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山西民俗心得体会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23:07:10
最热山西民俗心得体会大全(18篇)
时间:2023-11-01 23:07:10     小编:笔尘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悟的总结。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调整语气和语态,避免过于自夸或过于谦虚。以下是一些关于生活心得的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感悟。

山西民俗心得体会篇一

近年来,为了推动文化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山西省积极推进了民俗课程的开设和普及。作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我有幸参加了山西民俗课程的学习,通过了解和学习山西的传统民俗,我深刻感受到了其独特的魅力,并在实践中得到了许多启发。以下是我对山西民俗课程的心得体会。

首先,山西民俗课程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在课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教学方式,我们了解了山西省内各地的传统民俗活动和习俗。比如说,清明节时山西人民烧纸、撒白墙泥来祭祀先人,我之前只是模糊地知道这个习俗,但没有真正了解它的来历和意义。而通过民俗课程的学习,我才明白这是山西人对祖先的一种尊敬和怀念,这种传统习俗在我心中再次激起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其次,山西民俗课程让我更好地了解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山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民俗课程,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山西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所在。比如说,山西封建社会中的“三庙五老”信仰,这个信仰源于对神灵的崇拜,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道德与美德的追求。了解到这一点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山西民俗的深厚底蕴和独特价值。

同时,山西民俗课程也提醒我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而民俗课程的开设正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不仅了解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还深刻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只有通过积极的传承和推广,才能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山西民俗课程还培养了我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在课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还亲身参与了许多传统文化活动,比如说包粽子、燃放孔明灯等。通过参与实践,我深刻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乐趣和魅力。这种亲身经历让我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激发了我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决心。

最后,山西民俗课程给予了我更广阔的人文视野。民俗课程不仅仅是学习山西的传统民俗,更是学习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学习民俗,我了解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似与差异,并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人文知识。这种开阔的视野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并帮助我更好地适应并融入现代社会。

总之,山西民俗课程让我重新认识了家乡文化,深入了解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醒了我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了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爱好,并给予了我更广阔的人文视野。在将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传承山西传统文化,为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山西民俗心得体会篇二

在山西省,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流传了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和节日活动。为了增强学生对山西民俗的认识和传承,近年来,学校开始引入山西民俗课程,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我有幸参加了这门课程,并深感受益匪浅。接下来,我将从课程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对自己的影响三个方面谈谈我对山西民俗课程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课程内容。

山西民俗课程内容涵盖了山西省具有代表性的许多传统习俗和节日活动,包括祭祀、婚嫁、祈福、庆祝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课程,我们了解到了这些传统习俗的起源、发展和意义。比如,我们研究过山西的土地神“后土”,了解了农民对土地的敬畏和感恩之情;我们也学习过山西的传统结婚仪式,“剃鸳鸯头”、“抛鞋”等习俗,了解了婚姻在山西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些丰富多样的内容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段:学习方法。

在学习山西民俗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多种学习方法。除了传统的课堂讲解和阅读,我们还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比如,在学习土地神“后土”时,我们到当地的庙会上观察和参与祭祀仪式;在学习传统结婚习俗时,我们进行了模拟婚礼活动。这些活动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山西民俗的独特魅力,也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第四段:对自己的影响。

山西民俗课程对我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家乡的文化底蕴,使我产生了对家乡更深层次的热爱和自豪感。其次,它培养了我的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我开始主动去了解和参与一些传统文化的活动,比如民间艺术表演和手工制作等。最后,它增强了我的文化自信心,在面对外界文化冲击时,我能够更加坚定地捍卫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

第五段:总结。

通过参加山西民俗课程,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作用。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灵魂,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只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拥有更加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因此,我希望山西民俗课程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通过这门课程,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山西的民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山西这片美丽的土地。

山西民俗心得体会篇三

山西大同民俗讲座是我最近参加过的一次文化类讲座,此次讲座围绕着大同市的传统民俗文化展开,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听取专家讲解,我深刻认识到了传统文化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个人心得体会。

一、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在讲座中,讲到了大同市民间文化素材的收集和保护问题,听取到讲座专家介绍了各种保护措施。他们提到的采用技术手段进行资料保存和数字化展示的方法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发了我对自己家乡民俗文化保护的关注和思考。

二、大同民间节日号子的讲解让人大开眼界。在讲座中,讲解了大同市多种节日的庆祝方式和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在听取专家讲座时,我发现自己对很多民俗文化的来龙去脉都不是很了解,尤其是大同市的节日活动。但是通过具体的介绍和讲解,我了解到了众多神秘的传统节日方式和文化活动,受益颇丰。

