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艺术理论论文(案例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9 04:33:04
精选艺术理论论文(案例16篇)
时间:2023-10-29 04:33:04     小编:QJ墨客

社会变革是时代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我们需要适应和引领这种变革。坚持不懈地反思和总结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基本要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典小说排行榜,快来看看吧!

艺术理论论文篇一

理论与实践结合到位如否,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之所以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就是看重理论知识的指导性作用。社会上未经专业理论培训的个体小工、诸如管道工、水工、电工、土木……其仅凭经验完成的活计做工粗糙误差过大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专业理论知识、贫于理论意识、疏于专业理论参数之概念造成的。我们不否认经验的长处,可经验毕竟不具标准性,一个人一种手法、谈不上规范,量的误差也就在所难免。社会上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等级优秀普通专业劳动者数量毕竟很有限、不具普遍性和代表性。而当代工农业发展需要的是既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等级专业人才。为此,职业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等级专业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广大师生共同努力,教与学相互促进,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打造社会所需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扎实专业技能的优秀高级专业人才,充实民族制造业生力量。

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

1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职业教育是把双刃剑,一面是理论(知识),一面是实践(技能),二者缺一不可。否则,所谓的职业教育也只能是一纸空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成职业教育的整体,不可分割。此乃职业教育教学与普通本科类院校教学的最大不同之处。

2先学理论而后实践的原因。所谓理论、是指“实验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就职业院校在校学生来说,不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就不晓得原理,实训教学中查找故障将无从下手。实验室里诞生的理论参数是通过反复实验得出来的、乃实实在在的科学。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其结果经得起考验。单从这个意义上看、理论与实践二者相对来说前者重于后者。这就是为什么实践性教学总是安排在理论课学完以后再实施的原因所在。总而言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构成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既对立又统一不可分割。

理论的指导性作用

专业理论是根据,理论教学旨在弄清专业原理,原理的作用是指导和规范实践性教学的路子。譬如,电子专业教学中对电子元器件性能分析等就是通过理论参数诠释的。如晶体二极管最大整流电流,亦即管子长期工作中二极管能允许通过的最大正向平均电流值。电流过大、管体发热,易造成pn结击穿。因此,选用二极管时,工作电流不可超过它的最大整流电流。如果没有理论参数界定,实际应用中把握不准很容易损坏元器件,由此可见理论的重要性。

1理论教学细节也重要。专业理论教学也要重视细节部分,细节也重要、忽视不得。如若忽视了细节,学生很可能一辈子都不知晓该“细节”的性质、性能。譬如交流放大器电路某处出现“接触不良”,那么,这个“细节”部位就会出现跳火、致使电能空耗,甚至损坏电路元器件。接触不良危害性甚大、尤其强电,电路接触不良、严重的可引发火灾……所以说“,细节”不细,危害甚大。

2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义。1)可更好地完成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专业理论学的扎实、心中有谱,实训教学具体操作时概念清晰、实训质量就有保证,反之亦然。如实训教学组装收音机、对组装所用电阻、电位器,二极管、三极管、电容器包括无极电容、电解电容、中周变压器等各类元器件的物理参数如若比较熟悉,安装、调整过程中可有效减少差错。再如色环电阻参数识别、理论课堂上任课教师讲解精到细致、学生记得牢,可减少阻值辨别的差错,实训具体操作、安装过程中不至于张冠李戴,造成人为故障。只有理论概念清晰明朗了、才能少犯糊涂,从而提高实训效率和实训质量。2)适合当代社会人才需求标准。当今企业竞争激烈,用人标准不断提高。比较正规的用人单位都希望招聘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熟练专业技能的高级专业人才充当企业的顶梁柱,以确保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专业人才培养有赖于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性教学密切配合,因之,无论专业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性教学都要到位。为此理论教学要切实做到:专业理论知识讲解不留尾巴,力求分析到位、明朗清晰,便于学生理解;更要做到:实训内容只能增加、而不可掐头去尾任意压缩;师者诲人不倦、不厌其烦;学生争气,苦学苦练、学得精……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培养一大批理论实践都合格的优秀专业人才的计划是能够实现的。

结语

理论与实践分别作用于学生的技能、技术训练过程中,是职业教育教学的最大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客观地反映了职业院校培养专业人才之特殊性和必要性。说理论重于实践、主要指理论对实践性教学的指导和规范性作用。理论是尺子、是衡器。我们强调理论的重要性、绝非忽略实践,主要看中理论的指导性作用。而最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结果是:呈现在眼前的一副既有理论踪迹又有实践影子的综合形象--这就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初衷、或曰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艺术理论论文篇二

不久前,南国农先生到天津,笔者谈到了创建新艺术理论的思路,南先生听了很感兴趣,希望笔者写―篇文章详细介绍一下。恭敬不如从命。但是考虑到该理论已在《中国电化教育》杂志上介绍过,因此本文打算从另一个角度,谈谈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的意义、内容和应用。

一、为什么要创建新艺术理论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从“多媒体艺术”的时代特色和艺术属性谈起。

(一)多媒体艺术的时代特色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艺术是在信息时代问世的,

因此在对待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上,不可避免地带着很深的时代烙印。正是由于这一时代特色,需要我们转变看待艺术的观念。

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在跨领域、多元化意识成为时代主流的背景下,人们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审视科学技术与艺术,认识到二者实际是人类追求的两大目标:“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

信息时代四大热门课题之一的人性化、自然化界面设计,其显著的特点便是集技术与艺术于一体,旨在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例如在去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一方面通过“水立方”、“鸟巢”等建筑,体现了“工程艺术化”的设计思想,将一座座现代化的场馆建筑以艺术品的形式展示在人们面前;另一方面通过开、闭幕式的表演,反映了当今“艺术技术化”的时的支撑,有时甚至内化为艺术因素融入到表演之中,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又如在电器商场中,集功能与式样于一身的各种手机、冰箱、电视机、电脑、复印机等家电产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使顾客在满足视觉美感的环境中享受购物的乐趣。因此,信息时代对当今科技人员的要求是,除了掌握本专业的技术外,还应该具备起码的艺术修养,通过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结合,才能实行对产品进行人性化和自然化的设计。

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设计、开发媒体教材时,只有将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艺术结合起来,才能将多媒体作品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学习者在满足审美需求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多媒体艺术的艺术属性

讨论多媒体艺术的时代特色,旨在说明信息时代设计观念发生了变化,即人们对产品(或作品)的功能与审美是并重的,应该转变那种重技术制作、轻艺术设计的过时观念;而讨论多媒体艺术的艺术属性,则是强调艺术类和技术类的思维方式不同,学习多媒体艺术要按艺术思维方式去学。

设计、开发多媒体教材,对于许多非艺术专业的人来讲,可能缺乏所谓“艺术素养”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艺术素养包括艺术基础知识和艺术思维方式两个方面。前者是有形的,可以通过阅读有关书籍等方式很快地补上;后者则是比较容易被忽视,而且是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于非艺术专业的人,在学习艺术代特色,表演中采用的高新技术,不仅是对艺术呈现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注意淡化逻辑推理的理性思维,逐渐养成用视(听)觉经验和审美心理观察事物的感性思维习惯。[2]例如,在学习“点以忽略外观形态为特征”的概念时,一方面讲可以将画面上满山遍野的羊群或马群都视为一些点(需要忽略外观形态);另一方面又讲必须将这些羊或马的形态画出来,而不能用―些圆点替代,否则分辨不出“羊群”和“马群,’(不能忽略外观形态)。像这类“自相矛盾”的问题,只有按艺术思维方式才能学习进去。

特别是多媒体艺术,由于它具有跨领域、多元化的时代特色,更是连搞传统艺术的人也需要更新观念,否则则难以适应设计多媒体教材的需求。现在研究表明,多媒体教材中表现出来的多媒体艺术,不仅包含了美术、摄影、音乐、动画、影视等领域中的艺术元素,而且还涵盖了运用影视领域中编辑功能和计算机领域中交互功能的艺术;不仅需要遵循艺术规则,而且还要遵循认知规律。因此前一阶段为了设计多媒体教材的需要,仅仅通过学习美术或影视艺术来提高艺术素养的做法是不够的,充其量只能视为在新艺术理论问世之前的过渡之举。

综上所述,便可以理解为什么笔者提出要专为设计、开发多媒体教材创建一门新理论的缘由。经过一大批专业人员近八年的`努力,现在这门新理论终于建成了。它不仅为上述各类艺术媒体及各类画面组接功能的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还归纳整理出几十条可供操作的艺术规则(或认知规律),以便在设计、开发多媒体教材时有章可循。这门新理论叫做“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themultimediadesigntheory。顺便说明,英文multimedia有两种译法,即“多媒体”或“多媒体画面”,后者意指在画面上呈现的多种媒体),表明该理论与那些基于画面呈现的美术、摄影、动画、影视等传统艺术是兼容的。

二、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简介

对新创建的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有一条基本要求,即让多媒体艺术所包含的各门类艺术媒体,及其所遵循的艺术规则(或认知规律),均以统一的形式在多媒体画面上运作,而且由新艺术理论得出的结论,应与传统艺术兼容。由此确立了创建的思路,即在深入研究各门类艺术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并且将新艺术理论建在各门类艺术的共性之上。看来这个在艺术领域中难解的课题,只能跳出艺术领域之外去寻找解法。事实上,支撑该理论框架的基础便是从系统论中引入的:将各门类艺术视为不同的系统,每一系统都由构成该系统的若干基本艺术元素(或基本元素)所组成。这就是各门类艺术的共性,以此为基础,分别从两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

―方面按照各门类艺术基本元素(elements)的异同,对传统艺术重新分类。研究的结果是,将计算机作图艺术和摄影艺术合并,形成静止画面艺术(简称为“图”);将动画艺术和影视艺术合并,形成运动画面艺术(简称为“像”);将计算机文本独立出来,形成文本呈现艺术(包括标题文本和说明文本,简称为“文”);将影视中的声音独立出来,形成声音呈现艺术(包括解说词、背景音乐和音响效果,简称为“声”)。这就是说,可以将构成多媒体画面的基本元素分成四类,分别简称为“图”、“像”、“文”、“声”。这些门类的媒体在多媒体画面上的呈现艺术,称为“媒体呈现艺术”。此外,研究还进一步表明,多媒体画面艺术是由两类艺术组成的,除媒体呈现艺术外,还有另外一类“画面组接艺术”,这便是将计算机领域中的交互功能与影视领域中的编辑功能合并形成的,用于组接(包括电视画面、动画画面在内的)运动画面的艺术。在多媒体教材中,媒体呈现艺术属于教学内容的认知范畴,而画面组接艺术属于教学过程的策略范畴。

另一方面对画面艺术形成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虽然图、文、声、像均由各自的基本元素构成,但是它们在画面上呈现所产生的视、听觉效果,却并非取决于这些基本元素本身,而是由基本元素衍生出来的视觉要素(visualessences)或听觉要素(audioessences)决定的。[3]换句话说,可以将画面对视、听觉形成的客观剌激分为两类:显性剌激(即基本元素)和隐性剌激(即视、听觉要素)。从主观方面看,由于人在知觉过程中,经常有长时记忆中的经验、知识参与,往往使人的知觉比客观剌激之和还要多,在认知心理学中将此多出的部分叫做“新质”(或“格式塔质”)。画面上由显性和隐性剌激所产生的视、听觉艺术效果,主要是通过这“新质”反映出来的,即通常所说的“纵深感”、“质感”、“真实感”、“动感”等等。研究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是,发现了艺术领域中视、听觉要素与认知心理学领域中新质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如果在基本元素衍变视、听觉要素的过程中遵循了艺术规则(或认知规律),那么便会由新质配合显性刺激的反映形成视、听觉美感,即所谓“亮点”;反之,如果违背了艺术规则(或认知规律),则会产生不和谐的视、听觉效果,即“败笔”。由此可见,艺术规则(或认知规律)的功能,实际是用来在画面上选择基本元素,并且规范它们的衍变形式(即视、听觉要素),旨在通过画面达到传递知识信息和传递视、听觉美感的目的。前者可以操作,后者是期待的结果,二者通过艺术规则(或认知规律)建立起一种因果(或函数)关系。这便是画面艺术形成的内在机理。

