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数学绘画相关论文范文(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9 01:04:13
精选数学绘画相关论文范文(15篇)
时间:2023-10-29 01:04:13     小编:文轩

人类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艺术作品是人类的智慧结晶和对美的追求。如何提高职场竞争力和创业能力?这是职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境保护知识,一起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一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

1、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又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让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

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教师请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说出他们自己报的数:6、12、18……发现它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师:像这样的数还有18、24、30……

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让学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数6、12、18、24、30……

师:请找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几?

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6。

师:说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接上面板书前填写“最小”)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这里,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因为报数游戏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报数,并请符合条件的学生“站起来”这一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面这些所作所为都是学生经常玩的游戏,教师把生活实际融入教学中,使课堂活跃起来。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同学站两次,为什么会站两次?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中,学生把抽象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多关注教师教的行为,现在更多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的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让创新与实践充满课堂。只有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出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才会使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凸显。如: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时,复习“9的乘法口诀”,教师让学生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学生热情极高地编起算式来:

生1:9÷1

生2:18÷2

生3:45÷9

生4:3÷9

生4刚说完,其他学生都喊起来:“老师,他编错了。”这位同学难过地低下了头,羞得快要哭了。这时,教师走到那位同学身边,轻轻抚摸他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这道题他没编错,只是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同学们都很诧异,过一会,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位同学也慢慢抬起了头)

生1:把3换成27

生2:把3换成72

(学生激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师:如果“3”不动,怎样添上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

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 = 7

生2: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 = 4

……

这里,正是教师轻轻的抚摸、充满赞赏的鼓励在生4的内心激起波澜,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正是老师灵活的教学机智,才激起了学生后续的动力,才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及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得到每个孩子的认可。教师利用学生的错误,巧妙设计,走出教材的框框,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放飞思维的场所。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数学,体验做中学

课堂中应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让学生边学边用,而不是学后通过单纯的复习去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通过让学生对折圆片,动手量折痕,使学生认识到圆的一些特点:这些条折痕都通过一个中心点,沿着折痕描画下来的线段两端都在圆的边沿上。一个圆中像这样的折痕是描不完的,对折后,两个半圆完全重合在一起,大小是一样的。

教师小结: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圆的这么多知识,其实,大家把圆对折后,描下来的一条条线段就是圆的直径,这些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

在这里,教师讲得不多,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对折圆片,描下折痕,仔细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圆心,发现直径的本质特征。整个过程至少有以上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创造地学习,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具体形象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二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较为发展缓慢的东北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近年来出现更多的父母死亡家庭,随之而来的是很多的儿童变成了孤儿。他们有的能在当地得到家人或亲属的照顾,并按照入学年龄上学,有的则延缓了入学年纪。等到入学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令数学老师们感触最多的是,他们的数学成绩普遍差,最差的失分最多的就是他们的计算题,所以本文着重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孤儿;互相学习;巩固;夯实;计算能力

从毕业来到吉林省孤儿学校,接触到一群特殊的天使们,从内心里有一种责任在心中冉冉升起。我执教的学生们是一群十二三岁的学生,他们失去了亲生父母。他们没有了依靠。第一次熟悉校园,我看到一张张笑脸,那么灿烂。亲切的和我打招呼。后来我被安排到了6年级3班。一个年级偏大的年级。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到小学生的课堂。由于之前我从教的是初三的孩子,所以从讲课速度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上看都有点缓慢。之后我就调整了语速和教学进度。但是经过一次期中和一次期末考试,我就发现了,明明是掌握很好的知识点,在考试卷子上却出现了很大的漏洞。还有的同学三步计算只会第一步,有的同学最后结果还是弄错了。到我已经在孤儿学校从教5年整了,交了三个六年级毕业班,一个完整的4到6小学高年段数学小循环。为此对所交学科,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针对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做一个相对全面的解析与研究,努力找到适合孤儿学生的解决方式方法。

一、班级学生的构成不同,使得数学计算出现问题也不尽相同

接触到的第一个班级的学生,相对于其他班级是一个全新的班级,就是这些学生是新招生过来的学生,他们被分到了一个班级。全班级20多名学生,明显思维相对活跃。但是由于新到了一个环境,除了学习以外的事情还是略显拘谨。但是数学课堂上还是比较活跃的。几次测验发现有的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较好,但是题目还是没有答对。渐渐发现有的学生会有抄袭现象。这种学习上的陋习可能是在原来学习环境中,缺乏家长的管教,老师的监督,自然会有习惯抄袭。那么就这样欺骗了自己。而其他班级的学生在学校已经学习了几年,也适应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自然除了理解能力差跟不上的同学,其他同学不会明目张胆的抄袭作业。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会将即将布置的作业放到课堂上来完成,自己进行监督。每节课抽出5分钟进行练习题目。这样会有效的规避一些投机取巧的同学抄作业的陋习。学生做完题目立即批改,慢慢养成了习惯,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一些提高。最后在总复习中,学生也很轻松的完成复习阶段工作。以上是我发现学生的自身习惯导致数学计算出现问题得到解决的方式。随后我又从5年级开始执教。五年级班级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学生出现了小面积的传染疾病,有十多人被隔离,有将近两周时间没有上课,期间有给学生补习,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这个年级的数学出现了分数,小数的乘除法计算,估算,运算律的应用。这些问题一旦掌握的不扎实,到了六年级的时候也会出现很多知识上的漏洞。一旦一个人的惯性思维出现了,之后就会很难纠正的。曾经在历年试卷中发现过经常考察一些特殊的同学们容易马虎的题目。但是我发现我的学生们并没有在那些题目中出现很大的错误,而是自己平时因为自己的错误导致的错误题目。但是这些题目在平时纠错的时候老师已经进行过反复强调了,结果还是徒劳的。由于从教两个班级学生,学生中有一些学生来学校之前没有进行正常的学习,有的学生年级偏大或偏小,班级同学的教学反馈也是不一样的。