三、大同市传统美食的介绍令人垂涎欲滴。此次讲座特别介绍了大同市传统美食,让我远离了快餐和外卖惯性的味觉刺激,重新审视了传统的美食文化。不仅有手工面和面筋饸子、人而不羡的羊腿、还有酸菜鱼和大同胜地伏牛山烤肉等口味各异的传统美食。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繁复的工艺和农时的照顾,都是这些美味背后不可或缺的环节。

四、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与推广需要有指导性。在讲座中,专家特别提到庆祝节日时的注意事项,或者说是庆祝方法的指引。例如说禁鞭炮在庆祝元旦等节日时,或者是在祭祀时不能浪费食物等。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需要有指导性,同时也需要一个有效的传播机制。

五、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更为深入和全面。此次讲座叙述的内容较为粗略,详细地讲述一个城市民俗文化需要更多研究和探索。听了此次讲座后,我认为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更深入,更广泛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明白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总之,此次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深刻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重要性,同时也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大同市的传统民俗。通过听取专家的讲解,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人与地方之间的连接因传统文化而更加牢固。

山西民俗心得体会篇四

第一段:引言(150字)

山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这里不仅有着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还有许多民俗文化,如剪纸、祭祀等。在我的旅行中,我对山西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体会,我愿意通过本文分享给大家。

第二段:剪纸(250字)

剪纸是山西著名的民俗文化之一,它是一种以手工为主的剪刻技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山西剪纸的特点是寓意深刻,造型独特。在我参观平遥古城的时候,看到了许多寓意吉祥的剪纸作品,如龙凤、蝴蝶等,这些剪纸作品不仅具有观赏性,还能起到辟邪护身的作用。

第三段:祭祀(250字)

在山西,祭祀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民俗活动。它不仅是对祖先的一种敬仰和纪念,也是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恩之情。在我经过平遥县的古墓和祠堂时,看到许多人正在进行祭祀活动,烧香、献花、燃烛等等。这些场景让我感受到了宗教信仰与社会风俗的深厚渊源,同时也强化了我对尊重和珍视传统文化的认识。

第四段:民间歌舞(250字)

除了剪纸和祭祀,山西民间歌舞也十分有特色。其中最有名的是“太原秧歌”,这是一种以快节奏舞蹈和吟唱为主的民间文化形式。在听到太原秧歌之前,我认为它可能很难听,但当我真正聆听后,我发现它充满了活力和魅力,让我毫不疲倦地跟着音乐的节奏挥舞着手脚。

第五段:总结(300字)

山西的民俗文化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们不仅充满了神秘和独特的美感,更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征。我们要尽可能地去了解和保护它们,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对我们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和探寻。在保护中发扬,我们需要尊重传统文化,并在中华文化中传承下去。

山西民俗心得体会篇五

大同市文化中心在5月10日举办了一场山西大同民俗讲座,讲述了大同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在听取了讲座后,我受益匪浅,对山西大同地区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在讲座中,我们了解到山西大同的民间文化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各种习俗与传统已经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之中,从风俗、节日到宗教信仰、生产习惯等各个方面,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格。这些民俗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文化遗产,加深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从而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心。

讲座中还介绍了山西大同的一些民俗习惯,如一些婚俗、灵魂祭祀、传统节日庆祝等等。这些习俗让我们看到山西大同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特别是传统祭祀文化的保持,体现了一种对祖先文化的尊重与承袭,更是民间文化的一大亮点。

第三段:民俗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在现代化进程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民俗文化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更是一种文化信息传递的载体,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保护作用。因此,传承民俗文化显得十分必要。大同市各界在不断努力推进民俗文化传承,积极开展学习,加强相关知识宣传,以此加强民间文化保护和弘扬。

第四段:民俗文化的现状和未来。

在讲座中,我们还了解到山西大同的民俗文化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遭到了破坏,这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但是,随着传承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大同市的民俗文化正在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期望未来能够通过不断学习和传承,让更多的人认知大同民俗之美,弘扬大同民俗之风,推动山西大同的传统文化不断发展。

第五段:对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思考。

作为一个社会文化的基础,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保护是每一个人共同的责任,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更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我们要尊重和承继传统文化,积极探讨现行保护手段,推动实现现代化进程和传统文化的和谐发展,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在这次讲座中,我不仅学到了更多的大同民俗文化知识,更加深了我对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认识。我相信随着更多人的加入和参与,我们会为民俗文化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呈现山西大同更加独特的文化景色!