在传统艺术中,各领域的艺术家探索各领域艺术规则的过程,实际是反过来进行的,即收集大量产生视、听觉美感的画面,对其中选择基本元素、规范视、听觉要素进行分析、归纳,并提炼出一些抽象的规则,这就是艺术规则。换句话说,艺术规则是从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研究工作,初步形成了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的理论框架,余下的任务便是借鉴各门类传统艺术对媒体呈现艺术和画面组接艺术进行细化。具体地讲,就是要对图、像、文、声等门类的基本元素、视听觉要素及其应遵循的艺术规则,以及对交互功能在多媒体画面上运用的艺术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这是一项工作量很大、涉及面很宽的任务。细微决定成败,对其中的每一部分都需要进行精雕细刻,稍有疏忽,便会使新理论的完整性、严谨性或实用性受到影响。限于篇幅,此处仅举两例说明。

例1。虽然静止画面沿用了传统美术中的七类基本元素,即面、线、点、空间、色彩、影调和肌理,并且将其归纳为形态、空间、属性三大类,但是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中的静止画面有两点不同于美术。前者包括计算机绘图艺术和摄影艺术两个领域,而且基于屏幕呈现,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加工后再纳入到新理论中去。

?为了使美术理论延伸到摄影领域中去,将“图形”概念和“面”的定义延伸,图形即图的形态,包括抽象的几何形态(即矢量图)和具体的写实形态(即位图)两类;美术中将面定义为“在二维空间中由轮廓线决定的形态”,这是指抽象的几何形态而言的。为了将其延伸到写实形态(摄影)领域,需要引入群集点的包络概念,这样便可将写实形态的面类似地定义为“在二维空间中由包络线决定的形态”。

通过用rgb色域取代cmyk色域,将美术色彩理论改为屏幕色彩理论。

在新理论中,对静止画面视觉要素的界定是,将上述基本元素在画面上进行的衍变,包括变化、布置和(或)互相搭配。而将在衍变过程中进行规范的艺术规则概括为对比、均衡、变化等几种类型,这些都是从传统艺术中借鉴过来的。

虽然借鉴了传统艺术,但是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认为,还是应该将基于屏幕呈现的静止画面艺术,与在纸介质上呈现的美术、摄影艺术区分开来,因为后者没有与运动画面实现转换、配合的技术背景。

例2。为了实现静止画面向运动画面的过渡,将运动画面的基本元素界定为:“使静止画面上的基本元素产生变化、运动的所有因素。”如电视画面中采用的各种运动镜头或各种景别组接技术。但是由于运动画面中还包括计算机动画画面,因此需要考艘幌潞笳呤欠穹合上述界定。结果发现,虽然计算机动画与电视的制作手段不同,但是电视中出现的推、拉、摇、移、跟等运动镜头以及对全景、近景和特写等景别进行组接的画面效果,计算机动画不仅都能够达到,而且还能做得更多,如变形、镜像等画面效果便是摄像机拍摄不出来的。如果将两类画面考虑进去,则可对运动画面基本元素的界定略加修改为:“使摄像机拍摄的图像或计算机软件绘制的图形产生变化、运动的技术手段。”并且沿用静止画面的思路,顺其自然地将运动画面的视觉要素理解为:在使用技术手段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技巧(这符合“视觉要素是对基本元素进行衍变”的界定)。而且将规范其技巧采用的艺术规则概括为:突出主体(或主题),排除干扰;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将动、静视为一体统一设计等。这些也是从传统艺术中借鉴过来的。

由此可见,整个细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借鉴各门类传统艺术领域中的理论和经验,并且经过修改或延伸后,将其融入到新理论框架中去的过程。实践证明,按照这种“博取所长,为我所用”的思路创建起来的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既能保持新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也能实现与各门类传统艺术的兼容。

三、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的应用

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所具有的兼容性,使其不仅能够适用于设计(或赏析)多媒体教材,而且对于传统艺术领域也是适用的。

一、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应用于传统艺术领域,将意味着门类艺术各自为政局面的转变,代之以用统一的设计(或赏析)思路和艺术规则,分别运用于绘画、摄影、动画、影视等艺术领域的作品,要求画面效果(或得出结论)与各艺术领域得出的相同。显然,这是艺术领域中的一次质的转变。

一般地讲,艺术作品通常是经过创意和制作两个阶段完成的,其中制作是指技术实现,需要设备和使用设备的经验;而创意则是指艺术构思,依据的便是艺术理论。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弱化了艺术构思对艺术门类的依赖,统一按照作品中的基本元素、视觉要素及其遵循的相关艺术规则这一思路进行设计(或赏析)。显然,这种思维方式对于非艺术专业人员涉足艺术是比较易于接受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中,绘画和摄影已合并为静止画面,动画和影视已合并为运动画面,其中的文本、声音也分别划归到各自的门类中,因此设计(或赏析)上述各艺术领域的作品都可以在新理论中找到依据。

二、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应用于多媒体教材时,其设计(或赏析)思路和遵循的艺术规则与上述传统艺术应用时是相同的,但是要注意两点:_是处理好认知与审美的辩证关系,二是用好交互功能。

多媒体教材以传授知识内容为目的。按照现代教育观点,优化认知环境将会有利于认知过程,因此与上述传统艺术作品不同,美化画面的目的并非单纯为了艺术欣赏,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授知识。在设计(或赏析)过程中,除遵循艺术规则外,还需要更多地按照认知规律办事,判断标准也应以教学效果的好坏为依据。

交互功能在多媒体教材中以互动的形式进行导航或教学,因此它在画面上必须有供鼠标点击的热区,即供用户操作的所谓“手柄”。换句话说,在具有交互功能的多媒体画面上,呈现的除教学内容外,还有供操作的“手柄”,二者均属媒体呈现艺术范畴。如何能够设计出新颖的或者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手柄”呈现形式,便会有“亮点”出现。

为了使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的应用更有针对性和更便于操作,还进一步从中提炼出八个方面,共34条艺术规则。例如在处理画面背景与主体关系方面,有艺术规则1:“背景对主体的影响:烘托主体,美化环境,不能对主体形成干扰”;在选用媒体表现教学内容方面,有规则3。2:“被选媒体均应围绕表现教学内容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将多媒体教材的优势充分显示出来”,等等。可以将这些艺术规则理解为该理论的操作平台,它们可以使理论变得更加实用、操作性更强。

艺术理论论文篇三

摘要:学者多认为《声无哀乐论》是一篇艺术理论文献或者音乐美学文献,事实上它是一篇哲学文献。嵇康认为声音只有音阶节奏是否平和的体性,而没有哀乐的属性;哀乐是人的情感属性,平和的音乐只是宣导人本有的哀乐之情。他进一步认为音乐本身也没有德行、功用等“象”。他认为音乐是有教化作用的,首先要实行无为之政的良善政治,使得人心平和,产生平和之乐,二者相互涵养天下才会大治。与儒家以礼乐为主的乐教观不同,嵇康的乐教思想是以人心平和,从而实际上是以无为政治为首要目的的。因此嵇康的音乐理论最终指向的是乐教何以可能的政治哲学问题,《声论》是一篇政治哲学文献。

关键词:声无哀乐;和声无象;无为之治

人们一般将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下简称《声论》)视为艺术理论文献或者音乐美学文献,认为同《乐记》相比,《声论》深入音乐之体性,探讨音声自身的规律,并表现了审美的艺术性。比如叶朗认为,嵇康“认为音乐(艺术)和社会生活没有任何联系”,其积极意义是“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形象的认识的深化”[1]。李曙明更是提出“音心对映论”的说法,认为嵇康的音乐理论是一种有别于西方“自律论”、“他律论”的“和律论”[2]。可见无论是音乐学研究者还是美学研究者,大都是就音乐本身或者审美来讲的,而没有认识到嵇康写作《声论》一文的真实目的。

事实上,嵇康并不对音乐艺术或音乐理论本身感兴趣,或者说他并不认为音乐与政治无关。《声论》的写作很多地方是直接针对代表儒家乐教观的阮籍《乐论》而发的。比如《乐论》说“满堂而饮酒,乐奏而流涕,此非皆有忧者也,则此乐非乐也”[3]72,认为酒宴上人们闻乐而泣是由于音乐自身不快乐的原因;嵇康则指出“酒酣奏琴而欢戚并用”,是由于人们在听音乐之前内心已有了哀乐之别,音乐自身并没有快乐与否的区别。也因此,《乐论》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发问,《声论》则以之作结,二人可谓殊途同归,都回到音乐的教化作用上面,这才是嵇康作《声论》的根本原因。而《声论》的开始,秦客以儒家“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的乐教观发问,引出东野主人“声无哀乐”的主要观点;其间经过六个回合的问难与答辩,结尾回到音乐“移风易俗”的主题,进一步佐证了《声论》的写作目的是乐教而非乐理。

一、关于“声无哀乐”问题

《声论》的开始,秦客认为,国家的治乱取决于政治的好坏,而音声则对政治好坏作出相应的反映(“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因此悲哀忧思、安详快乐的感情表现于乐器也就是音乐之中(“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秦客引用的前论“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源于《乐记·乐本》,其原文是:“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4]1077。

“声音之道”与政治的相通之处在于,声音通过自身的哀乐表现,体现了政治的治乱好坏。秦客的引用是符合《乐记》的说法的。在儒家那里,声音之所以一定要有哀乐的属性,是因为一方面音乐秉受天地之情和人之性情而来,这就是《乐记》所说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以及“乐由天作”[4]1075,1090,因而自身被赋予了哀乐情感;另一方面只有具有了情感属性,音乐的教化作用才能得以可能。

东野主人也认可“亡国之音哀以思”的说法,但他的理解与秦客不同。秦客认为,这句话说明了音乐是有哀乐情感的;东野主人则指出,风俗民情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状况,国史通过审查政教得失、民风盛衰,用“吟咏情性”的方式来讽喻国君。“吟咏情性,以讽其上”的说法源于《毛诗正义》,《毛诗正义·周南·关雎训诂传第一》说“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4]15,这是就诗教来讲的,嵇康显然知道所谓的“亡国之音”是就诗教乐教合一而言的,并不是指音声如何。

嵇康是明确区分“音声”与“乐”的。据笔者统计,在《声论》里,“声”字出现125次,“音”出现76次(包括二字连出的情况),“音声”出现9次,“声音”出现28次,音“岳”的“乐”字出现16次。“音”、“声”或二者连言主要是指自然界中客观的声音或者人声以及人使用乐器发出的声音即纯音乐,嵇康认为,不但自然界中的声音是客观的、没有哀乐的,人通过鼻口或者借助器乐发出的声音也是客观的无哀乐的。而“乐”(音“岳”)则主要是指先王制作所传下的“至乐”,是在儒家诗乐教化中的乐;这是诗歌、音乐、舞蹈合一的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嵇康将其中的“音乐”特别是器乐所表现的纯音乐拈出来,作为其重新探讨乐教的重点,试图通过对纯音乐的新的理解来解决以往乐教未能成功的问题。

秦客主张的“声有哀乐”,完全是从儒家的理路出发的。“心动于中,而声出于心”、“心戚者则形为之动,情悲者则声为之哀”、“喜怒章于色诊,哀乐亦形于声音”[3]432-433,这些观点总结起来就是,声音是有情感的人发出来的',因而被赋予了情感的性质。

东野主人的辩难有以下几个要点:

其一,从名实角度看,喜怒哀乐爱憎惭惧是人的属性,是用来描述人的情感的,与声音无关;描述声音的只能是自身音律是否和谐,而与哀乐没有关系,二者各有名实,不可混淆。

其二,哀乐是人在听音乐之前遇到别的事情而先已形成于内心的情感,在听到形式和谐的音乐时显露出来而已。因此音乐触发人本有的哀乐之情,而不能说音乐自身有哀乐的属性。

其三,形式和谐的音乐由于自身音调大小的不同,对人的情绪影响有的猛烈有的恬静,人的形体便有或躁动或安静的反应。躁静与哀乐不同,前者是音乐引起的人的体态反应,后者是情感表现,因此不能说哀乐是音乐引起的。

