琐的算式,计算难度往往比简便算法要增加许多,于是学生的计算速度大幅度减慢,计算错误率也是大幅度增加。而计算速度,则是学生计算能力高低的体现,有的学生可以又快又好的解决计算的难题,正确率很高,而有的学生计算错误频出,计算一道题的时间是别人计算同样一道题的二倍。所以,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要帮助学生进行简便算法的总结和练习,帮助学生熟悉掌握简便的运算规律,使学生在考试和平时的作业不会因为计算而浪费大部分的时间。口算能力的提高是帮助学生提高计算速度的关键,学生的估算和口算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学生的笔算能力才能又快又准确,因此,计算教学的重点是加强每个学生的口算基础,提高口算速度。教师可以选择传授给学生一些基础的计算规律帮助学生提高计算速度,例如,相同的五的倍数的乘法的相关规律,相同五的倍数的乘法的计算规则是———最后的个位和十位数字一定是25,前面的位数是由因数的十位数字乘以因数的十位数字加一得到的,例如,25×25的计算结果最后两位一定是25,前面的位数是由因数的十位数字2乘以2+1得到的,也就是2×3得出6,所以25×25的计算结果是625,同理,55×55的计算结果是2525.教师将这样的简便算法传授给学生,简化了计算过程中的复杂度,帮助学生提高了计算速度,使学生在考试或者作业时,大幅度减少计算的时间的同时又可以获得较高的计算准确率。

三、加强训练,培养计算的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部分学生的计算习惯不好,在计算时没有完整的计算步骤和规范的书写,造成考试时分数的流失,而学生往往还以为是由于自己粗心造成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解题步骤不完整,书写杂乱无章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时,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在进行计算题的训练时,教师要严格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杜绝学生依赖计算器进行计算的现象,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动脑思考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规范学生的书写,只有书写过程整洁干净,学生在验算和检查时才不会发生马虎的现象。只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粗心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完整的计算步骤应当包括:看题,审题,计算,验算四个步骤,而有的学生拿到题目往往随便看了一眼就开始列算式进行计算,最后发现自己的算式不是忽略了题目的附加条件就是忘记换算单位,或者缺少计算算式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是培养计算能力的重要内容,例如,在平时课堂的练习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审题能力进行训练,讲完一个知识后,教师要进行相关习题的训练,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题,然后请一名学生讲讲这道题要计算的是什么,在看题过程意识到计算这道题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同时,教师要注意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适时的鼓励和赞许,以此鼓励学生认真审题能力的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不仅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对其他学习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完成计算能力的培养。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二

我们都知道,数学计算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与我们的科学研究、生产实践活动息息相关。数学计算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的事物,它影响着学生对学习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学习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兴趣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老师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计算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利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等进行计算时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学生要乐于学习、乐于做题,多练多做才会有一定的解题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学习兴趣,改正自己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降低解题错误的概率,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于新知识,学生的大脑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计算数学试题时,要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加深学生对试题的理解,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基础知识也是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关键,计算存在问题很有可能是对概念的不理解、法则的不熟练导致的,要想计算能力有质的飞跃,就必须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对于枯燥的法则,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儿歌或有趣的小故事来引入。例如:“混合运算”法则的讲解就可以通过“加减乘除是一家,我们学习要用它;加和减是弟弟,乘和除是哥哥;两个弟弟一样大,两个哥哥一样大;哪个在前先算谁。哥哥走在前,弟弟走在后,先算乘和除,再算加和减。妈妈的怀抱是括号,括号里是谁先算谁。”这一首儿歌来带入教学。

二、帮助学生合理的创立解题思维

知识背景、数学问题及其表征、操作空间等基本要素包括在数学问题的意境里面,通过数学问题的意境掌握,我们能够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一套合理的解题思路:(1)我们可以通过引入生活经验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出发,构建一个将生活与数学交融的学习体系。例如通过对红领巾、书本的边角进行观察,就可以推论出对角的基本认识,而日常生活的购物则会让学生们对“元、角、分”有一定的认识。(2)要善于将现实问题的表征与学习的问题建立直接联系。例如要很好地理解余数除法的教学内涵,可以通过“有余数的除法应用——租船,将租船模拟成呼啦圈的使用情况,每个呼啦圈4个人,那么14个人需要多少个呼啦圈?”这一问题建模来让学生直观演示,这样就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度。从教科书的问题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年纪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同学生沟通,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的解题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答题能力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注重基础掌握,强化练习

每一道数学题的解答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数学原理上的,所以解答计算题最先要做的就是对基础原理、运算法则的熟练掌握,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度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学生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就必须对相关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才能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如95+5×(1-0.5),要解决这道题,要对先计算括号内再解决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等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保证这道题的正确率。随着年龄的提高,知识也会不断提升难度,基础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数学的学习就不能急功近利了。口算的训练也极为重要,不过数学始终离不开多做多练,口算是计算一道问题的基本能力,要通过思维的计算在头脑中快速的解决问题。而在日常生活中,口算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有利于提高学生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重在平时,贵在坚持”的原则贯彻落实下去,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表,小学生应该做到朗朗上口、十分熟练。