山西民俗心得体会篇六

在我们的生活中,民俗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们是一种流传千年的传统和文化,展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独特魅力。通过参与和体验民俗,我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民俗的心得体会。

首先,民俗是一个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体现。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习惯和传统。比如,中国的春节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的代表,家人会齐聚一堂团圆吃年夜饭,燃放烟花爆竹,红红火火迎接新年的到来。这种活动代表着丰收、祈福和新的开始。通过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我开始意识到民俗不仅仅是庆祝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其次,民俗能够加深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参与民俗活动,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活动,如舞蹈、歌曲、游戏等,而这些活动都是为了让人们更加亲近。在我的经历中,我曾参与过一个日本的民俗活动,叫做盂兰盆节。这个节日是为了祭祀祖先和故人,人们会点燃火把,载着灵位在街头游行,还有一些传统的日本舞蹈表演。这些活动既能够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此外,民俗也能够展示出一个地区的独特魅力。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民俗,这些特色民俗都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产物。例如,在西藏,有一个叫做“哈达”礼仪的民俗活动,人们会互相赠送一块白色的绸带,象征着祝福和友谊。这种民俗活动展示了藏族人民淳朴的韵味和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我深深被吸引,并从中感受到了这个地区与众不同的文化氛围。

还有一点,民俗可以教会我们更多的关于历史和文化的知识。每个民俗活动都有其独特的背后故事和意义。通过了解这些故事和意义,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比如,在墨西哥的“亡灵节”,人们会把逝去的亲人照片放在家中的祭坛上,享用他们过世前爱吃的食物和饮品,并进行缅怀和祈祷。这个传统是对亡灵的纪念,也反映了墨西哥人对死亡的独特理解。通过了解这些故事,我对墨西哥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综上所述,民俗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独特文化体现,通过参与和体验民俗,我们能加深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展示出一个地区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够教会我们更多的关于历史和文化的知识。通过我的经历,我更加珍惜和尊重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民俗,同时也学会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传统。

山西民俗心得体会篇七

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省份,其民俗文化也是独具特色。在我的多次旅行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山西民俗的魅力,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感悟和体会。

第二段:比较传统的节庆活动。

山西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活动,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太原平遥古城的“阎良磨”和山西各地的“梆子会”。在参与这些活动时,我深切感受到了山西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维护。人们的热情洋溢,欢声笑语,让我倍感亲切。

第三段:民俗饮食文化。

在山西,我不仅品尝了好吃的面食、火烧和豆腐脑,还尝试了当地的“炖羊肉”、“烙馍馍”等特色美食。在了解这些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之后,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山西民俗文化的底蕴和魅力。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的重要性。

第四段:民俗民间艺术。

在山西的街头巷尾,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无论是民间歌舞、木偶戏、还是陶器制作,都体现了山西人民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是山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更是让我领略到了山西文化之美。

第五段:结语。

山西的民俗文化是无比独特、丰富而又深奥的,它渗透在山西的各个角落,是山西人民的精神财富。在我的旅途中,我深深爱上了这一文化,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在今后,我会继续关注和追求它,让这一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将这一文化带给更多的人。

山西民俗心得体会篇八

第一段:引言(120字)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思想、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一种非物质的遗产。近年来,我有幸参与了一些民俗活动,并深感这些传统活动对于人们的意义和影响。本文将通过我的个人体验,总结和探讨对民俗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传统与现代的对比(240字)

在当代社会中,传统民俗活动似乎被现代化和全球化所取代,人们对此也逐渐淡漠。然而,当我参与其中时,我发现传统民俗活动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活动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还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相比之下,现代化活动注重个人利益,缺少了传统民俗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

第三段:民俗活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240字)

参与传统的民俗活动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在这些活动中,人们能够放松心情、减轻压力。我曾参加过舞龙舞狮表演,感受到了舞动的快乐与紧张;还曾参与过农历新年的祈福仪式,感受到了无形中融入了集体的力量。这些活动促进了身体的锻炼,提升了人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有研究表明,参与民俗活动还能预防一些心理疾病,并改善人们的情绪。

第四段:传统民俗活动的现代改进(240字)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传统民俗活动也在改进和创新中不断发展。节日庙会中增加科技元素,让年轻一代更容易接受。例如,龙舟比赛因为引入电子计时和全程监控而更公平公正;丰收游行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示种植技术的创新成果。这些创新性的改变使得传统民俗活动更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吸引着年轻人的参与。

第五段:对民俗的积极态度(360字)