其五,音乐秉受天地之情与个人性情,自身只有和谐的性质,其音调、音律、音阶、音色都有其不随人类、时代而变化的“常体”,因此它才能够感发众人,其对人的感染没有固定的方向;人心则事先已有一定的情感方向,应和着音乐的感染而表露出来。二者各有轨道,虽有关系,但不能将哀乐这种情感属性赋予音乐的身上。

嵇康对“声无哀乐”观点的论证,一方面是从“名实之辩”或者说“主客二分”的角度考虑的,另一方面是从分析乐理、音乐现象、情感自身的性质等角度考虑的。这使得嵇康对音乐的分析在深度上远远超过《乐记》,后者更关注“教化”的层面而对“乐理”本身没有多少探讨。不过讨论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只是第一步,嵇康不得不面临儒家典籍记载中音乐的道德、政教功用等问题,从而他进入了音乐的“象”的问题。

二、关于“和声无象”问题

由“声无哀乐”过渡到“和声无象”是很自然的,儒家乐教传统中乐对人情感的影响只是一种中介,其目的还是使道德规则借助乐的力量内化为心灵的一部分,使之成为外在的自然行为。因此儒家是主张“乐以象德”的,乐象征着德行,是儒家比德观念在音乐上的表现,这在《声论》中秦客所举的各种“前言往记”中多有见到。

不过历来人们对“和声无象”的理解多有不同。蔡仲德说“‘象在此是‘表现之意,‘无象与‘有主相对而言,意谓平和而不表现什么感情,故下文说人已有哀心在内,听了不表现什么感情的‘和声也会流露出悲哀的感情。”[5]戴琏璋认为,“所谓和声无象,是说和谐的声音无所模拟,无所反映。”[6]二人的诠释只是说出了《声论》中“象”字的一部分含义。张玉安认为,汉魏时期的音声之象受象数影响而有三层含义,即“征象、象征;表象、表现;气象、象感”,嵇康没有讨论“和声无象”的内涵而是将之当作一个自明的前提,《声论》是“在音乐领域扫除象数的一种努力,和荀粲、王弼在易学方面扫除象数的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妙。”[7]刘莉则认为张玉安的理解过于狭隘,“嵇康提出“和声无象”的观点主要是为了批判儒家功利主义的乐象观,并非汉魏流行的象数观念”。她从《声论》对“盛衰吉凶,莫不存乎声音”,“文王之功德与风俗之盛衰,皆可象之于声音”和“声音莫不象其体而传其心”的批判出发,认为“和声无象”批判的是“儒家人为附会在音乐上的盛衰吉凶之象、功德之象和主体心象,目的是剥离附会在音乐上的谶纬迷信、道德教化和主体情感内容”[8]。

笔者认同刘莉对“象”的外延的界定,但是对于其内涵,则认为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和声无象”是直接针对《乐记》的。《乐记·乐象篇》说“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正义》解释“声者,乐之象”曰“乐本无体,由声而见,是声为乐之形象也”[4]1113)。音乐本身只有通过声音才能表达自己,声音作为乐的外在形象,也传达着乐自身所包含的历史性内容,这就是秦客所说的“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但是《乐记》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后乐器从之”[4]1111-1112,就是说在诗、舞、乐一体的乐教传统中,三者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诗,是以言辞说其志向;歌,是以有韵律的节奏应和诗词;舞,是以舞蹈动作振动仪容以表达心志。诗、歌、舞三者本于人的内心而与乐器生发的节奏韵律相应,就形成了整体性的乐。因此“乐以象德”的功能未必就是“声音”产生的:“昔伯牙理琴,而钟子知其所至;隶人击磬,而子产识其心哀;鲁人晨哭,而颜渊审其生离”[3]433。这三个记载,秦客认为是伯牙、隶人、鲁人将心志赋予乐器产生的声音或者自己的哭声之上,听者从而得知他们的心志。但是,主人认为秦客承认声音变化无常且有哀乐的观点,与后文秦客观点的推论“文王之《操》有常度,《韶》《武》之音有定数,不可杂以他变、操以余声”是矛盾的,因而不能成立。主人随后指出如果“仲尼识微”、“季子听声”和“师襄奏《操》”的记载成立,则文王之功德、风俗之盛衰也当流传到后世,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记载也是不成立的。主人由此指出,类似的记载只是“俗儒妄记”,神化先人迷惑后世而已。对于秦客的进一步质疑,主人详细剖析了“葛卢闻牛鸣”、“师旷吹律”、“羊舌母听闻儿啼”三个“前言往记”,指出这些记载有的只是偶然有的是后人添油加醋有意为之的。

但是主人是认同“《咸池》、《六茎》、《大章》、《韶》、《夏》”这些“先王之至乐”“动天地、感鬼神”的功效的,对于季子、仲尼的记载,他又问道“岂徒任声以决臧否哉”、“何必因声以知虞舜之德”,就是说他反对的是把这些功德之象赋予音声之上,而对整体性的乐是否有“象德”的问题,他一直没有正面回答。并且对于秦客提出的各种“前言往记”,主人反对的只是俗儒认为音声蕴涵、传达功德之象的做法,而对“先王之至乐”所具有的教化功能并没有反对。因此,嵇康讲“和声无象”而不是讲“乐无象”,将纯音乐从整体性的乐中抽离出来,为的是以便更好地理解音声自身的特性,从而更好地阐发其解决音乐的教化功能的问题。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琴赋》中,嵇康对琴声所作的艺术想象,与“和声无象”的“象”含义不同。前者是演奏者或者欣赏者在演奏或者欣赏音乐时产生的艺术联想,在琴声中达到人乐合一的境界,并没有给音声增加任何内容,而只是对音声之美的一种艺术描述;后者则是赋予音乐以功德、情感的属性,甚至将这种附加的属性作为音乐的本质。因此,《琴赋》中的“艺术之象”与《声论》中的“和声无象”并不矛盾,钱锺书先生所谓“《琴赋》初非析理之篇,固尚巧构形似(visualimages),未脱窠臼,如‘状若崇山,又象流波等。《声无哀乐论》则扫除净尽矣”[9],当是其未深思熟虑之论见。

三、关于“乐教之本”问题

《声论》的主体内容是通过对音声与情感关系的分析探讨音声之本性的,因此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篇音乐美学或者音乐理论文献;而其第八问难却突然讨论礼乐,其观点与儒家的礼乐一体的乐教观似乎也很相类,似乎脱离了主旨。冯友兰先生就认为,《声论》的主题是讲“音声之理”的,“作为一篇美学论文,这就够了。讲‘礼乐之情是画蛇添足”,甚至认为第八个回应讲“礼和乐的配合”,与其反对“名教”“礼法”的观念不符,因此“这也是他(嵇康)的思想中的一个内部矛盾。”[10]事实上,将嵇康思想僵化地看作反对“名教”“礼法”是一种简单化的处理,其思想的“矛盾”是无从谈起的。综合嵇康的人生轨迹,一个试图逃离政治而不得的人,很难想象他会对音乐理论或音乐美学本身感兴趣。事实情况是他自身的音乐实践与音乐素养,以及当时音乐逐渐从政治中脱离出来而独立发展的现实,促使其更深刻地思考儒家乐教观中最重要的部分——纯音乐——本身的性质与意义,从而使政治与音乐的关系能够得到重新梳理,这样二者才能都合理健康的发展。因此由“音声”到“乐教”,成为嵇康思考的合理路径。也因此,从根本上说,嵇康探讨的是政治哲学问题,《声论》是一篇政治哲学文献。

在嵇康看来,儒家乐教理论中强调音乐对民众的教化作用,以之作为音乐的根本性质和治国的重要手段,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态度,既对音乐的发展不利,又不能很好地治理国家。一方面,儒家强调音乐对人心和社会的教化作用,不仅否定了“音声之体”,而且其僵化的、无创新性的音乐越来越形成一种压抑人性、强迫人心的仪式性力量,成为一种伪饰的、异化的外在力量,从而成为人性的束缚。因此,儒家的乐论是从人心出发而最终却违背人心的,而其保守的音乐随着历史的发展越发抵不过“新声”的冲击,音乐在它那里走向了死胡同。另一方面,在“人心-伦理-政治”的序列中,由人心的性情之和推及到社会家国的天下大和,并不是一种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无矛盾的联系。儒家认为音乐能实现这种自然的“施化”,使得统治者不在根本上思考为政之道而在音乐上下功夫,追求歌功颂德式的表面繁荣。这在嵇康看来,统治者还是没有抓住政治的根本,而是将“声音”与“政治”做了一个错误的链接。因此,在嵇康看来,儒家乐论以政治功用为音乐的根本、以音乐为政治功用的手段,既没有理清音乐的问题,也没有明白政治的根本。几百年来,儒者纠缠在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上,都没有使音乐对政治产生实质上的正面作用。而其解决之道,必然是对音乐的本质进行一个新的解读。这就是他提出的“心为乐体”的乐教观点。

第八问难中,嵇康在论述“古之王者”时的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之后说:“然乐之为体,以心为主。故无声之乐,民之父母也。至八音会谐,人之所悦,亦总谓之乐。然风俗移易,本不在此也”[3]422。“乐之为体,以心为主”,有读“乐”为“快乐”之“乐”的[7]80,有认为这说明在“乐-心”一体音乐欣赏中心的感受作用是主要的,即一个音乐只有经历过欣赏才完成了自身[2]。但是,既然此段是在讲乐的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这句话就不该只是讲乐理或者音乐审美,而应该是讲乐教的。

秦客认为,乐之所以能移风易俗,就在于其能引起人的哀乐情感,东野主人否定了音声有哀乐情感的属性,也否定了音声能引起人的哀乐情感,那么如何解释“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说法呢?主人并没有否定乐的这一社会功能,而是对之作了新的解读。他认为,一般人常说的“移风易俗”,是在世道衰弊之后才想起的,实际上已经晚了。在实行简易之教、无为之政的时代,上静下顺、天人通泰、百姓安逸、自求多福,人们自然而然地依循正道、怀忠抱义,而不追求其原因。因此人们内心平和,也就发出平和的声音,以舞蹈、歌词、乐器装饰之,让它引导、迎合、培养人的自然性情,使人心与“道”会通而达到和谐的境界。由此随着乐的传播,万国万民都受其感化,从而整个天下百姓都达到了和谐的地步。因此所谓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就是指在世道还未衰弊之前,人心本就是平和的,平和之乐能涵养这种平和之心,进而感化天下万民之心。所以说在乐的教化作用中,“心”是最主要的,而保持人心平和的方法,就是采取无为的治国之道,这就是“无声之乐”。这个“无声之乐”被赋予了道家的内涵。在儒家那里,统治者要采取有为的德政,正如《礼记》所记载的“‘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4]1394,统治者要勤政爱民才能治理好国家,这种“德政”为“无声之乐”。但在主人那里,所谓的“无声之乐”是要无为之治,显然嵇康接受的是道家的“无为之治”式的“无声之乐”的。

不过,嵇康又明显部分地接受了“礼乐合一”的儒家乐教观。嵇康认为人的性情喜欢和谐的音乐,为使之不过于放纵淫逸,圣人便制礼作乐加以引导。君臣百姓自幼至长都加以学习固守,教化的作用也就完成了,这就是“先王用乐之意”。这段嵇康没有明说,实际上是指“古之王者”之后的衰弊时代。在这个时代,嵇康承认了在礼乐的共同作用下教化的可能性。并且嵇康又强调,在衰弊无道之世,需要平和的心与平和的乐相互配合,涵养人的情性,从而形成良好的世风民俗。但是音乐并不能纠治邪淫之心,因此更为根本的,还是要实行合适的政治,使人心平和,这才是音乐教化的根本意义。

另外,嵇康反对“至妙”的“郑声”与“流俗浅近”的世俗小曲,只是从功利主义考虑的。因为二者并不能与平和的人心发生正面的契合,因此应当舍弃。但是他指出,无论“郑声”还是“小曲”,其自身只有“善恶”即韵律音阶平和与否的区别,而没有淫正之别。淫正同哀乐一样是属于人心的,对其的纠治只能是由平和之政引发平和之心,而不能寄托于音乐。

四、结语

在嵇康那里,作为乐教体系重要组成元素的音声自身没有哀乐,只有和谐的体性,因此只能引发、宣导人本有的哀乐之情。为了使乐教得以可能,只能是使人的情感与音乐契合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说使人心平和是首要的,音声的善恶平和与否是次要的。所以只有良善的政治结构与治国之道,使人心平和,进而平和之心与平和之乐相互涵养,才能使这种和谐的社会结构推广到整个天下万民,从而实现“移易风俗”的目的,这种良善的政治就是嵇康所向往的道家式的无为之治。因此虽然《声论》的主体部分都在探讨音声的本体、论证音声与情感乃至政治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但其探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音乐对人心、政治的教化作用,因而嵇康的音乐思想实际上是一种政治哲学,《声论》根本上是一篇政治哲学文献。

[参考文献]

[2]李曙明.音心对映论:《乐记》”和律论"音乐美学初探[m]//韩锺恩,李槐子.音心对映论争鸣与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3]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4]《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520.

