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有助于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学技巧和策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示例,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孔孟论学习教案篇一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先提出一个人对学习的态度和意志来决定对他们的教育方法。
本文中,孔子的言论有四则,告诉了我们一些学习的道理:少年时的学习是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矗学与思要紧密结合,学习要勤奋,不耻下问;学习要坚持不懈,不得半途而废。有人曾讲过:少年时期学习,就像迎着初生的太阳走路;中年时期的学习就像头顶着正午的太阳跑步;老年时期的学习,就像提着灯笼在黑暗笼罩的迷宫中寻路。这些都充分说明少年时期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最高效的、最重要的学习时间段。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还要会思。只学而不思考则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若只思不学,则因无新知识的不断汲取,此思就成为空想。善于学习的人,还是一个不耻下问的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在学习中要做到勤学、善思、多问,要学会谦虚,不要觉得向别人请教就是不如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有虚心好学,勤奋好学的人,成功才会眷顾与他。学习中遇到挫折与障碍,不要退缩,成功往往在最后一次失败之后出现,切不可半途而废,在学习上就是要坚持学到一点就是一次进步。
从《孔孟论学》的两篇文章中可知,学习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恒,不可一曝十寒,在读书与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有批评与怀疑的精神。
课文学完了,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见解,知识的获得在课内,更在课外。知识的交流在课内,更在课外。我们班级的同学在课外,写下了许多自己对孔孟论学的独特见解,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想起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再次拿起书本,尤其是读到和课文相关的部分,联系同学们写的感悟,彼此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
孔孟论学习教案篇二
1.了解儒家代表人物关于读书学习的观点,领会读书学习的基本道理。
2.比较孔孟言论的语言特色。
3.识记古汉语词句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疏通文句、理解文意。领会读书学习的道理。
三、教学时数。
3课时。
四、预习要求。
1.诵读并抄写课文的前面七节(即《论语•学而》、《论语•为政》(三节)、《论语•公冶长》《论语•雍也》《论语•述而》。
2.参照注释,口译这七节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1—7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1—7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课文。
学习第一节:《论语•学而》。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而(而且)习(温习)说(通“悦”,高兴)。
4.请学生交流本节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
学习第二、三、四节:《论语•为政》(三节)。
5.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三节。
6.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
孔孟论学习教案篇三
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句子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深邃的读书精神,培养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教具课文音频资料。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中每则大意。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
2、作者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3、整体感悟。
第一则: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第二则: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则: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第五则: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第六则:对于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热爱它,热爱它不如发自内心地喜欢研究它。
第七则: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第八则: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第九则: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一起商讨,交谈。
第十则: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十一则: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一位名叫秋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第十二则:做学问就像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还没有泉水,还是一口废井。
〖质询疑点〗。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要遵循什么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章主旨。
在于“学以致用”。
二、重点语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析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孔子讲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所以说不也喜悦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这样,孔子讲的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提高品德教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这一句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三、文章思路:
(1)要有好的'求知态度。
好学——谦虚老实——以学习为乐。
(2)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按时复习——总结复习,发现新知——学思结合——注重启发。
(3)要有好的学习原则。
居之安,则资之深——积累重要——坚持不懈。
(4)要有好的学习原则——修养身心。
四、写作特点:
论学的这几则也能充分地体现《论语》的文学特点。首先,它们全是用当时的规范性口语写成的,可以说是明白如话。其次,语言自然流畅,简约朴实,不事雕琢,不求辞采,却能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再次,它们有一种从容不迫、多方启发的风格,体现出所谓“文如其人”的文章规律,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那位被学生们誉为“循循善诱”的师长。最后,《论语》不以善譬称;但偶尔也有生动确切的比喻,使读者耳目一新。
作业布置: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温习的重要(第一,二则)。
2.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第三则)。
3.虚心好学(第四、五、八则)。
4.情感、态度于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六则)。
5.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第七则)。
6.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第九则)。
7.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第十则)。
8.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第十一则)。
9.做学问要有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第十二则)。
10.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第十三则)。
课后反思。
教研(备课)。
组长签字教务处。
(抽)检查。
孔孟论学习教案篇四
1、孔子:
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世称孔子,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丘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但总的来说,一生是郁郁不遇的。其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他还整理过许多重要的古代典籍。孔丘是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重要的人物。
“仁”的思想在孔子思想结构中是核心部分。一般认为“爱人”是“仁”的主旨,所谓“仁者爱人”。“爱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孔孟论学习教案篇五
1)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现象,感知古今语言的不同。
2)感知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写作能力目标。
能够对读书生活中的人和事发表见解。
思想教育。
了解古今对读书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读书观。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作者、作品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三、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第一则: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第二则: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则: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第五则: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第六则:对于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热爱它,热爱它不如发自内心地喜欢研究它。
第七则: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第八则: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第九则: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一起商讨,交谈。
第十则: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十一则: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一位名叫秋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第十二则:做学问就像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还没有泉水,还是一口废井。
〖质询疑点。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要遵循什么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作业:
试背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章主旨。
孔孟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孟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孟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孟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二、重点语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析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孔子讲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所以说不也喜悦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这样,孔子讲的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提高品德教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这一句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三、文章思路。
(1)要有好的求知态度。
好学——谦虚老实——以学习为乐。
(2)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按时复习——总结复习,发现新知——学思结合——注重启发。
(3)要有好的学习原则。
居之安,则资之深——积累重要——坚持不懈。
(4)要有好的学习原则——修养身心。
四、写作特点。
论学的这几则也能充分地体现《论语》的文学特点。首先,它们全是用当时的规范性口语写成的,可以说是明白如话。其次,语言自然流畅,简约朴实,不事雕琢,不求辞采,却能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再次,它们有一种从容不迫、多方启发的风格,体现出所谓“文如其人”的文章规律,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那位被学生们誉为“循循善诱”的师长。最后,《论语》不以善譬称;但偶尔也有生动确切的比喻,使读者耳目一新。
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孟子的比喻,有故事,有情节。课文中“弈秋诲人”的故事,就是一例。如“一心以为有鸿鹄之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种故事往往就成了寓言。这样的寓言是为了说理,为了辩论。善于论辩,是孟子的特点。《孟子》里许多寓言至今仍然家喻户晓,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等等。孟子的寓言,则多有民间故事色彩。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从学习方法、态度、原则、意义四方面谈:也可细分为十方面。自得之、启发式与今主动学习最有关)。
从以下十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1.温习的重要(第一,二则)。
2.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第三则)。
3.虚心好学(第四、五、八则)。
4.情感、态度于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六则)。
5.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第七则)。
6.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第九则)。
7.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第十则)。
8.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第十一则)。
9.做学问要有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第十二则)。
10.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第十三则)。其议论方式主要是两种。其一是直截了当提出观点(直接下结论),如第五、七则。这第二种议论方式为第一、二、三、四、六则。这和《论语》的语言精练有关,同样属于事理例证的,《孟子》成为格言式句子的就较少。此外,第八、九两则分别属于第二、第一种。课文中《孟子》的论证方式的总特点是:一是因长于类比,多层次层层推进,显得逻辑性强。二是善作形象类比,常用故事、寓言、比喻作为其论据。这是孟子的突出特点,为孔子所不及。其议论方式也是两种。其一是事理论证,即第十则,此则层层推进特别明显。其二是事实论证,即例证法,形象类比,即第十一、十二、十三则。长于事实例证是《孟子》议论的一大特点,这样的议论往往有较强的说服力。
板书:。
1.温习的重要(第一,二则)。
2.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第三则)。
3.虚心好学(第四、五、八则)。
4.情感、态度于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六则)。
5.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第七则)。
6.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第九则)。
7.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第十则)。
8.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第十一则)。
9.做学问要有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第十二则)。
10.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第十三则)。
孔孟论学习教案篇六
1.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现象,感知古今语言的不同。
2.感知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能够对读书生活中的人和事发表见解。
了解古今对读书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读书观。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作者、作品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三、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二)翻译课文。参考译文:
第一则: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第二则: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则: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第五则: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第六则:对于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热爱它,热爱它不如发自内心地喜欢研究它。
第七则: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第八则: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第九则: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一起商讨,交谈。
第十则: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十一则: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一位名叫秋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第十二则:做学问就像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还没有泉水,还是一口废井。
〖质询疑点。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要遵循什么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作业:
试背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章主旨。
孔孟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孟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孟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孟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二、重点语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析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孔子讲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所以说不也喜悦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这样,孔子讲的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提高品德教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这一句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三、文章思路。
(1)要有好的求知态度。
好学--谦虚老实--以学习为乐。
(2)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按时复习--总结复习,发现新知--学思结合--注重启发。
(3)要有好的学习原则。
居之安,则资之深--积累重要--坚持不懈。
(4)要有好的学习原则--修养身心。
四、写作特点。
论学的这几则也能充分地体现《论语》的文学特点。首先,它们全是用当时的规范性口语写成的,可以说是明白如话。其次,语言自然流畅,简约朴实,不事雕琢,不求辞采,却能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再次,它们有一种从容不迫、多方启发的风格,体现出所谓“文如其人”的文章规律,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那位被学生们誉为“循循善诱”的师长。最后,《论语》不以善譬称;但偶尔也有生动确切的比喻,使读者耳目一新。
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孟子的比喻,有故事,有情节。课文中“弈秋诲人”的故事,就是一例。如“一心以为有鸿鹄之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种故事往往就成了寓言。这样的寓言是为了说理,为了辩论。善于论辩,是孟子的特点。《孟子》里许多寓言至今仍然家喻户晓,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等等。孟子的寓言,则多有民间故事色彩。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从学习方法、态度、原则、意义四方面谈:也可细分为十方面。自得之、启发式与今主动学习最有关)。
从以下十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1.温习的重要(第一,二则)。
2.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第三则)。
3.虚心好学(第四、五、八则)。
4.情感、态度于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六则)。
5.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第七则)。
6.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第九则)。
7.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第十则)。
8.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第十一则)。
9.做学问要有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第十二则)。
10.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第十三则)。其议论方式主要是两种。其一是直截了当提出观点(直接下结论),如第五、七则。这第二种议论方式为第一、二、三、四、六则。这和《论语》的语言精练有关,同样属于事理例证的,《孟子》成为格言式句子的就较少。此外,第八、九两则分别属于第二、第一种。课文中《孟子》的论证方式的总特点是:一是因长于类比,多层次层层推进,显得逻辑性强。二是善作形象类比,常用故事、寓言、比喻作为其论据。这是孟子的突出特点,为孔子所不及。其议论方式也是两种。其一是事理论证,即第十则,此则层层推进特别明显。其二是事实论证,即例证法,形象类比,即第十一、十二、十三则。长于事实例证是《孟子》议论的一大特点,这样的议论往往有较强的说服力。
板书:。
1.温习的重要(第一,二则)。
2.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第三则)。
3.虚心好学(第四、五、八则)。
4.情感、态度于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六则)。
5.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第七则)。
6.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第九则)。
7.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第十则)。
8.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第十一则)。
9.做学问要有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第十二则)。
10.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第十三则)。
孔孟论学习教案篇七
学习了《孔孟论学习》后,我感到收获颇多,特别是对于自己的日常的学习有了深刻的启发。我认为学习过程中,兴趣和爱好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最关键。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的目的就是强调兴趣和爱好的重要性,事实上也正是真正爱好学习的人,为学习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记得小学时有一个同学调皮异常,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多不注意听讲,有一次老师让他上黑板默写生字词,居然十个错九个,而且笔画笔顺错误甚多。
老师就让他在黑板上抄写三遍。要平时,在本子上抄他根本没有自觉性给它抄完。在全班同学和老师的共同监督下,他很认真地一字不漏地抄写着。并再次对他进行听写,效果比第一次好。以后他学习一偷懒,老师就叫到黑板上去听写,他居然每次都欣然同意,而且完成得相当不错。比起以前让他在练习本上自己去抄写的效果要好得多。我们同学就有些不明白,于是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喜欢到黑板上写字”。后来逐渐他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很强烈的兴趣,而且有几次考试语文成绩都名列前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是多么地重要埃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过类似的经历,感兴趣的,特别喜爱的学科总会学的很好,而兴趣不大或反感的学科自然成绩会很不理想。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那样,我们就会成为一个爱好学习的人,一个学习成功的人。()。
孔孟论学习教案篇八
时间的飞逝,眼前就要上学了,而自己却是担心和害怕。因为怕自己的学习经历不是那样的丰富,而孤独的内心又怎能填饱自己的空洞的心,担心学得不好,问谁不担心呢!
让自己是或有足够的经验来学习,每次在学校都是不能够认真和巩固自己的学习,让以前的我在大海中深化,让暴风雨激昂我前进的动力,让阳光温暖我永受于大海遭受挫折的心,站起来吧!‘顾辉红’和我们整个家庭,勇敢的站起来面对这那汹涌无比的波涛大浪和身后的猛烈暴风雨。
以及爷爷奶奶的照顾,所以你不但要好好学习,还要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学习,真的我们农村的唯一出路吗?我可以肯定答你:是的、是的。
8月28号,我既将踏上新的旅程,即将展现新的自己、新的活力、新的……。
面对学习总感觉到忧虑和说不尽的情感,我想是吧!