参与传统民俗活动,让我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传统民俗,让这些文化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发展。传统民俗活动不仅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也培养了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当我们积极参与民俗活动时,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强调溶于自然、合乎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只有在传承与创新的双重驱动下,传统民俗活动才能焕发新的生机,继续发扬光大。

总结(120字)

通过参与民俗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传统民俗不仅使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传统民俗活动,让这些文化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

山西民俗心得体会篇九

第一段:介绍山西民俗课程的背景和重要性(200字)。

山西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山西民俗课程作为一门弘扬和传承山西传统文化的课程,对于学生了解山西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非常重要。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山西民俗的起源、发展、代表性民俗活动等,通过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山西民俗文化的魅力。

通过学习山西民俗课程,我不仅更加了解到山西的历史和文化,也对山西民间艺术和民俗传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学到了山西民谣、山西布袋戏等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艺术形式,这些形式不仅表达了人民的情感和智慧,也蕴含着丰富的山西文化内涵。此外,我还参加了山西各地的民俗活动,如太原尧化街的灯笼节、大同的明灯节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我更加亲身感受到了山西人民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学习山西民俗课程对我的人格修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首先,通过学习和了解山西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我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这让我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有了更深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其次,通过参与各种民俗活动,我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在这些活动中,我们需要相互合作、相互支持,才能顺利完成任务。这让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重要性。

山西民俗课程的学习让我不仅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也在思维方式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通过学习山西民俗,我发现这种思维模式强调的是“合作共赢”和“尊重多元”,这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非常契合。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适用于人际交往,也可以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得到运用。此外,学习山西民俗课程还提高了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我能够更好地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并且拥有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第五段:总结山西民俗课程的重要性和不足(200字)。

总的来说,山西民俗课程是我接触到的一门能够让人从多个方面受益的课程。通过学习和体验山西民俗文化,我不仅更加了解了山西的历史和文化,也提升了自己的人格修养和个人素养。然而,对于山西民俗课程的宣传和推广还不够,使得更多的学生无法了解和参与到这门课程中来。因此,我认为应该加大对山西民俗课程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去了解和体验山西的民俗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心。

山西民俗心得体会篇十

山西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省份,在这里可以体验到许多独特的民俗文化。通过对山西民俗的了解和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这种文化带给我的启示和体验。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山西民俗的心得和体会。

山西民俗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丰富多彩,包括节日、祭祀、婚礼、葬礼等方面。在山西的一些寺庙、古镇和村庄里,您可以看到一些极具特色的民俗。例如,年初一的“拜年”,在春节期间许多家庭会将门贴上“福”字,还有在丰年祭等活动中的“龙舞”表演等等。

第二段:山西民俗的节日和庆典。

山西有许多重要的庆典和节日。这些庆典和节日有些已经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晋城的“火药节”、忻州的“梁山会盟节”、大同的“剪纸会”、运城的“皿谷祭”等。在这些节日和庆典中,我们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山西文化的传统和独特性。

山西的传统婚礼讲究的是繁琐的仪式和礼仪。这些仪式包括提亲、送彩礼、拜堂、点烛、敬茶、扬灯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符号。通过参加婚礼活动,我们可以感受到山西婚礼中的美丽和庄重。

山西的传统饮食是一种非常古老和独特的文化。从陈年老酒到大米烧饼、面筋、炊饼以及凉菜等,山西的传统食品都是具有浓郁地风味和口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陈酿和刀削面。我们可以在山西的餐馆和饭店中品尝到这些美食,深深地感受到这种美食文化的影响和人们的热情。

第五段:结语。

通过我的几次经历和了解,我深深地感受到山西的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从传统婚礼到传统饮食,以及各种庆典和节日,山西文化都是源自对习俗和传统的尊重和继承。同时,山西的民俗文化也让我们对健康、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因此,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山西的民俗文化并积极体验它,我们将会有无尽收获和启示。

山西民俗心得体会篇十一

作为一名对山西文化充满浓厚兴趣的人,我近日参加了一场关于山西大同民俗的讲座,并且在此体验到了对本次活动的深刻理解和心得体会。本次讲座的主要话题是关于山西地区的民俗风俗和文化,同时还探讨了大同市的文化和传统习俗。在这篇文章里,我将分享我对于这次讲座的感受,并且谈论一些有关山西文化的事情。