[6]戴琏璋.玄学中的音乐思想[j].中国文哲研究集刊,1997(10):76.

艺术理论论文篇四

一、艺术理论教学现状分析

当代中国高等院校的学科教育中,高等艺术类学科教育的教学模式相对特殊,并且艺术理论课程教学一直存在较多争议。无论是艺术理论的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对于要不要学习艺术理论都存在不同的看法。例如’有人认为艺术创造无需艺术理论指导,并能将历史上一些艺术大师作为例证。

这种只要艺术实践而无需艺术理论的观点,是对艺术理论的轻视,也是缺乏艺术实践活动的表现。虽然个别艺术大师确实可以不受艺术理论的左右,但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却不能丢掉艺术理论学习。这是因为:艺术大师是个人行为,且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和创作原则;髙校的艺术类学生多是中学毕业直接考人艺术院校,他们没有积累大量的艺术经验,只能从学校学习中全面认识艺术,深人研究艺术,以此来指导下一步的艺术实践活动。故而艺术人才的培养,必须让学生系统、全面地认知艺术的基本原理,掌握艺术发展规律,生成的积极正确的艺术人生观,才能在纷扰复杂的艺术潮流中不迷失方向。

不可否认,艺术理论课堂教学是当前面临的较大难题。高校艺术类学生在学习艺术理论方面,普遍存在轻视或兴趣不足等问题。其中的原因,一方面与理论课本身的单调性、枯燥性有关,特别是与艺术实践课相比,这点体现更为明显;另一方面,艺术生在对艺术理论学习的认识、态度、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这也成为艺术理论教学中的障碍。

在“知识爆炸”时代和娱乐化时代,今天的髙校艺术类理论教学,存在着两种极端教学模式:学理化教学与娱乐化教学。学理化教学是指课堂上教师注重逻辑推演和理论讲解,但忽视理论结合实践、缺少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娱乐化教学是指课堂上教师注重营造活跃氛围,善于愉悦学生却忽视理论讲解的教学方式。虽然学生都喜欢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但并不是所有学习都能“寓教于乐”,回避刻苦学习的必要性。

比较来看,学理化教学方式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的产物,娱乐化教学方式是当今娱乐化时代的产物。学理化和娱乐化教学都是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教师的主导性和权威性绝对化了,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学理化“满堂灌”教学方式下,不仅让基础差的学生无法提起学习兴趣,而且让基础好的学生也难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至于娱乐化“满堂灌”教学方式,则显然是在误导学生,应归为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迅速,文化、艺术领域也呈现繁荣景象,进人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新的艺术现象和艺术信息层出不穷。在我们的艺术理论教学中,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已经不符合实际,必须遵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多采用与时代契合的新思路、新方式进行教学改革。

二、艺术理论教学改革事项

1.教学理念的改革:利用建构主义认知学习理论作为指导,推进高校艺术理论教学的改革。

建构主义原是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现成为最流行的认知学习理论,并且是我们深化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人们以往把学习过程视为对外部刺激的被动反应,强调刺激——反应论,学习者成为被灌输义化的对象,是被动承接各种知识信息的“容器”。但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更加准确地揭示出人类认知规律,也产生了新的认知学理论——把学习者视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

2.教学内容的改革:从关注知识性的传授式教学,转变为关注思维性、思想性的肩发式和激发式教学。

重知识性传授,向注重启发性教学模式转变。笔者受到“文化创意逻辑提升图”的启发(如图1),画出了另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步骤图”(如图2)。由此可知,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素质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是“思维”的基础和工具,“思维”是生产“思想”的基础和工具,“思想”是“创新”的基础和工具,“创新”是“文化力”的基础和t.具。当今中国高等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注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不应定位于传授“知识”这一最初的层面、最原始的环节;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从“思维”这一环节进行积极努力,髙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应从“传授式”向“启发式”、“激发式”转变,从关注“知识”层面向关注“思维”乃至“思想”的层面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最为有效地培养髙层次创新人才。

3.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将教师在前、学生在后的“教学”模式,改为学生在前、教师在后的“学教”模式。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建立学校教育制度后,老师在台上讲授书写、众多学生在台下聆听记录的上课方式,成为十分普遍和影响深远的教学模式。应该说,这对于自然科学的教授学习很有效率,短时间内可以把数学、物理等知识准确地传播给很多学生。与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唯一性、准确性不同,艺术是极其具有主观性、差异性、创造性的人文学科,因此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也就未必合适。而且这种陈旧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会使理论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必需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特别是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多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形式。

教学相长,教与学从来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求知欲望,就要让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关系。艺术实践课提倡学生动手,艺术理论课则应鼓励学生动口。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讲台的“教学”作用,讲台不仅是教师“教”的领地,也是学生“学”的场合。让学田1:文化创意逻辑提升图台上,能激发(或说是“逼迫”)学生由被动、滞后的听课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超前的讲课学习方式。

这种改革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网络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和学习变得简便易行,当代大学生完全有能力,在课堂之外实现对知识的'独立搜集和整理,从而为其走上讲台做好准备。大学生走人课堂不是来“听课”,而是来“上课”,也许听课一年,不若上课一堂;发现和提出一个问题,胜于寻找和回答十个答案。通过这种“上课”方式,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全方面的锻炼。这才是上大学而非被大学上,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区别也由此体现出来。

4.教学目标的改革:中国的本科生教学目标应适当提高,与研究生培养教育更为接近。

在今天世界上很多著名的高等艺术院校,都非常重视开展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已经不再是将其仅仅作为基础性课程’学生大都是采取撰写学期研究论文的方式来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这也要求授课老师在学期开课之初,就根据所要完成学习的课业内容,划分并下达给各位同学相关的研究课题,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相关课题的论文写作。如此一来,学生在对艺术理论课程进行整体学习的同时,还能够对特定的课题内容进行较为深人的认知和研究。

目前中国高等院校的艺术理论(及其他人文学科)课程教学,大都采取通史性教育,而非断代史研究。这种通史性学习f项向于知识性博览,确实能让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涉猎艺术理论知识。但实际上,艺术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应片面强调多广,而更应重视精深,与其泛泛而谈,不如精言一二。所谓“广发”则“废”,“人专”乃“传”。况且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大学阶段艺术类学生对于艺术史论知识的全面学习,其实是全面被动的、消极的学习,艺术类本科生的理论素养并未得到有效提高。但很多人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依旧只是关注基础性、知识性教学。现在要正视这个问题,为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确立新的目标,可借鉴国际上的艺术理论教学经验,也可引人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模式,通过提高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来提髙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结语

暑假,我们调研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davis),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应该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对本科生设置的培养目标,也是我们进行本科艺术理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培养有效的沟通能力;培养更高的认知能力;培育美德;推进在一个或几个学科的专注度与深度;培养领导能力;培养国际视野;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等。

本科艺术理论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改革以往陈旧的艺术理论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和建立符合时代需要、符合学习规律的教学体系,不仅能够为艺术理论的课堂学习注人生机活力,而且能够借此提高艺术人才的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等。本科艺术理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不仅能够为艺术理论教学提供指导,而且对其他学科的理论教学也有借鉴意。

艺术理论论文篇五

目前,有关新媒体艺术美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多集中在新媒体自身特性带来的审美异化,如虚拟性、交互性、技术性等,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媒体与创作者的关系、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新媒体对创作观念的变革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刘佳《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带来的美学思考》等等。这些研究,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新媒体艺术审美在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哲学层面的意义。这样的视角,固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新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但是限于一些研究者的专业背景,仍缺少对新媒体艺术中某些具体领域的研究。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新媒体艺术这个大的范畴中,实验艺术、装置艺术这类的当代“纯”艺术活动与游戏动漫设计、电影美术等商业艺术仍然是有本质性的区别的,所以,针对数字插画美学理论展开研究,对于充实国内数字媒体艺术研究的美学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数字插画创作需要艺术理论指导

由于数字插画是商业美术,一直以来被视为流行文化,其价值得不到主流艺术界的认同。以网络相册为平台,优秀的插画作品甚至可以赢得千万次的点击率,却很难进入到画廊、艺术馆中与传统画种获得并列展出的机会。数字绘画在主流美术界的“空缺”,使其缺乏专业而系统的评价体系、科学而规范的教育方法以及艺术投资人。这些都制约着中国数字绘画艺术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展开数字插画的艺术理论研究,挖掘其文化价值、厘清风格流派、完善评论体系,将数字插画研究学术化、正规化,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数字插画在主流美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都能更好地激励数字插画从业者的创作热情,对于提高数字绘画的整体创作水平、挖掘艺术价值是非常必要的。

艺术理论论文篇六

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数字插画艺术性,因而笔者认为可参照传统绘画研究的方式构建数字插画的理论研究框架,内容包括:(1)数字插画史论、人物及作品研究。(2)数字插画文化研究。(3)传统绘画与数字插画比较研究。(4)数字插画批评研究。(5)数字插画创作研究。

5总结

设计艺术史论家王受之先生在其所著《美国插画史》中评价了美国主流艺术界对插画艺术的态度,他指出“插图之所以不被主流艺术承认,无非是它的明确的商业性质,然而仅仅用商业属性作为口实,忽略插图的艺术性,实在是过分”。中国数字插画今天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并不比传统插画有所改善,所以,对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的研究,无论对于中国的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创意产业发展还是对于数字插画创作而言,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本文的目的也在于此。

艺术理论论文篇七

孟菲斯(memphis)是由意大利一群青年设计师组成的后现代主义设计集团,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成为影响西方社会艺术设计潮流的一股力量,是国际公认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代表。其创始人和领导者,年近七旬的老翁爱多尔·索塔萨斯(ettoresottsass),是意大利设计界的宿将,曾加入“阿基米亚集团”,但不久即退出。1980年,他在米兰与七名不满30岁的青年设计师组成“孟菲斯”。“孟菲斯”一名来源于美国歌曲《蓝色的孟菲斯》,是美国西部田纳西州一个小城的名字。同时,“孟菲斯”也是古代埃及都城的名字,是尼罗河畔的古老城市。除索塔萨斯之外,参加孟菲斯集团的设计师还有阿尔多·齐别克(aldocibic)、米切尔·达·卢齐(micheledalucchi)、马可·查尼尼(marcozanini)、马丁·贝定(martinebedin)、马提奥·苏恩(matteothun)、安德列亚·布兰兹(andreabranzi)、雷达兹(radice)、乔治·苏登(georgesouden)和拉查里·帕斯奎尔(nathaliepaasquier)。他们没有发表任何宣言,也没有公布自己的主张,因为他们都反对任何限制设计思维的固有观念。

虽然索塔萨斯声称他们不想宣布什么宗旨和宣言,即“没有自己的形态和标志的百科全书,但却通过它的能力与生命描绘了打破过去、走向未来的百科全书。”不过通过孟菲斯成员的设计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其无形的设计思想,其主旨都是为了打破艺术设计界“现代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开放式的设计思想