四、勇于探索,发现计算的奥秘性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学习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结合的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将新的知识点牢记于心。比如简单的两个数相加,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探讨17+18=?和12+9=?之类的例题,让学生通过比较两位数相加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法,来得出相同位数上相加减,满十进一的结论。而当学生对新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如根据旧知识7+5=12来加大运算700+500=120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注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要把握好与学生交流的语言用词,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要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题,原谅学生偶尔会犯的错误,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的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归纳出问题正确的解决方法。例如在解决1000-234=?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建讨论小组,让学生们讨论,一起交流共享讨论结果后,总结出“连续退位减法带0时,0点上的退位点变成9,其他数字相应减1”的一般规律。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真相,对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是有一定帮助的。总之,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最重要的目的,而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对于问题的解答能力,这有利于学生的后继学习和提高学生整体数学素养。教师适当的激励、训练与培养不但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解题思维的清晰程度。因此,对于小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三

[摘要]中职生大多数是中考落榜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因种种原因造成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等问题。有好多学生考试落榜的原因就是数学拖了后腿,无奈选择了职中。但中职数学的教学内容却并没有减少,难度还不小,同样令他们望而生畏、怯而止步。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运用娴熟恰当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激发和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对中职数学教学艺术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轻松;愉快;点拨;幽默

一、以简单问题切入,层层递进

中职生较差的学科基础是不争的事实,有的学生甚至连小学、初一的知识都没掌握好,若按现中职的教学要求,不少学生是想学也学不懂。而一些教师在教学形式及方法上仍存在单调、枯燥、呆板、照本宣科的问题,仍处在“填鸭式”的被动局面上,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教师首先要从课堂导入上下工夫,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焦虑和恐惧感。以简单问题为切入口,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处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同时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接着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在浓浓的兴趣之中解决问题,才能快乐学习。例如,在计数原理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重温了一次儿时的快乐生活:给布娃娃搭配服装。让班上特长绘画的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了几件短袖、长衫、长裤、短裤和裙子,然后问学生用这些服装给洋娃娃搭配穿衣,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再用课本中的新知识解决这一问题,自然就与讲授的内容联系在了一起;在充要条件教学中,以“光头是和尚,和尚是光头”为例,展开对充分必要关系的讨论和理解;在几何内容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简易制作,用简单的实物来想象几何图形,再由几何图形来想实物形状。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弯制成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圆,然后引导大家观察、比较、判断。这样的动手活动,学生兴趣很浓,既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又触及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材料利用效率的问题,学生动手活动的内容也可以为讲授新知识作准备和铺垫。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融洽了师生关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长期坚持,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点拨记忆,提高数学能力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次成功后,即使他们的“成功”只不过是解决了一些很不复杂的问题,学生也会像完成了一个重大的研究一样,感到高兴,继而对学习产生亲切之感,此时必然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向着下一个目标迈进。中职生毕业后可以参加职业高考继续升学,对这部分渴望继续深造的学生来说,文化课仍处在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上。要迎战高考,就要有成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针对中职生基础不好的现状,运用记忆来弥补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许多概念、公式、定理、典型例题的解题思路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达到理解。然而记忆的东西太多,难免就会乏味。只有通过教师的创意,学生的创新,师生的共同参与、合作、交流,找到一些记忆的窍门,才能让记忆变得轻松起来。例如,在指数函数教学中,为了记忆根式与指数幂互化的一个公式:a-mn=1amn姨,我编了一个顺口溜:看指数,分母开方,负号取倒数。在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教学中,我教学生利用指数函数的图像记忆对数函数图像:把指数函数图像画在一张纸的右下角,把纸角折起,纸的背面就会印出一个图像,给它互换坐标轴,就得到对数函数的图像。在锐角三角函数教学中,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记忆起来很不方便,有的学生就很聪明,他这样总结:一二三,三二一,三九二十七,全部开平方,正余弦分母填二,正切分母填三;在记忆向量的垂直与平行的判定公式时,学生也总结了一句话:平行减异(音同“以”)垂直,相反,全没了。学生的进步,让我欣慰,更让我感动。

三、幽默风趣是活跃课堂的法器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四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

1、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又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让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

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教师请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说出他们自己报的数:6、12、18……发现它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师:像这样的数还有18、24、30……

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让学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数6、12、18、24、30……

师:请找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几?

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6。

师:说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接上面板书前填写“最小”)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这里,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因为报数游戏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报数,并请符合条件的学生“站起来”这一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面这些所作所为都是学生经常玩的游戏,教师把生活实际融入教学中,使课堂活跃起来。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同学站两次,为什么会站两次?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中,学生把抽象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多关注教师教的行为,现在更多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的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让创新与实践充满课堂。只有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出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才会使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凸显。如: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时,复习“9的乘法口诀”,教师让学生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学生热情极高地编起算式来:

生1:9÷1

生2:18÷2

生3:45÷9

生4:3÷9

生4刚说完,其他学生都喊起来:“老师,他编错了。”这位同学难过地低下了头,羞得快要哭了。这时,教师走到那位同学身边,轻轻抚摸他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这道题他没编错,只是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同学们都很诧异,过一会,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位同学也慢慢抬起了头)

生1:把3换成27

生2:把3换成72

(学生激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师:如果“3”不动,怎样添上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