首先,讲座的讲师深入浅出的讲解,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从本土的山西大同的传统习俗到山西省其他地区的风俗状况,讲师都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介绍。他们采用了流畅、准确、生动的授课方式,使我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山西大同和其他地区的文化价值。此外,讲座的多媒体播放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其中的图片和视频很好的展示了山西文化的多面性,以及大同市的风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讲座中介绍的山西文化元素十分有趣,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大同地区传统的“吃豆腐”的活动。听介绍,这项活动是大同几百年的传统习俗之一,被称为“吃豆腐节”,据说是因为古时候大同有天旱,为求雨就举办了这一活动。由于豆腐是大同的特色食品,因而这项活动也就传承了下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项活动中,人们烤豆腐,然后把它捆在竹竿上,再吊到旗杆上高高地举起,这样既能醒目,也表示人们要借助上天的力量驱赶旧的不好的东西,带来新的好运。这一传统习俗的存在,昭示了大同市内人们的求新求变、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

第三,这次讲座的内容激励我更深入了解和探究山西文化。除了讲座中传授的文化知识,我们还有机会深入了解山西省的历史遗迹和美丽风景。山西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太行山、黄河、恒山、太岳等自然风光资源和丰厚的文化遗产,造就了山西省尤其是大同市的世界性旅游名片。我深刻意识到,想要真正的走近山西的丰富的文化,需要更加深入细致的探索和了解。

第四,在这次讲座之中,我认识了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人们,和他们分享了各自的看法和经验。这种性质类似的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和探讨的平台,这对于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交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学会了一些新的见解,并且也影响了其他人对山西文化的看法。讲座之后,我们的交流和讨论持续了一段时间,这种友好的互动表明了对山西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共同热情和兴趣,展示了我们对山西文化的热爱。

最后,在这样的讲座和活动中,我认识到了山西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其保护和传承的必要性。山西是中国华夏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在历史、文化和文化遗产方面的贡献无法估量。说到山西文化的传承,就让我深思我们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护理得更好、传承得更为坚实。在今天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大环境下,这种责任甚至更显重要。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山西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尽一份力,通过学习和参与活动,尽最大的力量为山西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本次的讲座让我对山西文化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我感觉在这次讲座之中得到了很多关于山西文化的信息,同时也找到了新的学习途径。我这次的经历与您分享,希望更多的人能意识到,并且也能够探究并且推广山西文化精髓。对于山西来说,这种宣传和洪流不仅能够进一步计算到其重要性,同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也能够激励我们更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的文化,让其更好地得到推广和传承。

山西民俗心得体会篇十二

民俗园是一座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它以保护、传承和展示中国民间艺术和文化为己任。我很幸运能够有机会在假日来到民俗园观赏和体验,这次经历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文化魅力,也让我收获到了不少宝贵的体验。

二、园区概况

民俗园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占地约七千多平方米,是一座具有鲜明浙江民俗文化特色的公园。园区内有各种民俗文化展陈,如古代钱乡、民俗工艺展览、梅花古村、春夏秋冬四季园等等。入口处的开济桥,仿古建筑风格,让人一进入园区就有了浓浓的艺术气息。

三、游园体验

在游览园区之前,我先买了一张特价门票,省了不少钱。而且,入园后一张地图和一个园区手环也随手就拿到了,让我感到很贴心。接着,我先进入了古代钱乡,看到了各式各样的古钱币,让我大开眼界。接着我又进入了民俗工艺展览区,看到了很多传统手工艺品,十分精美。但是,最令我难忘的是在梅花古村,那里居住着几户穿着古装的村民,他们在向游客展示老宅门居住的生活状态,还教会了我如何用炉子做饭,真是一段愉快的体验。

四、文化启示

在民俗园的游览体验让我了解了不少古老而美丽的文化,更让我意识到文化的珍贵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我发现现在的人们注重的往往只是物质享受,对于传统文化却关注较少,这令我觉得特别可惜。而且,现今的年轻人对乡村文化、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知,这让我觉得应该积极地宣传和推广民俗文化,为社会和未来传承着追求更多的方向和力量。

五、个人感悟

在民俗园中,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也受到了鞭策,让我更加重视和关注我们的文化传承。看着那些老一辈的艺人和村民,我被他们的精神所包围和温暖。他们勇于挑战自我,对于传统文化的倾注和坚持,令我敬佩和感动。这次游园体验给我的是一次美好的文化启迪和价值体验,将会永远刻印在我的心灵中。

总之,我非常感谢这次游园体验带给我的所有惊喜和美好感受,也对民俗园和所有参与其建设的人们表示赞叹和感激之情。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用心感受它的美好,用行动传承它的思想,让民俗文化在这个时代中发扬光大!