难道我怎的不想好好学,好好策划自己幻想的明天。但是又有一个难题让我不能真正的了解和想尽自己所有智慧,今天如果你不好好学习,明天真想不出来还能做什么?或许这是一个值得我思考的问题,在大洲中学时总是无法面对我的真实思想。是一个渺小而胆子非常小的人,现在每天只是忙于怎样好玩些,怎样过得快乐一点,不是吗?我的家庭人数还不算少,面对这么多的生活开支,而赚钱的只是我的爸妈,家里却有非常忙碌的爷爷奶奶,我真为我拥有的一切感到自豪。
诶!生活的艰辛我们现在还不能深刻的体会,但我们长大了就会觉得生活很辛苦;很辛苦。这是我们现在不能体会的深刻的问题。现在我听闻一些很成熟的人,居然犯下弥天大错,而结束自己的珍贵生命,这是非常愚蠢的想法,以为这样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其实,留下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自己一定会赢。
大洲中心学校九年级顾辉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孔孟论学习教案篇九
教学设想:
批判性地阅读课文。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孟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前者被尊为圣人,后者被尊为亚圣,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常常把他们相提并论,说其中的一个,必然会说另一个;他们的思想就那么一致吗?让我们阅读《孔孟》,看看黄仁宇是怎么看待的。
二、作者。
阅读文后补白文字。
三、阅读课文。
思考:1、梳理思路;2、完成练习一。
四、研究课文。
(一)梳理思路。
文章思路清晰,可分为两部分。前部分论述二人思想言行的差异,后部分分析原因。
(二)把握内容。
1、二人思想言行的差异有哪些?
2、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个性、书的记载体裁不同的原因,是明显而又容易懂的,文章没有展开论述,而“此一时,彼一时”的不同是文章分析的重点。作者用自己的研究去观察周边的世界,从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看法、认识中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条分缕析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质疑研究。
明确:作者的“此一时,彼一时”不能解释差异二,后文也没有这样照应前文的语句,表明作者的论证、论述欠严谨、严密。
进而推出文章不够严谨的表现二——第3段推断孔子主张性恶论显然主观臆测,牵强得很。
再指出第8段首句的语病。
五、布置作业。
孔孟论学习教案篇十
活动过程:
1、出示“动物旅馆”的挂图,提问:
(1)动物旅馆有几层,每层有几个房间?
(2)小兔、小猫、小狗分别住在第几层的第几间?(从不同的方向判断动物所在的位置)。
2、游戏:猜一猜,它住哪里?
规则:按教师的指令把动物准确送回家。
3、幼儿跑组活动:
(1)找座位:幼儿两两玩找座位游戏,甲幼儿拿电影票,由乙幼儿随意抽出一张,并把电影票插入座位中。再由甲幼儿检查是否正确,游戏交换进行。
(2)跳格子:5个幼儿共同玩,比一比谁跳得最远,并说一说“我跳的是第几行的第几格?”
(1)练一练:提供10以内粗细、宽窄不同的物体,幼儿按顺序排列并放上相应的数字卡片。
(4)看谁飞得远:提供纸飞机,幼儿站在同一起点线上飞,飞机落地后,说“我的飞机落在第几行的第几格?”
孔孟论学习教案篇十一
等分是生活中的一个数学活动,探索性强。小朋友喜欢自己分点心、分玩具、分学习用品,也常常因分得不公平找老师帮忙。设计二等分的数学活动要注重幼儿原有的经验,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让幼儿自主探索对不同形状物体进行二等分的方法,在新要求与旧经验的交织中,实现认知的平衡,获得发展。
1、让幼儿学习把一个物体等分成两份,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
2、让幼儿运用二等分知识,合作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1、材料纸:圆形、五边形、心形、平行四边形、花形、树形等。
2、实物:花生、白果、红枣等。
3、故事教学挂图:笨熊新传;部分与整体关系图。
(1)欣赏故事《笨熊新传》。
狗熊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大黑,一个叫小黑。一天,哥儿俩捡到一个香喷喷的面包。大黑怕小黑多吃一点,小黑又怕大黑多吃一点。正闹着,狐狸大婶来了,帮他们把面包分成了两块。哥儿俩一看,急得叫起来:“不行,不行,一块大,一块小。”狐狸大婶说:“你们别急,这块大一点的,我咬它一口。”哥儿俩一看,那块大的变小了,小的变大了,又急得叫起来:“不行,不行,一块大,一块小。”……就这样,大黑、小黑只吃到了一点点面包,还不知道上了狐狸的当呢。
(2)教师提问:“假如请你帮忙,你会分吗?怎样才能分成一样大的两块面包?”
(3)教师提供圆形纸,引导幼儿想办法把它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幼儿操作。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怎样证明你分的两份是一样的呢?”教师鼓励幼儿想出各种办法加以证明。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各种图形,请小朋友想办法把它们分成一样大的两份。”
幼儿操作,老师参与小组活动,鼓励幼儿探索图形的各种分法。
(1)小组交流,鼓励幼儿在小组里大声讲述自己的分法。
(2)集体交流,先请幼儿讲述正方形二等分的各种分法。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把正方形分成一样大的两份的。怎样证明这两份是一样大的?还有谁用不一样的方法把正方形分成了一样大两份?”(教师和幼儿一起重叠验证是否一样大,去掉不是二等分的操作,其它图形的`交流讨论同正方形。)。
(3)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把这些图形分成了一样大的两个部分,这就是二等分。”
(3)师生共同合作,深入探索正方形的其他分法。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一块泡沫正方形,让幼儿用小棒在上面任意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不对角分,也不以边为中心对折分,是否也能得到二等分。(教师根据幼儿操作情况帮助验证。)。
(4)引导幼儿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师:“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把圆形、正方形、心形分成了一样大的两份。请小朋友看看以分出来的一半和原来的图形比,哪个大?哪个小?分出来的一份是原来图形的多少?(一半)”
(1)提出新问题。
师:“1块面包,1块点心,小熊哥儿俩分着吃,每人只吃到一半。如果有2块点心,2块面包,小熊哥儿俩分着吃,每人吃到多少?如果有4颗小枣,哥儿俩各吃几颗?”