二、有的同学掌握的很好,有的掌握的很差。

计算题目的时候仔细认真程度差,因为孤儿学生从小缺乏安全感,遇到事情没有依靠,没有主心骨,所以就连学生中也没有一个敢于较真的精神。他们就会依赖老师的对与错,并不会自我进行知识的再加工,再判断。所以对于学生很多学生并没有任何的探索精神。因为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去关注少数学习好的同学,还要面向全体。针对于大部分薄弱的同学,针对于计算问题,我有采用新的策略,同一个问题反复练习,进行同类变式。再进行同类变式开始开展的不错,后来再进行考察发现有的同学还是屡次出现相同的错误。这让一个新的问题浮出水面,就是学生知识掌握的肤浅,没有主动复习钻研的主动性。为此我将班级同学分成小组,有一个担任小组长,组长检查组员计算准确与否,随后从计算题库中选择题目布置给小组成员,组员做对了组长加分,组员相应加双倍分数。这样的带动下,我顺利完成了这一批学生的教学任务。这两年,招生的孤儿普遍年龄偏小,原因是上学有的比较早。有的家人想早早的把学生送到学校来,出现了一些学生9岁就读到了4年级。由于我们的`班额小,所以相对于全体同学,一个班级出现2到3名这样的学生的话,学生的理解水平就会降低。体现在数学学习能力上九更加明显了。有的同学书写偏慢,单位时间内布置的计算题目根本完不成,数学理解能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需要很好的动笔能力。这种方式是学生小学阶段必不可少的能力,特别是语文学科更需要很多的文字书写速度。经过调查,孤儿学生大多数在完成作业方面会先语文后数学,由于数学需要很多思考时间,学生们会把思考时间较少的语文先写完再去写数学作业,所以由于没有家长监督,学生的学习时间少,久而久之教师更乐于经计算的作业布置给学生。但是有的学生并没有认真对待,或者急于完成作业而去进行计算。特别是写作业慢的同学,更是跟不上趟。最后他们也只能草草收兵,交上作业,应付了之,所以中后的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较慢。针对这一个严重现象,我会建立特殊学习小组,让每个班级7到8名薄弱学生利用活动课时间或者大课间时间到办公室来一对多辅导。并进行面批。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也不用担心有同学比他快了。这样落下的计算速度和准确度才能补上来你。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分析并解决了学生出现的关于计算的问题。今后还会继续从学生心理发张的角度研究这一问题,让策略更加丰富。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三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要掌握必要的估算和计算能力,学生的计算能力要达到计算迅速、方法灵活、运用合理和答案准确的基本要求。计算主要包含了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方面,计算也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讲清数学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新课标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理解算理在学生掌握计算法则的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更要让学生知道这样算的理由是什么,即算理。正确的运算必须要建立在透彻的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法则才会记得牢固,这样计算时才会有条不紊。

二、注重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

口算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要想提高计算能力,首先应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每天会利用课前二分钟时间让学生练习口算,通过口算簿、听算、视算等形式出示口算题,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对每组学生的口算时间进行记录,一星期后以口算结果的正确率和口算时间为参考条件,比较各组的口算成绩,哪组学生答对的题数最多,并且答题用所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获胜。此时,我会针对比赛的结果,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口算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三、培养估算能力,强化估算意识

估算是检验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快速而又简便的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课堂教学,为了及时渗透估算思想,我经常引导学生运用估算法检验解题结果,运用估算对数学规律进行猜想,用估算法检验解题思路等,将估算思想贯穿教学始终,以此提高估算的意识。同时,课堂上尽可能提供一些与生活密切相连的问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去运用估算解决问题,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四、善于发现错误,寻找解决方法

学生的计算错误既有普遍性又有相通性,导致学生计算产生错误的原因有很多,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

1.犯科学性错误:学生对于某些知识不理解,导致在计算时下意识地犯了错误;

2.不良的学习习惯:审题不仔细、读题不认真、抄错数字、看错题目、没有验算习惯等;

4.自我检查能力欠缺:对于已经做好的题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我检查的能力,他们很难找出自己的错误。有的错误,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容易能纠正过来,但有些错误深深根植于脑中,纠正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我会将收集的错题和易错的地方和学生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纠错能力。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培养细心审题的习惯

2.培养认真分析的习惯

部分同学做题时大致浏览完题目就忙着下笔答题,对于题中的隐含条件以及数量关系还没有分析清楚,就这样糊里糊涂答题。在学生做题时提醒他们要认真仔细,看清题目所表达的题意,看清题目中所提供的数据,根据题目的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并正确列出式子进行计算,以提高学生在解题时的准确性。

3.培养有序验算的习惯

即使学生具备了比较强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也依然要靠验算来确保计算正确,因此,验算习惯的养成能够有效地保证计算的正确率。事实上,笔算依旧是验算的主要形式,是保证数学计算正确率的重要手段。而笔算杂乱潦草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在能口算就口算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稿纸上笔算时,书写要清晰有序,这样,有利于学生迅速看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便于学生有条理地自我检查。

五、激发计算兴趣,加强计算训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枯燥无味的计算题中,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恰当融入有趣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元素,比如童话、游戏、比赛等等;为了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好奇心与热爱,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更要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进而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2.介绍数学家的故事,开拓学生的数学视角。

在课堂上适时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比如高斯定理的由来、陈景润是如何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等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学生从乐中得益,从乐中长智,提高计算能力。

3.加强训练

全面提升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还需加强计算练习。我会结合计算中出现的错误,设计不同层次的计算题。题型主要有三种:基础题:基础题的训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算理和计算法则,比如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掌握。易错题:针对学生易错的计算错误,我会有针对性出一些相应的计算题,通过对错题的训练,进一步减少计算错误。提高题:设计一些可以简便运算的计算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进而提高计算能力。特殊题:让学生记住一些常用的计算结果,比如25×4=100,125×8=1000,11×11=121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计算时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悉心耐心的指导,更依赖于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不眼高手低,摒弃轻视口算的错误意识,这样我们的计算能力才有提高的可能性。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四