在孟菲斯看来,整个艺术设计界从包豪斯成立到20世纪60、70年代的几十年一直宣扬的功能主义、包豪斯思想、未来主义等等,都是企图对设计原则做出一个思辨性的、逻辑性的、唯理性的结论。设计服务于生产生活,这样无形之中就铸成了一种千篇一律的生活模式。孟菲斯对现代主义设计所倡导的设计思想和生活方式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整个世界是通过感性来认识的,并不存在一个先验的模式等待设计师去探索。索塔萨斯说:“世界是凭感官发现的地方,我不谈及某一种形态,而只是提出一种姿态。设计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讨论生活、社会、政治、饮食,甚至于设计本身的途径。”设计不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种假设;不是一种宣言,而是一个步骤、一个瞬间。这里没有确定性,只有可能性;没有真实性,只有经验性;没有“那是什么”,只有“发生了什么”。就这样,孟菲斯创造了一种现代社会中无视一切模式、突破一切框框的开放式设计思想,与以现代主义设计中以功能为主旨的设计理念形成鲜明对照。

二、对功能的新解释

设计的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是现代主义设计着力阐述的问题,“少即是多”、“形式服从功能”代表了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思想。现代主义对产品功能的研究促进了人体工学的新发展,满足人体工学中数学和物理要求,因此也成为现代主义设计追求的目标。而索塔萨斯认为,这是一种误解。他说:“当你试图规定某产品的功能时,功能就从你的手指缝中漏掉了。因为功能有它自己的生命。功能并不是度量出来的,它是产品与生活之间的一种可能性。当查尔斯·依姆斯设计出他的椅子之时,他其实并不是设计了一把椅子,而是设计了一种坐的姿势。也就是说,他设计了一种功能,而不是为了一种功能而设计。他认为功能不是一种生理的、物理的系统,而是一种文化系统。设计师的责任不是去实现功能,而是去发现功能。“设计是一种积极的、对人的行为的修饰方法”。孟菲斯成员之一,青年设计师勃兰齐说:“新的功能就是新的自由”。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功能便可以把设计师的工作从冷酷、严峻的计算和公式中解放出来,像诗人和画家一样,向着乐观、果断、热情洋溢的新境界迈进。

三、树立产品语义的新内涵

孟菲斯设计师们认为产品是一种自觉的信息载体,是某种文化体系的隐喻或符号。当设计师完成了产品的设计时,他不仅肯定了一种有使用价值的产品,而且也肯定了某一种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价值指标。勃兰齐说:“作为现代运动的一部分,所有工业设计及观念都建立在外在环境的基本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合理性基础上。这就是说,形式、结构和功能的协调具有语义上和社会价值上的意义。从文艺复兴时代、基督教时代到工业革命时代都是这样。”因此,孟菲斯设计师们在设计实践中总是竭力表现富有个性的文化涵义,或者天真自然,或者矫揉造作,或者滑稽幽默,或者怪诞离奇,使产品的符号语义呈现出独特的个性情趣,由此派生出关于材料、工艺、色彩、图案等诸多方面的独创性来。

四、赋予材料以人文涵义

孟菲斯设计师们不仅把材料看成是设计的物质保证,而且还是一种积极交流感情的媒介,是设计师表现自我的一面镜子。“不同的材料组合、廉价材料与贵重材料的组合、粗糙材料与光洁材料的组合、发光材料与不发光材料的组合,使产品成为一个和谐的复杂系统,一个以体量感或表面肌理感为语言的诗篇,一个新的、富有表现力的天地。孟菲斯对于材料的态度是感性而非理性的,他们不考虑材料的真实感。大理石像塑料、或者塑料像木材,在孟菲斯看来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材料本身的肌理、花纹、色彩、浓度、透明度、发光度、反光率以及它们所具有的表现力。孟菲斯用材料没有限制,木材、塑料、玻璃、赛璐珞片、油漆、氖管灯、彩色灯泡、玻璃纤维、铝材、大理石……,一切无所不用。当时被设计师广泛采用的三聚氰胺塑料胶合板,色彩鲜艳,花纹种类繁多,被大量运用在酒吧,舞厅等游乐场所的装饰中,因而被认为是一种很“俗气”的材料,但孟菲斯设计师很喜欢用它,也将这种材料大量用于客厅、卧室和餐室家具设计上。人们对它的浅薄、粗俗、简单等贬义,被孟菲斯代之以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品格,用来表达一种酣畅的、活泼向上的设计意图。

五、装饰不是罪恶

功能主义者的口号“装饰是罪恶”(卢斯语),遭到了孟菲斯的批判。孟菲斯设计师十分重视装饰,把装饰作为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像木材的纹理是由内部结构决定一样。米切尔·达·卢齐说:“材料和装饰是组成产品的细胞,我们应当做到研究细胞比产品更多”。他们认为,功能主义者反对装饰是因为他们是以理性的态度、逻辑的态度对待设计。“时代不同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更有弹性,更少说教,更少严肃性。因此,装饰的时代又到了”。乔治·苏登说:“装饰属于电子时代,正如功能主义属于机械时代一样”。孟菲斯设计师一般采用抽象图案来装饰,使它布满产品表面,变产品的静态为活跃的动态结构。他们对表面色彩的考虑,也有其独立思考,认为色彩是传达产品信息的最迅速、最直接、最富有感情的手段。但他们不喜欢照现代主义者所规定的色彩学法则和配色规律办事,往往不去区分什么是主色调、什么是衬托色,而喜欢采用色调差别很大的色块并列,产生一种颤动的视觉效果,甚至不惜互相干扰,以创造一种风趣、滑稽、诙谐、戏谑的后现代情调,造成亦庄亦谐的效果。索塔萨斯宣称:“孟菲斯的家具是非常感人的,它只能与感情炽烈的人们在一起,与高度发展、自我完善的人们在一起,也许这些人明白,如何在社会中生活而无需任何制度或文化的保护。”

在设计艺术界,也有的反对者认为:孟菲斯的设计是一种“文化冒险”(cultureventure),他们的产品只有艺术家才能喜欢,没有什么市场效应,他们设计的产品都很昂贵,一般消费者购买不起,这与他们追求面向大众文化的设计理念格格不入。孟菲斯认为:当前社会中,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通过现代传播媒介(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的无孔不入的宣传,消费者选择合乎心意的产品的可能性大大增长,对他们的个性化的消费倾向也提供了更多的满足率。即便是艺术家喜欢的商品,也很快会因为潮流的普及而迅速流向普通消费者群。另外,教育的普及和教育内容对艺术的日见重视,使人们的艺术水平普遍比过去大为提高,艺术已经不再是少数精神贵族的占有物,艺术家与普通人之间的鸿沟在一天天地被填平,这一现象使人们对产品的普遍文化内涵产生更高的要求。

由于孟菲斯强调设计的个性化,因此,他们设计的产品一般生产量都不大,使一部分热衷于“赶时髦”的“新潮一族”,更加以得到孟菲斯产品为荣,这样的广告效应也是孟菲斯声誉鹊起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这样的社会根源,孟菲斯集团的设计师们也明智地宣布:孟菲斯也终将成为过去。它的成员之一乔治·苏登也说:“孟菲斯的模式便是扩充模式的范畴,永不满足它已做的工作。”

艺术理论论文篇八

摘要:在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我国整体经济得到了更为稳定和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市场的开放程度更是大大提升,可以说市场的开放给我国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企业在发展和建设中面临着十分激烈的竞争。所以今后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发展中获取更大的进步,就需要对管理工作进行更充分的关注和重视。企业在实际发展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所以当前很多学者也加强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激励理论的出现和应用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所以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怎样对这一理念进行有效应用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为此,下文笔者也将对企业管理中的激励理论进行研究,希望对这项工作的开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激励理论;企业管理;应用

0引言

随着近年来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全球化经济体制也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所以现代化企业人才逐渐成为了企业竞争的形式之一。由于人才是当前企业发展环节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所以只有开展更有效的人才竞争,才能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更完善的基础。因此,企业管理者更应该充分认识到激励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确保对员工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更为有效的科学依据。同时在企业人员的内部管理体系建设环节中,也应该不断加强对员工工作意识的强化,通过这种方式对企业内驱力进行完善,给企业发展带来更为显著的财富价值。所以,在当前企业发展中更应该加强对管理体系的建立,进一步对激励制度进行强化,实现对企业发展的有效帮助。

1激励理论的概念

激励主要就是指对人的动机进行持续激发,帮助其提升内在动力,使其内心保持更为兴奋的状态,激励和鼓励人们在生产或生活中向着更美好的目标前进。组成激励制度的主要因素也更包含动机、需求和外界影响。其中外界影响也是激励的主要动机,更是实现激励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但是管理工作中激励主要指的就是企业管理者借助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案,对人们的实际需求进行满足,从而对人们的发展规律进行实现,有效调动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企业发展和运行奠定更稳定的基础。

2激励理论的种类

在当前的激励制度体系建设环节中,根据针对性和内容的实际研究,我们也可以将激励理论划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

2.1内容型激励理论

这种激励制度,主要是对员工的心理需求或是基本性质进行考察,将人的工作需求作为研究重点的激励体系。最具代表性的激励理论比如马斯洛激励体系和赫兹伯格的激励体制等。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也分为不同等级,当人的低等级得到满足后,较高层的需求也将有了新的需求,也希望获得满足。所以,在这一要求的基础上,赫兹伯格也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就是将激励因素划分为两种形态,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1]。保健因素就是基本需求,能对员工工作中的负面情绪进行有效抵消,而激励因素的存在,则可以对员工的工作意识进行提升和激发,通过这种方式对企业工作动力进行有效激发和提升。

2.2过程型激励理论

此种激励理论就是借助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之间作用,进行更有效的动态激励。弗鲁姆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某一个特定的激励体制也需要取决于制度可行性的满足程度,同时也要对其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只有这种方式才能更好的实现对激励制度的发挥。所以在当前对过程型激励理论的应用环节中,更应该在实际情况上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对广大员工的工作兴趣进行更有效的提升,确保激励体质的公平性得到更有效的提升。

3我国企业员工激励制度的发展现状

3.1缺乏对员工的专业性培养

如果在实际工作中的激励理论的应用力度相对缺乏,那么企业员工的素质培养也必然会存在很大的问题。经过笔者对当前企业经营现状的研究来看,由于受到传统经营工作的影响比较深远,所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将大部分精力用在经济建设中,没有对员工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升进行关注。所以这也使得很多员工的专业技能存在不达标的情况,专业素质也实际工作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也正是因为员工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上存在较大的缺陷,所以企业在实际发展中和也很难得到充分的和基础保障[2]。

3.2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

根据笔者对当前工作的研究,发现我国很多企业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仍然比较严重,一味的追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生产中的平均,对于业绩好和业绩差的员工之间采取相同的评定标准。这种方式的长期影响,必然会对工作业绩好的`员工工作积极性造成影响。此外,当前很多企业的内部竞争机制也存在明显的不健全问题,这对于员工的贡献能力无法进行更有效的激发,所以长期下去,必然会对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提升产生制约作用。

4企业员工激励制度的相关优化对策

4.1建立系统性更强的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理念的科学化建设,可以确保企业文化更有效的走进人们的视野中,这种方式也将对管理体制核心理念进行更充分的体现。但是在对制度进行运行的环节中,不能对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连接,所以在此环节中,加强对企业文化的有效建立,也可以对文化建立的环节中,实现对员工的积极引导,帮助员工向着更为积极和团结的方向进行发展。同时在文化建设环节中,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可以实现对员工工作热情的有效激发,帮助广大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中收获更大的效益。因此在对企业文化进行建立的环节中,不仅要加强对口号标语和行为规范的完善,还应该加强对价值理念和物质保障的制定与完善。

4.2为员工提供更积极和光明的发展机遇

在当前的企业建设与发展中,员工的自我价值实现也是一项较高层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更需要为广大员工创造更多的创作机会和发展机遇,确保员工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获取更大的进步。在此环节中,还应该实现对以下工作内容的关注:首先,企业在实际运行环节中,要帮助企业员工制定阶段性发展方向。在当前我国企业的实际发展中,应该建立更为完善和科学的学习机制。在企业工作中,如果广大员工不能实现对自身能力的提升,也必然会面临着被企业淘汰的风险,所以,在企业建立和发展环节中,也需要为员工制定更为全面的职业发展理念,组织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实行有效的再教育,表现好的员工更需要给予相应的鼓励,通过这种方式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行更全面的提升[3]。如果在实际工作中的成果已经超越了员工的自我期望值,员工在工作中必然会感觉更为欣喜,但是如果实际工作结果和期望值有所差距,员工也将产生一定的挫败情绪。其次,对工作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在企业发展中员工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不断工作下积累出来的。因此企业在对新员工进行培训环节中更要加强对相关能力的指导和培训,并为广大员工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机会,让其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理解和掌握企业文化。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企业运行工作中,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员也应该正确认识到人员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对激励制度的有效制定,全面提升广大企业员工的工作意识,对其核心竞争力进行更显著的提升,为企业的综合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在今后的实际发展中,企业不仅要加强对自身经济建设工作的关注,还应该对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行重视,以便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进行更有效的提升。在企业人员的内部管理体系建设环节中,应该不断加强对员工工作意识的强化,通过这种方式对企业内驱力进行完善,给企业发展带来更为显著的财富价值。

参考文献:

[1]徐蓉蓉.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整合运用[j].中国科技投资,,57(34):258.