(2)分实物。
教师提供花生、白果、红枣等,让幼儿二等分。告诉幼儿,每个材料盒里都有一份八宝饭的配料。座位靠在一起的两个小朋友扮小熊哥儿俩。我们一起来分一分这些配料,分好后互相检查,看两人的配料是否一模一样。
孔孟论学习教案篇十二
好书需要慢慢读,需要反复读,而《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智慧教育》无疑就是这样一本值得我们反复读、慢慢读的好书。
在读《享受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时会停下,细细品味、思索中魏老师和陶老师所传递给我们的人生智慧,聆听他们对我们的生命提醒,感悟他们为教育立心的博大胸怀。我知道,我放慢阅读的脚步,也是在等一等我的灵魂,不让她因为我脚步的匆匆,而追赶得太累。有时也会什么也不想,只是呆呆地坐着,享受阅读后内心的那份宁静祥和。更多的时候,我在反复提醒自己,一定要将享受学习作为自己人生的一部分。
陶老师在书中说:生命需要提醒。是的,在前行的路上我们很多时候会迷茫,会停滞不前,而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智者的提醒。而《享受学习》就是肩负这一使命的一本书。
在《享受学习》中,魏老师和陶老师都把“以德为本”放到了学习的首位。
生命需要提醒,是的,魏老师和陶老师就是在我们身边不断为我们摇旗呐喊、加油助阵的人,他们用自身经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提醒我们,要享受学习,享受学习所带的快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享受精神之花绽放的美丽,享受心灵超越的欣喜,享受灵性觉醒的惬意。
所有的好书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激发读者真善美的愿望,从而让他们行动起。在《享受学习》一书中,始终贯穿着魏老师和陶老师对我们做真、善、美之人的殷切呼唤,而他们自身,早已是真善美的践行者。
魏书生老师提出“做求真、向善、求美”的人,陶继新老师倡导“让世界因我个人的存在而更加美好”,两位都把做人放到了学习的第一位。“以德为本”,做真善美之人,做利他之人,做“达人”之人。魏老师说:索取不是爱,奉献才是爱。人的幸福,主要不是取决于自己得到别人多少爱,而在于他输送给别人、输送给国家和民族多少爱。陶老师一直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在诸多急功近利与物欲横流中,我们再品读魏老师和陶老师的话,回顾他们为教育殚精竭虑、无欲无求的行动,内心会升起莫名的.震撼和感动。
魏老师和陶老师几乎有着同样的生命磨难,他们被“整治过”,在后的工作中,被诬陷过。可是他们将生活赋予他们的磨难和命运的打击全部吸纳、消化,九转成丹,他们回报给社会和他人的是满满的感恩,是无私的奉献,是真挚热烈的大爱。
在读了《享受学习》后,我明白了魏老师成功的秘诀之一,那就是他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松懈、从不倦怠地享受学习的精神。学习,思考,是他智慧的头,是他奇思妙想的发祥地,创新是他破解困难和挫折的灵丹妙药。在创新和奉献中,魏老师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陶继新老师在教育界,无论是学识还是人品,都堪称领军人物。他谦逊、温和的个性,他慈善、亲切的笑容,他坚定、从容的步伐,他豁达、宽阔的胸襟,他渊博、通透的智慧,使每一个见过陶老师的人都被折服。学习,是陶老师一直的生命状态。他说,他在东教育社的2年,所有的星期六星期天,几乎都是处于学习状态,包括除夕的上午、春节的下午都是在办公室学习,要么读书,要么写作。他认为,天地万物皆可为师。天地无语的沉默,动物的奔跑追逐,植物的随风而舞,在陶老师的眼中,都存在着大智慧。
退休后的陶老师,依然为了自己挚爱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广大教师的幸福,为了众多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奔走呼号。陶老师无论是采访、写作,还是作报告、读书,都在向我们传递着生命的正能量。他在享受着学习的收获,享受着工作的快乐,享受着奉献的幸福,享受着自己多彩的人生。同时他还在用字和行动启迪他人,帮助他人,奉献社会。
《享受学习》一书中,魏老师和陶老师将自己的智慧转化成质朴的语言、生动感人的事例,将自己人生的感悟化为生命中最温暖的字传达给我们。阅读此书,你会感觉到心灵正在净化,你会听到心灵深处觉醒的呼唤,你会觉得正能量正在向你汇聚。我极爱这本书,极爱魏老师和陶老师的智慧之言。
《享受学习》,于我,是贴心的温暖,是美丽的相见。相信您也是。
孔孟论学习教案篇十三
(1)了解初中的学习特点,认识学习的苦与乐,体会学习的快乐。
(2)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发现学习的乐趣,实现新的自我超越。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不断发掘自身的潜能,寻找学习中的快乐。学习中有苦也有乐,如果在放弃学习的权利与摆脱学习的困难两者中选择,我们将会明白,享有学习的权利和机会,是多么令人快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热爱自己的班集体,正确对待学习的苦与乐,树立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信心和决心。
(2)我们要学会享受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不断提高我们的精神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登上新的知识高峰,实现新的自我跨越。
通过学习不断发掘自身的潜能,寻找学习中的快乐。
不断发掘自身的潜能,寻找学习中的快乐。
阅读、理解、分析、探究。
教学课件。
(一)导言激趣:
同学们:通过前边几节课的学习和交流,我们了解了初中学习的新特点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学习对策,了解了我们各自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风格,不知道同学们找到了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没有?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大家将要交流和讨论的是我们大家对学习的感受和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将会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到学习本身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快乐和享受!
(二)出示目标:
1.学习中的苦与乐。
2.探索世界的奥妙。
(三)自主学习:
根据老师所给问题,阅读教材。
(四)合作探究:
一、学习中的苦与乐。
1.学生列举:
学习中有乐。
学习中也有苦。
2.学生阅读事例,思考:你知道上学接受教育的机会是来之不易的吗?
活动:看图片,义务教育法的相关条文,讨论我们应怎样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3.提问:为了保护我青少年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你知道我国的《义务教育法》都有哪些规定吗?(大家阅读课本上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相关)。
二、探索世界的奥妙。
小组探究。
1.埃及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
2.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3.到底有没有外星人存在?
(五)质疑解惑:
一、学习是我们不断的探索和揭开世界的种种奥秘从而不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活动和过程。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学习的过程都是苦与乐、酸与甜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因为,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克服困难,刻苦努力,特别是当我们面对重重困难和种种问题冥思苦想、苦苦探索却不得结果的时候,其中的酸苦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但是,也正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当我们不断的探索和揭开了世界的种种奥秘和神秘面纱的时候,当我们学到了更多的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时候,当我们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潜能的时候,我们就会获得一种不断超越自己的快乐,学习的快乐就会洋溢在自己的心中。
当今世界上并非所有的少年儿童都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机会,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自己上学接受教育的机会,勤奋努力的读书学习:在当今世界上的很多地方,有很多少年儿童都因为战争、贫穷、和疾病等原因而失去了上学接受教育的机会,失学将给他们留下沉重的阴影和不可弥补的遗憾,他们渴望上学接受教育,却没有机会。和他们相比较,我们正在享受上学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这是多莫让人感到幸福和快乐的事情啊!
二、世界是缤纷多彩的,当我们从学习中逐渐了解世界的各种奥秘的时候,当我们的好奇心在学习中获得满足的时候,当我们通过学习发现自己的潜能的时候,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好的成绩的时候,学习的快乐就会洋溢在我们的心中。只要我们留心周围的世界,我们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更多的更有趣的现象和问题,等待着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
(六)巩固记忆:
背诵书上这一节的名言警句,并做练习册。
(七)当堂检测:
(1)列举有关刻苦学习、享受学习的名言警句。
(2)阅读p19相关链接,谈自己的感想。
(八)课堂小结:
初中三年的学习将会是我们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把握好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将会使我们终生受益,不断登上知识的新高峰,不断地实现新的自我超越。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和更新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努力寻找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好学好初中的各门功课!
1.学习中的苦与乐。
2.探索世界的奥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孔孟论学习教案篇十四
2。抽生发音,让读的好的学生当小老师教读。
3。你会了吗?开火车发音,正音。
4。kh的教学方法同上。
5。出示gkh卡片,开火车读,正音。
6。巩固。
游戏:找朋友(老师:gg在哪里?学生举出相应的卡片,gg在这里。)。
7。想写一写吗?
哪个孩子最能干来当小老师教其他小朋友写?