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 = 7

生2: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 = 4

……

这里,正是教师轻轻的抚摸、充满赞赏的鼓励在生4的内心激起波澜,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正是老师灵活的教学机智,才激起了学生后续的动力,才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及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得到每个孩子的认可。教师利用学生的错误,巧妙设计,走出教材的框框,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放飞思维的场所。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数学,体验做中学

课堂中应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让学生边学边用,而不是学后通过单纯的复习去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通过让学生对折圆片,动手量折痕,使学生认识到圆的一些特点:这些条折痕都通过一个中心点,沿着折痕描画下来的线段两端都在圆的边沿上。一个圆中像这样的折痕是描不完的,对折后,两个半圆完全重合在一起,大小是一样的。

教师小结: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圆的这么多知识,其实,大家把圆对折后,描下来的一条条线段就是圆的直径,这些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

在这里,教师讲得不多,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对折圆片,描下折痕,仔细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圆心,发现直径的本质特征。整个过程至少有以上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创造地学习,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具体形象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五

【摘要】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是所有数学学习的基础,这项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在以后漫长的数学学习道路上的解题能力。因此,端正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计算习惯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不仅要传授计算的方法和技巧,也要督促学生加强计算练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措施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学生的计算能力将取决他们在小学阶段得到的训练和积累。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教学的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迅速和灵活的进行计算,并且教师能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原本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比机械地灌输数学知识给学生,不如使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教学任务,还可以得到极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练习,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简便有效的计算方法。其次,改善训练形式,寓教于乐,在注重练习强度的同时变化不同的训练方式,例如使用游戏和分组比赛的方式,让学生上黑板完成限时的计算题解答任务,表现好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定适当的奖励。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直观的发现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外数学家的励志故事来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明确算理,掌握计算法则

学生只有在理解了计算方法,才能够熟练运用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在教授两位数乘法的时候,在讲解16×11的过程中,可以先列出16个11相加的式子,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乘法的实质是相加,先求出十个16相加是多少,再加上剩余的一个16,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两位数乘法先分两步乘,再相加。通过更多的实例教学,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运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解运算的方法。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以及书写的规范。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训练学生在审题的时候能够看清数字和符号,观察数字之间的联系,抓住题眼。第二,训练学生能够明确计算的顺序,例如,先乘除后加减这种基本的运算规律。第三,训练学生能够使用最合适最简洁的运算方法,例如,将一些可以凑成整数的数字组合在一起先运算,并且要求学生记住一些特殊的数字组合,像25×4这些组合等,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要求多种方法解题。第四,要督促学生养成解题后及时检查的习惯,培养学生验算和估算的能力,这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四、加强计算训练

数学计算的准确度和熟练度取决于训练的频率,口算的能力也对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对于计算能力的要求,组织学生进行长期的训练,因材施教,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并且不断加深训练题目的层次,逐渐提高题目的难度。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时刻保持耐心,用鼓励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和练习。训练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可以增加一些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在班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五、分析错误原因,对症下药

1.常见的错误原因。

第一,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急于得到结果,容易因为数据较大或算式繁琐而失去耐心,而因此看错题或选择了错误的计算方法,造成计算结果的错误。第二,小学生学习时的注意集中力不够,不仅容易在审题、演算的过程出错,甚至在将上一行的文字抄到下一行时都容易出错,这样肯定会得到不正确的计算结果。

2.对应措施

重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要求学生在计算时,熟练运用连贯的解题步骤,解题的过程中,聚精会神,一气呵成。教师可以组织一些针对性的训练,例如,事先准备100道计算题,将这些题分成五到八组,规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每一组题目,每组题之间有一定的休息时间,并且在每一组题做完之后立即进行讲解,让学生对错题进行订正和记录。在训练的过程中,不要一味的追求做题的数量,提高效率才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明白做一题对一题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每一次练习,每一道题的重视程度,并且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错误,对于易错的题进行反复多次的练习,以达到训练的目的。高效率的练习也有助于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耐心,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小学学习阶段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黄金阶段,数学教学过程中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教授学生科学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昌世芳.浅析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j].速读(上旬),,(12):198.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六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要掌握必要的估算和计算能力,学生的计算能力要达到计算迅速、方法灵活、运用合理和答案准确的基本要求。计算主要包含了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方面,计算也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讲清数学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新课标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理解算理在学生掌握计算法则的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更要让学生知道这样算的理由是什么,即算理。正确的运算必须要建立在透彻的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法则才会记得牢固,这样计算时才会有条不紊。

二、注重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

口算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要想提高计算能力,首先应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每天会利用课前二分钟时间让学生练习口算,通过口算簿、听算、视算等形式出示口算题,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对每组学生的口算时间进行记录,一星期后以口算结果的正确率和口算时间为参考条件,比较各组的口算成绩,哪组学生答对的题数最多,并且答题用所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获胜。此时,我会针对比赛的结果,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口算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三、培养估算能力,强化估算意识

估算是检验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快速而又简便的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课堂教学,为了及时渗透估算思想,我经常引导学生运用估算法检验解题结果,运用估算对数学规律进行猜想,用估算法检验解题思路等,将估算思想贯穿教学始终,以此提高估算的意识。同时,课堂上尽可能提供一些与生活密切相连的问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去运用估算解决问题,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四、善于发现错误,寻找解决方法