艺术理论论文篇九

非艺术类学生在中国学习艺术设计专业是一种普遍现象,如何提高这类学生的设计水平,达到行业要求,是大家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教学的实际经验,分析了该类生源的综合能力现状,提出了各高校在开办专业时的观念导向,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以为非艺术类生源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寻找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非艺术类;生源;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自20世纪后期我国开始引进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经过20多年的发展,有了飞跃性的进步。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引导下,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迅速扩张,在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1,2]。艺术设计专业已成为高校办学的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以往只有艺术类院校开办的专业,现在很多普通高校也都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这使得教育主体和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艺术设计的生源也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很多本科院校都有文理考生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情况,在专科院校这种现象更为普遍。部分院校为保证招生规模,在艺术设计招生计划中加入了文理考生,我们在这里把这部分学生称为“非艺术类生源”[3]。对于非艺术类学生学习艺术设计专业及其相关的课程,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育者,都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几个方面剖析对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设计教学的思考。

非艺术类学生由于没有美术基础的教育经历,在审美层次和动手能力方面与艺术类学生有很大差距,相比较而言,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空间想象能力[4]。而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则表现为思维逻辑能力上更缜密,比较周到细致。两者对比优劣势很明显。在构成、色彩和计算机软件操作上,艺术类专业学生比较有优势,他们在造型能力、色彩处理、画面的控制等方面,由于考前受到系统的美术基础训练,对于一个设计方案的处理更显得得心应手一些,对画面的处理具有一定的自我诊断能力,从而较容易对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往往缺少这种自我诊断能力。而在文化课、材料加工工艺方面,非艺术类的学生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2类学生在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非艺术类学生习惯于逻辑思维,而艺术设计要求的是发散性思维,所以给新生上的第1节课就是要谈谈两者不同的学习方法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顺应社会需求,以培养适应用人单位要求,具有设计、管理、服务等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非艺术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传统艺术院校的培养模式几乎一致,根本不具备多学科教育的特点,更不符合非艺术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层次学生的现实情况[5]。如何根据非艺术类学生特点,找出卓有成效的培养模式,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挑战性的课题。笔者认为,不同的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办出具有特色的专业来,尤其是具有艺工结合和多学科交叉优越资源的综合性大学,可以依据生源背景的多样性,文、理、艺皆有的特点,培养出厚基础、宽专业、综合素质全面的设计人才。有些多学科综合性大学是在近几年大学合并和学科调整中建立艺术设计专业或设计院系的,这些学校有着雄厚的学科基础和高水平的研究条件以及良好的品牌资源,为培养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型艺术设计人才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为此,多学科性大学应该先有重点地做强1~2个有本专业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后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可以办出具有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品牌。

3.1引导兴趣,强化基础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以绘画造型能力为基础的学科,其设计与制作都必须以一定的造型能力基础为前提,对于非艺术类学生来讲,这一课必须在基础教学阶段就补上,然而在这一教学环节上让从来没有拿过画笔的学生来画画,并非一件易事。首先是学生没有养成从绘画的角度来观察物体的习惯,其次,由于学生已经从高中阶段进入大学,学习的心态也产生了很大变化,没有过去升学的压力,如果方法不得当,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如何在这个方面找到突破点,笔者认为,首先兴趣的培养是个很重要的环节,兴趣是一个技能掌握的推进器,只有培养对设计的兴趣,水平才会达到一定的高度,其次是对艺术的认识,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以及进行基本的构成训练,最后是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掌握。这3方面对非艺术类学生从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是很好的突破点。

3.2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

的授课方式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动,以加强基础课之间的联系,注重交叉与融合;在认识方式上注意借鉴与比较;在表现形式上注重再现与现实;在方法手段上注重过去与现代的衔接,不拘一格。把基础教育中理论知识部分和与之有关的事务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方法训练将他们设计编排成套,以课题形式展现,对训练中的知识资源,内容、介质、技法进行有效地编排,从而体现课程的实质与表现机能,强调学生对设计过程的体验,加强教学环节的衔接与整合,多方位多角度地讲授课程,以综合多样的教学方法介绍课程内容,加大艺术欣赏的比例。艺术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视觉艺术,仅靠教师的叙述来让学生体会思想不太可能,只有将经典作品与现实意义用立体的手法展现给学生,介绍创作过程及创作环境,才有可能被学生吸收。必要时可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设计人员进校讲课或举办讲座,传授给学生一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3.3提高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创意思维

对于非艺术类学生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意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创意思维的培养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千篇一律。设计需要实践,非艺术类学生在进行创意思维训练时,应该符合这类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在基础教学中加入创意训练,让学生在非常放松的环境中,放开手脚大胆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再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完全放开。安徽农业大学在非艺术类学生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中加入了《设计思维》这门课程,从观念和方法上进行引导,通过几年的实践,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首先分析、综合设计作品使学生对设计作品,有自己的认识,在认识中重新整理、组合成新的作品,在整理、组合中设计意识得到升华;最后再让学生投入到实际的设计创作中,通过收集素材,对素材整理,找到设计的切入点[6]。经过这3步的训练,非艺术类学生在设计意识、创意过程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3.4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弥补非艺类学生动手能力的不足

非艺术类学生大部分没有美术功底,这对于艺术设计教学是非常不利的,但是这并不能证明非艺术类学生就不能创作出好的设计作品。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的世界,对传统的设计教学理念要进行改革,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弥补非艺术类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的特点。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使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从而可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弥补手绘能力的不足。

3.5专业教学和企业实现零距离

传统设计教学的实践课程大都是课堂练习或在实验室中训练,忽略了社会实践的环节,学生很难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致使教学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因此,在实践环节上要选择企业、工厂、设计单位合作,进行模拟或实际的设计—生产—销售训练,大幅度增加实践课时,对一些抽象的理论放在实践中解决,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领会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转化的过程。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同时也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通过教学方式和企业实现了零距离接触。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无疑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使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设计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找到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法,使非艺术类学生更加具有竞争力。

艺术理论论文篇十

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色,水景观在设计时,不仅要秉承绿色设计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避免对自然造成破坏,还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设计中要加入有区域特色的元素。在进行水景观设计之前,对水景观建设的区域进行背景调查,根据当地的建筑特点进行设计,可以使水景观设计更符合当地人们的喜爱。切记不能盲目地对其他国家的水景观设计进行模仿,应多结合环境自身的条件,发掘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积极探索发现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并将这些特有的文化元素融入水景观的设计当中去。

2科技美学视域下现代水景观设计的科技元素

科技美学是指导物质文明生产建设的交叉学科,将美学应用与科学技术,属于应用性学科,它包含了自然、人文、美学、心理等多门学科的内容,在考虑设计功能的同时也兼容了审美观念的体现。综合了景观、景观审美与观赏者等要素,以砖、瓦、钢筋、混凝土作为工业材料进行水景观的建筑。

2.1使用新型材料

新型材料可以达到特殊的光影效果,在水景观建设中使用新型材料可以创造出非凡的艺术表现体,拥有不一样的质感和视觉享受。使水景观的设计更具艺术感,满足人们对水景观建筑的美的需求。

2.2采用先进技术

3建筑美学视域下现代水景观设计的空间布局

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领域内审美的新兴学科,是建筑学与美学的分支。建筑美学以美的规律为基础,以建筑实用性为出发点,平衡建筑审美与科学性的联系。以建筑艺术发展与鉴赏、建筑艺术审美及其功能为主。当前比较侧重城乡环境关系、建筑审美效应与水上园林的关系等。景观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水工程建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迅速得到提高,使用功能的侧重使原有的水景观建筑开始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建筑美学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和序列设计的使用,设计时比较注重环境自身的设计意境。主体建筑与其设施要确保牢固,结构造型要和谐稳定,各个建筑结构之间的比例要协调,具有统一性,不能过分突出。我们要把建筑美学的法则在水工程建筑中进行使用,丰富水景观的造型,增强艺术美感,形成美的视觉感受,充分利用水的流动性、可塑性、倒影等特点,进行设计,增强水景观的趣味性,避免呆板和千篇一律的水景观建筑出现。

4生态美学视域下现代水景观设计

生态美学在后现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产生,是美学与生态学的融合,从生态学的哲学、科学、伦理等层面出发,在自然美学的基础上解析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生态美学是一种动态美,可以促进生态物质的循环,有利于传播弘扬中国生态美学文化。对现代水景观设计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铺垫和指导的重要作用。

4.1循环使用水资源

我国目前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困境,大部分城市都存在着缺水情况,少数地区缺水情况十分严重。随着工农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缺水问题越发严峻。生态美学不提倡以人类为中心,在此思想的影响下,应利用水景观设计区域周边的雨水资源,使用处理过的废水为水源,减少用水量。生态美学思想在现代水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引导人们意识到水资源危机,增强水忧患形成文明的节约用水意识。

4.2避免破坏水域自然形态

自然水体是大自然作用的结果,包括地表径流、降雨、水流、波浪、生物等对水岸线的作用促使水体变化,从而引起水域生态的改变。在进行水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自然水域的整体状态,避免破坏水域自然条件。尽量不要改变水域的原有流向,减少人工化学材料的使用。如果必须进行人工建设,则要在人工模拟的环境下进行自然生态系统的创造。

4.3保护水环境

由于我国部分地区在追求经济发展时,过于注重经济的增长,忽略了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开发扩建的时候占用河道,随便开采水资源,对水环境造成了破坏。个别工厂偷偷将污水直接排放到水道、河道之中,造成水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在进行水景观设计时,要反对污染环境,实施景观建设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要把水景观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一体化进行发展。保护周边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注意保留湖泊、河流等水景观的地下水补充功能。在进行水流设计、布设水生植物时要注意保留水体自净能力的处理,要进行利用污水净化的水景观建设。

5结束语

水景观设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基于人们对景观设计要求的提高和审美的变化,设计时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的利用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技术,在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符合区域特色的水景观建筑的设计。生态美学是把态学整体论方法作为基础的,通过人的体验、感受、领悟,就能让人发现大自然对人的唯美意义。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是需要传统园林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的,它是自然和人文相互结合的产物。本文针对美学视域下的现代水景观设计艺术进行了分析,讲述了水景观设计的主要原则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应该通过水景观的设计展现出独特的水文化,在显现自然风光的美的前提下实现景观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娱乐休闲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我国水景观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

艺术理论论文篇十一

艺术类职业院校相比于普通职业学院,学生文化基础更加薄弱。也对英语教育普遍提不起兴趣。如何提高艺术生对英语教育的兴趣,不仅仅应当从学生方面入手,更应当思考当今艺术类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善的途径。本质主要阐述了当前艺术类职业院校英语教育的现状,对艺术类职业院校英语教育方式的进行了思考探究。