8。抽生示范书写,学生观察笔画笔顺,跟着书空,然后抽生说书写的笔画笔顺。
9。学生在课本上描红,练习书写,然后小组内展示评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孔孟论学习教案篇十五
1.把握每段的要点,明确孔孟二者的差异。
2.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3.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4.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5.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孔孟思想的具体特点。
[教学难点]。
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教学设想]。
由孔孟之说引出话题的历史原因,领悟作者的思想方法。思考孔孟的思想言行有哪些不同。并从文中找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进而分析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属于自读篇目,课文结构清楚,层次清晰,阐述的观点也并不深奥,再加上高三学生此时对孔孟已有不少的接触和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也比较熟识,因此本文比较适合于自学。自学并不等于放羊,应该引导学生自学,在45分钟内尽可能收到吸收文化和培养能力的最大益处。本篇课文的课后练习,比较适合于作为边阅读边思考的激发点使用,应该充分运用,这样学习本课的效果似乎更加切实些。
在教材处理上,这一课时把教学内容切分成三大板块,先是整合课文内容,其次是晶词味句重点突破,然后适当扩展,温故知新。课后提供一篇逆向思考类文章,为的是能让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得以有效的训练。
一、导入语。
上一篇课文我们了解了庄子,其实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不是道家而是儒家,孔子、孟子、颜渊、子路我们如雷贯耳。同时,我们还通常把孔孟并举。提到大成至圣,我们就会想到亚圣,这两个人总是如影随形,有时孟子的光辉甚至还会把孔子遮掩着。其实,孟子与孔子生活于不同的时代,大家都知道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时期,孟子生活的是战国时代。据《史记》,孟子是孔子的门人于思的学生,这两人真的能够如出一辙吗?让我们一同来阅读著名学者黄仁宇先生的《孔孟》。
二、整体初读,归纳提要,整合课文内容。
快速阅读课文,把每一节当中的重点语句划出来,然后对本文内容作一个提要。这个工作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训练学生的速渎能力,速读要讲求质量,所以第二个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在快速阅读当中迅速抓住每一节中的关键信息。之所以分解到每一节,是因为段节的层次性不很复杂,而它又是一篇课文骨架,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会相对小一些。
(明确:本文的内容提要: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孔子坦荡悠闲,轻松愉快,孟子则凡事紧张。孔子认为性恶来自于先天,孟子则持性善论。孔子对“礼”非常重视,而孟子则不大拘泥于礼。孔盂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局势起了变化,孔子处在春秋时期,周礼还有一定的约束力,战事尚未波及全民,战事的方式如同竞技,还不足以造成社会全面动荡。因此孔子认为东周那样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他提倡克己复礼,正名复古。孟子处在战国前中期,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战争已有相当规模,战事已经相当残酷,社会全面动乱。因此,孟子认为出路在于改弦更张,他的种种主张都是突破“礼”的约束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可以通过量化来考查学生的阅读品质:如孔孟的三个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局势起了变化。
三、品词析句,探究质疑。
明确:主要阐述孔孟二人的相同,而第二段的开头又有“但是”的转折,然后进而论述了二人的不同。
2.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与上文的“轻松愉快”相对,可用“沉重痛苦”来对解,但是还要结合下文来具体回答,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3.“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5.“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6.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7.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8.何谓“低水准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10.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
四、拓展延伸。
翻译《寡人之于国也》,并结合本文说说孟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研究历史文化现。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洚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粱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老百姓没有再减少,我的百姓没有再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举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从本文的第一句话可以想见当时战事频仍,孟子给梁惠王提出的方案是发展生产,注意民生,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由于战争,杀人盈城,杀人盈野,对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民生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孟子关于王道的主张就是针对当时的局势提出来的。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民的灾难深重,社会矛盾的尖锐,也可以体会孟子慈悲为怀的胸怀,为民请命的激切。
孔孟论学习教案篇十六
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两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学说被称为孔孟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孟学说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思考和学习的智慧。在学习孔孟学说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他们的思想的哲理和实践的力量。在此,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注重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学习中,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孔子重视的是道德修养,他认为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做到“行有不违其亲,孝有不忘其父母,臣有不贰其君”的事情。在我个人的学习中,我也一直努力做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时常提醒自己要做到对父母孝顺、对老师尊敬、对同学友好。同时,在家庭中,我尽量做到孝顺父母,关心家人的需要。通过这样的努力,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其次,孟子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孟子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只有把自己与周围的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在学习中,我也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当我们学习一门学科的时候,应该将其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联系起来,构建知识的网络。这样,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还可以更好地发现知识的价值。孟子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只有将个人的修养与家庭、国家和天下的繁荣相联系,才能在平凡的人生中追求更高的境界。
第三,孔子强调的是实践。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在学习中,我也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们。这就像是学习游泳一样,光看书并不会让你成为一个游泳健将,真正要学会游泳,你必须跳进水里去实践。学习也是一样,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和实用性。
第四,孟子强调的是修身养性。他认为修身养性是人生的关键,只有修身养性才能让人真正成才。在学习中,我也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只有对自己进行修身养性,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习中,我注重培养自己的耐心、恒心和毅力。耐心让我能够沉下心来学习,不受外界干扰;恒心让我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克服困难和挫折;毅力让我能够坚持学习,做到日积月累,取得更好的成果。修身养性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也是为了社会的繁荣。