学生的计算错误既有普遍性又有相通性,导致学生计算产生错误的原因有很多,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

1.犯科学性错误:学生对于某些知识不理解,导致在计算时下意识地犯了错误;

2.不良的学习习惯:审题不仔细、读题不认真、抄错数字、看错题目、没有验算习惯等;

4.自我检查能力欠缺:对于已经做好的题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我检查的能力,他们很难找出自己的错误。有的错误,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容易能纠正过来,但有些错误深深根植于脑中,纠正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我会将收集的错题和易错的地方和学生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纠错能力。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培养细心审题的习惯

2.培养认真分析的习惯

部分同学做题时大致浏览完题目就忙着下笔答题,对于题中的隐含条件以及数量关系还没有分析清楚,就这样糊里糊涂答题。在学生做题时提醒他们要认真仔细,看清题目所表达的题意,看清题目中所提供的数据,根据题目的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并正确列出式子进行计算,以提高学生在解题时的准确性。

3.培养有序验算的习惯

即使学生具备了比较强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也依然要靠验算来确保计算正确,因此,验算习惯的养成能够有效地保证计算的正确率。事实上,笔算依旧是验算的主要形式,是保证数学计算正确率的重要手段。而笔算杂乱潦草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在能口算就口算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稿纸上笔算时,书写要清晰有序,这样,有利于学生迅速看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便于学生有条理地自我检查。

五、激发计算兴趣,加强计算训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枯燥无味的计算题中,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恰当融入有趣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元素,比如童话、游戏、比赛等等;为了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好奇心与热爱,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更要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进而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2.介绍数学家的故事,开拓学生的数学视角。

在课堂上适时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比如高斯定理的由来、陈景润是如何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等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学生从乐中得益,从乐中长智,提高计算能力。

3.加强训练

全面提升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还需加强计算练习。我会结合计算中出现的错误,设计不同层次的计算题。题型主要有三种:基础题:基础题的训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算理和计算法则,比如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掌握。易错题:针对学生易错的计算错误,我会有针对性出一些相应的计算题,通过对错题的训练,进一步减少计算错误。提高题:设计一些可以简便运算的计算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进而提高计算能力。特殊题:让学生记住一些常用的计算结果,比如25×4=100,125×8=1000,11×11=121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计算时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悉心耐心的指导,更依赖于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不眼高手低,摒弃轻视口算的错误意识,这样我们的计算能力才有提高的可能性。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七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计算能力的培养对于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而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于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始阶段,其对于各项能力的发展都属于快速发展的时期,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都是重复,机械的练习,而忽略了运算法则推演的过程以及计算技巧的传授,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笔者经过一定探究认为应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兴趣为引子,让学生参与课堂

兴趣是我们学生最好的老师,其也是推动我们世界前进的直接动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若想让我们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究,首先就需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要想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就应该利用兴趣这一最好的老师,积极创立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课程,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就能够调动我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小学数学课堂的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来,为创立合理的课堂情境,从而更好地执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如下途径:(1)以故事为主体的课堂提问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的限制,所以对于任何的事物都怀着探索之心。我们的孩子从小到现在一直在听故事,看动画片。因此,我们要学会利用这一特点来进行课堂知识的传授。我们在实际的课堂上,可以以学生熟悉的故事或动画片为出发点,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让其对于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就能产生一定的兴趣。例如,笔者在讲授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这一课时,就给学生在课上放映《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羊羊运动会的情节,我会让同学们通过各个运动中所展示的各个运动项目中所出现小羊的数目来对数目有初步认识,这样在进行知识传授的时候,我们就能引起学生对于数这一概念的兴趣,然后我们在课堂讲授的时候可以借助动画片里面的场景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学生就能感觉到课堂上也仿佛如在实际的动画场景中一样,这样就能更容易接受知识,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随着故事的推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对于所学的知识进行一定的探究与学习,这样进行探究式教学就能有效的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来进行知识的传授,从而基本明白了数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基本的计数,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也能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更为的高效有趣味。(2)以动手为途径让学生加深印象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很强的,而进行实际的动手尝试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对于所探究的东西进一步的加深印象,这样所获得的知识也会更加牢固,因此,在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借助一定的动手实践进一步加深教学的探究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的加深知识。我们在实际的课堂中可以组织学生对于所学的东西进行一定的动手探究,根据课本的一些知识让学生去动手实践,这样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能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的时候,我就让学生首先根据自己在小组内进行列竖式进行基本的尝试计算,在结合所教学的内容,教师在课上安排一定有针对性的练习,例如给学生出十道题,然后让学生进行计算再指出其运算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然后再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一定的探索,这样学生在自己一步一步的运算过程中就能够明白如何列竖式以及运算的基本技巧,从而能够学习到数学的初步计算。(3)以竞争为刺激让学生更加努力良好的竞争竞争环境对于我们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也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教学进度。因此我认为在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以后适当的展开一定的竞争,以加强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这样就能有效激发我们学生的好胜心,逐渐培养起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能力。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就经常开展具有竞争因素的小游戏,如算数比赛等,这样来进行新的知识的学习与旧的知识的温习,通过游戏竞答对于学生的求知欲与注意力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在此以外,我认为我们在开展探究式的竞争的过程中还应该多多鼓励我们的学生,不要让我们的学生在竞争中因为一时不利而失去对于学习的兴趣,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更加高效的进行。