英语教育;职业院校;探索

当今,职业院校的培养学生方式主要在于专业技术人才。而与非艺术类职业院校不同的是,艺术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大部分学生甚至对文化课程提不起兴趣。一到文化课堂,就出现倒头大睡或交头接耳,无心上課的现象。但英语教育在国家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上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加强艺术类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培养新时期的综合发展的艺术专业人才,正是每个艺术类职业院校应当思考的问题。

当前,艺术类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英语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

艺术类职业院校主要是培养艺术类专业技术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艺术类专业课程的安排相对比较完善,而文化基础课则较为薄弱。目前,虽然艺术类职业院校的英语课程每周都有安排,也有针对性的教材。但英语课程的教学应当达到何种程度,培养怎样的实用性人才尚不明确。

(二)英语教育课堂的不重视

艺术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学生课堂上兴致不高。再加上职业院校对英语教育达到的培养目标未做硬性要求,没有具体考核的指标。导致教师对课堂教学也越来越不重视,大多数草草了事,只是简单完成课时量。课后也鲜少有布置作业,进一步导致了学生对课后学习的不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也更少关注新的教学手段、教育方式。

(三)英语教育配套设施跟不上

英语教育是融合听说读写、应用于实践中的综合教育。目前,大多数艺术类职业院校在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但也仍然不是每间文化教室都配备。每学期都会有部分班级的英语课堂安排在没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而没有多媒体设备,英语课堂的教育只能局限在说、读、写三方面。英语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听的环节,则在日常的英语教育中被忽略了。

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主要是知识方面、能力方面以及素质方面的要求。艺术类职业院校对学生英语教育的目的也应当围绕这三方面开展。

(一)知识方面,明确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

艺术类职业院校不仅要培养专业型的艺术人才,更要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艺术人才。更长远来看,要让艺术人才在国际演出中也能正常的无沟通障碍地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首先,艺术类职业院校应当对学生的英语教育的知识培养,系统地形成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当包括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及长期目标。并用一些硬性指标来衡量。比如,英语交流应当达到何种流利程度,英语三级及四级的通过率,能够翻译多少词汇量的文章等等。其次,加强艺术生英语的课外知识培养。要提高艺术生对英语的兴趣,不仅仅要从教材入手,更应当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从他们的兴趣切入,将英语教育融入进去。组织一些英语教育的课外活动。比如,阅读学生感兴趣的英文名著,课下组织学生一起观看英文节目。

(二)能力方面,重视课堂及课外实践对英语教育的作用

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课堂是第一教育环境。英语教育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指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听说的能力。要培养艺术生的听说能力,首先,应当加强课堂的教学,教师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寻求英语教学的新手段、新方法,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塑造用英文沟通的氛围,从而提高艺术生对英语课堂的兴趣。其次,重视课后的英文实践活动。教师应当积极主动,组织学生课后开展各项英文实践活动。努力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投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

(三)素质方面,加强教学设施的建设

英语的素质教育,应当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态度、学生能够树立起对英语学习的信心的各方面综合发展的教育。艺术类职业院校,若想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在教学设施上就必须努力跟上教学发展。对英文教育来说,多媒体及语音室是必备的基础设施。当前,大多数艺术类职业院校都没有专门的语音室,学院应当多努力争取财政拨款、优秀校友捐赠等各种投资,为英语教育创造良好的设施条件,使英语教学多样、全面发展。

艺术类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是一条道阻且长的道路,这不仅仅关乎教师的英语教育方式的改善和发展,更在于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培养文化与专业双向发展的优质艺术生,也能为学院发展争取到更高质量的生源。

艺术理论论文篇十二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近年来又在各教学领域实行新课程改革。20xx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在教育部的指导下,高校音乐课程改革的步伐逐步加大,改革力度也日渐深化,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在课程改革的同时,各高校在音乐艺术教材中也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针对其中的问题,及时作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对于深化课程改革非常必要。

自改革开放后一些高校开设音乐艺术教育课以来,由于教材建设没跟上时代的步伐,很多学校都在使用音乐专业的专门教材。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才有了一系列针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教材问世,现将80年代至今公开发表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教材列表如:左面这个表格并不能全面反映大学音乐教材使用的情况,但可看出,无论是出版的数量还是规模,近年来音乐艺术类教材都有“百花齐放”的趋势,这也造成各高校教材使用的鱼龙混杂。综观高校音乐教育,教材的使用往往根据教师自己的意志,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所缺亦无针对性的举措。

(一)高校音乐艺术教材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由于教材建设的不完善,各高校所使用的音乐教材也都相对落后,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材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对此,《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xx一20xx)》强调:“重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材建设,逐步建立高校艺术教育教材的评审制度,积极推荐一批质量高、特色鲜明、深受学生欢迎的艺术教育教材。”音乐并不单纯只是音乐,而是融合了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等诸多因素在内的艺术感官享受,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科学性。另外,高校音乐艺术是针对大学生的,教材的开发也应有针对性地符合和适应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2.教材设置不规范,内容单调陈旧。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音乐教材的编写依然沿袭了过去“正统教育”的模式,教材所选歌曲大都以歌颂、赞扬为主,对民族、民歌、民间生活的关怀不够,且依旧趋向于集中思维,缺乏个性培养。一些音乐入门所须掌握的内容没能在教材中足够体现。[1]但这一内容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普通高校音乐教材谈之甚少,因此,高校音乐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还存在着相当程度上的不规范性。

3.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不符。说话办事要讲究因人而异,教学也应根据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式。具体说来,教材的设置和编排应最大限度地符合所针对对象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高校音乐教材的教育对象是20多岁的青年学生,他们已形成了尚不完善的对世界和对人生的看法,教材的内容会使之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形成一定影响。综观当今高校音乐教材,其内容有很多不适宜大学生之处,有的过于浅显,激不起兴趣;有些内容过于专业性,超出了理解能力;还有一些内容民族性、社会化过强,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这些问题都不利于高校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二)音乐艺术教材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面对高校推行艺术教育改革大潮的步步逼近,音乐艺术教材的改革不单单源于当今教材中的种种弊病,而且也是时代的要求。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上亟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种发展应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在教育层面,音乐艺术教材的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

1.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实施手段,而音乐教育则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科目。”[2]由此可知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美育功能实施的要求。新时代的优秀人才,不仅要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且应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高雅的艺术情操,而音乐艺术教育则是培养学生高雅情趣和人格修养的不可替代的因素。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音乐艺术教材能够从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性、动手能力等方面入手,力争做到与时俱进。

2.音乐艺术教育功能转变的必然要求。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已越来越不满足于“死读书”“读死书”,无论是时代的需求,还是自身发展的必然,不得不承认传统的读书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追求新知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完善逐渐成为大众追求的人生理想,完善自我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读书娱乐,可以是运动锻炼,在人类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艺术教育成为大众的首选。蔡元培认为:艺术教育不仅仅有助于美育的发展,还能够帮助德育的培养,能够通过艺术美发展真知、启迪人的善良品质。也正是源于此,艺术教育的功能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传统观念里,音乐艺术是正统教育的附属品,具有陶冶情操、培养情趣、休闲娱乐等种种作用,如今,音乐艺术已不仅仅依附于正规教育,而是同正规教育趋于平等,且成为人们追求完美人生的必需,是一个人人生发展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正是音乐艺术教育这一功能的转变,要求相关教材也能跟上人类思想的脚步,朝着面向人的完善发展的方向迈进。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视普通高校音乐教材的编写。我国艺术教育之所以起步晚,就是源于在人们的观念里并未形成真正的艺术教育思想,多数家长依旧认为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等同于“玩儿”,与学习无关,更与教育无关。虽然有些人已意识到了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全面人才的必要性,但由于力量不足,没能推动整个思想观念的转变。因此,国家把艺术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是必要的,通过政策导向指引各地、各校切实推行更是必不可少的举措。只有这样,高校教育才会真正把音乐教育纳入其教育系统中去。另外,国家应通过奖励、经费资助、政策激励等措施加强音乐艺术教材的编写力度,并从中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书籍作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指定教材,改变高校教材使用混杂不堪的现象。

(二)新教材的编写要适合大学生的身心状况。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只有适合学生的教材才是好教材,且教材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目前高校开展音乐教育所使用的教材中存在着的诸如内容、结构方面的一些问题,并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也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变革或重新组合音乐教材中的内容、结构是必要的。新教材应考虑到教育对象是基础薄弱非音乐专业学生,内容应以简单欣赏艺术作品、介绍作品创作背景以及讲述基本乐理和中外音乐发展史为主,不应涉猎过多的音乐流派、音乐风格等内容,这也是超出学生能力和知识范围的。总的来说,应以学生的现实需求来编写合适的音乐教材。

(三)教材内容要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音乐教育同样不例外。因此,为教育服务的教材的编写也应以“育人”为原则。显然,作为艺术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音乐教材无疑应当以艺术型为主。

总之,要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成果,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改变当今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薄弱、落后的现状,以政策为引导,以经费为补充,以教育改革为理念导向,以科学性、艺术性为指导的新教材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在认真研究大学生思想现状和素质教育改革方向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变革旧教育体系的不合理内容,添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教学理念,才能体现音乐教育的“美育”的功能,实现素质教育新发展。

艺术理论论文篇十三

如果你心中存有关于思考、学习、组织创新、组织变革等疑惑的话,那么在《u型理论:用心灵的力量改变学习的本质》一书中,会找到相应的答案。作者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奥托夏莫,和彼得圣吉一起研究学习型组织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彼得圣吉是《第五项修炼》的作者。

本书一千多页,读起来令人生畏。前前后后看了三周,中间有搁置几天未读。出现不符合我阅读习惯的词语阅读中就跳过,如下载、暂悬、晶透化、未来之涌现等。为了尽量去理解作者的观点,决定写篇读书笔记。试图从作者的观点、核心思想、如何联系实际加以应用等方面去着手写笔记。看完恒大的球赛,一直写到12点。中间不断的回头去看读书时的书摘,不明白的重看了重要章节,然后放下睡觉。清晨醒来,昨夜的内容又重新涌现出来,突然一下子觉悟了。u型理论不正是描述了放下然后安静然后深度关注然后领悟的状态吗?当我在晚上写笔记的时候因为未有感知所以处于下载状态,睡觉就是将问题放下处于暂悬的状态,当清晨去除一切杂念后出现领悟,不就是处于晶透化的状态吗?当获得了领悟后知道我该如何去改善自己的思考方式不就是未来之涌现吗?u型理论不是玄而又玄的学说,而是对思维过程客观规律的总结。相比观察客观世界,认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创意是如何产生的`更加困难。通常我们无法说清一个想法如何产生的,那么有效的思考和不断的进行创新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无法理解一些杰出的人物,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奇思妙想,为什么一些企业或组织可以不断变革创新,走在时代的前列,那么阅读本书会让你有所收获。

u型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开放的思维、开放的心灵和开放的意志。当人们放弃固有的想法、实践甚至身份,通过倾听观察看见不可见。进行更深层次的关注、感知和领悟。激发自我内在状态,释放出巨大的力量,接受高度模糊、不确定,面对不可想象的问题,尝试不可能。

u型过程实现的七个步骤:

1、意识

2、观察

3、感知

4、在当下

5、晶透化

6、建立原型

7、执行。译文来自美语语境,有点艰涩难懂。不过孔子《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有助于我们理解七个步骤。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可以使自己更加坚定,志向坚定才能镇定不燥,静而不燥才能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

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需深刻理解观察、倾听、交谈的含义。造物主赐予人类眼睛、耳朵、嘴巴这些器官是感知世界的,而当人类成长进化获得知识和经验后,这些器官的功能不再被很好利用。观察三境界:看不到变化,看到不可见,看到未来。倾听的四境界:浅层的习惯性倾听,批判性倾听,换位思考的倾听,接近内在、根源的倾听。交谈的四层次:下载、争论、对话和当下。当我们的思维系统禁锢在下载的模式当中,没有认识到你所看到的(减少了感知和思考);没有说出你所想的(减少了思考和谈话);没有按你所说的去做(减少了谈话和"行动");没有看到你所做的(减少了感知和行动)。我们需要抛弃陈旧的工具,用崭新的眼光看待问题。必须放弃传统的反应和运行模式,深化对世界的注意力和好奇。我们必须将关注的焦点从习惯性地看世界重新定向到关注世界的根源——我们的盲点。唯有和这个根源相连,我们方能接近涌现中的未来。