山西民俗心得体会篇十三

2011年的大年初八,我和妈妈,姐姐坐火车来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西运城。第一站,我们到的是有“中国死海”之称的盐湖。听当地人讲,盐湖夏天产盐,冬天产硝。夏天盐湖水是热的而到了冬天却不结冰。

现在的盐湖不仅是产盐了,而且成为一个风景优美的旅游度假景区。这里有三项值得玩的项目:温泉洗浴,盐水漂浮,黑泥养生。我最感到神奇的是盐水漂浮。一个人平躺在水中,居然能漂在水面上,不往下沉。连我姐姐那么丰满的身体都能漂起来,悠然自得漂来漂去。黑泥也很有意思,把黑黑的泥抹在身上,脸上,胳膊上,腿上,互相一看,哈哈,只露出两只眼睛,都像从非洲来的人。太好玩了。

第二站,我们去了永济的鹳雀楼,感受了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情景。站在高高的楼上,极目远眺,心情激动。啊,祖国的山河是多么地壮美啊!短短的行程很快就结束了,我们又坐了4个小时大巴回到了太原。

运城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小朋友有时间你也去看看吧!

山西民俗心得体会篇十四

一年的最后一天,是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最后一个节日,民间俗称“年三十”,这天晚上称为“除夕”。要彻底清扫室内、外环境,即使平时很少光顾的犄角旮旯,这一天也要特别认真地打扫干净。俗话说“柴有柴样,炭有炭样,清水洒街,黄土垫厕。院里院外,喜气洋洋”。

吕梁地区的一些乡村,大人小孩都担着水桶,到河沟里打冰块。担回后放在阴凉处,待到夜深人静时,把冰块砸碎如拳头状大小,满院洒开。另在院落的四角,放四块大冰,意喻银子满院,人丁兴旺。

山西一些山庄小村,老人们要到泉里打水,称为“净水”。传统礼俗,一般用酒祭祀神灵。山区贫困,只好以水代酒。如今生活富裕了,山区也开始用酒祭祀,但老人们依然习惯水酒兼用。

尤为隆重。天地神的宫寝设在院里,靠近正面上方,摆一张长桌,四周围以特别的幔帐。上面供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神位”,俗称天地爷。天地和合,万物生焉。民间也往往以他代表一切神灵。如果是特别讲究的人家,还要在条桌外面搭成彩棚,饰以松枝柏叶。香筒蜡台较讲究,香炉习惯用木斗盛黍米来充当。木斗的前后左右及上方,皆用黄色纸裱出,意喻土地,正面贴“满斗焚香”斗方。这种习俗,应该属于一种五谷丰收以后的感激之举。天地神位前面,还要铺设毡毯,因为大年初一,村人互相拜年,均在天地神位前进行,天地神位的一切陈设,反映着一家的兴与衰,当然布置起来也就特别认真了。灶君的神像,由于位置紧挨锅台,进门就能看到,成了室内的一种重要陈设。还因为灶君神像一贴就是一年,不断受到烟熏气蒸,保护显得特别重要。细心者,要用秸秆及五色彩纸,扎成一座宫殿形外罩,配以能够活动的门。平时关闭双门,敬香、奠酒时才打开双门。对于其他诸神,民间都要擦洗香炉,换上新的砂子,形式与内容都比较简单。

接下来便是邀请列祖列宗及一切亡故亲人的灵魂,回家与生者共度佳节。一般是在一个不住人的空居室里安排。存有家谱的人家,要将家谱恭恭敬敬地悬挂起来。没有家谱的人家,要设置亡人灵牌。灵牌分两种,一种用木材加工而成,外面配有金匣。平时灵牌装在金匣内,这一天要从套匣内取出陈列;另一种是用白麻纸做成,用尺许长八寸宽麻纸,折叠成方筒状,每面二寸宽,正面贴红纸三寸许,祖先名讳书于其上的如“故显考某(姓)公讳某(名)暨妣某(姓)氏之神主”,称为“亡疏”,也有的折成灵牌式样,写法同上(古礼丧父曰考,丧母曰妣)。背面粘在秸杆上,插在斗方内供奉。有的地方讲究有灵位者不再写“亡疏”,也有的地方是灵牌与亡疏同时祭供。有些大户人家传统是除夕晚上“安神”以后,才写“亡疏”,讲究“先神后祖”。多数老百姓要请人写疏,往往在白日里便将这些工作准备完毕。