二、以能力为根本,让学生养成习惯

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最后要落在实处,计算要求学生要严谨等,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养成。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训练学生书写工整,重视验算,最终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三、总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对于小学生而言,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其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再培养其良好的计算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八

算法应多样化,但优化不可缺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旨在改变传统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过于单一、技能培养过于侧重”的现状。要真正落实好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理念,首先必须消除对算法多样化的片面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为了算法多样化而多样化,同时也要避免只强调算法多样化,而不及时引导算法优化的做法。我们看到,在多样化的算法中,很大一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混乱的,有些方法是适得其反的,这就需要进行“算法的优化”。笔者认为:我们要把优化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下自觉进行优化,并且这种优化是每个个体的优化,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而应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来促成。同时强调指出的是:“算法优化”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并不一定在某一节课内就能做到优化,优化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并理解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其实有时所谓“最好”或“最简便”的方法是相对的,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思维,以人为本,才是对传统的突破。

在10以内加法教学中,如在教授“9加几”的教学中,计算9+5时学生想出了很多种算法:(1)从9往后数,再数5个是14;(2)9+1=10,10+4=14;(3)把9分成5和4,5+5=10,10+4=14;(4)9+4=13,13+1=14;(5)9+2=11,1l+3=14……其中(1)是通过数数来计算,(2)、(3)是利用“凑10法”计算,而运用算法(4)、(5)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凑10法”,而是为了迎合教师,为多样化而多样化,看到算法(2)中的5可以分成1和4,算法(3)中的9可以分成5和4,就得出5可以分成4和l,5可以分成2和3来计算。如果这时教师不加以引导,可以想象会有很大一般部分学生对到底如何进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计算感到迷惘。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他们的方法进行反思与比较。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凑10法”这种高效的算法进行进位加法的计算,并在不断用自己的算法和别人的算法进行比较中,认识到差距,形成迫切要将算法最优化的内驱力。所以,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都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过程。

繁难计算没价值,基本训练不可停

新课程标准对计算的要求进行了大幅度调整,降低了要求,删去了繁难的计算题。因为这些计算是没有价值的,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很少用到这样复杂的计算。虽然在6年级教材中,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及利息等计算比较复杂,但这样的计算是允许学生用计算器的。现在,复杂多样的笔算可以说少了很多,但由于高年级的计算内容广泛全面和综合性强,因此必须强化基本的计算训练。但我们发现,由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注重基本计算的训练,随之带来了学生计算正确率不断降低的事实。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第一,要激励学生,帮助他们消除浮躁心理,从而养成踏实认真的良好计算习惯。第二,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计算,避免学生急于求成,让学生学会一定的验算方法。第三,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口算训练。基本的口算训练要每天进行,每堂课都用2至4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练习,做到基本的口算结果能脱口而出。第四,要通过学生错例的反馈,寻找错误的具体原因。第五,要熟记一些常用的计算结果。

2数学课堂创新教学

转换教师角色,尝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变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亦需要如此,即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建立师生共同创造、符合创新教育精神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切实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走下讲台更多地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和服务,更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和问题,针对存在的疑惑和问题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引导,让学生在新型师生关系下主动探索成长。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及内容

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心理品质教育内容而言,其偏向于专门的创新教育,主要表现为对学生进行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具体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精神,以及从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和兴趣、动机、意志、性格等智力、非智力因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文化知识教育内容,是指与小学数学学科有关的知识内容,比如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基本知识,还有需要学生掌握并知道如何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特别是具备基本的数学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上述两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实施的根本,也是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和创新教育二者有效性的关键。

3打造数学魅力课堂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因此,从儿童的好奇 、好问,求知欲望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措施。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未见)”时,有意识让学生计算40-9,54-6,学生在计算时发现各位相减是不够的,于是心里充满了疑问。这时教师适时地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心中的疑问:“个位不够减,怎么办呢?”接着让学生同桌两人相互讨论,并借助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以往学生习惯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不习惯独立思考,也就无从质疑,很难发展他们的个性。其实学生在听课时,脑子里肯定有产生疑问的瞬间,但大多数学生都不敢或不愿向教师请教。对于这些有畏难情绪的学生要予以热情鼓励,“说说自己的看法及问题。”“说错了,也没关系。”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学习信心。与此同时,在提问方式上也可给予指导。如学生刚刚学习发问时,完全可以从小疑问开始:老师讲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讲?自己有没有掌握?通过老师讲的,发现了什么新?问题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教师指导或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课堂提问要适当,让学生思维聚焦

课堂问答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学习思考,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把握教学效果。然而,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有时所提问题或过于简单而显得价值不大,或要求不明确而不能令学生思维聚焦,或缺少必要知识铺垫而使学生无所适从。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启发性的研究,切实达到“有效”的标准。