艺术理论论文篇十四

艺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独特形式,是人类的灵魂与思想的结晶。在艺术中蕴藏着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意义,艺术的价值和意义也是不断被探索和理解的。通过学习和研究艺术理论,我对艺术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体会到了艺术的独特魅力。

第二段:审美体验的多样性

艺术的实质就是审美,而人们对审美的理解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和形式。通过学习艺术理论,我认识到艺术的审美体验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都可能不尽相同。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形式、内容、情感等多个层面来触动观众的内心,给每个人带来独特的美的感受。这种多样性使得艺术变得丰富多彩,也为观众提供了更自由的选择与欣赏。

第三段: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艺术不仅仅是个体审美的表达,也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紧密相连,相互作用。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个体创造的结果,也反映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通过学习艺术理论,我明白了艺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艺术作品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和影响社会观念和价值观,扮演着记录历史、反映社会真实与呈现美好的角色。

第四段:艺术创作的探索与创新

通过艺术理论的学习,我理解到艺术创作是一个探索和创新的过程。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和形式,挑战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形式。艺术创作的价值也在于其对于当代社会的思考和反思。艺术家通过创新和表达,传达出自己的思想与感受,同时也为观众带来新的视角和体验。

第五段:艺术的永恒之处

艺术的真正魅力在于其永恒性。尽管时代变迁,社会价值观不断改变,但艺术始终存在并绽放着光彩。艺术作品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界限,给人们带来共鸣和情感的共鸣。艺术通过审美的力量,触动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思考,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和永恒的源泉。

总结:

通过学习和研究艺术理论,我对艺术的认识得到了深化与拓展。艺术的多样性、与社会的关系、创作的探索与创新以及其永恒性,让我对艺术产生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感悟。艺术无处不在,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推动力量。我相信,通过对艺术的深入了解和感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品味生活,感悟人生的意义。

艺术理论论文篇十五

跟岗培训期间,宋老师送给我们的书中有一本是《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我如获至宝。

读《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是让人愉快的,其中我最受启发的是钱梦龙老师的导读艺术部分,即全书的第一部分。

在理论与实践上,钱先生都展现出一副"举重若轻,行云流水"的姿态,真让人神往。钱先生是一个在语文教学上有大抱负的人,经过孜孜以求的努力,经过寂寞与痛苦,他终于达到了一种高度——"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正如武林高手,轻轻一措手,实已蕴涵深厚内力,能将理论与实践如此出色地结合,确实让人叹服。

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结果,但对学生的影响都是终生的。一件件事例,一遍遍反思自省,也使我对教师的责任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语文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更应该重视对学生心灵上的关怀,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怀,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尊重天性,尊重人格,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激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让心灵之花充分地绽放。

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是如此之快,我们教师就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多一些探索,让教学方法、教学情景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满足学生在原有知识能力上有所提高的需求。教学中,少一点权威,多一分民主;少一点统一,多一分个性。少一分歧视,多一分尊重,让学生生命更鲜活。生活中,给孩子创造活动空间,让其拥有奇特的.幻想,多一分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主动去迎接挑战。

作为老师平时要经常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要每个同仁都认同你确实也是比较难的,但不管如何,这些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不能搞花架子,弄形式,为改革而改革,今天弄出个什么法,明天发明个什么模式,这些其实是非常可笑的,而发生在具有较多知识的语文教师身上更是可笑。可是,我们常常在不自觉中就犯了这样的毛病,以后应引以为戒。钱先生也一直强调不要在一些概念上作过多的争执,他本人就很不在乎别人在概念上对他的"导读艺术"的指责,正如他自己说的,能把学生教的聪明了,这样的教学法就是好方法。这实在是举重若轻的一句话,是高手的"四量拨千斤"。所以,像钱先生这样从教学上升为理论高度固然是好,但假如暂时达不到这种境界,也不要硬要弄个什么名目来表明自己的教学改革的立场。扎扎实实地教书,能带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这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钱先生说:"我是一个精神上的长途跋涉者,我的脚下永远是起点。"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以此勉励自己。

艺术理论论文篇十六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和创业能力的增长,是一所高校发展的源动力。美国于1980年颁布了《拜杜法案》,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商业运用,催生了硅谷技术型企业群,保持了技术优势,促进了经济繁荣。我们正逢国家推动创新创业的大好时机,高校必须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实施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质行动,构建完整的、符合传媒艺术类人才创新创业特点的课程体系,激发创新创业的源动力,促进学校与人才的共同发展。

(一)传媒艺术类高校学生作为创业者的特质

1.创业热情度高,创业意识强烈

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作为创业者的心理品质上,有着较强的优势。他们独立思考、判断、行动力强;敢想敢做、敢冒风险、敢于承担后果;善于交流和合作。突出表现在创业热情度高,创业意识强烈。据对河北省传媒艺术类专业学生所做的《创新创业教育调查问卷》(以下简称《调查问卷》)的问题5:您是否有创新创业方面的意愿?选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共占比64.5%,说明传媒艺术类专业学生有较高的创业热情和强烈的创业意识。

2.知识储备不够,商业能力不足

反观传媒艺术类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最明显的就是经济管理类知识储备较为欠缺,商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业者缺乏产生企业构思的系统思考能力。对项目可行性分析不全面,对商业模式的系统构建能力不足。二是企业创办后缺乏战略规划、营销、财务、团队管理等知识和能力。据《调查问卷》问题14显示:您认为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a缺乏好的创新创业项目;b缺乏社会关系;c缺乏创新创业素质及技能,三项累计占比56.7%,说明传媒艺术类学生在商业能力方面是比较欠缺的。

(二)传媒艺术类高校学生创业的特点

1.以“才华、创意”创新,创业易实现

传媒艺术类学生的创业项目多作品多集中在文化创意产业,学生以“才华”和“创意”创新,创作出的产品可在极短的时间以极低的成本孵化成商业产品,周期短易实践,投入少易产出。比如,一部新媒体产品网络大电影,从创意的产生、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到网络发行,一般只需两三个月的时间,拍摄成本也只需几十万元,知识产权转化为商业运用成本低,易实现。

2.学而优则“创”,专业特色鲜明

传媒艺术类的学生在创业项目的选择上多会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如编导专业学生创办影视剧制作公司,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办设计制作公司,表演、音乐和舞蹈专业创办艺术培训学校,这些创业项目与专业紧密相关,学有所用,学而优则“创”。

3.项目可复制性强,缺乏可持续性

在传媒艺术类行业创业门槛较低,设备与人员配置相对灵活,没有硬性的资金投入标准,项目运营启动快。但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竞争力较差,可复制性强,缺乏可持续性。许多创业项目由于技术含量不高,极容易被同行企业所复制、替代,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造成项目发展的后劲不足,创业失败率较高。

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传媒艺术类高校学生创业者及创业项目有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然而,这些特质和特点却没有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培养理念和计划,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实践主导性

传媒艺术类高校学生具有创业热度高但商业能力不足的特质,创业本身就是一个“实践-学习-实践”不断循环的过程,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的锻炼与经验的积累才可以提高。然而据调查,大多数的传媒艺术类高校往往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制定上缺乏实践主导性,没有体现创业实践的思想,或者只注重创新而不注重实践,导致课堂知识传授与实际应用缺乏衔接,学生没有机会去把创新作品变成商业运用,没有时间去进行创业实践。与之相配套的各项规章制度也不完善,比如学生休学创业、创业学生学分转换、创业指导教师激励制度等各个方面缺乏具体完善的措施。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通结合不够紧密

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一定是和专业教学紧密结合、互相融通的,是教师在专业课堂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潜移默化,是在科学研究中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是带领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的真枪实干。然而据调查,多数传媒艺术类高校尚未做到在专业教学中体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未能与时俱进,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如何在专业领域内创业,没有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融会贯通。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特色不明显

当前,传媒艺术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商业能力。从纵向来看,没有建立层次化的、阶梯式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从横向来看,没有形成以不同的授课群体和不同的专业群为划分的教育计划;从内容来看,“同质化”现象严重,不能体现本学校、本专业的鲜明特色。《调查问卷》中问题21:您希望传媒艺术类高校应开设怎样的创业课程?有244人作答,其中选项b单独开设与传媒艺术类行业紧密相关的创业课程占比最高,达32.4%。

(四)教学成果转化为商业运用程度不够

传媒艺术类高校的许多创新创意作品仅仅停留在“作业”阶段,而未能有效转化成“商品”;或者运作模式不成熟、产品转化不彻底。在产、学、研、用一体化,教学成果的商业转化上,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一)重塑“实践主导性”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充分考虑教育客体创业热度高意识强的特质,制定“实践主导性”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鼓励创业实践,将创新素质高,创业能力强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和配套管理制度上,制定学分认定和竞赛活动的转换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和竞赛等实践环节,成绩优异者可直接冲抵创新创业课程学分;鼓励和资助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将教师指导创新创业纳入效果职称评聘、上岗晋级的考核范围等。例如,麻省理工大学率先规定的“五分之一原则”,规定教师可以在一周内任选一天去从事咨询或参与企业活动。在美国很多高校,学生既可全日制上课,也可半日制上课。

(二)制订“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培养方案

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的融会贯通,关键是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专业核心课程对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和考核办法。建议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完整的、递进的、以创新创作为目的的教学体系理念,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其中,递进关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低年级在单门专业核心课程中以学生个体的创新作品为教学目的;高年级可多门专业核心课程联合、以学生创业团队的创新作品为教学目的;毕业设计阶段则要实现作品的创新性、经济性、可产业化。

(三)构建“系统化、层次化、特色化”的课程体系

传媒艺术类高校应抓住学生经济管理知识储备不足以及商业能力较差的特点和劣势,加强对创业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全方位立体式培养,致力于构建一个系统化、层次化、特色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系统化

创业教育课程应该是包括基础必修课+能力提升选修课+核心专业课+特色选修课在内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学体系,其中,基础必修课包括《创业基础》、《kyb》等通识课程;能力提升选修课包括《syb》、《市场营销学》、《领导力训练》、《互联网商业模式》等课程;核心专业课则是将创业具体行动融合到专业核心课的教学中,边学习专业边创业;而特色选修课则是与所学专业及创业行业领域紧密结合的具体实践课程。

2.层次化

根据《调查问卷》问题22显示:您认为学校有没有必要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分层,在开设满足所有学生需求的通识课后,再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及培养创业领袖能力的创业深化课程?有123人作答,其中选择a答案有必要的占比76.4%,绝大多数人持赞成态度。具体实施可以设计为,第一层次通识教育的课程结束后,以专业群为划分依据,开设第二层次即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激发学生创新创作能力,比如艺术设计专业群可以开设《创意思维训练》等课程;而第三层次的课程则是针对创业学生就如何获得风险投资、如何管理团队等开展深化培训,提升学生在商业实践方面的具体能力。

3.特色化

“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不能简单照抄照搬,盲目跟风,追求整齐划一,而应该错位设计,彰显校本特色”。应针对传媒艺术类创业项目复制性强、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劣势,聘请创业成功校友或业内人士,专门开设特色选修课,手把手教在校生如何在专业领域内创业。比如开设课程《新媒体内容的制作和发行》、《广告公司的运营》、《艺术培训学校的经营》等;开创体验式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学习了解市场行情和竞争参数,思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提高创业成功率。

(四)创新“以产促教”的教学模式

传媒艺术类高校应推进创新创业项目的产业化,将师生的创新创作成果孵化成市场产品,以市场去检验教学成果,创新“以产促教”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教学的考核方式也从单一的课堂考试、作业考核等,演变成包括“创业竞赛”、“商业运用”、“市场认可度”在内的多维度的考核方式。以市场为检验手段,衡量作品的商业价值,并作为评价专业教学的重要技术指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62405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