这一天,要垒旺火,扎草把,糊灯笼。灯笼分大灯、小灯两种。大灯悬挂于大门外,做工精细。有玻璃宫灯、纱灯,也有用五色纸做成的各类彩灯。一般讲究成双配对,齐呈吉祥。一些讲究的人家也习惯在天地神位前点大灯,甚至还配有十分精美的灯架。小灯摆在院内各神位前,一般用圆木板做底,巴掌大小;红绿纸糊筒,高三寸上下,灯烛置放其中,俗称“灯碗碗”。大年下的灯,见地方就摆。土地、井台、畜圈、鸡窝、厕所、窗台,到处是灯火通明。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种怪物叫作年(亦说九头雉鸡),经常糟害人类。后来人们发现,这种怪物非常害怕红颜色和火光,望见就慌忙逃走。于是人类在过年时就点旺火、捆草把、糊灯笼。今天,旺火、草把、灯笼都已经转化成了热烈欢乐的象征。

这一天,要贴对联,贴字楼,贴门神。贴对联时,民间特别讲究倒贴“福”字,照壁上的福字斗方,一定要头朝下。因为“倒”与“到”同音,照壁又位于一进门的`方位。春节这一天拜年时,一进院要喊“福倒(到)了”!“福倒(到)了”!取意吉利。字楼,亦称挂签,属于春节大门上的喜庆装饰,用五色彩纸染成,方形,下配马饰型穗子,共五张,中间一块为太阳图案,其余四张写“喜迎春节”等吉祥语,一字并排,贴在门楣。门神,多为秦琼和尉迟恭的图像,也有神荼与郁垒,还有的人家是在门上贴钟馗像。春联、字楼、门神,皆起源于古代的桃符。原意是驱邪,今天同样转化为吉祥的象征物了。旧俗贴上春联、字楼、门神以后,就象征已经过年了。人与人见了面,只能祝福,忌讳反目。债主要停止向欠债者索要。风俗所至,民间习惯早些将这些吉祥物贴出去。

这一天,门上要悬挂松枝柏叶,凡是忌讳在腊月二十四贴年画的地方,这一天就将年画贴出来,室内室外一派崭新的气象。

这一天,每顿饭都要敬神敬祖。饭前,要鸣炮示知,傍晚,要集中放一阵炮,并焚香、敬纸,习惯称为“安神”,犹如人间宴会以前发散请柬,邀请天地诸神。俗语有“安神不响炮,爷爷不知道”。山西多数地方“安神”包括了天地诸神,列祖列宗。也有些地方习惯单独迎请0。雁北乡村在初更时分,要在门外焚烧五色彩纸,称为“楮帛”,然后作出恭迎贵客的姿势,称为“请0”。

安神炮响过,一般不再上街行动。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谈天说地。包饺子时,要包一些“钱”。如果家里娶有新媳妇,还要包莲子、红枣、花生、柿子等等。莲为连生贵子、枣意早获麟儿,花生喻有男有女,柿子为“是子”。今天,已经成了一种鼓励大家多吃饺子的娱乐行为了。

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二年。除夕,人们很少睡觉。老年人珍惜时间,不愿意在睡梦中度过最后时刻。青年人情绪活跃,更不睡觉了。家庭主妇则要把每个人的新衣服拿出来,进行最后一次检查,然后交给各人保管,第二天换穿。一家人围坐,或玩耍,或闲谈。目前绝大部分人家有了电视机,都在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等文娱节目。这种不睡觉活动,民间习惯称为“熬年”。

除夕,民间习惯吃糕,取意步步高升。也吃面条,取意长命百岁。午夜吃几个饺子,称为“交子”。钟声敲响十二点,便迎来了最隆重的新春佳节,春节的一切庆贺活动便开始了。

山西民俗心得体会篇十五

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画。大部分平阳木板画是由有此嗜好的农民在业余时间雕刻印制而成的。

取材于当地的.习俗和传说故事,木板画的内容主要是些花、鸟、鱼和历史人物。采用夸张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画面充满当地的风味,反映了当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

平阳年画根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种类。有的悬挂在卧室,有的贴在门窗上,有的则用来装饰厨房或桌子。

山西民俗心得体会篇十六

按照山西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玲,到时候就叮叮的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山西民俗心得体会篇十七

我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要害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旧俗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35网,报春人碰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这一天,州、县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前面是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州、县长官率领的所有僚属,皆穿官衣;后面是农民队伍,都执农具。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与来时一样热闹,将芒神、春牛迎回城内。

第二天立春时分,地方长官仍率僚属、农民鞭春。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众农民将春牛打烂。

现在,城里已不再举行鞭春活动,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为娱乐。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晋南地区讲究用春牛土涂灶,据说可以祛蚍蜉。