最后,孔孟学说的核心是关爱他人。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只有将自己和他人的利益放在一起考虑,才能实现人类的和谐与进步。在学习中,我也深感到关爱他人的重要性。我时常主动帮助同学,分享学习经验和资料。通过这样的行为,我不仅帮助了他人,也加深了与同学们的友谊。同时,我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和困难,我们应该互相理解和包容。只有关爱他人,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之,学习孔孟学说是一次深刻的体验和领悟。通过学习他们的思想,我意识到了道德和修身的重要性,进一步认识到了天人合一的智慧,也明白了实践和关爱他人的价值。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坚持他们的理念,不断完善自己,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孔孟论学习教案篇十七
孔子和孟子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理论对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学习他们的思想,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智慧和远见。以下是我对学习孔孟心得体会的总结。
首先,我学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孔子主张个人应该以修身为首要任务,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品德的提高,成为一个品行良好、有道德的人。只有个人修身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才能使家庭、社会和国家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和品德直接影响到家庭的和谐和国家的安宁。孔子的这种理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影响和改变身边的人和环境。
其次,我学到了“仁爱”和“孝道”这两个重要的价值观念。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他进一步发扬光大了孔子的思想。他认为,仁爱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道德要求。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和相互关爱。除了仁爱之外,孟子还强调孝道,认为尊敬长辈并孝敬他们是人类的基本义务。这两个思想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石,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发扬这两个价值观念,使之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第三,我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孔子是古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他提倡以道德教育为基础的全面教育,主张“教学相长”,即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和进步。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了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在现代社会,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事业,在塑造国家的未来、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孔子的思想,我更加明白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也意识到作为学生应该怎样对待和珍惜学习的机会。
第四,我学习到了“中庸之道”,中庸即“平衡”和“适度”。孔子认为,人类应该遵循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走极端,追求平衡和适度。他主张在各个方面都要保持适度的行动,不过分追求,也不过分放纵。在现代社会,我们处于各种压力和诱惑之中,很容易偏离正轨,过度追求利益或者过度放纵自己。学习中庸之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尺度,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困境。
最后,通过学习孔孟心得体会,我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的先贤们留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思想和智慧,这些思想和智慧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活和成长仍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同时,学习孔孟思想也让我更加热爱和自豪自己的民族文化,认识到我们的文化底蕴是博大精深的。
总之,学习孔孟心得体会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的思想和教义。他们的思想无论是对于古代还是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学习他们的思想,我也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公民和学生应该如何行动,如何用自己的努力和实际行动来实现孔孟思想的愿景,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孔孟论学习教案篇十八
近日,我通过学习《论语》和《孟子》这两部充满智慧和启迪的古籍,深感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的成长和发展仍然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与孔孟共舞的感觉让我领悟到了许多关于待人处事、修身养性的道理,并在实践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学习孔孟思想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孔孟思想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他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倡导个人在善待他人的同时,要不断完善自己,做一个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而孟子则更强调家族和国家的治理,“养深意而蓄积德”,他认为如果个人具备了良好的品德,便能有所作为,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我深刻认识到了孔孟思想中关于人性的理解。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人性本善,所谓的恶行举止只是环境和外部诱导的结果。对我而言,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见解。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只要我们有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我们就能变得更好。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能轻易地放弃对任何人的期望,应该相信每个人都有改变的潜力。
再次,孔孟思想对于价值观的塑造和修正具有指导意义。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常常迷失于各种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和冲突之中,容易被物质追求和功利主义所冲击。然而,孔孟思想教导了我们“仁”的概念,即以人为本、关心他人、使别人受益的情感和行为内核。通过学习孔孟思想,我意识到无论在哪个时期,人性的本质和情感都是不变的,我们应该坚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准则来评价和选择自己的行为。
最后,我体会到孔孟思想对于领导力的启迪。孔子和孟子都是伟大的领导者,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塑造了一代代的徒弟,并以自身的榜样影响和感染着大众。他们注重个体的发展和自由,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寻求“天下大同”的理想。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一员,我深感身为领导者的责任重大。在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我要注重对他人的引导和帮助,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己的情商和领导能力,为人们带来正面的影响力。
总结起来,学习孔孟思想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也是一种内在的修行。通过对《论语》和《孟子》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孔子和孟子对人性、家庭、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的独到见解。这样的学习让我对待自己和他人更加谦虚和尊敬,更加注重自身的成长和进步。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我将时刻牢记孔孟思想的启示和教诲,不断完善自己,为实现美好的人生理想而努力奋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115458.html】