真正具有启发性的有效提问应是能有效促进师生间互动、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问题,如教师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追问来启发学生发现认识过程中自相矛盾之处,从而掌握正确知识;通过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在自我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中有效增强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在提问时应注重内容和方式两方面:从内容上衡量,提问应选准切入点;方式上要有启发性。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

制定目标,强化落实

制定、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设立学生自评、互评、师评档案。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外部标准,它必须通过内在的努力才能实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时表现得很强烈,但有的却在短时间内表现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因此必须加以强化。对此,我设立了“学生自评、互评、师评档案”,在一段学习时间后(一般是2个月)发一份给学生。

让其对本段时间内的学习成就(含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学习情感、态度),取得成就的原因进行总结,继而找出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和改进的问题,列出学生对老师、家长、同学的希望或建议,订一个后期的学习目标,再由学生干部评议,最后由教师给每位同学的综合学习情况作出等级评定和评语,然后反馈给学生本人,学生本人看后由学习委员收集,装订成册放在班上,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资料或家长了解学生学习的材料,对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习目标颇有效果。

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数学兴趣的培养是长期的工作,贵在坚持,其渠道是多方面的。新教材中有许多素材能运用,如教材中的做一做、试一试、想一想,阅读材料,教学配套光盘等,但还不够,需要我们从生活中去提炼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素材,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生活化”。在每堂课的情境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引入问题与所涉及知识的相关性、类比性。上课的语言要精炼,有幽默感,富有激情,有抑有扬;知识的展现方式要多样化,能让学生动手的一定要让学生实践。

教师要善于收集数学中的一些趣味题、思维题、规律题,而我则尽量地将其分化到各知识点上,不定时地出给学生,激发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思维美、内在美,感受数学的魅力,陶冶情操,让其对数学有一种渴求。情境教学是课程改革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当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时,学生那一张张因争论而激动涨红的脸,让我深深感动。这意味着我们的探究性教学顺利地叩开了数学的大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九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强的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就不是唯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必须综合运各种手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持之以恒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数学学习不仅是让小学生拥有更多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用数学思维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如何用数学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找到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

1.把化抽象变为直观,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在教学时,应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2.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做题变通技巧

举一反三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常常听到家长反映,孩子平时学习勤奋,请家教、上补习班,花了很多精力夯实基础知识,可考试时还是感觉反应慢、思路窄,只能就题论题,做不到举一反三,对于一些灵活性强的题目往往就束手无策。在数学的训练中,一定要给孩子举一反三训练。一道题看似理解了,但他的思维可能比较直接,不多做几道举一反三或在此基础上变式的题,他还是转不过弯了。举一反三其实就是“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这句话的执行行为。

3.通过知识联系新旧知识

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每教一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减去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4.通过想象能力来培养思维能力

5.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

在家庭,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说一些伤及孩子信心的话语,比如:真笨、你怎么跟你老爸一样,看看其他孩子,你这道题都不会?快别上学了……。作为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生命中影响力最重要的老师,要多表扬、多鼓励,与孩子成为问题探讨的伙伴,而不是孩子的教导者和管理者。道理越辩越明。父母要在家庭中创设一种“自由争辩交流”的氛围,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争辩、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自己获得新的解题方法时,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耐心地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个解题方法的独特之处。父母和孩子争辩解题思路,能促使孩子通过自由争辩,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拓宽思路,促使思维更灵活。这对突破固有的思维束缚、培养思维能力和品质有着良好的帮助。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去。备课时必须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明确思维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上课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布置作业要少而精,形式要多样,即要有巩固性作业,也要有须经过积极思考才能做出的作业;考试测验既要考虑知识的掌握,也要考虑思维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xx

[2]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科学出版社,20xx年

[4]王子兴主编,《数学教育学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十

一、引言

随着网络公开课和精品课程的普及,网络教育逐步走进大众视野,进而成为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种新方式。mooc是amassiveopenon-linecourse的英文首字母缩写,被译为“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作为网络教育最新的主角,依靠名师、名校、互联网的便利,以及其迅猛之势席卷全球,世界各地的知名学府纷纷加入到mooc的平台当中,奉献出本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并成功的让数以千万人品尝了世界知名学府的精华。有人认为:mooc的兴起将取代传统的高等教育,受教育者可以坐在家里,在任何时间、任意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而不必支付交通、住宿、学费的高昂成本。也有人认为mooc会和传统的网络教育一样,缺乏管理和完善的考核体系,不被社会广泛认可,终将昙花一现。因此,有关mooc的研究成为了当前非常热议的一个话题。

二、将“幕课”引入到高等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由于“幕课”在多媒体方面的交互性及生动性,打破了以往单纯依靠幻灯片以及黑板、粉笔的枯燥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将“幕课”引入到高等数学的教学中,能够增加高等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其次,随着网络“幕课”教学环境的完善,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后观看“幕课”作业,作业既可以是对新知识的预习内容,也可以是学习内容的补充,从而加大了课堂内容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幕课”使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可以享受到一流的教育资源,消除了教育的不公平性。

将“幕课”的教学模式引入到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将教学知识的传递过程真正转变为教育价值建构的过程。“幕课”的兴起,加大了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形态的改革力度,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