一、给学生创造气氛和谐的课堂

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主要是课堂,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小学生不会感到学习的压力,他们都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教师不断进行交流。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轻松的环境和平易近人的教师,使他们愿意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了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师要从心理和行动上为学生创造好的交流学习的环境,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为课堂教学内容提供有利条件。教师要用心去体会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和思维过程,并对他们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使整个课堂充满学生的智慧。小学生的思维充满了新奇和想象,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这种思维。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减法”时,教师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森林里有5只兔子,猎人开枪打死了1只兔子,还有几只兔子?一个学生大声回答:“还有4只兔子。”另一个学生说:“一只兔子也没有了,剩下的兔子都吓跑了。”很多学生都同意这个答案。这时一个学生又说了:“还有3只兔子。”其他学生都说这个答案不对,教师问学生:“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问什么你认为还有3只兔子吗?”这个学生说:“因为这5只兔子是一家人,猎人把兔爸爸打死了,兔妈妈吓跑了,还有三只刚生下来的兔宝宝。”真是充满童趣和智慧的回答啊,学生和教师都鼓起掌来。所以,当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时,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让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促进思维的积极发展。

二、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因素

(一)小学生的耐心方面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他们的耐心很有限,如果教师给出的题目过于复杂,计算步骤又多,就会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逐渐失去耐心,不想算下去。这样学生计算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生的注意力较差

小学生在进行计算时,会不自觉地和其他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算得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体现出了计算速度,但是由于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往往在计算过程中会把题目中的数字或运算过程中的数字看错,从而导致计算出现错误。

(三)小学生对题海战术反感

在进行计算训练时,教师为了集中训练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给出学生大量的计算题目。学生开始进行计算时,还能保持较高的积极性。由于计算题比较枯燥,学生的积极性会逐渐减弱,使他们在后面的计算过程中会出现边玩边做的情况,影响计算的速度,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率。

三、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措施

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有效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一)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在进行计算训练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出发,逐渐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在进行训练时,教师要每天对学生进行训练,使他们具备快速、正确、灵活计算的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在进行笔算时,学生能把通过口算获得的能力迁移过来,使笔算速度也相应提高。这个训练要长期坚持下去,使学生能从训练中不断获得提高。

(二)在理解算理上多下工夫

在让学生进行计算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计算的概念进行理解,通过理解来进行计算,为计算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才能使学生通过计算训练获得突飞猛进的计算能力。为了让学生对计算法则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把这些法则编成儿歌或顺口溜,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进行计算时把这些法则运用到计算中,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三)重视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在良好的计算习惯过程中不断提高,使他们在读题、解题过程中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在提高学生审题能力时,我请教了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他们告诉我,在学生审题时让他们把题目小声地读出来,可以避免他们在进行计算时看错题目中的数字导致计算出错。对待学生在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教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从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出发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有的教师想通过大量的计算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样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习效果不佳。

四、结语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习惯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条理。在进行计算时,要使学生运用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细心地对待每一个计算题目。在计算时,既要保证计算的迅速,又要使计算的正确率不断提高。为了减少学生的错误率,教师还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使他们在计算完成后形成自觉检查的好习惯。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五

1.一些教师习惯于搞题海战术,过度追求算法多样化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计算教学认识理解不够深刻,不能够以学生为中心,有效的开展计算教学;同时,对于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觉得计算教学就是搞题海战术,无休止的练习,导致学生对计算教学缺乏兴趣。近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情境教学的重视程度比较高,而对于计算教学还缺乏足够的重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数学教学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然而,一些数学教师过度关注现代化教学手段,无论教学方案还是教学内容,都习惯于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过于形式化,反而影响了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效果。另外,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度追求算法多样化,追求新型教学方式,教学形式虽然越来越多样,但是却没有得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对基本计算规则理解不透彻

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逻辑思维没有发育完善,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关注表面的数字,至于数字数据之间的关系,却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对于数学计算缺乏完整性的认识。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一些学生并不是不会做计算题,而是在计算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粗心、马虎的不良习惯导致计算错误,或者是在计算过程中抄错数字,或者是在计算过程中把加法看成乘法,或者是在计算过程中漏写数字,总之,不良的学习习惯,注意力不集中,影响着小学数学计算效果。对基本计算规则理解不透彻,也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教师讲解计算方法时,学生不认真听讲,觉得自己已经弄明白了,在遇到同类计算题时,也能够将结果算出来,在计算过程中不会举一反三,对概念规则理解不深,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改革

1.培养学生计算兴趣,注重学生口算、心算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也非常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得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以便于增加学生计算兴趣,培养学生坚韧的“计算意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心算的培养,心算是以书面为基础的,准确、快速的心算训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意志,更有利于根据教学内容提高口算、心算能力。注重学生口算、心算的培养,不能够急于求成,要从易到难,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的一步一步地提高,以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注重学生口算、心算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口算、心算比赛,题目的设置可以突出一个主题,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找规律,注意探索规律,养成良好的口算、心算习惯,以便于学生日后做题过程中,能够主动寻找题目的规律所在,增强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以有效激发学生心算兴趣,提高学生心算能力。

2.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要尽量贴近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同时,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生活数学融入数学教学中,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数学计算教学的价值。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有效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小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拿到数学题后看清楚要求,掌握主题中给出的信息,然后根据主题中最重要的信息找到解决方法,心里有了把握才能做对题目。其次,要引导学生仔细计算,仔细书写,仔细检查符号算法是否正确。写作一定要认真,要看清楚数字的标题和运算符号,在运输过程中书写格式必须规范,不急不抢,垂直对齐,数字连贯。做完数学题后,要将结果正确填入空格内,并仔细检查计算结果,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让枯燥的数学计算变得有趣。

3.端正学生计算数学态度,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还要端正学生计算数学态度,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小学生在计算数学教学中,对于数学计算能力重视程度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死套公式,总是不能够摆脱固定的计算方法,导致一旦遇到计算步骤较多、比较复杂的数学计算题,就会失去耐心,导致计算错误。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端正学生计算数学态度,引导学生认真计算、检查,使学生能够真正懂得计算的重要性。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数学计算是一个多种思维的过程,不仅需要观察力、判断力,更需要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学会总结和反思,以便于能够寻求最佳的解题方法,少走弯路,进一步理清解题思路,提升计算能力。

三、结语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重要一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对于学生学好数学非常关键,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促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4]孙晓燕.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109-109.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六