立春节,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更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

立春节,女孩子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戴在头上,争奇斗艳。晋东南地区的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传说主蚕兴旺。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晋北地区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节,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运城地区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称为“迎春”。临汾地区则习惯请女婿吃春饼。

山西民俗心得体会篇十八

在民俗中,婚姻是合两姓之好,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大事。婚姻的好坏,对于当事人的一生幸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婚姻的禁忌颇多。比如中国古代有同姓不婚的禁忌,特别是**禁忌在世界各国都非常严格。在中国人眼里,**不仅伤天害理,且为禽兽不如的行为。再婚禁忌也很严格。这里我们只谈常见的有关婚礼方面的一些禁忌。

相亲时如有盆碗等物摔碎,被认为是十分不吉利的,说明二人无缘颇为忌讳。打碎器皿有分、碎、烂、折的表述,而这些语言对于婚姻,对于生命均非好事,故其他一些庄重正式的场合,人们都有此忌。

晋南闻喜在结婚的当日,男女双方在饮食中忌带荤、不准吃猪肉,据说如果吃荤两人便不能白头偕老,中途夭折死亡。而河津一带却与此恰恰相反,结婚当天必须杀猪并以猪头祭祖宗,供奉于祖宗牌位前。同时,还要用扫帚蘸着猪的热血在洞房的墙上划几个“十”字,有辟邪之意。

在晋中一带,新郎到岳父家迎接新娘时,一定要“偷”一个茶杯,所谓偷,就是女方看见也不能说,茶杯是一定要让新郎带上的,且必须完整带回,不得破损。否则,对于新郎新娘的婚姻有某种不祥的预兆。这里似乎是说日后待新娘要象对待这个杯子一样,小心爱护,好好照顾,珍惜珍爱。

在汾阳,新郎不偷茶杯而要输两个水碗,当地俗语叫做zhunzhun,因为有“偷两zhunzhun,快抱孙孙”之说,所以偷碗被赋予了抱孙子的含义。

新娘离开娘家时,过去要坐轿子,在雁北和吕梁的山区中人们常常乘一种颇有特色的“骡驮轿”,坐轿子是一定要挂上弓、箭和镜子的,现在这些习俗都已逐渐消失。但在很多地方,母亲还是要给女儿一面铜镜或现在样式新颖的镜子带上。它的用途并非用来梳妆打扮,是为了在路上避邪驱凶的。

山西很多地方,接新娘时,新郎往往要送一幅墨镜给女方戴上,似乎是取代了以前的红布盖头。而新人来回最忌走自己已走过的路,以避走回头路之嫌,当然也不能走办丧事人走过的路。

盖头与墨镜的作用都是避免与鬼神等不祥之物直接面向。婚礼队伍也怕中途通上如狗群打架,疯人病人等,怕冲了“花套”与喜庆,是不吉利的征兆。碰上了是要倒霉的,以后不是妻死便是夫亡,要不就是多灾多难。这是任何一个结婚人家所不愿意看到的。结婚这一天也忌讳谈论什么与死、病有关的事情,也忌天气时阴时晴,人们总是把这些事情联想到婚姻的命运。

在一个村子里如果有两家办喜事,人们都忌落在后面。因一般再婚者山西方言称后婚,所以不愿意落个“后”字。而且也忌两结婚者相遇,偶而相遇则要交换所戴的鲜花或者手绢,这样才算吉利。

晋南一带,对于相同时间里村里同时举行婚事和丧事是极力回避的,办喜事者尤为不悦。迎亲的队伍也忌途中遇上诸如十字路口、水井、碾子、石头等物,如果避犹不及,则须用红布盖住,或用白石灰划线圈住。

而在吕梁、汾阳一带,迎亲队伍如果在半路与送葬队伍相遇,对于结婚者来说还是个好兆头,是吉利祥和的。也许是红白喜事都是喜吧,人们并无此忌,双方互扔钢嘣儿以示招呼。

新娘下轿后,有属相相克的人都要回避,以免对人对已之不吉。在五台县,厨师们还要把菜刀插入菜板底边,锁起厨房,全部回避。据说,厨师是新娘下车时相犯的主要对象,而菜刀更是不可示之于外的。此外,在新娘被接到婆家后,要在嫂嫂的陪伴下更换所有的衣服,换下来的衣服一般不再穿着回娘家,特别是鞋子是绝对不能再穿回娘家去,否则对于娘家兄弟极为不利。这似乎可以作为“嫁出去的女儿,拨出去的水”的注脚。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45348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