在“幕课”的平台上,学生们可以自主学习、在线交流讨论、完成提交作业。学生不但可以在平台上与名师提问,还可以定期得到学习反馈、问题解答,再现真实的课堂,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社会的新知识、新事物不断涌现,社会的发展需要会学习、终身学习的创新人才。“幕课”的诞生,给广大受教育者提供了一个便利的自主学习的平台。课堂教学与“幕课”深度整合,不但充分考虑了学生们可能的专业知识不足、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而且还方便不同需要的学生们选择不同的课程自由组合,完成订制专属的“个性化”学习内容,从而达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三、“幕课”与高等数学教学的融合

首先,教师要注重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幕课的大环境下,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更加注重数学的思想以及思维方法。除了传授基本的数学知识以外,更注重培养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遇到问题时如何思考,将一个新问题转化成我们已知的内容来求解。同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幕课”的已有成果。例如,在让学生预习以及复习已有知识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通过“幕课”的平台学习对应的内容,完成作业,上课时,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其次,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该贴近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学与用相结合。例如,在讲解微分方程求解时,可以由实际问题:已知初始人口的数量及其年龄分布,如何预测该系统未来某时刻人口的数量及年龄分布的数学问题引入。然后,给出微分方程的解题方法。最后由学生分为讨论小组解决问题。最后总结:生活中有很多用微分方程解决的问题,如:将一杯水放在室内,多长时间内温度会和室温相同。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最后,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也要积极的'利用幕课的优质资源,将自己变成真正的受教育者,虚心领略大师的风采,改进课堂教学。同时,教师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通过科研,开阔眼界,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最后,幕课的成功需要团队合作,以及学校在实验设备、网络环境维护上的大力投入和支持。

四、教学质量评价

单纯从学生成绩评价教学质量显然是片面的。时间效益分析法从花费时间的角度来探讨和分析教学质量或一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益问题。

教学的时间效益分析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的测验的成绩,分析学生成绩的变化情况,通过成绩的变化情况,计算出不同起点的学生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的期望时间。基本程序如下:

1.统计实验前学生的分数等级。

2.根据学生成绩的转移情况,列出转移矩阵b.

3.计算矩阵c=i–b.

4.计算矩阵c的逆矩阵。

5.求出每个学生达到目标的期望时间。

实例:

下面,我应用时间效益分析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级的教学质量进行比较。采用两个班《高等数学》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于是我们得到了每个学生的两次考试成绩。两个教学班级为同一份考试试卷,由同一教师授课,两次考试的成绩均是客观可信的。

1.统计实验前学生的分数等级。

根据分析,学生的学业成绩基本上是呈现正态分布的,我们根据正态分布规律进行等级划分。

优秀:p(z1.5)=0.06681良好:p(0.5z1.5)=0.24173中等:p(-0.5z0.5)=0.38292及格:p(z1.0.=“”z=“”-1.5)=0.06681实验班为86人,对照班为88人,我们把两个班级的两次成绩按照上述所占的比例分别划定每个学生期中学习成绩和期末学习在各自整体中所处的等级。

2.根据学生成绩的转移情况,列出转移矩阵b.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频数矩阵如下:

五、结束语

“幕课”自出现以来,得到了受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其传播和发展之迅速出乎意料。因此,“幕课”对高等教育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严峻的考验,如何吸取“幕课”的优点,发挥传统高等教育的优势,使二者有机整合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最后,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十分重要,我们由时间效益分析评价可以看出:实验班级较对照班级的学生到达预定的教育目标的期望时间缩短了,从而改变了以往单纯考虑学生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通过这种学习过程定量分析的指标,获得到不同学生对同一教学方法反应的信息,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提供合理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晓明。mooc理念打开了一扇创新的大门[j],中国教育网络,2013,(4):1.

〔2〕李志明。mooc的挑战与大学的未来[n].中国教育报,2013,(9):23.

〔3〕焦建丽。m00c: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教育网络,2013,(05):6.

〔8〕顾小清,胡艺龄,蔡慧英。m00c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j].远程教育杂志,2013,(50):3-10.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十一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学生的计算能力将取决他们在小学阶段得到的训练和积累。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教学的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迅速和灵活的进行计算,并且教师能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原本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比机械地灌输数学知识给学生,不如使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教学任务,还可以得到极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练习,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简便有效的计算方法。其次,改善训练形式,寓教于乐,在注重练习强度的同时变化不同的训练方式,例如使用游戏和分组比赛的方式,让学生上黑板完成限时的计算题解答任务,表现好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定适当的奖励。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直观的发现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外数学家的励志故事来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明确算理,掌握计算法则

学生只有在理解了计算方法,才能够熟练运用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在教授两位数乘法的时候,在讲解16×11的过程中,可以先列出16个11相加的式子,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乘法的实质是相加,先求出十个16相加是多少,再加上剩余的一个16,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两位数乘法先分两步乘,再相加。通过更多的实例教学,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运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解运算的方法。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以及书写的规范。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训练学生在审题的时候能够看清数字和符号,观察数字之间的联系,抓住题眼。第二,训练学生能够明确计算的顺序,例如,先乘除后加减这种基本的运算规律。第三,训练学生能够使用最合适最简洁的运算方法,例如,将一些可以凑成整数的数字组合在一起先运算,并且要求学生记住一些特殊的数字组合,像25×4这些组合等,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要求多种方法解题。第四,要督促学生养成解题后及时检查的习惯,培养学生验算和估算的能力,这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四、加强计算训练