摘要:数学教育是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一门重要课程, 数学思维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 数学课业的好坏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影响。所以学好数学应从娃娃抓起。小学教育应把数学教育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而计算, 则是数学教育的基础。综上, 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计算思维, 为他们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打下坚实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计算思维培养; 提高教师水平; 锻炼学生品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 我们的计算能力却呈现后退的发展趋势, 大人孩子们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差, 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产品所占据, 人们对计算工具的使用得心应手, 如鱼得水。我们大脑的计算机会少之又少, 大脑得不到锻炼, 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为了学好数学, 提高计算能力, 培养计算思维, 我们需要多用脑。

一、提高教师水平

小学阶段孩子学习自主能力相对较差, 容易被周围环境, 老师, 同学, 家长所影响。老师作为孩子学习的领路人, 在孩子成长学习道路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提高小学阶段数学教育计算能力, 培养计算思维, 先从老师做起。

老师要改变传统教学1+1=2的模式, 培养孩子们数学计算兴趣, 让孩子们充分融入课堂, 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孩子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计算知识的教学, 对于我们老师而言, 就像1+1=2一样, 显而易见, 清楚明了, 看似没有什么可以着重强调, 没有什么可以分析入微的, 他就在那, 就是这样, 方法简单, 记住就会了。而对于孩子们, 其实则不然。孩子们的思维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需要耐心帮扶。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老师应该把计算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哪怕学的慢, 也要一步一个脚印。只有计算能力学的好, 养成良好的计算思维, 数学学习道路才能走的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数学计算思维的培养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导培养孩子们的数学计算兴趣是关键。老师好比数学学习道路上的导游, 面对表面相对不是特别美观的景点 (教学内容) , 幽默诙谐的语言, 耐心的讲解和介绍, 独树一帜的风格方能引人入胜, 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知识, 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而我们的知识又来自于生活。寓教于乐, 寓教育于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模拟生活, 让我们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例如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喜欢模拟大人们生活方式, 那么我们可以把“过家家”搬到课堂上, 有商店, 有买卖, 有生活, 有趣味, 让孩子们津津乐道, 而加减乘除一学就会。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加减乘除法, 还了解到了计算在生活中的实际用处, 让他们爱上数学, 爱上计算。口算和估算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 做到学以致用。做外贸的小商贩, 英语水平有些要比我们大学毕业生还高, 就是因为他们每天都在使用, 能力得到锻炼。数学计算能力的提高, 计算思维的培养, 与之道理类似, 只有不断应用, 思维方可以得到发散, 能力自然提高。

重视让学生通过学具的亲手操作, 获得数的概念, 领会计算方法。现代教学区别于传统教育一方面是我们科技发展带来各方面条件的提高。孩子们热爱游戏, 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教学, 将各种与计算有关的小游戏带进我们的课堂, 更加充分的了解运算的意义。我们可以使用专门为学生开发研制的各种卡片, 方便快捷, 容易区分, 易于接受。孩子们喜欢动画片, 我们可以选择把动画片的有关内容作为题材引入教学, 以吸引孩子的兴趣, 保持孩子们的持久注意力。

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不断钻研, 在知识领域与时俱进, 做好学生们的领路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拓宽知识视野, 更新知识结构, 不断学习其他同行业的`成功典范。钻研教材, 融会贯通, 把前后知识合而为一, 才能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加强前后知识的衔接性, 方能使学生不会丢了芝麻捡了西瓜, 学前忘后。加强教育教学中自己能力的提升, 在成为学生良师益友的同时, 把知识教授给学生。

不断加强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练习, 做到所学知识点能够全面检测, 重点练习。认真处理孩子作业, 重视每个错题, 并认真讲解。分析错题, 引导学生发现计算错误发生的原因, 寻找解决方法。同一计算题, 可以请不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解题思路。那么, 大家接受到不同思想, 对自己的计算思维培养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二、锻炼学生乐于计算, 善于坚持的良好品质

学生的学习生活只有一小部分在课堂上完成的, 学生学习时间还有自习课, 家庭作业。课堂上有我们诲人不倦教师的句句叮嘱, 我们可以按照老师说的按部就班的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那么, 属于我们自由支配的时间, 自习课, 课外自我学习, 我们是否可以管住自己, 做到自律。手机, 计算机在那里寂寞无聊的招呼着我们, 正在做计算题的我们, 有些困, 有些卷, 有些无聊, 有些枯燥, 有些禁不住诱惑。乐于计算, 善于坚持, 自律我们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计算思维的培养, 正是从我们每天点点滴滴的坚持开始。

三、家长要做好保驾护航, 成为良好的后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点点滴滴, 孩子们都耳濡目染, 不学自成。所以作为家长在孩子计算思维培养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孩子的数学教育, 父母是孩子学习道路上除老师之外的又一个导师。我们每天关注孩子学校学习了什么, 到家监督家庭作业, 检查孩子学校学习情况。家长在此过程中, 可以与孩子多多交流, 多加引导。同时培养计算思维, 父母需要从我做起, 树立榜样。

综上, 小学数学计算思维的培养, 老师是关键, 学生是主体, 家长补充润滑, 只有发挥三方合力, 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吕月霞.杜威的“从做中学”

[2]周军.教学策略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七

[摘要]中职生大多数是中考落榜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因种种原因造成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等问题。有好多学生考试落榜的原因就是数学拖了后腿,无奈选择了职中。但中职数学的教学内容却并没有减少,难度还不小,同样令他们望而生畏、怯而止步。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运用娴熟恰当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激发和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对中职数学教学艺术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轻松;愉快;点拨;幽默

一、以简单问题切入,层层递进

中职生较差的学科基础是不争的事实,有的学生甚至连小学、初一的知识都没掌握好,若按现中职的教学要求,不少学生是想学也学不懂。而一些教师在教学形式及方法上仍存在单调、枯燥、呆板、照本宣科的问题,仍处在“填鸭式”的被动局面上,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教师首先要从课堂导入上下工夫,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焦虑和恐惧感。以简单问题为切入口,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处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同时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接着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在浓浓的兴趣之中解决问题,才能快乐学习。例如,在计数原理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重温了一次儿时的快乐生活:给布娃娃搭配服装。让班上特长绘画的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了几件短袖、长衫、长裤、短裤和裙子,然后问学生用这些服装给洋娃娃搭配穿衣,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再用课本中的新知识解决这一问题,自然就与讲授的内容联系在了一起;在充要条件教学中,以“光头是和尚,和尚是光头”为例,展开对充分必要关系的讨论和理解;在几何内容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简易制作,用简单的实物来想象几何图形,再由几何图形来想实物形状。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弯制成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圆,然后引导大家观察、比较、判断。这样的动手活动,学生兴趣很浓,既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又触及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材料利用效率的问题,学生动手活动的内容也可以为讲授新知识作准备和铺垫。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融洽了师生关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长期坚持,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点拨记忆,提高数学能力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次成功后,即使他们的“成功”只不过是解决了一些很不复杂的问题,学生也会像完成了一个重大的研究一样,感到高兴,继而对学习产生亲切之感,此时必然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向着下一个目标迈进。中职生毕业后可以参加职业高考继续升学,对这部分渴望继续深造的学生来说,文化课仍处在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上。要迎战高考,就要有成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针对中职生基础不好的现状,运用记忆来弥补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许多概念、公式、定理、典型例题的解题思路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达到理解。然而记忆的东西太多,难免就会乏味。只有通过教师的创意,学生的创新,师生的共同参与、合作、交流,找到一些记忆的窍门,才能让记忆变得轻松起来。例如,在指数函数教学中,为了记忆根式与指数幂互化的一个公式:a-mn=1amn姨,我编了一个顺口溜:看指数,分母开方,负号取倒数。在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教学中,我教学生利用指数函数的图像记忆对数函数图像:把指数函数图像画在一张纸的右下角,把纸角折起,纸的背面就会印出一个图像,给它互换坐标轴,就得到对数函数的图像。在锐角三角函数教学中,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记忆起来很不方便,有的学生就很聪明,他这样总结:一二三,三二一,三九二十七,全部开平方,正余弦分母填二,正切分母填三;在记忆向量的垂直与平行的判定公式时,学生也总结了一句话:平行减异(音同“以”)垂直,相反,全没了。学生的进步,让我欣慰,更让我感动。

三、幽默风趣是活跃课堂的法器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八

【摘要】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是所有数学学习的基础,这项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在以后漫长的数学学习道路上的解题能力。因此,端正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计算习惯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不仅要传授计算的方法和技巧,也要督促学生加强计算练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措施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学生的计算能力将取决他们在小学阶段得到的训练和积累。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教学的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迅速和灵活的进行计算,并且教师能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原本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比机械地灌输数学知识给学生,不如使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教学任务,还可以得到极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练习,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简便有效的计算方法。其次,改善训练形式,寓教于乐,在注重练习强度的同时变化不同的训练方式,例如使用游戏和分组比赛的方式,让学生上黑板完成限时的计算题解答任务,表现好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定适当的奖励。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直观的发现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外数学家的励志故事来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明确算理,掌握计算法则

学生只有在理解了计算方法,才能够熟练运用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在教授两位数乘法的时候,在讲解16×11的过程中,可以先列出16个11相加的式子,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乘法的实质是相加,先求出十个16相加是多少,再加上剩余的一个16,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两位数乘法先分两步乘,再相加。通过更多的实例教学,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运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解运算的方法。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以及书写的规范。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训练学生在审题的时候能够看清数字和符号,观察数字之间的联系,抓住题眼。第二,训练学生能够明确计算的顺序,例如,先乘除后加减这种基本的运算规律。第三,训练学生能够使用最合适最简洁的运算方法,例如,将一些可以凑成整数的数字组合在一起先运算,并且要求学生记住一些特殊的数字组合,像25×4这些组合等,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要求多种方法解题。第四,要督促学生养成解题后及时检查的习惯,培养学生验算和估算的能力,这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四、加强计算训练

数学计算的准确度和熟练度取决于训练的频率,口算的能力也对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对于计算能力的要求,组织学生进行长期的训练,因材施教,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并且不断加深训练题目的层次,逐渐提高题目的难度。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时刻保持耐心,用鼓励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和练习。训练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可以增加一些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在班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五、分析错误原因,对症下药

1.常见的错误原因。

第一,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急于得到结果,容易因为数据较大或算式繁琐而失去耐心,而因此看错题或选择了错误的计算方法,造成计算结果的错误。第二,小学生学习时的注意集中力不够,不仅容易在审题、演算的过程出错,甚至在将上一行的文字抄到下一行时都容易出错,这样肯定会得到不正确的计算结果。

2.对应措施

重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要求学生在计算时,熟练运用连贯的解题步骤,解题的过程中,聚精会神,一气呵成。教师可以组织一些针对性的训练,例如,事先准备100道计算题,将这些题分成五到八组,规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每一组题目,每组题之间有一定的休息时间,并且在每一组题做完之后立即进行讲解,让学生对错题进行订正和记录。在训练的过程中,不要一味的追求做题的数量,提高效率才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明白做一题对一题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每一次练习,每一道题的重视程度,并且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错误,对于易错的题进行反复多次的练习,以达到训练的目的。高效率的练习也有助于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耐心,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小学学习阶段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黄金阶段,数学教学过程中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教授学生科学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昌世芳.浅析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j].速读(上旬),,(12):198.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九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基础性学科,不仅要求学生认识和运用数学、图形、方程式等,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解题和应用。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核心应该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更加具有目的性,提高应用思考能力。为此,结合教学经历,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能力;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意义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阻碍了小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有的学生有着良好的思维能力,可以快速接受新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有的学生却不能理解教师的讲解,做不到学以致用,不能顺利掌握数学知识。笔者认为,利用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解决学生中出现的诸多差异。第一,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利用发散思维得到多种解决策略;第二,学生可以利用思维的发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判断能力,可以将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1.加强练习