数学计算的准确度和熟练度取决于训练的频率,口算的能力也对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对于计算能力的要求,组织学生进行长期的训练,因材施教,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并且不断加深训练题目的层次,逐渐提高题目的难度。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时刻保持耐心,用鼓励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和练习。训练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可以增加一些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在班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五、分析错误原因,对症下药

1.常见的错误原因。

第一,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急于得到结果,容易因为数据较大或算式繁琐而失去耐心,而因此看错题或选择了错误的计算方法,造成计算结果的错误。第二,小学生学习时的注意集中力不够,不仅容易在审题、演算的过程出错,甚至在将上一行的文字抄到下一行时都容易出错,这样肯定会得到不正确的计算结果。

2.对应措施

重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要求学生在计算时,熟练运用连贯的解题步骤,解题的过程中,聚精会神,一气呵成。教师可以组织一些针对性的训练,例如,事先准备100道计算题,将这些题分成五到八组,规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每一组题目,每组题之间有一定的休息时间,并且在每一组题做完之后立即进行讲解,让学生对错题进行订正和记录。在训练的过程中,不要一味的追求做题的数量,提高效率才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明白做一题对一题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每一次练习,每一道题的重视程度,并且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错误,对于易错的题进行反复多次的练习,以达到训练的目的。高效率的练习也有助于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耐心,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小学学习阶段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黄金阶段,数学教学过程中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教授学生科学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昌世芳.浅析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j].速读(上旬),2015,(12):198.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十二

摘 要:数学教学中,兴趣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不应该分开来谈。这样有助于学生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只有对学生产生了兴趣,对学习的反映思路也才最清晰,思维是根本,兴趣是思维的源泉,思维的培养是以兴趣为基础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角度而言,如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产生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教学就根顺利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三、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d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以下再对培养思维简单地谈一谈。

1、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如果起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3、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

从以上所谈的这些看来,二者有一个共同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两者之间一种无意识的连接关系,是一同成长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也不能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方祛训练,学生一定能声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普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十三

【摘要】本文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创新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创新

1利用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意识。如:在常见的数时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 “中工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笔者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纽扣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缝钮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又如:“小括号”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先出示“8+6×5”与“6×5+8”两道算式,让学生复习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

工人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了几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

学生列式计算如下:

12×3+4=12×7=84(个)

教师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提示新旧知道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入小括号。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掌握了先算括号里的数的规则。

这样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创造性地组织数学活动,激起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在真实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增长智慧。

下一页更多精彩“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十四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基础性学科,不仅要求学生认识和运用数学、图形、方程式等,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解题和应用。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核心应该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更加具有目的性,提高应用思考能力。为此,结合教学经历,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能力;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意义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阻碍了小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有的学生有着良好的思维能力,可以快速接受新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有的学生却不能理解教师的讲解,做不到学以致用,不能顺利掌握数学知识。笔者认为,利用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解决学生中出现的诸多差异。第一,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利用发散思维得到多种解决策略;第二,学生可以利用思维的发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判断能力,可以将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1.加强练习

利用练习学生的计算速度与速算方法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教师每天可以抽出一部分时间设计速算练习,鼓励学生在速算中掌握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速度与反应速度。如在学习“凑十法”的前提下,可以利用珠算指导学生学习“互补法”,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互补的数。第二,加强速算练习,不但要保证学生速算的正确性,而且还需不断加快计算速度,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组织速算比赛、口算比赛等,利用反复的、多次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掌握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本身有着一定的抽象性与逻辑性,但小学生年龄还小,本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有赖于教师的着力培养。而思维活动可以借助语言来进行,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的应用,具备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则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尝试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思考问题的全过程,以及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利用条理清晰、具有一定逻辑性的`思考表达自己的解题过程,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小学数学内容中包含着大量形象直观的问题,学生可以利用研究材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想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利用语言上的逻辑来训练,要加强提问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如在学习“整万数的读法”时,为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可以利用计数器直观展示,带给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呈现整万数的形象,最后要求学生说出计数器表示的意义,从而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至理性认识,要求学生说出如果0处于不同位置时,应该如何认读,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整万数的意义,而且也可以学会整万数的读法,自然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帮助学生认识规律

思维能力是人大脑的一种反映,一种能力,小学生年龄还小,本身还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关于数字的认识,大多学生对此掌握的还不牢固,只能根据一些真实存在的物体来说出数量,还不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所以还需依赖教师将学生思维引入较深的层次,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乘法口诀”时,首先要讲解乘法口诀是如何出现的,每一名乘法口诀是如何形成的,可以结合多媒体的应用将乘法口诀以动态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认识。如推理2到4的乘法口诀时,学生会一边计算一边推理,从而明确了其中的含义。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逐一完成全部乘法口诀的推理,学生会感受到利用自己独立的思考可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主动去探索规律、发现规律,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利用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形成努力拼搏、敢于创新的意志品质,而不会在学习中固步自封。所以,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认知特点,制订合理的计划,将学生思维引入更高的层次,使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3]张延兰.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6,(s1)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50352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