利用练习学生的计算速度与速算方法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教师每天可以抽出一部分时间设计速算练习,鼓励学生在速算中掌握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速度与反应速度。如在学习“凑十法”的前提下,可以利用珠算指导学生学习“互补法”,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互补的数。第二,加强速算练习,不但要保证学生速算的正确性,而且还需不断加快计算速度,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组织速算比赛、口算比赛等,利用反复的、多次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掌握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本身有着一定的抽象性与逻辑性,但小学生年龄还小,本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有赖于教师的着力培养。而思维活动可以借助语言来进行,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的应用,具备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则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尝试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思考问题的全过程,以及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利用条理清晰、具有一定逻辑性的`思考表达自己的解题过程,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小学数学内容中包含着大量形象直观的问题,学生可以利用研究材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想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利用语言上的逻辑来训练,要加强提问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如在学习“整万数的读法”时,为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可以利用计数器直观展示,带给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呈现整万数的形象,最后要求学生说出计数器表示的意义,从而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至理性认识,要求学生说出如果0处于不同位置时,应该如何认读,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整万数的意义,而且也可以学会整万数的读法,自然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帮助学生认识规律

思维能力是人大脑的一种反映,一种能力,小学生年龄还小,本身还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关于数字的认识,大多学生对此掌握的还不牢固,只能根据一些真实存在的物体来说出数量,还不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所以还需依赖教师将学生思维引入较深的层次,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乘法口诀”时,首先要讲解乘法口诀是如何出现的,每一名乘法口诀是如何形成的,可以结合多媒体的应用将乘法口诀以动态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认识。如推理2到4的乘法口诀时,学生会一边计算一边推理,从而明确了其中的含义。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逐一完成全部乘法口诀的推理,学生会感受到利用自己独立的思考可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主动去探索规律、发现规律,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利用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形成努力拼搏、敢于创新的意志品质,而不会在学习中固步自封。所以,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认知特点,制订合理的计划,将学生思维引入更高的层次,使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3]张延兰.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6,(s1)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十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比较活泼,老师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将数学知识融人到小游戏之中,必定会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例如,在教学生认识“分数”的时候,学生无法明白什么是“分数”,老师可以利用“分梨子”这样的游戏,来讲解分数这个知识。老师抽两个同学到讲台上参加游戏,老师叙述:"2个梨子,每个同学分一个,请用手指将自己分到的梨子个数表示出来。”这时学生能够正确地伸出一个手指来表示所得个数。老师又说:“有1个梨子,两个同学分,请用手指表示分得数。”这时候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才好。所有的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如何来表示“半个”,这时老师可以很自然地将分数的概念引进,不但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程度,还使得他们充满了求知的欲望。再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可拿出标有价格的钢笔、文具盒、玩具飞机、排球等物品,让学生模拟生活情境,扮演营业员、顾客进行买卖,在游戏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知,体验成功的快乐。需注意的是,游戏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活动的安排都应该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和学生的生活背景,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些具体、有趣并富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清景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经历一个艰难、无奈、成功、喜悦的心路历程,感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感兴趣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知识是不断发展的,新旧知识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能够相互关联的。而新的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老师在教学生新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引人旧的知识,让学生学会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老师在讲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时候可以创设出问题情境:“除法和分数之间有没有关联?”学生回答老师:“在分数中,分母相当于除数,而分子是被除数。”在这样层层推进的数学教学问题设置中,学生很自然地就掌握了分数的基本内容。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往往会觉得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可探索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越能使学生体验出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就越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问题的创设一定要与我们平常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或者问题来源于日常生活,贴近生活的问题设置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动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通过生活作为切人点来引导学生学习,是情境创设成功的另一个策略。例如,老师在对“圆锥的面积”教学时,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来进行引导:“认真观察我们平时很常见的一些生活器皿,圆锥形状的物体很多,为什么要将这些物品设置成圆锥形呢?”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认真地探索,此阶段不仅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还使得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自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普遍运用以来,教学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教学课堂不再那么枯燥乏味,可以将影视、动画、声音等资源融人到教学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进行问题情境创设,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我们在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根据多媒体来设置一个动画:一只小猪将猪爷爷的拐杖弄断了,他需要买一个新的。拿米尺量完一米,还剩半截拐杖不足一米,应该如何来表示呢?通过学生的讨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老师此时引人分数的意义。

总之,对于问题情景的创设应该多样化,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实际,即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应从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究性、延伸性的间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地探索,以便创设出更合理的问题情境,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十一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的精心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锻炼他们的思维,用数学思维去影响他们的思考方式,渐渐地让学生也用这种思维去解答问题,形成他们自身的一种能力。

2.1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的一种综合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一些方法训练学生,培养他们具备综合的数学思维能力,像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劲头,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控制力很差,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相对较短,为了让他们能够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增加锻炼的时间,就要让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要主动观察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和存在感。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热情。试想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总是一脸严肃,态度过于严苛,对学生的一点小错揪住不放,动辄就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教育,不懂得尊重学生,这种学生又怎么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将课堂气氛弄得活跃起来。小学生的好奇心很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利用一些手段设置一些有利于课堂氛围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融入到小学数学学习中。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学数学学习中,收获一定的学习成果时,就会让他们感到开心和喜悦,这样就会对小学数学产生好感,能够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

2.2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重视思维品质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做好引导者和朋友的身份,在传授知识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要以开放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在开放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独立思考问题,发展思维,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过于单一和死板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的思维机械化,不能灵活的运用,形成可怕的思维定势,不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数学定义、公式的时候,可能很多教师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告诉他们在解题过程中套用公式就可以找出答案。这种方式在一些情况下是可行的,但是它也阻挡了学生们发散思维的形成,不能灵活用脑,只是在机械化地背书,而不是学习知识,到最后学生们只是练就了好用的记忆力,而没有形成真正的数学思维能力。还有,在求长方形的周长的时候,其实是有多种解答方法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看谁的方法多,拓展学生的思维广阔性,加深他们的理解力。

2.3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小学数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清楚地讲授给学生,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比较法,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学习体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很简单,教师在教学中也应首先使用适合他们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轻松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从而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比较法很简单,就是找两个题目,分别让学生求出答案,并将两个题目进行比较,从中悟出道理。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图形演示法,使得学生将数学问题在推理中消化解决。与其它学科不同,小学数学可以利用图形演示法得到一些问题的答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图形探索,一步一步地进行推理,找出数学中存在的关系定理。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法,促使学生利用集体的力量整合自己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思维能力不同的学生分配在一个小组,让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差的学生,相互讨论研究,相互取长补短,并让他们对各自的思维进行思考、分析,在这样的合作讨论中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他们日后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帮助意义,促进小学生形成综合的数学能力是新世纪义务教育的基础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教学技巧,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教授课本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数学知识,形成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十二

教师:韦贵

一、问题提出

中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这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在诸多能力中,我认为思维能力是核心。

二、数学思维能力概述

1.数学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能力是人们在从事数学活动时所必需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而其中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

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最本质的特点,数学的抽象性导致了极大的概括性,抽象和概括构成了数学的实质,数学的思维是抽象概括的思维。因此,抽象概括能力构成了数学思维能力的第一要素,除此之外,还有推理能力,判断选择能力和探索能力。

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中将数学材料中反映的数与形的关系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出来,概括为特定的一般关系和结构,做好抽象概括的示范工作,要特别注意重视“分析”和“综合”的教学。

2.在解题教学中要注意去发掘隐藏在各种特殊细节后面的普遍性,找出其内在本质,善于抓住主要的、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即教会学生善于运用直觉抽象和上升型概括的方法。

3.培养学生概括的习惯,激发学生概括的欲望,形成遇到一类新的题时,经常把这种类型的问题一般化,找出其本质,善于总结。

4.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是长期艰苦的工作,在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培养,有意识地根据不同情况严格训练和要求,逐步深入,提高要求。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我们知道,直觉判断、选择往往要经历获取信息,信息评价(判断),策略选择几个环节,因此,教学中应首先注意信息的获取,这是培养选择、判断能力的关键。

2.教学中应逐步使学生建立起恰当的价值观念,因它是选择判断的根据。

(四)数学探索能力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呢?我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索未知世界的主动地位。

2.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推敲关键性的词句。

3.使学生学会“引伸”所学的知识。

4.从具体的探索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在探索过程中要广泛应用各种思维方法,如分析、综合、一般化、特殊化、归纳、类比、联想、演绎等,要重点给学生介绍逻辑的探索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

5.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探索,发扬创新精神,提出独立见解,形成探索意识。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十三

论文关键词高等数学初等数学教材内容比对衔接

论文摘要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问题,是切实提高高等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对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教材中有关“函数与极限”、“导数与微分”等内容及教学要求进行了比对,并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建议。

经过调研了解到,3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出台之后,新出版的高中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新教材进一步加强了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联系,高中教材中安排了大学数学课程里的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试图从教学内容方面解决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问题。但是,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材内容的衔接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数学学习形成了障碍。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亟待解决。

1“函数与极限”的衔接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高考要求较高,学生掌握也比较牢固。高等数学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基本相同,但内涵更丰富,难度也提高了。

(1)函数概念:在原有内容中,增加了几个在高等数学中经常用到的实例,如取整函数、狄利克雷函数、黎曼函数、符号函数等。因此,在学习中,函数概念部分可以简略,重点学习这几个特殊函数即可。

(2)初等函数:反三角函数要求提高,新增加了“双曲函数”和“反双曲函数”等内容。反三角函数的概念在高中已学过,但高中对此内容要求较低,只要求学生会用反三角函数表示“非特殊角”即可。而高等函数中要求较高,此处在学习中应补充有关内容:在复习概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悉其图像和性质,以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新增加的“双曲函数”和“反双曲函数”在高等数学中经常用到,故应特别注意。

(3)函数极限:“数列极限的定义”,高中教材用的是描述性定义,而高等数学重用的是“”定义,此处是学生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引导,避免影响函数极限后面内容的.学习。新增内容“收敛数列的性质”虽是新增内容,但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学正常安排即可。“极限四则运算”处增加了“两个重要极限”,要加强有关内容的学习。

2“导数与微分”的衔接

高中新教材中的一元函数微积分的部分内容,是根据高等数学内容学习需要所添加,目的是加强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联系,让中学生初步了解微积分的思想。

(1)导数的定义: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教材中,这一内容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学习要求。高中数学要求:了解导数概念的某些实际背景(例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光滑曲线的切线的斜率等);掌握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的概念和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导函数的概念。也就是说,尽管极限与导数在高中已经学过,但主要是介绍概念和求法,对概念的深入理解不作要求。到了大学,概念上似懂非懂、不会灵活运用,成了夹生饭。但高等数学要求学生掌握并熟练应用,这是高等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此处应用举例增加了利用“两个重要极限”解题的例题,在教学中应给与足够的重视。(2)导数的运算:高中新课标教材要求较低:根据导数的定义会求简单函数的导数;能利用给出的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求简单函数的导数,会求简单的复合函数导数。重点考察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高等数学教学大纲对这部分内容要求: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掌握初等函数的一、二阶导数的求法,会求分段函数、隐函数、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n阶导数;了解微分的概念与四则运算。

建议:高中学过的仅仅是该内容的基础,因此需重新学习已学过的内容,为本节后面更深更难的内容打好基础。

(3)导数的应用:高中新教材中仅是借助几何直观探索并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并通过实际的背景和具体应用事例引导学生经历由函数增长到函数减少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函数的单调性,极值与导数的关系,要求结合函数图像,知道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会用导数求不超过三次的多项式函数的最大最小值;体会导数方法在研究函数性质中的一般性和有效性;通过使利润最大、用料最省、效率最高等优化问题,体会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高等数学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是:先介绍三个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泰勒公式,然后严格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和曲线的凹凸性,给出函数的极值、最值的严格定义,及函数在一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在此基础上,讨论求最大最小值的应用问题,以及用导数描绘函数图形的方法步骤。

建议:由以上分析比较可知,高中数学所涉及的一元微分学虽然内容差别不大,但内容体系框架有很大差异,高等数学知识更系统,逻辑更严谨。学习要求上,对于导数的几何意义,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及简单函数的一阶导数,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和求函数极值都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点,是重点强化训练的知识点。而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建议一点而过,教学重点应放在用微分中值定理证明函数单调性的判定定理、函数极值点的第一、二充分条件定理以及曲线的凹凸性、拐点等内容上。

以上主要分析比较了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的重复知识点。除此之外,二者之间以及高等数学与后继课程之间还存在着知识“断裂带”。

3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知识的“断裂带”

高考对平面解析几何中的极坐标内容不做要求,鉴于此这部分知识在高中大多是不讲的;而在大学教材中,极坐标知识是作为已知知识直接应用的,如在一元函数微分学的应用中求曲率,以及定积分的应用中求平面图形的面积等。建议在相应的地方补充讲解极坐标知识。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除了在教材内容上的衔接外,在学习思想和方法等方面的衔接也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学生刚开始学习高等数学,不能很好地衔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放慢速度,帮助学生熟悉高等数学教与学的方法,搞好接轨。首先要正确处理新与旧的关系,在备课时,了解中学有关知识的地位与作用及与高等数学知识内在的密切联系,对教材做恰当的处理;上课时教师要经常注意联旧引新,运用类比,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

总之,努力探索搞好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学习衔接问题,是学好高等数学的关键之一。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高等数学(第五版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编著.数学(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十四

情感教育理论在教学中有重要意义。而高等数学是高职高专理工类的一门必选基础课程,所以不仅是从课程性质的需要,还是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高等数学情感教育都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基于高等数学情感教育的概念,从两个方面分析其重要性,并提出情感教育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实施的途径,综合分析利用高等数学情感教育作为有效手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然而随着招生人数的扩大,学生的文化基础也变得越来越参差不齐,高职高等数学的教学也就变得十分困难。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的高等数学教学。笔者认为,应该把情感教育理论更多地注入高等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理论有着多层次多方面的含义,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理念。而高等数学是高职高专理工类的一门必选基础课程,是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的准备课程。把情感教育理论应用到高等数学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便于教学有效展开。

一、高等数学情感教育的相关概念

普通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性的教育,学生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入高等院校学习。高等数学就是高等院校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由于高等数学科目的特殊性,故在其教学方法上,不能一味的采取灌输、填鸭式方法。由于教学对象具有一定的成熟性,所以采取人文主义关怀模式尤为重要。情感教育并不是新鲜事物,在我国早期传统文化中,情感教育就已经渗透其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等。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的情感教育思想就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完备化的理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应当具有实际意义,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同时强调人文主义精神。然而,现状是枯燥乏味、千人一律,知识传授过程中照本宣科,成为一种大学生的机械学习行为。尤其在数学教学中,产生一种“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情绪。作为高等数学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通过自我完善,树立积极向上的形象。关爱每一个学生,要和学生建立起一种相互尊重、平等、信任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情感教育因素和理论知识认知因素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高等数学情感教育。

二、高等数学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一)课程性质的需要

高等数学是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课程。学生入学后即开始学习高等数学,通过学习认识微积分的来龙去脉,了解基本的数学建模方法,掌握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运算技能,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专业课程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在讲课时要带有情感,面带微笑,抑扬顿挫,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讲授理论基础课程时,教师要尽量使所教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有“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学生成长的需要

人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过程。情感交流既是人心理活动的主要表现方式,也是人的生理机能的物质表现形式。学校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教师在情感上对他们进行关怀,反之,情感上的关怀又能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三、情感教育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实施的途径

(一)创立新情境,创新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不高,且大多学生在高中时数学成绩不理想,所以改变传统方法尤为重要。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一种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来认识到高等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打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学生双方处于积极情感状态的时候,就会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培养良好的课堂氛围,比如自然的、宽松的气氛能够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教师如果能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那么学生就会向教师敞开心扉,也愿意和教师交流。当学生感觉到被教师尊重、欣赏、理解时,学生就会主动地全心全意地与教师配合,向教师的引导方向前进,学习成绩自然能够得到提高。所以在日程教学过程中,打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变得十分重要。

(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课堂言语表达能力

教师的言语如果富有情趣,再加上教师把对学生的热爱全部倾注到课堂上,真正进入教学角色,这样一来就必然能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一名好的教师要想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在课堂语言组织上花时间。此外,教师还应掌握运用非语言符号,例如表情、手势等。动作和表情是情感的特殊表达方式,具有传递信息的特殊功能。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掌握和运用非语言符号,不仅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能够让学生感觉更加自然、亲切,让他们感到课堂知识更真实、丰富,从而能感受到高等数学的魅力,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把传授知识寓于情感交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这样对我们数学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高职学生的思想具有独立性,且个人主义色彩较浓。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始终要抓住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准绳,努力探索情感教育在课堂上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情感教育的应用性,把情感教育作为一项有力的工具,更有效地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3]刘伟.浅谈情感教学理论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00(3):53.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十五

在利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深入分析和研究教材的内容,将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发展平台。

(一)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比较喜欢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事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高效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查找或者自创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故事,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不断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学习和理解。例如在指导学生对《统计》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自创一个小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如“小熊一家通过辛勤的努力,在秋天,收获了大量的粮食,其中水稻500kg、高粱450kg、玉米800kg,小熊一家一共收获了多少kg的粮食呢?”在故事的编造过程中,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合理插入插入问题,可以逐渐增加问题难度的方式,使学生不断加深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小学数学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建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散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指导学生深入的掌握数学知识,灵活的运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还要指导学生通过长时间的数学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的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不断的发散思维,形成一定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量的计量》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回忆,如“我们共学习过哪些量的计量”、“长度、面积、体积的单位各是什么?”等问题。在学生进行积极发言的同时,指导学生汇总和整理各种学习过的计量单位,牢固掌握各种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三)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内容,培养学生探究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内容,在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能力。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例如买小食品时,需要计算总金额;收取物品时,需要计算物品个数等等。在指导学生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认识》这篇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同学们,从我们的教学楼走到学校门口的最短路线是怎么走的?”、“我们生活中,什么物品是等腰三角形形的?”等问题,使学生在欢快的课堂氛围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并形成良好的探究性思维。

(四)创设趣味性的游戏情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低,比较喜欢游戏类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游戏类的活动项目,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一个欢快、轻松课堂氛围。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列方程解应用题》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在对行程问题的解题过程中,可以通过组织两个学生一个以每秒钟0.5米的速度从教室的门走到窗户边,另一个学生按照同样的路线和速度,从窗户边走到门前,在3分钟后两人相遇。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式:(0.5+0.5)×3。

在利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观念,将现代教育观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通过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55152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